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车御史文言文翻译

2024-04-09

烧车御史文言文翻译(精选3篇)

篇1:烧车御史文言文翻译

柳宗元

先君讳镇,字某。天宝末,经术高第。遇乱,奉德清君夫人载家书隐王屋山。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合群从弟子侄讲《春秋左氏》《易王氏》,孜孜不倦,以忘其忧。德清君喜曰:“兹谓遁世无闷矣。”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先君独乘驴无僮御以出,求仁者冀以给食。尝经山涧,水卒至,流抵大壑,得以无苦。被濡涂以行无愠容,观者哀悼而致礼加焉。

既而以为天子平大难,发大号,且致太平,人罹兵戎,农去耒耜,宜以时兴太学,劝耦耕,作《三老五更议》,斋沐以献。道不果用。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尚父汾阳王居朔方,备礼延望,授左金吾卫仓曹参军,为节度推官,专掌书奏,进大理评事。以为刑法者军旅之桢干,斥候者边鄙之视听,不可以不具。作《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议事确直,世不能容。表为晋州录事参军。

晋之守,故将也,少文而悍,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守大怒,投几折箦,而无以夺焉。终秉直以免于耻,调长安主簿。居德清君之丧,哀有过而礼不逾,为士者咸服。服既除,吏部命为太常博士。先君固曰:“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三辞而后获,为宣城。四年作阌乡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后数年,登朝为殿中侍御史,会宰相与宪府比周,诬陷正士,以校私仇。有击登闻鼓以闻于上,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为相者不敢恃威以济欲,为长者不敢怀私以请间,群冤获宥,**侧目,封章密献,归命天子,遂莫敢言。逾年,卒中以他事,贬夔州司马。居三年,丑类就殛,拜侍御史。制书曰:“守正为心,疾恶不惧。”贞元九年,宗元得进士第。上问有司曰:“得无以朝士子冒进者乎?”有司以闻。上曰:“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是岁五月十七日卒,享年五十五。

(选自《柳宗元文集》,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被濡涂以行无愠容 被:通“披”,披着

B.人罹兵戎 罹:遭受

C.而无以夺焉 夺:争夺

D.卒中以他事 中:中伤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柳镇“守正为心”的一组是 ( )

①间行以求食,深处以修业 ②议事确直,世不能容 ③无辜将死,常以身捍笞箠,拒不受命 ④有尊老孤弱在吴,愿为宣城令 ⑤考绩皆最,吏人怀思,立石颂德 ⑥上命先君总三司以听理,至则平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柳镇有一次独自骑着驴外出,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路过山涧时洪水突然暴发,幸亏水流冲进大沟中,他才没有遇难。

B.尚父汾阳王很欣赏柳镇的才能,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他,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让他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

C.柳镇为父亲德清君守丧期间,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吏部还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

D.贞元九年,柳镇的儿子柳宗元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将实际情况汇报给他。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乱有间,举族如吴,无以为生。

(2)酣嗜杀戮,吏莫敢与之争,先君独抗以理。

(3)是故抗奸臣窦参者耶!吾知其不为子营私矣。

4.答案 C解析 夺:改变志向。

5. 答案 D解析 ①是他隐居时的做法,尚不能体现“守正为心”。④表现他孝慈。⑤是说他有政治才能。

6. 答案 C解析 “期间”错。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是在其守丧期满以后。

7.答案 (1)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

(2)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惟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

(3)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而图谋私利的。

参考译文

我的先父名字叫柳镇,字某。天宝末年,参加“经术”类考试高中。正好遇到安史之乱,就奉养着德清君夫妇,带着家里的藏书隐居到王屋山。抄小路行走去寻找食物,深藏行迹来研修学业。集合各位堂弟及子侄来讲解《春秋左氏》《易王氏》,勤勉不倦怠,来忘掉国难的忧愁。德清君高兴地说:“这就是所说的避世隐居而没有沉闷啊。”战乱发生不久,全族的人迁居到吴地,没有办法维持生计。父亲就独自骑着驴不带僮仆出门,请求具有仁心的人希望能赠给一些食物。曾经路过山涧,洪水突然暴发,水流冲进大沟中,他幸免于难。他披着湿衣服满身泥浆走路却没有生气的表情,看到的人都感到非常哀伤并且非常客气地对待他。

不久认为皇上平定了安史之乱,发号施令,并且得到了太平,老百姓都遭受了战争的祸害,农民们都不能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按时令兴办太学,鼓励耕作,于是写了《三老五更议》的奏疏,斋戒沐浴后献给皇帝。然而他的思想最终没有被朝廷采纳。被授予左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官职。尚父汾阳王(郭子仪)居住在北方,准备了礼物来看望延请我父亲,授予他左金吾卫仓曹参军的.职务,担任节度推官,专门掌管书信和奏疏,不久又升迁为大理评事。他认为行刑执法的人是军队里的骨干,斥候是边防的耳目,军队里不能没有这些人。写了《晋文公三罪议》《守边论》两篇文章,议论事情确切直接,世人不能容纳他的意见。汾阳王上奏章推荐他做晋州录事参军。

晋州的太守原来担任过将军,缺少文化修养并且性格凶悍,非常喜欢杀戮,官吏没有人敢跟他争论,惟独先父敢于跟他以理相争。有无辜的人将被处死,先父常常用身体来挡住鞭打杖击,拒绝执行太守的命令。太守非常生气,将几案扔出去,将席子折断,却没有办法改变先父的做法。最终依靠持心正直而避免了耻辱,被调任长安主簿。先父为德清君守丧,悲哀得非常厉害却行为不失礼数,有见识的人都非常佩服他。守丧期满,吏部任命他担任太常博士。先父坚持说:“有老母亲和年幼的子女在吴地,我希望做宣城县令。”推辞了多次才获得批准,迁职担任宣城县令。四年后担任阌乡县令。考核官员时的成绩都是最好,官吏和百姓都非常思念他,竖立了石碑来颂扬他的功德。

后来过了几年,进入朝廷担任殿中侍御史,恰逢宰相和御史台的人结党营私,诬陷正直的人来报私仇。有人击打登闻鼓来让皇上知道,皇上命令先父带领三司来审理这事,他到任后就为这事平反了。宰相不敢依仗威势来达成私欲,御史台的官员也不敢怀着私心去挑拨离间,很多蒙冤的人都获得了赦免,奸邪的人侧目而视,先父封好奏章秘密地献给皇上,回到朝廷向皇上复命,于是没有人再敢说什么。过了一年,终究用其他的事情来中伤先父,贬官做夔州司马。过了三年,奸邪的人被惩治,先父被授予侍御史的官职。皇帝的命令上说:“坚守正直之心,痛恨邪恶而不畏惧。”贞元九年,我考中进士。皇上问有关官员说:“该不会是以朝廷官员儿子的身份蒙混进来的吧?”有关官员奏明情况,皇上说:“这是当年对抗奸臣窦参的人啊!我知道他不会为了儿子而图谋私利的。”这一年五月十七日去世,终年五十五岁。

篇2:烧车御史文言文翻译

一、明确文言文翻译的关键

人们常说:“打蛇打七寸。”七寸是蛇的要害, 打在那里一下子就能把它打死。文言文翻译也是如此, 考生必须抓住翻译的关键, 否则会徒劳无功, 白忙活一场。总的来说, 文言文翻译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

(一) 关键词。

文言文翻译试题中往往会有几个关键得分点, 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语。文言句子中的关键词包括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多义实词、常见虚词 (尤其是多种意义用法的虚词) 。翻译的时候, 只要找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 明确其含义, 并准确翻译, 就能得分。反之, 关键词语翻译错误, 或不准确, 那么这个分就遗憾地丢掉了。如:“陛下以至德承天, 天以有年表瑞。”这里即有两个关键词:“承”译为“承受”“秉承”一类的意思;“年”译为“年成”“收成”一类的意思。如果两个关键词翻译错误, 这个题就很难得分。

(二) 特殊句。

特殊句式 (包括固定句式) 的翻译, 也往往是考题设置的关键得分点之一。考生如果不能识别某个特殊句式, 不知道它的特殊顺序、固定译法, 就不能准确翻译这个文言句子, 因此丢分现象也就在所难免了。如:“闻太子所欲用周者, 欲绝王之喜好也。”这是一个“……者, ……也”形式的的特殊句式, 翻译的时候必须翻译成“……是……”, 否则就要丢分。

二、把握文言文的翻译原则

具体说来, 翻译古文时, 我们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 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 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初中课本《狼》一文中:“其一犬坐于前。”只看这一句, 似乎可以翻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 “少时, 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 而应是另一条“狼”。“犬”的意思, 即“像狗似的”, 用来修饰“坐”的姿势的。这个例子说明, 译古文先应通全文, 了解大意, 然后紧扣“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二)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直译, 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 逐一翻译, 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前句中的“其”, 应译为“难道”, 表反问语气, 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 表推测语气。但在翻译时, 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 甚至十分拗口, 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 (《岳阳楼记》) 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 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 则使人容易理解了。下面几种情形往往需要意译。

1. 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时。

如:“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假如不了解此修辞方式, 很轻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 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再如:“但以刘日薄西山, 气息奄奄。”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 奄奄一息, 生命垂危。”又如:“金就砺则利。”一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 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 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 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假如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 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2. 使用紧缩复句或言简意赅的句子时。

如:“法急则人残, 法宽则失罪。”这个句子属于紧缩复句, 直译不好翻译, 只能意译为:“刑律严酷, 百姓就会受到伤害;刑律宽疏, 就控制不住犯罪。”

3. 为了渲染、铺陈某种情况而故意用繁笔时。

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 句子中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意义相同, “天下”“宇内”“四海”“八荒”意义相同, 都是为了渲染铺陈, 因此必须意译作:“ (秦) 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三、掌握文言文的翻译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其实是有技巧可遵循的, 具体可以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 留。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 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 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和习惯用语, 也无需翻译。如:“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 余游巴黎蜡人馆。”我们可以直接将其译为:“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 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再如:“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 非及向时之士也。”“行军用兵”作为一个成语, 我们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地去翻译, 只要照抄即可, 因而可译为:“深远的谋略, 行军用兵的本事, 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 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二) 放。

将那些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 无实在意义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放弃, 否则会使句意不畅。如:“宋何罪之有?”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无实义, 因此翻译时应删去。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再如:“夫秦, 何厌之有?”“夫”为发语词, 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不做理会。又如:“夫大国, 难测也。” (《曹刿论战》) 中的“夫”, “何陋之有。” (《陋室铭》) 中的“之”, “学而时习之” (《论语》六则) 中的“而”等都属于这一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 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唆赘余。如:“便可白公姥, 及时相遣归。”“公姥”为偏义复词, 重于“姥”, 所以翻译时只需翻译出“婆婆”即可。除此, 有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也不一定要翻译。

(三) 换。

用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词语替换与现代说法不同, 音节不一致的词。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 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 一定要联系上下文, 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随着社会的进步, 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 有的已扩大, 有的已缩小, 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 有的词义已经转移,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 切忌盲目替代。如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其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 (2) “处分适兄意, 哪得自由专。”“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 翻译时要特别留心。

(四) 补。

将原句省略的内容适当补出来, 使句意完整通畅。如:“然力足以至焉, 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将“焉”后省略的“而未至” (有能力到达却没有到达) 补进去翻译才连贯。否则文理不通。又如:“忽然抚尺一下, 群响毕绝。” (《口技》) 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 翻译应加上。“尝贻余核舟一, ……” (《核舟记》) 译文时, 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 “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翻译为:“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只有添加一些成分, 句子成分才完整, 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外连衡而斗诸侯。”“外”名词作状语, 翻译为:“对外”“连衡”用作动词, 翻译为“用连衡的策略。”“斗”为使动用法, 翻译为“使……争斗”, 因此正确翻译应为:“对外用连衡的策略使诸侯自相争斗。”

(五) 调。

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将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例如:“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有的学生翻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 筋骨的强壮。”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 正确的翻译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 强壮的筋骨。”再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 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 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出师表》) 译为:“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人主之子也, 骨肉之亲也, 犹不能恃无功之尊, 无劳之奉, 而守金玉之重, 而况人臣乎? (《触龙说赵太后》) 译为:“国君的儿子, 是他的亲骨肉啊。他们尚且不能靠着没有功劳的尊位和俸禄, 而守着贵重的金玉, 况且一般人呢?”

需要说明的是, 文言文中表达语气的助词, 也应根据现代人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换。如“乎”“哉”“焉”等用在句末, 可用“啊”“呢”等调换。

(六)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 为了增强气势, 故意用了繁笔, 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 (秦) 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 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篇3:文言文翻译刍议

文言文的翻译的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译出原来的用词造句的特点,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甚至原来的表达方式也要保留,直译的好处是忠于原文。不足之处是,有时译文难懂,语言不够通顺。所谓意译,则是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甚至可以采用同原文差别比较大的表达方式。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原文的语言表达习惯,通顺、流畅、易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不能字字落实。翻译文言文采用哪一种方式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于原文,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加;所谓“达”就是做到通顺,译文要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所谓“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充分体现原文的语言风格。从高考考查的题目来看,重在“信”。即重点在字、词、句的落实上,也就是要对句中每一个实词虚词的用法意义,都能作出准确的翻译,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语气。因此,在这三个要求之中,“信”是最基本的。

文言文翻译的具体方法是“留、对、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年号、国号、职称、人名、地名、物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庆历四年”则不用翻译;“沛公军霸上”(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沛公”和“霸上”也不用翻译。

“对”,就是对译。按照原文的数字、词序和句式,逐字逐句地翻译。例如:“断其喉,尽其肉,乃去。”(蒲松龄《狼》)对译为:咬断了它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史记·鸿门宴》)翻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气助词,不用翻译。

“补”,就是“增补”。下面几种情况需要增补:1.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语句,要加括号。例如:

1.不违农时(《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您)估计我回到军营的时候,您才进去。

3.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史记·鸿门宴》)译文:樊哙说:“现在情况怎么样了?”张良说,“(现在的情况)非常危急。”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代词汇。如:“吾、余、”等换成“我”,“尔、汝”等换成“你”。如:“岁征民间”(蒲松龄《促织》),“岁”换成“年”。

“调”,就是调整。把一些特殊的句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而这些特殊的句式大部分是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例如;

l.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译文:你笨得太厉害了!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解决疑难问题。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苟况《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可它的颜色比蓼蓝还青。

4.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找一个可以出使到秦国去回复秦国的人。

“变”就是变通。在基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地翻译有关文字。例如: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湖面)风平浪静。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材料都出自课外,给广大考生阅读带来很大的麻烦,有时无迹可寻,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我们遵循文言文的规律,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根据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翻译文言文应该注意以下四个步骤:

一、注意补充省略成分。文言文里省略的成分很多,有省略主语的,有省略谓语的,有省略宾语的……翻译时,要注意补出来。这方面的例子已在前文的“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补”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二、注意调整语序。文言文中常有变式句出现,主要有: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翻译时要调整好语序,才能便于翻译,否则译文颠三倒四,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变式句的具体例子,已在翻译的具体方法之“调”中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注意活用现象。文言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把握住词语的含义。例如:

1.项伯杀人,臣活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活,动词的使动用法)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如今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尊:使……的地位尊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史记·鸿门宴》)

译文;先击败秦军攻入咸阳的,让他做王。(王:使……为王,让……做王,名词的使动用法)

4.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译文:打鱼的人认为其很奇怪。(异:认为……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5.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文:他懂得的道理远比我早,我跟随他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师:把……当作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

6.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司马迁《史记·鸿门宴》)译文:沛公想在关中称王,让子婴做国相。(王:为王,名词活用动词)

7.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众位大臣官吏百姓,能当面指出我的过失的,受上等奖赏。(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四、注意抓关键词。文言文里往往因为个别的词而影响了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关键词。阅读时应联系语境,重点突破。

例文: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无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赦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牟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市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急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翻译: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2.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题1中的关键词语“王”和“亡”。王,名词活用动词,可译为“称王”:亡,身亡。译文:用在大处就可称王,用在小处就会身亡。

题2中关键词“解”和“东”。解,突破重围;东,名词活用动词,向东而去。译文:在项籍突破重围而后向东败逃的时候,汉高帝也想收兵回国。

文言文翻译要注意的事情很多,但只要我们注意翻译的基本原则、要求、具体方法、步骤,我们就会方便得多。

上一篇:工地建筑施工实习总结报告下一篇:如何关闭Windows8系统云端同步设置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