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2024-05-07

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精选8篇)

篇1: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内兴建了众多的商场、办公楼、酒店等等公共设施,这些建筑中许多都装有中央空调。当前,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日渐趋于成熟,市场潜力巨大。

尚普咨询家电行业分析师指出:作为比较成熟的产品市场的中央空调末端市场,由于其产品技术差异小,产品同质化比较明显。加上用户在采购中央空调末端产品时对产品的品牌要求不太高,进入市场的门槛比较低,因此造成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厂家众多,市场竞争比较混乱。

而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态势相对比较缓和。这主要是因为中央空调末端产品为主机设备的附属,一般会采用捆绑的方式进行整体招标或销售,而在招投标项目的竞争中,主机设备和工程安装金额占据了项目的绝对多数资金,因此,项目竞争的焦点并不会围绕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展开,这就造成了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在高端市场中的竞争较为缓和。中央空调功能的充分发挥两大关键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依赖于系统的设计及安装;另一方面依赖于中央空调末端产品的功能与工艺设计、制造品质、安装与维护等关键因素。未来,中央空调末端的优化设计及附加功能的发展,将成为创造不同行业所需的个性化、特殊化室内环境的重要手段。这不仅仅是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市场营销的卖点,这也将成为中央空调末端制造商通过差异化竞争创造品牌个性、提高附加值的技术核心所在,也将是中央空调主机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的重要选择标准之一。

据2012-2016年中国中央空调末端产品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要适度的停下脚步审视自身的不足,不断的反思和借鉴,才能在未来中央空调末端行业发展中取得和国际大鳄的资本及主动权。未来,中央空调末端制造商的市场发展方向为通过产品竞争力的强化,结合对细分市场的差异化营销,增强对最终用户的渗透能力,增强自有品牌的影响力,以此扩大对工程商、代理商的影响力。

篇2: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2010中国中央空调行业发展报告之末端产品市场分析报告

【暖通空调在线】独家报道:

(本报告中的末端产品的范畴包括风机盘管、组合式空调箱等空气侧设备。作为市场中最为普及的产品类别,末端在中国市场基本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高端、中端以及低端产品的差异化明显。也正是因为末端产品存在普遍需求,在市场中也成为能够和其他产品并立的主要产品之一。而在中国市场中,在山东德州和江苏靖江已经形成了末端产品的制造基地,但其多为贴牌加工或者工程配套,对于自身品牌的建设并不看重,因此尽管两大制造基地的产量庞大,但也往往会是以其他品牌的形式在市场中销售。)

EHVACR在线

09年和10年相比,末端产品的同比增长率达到了38.1%,在区域市场也呈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图6.1)。这样的增长速度与主机设备的增长速度也保持了增长的一致。但在今年的泡沫经济下的投资放大的背景下,大量的工业净化项目对于特殊末端的需求量成倍增长,直接带动了末端市场的销售额的迅猛增长,甚至是增长比例超过了主机设备的增长。暖通空调在线

而通过09年和10年末端产品在全国市场的占比分析(图6.2)可以看到,尽管自身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占比却几乎是没有增长,这也说明了末端产品在中国市场已经表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而在分析的样本中,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天加、欧科、盾安、国祥、新晃、风神、西屋康达等样本品牌的总量在末端产品市场占比分析(图6.3)也可以看到,这个数字的变化也并不明显,而这也印证了末端产品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的稳定格局。

而在区域市场中,通过09年和10年末端产品在区域市场占比分析(图6.4)以及09年和10年各区域在末端产品市场占比分析(图6.5)都可以看到,两者都存在波动的痕迹,但是这样的变化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在09年和10年如此变化波动的市场背景下,足以说明了末

端产品市场的稳固格局态势。

此外,在将样本品牌按照一定的类别归类整理,约克、开利、特灵、麦克维尔的外资品牌为A;天加、欧科、盾安、国祥的传统冷水机组国产企业为B;新晃、风神、西屋康达的专业末端产品制造企业为C。通过不同三类的品牌的在末端产品市场中的占比变化分析(图6.6)可以看到,B类品牌是三者中唯一出现增长的部分,因此在10年中,末端产品市场的增长也主要集中在这些类别的企业身上。这类企业在市场中追求市场规模,末端产品在其中也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而在10年中他们除了在末端产品上保持持续的关注度外,在主机设备上也是前所未有的拓展市场,而这对于自身的末端产品市场的销售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EhVacr.com

暖通设备

中国暖通设备网

篇3: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然而, 由于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阴霾依然没有全面消除, 当前国际市场正在面临美国经济持续低迷, 西方经济恢复乏力, 欧债危机继续蔓延以及西亚和北非地区政局动荡等一系列妨碍经济企稳增长的因素, 国内市场也面临着CPI、PPI等价格指数居高不下, 劳动力人工成本价格高涨, 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缓慢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 国内农业装备产业和农业装备市场也同样存在增幅下行的风险。尤其是2012年1月反映出来的农机产品销售量同比大幅度下滑的情况, 已经引起行业内外人士的高度焦虑和担忧。据全国拖拉机行业月报数据推算, 2012年1月, 全国农机行业工业销售产值较2011年同期下降幅度接近20%, 主要产品如大中型轮拖、小型轮拖和手扶拖拉机销售量同比下滑幅度分别高达17.5%、12.8%和27.3%, 大中型拖拉机出口量同比下降幅度更是接近50%。

面对2012年如此糟糕的开局和行业内外人士的普遍忧虑, 笔者个人认为, 当前, 尽管国内外市场下行因素形影相随, 不可能在短期内消失, 但拉动和促进市场上升的利好因素却始终是主流。这些支撑因素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

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引领作用

自2004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连续8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三农”, 把加强农业科技列为核心内容。与此同时, 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扶持和倾斜力度逐年加力, 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 626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万亿元左右, 年均递增21%。不仅取消了农业税, 为农民减轻负担1 300多亿元, 还给予种粮农民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等, 实行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2011年, 中央财政安排农业补贴1 406亿元, 是2004年的9.7倍。根据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 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支出还将进一步增加, 其中已经安排拨付首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75亿元。据业内人士推断, 全年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额将有望达到200亿元。按照行业公认的补贴资金拉动比1:3.6测算, 2012年全国农民用户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渠道购买的农机产品总值将突破1 000亿元大关, 同比增加200亿元以上。若以2011年的农机工业总产值为基数推算, 2012年, 仅补贴资金增加因素对行业增速的贡献率就高达7.1%左右。

农民购买力增长的拉动作用

在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下, 我国“三农”基础日渐向好, 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可喜局面。据农业部消息, 2011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八连增”, 年产量从2003年的4 307亿kg, 提高到2011年的5 712亿kg, 8年间产量提高了1 405亿kg。伴随中国粮食喜获大丰收、农产品提价、农业产出率提高、国家保护农民工权益以及城镇化的持续推进, 预计2011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在10%以上, 增速再次超过城镇居民, 也是198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根据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消费层次排序, 绝大多数农民投入生产资料方面的消费支出先于生活消费性支出。据此判断, 增收后的农民将会把更多的积蓄用于农业生产资料, 而农业机械必将是其重点关注和优先选择的消费对象之一。

农机市场刚性需求的驱动作用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持续深入以及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减少, 劳动力成本大幅上升, 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作用越来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实践也充分显现了农业装备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可以这样说, 农业机械已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此外, 近年来, 我国农业连年丰产增收, 农机用户作业收益相对稳定, 也是农机市场长旺不衰和农机具销售持续火暴的主要因素之一。据此前召开的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透露, 2011年全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经营收入将达到4 400亿元, 比2010年的3 700亿元增长18.9%以上。另据业内企业市场调研资料显示, 虽然由于农机产品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机手作业服务性收益率的增长, 但2011年我国大轮拖和联合收获机机手的平均净收入仍分别达到了2.8万元和3.2万元。按此水平计算, 大轮拖和联合收获机的投资回收期分别为2.85年和3.12年。这一收益水平对于大约6成以上的农民用户而言, 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产业及市场环境优化的助推作用

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科技作为一项核心工作, 可以预见, 在不久的将来与其配套的一系列相关政策将陆续出台, 必将拉动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先进适用和信息化程度高的大型高端复合式新机具产品的市场需求。国家及各地相继出台的鼓励报废淘汰老旧农机具的新政必将推动和加快大批濒临或超过服役年限的手扶拖拉机、中小型轮式拖拉机更新换代步伐。截至2011年末, 国内市场大中型拖拉机、水稻插秧机、大型联合收获机拥有量分别达到430万台、45万台和100万台, 小型拖拉机保有量更是高达2 000万台, 单就淘汰更新一项, 每年就有相当巨大的需求空间。除此之外, 国家出台鼓励玉米机收、水稻机插、豆类及经济作物收获、生物工程、设施农业以及土地深松深耕等先进耕作方式适配机具的产业政策, 必将加速这些新型机具的发展, 对于拓展市场领域、提高市场规模都将产生积极而持久的促进作用。

4个利好因素犹如给农机市场装上了4个轮子, 在各因素的联合驱动之下, 我国未来农业装备市场前景可期。笔者坚信, 未来我国农业装备市场将呈现高位增长、企稳发展的总体格局。此间, 虽然存在市场竞争因素诱发的数量和程度上的差异, 但其基本发展态势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预计未来3~5年, 我国农业装备市场仍将延续当前持续高位增长的基本走势, 市场销售总规模将保持不低于10位数的增幅。因此, 对于农业部所提出的到“十二五”末, 全国农业装备产业规模达到或突破4 000亿元这一战略目标, 笔者持积极乐观态度。

篇4: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关键词】交通拥堵;地铁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经营;管理及经营模式

一、地铁设计项目的特点

1.建设周期长,间断性与持续性并存

一条地铁线从设计到竣工,少则三四年,多则五六年甚至更长。下表为国内部分城市地铁建设周期汇总。

地铁一般分期分批次建设,在一个建设周期内持续,一个周期建设完成后会对运营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出现暂时停滞现象。

2.涉及专业众多,设计中各专业间配合频繁

据统计,地铁工程涵盖了线路、建筑、结构、风、水、电、通信、信号、车辆、轨道、限界、消防、人防,环保、工程经济等近30个专业,地铁设计需满足各专业的要求,各专业间必须密切配合,且目前地铁设计大多分专业分标段完成,需不同设计单位间协调配合,无疑增加了配合的难度,由于配合不畅导致的改图甚至改方案普遍存在。

3.施工配合任务繁重

地下工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不确定性,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勘察设计阶段基本很难完全摸透地下情况,有时只有等“挖开了”才清楚;加上地铁线路大多在城市繁华区穿越,与周边环境冲突剧烈,有时不得不变更设计方案,需设计单位常驻、常去现场,协助业主、施工、监理各方解决问题。

4.成本较高,综合效益较其他设计项目低

目前地铁设计大多需要常驻现场,协调专业配合,解决现场问题,服务好地铁建设和业主,平均一个工点项目常驻现场十多人,一个总体项目多达二三十人,大量驻外人员无疑增加了设计成本,加上地铁建设周期漫长,整个项目做下来综合效益大大降低,若质量、管理不善出现工程事故可能出现亏本情况。

二、近几年地铁发展态势转变分析

这几年地铁发展态势有如下转变:

首先,地铁由最初的某几家设计单位参与(主要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目前转变为各大设计院及部分地方设计院参与(目前东、中部各省均有地方设计院参与地铁设计,以直接参与或者分包合作等方式),参与的设计单位数量猛增。

其次,通过项目历练和人才重组,从从事总体、系统、工点的设计能力上已经分化出等级和梯队。第一梯队主要承担总体设计,它们从事地铁设计时间久,技术力量雄厚,经营能力强,其中新生力量和传统老牌地铁设计单位之间差距也在迅速缩小;第二梯队主要从事系统及工点设计,技术力量相对较强,部分单位亦具备开展总体设计的能力,但从总体设计项目数量、人才储备及经营能力上与第一梯队差距明显;第三梯队主要是一些地方设计院,主要业务范围在本地或本省,从事工点设计为主,兼做分包合作等,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与第一二梯队差距较大。从目前各设计单位的实力和态势看,各设计单位均在稳固自己的设计市场,短期内试图改变和打破这种等级梯队隔离的难度很大。

第三,各院从事地铁设计的人数急剧增加,特别是几个主要的铁路设计院,之前主要精力在铁路上,随着铁路建设速度减缓,纷纷往地铁倾斜。2011年~2015年短短四年间,各大铁路设计院从事地铁设计的人数均已翻番,有的甚至增加三倍以上;再者,地方设计单位积极进入地铁设计市场,从事地铁设计的人数更是迅猛增加。人数的剧增必然带来经营难度的增大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

最后,截止2015年底内地已批准运营、在建的城市见表2-1。

已运营、开建的城市共39个,其中东部城市占总开建城市56%,中部省会城市均已开展地铁建设,西部除西藏、宁夏、青海三省区外均已开展地铁建设;目前,待批复的城市有洛阳、扬州、唐山、烟台、台州、温州等近10个城市,这样运营、在建、待建地铁的城市将近50个,而已开建地铁的城市已占到80%以上,地铁设计市场已基本稳定。各地铁设计单位面对严峻形势,极力稳固已占有市场,同时竟相进入新开市场,可以预见地铁设计市场的竞争将愈发激烈。

从以上四种形势的转变来看,各大设计院地铁经营的压力都越来越大,竞争只能越来越激烈,不准备不下力不认真就会掉队。

三、若要在未来激烈的地铁设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本人认为,需在以下方面加倍努力。

第一,完善设计单位自身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设计质量把控。

设计质量的成败关键靠人才,设计人员、专业负责人、项目负责人的技术水平和团队配合是一个项目成败的关键,设计院专家团队是项目成功的坚强后盾。同时,设计质量的保证需要从设计程序入手,从工程设计的方案讨论、总体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阶段严把设计、复核、审核等设计质量关,加强项目评审及意见修改环节控制,保证出去的设计文件经得起考验,不出设计安全质量事故。

第二,针对地铁项目的特点,大力培养专业地铁项目经营人才,面对地铁设计市场愈发激烈的竞争,对地铁项目的经营力度要加倍,经营层次要提高,提倡全院全员经营,树立信心把地铁项目做好做大。

第三,稳固已经占有的市场,做好深耕,同时积极筹备、及早进入当地地铁相关配套项目及其他地下空间开发项目,争取在一个地方做好做大做强,以更优质的质量和态度服务业主。

第四,紧紧盯住即将开展的新市场,从一个城市地铁项目的可研、预可研或线网规甚至更早划阶段入手,做好提前经营,提前为地铁建设及业主服务,为进入新市场做好一切准备。

第五,做好在建项目是最好的经营,服务做得好不好,在建项目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设计单位的声誉,影响到业主对设计单位的评价,直接关系到设计单位能否稳定本地的设计市场。同时本着“能干好活,更能干好项目”的理念,大力培育技术能手,提高与业主交往的能力,以精湛的技术、周到热情的服务为业主做好顾问和引导。

第六,创新地铁管理及经营模式,提高地铁设计综合效益。地铁存在常驻现场,现场配合任务繁重等现实问题,应结合地铁设计特点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采用本地化、轮岗制、现场与后方配合作业等方式解决员工后顾之忧,稳定设计团队,节约成本提高地铁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苏伟伦主编.《项目策划与运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美]詹姆斯.刘易斯.《项目经理案头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3]戚安邦.主编.《项目管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4][美]Harold Kerzner 著.《应用项目管理》.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篇5: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趋向恶化的今天, 风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 日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和开发。由于风能开发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保价值和发展前景, 近20年来风电技术有了巨大的进步, 风电开发在各种能源开发中增速最快。近年来, 全球风电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我国是风能大国, 风能资源丰富, 受国家政策驱动及全球发展态势的引领, 我国风电产业发展也呈现了强劲发展势头, 2008年全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221万kW, 在全球排名中再次跃升1位, 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一起名列世界前4位。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已连续三年翻一番, 风电设备国产化也取得长足的进步。风电作为目前技术最成熟、最具有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 在能源资源日益紧张、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 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二、目前国内外风力发电技术及设备的发展态势

德国、西班牙、丹麦、美国等欧美国家在风力发电理论与技术研发方面起步较早, 因而目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风电发达国家相比, 中国在风力发电机制造技术和风力发电控制技术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 我国已基本掌握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全国已经生产或准备进入大型风电机组制造的整机生产企业有7 0多家, 产品已安装到风电场的约3 0家, 初步形成了入围全球风机制造十强的东汽、华锐、金风等龙头企业, 1.5 M W风电机组已经能够批量生产, 单机容量最大达到了3 M W。同时, 风电设备制造和配套部件专业化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能够批量生产发电机、齿轮箱、叶片、控制系统、变桨和偏航轴承、叶片等零部件。目前国内只掌握了定桨距风机的制造技术和刚刚投入应用的兆瓦级永磁直驱同步发电机技术, 在风机的大型化、变桨距控制、主动失速控制、变速恒频等先进风电技术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2.1 国内风电产业投资发展现状

国内主要的风电场投资和开发商是中央和地方国有发电企业、能源投资企业, 民营和国外企业较少, 有的参股到国有控股的项目公司。2008年新增装机容量中部分开发商控股项目的份额中, 央企发电和能源集团的项目约76%。据不完全统计, 2008年全国新核准风电项目约有200个, 合计约l170万kW, 其中内蒙古406万kW、河北196万kW、吉林l10万kW。单个项目最大规模为30万kW。内资风电机组制造商按发展状况可以分成4个梯队, 第一梯队是在2007年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的企业, 包括金风、华锐、东汽、运达和上海电气, 占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的85%, 新增总装机容量的64%。但是产品技术主要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 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第二梯队是在2007年已推出样机, 2008年进入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前十位的制造商, 包括明阳、湘电、新誉和北重公司, 占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的9%, 新增总装机容量的7%, 其中产品技术通过许可证生产方式引进的有湘电和北重公司:采用国内科技研发成果生产的有新誉公司;明阳公司与国外设计公司联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组。第三梯队是除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新增装机容量前10位以外, 机组已安装到现场的制造商, 有华创、汉维、联合动力、惠德、华仪、远景、海装、银星、天威、兰州电机、南车时代和三一电气等公司。另外还有许多企业正在准备从事风电机组的整机制造, 这部分企业约有50家左右。

2.2 国内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及发展现状

国内企业已基本掌握兆瓦级风电机组的制造技术.主要零部件国内能够自己制造, 生产批量不断增加, 并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格局。1.5MW机组已投入大批量生产, 2~3 MW容量的机组有多种样机陆续研制出来, 需要在野外运行考核, 以便暴露问题, 得到改进。2008年又有20多家企业进入风电整机制造领域。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超过70家, 产品已经安装到风电场的约30家。风电整机产能的扩大有利于缓解近两年中国风电机组供不应求的局面, 也预示风电整机制造业的白热化竞争已经来临。即使风电累计装机容量2020年达到1亿kW, 从2009年到2020年将增加8800万kW, 平均每年新增不到800万kW。目前风电整机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仅金风、华锐、东汽3家企业的年产量就超过400万k W, 这意味着其它60多家只能竞争另一个“400万kW”计划装机容量。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也于2008年6月在哈尔滨诞生。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在大连签订了风电开发战略合作协议暨长岭风电项目一期设备采购合同, 总合同额2.7亿元。这是国内第一个大规模、MW级、国产化机组风电项目, 也标志着大连建设国内最大的风电重大装备研制中心和产业化制造基地拉开序幕。在我省, 总投资达40亿元的南京汽轮电机集团风力发电装备制造项目、南京高齿集团大型风力发电传动设备研发及生产基地项目, 均已与江宁开发区正式签约。两个“巨无霸”风电项目的落户标志着江宁开发区风电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

2.3国内有关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的竞争情报分析

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势头迅猛, 生产厂家众多, 自2005年到2008年是我国风电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 下表为2005~2008年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态势表。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面临激烈竞争, 下表为我国主要风电设备生产企业的生产状况及分析, 包括企业种类、生产机型、主要技术参数、技术来源及产品生产情况:

三、我国发展风电产业的措施及建议

3.1我国风电产业发展前景展望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冲击仍在继续, 从国际市场看, 由于全球需求放缓, 原材料价格的下降会进一步降低风电机组的成本, 外资品牌机组制造商会加大在中国市场的促销力度, 加剧与内资品牌机组的竞争, 总体上缓和供求关系, 缩短风电场建设周期, 有利于风电产业健康发展。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中国风电产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一方面, 会加速中国制造企业的整合, 优胜劣汰, 催生制造业健康发展;另一方面, 银行降低利息, 风电开发商的融资成本减少, 而且火电增速放缓, 电源企业受到鼓励, 促进其把资金投入到风电场建设项目, 因此金融危机不能阻挡中国风电市场继续迅速发展。

到2020年我国规划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亿kW, 实现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达到3%的强制性市场份额目标。现在这个愿望正在落实, 2008年新成立的国家能源局把发展风电作为改善电源结构的重要任务之一, 分别在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 开展了6个千万kW级风电基地的规划工作。甘肃酒泉千万kW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已经完成, 率先进入实施阶段。2008年8月结束了380万kW规模的风电设备招标工作, 标志着酒泉千万kW级风电基地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加上已建和在建的风电场项目, 规模超过50 HD万 W。其他地区的千万k W级风电基地建设规划正在编制中。新疆哈密规划2000万k W;内蒙古规划建设5000万kW, 其中蒙西2000万kW, 蒙东3000万kW:河北规划在沿海和北部地区共建设1000万kW;江苏规划建设1000万kW, 其中近海700万kW建设千万k W级风电基地思路的提出和实施, 落实了“建设大基地, 融入大电网”的发展方针。在中国北部区域, 风能资源非常丰富, 土地辽阔, 但是电力负荷小, 电网薄弱, 不能按照欧洲“分散上网, 就地销纳”的模式发展, 只能是“大规模-高集中-高电压-远距离输送”的模式, 对电网企业是很大的挑战, 在千万kW级风电基地规划编制过程中, 就要统筹考虑风能资源、发电、输电和负荷各个方面的问题。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兰州-酒泉-瓜州的750 kV超高压输变电工程项目, 千万k W级风电基地生产的大量清洁电能将通过这一输电通道送往东部地区的电力负荷中心。千万kW级风电基地的规划, 将保证2020年l亿kW风电基地生产的2000亿k W h电能的输出和销纳, 实现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目标。

3.2 制约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风电设备的国产化与风电产业的发展不相协调。我国风电设备的研发工作虽然做了不少, 也获得很多成果, 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但大多不属于核心或关键技术, 真正能应用于实际的较少。更为关键的是有关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尚未掌握, 这也使得我国风电机科研成果与风电设备制造业相互脱节, 因此风电设备制造业难以形成一个规模产业。由于我国尚不具备大型风电机组和关键部件的设计制造能力, 目前各风电场所使用的风电机设备主要依靠进口, 这不仅仅使我们花费掉巨额外汇, 同时还影响了风电投资成本的降低。如果风电机设备国产化上不去, 那么大谈风电产业的发展实际上是一句空话。要保持风电的持续、健康发展, 走风电设备国产化道路是势在必行的。

3.3 我省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建议加大对风电行业技术创新的科研投入, 实现风电设备国产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开发。风力发电是一门新的高新技术产业, 在新兴的风电产业最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时期给以扶持, 才能吸引和聚集人才, 认真攻关, 尽快掌握国外当前主流技术。要加大科研投入, 依靠科技进步, 采用合适先进的技术装备, 提高发电效率, 努力降低发电成本, 使风电开发向大型化、国产化方向稳步发展。

建议江苏省政府继续出台鼓励风电产业发展的政策, 结合沿海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尽快多出台鼓励和优惠政策, 向风电项目倾斜。鼓励风电场直接与用户签订购电合同, 而电网只收过网费;为风电项目提供比商业贷款利率低的“软贷款”;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土地征用优惠政策等。除了规定前期工作的费用摊入项目成本外, 建议由政府科研专项经费承担, 为投资者提供完善的风电场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尽可能多的场址选择, 为加速我省风电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从全球的发展来看, 风电领域仍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 从专利分析的角度来判断, 其技术发展远没有进入成熟期, 各种新的技术路径和新设备也层出不穷, 存在着很大的创新机遇。风力发电机组作为野外长期运转的机电设备, 设计制造都要依据其工作的风况和环境条件。而我国有着世界上最复杂的气候环境, 多样的风况条件, 这为我们研制出创新技术的风电机组提供了天时地利。加上我们丰富的风力资源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 这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了人和。充分利用好这些天时地利人和, 中国的风电事业一定能引领全球风电的发展。

摘要: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风电产业及装备的发展、当前我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国内主要风电设备制造技术和生产厂家, 指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我国发展风电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风力发电,风电,技术,装备,分析,对策,专利

注释

1[1]杜谦, 郗小林.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01, 10:9-14

2[2]张源, 张承来.中国风电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风力发电.2001, 2:1-7

3[3]秦海岩.我国风电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机遇[J].中国科技投资.2009, 10:29-30

篇6:空调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市场规模依然得到保持,行业发展基础稳固

2008冷冻年度国内空调生产行业和零售市场都受到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下滑、全球气温下降、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空调生产企业运营压力大增;房地产市场下滑、股票市场不景气、长时间、大范围降雨造成空调终端销售旺季没有预期而致。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以上多种不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整体市场规模为2450万台,与去年同期的2630万台相比下降了9.31个百分点,但从目前中国空调行业整体生产规模、出口比例等多种角度分析,2450万台的国内零售市场规模依然足以支撑整体行业的发展。

国家信息中心市场处处长蔡莹分析认为,“虽然08冷冻年度国内市场销售略有下降,但整体规模依旧得到保持;面对困难,企业经营压力加大,但优秀企业无论从研发能力、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销售渠道建设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加强,整体行业基础依旧稳固。从行业发展角度考虑,支撑整体行业的根基并没有太大变化,中国空调行业依然处在一个可持续发展阶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2008年冷冻年度期间所遇到的各种不利因素,也成为考验生产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机会,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表明,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市场销售量排行前5名品牌均为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达到62.18%,比去年同期提高4.28个百分点,5大国产品牌支撑着国内近23市场份额,整体行业基础更加巩固。

18个品牌被淘汰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重点城市市场,2008冷冻年度品牌淘汰力度明显高于07冷年,在相同的市场范围,2008冷年整体品牌数目由07冷年的52个减少为08冷年的34个,18个品牌遭到无情淘汰。34个品牌中,具备相当竞争能力(销售量占有率高于1%)的品牌由25个减少到18个;有16个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不到1%,其中占有率排行最后9个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之和仅为0.8%。与之截然不同的是,占有率排行前5名的品牌,销售量占有率之和比07冷年排行前5名品牌高出4.28个百分点,两极分化现象日益明显。

和一些品牌消失相对应,08冷年品牌集中度又有明显提高。监测数据显示,08冷年排行前3、5、10、20、25不同品牌数目销售量占有率分别为50.28%、62.18%、82.38%、98.63%和99.92%。与07冷冻年度相比,08冷冻年度品牌集中度高位集中态势体现更为明显,排行前10位品牌明显在挤压其他品牌生存空间,从数据上分析,排行前3位品牌与07冷年相比品牌集中度提高7.65个百分点,排行前5名品牌集中度提高了4.28个百分点。从08冷年的实际情况判断,09冷年在更多不确定因素存在的前提下,08年度前20名品牌中后几位品牌同样也会面临生存的选择。

从中外品牌竞争态势来看,2008冷冻年度依然是以国产品牌销售量、销售额占有率超过70%的优势占据领先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品牌一反07冷年下滑态势,整体、柜机、壁挂三个方面都比07年度有所提高。根据监测数据分析,2008年度,美的、海尔、海信、奥克斯、志高、科龙、长虹、LG等品牌销售量市场占有率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有一定程度提高。

均价提高高端产品比例上升

2008冷冻年度,特别是从2008年1月开始,由于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再加上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的增加,生产企业成本压力普遍高于2007冷冻年度,为了消化成本,生产企业普遍提高了中高段产品比例,同时利用新品上市机会对产品价格进行了相应调整,尽管受到来自经销渠道控制价格水平的种种压力,但从整个冷冻年度看,空调整体平均价格依然保持了稳中有升的态势。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8冷冻年度空调整体价格水平和重点品类壁挂式空调、柜式空调平均价格与07冷冻年度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空调整体价格水平提高8.07%,壁挂式空调提高4.06%,柜式空调提高13.97%,在3组价格对比中,柜式空调平均价格由07冷冻年度的5369元增长为08冷冻年度的6119元台,增长幅度最为明显。

在市场操作上,推出新品是生产企业进行价格调整的重要手段,空调生产企业抓住消费者心理变化,适时推出包含环保、节能、健康、静音等产品,制造和满足消费者消费需求。正因为如此,2008冷冻年度,尽管由于各种原因国内零售市场规模有所缩小,但高端空调比例依然保持上升趋势,成为支撑本年度整体销售的基础。

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08冷冻年度高端空调占整体空调零售市场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在2007冷冻年度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其中3000元以上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分别提高10.76和14.75个百分点,5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4.95和9.85个百分点,7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2.93和7.31个百分点,9000元以上产品分别提高1.35和4.22个百分点,而07冷冻年度销量比例较大的1600~2999元价格段空调销售量、销售额比例分别下降11.96和15.02个百分点。

蔡莹分析认为,高端空调比例持续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产企业主动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不断加大,从2007冷冻年度开始,生产企业开始有意提高高端空调比例,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单品利润;二是消费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改变,消费者购买能力的提高也拉动了对高端空调的需求。

国际市场继续增长增幅趋缓

从近两年的数据看,空调国际市场增长总体趋缓,国内企业通过产品品质、海外渠道拓展等方面精耕细作,2008冷冻年度在海外市场仍实现了增长,但由于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增幅出现回落,由于价格普遍提高,出口额增长高于出口量增长。据海关统计,2008冷冻年空调器出口总量为3283万台,同比增长7%,增幅比上一冷冻年减少了8.6个百分点,累计出口金额为64.09亿美元,同比增长2352%,增幅比去年减少了4个百分点。对此,中国家用电器协会副秘书长徐东生分析认为:“08冷冻年度,全球宏观经济,尤其美国较为不景气,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影响,企业面临着巨大困难,但通过开

拓中东、东欧、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区域新兴出口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空调出口全年依然保持了增长。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空调制造基地,短期内是其它国家和地区无法替代的。由于国际经济形势还在转坏,下一冷冻年度形势不容乐观。”

2008冷冻年,我国共向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了空调产品。从对各国和地区的出口情况看,累计出口超过100万台的有美国、日本、意大利、中国香港、阿根廷和印度6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金额分别为10.66亿、5.08亿、3.44亿、1.9亿、1.95亿和2.1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虽受其国内宏观经济影响,进口中国空调产品有一定程度的下滑,但仍以800万台的规模继续保持最大出口市场地位,占中国空调全部出口比重的24.1%。

和空调国内市场价格上涨一致,从08冷冻年度开局以来,空调出口价格也基本保持上升的趋势。2008年6月,空调出口平均价格为每台215.3美元,比2007同期每台192.9美元提高了11.6%。这点,从出口产品结构上也得到了反应,08冷冻年度,分体空调器4000kcalh(海关代码:84151021)已经取代独立窗式空调,出口了1328万台,成为出口量最大的机型,占全部出口比重的40%。

新空调能效标准成09冷冻年最大悬念

从目前整体空调生产格局分析,贯穿2008、2009空调冷冻年度两个年度的重要政策性调整应该是新的空调能效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时间安排。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监测数据,2008冷冻年度,国内零售市场规模为2450万台,按照国家能效标准3级指标要求,在整体市场销售产品中,包括变频、定频空调在内符合3级以上能效标准的产品比例仅为20.04%,即490万台,如果减去变频空调6.06%销售量比例,定频空调符合3级能效标准的销售规模只有311万台,有将近1960万台定频空调达不到3级以上能效标准。如果09冷冻年度开始实施3级以上能效标准,2008年度将近1500万台的库存产品如何消化?巨大的库存压力也将迫使生产企业加大终端市场的争夺力度,除家电连锁渠道外,传统的经销商渠道也将成为09冷年的争夺重点。另外,因08冷年结存的库存压力也有可能在09年度成为阻挡空调价格进一步提升的一个因素。

同时,新能效标准的实施也将对09冷年空调市场的产品结构带来潜在影响。因为新能效标准对生产定频空调的企业来说,将意味着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价格的上升,由此会给消费者在选择购买产品时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面对能效政策的调整,许多空调企业未雨绸缪,纷纷加大了变频空调的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2009冷年,变频空调市场份额涨幅有望明显提升。

根据对2008冷冻年度整体零售规模的分析,结合目前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态势,加上对1300万台以上库存空调产品压力释放因素的综合考虑,2009冷冻年度整体国内零售市场规模应该在27130~2850万台左右,与2008冷冻年度相比,销售量增长幅度在10%~16%之间,其中最大变数在于能效标准提高后生产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整体气候环境的变化。

篇7: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个人护理用品”这个提法沿袭于欧美,在我国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我国对“化妆品”是作了明确的定义的。按照国函(89)762号“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第二条所规定的化妆品的定义:“是指以涂擦、喷洒或者其他类似的方法,散布于人体表面任何部位(皮肤、毛发、指甲、口唇)以达到清洁、消除不良气味、护肤、美容和修饰目的的日用化学工业品。”这是1989年作的定义,现在看来,化妆品的生产,已经超出了日用化工范畴,它已经发展成为以精细化工为背景,以制药工艺为基础,融汇了医学、生理学、美学、化学、化妆品学、心理学、色彩学、物理学、生物工程学、生命科学、微电子技术及美学、服饰学等学科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化妆品和个人护理用品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重叠交叉的地方,我们所指的个人护理用品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面部个人护理用品。包括:柜台零售商品类面部护理用品、美容院保养类个人护理用品

2.洗发护发类个人护理用品

3.沐浴类个人护理用品

4.口腔护理类用品

5.纸类个人护理用品

6.其它类个人护理用品,它包括:

①婴幼儿护理用品

②唇乳粘膜类个人护理用品

③男士剃须用品

④脱毛类用品

⑤纸类个人护理用品

⑥爽身护体类个人护理用品

⑦防晒类用品

⑧除臭类用品

⑨其它个人护理用具

二、个人护理用品品类市场发展分析

我国没有对“个人护理用品”这个类别进行统计,由于个人护理用品与化妆品的内涵主体相同,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化妆品类的统计。

据有关部门统计,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平均以每年23.8%的速度增长,最高的年份达41%,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国民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

化妆品市场还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潜力,预计到2010年,化妆品类的年销售额可达800亿元,年递增12.9%左右。

如按上述的七个大类来推测个人护理用品市场,预计2003年销售额可达530亿元人民币。

1.柜台零售商品类面部皮肤护理用品

柜台零售商品类面部皮肤护理用品(以下简称面部护肤品),指主要是通过柜台零售方式提供给使用者,使用于面部的清洁、保湿、营养、护肤、润肤类保养用品。不包括修饰、美化作用的彩妆类用品和特殊功能类用品。

面部护肤品是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类。由于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回报相对较快,进入容易,品牌数量极多,呈完全竞争状。

由于中国广大的地理区域和多层次的人口构成,使得国内外高、中、低不同档次的面部护肤品,都能找到自己的市场,各自获得一定规模化的消费群。近年来,中档产品的市场份额有较大幅度上升,表现出较佳的市场前景。

面部护肤品的利润空间大、个性化强,给广大厂家和商家提供了广阔的操作舞台,因而面部护肤品领域没有绝对优势的领先品牌,玉兰油、大宝、小护士品牌的年销售额均未达到10亿元。

根据AC尼尔森公司的调查数据,面部护肤品2001年已有100亿的市场,巨大的市场容量,给诸多厂家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①市场结构特点

面部护肤品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新产品进入壁垒不大,因此,可以定位于与其他品牌类似的目标市场,共同瓜分该市场;也可以更细分化市场,从而获得一个更具竞争优势的细分市场空间。

面对日益成熟的消费者,面部护肤品的品类也在日益细分化,如:保湿、滋润、美白、防皱、防晒、去痘、去斑、眼部保养、鼻部保养……等等,其中,最大的需求为美白、祛斑。

面部护肤品的购买率,与区域环境的空气干燥度成正比。即空气越干燥的区域,面部护肤品的购买率越高。

②产品定位与诉求特点

随着合资、外资企业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以及国际护肤保养品信息的传播,引发功能性需求觉悟。消费者从贝壳油护肤的奢侈,迅速发展成为多种功能需求的日常保养需求。

由于市场对产品功能的需求,使国内面部护肤品普遍以强调功能和成分的方式,形成自己的销售主张。

面部护肤品的功能仍是美白、祛斑、祛痘、保湿、抗皱、防晒等形态,品种也是洁面类、护肤霜类、露类、水类等。

由于产品技术只有改良性进步,没有突破性、替代性发展,产品同质化日趋明显;由于市场竞争,而竞争需要差异化;由于群体采用功能、成分为主要销售主张,因此,从产品功能成分的宣称,发展出现了虚拟功能、虚拟成分,以此强调功能或成分的差异化;由于营、促销手段同质化的营销环境,虚拟的宣称发展成为“概念炒作”。

“概念炒作”的肥皂泡吹了三四年,去年终于吹破了。种种迹象表明这一招数已经使老,疯狂的作秀和玄妙的概念对消费市场的带动力已不再具有往日的神奇魔力。护理用品毕竟是护理用品,它并不是药。

在产品和营促销均出现同质化时,寻求差别化的竞争优势,将必然转向品牌经营,转向服务品质管理。

③面部护肤品技术特点

前面说了,产品技术只有改良性进步,没有突破性、替代性发展。

虽然目前基因工程已经在面部护肤品方面应用,如: aFGF、bFGF、EGF、TGF-β、白介素、干扰素等,但这仍然是基因工程的初级原始阶段,还是一种摸索性的初级应用,如表皮生长因子bFGF应用于面部护理,使受创时更易留下疤痕。因为它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的作用,远大于促进表皮细胞生长的能力,直到发现了角质细胞生长因子KGF,基因工程真正应用于面部护肤品。预计有待“后基因工程”完成以后,面部护肤品的技术才逐步开始出现突破性的发展,它大约还需要25年左右时间。而它前期替代的是功能性面部调理用品,以舒适为特点的个人护理用品,将长时间存在。

④市场竞争特点

A.渠道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存在相当差异,使销售渠道具有了复杂性的一面。

一项调查显示:仍然有70%的美容化妆品国际品牌或外商表示:不熟悉中国的商业环境。他们很难以其原有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直接控制如此巨大的市场到终端环节。

他们非常希望在中国找到适合代理商,其中大部分外商更倾向于寻找适合的区域性代理。

作为国内的生产厂商,通过渠道的扁平化,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提高经营效率、降低通路成本已是势在必然。

渠道扁平化后,经营的便利,必将带来管理难度的大幅增加。渠道扁平化后,管理幅度的扩大、管理量度与管理难度的增加,对很多企业来说,将是一个管理上的新课题。

这将使宁可重金请明星做广告、做秀,不愿高价请将才的现实,进一步出现转机。同时,以往寻求策划公司,“谋一绝招、赚一大把”的思路,也出现进一步的变化,开始接触经营管理咨询顾问公司,请他们携手、引领,以更科学的态度、更客观的角度、更有效的操作性,完善优化系统,稳步前进。

B.终端

一级市场大商场的高档次定位,决定了在一级市场已开始逐渐将销售空间让位于国际品牌和合资大品牌。国内面部护理品的市场,将主要转向二、三级市场的商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后一些时候,四级市场的容量也会有大的提升。

大卖场超市大众消费的定位,使得护肤品在该场所的销售业绩令人振奋,并逐渐成为面部护理品名牌在一级市场销售的主要终端。随后波及到二、三级市场,大卖场超市将成为面部护理品的主要销售终端。

“前店后院”型专营店在中国得到了最广泛的发展,这种业态新内涵正在将传统“百货线”终端和传统“专业线”终端密切地融合一起。

专业美容院的优势在于服务,但服务价格的不确定因素太多。而美容院出售护理用品,普遍采取不公开陈列的方式进行,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前店后院”正好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前店陈列的产品由你自己挑选、由你独自使用,产品质量得到保证,而服务却是免费的。此种“前店后院”型专营店必然与专业美容院争抢顾客。

C."百货线"竞争焦点及演化

在一级市场和中心城市大型商场的美容化妆品销售柜区,将逐渐成为国际大品牌的天下,品牌力不够的中小美容化妆品品牌,将被全部挤出来。

这些被挤出来的中、小品牌将到哪儿去实现他们的终端销售呢?当地的中、小型商场也不是主要的。因为这些中、小型商场在当地商业环境中的地位及其形象,可能会制约这些中、小品牌品牌力的成长。

二、三级市场(地级市和县级市场)的零售终端,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新的竞争焦点。

被国际大品牌占据了一级市场和中心城市大型商场的终端以后,大量的中、小品牌的营销重心,将转移到二、三级市场中去,竞争焦点形成的基础出现了。

国外进来的国际美容化妆品中、小品牌与强势的国际大品牌们,已是许多年,有些是数十年的竞争老对手了,相互都知道自己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他们轻易不会挑战对方。

那么国外进来的国际美容化妆品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在哪里?他们将通过市场的细分、渠道的细分和目标群的细分,从而获得一个具有独特优势的生存空间。

法国化妆品“薇姿”(Vichy),就将自己定位为:在药房(店)销售的化妆品,成都“可采” 采用此法也获得了成功。

在中国,适合这些国际美容化妆品中、小品牌施展其竞争力的,将会是独特的渠道及终端和专卖店。

二、三级市场也将是一些价位适合者施展拳脚和价位偏高者作一些新尝试的好空间。新一轮的竞争焦点在这里的终端形成。

国际大品牌对市场份额非常重视,他们常以量取胜。如P&G的几个洗发品牌的市场总份额在一些时候已经明显达到了垄断地位。所以,他们也需要注意民族情绪,有时还得采取温和一些的推广方式。

1997年全球P&G分公司新加坡会议,专门研究"重庆奥妮为何成了竞争对手"的问题后,采取了本土化、民族化的进一步措施。

我们逐步看到了在广告中的美国P&G变成了中国宝洁、看到了润研推出、兼并伊卡露......看到了中方仅存的1%的股份。

而国际美容化妆品中、小品牌他们才不会考虑那么多,他们才没有必要做得那么“温柔”,他们将会毫不犹豫地采取各种最有效的营销措施和手段,明火执仗地抢占市场份额,杀掉和迫使对手退出市场是他们最希望的结果。

因为国际美容化妆品中、小品牌他们不象大品牌那样,拥有足够的时间与金钱,因此,二、三级市场终端的竞争焦点,将在这种情形下激烈化。国内的许多品牌将可能会在这一战役中“光荣牺牲”。

那么没有“光荣”掉的国内品牌他们会怎么办呢?

唯有找到并分隔出一块具有独特竞争力优势的空间,获得一个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基本利益,才有可能轻松地持续生存、发展。

由于中国人口的进一步增大和大量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部分国内品牌将被进一步挤到四级市场,在那里,他们将更加辛苦,他们要面对购买力低下且进一步加重的“价格战”,导致利润低下,甚至无利可图,难保质量;他们还将面对那时各大品牌已经展开的“农村市场开拓战略”的巨大压力。他们只能垂死挣扎,或者又“光荣牺牲”掉。

当然还有一类并不往下走而是杀回来,因为他们会猛然发现:在一、二级市场发展专卖店(包括大店中的“店中店”)的品牌的日子好过,但这时再采取措施时,能讨到的好处已经不多了。

看看专卖店的重要性:

虽然不同的国家,根据不同的市场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分销渠道,但是连锁经营、专卖店是国际上具有共同性的重要售卖终端。请看看家化"佰草集"的战略;连“宝洁”去年也在北京动手“店中店"了。

篇8:国内中央空调末端市场发展态势分析

财政部《关于推动评估机构做大做强做优的指导意见》的出台,为评估机构发展奠定了目标规划基础,既是前瞻性政策,也是行业发展所呼唤的应时政策,同时,也催生着资产评估市场细分时代的开始。这必将改变多年来机构没有特色、执业质量良莠不齐、总体竞争力不强的行业弊端。笔者侧重从市场细分角度分析机构做优做强做大的必然性和时效性。

一、市场细分及评估市场细分依据

市场细分是指营销者通过市场调研,依据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把某一产品的市场整体划分为若干消费者群的市场分类过程。每一个消费者群就是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具有类似需求倾向的消费者构成的群体。细分市场不是根据产品品种、产品系列来进行的,而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划分的,是根据市场细分的理论基础,即消费者的需求、动机、购买行为的多元性和差异性来划分的。在营销实践中,市场细分对企业的生产、营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讲,市场的高级发展形态就是市场细分化,该战略可以起到整合营销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资产评估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必然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资产评估也存在市场供求关系(供方为资产评估机构,需方为评估委托方),既然符合市场规律,就必然应该存在市场细分。

评估市场细分依据如下:

1.评估市场是产品(服务)交换关系的总和,本身可以细分。比如从企业的规模分,可以细分为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监管角度分,可以细分为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从地域分,可细分为域外公司、域内公司;从评估对象和范围的特点分,可细分为企业价值评估、单项资产评估、无形资产评估等。

2.委托方异质需求的存在。委托方的评估目的、企业规模、评估对象的特点、对评估结论合理性的要求程度、评估收费的高低,甚至评估机构与报告核准、监管方的公共关系的默契程度,都是委托方异质需求的因素;而上述因素恰恰是评估市场细分的依据。如具有证券业务资格的评估机构可以评估上市公司资产……市场细分转化为制度化,异质需求随之明确化、政策化。

3.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一方面,长期评估行政管理条块分割形成多种资质并存的状态,致使评估机构在不同方面具备自身优势和特点。从积极角度讲,培育了一些评估机构对房地产、土地、森林资源、珠宝首饰、矿产资源等特殊资产评估的专业性,继而转化成机构的优势;有的机构将评估对象定位为无形资产;有的机构在主要省份设立分支机构,具有集团作战的优势,不一而足……对于机构确定细分市场而言,上述的优势必然会成为市场细分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在发达的中介服务市场,市场细分是一个自然的结果,比如国际上审计行业的“四大”,因为自身的发展品牌已经被认可,按照市场细分理论服务对象当然是世界500强等企业。“四大”为服务知名公司而获得收益和影响,需求方也因为获得“四大”的服务而自豪。

二、评估市场细分与机构做优做强做大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作用

从机构发展状况上讲,评估市场细分是评估行业发展的必然过程,机构做优做强做大是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市场细分对机构做优做强做大的作用:

1.有利于选择目标市场和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推动机构提高执业水平。市场细分后的子市场比较具体,机构比较容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经营思想、方针、技术和营销力量,确定自己的服务对象,即细分市场。针对着较小的目标市场,便于制定特殊的营销策略;同时,在细分的市场上,信息容易了解和反馈,一旦委托方的需求发生变化,机构可迅速改变营销策略,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2.有利于发掘市场机会,开拓新市场。通过市场细分,企业可以对每一个细分市场的需求潜力、满足程度、竞争情况等进行分析对比,探索出有利于本机构的市场机会,使企业及时做出公关方向、业务培训、人才培养决策。

3.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目标市场。任何一个机构的资源、人力、物力、资金都是有限的。通过细分市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集中人、财、物及资源,去争取局部市场上的优势,然后再占领自己的目标市场。

4.提高评估行业的国际影响和行业公信力。经过若干年的发展,评估行业也会形成“四大”、“五大”,那就是个大舞台了。而且我们的眼光从现在起,就不能局限在国内,要看得更远,评估走向国际,前提是做优做强做大,所以在行业自律和执业监管方面要求严一些没有坏处。评估行业虽然起步晚,才发展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有后发优势,起点可以更高。努力抓住这次机遇,就会将其转化为推动行业再上新台阶、提高执业水平和社会公信力的契机。

三、市场细分后市场的展望

意识决定行为,发展孕育市场。做优做强做大的政策谋划给行业市场细分的意识和推力,清晰地绘制了机构发展格局和蓝图,势必演绎为机构迅速成长的内在动力和指南。

1.彰显行业自律和执业监管对行业发展的保障作用。行业管理部门对于机构的发展决不仅是制定准则体系的技术扶持,更是对机构发展给予高屋建瓴的宏观指引。资产评估机构做优做强做大,在战略上开创、在政策上敦促了评估市场细分,引导机构以自觉、自发的意识在后资产评估市场定位。

2.机构发展迅猛。受到高级别细分市场的吸引,机构会自觉鞭策快速发展。外延式地发展为机构间的融合,以强强组合、强弱弥合、弱弱联合、吸收式兼并为主的融合现象增多。内涵式地发展为机构的自我强化,包括引进人才、交流学习、业务合作、加大开拓市场力度等。在以人为本的行业中,资产评估师也会随着机构的变动、本身综合素质的高低有序流动。

3.竞争变为有序、理性。市场细分格局形成后,机构的综合实力和子市场层次相匹配并基本有序定格。以高级别市场为目标的机构服务方向为高层次市场,一般不会为增加较低边际收益而将精力投入低层次市场;综合实力相对弱的机构无法进入高层次市场,该壁垒保证其无法发起不正当竞争。所以在后资产评估市场,恶性竞争没有空间条件,竞争只在子市场内进行,是局部和理性的。

4.利润率呈金字塔形。由于高层次市场准(可)入条件高,利润率也会高,综合实力强的机构可获得更多利润,反之亦然。结果就是原本均衡的行业平均利润率在不同机构间将呈不均匀性。在该趋势下,企业逐利的特点敦促机构自我发展,不断冲击着更高利润率的细分市场。

5.培植评估行业的“四大”。我国的现状是评估行业发展时间短,机构差别不大,缺乏具有一定影响尤其是国际影响的机构,形成自然的市场细分条件不具备。做优做强做大的政策谋划正是现实背景下机构发展的迫切需求。我们确信行业管理部门做大做强的政策谋划一定会成为优质评估机构量变的起点,继而达到质变,培植出评估行业“四大”的目标。

行业做优做强做大,做优是基础,做强做大是目标和结果,市场细分是过程。评估人应研究做优的标准和做优的措施,要不断拓展视野,提高职业敏感性,坚决地为评估事业争取空间。要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工作方法,寻找作用力的交汇点,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在评估行业的科学发展、法制建设和评估实践中有所作为。

上一篇:十大指标管理下一篇:云南公务员面试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