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

2024-05-15

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精选7篇)

篇1: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

马克思纪录片观后感

马克思,这个名字对于我们来说是不会陌生的。全世界有许许多多谈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但比起书籍我更愿意看关于马克思的纪录片,不仅更直观,再配上背景音乐和旁白最能吸引我的注意,衬托我的内心感受。

通过纪录片的观看,在我的眼中,马克思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实践家。他和恩格斯不求名,不求利,用尽毕生精力去研究人类社会经济科学社会的诸多方面并不断底进行实践。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尤其是恩格斯,利用富且让他辍学去工厂的机会,观察和了解底层的劳动人民。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就是现实的人的生存状。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对这个社会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弱势群体,抱有强烈的同情,对造成他们生存状况恶化的社会根源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对由此带来的人性的扭曲、人的本质的异化,不断进行讨伐和批判。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恩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建立起每个人都能获得自由发展的社会条件。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具有浓厚人文关怀精神的马克思主义,自然在我们当前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中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在20世纪的最后十多年至21世纪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挫折和质疑,无论是在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和还是在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都充斥着马克思主义的“过时论”、“失败论”、“狭隘真理论”、“宗教论”等话语。无可否认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低落和声誉的下降是一个无需争论的客观事实,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面。如果我们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仅凭主观的好恶看问题的话,则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它永恒的魅力,正是凭藉着这种永恒的魅力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广范的影响。1999年,在人类社会迈向第三个千年之际,英国BBC公司在网上评选“一千年中最伟大的思想家”调查中,马克思名列榜首,得票在大名鼎鼎的爱因斯坦之上,被公认为人类社会第二个千年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这无疑表明,马克思主义确实是我们时代不容抺杀的思想旗帜。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使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这一旗帜的指引下取得了震古烁今的成绩。不管别国怎么样,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纪录片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位伟人之间忠贞不渝的友谊!这种友谊多么让人羡慕和钦佩啊!当在为难的时候,如果有人向你伸出一双援助之手;当在前行的道路上,如果有人给你照亮远方的夜空;当在被误解的时候,如果有人始终不渝地理解和信任,那将是多么强大的后盾和支持啊!现在我的脑海不停地闪现两位年轻人在旅馆里相识的情景,简短的交谈,共同的志向,促成了一段难以割舍的友谊。我多想也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遇到某个人,和我有共同的理想,畅谈未来,畅谈人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结交的深厚友谊,不仅使他们自己受益,而且对他们的光辉业绩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另外一件让铭记在心的事情是马克思和燕妮之间的感情。为了研究现实,马克思投身于革命实战,他让他的燕妮等了他八年。而燕妮,出身于名门,不顾家里的反对,毅然决然的追随马克思。如果说燕妮是他亲爱的妻子,那么图书馆便是他的伴侣,他研究革命理论,尽管生活不很如意,但他是在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谋利益、求幸福。

马克思不会被世界人民忘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未来的!

篇2: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

一、全面真实反映马克思波澜壮阔的一生,故事化彰显马克思伟大精神

本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创立、形成、转变、成熟的构建过程为主要线索,沿着马克思的人生足迹,实地拍摄马克思工作、生活的实地,以及手稿文献等珍贵文物,真实反映马克思的人生轨迹,刻画马克思的性格、形象,讲述马克思的生活故事,体现马克思的伟大精神。上集以写作《共产党宣言》为核心内容。通过马克思的童年时代、青年时代、大学时期等成长历程,构建马克思思想轨迹。他中学立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马克思不仅与终身的革命伴侣燕妮结出了爱情的果实,还结识了一生的革命战友恩格斯,从此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为无产阶级的事业并肩战斗。下集讲述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过程,刻画马克思“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领袖品质。31岁的马克思流亡到伦敦,长期居无定所,靠典当和赊账以及恩格斯的资助度日,他的四个孩子先后夭折。但马克思没有向苦难的生活低头,他依然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研读了大量著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谋求解放的理论武器,在崎岖的科学道路上不断攀登。

马克思的女儿问父亲的特点是什么,马克思说“目标始终如一”。马克思一生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活动展现了“目标始终如一”的革命家品质。1883年3月14日,为人类解放奋斗一生的马克思逝世。该片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在于它的科学性,它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道义力量在于它的革命性,它指明了无产阶级推翻一切剥削制度、争取全人类解放的道路。

二、大量一手珍贵文献使该片真实厚重,形象展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

《共产党宣言》一本小册子1.5万字,却是全世界传播领域最广、发行量最大、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之一。马克思主义尽管诞生于19世界的欧洲,却传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走入了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该片是中国学者结合当下最新研究成果的体现,也是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道理要通过讲故事打动人、说服人”的精神,创作出来的电视文本,大量一手珍贵文献的呈现,使得该片更显真实厚重。片中拍摄了近30处马克思工作、生活过的实地,展现了60多件手稿文献,其中马克思签名的德文版《资本论》是通过电视首次披露,片头艺术化呈现的“Karl Marx(卡尔 马克思)”,也是源自这个亲笔签名。

节目形象展现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人民正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关注和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奥妙所在。

三、生动、鲜活、好看,4K超高清技术,制作精良,融媒体传播

《不朽的马克思》是中央电视台的一次技术创新,也是我国电视领域首个前后期4K超高清技术全程拍摄、制作的纪录片,是一次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融合,主创攻克了很多技术难题,为将来电视节目的4K追做积累了很多经验。此外,片中运用了大量三维动画制作,将文献、文物、美术作品巧妙结合,创新视觉表达,设计新颖、打破了传统实拍纪录片风格,适合青少年观众的审美。全片100分钟时长,动画占三分之一,使该片追做更加精良、精致、现代、时尚,更符合全媒体传播特点。如通过高科技还原马克思的书房,引入入胜,呈现出一种精致的大气品格。片头马克思巨幅画像,是特别邀请画家为片子度身定制的,6-8米高、5-5米宽,镜头从马克思瞳孔处拉开,折射出2的时间跨度,从历史关照当下。技术的引入,无疑让更多有灵性的创意得意实现,现实和历史场景之间的无缝连接,镜头蒙太奇行云流水,让观众情绪也跟随任务情感流动起来。产生了强大艺术感染力,马克思复活在片子里。

制作精良,风格大气,全方位,多层次,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这是一部生动、鲜活、好看、大众化的作品,没有用演员情景再现,而是努力还原真实的历史氛围,引领观众走进马克思时代。在融媒体传播过程中,制作的五个短视频先声夺人,《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片头诞生记》《风雨同舟荣与共,有一种友谊叫马恩》《屡经磨难,真理路上步履不停》《马克思与燕妮,让人动容的爱情》《不休的马克思》等,有的运用了H5技术,都产生10万+以上的巨大影响力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总导演闫东表示,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不朽的马克思》带观众走进伟人的人生,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特别欢迎青年朋友关注这部纪录片,“看看面对重要人生节点时,马克思是怎样思考和选择的,相信你会收获正能量的启示和鼓舞”

篇3: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所在, 那些肩负揭露社会、揭露真相使命的报刊, 自身必是公正客观务实的。舆论监督应坚持新闻真实性第一的原则, 以讲实话、报实情、树正气为第一要务, 坚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错综复杂的事物, 向大众报道真相, 向人民传达真理, 为社会指明前进的方向。

100多年后的今天, 我们已进入一个信息化时代, 除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外, 网络、手机、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接踵而至, 无需刻意搜寻, 海量信息也会见缝插针般浸透你的生活。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交织的时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会被淡化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用以支撑这一论断的典型代表, 便是极具新媒体时代特征的产物——“反转新闻”。

“反转”一词最早用在影视剧上, 指剧情时而感人, 时而惊悚, 时而搞笑, 不按人们既定思维发展, 结局出人意料的架空故事。影视作品, 嬉笑怒骂尚可。然而, 在新媒体浪潮下, 舆论空间中出现了一种新现象:为了捕捉即时新闻, 当一个新闻事件刚曝出的时候, 由于受媒体或爆料者导向的影响, 加上公众缺乏分析能力, 盲目表态, 使得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但之后随着新闻的继续曝光, 事件趋向明朗化, 剧情突然发生逆转, 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 又倒向另一边, 而且转换往往只在瞬间, 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这便是“反转新闻”, 业界也有“新闻反转剧”“逆转新闻”“舆论反转”新闻等表述。

其中, 可谓舆情反转的标志性事件则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2015年5月3日, 一段名为“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 事件最初, 只有男司机打人视频流出, 于是, 出于对女司机“弱势”的怜悯, 舆论一边倒地谴责男司机张某。但5月4日晚, 张某行车记录仪视频流出, 卢某曾两次突然变道险造成事故, 舆论随之指责女司机“活该”, 有网民“人肉”出了卢某的个人信息, 发现其4年前就有不安全、不文明驾驶行为, 甚至其开房记录等隐私也被公之于众。5月11日, 卢某发布“致歉信”后, 事件才逐步趋冷。

还有另一种“反转新闻”。2016年9月20日, 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一文在网上传播, 文章配图显示长城如同路面, 称这种修缮比破坏还可怕。随后有专家出面解释, 这不是“抹平”, 而是“抢救性保护”, 所用材料“三七灰土”数年后便可自动风化。一时间众多网友在“真相”反转中茫然了:是不是评论过早?指责草率?随后媒体继续调查, 以证明“水泥”并非莫须有;国家文物局9月27日正式公布调查结果:小河口长城涉及抹平有三标段, 存在洽商过程不规范、记录不完整、未按照规定报批等问题, 且确有使用少量水泥……至此, 几经反转, 真相终于水落石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探讨新闻真实性问题上, 揭示了具体新闻真实的呈现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认知过程, 其主要观点为历史的真实存在于事物前后的连续 (联系) 与统一整体之中;人的智能不能查验得出各种现象的纷繁情形;新闻真实的获得是一个认知过程, 不可能苛求一次性完成。

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中, 女司机从被人同情的弱者, 瞬间转为众矢之的的“恶者”, 是新闻逐渐接近真相的过程。但是, 当真相还来不及浮出水面时, 因真实情况更新不及时, 媒体来不及去探究事实和是非, 有失偏颇的舆论误导开始发酵, 其本质是一种新闻失实, 是违反新闻规律的。

实际上, 很多新闻刚发生时, 真相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呈现, 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调查, 才会越来越清晰。从开始不清楚到最终真相大白, “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新闻的“反转”恰好从正面说明了追求新闻真实性客观规律的价值所在。

在网络传播消息的速度越来越快的今天, 大众面临的是日益琐碎的速食信息, 特别是以微博、微信为主导的自媒体时代, 前所未有的传播速度催生助长了网络浮躁情绪, 面对一张图片、一条微博、一段视频、一个身份, 相当一部分网民往往提前预设现场, 对孰对孰错匆下结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指出, 直接影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便是媒体自身业务活动的不规范, 包括采访不深入、以文字想象代替事实描述、被消息来源利用或欺骗。尤其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 主流媒体一方面要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革命的现实, 积极融入网络, 构建多元化的主流舆论传播平台;另一方面要增强对“反转新闻”的免疫力, 避免过度迎合自媒体的传播属性, 同时提高编辑记者的人文素养, 充分发挥新兴媒体的活力和张力。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追求新闻真实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 是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不可或缺的根本要素, 也是尊重新闻规律的基本体现。任何一个新闻的发生, 都需要媒体及时跟进, 以专业精神抽丝剥茧, 厘清线索链条, 不断挖掘与平衡多元化声音, 揭示真相, 提高公信力。这才是媒体在推动事件真相中所应起的正向作用。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说:新闻媒体肩负舆论监督的使命, 但监督需要通过客观公正的报道去实现。种种“反转新闻”事件, 包括层出不穷的“标题党”、假新闻现象, 冲刷着媒体的公信力, 消解着受众的信任感。处于新媒体时代, 新闻从业者尤其应牢记“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万不可为博取眼球、追求点击率而让真相迷失。

最后, 用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月19日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话作结:高举旗帜、引领导向,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团结人民、鼓舞士气, 成风化人、凝心聚力, 澄清谬误、明辨是非,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48个字概括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

摘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 真实性是新闻的灵魂所在, 直接影响、损害新闻真实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便是媒体自身业务活动的不规范。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网络时代, 主流媒体需要增强对“反转新闻”的免疫力, 以专业精神揭示真相, 提高公信力。

篇4:观看马克思纪录片有感

【关键词】马克思 生活世界观 思想政治教育 人本化

【分类号】G641

将思想政治教育嵌入生活世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刻哲学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它是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特别是过于追求理想化、形式化和教條化的弊端的一种克服和修正。这一教育主张的出现代表了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本主义的回归。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影响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想,在各方面深刻影响着教育的发展。伴随“生活世界”概念的提出,这两者之间无疑迸发出了耀眼的火花,激发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观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脉络显现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真正回到了人的本质的起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需求。

教育的人本化(即人本主义)作为理论流行是在20世纪60年代,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培养整体的、自我实现和创造型的人为目标,提倡人本化的课程与方法,创造自由的心理气氛的一种教育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从器本到物本再到人本的转变,以人为本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崭新理念。

1、人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点。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特征的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强调人是活动的主体,也是经验的主体,他特别注重人的主体地位,将人的自我意识和本能欲望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一教育思想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尊重受教育者的价值判断,遵循人的思想、心理、行为发展、变化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潜能,实现教育的“眼中有人”。如此一来,就将教育放到了人的本质、本性的基础上,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这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立足之处,与以人的价值和人格发展为重点、把自我实现、自我选择和构建健康人格作为人生追求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吻合,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了人的教育。

2、人本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追求的目标。人本化教育主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发展,不仅要求在身体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各方面达到整体化,而且要求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也达到和谐一致,它包括理性的认知发展,也包括情感、价值、态度在内的情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受教育者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品德、政治素养,从而达到推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价值追求。由此可见,在这种以人为本的选择取向上,两者是完全一致的。

3、人本化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明确人的理想状态,另一方面按要关注人的现实生成,从具体的教育过程来看,必须在掌握人的生存状态的基础上,给人超越的力量,通过人与外部教育因素的相互作用,不断突破原有的知识构成、能力框架与价值认识而获得新的素质内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认识、超越与生成三个环节,而无论哪一个环节,其基点都在于具体的人,都要面对具体的人所面对的具体环境、都要从具体的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以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马克思生活世界观蕴含的人本化思想内涵。

马克思自始至终把生活世界作为哲学源泉和基础,实现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他关注和研究生活世界,研究生活世界中的“现实的个人”, 他的生活世界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人本化内涵。

1、人本化是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是一门学科体系形成的源头活水,也是学科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构建理论大厦的基石。马克思指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只不过是他们的物质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这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指明了人是进行一切研究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终极追求,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把人与世界的关系全部还给人,这回到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马克思表明“生活世界”就是指“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是“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他将人的现实存在状态作为基础,经过反思、批判和构建,形成了服务于人类的生活世界理论。由此表明,“现实的人”是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源头,即逻辑起点。

2、马克思生活世界观所揭示的生活世界对人所具有实践性体现出人本化的价值关怀。生活世界是在人的实践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把人与其生活在其中的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它是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纽带或桥梁。同时,实践也是人的自我否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创造性活动,是人不断占有自己的本质,不断解放的生命活动。所以依据马克思的观点,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既不能单纯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上理解,也不能只从人的主观精神活动去理解,必须从的人实践层面去理解。而人的实践活动必须深入生活世界,在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基础上进行反思,来实现对生活世界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追求是以提升人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境界为目的的,真正回归于人。这是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独特的人本化价值意蕴,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3、马克思生活世界观开辟了新的人本化道路。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专家韩庆祥教授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核心就是人学。但是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人本化思想与以胡塞尔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家存在本质不同,强调的是物质世界的人的活动,是在现实性上的以社会关系的总和为主轴的新的人本化思想。它注重对现实的人、现实的人的活动及其环境进行研究,关注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本质上考察人的生活世界的辨证关系,让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一致,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马克思生活世界观对人本主义的全新理解。endprint

三、马克思生活世界观指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化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为来达到为人目的的伟大事业,按照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如何将以人为本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过程,至少该有两个应有的走向。

1、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走向。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凸显的是工具功能,从而显示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化和机械化,要改变这一状态,就必须将人性贯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人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是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它包括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人的一切活动都来自于其人性的本真功能,就如休谟所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自然哲学和宗教,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人的科学。”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核,更要符合人性化要求,符合人正当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人的发展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是以人文关怀和人性复归为宗旨,强调对受教育者的尊重,不仅要求教育理念、教育过程符合基本人性,而且要求教育方法也要从人出发,因人而异。所谓的符合人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人的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尊重不同个体的差异性,在现实的基础上科学调动人的潜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性的和谐统一。

实现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必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育人环境。育人环境的人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重要前提,通过风气建设、文化建设烘托起良好的育人氛围,借助耳濡目染和实践体验,可“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和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第二,要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机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空洞的说教是惹人反感的,只有将受教育者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不倚势凌人、不以理压人,平等看待受教育者,才能将人性化贯彻到位。第三,要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化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人性化,就应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教育内容,要贴近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体现时代性和实践性。

2、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走向

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远离教育对象的现实生活,变成强制的灌输,就会抛弃人的内在精神品行,忽视人的主体精神,遗忘和忽略人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理念和重要方式。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以现实生活为中心,关注教育对象的生活世界,关心教育对象的生活体验,在教育引导中促进教育对象的生活实践,探究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全面提升教育对象的素质。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實践活动所生成的生活世界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这表明人的思想观念是在现实生活中形成的,与个体的生活世界息息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就是人的思想道德问题,而人的思想道德状态又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相联系,想要解决教育对象的思想问题,使其形成期望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体系,并以之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和现实生活世界相融合,寓意于现实生活世界,在现实生活中以鲜活的方式加以说明和注解。

篇5:观看纪录片有感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纪录片放完,那洪亮的口号仍然不断地在我耳边回荡。此时,在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激动。片中,许许多多年经的士兵将自己火热的青春献给了新疆,献给了国家。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新疆的生产建设当中。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没有时间去成家立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八千多名女自愿兵在她们妙龄的少女时代,远赴新疆,同样也投入到建设之中。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服从组织的安排。他们为了建设新疆,没时间谈恋爱,于是他们便服从组织的安排,先结婚,后恋爱。她们在新疆和战士们建立起了一个一个的新家庭,让战士们无后顾之忧,让他们扎根在此,全身心的投入到建设之中。不仅这一代要给兵团做贡献,下一代同样也致力于兵团之中。

片中还有一位将军,是这位将军的带领下,使得兵团的生产建设进行的有条不紊。他便是王震将军,一个艰苦时代的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顺利地解决工厂建设时遇到资金紧缺的问题。在他的带领下,一座座戈壁变成了绿洲。在他的带领下,一座座城市在蓬勃发展。我们不得不钦佩他的领导能力。

国外专家都认为新疆的一些地方不适合种棉花,但我们的战士不信这个邪。他们硬要与天斗,在他们不断的努力下,奇迹最终被创造了。他们的这种精神的确很让人感动。还有一位伟大的诗人-----艾青。他同样来过这,同样也被战士们的精神感动。他说:“我想写一种精神,一种白手起家,与天奋斗的革命精神。”果然,他实现了自己的诺言,经过五个年头的辛勤努力,艾青第一次用小说体裁写下了长达45万字的《莫索湾》。这部纪实小说从部长、将军,写到普通一兵、职工家属,刻画出130多个血肉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展现了祖国边疆的大漠风光,绿洲景色和垦区新貌的雄浑画面,史诗般地记录了一代军垦人的生活史。

篇6: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

最近看了这一部《创新中国》,感觉现在我们的祖国越来越强大了。而作为泱泱大国中的一份子,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曾几何时,仿佛中国的产品被称作山寨的代名词,而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越来越多的高端技术、自主品牌、以及专利技术,都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从民用的超薄玻璃制造、无人机物流开发、到高铁高速发展并走出国门,再到尖端的航空航天、核动力等,一项项技术和发明创新让人看的心血澎湃,激动不已。

就像在第三集《制造》里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对于买不到的“疯狂”材料,我们自主研发,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实现了我们中国人的大飞机梦,这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在骄傲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中的三个百分比数,即10%,60%和100%,这是大飞机的国产化率。C919项目启动之初,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内部保守估计,C919的国产化率大于10%即可;交付下线后,这架一出生就能与波音、空客两大名牌客机相媲美的中国大飞机,实现了近60%的国产化率,并拿到570架的订单,这是令人惊喜的成果,但C919最终是要实现100%国产化的。那么在这60%到100%之间,我们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据我所知C919的发动机为LEAP-X1C发动机,而LEAP-X1C型发动机是由国际公司美国通用电气与法国SNECMA各以50%资金比例合资建立的大型客机发动机生产商CFM国际公司研制的大型喷气客机发动机,也就是说作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它是进口的。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水平和中国航空整体水平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这是影响我国整个航空工业实力的一个短板,也是需要我们要继续攻克的一个难题。

《创新中国》作为最新的一部记录片,他和《厉害了我的国》类似,节目基调明确,是一个正统的主旋律节目。整部记录片共六集,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如果没有中兴事件的梗,我想我会抱着一种无比骄傲的心境看完,然后热血沸腾地感叹一下:啊,我们的祖国,拥有了很多的世界第一,已经成为了世界的领航者。很可惜,中兴在前,观影在后,所以在整个过程中,除了感慨还会很自然地带了更多的问题和思考。

作为国人,我觉得对于自己的祖国认识也要全面客观的去看待,即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狂妄自大,一方面我们要看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到制度自信,发展自信,但同时也要承认我们和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并奋起直追,经济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厉害了我的国。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二】

根据课程安排,我们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主旋律节目记录片,整部记录片共分为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六个部分,不但画面感强,故事性也强,科技混合着人情味,缓缓讲述了中国人的创新道路。

有句话叫敌人是永远不会希望对手强大的,所有的国家都不可能将最核心的技术与你分享。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篇展示了当今中国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强大的科技实力,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经过漫长摸索,艰苦努力得来的,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的脚步在慢慢前进,中国科技技术正在前行。

就像记录片的介绍的,中国人自己制造的大飞机C919,对于电传飞行控制律,我们自行设计,但是一些特殊材料,国外对我们保密,我们只能经过长期的努力自主研发,在我们的C919大型客机试飞成功后,我感觉到了所有研发人员的激动,通过电视屏幕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骄傲。祖国,我们中国人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大飞机梦,这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这是个飞速变迁的时代,只有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发展,才能找准方向,走在前列,从而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在前进,别人也在进步,未来是撑握在拥有核心技术的人手里的,而核心技术仍是我们很大的短板,所以我们始终要坚持一句话: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我们不是科学家,不是科研人员。但是我觉得我们要立足自身,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想所有的工作都不应该马马虎虎,所有的成就不是随随便便的。我们要像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所有专家和科研人员一样,有一份爱国情怀,一份为国争光的信念,要学习他们孜孜不倦的专研精神,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脚踏实地的老黄牛精神。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内在引擎。纵观世界强国的发展史,强国的兴衰往往由历次工业革命的结果。二战后,美国为何能在经济、军事、文化领域独领风骚,与其科技能力、创新能力戚戚相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科技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然不可否认,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非常巨大,虽奋起直追,却还须更多的时间来检验。比如,如果战争爆发,则无所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局只是胜利或者失败。因此军事装备实力是最能平等体现科技水平的领域,我们无法直接检验与美国的差距,但我们仍不停地向技术停留在上世纪水平的俄罗斯进口武器,其实从侧面反映出科技能力的差距。

通过此次观看《创新中国》这一记录片,让我看到了我们国家尖端科技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一批批科学家,一批批工匠,一批批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焕发着光辉。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四集生命中关于奚志勇教授和登革热的介绍。对于登革热,在我的印象中是以蚊子为媒介的一种传染病,街道在部署这项工作时,强调再强调的是把前门屋后的瓦罐翻过来,积水容易产生蚊子。蚊子太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影响都很大,更何况对传染病的防治,我们也都期望生活在没有蚊子的世界里。我小时候还幻想过,等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是否有可能采用某种频率的脉冲波,能一劳永逸地消灭蚊子。但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技术,而且即使技术上能达到,也因为生态的问题不可能实施。让我惊讶的是,奚志勇通过异想天开的方式,竟能和常人做梦时的想法能如此接近。尽管国际也有人在研究设想通过改变蚊子来达到减少蚊子的目的。但是蚊子数量庞大,如何能通过一个蚊子来改变一种蚊子,而又能使之绝育,这个命题让很多科学家退步。奚志勇和他的团队没有气馁,通过显微镜用极细的针头把沃尔巴克氏体注入到蚊子中,通过以十万次计算的失败换来一次成功。尽管拥有技术专长,完成这一工作也并非是容易之事。奚志勇研究小组将沃尔巴克氏体通过显微注射到了近500个蚊子胚胎中,最终只有6个孵化了。4只蚊子存活到成年,只有1只感染雌蚊将细菌传递给了后代,生成了一种数代遗传的稳定的感染蚊品系。这项技术的成功并没有让奚志勇停下脚步,团队的用研部门开始研究将沃尔巴克氏体植入桔小实蝇和稻飞虱体内。这两者都是中国最臭名昭著的农业害虫,实验要是取得成功将造福无数农民。

《创新中国》这部片子看得我非常感动,让我明白什么叫做默默坚守,什么叫做创新精神,什么叫做工匠精神。都说中国人的智慧是无穷的,然而中国人的创新精神不足一直为人所诟病。我想,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人天生缺乏创新,而我们以前太习惯于模仿,习惯拿来主义,缺乏的是创新的动力。改革开放初期,只要胆子大就行成为“万元户”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在国际竞争中需要更多的是核心竞争力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四】

习总书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正在深刻影响世界发展格局,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看了纪录片《创新中国》后,我对创新的认识更加深刻。

《创新中国》讲述了中国最新科技成就和创新精神,它将我国最前沿的科技突破、最新潮的科技热点一一展示,聚焦信息技术、新型能源、中国制造、生命科学、航空航天与海洋探索等前沿领域,用鲜活的故事记录当下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的飞速发展,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国家在大众未知领域的成就与骄傲。

从顺丰快递员学习无人驾驶技术到中石化开发新型能源——生物航空燃料,从华大自主研发基因测序仪打破国外垄断到几百位志愿者体验“天宫一号”六个月,从航天航海到生命科学,从中科院院士到企业从业人员……在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领域,创新者用实际行动和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敢于创新、勇于开拓,才能更加自信地面向未来。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强大。

看着这些充满激情活力、才思不竭的创意,感受那种闻鸡起舞的干劲和永无止境的追求,我忽然感到恐慌,因为现在身边到处是模仿、抄袭和剽窃。一首歌曲,用别人的曲子和自己的歌词,美其名曰借鉴;一个电视节目,二话不说拿来即用,竟然火爆异常;一篇论文,七拼八凑甚至大面积抄袭,从学生到教授,何其触目惊心;一款电子产品,推出不久即被山寨,可谓防不胜防……我们可以模仿、借鉴,但要想真正变得强大,就必须创新。安于现在,习惯跟随,必将永远落后于人,甚至失去创新的能力。

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精神,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一要树立创新意识。要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勇于冲破枷锁,在探索中不断突破;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敢于突破传统,敢于大胆尝试。二要掌握创新方法。要保持思想活力,敢于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势,破除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多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思考和分析问题;要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和决策性,树立正确的发展思路。三要明确创新方向。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以新的思维、方式及载体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工作的创新必须基于解决实际问题、推动事业发展,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

观看《创新中国》纪录片有感精选模板【五】

观看了《创新中国》这部记录片,让我感触很深。纪录片共分六集纪录片分别是:信息、能源、制造、生命、空海以及浪潮。这部纪录片里都是拍摄了当今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创新成果,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比如高铁、大飞机项目、500吨级火箭发动机、光量子计算机、中国空间站计划、智能制造等。此外,还有一些人们知之不详的重大科技进步,比如世界最清洁的火力发电厂、神奇的基因编辑技术、能看清微观世界的上海光源、世界首例3D打印距骨植入手术等。

我不仅能看到这样那样的最新创新成果,我更感受到了作为一个中国的骄傲和自豪。这部记录表片中,在当今的中国,我们看到了中国人、中华民族拥有的底蕴与力量,看到了中国在当今世界舞台的崛起所带来的影响,看到了那些学成归来,不忘祖国的科学家,看到了敢做敢拼,不落人后的企业家们。

纪录片中的一项项核心技术的发明,一件件创新产品的出现,正在方便我们的生活、丰厚我们的财富、加速我们的发展。“创新”两字,让“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改变,也诠释着国家以及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创新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创新,才能抢占高点,才能拥有未来。无论我们个人、企业或是整个国家。

作为个人,要学会创新。如果喜欢创新,那么这个人肯定是聪慧的,肯定是朝气蓬勃的,肯定是积极向上的。这个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成功的几率必定远远高于其他人。当今世界处在一个高速发展,飞速变迁的时代,要和我们的身边有许多人一起,在为了伟大崇高,或简单执着的理想而不懈的努力与奋斗。

作为国家,要勇于创新。世界的历史告诉我们,曾经强大的国家都是勇于创新的国家,近代工业国家的发展,都是伴随工业革命,生产科技的创新。英国是依靠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工业革命,让国家工业化。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一个勇于创新的国家迟早会屹立在世界强国的序列内。即使现在还不是,依靠创新的动力,必定会发展成为一个文明富强的国家。一个国家,如果守旧不前,那么距离落后甚至亡国就为期不远了。大清帝国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步自封,无视社会科技进步,拒绝创新,措施发展机遇,导致国际贫弱,人民生活困苦,直至被推翻政权。

创新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顽强的创新精神。所谓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所谓创新精神就是强烈进取的思维。其次,创新还要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认识事物的能力,即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性成果的能力。第三,要创新就必须认同两个基本观点,即创新的普遍性和创新的可开发性。创新的普遍性是指创新能力是人人都具有的一种能力。创新,是一种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多样的选择,也是一种开拓的精神。遇山开路、逢河搭桥,是一种创新。创新成功与否要靠常理去判断,要让时间来检验,要靠结果论英雄。就像条条大道通罗马,但是不同的道路远近不一,往来成本就成为检验选择正确与否的标准。选择最短、最安全的道路,这就是最佳的创新举措。

篇7:观看《海豚湾》纪录片有感

影片记录了日本西部一个名叫太地町的渔村捕杀海豚的真实过程,影片目前已被列入“ 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之一。影片的拍摄可谓艰辛,因为日本人害怕自己的丑恶罪行被暴露,不但当地警察、官员对拍摄者严防死守,围追堵截,而且当地人把海豚湾设为禁区,身带凶器的渔民不惜以死亡威胁进入禁区者,因此拍摄者职能像特工一样,历时三年多,与当地警察、官员、渔民周旋,伪装偷偷进行拍摄。才得以完成。

日本南部渔村太地町,三面环海,风景宜人,到处可见以海豚为标志的建筑、路标以及海豚形状的轮船。初来乍到者甚至日本本土观光客,都会误以为这是一个热爱海豚的小镇。谁能想到,美丽的海湾背后,竟隐匿着一个从未被世人发现的海豚屠宰场。

每年9 月至次年2 月的捕鲸季,也是海豚遭受捕杀的季节。每天傍晚,太地町的渔民们驾着十几艘小船开往海豚聚集的海口,从船上将一根长杆置入海中,不断敲打并制造出一排声浪,目的是让海豚这种主要依靠敏锐听觉生存的动物受到惊吓。随后,渔民们会开船将海豚驱赶到用渔网封锁的礁湖之中。然后渔民们会用长钩刀砍杀海豚,用削尖了的长枪将其刺伤,然后拉上小船。受到惊吓的海豚在海湾凹口内四处游窜,周围的海水已被海豚的血水染成红色。有些母海豚为了告知幼海豚有危险并试图保护它们时,往往发出极度痛苦的鸣叫。绝望的叫声加上触目惊心的血水,让这一幕显得即凄惨又血腥。由于大量失血,再加上疼痛难忍,这些受伤的海豚往往会失去活力;这时渔民会将它们拉上渔船,割断它们的喉咙,或者砍开它们的脊髓。更多的海豚则会被留在船上,任其自然死亡。

海豚是最聪明的和我们人类最友好亲密的海洋动物,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野生动物。导演皮斯豪斯自己曾被海豚救过一命。当时他正在海底拍摄一群海豚,并不知道一头双髻鲨正悄然尾随。正当双髻鲨伺机发动攻击,这群海豚突然游到他和双髻鲨之间,顶开了那头鲨鱼。他说:“海豚救了我的命。虽然我听过很多海豚拯救人类的故事,但从未想过这件事情会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海豚在大海中救助人类、保护人类的故事时有发生。人们吧海豚成为拯救人类的海洋天使。因此,在古希腊,海豚受到法律保护,如果伤害它们会被处以死刑。当今世界各国在制定的海洋公约里,禁止捕杀海豚、鲸鱼等。然而,日本人对此置若罔闻,日本政府允许本国渔民每年捕杀2 万只海豚。但实际上日本每年捕杀的海豚数量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上一篇:大学生挂科心得体会下一篇:科目一考试交警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