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为题目的作文

2024-05-03

信为题目的作文(共9篇)

篇1:信为题目的作文

亲爱的太师一附小:

六年中风雨摇曳的记忆中,依稀记得那“秩秩斯干,悠悠南山”的课文片段;依稀记得那花房撒下的点滴雨露;依稀记得那铜铃般天真的笑声在校园中飞翔;依稀记得那些老师的喜怒哀乐;依稀记得同学间的欢声笑语;依稀记得同学同捧腹大笑的回荡的地方;依稀记得离别时眼泪抛下的地方,这就是太师一附小的校园。

太师附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社会。这里让我们见到了真情,感受到了友谊,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那天,我在生机勃勃的校园内玩耍时,我摔倒了,一块碎石子划破了小腿,火辣辣的疼,鲜血外益,顿时泪眼朦胧。这时,一个素不相识的同学,小心翼翼将我扶到医务室,我当时热泪盈眶,内心十分感动。

太师附小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小天地。在这天地之间,学校组织了很多的活动,那个月的运动会,这个月的书画展,下个月又是声乐展。丰富我们的生活。增加了我们的业余爱好,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记得有一次画展上校长亲自开了动员大会,在他热情澎湃的鼓励下,大家勇跃报名,磨拳擦掌,迫不及待的展开比赛,当那幅《鹤鸡图》横空了出世的时候,只见那鹤鸡回相亡命,红樱点官,两眼发出的光使三军晔然,羽毛如令箭般直竖。形态饱满,栩栩如生,真有呼之欲出的味道。

太师附小,让我知道了怎么做人。“脚跳实地做事,顶天立地做人”。这句校训中,就能明显的反映出这所学校的目标就是培养好学习的习惯,培养人的性格,并用潜移默化的方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学做好人的品质,做一个可以顶天立地的人。

这六年的学习生涯中,让我在我的幕布上留下了许多璀璨的明星。我永不会忘记你,我热爱的太师一附小。

xxx

20xx年x月x日

篇2:信为题目的作文

您好:

您虽然每天跟爸爸吵架但还是为了我和哥哥忍了下来,每天看求职报找工作为了找一份安稳的工作搬出去,跟我还有哥哥,一起搬出去住,等我读完初中在跟爸爸离婚。

现在您每天都很晚睡,所以没办法很早起来,但我还是感觉得到您对我我们的付出和努力、辛劳、汗水,譬如:您每天早上都会把我的餐盒和餐袋拿出来,放在桌上,虽然您每天都很晚睡,但您每天一定会把我的餐袋、餐盒拿出来放,这件事就可以让我了解您对我的付出,还有以前不会的功课,只要请问您,您不管有多忙有多累,您都会抽空教导我,这件事让我感觉到您对我的努力,还有为了让我们每天吃的更安心、更健康,所以不管有有多忙、多累都一定会去超市买菜,坚持煮菜来吃,这让我感觉到您的辛苦、辛劳。

妈妈,您从我小时候到我长大每次您就是最疼我,从我有记忆以来您就是我最爱的人,比起爸爸我更爱您,您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最好、最棒、最重要的,虽然您已经四十岁了,但您依然是我最爱、最珍惜的人,也依然是我小时候的那一个超~完美的妈妈喔!

女儿敬上!

xxxx

篇3: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翻译的失“信”

传统的中西翻译理论的核心目标就是“信”或“忠实”。在中国,从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的“宁信而不美”;从林语堂的“忠实、通顺、美”到刘重德的“信、达、切”,无不强调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反观西方也是如此。Nida (1993)曾指出“译语读者对译文信息的反应与源语读者对原文的反应程度应大致相等”。可见奈达的翻译观追求等效,强调两种语言的接受者的感受大致相同。虽然学者所用的说法或术语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不仅要忠于原文的美感和意境,还要忠于它的不足;译者如果擅自地增加或删减,就是对原作的不忠。

可是事实上,任何翻译都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都要受到“权力—话语”、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操控,一旦进入实际的翻译,译者就会强烈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有些时候“忠实”于原文的“等效”根本无法达到翻译目的。谭载喜(2000)认为,“实际的翻译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有着不同目的和要求、不同读者对象的翻译,翻译者如果死守一个‘信、达、雅’的原则和标准,显然有些过于盲从与教条”。因此,翻译的标准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即不同的翻译目的、译文使用的不同场合、不同的读者对象,翻译的标准和方法是不同的。

2. 关于目的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出现了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提出的学者有卡塔琳娜·赖斯、汉斯·弗米尔和贾斯塔·赫尔兹—曼塔里。首先,赖斯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仍然坚持等值理论,但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从而形成了功能派翻译理论的雏形。她发现在某些实际情况下,等值的实现是不实际的,译者应该首先考虑译文的功能能否实现,再考虑是不是符合对等原则。此后,赖斯和她的学生弗米尔在1984年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一书中提出了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认为译者应该根据委托人的具体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接受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的翻译;翻译要在译语文本的预期目的的调控下进行。不同的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决定了翻译并非是在一元原则下的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在弗米尔的“目的论”的基础上,贾斯塔·赫尔兹—曼塔里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她视翻译为一项“为实现特定目的而设计的复杂行为”(张美芳,2005:79)。在所有这些理论中,弗米尔所提出的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第一准则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

3. 目的论关照下商标翻译的失“信”

商标,作为企业形象的代言者和宣传者,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好的商标宣传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开发市场潜力和促进商品销售。许多国际知名的商标都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在不同的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下,消费者,即商标的译文接受者有无意愿购买该商品,已成为判断商标翻译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因此,商标翻译不能一味地坚守“对等”,而应允许有意识的语言变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考虑消费者的社会风俗和文化特色,又不能破坏源语的理念和意境,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成功的商标翻译。

关于商标翻译的不“信”有一个很著名的例子。我国一家企业曾出口了一批“白象牌”电池,商标翻译为“White Elephant”。产品质量过硬,销量却很差,原因就出在商标的翻译上。在汉语里,“白象”是吉祥的象征,可“White Elephant”却是一个英语成语,意思是“昂贵却派不上用场的物体”或“物主不需要但又无法处置的东西”。“White Elephant”可以称之为是“白象”最忠实的翻译了,可是却没有达到商标翻译的实际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商标的翻译就应首先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不得不失“信”。所以,商标翻译应结合中西文化差异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翻译技巧。

3.1 直译

如果翻译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可以采取直译这种翻译技巧。例如,“蜂花牌”护发素翻译成“Beeflower”,指使用该产品后将留下鲜花般的芳香,能让消费者产生一种美妙的联想;“王朝”葡萄酒,直译成“Dynasty”,既体现了产品的档次和品位,也意寓着品尝此酒就像是享受到中国帝王般的待遇。“英雄”牌墨水和钢笔直译成“Hero”;“凤凰牌”自行车,取“Phoenix”为其英文商标;“Time”翻译为《时代杂志》,表现出新闻时事类杂志与时俱进、包罗时代万象信息的特点;“Apple”(电脑)直译为“苹果”,因为苹果是一种大众的水果,人见人爱,把电脑的品牌翻译成苹果,意寓着该品牌电脑会像苹果一样人人需要,人人喜爱。这些译名都较好地忠实地反映了原商标名,达到和原文同样的促销目的。

3.2 音译

音译法也是商标翻译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翻译方法是寻找与源语相近的发音,并引导消费者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对商品产生好感。例如,把饮料“Coca-Cola”音译成为“可口可乐”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此翻译不仅保留了与英文相近的音,还增添了一份开心愉悦的感觉。“Nike”原意为“奈基”,是胜利女神的名字,而用音译“耐克”,则更能体现产品经久耐用、坚固耐穿的特性,迎合消费者对运动产品的消费心理。洗发水“Pantene”音译为“潘婷”,这样的翻译既保留了原商标的发音,又让消费者联想到使用后长发飘逸、亭亭玉立的感觉。

3.3 意译

意译区别于直译,旨在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手法把原文商标名的意境、内涵翻译出来,而不拘泥于原商标名的字面意思。例如,宝洁公司的一款洗发水“Rejoice”原义为“欣喜,高兴,喜悦”,若直译过来则太过平淡,吸引不了消费者,广告和促销功能就会大打折扣;而意译成“飘柔”,虽然与原商标的字面意义不符,却能使消费者联想到飘逸柔顺的秀发,大大增加了此产品的美感。“Crest”本意是“顶峰、鸟冠”,意译为“佳洁士”,此译名非常典雅,并符合口腔保健产品的形象。目前,该品牌已成为其领域里享誉美全世界的著名品牌。这些译名突破了原文字面意义和发音的束缚,自然又蕴含深意。

4. 结语

以上的例子证明,“信”在商标翻译中并不是唯一的标准。译者可采取多种方法,只要在原文的基础上,译出品牌的特征,使消费者在自己的文化语境中产生美好的联想,达到营销目的,就是成功的商标翻译。陈福康(2000:445)认为“翻译有很多很多方法,哪种最好要视乎当前需要而定,所谓改写、编译、节译、译写、改编———也是堂堂正正的翻译方法,跟‘逐段逐句译出来’的方法同样名正言顺,在多数情形下,这些才是最适宜的、甚至唯一可行的翻译方法”。所以,商标翻译应考虑文化特征、社会背景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灵活运用直译、音译和意译等方法,使翻译符合译语接受者的期待,真正达到商标的促销目的。

摘要:“信”或“忠实”一直是传统翻译理论所追求的目标, 奈达的翻译观也强调翻译要追求等效。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却强调翻译必须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本文以目的论为理论依据, 从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和为实现商标译文的预期目的出发, 旨在说明在商标翻译过程中, “信”并不是唯一最高的翻译标准, 译者应灵活采用各种翻译方法。

关键词:目的论,商标翻译,失“信”

参考文献

[1]Nida, E.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2]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 2000, (2) .

篇4:信为题目的作文

关键词:目的论 诗歌翻译 “信” 神似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翻译目的论将Skopos概念运用于翻译的理论,其核心概念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根据目的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原则”(Skopos rule)。根据目的原则,一切翻译行为均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也就是说,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弗米尔明确指出: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因此,翻译是在“目的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Nord,2005:15)在这一翻译原则下,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提供信息的作用。

自从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以来,后人一般就把“信、达、雅”作为翻译的标准。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应为一般翻译之标准,而文学翻译的要求则更高,用翻译界的话说就是:“文学翻译是一门艺术”。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其翻译就更加困难了。在此,针对诗歌翻译中“信”的问题,即忠实性的问题,结合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进行阐述。

二 目的论中的“信”

一般来说,翻译的“信”,即忠实性,是翻译中最基本的一项指导原则。所谓“信”就是要准确地传达原作的意思。而目的论较少提及原文,可见原文的地位在目的论中,明显低于对等论中原文的地位。弗米尔认为原文只是为目的受众提供部分或全部信息的源泉。他指出:“目的论所规定的是:译者必须自觉地、前后一致地、按照有关译文的特定原则进行翻译。目的理论并未说明是什么原则,这应视各种具体情况而定”。(张美芳,2005:85)

翻译目的论并不是说所有的翻译都要采用译入语文化规范来取代译出语文化规范,译者根据翻译目的,可以再现译出语的文化规范,也可以将其归化为译入语的文化规范;译文文本和原文内容可以是最大限度的“信”,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信”。这种“信”的程度和形式整体上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三 目的论与诗歌翻译的“信”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vii)仅就此而言,翻译只是一种“转换”作用。而目的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活动,而是人类有特定目的的行为。所以翻译要受目的的制约。译文好不好,要看能否达到预定的目的。由此可见,策动者希望翻译能够达到的目的,主宰策动者本身或其译文对象对译文的接受,并决定译文要达到的要求。

“当然,在传译的过程中,百分之百的忠实是难以做到的。译者所能谋达到之忠实,即比较的忠实之谓,非绝对的忠实之谓。其实一百分的忠实,只是一种梦想。”(林语堂,1984:267)但是,译者也不可因此而降低对自己表达的要求,而要尽可能多地传达出原文的真实意义。也就是说,对再现原作的要求不是降低了,在某种意义上是更高了,因为译者要传达的是原文的“全部意义”(full sense),不仅是语言层面的意义,还要重视文化层面的意义,以求确实地履行传播信息、促进不同民族间相互理解和交流、在不同文化间架设桥梁的功能。(孙致礼,2007:15)

诗歌作为最集中、最精炼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华,更是文化的结晶,对语言艺术更有特别严格的要求。译者要用与原文最精炼、最富音乐性的语言,来驾驭诗歌特有的韵文形式,翻译求似(或真),而译诗求美,所以译诗应该在真的基础上求美。这就是说,求真是低标准,求美是高标准;真是必要条件,美是充分条件;译诗不能不似,但似而不美也不行。(许渊冲,2006:5)因此,译者要考虑诗歌独特的艺术特点。

1 诗歌翻译要再现原作的艺术美

(1)再现原作的意境之美

汉语诗歌特别注重意境之美,比如白居易《暮江吟》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诗句之所以流传至今,备受欢迎,除了词句琅琅上口之外,主要是因为它们意义深远的意境之美,给我们以想象的空间和美的享受。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时,尤其要注重意境,也就是要用英语表达出与原诗相同或几乎相同的意境之美。汉译英要保持本色,这本色,一不在于词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翁显良,2003:47)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看Wai-lim Yip的译文:

River Snow

A thousand mountains—no birds’flight

A million paths—no man’s trace

Single boat.Bamboo-leaved cape. An old man

Fishing alone.Ice-river. Snow.

原诗非常强调意境,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清晰生动的画面,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些词语创造了一个空 幽独的意境。而译文则用“single boat”、“Bamboo-leaved cape”、“an old man”、“fishing alone”、“ice-river”、“snow”等词,同样给读者以近乎相同的画面和深思。

(2)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

音韵也是诗歌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的音韵之美主要是指要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英汉诗歌都是非常讲究节奏和音韵的,唐诗宋词之所以经久不衰,与其音韵美是分不开的。诗歌翻译要尽可能再现这种音韵之美。例如陈毅《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中的第五段“行行过太行,迢迢赴延安。细细问故旧,星星数鬓斑。”

On and on past Taihang we walk;

By and by to Yan’an we make our way.

Again and again with old friends we talk;

One by one we count our hairs grey.

(許渊冲译,《翻译的艺术》,第105-106页)

原诗这一段各行都是以叠字开始的,读起来朗朗上口。译者在翻译时则用了重复“on”、“by”、“again”、“one”等词的办法,基本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内,翻译就意味着要在目标背景中为目标接受者制作一种文本,译者之所以要选择原文中的某些或全部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特定目的。因此,为有效地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应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灵活选择翻译策略。译者要决定处于原文特定语境中的哪些信息可以保留,哪些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再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或直译,或意译,甚至删减、改写,否则可能会对实现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不利。

2 诗歌翻译要进行再创作

真正有灵感的译文,像投胎重生的灵魂一般,令人觉得是一种“再创造”。直译,甚至硬译,死译,充其量只能成为剥制的标本:一根羽毛也不少,可惜是一只死鸟,徒有形貌,没有飞翔。(余光中,1984:742)诗歌翻译之所以难,是因为难以再现原作的艺术之美,难以再现原作深邃的意境和音韵之美。要想实现这一目标,仅仅解释原诗的内容往往是达不到目的的。因此,译者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必须进行再创作,以使译文达到接近于原诗的艺术效果。

例如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Homeward

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Homeward, out the gorges, out today!

Let the apes wail. Go on.

Out shoots my boat. The serried mountains are all behind.

(翁显良译,《翻译新论》,第49页)

译者将“白帝城”与“江陵”两处地名不提(其实这两处地名不能唤起译语读者的联想),第二句的“千里”自然也省去了。第三句译文变为祈使句,倘若保留“两岸”,则反而累赘。诗人千里投荒,幸得生还,译文有理由突出Homeward,并用三个out,强调其出峡,即日出峡,果然出峡。因此,若机械地见字译字,不如适当增减,该有者有,该无者无。(翁显良,2003:49)

可见诗歌翻译作为一种再创作的活动,使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译者既是原作艺术美的欣赏者和接受者,同时又是它的表现者。从欣赏到表现,就是译者的再创作之过程。如果不承认再现原作意象的前提下有伸缩变化的自由,就等于不承认翻译是再创作,不承认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规律,不承认运用不同的语言而务求对不同的读者产生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往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但求形似,势必变相;舍形取神,才能保持本色。(翁显良,2003:49-50)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进行再创作的目的是要达到某种(可能会与原文一样)艺术效果,为达到这一目标,译者就要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

翻译目的论的最高准则,是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以某个接受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尽一切可能实现翻译目的。可以看出,特定翻译方法总是与特定翻译目的相关联。换句话说,译者想要达到什么翻译目的,就会选择与此目的相适合的翻译方法。

四 诗歌翻译的“信”要以目的论为指导

从目的论的观点来看,诗歌翻译不能恪守“信”,而是要在“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以展现原作的艺术之美,这是基于诗歌的特点来考虑的。译者不惟“信”,正是目的论在诗歌翻译中的真实体现。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译者要使诗歌的译文达到原作的艺术之美,就必须采用能够实现其艺术之美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这里,“信”已经不再是一般翻译标准中的“意义上的忠实”,而是“艺术效果上的忠实”,也就是译文要有诗歌的神韵,即“神似”。

翻译家傅雷从效果和实践工作两个方面,将翻译与临画作了对比:“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以实际工作论,翻译比临画更难。”(傅雷,1984:558)因此,在进行诗歌翻译时,译者要以目的论为指导,要以“神似”作为克服困难的基本途径,而不唯“信”,所谓“神似”中的“神”,就是原作的精神,这包括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独特的风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译者要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力求译作与原作“神似”。

参考文献:

[1] Nord,Christiane. 张美芳、王克非(trans.):《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

[2]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罗新璋:《翻译论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3] 林语堂:《论翻译》,《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版。

[4] 毛忠明:《翻译规范与变异》,《上海科技翻译》,2004年第4期。

[5] 孙致礼:《译者的职责》,《中国翻译》,2007年第4期。

[6] 翁显良:《本色与变相——汉诗英译琐议之三》,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版。

[8] 余光中:《翻译和创作》,罗新璋:《翻译論集》,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9]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10] 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

邬枫,男,1976—,河南信阳人,河北大学教育学在读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翻译、英语文学,工作单位:河北金融学院教务处。

孙静艺,女,1977—,河南省邓州市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文学翻译、文化翻译,工作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人文社科学院。

篇5:信为题目的作文

灾区小朋友们:

你们还好吗?

我叫许佳庆,是十堰市的一名普通中学生。你们的不幸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怀着沉痛的心情用笔来将川鄂人民的心相连,我希望用我最真挚的关心带给你们一丝丝温暖和安慰。

20xx年 5月 12日,地球和中国开了一个近乎悲惨的玩笑,一瞬间,你们的笑容被黑暗遮挡,你们的声音被瓦砾掩埋,公路中断、电力中断、通讯中断。地震带走了你的父母,但你并不孤独。地震毁掉了你的家园,但你不会漂泊。万众一心 、迎难而上,我们一定可以!地震震断了公路桥梁,却撕扯不断骨肉相连。看,那一笔笔来自各地的.爱心。听,那一串串挖砖搬瓦的声响。爱你们,是骨肉情深的爱。爱你们,是血脉相连的爱。因为有爱,所以不抛弃,不放弃;因为有爱,所以不低头,不服输。地震,震不垮救灾决心。相信自己,我们一定可以!坍圮的瓦砾,无情地啃噬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180个小时,我们与祖**亲同甘苦。7个日夜,我们与你们共患难。9000分钟,炎黄子孙用血肉之躯和力所能及筑起了一道坚固的长城。风,吹不倒。雨,打不垮。中国人心灵的词典里永远没有绝望这个词!撬开残垣,搬走巨石 ,赤子之心挺起中国人民不屈的脊梁。朋友们,不哭! 朋友们,不怕! 我们一定可以! 因为我们心连着心!谁说地陷就要天塌?谁说灾难就要毁灭?是中国的2008!亿万颗炽热的心跃动在民族灵魂的奥林匹克山上。君不见 ,高山密布,浓雾翻滚。临危受命的人民子弟兵用生命和你们一同与死神赛跑!那5000米高空的生死一跳,带回了宝贵的救援资料,同时也创造了世界跳伞史上的奇迹!地动山摇。震撼了整个中国;全力以赴,震惊了整个世界!一星陨落,暗淡不了整个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我们团结一致,我们众志成城。春天会席卷荒芜,阳光会照透乌云,相信自己,我们一定可以!人在,未来在,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不要放弃,你们的背后,永远有我们这个13亿人组成的坚实后盾!四万万同胞用奋不顾身点燃生命的希望,用决不放弃托起疲惫的生命。用同心同德拂去生命的泪光,用坚持到底书写地久天长。相信自己,我们一定可以!坚强起来!我的朋友们!奋斗起来!我的朋友们!

在这里,我要替那些灾难中坚强活下来的小朋友感到高兴。在发生灾难后,你们能活下去,坚强地活下去,可以再次听到你们的欢歌笑语。虽然,你们有些可能失去双亲,但是不要怕,因为还有我们,我们都是你们的亲人!现在,全世界都在帮助你们重建家园,抚平大地的创伤。

而那些遇难的小朋友们,我要为你们祈祷。你们昨日才跟妈妈说完母亲节快乐!今日就匆匆地离开了这个温暖而又美丽的地方。我祈祷,祈祷你们去天堂的路不再有天黑,祈祷天堂里不再有地震,祈祷你们能在那里同样地幸福快乐……

幸存的小朋友们,坚强起来!我们是中国人!灾难只会让我们更坚强!让我们心连着心吧,让我们手牵着手吧,让我们爱对着爱吧!让我们永远在一起,战胜所有困难,用我们的实际行动让世界知道,我们最勇敢!我们一定能够成为祖国未来的脊梁!

此致

敬礼

十堰市东风教育分局第三中学

篇6:信为题目的作文

母亲

母亲起早贪黑,操劳的背影,尤其让人心疼。母亲啊!您是伟大无私的,尽管自己短吃少穿,也要把我们伺候的丰衣足食。那您的辛苦,又有谁知呢?所以,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希望,希望能报恩。

父亲

父亲辛勤地在外打拼,累了、饿了,都一声不吭,总是十分严肃。虽然我们遇到不顺,您不会像母亲那样关心,总是默默地使个眼色,一言不说。但,我知道,您这种就是默默地爱。所以我希望,您的爱,能被我们都理解。

外婆

您是除了父母,最爱我们的了。有时,您的爱已经远远超过父母了。但,您的爱,为什么,没有被我理解并认可呢?我其实已经有可答案,但我,却不想知道,不想和您说,我希望用我的所有,来换您一个长生不老,快快乐乐。

外公,爷爷,奶奶。我都希望你们也能,快快乐乐,健健康康地陪我们过这一辈子。也希望我和弟弟都能多关心关心你们,陪陪你们。

我希望……

篇7:小狗为题目的作文

外婆家楼下的邻居养了一条小白狗。

这条狗全身都是雪白雪白的毛,只有鼻子有一点黑色,一双黑珍珠似的眼睛,显得格外精神。

小狗平时总是站在外婆家楼下,长长的舌头伸在外面,小尾巴晃来晃来的,只要看见别人手里拿着东西,就会跟上前去。一天,外婆让我去扔垃圾,刚到楼下小狗就跟在我后面,我十分害怕,万一被狗咬一口,怎么办呀?我不停地叮嘱自己:要冷静,要冷静,一定要冷静啊!再想想,再想想。对了,我听大人们说过:遇到狗时,只要蹲下就行了,这样它会以为你要拿石头扔它,就会逃走的。于是,我慢慢地蹲了下来,看着它,准备等它逃走。可是等了一会儿,没想到它非但没有跑开,反而走得更近了。怎么办,怎么办!我十分着急,再加上天气很热,我的头上直冒汗。我的`脑袋飞速地运转着,我想到了,以前外婆说过:狗跟着你的话,不要看它,只顾自己走就行了,千万不要跑,不然狗会追你的。虽然我现在不太相信这个办法,但是只有这个办法了,试试吧!我照着外婆说的做,可是,让我现在不去看它,这根本就是不可能。没办法,我只好闭上眼睛,慢慢地向前走去。走了没一会儿,我还是很担心,不禁张开眼睛,向后看了看,那狗没有追上来,而且跑了。我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了下来,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不禁叹道:“好险啊!”

小狗有时挺可爱的,时间长了我也不怕了。它看见我会摇摇尾巴,像是和老朋友打招呼,我也会蹲下身子抚摸一下它那柔顺的皮毛。有时我和妈妈从外婆家回去,它会跟妈妈的车子比赛跑步,当然它的速度没有车子的速度快的,跑了一会儿就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篇8:信为题目的作文

一、发挥微信特点实现在电视节目中的优势最大化

1. 微信的“零成本”, 可促使更多的用户广泛参与

微信作为一种更快捷的即时通讯工具, 具有零资费、跨平台沟通、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 与传统的沟通方式相比, 更灵活、智能, 且节省资费。以往参与电视节目互动的方式主要是发送短信和拨打热线电话, 通信费用较高, 并不适合大多数人参与其中。而微信用户只需在手机上免费下载注册, 便可操作使用, 观众通过微信参与节目互动, 既节省了费用, 也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数量。例如:有数据显示, CCTV5微信服务账号的粉丝在世界杯运营期间便超过了80万, 微信账号让电视台直接延伸到移动互联网, 电视台利用微信这个中国最庞大的社交媒体来完成社交传播, 并借助社会性网络平台建立起自己的用户群。

2. 微信消除时空限制, 用户可随时随地参与电视节目互动

随着3G技术的到来, 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性。电视节目也不再是单一的通过电视终端放送, 伴着互联网的日益盛行, 电视节目可以和微信相结合, 手机微信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随时随地观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 并可通过微信平台随时参与互动, 既消除了时空限制, 也让电视工作者及时了解观众的心声, 为满足广大观众的需求改进节目, 让电视节目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线性传播。

3. 微信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 也是信息的发布者

传统的电视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 受众被动地接受, 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微信传播方式是双向的, 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 而且可以进行互动。微信公众平台一方面解决了电视台长期以来的困境, 即不知道观众是谁, 收视率采样也只是泛泛统计。另一方面, 微信服务账号用户能产生较精准行为数据, 这也有利于后续有针对性产品设计和推广。传统媒体中的热线接听, 由于工作人员的忙碌很容易将观众反映的问题在反馈给各栏目组时有所遗漏, 而微信平台通过语音或文字的发布, 便于分享用户的所见所闻, 也便于查找和解答有关的信息。

二、活用微信实现电视节目整体提升

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提高受众参与节目的便利性, 微信公众平台无疑是一个便捷有效的方式。

1. 增加电视节目中的微信互动

目前有大量的娱乐类节目在电视屏幕下方增添了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通过微信参与节目互动, 而一些电视新闻、电视资讯类节目中的微信使用较少, 可建立微信公众号, 给微信用户各抒己见的空间, 人们不仅可以对新闻事件进行自由评论, 还可以上传图片、视频, 充分展现个人风采, 也方便用户为电视新闻等节目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2. 利用微信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微信作为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由于微信用户承担着社会的不同角色, 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 实时表达自己的观点, 传播自己的关注。一方面让受众体会着发布信息, 影响他人的方便快捷图文并茂, 同时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碰撞交融, 正确的与错误的、先进的与落后的、积极的与消极的彼此交织, 思想认识问题和现实利益问题相互影响, 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促进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微信公众平台管理者要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更正引导, 发挥传统媒体正面宣传为主的宣传方针, 切实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3. 结合受众需求用好微信平台

很多电视节目播出后, 受众的反响很大。广大受众通过微信传播自己的感受, 评判节目中信息。微信公众平台要结合受众需求不断更新电视节目的进展, 并根据受众关注的热点积极互动,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粉丝, 得到更多关注, 产生更大共鸣, 才能充分展示新媒体的优势。

三、微信实现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

1. 微信实时交流功能更适用于电视节目

微信可以发送视频、图片和语音, 这些元素正好符合电视的特性, 电视节目可以一改以往的单 (下转第30页) 调传统的播音模式, 直接播放一些观众有价值的语音, 也可把观众在生活中抓拍的有趣的图片通过电视屏幕展现给大家, 拉近电视节目和观众间的距离, 使节目内容更贴近群众, 增加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例如中原电视台去年“五一”新开播的美食节目《美味美位》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 通过答题有奖活动提高观众的参与积极性, 15分钟的节目如果没能及时观看, 还可以通过查看微信公众号上文字加图片的说明了解本期节目的内容, 参与节目答题就有机会获得由商户提供的代金券等奖品。除了节目中讨论的美食外, 还设有网友晒美食版块, 参与微信的朋友不仅可以学习节目中菜品的制作, 还可以了解网友们自己制作或是推荐的美食。《美味美位》微信管理者还会发布一些制作美食的方法并定期晒出获奖的观众, 提高了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美味美位》节目不仅在微信公众平台设了网友晒美食版块, 同时也在电视节目中播放网友晒的美食, 网友可在电视中看到自己拍摄的美食图片和文字说明, 大大拉近了电视和观众的距离, 增进了电视观众的亲近感和互动性。

2. 微信是职工群众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的有效途径之一

作为石油石化企业, 职工大都在外部市场, 野外工作风餐露宿, 条件艰苦, 文化生活缺乏。如果能充分利用微信, 通过电视传播的方式, 让远在国内外市场的石油将士在新闻节目、社教节目和文艺晚会中实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 生活工作和情感, 一方面可提高职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 参与电视节目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让油田领导和家人及时了解职工的生产工作情况, 稳定一线队伍, 促进生产提升企业影响力, 是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种新形式。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一直延续至今, 就是因为他们一直都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停的改进。要想生存就得适应, 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 电视节目就要敢于并善于结合新兴媒体形式, 满足受众对信息时代的需求, 调动广大受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 实现电视节目的有效传播。

摘要:随着网络基本全覆盖时代的来临, 电脑、手机等新媒体不断优化普及, 传统媒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 对新的技术手段、新的传播渠道、新的娱乐方式的整合是电视媒体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不再是主持人单一说教式的传播, 而是转化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 实现这种方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微信公众平台。本文就微信在电视媒体中的应用做了几点分析, 证实了合理利用微信对媒体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微信,电视媒体,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弓慧敏.媒介融合视野中电视媒体的未来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0 (5)

[2]陈少鹏.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J].青年记者, 2011 (1)

[3]陶军宝.从媒体发展角度看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本质[J].今传媒, 2010 (12)

[4]周鸿铎.传媒融合时代的“模式集聚”发展战略选择[J].新闻前哨, 2011 (1)

[5]杨华钢.受众为王——数字时代的电视频道品牌营销战略[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篇9:信为题目的作文

【关键词】古诗英译 信 忠实 德国功能主义 目的论

一、引言

“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诗歌是语言艺术的精华,是语言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增饰和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和内容不仅彼此规定,而且相互延展、转换,共同建构诗歌的美学结构。”这种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为实现诗歌翻译中的“信”带来了难题。而诗歌翻译作为一种翻译行为,是一个交际的过程,牵涉到一系列的角色和参与者:发起者、中介、原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作者、目的语文本使用者、目的语文本接受者。根据功能主义目的论,翻译行为非常重视为接受人提供一个功能性的交际文本,即在形式和文体上与目的语文化达到功能性适合的目的语文本。也就是说,译文的功能性适合与是否实现翻译目的可以作为衡量诗歌翻译“信”的标准。

二、功能主义目的论中的“信”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认为,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是“目的法则”,翻译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作为第二代目的论的代表,诺德提出了“功能加忠诚”原则,将“忠诚”引入功能派理论。诺德指出,忠诚“使译者同时忠于原语和目的语两方面,但不能把它与忠实的概念混为一谈,因为忠实仅仅指向原文与译文的关系。而忠诚是个人际范畴的概念,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目的论对传统的译文“忠实”标准提出了巨大挑战,强调翻译方法与策略取决于译文功能与翻译目的,翻译的重心从与原文本对等转变为实现受众或委托人的利益,实现译文与原文间的功能对等,从而使翻译中“信”的标准有了弹性。

根据目的论,译文文本和原文内容之间可以是最大限度的“信”,也可以是最小限度的“信”,“信”的程度和形式整体上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译者可以根据翻译目的,选择译文“信”的程度与实现“信”的方式。目的论赋予译者更多的权力,以目的决定手段,使译文不必拘泥于原作的形式与内容,将“信”的重心放在了译文是否与原文功能对等(功能性合适)和是否实现翻译目的上。

三、诗歌翻译中的“信”

诗歌的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相互作用,要将一种语言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诗句译为另一种语言,而保持原诗特色不变,是非常困难的。但是,通过译者的努力,原诗的涵义、形式和意境是可以通过另一种语言忠实再现的。译者可以在译语中寻找或创造与原诗韵律、节奏、修辞等效果一致或作用相仿的语言表达形式作为原诗的对应物。许钧在《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一文中提出“译作与原作同源而不同一”的观点,译作应该反映“原作所意欲表现的世界”。也就是说,译文旨在与原作达到功能上的一致。因此,诗歌翻译中的“信”是指译者根据文本功能、翻译目的、受众期待,在译与不译之间寻找最佳契合点,忠诚地传达原诗意义,再现原诗形式之美,引起目的语读者的审美共鸣,顺利传达原诗意境,以达到译诗与原诗的功能一致。在这里,“信”已经不再是一般翻译标准中的“意义上的忠实”,而是“艺术效果上的忠实”。

四、功能主义目的论与诗歌翻译中的“信”度把握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在的文化背景不同,在汉语中成其为诗的要素,在英语中也许不能成诗,或者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形式。如英、汉诗歌的格律、节奏、句式、用词等都有各自鲜明的语言文化特点。在翻译时,这些外在的形式难以保全,译诗如何做到对原诗艺术效果上的“信”?译者需要根据其翻译目的,要么选择对这些外在形式弃而不译,要么选择在目的语中运用目的语的特色,另行仿造相似的效果,以求做到译诗意境、风格等对原诗的忠实再现。

以许渊冲英译《唐诗三百首》为例,译者旨在让英美读者了解中国古诗风貌,促进文化交流,而针对具体的不同文本,译者又有不同的翻译目的,从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比如对偶句是中国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格式,其形式之美在翻译过程中并非不可保留。对于唐诗中对偶句的翻译,许渊冲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诗的形式之美,而形式又是为内容服务的,以杜甫的一首七律《登高》中的首联和颔联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The wind so swift, the sky so wide, apes wail and cry;

Water so clear and beach so white, birds wheel and fly.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The boundless forest sheds its leaves shower by shower;

The endless river rolls its waves hour after hour.

(许渊冲,2007:94)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寂寥秋色,以景抒情,表达了诗人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复杂感情。全诗通篇对偶,句句押韵,首联和颔联中还有句中对,读起来慷慨,感染力很强。而许渊冲的译诗为了保留原诗形式之美,也做到了韵律整齐,句子结构与原诗几乎完全形似。由此可见,译者目的在于传达原诗的形式美,传递源语文化的审美价值,所以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保留了原作风格。此时,译者做到了对原诗和原作者最大程度的“信”。

而另一译诗以孟浩然的《春晓》为例:

春眠不觉晓,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处处闻啼鸟。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夜来风雨声,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花落知多少。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2007:92)

原诗由几个独立意象构成,没有使用连接词,却符合中国读者意合的阅读习惯。然而,此时译者的目的是使译文满足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期待,因此译者在译文中使用了 “not to...till...”, “after” 等衔接词,并加入了主语 “I”,使译文逻辑清晰,衔接严谨,符合英语读者形合的阅读习惯,从而使目的语读者更容易领悟原诗涵义。由此看来,译者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把目的语读者的接受期待和审美习惯放在首位,采用归化的策略,做到了对目的语读者的最大忠诚,传达了功能性适合的译本,达到了交际目的。因此,从功能与交际效果上来说,译文也做到了“信”。

五、结语

中国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由于其他语言读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会影响其对中国古诗的理解和吸收,作为译者,应在两种语言、文化中进行取舍,以求达到译诗和原诗的平衡和对应。对于诗歌翻译,除了努力做到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诗的音律和形式,还要生动地传达出原诗的意境和文化内涵。为了做到诗歌翻译的形神具备,再现原作的艺术美,就不能以传统的“信”作为诗歌翻译的标准,而要以目的论为指导,充分理解原作含义,明确翻译目的,采用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等策略以得到功能适切的译本,达到交际目的,实现诗歌翻译“艺术上的忠实”。

参考文献:

[1]Nord,Christine.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许渊冲(译).唐诗三百首[Z].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许钧.试论译作与原作的关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b(l).

上一篇:论述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下一篇:舒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