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2024-04-09

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精选9篇)

篇1: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机构编制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县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的规定,特制定《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预防和处置机构编制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其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范围和级别

(一)本预案适用于我县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通过集体上访、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二)本预案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机构编制方面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大规模人员违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2.人数较多的非法聚会、游行、示威,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重要单位;围攻、挟持国家公务人员;

3.聚众堵塞公共交通,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

4.跨地区、跨行业联动上访请愿;

(三)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性群体性事件;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在实际工作中,评估群体性事件的级别,还应统筹考虑事件的发展演变趋势、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

三、工作要求

(一)县编办履行下列职责:统一领导、部署排查调处全县机构编制方面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县机构编制方面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全县各单位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排查、调解可能引发的机构编制方面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搜集、上报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

四、监测和预警

1.县编办各有关科室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规定,强化值班制度、落实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收集可能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采取积极应急措施。对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

告、早处置;

2.发生群体性事件后,编办相关责任领导应在事件发生30分钟内,向应急办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经过、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现场指挥员的联系方法等,可先口头报告,随后及时提供书面情况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书面续报动态信息。发生群体性堵塞主要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特别重大事件要立即报告;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

五、处置程序和方法

(一)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县编办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在接报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协助公安等部门开展警戒、控制现场、疏散救护等基础处置工作;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分别向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报告。参与处置事件的单位要信息共享、协同作战、高效联动。

(二)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县编办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要面对面地做群众的工作,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准确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掌控局面,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要责成相关部门或单位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如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三)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有关责任人对现场处置时向群众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要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发生。

(四)对于群体性事件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可令其具结悔过或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本系统内党员和干部等违规参与群体事件需追究党纪和政纪责任的,通报其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县编办设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主任)

副组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局长)

成员:县编办相关科室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办综合科,负责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协调工作,确定同志为综治维稳工作联络员。

(二)相关单位协调保障。县编办应与维稳及综治、公安等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建立联系网络,保障突发事件后果最小化。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日

篇2: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原则

预防和处置旅游系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及不稳定因素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其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范围和级别

(一)本预案适用于我县旅游系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通过集体上访、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二)本预案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旅游系统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大规模人员违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2.人数较多的非法聚会、游行、示威,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重要单位;围攻、挟持国家公务人员;

3.聚众堵塞公共交通,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

4.跨地区、跨行业联动上访请愿;

(三)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性群体性事件;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

在实际工作中,评估群体性事件的级别,还应统筹考虑事件的发展演变趋势、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

三、工作要求

(一)**县旅游局履行下列职责:统一领导、部署排查调处全县旅游系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县旅游系统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

(二)各旅游企事业单位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排查、调解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搜集、上报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组织调动应急资源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

四、监测和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县旅游局各有关处室认真执行县委、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关于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的有关规定,强化值班制度、落实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收集可能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采取积极应急措施。对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局相关责任领导应在事件发生30分钟内,向应急办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经过、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现场指挥员的联系方法等,可先口头报告,随后及时提供书面情况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书面续报动态信息。发生群体性堵塞主要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特别重大事件要立即报告;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

五、处置程序和方法

(一)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县旅游局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在接报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协助公安等部门开展警戒、控制现场、疏散救护等基础处置工作;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分别向县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报告。参与处置事件的单位要信息共享、协同作战、高效联动。

(二)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县旅游局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要面对面地做群众的工作,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准确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掌控局面,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要责成相关部门或单位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如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三)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有关责任人对现场处置时向群众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要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发生。

(四)对于群体性事件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可令其具结悔过或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本系统内党员和干部等违规参与群体事件需追究党纪和政纪责任的,通报其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县旅游局设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

组长:代萍(县旅游局长)

副组长:熊健(县旅游局副局长)

成员:县旅游局相关股室成员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负责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协调工作。

(二)相关单位协调保障。县旅游局应与维稳及综治、公安等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建立联系网络,保障突发事件后果最小化。

附件:

篇3: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确保吉沙水电站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维护好项目部内部和地方群众的关系,确保吉沙大坝项目部不发生项目部内部职工外协施工队人员因喝酒或工作中发生争执而引起的突发事件,不发生重大治安事件和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重、特大倒盗等刑事案件。

2 应急预案的工作方法

2.1 建立基层信息员制

各部门(如项目部办公室、经营部生产技术部、质安部、机物部施工队)的第一负责人为本部门的信息员。项目部各部室、队、厂、外协施工队的各第一负责人,要与项目部党组织保持一致,及时准确的提供基层的情况,对个别喜欢喝酒闹事,工作责任心差,不务正业的个别人员做到了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健全完善各种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实行对事不对人的政策,平时多做思想工作,在具体处理群众的疑难问题时,不以武断和强迫执行,做到了事前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做到依法及时,稳妥处置,事后做到跟踪、督办落实,让当事人心服口服,化干戈为玉帛,体现现代信息在突发事件的作用和地位。

2.2 处理各种关系的原则

2.2.1 地方政府、当地群众和项目部的关系

葛洲坝云南吉沙项目部地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洲,属于少数民族地区。而地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实施的一个特殊外部环境。不论是地方政府、还是当地百姓,均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关系处理的好则工作便能顺利展开,否则,后患无穷,许多工程的滞后,起因一开始是征地移民工作受阻,人员、设备不能动工,受损失的还是施工企业,不仅固定成本增加,而且到头来,业主的刚性工期目标逼迫我们突击会战赶工期,陡然增加了施工企业的流动成本。总之,与地方政府或百姓打交道要把握两个原则:一是要足够尊重,在力所能及“财”所能及的范围内予以必要的帮助;二是不宜参予太多,角色错位,以慈善扶贫为己任,避使对方受到利益驱使胃口越来越大。

2.2.2 业主、监理和设计的关系

几方关系是指业主、监理、设计和地方,四方关系是施工企业项目经营管理的外部环境。业主是项目工程经营的管理核心,施工企业就是为业主打工的,把业主交办的事情做好,按照合同的规定实现既定的目标,确认和处理这层关系极为重要。理性的业主当然会考虑承包商的经济利益,聪明的承包商也会千方百计地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有了良好的关系,双方就可以互相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对方困难,替对方排忧解难;关系恶化,对双方均不利,承包商不仅得不到现实的经济利益,而且祸及今后将丢掉一片市场;业主也会因为目标无法实现而蒙受损失。

良好的经营关系是建立在彼此平等的基础上的,人格、法律地位上的双方完全平等。但在目前的形式下,体现在合同双方的约束上,承包商和业主往往是不公平的,承包商要求的公平,只能随着相互的接触增加,其智慧水平及履约能力得到业主认可之后才能得以真正实现。

良好的经营关系最终体现在相互的帮助和支持上。处处退让无法实现承包商的利益,骄横跋扈只会使业主厌恶,正常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处事有理、有利、有节,对业主的工作予以支持和配合,这是我们交朋友的最基本的出发点,也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与监理、设计处理好关系非常重要,各自所处的位置不同,要善于站在对方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要强求别人做超原则之外的事,要尊重对方的职业道德。在原则的弹性空间内谋取承包商正当的最大利益,则又是为人之正道,立企之大道。

2.2.3 项目部内部的关系

在处理项目部内部各种突发事件时,均按照可教不可聚,可解不可结,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以生产大局为前提,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防止矛盾激化。

3 应急预案预防和处置的工作措施

首先建立信息收集报告制度,坚持纵向到底,深入基层的每个班、组每个人,横向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反馈制度,多渠道的收集来自基层群众的呼声和建议。对一些涉及政策性、深层次内幕性、预警性的情报信息,均加强收集、反馈,特别是对已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众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项目部经理、书记汇报不得瞒报漏报。

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要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大力开展经常性的不稳定因素排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切实做到摸底清,情况明,并做到及时归口处理解决,积极化解。

坚持对各部门队、厂、施工队“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对项目部门存在的历史问题和遗留问题,均建立了专项档案,充分发挥党、政、工、团的领导作用,实行“包、保”责任制,采取“一个问题、一个领导、一个专班、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办法,对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建立登记、查办、督办、结案、反馈机制,减少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化解矛盾。

4 应急预案中项目部的领导责任

对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项目部责任领导第一时间到事发现场,迅速判明引发问题(事件)的主要原因;了解参与人员的人数、组织者和时间的性质及可能危害的程度。及时召集时间相关单位及部门负责人,研究提出处置工作意见,通报事件情况,提出具体工作要求;组织有关单位按隶属关系,劝返本单位人员。

维护吉沙水电站大坝现场及周围交通、治安秩序,对个别别有用心的组织者和事件中的极端闹事者依法采取控制措施;配合公安部门组织开展事件中的取证工作,保证事后处理证据到位;对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会同公安部门依法给予坚决的打击处理。同时及时开展宣传教育和疏导工作,分析事件起因和职工群众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宣传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职工群众依法、依规通过正确渠道反映问题,组织开展事件调查研究。

认真做好落实处理工作,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落实现场处置领导小组的工作指令;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对事件跟踪调查研究,有效防止事件重复发生。

5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的取证分析责任制

分析原因,认真整改。认真剖析发生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原因,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工作预案,提高预防和处置能力。对因防范不力和处置失当,致使矛盾激化,引发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在查清原因的基础上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防范控制,防止反复。对于职工群众反映的合理要求和事件处置过程明确的处理事项,按照政策和法规及时解决兑现;对可能导致突发事件或群体性事件反复的不安定因素,均采取积极措施予以控制、化解,坚持做好日常防范控制工作,建立信息联络机制,各单位、各部门加强信息沟通,落实信息报告制度,做到其动我知,未动先知,牢牢把握稳定工作的主动权。

依法处置,震慑犯罪。对于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的违法犯罪人员,要发动群众检举揭发,配合公安部门适时打击处理,要教育群众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依法按照正常渠道反映意见和要求,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6项目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工作要求与纪律

各单位、各部门均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既分工负责,又加强了协作,分工不分家,形成了现场处置工作合力。

严格责任追究及奖惩。对提供重大信息或在预防、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项目部本单位均给予奖励;对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有关单位责任人和处理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中有失职、渎职人员,项目部的信访工作机构依照项目部有关文件规定对其提出给予党纪、行政处分的建议。

建立、健全基层处置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应急机制。项目部的各单位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处置预案,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快速处置,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事件发生后能及时启动,有效控制局面。

凡重大节庆活动和敏感时期,项目部各单位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均坚守岗位,履行稳定工作责任。落实好领导24小时值班制度,当遇有特殊情况能及时逐级上报,做到了现场处置专班和工作组成员在节庆期间敏感时间的通讯联络畅通随时待命。

参考文献

[1]闪淳昌.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探讨.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2):24~26

篇4: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群体性食物中毒[1]以病人短时间内先后发病,病人多,集中在一个科室治疗护理为特点,是对急救护理、应急与管理能力的考验。我分院于2009年10月2日收治了一小区的23名集体食物中毒的物业管理人员,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后陆续就诊,我分院经过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院领导亲自到场指导,药房、设备、总务等部门作好物质准备,开启绿色通道,安排检验、药房、后勤等科室协助救治工作,人力、物力上的合理调配,护理人员进行分工,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病人按食物中毒处理原则进行处理,给予补液、解痉、抗炎及对症等治疗。危重患者在两侧手腕系红布条。做好消毒隔离、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工作,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该起食物中毒系本市一小区的物业管理人员,,共23例,男22例,女1例,年龄19-22岁,平均20.11±1.23岁。经抗感染、降温、补液治疗,23例全部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5天

1、2临床表现:该23例患者均在小区食堂进食了中餐或晚餐,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均有恶心、腹痛、腹泻、全身乏力等表现,其中12例伴发烧,7例出现心律失常,1例出现荨麻疹。

2、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为了提高应付各种意外灾害事故的抢救工作能力及工作质量,院医务科、护理部特制定了应急工作预案。当发生群体食物中毒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该起突发食物中毒,最早就诊时间为凌晨4时,当收治到第4名患者时,四时二十分,值班护士立即电话报告总院总值班,分院院长、总护士长。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当日恰逢国庆长假期间,分院部分医务人员已外出度假。总院应急领导小组立即调配应急人员到分院配合工作[2],物品准备,补充各类急救用品、药品及抢救设施。第一批医护人员四时四十分到位,五时二十分全部急救人员到位,一切物品齐全并处于应急状态。

3 护理急救工作管理

3、1 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从凌晨4时起有患者陆续就诊,将护士分为预检分诊组、治疗组、护理组、观察组,分别安置在不同岗位[3]:不集中在护士站,使护理工作井然有序。预检分诊组设2名护士,在病区入口处进行登名、发大小便标本杯及血标本试管、安排床位;治疗组6名护士,负责执行医嘱,如建立静脉通道、抽血、皮试、肌注等;护理组3名护士,负责采集大小便标本,并送检各类标本,更换患者因急性腹泻弄脏的被服;观察组4名护士,负责观察病人的神志、生命体征、呕吐、腹痛、腹泻情况,记录呕吐物和排泄物的颜色、次数及量,以及心电监护,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及时向医生反馈观察情况,以确保治疗措施。由于该起食物中毒除一名女患者,其余22名为青年男患者,衣着单调,短时间就诊,护士不易区分,且患者先后就诊,有些患者临床表现与病情不符,如一男患者入院3小时出现荨麻疹,9名患者入院1-2小时才出现发热或原有发热症状加重,7名患者常规检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出现轻症患者与重症患者混住一间病房,部分重症患者不靠近护士站。我们根据医嘱给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便于加强观察病情。

3、2 心理护理: 23名患者均为年青未婚农民工在城市打工,由于突发性事件,多无心理准备且无家属陪伴,往往表现为恐惧、紧张,对预后甚为担忧,由于心理作用和相互影响而使自觉症状加重。而发生事件的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则表现为紧张、不知所措、怕负责任。这时医务人员给予充分理解,做好解释工作, 解除病人的恐慌、烦躁不安、紧张等思想情绪,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

3、3 健康教育: 23名患者在进餐后12至16小时发病,以腹痛、腹瀉、全身乏力为主要表现,没必要进行催吐及洗胃。轻症病人可以多饮盐水、姜糖水,吃清淡流质饮食,如米汤、白稀饭。重症病人应禁食6-8小时,待病情好转后再进食米汤、白稀饭等易消化食物,2-3天内不吃油腻食物。平时要预防食物中毒的发生,做好厨房的卫生消毒,妥善保管好食品,防止蝇虫叮爬,要将生、熟食品分开,不要吃腐败变质的食物。

3、4 加强疫情报告:及时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并配合地方卫生部门对食物样品的取样、封存、中毒原因调查或传染源、传播情况等调查。

4、 讨论

争取抢救时间是抢救群体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有效对策[4],当收治到第4名相同病史的患者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食物中毒管理小组统一指挥、调配,相关部门及时到位,参与抢救,如检验科、药房、后勤等,开启绿色通道,发挥通讯工具的作用,电话通知药房、库房、食堂所需药品、物品、治疗餐等,送至病房,为抢救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秩序井然,效率高。同时建立健全完善的护理抢救指挥系统,合理地使用人力资源,分组进行,采取流水作业法,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负责任,重症患者两侧手腕系红布条,优先治疗及护理,严格"三查七对",使组织内部井然有序,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团结协作,为同一目标而努力工作,确保了群体性食物中患者的抢救成功。

参考文献

[1]戴自英.实用内科学,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462-483.

[2] 陈秀荣,张利岩,王颖,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6,01.

[3] 董淑华,集体急性食物中毒的抢救护理,大理学院学报(医学版),2001,21.

[4] 聂翀,王荣,对农村群体性聚宴引发食物中毒与传染病流行的思考及对策,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02.

篇5: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

为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维护正常工作秩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平安医院”创建要求及标准化建设行动文件精神,及其它相关法律制定本应急预案。

一、组织机构与职责

1.组织机构:

组长:林祖阳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院长)

成员:王竞扬(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公卫负责人)

林都彬(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医疗负责人)

柳建阳(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防疫专干)

陈顶农(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药房负责人)

王珊玲(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妇产科负责人)

吴丽敏(惠安县黄塘镇卫生院护理部负责人)

2、职责:

(1)、凡出现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苗头或群体性事件尚处在酝酿过程中的,由科室直接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出面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应当解决的要明确答复群众;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做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同时,要将工作情况及时报应急领导小组,并准备好处置预案。

(2)、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单位负责领导小组成员应迅速到达现场指挥、处置。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工作人员应诚恳听取群众代表的意见和要求,面对面地做群众的工作,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涉事单位或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

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控制事态发展。

二、工作原则

处置群体性事件总的要求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消除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

3、依法处置,防止激化。

4、加强教育,正确引导。要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5、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事前处置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处置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处置做到精确处理,追踪掌控。

三、善后工作

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久拖不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办公室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单位或部门加以落实;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说明真相,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及时修改完善。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

篇6: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降低群体性突发事件危害程度,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能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能,实施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企业安全与社会稳定。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文件精神,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特制订《***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对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害和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置。

三、组织机构

成立***有限公司群体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综合办公室主任、安全机务科科长担任副组长,成员由各部门、各单位分管负责人组成,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公司安全机务科(电话:工作日********,非工作日及夜间:********,传真:********)。

四、事件类型

1、聚众冲击、围堵上级部门、要害部门、重要场所等重要目标的。

2、利用交通工具居中堵塞交通或通过聚众静坐非法占据办公区域等重要场所的。

3、罢工、罢运,违法聚众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

4、造成较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械斗及打、砸、抢、烧等事件。

5、其他严重破坏社会秩序、危害社会稳定、人员滞留以及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群体性行为。

五、工作要求

处置群体性事件总的要求是: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

1、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按“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岗位责任制,由引发事件的相关责任单位负责解决。

2、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正确理解“和谐社会”重要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预警工作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事件控制在萌芽阶段,及时消除诱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要高度重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并依法按政策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3、理性克制,防止激化。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的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加强对参与者的说服教育,引导参与者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4、快速反应,相互配合。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严格落实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各有关单位要及时给予配合和支持,要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并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置等各环节的紧密衔接,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事态。对发生暴力行为、严重损害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企业和社会安全的群体性事件,要及时报警,采取果断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5、加强教育,正确引导。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要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工作贯穿事件处置得整个过程。教育群众遵守法律法规,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合法、正当渠道和方式反映问题。

6、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事前处置做到信息反应灵敏,事中处置做到依法、及时、稳妥,事后处置做到精确处理,追踪掌控。

六、应急处置

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必须快速反应,根据事故性质规定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应急处置,并根据《***有限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报告制度向公司和有关部门报告。

1、凡出现涉及本单位、本部门工作的群体性突发事件苗头或群体性事件尚处在酝酿过程中的,由事发单位负责人和分管领导出面做好化解疏导工作,听取群众意见和要求,应当解决的要明确答复。不能解决的,要说明原因,讲清道理,并做好思想教育和法制宣传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同时,要将工作情况及时报公司,并做好处置准备。

2、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的应急领导小组成员应及时赶赴现场指挥、处置,及时、主动做好工作,化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等临时应急组织,并向公安部门报告备案。

3、尽快控制事态的发展。负责现场处置工作的工作人员应认真听取参与者代表的意见和要求,面对面地做参与者的工作,对参与者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责成有关单位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据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和说服教育工作。稳定群众情绪,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和冲突,控制事态发展。

4、查明挑头人或组织者,现场处置领导要亲自与其谈话,表明态度,开展法制教育,做好思想工作。对煽动群众闹事、散布谣言的,尽量将其劝离,并及时通过摄像、照相和录音等手段收集证据,为事后处理做准备。

5、对于严重危害企业安全或损害企业利益的较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应争取公安部门提前介入。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的群体性事件,应迅速向公安部门报案,公安部门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的,现场处置人员做好配合工作。

七、应急结束

群体性突发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对已经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对法律法规和政策有明确规定而没有落实到位的,公司要加强监督检查,督促有关单位或部门加以落实。对群众因不了解有关规定而存在误解的,要说明真相,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和法制教育工作。对有关规定不够完善的,及时修改完善。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

篇7: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

为预防和妥善处置我校突发性、群体性事件,规范处置行为,提高处置能力,维护我校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的原则,坚持“教育疏导、防止矛盾激化和扩大”的原则,对群体性事件及其苗头要及时、果断采取措施,坚决制止违法行为,尽快平息事态。力争做到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切实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内部,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二、适用范围和事件级别

(一)本预案适用于我校存在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通过集体上访、非法聚集、围堵、罢课、罢教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的群体性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的预防和处置工作。

(二)本预案中的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我校的各种矛盾纠纷引发的、众多人员参与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此类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大规模人员违规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2.人数较多的非法聚会、游行、示威,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等重要单位;围攻、挟持国家公务人员;

3.聚众堵塞公共交通,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

4.非法集体罢教、罢课、罢工;

5.跨地区、跨行业联动上访请愿;

6.其他由我校内部矛盾引发的危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秩序的事件。

(三)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群体性事件分为以下四个级别:

1.参与人数在5人以上、30人以下,为一般性群体性事件;

2.参与人数在30人以上(含30人)、300人以下,为较大群体性事件;

3.参与人数在300人以上(含300人)、1000人以下,为重大群体性事件;

4.参与人数在1000人以上(含1000人),为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在实际工作中,评估群体性事件的级别,还应统筹考虑事件的发展演变趋势、性质、影响范围等因素。

三、职责分工

1.学校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履行下列职责:统一领导、部署排查调处全校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建立和完善全校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工作机制;督促检查各处、室、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各项措施的落实;会同各处、室、组组织指挥重大和特别重大群体性事件的现场处置工作等。

2.各处、室、组在自身的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排查、调解本处、室、组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搜集、上报群体性事件情报信息;组织调动校内的应急资源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先期处置工作;宣传普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群众以理性方式表达诉求,通过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

四、监测和预警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各处、室、组认真执行市委、市政府、教育局及有关部门关于加强政务值班和信息报送的有关规定,强化值班制度、落实监测人员,完善监测网络,收集可能造成重大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采取积极应急措施。对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2.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各处、室、组应在事件发生30分钟内,向学校报告事件主要情况,包括时间、地点、事由、经过、影响范围、动态趋势、已采取的处置措施、现场指挥员的联系方法等,可先口头报告,随后及时提供书面情况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书面续报动态信息。发生群体性堵塞主要交通干道、围堵党政机关、非法占据公共场所等特别重大事件要立即报告;常规静态信息可定期报告;

(二)预警

1.学校值班人员接到发生重大群体性、突发性事件报告,应立即上报学校主要领导和分管或带班行政领导,事态严重或情况特别紧急时,可直接向市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2.各处、室、组应通过预测预警支持系统,对事件的风险系数、发展趋势等及时分析,科学预测,提出一般处置或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的建议,并报保卫处;

3.我校对监测到的预警信息及时分析,并向局维稳办报告。对公众的信息发布,经校领导同意后,由学校统一发布;

4.预警信息发布后,各处、室、组及相关行政领导根据预警级别及时按照预案做出部署,迅速采取行动,防止事件的发生或进一步扩大。

五、现场处置

1.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学校有关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在接报后30分钟内赶到现场,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协助公安等部门开展警戒、控制现场、疏散救护等基础处置工作;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分别向局维稳

办等有关部门报告。参与处置事件的单位要信息共享、协同作战、高效联动。

2.在处置群体性事件现场,学校领导及有关负责同志要面对面地做群众的工作,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准确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掌控局面,把握尺度,讲究策略和方法,采取措施,尽快平息事态。对群众提出的要求,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要当场表明解决问题的态度;无法当场明确表态解决的,要责成相关部门限期研究解决;对确因决策失误或工作不力而侵害群众利益的,要如实向群众讲明情况,公开承认失误,尽快予以纠正;对群众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清道理,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3.群体性事件现场事态平息后,有关处、室、组对现场处置时向群众承诺解决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到位,不得搞虚假承诺或者久拖不决。要坚决避免违背承诺、失信于民,重新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现象发生。

4.对于群体性事件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人员,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情节轻微不需要追究法律责任的,可令其具结悔过或予以批评教育;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本系统内党员和干部、教师等违规参与群体事件需追究党纪和政纪责任的,通报其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处理。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学校设立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李玉成副组长:刘振华 孙希符 郑向华 任其武 孙广田

成员:孙敬森 曹新艳 马忠利 李新闻 王延安 郭燕 周建平邹

会花 刘宝华 徐贵富 孙爱民 周宝林 刘国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学校保卫处。负责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协调工作。

2.后勤保障

学校对应急工作所需后勤服务提供必要保证。各处、室、组要根据本部门情况,做好应急工作后勤服务准备工作,群体性事件、突发事件发生时,保证能有效调度。

3.相关部门协调保障

各处、室、组应与学校综治办等部门联系协调,做好各种应急预案,建立联系网络,保障突发事件后果最小化。

各处、室、组也要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联络协调工作,并组建应急处置工作队伍,根据预案,做好应急工作中可能遇到情况演练。

篇8:浅谈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应急处置

1 高校群体性事件及其特点、成因

高校群体性事件, 即因社会环境及高校内部管理等问题的影响, 以高校师生为主体的, 导致高校正常秩序甚至社会秩序被影响、破坏的各种矛盾显现或冲突对抗。高校群体性事件大致可以分为政治性群体事件, 民族性、宗教性群体事件, 内部管理性引发的矛盾事件, 大型集会、活动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以及群体性打架事件等等。

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突出的特点。一是情绪化。青年大学生敏感易冲动, 易在受到暗示、教唆和刺激后有过激行为。如因停电、断网等引发的起哄、打砸、冲突等情绪宣泄事件。二是聚集快。在校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群体庞大, 相互交往密切, 易在短时间内大量聚集。如对矛盾苗头缺乏及时疏导, 则容易引发传染性的宣泄和爆发。三是影响大。政府和新闻媒体等对高校大学生高度关注, 且高校群体性事件时常引发社会人员加入, 被不良势力利用, 导致矛盾不断扩展。

高校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既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方面, 又涉及高校师生主观因素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社会环境方面, 如高校周边餐馆、歌厅、网吧等店铺林立, 社会人员交织, 治安环境复杂, 是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一些学生的政治态度偏激、不计后果, 受到煽动很容易参与其中发展为群体不稳定事件。高校管理方面, 如高校后勤服务, 由于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师生的意见, 易激起共鸣, 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群体性的罢餐、打砸等事件发生;一些高校管理人员的衙门作风和不当作为, 亦易引发不满, 产生冲突。行为人主管方面原因, 如生活纠纷引发打架导致群体性冲突;法制观念薄弱和心理素质缺陷引发群体性事件等, 反映了有的学生自私、偏执, 经不起挫折等方面的心态失衡。

2 高校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

有效应对高校群体性事件, 是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师生安全, 防止不良影响, 保障运行秩序及高校和谐发展。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冲击和影响, 应以人为本, 预防为主, 齐抓共管。

具体说来, 一要制订完善的应急预案, 明确各部门、各工作人员在处置中的权力和责任, 明确处置过程中的运作流程, 有利于控制事态发展扩大, 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制定预案要重点把握两个方面, 即领导机构职责与分工, 以及具体处置流程和方法。二要构建全方位的应急处置联动系统。有充分的组织准备, 才能成功化解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明确高校党政一把手负责安全稳定工作的机制, 在高校领导班子中指定专人负责安全稳定工作, 建立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和应急指挥中心, 建立相关部门和各院系联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 明确应急信息报送和处理规程等等。三要提高师生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 对师生员工进行应急能力培训, 开设应急管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课程、讲座等等。四要加强预防, 建立矛盾冲突的苗头、初期控停机制。构建灵敏、高效的预警机制, 及时化解矛盾, 可以从外部控制冲突的发生发展。五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校园, 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权利救济机制和冲突化解机制。六要做好群体性事件的后期处置。在事件基本平息后, 要进一步调查分析, 依法处置违法犯罪, 消除危害后果, 恢复正常秩序, 总结经验教训。

在当前网络媒体空前发达、信息传播十分活跃的形势下, 高校在处置群体性事件时, 还要特别注意与相关方面的信息沟通以及与媒体沟通的技巧。与利益相关者、师生员工及有关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沟通信息, 是取得相关人员和机构理解、配合与支持的前提。其一, 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理中, 建立冲突方之间的沟通渠道, 加强交流沟通, 可以减少误解, 使有关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形成处理方案。其二, 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沟通, 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 争取多方支持。当事件发生之初, 情况信息不明确, 易出谣言, 此时应恰当地选择媒体, 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 维护学校形象, 减少流言传播, 避免被动。

总之, 在复杂的转型期社会条件下, 要充分认识高校群体性事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负面影响, 并对其特点、成因分析研究, 妥善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及处置工作, 努力消除和应对各种不稳定因素,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具有情绪化、聚集快和影响大的特点, 其成因涉及社会环境、高校管理及学生自身等各个方面;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处置过程中, 应当建立稳妥的应对机制, 保障高校运行秩序及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

参考文献

[1]王战军.群体性事件的界定及其多维分析[J].政法学刊, 2006 (10) .

篇9: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

随着2011年6月广东潮州和增城两地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连发,群体性事件霎时间再度被推向各大新闻媒体、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群体性事件背后究竟潜藏着怎样的因由?一次次群体性事件在被政府平息后的再度爆发,又需作何等的反思与应对?

一、由“三大效应”引发的思考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提出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即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1]多米诺效应,也称多米诺骨牌效应:即把许多张多米诺骨牌立起排成行,若碰倒第一张,则所有立着的就会一张张跟着倒下。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蹿了出去。然而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冷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可感触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未立即外跳,直至热度难忍而失去逃生能力,直至被煮熟。[2]

从“三大效应”至少可得出如下启示:其一,看似不相干的现象却存在着内在联系,有些可预见的事件虽经漫长时间,却早已从未注意到的地方开始。如云南省纪委在孟连“7·19”事件发生后,成立专案组深入展开调查,挖出一系列串案窝案,多达33人涉案,其中厅级3人,处级11人,科级以下19人,涉案金额近1亿元。“7·19”事件表面看是偶发事件,其背后隐藏着必然,当地少数领导干部与橡胶公司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极大地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地影响党群、干群关系。[3]其二,一个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却能产生巨大的连锁反应,甚至影响整个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现实中,一点小的冲突或摩擦,往往因处置不当而发生“连锁反应”,规模由小变大以至演变成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6·28”事件,起因为一女生死亡,最后演化为对县公安局、县委县政府的攻击行为。其三,“多米诺”现象反映在人的行为上,表现出一种较强的传染性的盲从心理。一个最小的力量能够引起的或许只是察觉不到的渐变,但最终却可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同利益诉求甚至无诉求的人们,有时却能组成一个具有连锁关系的共同体,从而产生巨大的能量,进而引发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现在社会的利益诉求很复杂,甚至没有利益诉求时,某些事件的火星也会引发事件。[4]其四,“蝴蝶效应”在社会学界也被用来说明:一个坏的微小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和调节,将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反之,则会产生革命性的轰动效应。“青蛙效应”告诫人们: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基于上述启示,可以认为:其一,政府和社会要避免“温水煮蛙”现象,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对群体性事件的敏感性与警惕性,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其二,针对具体的群体性纠纷与冲突,应作出快速反应,但不可操之过急,动辄使用强制手段,而要通过心理疏导、和平协商等途径妥善化解事态于萌芽状态。其三,在日常工作中,要居安思危,不断探寻和优化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良性处置机制。应对群体性事件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所采取的处置态度、方式、策略等都直接关系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实现。再次,频繁爆发的群体性事件,已凸显出在刚性体制内解决该问题的局限性与滞后性。面对日益上升的群体矛盾与冲突,以柔性化为主导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可行性

1.柔性化处置理念的内涵。群体性事件处置有刚性和柔性两种方式,二者是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刚性处置是以法律规范为依托,主要利用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现实中多以警察等强制力量的出现为标志,表现为警察行为的主动性和强迫性。现场存有一定数量的警察,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刚性化手段的体现。[1]柔性处置则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人为中心,主要不是依靠外力,而是在充分听取对方诉求的基础上,基于承认对方诉求合理的前提下,立足对方立场,完善己方工作不足,开展平等协商与交流对话,最大限度地运用非强制性手段的处置模式。柔性化处置的本质即把人放在第一位,把人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考量。较之于刚性手段,它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够区别对待不同情形,更能达成双方的理解和信任,从而彻底化解矛盾。

2.柔性化处置可行性的理论基础。柔性化处置,存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妥当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原则。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制定的《关于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工作意见》指出:“群体性事件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可以看出,不管是以哪个阶层为主导的群体性事件,性质上都表现为利益冲突,大多带有经济性,而非政治性的斗争。因此,群体性事件固有的这种非对抗、非政治性的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本性质及其经济利益诉求的可调和性,为柔性化处置机制的适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法的正当性及相关理论。法的正当性是法的合理性的核心,是指法律必须以人为核心,公正地平衡主体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自由与秩序关系、个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法律从来不是什么上帝或神的规则,而只能是关于人的规则,都是以人为核心的。[2]法与单纯暴力之间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法是根据话语力量而形成的说理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揭示规范的正当性(legitimacy)。这种正当性的根本目标是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尊重规范、遵守规范,而不仅是出于惧怕惩罚或追求便利的考虑去利用或规避规范。[3]从本源上说,法的正当性是法律制度的自我证成,可以理解为政府说服民众的一个商谈模式:民众为什么要服从法律?政府需要提出暴力强制以外的合乎理性的论据。民众对此加以判断:如果符合其道德哲学观念,则意味着法律正当性的证成;如果不符合,则意味着否定法律的正当性。[1]

nlc202309031912

法的正当性理论认为,法之所以能够得以贯彻实施,不在于其与权力、意志的关系,而在于它与人类正义的同质,表现为法律自身内容与施行方式的优良品质。从内容上说,一是法律必须符合正义和公共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发展。柔性化处置机制实现的过程就是实现群众的正当、合理需求的过程。二是法律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随着社会变迁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以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规律。而在多种因素影响与制约下,这种调整带有滞后性,短期内难以产生实质性效果。柔性化处置机制克服了法律固有的滞后和僵硬,通过“温和柔情”的执法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法律的人文关怀,有力地促进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理解与通融。从法律施行方式来看,应当满足正当程序理念,体现公平和正义,达到目的、结果的实体正义和手段、过程的程序正义。正当程序强调国家权力行使的公开性、公正性及程序参与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理性说服,排斥不必要的自由裁量权。[2]现代执法的根本目的已从单纯惩罚犯罪和因果报应,转为通过法律手段教育、感化、帮助和挽救执法对象。单纯地使用命令、惩罚、强制等方法和手段已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执法效果,而且可能造成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紧张和对立,甚至导致群众对法律的敌视与背离。[3]柔性处置机制则能够立足对方立场,通过合理的平等谈判和情绪疏导,调节群众个人与社会生活中内在的规范模式,借助对群众内心世界的启迪和动机支配,唤醒自我意识、社会责任感以及对法律权威的认可与尊重,从而实现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的辩证统一。

3.柔性化处置可行性的实践检验。且看以下例证对比。

刚性化处置之反面例证——云南孟连事件最为典型,路人皆知,在此不赘。刚性处置方式,对平息事态往往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会加重双方的对立,以致事件的迂回反复。处置中往往容易诱发以下后果:(1)双方对立感加剧,事件即使得以平息,但却给社会埋下深深隐患,后期弥补难度较大。(2)一方做出让步,弱势一方在高压态势下可能会达成暂时的妥协,使问题的解决表面化,致使事件的反复发作;若处置方退让,则带来政府诚信危机,极易强化群众采取非常规手段的意识,具有了多米诺效应,则诱发其他群体的效仿。(3)双方对抗僵持,时间的拖延非但不利于事件的妥善解决,僵持中的情绪极易失控,造成更大人员、财物的损失,而很多时候是以牺牲群众利益为代价。在云南孟连事件中,当地政府部门却于第一时间站在企业一边,并且过度使用武力,最终酿成流血冲突。湖北石首“6·17”事件,本是家属对厨师离奇死亡的原因质疑,却引发数万名市民与警察对抗。贵州瓮安的“6·28”事件,民众因当地公安机关对一名溺水少女的死因查处不明而与公安发生暴力冲突,焚烧了警车和公安大楼。从这些典型的群体性事件不难发现,一些地方政府在处置社会冲突中过多地依赖警力,采取简单粗暴的手段带来的不良社会后果,不仅导致政府公信力的丧失,也为引发更大的矛盾与冲突埋下祸根,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与长期稳定。

柔性化处置之正面例证——主要以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为例。2008年11月3日,重庆市主城区出租汽车全城罢工,迅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当天,重庆市交委就草拟了一份关于此次重庆市出租汽车全面停运的报告,并将主要内容向新闻界公布。在这份报告中称,当晚重庆市已有1000多辆出租汽车开始停运。11月6日,重庆市委领导召开有67名市民、出租汽车司机、加气站和出租车公司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对此次出租汽车集体停运事件进行座谈,收到群众满意的良好效果。事件发生后,重庆市委、市政府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应对,最主要的是对出租汽车此次突然全面停驶的原因做了细致的调查并拿出让出租汽车司机满意的方案,这是解决此次突发事件的关键。此外,为了防止出租汽车可能在较长时间内停运,重庆市政府还作出相应预案,用以解决出租汽车停驶后市民的出行难问题。所幸这一方案没有正式启用,出租汽车的停运风波就已经停止。重庆市委、市政府在这一事件中信息的公开、调查的深入和处理解决的及时,得到有关方面的一致好评,一些境外媒体也对重庆市在此次事件中采取的措施及信息的公开表示满意。[4]

由此可见,柔性化处置策略发挥彻底解决而非激化矛盾的效果,它更多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多地关注不同群体的生活状况。尊重对方的权利和诉求,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听取参与人的意见,本着解决问题、力求达到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共识,而不轻易采取强制措施,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社会利益。重庆市委、市政府这一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采取的及时回应、灵活应对的柔性化策略,为群体性事件的柔性化处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

综上所述,刚性处置手段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甚至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致使矛盾与冲突的进一步激化,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而柔性化处置倡导用缓和的、非强制性、非对抗性的灵活方式化解矛盾,有利于对立双方的互相尊重和理解,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当然,“刚”和“柔”是相对的。对于某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和潜在违法者,尤其是对那些插手其中的国外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要以刚性手段作后盾,坚决使用强制措施严厉打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群体性事件柔性化处置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政府执政理念的不断转变,也为柔性化处置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导向;一系列现有制度建设与完善,为柔性化处置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制度保障。因此,构建以柔性化为主导的处置机制,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可行性。当然,也是当前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大势所趋。

三、柔性化处置群体性事件机制的构建

1.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政府管理模式。群体性事件的规模与烈度,往往与当地政府的执政理念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一些地方政府对“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领悟和贯彻落实不到位,表现为在处理经济利益关系上仍然坚持和实行政府行为的强权干预,过度强调“个人利益服从政府利益”的无条件性,奉行GDP至上的行为准则,在处理事关政府财政收入的企业与群众利益之间的纠纷时,往往表现出对企业的偏袒。孟连“7·19”事件就是最好的例证。这种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执政理念,大大降低了政府的公正形象和威信力,导致群众对政府的强烈不满。群体性事件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与政府违法相关。强化民意则依赖于政府首先重塑自己,防范因自身违法而带来的社会矛盾。新形势下,政府应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构筑和完善服务型政府管理体制。随着流动人口的加剧,本地人管理模式也有必要转向由本地人与外来人共同管理的模式。反思近期广东潮州和增城发生的两起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实质上乃是本地“资”与外地“劳”的矛盾。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市综治委副主任苏志佳在增城“6·11”事件处理通报会上表示,当前一些地区部门社会管理创新意识不强,解决复杂问题的办法不多;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基层管理工作薄弱;流动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不到位,尤其是对流动人员关爱不够;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要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减轻社会管理压力;要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稳定根基;要优化流动人员管理服务,保障流动人员的合法权益。[1]社会稳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自治,居民自治则要求推选真正当家做主的人管理自己。党和政府要高度关注民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重塑政府的形象,取信于民,以和平、顺利、彻底解决作为群体性事件处置的最高目标,确立柔性化处置为先导的基本方针,不断探求和完善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方法策略。

nlc202309031912

2.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健全多渠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可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加强正确引导舆论能力建设。俗语说:“阳光可以杀菌,路灯可以防贼。”政府信息公开是增强政府透明度、取信于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沟通社会公众、控制群体性事件发展态势的最有效手段之一。信息时代,通讯技术迅速普及、传播手段方便快捷,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能够使群体性事件霎时间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瓮安“6·28”事件一个重大的教训就是政府信息缺失,谣言盛行,进而参与人规模不断壮大以致局面失控。因此,一旦群体性事件发生,政府应主动与新闻媒体联系并让其发布权威信息,加强与公众沟通,及时如实地公开有关信息,让广大民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增强对政府应对举措的理解,从而为有效防范群体性事件的升级恶化创造有利时机和条件。重庆出租车司机罢运事件的处置策略应该作为学习的范本。

强化信访部门工作职责,积极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各级政府信访部门是群众利益诉求的主渠道,也是防止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升级恶化的重要防火墙。[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是将心理疏导引入信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当前,群体性事件反映出多元化的心理状态:(1)贫富差距加大下的心理失衡与不满;(2)企业改制下的焦虑与压抑情绪;(3)弱势群体的无助与盲目从众心理;(4)对政府与组织的不信任与抵触心理。信访问题往往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要源头,大多数信访者都表现出极强烈的倾诉欲望,渴望得以理解和支持。所以,做好信访工作对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尤为必要。首先,信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尊重并真诚接待信访者。信访工作人员不能推诿拖拉、敷衍塞责,甚至拒之于千里之外;对于无法解决不能给予满意答复的应该与其他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切实避免矛盾的发生与升级恶化。其次,实现信访问题处理机制的法制化。政府要严格加强自律,坚决依法处理信访问题,同样问题要同样处理,依法支持合理诉求,驳回或协调过分要求。更不能寄托于“花钱买平安”,图一时稳定而不顾后患。

建立健全听证制度,及时回应公众呼声。听证制度作为公民参与公共决策与公共行政的重要制度,有助于推进国家行政机关的民主、高效,体现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石与重要内容。听证制度的引入和推进,在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水平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政府机关和公众之间的双向沟通,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信任,构筑社会和谐。政府应该扩大听证制度的适用范围,完善听证制度的程序规定,营造“阳光听证”的环境,切实提高听证在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尤其是事关群众重大利益诸如征地、补偿补助费用、公共服务调价等问题时,必须进行听证程序,严禁暗箱操作,杜绝听证主体的单一化。针对某些极易直接触发群体性事件的焦点问题,应及时依法作出回应,消除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

3.构建多元化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新时期,社会利益和冲突的多元化,社会主体关系的多元化,价值观念与文化传统的多元化必然导致群体性纠纷的多样化。多元化的纠纷呼吁必须探寻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以克制法治的局限性。一方面,多元化的解决机制强调当事人的合意,崇尚对话协商,即主张纠纷双方在互相妥协的基础上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很大程度上依靠当事人的自律,有助于形成新的共同体规范和道德规范,从而推进民主自治。哈耶克就声称“有助于自生自发秩序的力量”包含团体内部规则,它不同于国家法律制度所建立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秩序,是国家法律秩序的重要基础和有力补充。[1]民间力量能否在社会危机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抵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发挥社会中各种各样纠纷解决机制的作用,提高社会的自我恢复能力。

4.建立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和评估机制。没有绝对最好的东西,一切随条件而定。[2]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不断设计和完善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加强人员队伍建设,建立群体性事件应对的快速反应机制。任何群体性事件的发生都有一个渐进性量变到突发性质变的过程,要及早掌控信息,采取应对措施妥善化解事态。

柔性化处置效果的滞后性,从不排斥紧急事态下刚性力量的介入,但须慎用。中央纪委等部门出台的《关于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中有专条规定,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的,将对负有直接责任者给予处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中也指出,要正确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对参与群体性事件的大多数群众要立足于疏导,不能随意动用警力和强制手段,不能把群众推到对立面去;对插手群体性事件的敌对势力,对策划、组织、指挥闹事的敌对分子,对借机打砸抢的犯罪分子,要选择适当时机,依法严厉打击。总之,在必要、紧急的情况下使用强制力量,实乃柔性化策略实施的重要标志,也是必要保障。党和政府应继续加强民主法治与反腐倡廉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强化公众的社会认同感、归属感和信任感,努力营造柔性化处置机制有效运行的良好社会环境。

上一篇:谈家风校风下一篇:浅析中小企业纳税筹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