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明家园

2024-05-21

建设文明家园(共6篇)

篇1:建设文明家园

创建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家园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孟和

胡锦涛: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象征。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 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 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 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 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人类社会发展经历过农业社会时期的“黄色文明”,造成了大量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工业社会时期的“黑色文明”,造成了大气污染和土地污染退化。我们已经步入了社会主义时期,我们要建立起新的“绿色文明”,就是人类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要从人的意识开始,完善制度,规范行为,因此生态文明的基本含义是: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

二、赛罕乌拉的自然历史

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巴林右旗北部,位于蒙古高原向西辽平原区过渡的大兴安岭山脉的阿尔山支脉的南部地区,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向大兴安岭寒针叶林的过渡地带。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赛罕乌拉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里存有多样的生态系统,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赛罕乌拉在契丹时期为契丹的皇陵和皇家狩猎场,直到清代中期还是“松林千里”的景象。赛罕乌拉历史上曾称为“黑山”,可见当时山体主要以暗针叶林为主,是寒温带针叶林的稳定生态类型。考虑自然历史的变迁,宋辽时期,为东亚大陆的小冰期,当时的赛罕乌拉地区为干冷气候,比现在要干冷,清代中期在自然历史上也是小冰期,但是赛罕乌拉地区的植被一直未遭受大的损害。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先是牧区放垦政策,后来在日本侵华沦陷期大规模掠夺式采伐木材,致使赛罕乌拉地区生态遭受灭顶之灾,又逢上个世纪长期的寒冷干旱气候,赛罕乌拉地区出现大面积的沙漠化;改革开放之后,农牧民的不合理开发和过度利用,致使赛罕乌拉地区森林面积大幅度萎缩,草场沙漠化日趋严重。直到建立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之后,情况才有所改善。

三、赛罕乌拉的自然现状

自1998年起,在旗委旗政府领导和社区支持下,保护区开始实施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措施。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境内100万亩天然林全部停采,封山育林面积达到120万亩。同时,结合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近几年,保护区内新增封山(沙)育林5万亩,人工造林2万亩(过渡区),退耕还林3万亩。使原来恶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恢复。

由于保护区采取了多种有效保护措施,保护成效显著,退化的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改善,如王坟沟地区,4万亩因过牧形成的半流动沙地已不复存在。野生动物栖息地扩大,动植物种类、数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世界濒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斑羚(青羊)已由1997年的140余只增加到240多只;野生马鹿由1997年的200头增加到300头;2010年新发现国家Ⅱ级保护哺乳动物:兔狲1种;灰喜鹊由1997年调查的7只发展至今,一次集群近百只,曾在中央电视台进行专题报道。保护区已知鸟类由2000年151种增至237种,重点保护鸟类由29种增至37种,新发现勺鸡、短趾雕等8种国家Ⅱ级保护鸟类。植物由原来的665种增至791种,其中新发现野大豆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还发现有2个属为内蒙古自治区新记录属。

在与北京林业大学、赤峰市林业局野保中心的合作中,监测到保护区内猞猁数量稳步增长,并拍摄到猞猁取食情况。正是因为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他野生动物数量的稳步增长,猞猁等大型肉食动物能够获得稳定食物,群体数量才能日趋增加,逐步完善了保护区内完整的生态食物链和食物网。近两年还完整监测到国家一级鸟类黑鹳的繁殖生活状况,其中一对黑鹳在2012年成功繁殖4只幼雏,这是在黑鹳繁殖中难得一见的奇迹。正是因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为黑鹳繁殖提供了必需的环境要素和食物要素,才取得这样可喜的成就。

保护区管理局克服巨大的经济困难,自1983年开始进行科考调查,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夯实了基础;注重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交流,与大专院校合作建立教学与实习基地,取长补短,互相支持,解决了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十年来,保护区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迎难而上,最终实现了由一个以采伐为主要任务的经营林场成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这一重大转变。

四、赛罕乌拉的自然机遇

目前,全世界正面临全球变暖的共同问题。全球变暖是把双刃剑,从气候历史资料看,变暖后的气候对于赛罕乌拉地区是有利的,能够给本地区带来比现在更加温润的气候,可以促进本地区生态系统多样化和更加丰厚的植被资源。

结合气候变动要使本地区生态向更好发展,前提是现今稳定生态。赛罕乌拉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身的生态环境已经好转,正稳步向稳定的生态系统发展。只有保护好当前的生态环境,才能顺利度过目前多变的气候波动期。

五、赛罕乌拉的建设管理

为有效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区切实落实保护措施,加大保护管理力度。

1、依法保护自然资源。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内蒙古自治区自然保护区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2001年由旗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旗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为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做到“一区一法”,使保护区逐步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充分发挥森林公安派出所的作用,坚决打击滥砍盗伐林木、偷捕乱猎野生动物及乱采乱挖沙石等破坏自然资源的违法行为。每年查处林业行政案件10余起,保护成效显著,没有发生大的破坏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

2、加大保护力度,全面落实多项保护措施,重点强化防火、禁牧、野生动物保护等。保护区始终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防火工作方针,全面落实防火工作制度,建立了一支107人的半专业化快速扑火队,每年开设防火隔离带100公里,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防火路20公里,维修、扩建了望塔两座120m²。加大防火宣传,设置永久性宣传碑(牌)24个,每年刷新防火标语,印发防火宣传单和防火宣传挂历等,增强人们的防火意识。防火期前及时检修防火车辆、维修保养扑火工具,确保发生火警火灾时能够及时出动。完善防火通讯设施设备,移动、固定电话与对讲机等多种通讯方式互补运用,通讯网覆盖整个保护区,信息通讯畅通方便。近十年没有发生火警火灾。

切实抓好禁牧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加大工作力度,由主要领导亲自抓禁牧,专门成立了生态监管大队,配备了专用禁牧车辆1台,与管护站协调配合,以思想教育工作为主,以打击查处为辅,严查严管,禁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果,禁牧面积达到120万亩。

落实保护责任制。保护区与22个管护站(卡)和122名管护人员分别签订防火和管护责任状,明确了责任目标,实行目标化管理。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管理。制定了基本管理制度,如:巡护制度、查岗制度、入山登记制度、清山验山制度、奖励与处罚制度等,还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防火应急预案等,制度健全完善,工作规范有序。

积极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在野生动物活动区设置饮水池,补加饲草、舔盐,悬挂人工鸟巢等,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措施。

保护区在建设管理同时,还积极创建生态文明。

保护区自2003年开始,利用在科学考察过程中采集制作的2500种2万余号(次)的动植物标本(动物标本均采集自然死亡个体制作),在旗政府所在地大板镇建立了赛罕乌拉自然博物馆,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免费对外开放,年接待参观人员2万余人,成为自治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右旗青少年教育基地、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基地。今年上半年又重新进行布展,展览档次、水平均有很大提高。

保护区充分利用博物馆这一宣传教育平台开展多种多样的宣教活动。2004年开展了全旗中小学生“拥抱大自然”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2005年与赤峰市《红山晚报》联合开展了赛罕乌拉杯“好山好水、魅力赤峰”有奖征文活动;与巴林右旗民间文化艺术联谊会合作开展了“好山好水,锦绣巴林”书法摄影大赛;2007年,与越野e族网站联合举办了“感受圣山,体验保护区”摄影之旅活动,来自北京、辽宁、天津、山东、河北等六省、市、自治区的越野e族车队参加了活动;2010年成立了赛罕乌拉摄影基地,有多批摄影爱好者到保护区进行摄影采风;保护区还出资支持“全国蒙文书法篆刻大奖赛”和“巴林右旗人防书画展”在自然博物馆举办,均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

2005年,保护区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评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2010年5月,被内蒙古野生动植物中心保护协会授予全区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为了更好地保护生物资源,2009年,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成立“赛罕乌拉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积极协调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融入保护区社区发展中;2010年,内蒙古农业大学依托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为研究站成立了“赛罕乌拉自然与生态保护协会”,形成一个正式的组织开展保护行动,不断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一起创造和谐美丽的家园。

广泛开展业务培训,积极参加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市林业局、市环保局、市旅游局等有关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保护区相关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活动,培训一线管护人员1200人次、技术与管理人员200人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有关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赴加拿大、西班牙及国内20多个保护区学习考察交流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经验,做到知识与技术共享。保护区还将生态建设融入到本地区社区建设中,积极协调社区关系,注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探索可持续发展途径。

六、赛罕乌拉的美好未来

在新一届党中央“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下,保护区将一如既往的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我们坚信: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这颗璀璨明珠,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随着保护区各项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里必须成为一个融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生态旅游、持续利用于一体的多功能、多学科、综合性的自然保护区。

篇2:建设文明家园

——王坟镇三轮驱动助力文明城市建设

通讯员杨文君

市民文明,城市文明,每一位市民都是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最好体现。王坟镇通过加强公德教育、注重实践养成、抓好典型示范三方面助推城市文明建设。

一是加强公德教育、提升文明意识。古语说“德教为先”。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离不开道德教育。近年来,我镇充分利用 “道德讲堂”、公益广告、展板等多种载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特别是孝德墙画建设,更是创新了道德教育的方式。以宣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内容,采用真切易懂的道德格言、生动形象的精彩画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把公民道德规范搬上墙头,使市民走出家门,走到大街小巷也能受到潜移默化的道德熏陶。

二是注重实践养成、培育文明素质。道德建设不是空洞的说教,重在实践养成。要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融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要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道德实践活动,让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奉献的过程中,提升道德素质,培育文明风尚。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大行动”,在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文明餐桌行动、文明窗口服务等各项活动中

引导人们讲文明、守秩序、树新风;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经典诵读和民俗节日活动;突出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观教育,开展诚信经营户评选、诚信兴商宣传月等活动;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建立文明单位文明劝导队、青年文明劝导队等十支文明劝导志愿服务队,发动全社会都来积极参与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使人人成为志愿者,人人成为文明人。

篇3:建设文明家园

1 基本现状

2014年以来, 毕节市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 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 以境内国道、省道沿线为重点, 以自然村寨和农户家庭为载体, 在贵毕路、毕纳路、毕威路、毕赤路公路沿线, 在自然环境优美、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寨, 率先选择16个自然村寨进行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这些示范点共涉及农户4 933户, 总人口20 312人, 总劳动力9 666人, 总耕地面积1 240 hm2, 其中:水田121.8 hm2, 人均纯收入2 180元。根据既定目标, 毕节市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推动现代农业上台阶。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循环高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综合性、辐射带动力强的生态文明示范家园带, 确保1年试点、2年推广、3年取得明显成效。

2 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 包点示范

为确保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毕节市成立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试点村寨分别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乡镇长任第一副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家园指挥部, 加强试点村寨工作的组织领导, 具体抓好项目实施和管理。同时, 还建立副县级领导干部帮建联系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寨工作机制, 以便更好地加强指导督促。建立部门联系示范点帮扶机制, 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家园目标示范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 搞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建立干部驻村工作机制, 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示范点挂职锻炼, 乡镇抽派5个人蹲点, 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1,2]。

2.2 宣传发动, 营造氛围

半年来, 共召开动员大会26次, 印发资料200余份, 张贴宣传资料800余条, 举办专栏30余期, 组织参观学习4次, 制作学习图片光盘200余张。通过多种形式,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农户的主动性, 从思想意识上形成了全方位的宣传声势, 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为全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2.3 搞好规划, 找准切入点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内容, 要求高、难度大, 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毕节市生态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地委、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和《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 并结合全市实际, 编制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 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 制定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规划, 做到早规划、早安排、早落实, 完善“五改”、“五建”、“五化”工程的落实, 以不同的形式切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2.4 加大投入, 整合资源

从2009年起, 市财政按每个示范点每年预算15万~20万元经费, 用于16个纳入地区试点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补助性投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的贷款扶持力度。同时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 动员协调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整合部门力量, 把现有项目和资金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寨倾斜。整合人才资源, 分期、分批组织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涉及的乡镇干部、能工巧匠及群众代表外出学习考察, 拓宽思路、开阔视野, 激发创造活力。加大对项目实施技术人才、建筑工匠、规划人员的培训力度, 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项目实施人员素质。有效整合人才资源, 形成“上下一条心, 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合力。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 形成生态家园建设合力, 有力地促进了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截至6月底, 毕节市共举办培训班8期, 培训人员450人次, 部分镇乡还特地从遵义、金沙等地聘请熟练技工20余人进行黔西北风格民居的新建和改建, 并进一步聘请当地工匠为毕节市培育了3支技术过硬的技工队伍, 为新建和改建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统一购买材料。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自启动以来, 部分镇乡采取统一采购材料的方式, 既保证工作进度、质量, 也保证购买材料时价格合理, 大大降低了购买和运输成本[3,4]。

2.5 强化督查, 统筹进度

加强督查考核。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督查内容, 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制定考核奖惩细则。建立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方面的考核制度, 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保证劳动力调度。家中无劳动力是当前各试点的突出问题, 为保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个别镇乡除通过包户干部积极动员外出务工劳动力近期回家参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外, 还由包户干部帮助从外村寨协调小工, 有的农户自发组成“互助户”, 互相帮助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3 取得的成效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毕节市属边远贫困地区, 基础设施差, 针对这一情况, 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方面, 从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入手, 通过实施进村路、连户路、串户路和院坝的硬化, 以及实施茅草房、危房的改造和房屋的美化靓化, 使农民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截至目前, 全市已按《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筑设计通用图集》启动房屋新建141户, 占计划数的178%;完成20户, 占计划数的25%;房屋改造启动366户, 占计划数的67%:完成206户, 占计划数的38%。其中:木瓦房改造启动3户, 占计划数的9%;完工3户, 占计划数的9%;砖瓦房改造启动52户, 占计划数的46%;完成36户, 占计划数的32%;砖混平房改造启动311户, 占计划数的78%:完成167户, 占计划数的42%。已硬化串户路845 m2, 占计划数的9%:已硬化院坝5 200 m2, 占计划数的18%。

如撒拉溪镇永丰村寨子组, 自2014年初启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以来, 市新建办已整合启动资金40万元, 用于寨子组60户房屋的黔西北风格民居改造。镇政府承诺为建房农户贴息贷款3万元, 深圳市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通组道路硬化和院坝及串户路硬化和茅草房改造。市新建办争取到4级财政“一事一议”资金投入100万元用于村寨靓化工程, 协调地区卫生局拟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计生、卫生、文化等综合服务楼建设。农办、农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广局、安监局等市直部门也斥资帮扶。

3.2 拉动产业发展

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农村经济, 促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有独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由西向东十余千米的小河旅游区, 重峦叠嶂、树木葱郁。小河地处岩溶发育地带, 是一片罕见的峰林区。奇山异石林立, 天然溶洞荟萃, 彝族风情浓郁, 享有名气的自然景点有海螺石、听鱼石、金狮拜宝象等20余处。人工景观有环湖岛、钓鱼池、游泳池、凉亭和不同档次的娱乐场所, 土特产品和农家小吃。该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 开发“农家乐”。200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 000人次, 收入5万元, 7家“农家乐”收入10万元以上。海子街镇红堰村, 充分利用该村离城区较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灌溉基础设施等优势, 大力发展食用菌, 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该村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食用菌栽培已从原来的2个组2个专业户发展到现在的9个组80余户。目前全村种植食用菌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9户, 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植户10户, 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0余万元, 实用菌产业已纳入全村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 做到“一村一品”, 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为生态家园建设积累了经济基础。农民增收致富有了经济基础, 就有了建设生态家园的迫切愿望, 政府再给予引导, 两者互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合力。

3.3 培育一批经纪能人

通过从基层干部和劳务输出中培育选择有一定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的经纪能人, 通过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当地农民致富, 发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大搞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 开山修路, 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程, 引导农民栽种柑橘、大枣, 全村仅此项收入逾600万元, 水果生产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如:某村民种植柑橘0.8 hm2, 年收入5万余元, 另一村民种植柑橘1.53 hm2, 年收入达10万余元。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步伐, 在大石山区建成了整洁漂亮的新农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00元, 成为毕节市的富裕村。

3.4 发展龙头企业

通过企业对口帮扶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 实现工农互动, 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毕节市土老哥食品有限公司在撒拉溪镇永丰村落户, 主要生产各种系列的辣椒面, 产品已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该企业的落户, 既带动了辣椒基地建设, 又转移了农村劳动力, 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毕节地区聚合生态有限公司在梨树镇小屯沟村落户, 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坑木林基地的开发、木炭的加工, 农民在公司上班月基本工资500元, 加上计件工资每月人均收入超过1 000元。仅1个企业就带富了1个村, 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增添了新气象。

3.5 带动生态农业工程

农业局积极组织示范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 在示范基地上大力实施无害化技术, 积极推广生态型种植、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杀虫灯灭虫绿色控害技术等无害化控制技术, 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投入品的使用量,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努力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基地申报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由市果蔬菜站申报无公害蔬菜基地233.33 hm2, 申报产品为脱毒马铃薯。二是由市果蔬站申报无公害水果产地, 清水铺镇面积233.33 hm2, 申报产品为椪柑、脐橙。已获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的有鸭池镇下坝村, 面积200 hm2, 由鸭池镇农业服务中心申报, 申报主要产品为番茄。并逐步开展其他示范点的申报工作。

4 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存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投入不足, 部分试点新建户数超过原计划数。农民收入水平低, 2008年毕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742元,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 703元、人均财政收入3 181.11元, 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 即工业反哺农业, 支持生态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较差。生态文明建设补助资金非常有限, 新建房屋每户补助8 000元、木瓦屋改造每户补助1 500元, 砖瓦房改造每户补助3 000元, 砖混房屋改造每户补助6 000元, 串户路、院坝硬化补助45元/m2。奖励资金:新建房屋每户2 000元, 木瓦房屋改造每户200元, 砖瓦房屋政造每户300元, 砖混房屋改造每户2 000元。多数农户资金缺乏, 特别是新建的农户资金缺口更大, 据技术人员统计, 新建80 m2左右的新房, 除补助外, 还要另投入2万~3万元。如撒拉溪镇原计划新建户数为8户, 现在拟建户数为24户, 已启动13户。新建实际户数超过原拟建计划数, 而房屋新建与房屋改造在标准上相差2 000~5 700元, 造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建设模式单一。一些镇乡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五改”、“五建”、“五化”工程落实不到位。没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 引导农民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生产, 在改善环境、实现增收上没有载体, 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三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不适应新形式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需要。四是生态家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5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一是要解决当前经济基础薄弱, 资金缺乏的问题, 首先要进一步搞好区域内的资源整合,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 进行全面统筹, 对所有项目和资金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带头向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倾斜, 确保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的长期稳定, 并逐年增加。积极倡导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 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外资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建立政府支持与依靠农民建设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 大力引导农民实施科技兴农, 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培育新的支撑产业, 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主体, 其素质的高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 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 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及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专家, 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内, 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同时, 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农民, 也只有新一代农民才能完成生态家园建设的任务。四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要稳定取得成果,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 想用几年时间很快改变农村面貌是不现实的。要提高村民认识, 增强文化素质, 不要完全依赖政府, 要有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 辅以政府的扶持引导, 这样生态家园建设成就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摘要:结合毕节市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基本现状, 介绍了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指出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对策, 以期为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现状,措施,成效,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参考文献

[1]王峰.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研究[J].乌蒙论坛, 2010 (1) :46-51, 82.

[2]曹建荣, 刘衍君, 张秀玲, 等.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9 (18) :382-387.

[3]朱焕芝, 刘凤英.以生态文明理念推动新农村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 (5) :118-120.

篇4:建设绿色文明的家园

乘着国务院批复《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的春风,把握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好机遇,在海淀区推动新一轮科学发展工作的同时,新一年海淀区精神文明工作也同时从多方面多领域启动。

2011年3月,海淀区文明办对新一年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布署。根据《2011年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点》的内容,今年的海淀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将统筹全局、突出重点,从精神文明宣教和创建活动两个大方面入手,把精神文明工作做深做细。

让垃圾环保、绿色出行和未成年人教育深入人心

首先是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全面推进“八大文明行动”。这项工作已经成为贯穿精神文明建设常态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基本主题,今年重点强调的主题是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活动和绿色出行、交通文明从我做起活动。

今年,海淀区开展的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的小区由去年的119个增加到400个,以“周四垃圾减量日”和“再生资源回收日”为载体,继续开展绿色办公、绿色旅游、绿色包装、绿色校园、绿色市场为主要内容的宣传实践活动,同时重点突出“社区、农村、餐饮行业”三个领域和“再生资源回收”的活动内容。

绿色出行是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缓解首都交通拥堵的重要举措。每月的22日成为“文明出行推动日”,活动将贯穿2011全年,2-3月是公交出行月,倡导大家少用私家车,尽量乘公交出行,奉行环保理念;4-5月的主题是健康步行月,步行让人环保又健康;6-7月的主题是绿色骑行月,在北京,骑自行车出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上班族所认可;8-9月的主题是路口畅行月,路口是交通意外频发区,行人如果做到红灯停绿灯行,就能大幅度减少交通意外的发生;10-11月的主题是文明行车月,提高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共同为道路畅通做出各自的努力。

为落实北京市2011年垃圾分类宣传工作计划和“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主题实践宣传活动,4月14日,首都文明办、北京市市政市容委、海淀区市政市容委在中关村创新文化广场联合举办了“‘周四垃圾减量日暨绿色社区月’活动走进海淀区”大型宣传活动。

2011年,北京市将新增1200个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在1200个行政村开展垃圾分类达标试点工作。海淀区将在281居住小区,1个乡镇、10个行政村开展生活垃圾达标试点工作,在机关行政事务管理处管辖范围内的党政机关进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早在3月27日,在海淀区清河街道当代城市家园社区,由社区居委会主办的社区闲置物品交易会受到了数百名居民热捧。居民们把家里闲置的物品摆起了马路摊,供邻居们挑选交易,跑步机、婴儿车、电饭煲等家用物品都很快找到了新主人。据当代社区居委会主任介绍,社区将根据居民需求,每季度开展一次闲置物品交易活动,以特色活动为载体,把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实践活动和倡导树立低碳环保理念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绿色清河建设。

在倡导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的同时,海淀区另一项有关环保、提高城市清洁度的工作也提上了活动日程。

2011年4月13日,海淀区召开了“城市清洁日”活动工作协调会,号召广大市民在每月最后一个周五参与到清洁城市的活动中来,以优美环境创建首都文明区,迎接建党90周年。活动以清理卫生死角、清洗公共设施、清除非法小广告等为重点,充分调动社会单位的参与积极性,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广大居民将与文明办等相关部门一道,清除楼院、绿地、楼道、自行车棚等处的积存物,特别要做好老旧小区整治后的环境保持工作。

随着精神文明活动的开展,为扎实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海淀区文明办今年部署的精神文明招牌活动——“名家进校园”已从“企业家进校园”拓展为囊括企业家、艺术家、美术家等名家参与的“名家进校园”活动。在取得学校学生热烈反响的基础上,“名家进校园”活动领域将更为深广, 海淀区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将提升至一个新水平。而在另一个未成年人精神文明教育招牌活动——“金帆实践之旅”方面,2011年,金帆乐团将走进海淀区知名高新技术企业、商业企业,让青少年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老旧社区改造和文明市民学校活动继续先行

2011年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础和载体。从2011年开始,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比规则将比往年更规范更严格,由一年一评改为三年一评:从指导角度上,更加重视质量和效果;从管理角度上,将从静态管理逐步向动态淘汰型管理转变,有上有下,有进有出;从名额产生方式上,由以往的推荐表决型向竞争择优型转变。

今年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还将重点围绕老旧社区改造而展开。在海淀区,这项工作已经开展了两年,截至目前,已经对18个老旧社区进行了改造提升。今年的老旧社区改造工作,将继续依据老旧社区文明创建三年规划,继续积极发挥文明创建杠杆作用,对15-20个老旧社区进行整体提升,此工作已列入区政府2011年关系群众生活重要实事中。2011年,海淀区还准备对已经是区级文明社区、但时间已很久、需要进一步改造提升的老旧社区也尝试进行支持,在老旧社区软环境建设方面进行大幅度的提升。

海淀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另一个闪亮招牌莫过于文明市民学校的建设和培训工作。

2011年4月12日,由海淀区文明办、中关村学院、海淀区文明市民总校联合举办的首届海淀区家庭厨艺风采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持续到今年9月的本届家庭厨艺风采大赛,从4月起将每周进行3次;6月起各推荐单位冠军将采取5进1制产生小组冠军,各小组产生的冠军将参加总决赛。大赛以“绿色厨艺,健康生活”为主题,以“我亮我厨艺,我展我风采”为活动口号,以“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旨在培育引领绿色环保、低碳生活,搭建寻常百姓厨艺展示平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餐饮文化,倡导文明生活,提升社会影响力,形成人人讲环保、家家都低碳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掀起“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新高潮。活动以“寻常生活”VCR展示、“我的一家人”真情告白、“秘诀一点通”——私房菜展示与品鉴等新颖的比赛形式进行。海淀区150个家庭参加了比赛,他们经过初赛、复赛37场比赛,最后将有6个家庭进入决赛。4月12日的首场比赛由京城名厨白常继主持,邀请餐饮界著名评论家、美食家为评委。学院路街道的5个参赛家庭选手统一穿着本次厨艺大赛特制围裙,经过四个环节展示后,现场使用同一种原料茄子,在30分钟内做好一道菜,决出了本次小组赛冠军。

2011年,海淀区将进一步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总校、中心校和分校三级教育体系,全年要组织4次培训班,加强对中心校和分校的指导和培训。同时,进一步完善文明市民学校文化交流体验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再次,继续完善文明市民学校“菜单式精品课程超市”,丰富课程内容。

篇5: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县社保局的一名普通干部,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建设生态文明,保护美丽家园。

当我国航天员乘坐神舟飞船第一次离开地球,在太空遥望自己的家乡时,他们发现:我们的地球是一颗被水包围着的蔚蓝色星球。在这蓝色星球北纬30º、东经109.5º的地方,就是我美丽的家园──宣恩。

曾记否,1959年这里发生过特大干旱,1983年、1998年这里发生过特大洪水,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在那物欲横流的年代里,许多人只顾眼前利益忙碌着,缺乏环保意识,从而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甚至不惜牺牲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大片树木被砍伐,野生动物被猎杀,导致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灾害频发。以我们县城为例,从前,人们形容这是一座“光灰的”城市,整天浓烟弥漫、尘土飞扬、污水遍地、蚊蝇滋生、臭气熏天。是的,这一切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朋友们,回顾这些往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了:环境保护,刻不容缓!

看如今,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工作,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的行动指南。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和各项环境标准,加强了各级环保机构,环保工作纳入了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看如今,县委县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弘扬生态文明,发展低碳经济,为建设绿色家园做出了不懈努力。在乡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兴茶园、建果园、退耕还林,一座座沼气池告别了昔日的炊烟,一幢幢新楼房取代了原来的小木屋。在城镇,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修河堤、拆烟筒、建广场、还绿地,修排污渠,普遍采用水电、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断引进环保监测、垃圾处理等新材料、新技术。仅县城每天清运处理垃圾65吨以上。今年,县委县政府又提出节能减排新举措,合力打造贡水走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爱我家园,从我做起。作为一名社会保险工作者,我应更好地关注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做到“三个带头”:一是带头宣传环保理念,二是带头使用环保产品,三是带头爱护环境卫生。我坚信,只要全体公民都加入“环保”行业,建设家园,保护家园,就一定能够让这片天空更蓝,青山更绿,河水更清,空气更好,环境更优。到那时,我们共同的家园将会变得更加绿色繁荣,鸟语花香,风景如画。

篇6:建设文明家园 构建和谐社区

铜川市耀州区永安路街道解放社区

永安路街道解放社区地处耀州区繁华地段,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社区常住居民1689户,4399人,党员25人。驻辖区单位20个,党员173名,个体商业网点286个。近年来,解放社区紧紧围绕“建设文明家园、构建和谐社区”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为民服务为根本,从群众的需求做起,依法建居,科学管居,和谐兴居,精心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创建活动,开创了全民共建的新格局。先后荣获了国家级计生先进社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商业示范社区;市级计生先进社区、文明社区、无邪教社区、平安社区等荣誉称号。现将社区和谐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提升能力,旗帜引领,在组织领导上强核心。近年来,社区两委会紧紧围绕社区党组织“升级晋档,促进和谐”和“创先争优”两项活动,不断提升班子服务群众、协调管理的综合能力,全面推进社区各项工作,高标准谋划和谐社区创建工作。

一是加强班子建设。社区党支部坚持优中选优,打造一流支部班子的思路,提出“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工作目标和“让党员做到的,班子成员首先做到”的具体要求,在班子成员中提出了“四个必须”:班子成员必须思想上、言行上率先垂范;必须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在工作的关键时刻必须到位,在党员、群

众最需要之时雪中送炭;班子成员通过沟通协调,必须营造和谐氛围。高标准完成了社区两委会选举工作,实现了社区支部委员与社区委员的交叉任职。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社区党支部先后制定了组织生活、党员管理、联系群众等各项工作制度,有健全的党支部组织生活制度、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建立了服务群众“六到家”工作制度,即家庭纠纷调解到家、有病住院看望到家、新迁居民走访到家、“两劳”人员帮教到家、生活保障发放到家、下岗待业安置到家。党组织成员岗位职责明确,总支部学习每月一次,学习气氛浓厚。几年来,我们始终将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团结党员、教育党员的重要途径,在党员中开展“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一名党员一面旗,一片真情献社区”、“社区先锋行动”,党员远程教育等主题活动,不仅丰富了组织生活,教育了广大党员,更是架起了一座为民服务的“连心桥”。

三是积极发挥带头作用。以“服务零距离”工程为载体,紧抓“为民、爱民、亲民、惠民、安民、富民”六个主题。把党的工作落实到温暖民心、稳定民心、赢得民心上。社区根据党员身体状况、爱好特长等情况,先后组建了义务巡逻队、家庭纠纷调解队,文明劝导队等12支志愿者队伍,发展队员84名,在社区居民中得到广泛赞誉。在党员的示范引领下,社区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高涨。

二、齐抓共管,探索途径,在推进民主自治上求实效。

一是建章立制,夯实自治基础。我们先后设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建立了23个居民自治小组,制定《居民公约》、《社区自治章程》、《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社区事务听证会制度》《居民代表提案制度》、《社区居务公开制度》、《社区专职工作者述职和民主评议制度》等,增强社区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

二是推行居务自治,接受各级监督。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社区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了居民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及建议。三年来,社区居民代表共提出涉及社区治安、卫生、老年活动、社区管理等合理化建议30余条,对这些建议中能及时解决的,我们立刻给予答复,对重大决议,我社区首先拟定实施方案,在居民代表中征求意见,经代表们表决通过后积极加以落实。先后投资35万元完成了石家巷、同家巷、北新巷等三条巷道的硬化工作,为485名下岗失业人员开展了计算机、家政培训18次,办理城市居民医疗保险2552人,纳入城市低保799人,办理无业居民养老保险308人,为28名80岁以上老年人办理了养老补助金,帮扶救助困难群众150人次,发放救助金5万元面粉5000斤。通过对居民代表提议的解决,加强了居民对社区居委工作的认同,提高了居民参与社区建设意识。如为民承诺事项、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大病救助等重大事项等,都必须通过居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为了更好的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我社区严格执行《党务居务公开制

度》,设置了“居务公开栏”,定期公布党组织、劳动保障、计生、社区财务收支、社区干部评议结果以及各项办事程序等居务情况,真心接受居民群众的监督,加强了居民群众对社区事务的了解,得到了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较好的实现了居委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强化了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

三、创新机制,强化运行,在“共驻共建”上聚合力 一是建立健全共驻共建工作机制。为了实现与辖区单位资源共享、全面发展,实现辖区单位与社区“协同理事”,我们与辖区14个单位签订了《共驻共建协议》,邀请共建单位探讨、解决社区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共建单位共同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营造全方位参与社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联手开展综合治理活动。通过“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社区”创建,“校园周边整治”、“社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等活动的开展,共同组织开展各类宣传和专项治理活动,倡导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引导居民树立文明诚信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好氛围.三是联手开展辖区文体活动。以建设“文化社区”为目标,激发共建活力。通过社区组织、自愿报名、骨干带动、单位协调等多种办法,辖区单位与社区共同组建了秧歌队、腰鼓队、健身队、歌舞队等队伍。先后参加了区文化馆组织的正月十五元宵晚会,区宣传部组织的庆“三八”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文化素养,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

四、强化功能,拓展领域,在为民服务上赢民心

一是完善服务设施。创建活动开展以来,我社区不断完善服务设施,设立了党支部办公室、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社区最低生活保障和劳动社会保障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等,配备了专管人员,建立了完善了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搭建平台。

二是实施就业工程。为了解决社区内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我社区针对失业需求,耐心细致当好“红娘”。先后为超市、个体私营企业介绍了168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与东街村联系,帮助38户居民在中心市场做蔬菜生意,消除了零就业家庭。2010年被陕西省劳动厅评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三是健全服务体系。社区根据居民需求拓展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构筑了社区大服务体系,制定了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目标和计划,形成了社区居委会、小区物业、辖区单位、社区志愿者四个层面参与社区服务平台,开通一条便民热线,发放便民服务卡,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项目3个。在社区中心设立了警务室、再就业服务站、退休人员管理服务站、卫生计生服务站、老年活动健身室、市民学校、图书阅览室,设立了家政服务、法律咨询等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成立了一支由党员、居民志愿者40余人组成的社区志愿服务队伍,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无偿服务。

四是关爱弱势群体。全面掌握社区内的下岗失业人员、困难

家庭、困难人员的生活、工作情况,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近年来,我们先后在九九重阳、中秋、春节等传统佳节来临期间,组织社区自愿者、居民小组长等,联同共建单位一起为200多户困难家庭送去节日的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了社区对他们的关爱和温暖。

五是深化健康教育。为提高全民素质,我们依托社区卫生、计生服务站,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等一系列健康教育宣传、健康检查、健康咨询等活动,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5%。免费为育龄妇女定期进行体检,发放避孕药具,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通过社区卫生服务,广大居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大大提高,卫生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已开始由温饱型向质量型转变。

六是推进平安建设。建立健全了社区治安防范体系,全面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组建了一支高效的“群防、群治”队伍。成立由社区工作人员、片警、社区居民组成的帮教小组,对辖区“两劳”释放人员采取“定对象、定任务、定职责”的“三定”办法对他们进行帮教,每月定时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思想情况,积极安排就业,鼓励他们自谋职业,通过努力,社区2名两劳释放人员均已就业,思想稳定,无一例重新犯罪。同时,我们把流动人口管理作为平安建设的重中之重,经常配合治安警务室,对出租房和流动人口进行清理、登记、办证、建立台帐、掌握其基本情况,共登记出租户134户,流动人口登

记率达98%,管理实行全覆盖,做到全面合理地落实流动人口管理。2010年,我们共调解纠纷34件,其中邻里纠纷18件,家庭纠纷14件,其它纠纷2件,成功了33件,成功率达到了98%。矛盾纠纷的及时排查对辖区的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社区治保调解委员会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本上做到了一般民事调解不出社区。目前,社区秩序井然,治安状况良好,到目前为止,未曾出现重大民事、刑事案件,无赴市、进京、集体上访事件发生。

七是弘扬文明之风。为了凝聚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我们采取社区搭台、居民唱戏的办法,积极创新载体,服务居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并发展了社区健身队、腰鼓队、太极扇(拳)队、舞蹈队等4支文艺团队,各团队成员现已发展到50余人。围绕社区工作,结合重大节日、庆典,社区广泛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老年健身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特色文化活动,全年开展活动不少于5次,居民参与率达80%以上。通过各种文艺宣传活动,形成了以社区居民为主、辖区单位广泛参与、共创社区文化的浓厚氛围。在街道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制订了文明楼幢、文明家庭评比办法,每年开展1次文明家庭评比活动,将“五好家庭”、“文明家庭”等评比标准在各居民组进行张贴宣传,小区全体居民户都参加了评选活动,创建文明家庭 1569户,其中十星级文明户1220户,占总户数1689户的82%。

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我社区的建设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区办公室从2008年的60多平米发展到现在的330平米,办公

设备从以前的一张桌一支笔发展到现在的办公自动化,社区功能室日益完善,社区干部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形成了治安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生活方式健康向上、居住环境舒适幽雅、社区管理规范有序、社区保障功能完善、生活服务方便快捷的文明社区。

上一篇:元宵节国旗下优秀演讲稿下一篇:2024年医疗质量安全三好一满意检查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