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2024-04-09

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通用12篇)

篇1: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1)看来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像请教

(2)A

(3)父亲说到做到

(4)第二件事讲的是父亲讲述斗牛图的故事,并得出结论:要画好画,不能光凭想象,必须仔细观察事物,还应多向各种各样的人请教。 第三件事是画背纤图就是经过实地观察而画就的。

(5)强调了要有虚心求学的态度。 谈到自己的理解时,也应该从虚心求学出发。具体的理解略。

篇2: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当时我们兄弟姐妹六人都在家乡的小学里念书。一到放暑假,家里就闹哄哄的。于是,父亲便着手为我们安排暑假生活,让我们过一个内容充实、且又有趣的暑假,既不乱吵乱闹,又不荒疏学业。

如果逢到天气阴凉,父亲就组织我们到近郊去做“跟踪追击”的游戏。四个人分成两组,每组二人。令二人先从某处出发,弯弯曲曲向前走去——越过桑田,跨过田埂,走过小桥,沿着小河一直走去,比如说,走到一棵大樟树处为止。先走的二人每到十字路口或三岔路口,都要写一张纸条指示前进方向。这小纸条或用石子压在小路上,或想办法挂在桑树丫杈上,或放在农舍的石阶边„„二人出发后,七弯八绕,走得早已看不见踪影时,另二人才出发前去“跟踪”。这后出发的二人如果一路仔细、无误,便能追寻到先出发的二人,四人欢欢喜喜在目的地相会。然后反过来,后出发的人改为先出发,弯弯绕绕走另一条小径,让另二人根据他们留下的纸条去追寻。

参加这样的户外游戏很有趣。记得有一次我和妹妹二人在追踪时,边走边聊天,一不小心错过了三岔路口,直走到前面的十字路口不见有标记,才回过头来寻找。原来三岔路口的小纸条是用一块小石子压在路旁草丛中的,很容易疏忽。找到小纸条,我们这才走上“正路”,顺利到达目的地。可见这游戏不但有趣,还可训练孩子做事灵活、仔细。

但暑假里大多数日子是大热天,户外赤日炎炎,不宜多逗留。这时父亲常常躺在藤椅上读鲁迅的小说,让我们围在身旁听。有一次,父亲读《呐喊》中的《社戏》一文,孩子们看社戏回来偷罗汉豆,一边是阿发家的,一边是六一公公家的。阿发往来摸了一回,说:“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得多呢。”读到这里,父亲笑了,不觉插入几句自己的话:“真有意思:我们的,也叫偷!”我们也都发出会心的微笑。

更多的时候父亲让我们练笔:他出题目,叫我们每人写一篇作文。题目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写的是抒情文,有时写的是记叙文,有时写说明文„„有一次,父亲别出心裁,竟出了这样一个题目:《怎样搓麻将》。只因母亲回娘家时,常常和亲友们搓麻将,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几个大孩子不教自会,常常在假期里以搓麻将自娱。(我们的技术不精,纯粹是当作玩耍,好比打扑克取乐一样。)父亲因此出了这样一个题目。他说,你要教会一个完全不会搓麻将的人,这个人甚至连“筒”、“索”、“万”都没听说过,一张牌也不认识。大家一听这么一个作文题,都笑起来。可是回过头来一想,觉得真要写一篇能教会别人搓麻将的文章,确实也不容易,而且写起来又很有趣,便各自埋头去写了。我记得我的这篇作文写得很长,讲得有条有理,十分详细,获得了父亲的好评(他不批分数,只是在文末写几句评语)。

篇3: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早期阅读作为幼儿园语言领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已经成为国内外当前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普遍认为:早期阅读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和阅读兴趣, 是提高孩子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开启孩子智慧发展的钥匙, 为今后学习所需要的阅读预备技巧, 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早期阅读现在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了, 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 可是通过我们《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行为习惯的策略研究》的课题探究发现, 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家庭不同成员的参与也是影响儿童阅读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我们通常会将父母作为一个教育整体, 但在早期阅读中发现发挥更多作用的是母亲, 父亲时常扮演旁观者。通过对家庭早期阅读现状的调查, 我们明显的发现, 早期阅读中父亲参与缺失和父亲投入不足。于是, 笔者围绕“父亲参与幼儿早期阅读”进行研究, 追寻父亲在儿童早期阅读中产生的独特作用, 以引起人们对家庭教育中父亲作用的重视。

二、父亲在参与幼儿早期阅读中呈现的问题及归因

(一) 父亲对参与孩子早期阅读存在认识误区

我们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的家长, 发放了100多份调查问卷。从问卷调查中发现一些状况:在亲子活动中, 父亲参与孩子早期阅读的只占30%, 并且也只能保证每月参与孩子阅读活动有五六次而已, 时间很有限;在参与的父亲当中给孩子挑选古今中外故事、童话书的最多, 达到了60%以上, 没有顾及到底孩子真正的阅读需求。

在本次接受调查研究的家庭里, 针对问卷和观察到的一些现象, 询问其做法和原因, 进行了访谈, 了解他们的一些想法和认识:很多的父亲都说到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有限, 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阅读活动中, 有母亲参与就行了。

(二) 父亲参与孩子早期阅读的目标不明确, 参与的时间较少, 缺乏阅读指导策略

在我选定的几个父亲参与孩子阅读的家庭中, 通过观察我看到的亲子阅读活动状况是:父亲参与孩子阅读活动的时间不能坚持太长;在指导孩子阅读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 漫无目的, 比较盲目;在读本的选择上都不太尊重孩子的意愿, 也不考虑不同年龄段该看什么书, 他们主观地凭借自己的喜好、兴趣给孩子选择书籍;他们还非常看重孩子的识字, 把识字和阅读划等号。

(三) 父亲在参与幼儿早期阅读中的目标定位凸显出功利性

一说起早期阅读, 父亲往往自然而然地把阅读与识字联系在一起, 以为早期阅读就是早识字。于是, 不顾孩子是否接受, 盲目地教幼儿识字、写字, 甚至强迫学龄前儿童大量识字、背诗词, 从而形成了功利阅读。当前, 图书市场中如洪水般泛滥的《幼儿唐诗宋词》《幼儿识字大全》等书籍的追捧就是很好的说明与佐证。这也是当今社会急功近利的风气在幼儿教育中的反映。

(四) 父亲缺乏幼儿早期阅读的理论学习和指导策略

在父亲参与的亲子阅读案例中, 有大部分都谈到了不知道如何指导幼儿阅读, 对幼儿的心理需求及情感表达缺乏科学有效的学习, 对一些方式方法, 一些有效地指导手段等全然不知, 他们只是盲目的陪同在孩子身边, 缺乏较新的理念、正确的引导, 不能够对幼儿的阅读起到多大的帮助。部分父亲是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参与”, 在参与的过程中到底应该做些什么, 怎么和孩子阅读, 需要有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吗?对这些没有把握, 认为会很专业, 很难, 担心自己做得不对, 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索性就不参与。

三、对策及建议

(一) 增强早教意识, 关注幼儿早期阅读

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倡年轻夫妻在孕育宝宝之前都应该接受相应的育儿知识, 开设了预备爸爸、妈妈的培训班、孕妇培训班、早期亲子教育培训班等等。孩子的早期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父母的关注, 早期教育也是孩子今后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前提。阅读能力更是孩子日后学习能力搭建的基础, 早期阅读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习惯会陪伴和影响孩子的整个求学生涯, 提高他的整体素质, 使他终生受益。

(二) 重塑父亲的家庭教育角色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 技术革新、经济速增、思想碰撞……这些变化也涉及到了“父亲”这个角色的重新界定。今天, 有更多的妇女走出家庭, 从事全日制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 父亲承担更多的育儿责任, 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 不单单是由于社会的变化才使父亲承担新角色的, 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看看父亲在幼儿早期教育中所起的不容忽视的作用。

很多研究发现, 一个孩子兴趣、爱好、志向等这些都与遗传没有关系, 而恰恰是与父亲的态度、鼓励和其父亲自己的行为有关。也许很多的父亲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其实, 你们对于孩子的一个微笑、一个拥抱就是一种交流和沟通, 一种亲子关系的建立, 一种世界认知方式的传授。因此, 父亲的投入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举足轻重甚至无可替代。

男性角色要求把微妙的武断和克制结合起来。例如, 男孩必须了解在有些情况下, 他应当自主、不为他人所左右。在有些情况下, 他必须学会与别人一起去工作, 成为小组的一员。父亲是孩子学习男性角色的榜样, 因此, 父亲在幼儿时期中对于性别角色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不要总认为幼儿时期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其实, 有时父亲所起的作用更大。如果说好妈妈是培养孩子的学校, 那么此刻, 好爸爸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三) 加强父亲自身的学习, 改善教育方法

早期阅读中不能缺少父亲的参与。父亲独有的思考方式以及对待孩子的态度那是母亲不能代替的。现代社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提高才不会落后, 作为孩子的父亲更是应该, 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要抱着永远学习的态度, 教育孩子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是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和动作特征, 掌握语言发展的规律等。

在父亲参与幼儿早期阅读的过程中要注重跟进思想, 要利用一些有效途径掌握指导幼儿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与孩子共同阅读、阅读过程中互有问答、以游戏方式阅读等。比如, 在幼儿的阅读活动中, 首要的就是激发阅读兴趣, 然后要促进儿童评判性思维的发展, 鼓励孩子的创意表达等。用一些科学合理的方法参与到幼儿的早期阅读中。这样, 才能促进孩子的发展。把幼儿早期阅读贯穿在一日活动之中, 父亲们应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和可能进行阅读, 不要强求一致, 更不能硬教、强塞、满灌。在阅读过程中, 还要根据实际阅读情况, 引导幼儿观察画面背景, 展开丰富的想象, 推测故事情节, 理解故事内容等手段来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阅读技能,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参与阅读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 坐在孩子身旁认真的聆听;给孩子做个喜欢看书的好榜样, 感染孩子的阅读;巧妙的布置, 让图画书吸引孩子的眼球;和孩子一起购书等等。

四、结语

天才还是俗物, 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 还不如说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儿童是通过对父亲形象的认同和模仿而认识周围世界的。此时, 父亲对子女的热爱、责任心和适度的严格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否则, 儿童的心理就可能开始偏离健康的方向, 或怀疑或排斥抗拒周围世界。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因此, 人们认为没有父爱的家庭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造成孩子性格心理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父亲参与幼儿早期阅读的现状分析, 提出相关的教育建议, 引起家长、幼儿园等对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重视, 促进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教育理论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 为父亲能够更好地参与幼儿亲子阅读提供一些理论参考。笔者希望并呼吁更多的父亲能正确、清晰地认识到父亲在亲子阅读中的重要性, 改变父亲参与亲子阅读的情感和态度, 提升父亲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效果, 促进父亲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亲子阅读中。

参考文献

[1]个案研究[OL]http://tj.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3-10/28/24887/2003-10-28。

[2]胡朝阳, 赵小平.3—6岁家庭教育[M].2004.9 (1) :103-111。

[3]刘宝根, 早期阅读活动的组织策略[J].幼儿教育, 2010.10期:22-23。

篇4: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阿宝五岁了,每次洗脚还是要妈妈帮忙的。童心炽盛,什么都是玩儿,她的听凭摆布里也潜藏着伺机而动的淘气。妈妈左哄右劝,好不容易把两只胖胖的小脚丫洗白了,并帮她套上新买来的白色棉线袜。阿宝翘翘脚趾,又让它们抱成一团弯下去。“妈妈,鞠躬啦!”“什么鞠躬了?”“我的脚丫呀。”阿宝一边说着,一边把两只小脚伸到蹲在地上忙碌着的妈妈鼻尖下,挠挠,又挠挠。妈妈气乐了,伸手打她的脚丫,“去,自己去穿鞋。”

阿宝蹲在凳子边上,一只脚在鞋里,另一只脚却不肯穿了。她歪着头看看凳子,开始动手搬动它的腿。终于翘起了一边,一只小手扶住凳面保持平衡,另一只手却把自己未穿的鞋子套到了凳脚上。放开手再歪头看看,觉得满有意思,索性把穿上的一只也脱下来给凳子穿上了。

“咦,不够?没穿好鞋的凳子脚真难看。”阿宝习惯性地咬咬手指,“凳子是四只脚的呀,我只有两只,难怪不够。”阿宝灵感突至:妹妹的新鞋还在柜子里没穿过呢,为什么不能给凳子穿上?白线袜在地板上蹭出了一道道亮线,柜门大敞,她旋风般回来。妹妹的新鞋子果然不同凡响,纤尘不染哪,穿在凳脚上崭崭新、亮堂堂。阿宝情绪激动了,大功告成,她像大人样长舒一口气,围着凳子转上一圈,一边跳着一边拍手。大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

喊声招来了爸爸妈妈。妈妈一见之下就急得大叫:“你把妹妹的新鞋都弄脏啦!”再一转头,“你的新袜子呀!”立刻起身冲过来。阿宝像老母鸡张开翅膀护小鸡一样试图护住自己穿新鞋的凳子。可是盛怒之下的妈妈却像拎小鸡一样一把将她抓了起来,回身摁到了藤榻上,这下脚底朝上,白袜已经变了黑底。

妈妈厉声训她:“看你的袜子,刚穿上几分钟就这样啦?让我怎么给你洗得过来?”说着抬手要拧她的胖脸蛋儿,却见爸爸在一旁拼命地使眼色、打手势。她悻悻地住了手,嘴里却嘟哝着:“老的小的一样淘气,除了给我添乱,什么都不会干!”爸爸这边却坐到藤榻上搂住阿宝,一脸欣赏:“阿宝,你最聪明。爸爸都想不到给凳脚穿鞋子呢。”阿宝转着大眼睛,盯住爸爸眼镜片后熠熠闪亮的双眸,得意地抿嘴儿一笑,刚刚被妈妈威吓的恐惧早已一扫而光。她搂住爸爸的脖子,悄悄说:“爸,那是我的创作,可惜被妈妈毁了。”爸爸朗声大笑,“好阿宝,会创作了,我来帮你画下来。”

这个爸爸就是丰子恺,如今那幅《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漫画早已流传天下,被无数人看到过了。

在丰子恺眼里,童心世界是无可比拟的广大。弄脏了新鞋新袜都不值一提,童心创作的烂漫天真才是最可感叹最为珍贵的。他爱他的孩子们,就是从护佑他们自由无忌的童心开始,他也从这活泼灵动的童心世界里,汲取着他的创作营养。

爸爸,我帮你裁好书啦

一天,开明书店给丰先生送来了几本新出版的毛边《音乐入门》。安静下来的时候,他就坐在书桌边,用小刀把尚连在一起的书页一张一张地裁开。几岁大的儿子瞻瞻就站在桌边,歪侧着头,一声不吭地仔细看着。丰先生爱怜地摸摸他的头,并不介意。

瞻瞻是丰家的小淘气。跟大椅子摔跤,请皮球上墙,让装满水的茶杯横躺在抽屉里睡觉,还经常在爸爸的书桌上洒满墨水点,把毛笔的笔尖蘸满浆糊当刷子用。在丰先生看来,这些破坏秩序的举动其实都是孩子们身心健全、灵动活跃的表征,他喜欢孩子们这样的真率自然、无拘无束。

那时候丰先生在上海江湾的立达学校任教。一天课下来,身心俱疲,只有见到孩子们,才会觉得心境重又澄澈起来。

那天下课后,他像往常一样拐进自家胡同,孩子们果然又充满期待地等在自家门口。丰先生一一抱起亲过,却不见瞻瞻,“瞻瞻呢?”正问着,瞻瞻从小书房冲出来,手里举着他原本收藏在书架上的那本连纸印的线装《楚辞》,脸上满带着成功的欣欣然,得意地大声喊着跟爸爸报功:“爸爸,瞻瞻也会裁书啦!爸爸,我帮你把书裁好啦!”丰先生一见那本被裁得七零八落的《楚辞》,顿时心头火起,那是他极珍爱的一本书啊。他劈手一把夺过,忿忿地跺脚低喝:“瞧你干的好事!把我的书都给毁了!”正兴奋的瞻瞻被兜头一盆冷水给泼傻了,他直瞪瞪地看着爸爸,嗫嚅着:“可是,可是,瞻瞻是帮爸爸裁书啊,瞻瞻没做错事啊。”一边说着,大眼睛里早已是泪光闪动。丰先生一瞥之间已经心软,怒气瞬刻消了大半,看瞻瞻的眼神也旋即恢复了往日的慈爱。

瞻瞻一看爸爸的脸色已是心疼多过愤怒,更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索性嚎啕起来,边哭边指责爸爸:“爸爸冤枉瞻瞻!爸爸冤枉瞻瞻!”丰先生面对儿子的指责,竟真心地愧疚起来。他蹲下去搂住瞻瞻,把那本《楚辞》摊到他面前:“好儿子,是爸爸不对了。爸爸误会了瞻瞻。瞻瞻是在帮爸爸做事,爸爸应该感谢你的。来,指着我的鼻子,训我:你干的好事!冤枉我丰华瞻,真不是个好爸爸!”

瞻瞻破涕笑了起来。这个爸爸,其实总是这样的,偶尔对他们哼喝之后,立刻会加倍地安抚,多少次举起手要打,却终于轻轻地落下,换成了爱抚。

丰先生一直坚定地以为:成人世界的规行矩步,其实是囚禁摧折真情真性的枷锁。大人们已经残废了,怎么能让身心尚还健全的孩子们,顺从这些残废人乖谬的要求呢?他要护佑孩子们那无邪的童心,也努力和他们做朋友。用童心去呵护童心,在他看来,真的是其乐无穷。

篇5:做父亲丰子恺的阅读及答案

《海燕》拓展阅读(2009年台中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蜜蜂丰子恺 ①正在写稿的时候,耳朵近旁觉得有“嗡嗡”之声,间以“得得”之声。因为文思正畅快,只管看着笔底下,无暇抬头来探究这是什么声音。然而“嗡嗡”,“得得”,也只管在我耳旁继续作声,不稍间断。过了几分钟之后,它们已把我的耳鼓刺得麻木,在我似觉这是写稿时耳旁应有的声音,或者一种天籁,无须去探究了。②等到文章告一段落,我放下自来水笔,照例伸手向罐中取香烟的时候,我才举头看见这“嗡嗡”“得得”之声的来源。原来有一只蜜蜂,向我案旁的玻璃窗上求出路,正在那里乱撞乱叫。③我以前只管自己的工作,不起来为它谋出路,任它乱撞乱叫到这许久时光,心中觉得有些抱歉。然而已经挨到现在,况且一时我也想不出怎样可以使它攒得出去的方法,也就再停一会儿,等到点着了香烟再说。④我一边点香烟,一旁观它的乱撞乱叫。我看它每一次攒,先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然后直冲过去,把它的小头在玻璃上“得,得”地撞两下,然后沿着玻璃“嗡嗡”地向四处飞鸣。其意思是想在那里找一个出身的洞。也许不是找洞,为的是玻璃上很光滑,使它立脚不住,只得向四处乱舞。乱舞了一回之后,大概它悟到了此路不通,于是再飞开来,飞到离玻璃一二寸的地方,重整旗鼓,向玻璃的另一处地方直撞过去。因此“嗡嗡”“得得”,一直继续到现在。⑤我看了这模样觉得非常可怜。求生活真不容易,只做一只小小的蜜蜂,为了生活也须碰到这许多钉子。我诅咒那玻璃,它一面使它清楚地看见窗外花台里含着许多蜜汁的花,以及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同类,一面又周密地拦阻它,永远使它可望而不可即。这真是何等恶毒的东西!⑥因了诅咒玻璃,我又羡慕起物质文明未兴时的幼年生活的诗趣来。我家祖母年年养蚕。每当蚕宝宝上山的时候,堂前装纸窗以防风。为了一双燕子常要出入,特地在纸窗上开一个碗来大的洞,当作燕子的门,那双燕子似乎通人意的,来去时自会把翼稍稍敛住,穿过这洞。这般情景,现在回想了使我何等憧憬假如我案旁的窗不用玻璃而换了从前的纸窗,我们这蜜蜂总可攒得出去。即使撞两下,也是软软地,没有什么苦痛。求生活在从前容易得多,不但人类社会如此,连虫类社会也如此。⑦我点着了香烟之后就开始为它谋出路。但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叫它不要在这里钻,应该回头来从门里出去,它听不懂我的话。用手硬把它捉住了到门外去放,它一定误会我要害它,会用螯反害我,使我的手肿痛的不能工作。除非给他开窗;但是这扇窗不容易开,窗外堆叠着许多笨重的东西,须得先把这些东西除去,方可开窗。这些笨重的东西不是我一人之力所能除去的。⑧于是我起身来请同室的人帮忙,大家合力除去窗外的笨重的东西,好把窗开开,让我们这蜜蜂得到出路。但是同室的人大家不肯,他们说,“我们做工都很疲倦了,那有余力去搬重物而救蜜蜂呢?”⑨忽然门里走进一个人来和我说话。为了不能避免的事,我立刻被他拉了一同出门去,就把蜜蜂的事忘却了。等到我回来的时候,这蜜蜂已不见。不知道是飞去了,被救了,还是撞杀了。(选自《丰子恺散文》,有删改)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从第②段加点的“才”字中读出了什么。答: 2.结合语境,品味第⑤段中加点“清楚地看见”“周密地拦阻”的表达效果。答: 3.细读第⑥段,完成以下任务。⑴假如你是文中的燕子,你穿洞时为什么“把翼稍稍敛住”?请结合语境,描述当时的心理。答: ⑵联系上下文,说说本段画线处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4.阅读第⑦段,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作者觉得为蜜蜂谋出路“很不容易”的几点原因。答: 5.从全文看,如果删掉最后一段画线的句子,文章结构也完整,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请说说你的看法。答: 参考答案:1.“才”字表明“我”在此之前一直专心于写稿,没空关注这声音的来源,更不知道是蜜蜂在求出路,表达了“我”对自己只管工作,没能及时为蜜蜂谋出路的歉疚之情。2.加点词语写出玻璃一面激起蜜蜂对外界的向往,一面又残忍地扼杀蜜蜂萌生的希望,从而突出玻璃的恶毒和蜜蜂的可怜,表达出“我”对玻璃的诅咒之情和对蜜蜂的怜悯之情。3.⑴我(燕了)这样做就不会扯大纸窗上的洞,能让主人防风,不会影响蚕宝宝上山,免得辜负主人对我的关爱。⑵回忆了充满诗趣的幼年生活,表现那时人与生灵的温情,反衬现代人对生灵的冷漠,表达作者对过去那份温馨的留恋,隐含着作者对现代物质文明弊端的批判。4.一是蜜蜂不懂“我”的劝告;二是怕蜜蜂误会“我”捉它放生的举动;三是“我”不能凭一已之力开窗放蜜蜂出去。5.画线句写出了“我”心中对蜜蜂命运的牵挂,更能体现“我”对生灵的爱惜、怜悯(爱护、关爱、同情等)。/从前文写“我”一直想替蜜蜂谋出路,到最后这两句交待救蜜蜂的无果而终和”我“对蜜蜂生死未卜的担忧,暗含了“我” 对人生错失的缺撼和生命的无常、无奈的感叹。如果删去画线句,就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篇6:丰子恺的文章的阅读理解答案

②《缘缘堂随笔》,二十一篇文章,薄薄的一本,眉清目秀的样子。

③“闲居,在生活上人都说是不幸的,但在情趣上我觉得是最快适的了(《闲居》)。”

④丰子恺能从不幸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并因其情趣的获取而感到快适。这并不是强颜欢笑和苦中作乐,这是丰子恺常常怀着艺术的心,在食客和凶年、传说与流言里悲欣交集。

⑤悲欣交集——弘一法师的绝笔。丰子恺是弘一法师的学生,那时候,弘一法师还叫李叔同,还在风琴上弹唱着“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⑥“我小时候从李叔同先生学习弹琴,每弹错了一处,李先生回头向我一看。我对于这一看比什么都害怕(《颜面》)。”

⑦丰子恺的叙事,就像他的漫画,能寥寥几笔传出人物的神来,一低头,一回头,一抬头,神采奕奕,栩栩如生,有时候却省俭得连五官都不用画。所以当时对丰子恺的漫画人物,有这样一句赞美“丰子恺画人——不要脸”。

⑧丰子恺的文笔,有时候简直可以说无文有笔,朴素到了极点。思维也不曲折,但回味之际却很有平地起波澜之感。

⑨“我的黄金时代很短,可怀念的又只有这三件事。不幸而都是杀生取乐,都使我永远忏悔(《忆儿时》)。”说的三件事,是养蚕、吃蟹和钓鱼。

⑩丰子恺的文章,像药芹,因了淡淡的药味,就解了水气,厚了起来。宗教感观或许就是丰子恺的药味——但这药味并不是苦的;还有点香甜。丰子恺的宗教感观,就是人情两字。所以说丰子恺的药味,也就是人情味。这种味道说是厚或是厚拙,还不如说是生气来得妥帖。有时候,生气十分蕴藉:大侠隐于江湖,不动声色,不卑不亢,不耻下问,不争不抢,灵光内敛,暗藏不露。

“有一次我看到吴昌硕写的一方字。觉得单看各笔画,并不好;单看各个字,各行字,也并不好。然而看这方字的全体,就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好处。单看时觉得不好的地方,全体看时都变好,非此反不美了(《艺术三昧》)。”这段话用在丰子恺自己的文章上,我觉得也挺合适。

丰子恺的文章的阅读题目

(1)整体感知本文,请你概括一下丰子恺文章的特点。

(2)第②段画线词语“眉清目秀”用在此处好不好?说说理由。

(3)第⑧段画线句:“回味之际却很有平地起波澜之感”,你同意这一评语吗?试结合例子加以分析。

篇7:杨柳丰子恺阅读答案

杨柳

丰子恺

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欢喜杨柳树。因为有人说我欢喜扬柳树,我似觉自己真与杨柳树有缘。但我也曾问心,为甚么欢喜杨柳树?到底与杨柳树有甚么缘?其答案了不可得。原来这完全是偶然的。假如我存心要和杨柳结缘,就可以附会种种理由上去。或者说我爱它的鹅黄嫩绿,或者说我爱它的如醉如舞,或者说我爱它像小蛮的腰,或者说我爱它是陶渊明宅边所种的。即使要找三百个冠冕堂皇、高雅深刻的理由,也是很容易的。天下事往往如此。

实际,我向来对于花木无所爱好;即有之,亦无所执着。这是因为我生长穷乡,只见桑麻、禾黍、棉花、小麦、大豆,不曾亲近过万花如绣的园林。只在几本旧书里看见过“紫薇”“红杏”“芍药”“牡丹”等美丽的名称,但难得亲近这等名称的所有者。并非完全没有见过,只因见时它们往往使我失望。我觉得它们也只是植物中的几种,不过少见而名贵些,实在也没有甚么特别可爱的地方,似乎不配在诗词中那样地受人称赞,更不配在花木中占据那样高尚的地位。

假如我现在要赞美一种植物,我仍是要赞美杨柳。但这与前缘无关,只是我这几天的所感,一时兴到,随便谈谈。为的是昨日天气佳,埋头写作到傍晚,不免走到西湖边的长椅子里去坐了一番。看见湖岸的杨柳树上,好像挂着几万串嫩绿的珠子,在温暖的春风中飘来飘去,飘出许多变度微微的S线来,觉得这一种植物实在美丽可爱,非赞它一下不可。

听人说,这植物是最贱的。剪一根枝条来插在地上,它也会活起来,后来变成一株大杨柳树。它不需要高贵的肥料或工深的壅培,只要有阳光、泥土和水,便会生活,而且生得非常强健而美丽。牡丹花要吃猪肚肠,葡萄藤要吃肉汤,许多花木要吃豆饼,杨柳树不要吃人的东西,因此人们说它是“贱”的。大概“贵”是要吃的意思。越要吃得多,越要吃得好,就是越“贵”。吃得很多很好而没有用处,只供观赏的,似乎更贵。例如牡丹比葡萄贵,是为了牡丹吃了猪肚肠一无用处,而葡萄吃了肉汤有结果的原故。杨柳不要吃人的东西,且有木材供人用,因此被人看作“贱”的。

我赞杨柳美丽。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的,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踞在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回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斫,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作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又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顾着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而向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活泼的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而时时依傍到慈母的身傍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见了觉得非常可爱。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春的一种主要题材。写春景曰“万树垂杨”,写春色曰“陌头杨柳”,或竟称春天为“柳条春”。我以为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原故,实因其树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的原故。这种特殊的姿态便是“下垂”。不然,当春发芽的树木不知凡几,何以专让柳条作春的主人呢?只为别的树木都凭仗春的力而拚命向上,一味求高,忘记自己的根本。其贪婪之相不合于春的精神。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

(文章发表于1935年。有删改)

[注]①杨柳:泛指柳树。古人因杨树之实也成白絮飞散,故常以“杨”称“柳”,杨、柳多通用,如“垂柳”也称“垂杨”。

1.积极向上是令人赞赏的,作者却觉得一般花木的“向上”可恶,这矛盾吗?为什么?

2.“最能象征春的神意的,只有垂杨。”请根据文意对这句话加以阐释。

3.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4.请概括本文的主旨。作者在展现这一主旨时,行文上有何特点?请赏析。

【参考答案】

1.不矛盾。作者并不反对“向上”,他认为“向上原是好的”。作者厌恶一般花木的“向上”,只是憎恶其高而忘本,不知感恩。

2.“春的神意”与“和平美丽的春光”是一致的,蕴含着生机勃发、和谐、亲切的精神。垂杨的姿态是“下垂”的,不像别的树木贪婪苛取,忘记“根本”。这与春的精神“十分调和”,因而“最能象征春的神意”。

3.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4.本文通过赞美杨柳“贱”而有用、高而能下的品质,体现了作者在处世待物上超越世俗名利欲念的人生观念。行文婉转曲折,自然舒展。结合原文赏析略。

读丰子恺《杨柳》有感

杨柳本是再普通的植物了,但在丰子恺的笔下却能给人留下刻骨铭心、久久不能忘怀的共鸣,勾起我童年的回忆。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杨柳树,它不算太高大,但它却陪伴我们度过童年时光。春天刚到,杨柳就会迫不及待吐着嫩嫩的绿芽,像我们宣告春天来了。夏天、茂密的柳枝吸引着我们,我们姐弟在树的影子下,搭起小方桌做暑假作业、下跳棋、象棋、打争上游。柳树还会招来蝉,天气越热蝉鸣越响,一只叫,其它得也跟着叫,像大合唱,尤其是中午睡午觉时越叫的凶。为了不让这些可恶的蝉吵得大人睡不好午觉,我常常用自做的面筋,裹在长长竹竿上去粘蝉,自做的面筋很粘,几乎没有落空,粘下来一只,就用剪刀剪掉它的翅膀,使它飞不起来。当我们要和其它院子里的伙伴玩打仗游戏时,我还会折下柳枝,圈成一个柳帽戴在头上,当然树上会有我们叫毛辣子的虫子,给它蜇一下痛得受不了,非得要用胶布在皮肤上反复粘才行。秋天来了,柳树的叶子也慢慢发黄,慢慢的落了,每当看到地上落了一层树叶时,我都会有一种麽名忧伤,我都会把它扫掉,直到扫到没有落叶为止。冬天到了,柳树静悄悄的站在那,我们全家人每天来回来去的从柳树边走过,但大家不在去关心它,只是当有鸟儿落在上面,叽叽喳喳叫的时候,我才去用目光看着。但这都无碍,来年柳树又会给我们带来童年的欢乐。

丰子恺的:我赞美杨柳,但其美与牡丹不同,与别的一切花木都不同。杨柳的主要的美,是其下垂。花木大都是向上发展的,红杏能长到“出墙”,古木能长到“参天”。向上原是好,但我往往看见枝叶花果蒸蒸日上,似乎忘记了下面的根,觉得其样子可恶;你们是靠他养活的,怎么只管高距上面,绝不理睬他呢?你们的生命建设在他上面,怎么只管贪图自己的光荣,而绝不会顾处在泥土中的根本呢?花木大都如此。甚至下面的根已经被砍,而上面的花叶还是欣欣向荣,在那里做最后一刻的威福,真是可恶而可怜!杨柳没有这般可恶可怜的样子:它不是不会向上生长。它长得很快,而且很高;但是越长得高,越垂得低。千万条陌头细柳,条条不忘记根本,常常俯首这下面,时时借了春风之力,相处在泥土中的根本拜舞。或者和它亲吻。好像一群的活泼孩子环绕着他们的慈母而游戏,但时时依傍到此慈母的身旁去,或者扑进慈母的怀里去,使人看了觉得非常可爱。杨柳也有高出墙头的,但我不嫌它高。为了它高而能下,为了它高而不忘本。

丰子恺笔下的杨柳写的是那样的深刻,而我童年记忆的杨柳却是那么的朴实、随性。现在每当我漫步在玄武湖畔,看到湖边那一排排杨柳树时,都会涌现出对杨柳一种莫名敬意!

篇8:做父亲是我的事业

蔡笑晚在小学当了一名教师,并以优异的工作成绩被评上先进青年。在学校的推荐下,蔡笑晚终于凭借3门科目满分的成绩被当时的杭州大学物理系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1962年,父亲的去世让蔡家陷入了困境,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大退学,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蔡笑晚不愿屈从于命运,他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

不久“文革”袭来,动荡的时代让蔡笑晚感到前途渺茫。得知妻子怀孕后,“多生几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才”的念头占据了他的脑海,他决定“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转化为下一代的发展优势”。

蔡笑晚作为父亲的事业就这样拉开了序幕。也就是在那个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笑得最好!从1967年到1977年的10年之间,蔡笑晚和妻子一共生育了五男一女6个孩子。

与很多人主张语言教育不同,他教孩子数数,一直念到千位数

蔡笑晚说,因为自己没有成才,追赶时间的紧迫感很强,所以长子一出生他就开始进行早期教育。儿子还在襁褓中,蔡笑晚就用手指在他的下巴上划一下,嘴里念“一”,或是拍着他的小手有节奏地数数。8个多月时,老大天文就能按顺序念出1至5,一岁多就能认识1至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一般的家长只从1教到10,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也许正是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给老大天文埋藏下了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蔡笑晚说,他觉得天底下所有孩子的智力,如果不是先天存在什么疾病,都不会相差很大,关键就看早期教育的开发。

立志教育,把《荷马史诗》写进家训

孩子们一过3岁,蔡笑晚的育才策略里又增加了一项立志教育。他坚信“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

蔡笑晚在家的墙壁上贴满了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牛顿等科学家的画像,一有空就给孩子们讲这些科学家的故事。每天清晨,他在楼下拉起二胡,孩子们就开始陆陆续续地起床。接着他又打开广播,调到播放英语和日语节目的频道。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等到夜幕降临后,全家人围坐在灯下,蔡笑晚看专业书,孩子们读课本,成为雷打不动的习惯。在蔡笑晚一手营造的氛围熏陶下,小女儿4岁就告诉爸爸她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我鼓励孩子长大以后干大事业,读博士、做科学家、成名成家,我觉得这特别重要。我经常教他们背诵《荷马史诗》中的一段:‘莫辜负你一片聪明美质,你须抖擞精神,留个芳名在青史。’还把这段写进了家训里。”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我第一次带大儿子去给他爷爷扫墓时,他才三四岁,他问我坟墓里面是什么,我告诉他爷爷躺在里面睡觉。他问爷爷还会出来吗?我说等他读了博士爷爷就出来了。他又问博士是什么?我就说读书一直读到顶级就是博士。我还告诉他,爷爷读了中央法医研究所,名气很大,所有认识他的人都很尊重他。以后每年天文都问我他什么时候可以去上学。”

简单的说教培养不出伟大情怀,而旅行是很好的励志手段

蔡笑晚还相信旅游可以在孩子心灵的图纸上描绘出永远不退色的美丽图腾。20世纪70年代,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在大多数人的头脑里形成,他已经带着孩子们展开了自己的旅行立志计划。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的一个月时间带孩子们游览了北京、天津和东北三省等地。“我们用最节省的方法旅行,大部分靠走。当时孩子们也就10岁左右,两个人抬一个包,我们大人一人背一个。每到一个景点,我就给孩子们讲述有关的历史故事,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

令全家人都难忘的是山海关和北戴河之行。“孩子们早就背过毛泽东的诗词《北戴河》,只是一直没有身临其境。到达北戴河时,恰巧下起了倾盆大雨,他们亲身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景色,体会更深刻了。”

他说:“通过旅游,孩子们看到外面的世界这么大这么美好、中国的历史这么悠久,在他们心中从小就有了对伟大和高尚的追求,这是当时一般的孩子无法领悟的。”

孩子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

在蔡笑晚看来,通过早期教育和立志教育奠定了人生的发展基础,之后就是采取什么方法让孩子们走上成才之路。“这个方法就是培养自学能力。”

“我觉得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他的能力和才华绝不仅仅是老师能够教给的,必须通过自学才能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从孩子们小学毕业后,蔡笑晚便开始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但这种培养并不是盲目的,“第一看以前的基础是不是扎实,第二要看孩子对新事物的兴趣,第三要看他对目标有没有强烈的追求欲望”。如果符合以上条件,蔡笑晚就循序渐进地展开培养,在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在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钻研不懂的地方,而且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

“我不会一课一课地教他们,而是告诉他们哪些部分重要,要先学,哪些部分次要,可以晚些学。”他认为既然把父亲的角色当事业来追求,对自己的要求自然也不能放松。直到现在,蔡笑晚还保持着天天读书的习惯。父亲的读书、自学习惯,为孩子们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他的指导下,6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老大天文为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的全部课程;老二天武花4个月学完高中三个学期的课程,一举考入少年班;老五和老六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自学完初一的内容,直接升入初二就读。

他不惜让孩子转学,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

蔡笑晚鼓励孩子们自学、赶进度,就是希望他们能够打破正常的教育程序,争取更多的时间。在这样的观念下,他的6个子女大多在6岁以前就入校读书,并多次跳级:长子天文15岁念大学,19岁读研究生,21岁开始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现为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次子蔡天武,14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8岁由国家公派赴美攻读博士研究生,25岁获得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曾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六女蔡天西,18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博士生,28岁担任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

蔡笑晚说跳级也是根据孩子自己的愿望,决不强求,小女儿不上初一就是她自己提出来的。“当时她考上了瑞安最好的中学,在假期里就自学完初一的课程。我们找到学校商量让她直接读初二,但学校不同意。我们征求女儿的意见,她说先试读一天。上了一天初一的课,她回来就说不想念了,内容她都懂,没有意思。我们就给她转学到另一所学校直接念了初二。”

因为跳级的问题,蔡笑晚跟很多学校发生过矛盾,经常是这个学校不同意就换另一个。从小学到博士,大儿子共读过11所学校。“按正常程序,从小学开始到博士毕业需要22年左右。我的孩子在时间上都很超前,这无疑会转化为以后竞争上的优势。”

他的孩子成才了,而他作为“父亲”的事业还远远没有结束

看着子女们从小小的瑞安陆续迈入高等学府、踏出国门,蔡笑晚在欣慰自豪的同时,一直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从不借此宣扬。直到最小的女儿也赴美国读博士了,当地的报纸才第一次报道了蔡家的故事。天西28岁时成为哈佛最年轻的副教授,更是引起不小的轰动。

很多父母向蔡笑晚咨询取经,还把孩子送来请他辅导。“有的每星期来几次,有的暑假就住在我这里。我指导的孩子可能有上百个了,其中最优秀的一个在剑桥大学读了博士后,他的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

蔡笑晚一直坚持写日记,几乎篇篇都与孩子的成长教育有关。他还给每个孩子从小建立了档案,将成绩单、录取通知书、奖状、学习笔记、好作文,还有亲子通信都保存起来。蔡笑晚经常会拿出来看看,对比孩子们的成绩变化,并且通过信件把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子女们也非常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大儿子博士典礼后给蔡笑晚来信说,他的博士帽有一半是父母的。去年年底,3个儿子从美国募集到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从今年起,每年7月,“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将拿出5万元人民币奖励当地的优秀高考生和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篇9:丰子恺《阿庆》阅读答案

①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出街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我家住在后河,是农民出入的大道之一。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入市。

②卖柴,要称斤两,要找买主。农民自己不带秤,又不熟悉哪家要买柴。于是必须有一个 “柴主人”。他肩上扛着一支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入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③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此人姓什么,一向不传,人都叫他阿庆。阿庆是一个独身汉,住在大井头的一间小屋里,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唯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一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乐,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乐,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足见他在音乐方面,天赋独厚。

④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皓月当空,万籁无声。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入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乖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

⑤笔者曰:阿庆孑然一身,无家庭之乐。他的生活乐趣完全寄托在胡琴上。可见音乐感人之深,又可见精神生活有时可以代替物质生活。感悟佛法而出家为僧者,亦犹是也。

1.根据上下文结实第二段“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用钱”一句中“佣钱”的意思。

2.第三段描写了许多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与一般旁听者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琵琶,恐怕不及阿庆的胡琴”?

4.第四段写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 的故事用意何在

5.第四段写西洋音乐史上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的一段插话有什么作用

6.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哪个更重要?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答案:

1.“佣钱”:即佣金,是商业活动中的一种劳务报酬,是具有独立地位和经营资格的.中间人在商业活动中为他人提供服务所得到的报酬。

2.他不光享乐,竟是学习

3.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摩擦弦乐器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

4.一个人若无心学习,再好的乐器也无法奏出美妙的乐曲

5.一个人若有心于某物,再拙劣的乐器照样能奏出动听的乐曲。

篇10:忆儿时丰子恺阅读答案

2、运用比喻修辞,把“满屋的跳板”比作“棋盘街”,生动形象的表现蚕落地铺时,架着的方便通行及饲叶的跳板得多,也侧面表明蚕养得多。写出了我的的快乐。

3、从文中所写内容看,“我”永远神往的是儿时欢乐的生活,但这种欢乐却是建立在虐杀生灵的基础上,因而感到难过,所以忏悔。

篇11:白象丰子恺阅读题答案

丰子恺

白象是我家的爱猫,它真是一只可爱的猫!

不但为了它浑身雪白,伟大如象,又为了它的眼晴一黄一蓝,叫做“日月眼”。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曈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象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每天一吟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书回家,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老实不客气地睡了。她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婆就当听差,送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有一天,白象不见了。我们侦骑四出,遍寻不得。正在担忧,它偕同一只斑花猫,悄悄地回来了,大家惊喜。女工秀英说,这是招贤寺里的雄猫,说过笑起来。经过一个短促的休止符,大家都笑起来。原来它是到和尚寺里去找恋人去了,害得我们急死。

此后斑花猫常来,它也常去,大家不以为奇。我觉得白象更可爱了。因为它不像鲁迅先生的猫,恋爱时在屋顶上怪声怪气,吵得他不能读书写稿,而用长竹竿来打。

后来它的肚皮渐渐大起来了。约摸两三个月之后,它的肚皮大得特别,竟像一只白象了。我们用一只旧箱子,把盖拿去,作为它的产床。有一天,它临盆了,一胎五子,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大家称庆,连忙叫男工樟鸿到岳坟去买新鲜鱼来给它调将。女孩子们天天冲克宁奶粉给它吃。

小猫日长夜大,两星期之后,都会爬动。白象育儿耐苦得很,日夜躺卧,让五个孩子纠缠。它的身体庞大,在五只小猫看来,好比一个丘陵。它们恣意爬上爬下,好像西湖上的游客爬孤山一样。这光景真是好看。

小猫渐渐大了,看看已能吃鱼吃饭,不必全靠吃奶了,白象的母氏劬(qú)劳,也渐渐减省。它不必日夜躺着喂奶,可以随时出去散步,或跳到女孩子们的膝上去睡觉了。女孩子们笑它:“做了母亲还要别人抱?”它不理,管自睡在人家怀里。

有一天,白象不回来吃中饭。“难道又到和尚寺里去找恋人了?”大家疑问。等到天黑,终于不回来。秀英当夜到寺里去寻,不见。明天,又不回来。问题严重起来。我就写二张海报:“寻猫:敝处走失日月眼大白猫一只。如有仁人君子觅得送还,奉酬法币十万元。储款以待,决不食言。x x 路x x 号谨启。”

后来新枚来报告,邻家的孩子曾经看见一只大白猫死在水沼上的大柳树根上,后来被人踢到水沼里。孩子不会说诳,此说大约可靠。且我听说,猫不肯死在家里,自知临命终了,必远行至无人处,然后辞世。故此说更觉可靠。我觉得这点猫性,颇可赞美。这有壮士之风,不愿死尸牖下儿女之手中,而情愿战死杀场,马革裹尸。这又有高士风,不愿病死在床上,而情愿遁迹深山,不知所终。

总之,白象却已不在“猫间”了。

而白象的两匹小白猫,常在我的身边。每逢我架起了脚看报或吃酒的时候,它们爬到我的两只脚上,一高一低,一动一静,别人看见了都要笑。我倒已经习以为常,似觉一坐下来,脚上天生有两只小猫似的。

8. 白象是一只怎样的猫?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3分)

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①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曈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象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

②它的身体庞大,在五只小猫看来,好比一个丘陵。它们恣意爬上爬下,好像西湖上的游客爬孤山一样。

10. 文章为什么要写鲁迅先生的猫,请结合上下文作简要回答。(3分)

11.“我倒已经习以为常,似觉一坐下来,脚上天生有两只小猫似的。”请简要指出这一句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3分)

8.长相奇特漂亮,浑身雪白,大得像象,有日月眼;性格温顺,与主人亲厚,喜欢让主人抱;独立能干,不扰主人,自己去招贤寺找雄猫;有高士风,临死自己出走;爱孩子,产子后喂养孩子,任由孩子恣意玩耍;深得主人爱宠,走失主人悬赏巨款寻找。

9.①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猫的眼睛比作不同颜色的电灯,写出了猫的“日月眼”颜色不一、有神的特点。用旁人赞叹写出了猫长相的漂亮。

②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猫比作游客,白象比作湖边丘陵,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白象与小猫身体大小的差异,而小猫们在它身上“恣意爬上爬下”写出了猫母子们的亲厚和谐。让人心生喜爱。

10.文章写鲁迅先生的猫恋爱时在屋顶上怪声怪气,吵得他不能读书写稿,而用长竹竿来打来对比出自己的猫的乖巧懂事不扰主人,也不让人操心。突显出了作者的对自家猫的喜爱与自豪,显出淡淡的幽默感。

篇12:丰子恺的美感世界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卓越的艺术教育家, 也是知名的画家, 音乐家, 散文作家。丰先生多才多艺, 虽然一生历经磨难, 但他却能以“芬芳悱恻之怀”在磨难中仰望幸福。他崇尚真, 追求情趣的自然而然如同出于天机。他热爱生命, 与世间万物共鸣共感, 水乳交融。因此丰子恺的心灵世界是宽阔而高远的, 他的艺术修养使得他具有非凡的审美感知能力, 他能从身边的琐碎事中发现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 体验到别人不曾体验的乐趣, 感悟别人不曾感悟的况味, 从而使那些琐碎小事, 在他的笔下变得“不可思议”起来。叶圣陶曾评他的漫画:“‘出人意外, 入人意中’。‘出人意外’是说他漫画的题材大多是别人没有画过的, 因而给人一种新鲜的感受;‘入人意中’是说他的漫画这些题材不论从古人的诗词中或从现实生活中取来, 几乎都是大家曾经感受过的, 因而使人感到亲切。”[1]丰子恺的绘画简淡自如, 意笔廖廖, 却传达了无穷生机, 如朱光潜所说:“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的小诗……就像吃橄榄似的, 老觉得那味儿”。平淡的人生经过他的艺术创造竟能展现为美好人生, 这在一个艺术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是怎样一个内在的转化过程呢?从丰子恺留给世人的大量关于艺术和美感的随笔及论述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他以坦诚平易的语言如何阐释了在审美活动中, 艺术主体心灵的审美状态是怎样作用于审美表述的内在过程。如何把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反映和反作用的原理真正落实到审美心理的实处, 对于今天我们学习艺术感知和艺术创造、培养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具有非同一般的启迪和现实意义。

一、幡与心共动, 钟与撞木共鸣

关于美感的产生, 丰子恺说:“在艺术家的眼中, 美的世界中的价值标准与真善的世界中全然不同, 我们仅就事物的形状、色彩、姿态而欣赏, 更不顾问其使用方面的价值了。所以一枝枯木, 一块怪石在使用上全无价值, 而在中国画家是很好的题材。无名的野花, 在诗人的眼中异常美丽。故艺术家所见的世界可说是一视同仁的世界, 平等的世界。艺术家的心, 对于世界一切事物都给与真诚的同情……必常与所描述的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艺术家的同情心不但及于同类的人物而已, 又普遍地及于生物、无生物;犬马花草, 在美的世界中均是有灵魂而能泣能笑的活物了。诗人常常听见子规的啼血, 秋虫的促织, 看见桃花的笑东风, 蝴蝶的送春归。用实际的头脑来看, 这些都是诗人的疯话。其实我们倘能身入美的世界中而推广同情心, 及于万物, 就能切实地感受到这些情景了。没有体得龙马的活力, 不能画龙马;没有体得松柏的劲秀, 不能画松柏。……西洋画何独特不然, 我们画家描一个花瓶, 必其心移入花瓶中, 自己化作花瓶, 体得花瓶的力, 方能表现花瓶的精神。……这正是‘物我一体’的境涯, 万物皆备于艺术家的心中。”[2]丰子恺在这里强调了“广大同情心”以及“心的迁想”, 即艺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应该具有的主观心态。在中国的古典美学中, “心”是指审美主体的心灵境界, 表现在心物关系中, 心是相对于物而言的。在审美活动中人心感物动情, 在物我交融中进入审美境界。这里的“心”包括主体感悟能力和内在情感, 以心印物去看待自然万物达到生命意识的通感, 亦激发艺术感觉的发生, 产生艺术创造的冲动。如六朝时期, 姚最曾在《续画品》中提出“立万象于胸怀, 传千祀于毫翰”[3], 指作画时所写的不是客观的现象, 而是“胸怀”。但“胸怀”中立有万象, 即树立万计的形象于胸怀之中, 才能表现 (千年以来宇宙万物的兴衰、圣贤仙灵等) 于笔端。丰子恺不仅以他生动平易的现代语言诠释了画家立万象于胸怀的审美心理, 还印证了姚最更为杰出的“心师造化”论, 即造化形象本为无情之物, 通过“陋目”立于胸怀, 心中通过造化的涵养和充实, 再陶铸胸中万象, 使本来无情之物溶解, 渗以画家的意识, 感情, 内营成心中形象, 然后以手写心, 则纸上的形象已不是造化标本式的再现, 而是画家的人格、气质、心胸、学养的物化形态, 即是艺术的内格所在。因此丰子恺认为真物不一定是美的, 而在于自己的心如何感受, 他形象地引用了禅家的“幡动、心动”的话:即看见风吹幡动, 一人说幡动, 又一人说心动。又有“钟鸣撞木鸣”的话, 即敲钟的时候或可说钟在发音、或可说撞木在发音。究竟幡动抑心动?钟鸣抑撞木鸣?从美感的发生来讲应该是“幡与心共动, 钟与撞木共鸣”。在此生动地解释了德国美学家席勒关于美的主客观融合说:自然原本是美的, 但没有领略过美的心就不能感到其美, 美不能仅用主观或客观感得, 二者同时共动美感方始成立。

二、提神于太虚, 而俯瞰万物

在丰子恺看来: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 而是心灵的事业, 是超越于世界之表的一种最高等的人类活动, 生活中对“艺术”的真正意义了解的人很少, 因为常人观察艺术的眼光, 容易沉淀于尘世的下层, 固着在物质的外部 (这是什么?像不像?) 而不能望见其本质。他强调艺术能晓得物的自身, 揭示事物的真相, 达到最高真理, 艺术“是事物现在给吾人心中的力和意义”的形式。要理解高超于尘世物质之表的精神内涵, “必须提神于太虚而俯瞰万物”方能看见艺术的真面目。即用艺术鉴赏的态度来看画, 先要解除画中事物对于现实世界的一切关系 (即本能想起画中事物在世间的效用、价值等作用) , 以直觉赏其瞬间的形状、色彩, 必先感受其造型美的滋味然后进入情感美、意义美的鉴赏, 这样的鉴赏态度是真正理解绘画艺术的关键。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有王微“拟太虚之体”和“明神降之”之说, “虚静”指审美和艺术创造的审美态度, 即主体感悟外物时, 须涤荡心胸, 屏除主观欲念和偏见, 保持内心清静, 以空明寂静的心灵涵容大千世界, 方能体验其中的生命精神, 产生艺术的灵感。审美之心不同于道德之心和认知之心, 要达到心地本然状态需要自觉地“坐忘”、“离形”、“黜聪明”, 然后才能进入审美观照。丰子恺在随笔中曾多次提到自己仿佛化身于二人:其一仍扮演生活再度做为父亲或丈夫, 体验小别重逢……另一人呢, 远远地站了出来, 从旁边观察这一幕悲欢离合的话剧, 感受这可悲可喜的世界相。这种“离去之感”, 仿佛灵魂脱离躯壳, 自由而超脱。丰子恺认为在自然中发现美的姿态, 其重要的方法是切断关系的观念。关系就是物象对世界的关系, 对我的关系。例如在故乡的田野中眺望景色时, 如果心中不能打断其为我的故乡, 其田为我的产业等关系的观念, 这时只有理智活动而感觉被障蔽, 对之只感利害得失而不易发现其美景。反之, 一旦忽入素未曾到的异乡中眺望景色, 便不起关系的观念, 即理智停息而感觉旺盛, 因此容易产生新鲜感发现美景。在感觉纯净的眼中, 山是屏, 川是带, 不是地理交通上的部分;树是装饰, 不是果实或木材的来源, 房屋是玩具, 不是人类居处;田野是大地的衣襟, 不是五谷的产地;路是地的静脉管, 不是供人来往的道, 其间的人们往来种作, 都是演习或游戏, 全然没有目的, 牛、羊、鸡、犬、鱼、鸟都是这大自然的点缀, 不是生产的畜牧——有了这样的眼光和心境, 方能面见“造型美”的姿态, 欢喜感激地把这“美”的姿态描写在画布上。丰子恺认为宇宙万物各有自己独立的意义, 当初并不是为吾人而生的。世间一切规律、习惯都是人为了生活的方便而造出来的。美秀的稻麦招展在阳光下, 分明自有其生的使命, 何尝是供人充饥的?玲珑而洁白的山羊、白兔点缀在青草地上, 分明是好生好美的神的手迹, 何尝是供人杀食的?草屋的烟囱里的青烟, 自己在表现着它自己轻妙的姿态, 何尝是烧饭偶然的结果?池塘里的楼台的倒影自成一幅美丽的现象, 何尝是反映的物理作用而已?丰子恺称这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的艺术观照, 就是以平等、博爱的心态, 才能看到“事物的本体, ”看见“他的内部, ”这是自然中高贵的单纯。他极力称颂:“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了一种特殊的态度, 他们所见、所感、所思, 都与成人不同, 是人生自然的另一方面。这态度是什么性质的呢?就是对于人生自然的“绝缘”的看法”。而这种“绝缘”的眼, 可以看出事物本身的美, 可以发现奇妙的比拟。“这种态度, 与艺术的态度是一致的。”[4]因此, “他们能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 处处发现丰富的趣味, 时时做惊人的描写。”[5]由此丰子恺得到深刻的启示:童心, 是成就艺术家的审美心态, 无论诗人、画家, 都需要以赤子之心, 摒除功利私念、义理和偏见等外在的干扰和约束, 以纯真之心去感悟、创作。

三、“真善生美, 美生艺术”

在丰子恺的眼中, 大自然是尽善尽美的, 纯正的艺术皆来自从自然中受得的深刻灵感, 学习艺术, 必先涵养其感觉, 就是练习屏除思虑而用纯粹的耳、眼来感觉自然界的声和色的功夫。凡为学问必从大处着眼;运作到胸无成见, 平心静气地接待自然, 用天赋的官能来感受自然的滋味, 便是画法的大道。正如老子所提倡的道法自然, 认为自然之中皆是道理, 让我们的心, 我们的眼, 我们的呼吸来感受天地之气, 与世间万物紧密相连, 水乳交融。丰子恺曾这样阐释艺术灵感乃至艺术制作的冲动, :“描画是吾人有感于自然界的美景, 而用丹青来描写其感激于画中的一种工作。可知我们对于所欲描的物象, 心中必然感激赞叹, 这时候我们的心必迁居于这物象, 以体验其美, 名曰‘迁想’。想象自己做了物象, 把心跟了物象的姿态而活动。”[6]胸中发生无限的感兴。观赏不足而描写之, 写生就成为欲罢不能的乐事了。在这种状态下所描写的自然物已不是真的自然物的模仿, 而是经过变形、经过美化的自然物, 因此绘画是美的形与色的创造, 是主观的心的表述, 是艺术的创作。

在丰子恺的艺术观中, 平等、博爱是感受世间万物灵性的心理基础。他认为艺术就是美德与技术的有机叠加, 其中善为主, 巧为辅, 强调“艺术以人格为主, 技术为次”的人本主义思想。他要求艺术和人生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张力。美的心境可以陶冶人的感情, 使人具有高尚纯洁的思想境界, 而使个人狭隘的, 利己损人的思想以渐消沮。他说, 人类倘若没有了感情, 世界将要变成何等机械、冷酷而荒凉的生存竞争的战场;世界倘若没有了美术, 人生将何等寂寥而枯燥。美术是感情的产物, 是人生的慰安。所以说用慰安的方式来潜移默化我们的感情, 便是绘画的大用[7]。

摘要:丰子恺一生求真, 趋善, 爱美。他认为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 而是心灵的事业。学习艺术须涵养心灵和眼光, 由此可抵达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人和谐沟通的审美境界, 即生命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序.丰子恺文集艺术卷一.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1963.4页

[2][6][7]丰子恺.艺术趣味.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4) :29页、123页、34页

[3]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7) :171页

上一篇:中考材料作文指导下一篇:《论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