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2024-04-17

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共8篇)

篇1: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先进和优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特色和追求。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一直倍受社会高度关注。李源潮部长在全国组织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议上指出,‚组工干部要带头‘创先争优’,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自觉追求、鲜明特征和公认品牌‛。那么,组工干部如何做才能成为先进和优秀的代名词?

一、志存高远,始终释放一种奋发向上、开拓开创的昂扬锐气。诸葛亮曾告诫他的儿子,‚非志无以成学‛。没有志气一事无成。面对平凡的工作岗位和繁重的工作任务,组工干部必须‚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始终保持昂扬的锐气。一是有远大的理想目标。把党的事业作为终生追求,把工作作为自己的事业,在努力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这是组织工干部工作热情与激情的动力源泉,好比大树的根。没有根的深固,何言树的枝繁。二是有坚忍的意志毅力。坚忍就是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坚强不屈。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组织工作必将凸显更多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来更加繁重的新任务、新挑战,比如,如何进一步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如何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如何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等,需要组工干部不气馁、不退缩、不言败,不断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解决问题的决心、连续作战的豪气、不畏艰难的底气、敢打胜仗的霸气,始终以‚凌寒独自开‛的韧劲埋头干事。三是有创新的胆量气魄。创新是成就事业的不竭动力。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倒逼组工干部破老规矩、老办法、老套路,争做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善于创新之人。创新就必须戒怕,要有勇气、有胆量、有气魄,不能怕风险而不敢为;戒满,要牢记‚满招损、谦受益‛,不能沉醉成绩而不想为;戒缰,要打破常规,找准突破点,触及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重点、痛点问题,不能

困于‚圈子‛而无所为。

二、忠诚公正,始终彰显一种正气凛然、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忠诚公正,既是组工干部职业道德的核心体现,也是组工干部品格特征的永恒主题。小平同志讲过,‚政治机关的干部,特别是管干部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不信邪,不怕得罪人‛。体现在组工干部身上,首先是对党忠诚——最起码的政治素质。无论何时何地,面临何种情况,组工干部都必须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在政治立场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决不糊涂,在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上决不犹豫,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对组织襟怀坦白、光明磊落,对同志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其次是对人公正——职业道德的灵魂。古人讲:‚术自心来,心正术正,术正气正‛。组工干部作为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必须具备无私无畏品质,明公理、处公心、讲公道、谋公利。尤其在选人用人中,要乐当‚人梯‛,善为‚伯乐‛,把人看清、选准,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妒嫉,让谏言者无虑。再者是豁达宽容——品行修养的基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既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信任、理解、支持的一种行为表象,也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质外化的一种行为能力。作为组工干部,必须宽容大度,自觉增强集体意识、协作意识和大局意识,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尤其是在想问题、干工作中出现异义时,更应多支持少挑剔、多谦让少争执、多沟通少误解、多信任少猜疑、多宽容少计较,做到既能干事又能共事,一个目标一条心,一个声音一股劲,提升增强团队作战能力。

三、甘于奉献,始终保持一种任劳任怨、严谨细致的优良作风。历经一代又一代组工人的磨练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已镌刻成为组工干部的行为准则。一是恪尽职守求真务实。‚赤心事上,忧国如家。‛

身为组工干部,一方面,要有一种干不好工作就食不甘味、寝食难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对职责内的事务一丝不苟,竭尽全力,专心致志地去完成;另一方面,要转变作风,深入实际,把基层的实情掌握准、把可能遇到的问题判断准,把干部群众的需求了解准,不搞形式主义,把好事干实、实事干好。二是严谨精细追求完美。公正的素质,严谨的作风,尤如鸟之两翼,是组工干部的立业之本。组工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组织工作无小事‛观念,自觉培养严谨细致的作风,无论是考察干部,还是发展党员;无论是管理干部档案,还是统计各种组织建设数据等,都要严之又严、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减少失误、避免闪失。三是勤学善思博才亦专。‚打铁还须自身硬‛。干组织工作,光有奉献精神远不行,还必须有过硬的干事创业本领。要强化学习意识,养成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好习惯,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政策通‛、‚活字典‛。要学有所得,思有所悟,研有所成,在学中干,干中学,切实增强组织工作的科学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四、清正廉洁,始终坚定一种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修身哲学。清者,不浊也,清白而高洁;廉者,不贪也,寡欲清心。清正廉洁,应该说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要求。组工干部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一言一行都会引起社会的议论和评说,更应视名节如重之山,做清正廉洁的表率。一是做普通之人善待手中的权利。权大不忘责任重,位尊不移公仆心。始终把自己当作平常人,时刻牢记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切实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中,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二是做坦荡之人持博大宁和心态。名利之心人皆有之,关键是如何对待。‚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面对名利,组工干部必须有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和宁静平和的心境,坚持用感恩的心,对待组织、对待领导、对待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增强组工干部的荣誉感和自豪感,面对繁重、单调、枯燥的组织工作,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不为名利所迷惑,集中心思干事创业,平静看待荣辱得失,坦然面对进退去留。三是做律己之人管住小节经住考验。‚公生明、廉生威。‛威信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作为组工干部,既要多干事,干成事,还要防出事,要把干事与干净统一起来,不违法违纪,不损公肥私,不以权谋私。要拒腐防变,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慎言‛、‚慎微‛,‚慎独‛、‚慎欲‛、‚慎终‛,在原则与情感发生冲突时,讲原则、讲政策、守规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真正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能靠一时一事,也不能依托某一次活动载体,更不能凭一时之念,而需在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生活中不断磨练。心境决定行动。只要真心付出,组工干部必将始终走在先进和优秀的前列,让党满意,让群众满意。

篇2: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光阴似箭,来到组织部已经五年了。五年来,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教育、帮助和悉心指导下,我逐渐熟悉了本职工作,对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结合我的个人经验,我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应该从以下几各方面努力。

一是要常怀感恩之心。在成为组工干部之前,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是组织把我选拨到这个光荣的部门,让我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这里有组织对我的信任,有人民群众的嘱托。组织部是党的重要工作部门,在这里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拥有更为广阔的舞台,当然也有更重要的责任。这些都是组织为我们创造的机会。因此,对于组织,对于人民,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对组织常怀感恩之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谦虚谨慎、踏实工作,学好本领、服务大局、服务群众。要心里有组织,要多为组织着想,多替组织分担,少给组织提要求,少给组织添麻烦,自觉做到识大体、顾大局、讲原则、讲纪律,为组织部这个大家庭增光添彩;要心里有人民,要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下到基层,了解群众的需求。二是要不断学习、适应工作。一位部领导曾说过:对于一名刚刚进入组织部的同志而言,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零做起。事实上确实如此。因为从组工干部,从一个和高中学生打交道的教师到和全县各行各业的党员群众打交道的组工干部,这是一个很大的角色转变。由于对象不同,其中的规律不同,对我们提出的要求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学习,要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吃透上情,明确任务要求,找准工作方向和目标;还要向老同志学习,向他们学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向广大党员群众学习,了解基层经验。在此基础上,做到学思结合、学用互融,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及时转化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丰富学习成果。

篇3: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一、要讲政治,坚定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保持政治上清醒,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等问题上,头脑清醒,坚定立场。每一名组工干部都要坚决服从各级党组织的命令和指挥,不折不扣地执行组织决定。组织工作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组织部门是政治性很强的部门,所以,组工干部必须带头讲政治,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做到党性最强,理想信念最坚定。组工干部要增强政治意识,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处理分析问题,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根本原则问题上,在错综复杂矛盾和各种干扰风浪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和信念坚定。

二、要讲党性,加强党性修养

党性修养是党员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使自己的党性认识、思想觉悟、政策水平、文化知识和道德情感等方面达到一个新水平。党性修养是高于一般人修养的修养,是同党的性质、党的宗旨和党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活动。每一名组工干部,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组织部门的干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组织纪律的约束下、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下开展工作。每一名组工干部,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有牢固的组织观念,要有强烈的宗旨意识,要有高尚的人品道德,要有昂扬的进取精神。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党性修养,让我们的理论修养更“精”,政治修养更“强”,道德修养更“高”,纪律修养更“严”,作风修养更“实”,才能成为让干部职工满意的新时代组工干部。

三、要讲学习,提高综合素质

要增强理论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学习是每一名干部成长必由之路。岗位越重要,责任越重大,越要加强学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事物、新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去探索、去实践、去解决。组工干部不学习,素质就很难提高,就不能适应工作需要,就不可能成长进步。每一名组工干部,都要善于考虑问题,有自己的工作思路;都要有文字水平,善于组织材料;都要有口头表达能力,条理表达清楚;都要有工作方法,办事利索,不拖泥带水。要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提高每一名组工干部的综合素质,才能履行好组织交给我们的重任。

四、要讲实效,争创一流佳绩

检验工作成效的最终标准是看工作实际效果和成绩。组工干部要务求实效、真抓实干。要围绕组织人事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探索,把心思和精力凝聚到干事业、抓落实上,以调查研究为推动工作的基本方法,及时发现组织人事工作中带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以优良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出色的业绩,赢得群众信赖。作为一名组工干部,不能只靠说,要靠做,必须身先士卒、百折不挠,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树形象,无论是遵章守纪,还是工作任务的完成,都要为干部职工起到表率作用,打铁先要自身硬。起表率作用,说到底就是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执行单位各项规章制度和做好工作,所以组工干部必须做到想干、肯干、能干、会干;抓工作要做到沉心静气,凝心聚力,真干不是假干,实干不是虚干;干不好不松手,完不成不放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创佳绩、争先进。

篇4:让后进生成为优秀的班干部

关键词:班干部的标准;后进生

1 乐于表扬后进生的优点,使他们树立自信

从幼儿园开始,优秀生就一直在受着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表扬对于他们来说已成为家常便饭,没什么稀奇的,慢慢地,表扬已无法成为他们的动力。后进生则不同,因为后进,所以陪伴他们长大的,大多是责骂,他们很少能得到表扬。因此,后进生当班干部时,班主任要多肯定他们的工作,适时地给予表扬,他们会充满动力,对自己更加自信,从而更加认真地做好工作。对于这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例如,今年我任教的班上来了个出名的捣蛋鬼,在初一时他的名字可是全校闻名,三天两头往校长办公室跑。初二分到了我的班里。刚开始我也是头皮发麻,不知拿他怎么办好,后来听了办公室老师的建议,让他做了纪律委员。刚开始做的时候,他依然是吊儿郎当,也不大管别人,可是我发现班里的同学很怕他,违反纪律的同学只要被他瞪一眼,马上就收敛很多。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大力表扬了他的威信,肯定了他的工作,在表扬他时,我看到了他脸上的欣喜。后来,他变得积极起来,不仅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了,而且把班上的纪律管得很好。

2 善于挖掘后进生的潜能,使他们乐于奉献

首先,只要老师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后进生都为人直率。在老师同学面前,他们更敢于说真话。虽然他们有时自己也会控制不住违反纪律,但是当他们发现别人的违纪行为时,他们更敢于说出来。而成绩好的同学不一定适合做班干部。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部分成绩好的同学只会埋头读书,根本不关心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也有一部分同学看到了别的同学违反纪律,却因为害怕报复或不想多事而视而不见。从这点看起来,后进生能做好班干部。

其次,我发现,后进生还是一个乐于助人的群体。很多时候,当其他人有难事,生活中遇到不平事,最先伸出援助之手的是他们,最先站出来的是他们。去年我们班上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感触颇深。数学课上,有一个同学身体不适,因忍不住在教室里就吐了满地,很多同学只是捂着鼻子做嫌恶状,这时,走出来二话不说拿起扫把扫赃物的,是坐在最后面的一个后进生。因此,可以说很多后进生,都具备做班干部的潜质,假如我们能给他们机会,我想,他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3 勤于跟后进生进行沟通,使他们掌握技巧

一般来讲,由于后进生自制力不强,如果突然让他们当班干部,又没有多跟他们沟通,教他们一些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的话,即使实他们内心很想努力上进,可能却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管理方法,导致碰到问题无从下手,而使他们失去继续管理下去的勇气。我教过这样的一个后进生,他经常在学校里惹事生非,但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发现,他比较有责任心,且能写会画,我抓住这一点,我安排他做班上的宣传委员,负责出班级墙报,但由于出板报的经验欠缺,一连两次板报评比班上都没有获奖,这大大挫伤了他的锐气,于是我赶紧找他谈话,告诉他,出板报不是画得好就行,关键要能结合主题,而且要有新颖性,你应该多找些板报书来看看。他听了我的劝后,马上找来板报书进行研究。果然不负众望,在以后的的黑板报评比屡屡获奖。

篇5: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李林森同志用一身正气书写了生命的华章。作为一名普通的组工干部,我要像李林森那样做人、做事,更好地立足本职工作,扎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李林森同志说,“共产党的干部,得豁得出去,要对得起组织、对得起群众,要懂得报恩”。李林森对党无限忠诚,对党深深热爱,对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责任敢于担当,他始终能坚定理想信念,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清是非、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时刻牢记共产党员要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全部的光和热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一名共产党人一心为公的坚毅品质,我要以李林森为学习的楷模,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党性观念,提高自身素质。我要从实际出发,虚心学习,找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不断跟老同志学习工作技能和工作方法,尽快的掌握相关的业务知识,扎实打好基础,认认真真的完成组织交给的每一项工作,在创先争优活动中,争当“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先锋。

李林森同志说,“只有你把群众的事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你放在心上。”李林森同志在工作中,总是在想基层干群之所想,急基层群众之所急,解基层群众之所盼,把普通党员和干部当做亲人,以实际行动为群众排忧解

难,竭尽所能为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老百姓的组织部长”。组织员办的常规性工作比较多,尤其是各种报表,虽然工作看似简单,但是每个信息、每个数字都代表着基层党员群众的切身利益,马虎不得,因此,每一次报表我都会认真核查每一个信息,仔细校对每一个数字。我努力做到填好报好,因为每项统计工作的细化,都是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一次服务,我会用心细致工作,尽量避免数据报表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篇6: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报告会

(张家界局 组织人事科)为进一步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激励和鞭策广大组工干部争做时代先锋,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务实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岗位,比贡献、争一流、创佳绩,3月25日,全省优秀组工干部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我市召开。省委组织部副巡视员高飞跃主持会议,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朱水平出席会议。

报告会上,李超球、刘怀域、夏和俊、彭爱国、徐争喜、杨友文6位优秀组工干部用真实、生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各自在组工岗位上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他们的事迹真切感人,精神催人奋进,集中展示了我省组工干部的新形象、新风貌。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朱水平希望全市组工干部学习他们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坚持公道正派不动摇的政治品质;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进取精神;学习他们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心系群众、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同时,他强调要把学习先进典型与推动组织部门争先创优、完成组织工作中心任务、促进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紧密结合,立足本职工作,争创一流业绩,为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世界旅游精品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篇7: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做创先争优表率 展组工干部风采

----全省优秀组工干部代表先进事迹摘登

编者按:创先争优活动全面启动以来,为树立典型、弘扬先进,推动全省组织系统带头创先争优,省委组织部于今年9月在全省部署开展了“我身边的优秀组工干部”推选活动,截止目前,共组织发动50多万名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推选出身边的优秀组工干部860多名,涌现出一大批党性坚强、公道正派,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爱岗敬业、任劳任怨,牢记宗旨、甘为人梯的优秀组工干部,充分展示了新时期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营造了全省组织系统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现将李超球等10名优秀组工干部代表的先进事迹摘登如下,希望广大组织干部以他们为榜样,立足本职岗位创先争优,不断推动组织工作上水平。

在看不见的世界里书写明亮人生

湘乡市委组织部主任科员李超球

他双目失明15年,却通过口述的方式撰写了400多万字的各类文稿。他将一批又一批年轻同志送上领导岗位,自己仍在研究室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

25年前的一个深夜,在加班回家的路上,李超球边走边思考一个调研课题,不小心一头撞在电杆上,粉碎的镜片扎进眼角,在医院缝了十多针。此后,他的视力逐渐下降,加上长期用眼过度,到1995年双目彻底失明。

失明的打击使他痛不欲生。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很快振作起来,重返工作岗位,拿起手中的笔,迎接命运的挑战。失去光明的他,各种困难和痛苦接踵而至。下乡途中,他掉进过水沟;上班路上,他撞倒过行人;办公室里,经常被碰得鼻青脸肿。但他从没叫过苦,也没说过难。为了思想上不落伍,能力上不掉队,他坚持听电视、听收音机,白天请同事收集报刊、网络上的资料,晚上让妻子念给他听,重要的资料请人录好音,回家躺在床上反复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地学习,先后用坏了36台收录机。通过日夜苦练,他不仅成了同事们眼中的知识库,还训练出过耳难忘的本领。10多年来,他撰写的材料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0多次。

对双目失明的他来说,白天和晚上一样的漆黑,但在他的心中,却时常迸发出思想的火花。一次,他听一些改制企业的党员在议论:“这下买断了,以后组织生活到哪里过呀?”从这句不经意的话中他敏锐地意识到:企业改制了,下岗的党员也要有个新“家”。于是,他一次又一次走进企业和社区,积极探寻党建工作的新路子,形成了近万字的报告报湘潭市委。市委高度重视,实施改制破产企业党员社区“安家工程”,为1万多名改制破产企业党员在社区安好了“家”。失明15年来,他克服困难,坚持每年用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下基层调研,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成为市里闻名的“基层通”。他参与调研的60多个课题,很多成果进入了领导决策。

对年轻人来说,他不仅是写材料的老师,也是激励他们昂扬向上的“人生导师”。为了完成传帮带任务,他倾注满腔热情,在他们松懈时给予鼓励,迷茫时给予指点,竭尽所能帮助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先后有30多名年轻干部在他的指导下不断成长,其中3人走上了厅级领导岗位,10多人成长为处级、科级领导干部。他不知道他们长得什么样,但心里感到由衷高兴:“我身边的人都进步了,是我最大的快乐!”

在组织部工作25年,他没有利用自己的关系为亲友谋半点方便。外甥下岗想找个单位,他没有出面;大学毕业的侄儿找工作,他没有帮忙。就连组织考虑到他的特殊情况,将他妻子从一个效益较差的事业单位调到了行政单位,他硬是说服领导,做通妻子的工作,让妻子回到原单位上班。然而对每一位到组织部的来访者,他始终怀着亲人般的情感, 20多年来,他接待来访人员3000多人次,没有一人不是带着对他的感激和叹服而去。

他先后荣获“湘乡市首届道德模范”、“湘潭市模范党员”、“全省优秀组织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感言:“面对荣誉,我感恩组织。但对我这个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而言,名利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组织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下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今生没有留下什么遗憾!再过几年,我就要退休了,我将一如既往紧握手中的笔,书写好自己明亮的人生。”

奋斗不止生命更有意义

长沙市委基层办副主任刘怀彧

他20多年里6次动手术开腔取石,因肝硬化进行了肝脏移植。走过生与死的关口,他更加领悟了生命的真谛,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和执着的精神奋力前行,竭力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

21岁那年,刘怀彧患上了肝胆管结石,先后接受了6次取石大手术。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向现实弯腰,把苦难当成实现生命价值的强大动力,奋力拼搏。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他11次被评为省市先进,获得各项奖励30余次。2004年3月,他参加中组部在长沙进行的“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在连续三个月的紧张工作后,他身体出现了持续的腹胀、厌食、失眠等危险信号。同事们发现后催他去检查身体,他坚决不同意。他知道,当时试点工作正在关键阶段,一旦去检查,医生肯定会要求他住院,这样势必影响工作。他只是悄悄地找来卫生员,一手打点滴,一手写稿子。最终,试点工作取得成功,得到中组部的高度肯定,而他又一次躺在了病床上。

2005年10月,他的肝胆管结石病情不断恶化,经医生诊断,如果不进行肝脏移植,将随时有生命危险。面对巨额医疗费用,他和家人束手无策,甚至做好了放弃治疗的准备。就在这时,组织给他送来了温暖。从市委领导,到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纷纷为他捐款,单位领导还请专家为他制定了多套救治方案。最终,移植手术成功实施,他与死神擦肩而过。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组织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康复出院后,他立即重返工作岗位。领导关心他,不给他分配具体工作,他便见缝插针,看到一件事就主动抓住一件事,抓到一件事就认真做好一件事。朋友们常劝他,活着才是硬道理,何必这么拼命呢。他回答:“你们不会明白,我承载了这么多关怀,没办法一一回报,唯一能做的就是争口气、活个样、多做事。”

2007年,组织安排他担任市委基层办副主任。来到新的岗位,他的工作热情更加高涨。他不顾家人的担忧,经常一个人深入基层调研。为推动全市建设扶贫工作上水平,他坚持每个星期到县市布点村去一次,实地查看项目建设、调研产业发展情况,三年来,他拖着病体在偏僻的布点村往来跋涉奔波,行程达20多万公里,19个布点村的工作由此全面改观,基础建设全面改善,产业项目不断壮大,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成为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的成功范例。这期间,他和基层办的同事们同甘共苦,一道“5+2”、“白+黑”地超负荷工作,全然忘记了“戒疲劳、戒熬夜”等医嘱。他参与起草的市委关于全面加强基层党的建设的“1+2”文件,牵头编制的《2009?2012年长沙市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规划》在基层产生热烈反响,得到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看着自己的劳动得到社会的肯定,他激动地流下幸福的眼泪。

这些年,他身体上屡遭重创,生活上也飘泊不定。先后辗转租住过6个地方,睡过地下室,躺过办公室,住过毛坯房。对这一切,他毫无怨言。他说:“我心中有本明账:这些年组织上给了我这么多关怀,社会给了我这么多温暖,我还有什么理由去抱怨生活,去计较名利呢?”

生命是有限的,事业是无限的。他感言:“我不知道,在人生道路上还会遇到什么挫折,但我知道,我现在和将来要做的,就是珍惜有限的生命,抓紧时间干事,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组织,回报社会,回报一切关心我的人。”

档案室里四十年的奉献

邵阳市委组织部副处级组织员夏和俊

他19岁进入邵阳汽车发动机厂从事人事档案管理,30岁调到邵阳市委组织部档案室工作。如今40年过去,他仍旧用心呵护着这些无言的卷宗,坚守在档案室里默默奉献。

干部档案工作很枯燥,不仅需要细心,更需要耐心。40年来,夏和俊以档案室为家,经常加班加点“窝”在档案室里剪剪贴贴、修修补补、装装订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对这里的一桌一椅、一柜一档充满了感情。通过潜心钻研,他也成为大家公认的档案工作行家里手。经他整理的档案材料,卷面整洁,内容齐全,信息真实,上报省委组织部,都能获一次性审查通过。他对库房里的每一本档案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不用看目录,就能准确地说出基本内容,找到具体位置,常常让前来查阅档案的干部赞不绝口。他大胆创新档案服务机制,利用可公开的档案数据信息,为党政机关提供档案查询、开具证明等服务,走出了干部档案服务党员干部、服务社会的新路子。1999年,他被中组部授予“从事干部档案工作三十年”荣誉称号。2008年,在他的努力下,全市12个县市区委组织部档案室全部通过中组部一级单位标准验收。

干部档案虽小,但事关干部进退留转,事关组织选人用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40年来,他严格遵守档案工作纪律,从不拿原则作人情,更不拿档案作交易,始终保持着组工干部公道正派的本色。有一名企业领导干部,上世纪80年代受到党内警告处分被记录在案,多次托人找到他,想销毁这段不良记录,遭到他的严词拒绝。某县级领导想改小自己的年龄,答应事成后给他好处,他不为所动,毫不留情面地予以回绝。

他对自己十分“吝啬”,加班加点经常是一盒方便面简单对付,抽的是最廉价的香烟,用的是最简单的办公用品,在市内办公事从不用公车。然而,对集体他却十分大方。部里档案室翻修,他主动垫资2万元买回优质木材,自己肩扛手提,日夜守护在工地,以致年逾九十的老母亲弥留之际也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他自幼丧父,从一个贫家子弟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他常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从这个社会得到多少,而在于为这个社会做了多少,是党组织给了他一切,有生之年要尽最大努力回报党,回报社会。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工资并不高,但他省吃俭用,每年都要超额交纳几百元党费。办公室的桌椅坏了,走廊上的电灯不亮了,他记在心里,每次都在下班后从家里拿来工具细心修理。2001年4月,县里几所医院的血源告急,原本身体虚弱的他,瞒着家人和同事,三个月内悄悄去献了两次血。

2000年6月,他主动让贤,将干部信息科科长职位腾给年轻人。不再担任干部信息科科长的夏和俊,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管档、誊档、护档的各项工作中。明年,他就要退休了,远在深圳的儿子、儿媳也劝他早日过去安享晚年,但他还是割舍不下那些无言的卷宗,寂静的档案库房里仍是他忙碌的身影„„

组织工作原则的守护者

临澧县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正科级组织员、干部组组长彭爱国

在县直部门和乡镇机关,提起他,上至领导,下至一般的党员干部,无不称赞他为人正派、处事公道、铁面无私。在组织部工作14年,他先后10多次获记功等奖励,2008年作为常德市“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在全市巡回报告,赢得群众广泛赞誉。

“组织部门选人用人,管党员管干部管人才,一定要做到公其心待人,平其心处事。”彭爱国一直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作为干部组组长,每逢换届选举或干部调整,想到他这里打通关节、探听虚实者不乏其人。对此,他采取“三不”对策。对浮于工作精于关系的干部“不屑”,对探听虚实、托朋求友的“不理”,对送钱送物登门造访的“不贪”。全县每次考录公务员和公选科级领导干部他都全程参与,作为具体承办人,在参选对象眼里,他手里攥着重要信息,很多人都想方设法靠近他,有打听出题人员的,有探摸面试评委的,他始终守口如瓶。很多人说他是“不透风的保险柜”。亲人在他身上也沾不到半点光。几年前,他担任干部监督组组长,负责全县乡科级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当时,他妻弟担任一个县直单位的主要领导,在审计中发现该单位有违规行为。岳父亲自登门,请求他网开一面。从不过问他工作的妻子也在一旁要他跟审计部门打招呼。面对家人的求情,他没有突破心底的那道防线。第二天,他向领导如实汇报了审计情况,他妻弟因此被全县通报批评,受到黄牌警告,至今与他不相往来。在他看来,原则面前无小事,原则面前无亲情。坚持组织工作原则,他别无选择。

他对工作倾注了满腔热情。每次制作干部任免审批方案、下发干部任免文件、呈报干部推荐考察材料,他都要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干部档案,有时文件发出去了,还经常睡不安稳,唯恐出现差错。领导和同事们都夸他是组织部的“活字典”,因为全县7000多本干部档案、1000多名乡科级干部的信息,他烂熟于心,可以信手拈来。这些年,他不知开了多少次“夜车”,牺牲了多少个节假日。赡养父母、照顾儿子、打理家务的责任全都推给了妻子。14年里,他经常早出晚归,儿子从入托到考上大学,送他上学、为他辅导功课的时候屈指可数。2006年4月的一个晚上,大雨下个不停,当时他正在一个单位参加年度班子考察座谈,正在长沙出差的妻子打回电话,要他去接滞留在校的儿子。考虑到该单位班子情况复杂,他没有及时抽身。等不及的儿子不得不冒雨骑车回家,结果发了好几天的高烧。为这事,妻子埋怨了他半个月。

14年来,他身边的同事,他考察的干部,有的成了县级领导,有的走上了其他重要岗位,有的成了他的直接领导,而他依然“进步”不大。虽然每次干部调整空缺了哪些好职位,他最先知情,也曾怦然心动,但想到有很多优秀的同志比自己更合适,作为组工干部,他甘当守护红花的绿叶。

他说:“在我心中,把平凡的工作做好就是一种快乐和幸福。为恪尽职守、为奉献人生、为坚持原则而平凡,很值得,也有意义。我愿意继续在组织部这样平凡下去,当好一名组织工作原则的守护者”

老百姓的“贴心人”

祁东县风石堰镇党委组织委员徐争喜

他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舍身保护群众身负重伤。他在基层一呆就是20年,默默奉献,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他就是被老百姓亲切称为“贴心人”的徐争喜。

今年7月11日,气温高达38度,他和驻点村龙湾村村支书彭世刚搭乘一辆三轮车挨组查看烤烟生长情况,途中恰遇72岁高龄的村民陈中元和他4岁的小外孙伍文杰。他见爷孙俩走得满头大汗,赶紧把他们拉上了车。当三轮车来到一个拐弯下坡路段时,突然刹车失灵,三轮车瞬间从一丈多高的陡坡翻向了旁边的稻田。就在车子倾翻的一刹那,他一把将伍文杰搂到怀里,用双臂紧紧护住„„500多斤的三轮车重重地压在他身上,钻心的疼痛使他感到阵阵眩晕。在这次事故中,他受伤最重,右肱骨粉碎性骨折,桡骨神经严重受损,小文杰却在他的保护下安然无恙。到了医院,医生要先帮他检查,他却坚持要医生先给年事已高的陈中元老人、彭世刚支书治疗,得知他们都无大碍后,才放心地躺到病床上。

20年前,他从湘潭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乡镇工作,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在了基层。这期间,他昔日的同事有的被调往县直机关,有的被提拔到重要岗位,唯有他一直原地踏步,但他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从不抱怨,更不向组织上提要求、争待遇。在县城他有一套房子,为了方便工作,他把家从县城搬到了镇里,动员妻子从县城转到自己工作的镇小学任教。他对物质生活要求很低,不抽烟,不喝酒,一个饭盒已跟随他18年。他的包里经常揣着两本笔记本,一本用来记工作笔记,一本用来记民情日记。每晚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整理笔记本,思考第二天要做的工作。担任乡镇党委组织委员后,除分管组织和农林水工作外,他还担任全镇4个片区的第二片片长,在第二片区,他今天开群众会,明天验土质,后天请专家,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致富之路。到龙湾村驻点后,龙湾半年一小变,一年一大变。今年,全村998亩稻田全部种上了双季稻,全村烤烟种植面积已达280余亩,每户烟农将增收9000余元。他还鼓励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全村现有规模养猪户7户,每户年产生猪5000头以上,龙湾村已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的养猪特色村。他积极招商引资,投资逾千万元的衡阳市福源蕌头公司落户龙湾村,解决了本村60余人的就业问题。他多方筹措资金,硬化村级公路4.5公里,整修水利设施5000米,修复山塘20处,改厕200多户,建立沼气池40余口。“去年我村的乡村公路塌方了100多米,是徐争喜筹了三万元钱修好的,今年又帮我们烟农贷款两万元„„”烟农彭展保说,“徐争喜来我村蹲点后,我们的收入是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他真是把我们大家的事当成他自己家里的事来操心。”

在他受伤住院期间,风石堰镇先后有100余名群众自发赶到衡阳市附二医院看望,没有热情洋溢的赞美之词,只有一张张朴实无华的期盼之脸,一片片深深的敬重之情。

基层平台虽小,但离群众最近;心系万千百姓,舞台就会很宽。他说:“选择基层,扎根基层,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现在,我只想在基层多出一份力,为群众多办一点事,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上建功立业。”

苗乡赤子情

城步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友文

他20多年如一日,勤奋敬业,无私奉献。他牢记宗旨,淡泊名利,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其一心为民的先进事迹在苗乡大地广为传颂。

杨友文出生在贫困山区,毕业后分配到乡镇,从普通干部一直干到党委书记。长期的基层工作经历,既锻炼了他的能力,也培养了他对基层群众的深厚感情。在他心中,基层就是他的家,群众就是他的亲人。调到县委组织部任副部长后,他挑起基层党建这付重担,决心为基层、为群众多做一点事。2006年10月,全县41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全面铺开后,面对资金缺口难题,他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常委挂点,单位帮扶”县级资金自筹方案,在县财政投入41万元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宣传,上门联系和召开协调会,确定了82个行政、企事业单位作为41个建设村的帮扶单位,共落实帮扶资金116万元。为了确保任务优质高效完成,他跑遍了所有建设工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人文资源和丰富的林木资源,建设吊脚楼式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议。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全县大部分行政村建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活动场所,为广大苗乡群众办成了一件大实事、大好事。

他家境并不好,妻子工资经常不能按时发放,女儿正在读高中,还要赡养年迈的父母,经济上负担很重。然而,对群众的疾苦,他总是有求必应,慷慨解囊,宁愿自己吃苦,不愿群众受罪。2003年,他在五团镇铺路水村调研时,了解到村里品学兼优的小姑娘陆辰花由于家庭贫寒,正面临辍学的困境。他当即掏出身上仅有的两百多元钱塞到小辰花手里,并向她承诺:“以后你上学的事我管到底。”接下来的八年,他每年都从微薄的工资中挤出两千多元用于小辰花的学习和生活。每到开学,他就买上新衣服,带足学杂费和生活费去看望小辰花。与小辰花同龄的女儿常常抱怨父亲:“你对辰花姐姐比对我还好,可别忘了我才是你的亲女儿!”在他的长期资助下,今年陆辰花顺利考上了南昌大学。五团镇石空村村民罗京文,七岁的儿子溺水身亡,十五岁的女儿因病去世,自己又患上肿瘤,接二连三的打击,使他悲痛欲绝。杨友文了解情况后,多次到民政局等部门协调,帮他筹集医药费,联系医院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如今,老罗身体恢复健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逢人就说:“是杨部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对工作高度负责,对群众充满感情,对自己要求严格,甚至近乎苛刻。他长期担任领导干部,始终淡泊名利,甘守清贫,甘为人梯。在乡镇任党委书记时,为节约开支,他经常坐班车进县城办事,到了县委组织部,工作用车能保证,但他很少用,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摩托车上下班。担任副部长多年,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县委主要领导这样评价他:“友文对人公道,对事认真,从来没有为私事找过我,一找我就是汇报工作,是个真正的老实人!

他说:“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多少钱,也不在于他当多大的官,而是在于为群众办了多少实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赤子情怀,深深根植在他深爱的苗乡大地上。

组工信息化建设的拓荒人

郴州市苏仙区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正科级纪检员、干部监督组组长黄向前

他15年如一日,凭着惊人的毅力,通过自学,从“电脑门外汉”成为“软件开发专家”,为组织部门信息化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他从不向组织提个人要求,甘于奉献,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看得很重很重,对于职位和名利却看得很轻很轻。

黄向前刚到组织部工作时,看到每次调整干部,每年制定区管干部花名册,都是用手工抄写,既费时又费力,还容易出现差错,工作极为不便。他就暗自琢磨,如果能开发一套干部信息管理软件,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应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98年底,他用原本打算结婚用的所有积蓄买回一台电脑和40余套专业书籍,闭门潜心研究程序开发。经过大半年的自学,他才开始设计干部信息管理软件。就在进行信息采集时,却遇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大难题。原来,近3000名干部的数码相片文件和1万多份档案原件的数码扫描件,必须要以高度压缩方式进行存贮,否则数据库会因运行速度缓慢而失去实用价值。当时郴州还没有编程的专业人才,书上也没现成的解决方案。他只好利用国庆长假,到办公室上网搜索资料,然后一遍遍地测试、纠错,连续加班加点,一日三餐都是由妻子送到办公室,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下,经过连续作战,终于攻下这道难关。2001年底,这套具备多媒体、网络数据库等先进技术、仅源程序代码就长达322页的《党政干部信息查询和职务调配网络管理系统》终于开发成功,他也因此获得了“组织工作程序员”的美誉。

开发软件是件苦差事。这些年来,他头发少了很多,也白了很多,但始终没有松懈,边学边干,边干边学,坚持了下来。15年来,他先后开发了《湖南省党费管理系统2006》、《政协委员和提案管理信息系统》等10多套软件,几乎每两年就开发出一套。尤其是由省委组织部委托他开发的《湖南省党费管理系统2006》,能够自动记账和进行党费统计,大大提升了党费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在全省推广使用后,备受好评。

渐渐地,他在软件开发领域有了一点知名度。一些企业找上门来聘请他去开发软件,在深圳的同学请他去加盟,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一些朋友也劝他,搞软件开发是“不务正业”,都40岁了,该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了。看着身边搞软件的都买房买车,他还只住着几十平米的小房子,看着同事都走上重要领导岗位,自己还是一个普通科级干部,他内心也有过不平衡。但一想到自己开发出的软件,能够得到组织上的重视,得到领导的认可,能够转化为推动组织工作的生产力,便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一份荣誉感,觉得吃过的苦、受过的累都是值得的。

他认为,没有平庸的岗位,只有平庸的人。一个人的进步,不在于当了多大官,而在于做成了多少事。在平凡的岗位把事情干好,干出特色,干出成果,就是一种进步,一种快乐。他说:“现在,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设计出更多组织工作需要的软件,继续做一名组工信息化建设的拓荒人。”

甘为人梯不言悔

桂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谭建安

他在组织部工作15年,默默耕耘,甘当干部成长的铺路石。他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分管的多项工作都干得很出色。他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始终保持着一名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恪尽职守、忘我工作是谭建安的人生信条。1996年,调到县委组织部后,为尽快进入角色,他经常加班加点、下乡调研。2007年乡镇人大、政府换届,他主动带队到最偏远的5个山区乡,一连10多天没有回过家门。2008年的那场冰灾,全县停水停电,他受命带领机关干部铲冰通路,每天第一个赶到抗冰救灾前线,手掌上冒出血泡依然坚守岗位。2008月7月的一天,他带队到乡镇考察干部,80高龄的老父亲突然发病,家人要他马上赶到医院,但他直到考察圆满结束后才匆匆赶到父亲病榻前。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使他患上多种慢性疾病,每月要发病好几次,但他总是默默忍受,从不向任何人提起。妻子经常抱怨,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回家,什么时候出门。同事为他作过统计,在组织部工作15年,他累计加班1000余天,相当于多干了3年的活。

他不但会实干,还善巧干,工作上敢于探索,勇于创新。2002年,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党员先锋模范意识淡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弱化的现状,他牵头制定出台了《桂阳县党员星级评定考核量化标准》,在全省率先推出党员“星”级管理模式,掀起了党员创“星”争“星”的热潮,被《共产党人》、《新华社内参》等刊物宣传推介。2004年,在他的推动下,全县推广“支部+协会+基地”党建模式,新华社连发两期评论称之为“桂阳党建模式”。2007年,他开始分管干部工作后,积极争取县委重视,全力推进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干部人事改革制度。近3年来,全县92个县直单位拿出864个岗位进行竞争上岗,在全市率先面向村支书、村主任公开选拔乡镇副职,有效地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优化了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结构。

他在县委组织副部长岗位上一干就是9年,职务一直没有变化。对此他十分坦然,从不以老资格自居,总是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人要有追求,但不是追求升迁,而是追求贡献。2009年,部里有一个评选县劳模的指标,部领导一致推荐他,但他毫不犹豫地将机会让给了一名年轻干部。公道办事,正直为人,是他的人生准则。为了这条准则,他“得罪”了朋友,也“得罪”了家人。2007年,一所县属中学要补充一名副校长,一位同学多次找到他,希望能给予“关照”,他没有理会。事后许多同学都怪他“不讲感情”。2008年,一名在县直机关工作的朋友想进班子,把一些贵重礼品送到他家,他当即把礼品退了回去。妻子吴六花下岗后,一直想丈夫为她在事业单位找个工作,他耐心地做妻子的工作,妻子只好起早贪黑去做临时工。弟弟从企业下岗,看到有同事重新安排了工作,经常抱怨哥哥不照顾兄弟。一次全家聚餐时,向他大发脾气,他当时发了火,事后又心平气和地劝弟弟自食其力。现在,弟弟还一直在家待业,靠打零工谋生。有人抱怨他,当官后架子大了,忘了交情了。每当这时他都会说:“我有做人的底线、为官的原则,组织部的权力只能用来为民,不能用来利己。”

基层党建工作的“老黄牛”

平江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方寅发

他从事组织工作26年,把基层党建工作视为自己的生命,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平江这块红色土地上打造了一张又一张名扬三湘的党建品牌。近年来,他分管的全县党建工作2次在中组部召开的会议上发言,2次获奖,在全省11次发言,4次获奖,中央、省市媒体60多次进行专题报道。

方寅发常说,基层党建千万条,敢于创新是头条。负责全县基层党建工作,他始终把创新放在第一位。平江县每年外出流动党员占全县党员总数的十分之一。怎么把这支流动的党员大军管理好,是他想得最多的一件事。流动党员成立党组织关键在找到领头人。得知流动党员傅福初在深圳创业有成,方寅发便千方百计和他取得联系,不辞辛劳多次登门做工作,鼓励他依托自己的公司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并亲自制作党支部牌子、制定相关制度邮寄过去,帮助布置办公室。凭借着这股钻劲,在他的努力下,全县先后在北京、深圳、东莞、郑州等地建立了流动党员党组织48个。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特别是无职党员的教育管理,经他提议,在全县开展了“亮身份、创红旗、奔小康”活动,农村每一位党员勇敢地亮出身份,勤奋地创业致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近年来,平江县在党员教育管理中组织开展了“百村党建调查”、“万千百十”、“弘扬老区精神,争当时代先锋,建设魅力家园”、“城乡党支部共建”、“百村党建示范带建设”等一个又一个主题活动,很多经验做法得到上级的肯定和推介。

他常说,工作要务实,群众才满意。这既是他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一直恪守的格言。为了推动全县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他加班加点,深入全县27个乡镇250多个村,进行场地选择和工作指导,全面完成全县10个A级站建设及806个远教??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全县远教工作先后在中央、省市介绍经验,所拍摄的课件2次在中组部获奖。为抓好全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他深入现场,帮助村里搞好规划设计,指导施工建设,严格检查验收,甚至细致到桌椅购置、摆放,办公室布置。咏生乡桑园村是一个山区村,经济基础薄弱,如何用有限的资金把活动场所建好,村班子没有底,几次讨论都没有达成共识。得知这一情况,他几次驱车80多公里,和村干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终于拿出了合理的施工方案。村支书周定国由衷地说:“有了方部长,我心里就有底了。”现在全县已完成23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今年启动的第三轮12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也正在抓紧建设中。4年前,他回老家探亲,村里的支书向他诉苦:农业税取消后,村集体经济没有来源,村干部任务重、待遇薄,还经常得罪人。他回来后立即带领工作人员深入70多个村调研,对全县5000多名在任、离任村干部的待遇情况进行了全面摸底和核实,向县委提出了保障村干部待遇的调研报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班子和村主职干部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推行“五考六规范”管理机制,从2007年起,全县每年1300多万元的现任村干部补助和离任村干部补贴实现了全部打卡发放,还为90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办理了养老保险。村干部们都说:“组织部有方部长这么实打实的干部,我们再不用担心工资待遇,工作更有干劲了!”

勇挑事业家庭两重担

娄底市娄星区委组织部纪检组长、干部室主任周红

丈夫到外地工作长期不在身边,她一个人挑起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重担。她经常克服单位人手紧张的困难,长年累月带头加班加点,用自己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没有时间关心自己,却经常牵挂着那些困难党员群众。

2005年,周红的丈夫被组织上选派去援藏。当时,小孩刚上小学,年迈的父母体弱多病。面对这一切,她没有丝毫的怨言,每天既要完成本职工作,又要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2007年,她担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人手少,她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把办公室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同事们都赞她是家里的“大当家”,是部里的“好管家”。一年后,表现出色的她调整到干部室任主任,同时兼任干部教育室主任,负责全区的干部、人才工作。为尽快熟悉干部工作,她每天天未亮就起床,安排好老人小孩一天的生活,总是第一个赶到办公室学习文件、查阅资料,她还利用三个月时间,对全区所有县直单位、乡镇进行了全面调研,掌握了大量干部工作的第一手资料。

干部工作是个“肥差”。但她始终坚持按原则办事,按程序办事,从不给任何人以可乘之机。长青街道办事处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有不少老同事和熟人。一个原来很要好的同事几次提着礼品去她家,要她帮忙照顾,她婉言拒绝,并多次上门找那位同事谈心,要他正确对待名利,安心本职工作。这位同事深受感动,听从她的劝告,不再“跑关系”,一心扑在工作上,后来得到提拔重用。2009年,区委调整一批干部,她在审查干部档案时,发现一名拟提拔干部没有任职资格考试证书。当时,那名干部和所在单位的领导一起找到她,希望她“高抬贵手”。她知道,这是干部提拔使用的硬要求,今天不坚持,以后就会出漏子,当即拒绝了对方的请求,并耐心细致地做通了思想工作。最后,这名拟提拔干部暂缓讨论,那名干部和单位领导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个结果。由于坚持原则,有些干部不理解她,抱怨她太较真,不近人情,每当听到这样的话,她都会严辞回驳:“组工干部最需要的就是较真。”

她常说,组工干部上要对得起党,下要对得起老百姓。她爱着自己的家人,更牵挂着那些困难党员群众。2007年,她在下乡访贫问苦活动中和茶园镇松山村老党员刘兆江结成了帮扶对子。此后,逢年过节她都要去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主动帮助他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她还长期援助百亩乡雅塘村的一名困难学生,每年资助她1000多元学费。今年,她负责朝阳村的建设扶贫工作。为帮助那里的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她经常利用节假日下到村里,和村支“两委”的同志商量发展大计,反复找财政、林业、水利等部门争取扶持,为村里筹集到了一大笔扶贫资金。现在,朝阳村修通了出村水泥路,修好了骨干山塘,村里的各项基础设施焕然一新。

篇8:让先进和优秀成为组工干部的代名词

什么是舆论?笔者认为要想给舆论下一个公认的定义还是有难度的, 因为国内外学者对舆论定义的表述已经多达七八十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写的报告《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认为:“舆论是一种常常难以进行确切的科学分析的集体现象, 它是同人的社会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1]。”一般认为:舆论的主体是公众, 公众是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舆论的客体是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舆论的本体是意见, 即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2]。也就是说, 舆论是由社会中占大多数的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人组成的公众对与公共利益有关的公共事务的评价性意见。那么从这个定义出发, “社会舆论”也就等价于“舆论”。

社会舆论的主体也就是公众, 他们独立的自我意识是可操控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被影响的, 而这种影响因素除了包含公众自身因素以外还有许多域外因素, 其中重要的一种域外因素就是报道。报道的载体随着社会的不断变迁和发展, 已经从传统媒体 (报纸、杂志等) 单一发展的纸媒时代突围到了新兴媒体 (网络等) 快速发展的微时代。在当今的微时代, 垄断性报道来源的打破使得报道的出处无处不在, 作为普通公民的我们都很有可能一不小心成为报道的发布者。与此同时, 微时代信息交流的畅通性更加增大了社会舆论产生的群众基础和扩散渠道。

社会舆论的可导性, 决定了社会舆论是可以被某种有组织的、有策划的报道所影响的。根据诺埃勒.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 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 就会积极参与进来, 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 (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 , 即使自己赞同它, 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如此循环往复, 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这一原理的恰当运用就形成了当今新闻传播学中报道的议程设置, 借以实现影响社会、影响公众舆论的效果。由此, 报道是社会舆论产生或者发展的“幕后推手”。

在刑事司法实践当中, 刑事司法报道也就成了社会舆论的“幕后推手”。在不断彰显新闻自由和不断追求司法独立与公正的社会主义法治新时代下, 刑事司法报道具有它应有的正当性与必要性。刑事司法报道所涉及的司法过程所审理或处理的事实、司法机构及其成员的职务行为以及司法的总体形态这三个方面的报道是社会、媒体对刑事司法进行监督的有力的重要途径。刑事司法报道的行为授意来源于我国宪法规定的言论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刑事司法报道的传播价值在于让社会公众知悉并了解案件事实和司法现状, 同时增进并提升公众的法律知识和素养。刑事司法报道的司法价值在于加强公众对司法的监督作用, 让司法在阳光的监督下有效的运行。但是刑事司法报道权力滥觞的结果就是可能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矫枉过正, 出现社会舆论对刑事司法进行干预以及对司法公信力产生破坏的现象。

二、刑事司法报道的规制———把刑事司法报道关进法治的“笼子”

借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一句话, 就是“把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同样, 对于刑事司法报道的滥觞, 我们要把“刑事司法报道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实现司法在社会监督的阳光下运行的同时, 也让刑事司法报道在法治的阳光下发挥它的正能量。由此, 刑事司法报道的规制是刑事诉讼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实现公正审判和言论自由在刑事诉讼领域当中的冲突。英美法系的典型代表性国家———英、美两国对刑事司法报道的规制主要体现在立法规制、司法规制以及媒体自律等方面。

在立法规制上, 藐视法庭罪是英、美两国规制刑事司法报道的相同策略, 而英国则是世界上对藐视法庭罪规定得最为严格的国家。1981年《藐视法庭法》将藐视法庭罪的归责原则限定为严格责任原则, 构成此罪并不要求出版者必须具有主观上有干扰司法的故意。1981年《藐视法庭法》还对“正在进行的诉讼程序”进行了界定, 但是这种界定将媒体在诉讼程序启动之前 (警察逮捕之前的侦查期间) 或上诉程序启动之前所作的报道和评论排除在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之外。而普通法上的藐视法庭罪则对严格责任的藐视法庭罪的不足进行了弥补, 即便相关刑事诉讼尚未启动, 只要相关公开行为基于故意而给公平审判带来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损害风险, 即构成藐视法庭的刑事犯罪。

从司法角度的规制上, 英、美两国是从法院对媒体获取未决信息的能力进行限制的, 包括严格控制下的封闭法庭措施和严格管制下的媒体禁口令。由于严格控制下的封闭法庭措施有妨害司法公开之嫌, 只有在司法要求进行秘密听审的特殊情况下才能进行, 因此对其的采纳只有在符合苛刻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够予以准许。媒体的禁口令则是针对相关媒体禁止其发布其合法取得但可能会对被追诉人造成不利影响的某种信息, 是防止倾向性报道产生的重要方式。英美两国的媒体禁口令都不涉及对此信息发布的绝对禁止, 只是要求推迟信息的发表时间。

英国1918年《藐视法庭法》第4节第2款规定“在正在进行的或任何其他未决或迫近的诉讼程序中, 当似乎有必要采取措施以避免对司法管理造成偏见的实质性危险时, 法院可以命令, 将对整个诉讼程序或某一部分所作的报道推迟至其认为必要的一段时间之后再予公开。”《藐视法庭法》第11节规定:“法院进行诉讼期间, 在法院要求对相关人员的姓名或其他事项予以保密的任何场合下, 只要法院认为它这样做是必要的, 就可以发出指令, 要求禁止对与相关诉讼有关的姓名或事项予以公开。”

在美国, 针对媒体的禁口令被称为钳口令, 禁口令的适用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 必须存在有关案情的强烈、煽动性的公开报道;其次, 禁口令将会有效并真实地使陪审员避免接触有偏见的信息;最后, 没有其他替代性办法能够消除审前报道的影响。据统计, 自内布拉斯加新闻协会案以后, 对媒体施加禁口令的刑事案件非常罕见, 到现在为止, 针对媒体发布禁口令且被联邦最高法院支持的案例只有一例[3]。

在对刑事司法报道进行立法和司法管制的同时, 英、美两国都建立了限制刑事司法报道的媒体职业伦理规范。要求媒体在接受来自他律的同时, 也引入自律机制规范自身的行为, 在进行刑事司法报道时必须尊重被追诉人的隐私权并坚持无罪推定的原则。在英国, 对媒体的自律主要由《英国新闻工作者行为准则》和《英国新闻工作者业务准则》两部道德规范规定。1994年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准则》也要求, 新闻工作者应尊重人们的隐私;应力求公正、准确地传播信息, 不得歪曲事实, 出现报道失实情况时, 应迅速纠正, 在显著的位置刊载相应的更正与道歉。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任协会2000年通过的《道德和职业行为准则》规定:尊重报道对象, 庄严地对待他们, 给罪行受害者或悲剧受害者以特殊的同情;在报道涉及儿童的情况下特别审慎并给予儿童以 (比给予成年人的) 更大程度的隐私权保护; (在进行犯罪报道时) 尊重公平审判的权利。

在倾向性报道产生后, 英、美两国都比较重视在刑事司法程序上采用了延期审理、警告陪审团、陪审团甄选、重新审判、撤销有罪判决等措施避免社会舆论对司法进行的干扰。延期审理又称中止审理, 是在媒体报道严重干扰司法管理和被追诉人人权时法院所采用的将案件推迟至该倾向性报道的影响己经消减的特定日期进行审理的措施。在备受公众关注的重大案件中, 当审前倾向性报无所不在时, 通过预先甄选程序识别出受过报道影响的预备陪审员, 并通过回避程序免除由于审前报道而真正产生偏见的人, 以克服倾向性报道不利影响。一旦审判开始, 媒体仍然能会报道与被告有关的那些最初或事先存在的信息, 仍然会报道可能给正式陪审员造成偏见的信息, 于是警告陪审团已有必要, 法律告诫其不得受外界信息的干扰, 而应根据法庭上的证据和事实作出裁断。如果围绕案件的舆论过于强烈, 已经给被告人造成了不公正的审判, 那么重新审理又是英、美两国避免司法受舆论干扰采取的又一共同举措。

以德国、法国以及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在对刑事司法报道规制发面采取的手段主要涵盖立法规制和新闻自律两个方面, 究其缘由是因为大陆法系的法官既没有他们的英美法系法官那么高的素质, 也没有其英美法系法官那么高的尊敬和威望, 他们的素质不足以担当起规制刑事司法报道的重任。由此, 大陆法系无一例外都将规制刑事司法报道的重任交由立法机关, 立法规制就成为比英美法系更为重要的规制方法。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 均在本国的法律体系中建立了完善的刑事司法报道规制机制, 而我国至今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刑事司法报道的规制体系。参考外国的刑事司法报道规制体制, 结合我国刑事司法运行实践, 笔者针对我国的刑事司法报道规制制度提出以下几点构建设想。

第一, 健全司法新闻发言人制度, 规范诉讼各阶段的信息发布。信息交流的不对称是舆论误解或者歪曲事实的重要原因之一, 尤其是在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高的司法领域。新闻报道的司法偏颇, 就很有可能会造成公民对刑事司法正义的弯曲理解, 危害司法公信力。同时, 司法信息交流的不畅通,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知情权和社会舆论的合法监督权。为此, 我们首先应健全司法新闻发言人制度, 规范审前和审判阶段的信息发布工作, 保障媒体接近和采访报道刑事司法的权利, 给媒体从官方获知刑事司法信息保留一个制度化的入口, 让信息的交流在法治框架下运行。

第二, 确立保守职务秘密制度, 规范司法人员的程序外言论。在我国, 司法人员保守职务秘密虽然己经作为司法人员的纪律要求而已成为司法机关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 如2001年《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第42条、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试行) 》第10条的相关规定。但对司法人员泄露职务秘密应当如何惩戒, 法律都没有做出明文规定, 仅以道德准则加以约束。仅仅依靠道德准则对司法人员的程序外言论进行限制是不够的, 而应当建立职务秘密保密制度, 并规定违反保守职务秘密应负的法律责任, 从行为方式和行为后果上对司法人员的程序外言论进行限制。

第三, 建立庭审直播的法律制度, 规范媒体庭审采访活动。庭审直播是贯彻公开审判原则最有效的形式。庭审直播可以增进公众对司法系统的理解和尊重;可以对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的公众进行最直观、生动、形象的普法宣传教育, 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可以最大限度地监督和约束司法, 防范司法腐败和专横, 增进公众对司法的信心等等, 应当允许。从国外来看, 绝大多数国家己经允许广播电视、网络对庭审进行直播。而我国也应当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庭审直播, 从庭审直播的案件适用、当事人意见、适用条件等进行规制。

第四, 建立报道推迟制度, 防范倾向性报道影响司法活动。对于尽管是媒体合法获得且法律也不禁止其发布, 但根据案件具体情况一旦公布就会给刑事司法管理或被追诉人人权造成严重危险的信息, 很多国家都或通过立法或通过司法判例建立了媒体报道的推迟制度———针对媒体的司法限制言论令或曰禁口令。我国也有必要在刑事诉讼法中建立报道推迟制度, 对备受关注的大案要案, 如果预期媒体的报道很可能给后续的公正审判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可以允许法官向媒体发布推迟报道的命令。报道推迟制度主要从推迟报道命令的权力主体、适用条件、适用对象及违反后果等方面进行规定。

第五, 完善倾向性报道补救与责任追究机制, 消除倾向性报道不良影响。我们应当在法律上规定补救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倾向性报道的不良影响, 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确立媒体侵权责任追究机制, 对不实或者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报道开启民事或者刑事的诉讼追究机制。同时, 确立媒体报道救济机制, 为媒体质疑法庭的报道限制命令而提供救济手段, 媒体可以提出撤销法令的听证请求或者像上一级法院提起诉讼, 以寻求司法救济。

三、总结

公民自由言论权的合理表达, 衍生出了媒体的新闻报道权, 报道内容的倾向性又直接影响到了媒体受众也就是公民的价值判断。媒体是危险的, 他用报道左右着公民;公民也是危险的, 他用舆论左右着法官;法官也是危险的, 他用行动左右正义。怎样让正义不再受左右, 让正义能够如公民所愿在舆论的监督下在阳光司法下实现呢?请把刑事司法报道关进法治的笼子里吧, 让言论自由、媒体自由的实现是在法治环境当中的, 让言论自由, 媒体自由在自由的同时不要忘了法治下的自由是带着镣铐起舞的自由。最后, 请相信并以内心确认我们的法官就是正义的代名词。

摘要:社会舆论的制造者和影响者是刑事司法报道, 刑事司法报道也就成了社会舆论的“幕后推手”。“幕后推手”矫枉过正的行为影响了社会舆论对司法监督的应有效果, 甚至会产生许多不当影响, 包括影响司法公信力和司法权威, 更别期望“让法官成为正义的代名词”了。由此, 权利的行使是需要在合理范围内的, 我们应当把刑事司法报道关进法治的“笼子”, 让言论自由、媒体自由是在法治的领土内自由行使。

关键词:刑事司法报道,社会舆论,言论自由,媒体自由,规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1:268.

[2]姜红.“舆论如何是可能的?——读李普曼<公众舆论>笔记”[J].新闻记者, 2006.02.

上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写作教案:语言简明下一篇:调查报告行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