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

2024-05-02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通用8篇)

篇1: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

芮明杰,男,1954 年生,祖籍江苏宜兴。1977 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1983 年9 月至1986年6 月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攻读经济学硕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至今。1988 年9 月至1992 年2 月以在职身份攻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培养的经济学博士学位,专业工业经济。1993 年4 月晋升为副教授,1994 年4 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同年11 月经教育部严格评审为工业经济专业博士生导师。先后任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主任、主任、管理学院副院长、企业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央企业工委和国家国资委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教授、上海管理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等职。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科带头人,复旦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流动站站长,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芮明杰工作室领军人物等职务。在社会兼职方面,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国民经济管理学会理事,IFSAM(世界管理学会联盟)中国委员会委员,上海管理教育学会理事等,并受聘为《中国工业经济》、《管理学报》、《复旦学报(哲社版)》等多家著名学术刊物编委或专家。

二、研究领域

芮明杰教授长期从事产业与企业发展、产业链整合、产业竞争力、现代公司理论、知识管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研究,在各领域取都得了一定成果。

三、研究成果

主要承担课题: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 项,重点项目1 项,面上项目1 项,国家软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 项;省部级项目20 多项;主持完成上海市政府及大企业公司委托的重大规划、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与改革方案课题40 余项,受到高度评价。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 项,重点项目1 项,省部级及企业项目7 项。

重要获奖成果:先后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管理学一等奖一项(2002)、三等奖两项(2008,1998),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一项(2002),上海市社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3)一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一项(1998)、二等奖两项(2010,2008)、上海市决策咨询成果二等奖二项(2004、199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四项(1994,1998,2000,2002)、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三项(1998,2002,2006)。因在教学与科研上的贡献,1994 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1997 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

四、主要论著

1、管理创新,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年。

2、产业制胜———产业视角的企业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年。

3、管理学———现代的观点(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年。

4、中国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5、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

6、再创业———突破增长的极限(合著),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7、企业持续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年。

8、论产业链整合(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9、知识型企业成长与创新,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10、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11、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合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年。

12、网络状产业链构造与运行(合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年。

13、产业创新战略———基于网络状产业链内知识创新平台的研究(合著)(“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 年。

14、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格致出版社,2010 年。

15、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年。

16、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第一卷,后金融危机时代上海先进制造业发展战略与政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年。

17、产业发展与结构转型研究第二卷,基于价值链重构,上海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动态匹配研究(合著)(“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年。

篇2:从英国大学管理体制看大学管理

英国大学管理体制特色聚焦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英国大学的管理体制步步维新,改革后的英国大学管理体制使得大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能力得到放大,学生管理更加人性化,同时注重学生满意度的培养,对学校的评估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英国,董事会是大学的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的全面事务,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半的校外人员,董事会主席就是从这些成员中任命的,他(她)既不是高校的雇员也不是学生。所有的校外成员都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抑或在工商业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是教育专家。

“两会”制的领导管理体制,重视各类人员的参与 英国大学普遍实行董事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所谓“两会式”管理体制。董事会是大学的领导机构,负责大学的全面事务,董事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半的校外人员,董事会主席就是从这些成员中任命的,他(她)既不是高校的雇员,也不是学生。所有的校外成员都必须具备专业的技能,抑或在工商业界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至少有一名成员是教育专家。一般来说,董事会是大学各项事务的最高决策者,拥有诸如学校的长期发展规划、资金的引入和利用、特色的形成、人事升迁等各类重要事项的决策权。校长由董事会选拔并对董事会负有责任。而学术委员会主管的是学术性事务,有关各类教学科研方面的问题,都需要由学术委员会进行决策评定。学术委员会由二级学院院长、资深教授、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在保证学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学术管理的相对独立性。

英国大学非常重视发挥教职工的作用,各类教职工都能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决策过程中。又由于大学生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英国大学充分肯定学生的决策者身份,推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尤其是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方面的事务和各类决策。

注重学术自由,推行大学自治 在英国,高等教育非常推崇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这是一直以来得以传承和延续的办学理念。例如,大学在学位授予、课程设置、学科专业管理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自主权。1992年,大学里双轨制的结束、国家学位委员会的取消,使得即便刚刚升格的新大学也可以自主授予学位。对于从政府得到的资金,交付后全权由大学使用,政府不加以干预,只是有一个评估机制,准确地分析资金使用效益,政府根据所得出的结论,做出相关的调整和修正,保证大学的顺利运行。

在英国,大学的真谛就是创造知识、传授知识,进而培养人才并且服务于社会。英国大学非常提倡教职工的流动,采取全员聘任的方式,积极招聘优秀人才,注重教学效果和质量,保持学术创新。另外特别提供研究经费,支持各类学术活动,塑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供公共平台,促进交流和沟通。这为拓展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科知识交融、激发创新思维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管理 受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的影响,英国的大学管理非常重视平等和多样性。大学成立了各色各样的机构,保障学生受到同等的待遇,免受歧视,促进公平。

对于教师的管理,在注重教学质量考核的同时,注重人的培养,给予各类福利待遇。一旦教师未达到教学目标,在执行相关条例时,还力图帮助其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制定出完善的措施或者调整教学方向,或者由资深教授提供教学建议,促使其提高,从而达到学术标准。

对于学生来说,由于采取的是学分制,学生有很大的自学空间。学生入学后没有固定的班级、专业、课程、教师,这些都是根据兴趣自选的。这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支持,能自主地调整和组织教学资源,还可以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同时,实施“导师制”的教学方式,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各项资源。强调以自学为主的学习过程,力图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方面,非常注重学生与老师的互动。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言,培养学术理念,从而培养学生表达、沟通、思考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实践能力。

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责权明确 在英国的大学管理中,政府与学校的责权明确,分工细致。政府对学校的考核指标非常具体而且非常量化,有利于各大学办出特色和进行有序的良性竞争,保证了大学教育追求教学质量,重视人才培养,进行资源开发与创新。

高校校长作为独立的行政法人机构的法人代表,在学校董事会及校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完全承担了学校建设与发展的责任。大学的高层管理者对大学的发展模式作出合理定位,决定学校管理的架构体系、建设体系以及长期发展战略,提出一个合理的、谨慎的发展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英国大学管理体制对我国大学管理的启示

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 明确各高校的战略定位,准确把握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这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要按照高等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扫除不利于高校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方面给予大学较大的自主权,制定科学的拨款、贷款标准,引入先进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激发高校活力。从这方面看,准确把握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定位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应该在专业设置、学位授予方面给予大学较大的自主权,科学地建立拨款、贷款标准,引入先进的考核评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加强各高校之间的公平竞争。

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一是要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办学结构,通过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建造学术研究平台,加强经费投入,充分调动和保护教师参与学校各级各项学术事务管理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学术和管理创新的制度环境;二是在课程、专业选择、老师选择方面充分肯定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有充足的自由度,在自由与约束中积极发展,提高其思考、创新能力。同时要提倡多样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此外,从招生、培养、就业等各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提升其能力,解决其面对的现实问题,注重人文性、科学性,真正培养出能服务于社会的高标准人才。

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 在我国的大学管理体系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总是交织在一起,普遍存在两者失衡的问题。行政权力管辖范围太广,权力膨胀,对学术有较多的干预,显然不利于大学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大学管理中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学术权力主要负责学术事务的管理和决策,管理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学术的相对独立性。行政权力则主要负责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的使用效益等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应加强学术委员会和教职工、学生团体在高校长期发展中的作用,博采众长,及时采纳相关意见,力图构建一个学术自由、管理自治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

篇3: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教学效果的直接受益者, 教学是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的, 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是“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 有利于找出教学与学生期望的差距, 监控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本文即从学生的角度研究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因素, 以及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学业成绩及不同类别的学生在教师教学效果评价因素上的差别。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本研究参考北京师范大学孟庆茂教授的SEEQ (Student’s Evaluations of Educational Quality) 问卷 (中文版) , 通过小范围的专家访谈, 结合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的实际情况, 对问卷的项目进行了增删, 编制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包含36个项目, 其中调查表中32个项目采用5分制量表, 要求学生回答在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时, 每一个项目的重要性如何;另有2个项目要求学生指出调查表中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5个项目, 作为测谎题;最后1个项目为主观题, 要求学生列举出除以上32个项目外, 评价教师教学效果还有哪些因素。

1.2 被试选取

选取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经济学类一、二、三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 发放问卷400份, 收回有效问卷356份, 其中工商管理类学生107人,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185人, 经济学类学生64人;一年级学生100人, 二年级学生188人, 三年级学生68人;男生150人, 女生206人。

1.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处理, 处理内容包括频数分布统计、采用主成分分析提取公共因素、问卷的信效度进行分析、方差分析等。

1.4 结果分析

1) 因素分析

对调查表中的32个题项进行因素分析, 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共因素, 得到各因素的特征根以及累积贡献率。由于从第八个因素开始, 特征根都小于1, 我们选取七个因素, 这与孟庆茂等的研究是一致的 (孟庆茂、赵增梅, 1999) 。

然后对其进行方差最大化的正交旋转, 并指定因素个数为7, 进行第二次因素分析, 得到了旋转后的因素负荷矩阵。根据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结构, 参考国内外有关资料, 对各因素进行命名, 并调整因素顺序, 结果见表2。

2)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以内部一致性来判断问卷信度, 计算分半信度, 得总量表的柯龙贝系数 (Cronbach’s alpha) 为0.9255, Spearman-Brown分半信度为0.8760, Guttman分半信度为0.8721, 表明本次评价可靠性较高。

根据因素分析和心理测量学的理论, 某一测验中各公共因素的“方差贡献” (variance contribution) 的大小反映了这一测验所能测到该行为属性的程度。因此, 各公共因素的“方差贡献”之和可作为该测验的效度指标, 也就是说, 根据方差贡献率的大小可以鉴定测验的有效程度, 心理测量学称之为“构想效度” (Construct validity) (王权, 1993) 。本次调查中各因素的“方差贡献”的情况见表1, 即由32个项目组成的教学效果评价表的构想效度为0.5635。

3)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检验结果与分析

1.5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性别主效应检验结果

将性别作为影响因素, 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评分进行置信度为0.95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3。

由表3可见, 不同性别学生在学习价值感 (S1) 、教学热情和态度 (S2) 、教学管理 (S6) 、功课量/难度 (S7) 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且女生得分普遍高于男生。

上述检验结果表明, 我院女生对教师的要求总体比较高, 这与国内有关研究结论一致 (刘郁, 1999;周晓东、蓝汉林, 2005) , 尤其表现在学习价值感 (S1) 、教学热情和教学态度 (S2) 、教学管理 (S6) 、功课量/难度 (S7) 等方面女生对教师的要求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平时我们的主观感受也是一致的。

1.6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学生类别主效应检验结果

将学生类别作为影响因素, 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评分进行置信度为0.95的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见表4。

由表4可见, 不同类别学生在知识宽度 (S5) 和功课量/难度 (S7) 方面差异明显, 其它方面没有明显差别。

本科一批学生在知识宽度 (S5) 方面的要求明显高于本科三批学生, 原因可能在于统招生生源优于本科三批学生, 知识基础较好, 对老师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在功课量/难度 (S7) 方面的要求, 本科三批学生明显高于本科一批学生, 说明本科三批学生由于知识基础的原因, 对于教师在功课量、内容难度方面的把握要求更高。这些符合我们的主观判断和实际情况。在其它各方面, 本科三批学生的要求也都略高于本科一批, 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1.7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专业类别主效应检验结果

将学生的专业类别作为影响因素, 进行置信度为0.95的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5。

由表5可见,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教学热情与态度 (S2) 、群体互动 (S3) 、知识宽度 (S5) 和教学管理 (S6) 方面要求差异明显, 并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对于各方面的要求均高于经济学类学生和工商管理类学生, 经济学类学生对于除知识宽度 (S5) 外其它方面要求均高于工商管理类学生。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待比对三类学生生源状况、就业期望值等方面的因素进一步分析。

1.8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年级主效应检验结果

将学生的年级作为影响因素, 进行置信度为0.95的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不同年级学生在群体互动 (S3) 、知识宽度 (S5) 和教学管理 (S6) 方面要求差异明显, 一年级学生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并且除在学习价值感 (S1) 方面二年级学生的要求高于一、三年级外, 对于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均表现出依年级递减的规律, 说明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和要求更高, 这与平时我们的主观感受是一致的。

1.9 教学效果评价因素的学习成绩主效应检验结果

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作为影响因素, 进行置信度为0.95的方差分析, 结果见表7。

由上表可见:

1) 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学习价值感 (S1) 、教学热情与态度 (S2) 、群体互动 (S3) 和教学管理 (S6) 等方面的要求差异明显。

2) 学习成绩在后30%的学生在七个方面的要求均最低。

3) 在学习价值感 (S1) 方面, 学习成绩在前30%的学生要求最高, 在其它六个方面, 成绩在中间40%的学生要求最高, 这说明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对于学习收获的要求更高, 中间40%的学生对教学的依赖性最强。

2 结束语

1) 在SEEQ问卷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师教学效果调查问卷》, 通过调查显示具有较好的信度, 可用于本学院教师的教学效果评价。

2) 影响学生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因素可分为7个方面, 分别为学习价值感、教学热情和态度、群体互动、师生和谐、知识宽度、教学管理、功课量/难度。

3) 女生对于教师教学效果的要求普遍高于男生, 且在学习价值感 (S1) 、教学热情和态度 (S2) 、教学管理 (S6) 、功课量难度 (S7) 方面较明显。

4) 不同类别和录取批次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同, 对于教师的要求存在差别。知识宽度 (S5) 方面, 本科一批学生要求明显高于本科三批学生;在功课量/难度 (S7) 方面的要求, 本科三批学生明显高于本科一批学生;在其它各方面, 本科三批学生的要求也都略高于本科一批学生。

5)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在教学热情与态度 (S2) 、群体互动 (S3) 、知识宽度 (S5) 和教学管理 (S6) 方面要求差异明显, 并且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生对于各方面的要求均高于经济学类学生和工商管理类学生, 经济学类学生对于除知识宽度 (S5) 外其它方面要求均高于工商管理类学生。

6) 不同年级学生在群体互动 (S3) 、知识宽度 (S5) 和教学管理 (S6) 方面要求差异明显, 一年级学生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并且除在学习价值感 (S1) 方面二年级学生的要求高于一、三年级外, 对于其它各方面的要求均表现出依年级递减的规律, 说明低年级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期望和要求更高。

7) 在同一班级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在学习价值感 (S1) 、教学热情与态度 (S2) 、群体互动 (S3) 和教学管理 (S6) 等方面的要求差异明显。学习成绩在后30%的学生在各方面要求都较低。

参考文献

[1]魏红, 胡祖莹.学生评价的可行性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1993 (6) .

[2]孟庆茂.大学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信度及问卷的编制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 1998 (4) .

[3]王权.现代因素分析[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3

[4]孟庆茂.学校教师工作评估实用手册[J].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3.

篇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管理学院

学院现设有管理科学、概率与数理统计、信息管理、传播学、会计学、金融学、保险学、经济管理、经济法学等9个本科专业,管理科学、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统计与运筹、传播等5个硕士点和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点,统计与运筹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其中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为国家重点学科。

学院有一支既重视理论更重视实践的多学科交叉师资队伍,包括博士生导师10名,教授15名,副教授40名。根据工商管理教学的特点,学院建立了广泛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来自企业界、政府和研究部门的兼职教授有25名。学院现承担着国民经济和国防领域的各类研究课题数十项,近年来,出版著作和教材50余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0多篇。

学院坚持交流、开放和国际联合的原则办学,与国内外著名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聘有数十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作为顾问和兼职教授,使教学、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更为密切。广泛的社会联系为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机会。

基础扎实、融会贯通、视野开阔、实际工作能力强是学院毕业生的共同特点。毕业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熟练的外语能力与严格的计算机技能训练,并且具备广博的经济知识和运用理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上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很多已成为企业、政府和银行等部门的管理骨干。

篇5: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

一、以老带新,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把大学语文建设成精品课程, 首要任务就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与公办院校相比, 独立学院的师资比较薄弱, 对此我们实行“老带新”的措施, 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学院目前大学语文课程任课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老教师, 包括原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退休教师 (裘汉康、张海元、朱婵清等) 以及历届系主任 (陈梓权、李中生) ;另一部分是本院年轻的专职教师。老教师尤其是原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语文教研室的退休教师教学经验丰富, 敬业爱生;而年轻教师受益于老教师精心的传、帮、带, 教学水平提升很快。裘汉康老教授联系数年坚持听年轻教师上课, 每月听课20多学时, 且课后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为年轻教师指明问题、传授经验。这是老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的一个缩影, 这种精神也激励了年轻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除了通过“老带新”培养年轻教师, 学院还十分重视年轻教师的培训工作。结合学院精品课程大学语文的建设及新编《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 大学语文课程安排了教学示范课、课题申报等培训。通过这种努力, 学院大学语文课一直以来深受学生欢迎, 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

大学语文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目前大学语文教材种类繁多, 挑选困难。针对独立学院的教学情况, 我们在教材建设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起初使用的是影响较大、质量较高的由裘汉康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该教材包括上篇“文学”和下篇“写作” (主要是应用文写作) , 编写特色鲜明, 其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与学生的实际和当今社会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基本吻合。不过, 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 我们认为,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以及更密切地适应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 有必要对教材内容作一些调整。于是在2012年2月编出了一本新教材。新教材继续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李中生、裘汉康担任主编, 陈希、刘街生均为中山大学教授、胡孝根为副主编, 新华学院六位年轻专职教师参加编写工作。新教材的变化是, 在文章选读的类别方面, 除了原有文学作品教材中称为“审美文体”, 还增选了“实用文体”和“语文常谈”, 精选了一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大师谈语言运用的文章。此外, 就文学作品而言, 新教材尽量避免与中学教材的选文重复;对选文的标准除了美文、范文, 还有意识的多选了一些短文。这一方面是为了熏陶学生作文简洁明快的文风, 同时也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新教材的另一个变化是, 对于“语文常识”, 我们除了“写作应用文写作”, 还增加了“汉语运用基础知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有“韵律”、“结构”、“表达”三讲。我们对它的编写理念是:它是基本的, 而非面面俱到的;它是应用的, 而非研究的。用张志公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精要、好懂、有用”。增加这部分内容, 得到不少人的认同, 认为它对当今大学生确实有很强的针对性;但也有人担心, 这是否使得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如何落实教学效果?通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 我们发现, 可以在有限的教学时数里落实教学效果。我们用六个学时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每一讲用两个学时。课堂上采用问答式的教学方式, 每一讲设十个问题, 每个问题下面还常有若干小问题, 在问答、互动中, 在实训中通过生动的、有针对性的例子, 让学生学到一些汉语运用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到这方面知识的重要, 从而培养学习的兴趣, 使其课后自觉地去吸取有关的知识。

三、结合教学实践, 创新教学理念

关于教学方法, 我们注重灵活的教学方法, 包括自古以来的因材施教。“常见应用文写作”部分, 我们除了共通的讲课内容———公文、求职信、演讲稿、申论等, 还针对不同专业对症下药, 灵活增加一些教学内容, 如法律专业的法律文书写作, 经贸专业的商务文书写作, 财会类专业的审计报告写作等。教学活动方面, 我们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来提高教学质量。主要有:上示范课, 相互听课、每学期两至三次全体任课教师对某一教学时段的教学进行座谈、交流, 集体备课, 集体改卷, 每学期1~2次针对大学语文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等。

四、创新考核方式

大学语文课程2学分, 过去主要以闭卷形式考查知识性内容。现在我们以考查语文应用能力为主, 并采用多种灵活的考试与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总成绩100分, 平时成绩40分, 试卷成绩60分, 我们更加注重平时和过程成绩, 把考勤、平时作业、研讨活动、演讲比赛等折算成平时成绩, 使成绩来源多元化。我们在对学院2011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 结合课堂上所讲的演讲范文和演讲知识, 举行了全校性的演讲比赛。比赛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预赛, 要求人人参加, 计入平时成绩, 由班干部推选出20位在预赛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参加复赛, 大约60人为一组, 共六组;复赛后, 每组由评委老师、学生共同组成推选出三位参加最后的决赛。预赛和复赛的比赛形式为命题限时, 决赛的形式分命题限时和抽题限时两部分。这次演讲比赛大获成功。同学们积极参与, 不仅学到了演讲知识, 而且口头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演讲是训练学生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只有全员参与, 才能体现我们有教无类的思想。另外, “汉语运用基础知识”部分教学可进行“找错训练”。让学生留意和发现身边汉语表达方面的案例, 为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 可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考察内容。到了资料搜集完备阶段, 可举行全校性的“汉语知识指错大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语言敏感性。

总之, 独立学院大学语文教学应该密切联系实际, 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使用有针对性的教材, 转变教育理念, 并调整考核方式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建波, 等.大学语文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篇6: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专家学者有:

石亚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与政府改革。

张桂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蔡拓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政治学理论。

丛日云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

朱维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与公共行政。

孙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亚太政治与国际关系。

潘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制度、公共行政与社区治理。

杨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刘俊生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公务员制度与比较人事制度。

屈超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史。

林存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哲学。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政编码:102249

电话和传真:86-10-58909391

篇7:复旦大学管理学院ddim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基础英语,ESP (专门用途英语) ,ESP课程设置

1 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回顾

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以1985年《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和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为标志性文件。从强调把英语作为一种工具, 分文理科进行分级分类教学;到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四级考试通过率作为衡量高校公共英语教学质量的主要尺度, 使得大学英语教学逐渐转向应试教学模式;之后进入新世纪, 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特性进一步凸显, 社会越来越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口头交流能力和读写能力的实用性人才。继200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颁发之后, 2006年11月颁布新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将四六级考试以语法和阅读理解为主的评价体系转变为以听说和实用为主,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模式随之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 模式, 内容和方法等也随之多样化,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在上述的背景下, 蔡基刚提出了“转型时期即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说法。他指出:2006年11月颁布的新《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标志了一个硬性的、统一的教学要求时代已经结束, 一个强调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到来。” (蔡基刚, 2007)

2 GE (基础英语) 还是ESP (专门用途英语) ?

Hutchinson and Waters (1987) 把外语教学分为GE (General English基础英语) 和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专门用途英语) 两大类。前者以教授听、说、读、写、译基本语言技能为目的。后者则是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 指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而开设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

多年以来, 我国的中小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主要是基础英语 (GE) 教学。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高中英语与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 高中毕业生的英语水平已达到大学英语的一般水平, 再进行一贯制的基础英语教学不啻为一种浪费。因此, 我国英语界众多的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实现接轨, 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应该转向ESP教学。程雨民 (2002) 指出:“我国面临外语教学转型期, 即基础外语教学的重点将由高校转到中学”;“中学培养基本外语能力、高校结合专业进行提高”。秦秀白 (2003) 认为:“从长远角度看,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主流应该是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章振邦 (2003) 也曾指出:“把普通英语教学任务全部下放到中学阶段去完成, 以便学生进入高校时便可专注于专业英语的学习”。杨惠中 (2010) 也认为“……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专门用途英语”即ESP。

进入新世纪, 大学里纷纷开设各种ESP课程, 积极探索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设置。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主要是GE和ESP的整合, 即把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兴趣和经验, 以及社会需求三方面有机结合,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适应社会”的重要理念。

3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后续课程设置个案分析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于2006年建校, 是一所民办的本科独立学院。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从2008级学生开始开设后续ESP课程, 迄今已实行到第四个年头。笔者在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同事们的帮助下, 先后在2010级学生中做了两次问卷调查, 以期了解该课程体系实行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3.1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简介

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包括基础能力阶段 (12学分) 和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 (4学分) , 共计16学分。基础能力阶段 (第一二三学期) 实行分级教学 (快班和普通班人数比例为1/4) , 小班授课 (40人标准班) ;每周4课时综合英语课, 外教口语教学和学生上机自主学习各2课时分单双周自主学习测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期末总评成绩。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 (第四学期) 为全校非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开设十门左右的ESP后续拓展课 (必选课) 。

第四学期开设的后续ESP课程中, 2至3门ESP核心课程 (如商务英语, 外贸函电, 新闻英语等) 固定不变, 另有6至7门与我校各专业相关的其他ESP课程可以依学生实际需求适时增减, 此外还开设应试助考的基础英语和高级英语课程, 以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

总体来看, 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整合了基础英语 (GE) 教学, 四六级应用型英语教学, 和后续的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学, 充分体现民办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以实践教学为主, 面向社会, 着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3.2 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

两次问卷调查分别在第四学期初 (即2012年2月, 学生选修ESP课程之前, ) 和第五学期初 (2012年9月, 学生选修ESP课程之后) 进行。从南方学院2010级文学传媒, 经济, 公共管理, 会计, 工商管理, 电子软件, 艺术设计等七个系 (不包括2010年以后新开设的专业) 各随机选取一个快班, 一个普通班发放问卷;由各班任课老师, 通过电子邮件, 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 学生在做完问卷后发回到指定邮箱。

3.2.2 第一次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总人数588人, 回收问卷490份, 有效问卷454份。

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1) 调查对象的相关信息:是快班还是普通班学生, 是否过四级?2) 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3) 学生对自己英语水平的评价;4) 学生对于将来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

是否已过四级?

对自己目前英语水平的评价

对目前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

在第四学期开始前已过四级的学生占50.6%, 但是只有24.1%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提高, 认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进反退”的占40.7%。这组数据对比说明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看来, 四级考试的成绩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语言能力。

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调查表明, 尽管超过一半的人表示满意和很满意, 但表示勉强满意的超过三分之一;表示勉强满意和不满意的学生中有65.3%的人给出的原因是学不到实用的知识和听说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

对于将来英语学习方面的期望, 值得关注的是希望提高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的学生占到89.2%;打算参加专业英语考试和希望提高语言技能的学生中绝大多数给出的理由是“方便就业”, 只有极少数选择了“个人兴趣”和“其他”。

问卷的最后一题要求学生从十门ESP课程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程。74.5%的学生选择了商务英语, 其次是外贸函电 (7.6%) , 新闻英语 (6.4%) , 跨文化商务沟通 (5.1%) , 及其他 (4.1%) 。

综上所述, 这一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无论过了四级与否, 相当数量的学生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不太满意。他们希望在课堂里学到更多实用的技能, 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学生对商务英语课的热情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我校在基础能力阶段主要关注语言知识的传授,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基础英语教学。在应用能力培养提高阶段还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课程的设置必须反映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要求, 为学生开设一些与其专业相关的, 切实关注实际语言技能的课程。

3.2.3 第二次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

第二次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与第一次相同, 总人数586人, 回收问卷502份, 有效问卷462份。

问卷主要内容包括:1) 学生第四学期选课情况2) 对第四学期后续课程的满意度;3) 英语水平是否有提高, 哪方面有提高?4) 目前的后续课程有哪些建议或哪些不足有待改进 (开放性问题) ?

由于第四学期的期末考试分不同课程进行学业成绩考试 (achievement test) , 且各ESP课程的难易程度及考试形式的差异 (口试, 笔试, 开卷, 闭卷) 可能对学生期末成绩产生的影响, 因此, 在第二次问卷分析中并没有包含对期末考试成绩的分析。

对后续课程的满意度

哪方面收获较大? (多选)

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是否能胜任ESP后续课程?

与之前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满意度相比, 学生对后续课的满意度明显增加。表示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学生从58.3%增至76.1%, 其中很满意上升了6个百分点, 比较满意上升了12个百分点) ;说明目前后续课程的设置体系有其合理性,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经过一个学期的ESP后续课程的学习, 69.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词汇量大大增加, 将近一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听说和读写能力有一定提高, 而绝大多数学生认为ESP后续课程在专业知识的提升方面对自己的帮助并不大。这一结果跟大学英语课的教学目的和我校ESP后续课程设置的初衷是一致的。基础英语之后的ESP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特点, 句法结构和语篇特征, 为他们的专业学习或今后的相关工作做好语言技能和内容上的准备 (蔡基刚, 2010) 。由此可见, 我校现行的后大学英语ESP课程体系总体是合理的, 在试行的过程中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对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2.4 现行后续课程设置体系中的不足

不可否认, 任何一种课程设置体系的最终确立, 必定会经历初步形成、不断发展及最后完善的过程。第二次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显示了我校的ESP课程体系在师资培养, 教材选用及后续课程的评价体系方面还亟待改进。

我校现有大学英语教师, 除了少数具有商科专业的背景, 大多数是英语语言学, 英美文学, 文学翻译等专业, 缺乏必要的ESP理论和专业背景知识, 要开设商务英语、商务口译、外贸函电等课程只能现学现卖, 难免会捉襟见肘。在调查中有超过10%的学生认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师勉强胜任甚至不能胜任ESP后续课程。这就需要我校大学英语教学中心在今后还要更加关注ESP师资培养, 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出更多合格的ESP教师。笔者认为可从几个方面同时着手, 如: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 邀请本校优秀的专业教师为大学英语教师举办短期专业知识培训班;鼓励大学英语教师与专业教师合作教学;鼓励大学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 积极自主地实现从单纯的语言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型。

其次, 由于对于ESP课程没有一个统一的类似教学大纲的指导性文件, 各个学校选取ESP教材缺少统一确定的标准。目前担任ESP课程的老师们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任课教师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和设想, 自行为学生选定一到两种教材, 按照选定教材的体例, 同时结合从互联网或其他途径得到的语言文字音像资料授课。虽然教学材料形式丰富, 选材灵活, 但很难保证语言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偏离课程的初衷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 应积极鼓励我校开设ESP课程的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开发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ESP教材, 为学生提供中最真实, 最实用, 并且适度兼顾专业性和趣味性的教材。

此外,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现有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考查主要是学业成就考试 (achievement test) , 对于整个后续课程设置体系的合理性还缺少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Hutchinson T,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3]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7 (1) :47-50.

[4]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改依据与对策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10 (3) :3-11.

[5]蔡基刚.廖雷朝, ELE还是ESP_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 (5) :20-26.

[6]程雨民.入世形势下的外语教改[J].外国语2002 (6) :10-12.

[7]《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秦秀白.ESP的性质、范畴和教学原则[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3 (4) .

[9]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大纲 (2006修订版)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10]杨惠中.EAP在中国:回顾、现状与展望[R].中国ESP探讨研究高端论坛,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0.

篇8:安徽大学管理学院李财富院长访谈

当论坛发出公告说要采访李财富老师时,桑毓域老师一句话说得好:“等着财富来论坛创造财富。”蔡总编也说:“很期望再次听到这位江南才子的妙语。”在线访谈前,我专程去了一趟合肥与李财富老师面谈。他很和蔼,作为院长,没有一点儿架子。正值管理学院MPA复试的关头,他抽出了宝贵的两小时来接受采访。其间,不时有一些进入复试的学生来询问事宜,李老师均给出相应的建议与指导,极其耐心细致。他的知识储备相当丰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很健谈,谈话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语言极具感染力。他热爱档案学,常说:“当你接触档案学并慢慢了解时,会发现它很有意思。”“我现在想做的,所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档案事业发展做一点贡献。”他研究档案学史,探究档案学的发展规律,对中国档案学的发展提出不少中肯的建议,而对于当前社会上不少学术造假现象则深恶痛绝……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他一颗深爱档案的赤子之心。他想踏踏实实做学问,无奈身为院长琐事缠身,不能投入更多的时间做学术研究,亦为此苦恼不已。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据说他最爱的书籍便是通史了。最让我感到惊异的是,他还喜欢读金庸的书。碰见李老师的一位学生,我问她关于李老师的印象。她说的并不多,但有一句话我记忆深刻:“李老师常说,要将档案进行到底!”

张翠平(以下简称“张”):前段时间,正值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时期,对这些选择在档案学研究道路上继续奋斗的学子,您有什么话想说呢?

李财富(以下简称“李”):非常感谢考生们对安徽大学档案学专业的热爱、信任和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的专业就不可能永葆青春和活力。希望有志于档案学研究、热爱档案事业的学子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张:“一条‘黑道’走到底”!您的学生说,您经常把“将档案进行到底”这句话挂在嘴边。能否给我们具体解释一下?

李:这句话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精神、一种志向、一种追求。人生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一个人除了上学读书,有效工作时间不过几十年,找到一个自己喜欢并适合自己的专业且能做出一点成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接触档案学专业,迄今已近30年,可以说,我人生的黄金时期都在与档案学专业打交道,“档案”二字已浸入我的骨髓。另外,几十年来,除了档案学专业,我别无他长。因此,“将档案进行到底”既是兴趣所使然,也是“饭碗”所依托。

张:我觉得“将档案进行到底”,没有一定的底气,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说得出的,我想知道您如此自信的原因。

李:其实,这与是否自信无关。任何人都可以说“将某某进行到底”,如“将爱情进行到底”、“将婚姻进行到底”、“将革命进行到底”等,至于能否进行到底,则依各人的毅力、恒心、环境而定。

张:您个人的发展道路,可以用“顺利”两字来形容。本科毕业工作三年后,读研、读博,回校执教,30岁评副教授,35岁便成为最年轻的教授,又从系主任到副院长、院长。听说,这次在换届选举中,您又一次众望所归,继续担任院长职务。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是否做任何事都有持之以恒的决心?

李:运气加努力,使我在职称晋升方面走得比较顺畅。做院长是我的另一种人生经历,“玩票”的成分较多,当然,收获也不少。我的主业是教学、科研,我无意也不可能在“仕途”上走得更远,最终还是要完全回归到学术队伍中去。我曾经多次向学校有关领导提出要“解甲归田”,但未能获准。可能大家觉得我“玩票”比较认真,颇有敬业精神,所以,这次换届选举还是都支持我再为学院服务几年。我这人比较“一根筋”,做事力求完美,以免问心有愧。

张:要做到问心无愧,的确不容易。在之前,与您的交流中,您就提到了“责任”,要负起“责任”,不仅对于个人来说是这样的,对于研究档案学的整个队伍来说,也应当如此吧?

李:是的。无论是档案学研究者个体,还是整个档案学研究队伍,都应具有为繁荣我国档案学理论研究、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发展而孜孜以求、“添砖加瓦”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

张:正是这种责任心加上热爱,所以,您想要尽自己的努力为档案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我手头有本您的著作——《中国档案学史论》,我想问:研究中国档案学史,对于推动档案学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李:这一点已在拙作中提及,此处再略作赘述。“忘记历史便意味着背叛”。对于档案学研究者来说,不了解档案学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其专业知识结构就显得不够完整,就很难真正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至少不能算是合格的档案学者。研究中国档案学史,有利于提高档案学的科研水平,完善档案学理论与科学体系,丰富档案学研究内容,提高档案科学管理水平,为社会各项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对中国档案学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我国档案学发展历程中的经验教训,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档案学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进而更好地发挥档案学理论对档案工作实践的指导、规范作用,促进我国档案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张:目前,社会各界都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该如何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李: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可持续发展。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正确处理好档案事业内部及外部的各种关系,使其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不断优化档案事业内部结构,逐步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积极而又合理地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使档案工作在满足当前需要和长远需要之间保持平衡。我认为,要实现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档案事业与社会其他各项事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档案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档案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离不开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的支持,其他各项事业的良性、科学发展也需要档案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其次,要解决好档案事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发展问题,如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与档案实体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档案实体管理工作与档案专业教育工作、档案科研工作之间的关系问题等。

张:可持续发展要求协调。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档案工作与之存在着什么样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李:市场经济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是积极与消极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充分利用积极影响,避免或减少消极影响,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十分现实地提到了各级档案部门的议事日程。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对传统的档案工作的确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与影响,包括档案观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服务方式等,这些都应进行相应的

调整。市场经济与档案工作之间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档案工作的公益性与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之间的矛盾,二是传统档案管理的行政性与市场经济的自主性之间的矛盾,三是档案内容的滞后性与市场经济的速效性之间的矛盾。改革是解决这些矛盾的必由之路,档案部门只有改革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赢得社会各方面的理解与支持。因循守旧、抱残守缺,无异于画地为牢、坐以待毙。

张:要适应,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您看来,档案事业亦是如此?

李:创新是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发展的应有之义,档案事业自然不能例外。无论是档案学理论研究还是档案工作实践,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发展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张:档案学该如何创新?

李:档案学的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集合概念,包括意识(观念)创新、方法创新、内容创新等各个方面。档案学不是哪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历史积累和发展的结果,其发展是一个不间断的渐进过程,是以继承为前提的。当代档案学正是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档案学理论和档案思想的基础上总结、升华的。

张:您在著作中提到:中国的档案学在引进国外理论时“食洋不化,囫囵吞枣”,这其中是否包括备受争议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对此理论,各派学者众说纷纭,各持己见。您的观点是?还有您怎样看待这样一种“百家争鸣”的现象?

李: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项西方档案学理论像“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这样对中国档案学理论和档案工作实践产生如此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的学术争论更是耐人寻味,其持续时间之长、争论之激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件(档案)的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是现代西方档案学研究中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因此,备受国外档案学界的推崇与青睐。当然,“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并非尽善尽美的绝对真理,如没有考虑电子环境下文件运动的特点及其规律等。此外,西方学者在文件运动阶段的划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分歧。这些都说明了“文件生命周期理论”尚需进一步修正、补充和完善。“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能否中国化”是国内学者们争论的焦点,一时间观点迭出、

“火花”四溅,热闹非凡。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即“文件生命周期理论”虽然有其合理性,并据此设立的半现行文件保管机构一一文件中心也显示出较多的优越性,但难以在我国普及推行,本人已在相关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支撑这一观点的理由,此处不再重复。“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学术争鸣是理论发展和繁荣的催化剂。近20多年来,众多国内学者在“文件生命周期理论”上的争论,极大地活跃了档案学术气氛,拓宽了学者们的视野,推动了相关档案工作实践的发展。

张:在做研究中,“学风问题”无疑会对其研究成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您怎样看待档案学术规范问题?

李: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屡屡被曝光,严重地损害了学术界的声誉,玷污了科学殿堂的圣洁。因此,学术规范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学术规范的核心是学风问题,而良好学风的养成除了依靠必要的法规、制度进行约束以外,更多、更主要的则需要学者的自律。古往今来,但凡大学问家无不强调要把做人与做学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甚至认为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一些大学问家自觉地探求为学、济世之精神,他们既给学术界留下了学问,留下了知识,留下了人格精神,也为后代留下了治学之道、做人之道。档案学研究者应牢固树立学者应有的道德意识和责任心,正确认识学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和知识产权,切实扭转无引文、无视前人研究基础、无新鲜经验和事实材料的空谈之风,尤其要自觉抵制并反对学术腐败。

张:“学术研究是一项创造性的科学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也是一件需要汗水乃至心血的苦差事,投机取巧者不能胜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仍然是当今档案学者必不可少的学术精神。”这是您在《档案学者应做道德文章的楷模》一文中所说的话,我想,这也许是对您上述观点的更好补充吧。您是一位潜心做学问的学者,从您的论文语言来看,您的文史功底特别深厚,援例用典似乎是信手拈来,想必您一定读过许多史学方面的书籍?

李:档案即历史,档案学与历史学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对于档案学专业学生来说,文史知识是其知识体系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文史功底,无论其将来是继续深造还是从事实际工作,都会显得漂浮,底气不足。我很庆幸在本科阶段学了《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并对文学和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阅读了一些经典著作,受益匪浅。

张:您的学生们都说您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毫不枯燥乏味。看来您的这些知识储备很有用啊。

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所以,选择以教师为职业的同志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储备,否则极易误人子弟。说实话,每次走向讲台,我都如履薄冰,诚惶诚恐。加之现在的大学生都缴费上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就是消费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其提供优质服务(教书育人)。

张:学生说您“很潮”,和他们比较谈得来。和您仅有的一次交流,我也是印象比较深刻。您非常健谈,对许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最让我佩服的一点是,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我似乎明白了一点,您的成功,应该在于最大限度地充实自己吧,学无止境!

李:“学然后知不足”。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递增,与此同时,知识老化的速度也在逐步加快,我们只有及时地汲收新的知识,不断地完成知识的新陈代谢,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成为合格的“当代人”。

张:在您所接触的这些传统文化中,有没有一种比较突出的思想影响了您,或者说让您的感触比较深?

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醇,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其中的很多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理性的光芒。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一定要珍视这份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并努力使它发扬光大,以造福于整个人类。当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落后于时代发展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鉴别,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此外,全球一体化的进程正在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外的先进文化大量传入我国。对于国外的这些先进文化,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应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吸收。

张:看来,您比较钟情于传

统文化,那么,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各种信息浩如烟海的今天,您怎样引导学生去阅读呢?我觉得如今的年轻人很少有读《四书》、《五经》之类的书籍了。

李:学习应该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学习的内在动力来自学习者本人的兴趣与需求,靠别人督促去学习,往往不会有太好的效果,甚至会使学习者产生抵触情绪。当然,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心智尚不够成熟,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方面给予其必要的引导。《四书》、《五经》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这些经典书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品位,丰富我们的学养。

张:众所周知,您还是“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获得者,这可是一项至高无上的荣誉啊。这其中一定有许多故事可讲,我们很想听李老师娓娓道来。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实力,当然就会脱颖而出”,李老师的成就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李:荣誉属于过去,未来更需努力。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不能利令智昏,被所谓的荣誉所累,而应以此作为继续前行的动力。

张:呵呵,李老师很谦虚啊,您的这种精神,是我们目前都应该坚守的。另外,我想替广大学子问一个问题,今年档案专业研究生的招生情况如何?

李:今年,我校档案学专业研究生的生源比较饱满,录取人数超过了计划招生人数。再一次感谢考生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

张:就以往的情况来看,档案专业与其他专业相比较,应该算是个冷门了,那么,您怎样看待其如今的炙手可热?这属于正常现象吗?

李:我没有感受到档案学专业有多么烫手,若果真如此,我也不敢接触了。有关媒体的确有过类似的报道,标题似乎是“风景这边独好”。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档案学专业一度比较红火,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经常供不应求,此后,“盛景”不再。当然,这并不是说档案学专业人才已经饱和,社会已经不需要档案专业人才了,而是指由于我国尚未建立档案职业准入制度,许多不能胜任档案工作的人通过各种渠道占据了档案岗位,导致大批档案专业毕业生只得从事其他工作。据我分析,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档案学专业之所以就业情况较好,可能与“产量”较小、适应面较宽有关。目前,全国培养档案人才的高校只有30余所,每年的毕业生不过1000多名,因此,相对于其他“布点”多、“产量”大的专业来说,比较容易被消化。

张: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一文中提到了“开展档案学研究,需要一支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档案科研队伍”,上述现象,是否符合这种规律?

李:事业兴衰,关键在人,开展档案学研究自然也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科研队伍。档案学专业教育机构在为社会各行各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量优秀管理人才的同时,也为档案学研究储备了一支具有较大潜质的生力军。当今,活跃于我国档案学研究第一线的学者大多毕业于高校档案学专业,接受过系统的档案学专业教育培训,这是我国档案学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张:您在大学毕业之后,曾经到基层从事了三年的档案工作,那时的工作经历,是不是您在《中国档案学的发展规律》中强调“实践”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实践是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检验理论(真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时,特别强调实践对于理论的决定性作用,“社会上一旦有某种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10所大学更能将科学推向前进”(大意)。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管理、应用学科,档案学的一切理论归根结底都来源于档案工作实践,并要接受档案工作实践的检验;没有档案工作实践的呼唤,就不会有档案学理论。三年的基层档案工作经历,加深了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时刻提醒我,在研究中不能“客里空”,玩文字游戏。

张:实践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您作为管理学院的院长以及校档案学的带头人,一定是身体力行、大力推动了全院乃至全校的档案事业吧?

李:安徽大学是全国较早创办档案学专业的高校,其档案工作理应走在高校的前列。由于种种原因,学校的档案工作一度发展迟缓。近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学校的档案工作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硬件、软件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本人只是一个“生产队长”,人微言轻,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与我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过,我曾在学校有关会议上多次呼吁要重视档案工作,至于是否多少影响了学校领导的决策,不得而知。“我的地盘我做主”,作为档案学专业出身的院长,如果学院的档案工作“灯下黑”,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我院的前后几任院长所学的专业都与信息有关,都很重视档案工作,因此,在学校的各个院系中,管理学院的档案工作算是比较好的。

张:您现在身为院长,一个您称之为“奉献”的岗位。那么,您将时间、精力奉献给了院里,是否离您“将档案进行到底”的初衷远了一些?

李:没有。我现在仍然承担档案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仍然积极参加国内档案学界的各项学术活动,只不过由于琐事缠身,投入到档案学研究中的时间与精力少了许多,这一点时常让我苦恼、彷徨。

张:呵呵,李老师大可不必如此苦恼。您曾经在“亚太地区档案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作了一篇题为《社会对档案教育工作者的期待》的发言,获得全场的好评,说明您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发展档案教育方面啊。

李: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社会对档案从业人员提出了愈来愈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具有熟练驾驭现代高新技术的能力;不仅要继续扮演好历史事实的维护者、社会记忆的“保护神”的传统角色,而且要尽快适应档案文件的“监督者”、“审计员”的角色。

张:我今天还想要问的是:学生对于教育工作者的期待是什么?档案教育工作者真能做到像您所说的“将档案进行到底”吗?

李: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自然希望自己的老师德艺双馨,集教师、学者于一身,融理论家、实践者于一体。当今社会,文化、价值多元,任何人都有重新选择职业的权利和自由,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张:尽管如您所说,不能要求每一位档案教育工作者都以档案专业教育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不过您自己是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您在访谈开篇说的“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一条‘黑道’走到底”。

上一篇:金融服务总结报告下一篇:头文字D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