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2024-05-23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精选8篇)

篇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已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1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章 使 用

1、医疗机构获得购进资格《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当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批准,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以下称印鉴卡)。医疗机构应当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三十七条 医疗机构取得印鉴卡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专职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人员;

(二)有获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

(三)有保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安全储存的设施和管理制度。

2、执业医师获得处方权,根据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并开具麻醉药品处方。

第三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本单位执业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的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执业医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资格后,方可在本医疗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种处方。

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第三十九条 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根据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确需使用麻醉药品或者第一类精神药品的患者,应当满足其合理用药需求。在医疗机构就诊的癌症疼痛患者和其他危重患者得不到麻醉药品或者第一类精神药品时,患者或者其亲属可以向执业医师提出申请。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的执业医师认为要求合理的,应当及时为患者提供所需麻醉药品或者第一类精神药品。

第四十条 执业医师应当使用专用处方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单张处方的最大用量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

3、调配、发药

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签署姓名,并予以登记;对不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拒绝发药。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用处方的格式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

4、处方管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进行专册登记,加强管理。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抢救病人急需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而本医疗机构无法提供时,可以从其他医疗机构或者定点批发企业紧急借用;抢救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借用情况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三条 对临床需要而市场无供应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持有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和印鉴卡的医疗机构需要配制制剂的,应当经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制剂只能在本医疗机构使用,不得对外销售。

第四十五条 医疗机构、戒毒机构以开展戒毒治疗为目的,可以使用美沙酮或者国家确定的其他用于戒毒治疗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务院公安部门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五章 储 存

第四十七条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单位应当设立专库或者专柜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专库应当设有防盗设施并安装报警装置;专柜应当使用保险柜。专库和专柜应当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第四十八条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单位,应当配备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并建立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专用账册。药品入库双人验收,出库双人复核,做到账物相符。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第四十九条 第二类精神药品经营企业应当在药品库房中设立独立的专库或者专柜储存第二类精神药品,并建立专用账册,实行专人管理。专用账册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5年。

篇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最新《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来源:考试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二章种植、实验研究和生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三章经营来源:考试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四章使用来源:考试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五章储存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六章运输来源:考试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七章审批程序和监督管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八章法律责任来源:考试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第九章附则来源:考试大

篇3:加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

1 存在的问题

1.1 没有统一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用处方。2005年11月1日发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至今, 在开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时还在使用2005年11月1日以前各单位规定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专用空白处方, 各单位规定的空白处方的格式和大小也不统一, 极少数单位还在使用普通处方。

1.2 处方书写、限量和调配不规范。在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处方前记中不按要求书写患者的身份证号、专用病历号, 正文中不写患者的病情、诊断和使用知情同意书;在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 有的每张处方为二次用量。调剂部门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处方没有按规定进行专册登记, 调配处方时没有双人核对签字配发。

1.3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空白处方的管理比较随便, 没有建立统一的保管回收制度。

1.4 空安瓿及废贴剂无回收制度, 患者使用后随意丢弃。

1.5 没有建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组织机构、规章制度及检查标准。

2 对策

为加强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 保证患者正常医疗需求, 防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在空白处方的印制、使用、保管、书写、调配和空安瓿的回收环节应注意以下问题:

2.1 空白处方的印制。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应按规定的样式统一印制, 统一编号, 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淡红色, 处方右上角分别标注“麻”、“精一”;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的印刷用纸为白色, 处方右上角标注“精二”。由于基层医疗单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用量比较少, 空白处方应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印制, 统一标准。

2.2 处方的书写和调配。

基层医疗单位要定期对涉及麻醉、精神药品工作的医疗管理、药学、医护人员进行药品管理法、麻醉和精神药品处方管理办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以及本单位麻醉和精神药品管理规章制度等进行培训和教育。对培训人员进行考试, 合格者方可授予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和调配权并发给合格证, 对培训人员考试不合格的取消麻醉和精神药品处方权, 对不具备培训条件的基层医疗单位应由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培训和考核。

2.3 空白处方的保管。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专用空白处方, 基层医疗单位由药房统一保管, 由专人管理, 并建立相应的台账, 对具有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的医生, 领用处方的数量、品种、编号、退回数量与编号、时间等进行登记和本人签字。在处方开具时因写错等原因导致作废的处方, 应退回处方, 由保管员登记并销毁和双方签字。在工作调离、退休时, 具有处方权的医生应将多余的处方退回药房管理员。

2.4 空安瓿及废贴剂的回收。

应建立回收登记制度, 专人负责, 回收时应核对品名、规格、批号、数量, 销毁时由销毁和监督人签字并做好记录。

2.5 成立本单位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领导小组。

建立规章制度及检查标准, 定期检查并做好记录, 日常管理工作由药房负责。

篇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麻醉药品、Ⅰ类精神药品的管理是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为了保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防止流入非法渠道,也是为了保障医疗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有医务、药剂、护理和保卫,管理的环节有采购、验收、贮存保管、发放、调配使用(包括处方的记数管理、空安瓿的回收、残余量的处理等),报残损、销毁及安全保卫工作。其中管理的难点是处方的记数管理和空安瓿的批号跟踪。

根据临床摸索和向兄弟医院的学习、借鉴,总结出二级医疗机构麻醉药品、Ⅰ类精神药品的领用及处方计数管理办法。

空安瓿的批号跟踪,贯穿在麻醉药品、Ⅰ类精神药品的领用程序中。

首先,药库要有详细的入库验收记录。建立单品种专用账册,包括入库及出库的逐笔记录。项目有:日期、出入库凭证号、品名、剂型、规格、单位、入库数量、出库数量、批号、效期、批准文号、生产单位、供货单位(出库单位)、结存数量、验货人、保管人(发货人、核对人)、领用人。

药房建立:①单品种出入库专用账册。项目包括:日期、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批号、效期、生产厂家、出入库单位、入库数量、出库数量、结存。②空安瓿回收登记本。项目包括:日期、品名、规格、批号、数量、交回人签字、药房接收人签字、药库接收人签字。(销毁记录:省略)③建立残留量处理登记本。项目:科别、时间、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使用药品名、规格、使用量、剩余量、处理方式、处理人、监督人。

手术室领用:所有的麻醉、Ⅰ类精神药品均从药房领。领取时带上病历及使用过的空安瓿,药房人按病历记录核对空安瓿数并登记,相符后领新,不相符须附说明并签字。手术室应建立残余量处理登记本,由药师核查。

住院及门诊病人使用:首先由有麻醉处方权的医生根据病情索取,填写一定的证件后按要求开具(麻)或(精Ⅰ)处方。调注射剂处方时,药剂人员不发给患者药品实物,而是交给注射室护士,护士收到实物后在处方背面签收,护士注射完后将空安瓿及残余量处理登记表一同交回药房,并再次在处方背面签字,以确认返回。

麻醉药品、Ⅰ类精神药品处方的记数管理:①处方专职管理人员建立麻醉、Ⅰ类精神药品处方入库领用登记册。项目:入库日期、入库起止号码、领用科室、领用人签字、入库接收人。各科室建立麻醉、Ⅰ类精神药品专用使用情况登记册(省略)。②设计麻醉药品、Ⅰ类精神药品处方编号头,下面是正式处方,中间以带针孔的虚线连接(便于撕取)。处方编号头上的正文编号与下面正式处方的编号相同。医生开具处方时,将正式处方撕下交给患者,自己留下处方编号头。处方用完后,将编号头交给药房,药剂人员与发药处方核对相符后,通知专职管理人员,然后领取新的专用处方。其中专用处方作废时,各科室登记后交回专职管理人员。

篇5:1.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都属于特殊管理药品。因为它们都有独特的毒副作用,滥用或者流入非法渠道会危害个人健康,并且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等社会问题。国家对这些药品实行特殊管理。

何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包括阿片类:吗啡、可待因等。古柯类:可卡因及其制剂等。大麻类:印度大麻及其制剂等。合成类:哌替啶、芬太尼等。

现在临床常见麻醉药品的品种: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盐酸吗啡注射液硫酸吗啡缓释片、盐酸布桂嗪注射液、芬太尼透皮贴剂、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注射用盐酸瑞芬太尼、磷酸可待因片、盐酸羟考酮缓释片等等。

根据药品管理法规定,特殊管理药品的包装和标签必须印有规定的标志。麻醉药品专用标识是蓝色正方形内有白的圆形,圆形内有一个麻字,并且有两道横条,就像这张图片所示。

麻醉药品与麻醉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麻醉药品指麻醉性镇痛药,有依赖性,能成瘾。而麻醉药或称为麻醉剂,包括全麻药和局麻药,全麻药是一类能抑制中枢神经功能的药物,使意识和反射暂时消失,骨骼肌松弛,主要用于外科手术前麻醉。局麻药是在用药部位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的药品,在保持一定清醒的情况下,可逆的引起局部组织痛觉消失。一般情况下,局麻药效果局限于给药部位,并随着药物从给药部位扩散,而迅速消失。麻醉药没有依赖性,不成瘾。两者不同。

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能产生依赖性的药品。依据对人体产生依赖性和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精神药品分为第一类精神药品和第二类精神药品。精神药品一旦超范围使用,又可以成为毒品。因此它的储存和使用要认真管理。严禁滥用。第一类精神药品包括哌醋甲酯、氯胺酮、三唑仑、盐酸丁丙诺啡等。

第二类精神药品包括地西泮、氯硝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唑吡坦、苯巴比妥、曲马多等。

精神药品的标识使用两个白色和两个绿色的小方块交错拼成的一个大的方形。上面两个方块是白色和绿色,下面两个方块是绿色和白色。“精神药品”四个字分别在四个小方块内。白色方块内是绿字,绿色方块内是白字,就像这个图片所示。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具有明显的双重性质。麻醉药品主要用于镇痛,精神药品主要用于镇静、催眠、抗焦虑等。两类药品临床上医疗广泛,具有医疗中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精神依赖性。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会产生身体依赖或者精神依赖。如果流入非法渠道还会成为毒品,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对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严格管制,只限于医疗和科研应用。

鉴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双重性质,我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来规范麻精药品的使用。一方面对麻精药品实行严格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另一方面要保证人民群众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合法、安全、合理的使用。涉及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供应管理办法、癌痛病人使用吗啡无极量限制、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管理规定。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 ;麻醉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精神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等。

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与管理。卫生部主管全国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与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医疗机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与监督工作。

医疗机构需要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应该经所在地的市级人民政府主管机构批准,取得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购用印鉴卡”。凭印鉴卡向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定点批发企业购买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由分管负责人负责医疗管理、药学、护理、保卫等等部门参加的管理机构。指定专职人员负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日常管理工作。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与麻醉、精神药品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熟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和安全管理工作。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本机构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的管理培训。执业医师参加培训,考核合格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医师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权后,方可在本机构开具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但是不得为自己开具该类药物处方。

同样药师要接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的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

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后,方可在本机构调剂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

下面看下储存的环节。储存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由专人负责,专库(柜)加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储存各环节制定专人负责,明确责任,交接班有记录。专库有防盗设施和报警装置。专柜用保险柜,双人双锁管理。药房调配窗口、各病区、手术室都有防盗设施,对进出专柜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要建立专用账册。记录内容包括:日期、凭证号、领用部门、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发药人、复核人和领用签字,做到帐、物、批号相符。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调入、使用、发放、调配实行批号管理和 追踪,必要时可以查找、追回。专用药品的保存期限应当自药品有效期期满之日起不少于 5 年。

医疗机构对过期、损坏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要进行销毁。销毁时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下销毁,并且对销毁情况进行登记。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销毁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申请后,应该在 5 日内到场监督销毁。

下面与麻精药品相关的处方问题。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使用专用处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格式有 3 部分组成。处方前记、正文、后记。处方前记要包含医疗机构名称,处方编号、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的编号、门诊病历号、代办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的编号和开具日期等。并可以填列专科要求的项目。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的样式统一印制。

除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的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外,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首诊医师应当亲自诊查患者,建立相应的病历。要求签署《知情同意书》。病历中应当留存下列材料复印件:二级以上医院开具的诊断证明;患者户籍簿;身份证或者其他相关有效身份证明文件;为患者代办人员身份证明文件。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和注射剂。每张处方为注射剂 1 次,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7 日常用量,其它剂型每张不得超过 3 日常用量。其中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15 日常用量。

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 3 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每张不得超过 15 日常用量,其它剂型 每张不得超过 7 日常用量。

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该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 1 日常用量。

需要特别加强管制的麻醉药品有 2 个,一个是盐酸二氢埃托啡。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二级以上医院内使用。另一个是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

处方调剂的环节。医疗机构可以根据管理需要在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设置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周转库(柜)。周转库(柜)应当每天结算。门诊、急诊、住院等药房发药窗口,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调配基数不得超过本机构规定的数量。门诊药房要固定发药窗口。处方的调配人、核对人应当仔细核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签名并进行登记;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拒绝发药。

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要进行专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患者(代办人)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明编号、病历号、疾病名称、药品名称、规格、数量、处方医师、处方编号、处方日期、发药人、复核人。药师应当对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按年月日逐日编制顺序号。麻醉药品处方至少保存 3 年。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 2 年。保存期满后经医院主要负责人批准,登记备案,方可以销毁。

空安瓿和废贴的回收。患者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或者贴剂的,再次调配时,应当要求患者将原批号的空安瓿或者用过的贴剂交回,并记录收回的空安瓿或者废贴数量。医疗机构内各病区、手术室等调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时应收回空安瓿,核对批号和数量,并作记录。

收回的空安瓿、废贴由专人负责计数、监督销毁,并作记录。

如果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医疗机构应当要求患者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疗机构,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销毁处理。

医疗机构发生在储存、保管过程中发生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丢失或者被盗、被抢的;发现骗取或者冒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公安机关、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

最后谈下癌痛治疗的相关问题。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合理的止痛,WHO 制定了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癌症三阶梯止痛治疗原则是用药方法的阶梯概念,并且同时遵循 5 项基本原则。第一条是首选无创途径的给药,比如口服、直肠栓剂、输液皮下输注等,可以依据患者的不同病情和不同需求来给与选择。第二个原则是按阶梯给药。指镇痛药物的选择应该依据疼痛的程度由轻到重,选择不同程度的镇痛药物。对轻度疼痛,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抗炎药,以阿司匹林为代表。中度疼痛弱阿片类药物,以柯代银为代表,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选强阿片类药物,以吗啡为代表,同时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两种药物合用可增加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效果,减少强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

三阶梯用药的同时,可以选择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药辅助治疗。第三个原则是按时给药。指止痛药物应该有规律的按时间给以,不是等患者要求时给以,使用止痛药必须先测定患者疼痛的计量,下一次用量应在前一次用量的药效消失前给药。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可按需给以止痛药控制。

第四个原则是个体化给药。阿片类药物无标准用药剂量,存在明显剂量差异,能使疼痛得到缓解的剂量就是正确的剂量。阿片类药物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并且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第五个原则注意具体细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注意监护,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身体反应,及时采用措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癌痛治疗存在一些常见误区

误区 1 :使用非阿片类药更安全。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对于慢性癌痛需要长期用止痛药的病人,使用阿片药更安全。长期用药对肝肾等器官无毒性作用。

对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病人,随用药时间延长,出现胃肠、肝、肾、血小板毒性反应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加。对于非甾体抗炎药剂量达到限量时,如果疼痛仍不能满意控制,应当选用阿片类药物镇痛。

误区 2 :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及时按时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且所需的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癌痛病人,容易出现因疼痛出现的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发展为难治性疼痛。

误区 3 :止痛治疗能使疼痛部分缓解即可。

止痛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止痛治疗的最低要求是无痛睡眠。更高要求是让病人达到无痛休息和无痛活动,以真正实现改善病人生活质量的问题。

误区 4 :用阿片药出现呕吐、镇静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用。除便秘副作用外,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或可耐受的。

阿片药的呕吐、镇静不良反应,一般出现在用药最初几天,数日后症状多自行消失。对阿片药不良反应,进行积极预防性治疗,多可减轻或避免发生。

误区 5 :认为哌替啶是最安全有效的止痛药。

WHO 已将哌替啶列为癌痛治疗不推荐的药物。因为哌替啶止痛作用只有吗啡的 1/10,而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且有潜在神经毒性及肾毒性。

误区 6 :认为终末期癌症病人才能用最大耐受剂量阿片类止痛药。

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无封顶效应。如果病情恶化,已经疼痛加剧,可以通过增加剂量达到镇痛效果。对任何重度疼痛病人,只要止痛治疗需要,都可以使用最大耐受量阿片药,以达理想疼痛缓解。

误区 7 :认为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会成瘾。

癌症疼痛病人长期用阿片类止痛药治疗,尤其是口服其他长效制剂,按时给药,发生成瘾(精神依赖性)的危险性极小。

误区 8 :认为一旦使用阿片类药,就可能终身需要用药。

癌症疼痛病因控制及疼痛消失后,随时可安全停用阿片类止痛药。吗啡日用量在 30-60mg 时,突然停药一般不会发生意外。长期大剂量用药,应逐渐减量停药。在最初两天内减量 25%-50%,后 2 天减量 25%,直至日用量减至 30-60mg 时停药。

减量时,观察病人的疼痛情况,即病人有无腹泻等激动症状,如果疼痛评分 >3-4,或有戒断症状时,应缓慢减量。

误区 9 :认为肺癌病人不能用阿片类药物。

篇6: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

一、概述

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均属于国家特殊强制管理的药品。特殊药品是否得到合理使用,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能否安全用药、身心健康能否得到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能否得到提高等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疾病种类排位的变化,尤其是肿瘤病例以倍数增加等现状对特殊药品的需求和使用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影响,对特殊药品管理,尤其是给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985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一九六一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一九七一年精神药物公约》,国务院先后于1987年和1988年颁布了《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便加强毒、麻药品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国家对药品管理的加强,国务院于2002年2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行了修订,并于同年8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从而使我国的药品管理走上了更加规范化的历程。但是,很多权威专家认为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和《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对特殊药品的管理、法律责任、罚责与旧的管理办法力度不够,可操作性不强。于是,国务院又制定了《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并经2005年7月26日国务院 格;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执业医师未按照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使用 醉、和追踪,必要时可以及时查找或者追回。

篇7: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制度

一、医院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和使用,必须按相关的法规进行采购、管理和使用。

二、麻醉、精神药品入库验收必须货到即验,双人开箱验收,清点验收到最小包装,验收记录签字。验收人员要仔细核对日期、凭证号、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单位、供货单位、质量情况、验收结论等,并作好登记记录。

三、麻醉药品及一类精神药品实行专人负责、专库(柜)加锁。对出入库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建立专用帐册,进出逐笔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领用部门、品名、剂型、规格、单位、数量、批号、有效期、生产企业、发药人、领用签字、做到帐、物、批号相符。

四、具有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药品处方权的医务人员必须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取得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资格,医师签字式样应送有关管理部门及药剂科备查。

五、开具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应使用专用处方。处方应书写完整、字迹清晰。医师签全名并盖章,配方、发药及核对人员均签全名或盖章。医师开具麻醉、精神药品处方时,应在病历中记录。医师不得为他人开不符合规定的处方或为自己开处方使用麻醉、精神药品。禁止非法使用、储存、转让或借用麻醉药品,对违反规定滥用麻醉药品者,药剂科有权拒绝发药,并及时向医院领导报告。

六、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量;控(缓)释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用量一般不得超过7日量;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处方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为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不得超过3日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7日用量。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用量,仅限于院内使用。

七、医院的医疗所用的麻醉药品按《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使用,药剂科要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严格保管,合理应用,杜绝滥用,防止流失,严格实行麻醉药品的“五专制度”:专人负责、专柜加锁、专用处方、专用账册、专册登记。

八、药剂科各药房麻醉药品的管理和使用,要有专人负责管理、班班交接、认真填写麻醉药品交接班本及处方登记本。

九、药师经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考试合格后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取得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调剂资格的药师方能调配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药剂人员在调配麻醉药品时,要严格审查处方,对不符合规定的麻醉药品处方,拒绝调配。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3年,二类精神药品处方至少保存2年。

十、药剂科主任及相关人员应定期检查本院的麻醉药品管理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理。

十一、对过期、损坏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进行销毁时,应向县卫生局提出申请,在卫生局的监督下销毁,并对销毁情况进行登记。

十二、加强日常的质量管理工作,特殊药品应每月盘点一次,做到帐物相符。若发现质量问题或帐物不符,必须及时查明原因并填写《药品质量信息反馈单》并上报有关部门。

篇8: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3月, 对我院下辖2区10家社区卫生中心进行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管理方面的检查。

1.2 检查项目

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记录存档、人员对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定的熟悉程度、各中心对药品的管理模式。

1.3 检查方法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对中心进行突击检查, 包括现场查阅档案、处方、病历;进行现场问答;抽取药剂师进行现场笔试等多种灵活方式。

2 结果

2.1 评定标准

优秀:院方严格执行对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医师处方用药合理精准;医务人员对有关法律法规熟悉, 对现场提问对答如流。合格:院方严格执行对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医师处方用药合理;医务人员熟悉有关法律法规。不合格:院方没有严格执行对药品的相关管理制度, 医师处方对药品用量混乱, 医务人员对有关法律模糊不清。

2.2 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见表1。

2.3 问题

虽然10家社区卫生中心中有8家对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管理的考查结果在合格以上, 但10家社区卫生中心对药品的管理中除制度外仍存在以下问题。

2.3.1 医师处方以及在药剂科对药品的登记记录不规范

医师在开具处方时, 不使用卫生部门统一的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处方, 不按要求登记患者的身份证, 在医师签名处草签或不签具全名;药剂科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专用处方整理、记录、放置不规范;出入药登记不及时或登记混乱;对处方上未使用完的剩余量管理没有规定。

2.3.2 医师处方使用计量及用药时间不规范

在检查处方中, 虽然医师处方对用药很明了, 但是在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上不是很规范。多数医师没有按照规定剂量进行处方, 且未标明具体用药时间、如何用药。

2.3.3 医护人员执行医嘱对药品使用地点不规范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麻醉药品注射剂仅限医疗机构使用, 或者由医疗机构派医务人员出诊在患者家中使用。在执行医嘱中, 有些医护人员为了方便, 把药品交由患者家属在家自行处置, 严重违反了《处方管理办法》。

2.3.4 护理人员及药剂师对未使用完的药品进行回收处理不规范

《药品管理规定》中对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的回收做了明确规定:患者不再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时, 医疗机构应要求患者或患者家属将剩余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无偿交回医疗机构, 由医疗机构按照规定销毁处理。但是在临床中, 由于患者死亡或病愈不再用药, 医务人员对药品无法掌握或无法控制, 往往不再追回剩余药品, 使社会上存在安全隐患。

3 讨论

精神药品与麻醉药品是特殊的药品, 在临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是不可替代的药品。但是, 如果管理不善, 会危害社会[1]。为了对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进行管理, 2005年8月3日, 国务院颁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2005年11月1日卫生部出台《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处方管理规定》、《医疗机构麻醉药品、一类精神药品管理规定》。结合现有存在的问题, 总结近几年来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 笔者认为应做到如下几点:

3.1 成立以院领导为主导的监督管理小组, 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是特殊的药品, 对其管理不能流于形式, 而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理, 尤其要注重其在院内的流通, 对院内的流通过程要进行有效控制[3]。结合各卫生中心的具体情况, 成立由院领导负责的监督小组, 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与指导, 指定专人负责日常管理、监督、检查工作。

3.2 对医师进行有关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使用的培训工作。加强医师的业务学习, 培养法律观念。此外, 要更新用药观念, 提高用药水平, 对院内院外用药尽量区别对待。对需院外实施止痛的患者, 首选片剂口服[4];对院内实施止痛治疗的患者, 考虑注射剂, 但需要严格执行相关法律规定, 给以正确精准的剂量。对需要开具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患者, 在给予治疗的同时, 注意观察患者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5]。

3.3 对长期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患者建立专用病历[6]。本着安全管理、方便患者、操作方便的原则, 对需要长期使用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的患者, 建立专用病历, 记录使用药品的时间、地点、每次用药剂量, 便于统一管理, 也便于配合公安部门进行调查。

3.4 对药品残余量进行及时追回并销毁[7]。对院内使用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 在使用后有残余者, 要及时在两人签字的同时进行销毁并记录。对院外使用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 在未使用完的情况下, 积极进行追回并销毁。对院内使用后的药品空包装进行回收, 与药品发出记录进行核对, 同时记录回收包装上的信息与患者姓名[8]。

3.5 设立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专用窗口。在取药处设置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专用窗口, 由专人负责登记、记录、查阅处方、取药、收药, 既能有效地控制药品出入, 又能快速的取药拿药, 节省患者时间, 同时还能加强和规范对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的使用管理。避免患者重复拿药和医师不正当开药[9]。

总之, 医院是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主要单位, 只有正确使用药品并对药品进行严格管理, 既满足医疗需求又能杜绝药物滥用, 还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安定, 使民众有一个安全的环境秩序[10]。要做好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和管理, 医疗机构要严格按照《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规定, 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管理和使用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麻醉药品是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 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 能形成瘾癖的药品。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使之极度兴奋或抑制的药品。由于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具有身体依赖性与精神依赖性, 所以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监控。医院加强对麻醉药品的管理, 依法规范化麻醉药品, 合理使用麻醉药品, 预防滥用。只有正确使用药品和对药品进行严格管理, 才能既满足医疗需求又能杜绝药物滥用, 还可以有效的维护社会安定, 使民众有一个安全的环境秩序。

关键词: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

参考文献

[1]张煜, 刘艳, 赵辉.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药事, 2010, 24 (1) :61.

[2]肖廷英, 李川松.我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实践[J].中国药业, 2012, 21 (2) :49.

[3]樊伟, 古卓良.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药学实践杂志, 2008, 26 (2) :147.

[4]李民.麻醉药品使用过程中需避免的问题探析[J].健康必读 (下旬刊) , 2011 (8) .

[5]秦贻强, 邓俊刚, 蔡小玲.浅谈我院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管理[J].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2 (3) :14.

[6]刘兴才, 邵柏, 尹洪波.医院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使用管理商榷[J].中国药师, 2007, 10 (11) :1146.

[7]徐文华.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规范化管理之实践[J].黑龙江医药, 2010, 23 (1) :79.

[8]李文斌, 扶玲, 欧惠娴.本院麻醉药品使用管理体会[J].齐鲁药事, 2010 (11) .

[9]张敬法, 刘镜军, 吕宏训.基层医院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使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J].齐鲁药事, 2010, 29 (11) .

上一篇: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5000字下一篇:规范化考核材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