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期刊知识解释

2024-05-03

关于期刊知识解释(共4篇)

篇1:关于期刊知识解释

《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名词解释

1.总被引频次: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测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学术影响力,是从信息反馈的角度评价期刊的基本指标之一。该项指标用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直接反映了期刊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

2.影响因子:国际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于1972年由E.加菲尔德提出。该项指标用论文平均被引率反映了期刊近期在科学发展和文献交流中所起的作用,通常期刊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具体算法为:

影像因子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 该刊前2年发表论文的总数

3.即年指标:为一个表征期刊即时反应速率的指标,主要描述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在当年被引用的情况。具体算法为:

即年指标该期刊当年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次数 该刊当年发表论文的总数

4.自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该刊本身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5.他引率:指该期刊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6.引用刊数: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反映被评价期刊被使用的范围。

7.扩散因子:用于评估期刊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具体意义为该期刊当年每被引100次所涉及的期刊数。具体算法为:

扩散因子总被引频次涉及的期刊数100 总被引频次

8.学科扩散指标: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

学科扩散指标引用刊数 所在学科期刊数

9.学科影响指标:指期刊所在学科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占全部期刊数量的比例。

学科影响指标所在学科内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数量 所在学科期刊数

10.被引半衰期: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的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通常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

11.权威因子:利用PageRank算法计算出来的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的PageRank值。与其他单纯计算被引次数的指标不同的是,权威因子考虑了不同引用之间的重要性区别,重要的引用被赋予更高的权值,因此能更好地反映期刊的权威性。

12.来源文献量:指来源期刊在统计当年发表的全部论文数,它们是统计期刊引用数据的来源。

13.文献选出率:按统计源的选取原则选出的文献数与期刊的发表数之比。

14.参考文献量:指来源期刊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

15.平均引文数:指来源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引用的参考文献数。

16.平均作者数:指来源期刊每一篇论文平均拥有的作者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生产能力的一个指标。

17.地区分布数:指来源期刊登载论文所涉及的地区数,按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计(不含港、澳、台地区)。这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18.机构分布数:指来源期刊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机构数。这是衡量期刊科学生产能力的另一个指标。

19.海外论文比:指来源期刊中,海外作者发表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为衡量期刊国际交流程度的一个指标。

20.基金论文比:指来源期刊中,各类基金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为衡量期刊论文学术质量的重要指标。

篇2:中美科技期刊的知识图谱比较分析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中国的情报学文献数据来自CSSCI引文来源文献数据库, 时间段选择1998—2011 年, 期刊名称选择 《情报学报》, 共得到1 689 篇论文。

美国的情报学文献数据来自Web of Science平台, 以SCIE为来源数据库进行检索, 检索条件为:出版物名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或者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文献类型= “article”, 出版年= “1998—2011”, 共得到1926 篇论文。

利用陈超美[22]开发的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 II信息可视化技术软件, 调整每个时间分区为一年, 对被引文献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

2 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2. 1 中国 《情报学报》 的知识图谱

图1 为1998—2011 年我国 《情报学报》的载文共被引知识图谱, 该图谱共包含397 篇文献以及530条文献之间的连线, 其中, 397 篇文献是由94 部专著、140 篇外文文献和163 篇中文期刊文献组成。早期的经典文献主要分布在20 世纪80 年代之前, 最早的10 篇文献全部是外文文献, 由2 本专著和8 篇论文组成, 其中Salton和Brookes各拥有2 篇文献。最早的10 篇文献中: 第一篇是Luhn于1958 年发表在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的一文, 首次提出了自动文摘的概念; 第二篇是Price ( 普赖斯) 于1965 年发表在 《Science》的 《科学论文的网络》一文, 创造性地研究了科学论文之间形成的 “引证网络”; 第三篇是Brookes于1969 年发表在 《Nature》 的论文, 提出了对布拉德福定律图形表述的布鲁克斯公式; 第四篇是Berge于1973 年出版的 《图论与超图》 专著, 最早提出超图的概念;接下来的两篇是Salton于1975 年分别发表在 《Com-munication of ACM》 和 《JASIS》 的两篇文献, 前一篇首次提出了向量空间模型, 即古典的向量空间模型, 后一篇将VSM模型用于自动标引中; 第七篇是Axelrod于1976 年出版的 《Structure of Decision: The Cognitive Maps of Political Elites》 一书, 成功地将认知地图运用到决策领域, 成为知识管理的新方法;第八篇是Cruse于1979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Linguis-tics》 的有关 “语义传递” 的文章; 第九篇是Allen于1980 年发表在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的有关“对话模型”的论文; 第十篇是Brookes于1981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的论文, 将认知理论引入情报学, 提出了 “情报认知范式”。

1998—2011 年间, 我国 《情报学报》 载文中国内前10 位高被引文献, 专著和期刊论文各占一半。其中, 最突出的是2002 年史忠植编写的 《知识发现》一书, 其被引频次为25 次, 该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知识发现的方法和技术, 反映了当前知识发现的最新研究成果; 排在第二位的是邱均平编著, 1988 年出版的 《文献计量学》, 其被引频次为22次; 排在第三位的是由包昌火等编著, 2002 年出版的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 其被引频次为18 次; 排在第七位是由梅家驹著, 1983 年出版的 《同义词词林》, 其被引频次为14 次; 排在第十位是由缪其浩主编, 1996 年出版的 《市场竞争和竞争情报》, 其被引频次为13 次。5 篇高被引的期刊论文当中有3篇发表在 《情报学报》上, 另外2 篇发表在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和 《软件学报》上。其中, 排在第四位的是包昌火于2003 年在 《情报学报》发表的 《人际网络分析》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16 次; 排在第五位的是马费成于1996 年在 《情报学报》发表的 《情报学的进展与深化》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16 次; 排在第六位的是邓志鸿于2002 年发表在 《北京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的 《Ontol-ogy研究综述》 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15 次; 排在第八位的是马费成于2007 年发表在 《情报学报》 的《论情报学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体系构建》 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14 次; 排在第九位的是邓爱林发表在《软件学报》2003 年第9 期的 《基于项目评分预测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一文, 其被引频次为14 次。

1998—2011 年间, 我国 《情报学报》 的国外前10 位高被引文献由1 本专著、1 篇会议论文和8 篇期刊论文组成, 且被引频次在6 次到9 次之间。其中, 排在首位的是美国情报学家Salton于1983 年出版的专著 《Introduction to Modern Information Retriev-al》 ( 《现代情报检索导论》) ; 第二篇是Gruber于1993 年发表的 《Knowledge Acquisition》 的论文, 该文给出了本体的一个最为流行的定义, 即 “Ontology是概念模型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第三篇是Barabas于1999 年发表在 《Science》的 《Emergence of Scal-ing in random networks》 一文, 作者发现真实网络的无标度性, 提出了无尺度网络理论; 第四篇是Breese于1998 年发表的 《协同过滤算法》 的会议论文; 第五篇是万维网创始人Berners于2001 年发表在 《Scientific American》的 《The Semantic Web》论文, 对语义网这一概念进行了解释, 并提出了它的体系结构; 第六篇是Snyder于1999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关于网络链接分析的论文, 指出了使用商业搜索引擎进行链接分析的种种弊端;第七篇是Bar - Ilan于2002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上的有关网络计量学的论文, 该研究表明不同搜索引擎所提供的链接检索功能不同, 检索网站被链接情况所得结果是不完整的; 第八篇是Newman于2003 年发表在 《SIAM Review》 的论文 《复杂网络结构和功能》, 该文是有关复杂网络的经典综述; 第九篇是Deerwester于1990 年发表在《JASIS》 的 《Indexing by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一文, 该文提出了潜在语义分析这一自然语言处理的方法, 在自然语言理解、文本分析、信息过滤、情报检索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第十篇是Ingwers-en于1998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 上的 《网络影响因子计算》论文, 该文提出了外部网络影响因子的概念。综上所述, 10 篇外文文献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按顺序分别是: 情报检索、本体、社会网络、协同过滤算法、语义网、链接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潜在语义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

2. 2 美国 《JASIST》 的知识图谱

图2 为1998—2011 年 《JASIST》的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 共包含235 篇文献及其之间的1 129 条连线。从文献的年代分布看, 共跨越了84 年。其中, 最早的一篇文献是Lotka发表在1926 年 《华盛顿科学院报》上的题名为 《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的论文, 提出了 “洛特卡定律”, 这是文献计量学中创立最早的一个定律。其他主要的奠基性文献还有:英国文献学家Bradford于1934 年发表在 《Engineer-ing》 上的论文, 提出了描述文献分散规律的经验定律——— “布拉德福定律”, 这一定律奠定了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基础; 美国哈佛大学的语言学家Zipf于1949 年出版的 《人类行为和最小努力原则: 人类生态学导论》 一书中提出了文献计量学领域著名的“齐普夫定律”。这就是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美国学者Bush于1945 年在 《大西洋月刊》 上发表的 《诚如所思》 的文章标志着情报学的诞生。1948 年Shannon ( 香农) 在 《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 上发表了 《通信的数学理论》, 成为了信息论正式诞生的里程碑。Garfield于1955 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 《引文索引用于科学》 的论文系统地提出了用引文索引检索科技文献的方法, 为引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 年, IBM公司的Luhn在《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上发表的论文介绍了自动文摘系统的研制工作, 开创了自动文摘的先河。Price在1963 年出版的 《小科学、大科学》著作中提出了著名的 “普赖斯平方根定律”。1973 年, Small发表在 《JASIS》 上的文章提出了同被引聚类方法。

从文献共被引频次看, 《JASIST》 的排名前10位的文献除了排在首位的是2005 年之外, 其它均在2000 年之前, 最早的是1982 年, 频次最高的是美国物理学家Hirsch于2005 年发表在 《PNAS》 (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的论文, 首次提出h指数并迅速成为计量学领域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 后来又衍生出g指数、A指数、R指数和AR指数等; 排在第二位的是Kuhlthau于1991 年发表在 《JASIS》上有关“基于用户信息需求情况建立信息查询过程模型”的论文; 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的是Salton分别于1983 年出版的 《现代信息检索导论》 和1989 年出版的 《自动文本处理: 电脑下的信息转化、分析和检索》两本专著, 前一本对现代检索理论和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是现代检索理论和技术的奠基之作, 后一本开发了著名的 “SMART”向量模型信息检索系统; White于1998 年发表在 《JASIS》上有关“信息学科领域作者共被引可视化分析” 的论文列第五位, 该文发现情报学有试验检索和引文分析两个相对集中的研究主题; 排在第六位的是Jansen于2000 年发表在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 上有关 “搜索引擎日志分析” 的论文; 排在第七位的是Bates于1989 年发表在 《Online Review》的有关 “网上查询接口的浏览和Berrypicking技术”的论文, 该文提出了 “berrypicking”信息查询模型;Kuhlthau于1993 年出版的 《查询的意义: 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处理方法》 ( 第1 版) 一书排第八位;排在第九位的是Belkin于1982 年发表在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 的有关 “信息检索背景和理论” 的论文; 排在第十位的是Deerwester于1990 年发表在《JASIS》上主题为 “潜在语义索引”信息检索方法的论文。从研究内容看, 前10 篇文献除第一篇涉及h指数、第5 篇关于作者共被引分析和最后一篇关于潜在语义索引之外, 其余7 篇文献内容直接或间接与信息检索理论和技术相关。

3 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3. 1 中国 《情报学报》 的知识图谱

图3 为 《情报学报》的文献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共包含228 个关键词及其之间的375 条连线, 每一个结点代表一个关键词, 结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由图可知, 结点最大即共现频次最高的是 “信息检索”, 达到118 次。信息检索是情报学的传统研究领域, 相关研究论文贯穿整个14 年, 主要分布在2000—2007 年, 年均论文近10 篇, 2008 年之后研究论文数量年均在5 篇左右。与信息检索直接关联的关键词有: 网络信息检索、检索系统、检索方法、文献检索、联机检索和图像检索等。除了在传统信息检索理论基础之上的研究之外, 还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方向, 如基于元数据的网络信息检索、个性化智能信息检索、基于语义/本体/Agent/XML/信息整合/挖掘技术的网络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和基于扩展模糊概念网的信息检索等。其次是 “竞争情报”, 共现频次达到107次。竞争情报一直是情报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并且研究热度有持续增强的趋势, 特别是近5 年, 研究论文的数量保持在10 篇左右。竞争情报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竞争情报理论研究、竞争情报方法研究 ( SWOT分析、定标比超、战争游戏法和专利分析等) 、竞争情报体系 ( 软件、系统) 研究、竞争情报教育研究和反竞争情报研究等。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是该领域的主要方向, 还有网络竞争情报和人际竞争情报; 此外, 技术竞争情报和产业竞争情报成为近几年新的研究领域。“数字图书馆”以100 次的共被引频次排在第三位。数字图书馆在我国从1998 年开始升温, 显著的标志是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启动。数字图书馆属于下降型关键词, 从各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可见一斑, 从1998 年到2003 年逐渐上升, 2007 年之后基本上每年不超过3 篇, 其中2003 年和2006 年达到顶峰, 各11 篇。数字图书馆的研究主题主要涉及数字图书馆建设 ( 设计与实现) 、数字图书馆用户服务、数字图书馆互操作、数字图书馆模型 ( 基于本体或网格) 等。其余7 个关键词的共被引频次在75 至50次之间, 按照降序分别是知识管理、本体、搜索引擎、情报学、数据挖掘、文本分类和信息服务。高中心性关键词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学科的研究热点, 按中心性由高到低的顺序, 前10 位的关键词是信息检索、本体、情报学、知识管理、数据挖掘、竞争情报、internet、元数据、文献计量学和数字图书馆。无论是被引频次和中心性, 信息检索都排在首位, 说明其一直是情报学的热点研究领域。

3. 2 美国 《JASIST》 的知识图谱

图4 为 《JASIST》 的文献关键词的共现图谱, 共包括116 个节点、566 条连线。 “Science”无论是共被引频次还是中心性均排在第一位, 是网络中最重要节点, 说明情报学基础理论体系是研究者关注的核心主题; 其它的还有: retrieval, information, model, design, internet, knowledge等。 概括起来, 研究热点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 1) 情报学理论体系研究。情报学理论体系不是很完善, 是在其它如图书馆学、管理学、计算机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关的关键词有: sci-ence, information - science, information - technology, model, system, library, management, computer等。

( 2) 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研究。信息检索研究一直是情报学最重要的核心领域之一, 不仅包括传统的信息检索, 还有智能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的检索模型、检索效率评价、用户信息检索行为等, 可从以下这些关键词如retrieval, information - re-trieval, seeking, search, information - seeking, docu-ment - retrieval, hypermedia等体现出来。

( 3) 情报学研究客体研究。该领域的热点词汇有信息、知识、行为、用户学术交流、期刊、出版物、科技文献和文本 ( 超文本) 等, 相关关键词为:information, knowledge, behavior, users, scholarlycommunication, journals, impact, docu-ments, text, publication, hypertext, impact factors, electronic journals, scientific literatures, classification。

( 4) 网络技术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多, 如网络链接、网络挖掘、网络计量等, 相应的关键词有: internet, networks, world - wide - web, online, relevance等。相关技术如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等广泛应用, 大大拓宽了情报学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

( 5) 情报学方法与评价研究。主要有引文分析法、文献计量法、作者共被引和共词分析法等, 涉及到的关键词有: citation, citation analysis, h - in-dex, hirsch - index, collaboration, scientists, authors, bibliometrics, author cocitation analysis, intellectual structure, co - word analysis。引文分析的对象往往是期刊、论文、数据库、出版物等对象, 藉此涉及到一些相关的研究内容, 如期刊的影响因子、作者科技合作、类h指数等。

4 结论

利用信息可视化工具Cite Space对中美两国情报学的代表性期刊——— 《情报学报》 和 《JASIST》, 从文献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方面探讨中美情报学在知识基础、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等方面的异同点, 具体来说:

( 1) 文献共被引图谱方面, 国内外研究的知识基础不同。两者的前10 篇早期文献都是20 世纪80年代之前的力作, 然而只有一篇重合, 即Luhn于1958 年发表的关于 “自动文摘” 的论文, 说明两本期刊的载文内容、作者视野等方面区别较大。《JAS-IST》 的早期文献包含了文献计量学的三大基本定律、《诚如所思》、《通信的数学理论》、引文索引和“普赖斯定律” 等, 相对来说比 《情报学报》 的早期文献更经典, 说明 《JASIST》 的作者更加注重原始文献的检索、阅读和提炼。从共被引频次看, 《情报学报》的前10 篇中文文献由5 本专著和5 篇期刊论文组成, 前10 篇外文文献的主题分别侧重情报检索、本体、社会网络、协同过滤算法、语义网、链接分析、网络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潜在语义分析和网络影响因子;《JASIST》的前10 篇文献由3本专著和7 篇期刊论文组成, 主题除了h指数、作者共被引分析、搜索引擎日志分析和潜在语义索引之外, 其余都直接或间接和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相关。两者的前10 篇文献之间只有1 篇文献相同, 即Salton的 《现代情报检索导论》。

( 2) 关键词共现图谱方面, 国内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不同。从共被引频次看, 国内文献中位于前几位的关键词是: 信息检索、竞争情报、数字图书馆、知识管理、本体、搜索引擎等, 而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科学、信息、检索、设计、网络、知识等这些关键词组成的核心领域, 可见国内研究的热点主题广泛而不深入持久, 跟踪研究较多, 而国外研究主题相对集中且深入, 原创研究较多。无论国内外研究, 信息检索一直是情报学研究的主线和重点。

篇3: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研究

[摘 要] 指出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概念的基础上,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三个层面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主要因素;最后,从出版质量、受众评议、受众分析和传播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开放获取 开放获取期刊 知识传播 传播效能

[中图分类号] G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6) 04-0096-04

[Abstract] Point out that speedy knowledge transmission is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Open Access (OA) Journal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defining the concept of OA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efficacy, analyze the main contributory factors behi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journals efficacy, medias efficacy and audiences efficacy; finally suggest four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respects, namely publication quality, audience review, audience analysis and communication means.

[Key words]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Journals Knowledge transmission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发端于1980年代末期的开放获取出版一经出现就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出版的主要模式之一。经过近30年的发展,开放获取期刊出版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6年6月,开放获取期刊名录(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DOAJ)上收录的开放获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 OAJ)数量达到8947种[1]。

开放获取期刊价值的发挥取决于其承载的知识内容是否能够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广泛有效的传播。虽然在知识交流效率方面,开放获取期刊扩大了读者对于学术信息的使用权限,极大地提高了知识交流的实效性[2]。但是,相较于非开放获取期刊,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仍处在较低水平[3]。因此,扩大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

1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界定

在界定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概念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知识传播的概念。作为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知识只有通过传播才能实现传递和普及,进而产生价值。所谓知识传播,是指一部分社会成员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借助特定的传播媒介向另一部分社会成员传播特定的知识信息,并期待收到预期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过程[4]。也就是说,知识传播具备一定的目的性,特定的利益会促进或影响知识的流动与传播,进而提高或降低知识传播效能。

开放获取期刊的重要使命是要完成学术成果的快速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存在知识传播效能的问题。所谓知识传播效能,是指衡量一个主体实现知识传播目标、完成知识传播任务、开展继续传播活动的品质、效率与潜力的综合性指标[5]。具体到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则是指其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作用于受众,达成学术成果传播目标的程度。因此,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对其传播效能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把握其传播效果。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播效能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从过程论的角度,本文将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进一步细分为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信息传播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影响其最佳效能的因素,如何降低这些因素的干扰作用,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重点之一。也因此,本文将从“期刊效能”“传播效能”和“受众效能”三个维度分析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关键因素,提出改善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具体策略。

2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分析

2.1 期刊效能维度

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期刊效能,要从内容数量和内容质量两个层面进行。在内容数量方面,主要考察开放获取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等指标。载文量作为期刊计量学指标的基础和基本参数之一,不仅是遴选核心期刊的重要指标之一[6],而且因其与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对期刊在相关学科的影响力也有一定影响[7]。相关研究表明,影响因子大、论文质量高的刊物,其论文篇幅均明显较长。有研究指出,论文篇幅较短不利于科技期刊质量的提高[8]。

在内容质量方面,开放获取期刊刊载论文的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是主要的考察指标。通常,期刊论文的质量越高,读者对其关注程度也越高;读者关注程度越高,论文被访问、收藏、下载、转发和引用的机会也越大。此外,如何有效整合、共享科研过程中产生的科学数据资源,也将深刻地影响期刊的质量[9]。因此,在评价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期刊效能时,必须考察期刊的载文量、论文篇幅、论文关联资源数量、被访问频次、被收藏频次、被转发频次、被下载频次、被引用频次等指标。

2.2 传播效能维度

信息总是在一定的环境、语境、背景中产生和传播的,不可能脱离一定的背景条件而独立存在[10]。学术期刊的传播环节关系到内容信息能否以最佳状态传递到读者手中,完成传播学术成果的使命[11]。媒介作为开放获取期刊传播的重要一环,其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直接影响知识传播效果。因此,评价开放获取期刊的传播效能,主要从开放获取期刊的传播范围、传播方式和传播精度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在传播范围方面,开放获取期刊论文被数据库收录数量、被搜索引擎检索数量、被馆藏机构揭示数量越多,以及期刊网站知名度越高,其知识传播范围越广。在传播方式方面,电子邮件推送、RSS订阅、期刊博客、期刊公众号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综合采用,能有效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果。在传播精度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期刊用户进行受众画像和情感分析,针对用户需求和偏好推送知识信息,能够有效提高知识传播精度。因此,在考察媒介效能时,应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以上指标。

2.3 受众效能维度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受众效能主要表现为受众的自我效能和使用效能两个方面。开放获取期刊受众的自我效能是指受众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对期刊内容进行下载、引用、分享、收藏、转发等行为的主观判断和感受,具体表现为受众使用开放获取期刊意愿的强烈程度。以往的成败经验、他人示范效应和社会劝说都能够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12]。因此,开放获取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数量、同行评论质量、同行使用情况等将影响受众自我效能的形成,应对其加以密切关注。

在使用效能方面,受众一方面会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生活和学习经验等来判断该期刊是否满足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受众特点和偏好也会影响其期刊使用行为。也就是说,受众的性别、年龄、受教育背景、情感倾向、信息需求等个体差异都是造成受众使用效能高低的关键因素。

因此,分析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的受众效能时,要重点考察期刊论文的同行评论和使用情况,以及用户个体特征和偏好等指标。

3 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策略

作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模式之一,虽然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在集聚和传播知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较为低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努力提高其知识传播效能。

3.1 丰富稿源,加强审稿编辑工作

2009—2014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OA期刊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13],但开放获取期刊整体出版质量不高仍是事实。究其原因,出版流程简化和载文量不高是关键。出版流程简化在为开放获取期刊加快出版速度、赢得科研人员青睐的同时,也为学术质量的下降埋下了隐患。出版流程过度简化,尤其是组稿、编辑加工等一些重要出版环节的缺失或弱化正是导致开放获取期刊学术质量“良莠不齐”的重要根源[14]。为此,开放获取期刊一方面要借鉴传统学术期刊的组稿方式获取高质量稿源,另一方面还应狠抓论文内容的审稿和编辑加工质量,以全面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

目前全球出版约9000种开放获取期刊,除少数稿源较为丰富、载文量较大外,大部分开放获取期刊,尤其是学术影响力低的期刊,都处于载文量较低的窘境。不少期刊一年仅出版几篇论文。载文量低,则读者数量少;读者数量少,则期刊学术影响力低;期刊学术影响力低,则作者投稿意愿低。如此恶性循环,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就会不断下降。因此,开放获取期刊应采取组建高水平编委会、专家约稿、免收论文处理费、优先快速出版、鼓励作者上传增强型文献等方式吸引优质稿源,以提高期刊载文量。

3.2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

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用户参与评论不仅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学术出版质量,而且可以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虽然部分期刊采取了严格的同行评议机制对论文进行审查,但仍然有相当多的期刊因缺乏严格的审稿制度而导致出版质量不高。为此,在采取开放评议[15]、交互评议[16]、引文评议等新型评议方式的同时,应加入层次评分、专家评分等客观评价标准,以进一步优化开放获取期刊的评议机制,进而提高期刊的审核和出版质量。

为了提高自我效能,先看用户评价已经成为大多数受众的习惯。当看到论文的好评较多时,受众自然会对论文留有较好印象,进而产生使用意愿。对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而言,如何创造良好的评论环境,吸引受众参与评论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简化受众评议流程、向撰写评议的受众提供奖励、主动创造评议话题、向受众发出评议邀请、将受众评议信息放在显著位置等手段或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吸引受众参与对论文的评议。

3.3 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

不同的期刊受众,其对媒介的选择、对知识信息的提取都会有所不同。如何编辑出版高质量内容,提高期刊受众的满意度,一直是开放获取期刊出版者关注的重点。采取科学方法对受众使用期刊过程中产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下载量、使用频率、访问量、访问率、停留时间等数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科学界定期刊受众群体类型及群体特征、受众使用行为特点等,不仅能够为优化期刊出版质量,提高用户体验提供决策支持,而且能够进一步挖掘期刊价值,为其后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社会化阅读时代,分享、互动、传播和社交是受众在进行数字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也因此,如何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联系为纽带,通过社会化属性聚合读者感兴趣的内容,筛选、挖掘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实现个性化内容的精准传播和用户接受[17]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除了对受众行为进行精确分析外,强化期刊知识传播过程中的“受众与受众”“受众与出版者”之间的双向互动,也是改善受众体验、减小阈值差、提高受众黏性的关键。

3.4 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随着信息源的丰富和传播渠道的增加,信息在更大范围内呈现泛在传播的特点,信宿的选择性进一步扩大。在其他要素恒定的情况下,媒介传播范围越广,期刊知识传播效能越大。此外,在传播内容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传播方式的改变与创新是提升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手段。虽然开放获取期刊对用户自由、开放、免费的特点使之较传统学术期刊更易于传播,但要不断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仍然要不断创新期刊传播方式,进一步扩大期刊传播范围。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信息传播方式更加注重以用户为中心。除了上文提及的RSS订阅等传播方式外,基于移动信息传播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的社会化网络分享已经成为开放获取期刊进行传播方式创新的主战场。例如,科学公共图书馆(the 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 PLoS)不仅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Reddit、Stumbleupon、Googl+、Facebook、Twitter、Linkedln等社交平台,还允许用户将内容分享到CiteUlike、Mendeley等文件管理社交平台和Pubchase仓储中。传播方式的创新不仅提高了PLoS期刊的知识传播效能,而且扩大了PLoS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4 结 语

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高低直接关乎其学术影响力的高低。虽然影响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各类因素十分复杂,但提高开放获取期刊载文量和出版质量,优化论文评议机制、吸引受众关注和评论,分析期刊受众行为、提高期刊受众黏性,创新期刊传播方式、扩大期刊传播范围等,仍不失为提高开放获取期刊知识传播效能的重要举措。

注 释

[1] https://doaj.org/

[2]武庆圆. 开放获取期刊的知识交流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

[3]韩鹏鸣. 基于特征因子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8):29-31

[4]倪延年. 知识传播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13

[5]张晓芳. 高校图书馆知识传播效应研究[J]. 图书馆学刊,2010(12):8-11

[6]颜志森,邓友娥,邵晓军.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创刊以来载文量及栏目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2(1):72- 75

[7]黄明睿. 载文量对科技期刊影响力评价的影响[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7):749-757

[8]王全金,吴泽九,李萍,黄露. 科技论文引文量及篇幅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分析[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0(3):107-111

[9]刘锦宏,张亚敏,徐丽芳. 增强型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 编辑学报,2016(1):15-17

[10]陈东. 传播学及其传播效能分析[J]. 社会科学,1986(5):64-66

[11]谢文亮,王石榴. 学术期刊的传播力与传播力建设策略[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4):425-430

[12]陈祖琴,葛继科,郑宏. 自我效能感与用户信息查寻行为[J]. 图书情报工作,2007(7):54-56,119

[13]付中静. 开放获取对国际期刊学术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及启示[J]. 科技与出版,2015(11):114-117

[14]徐丽芳,方卿. 基于出版流程的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控制[J]. 出版科学,2011(6):78-81

[15]开放评议是指将论文初稿、评审人员意见和签名、作者修改稿连同论文最终稿同时发布在网络上,力求评议过程透明化的一种评议方式。

[16]交互评议是指由评审专家、作者和科学团体进行公开讨论然后定稿的一种评议方式。

篇4:数字时代期刊馆员知识结构刍议

关键词:期刊馆员 期刊工作 图书馆 知识结构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4)01-0024-06

The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f Periodical Librarians’Knowledge Structure in Digital Times

——A Case Study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Nanjing Area

Abstract Journal occupies an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building of the library literature resources, periodical librarian should improv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with the time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eriodical management in digital times. Periodical librarian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By researching the periodical librarians’ cognitive situation about knowledge structure, and analyze the problems which are existing in the periodical librarians’ knowledge structure building,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a more comprehensive system of knowledge structure, so we also could provide reasonabl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periodical librarians’ knowledge structure.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lear that the improvement of periodical librarians’ knowledge structure is a gradual process, we could not accomplish at one stroke.

Keywords periodical librarian; periodical works; library; knowledge structure

在数字环境下,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日益成为评价馆员职业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期刊馆员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自身职业准确定位和构建的指南,而且也是开展读者服务工作的出发点,这将有助于推动图书馆期刊工作的高效优质开展。图书馆员的素质主要包括馆员的品德修养和业务技能两大方面,而业务技能又与知识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否直接决定着业务技能的高低[1]。

知识结构是各种知识在人类大脑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各种学科知识的配置比例,相关程度和协同关系[2]。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组成上有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知识结构面过于专指。图书馆在招聘录用期刊馆员时片面强调应聘者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连续出版物知识积累,忽视了通识知识的要求,致使期刊馆员在工作中缺乏其它学科知识背景的涉猎,难以充分满足用户的学科个性化信息需求。伴随交叉学科以及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和学科知识不断分化综合,读者对那些专业知识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信息需要增大,要求期刊馆员及时跟踪科学发展的新动态,了解相关学科最新发展的情况,以便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而这一切的前提就建立在馆员自身完善的知识结构基础上。其次,数字时代部分期刊馆员对本职工作的发展前景迷茫。在数字环境中,来自其它数据库供应商的高效优质期刊信息服务冲击了图书馆期刊的原有阵地,它们为用户提供更为便捷全面的信息获取,作为期刊馆员有必要使自身的知识结构符合数字化的运作要求,应具备对各种载体信息查询和获取的高效能力,并对期刊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提炼、开发创新,努力打破现有工作的僵局,明确自身职业的正确方向,树立职业荣耀感,甘于奉献,看重本职工作的价值。第三,图书馆期刊馆员组织管理不合理。在信息新技术的推动下,图书馆组织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如何优化馆员的职业素养,如何培养馆员的潜在能力,如何发挥馆员的专业特长等,这都将促使业界人士思索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合理组成。本文拟以南京地区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期刊馆员为调查对象,通过相应的问卷访谈,初步了解期刊馆员对知识结构的认知和看法,并通过分析综合,提出相应的知识结构,以期能为业界同行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采取填写问卷的方式,以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部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涉及26所院校(包含985院校、211院校、普通本科、民办三本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5份,有效问卷占95%(见表1),调查时间为2013年10月至2013年12月,历时近三个月。样本中的性别组成如表2所示,样本的年龄分布如表3所示,样本的学历构成如表4所示,样本的职称情况如表5所示。我们可以从样本数据中看出,目前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部的职工以女职工为主;期刊馆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1岁至50岁之间,呈现出中年化的特征;馆员学历以本科为主,但硕士及以上学历者超过四成,表明高校图书馆十分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期刊馆员的职称以馆员为主,有待鼓励馆员继续深造高级职称。

nlc202309040720

2 调查数据分析

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学科背景情况如表6所示,我们可以看出具有管理学背景的期刊馆员占了将近六成,这表明目前期刊馆员大部分毕业于图书情报专业(隶属管理学科),其它学科背景的馆员相对较少,需要加强学科期刊馆员的培训,扩充馆员的学科知识面,以便适应不同学科读者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期刊馆员对自身知识结构的满意程度如表7所示,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超过七成的馆员评价自身的知识结构是合理满意的,认为可以胜任本职工作。同时也有12.63%的馆员持不满意评价,这涉及到跨学科问题,这些馆员原有的学科背景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前工作的学科知识需要。

我们可以从表8中看出期刊馆员如何认为自身知识结构对本职工作的影响,数据显示74.73%的馆员十分看重知识结构对工作的影响作用,表明目前馆员重视构建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只有极少数馆员认为影响不明显,这可能与在期刊部的分工不同所致有关。

期刊馆员对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兴趣程度如表9所示,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馆员十分愿意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表明大部分馆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有着终身学习的良好意愿。但同时也有少数馆员持消极态度,我们应当做好相应的动员鼓励工作。

表10显示出期刊馆员对知识结构现有问题的看法,数据显示26.67%的馆员认为目前同行的知识结构中缺乏实践技能,有“纸上谈兵”的现状,相对应的有31.23%的馆员则认为现有知识结构缺乏理论内涵,难以有知识创新。另有29.12%的馆员则表示同行的知识仅仅是“泛而无精”,不能做到专一深入,12.98%的馆员结合读者的需求分析同行的知识结构并认为有一种我行我素的盲目认识,无视读者的个性化要求。

期刊馆员对本行业知识结构重点的看法如表11所示,我们可以看出馆员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重视旗鼓相当,均在50%附近,这表明理论和实践知识缺一不可,我们应当同样重视,避免单一倾向。

表12表明了期刊馆员对于知识课程的看法,数据表明超过六成的馆员青睐图书情报类课程,这和期刊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关系;有两成的馆员看中了计算机技术在泛在信息环境中的独特作用,认为有必要加强计算机知识修养;有一成的馆员比较重视公共管理类的课程,这与期刊学科本身隶属管理学门类有关;只有7.72%的馆员倾向于通识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较低的比例提示我们今后有待强化通识知识的普及。

此外,笔者以开放问答的方式让被调查者依次填写“期刊馆员应具备的期刊类知识课程”、“期刊馆员应具备的理论通识知识”、“期刊馆员应具备的实践技术知识”(每个问题至少列举五项回答),经过整理归纳后,笔者将其融合到下面期刊馆员知识体系的相关论述中。

3 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分析

国外期刊馆员关于知识结构的塑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期刊馆员要注重发展数字参考参考咨询服务,应当具备学科馆员相应的知识结构,其角色定位为教学的主体[3]。馆员应当加强信息和通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并指出要加强正规的信息素质教育[4]。馆员职责培训中的最重要因素是图书馆与院系教学科研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5]。馆员要和教师、学生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付出时间、热情和努力,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馆员的自身知识和服务能力籍此得以提高[6]。馆员在电子资源时代,馆员应当同时重视印刷版和电子版资源平台,并具备相应的检索知识[7]。

笔者结合国外同行的研究经验以及本次调查的数据和馆员的反馈,提出了一个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部分,其中理论知识涵盖了“通识理论知识群”和“专业理论知识群”,通识理论知识为专业理论知识提供必要的理论素养,专业理论知识可以深化对通识理论知识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同时实践知识包括期刊资源管理技术和期刊资源管理实践,其中期刊资源管理技术通过提供先进可靠的技术方法和有效的管理模式,以保证期刊资源管理实践的有效实施(见图1)。

3.1 通识理论知识群

包括哲学知识、外语知识、数学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那么它们对于从事期刊管理的人员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哲学知识属于方法论范畴,哲学方法对于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期刊馆员对本职业务工作进行抽象分析,以达到对期刊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外语知识可以使期刊馆员更多的接触来自国外的研究进展,紧随期刊管理研究的前沿领域,扩大视野,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数学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一方面可以帮助提高期刊馆员的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期刊馆员理解期刊中的各种统计指标。如今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效快捷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对期刊馆员来说无疑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社会科学知识,如文史知识有助于提高期刊馆员自身涵养和思维表达能力;法学知识可以培养期刊馆员的知识产权观念;经济学的原理应用在期刊管理中,可以使期刊资源管理同人类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更好的商业开发利用。

3.2 专业理论知识群

期刊馆员的专业理论知识群由外围理论以及核心理论两部分组成(见图2)。外围理论部分主要由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组成。这三者之间由于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属性或共同的联系形式会发生交融,那么这个交融之处就构成了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核心理论,核心理论包含了期刊馆员知识体系的基本概念、思想内涵、学科性质、研究范围及一些专门研究方法等。

首先,系统科学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非线性科学,其特点是以整体、综合、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是一门探索整体演化及其复杂性的科学,具有强烈的科学人文主义色彩,从世界观、方法论的深层次上试图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与艺术科学内在统一起来,开辟了人类理性的新天地,这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信息本质的认识,有助于人们从系统论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的特征。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已被大量应用于信息资源管理中,纵观人类管理思想中有关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如现代管理的典型代表有社会系统学派,它认为组织是一种不断进行内外部调整求平衡的开放系统,信息沟通对于组织而言十分重要,并提出了信息沟通原则;决策理论学派认为信息联系是决策的前提,十分重视非正式渠道的信息联系。信息科学指人类为了达到一定目的所进行的传递与接收信息的行为,信息组织过程也是改变信息有序化程度的过程,是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信息延伸,是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广泛地存在于客观物质世界中。这些学科彼此之间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相互渗透,都是研究信息获取、开发和利用的规律的,只是各自分别带有不同的职业倾向性。上述三种学科的交集就组成了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期刊管理导论、期刊管理原理、期刊管理方法论、期刊发展史、期刊用户研究、期刊法律法规研究、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期刊产业和信息市场研究、期刊教育学等等。

nlc202309040720

3.3 实践知识

实践性知识对期刊馆员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起着实证性的作用,一些理论上的知识单纯靠理解较为抽象,需要馆员在具体工作中加以运作,书本上的一味依赖将导致“本本主义”,在为读者服务过程中将无所适从。实践性知识常以内隐的状态镶嵌在馆员日常的工作情境中,往往不能有效地运用逻辑化的语言加以说明,也难以规则的形式加以传递,也就是所谓缄默知识[8]。期刊馆员实践性知识的习得更多有赖于自身的参与和同行的传授,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认识。

首先,期刊数字资源管理技术。主要包括:期刊资源获取技术,期刊资源加工技术,期刊资源检索技术,期刊资源服务技术。期刊资源获取技术主要有文本生成,图像扫描,音频视频采集,自动识别技术,其它数字输入技术(触摸屏,电子白板等);期刊资源加工技术主要有数据库技术,压缩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期刊资源检索技术包括存储技术和检索技术等;期刊资源服务技术包括因特网,超文本与超媒体,流媒体技术,各种通讯技术等。

其次,期刊数字资源管理实践。主要包括:(1)教学资源管理。期刊教学资源管理是高校期刊管理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期刊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期刊工作的核心,主要涉及如何利用现代期刊技术对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期刊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配合高校的人、财、物资源合理使用,完成教学计划。(2)查新资源管理。查新资源管理是站在国家或地区发展的角度,开发和利用某一学科期刊资源的最新研究成果,让更多的团体和个人共享这些期刊信息,使得科研经费利用效率最大化。(3)大众资源管理。大众期刊资源管理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一方面改进大众期刊资源组织的业务操作和管理方法,另一方面对大众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科学的管理规划,从而满足读者对大众期刊信息的需求。(4)其它领域期刊资源管理指除上述三项领域之外的期刊资源管理活动领域,通过应用期刊资源管理理论和各种技术来解决某一具体行业的资源管理活动,如农业期刊资源管理、建筑业期刊资源管理、军事期刊资源管理、能源期刊资源管理等。

4 期刊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要求期刊馆员必须增强自身服务能力,为广大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信息服务。期刊馆员应当是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具备综合的知识结构体系,除掌握图书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之外,还应当在若干知识领域具备从事专业信息管理、开发、研究和提供服务的素养,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据笔者调查,目前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期刊馆员的学历主要分为三种情况:系统接受过正规图书情报专业教育的人员、其它专业毕业从事期刊工作的人员、大专以下学历的人员,这三部分人员面对期刊工作有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正规图情专业毕业的人员对期刊工作流程比较熟悉,谙熟期刊管理工作的要旨,但对跨学科领域的知识涉猎不全面,导致专业知识信息导航服务开展受限。毕业自其它专业的人员可以胜任某一学科的用户个性化信息服务,但是对期刊工作的理论储备不足,相应的服务素养有待提高。大专以下的人员的知识修养较低,在工作中往往充当体力活的主角。为了提高期刊馆员的知识水平和完善知识结构,图书馆应当结合这三种群体的特点来开展相应的在职继续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尝试。

首先,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所有从事期刊工作的人员应当高度重视和践行本职工作的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内心弃恶扬善,追求真善美,对期刊工作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而执着的笃信,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中的是非曲折铁面无私,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刊馆员要逐渐培养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情怀,在工作的点滴中形成爱岗敬业的坚定职业观。正确职业道德观的树立始终是期刊馆员终身学习的精神动力。

其次,鼓励在职教育。目前部分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学历水平有待提高,针对这种现状应当鼓励期刊馆员继续在职深造,参加各种专业资格培训、各种形式的研究生在职教育、各种内容的讲座,在保证完成工作任务的基础上,鼓励期刊馆员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善自己的知识欠缺,彻底摒弃期刊工作“看摊守业”的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岗位专职培训、外出进修、邀请学者举办讲座等切实可行的方式提高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例如对期刊部门来说,应重视部主任和业务骨干的培训,特别是在专业性、技术性较强岗位上的中、青年业务骨干的培训。

第三,重视自学方向的引导。自学能力是期刊馆员提升自我业务素养的重要保障,期刊馆员的工作有着明显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馆员的自学重点放在期刊的收集、到馆登记、上架、流通、装订、财产登记等的管理方面,同时对期刊目录、索引和文摘的编制方法掌握娴熟,与时俱进国外先进的期刊组织理念和方法。合理引导馆员培养自身的复合型知识,不提倡做到面面俱到,在掌握必要的哲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外语知识、古汉语、计算机等知识的前提下,合理分工每位期刊馆员的知识专指涉猎,重点攻克若干学科行业的知识素养,以满足用户个性化深层服务的需要。

5 结语

目前,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在理论方面还不够完善,如关于相关知识的研究范式包含哪些,如何适应读者需求完善;对期刊工作实践知识领域研究的较多,理论研究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两者的“脱节”,缺乏良好的学科理论基础会导致期刊管理实践发展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在现有的期刊馆员知识结构中,技术因素多些,而人文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略,没有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高校图书馆应特别重视期刊馆员的获取知识的能力,根据本馆的目标与任务,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有计划地全面培训期刊馆员,改善期刊馆员的知识结构,使之适应知识经济发展要求。馆员的知识结构中既包括图书馆学与相关学科理论,又要涵盖其他学科的基础知识。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构建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馆员借助跨学科的理论,将促进知识结构不断向纵深发展,其结果不仅是深化原有的知识领域,而且也时刻在与不同学科的分化与综合过程中形成新的研究范畴。在实践中以读者需求为目标,对馆藏期刊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组织,对知识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分析,重新组织和提炼,使信息系统化、条理化、并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服务质量,充分发挥自身知识结构的服务作用。同时笔者也期待能与业界人士共同商榷有关期刊馆员知识结构的合理构建,以便探索出一种更好的模式。

nlc202309040720

参考文献:

[1]石玫,韩春平.21世纪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及其构建[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3,(5):16-17.

[2]张秀丹,张国慧.论图书馆员的知识素养与行动学习[J].图书馆,2007,(6):114-115.

[3]Battersby, Richard.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the role of the subject [J]. Library Review, 1996, 45(5): 26-33.

[4]Hoskins, Ruth.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subject librarians at the university libraries of KwaZulu-Natal[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2005,71(2): 151-163.

[5]Frada Mozenter, Bridgette T. Sanders, Jeanie M. Welch. Restructuring a liaison Program in an academic library[J]. College&Research Libraries,2000,(9): 432-439.

[6]Tammy S. Sugarman, Constance demetracopoulos. Creating a web research guide:collaboration between 1iaisons, faculty and students[J].Reference services Review,200l, 29(2): 150-156.

[7]Jeanie M. Welch. Hey! What about us? Changing role of subject specialist and reference Librarians in the age of electronic resources[J]. Serials Review,2002,28(4): 283-286.

[8]汪春芳.论参考咨询馆员实践性知识的构建[J].现代情报,2012,32(10):121-123.

作者简介:王 浩(1984-),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上一篇:研究生招生面试最看重什么?品德成为首要条件下一篇: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