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分析

2024-04-13

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分析(精选9篇)

篇1: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分析

姓名 李某某 性别 男 年龄 34岁 职业 *** 籍贯 江苏

住院号 7040198

入院日期 :2007年4月10日 主诉 : 反复发热20天,双下肢皮疹 3天

现病史 :入院前20天受凉后出现发热,咽部不适感,体温最高达40.3℃,以午后及夜间为甚,伴头晕,无咳嗽、咯痰及潮热、盗汗,不伴恶心、呕吐及腹痛腹泻,无尿频尿痛,无全身关节疼痛,不伴胸痛及牙龈出血,在当地医务所予以“扑热息痛”等药物口服后汗出体温下降,未作特殊检查,后上述症状反复,体温波动在38.3-40℃之间,院外曾用柴胡针、先锋Ⅴ、口服中西药(具体用量不详)等。5天前在隆昌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查各项生化指标均正常,B超正常,3天前服中药后出现双下肢散在皮疹,压之褪色,无搔痒。发病以

来体重下降5斤左右。

既往史及其他:“乙肝”及献血史,平素易感冒发热,从事缉毒工作,无冶游史,无吸毒史,母亲死于“腰椎结核?”,父亲死于“胰腺癌”。

查体 :T 37.2 P 94次/分 R 20次/分 BP 120/80mmHg 神清,体瘦,步入病房,自动体位,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巩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大,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扁桃体不大,颈软,气管居中,甲状腺不大,心肺(-),腹部无压痛,肝脾不大,双肾区无叩痛,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及搔痒,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阴性。

辅助检查 :

4月10日 血常规 WBC 11.05×109/L,N70.74%, Hb132g/L , PLT 171×109/L 4月10日 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酶、免疫球蛋白,C3,C4 正常,乙肝“小三阳”,二便常规均正常,4月11日 抗O、类风湿因子均阴性,SR 23mm/h

4月11日 自身抗体谱 均阴性 ;

4月11日 疟原虫 阴性

4月11日 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均阴性

4月10日 X片、心电图 均正常

4月11日 腹部B超 未见异常 4月12日 颅脑 及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4月13日 血常规 WBC 8.79×109/L, N72.14%, Hb120g/L, PLT 124×109/L

4月13日 血培养:阴性

4月17日 血常规 WBC 6.70×109/L, N67.64%,HB 114g/L,PLT 178×109/L 4月17日 全身骨扫描:全身骨显像未见异常 4月18日 颈部 腋窝 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 阴性

4月19日 骨髓穿刺“感染骨髓炎?”(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

骨髓培养:七天无细菌生长

4月23日 结核抗体:阳性(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盒)

4月23日 ANCA结果待回

治疗经过 :

1.抗感染:头孢他定3.0 静滴 QD(10/4—13/4),头孢呋辛3.0 静滴 QD(14/4—17/4)

乳酸左氧氟沙星0.3 静滴 QD(10/4 —17/4)2.补液支持:肌苷 静滴 QD(10/4—19/4)

3.中医药:按温病辨证

10/4—19/4体温波动于37.5-40.0℃之间,体温波动曲线最高超过2℃,多次发现体温下午4时最高,不用退热药体温可自行下降。

19/4开始停用所有静脉用药。

20/4—23/4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 拟诊:1.肺外结核?2.感染后变态反应?3.恶性淋巴瘤?

讨论目的 : 1.明确诊断

2.结合结核抗体阳性,可否考虑肺外结核,给予抗痨试疗?

请各位多提宝贵意见

不知患者对激素是否敏感?用激素体温下降是否明显?需考虑淋巴瘤,是否能取到浅表淋巴结行淋巴结活检,另外最好骨髓穿刺的同时能行骨髓活检。

因为不能排除肺外结核,故未用激素。患者发热时体温可自行下降。

诊断中考虑了淋巴瘤,查体及颈部 腋窝 腹股沟浅表淋巴结B超 未发现异常,胸部CT未见纵隔淋巴结,可惜没腹部CT。没有行骨髓活检。

该病例特点:

1、青壮年男性,乙肝病史

2、反复午后发热,双下肢皮疹,体重下降

3、PE: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无触痛

及搔痒,其他无特殊

4、WBC 11.05×109/L; 结核抗体:阳性;骨髓穿刺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3.2:1,粒系增生明显,占66%,分叶核比例略高,部分细胞浆内颗粒粗大呈紫黑色,偶见细小空泡,红系增生占20%,晚红比例略低,成熟红细胞基本正常,淋巴、单核系统大致正常,浆细胞易见,巨核细胞与血小板易见,未见特殊细胞;其他检查无特殊

5、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20/4—23/4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

诊断:

1、结核。依据:青壮年男性,乙肝病史;反复午后发热,双下肢皮疹,体重下降;结核抗体:阳性;抗感染治疗后,效果不佳,现在体温波动于36.4-38.5℃之间。必要时建议

经验性抗TB治疗,停用中医药观察。

2、血液系统疾病 :注意恶组和嗜血细胞综合征。依据:反复发热;PE: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骨髓穿刺结果。建议复查骨穿,同时血涂片。

3、特殊病毒感染。发热,咽部充血,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双下肢可见散在红色皮疹,其他无特殊体征。完善检查,如肥达氏反应。

建议,将胸片和CT上传

不能完全排除肺外结核,左侧咽部隐窝可见一处白色溃疡面高度怀疑是结核引起的溃疡面,可以做活检确诊。

另外,抗炎效果不佳,结核抗体阳性也支持结核。

当然,还合并细菌感染,血液常规和骨髓穿刺可支持。建议继续查痰涂片,痰培养+药敏,如体温大于38度,抽血培养+药敏。加大抗炎力度,注意覆盖厌氧菌,查PCT-Q,白血病碱性磷酸酶,C反应蛋白以确定是否发热与感染有关。

继续复查骨穿及血涂片以排除血液系统疾病。

可加用抗病毒药物试验治疗。

谢谢各位大侠。

我们请了上海华山医院的两位专家会诊。感染科意见:结核不考虑(原因是结核抗体的假阳性高,无参考价值);考虑感染后变态反应?建议短期激素治疗。不完全除外恶性淋巴瘤。风湿免疫科意见:肺外结核?建议抗痨试疗。我科暂未对患者进行特殊治疗。我查阅文献,对结核抗体的临床价值争论较多,基本持否定态度。我院采用的的是金标法,上海奥普公司试剂,检验科主任认为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内科学(5版)讲到:“患者无痰或痰菌阴性而需与其他疾病鉴别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可能对肺

外结核的诊断提供参考。”

fgh2005友:患者入院后数天咽部隐窝白色溃疡面已愈合,双下肢皮疹已逐渐消散。当时也考虑了伤寒,但我们这儿已不做肥达氏反应。

可考虑变应性亚败血症(成人still综合症)建议短期激素治疗。

支持变应性亚败血症。

变应性亚败血症(亚败)即斯蒂尔(Still)病,是病因不明的疾病,可能与感染性变态反应有关。起病急骤,主要有长期持续或间歇性发热;反复出现一过性皮疹;游走性关节痛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周围血白细胞明显增高,核左移,血沉增快,血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皮质类固醇激素能使症状缓解,但减量或停用激素时症状常可复发。本病多见于年轻人,以儿童为多见。

[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感染所致变态反应有关,HLA-B17、HLA-B18、DR27人群发病率增高。

[诊断]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特点,由于本病尚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只有排除其它疾病后才能肯定诊断。本病常应与败血症、风湿热、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少年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鉴别。

(一)临床表现

1、发热:常呈弛张热,骤升骤降,1日内可有1—2次高峰,可伴畏寒、寒颤、乏力等全身症状,热退后活动自如。

2、皮疹:为一过性,高热时出现,热退后消失,常呈红斑样或橙红色斑丘疹,也可出现多形性等皮疹。

3、关节炎或关节痛:表现为多关节或单关节炎,发热时重,热退后减轻或缓解。

4、肝、脾和淋巴结肿大,淋巴洁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或慢性非特异性炎症。

5、其他:约1/3患者咽痛,浆膜炎(心包炎、胸膜炎)。

(二)实验室检查

1、白细胞计数增高,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核左移。轻中度贫血。

2、血沉明显增快。

3、高丙球蛋白血症,C反应蛋白增高。

4、血清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阴性。

5、血细菌培养阴性。

6、骨髓象常提示感染等骨髓象。

(三)诊断标准

1992年日本成人Still病研究委员会诊断标准:

1、主要指标:①发热≥39℃,并持续1周以上。②关节痛持续2周以上。③典型皮疹。④白细胞增高≥10×109/L,包括N≥80%。

2、次要指标:①咽痛。②淋巴结和(或)脾大。③肝功异常。④RF(-)和ANA(+)。

3、排除:①感染性疾病(尤其是败血症和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②恶性肿瘤(尤其是恶性淋巴瘤、白血病)。③其他风湿病。

以上指标中符合5项或更多,且其中有2项以上为主要指标就可诊断Still病。如何治疗:

[治疗]

1、糖皮质激素:泼尼松1mg/(kg·d),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总疗程不宜超过6个月。减量过程中可加用非甾体类药物巩固疗效。疗效不佳时可采用大剂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

2、非甾体类抗炎药:如萘普生、消炎痛等。

3、慢作用抗风湿药:病情长期控制不佳,糖皮质激素疗效不好,近年来也有人应用细胞毒类等其他药物治疗,但效果却不尽人意,如甲氨蝶呤、瑞得、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及雷公藤多甙等。

4、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一是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二是认为本病应归属“痹症”、“厉节风”的范畴。其临床分型也并非固定不变,常常是热盛时处气营两燔之势,热降之后呈气阴两虚之象,故在治疗时必须顾及祛邪,调正阴阳两方面。

[预后]

多数预后良好,有自愈倾向,极少数预后不良。变应性亚败血症本身也是一种排除诊断的疾病,与感染性发热的主要区别在于找不到可很好解释发热的感染灶。至于结核抗体阳性并非结核确诊依据,且存在假阳性和假阳性可能,建议复查。

该患者从4.27出院至今,未用特殊药物,体温已经恢复正常,除自觉轻微乏力外,余无特殊。我科一直在随访。

篇2: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4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不明原因发热的研究文献中的方法并不适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其原因有病历来自不同的地区、开展研究的机构不同(如社区医院、教学医院、流动诊疗所)、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亚群不同等等。尽管有这些影响因素存在,感染仍是不明原因发热研究性报告中最为普遍的病因。

篇3:不明原因发热误诊5例分析

1 临床资料

病例1:甲亢误诊为结核。患者, 女, 39岁, 主因发热2个月于2008年4月入院。患者2个月前出现低中度发热, 体温37.5~38.2℃, 怕热, 多汗, 食欲正常, 大便2~3次/d, 黄色成形便, 体质渐消瘦。曾就诊于我县中医院, 化验血象正常, 胸部X线 (-) , 诊断为“结核”, 给予口服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治疗1个月, 效果差, 就诊于我院。查体温38.2℃, 脉搏102次/min, 呼吸24次/min, 血压135/70 mmHg, 精神好, 表情自然, 双眼球轻度突出, 眼裂增宽, 双眼有神, 双侧甲状腺轻度弥散性肿大, 并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双肺和心脏无异常, 双手有细震颤, 化验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 (FT3) 、游离甲状腺素 (FT4) 增高, 促甲状腺激素 (TSH) 减低, 诊断为甲亢。给予口服他巴唑、心得安治疗半个月后发热得到控制, 症状缓解。

该病例入我院后我们发现, 患者虽发热2个月有余, 但精神及食欲正常, 仔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发现患者有甲亢的一系列表现, 故做相应方面的检查得以确诊。

病例2:肺外结核误诊为压疮感染。患者, 女, 70岁, 主因发热1个月于2009年8月入院。既往有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病史, 长期卧床致右侧臀部压疮形成, 大小约3.5 cm×5.0 cm, 无失眠、盗汗, 消瘦不明显, 大小便正常。查体:体温38.6℃, 脉搏102次/m n, 呼吸20次/min, 血压120/70 mmHg, 心肺腹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3 mm/1h, 结核菌素试验 (PPD) (-) , 结核抗体 (-) 。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压疮感染, 给予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以及勤换药, 并应用强有力抗生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治疗2周后压疮伤口面积缩小, 有肉芽组织生成, 无脓苔, 发热仍未控制, 且出现高热, 体温达39℃.再次化验风湿免疫系列 (-) , 肿瘤系列 (-) , 外裴试验 (-) , 布氏杆菌凝集试验 (-) , 肥达反应 (-) , 遂以肺外结核进行诊断性治疗, 2周后发热控制, 确诊为2型糖尿病、肺外结核。该病例在临床上缺乏结核病诊断依据, 除发热外, 伴随症状少, 阳性体征少, 辅助检查阳性结果少, 普通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 同时除外风湿、肿瘤及其他传染性疾病, 只能采用排除诊断法。秦树林[1]报道110例长期发热病例中, 27例为结核患者, 其中8例未能找到明确的诊断依据, 抗结核治疗有效。发现和治愈临床难以确诊的结核病对于结核病控制意义重大, 而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警惕性和认识水平是关键。

病例3:大动脉炎误诊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患者, 女, 20岁, 主因发热2个月于2007年5月入院。患者自2005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体温高达39.2℃) , 为不规则发热, 无咳嗽、盗汗, 无关节疼痛, 偶有心悸, 曾就诊于我院门诊, 给予完善各项检查, 诊断为未分化脊柱关节病, 治疗1个月效果差, 转入病房。查体:体温39.1℃, 脉搏108次/min, 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 腹软, 肝脾未触及, 入院化验类风湿系列 (-) , 安卡ANCA (-) , 行超声心动图提示冠状动脉窦瘤, 胸部X线 (-) , 腹部B超 (-) 。入院后在完善各项检查中, 发现右手脉搏摸不到, 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大动脉炎, 给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 发热得到控制。该病例在病程发展进程中, 渐发现脉搏摸不到, 对诊断起到了决定性的帮助作用。

病例4:干燥综合征误诊为感染性疾病。患者, 男, 26岁, 主因寒战、发热3个月于2008年8月入院。3个月前出现寒战发热, 发热时全身疼痛, 热退后疼痛缓解, 不伴咽痛、咳嗽, 亦无尿频、尿痛及腹痛等不适。查体:体温39.6℃, 脉搏116次/min, 呼吸20次/min, 血压110/60 mmHg, 心、肺、腹正常。入院后拟诊“感染性疾病”, 感染灶不清, 给予抗感染治疗, 2周发热无消退, 化验白细胞4.9×109/L、结核菌素试验 (-) 、红细胞沉降率80 mm/1h, 外裴试验 (-) , 肥达试验 (-) , 布鲁菌 (-) , 胸部X线 (-) 。风湿系列:干燥综合征抗体抗SSA (+) 抗SSB (+) (琼脂双扩散法) , 唾液流出率基础0, 刺激后0.6 mL/min, 滤纸试验左3 mm, 右2 mm, 角膜染色 (-) , 泪膜破裂时间左3 s, 右4 s.腮腺造影示:双侧呈雪花状改变。唇腺活检示:小叶内可见淋巴细胞灶状浸润, 每灶数目大于50, 诊断:原发干燥综合征。给予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治疗1周, 患者发热得到控制, 门诊复诊2年无异常。

病例5:脂膜炎误诊为感冒。患者, 女, 23岁, 主因高热3个月, 皮下结节1个月于2007年11月8日入院。2007年5月下旬, 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 伴乏力, 体温达38℃以上, 不伴咳嗽、咳痰、腹痛、腹泻, 当地门诊诊为感冒, 给予降温、抗病毒、抗感染治疗, 应用少量激素治疗, 体温降至正常, 停药后体温再次上升, 发热2个月后, 腹壁和双小腿出现散在皮下结节。查体:心、肺、腹均正常, 化验心磷脂抗体 (-) , 抗免疫EN A多肽项 (-) , 抗结核抗体 (-) , 补体C3、C4正常, 红细胞沉降率59 mm/1h, C反应蛋白15.4 mg/L.皮下结节核活检示:真皮深层脂肪组织中及其血管周围有散在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粒细胞浸润, 入院诊断为脂膜炎, 给予足量糖皮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1周后发热消退, 2个月后皮下结节渐消退。

2 讨论

医疗仪器快速发展并未使长期发热这个临床难题迎刃而解, 医务人员的临床思维能力在其正确诊断中仍起重要的作用。本组病例长期发热的主要原因为风湿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如肺外结核) 和内分泌疾病, 每一病例均被不同程度地误诊, 误诊时间为3周~3个月。病例3, 5临床表现简单, 热程长, 均为中青年女性, 诊断方法无特异性, 免疫学检查结果不明, 因此熟悉这类疾病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特点, 完善免疫学检查, 对争取及早诊断、及早治疗相当重要。另外, 动态地观察把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 该3, 5例患者在疾病的初期, 某些病理特征, 如病例3渐出现脉搏摸不到, 病例5渐出现腹壁皮下结节, 还未表现出来, 到一定的阶段, 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得以诊断。病例1和病例4出现误诊的原因在于浅尝辄止, 未诊就治, 是造成长期发热、高热、误诊的主要原因, 未确诊就盲目地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解热镇痛剂, 以至延误病情。

大多数不明原因发热通过仔细检查和分析最终可明确诊断, 注意病史询问、关注用药史、完善免疫学指标的监测及掌握非典型疾病的临床特点, 对提高不明原因发热的早期诊断有帮助。就发热待查病例的诊断而言, 灵活应用逻辑推理和其他的哲学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 具体分析动态与发展的观点, 综合医学理论[2], 形成正确的诊断思路最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秦树林, 刘晓清, 王爱霞.不明原因长期发热110例临床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 1998, 37 (9) :605-607.

篇4: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病因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病因。方法:选取375例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及病因分析资料。结果:经过对所有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分析,包括感染性疾病患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分别占55.20%和33.33%,其中感染性疾病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和其他感染,非感染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血液病、实体肿瘤和其他疾病,有43例患者病因未明,占11.47%。结论: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主要病因为感染性疾病,其中主要集中于结核病、布鲁菌感染和立克次体感染等病种,对于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能够有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

[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断;病因

不明原因的发热,在临床中诊断较为困难,不明原因发热是指患者发热时间持续3周以上,且体温超过38.3摄氏度,经过对患者病史的询问,进行体格检查后,仍未能确定患者病因。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较为复杂,而且临床诊断非常困难,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由于各种抗菌药物、退热药物等应用不规范,导致对疾病的诊断造成了延误,因此在各种复杂的条件下,对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病情进行快速、准确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笔者选取本院发热门诊收治的375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发热门诊2014年5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375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不明原因发热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246例,女性患者129例,年龄16~82岁,平均年龄为(49.43±4.73)岁,发热时间为4~172周,平均(88.35±4.83)周。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病因诊断:对患者的既往病史详细询问,对患者的体格检查结果详细询问,并进行常规的实验室检查,及时对患者进行血培养和骨髓培养,明确患者的病菌,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清学和免疫学指标检测,确定患者是否有病毒感染现象。对病情仍未明确的患者实施腰椎穿刺或骨髓穿刺,进行病理活检,在不影响病因诊断的前提下,对于患者可能性较大的病因采取选择性试验治疗,在治疗后,对患者观察两个月,若患者病情有变化,进一步采取相关检查,避免误诊发生。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经过诊断后,将其发热的病因进行分析。

2.结果

375例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经过对其病因进行诊断,感染性疾病患者占55.20%(207/375),其中细菌感染患者占44.00%(165/375),真菌感染患者占2.40%(9/375),立克次体感染患者占5.07%(19/375),病毒感染患者占1.87%(7/375),其他感染患者占1.87%(7/375)。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占33.33%(125/375),其中结缔组织病患者占13.33%(50/375),血液病患者占10.13%(38/375),实体肿瘤患者占4.00%(15/375),其他疾病患者占5.87%(22/375)。病因未明患者占11.47%(43/375),见表1。

3.讨论

在临床中,发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大多数发热疾病因为其病程较短,或具有其较为典型的临床症状,因此经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进行实验室检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较为简单。临床中的不明原因发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通过相关研究调查,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指的是在无明确诱因下,患者持续发热在三周以上,体温超过38.3℃且通过对患者病史的询问以及病情的诊断,仍不能确定患者病因的病例。

患者在出现发热症状后,无明显的结核病症状,而且患者的感染部位难以确定,甚至有部分患者经过实验室检查,其红细胞沉降率显示正常,因此在临床诊断中,对于此类患者,采取抗结核治疗是较为恰当的治疗手段。本此研究中,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病因为布鲁菌病患者占5.87%,经过对患者的生活习性进行询问,发现大部分患者均与牛羊接触较为频繁,在临床中,对于发热伴有关节疼痛或阴囊胀痛患者,应尽快筛查其布鲁菌抗体,尽快确诊病情,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本文中病毒感染患者有7例,占1.87%,其中大部分患者为农民,其感染途径普遍为空气传播、苍蝇、蚊虫叮咬等,且以春夏季节发病率最高。病毒感染患者的特征为虽具有自限性,但是患者的病程较为迁延,均在5~8周左右,患者的白细胞计数有轻度升高现象,且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大部分患者存在刚功能异常的现象,且多脏器受累,严重时甚至出现肾衰竭。立克次体感染具有地域性,通常在山区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在我国立克次体感染主要有流行性斑疹伤寒、恙虫病和鼠型斑疹伤寒等,主要是因为在山区中,病原体容易在啮齿动物和家畜等宿主内繁殖,啮齿动物如老鼠,家畜如牛、羊、犬等,病原体主要会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为传播媒介,导致病原体会在动物和人类中相互传播,当人体感染立克次體病毒后,会出现急性头痛、发热等表现。对于我国地域较为偏僻的山区,一旦发现不明原因发热患者,应首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立克次体感染进行排查,由于山区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其具有较高的立克次体感染发病率,其次为登格热病毒感染及伤寒等。有目的性地对不明原因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进行检查,能够更快确定患者发热原因,并根据其发热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篇5:疑似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报告

2013年04月17日 20:01######医院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一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接到报告后汇报领导,并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调查情况如下:

患者:###、女、77岁、家住######东路八院12栋3-302,2013年4月12日因“高血压 室早”发病由心血管科收入住院,入院起发热38度以上,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患者子女5热,陪护子女无外出史、无禽类接触史。因支气管炎合并严重肺部感染经会诊,转入红星医院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

患者为####病例,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疾控中心已对患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及采样工作,样品已送###疾控中心进行检测,2013年4月18日9:30###疾控中心电话报H5N1、H1N1、H7N9及季节性流感核酸检测结果结果为阴性,新型冠状病毒结果未报。

由于患者情况不明,是否为传染性病例暂时无法确定,为防止医护人员受到传染,本中心及时与###医务科、呼吸感染科等相关科室取得联系,要求相关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做好个人防护及院感控制工作。目前患者仍在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各医护工作者情绪稳定沉着应对,加强了个人防护措施,积极对患者实施救治。

篇6:老年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老年,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

发热是机体对于各种刺激性因素做出的一个非特异性反应,对于经过检查在一段时间内仍不能明确病因的发热,被定义为原因不明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FUO是内科常见的疑难杂症之一,也是老年就诊的常见原因,患者常因高热不退,导致一般状况差,多器官受累,本研究通过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FUO老年患者104例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老年FUO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的特征,从而进一步指导老年FUO的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医疗保健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的104例老年患者纳入研究,首发症状为发热,均符合FUO诊断标准,即连续发热2~3个星期以上,体温38.5℃以上,经过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及其他一些相关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其中,男62例,年龄61~93岁,平均(79.6±10.6)岁;女42例,年龄66~91岁,平均(81.8±9.7)岁。

1.2 确诊方法

常规实验室检查或细菌培养明确病因者37例,占35.6%;病理检查(淋巴结或扁桃体活检、胃黏膜、肠黏膜等组织)17例,占16.3%;骨髓穿刺及腰穿9例,占8.7%;影像学检查(US、SCT、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CT)11例,占10.6%;通过临床资料分析、试验性治疗诊断14例,占13.5%。88例患者找到发热的原因,占84.6%。不能明确发热原因的16例,占15.4%。

1.3 观察指标

对104例FUO患者的病因、发热持续时间及白细胞计数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将FUO的病因分为感染、肿瘤性疾病、风湿免疫病、其他原因以及不明原因5大类,分别占52.0%(54/104)、6.7%(7/104)、18.3%(19/104)、7.7%(8/104)、15.4%(16/104)。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显著多于其他疾病(P<0.05)。感染性疾病中以细菌感染(72.2%)为主(P<0.05)。见表1。

2.2 热程分析

发热热程以月为单位,发热持续时间越长,发病例数越少,共分为1、2、3、4、6、12个月6组统计,分别为66例(63.5%)、17例(16.3%)、11例(10.6%)、7例(6.7%)、2例(1.9%)、1例(0.9%)。热程在1个月以内的患者比例显著多于其他各组(P<0.01),详见表2。其中,感染性疾病54例患者,44例发热热程在1个月内,占81.5%(44/54)。

2.3 不同病种白细胞计数比较

将白细胞计数分为<4×109/L组、(4~10)×109/L组、(11~16)×109/L组、>16×109/L组,其中,<4×109/L组共26例,占25.0%,详见表3。

3 讨论

FUO是国外学者于1961年提出的临床概念,定义为发热持续时间超过3周,体温多次大于38.3℃,经过至少1周深入细致检查但仍未能确诊者[1,2,3,4,5]。该定义排除了常见原因引起的发热。部分研究人员认为,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应该更加全面,应加入近年新出现疾病引起的FUO,比如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自身免疫缺陷病(AIDS)及FUO,以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引起的FUO。因此,近年临床上比较广泛应用的FUO诊断分型标准分为4种:经典的FUO(包括符合旧的FUO标准的患者)、医源性FUO、风湿免疫疾病性FUO、HIV引起的FUO。各种FUO的症状、体征、发热持续时间不同,鉴别诊断、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程序和治疗也不完全相同,特别是老年FUO。国内现在认可的FUO诊断标准是1998年全国发热性疾病学术会议上制订的标准,根据该标准FUO的概念是:持续发热2~3周以上,体温高于38.5℃,经详细的追问病史、查体、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等常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仍不能明确发热病因者,即可诊断为FUO。但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提出体温高于37.5℃,发热时间持续时间超过2周也应归入FUO的范围。截至目前,大多数学者、临床医生仍然认为国外经典的FUO定义更加合理、科学,因此,其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6,7,8,9]。

大部分FUO患者经过详细的询问病史、查体、实验室常规检查、影像学检查后,找到FUO的病因并不困难,可疑部位行超声、平扫和增强CT以及MRI检查,必要时骨髓穿刺和淋巴结、软组织的病理活检均是诊断FUO病因的主要手段。少数患者需行核医学SPECT全身骨显像、白细胞显像或18F-FDG PET/CT、腹腔镜、胸腔镜取活检、手术等来进一步查找FUO病因。然而国内外报道8%~15%的患者经过所有的检查或手段后仍不能找到确切的FUO的病因,本研究15.4%的病例不能明确诊断,与既往的报道相符[10]。

本研究显示,FUO为首发临床表现入住我科的老年患者,感染性疾病居首位,占52.0%,与既往的报道相一致[11],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对于老年FUO患者,首先要考虑或排除感染性疾病。在感染性疾病中,呼吸系统感染15例,占总细胞感染的38.5%。呼吸系统与体外环境相通,肺具有广泛的呼吸面积,有物理、化学、免疫防御功能,但老年人各种防御功能下降,会厌功能障碍引起误吸、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咳嗽反射消失、鼻黏膜黏液-纤毛运输系统功能减退,均成为呼吸系统感染的基础条件,故对于老年FUO患者,进行胸部X线筛选呼吸系统感染尤为必要。一旦确定FUO的诊断,即应积极寻找病因。引起FUO的原因很多,可达200余种。按照引起FUO的原因可以归类为4种:感染性FUO、恶性病变性FUO、风湿免疫性FUO和其他原因FUO。然而由于FUO的临床症状、体征常无特征性,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血清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也无特征性表现,因此,老年FUO的诊治是多年来临床工作中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寻找FUO的病因时,应从每一个细节做起,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细心的查体、认真分析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这对于明确老年FUO的病因非常重要。本研究显示,84.6%的患者最终找到FUO原因,而15.4%的患者未能找到FUO的原因;感染性疾病引起的FUO最为常见,其中细菌感染引起的FUO是最常见因素,约占感染性因素的72.2%(约38.5%的患者是细菌引起肺部感染),病毒感染引起的不明原因发热并不常见,占4.8%;恶性肿瘤引起的FUO约占6.7%,而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的FUO约占18.3%,这种比例关系与既往研究结果相似[12]。随着年龄增加,机体免疫功能逐渐减低,感染时容易出现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表现,因此临床症状、体征、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及其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经常不典型,但感染性疾病仍是老年FUO最常见的原因。临床工作中遇到老年FUO患者应逐一排除这些可能的原因。

从发热持续时间来看,本研究中63.5%的老年FUO发热持续时间在1个月以内,且大多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FUO。本研究中25.0%的老年FUO患者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减低,多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引起;32例老年FUO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多为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和风湿免疫性疾病引起;46例老年FUO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其中,36例白细胞计数为(10~16)×109/L,10例白细胞计数高于16×109/L,在这些患者中,感染性疾病仍然是最常见的原因,该结果与既往的相关FUO的报道结果相一致[13,14,15,16,17,18]。

篇7:不明原因发热的对策

导致不明原因发热的原因十分复杂,病因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疾病与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主要是指由各类致病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侵犯人体所引起的感染,常见如结核病、慢性病灶感染、尿路感染、慢性盆腔炎、肝炎、肝脓肿等;非感染性疾病又可分为许多类型,比较常见的有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药物过敏、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增生性坏死性淋巴结炎、内分泌功能紊乱、月经前低热、贫血、结缔组织病等。

需要提醒广大患者的是,不明原因发热虽然病因复杂,但85%以上的患者是可以明确诊断而获得有效治疗的。在遇到不明原因发热时,专家提醒患者应注意以下事项:

不滥用退热药发热是机体一种有益的防御性反应,没有明确诊断前盲目用药,不仅无益,有时反而有害。因为发热患者的体温变化曲线是医生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强行退热后,反而干扰了体温曲线反映病情的真实性,从而会延误诊断。此外,退热药本身就是引起药物热的常见药物,用药不当反会引起病情复杂化。所以,对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不宜乱用退热药。

不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不但容易产生抗药性,而且还容易造成人体菌群的失调,导致药物热,甚至引起真菌等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

重视详察病史遇到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一定要配合医生,仔细观察病情变化,详察病史。医生明确诊断的过程,就类似于破案中的侦探过程,对病史中任何蛛丝马迹、微细变化都不能放过。如近期有无手术史、发病前有无服用过其他药物、是否外出旅游、是否有婚外不洁性史、是否有过特殊化学物质或毒物接触史,等等,这些都可能隐藏着重要诊断线索。

篇8:中医辨治不明原因发热1例

关键词:发热,病因不明,中医诊疗,优势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2015年9月15日初诊。因“间断发热一月余”就诊,自述最高体温39.7℃,并无规律,诊前各项相关检查(包括免疫全项、布氏杆菌、外斐氏反应、肥达氏反应、颅脑核磁、全腹CT、胸CT、生化全项、防癌五项、PET-CT等)均未有异常提示,为求缓解病情,此期间不定期自服“复方氨酚烷胺胶囊”,但仍发热反复。就诊前两天于市某医院急诊肌注地塞米松5 m L后,体温自38.9℃降至36.8℃,次日发热又现。

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2年,未规律用药。否认其他病史。刻下:身热起伏(最高39.4℃),倦怠乏力,面垢自汗,纳少,寐欠安,大便不爽。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滑细数。患者已辗转1月余,病情缠绵反复,西医诊断:不明原因发热。中医诊断:内伤发热,辨为少阳湿热证。处方:青蒿后下30 g、黄芩10 g、清半夏10 g、竹茹10 g、碧玉散20 g、炒枳壳20 g、陈皮10 g、黄连10 g、干姜6 g、党参30 g、生牡蛎先煎20 g、桂枝10 g、白芍15 g、炙甘草12 g、白茅根30 g、焦栀子20 g,7剂,加入生姜3片、大枣4枚水煎服,200 m L/次,每天2次。

2015年9月21日二诊:服药后前症向善,纳食增,寐尚安,仍于每天午后3点至晚12点自觉恶寒发热,最高体温为38℃,大便成形,两天一行,苔腻浊。以药助湿化热减,中气得运,故见症减,但湿性黏滞,热蕴湿中,留连难祛,故祛邪纳开达之品,微调用药剂量:黄芩30 g、碧玉散30 g、白芍30 g、焦栀子30 g,另加焦槟榔10 g、淡豆豉10 g、芦根30 g、草果6 g、酒大黄6 g,内寓达原饮之意,水煎7剂,服法同前。

2015年9月28日三诊:患者连日未见发热,心境大好,少汗面爽,乏力得舒,纳可,寐转安,偶有身热,最高体温37.1℃,唯手足心热,大便成形日一行。舌淡红,苔薄白稍腻,脉弦小滑。析诊后邪气大减,手足心热属中焦郁热,上方去淡豆豉、酒大黄,加天花粉15 g、淡竹叶10 g,白茅根用量加至45 g。再服7剂,嘱变化随诊。

2015年10月8日电话随访,患者自述体温如常已十余日,未见发热恶寒。纳可,寐安,已正常工作。

2 讨论

2.1 辨治思路

笔者认为不明原因发多属伏邪内闭,应注重首发证候和病史的问询。结合该患者求治时发热月余,分析其屡用汗药导致初病失表,正虚邪恋,外邪内伏不解;又以平素劳倦易伤中土,化生痰湿,阻遏气机,久而脂浊郁结易感。如此则表证隐匿久稽,使身热不除,疲倦往复致内循生变。“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遏热郁,则三焦之气机不畅,胆中之相火乃炽……”故初诊处方蒿芩清胆汤清泄少阳湿热痰浊,去茯苓之淡渗,以防伤阴之虞;合桂枝汤调和营卫,利于邪气出表;加黄连、栀子坚阴兼清心火,防稽留之热扰心神;干姜暖中,参、草益气,牡蛎敛阳止汗,茅根配滑石使热随溺泄。二诊时青蒿、黄芩用量由3∶1调整为1∶1,强调入胆泄浊利气机之和;又有槟榔辛散、除湿疏利,草果仁辛香、化浊辟秽;淡豆豉配栀子,芦根配茅根,协酒大黄既可化邪热灼阴所致之瘀,又可清解其深伏之热,合用共奏开达辟秽、退邪和胃之功。三诊对症加减而收功,全程辨治和解为本,药用轻清宣透,扶正达邪,组方化裁皆以药中的鹄为准,以轻去实甚妙。

2.2 中西医诊治特点

不明原因发热临床上并不少见,其诊断标准在1998年中国的发热性疾病学术研讨会上被提出并论证: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在38.5℃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1]。徐定华等[2]回顾性分析国外107篇文献中127例不明原因发热病例,归纳其病因有感染性、非感染性炎症、肿瘤性及其他。

本案患者自发病至就诊历经一月余,间断发热,最高至39.7℃,多方诊查后因缺少临床化验指标或影像学的证据支持而病因未能明确,西医诊为不明原因发热,给予常规对症处理(解热镇痛药的使用、小剂量激素退热),但病症反复无果。已有研究发现本病病因大多以感染性因素占主体,感染造成不明发热病因中以结核为首位,且多见于老年人。也有报道指出上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疾病、风湿性疾病及恶性肿瘤所占比例均不可轻视[3,4,5,6,7],故而西医治疗不外经验性给予抗菌、抗痨、激素冲击以及抗肿瘤等。

依据患者证候特点导师从“内伤发热”入手辨治,审证求因,三诊获效。内伤发热病名最早由明代王伦《明医杂著》中提出:“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后代医家以此为基础,逐渐完善并深入本证的研究,认为本病多见于内伤劳倦、饮食、情志及病后续发[8,9],临床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或气、血、湿等郁结。如李用粹《证治汇补·发热》:“痰证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肢倦体瘦。盖痰滞中宫,阻滞升降,故恶心痞满……”李东垣《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有:“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辨证分型以气虚发热型、阴虚发热型、阳虚发热型、少阳发热型、阳明炽热型、痰湿郁热型、血瘀发热型为多见[10],主以补益气血阴阳,兼清热、化痰(利湿)、化瘀、解毒[11]为常法。

2.3 中西医治疗共识

本案因其病因及表现繁复导致患者求治诊察过程中涉及精神、体能、经济以及医疗资源的严重耗费,实际上临床诊疗路径当以查明病因为关键,而病史的详尽、体格检查的全面、鉴别诊断(器质性与功能性、感染性与非感染性)的定性、常见疾病的非常见临床表现的重视、辅助检查目的性重复、观察的动态性、持续性、个体化表现等均不容忽视。目前关于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治疗尚未形成指南性文件,但已形成以下共识:当病因尚未查明时采用以下处理原则:(1)经验性治疗(如抗菌);(2)诊断性治疗(如抗痨);(3)对症处理(<39℃物理降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4)经验性化疗(疑有肿瘤)。

篇9:发热误诊病例一例分析

入院后查血糖明显升高,故考虑合并糖尿病,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WBC 6.8*109/L,NEU% 78.7%;PCT 0.55ng/mL;ESR 63mm/h;尿常规:酮体2+,尿糖3+;便常规正常;痰检未见明显异常;结核杆菌r-干扰素释放实验阴性。

经左氧氟沙星静点后患者仍有反复发热,无呼吸系统感染症状,诉右季肋部偶有疼痛,发生于深吸气时,肝区无叩痛,完善腹部彩超检查考虑肝脓肿,转外科进一步治疗。考虑细菌性肝脓肿,经抗生素及外科引流后症状好转出院。

关于肝脓肿,我们需要了解: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性肝脓肿,细菌性肝脓肿(pyogenic hepatic abscess,PHA)是由于细菌经各种途径进入肝,在肝实质内滞留引起局部、全身炎症反应和肝实质病灶坏死液化形成脓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目前亚洲国家中,肺炎克雷伯菌已经取代了大肠埃希菌成为肝脓肿致病菌中的第一位。

肝脓肿临床多见且有一定的病死率,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并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表现可有不规则的脓毒性发热,肝区持续性疼痛,随深呼吸及体位移动而剧增。由于脓肿部位不同可以产生相应的呼吸系统、腹部症状。肝脏多有肿大,可有有局限性水肿及明显压痛。部分病人可出现黄疸。

PHA常见症状为发热、寒战、黄疸、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既往常合并有肝胆疾病或糖尿病,随着诊疗设备的进步,肝脓肿的诊断手段越来越多,误诊率在逐年下降。可是对于一些隐匿性肝脓肿的患者,如果抓不住临床特征,很难想到肝脓肿的可能,进而造成误诊。

以下辅助检查有参考诊断意义: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阿米巴肝脓肿粪中偶可找到阿米巴包囊或滋养体,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血中抗阿米巴抗体,可帮助确定脓肿的性质。阿米巴肝脓肿可抽出巧克力色脓液;细菌性可抽出黄绿色或黄白色脓液,培养可获得致病菌。卡松尼皮试可除外肝包虫病。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及确定脓肿部位有较肯定的价值。X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抬高,活动度受限,有时可见胸膜反应或积液。CT检查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卵圆形界限清楚、密度不均的低密区,内可见气泡。增强扫描脓腔密度无变化,腔壁有密度不规则增高的强化,称为“环月征”或“日晕征”。

解放军总医院曾有一篇文献记载:96例均以FUO就诊,来诊后确诊时间平均2.3 d。糖尿病患者和肝胆疾病患者为细菌性肝脓肿发病主要因素。实验室检查中,有7例外周血白细胞不高,提示我们不能仅依据外周血白细胞的高低来判断感染情况,还要综合寻找感染证据。间歇热的发热特点区别于其他感染性疾病。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热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或正常水平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教科书上描述化脓性疾病常见于弛张热,也有文献报道细菌性肝脓肿热型属弛张热。但本组肝脓肿病例中 61.46%为间歇热,可能与细菌入血形成脓毒症有关。病例中有肝胆相关疾病23例,占23.96%,糖尿病39例,占40.62%,提示糖尿病已成为PHA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易发生PHA的原因,可能与糖尿病患者蛋白质合成能力减弱而分解代谢加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另外,长期高血糖可抑制白细胞趋化和吞噬能力、高血糖利于细菌生长繁殖、糖尿病患者易合并胆管系统疾病,细菌易经血液循环或胆管进入肝而发生感染。

细菌性肝脏肿的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老年患者预后较差;全身情况差合并营养不良,抵抗力差者预后差;多发性肝脓肿的病死率高,尤其是左右两叶均有脓肿的肝脓肿患者病死率更高;感染细菌毒性强且耐药的肝脓肿者预后差;原发病为败血症、脓毒血症者预后不良;引流不通畅者预后差。近10年来,随着诊疗水平的进步,病死率较前有明显下降,但仍高达5.8%—9%。

结合本例患者,患者发病症状不典型,早期未得到明确诊断,但仍应从患者深吸气时有右季肋部疼痛的主诉,结合热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查找到蛛丝马迹,明确诊断。

基于此病例,建议临床医师对不明原因发热病人,应提高对肝脓肿的警惕,常规完善腹部彩超检查,以免漏诊。

上一篇:晋门吴隐之,晋门吴隐之周昙,晋门吴隐之的意思,晋门吴隐之赏析下一篇:那一年,我成为了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