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2024-05-21

观电影《钱学森》后感(精选7篇)

篇1: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上大学以来,电影看了不下百部,却从未想过写个观后感,可是看完《钱学森》这部电影后,不得不拿起笔来写下对钱学森先生的崇敬之情。

《钱学森》这部电影演绎了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传奇的一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加州理工学院出身的教授钱学森,在美国拥有优越的研究环境和资源,但他却心系祖国,归心似箭,一心想利用自己的毕生所学,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而意识到钱学森的巨大价值的美方又对其归国设置了重重障碍,甚至以间谍罪逮捕钱学森。最终,回国愿望强烈的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面对新中国技术、人才、工业等各方面的空白,钱学森带领科研人员从仿制入手,根据现有技术和条件逐步研究、完善,奠定了中国导弹的基础。1964 年,第一枚原子弹试验成功,接着,他带领科研人员克服了天气地理等困难,完成两弹对接,并且在罗布泊靶场成功试射新中国第一枚核导弹!看完影片,心潮澎湃,激动不已。在观影的过程中,一些情节的设计让人看了不仅浑身振奋,而且还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从多个视角讲述了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先生的人生,看完电影我的体会就是学有所成必为民族所用。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围绕着一批在美国留学的爱国有志之士回国效力之事,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同美国之间展开了一场无硝烟的战争。美国人怕钱学森回国后帮助新中国发展航空工业,正如片中美国军方给钱学森的评价,“一个钱学森,顶五个海军陆战师”。他的地位与影响力不言而喻,他要离开令美国军方深感不安,百般阻挠。钱学森归国路上的曲折艰难,与美国特工斗智斗勇,他们网罗罪名对钱学森进行逮捕、软禁。而钱学森不惜被抓入狱,仍然坚定归国的信念,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同祖国联系,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心和部署下最终促成他返回祖国。从美国人不放钱学森回国这点看,主要是怕他回国后帮助中国发展航空工业,在军事斗争中具备同美国抗衡的力量。外国势力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我所用。

钱学森归国后,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下,为了民族的安全着想,他毅然决然地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在研发“两弹一星”的过程中,条件非常艰苦,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国家又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的天灾人祸,但钱学森,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 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他的带领下,我国很快建立了导弹武器研制系统。导弹与原子弹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独立掌握制造和使用核武器的能力。我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导致世界格局被重新定义,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树立。钱学森率领老一辈航天人科研人员,克服各种困难,坚定信念,研制出我国的导弹武器系统,奠定了中国航天的基石,给我们后人树立了丰碑。中国航天人的观点就是学有所成要为民族所用。

通过观看电影,从他身上使我对“报效民族”这四个字的理解更加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就是要高标准、严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一切为了民族复兴,为我们的国家各项事业发展在自己的岗位上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出身在和平年代,我们都过着有尊严的生活,看到的是一个蒸蒸日上逐步发展壮大的新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坏境也依然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他的拼搏精神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被国人传颂。

2012年5月11日晚

篇2: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姓名:尚伟鹏

学号:

09030611

1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钱学森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他的事迹为广大国人所熟知。近期上映的电影《钱学森》重现了这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传奇的一生,是一部客观感人的传记题材电影。下面结合影片剧情的发展阐述我的观点。

影片剧情正式开始于1947年钱学森在上海兰心大剧院蒋英个人演唱会后向蒋英求婚的情节。钱学森将蒋英幼时照片带在身边,一句“家里人”感动了这位上海滩的歌唱大明星,让艺术事业处于巅峰状态的蒋英甘愿随他去美国。“家里人”不是乱说的,钱、蒋二人的父亲钱均甫和蒋百里是旧时密友,钱学森是钱家独子,蒋家曾将三女儿蒋英过继给钱家,所以钱学森是比蒋英大8岁的哥哥,两人青梅竹马最终喜结连理。这种爱情是基于长时间亲密的感情基础上建立的,牢不可破,也是钱、蒋夫妻两62年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加州举行晚宴时钱学森弹奏钢琴、蒋英高歌的情景羡煞所有观众,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钱学森浪漫的一面。而“超音速飞行之父”冯·卡门教授的“他早已脱离了门生的身份,他在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做得很好„„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在学术上超过我”足以证明钱学森是一个奇才。

影片花了不少情节描述钱学森在美国被软禁时的生活及心理活动,充分表现出钱学森夫妇的爱国情怀。在蒋英探监的最后,钱深沉的一句“我爱你”,蒋含泪回应“我也爱你”,这个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知道他们是因为都有着一颗爱国报国之心才彼此深爱着对方,单纯地因为对方的才华和彼此的呵护是无法产生如此的大爱的,而有家不能回的心情确实是一种锥心的痛。

当罗友来(历史原型郭永怀)打给钱学森的电话里传来梅斯塔纳的交响乐《我的祖国》时,爱国之情激发了钱学森的科研热情,尽管处于软禁之中,1951年至1954年历时三年夜以继日的研究成就了伟大的科学著作《工程控制论》。正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大搞建设的良好形势使得中国人钱学森兴奋不已,认识到自我价值能够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中得以实现,科研潜力完全爆发,才让这天才科学家攀登至更高的巅峰。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奉献出自己全部的光和热创建新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自不必说,聂帅的“朝鲜战争把我们的家底打光了,但是,我们会竭尽全力满足你的要求„„”更加坚定了钱学森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决心。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体会到建国初期人民无限的建设热情,见证国家集中人民力量大搞建设的那一个时代的烙印,用普观天下的视角看,钱学森也是所有饱含热情的建设者中的一份子。

编剧将这样两个细节搬上了荧幕:1.导弹研究中,钱学森在讲解一个问题时,一科研人员完全不懂,钱学森又重新从头讲解,对于毫无基础的张工农也承诺可以随时答疑;而在加州理工大学时,一美国学生因不懂三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就受到他严厉的批评。对比两个情景,钱学森对待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态度截然不同,可以此从侧面论证钱学森一直都要将自己平生所学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2.钱学森偶然发现唱西洋歌剧的蒋英学唱京剧昆曲,蒋英解释自己汉语咬字不清,回国后应唱祖国的歌剧。这两个细节事情虽小,却实实在在地影射出夫妇二人骨子里的爱国之情。第二个细节更是触发了钱学森根据国情调整研发系统的灵感。

“我曾经发誓,一定要用我的学识改变中国人的命运”是钱学森的豪言壮语,“手上没有剑,和有剑不用,不是一回事”是钱学森对待核武的态度。他的话铿锵有力,他的话掷地有声,他的话绝非妄语!

要兑现这些豪言壮语,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电影演绎了钱学森在长征系列火箭和核导弹研发过程中的工作情况,其中长征二号的发射遭遇失败,须知火箭发射是当时中国的头等大事,而钱学森的内心并无丝毫挫折感,而是积极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心理素质,只有精神境界达到一定高度时,才能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时刻保持乐观、始终让正面情绪支配自己的行动。

在东风二号事故分析会上,张工农准确地分析出了事故原因,对钱学森启示很大:“在我们创造奇迹的事业上,虽然没有那么一大批名牌大学毕业的科学家,但是我们真的有着一批信仰坚定、愿意为共和国国防事业付出终身的理想主义者,我现在信心很大啊!”诚然,张工农本是一位战士,但没过多久就成了科学家,正是因为他有着坚定的信念才有此迅速而华丽的转身。不是钱学森能创造奇迹,而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坚定信仰创造了奇迹,信念决定目标,目标决定行动,人的区别不在于其他,就在于各自的信念是否崇高!

后来有一群普通战士要一睹钱大科学家的风采,人民的崇拜是对钱学森最大的鼓舞,也是对他的工作、成就最大的肯定。就在此时,喜悦并没有冲昏钱学森的头脑,泪水和笑容同时出现在他的脸上,浮现在他脑里的是他离开美国前一天时的老师冯·卡门教授,教授推心置腹:“你已经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我以你为荣!”多年后的成功的钱学森仍不能忘记敬爱的老师,不能忘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虽然技术有国界,但是科学无国界、教育无国界、情谊无国界!

影片的最后,当耄耋之年的钱学森因拖累蒋英的歌唱事业向妻子道歉时,蒋英借用丘吉尔母亲的例子,并表达自己的心声:“我们这个国家,可以没有像蒋英这样的歌唱家,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做出牺牲,这不是遗憾,这叫光荣!”

病床上98岁的钱学森说:“我认为,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这句话强调了文化艺术的重要性,而最后的“音乐”是停顿许久之后说出的,将音乐与文化、艺术并列,我认为,不是因为年老而不讲逻辑随意说出的,而是出于对妻子的无限愧疚„„

这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主角是蒋英,影片虽然名叫“钱学森”,但是蒋英的戏份毫不逊色,钱、蒋二人的命运被牢牢地系在一起。看过《钱学森》的人应该都会被二人的爱情感动,羡慕和泪水是他们爱情带给我的礼物,让我明白何为真正的爱情。虽然世间有很多白头偕老的夫妻,但是真正完全磨合的能有几对?钱学森夫妇从小生活在一起,想法和见解都差异不大,故能互相理解,即使后来一个搞科学一个搞艺术。我认为,将此夫妇定义为武侠小说中所说的“神仙眷侣”毫不过分。

众所周知,《钱学森》是在钱学森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前后拍摄完成的,但是有几人知道就当这部电影公映前一个月,与钱学森携手一生的伟大女性——蒋英,于2012年2月5日去世。夫妻二人的完美人生将会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篇3: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一、胸襟博大的爱国情愫

《钱学森》是一部人物传记电影, 整部影片采取倒叙的叙事方法展开, 通过展现钱学森辉煌的成就来回顾他一生, 有成功, 有挫折, 有选择, 有放弃。整部电影在叙事上大致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钱学森在美国接受的高等教育, 享受着最先进的国家带来的优质物质基础和硬件科技设施, 美国是一个政治高度集中的国家, 拥有着十分强大的经济实力, 集所有的高新科学技术为一体的国家, 美国就象征着一个孕育文化的摇篮, 钱学森在这里可以无所顾忌的全身心钻研科学技术。

第二条主线是中国, 50年代的中国, 是一百废待兴的艰苦岁月, 没有先进的硬件设施, 没有优良的创作团队, 有的只是一个个朴实的共产党员真诚的心, 钱学森就凭着自己的一腔热血, 将自己的一生投入到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来, 在美国, 钱学森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这国内的一举一动, 无论走到哪里, 钱学森都不忘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在华丽的美国餐桌上, 钱学森骄傲地教大家如何吃有中国特色的叫花鸡, 钱学森将中国的筷子摆在美国的餐桌上, 这无疑流露出钱学森的爱国情愫。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文化属性, 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一方面。1共同的语言成为维系国家或地区稳定强大文化纽带。2钱学森在美国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但是他坚持自己说汉语, 当钱学森被美国军方囚禁时, 蒋英去看望他, 美国军方要求他们用英语交流, 蒋英痛斥看守人“我们是中国人, 难道你听不出来吗”。无论走在哪里, 他们都坚信自己是中国人, 不能忘记对中国的信仰, 他们坚信终有一天自己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当钱学森他上回到祖国征程时, 一个中国记者问钱学森为什么不回台湾而回到中国大陆, 钱学森拒绝回答他的问题, 他认为一个中国人在异国碰到中国人, 应该用母语, 而非英语, 钱学森对中国有着深刻的爱国情愫, 无论身在何方, 他和妻子都坚守着自己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二、地理奇观中的爱国情操

在地区国家中, 科恩认为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是最重要的政治单元, 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主要力量。3影片《钱学森》在短短的98分钟里, 为我们打造了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 故事横跨62年, 涉及地理区域亚洲、欧洲、北美洲三个大洲, 具有全球化覆盖的全面特征。冷战时期, 原子弹、氢弹、导弹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的象征, 美苏在这个时期为了争夺世界霸主之位, 纷纷在军事方面不断研制核武器, 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远远超越中国。为了报效祖, 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钱学森放弃了在美国生活的优越条件, 毅然决然的回到红色中国的怀抱。

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钱学森带领许多党员奔赴他乡, 来到中苏边境满洲里, 向苏联学习制导的核心技术, 尽管环境十分恶劣, 路途十分遥远, 但是这里的中国共产党员都十分认真细心地记笔记, 听讲解。由于国家利益关系, 苏联根本不会把核心技术教给中国人, 他们把淘汰的导弹拿来给中国人讲解, 这样看别人脸色过日子的方式让大家备受屈辱,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 钱学森卧薪尝胆, 鼓励大家在失败中吸取经验, 建造自己的风洞, 试车台, 研究数据, 通过仿制, 逐渐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导弹。

在学习导弹理论知识的日子里, 钱学森是科学技术的先驱者, 他讲解的许多导弹基础知识, 其他科技工作者根本无法理解。在美国, 当有同学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不懂的问题时, 钱学森是一种漠视的态度, 他认为一个学生不懂这些问题不仅是浪费他的时间, 也是浪费父母的金钱, 但是在中国, 钱学森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导演运用一组对比蒙太奇交叉呈现, 面对一群渴望获得知识的共产党员, 钱学森并没有痛斥和漠视, 钱学森收起了自己的锋芒, 耐着性子帮助大家重新梳理知识, 运用中国现有的知识条件, 不求单项技术的先进性, 只求总体设计的合理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钱学森具有党员所特有的先进性, 理性面对问题, 不求单个突出, 只求整体进步。

发射导弹需要一个大一点的地方, 国家经过周密的选址, 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建立了导弹发射基地, 召集大量的军队在中国西部荒漠戈壁上开始一项艰苦的建设工程, 在荒漠中, 共产党员一边奋力建造, 劳苦工作, 一遍高唱“团结就是力量”, 为了导弹的研制成功, 为了国家的尊严, 全民上下团结一心, 共同奋斗。在风沙弥漫的酒泉发射地, 大家不畏艰险, 成功发射了第一枚东风一号导弹。

三、意识形态下的爱国情怀

钱学森的思想象征着无穷无尽的知识、财富和无限的潜力, 美国政府不敢把钱学森放回到中国, 因为钱学森虽然什么都没有拿走, 可是他的所有学问都深藏在脑海中。美国移民局认为钱学森是潜伏在美国的中国共产党, 对其进行拘捕审问, 撤销他在的加州理工学院·JPC喷气推进探究中心的安全许可证, 在这个研究所里, 钱学森刚刚为美国建造出首架喷气式飞机, 便被拒之门外, 这对于威信极高的科学天才来说无疑是一种侮辱, 美国军方用没有用途的数据资料在媒体面前诬陷钱学森是红色中国的间谍, 把他扣押在监狱中。

影片运用平行蒙太奇分别展现出美国军方的激烈争议与在监狱中钱学森孤立无援, 其中导演用一个俯拍镜头, 展现钱学森目前的处境, 身陷囹圄, 大面积的黑色, 只有从牢房们的间隙透出一点微弱的光, 显得苍白无力, 一个博学多识的科学巨匠就这样被困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 就像美国困住钱学森不让他回国一样, 这更加坚定了钱学森回国的信念。

回国后不久, 周恩来总理告诉钱学森, 当前最重要的是研制原子弹, 把原子弹和导弹结合在一起, 为了这个目标, 钱学森静心在书桌旁钻研, 他脑海中不断呈现出导弹爆炸成功与原子弹成功结合飞天的理想蓝图, 导演运用淡入淡出的特技手法将钱学森的想法展现在屏幕中, 这侧面展现出, 虽然我们的国家十分艰苦, 但是钱学森依然对这片土地充满信心, 他对未来充满希望。钱学森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技术, 培养了许多人才, 他将导弹带给了中国, 为中国研制出了第一批核武器, 不为破坏, 只为维护中国在世界的安全, 钱学森一直坚守着自己的梦想, 努力学习, 用自己的学识改变中国的命运。

钱学森的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 他淡薄名利, 勤勤恳恳工作, 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蒋英

再进一步——从《猩球崛起》看CG技术的发展

张杨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动漫系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从95年的《玩具总动员》到刚刚上映的《猩球崛起》, CG技术与真人实景融合是当前世界电影的主流。怎样解读目前最流行最前沿的CG技术是我们前进路上不可逾越的问题。本文通过电影中CG发展的梳理, 对当前尖端的技术进行解读以及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预测。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交互式电影;虚拟演员;运动扑捉

对电影感兴趣的人在看全球的电影票房排行榜之后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 《阿凡达》《泰塔尼克号》《指环王三:王者归来》等, 占据前50位的电影中的绝大多数都是CG技术或者说视觉效果与故事情节都吸引人的影片。包括现在每一部影片投拍前CG与后期制作的预算比例越来越大。这种现象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又将发展到什么时候什么地步呢?我们作为CG设计的学习和从业人员该如何应对呢?

一、关于CG

(一) CG技术与影视特效和三维动画。

1995年, 世界第一部完全用计算机动画制作的电影《玩具总动员》上映, 上映后不仅获得了破纪录的票房收入, 也给电影制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金光大路。不过这部电影在中国上映时并不被大家接受, 甚至还有看了一半吵着退场的观众。但是这部电影的意义却绝不是单单的观赏性, 我们都知道, 片中人物即使是一个丰富的表情或者是一些细微的举动, 都要动用成百上千的CG画面整合而成, 而CG场景的塑造其艰辛程度更是当时的观众无法想象的。到了98年另外一部全三维CG电影《蚁哥正传》为了将大牌明星的表情与虚拟的CG角色融合在一起开始应用表情扑捉的方式则给CG电影又一次的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和指明了方向。

我们可以粗略的将CG电影分为场景和角色俩部分。全CG的场景代表是虚拟现实技术, 当然作为CG技术在一个更高层面的体现, VR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大大的超越电影的范畴和局限。这项技术在电脑游戏等娱乐领域体现出无穷的娱乐魅力和商业价值, 对电影来说这是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未来的观众能过亲临其境, 与场景互动那会多么奇妙的体验。

(二) 虚拟角色与运动扑捉。

虚拟角色是指完全由电脑创造出来的角色, 比如老鼠、蚂蚁、怪物、长毛象、猩猩, 当然还有人。从史莱克的怪物、冒险的小丑鱼、奋力需找松子的松鼠直到开始崛起的大猩猩, 每个个性鲜明的形象都让我们印象深刻, 同时也让发行制作方大赚特赚。它们的性格、谈吐和着装, 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幕后人员完全控制。

从开始的简单、僵硬和风格化到今天的丰富多彩惟妙惟肖, 甚至在《最终幻想》期间还大规模的引发了真人演员明星的担心和抗拒心理。当然这是一部不成功的电影, 可是没有任何人认为是技术上的原因。虚拟角色一直在大踏步的前进。

二、关于运动捕捉 (Motion Capture)

(一) CG角色与面部表情捕捉。任何CG角色的成功创建都可以归结为如何使所有元素能够实现配合使用。我们看到猩猩的每个表情都需要情绪十分投入, 并且和人类的表演一样需要细致入微。那么想要创建丰富的充满情绪的人物, 没有比学习天赋演员的表演更好的方式了。表演是特效的基础, 特效团队要尽可能忠说:“这个国家可以没有一个像蒋英那样的歌唱家, 但是不能缺少像钱学森那样的科学家。”蒋英一直认为这是一种光荣, 在国家面前, 蒋英愿意付出牺牲, 为了大家牺牲小家, 哪怕牺牲的是自己的梦想, 自己一生最骄傲的东西。钱学森一生是辉煌的, 是骄傲的, 他是中国先进航天科学技术的掌舵人, 是中国知识分子实地诠释演员的表演, 并赋予角色以新的生命。通常的表演捕捉系统, 通常是固定在一个大型的专用舞台上, 然后在运动物体的关键部位设计跟踪器, 类似一个小包, 灵活、轻便, 可以迅速设置和拆卸。

(二) 创新和突破。但是这种通常的捕捉系统有个最大的局限就是光照。自然光是需要被屏蔽的, 要知道阳光能够破坏传统的动作捕捉系统, 让捕捉数据失效。另外, 像汽车这样的闪亮物体或照明点, 甚至船员的鞋子, 都可能破坏表演捕捉系统的数据。可是在这部电影中需要大量的在室外自然光照下捕捉猩猩的动作和表情, 同时猩猩的面部肌肉和结构与人类还有不小的差别。

制作这部影片的特效团队也是《阿凡达》的制作团队, 也就是业内大名鼎鼎的维塔数码, 他们以严谨的态度和高度的创作热情做出了令人敬服的工作。为了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以往的在人类演员身体和面部的捕捉工作, 又加入了三维角色上的捕捉以增添细节。表演捕捉工作一般需要在专门的空间里进行, 一般的电影可能需要几天的时间来设置和校准, 有时会有十多台电脑一起运作, 操作员们需要同时操作这些设备, 管理大量的数据流。

为了在制作系统中更好地捕捉表演, 维塔数码减少一些繁琐的步骤, 使每个流程都变得灵活、快捷, 能够越快设置和移除最好。同时加入更多的光照, 来满足大多数捕捉系统的设计。要知道, 自然光是传统动作捕捉系统的天敌。

为了克服光学运动捕捉系统在照明环境中的限制, 转换了捕捉标记, 从传统的反光球, 转换为“积极”的红外线LED。这些LED光束连接到一个控制包, 演员穿着专业服装, 能够发出很短但强烈的红外光线, 和动作捕捉相机快门同步。为以防万一, 还通过一些特别的测试, 来确认LED红外光线对使用的材料而言是不可见的, 这样拍摄时的频闪标记才不会被干扰。

而所使用的标记控制包, 为满足标准偏差电影拍摄做了一些自定义设置。利用工业级的“长距离”蓝牙技术, 以无线方式来确定标记控制包是否和计算机的主时钟相同步, 还要实时进行电池电量监控, 开关标记转换, 光照输出调整等工作。

三、关于再一步

CG技术大概可以称得上真正的“高科技板块”, 每天的技术都在飞速发展, 电影界风云变幻, CG技术日新月异。在技术的层面之上, 我们应该看到最终最求的目标是什么, 现在我也不认为CG角色会真正的代替人类演员, 毕竟电影艺术中那种替代感是无法转变的。那么真的能够完美地实现“人类的面部表情”和“生命的真实感”之后呢, 就应该是学会了规律来打破规律, 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学会“招”之后忘了“招”吧。

参考文献:

[1]蔡臻欣.游戏评论者.CG技术与电影艺术, 2002

[2]丹莱蒙——Weta Digital视觉特效总监.赋予猩猩人类情感, 2011

张杨 (1979-) , 男, 辽宁沈阳人, 动画硕士, 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助教, 研究方向:动画技术;动画教学。

的杰出代表, 是红色中国的民族典范, 他的爱国情怀让人钦佩。

篇4:观电影《钱学森》后感

诚然,一部电影的价值远远不能以票房來评判,但作为产品,它终究无法回避在市场体系下被称量的命运,多一元票房、多一个观众,它的价值也多一份彰显。《钱学森》的明星班底和投资规模均不输一些主流商业片,也确实做到了近年国产同类影片的较高水准。一些段落也颇有感召人心的力量,不论是基于历史细节之上的戏剧性情节编织,还是精彩的剪辑节奏,场面、特效等能够凸显“大片”气质的环节的有效保障,都体现着创作者在“真实”的镣铐之下尽可能从各个方面提升影片观赏性的努力。

从情节构成上來讲,影片其实面临着一个难题:钱老的一生固然传奇,但作为常规电影所需要的强情节冲突,几乎全部集中在前半段,即归国的奋争。强烈的外在动作牵引着人物的命运,也牵引着观众的情绪。一旦困境解除,叙述的动力何在?科学家的日常化作为和艰深的科学原理,显然是不宜于银幕呈现的,需要影片做出从情节推动向情绪推动的转移。对此,影片的做法谈不上多么高妙,但效果尚佳,即采取倒叙时空,将钱学森立志用科学改变国家命运的主题从一开始就牢牢灌输下來,同时放大内在情绪和情感戏的篇幅,不论是钱学森内心的骄傲、遇挫的愤懑,还是他与蒋英的完美爱情,都有充实的笔触刻画。陈坤饰演的钱学森,受限于过于俊美的外形,虽不似“蒋经国”和“雨化田”般令人惊艳,但也基本贴合了一代科学巨擘的精神气质。陈坤以一种卓然的自信演绎着这个被无数光环笼罩着的人物,在同辈演员中,他对各类角色的驾驭能力已经傲然领先。

从类型來说,《钱学森》毫无疑义地属于传记片,但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影片很容易被归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说法之中——“人名电影”。推而广之,“人名电影”不是“名人電影”,它不能成其为一种类型,却足以称之为一种现象,每年总有一大把叫着各色人名的电影纷纷扬扬登场,多属为各色典型和英模人物订制,宣传动机居首。然而并非每一个人都适合拍电影的!常有作品以人物立意的积极正面掩盖其他方面的无所适从,容易演变为不图艺术、不问票房,只求表扬。同时,作为正面宣传的对象,从宣传主体到人物的家人和亲属,树碑立传的心思在所难免,自觉不自觉地“为尊者讳”,人物的侧面、背面,更无须说缺点和弱项时常会被有意地忽视与屏蔽,自然也使得作为电影中的人物的生动性、独特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打了折扣。这与国外很多“名人电影”专门挖掘“传主”性格中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一面,从而凸显其独特视角的做法大相径庭。也是固然近年“人名电影”层出不穷,但少有能与市场真正融通,少有为观众主动接纳的原因所在。

篇5:观电影《钱学森》有感

也许大多数人最初对钱学森的认识与我一样,只是记得他出现在我们的初中课本,知道他是“两弹一星”之父。除此之外我对钱学森的了解可谓寥寥无几。然而在看完电影《钱学森》之后,我才发现自己之前对钱学森的了解真的只是皮毛,浅薄的很。

电影《钱学森》讲述了从钱学森归国受阻,在美国遭受迫害开始,新中国领导人营救钱学森,再到他历尽千辛回到祖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两弹一星”伟大事业中的感人故事。这部影片,我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钱学森,他儒雅、安静、耀眼、淡然、无私、坦荡、纯粹。更重要的,是他完美的诠释了“爱国”两个字的深刻含义。

电影中的几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受到美国政府迫害,遭到软禁,失去了自由。但是没有动摇他的爱国精神他的导师劝告他留在美国,说中国没有条件让他施展他的才华。然而钱学森却说“在我的祖国,我可以做任何事,只要我愿意,我甚至可以种苹果。”他确实做到了,中国爆炸了一颗自己制造出来的原子弹,他在中国大地上种了他的第一棵苹果;当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百废待兴,国力还十分的弱,经济发展极度落后。根本没有没有完备的科研仪器,没有充足的专门研究性人才,没有充裕的科研资金,搞自己的核武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在如此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面,钱学森并没有

屈服,他说:“我一定要让中国人拥有自己的原子弹和导弹,哪怕它的存在会带来质疑和争论!”他说:“如果有一天,原子弹投到中国人的头上,我会后悔的。”他说:“不就是天上掉下来个东二吗,今天掉下来,明天我们把它给射上去。”没有专家,他一遍又一遍的给大家讲解,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心、决心和毅力,钱学森扛起了建设国防军事力量的重担。在快要结束他的生命的时候他曾所过这样一句话:“人不但要有科学技术而且还要文化艺术跟音乐。”

篇6: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观看《钱学森》,感触颇深。钱学森是我国的“导弹之父”,为我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那浓浓的爱国之情更让我敬佩。

5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开创祖国航天的先行人,他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人攀登,他是知识的宝藏,他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伟大的钱学森,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影片以钱学森同志一生的真实经历为主线,详细记录了从1945年其赴美留学到其去世的真实经历,催人泪下,感人肺腑。钱学森同志先后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教、讲师、副教授,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教授和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等职,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他在航空技术工程理论界获得很高声誉。后来,在美国遭软禁了五年,坚定了回国的意念,但他最终排除万难冲破层层阻碍,回到了祖国。

他那爱国爱人民的精神品质指引着他勇攀科学的高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把中国的航天事业国防事业引向一流,真正使国家更有尊严,人民更有尊严。他把一生投身科学研究事业,兢兢业业,为国防科学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从回到祖国那一刻起到最终去世他始终没有停止研究和思考,把一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光奉献给了国家,奉献给了科学,用惊人的毅力和坚持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后来,他的夫人蒋英那句话“中国可以没有像我这样的音乐家,但不能没有像钱学森这样的科学家,我愿意为此付出一切。”多么感人,体现了多么广阔的胸襟!

篇7:9.5观《钱学森》电影有感

初四五班 王彩霞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这个问题已困扰我好久了,直到我看了影片《钱学森》后,我终于明白了——活着就要“发光发热”!

原来我并不熟悉这位伟大的科学家,观看了这个影片后,钱学森先生才真正走进了我的生活。我才了解到先生原来有这样一段往事:他曾被美国拘禁了5年,只因为钱学森先生知道了新中国的成立,想回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而他实在太有才华了。美国曾想用名利留住钱老——聘请钱学森先生为终身教授。而钱学森先生只想着回到自己祖国的怀抱,直到通过多方努力,先生才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组国。

“不管怎样,也要回到祖国,为祖国尽一份绵薄之力。”钱学森先生的事迹让我十分感动,一个人爱国竟到了如此地步。先生的行为启示了我:只要活着,就要自己的祖国人民服务,就要为祖国出力!

钱学森先生回国之后,更做出了革命性的创举,第一颗原子弹的升起是意味着我国的进步,沙漠中的巨响让全国人民为之一震„„先生为我国科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愧为我们中国的“导弹之父”!他不知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看到这里,我思潮起伏„„

古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一个愿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汉子;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一个精忠报国的将军;有“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一个心怀天下的诗人„„如今,我们敬爱的钱学森先生,毅然放弃了在美国的金钱、地位、名誉,用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来报效祖国!

“钱学森”——我们全中国的骄傲!先生的爱国之心不仅使我们全中国人民铭记在心,连国外的许多科学家一听到他的名字,也都肃然起敬!是他引起了我们心灵深处最真最诚的爱国之心。是他给了我最深的震撼,更是他让我明白人生的真谛——活着就要造福祖国人民!不论多么艰苦,也要为祖国人民 “发光发热”!我因此也下定决心,做一个像钱学森先生这样的中国人。

上一篇:远程学习试题含答案及方法下一篇:如何刻录cd音乐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