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

2024-04-11

做父亲(精选8篇)

篇1:做父亲

[父亲节礼物作文 做父亲节礼物]父亲节礼物作文 做父亲节礼物

总评:在父亲节,一名细心的学生为爸爸制作一份蕴含深情的礼物,父亲节礼物作文 做父亲节礼物。制作的过程简洁明了,作者在行文中还注意到了动作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全文语句流畅,表意清楚,文末进一步表现出自己对爸爸深深的爱。倘若能在描写制作过程中,适当穿插与父亲的情感片断,以满载着的亲情贯穿到整个礼物制作的过程,则不失是篇优秀作文。点评人:泉州晓婷 今天是父亲节,我准备送老爸一件礼物,中学生作文《父亲节礼物作文 做父亲节礼物》。于是我找来几块布头,一根白线,想做一个小绒布挂饰。(开篇就简单地写出了对父亲的爱,但不够生动,“准备送老爸一件礼物”难道只是因为父亲节?作者应该从父亲节感受到父亲对自己的爱以及自己对父亲的爱戴来入题。)我先剪下了两块小布头,叠在一起,在上面画了一个菱形。接着,我把两块布上的菱形剪下,穿上针,开始缝。我把它小心翼翼地缝了一半,翻过来塞太空棉时,却倍感失望——从正面看,所有的菱形尖角全变成圆角!没办法,不能前功尽弃嘛,说不定后来会变好呢!我自我安慰了一会儿,又继续做。塞了太空棉后,真正关键的时刻到了!因为塞了太空棉,就只能在正面缝了。我把两条不成菱形样的布边缘往里捏一点儿再缝。我想这绝对能达到以假乱真(反着缝)的效果。结果我想错了,正着缝被我弄得太难看了。不但缝口像蜈蚣,而且还往外凸,难看透顶!接着我开始做挂绳。我把白线穿进针孔,不打结,由针穿透小绒布“球”的上端,把线的一端拉进,就形成两条绳了。我先在绳子挨着布球的一端打了个结,又在这个结上巩固了一个防落结。接着,我找出以前积攒的彩色小珠子,穿上几个在绳子上,小绒布球立刻显得漂亮多了!然后要打绳末端的结了,这个结是难点。我仔细地看了书上的系结方法,小心地系了个缩帆结,算是做好了。最后,我又在布球两面分别写上“平安”和“如意”。(以上三段整个制作过程写得简洁明了,也表明这份礼物的确是与众不同,寓意无限的,但应该穿插一些与父亲的情感片断。)希望老爸收到我亲手做的父亲节礼物会开心快乐,平安如意!(重新点题。)

篇2:做父亲

在家时,总是很享福。吃饭时母亲会喊,洗衣时母亲会叫我把脏衣服收拾出来,饱了可以歇息,无需担心桌上的狼籍和碗盘的油污,母亲做这些事情总是很顺手,大概是家里人都习惯了,母亲做这些事情似乎也就显得理所当然了,甚至连母亲自己,都少抱怨了。

我偶尔会帮着母亲做家事,大多是因为大了,衣服怎么收拾,做什么口味的新鲜菜,都是出于自己的想法,母亲大概是想可以得个休息,就由着我忙活,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且失败了,搞砸了,都要母亲来收拾残局。母亲偶尔会说道我火候不到家,但这并不会打击到我,母亲总是温柔的,不像父亲说话那般,让人觉得火大。被自家人否定,往往更容易受到打击,我时常躲着父亲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生怕做得不好,他说出那些听不下去的话来。

父亲做菜的手艺拙劣,在我童年时期,喝酒误事的情况也有过,事后总是母亲照顾着,而我总是酣睡梦中,第二天或者更久以后才知晓。父亲并非什么都不做,洗碗的事情偶尔落到父亲头上,不过总是不情愿的很,神情总是很复杂。我从前总觉得父亲懒惰,生在福中不知福,不懂心疼母亲等等。父亲和母亲吵架时,也总是让我觉得很不公平。他们激烈的战争,时常让我们怀疑他们的婚姻。

但父亲与母亲走到现在并非没有原因的。前几天,家里马桶底下漏水,父亲从前做过木工,修理方面总是很容易上手。不过印象里,父亲修东西的`次数是越来越少了。小时候父亲钉板凳,修煤气灶,如今父亲做得少了,也因为日子好了些。父亲去五金店买了材料,父亲不像母亲,说买材料就只买了修理马桶的材料,母亲若是出去一回,总是能带许多旁的回来,不过大多也是有用处的,这大概是女人和男人的不同。父亲做事很麻利,还有我给他当助手,我与父亲的关系本就不错,只是嘴上永远都不饶人,他似乎也颇满意我这个助手,所以做这些事情总是也很有劲头。父亲收拾卫生间,关水阀,和弄材料,戴上手套就上手抹去,我在一旁,帮忙递工具,收拾等等。父亲做这些事时没有抱怨,过程像母亲做那些家务事一样得心应手,我看见他的背影,短袖衫上已经湿了一大片,父亲是家里最怕热的,可没有做完事之前,他是一句辛苦都没有说的。

父亲做事似乎也是力求完美,一做就要做个全套,还要做得好。所以,等父亲修好了,马桶也像是换了个新,看着很是顺眼。父亲的得意时间也就到了,不过我也并不反感他的得意,不是说看见他的辛苦才如此,是因为父亲做这些事情,总是充满魅力的。在许多年前,父亲和母亲是如何在一起的,我知道的不多,他们时常吵架,有时置气有人会睡地板,有时赌气会不吃饭,那些时刻我也总是有一股不痛快,或主动成为他们的调剂,或是被动,可至少,在大多日子里,我总是幸福的。

篇3:做父亲是我的事业

蔡笑晚在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上先进青年。在学校的推荐下,蔡笑晚终于凭借3门科目满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1962年,父亲的去世让蔡家陷入了困境,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大退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蔡笑晚不愿屈从于命运,他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

不久“文革”袭来,动荡的时代让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怀孕后,“多生几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才”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他决定“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蔡笑晚作为父亲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一共生育了五男一女6个孩子。

与很多人主张语言教育不同,他教孩子数数,一直念到千位数

蔡笑晚说,因为自己没有成才,追赶时间的紧迫感很强,所以长子一出生他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儿子还在襁褓中,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8个多月时,老大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1至5,一岁多就能认识1至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1教到10,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也许正是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给老大天文埋藏下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笑晚说,他觉得天底下所有孩子的智力,如果不是先天存在什么疾病,都不会相差很大,关键就看早期教育的开发。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3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在家的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4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我鼓励孩子长大以后干大事业,读博士、做科学家、成名成家,我觉得这特别重要。我经常教他们背诵《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还把这段写进了家训里。”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我第一次带大儿子去给他爷爷扫墓时,他才三四岁,他问我坟墓里面是什么,我告诉他爷爷躺在里面睡觉。他问爷爷还会出来吗?我说等他读了博士爷爷就出来了。他又问博士是什么?我就说读书一直读到顶级就是博士。我还告诉他,爷爷读了中央法医研究所,名气很大,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后每年天文都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

简单的说教培养不出伟大情怀,而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蔡笑晚还相信旅游可以在孩子心灵的图纸上描绘出永远不退色的美丽图腾。20世纪70年代,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形成,他已经带着孩子们展开了自己的旅行立志计划。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带孩子们游览了北京、天津和东北三省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旅行,大部分靠走。当时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

令全家人都难忘的是山海关和北戴河之行。“孩子们早就背过毛泽东的诗词《北戴河》,只是一直没有身临其境。到达北戴河时,恰巧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体会更深刻了。”

他说:“通过旅游,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在他们心中从小就有了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这是当时一般的孩子无法领悟的。”

孩子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在蔡笑晚看来,通过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才之路。“这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我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在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钻研不懂的地方,而且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学,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学。”他认为既然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追求,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现在,蔡笑晚还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父亲的读书、自学习惯,为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导下,6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老大天文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老二天武花4个月学完高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一举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自学完初一的内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读。

他不惜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蔡笑晚鼓励孩子们自学、赶进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争取更多的时间。在这样的观念下,他的6个子女大多在6岁以前就入校读书,并多次跳级:长子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21岁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蔡笑晚说跳级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愿望,决不强求,小女儿不上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学,在假期里就自学完初一的课程。我们找到学校商量让她直接读初二,但学校不同意。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先试读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课,她回来就说不想念了,内容她都懂,没有意思。我们就给她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为跳级的问题,蔡笑晚跟很多学校发生过矛盾,经常是这个学校不同意就换另一个。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按正常程序,从小学开始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时间上都很超前,这无疑会转化为以后竞争上的优势。”

他的孩子成才了,而他作为“父亲”的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着子女们从小小的瑞安陆续迈入高等学府、踏出国门,蔡笑晚在欣慰自豪的同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从不借此宣扬。直到最小的女儿也赴美国读博士了,当地的报纸才第一次报道了蔡家的故事。天西28岁时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副教授,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很多父母向蔡笑晚咨询取经,还把孩子送来请他辅导。“有的每星期来几次,有的暑假就住在我这里。我指导的孩子可能有上百个了,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在剑桥大学读了博士后,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保存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子女们也非常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大儿子博士典礼后给蔡笑晚来信说,他的博士帽有一半是父母的。去年年底,3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篇4:父亲,让我学会做父亲

父亲平生木讷,不善言辞,因此与我们交流极少,这并不妨碍父亲用行动教育我。村里有一个失去活动能力的残疾人,父亲会让我们送一些吃的给他。那人长相极丑,我很害怕不敢去,父亲就领着我去送东西。烈日下割麦子滋味最不好受,当我偷懒时,父亲不会斥喝,而是替我将没有割的麦子收完。即使是爱孩子,父亲表现得也很深沉。看瓜时,瓜棚里有蚊帐。父亲会让我睡在瓜棚里,而父亲却点上一堆草。在田间地头守着西瓜,任凭蚊子叮咬!

结婚生子,我也成为父亲,开始时对父亲的木讷颇有微词。也许是职业的缘故吧,喜欢讲道理摆事实,引用名人名言,一套一套的,孩子都听烦了,教育效果不佳。反思之后,才明白父亲虽沉默寡言,但重在行动,立即改变了教育孩子的办法。

有时。放手也是一种爱。父亲平时很少管我,从不问我的学习,也不关心我的成绩,而他最关心的是地里庄稼。小时候,我很野。有一次,自己过了河跑到姥爷家去。父母找了我一个下午,当父亲见到我,只是淡淡地说了句,以后再出去,跟你娘说一声。那年,我才七岁,不过我永远记住了父母那焦慮的面容。16岁,一个农家孩子到外地求学。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出远门。可是。父亲只送我到汽车站,我坐上汽车后,转火车,经历了若干人生第一次后,跑到了千里之外的南京!

反观我做父亲,过分溺爱孩子,认为环境变化了,社会太复杂,不能让孩子跟我小时候一样“撒野”了,于是变得事事关心,事事包办。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厉害,仿佛成了温室里的花一样,见不得风雨。后来,再也不去包办,有意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逐渐独立,自己会处理问题,应对困难挫折,变得坚强了。如果不放手。孩子岂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

父亲敏于行讷于言,为我树立了榜样:父亲勇于放手,培养了我的自立自强。正是父亲,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父爱,也让我学会了如何做一个好父亲。

篇5:好好做父亲

湖南卫视电视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将国内关于父亲教育的讨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被网友戏称为开启了“拼子”时代。而在今年年初,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讲师李文道博士在合著的书中,就将“好好做父亲”称为是“男人最有价值的投资”。在人们高调呼唤爸爸参与家庭教育的当下,孙云晓和李文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指出:“好爸爸”的存在,首先是爸爸们要有正确的育儿态度,同时也要靠妈妈们的大力培养。

节目热播反衬父教现状不佳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爸爸去哪儿》的版权购自韩国,而韩国跟中国一样,也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思想依然占据主流、因而父亲教育存在不足的国家。李文道这样解释该节目在中韩两国的热播:“越是父教缺失的国家,这种节目越是能够引起强烈的反响,因为它反映了时代对父亲教育的呼唤。”

中国在父亲教育方面的调查数据有限,较为权威的是2009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中指出,82.0%的日本高中生、73.8%的美国高中生、70.1%的韩国高中生表示 “经常和父母聊天”,但只有54.8%的中国高中生 “经常和父母聊天”;在聊天对象的选择上,“父亲”排不进中国高中生愿意与之聊天的前5位,甚至被排在“网友”之后。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中国父亲教育的缺失,所以当明星爸爸们带着子女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时,这个节目才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相比亚洲国家,美国的父亲教育就走得靠前一些。李文道告诉记者:“美国的很多学者和社会性组织对父亲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有过很多论述,社会性组织还做了很多普及的工作。奥巴马总统几次在父亲节期间呼吁做一个好父亲是男人非常重要的责任,父教缺失所造成的空洞,是任何政府都无能为力的。类似的论述和榜样,对父亲教育的深入人心产生了广泛而积 极 的 影响。”

此外,社会性组织所做的一系列调查,也给美国家庭敲响了警钟。来自美国父道组织的调查显示:美国70%的少年犯出自单亲家庭;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70%的长期服役犯人来自无父家庭;90%的无家可归和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戒毒中心有75%的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等等。奥巴马在2008年父亲节讲演时还引用过这样一组统计数据:生活中没有父亲的孩子将来贫困或犯罪的可能性比一般孩子高出5倍,将来弃学的可能性高出9倍,将来被关进监狱的可能性高出20倍。他们更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更有可能离家出走,更有可能在未成年时就当上父母。

聪明妈妈制造“负责爸爸”

参与《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的明星爸爸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平时忙于工作,与孩子互动不多,妻子承担照顾孩子的主要责任。在上节目之前,这些爸爸对自己的表现并没有什么信心,他们的妻子也这样认为。作为妈妈的李湘甚至告诉女儿:如果你饿了,你爸不管你的话,你要记得去问其他叔叔要吃的。但结果李湘的女儿被认为是表现最出色的明星宝宝。

李文道看过每期播出的 《爸爸去哪儿》节目,并且告诉记者,给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每个爸爸都表示自己做得比想象中好得多。“现实生活中,很多爸爸妈妈都有很一个很刻板的想法:照顾孩子是妈妈的事情,爸爸没有能力把孩子照顾好。有了这种先入为主的想法,爸爸们也就不愿意去尝试跟孩子接触了。但事实上爸爸们的潜力非常大,这些明星都是传统类型的爸爸,但他们第一次独立面对孩子,照顾孩子吃饭睡觉,比自己想象中能干得多。”

除了爸爸们要改变 “男人带不好小孩”的想法之外,李文道的另一个观点是:好爸爸都是聪明妈妈培养出来的。“妈妈也要有信心,为爸爸承担育儿责任创造时间和空间。如果妈妈的态度是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儿,不舍得放手,或者对爸爸们刚开始时的笨拙表现指手画脚,那只会让爸爸从此对育儿工作敬而远之,结果是妈妈自己承担了过重的责任。”

值得一提的是,爸爸承担好育儿责任,不仅对下一代有利,还有助于男人自身的成长,同时提高妻子的幸福指数。“承担父亲角色,其实是男性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块内容,有助于个体心理的完善。有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男性在成长过程中父亲教育有所缺失,而他自己能够很好地承担父亲角色的话,这可能弥补他早期的遗憾或者不幸的经历。这个养育子女的过程,同时也是父亲疗伤的过程。而当一个男性很好的承担家庭责任的时候,他的幸福指数也会很高。”李文道认为,“80后”“90后”们比他们的父辈更加重视父亲教育,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更小,而且也比以往有了更好的物质和经济条件。“在中国进行父亲教育的外部客观条件是非常好的,现在最重要的是引起每个家庭的主观重视。”

夫妻关系不能让位于亲子关系

秉持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专家有一句著名的建议: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教好孩子,那就善待你的配偶吧。孙云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认识到一个家庭的核心首先是夫妻关系,其次才是亲子关系,这是在中国讨论家庭教育时特别要强调的。因为这不仅对夫妻关系的建设有利,对家庭教育也有利。”

孙云晓接触过这样一个家庭:母亲主要负责照顾儿子,儿子跟母亲关系很好,在一张床上睡到19岁,父亲则在客厅里睡沙发,一家三口都不觉的这有什么不对劲的。“表面上来看,夫妻俩太重视儿子了,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扭曲的关系。第一,这样的夫妻,婚姻关系就是个悲剧;第二,这无形中给孩子一个误导,让他认为世界就是这样运作的,夫妻、父母、亲子关系就是这样的。你能想象这孩子以后怎么进入恋爱和婚姻生活吗?孩子从父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男人、丈夫、父亲,从母亲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女人、妻子、母亲,从父母身上认识到爱情、夫妻、婚姻、男人和女人的交往和合作。夫妻关系好,就给家庭提供了很大的正能量,整个家庭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才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如果把孩子放在中心位置,夫妻彼此忽视,那就是把关系颠倒了。没有好的家庭,何来好的家庭教育? ”

李文道也指出,在有些家庭当中,“母女关系”或“母子关系”过于紧密,形成母子或母女形成联盟,爸爸被冷落在一边,容易导致家庭的矛盾和悲剧。比如在夫妻关系恶劣但母子同盟坚实的家庭当中,儿子会下意识地承担起“母亲的丈夫”的责任,这会对他自身成长以及日后的夫妻关系造成潜在的负面影响。而在某些离异家庭中,如果取得监护权的一方经常对孩子强调另一方是如何不好,“抛弃了家庭”,也会直接导致孩子对婚姻的悲观和恐惧情绪。对一个家庭来说,无论从存在的先后顺序还是时间长段,夫妻关系都应该优先于亲子关

系,而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之一,就是夫妻恩爱。

“双性教育”最有利孩子成长

孙云晓引用哈佛大学一项关于父教的研究表示,美国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要发展两方面的能力,一个是亲密性,一个是独立性。母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亲密性,而父亲的天然优势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有大量的研究显示,如果父教缺失,孩子的独立性和责任感较差,退缩行为比较多。

孙云晓曾经做过这样一期电视节目。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来节目组求助,怎么才能改变自己“懦弱”的个性。用外人的话说,他“很窝囊”,发生争执时曾经不止一次被女同学殴打。到了工作岗位之后,他难以适应,总觉得别人都在背后议论自己。心理专家们追问下来,发现他母亲是个很强势的女人,而父亲在家就是一个很“窝囊”的形象。孙云晓分析说:“他的母亲经常当着他甚至外人的面,说他的父亲是多么没用。久而久之,所有的人都认定他父亲是没用的了。他虽然经常跟父亲在一起,但有父亲而无父教,唯一的男性榜样就是这样一个被扭曲的形象。从心理学上来说,他属于“习得性无助”的典型,跟他的父亲一样,从心里认定自己就是不行,也习惯性地方接受失败。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共识是,“双性化”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母教和父教都不能或缺。”

篇6:和父亲做朋友作文

-----题记

想做你的朋友,在寒冬的夜里,希望和你一起守着火炉谈谈心,在初春的田野里,希望和你手挽手共同沐浴着春风,在金色的秋天里,希望和你一起感受收获的气息……但是,沉默,距离,成了我们永恒的话题。

我多么多么希望你能做我的知音,我多么多么在演讲台上能看见你支持的目光,我多么多么希望在困境中你能鼓励我。但每次换来的只是一句话:“你该好好学习!”感受到了,你的冷漠,你的无所谓,只因为你是男的,要保留那份男人该有的气魄吗?

每每看见你为了生活独自抽闷烟的时候,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说,我想和你共同承担这份责任,我想同你一起撑起一片天,那种激烈的欲望最终让我脱口而出;“我要去打工!”啪,一个耳光。很响。委屈,不满,愤怒,一齐涌来,我茫然了,我有错吗?“你说什么屁话?不上学以后谁养你?黄毛丫头,没文化,谁瞧得起?”看着你离去的背影,我懂,仿佛那一刻,时间都凝固了,你的声音在屋子里打旋,回响,我多么多么想成为你的朋友,能和你共同分担这份忧愁,但是,我知道,唯有读书才是对你最好的安慰。

我努力了,当我拿着证书,拿着奖状向您“炫耀”的时候,你的眼神里含着宁静,依旧是那张树皮似的脸,没有任何表情,难道不该高兴吗?识相的我只得像斗败的公鸡灰溜溜的钻进房间。当我不经意间瞥见你时,天啊,你竟在笑,脸颊上的酒窝让我好生喜欢,多久违的笑容啊,真不忍心打扰,上帝啊,让这份幸福在多呆一会把!呵呵,你还是爱我的。

缘分,让我们相识,你让我坚强。

父亲啊,我长大了,我可以和你一样拥有健壮的臂膀,可以和你一样拥有刚毅的性格,但你的冷酷,能否收起?让我们把那条沟填满了吧,别再有隔阂!

篇7:做一个“贪玩”的父亲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玩耍中获得成功,获得满足,同时也获得经验,即便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我们做父亲的,不妨甩掉长者的尊严、架子,做个“贪玩的人”,和孩子一起玩起来,乐起来,“疯”起来。因为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轻松自然的游戏环境,更有利于发挥孩子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一次,在海滨公园的`儿童活动区里,孩子特别喜欢蹲在沙地里挖沙坑。我装着“贪玩者”的神态,也饶有兴趣地玩起沙来。孩子见我和他一起玩沙,更增添了兴致。我们一起挖地道、埋地雷、筑城堡,玩起了军事游戏;我们还一起修公路、建机场、盖楼房,当上了建筑师……在玩沙中,我惊叹孩子的想象力,同时,我尝到了暂时“做贪玩的人”的乐趣,

资料

“为人父”者的“贪玩”,正是促进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催化剂。

有一项对三岁孩子的调查研究——《父亲与孩子的接触方式和孩子成长的关系》,其结果表明:能够经常和爸爸一起愉快地玩的孩子,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但是,如果爸爸是在无奈地带孩子,没有乐趣可言,那么这些孩子和那些不跟爸爸玩的孩子之间并没有什么差别。可见,父亲能否和孩子一起愉快地玩,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社会适应性的高低。而社会适应能力又直接关系到人际交往、适应环境、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可不要小看亲子间愉快开心的玩。

篇8: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那一年, 父亲安静地躺在床上。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白天是不往床上躺的,他总有忙不完的事, 总有干不完的活, 他必须付出最大的辛劳,让有限的田地里生长出更多的粮食来。只有这样,才能填饱我们姐弟几人的肚子。

父亲整日 在田里忙 ,春耕夏播秋收冬藏。父亲把农事安排得很紧, 还经常对我说,节气不待人。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小满收油菜,芒种收小麦,刚收完小麦,又忙着播种玉米和大豆。寒露到霜降, 种麦莫慌张, 霜降到冬至, 种麦莫迟疑……农事就是这样,一环扣一环。那时候不像现在有大型机械, 有除草剂等农业新技术, 耕田用牛, 除草用锄头。中午和黄昏,别人休息的时候,父亲还会割回一筐筐的猪草, 或者背回一捆捆的干柴。父亲肯定很累很累, 但从来没有流露过他的难和苦。

父亲很少生病, 没想到那次病得那么厉害。父亲的腹部肿胀着,坐卧不宁,好久没有安静地睡过觉了。

父亲, 姐姐们回来看你了。她们都已成家,日子越过越好, 想请你到她们家去看看。那时我家孩子多,父亲从没有把我们当成累赘(zhuì),从不打骂我们, 甚至没有大声呵斥过, 好食物总留给我们吃。我们在县城读中学的时候,每到周末回家,橱柜里总留着蛋类、肉类等食品,那是招待客人剩下的, 父母亲就这样一直留着, 等着我们回来……当我们回学校读书时, 父亲又给我们备足粮食和生活费,哪怕自己的口袋里没剩一分钱……

父亲, 你的老伙计们都来看你了。他们多想和你在月光下, 坐在村头的大石头上, 叙叙东田的谷子西田的芝麻。父亲一生乐善好施,待人宽厚,与乡亲们和睦相处,很受尊敬……

我站在父 亲的床边 ,轻轻地抚摸父亲粗糙的脸。父亲,您为了供我和弟弟读书,花光了所有的积蓄, 您没有享过一天的福, 而今我们又忙于工作,总是太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在您身边。我太傻, 常常在心底许着为父母尽孝的宏愿, 总想在自己有出息的时候再从容尽孝 ,却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

舅父说 , 你父亲忙 碌一生 , 也该歇歇 了 , 让他走吧……

我泪如雨下……我再也看不到父亲了……

现在,我知道了父亲节,却没有了父亲! 我只好逃避这个节日, 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静静怀念,默默流泪。耳畔萦(yínɡ)绕着那首老歌:你曾经牵着我的手, 走过草地,踏过山坡,你说那青山永远挺立, 流水它不会停留。哦,爸爸,为何在我最需要您的时候, 牵不到你的手……一年又一年, 我都过着没有父亲的父亲节……

上一篇:青春永不言败演讲稿下一篇:拟评中学高级教师总结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