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说课案例

2024-04-21

高二语文说课案例(精选7篇)

篇1:高二语文说课案例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

现在开始说课。我说课的课题是《离骚》,作者屈原。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剖析本课。

《离骚》选自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本单元的主题是:人生的五彩梦。而本文正是一首撼人心魄的政治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高尚情操。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获得审美体验和精神陶冶。本课计划用时2课时,我现在说的是第1课时。

高二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古文鉴赏能力,但要理解时代久远、语言独特的楚辞作品,仍存在困难。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确立本课的三维学习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有关屈原和《离骚》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文章基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为:疏通字词,理解情感。教学难点为:比喻、对偶的表达效果。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将采用情境教学,以情促读,以读促思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朗读、圈点、批注等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为实现高效课堂,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

在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拟定以下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用时约3分钟。

余光中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烈士的终站就是诗人的起点?昔日你问天,今日我问河。而河不答,只悲风吹来水面,悠悠西去依然是汨罗。你仿佛在前面引路,带我们去追古远的芬芳。”大家知道这写的是哪一位诗人吗?明确:屈原。顺势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初读品析,用时约10分钟,分三步展开。

1.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结合导学案,疏通文意,将生字词落到实处。

2.多媒体播放名家配乐朗诵视频,提醒学生朗读时要把握节奏,体会作者感情。

3.整体感知。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前三段为第一层,自叙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但不愿同流合污;后三段为第二层,表现了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

第三环节:精读探究,用时约20分钟,分两步展开。

1.读中悟情,深入文本。学生默读、圈画出表现作者高尚品质和爱国情怀的句子。小组交流讨论,选派代表发言。学生可能会找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抒发了忧国忧民之情,“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表达了不同流合污之志,而“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则体现了刚正不阿、一身正气。

2.以情促读,探究文本。《离骚》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后人将其与《诗经》并称“风骚”。采用齐读、领读等方式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文章特色,引导学生从想象、比喻、对偶等方面加以分析。

第四环节:拓展升华,用时约5分钟。

给学生1-2分钟的时间消化吸收本节课的内容。

诗人以炽热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完美的政治,追寻崇高的人格,身处逆境,不改初心,为了理想至死不渝,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蕴含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学习本文你有怎样的体会?结合本单元的主题“人生的五彩梦”,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畅所欲言。

整堂课,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充分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完成课前预设,并促进课堂的精彩生成。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1.利用工具书,结合语境,梳理《离骚》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做成知识卡片。

2.以“寄语人生”为标题写一首诗歌,誊写工整后在班内交流。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黑板所示。课后我将及时进行总结反思。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

篇2:高二语文说课案例

《沂水春风》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读类《<论语>选读》中的第十三课。《<论语>选读》不像以前的`语文教科书那样,分成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这本教科书分为十五篇,没有单元的划分,而且篇与篇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沂水春风》主要是描述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一篇文章,是整本《<论语>选读》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整篇文章分成三部分,即问志、述志和评志。为了突出课堂重点,我在上课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一些处理,把孔子对三子的评价由文章最后提到了三子述志之后,也就是说,是将三子和曾皙做了一个比较。我个人觉得,这样处理教材,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三子的志向和曾皙的志向、孔子的理想之间的差距,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他的终极理想。所以,我设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并讲后两者作为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突破。

二、说教法

关于《<论语>选读》,《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一书中,提到它的教学目标是:“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思考人生价值何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从文字中发现文本的深层涵义,在师生互动中,层层深入地将课堂的和谐、三子的神态、曾点的洒脱、孔子的感叹发掘出来。

三、说学法

我授课的班级是高二文科班,语文成绩一般,但对《论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的热情的,这从他们每次朗读时,声音都很响亮可以看出来。根据这个特点,在学法指导上,我加强了课前预习要求,明确规定上课前必须自学全文,小组落实重点文言知识,提高文本熟悉程度。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同时师生合作,分配任务。预习时,文言基础部分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检查预习情况,监督反馈;上课时,教师引导、点拨,适当发表倾向性言论,学生自主探求、认真研习,深入理解文本;复习时,教师讲解练习题重难点部分,对错误较集中的知识点再次进行落实,学生查漏补缺,补充预习和课堂中落实不到位的知识点,加强对文言基础和课文内容、思想、特点等的掌握。

四、说教学过程

《沂水春风》这篇课文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今天这个课时是研习文本内涵,另一课时则是练习讲评,落实基础知识。为了深入理解文本,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步骤:

1、课堂导入。我设计了一段能引起学生兴趣,并明确指向课堂内容的导入语,希望借这个导语,能在一定程度上给这堂课定个感情基调,同时顺利地引入到新课教学中。

2、整体感知。这是对文本的一个熟悉过程,用朗读全文和概括文章内容两个步骤完成。这个环节比较简单,主要是为下面的对比探究做铺垫。

3、对比探究。这个环节是课堂重点,计划用时25分钟。这里有三个对比,一是三子之间的对比,一是三子和曾皙之间的对比,还要一个是孔子对三子之志的评价和对曾皙之志的评价的对比。三子之间的对比主要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而他们和曾皙的对比还要结合对“沂水春风图”的想象和概括。孔子对他们不同的评价不管要理解文本中相关语段的意思,还要明确他一贯的治国策略和终极政治理想。经过这个环节,学生对整篇文章应该能比较深入地理解。

4、总结反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反思整个课堂学习,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个性解读。做到既深入文本,又出乎文本,完成知识的迁移。

五、说板书设计

在板书设计上,我主要是设计了一个表格,以此来展示教学流程和思维流程,既对主要教学内容起一个概括,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学生的思维。我觉得用表格式的板书设计,能比较明确地展示出各个环节的进行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掌握教学内容,也便于他们的记忆。

六、说反思

篇3:高二语文说课案例

教学内容:篮球基本战术—挡、拆;

教学年级:高二年级男生 (水平五) ;

教学流程:三个环节:愉悦身心、收心引趣—合作学习、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总结评价。

(一) 愉悦身心、收心引趣

1.提问:篮球比赛中经常用到的战术有哪些?

2.集中注意力、队列队形练习。

3.徒手操、徒手专项练习。

4.持球练习。

(二) 合作学习、掌握技能

1.通过提问让学生了解基本战术:挡拆技术, 并提示学生技术的重点、难点以及注意事项。

2.教师讲解、示范挡拆的方法、技术要领。

3.发学习卡片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挡拆技术 (无人防守、有人防守、拓展学习、二对二、三对三) 。

4.课课练。

(三) 陶冶情操、总结评价

在教师的带领下, 进行篮球的专项拉伸放松。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特点

篮球运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 是深受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之一。高中男生有一定的篮球基础, 基本能够完成运、传、投篮等技术。水平五篮球模块中的挡拆技术是基本战术的教学内容。

“挡拆”是多种掩护配合的总称, 而掩护是队员采用合理的行动, 用身体挡住同伴的防守者的移动路线, 使同伴借以摆脱防守, 或利用同伴的身体摆脱防守, 从而接球的一种配合方法, 也是队员在相互掩护的过程中创造接球或二次进攻机会的一种配合方法。总之, 挡拆的原理就是通过人的运动和球的传接, 为持球者提供错位进攻的机会。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1.准备活动内容没有很好地与基本部分内容相结合, 作为水平五的教学对象, 集中注意力练习不需要, 应充分利用准备活动时间为基本部分的练习做好铺垫。

2.本节课学习内容有无人防守、有人防守、拓展学习、二对二、三对三练习等多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方法, 对此, 笔者认为, 基本部分的学习内容应相对集中, 不宜过多。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提问、示范、讲解, 学习卡片讨论、练习等教学方法, 不要将所有的教学方法集中在一个部分, 应将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部分安排。

3.学习卡片讨论应该合理使用, 不应在现场发放, 既耽误时间 (看图、理解、讨论、) 效果又不好。

4.“课课练”的内容要有一定的目标性、针对性。

(二) 学情分析

高中男生学生渴望学习基本战术, 但由于学生的运动技能相对较低, 理解能力和身体素质参差不齐, 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又普遍急于求成, 基于这种情况, 在基本战术教学中, 让学生明白战术的目的、用途、重点与难点、队员之间的配合时机, 理解跑动的路线。围绕挡拆战术的要领、方法、应用, 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应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又可提高学生间的默契配合能力, 同时技术含量应相对较高, 进而使学生真正学到基本战术并运用到比赛中, 实战性要强;同时, 能够看懂体育比赛, 通过各级比赛培养集体荣誉感和班级的凝聚力。

三、教学建议

在教学内容练习时, 通过基本技术的复习导入基本战术,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次学习,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教师运用讲解法、示范法、探讨法、展示法等对学生及时提示与指导, 给予学生鼓励与帮助,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通过相应的规则, 使学生围绕挡拆战术开展练习与比赛, 达到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战术意识的目的, 在教学比赛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一) 运用有效方法

1.准备活动内容与基本部分的内容紧密结合, 要始终围绕基本部分的学习内容, 安排准备部分的内容。可将一些专项的徒手练习、复习内容, 安排在准备部分, 既节约了时间又掌握复习了技术, 避免了千篇一律与本课无关的徒手操。在慢跑时, 可安排学生沿篮球场各条线跑动, 可加入转身、急停、滑步、挡拆等路线的跑动练习。

2.教学方法、练习步骤的合理应用是一节课的核心, 提问、讲解、示范, 练习的时机对学生学习的兴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案例在准备部分设置了提问, 笔者则建议在基本部分通过示范后, 再提问, 再讲解, 突出重、难点, 一气呵成。

3.根据水平五篮球模块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安排学生容易掌握并有挑战的练习内容, 在一节课中学习内容不宜多, 可选用1~2个挡拆技术进行学习, 可分层次和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使每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都有学习兴趣, 在练习过程中可分为徒手跑动路线组→学习组→拓展组→比赛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使80%的学生掌握教师所规定的学习内容, 20%的学生能运用所学的挡拆技术合理地应用和拓展。这样学生始终有努力的目标, 积极性也会较高。

4.在挡拆基本技术学习后, 如何让学生合理地应用到实战中?对此, 应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多变。例如, 学生基本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几种练习后, 教师可对几种练习分别赋予1、2、3等序号, 在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听到序号时立即做出所对应的练习内容。

5.学习卡片对高二学生来讲, 应作为课后练习和作业布置给各个小组, 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 无球、有球、侧掩护、后掩护等不同的练习方法, 避免现场发放卡片, 耽误时间 (看图、理解、讨论、展示) , 各小组在课中直接展示, 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给同伴, 提高了课的实效性, 又为终身体育奠定了基础。

6.“课课练”的内容一定要有目标、标准和等级, 学生每节课都有奋斗的目标, 这样才能够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二) 案例建议

根据课例的具体情况, 从案例的各个环节提出建议。

教学流程:准备部分 (常规教学、热身、徒手专项练习、徒手挡拆、熟悉球性练习、在防守中做各种运球与传球练习、四角传球练习) —基本部分 (示范讲解、徒手挡承练习、持球挡拆配合练习、拓展练习、实战练习) —结束部分。

1.准备活动

(1) 常规教学。

(2) 热身:沿着篮球场的各条线进行慢跑、滑步、急停、侧身跑、转身等练习。

(3) 徒手专项练习:a.集体练习急停、后转身、后撤步、滑步等;b.徒手挡拆练习 (当听到教师信号做急停—转身—撤步;c.慢跑中, 当听到教师信号后, 防守队员消极防守, 进攻队员做掩护转身动作。

(4) 熟悉球性练习 (原地各种方法运球、传接球, 行进间运球传接球, 转身运球、体前变向运球、双手胸前传球、反弹球、左右手腰间传球等) 。

(5) 在防守中做各种方法运球、传球练习:设置障碍物, 当遇到障碍物时, 根据自己的情况做不同的运球、传球技术。

(6) 四角传接球练习:注意传球的时机和跑动的路线。

2.基本部分

(1) 示范、讲解 (教师、学生) 几种挡拆技术。a.通过提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基本战术挡拆技术知识的理解程度;b.提问挡拆的重点与难点, 所学过的技术等。

(2) 徒手挡拆练习:a.强调重点 (卡位) 与难点 (挡拆时机) ;b.跑位练习, 在练习过程能够完成的学生进入持球练习, 刺激他们去思考、去摸索, 练习时可采用散点、自由组合的形式进行, 教师巡回指导。

(3) 持球挡拆练习:将学生分成若干组, 篮球场不能满足练习时, 可采用活动篮筐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 下面提供几种常见和学生喜欢的练习:

a.传切配合:进攻队员④传球给⑥, ④向内线切接⑥的球上篮 (见图1) 。

b.侧掩护:进攻队员⑤传球给④后跑到⑷的侧面做掩护, ④接球后做投篮或突破的动作, 吸引⑷的防守, 当⑤掩护到位时, ④持球突破投篮, ⑤掩护后及时移动到有利位置去接球或抢篮板球 (见图2) 。

c.无球掩护:进攻队员④号传球给⑥, ⑤跑到⑷处做掩护, ④传球后向前贴近对手, 见到⑤掩护到位, 突然向右侧切入篮下接⑥的传球投篮 (见图3) 。

d.反掩护:进攻队员⑤传球给④后, 即向相反方向跑动给⑥做侧掩护, 当⑤跑到⑥侧面时, ⑥摆脱防守切入篮下接④的传球投篮 (见图4) 。

e.后掩护:进攻队员⑤传球⑥时, ④跑到⑸身后给⑤做后掩护, ⑤传球后做向左切入假动作吸引⑸的防守, 当④掩护到位时突然向右侧切入篮下接⑥的传球投篮 (见图5) 。

(4) 分层次练习:根据教师所提供的练习方法, 由易到难。

(5) 各组进行学习展示, 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练习方法展示, 相互点评。

(6) 听序号进行挡拆的练习, 提高实战能力。

(7) 拓展练习:自由组合二对二、三对三的对抗练习, 将所学过的练习方法合理应用于比赛中。其他学生在观摩对抗练习时, 取长补短并当好裁判员。

3.结束部分

篇4:《土石坝概述》说课案例

[关键词]说课;土石坝;教学设计

1.课程总体设计

1.1本章节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节是编排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工建筑物》的第四章第一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绪论》《岩基上的重力坝》《拱坝》三章内容,本章节是对一种新的坝型一土石坝进行学习的第一节。土石坝是水工建筑物的一种,是一种极其重要的坝型,有着显著的优点,而且在河南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本章节的学习对学生系统的学习水利知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1.2教学目标及确定目标的依据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唤起学生对品德、知识、能力、审美等内在教育的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土石坝的建造原理,掌握土石坝类型的划分,总结土石坝对河南人民对抗洪涝灾害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作为水利人的豪情,鼓励学生献身水利事业。

1.2.1知识目标

(1)了解土石坝的建造材料,理解当地材料坝名称的由来:(2)掌握土石坝的优缺点,理解土石坝在河南大量兴建的原因:(3)掌握土石坝的工作特点,理解土石坝破坏的主要原因:(4)掌握土石坝类型的划分,理解几种常见土石坝兴建的原理。

1.2.2能力目标

(1)让学生自己讨论土石坝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把土石等材料筑成可以挡水兴利的大坝,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通过对重力坝、拱坝、土石坝三种坝型的特点的类比,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掌握知识的内涵和迁移。

1.2.3德育目标

(1)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好基础。(2)对土石坝有一个基本了解,认识到土石坝在水利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理解土石坝对防洪兴利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献身水利的热情。

1.3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1)土石坝的优缺点;(2)土石坝的工作特点;(3)土石坝的分类方式及具体的型式。

难点:(1)在本章教学中努力锻炼学生自己去思考三种坝型的特点,锻炼学生观察能力的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种较高的技能,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2)土石坝的分类方式内容很详细,但由于学生缺少工程实践,所以容易混淆,需要学生在以后章节的学习中进一步加深理解。

2.教材处理

本章节分二课时学习。

学生学习本章节是在学习了重力坝和拱坝的基础上的,而且是土石坝的第一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来分析土石坝和重力坝、拱坝的区别,来分析土石坝的优缺点。给学生以后接触新事物提供一种思考的方法。

第二课时主要通过教师演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对土石坝的分类方式以及土石坝的各种型式进行掌握。

3.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应该适应现在职业教育的特点,努力培养一些有想法、肯动脑、肯动手、敢说话的高级技术工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会尽量多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由此确定以下教法:(1)第一课时采用发现示教学方法(问题一分组讨论一引导一总结一结论)。通过设置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分析土石坝的特点与土石坝的优缺点。(2)第二课时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教师演示土石坝的影响资料,讲解土石坝的分类方法,让学生直观理解土石坝的类型。

4.教学手段

(1)板书设计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2)多媒体课件展示淮河水灾、黄河水灾对河南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3)多媒体课件将土石坝的筑坝材料以图、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4)多媒体课件展示河南省内主要的土石坝的平面图以及剖面图。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

我首先问学生是否有驻马店地区的人,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河南的经济北比南好的原因,告知学生很大的原因是淮河的水灾。然后引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让学生讲述他们知道的在淮河上兴修的水利工程。r设计意图是为了让学生知道水利工程就在身边,让学生知道自己有用武之地。而且学生讲述的很多水利工程是土石坝,顺着这个思路引入新课。(约6分钟)

5.2引入新课

在這个环节我会用多媒体演示学生所说的淮河上的水利工程,让学生和以前学习的重力坝、拱坝进行形式上的比较。(约10分钟)

5.3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的形式来归纳土石坝的材料和重力坝、拱坝的区别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土石坝的优缺点,归纳总结。(约25分钟)

5.4结合土石坝的筑坝材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材料的特点,讲解土石坝的工作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我会结合工程实际例子来讲解土石坝的破坏形式,加深学生的印象。(约20分钟)

5.5创制情景

如何对同学们进行划分?引导学生回答可以通过性别、籍贯、年龄等来区分。讲述土石坝可以通过坝高、施工方法、坝体材料所占比例分类。(约10分钟)

5.6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坝高区分大坝

在此高程中可以告知学生教学楼层高大概3米,加深学生印象。(约5分钟)

5.7创制情景

如何把土石筑成大坝?引导学生讨论筑坝的施工方法。

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防渗体所处的位置,加深学生对碾压式土石坝的掌握。(约20分钟)

5.8归纳总结本章节的重点与难点(约4分钟)

5.9布置作业

篇5:高二语文说课教案

晚上好!我说课的篇目是《拟行路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板书六大板块来展开。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湖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湖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高二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学生思考时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2)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4)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5)分析诗人形象。2.过程与方法:

(1)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3)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3.情感、态度与价值:

(1)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2)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其中,教学重点为:(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篇6:高二语文下册《拟行路难》说课稿

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3)诗人形象分析。教学难点为:(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比兴手法的理解。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 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 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 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 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 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 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 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 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 背诵诗歌:个人背—分组背—集体背

12. 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篇7:高二语文第四册《哀江南》说课稿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知识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

(2)了解《桃花扇》的剧情梗概及其写作主旨。

(3)诵读、赏析曲词,体会其中表达的真挚、强烈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德育目标:了解剧中人苏昆生、柳敬亭等反对权奸、关心国事、不做顺民的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培养热爱国家、民族的思想感情。

4、重难点:赏读曲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和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朗读曲词,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

2、选取重点曲子作深入分析,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通过与诗歌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借景抒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戏曲和诗歌中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二、介绍作者、剧情

三、介绍传奇与杂剧的区别

四、整体感知

1、字词正音

2、指导学生集体朗读和自由诵读

3、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主体内容

(1)七支曲子可分几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三部分。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浓郁、悲怆的基调。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抒发亡国之痛。第七支曲子是尾声,为写苏昆生总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之痛。

(2)苏昆生凭吊了哪些地方?是按什么顺序进行的?

明确:重点突出了明孝陵、明故宫、秦淮河畔、长板桥和旧院。苏昆生是按自己览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

(3)课文中哪些语句能点明全篇的主旨?

明确:“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

第二课时

一、选取第一、第七支曲子作精讲

1、读第一支曲子,思考:前两句在全篇中有什么作用?“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中 “残”“废”“瘦”“空”四个词有何修饰作用。

参考:“山松野草带花挑”,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

“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2、读第七支曲子,思考:里面用了哪些对偶句、排比句?有何表达效果?

①对偶句

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

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②排比句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

作用:这段曲词大量运用排比句,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使曲词具有声情并茂的强烈效果。

二、引导学生自读,品味语言(学生有可能提到词句评析参考)

(1)“横白玉八根柱倒”一句中,一个“横”字,一个“倒”字,写出了景象的凄凉。“横倒”是无顺序地乱倒,可见是遭受战争创伤的见证。又加上“倒”的是白玉柱,又隐隐可见当年的繁华。由眼前景联想到当年景,自不免悲从中来,亡国之恨顿生。

(2)“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今日却极端衰败的景象。

(3)“剩一树柳弯腰”一个“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如将“剩”改为“留”或“见”都不好。“剩”与“留”意思相近,但“剩”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留”可以是被动的,也可以是主动的。“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今昔对比的变迁感。用“剩”字比用“留”字或“见”字更贴切地表达了唱曲人的故国情怀。

三、比较:刘禹锡的《乌衣巷》与课文的写景抒情有何异同?

参考: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高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上一篇:鸭子巨星经典童话故事下一篇:描写夏夜的初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