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2024-04-25

读钱学森故事后感(共12篇)

篇1: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读《钱学森故事》有感

钱学森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始终把爱

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老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钱学森故事》。再一次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真实的钱学森,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名凡人。钱学森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

抱着科学救国、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钱老赴美留学,在美国科学界赢得了崇高地位,有最优越的科研条件和富裕的生活。当钱老一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毅然放弃自己正处于高峰的科学事业和优厚待遇,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钱老不负重托、激情满怀、争分夺秒、忘我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地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拼搏奋斗,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开创了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成就,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挺得更直、更硬,使得中国的声音更响、更亮。

钱老的精神,更让我们想起湖工的校训,“厚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训。钱老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 并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中远程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钱老不仅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一位系统科学大师。由他发展并建立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乃至国民经济等许多重大领域、国家重大工程的研究与实践中成功应用,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以及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等重大工程中,都是按照钱老创立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进行管理的。在南水北调工程、粮食安全工程、奥运安保科技系统等国家重大项目论证、规划和研发运行中,也都充分运用了钱老的系统工程科学思想,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这句钱老的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学森爱国情怀不仅是以自己严谨和勤奋的科学态度在航天领域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更是以淡泊名利和率真的人生态度诠释了一个科学家的人格本质。他曾幽默地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

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

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

“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这是一位科学老人对祖国、对人民热爱之情的独特表达。钱学森以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人民热爱品质的高洁,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在这深情之中,闪耀着他把有限生命融入祖国和人民伟大建设事业的光辉一生。这就是贯穿于钱学森整个生命的主旋律,是钱学森给我们留下的最宝贵精神遗产,也是我们学习钱学森高贵品质的最本质之处。

读完这本书,我被钱老伟大的人格魅力所震撼。报效祖国、捍卫尊严,这是贯穿老一生的价值追求,也是激励他毕生奋斗的力量源泉。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老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毕生的价值追求,孕育出先进的航天文化的灵魂。

篇2: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一首好歌,能催人奋进,一幅好画,能陶冶性情,一本好书,能打动人心,受益终身。读了<<钱学森故事>>,我感触颇多,心情激荡不已。

钱学森,1911年12月出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获得庚子赔款奖学金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1936年,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院,师从气体动力学一代宗师冯.卡门,先后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成为喷射推进实验室的创始人之一。与导师冯.卡门共同创立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二十八岁时就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回国,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与钱伟长、钱三强被周总理合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2009年10月逝世于北京。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20年,20年里,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美国给了他很高的荣誉。然而,钱老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依然放弃一切决定回国。时任美国海军部次长金布尔声称“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对他实施监视拘禁。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甚至不惜提前释放15名在朝鲜战争中俘获的美军飞行员作为交换,钱学森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祖国怀抱。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是伟大的人民科学家。”这是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组委会给钱老的颁奖词,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爱国是一种牺牲,只有当拥有爱国心的人在国家为难的时刻敢于站起来,甚至放弃自己的生命,革命年代、战争时代,多少仁人志士不惜为国家,抛头,洒热血,这种爱国热情是最最崇高的、值得我们尊敬的。钱老便是这样。

钱学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做出了巨大贡献。钱学森给了中国政府最重要的东西——信心。说到底,钱学森并不是第一个向中国政府提议发展导弹项目的人,苏联顾问早在钱学森之前就这样建议过。但显而易见的是,钱学森是第一个其意见得到认真聆听并被付诸实践的科学家。曾经在钱学森手下工作过的一位导弹科学家林津,1993年曾说:“钱学森的角色是象征性的,他并没有做出某项特别的贡献,或是研发出某一种特殊的导弹,但最重要的是他的全局观点和组织能力。他是能够向毛泽东和周恩来提出方案和建议的人。他给我们弄来研究经费,如果没有钱学森,国家领导人可能根本不会做出开展导弹研究项目的最终决定。”其次,钱学森总是能够一次又一次地启发手下人做出至关重要的成果,他领导着一群比他年轻整整一代的中国火箭科学家,他们被认为是中国空间研究技术的脊梁。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在苏联大学里接受教育,后来在国内被委以重任,指挥着一个个科学家小组。钱学森教导过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并对其中最卓越者加以栽培提拔。他们常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为了得到钱学森的一句表扬。在中国,他比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时更加拒人于千里之外。“钱学森的声望非常高。”一位曾在他手下工作过的科学家回忆道,“他简直就是神”。几年后,一些曾经担任过钱学森高级助手的人曾说过,他们从来不记得和钱学森有过轻松的私人谈话。所有这些都似乎表明,钱学森归国之后,似乎对谁都不相信,谁都无法与他分享他内心深处的想法,即使是他的家人。

他反反复复地强调,在书里可以找到许多问题的答案。他的办公室里总是堆满了书籍,人们经常看见他埋头苦读的样子。他的一位秘书甚至倡议成立了一个秘密小组,专门把钱学森的书借给其他科学家阅读。在指点年轻后学时,钱学森总是再三强调“对相关材料的调研与分析”。许多他认为重要的信息都来自美国出版物,于是,钱学森教会其他人如何从美国学术期刊中获取有用信息,甚至商业杂志上的航空公司广告,也可以用来推测美国国防工业的进展程度。在中国,钱学森改变了军队圈里的教育哲学,他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让以往学习俄语的年轻中国科学家认识到,事实上,所有最好的太空研究方面的文献都是以英语写成。

篇3:读漫画编故事

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仔细想想这件事是怎样发生的,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先说一说,再写下来,注意把事情的经过讲清楚,把得到的启示说明白。

座右铭是用来激励或提醒自己的警句格言。比如,一个人提示自己要爱护身体,就写下一个座右铭:“健康是幸福的源泉。”另一个人告诫自己要守信用,就把《论语·学而》中的“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当作座右铭。

平时我们搜集了很多名言警句,你觉得哪句话对你启发最大?跟同学交流自己的座右铭(可以是别人说的,也可以是自己拟的),并说说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来说一说、写一写这句话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仔细观察这幅漫画,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和同学交流交流。如果你还看见过其他发人深思的漫画,也可以带到班上介绍给大家。然后根据自己介绍的漫画写一篇习作。写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直接写漫画给自己带来的启示;也可以根据画意编一个故事,让读故事的人自己去体会漫画的含义。

脑洞大开

“生活”是一本永远读不完、也读不够的书。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会引起我们的思考外,还有许多情况也会让人很受启发呢!比如一本好书、一篇报道、一张照片、一次活动……都可以写哟!

指点迷津

今天,我们就以“一幅漫画”为题学习怎样习作吧!

命题要鲜明。你可以用“一幅漫画”为题。如果能在“漫画”前加一个词,以“一幅()漫画”为题,有个题眼则更好。你也可以用含义深刻的句子来命题。

故事要完整。如果是单幅图,你要仔细观察,漫画表现的是什么情景;然后再想想,在这之前可能发生过什么事(起因),之后会出现什么结果;最后连贯地写下来。如果是多幅图,你首先要整体浏览漫画要表达的意思;然后弄清各幅图之间的联系,先发生什么,后发生什么;最后完整地写下来。

启示要明白。漫画是用来讽刺、批评或表扬某些人和事的。由这幅漫画,你联想到了什么,得到什么启示,一定要明明白白地写出来。

篇4:再读钱学森:他为何要回国?

1955年6月的一天,钱学森躲过美国联邦调查局的跟踪,来到一家咖啡店。在那里,他撕下了香烟盒上的硬纸板,匆匆地写下了一张便条,随后迅速塞进了寄往蒋英姐姐的信里,此时她正在比利时,并请求其把这张便条转交给陈叔通。

这是一张请求祖国救援的秘密便条。此时的钱学森受到美国“麦卡锡主义”运动的影响,被认为是一个同情共产主义的人,被美国当局软禁监视已经长达5年之久,而他在美国的生活也已日渐沮丧和悲凉。

在《蚕丝:钱学森传》一书中,作者张纯如说,有三种身份使得钱学森在当时的环境中成为受迫害对象:一个同情共产主义的人、一个中国人、一个尖端科学家,“按照美国移民局的说法,他是三个圈子的交集”。面对“麦卡锡主义”,钱学森毅然做出了回国的决定。

不过,钱学森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作者没有用“爱国”来解释,而是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因为在当时的美国意识形态氛围中,类似钱学森这样在美国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大科学家,并被怀疑的人大有人在,他周围的那些教授和朋友受到的迫害甚至比他更严重。

比如,他的朋友威因鲍姆,不仅失去了工作,而且深陷牢狱长达4年,期间妻子因为不堪重负精神失常。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的弟弟佛兰克•奥本海默也失去了大学教职,最终被迫成为了一名牧场主。

对于钱学森回中国,张纯如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回答,他反而总结了众多复杂而相互交织的,并符合情理和人性的因素。

比如钱学森一贯的骄傲和脾气。在美国,钱学森是出了名的苛刻和难以接近,他的学生纷纷反映说,钱学森甚至觉得“愚蠢是一种耻辱”,他喜欢与高智商的人对话,从来也不屑于去回答学生稍显幼稚的问题。这种骄傲一方面来自一贯的成功和较好的家庭环境,同时或许也还因为一个习惯理论和数学计算的典型中国知识分子的敏感和羞涩。

这也导致了他一方面拒绝指证自己的朋友威因鲍姆为共产党,另一方面也拒绝了他的导师冯•卡门的救助,他害怕连累任何人,甚至一度拒绝与同事走得太近。

另外,在家里一直催促其回国的老父亲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母亲去世之后,父亲就一直靠钱学森赡养,如果在美国一旦停止工作,那就必然无法尽孝,这对他来说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当然在书中,张纯如也给出了另一个她一直关注的视角,那就是亚裔人口在美国社会所遭受到的种族和法律歧视,正如她在《在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中所揭示的那样。

不过无论如何,事后证明,钱学森的回国,对美国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正如格兰特•库珀所言,“政府居然允许这个科学天才回到中国,让他的智慧为中国所用,这实在是一个世纪悲剧”。

篇5:《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钱学森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1

曾经有这样一位英雄,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在那个特殊的战场上,用自己的武器,为新中国的国防事业打下一个又一个漂亮的胜仗。他用那份固执和可贵的纯净,向世人展现了一位举世闻名科学家的高大。他,就是钱学森。

他拳拳爱国之情,令我感动。当年仅35岁的他已成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在美国有房有车,有漂亮的妻子,可爱的孩子,幸福的家庭,在美国的军界、科学界的地位举足轻重。钱学森的报国情怀是多么的真挚,他回国的决心是多么的坚决,哪怕是忍痛割爱离开了他挚爱的科技事业,被美国移民局软禁了五年之后,都没有动摇回国的信念。最终,钱学森几经辗转回到了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

他辉煌的一生,促我进步。他拥有奋斗与创新的一生,拥有不断学习与进步的一生。他是幸运的,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都曾给他提供了汲取知识和展示智慧的舞台;他是伟大的,他的一切成就来源于他对真理与国家的无限热爱。按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一切成就归于人民。

读《钱学森故事》一书,给我许多启示,他用史实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意志和执着的信念,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没有知识是不能学的,没有零件是不能造的,没有粮食是不能种的,我们要坚信共产党的领导,不断的付出和努力,时时刻刻心系祖国,为人民服务,听从党的号召,报效祖国,真正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变成世界第一大强国而奋斗终生!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深有感触。

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们伟大的祖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宛如一颗明珠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科技水平名列世界前茅。中国人也不再是“东亚病夫”,受人歧视。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正是因为有了钱学森等这样无数先烈和前辈前赴后继,才有了我们祖国今天的强大和富强。我更加热爱我的祖国;热爱生我养我的故乡,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小立下远大志向,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报效祖国!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3

这几天,我看了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著名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

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很高的荣誉,但他有一个愿望:“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知道后就决定马上回国。美国要留住钱学森,但还是没动摇他回国的心。几年的努力,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以后,他带领着中国人民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看了钱学森爷爷的故事以后,我觉得钱学森爷爷很了不起,因为钱学森爷爷心里始终想着祖国,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心。我也是中国人,每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国歌响起的时候、每当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得金牌的时候、当我国的“神州六号”飞上太空时……我都会为我是中国人感到骄傲。我要像钱学森爷爷一样有一颗一直想着祖国的心。从现在开始我要好好学习,在班里做一个心中有班级,心中有同学,心中有父母的好孩子。

《钱学森故事》读后感4

最近,一直被一个人的故事感动着。他,是我国导弹、火箭以及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圣人”,他就是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奋斗终生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神秘和传奇,虽然历史已经尘封了一些记忆,但阅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后,钱学森的爱国之心、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使我心潮澎湃、无法忘怀。

钱学森的身上有着丰厚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奉献精神,他的`民族气节,他的坚强毅力,他的艰苦朴素,他对父母师长的缱绻情怀,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有力地显示了他的品格、情操,无不令人景仰。但其中给我最突出印象和强烈感动,是其爱国主义者的情怀。作为爱国主义典范的钱学森,爱国主义是贯穿他整个生命的主旋律,当他身在异国、羁縻难归时,在美国法庭上以黄钟大吕般的恢宏声音宣告:“我是大唐的后代,我的一腔热血只图报国。我的根在中国。”他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囚禁,终于踏上了祖国的热土后,他顾不上洗去一路的风尘就投身到了新中国的科技建设中,这位享有国际威望的大科学家,以一个普通的科学工作者的姿态,穿行在风沙弥漫的西北荒漠,成功研发了“两弹一星”,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钱学森的业绩对于我——一个普通的国家公务员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即,但从他身上使我对“爱国”这两个字的理解由模糊变得逐渐清晰,爱国,就是要把祖国放在心间,以祖国利益至上;爱国,就是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奋发向上,为我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篇6:《钱学森故事》读后感

钱学森爷爷是我敬爱的一名科学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名优秀党员,更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钱学森爷爷一生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对我国的航天技术、系统科学、系统工程等都做出了巨大的、开拓性的贡献。“我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这番话是钱学森爷爷高尚心灵的真实写照,是所有共产党员都应该铭记在心的。

怀着崇敬的心情和深切的追思,我认真读完了《钱学森故事》。使我再一次更深入的认识了钱学森爷爷伟大的一生,被他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德馨品高的大家风范所感动、所激励,并从模糊到清晰了解了这位具有百变传奇人生、智慧超群的伟大科学家。钱学森爷爷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传奇,不需要去虚拟场景和情节。但正是这些朴实的人格、思想和情感,才更让我们感动。钱学森爷爷的许多话语看似平常,实则蕴含着很深的哲理和对祖国的深深感情。“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1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神殿门,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用大量错误做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在“万元户”还是绝大多数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年代,钱学森已捐款上百万元。1994年,他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奖金100万港元;2001年,他又获得霍英东“科学成就终生奖”,奖金也是100万港元。据他的秘书兼学术助手涂元季回忆,这两笔奖金的支票还没拿到手,钱学森就让代他写委托书,将钱捐给祖国西部的沙漠治理事业。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钱学森爷爷爱国励志和报效中华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现在很多年轻人学习的。在美国的那些日子里,学习对他来说游刃有余,但生活上他却有些不习惯,特别是一些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傲慢态度令他很生气。例如有一次,一个美国学生当着钱学森爷爷的面耻笑中国人抽鸦片、裹脚、愚昧无知,钱学森爷爷立刻向他挑战“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比你们美国落后;但作为个人,你们谁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谁的成绩好”?美国学生听了个个都伸舌头,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人了。钱学森同志从1950年开始争取回国,“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这是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的话,可见钱学森爷爷当时的重要性。终于,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爷爷一家才能冲破种种阻力终回到了祖国。钱学森爷爷的科学思想和教育理论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知识领域很广,个人著作很多,从《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到《关于思维科学》、《论地理科学》、《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论人体科学与现代科技》等等。在教育方面,他主张“学龄提前,学制缩短,人人皆可早成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培养理工文艺结合的全才等。

篇7:《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读完《钱学森的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万千......钱老于1911年生于上海市,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大王”。他于1935年留学美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不顾美国政府的威逼利诱,毅然决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此而饱受迫害,被美国当局非法扣留长达5年,但他仍不改志向,最终在周总理的营救下回到祖国怀抱,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钱老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首先是他那种心系祖国和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革命军人,我们的心里应该时刻装着祖国,心里应该时刻牵挂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危,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革命军人的政治本色,才能确保革命军队不变质。

其次是钱老刻苦钻研,为了科学不怕苦不怕累的吃苦精神。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因此许多人放弃了艰苦朴素的传统,害怕吃苦,害怕受累,而钱老在当时艰苦的条件下,特别是在苏联撤走专家,我国国内遭受自然灾害时仍然坚持科学研究,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生活在优越条件下的我们确实应该好好反省自己,多多学习钱老吃苦耐劳的精神。

第三,我们还应学习钱老的钻研精神和对待科学严肃认真的态度。作为当代军校大学生,我们的条件很优越,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对待学习却越来越马虎,60分至上,不肯潜下心去搞学习,结果自身

素质不过硬,像这样的指挥官,将来在战场上如何靠得住?!假如我们能像钱老那样刻苦钻研,相信我军的战斗力将会提升得很快。

第四,钱老敢于质疑权威,这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在美国留学时,钱老在一次讨论中大胆质疑当时空气动力学权威,结果证明他是对的,那位权威也夸赞钱老说他是一个大胆的科学家,他为有这样的科学家感到欣慰。当代中国的大学生,由于从小被灌输“长辈说的都是对的”的观念,到了大学时已经没有了质疑前人的勇气,也越来越缺乏创造力,长此以往,我们国家将缺乏创新型的人才,这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敢于质疑,敢于创造,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有竞争力。

篇8: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人生

首先是对作者的理解,杨沫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很大程度上是在写自己的生活遭遇,是一本自传式的小说。杨沫在十六岁时被母亲强迫嫁给一个国民党军官。杨沫对包办婚姻,她毅然反抗,就跑回西山的学校。至此杨沫母亲断绝了对她的一切供给。在河北香河教书时,杨沫结识了北京大学的一位学生玄。1932年她与玄相爱同居,住在北京沙滩一带一个小公寓里,靠玄家里寄来的少许钱维持生活。杨沫不甘于琐碎的家庭生活,由此精神经常陷入空虚和苦闷。1933年,一个偶然的机遇,成了杨沫苦闷生活的转折。春节除夕夜,杨沫来到小妹白杨的公寓。那里聚集着十几位东北流亡青年。这些人都是大学生,共产党外围组织“剧联”成员,也有共产党员。她被他们的奋斗昂扬的精神感染了。而在她的家庭里,共产主义的崇拜者和胡适的崇拜者闹起了矛盾。杨沫为了摆脱束缚,四处奔波寻找工作。那几年,杨沫多是住在小公寓里,为的是便于到北京大学旁听,坚持学习。此时的杨沫,被共产主义学说吸引,她甚至到狱中去看望被捕的共产党员,为他们做些事,她的《青春之歌》就是在这个时候写出的。

《青春之歌》中的青年们如同一个个动人的音符,在中国大地上谱出一曲动人、激昂的青春乐曲,在20世纪上半世纪青春躁动的中国,他们将自己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国的未来而奋斗,他们肆意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他们用汗与血去追寻光明。

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所以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女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

《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坚持从实际生活出发,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及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实的同时,细致地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正是一般脱离革命实际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通病,它决定了她锻炼改造过程的艰巨和曲折。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的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有层次地描写了她在锻炼成长过程中的曲折和反复,使人物身上因负担的沉重和自觉改造的坚决和盘托出,新旧思想的消长过程清晰可辨,反复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要改掉阶级的劣根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非经长期的斗争锻炼和痛苦磨炼不可,就是入了党也不能停止这个磨炼的过程。正因为小说写出了人物成长过程中的复杂性,才使林道静这个三十年代的革命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真实可信,具有较深的典型意义。人们从林道静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中,既看到党的教育和革命理论的指引作用,又看到她本人的主观努力和自觉改造;正是二者的结合,才使她成长为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

把自己置身于那个时代,就会为他们的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而欢欣,但是,用我们这个年代的眼光去理解,不免要落入空喊口号的俗套。今天,老师放了这个故事,同学们在观看的时候总会不时地传来一阵阵笑声,不知道是我已把自己融入了故事中,还是我没有这个时代的“乐观”精神。我总觉得那一阵阵笑声是多么刺耳,可是这也不能说我自己有多么义愤填膺,只是感觉同龄的我们少了很多东西。可是少了什么呢?突然想起很多同学说的:这是一个没有理想的时代,我们的理想都在大学里被扼杀了!扼杀!好恐怖的字眼,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笑他们的“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梦想,可是回头看看自己,谁又在笑我们呢!我们说自己实在不想喊口号,于是我们什么都不想了,我们甚至还承认了自己,没有理想的时代!

理想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可是,我们很多人却说没有梦想了,看了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我们不能没有梦,有梦才有飞翔的动力,有幸生活在当代,我们没有办法亲身体会到战火纷飞的年代里的青年们是如何抱着坚定的信念投入到可以献出生命的事业里去的,可是我们知道至少他们都怀着共同的梦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们义无反顾。今天的我们,我们的共同梦想是什么,在这个可以说是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年代里,我们该怎么坚守自己的信念,怎样认识自己,怎样做好自己,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需要我们谨慎思索的。所以,读完《青春之歌》,我最深的体会是:人,要认识你自己!人,应该认识你自己!人,必须认识你自己!人,能够认识你自己!

篇9:蒋百里与钱学森翁婿故事

蒋钱结莫逆之交

蒋、钱两家是世交。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蒋百里中秀才,时年17岁。

次年,蒋百里参加桐乡县“观风题”考试,获得“超等第一名”。消息不胫而走,海宁、桐乡两地学子纷纷前来拜访。这一年,蒋百里与杭州钱均甫(名家治,是钱学森的父亲)订交,两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友。

不久,蒋百里考入杭州知府林迪臣所办的新式学校——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与钱均甫同窗。两人经常漫步西子湖畔,无所不谈,纵论天下大势、救国之道,以关心国是、研究学问为乐事。

光绪二十六年,戊戌政变之后,求是书院青年学生对清廷的腐败极为不满。蒋百里经常阅读违禁书刊,倾向维新、革命。钱均甫对他很钦佩,过往更加密切。次年,方雨亭、林迪臣、陈仲怒共同出资,赞助蒋百里东渡扶桑,学习军事,希望他学成报效国家。蒋百里走后,钱均甫经常从杭州赶到海宁,去探望蒋的母亲,问长问短,表示关切、敬重之情。钱均甫追随蒋百里,也去了日本留学,研读现代教育。

一天,钱均甫赶到东京,走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去拜访蒋百里。走进大门,远远看见一青年身手矫健,在翻单扛。走进一看,原来是蒋百里,不禁大声叫好。蒋百里以前瘦弱,经过锻炼,身体强壮起来。钱均甫急步上前,挥手向蒋百里打招呼:“百里兄,你变了模样,一个文弱书生,锻炼成身强体壮的男子汉了!”蒋百里笑答:“理应加强锻炼,将来好报效国家!”钱均甫频频点头:“是呀,你学武,我学文,都要好好下功夫,为国家出力!将来我们教育子女,也要为国家做贡献!”几年后两人返国,一个出任保定军官学校首任校长,培养了陈铭枢、唐生智、刘文岛、龚浩、万耀煌等大批将帅;一个出任杭州一中校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

优秀人才,他的独生子钱学森更成为闻名中外的大科学家。

蒋英过继给钱家

蒋百里结过三次婚。原配夫人查品珍由父亲包办出嫁。查氏终生未育。蒋百里的第二位妻子左梅是日本人,两人倒是自由恋爱,恩爱一生。

蒋百里生平最喜爱铁骨冰心、傲霜斗雪的梅花,因而他欣然为日本夫人取汉名“左梅”。1922年秋,他在故乡硖石东山西麓购地数亩,种梅200株,号曰“梅园”,打算晚年偕左梅夫人在此归隐。可惜抗战时期遭日寇毁坏,原址无存。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五朵金花”:长女早逝,二女蒋雍、四女蒋华定居美国。三女蒋英嫁给钱学森,后随夫从美国回来,报效新中国。五女蒋和居住北京。

蒋百里与左梅夫人生下5个女儿,钱均甫与妻子章兰娟生下独子钱学森。钱均夫夫妇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长得漂亮,天真活泼,便恳求蒋百里夫妇将此女过继给他们。得到应允,钱家办了几桌酒席。奶妈和蒋英住进了钱家,蒋英改名“钱学英”。从此,钱学森和蒋英以兄妹相称,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终日相随。冬天下大雪,两个小伙伴在庭院里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过春节的时候,他俩一起放烟花、鞭炮。春暖花开,钱均甫和两个孩子一起动手制作风筝,拿到郊外去放。夏天放暑假,钱学森教蒋英文化,为她补习功课……两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在蒋钱两家的一次聚会中,钱学森和蒋英当着他们的父母,唱起了《燕双飞》,唱得自然、和谐,悦耳动听,4个大人都笑了。儿时的一曲《燕双飞》,竟然成为钱学森和蒋英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

过了一段时间,蒋百里夫妇日夜思念三女儿蒋英,向钱家提出把她带回家的要求,钱家应允。钱均夫直言:“你们这个老三,聪敏伶俐,长大了,是我的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 蒋百里夫妇满口答应:“好啊,门当户对,我们赞成。”

1935年,时年23岁的钱学森出国前夕,蒋英随父母到钱家去看望他。这时蒋英十五、六岁,亭亭玉立,楚楚动人,产生了朦朦胧胧的爱意。比她大9岁的钱学森已是成熟的男子汉,他很喜欢这个爱说爱笑的小妹妹,曾经亲昵地对蒋英说:“你的笑声特美,你能保持下来吗?即使若干年后,依然如故,可以做到吗?”蒋英调皮地反问道:“为什么?”钱学森坦诚地说:“因为,没有什么比快活和清纯更可贵的了。”这天,蒋英特别高兴,为钱学森弹奏了莫扎特的D调奏鸣曲,钱学森听得如痴如醉。这天,她送给钱学森一本唐诗,钱学森把此书当作珍贵的礼物放在藤条提箱里,带到了美国。

父子争论 百里解围

1936年底,蒋百里奉派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蒋英和母亲、五妹蒋和同往,蒋百里安排喜欢音乐的蒋英、蒋和留居德国柏林学习。同年11月,蒋百里夫妇搭乘飞机飞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门看望老友的儿子钱学森。这一年是钱学森负笈美国的第二年,拿下了硕士学位。见到蒋百里如见亲人,说出了他与父亲的争论:他打算下一步攻读航天理论,其父不同意,回信说中国航天工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還是研究飞机制造技术为好。钱学森认为西方国家航空工业非常发达,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若从事飞机制造业研究,很难超过西方国家,掌握了航天理论,就能跨越式发展,就有超越西方的可能。飞鸿传书,父子俩争论不休。蒋百里了解钱学森的想法,回国后即去杭州拜望钱均夫,他说:“学森的想法是对的,你应该改变陈旧的观念,支持他研究航天理论,回国后发展航天事业。”钱均夫尊重老友的意见,言听计从,致函儿子,表示理解他的想法。钱学森如释重负,从内心感激蒋百里。

1936年,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攻读3年,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他的老师、世界力学大师冯·卡门的指导与合作下,开始了高速飞机的气动力学、风体力学、火箭和导弹的研究,参与了大量工程实践,并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自此,钱学森与冯·卡门齐名,成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蒋百里看到钱学森时,告诉他蒋英在德国留学深造,并把蒋英的照片转交给钱学森。

“二战”期间,钱学森与蒋英中断了信函联系。1941年,蒋英从德国柏林音乐大学毕业后,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一直到1944年。师从多位音乐大师,掌握了大量德国、法国艺术歌曲、传唱剧、受难曲、弥撤等室内音乐作品,同时对古典、浪漫时期及近现代歌剧作品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生活艰苦,她经常在地铁买个面包充饥。她有个坚定的信念:“我不能丢中国人的脸!一定要把西方音乐学到手!”这一信念与钱学森的想法不谋而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蒋英由德国转道伦敦,到了美国。当时钱学森已经过了而立之年,而蒋英也有二十四五岁了,已经出落得更加端庄秀丽、风姿绰约。他俩早就到了婚龄,但为了各自的事业,又一次推迟了婚期。

1946年,蒋英结束了在欧洲长达10年的求学生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母亲和姐妹们的身边。这时的蒋英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在上海兰心大剧院开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轰动了大上海。

1947年,钱学森成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拥有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地位、名誉和舒适的生活。同年暑期,他第一次回到阔别12年之久的上海,见到了父母,接着约见蒋英。花前月下,两个心上人久别重逢,有说不尽的甜情蜜意。这一年,钱学森36岁,蒋英27岁。钱学森此番回国的一个重要心愿,便是与蒋英在上海喜结鸾俦。他俩的婚礼在国际饭店二楼大厅举行,大胆地摈弃了传统婚俗,也没有完全模仿洋人,没有搞得那样洋气十足,双方家长十分满意。

钱学森本打算留在国内工作,为国家效力。新婚蜜月里,他和新婚妻子到北京拜访他们的师友同学。钱学森看到了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国民党严重腐败,科学家不过是统治当局的装饰品。考虑再三,决心返回美国继续他的喷气推进技术的研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蒋英,蒋英支持丈夫的决定。

夫唱妇随,1947年9月26日,钱学森与蒋英,双双飞到美国波士顿。蒋英来到美国后,一时英语还不能过关,钱学森就抽空教她学英语,还不时用英语说一些俏皮话,逗得蒋英咯咯地笑。谁都不会想到,大科学家钱学森还会一手烹调技术,烧得一手好菜。蒋英对上门拜访的朋友说:“我们家钱学森是大师傅,我只能给他打打下手。”钱学森则开玩笑说:“蒋英是我家的童养媳。”

1949年暑假过后,钱学森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技术中心主任教授,他们的家搬到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这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永刚出生了。次年,他们的家里又添了一位小天使,名叫永真。有了一双儿女,家里充满了欢乐。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尽管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但他却从未准备在美国长期生活,他始终是想着要回到祖国,把所学的知识用来报效祖国。在美国的20年里,他没有买过一美元的保险。他将风洞原理应用于风车发电的实例计算中,选取的高度是从海平面起到海拔8公里以上,而这正是他的祖国——中国的自然条件。

当钱学森获知祖国即将解放、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同蒋英商量后,坚决要求回国。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审讯。蒋英和他共患难,支持丈夫的正义行动,她说:“你的决定是正确的,我永远伴随在你的身边!”后来,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钱学森一家离开美国,于1955年10月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篇10:钱学森的故事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钱学森的故事》这篇文章,深有感触。这篇文章写了钱学森为了报效祖国,于是去美国深造,拜冯.卡门为师,并在他的推荐下,钱学森成为了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并在此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虽然他在生活上享有非常丰厚的待遇,但是他依然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可是,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希望没有实现,战争爆发了,他因为是中国人而受到了无理阻拦。钱学森历尽艰险,不懈努力,终于回到了祖**亲的怀抱中,报效祖国。

他此后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了保障我国的国防能力,钱学森终于在1960年10月成功完成了对第一颗国产导弹的研制!钱学森为我们建立了学习的榜样!

篇11:读钱学森故事后感

钱学森爷爷为了报效祖国,出国留学,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任教授,是当时成绩突出的科学家。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希尔曾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改革开放以后,钱学森想要回国,但遭到美国反共分子的强烈反对,还遭到拘禁。但最后经两国协商,被滞留了5个年头的钱学森爷爷终于踏上了回国之路。

回到祖国后,钱学森爷爷和其他的科学家立刻投入了科技攻关工作之中,全力发展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使中国的火箭和导弹事业在零起点的情况下开发达到国际的水平。看了这本书后,我非常敬佩钱学森爷爷,钱学森爷爷他年轻时在美国留学,经过刻苦努力,他成为世界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美国人赞扬他是“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虽然美国给了钱学森爷爷很高的荣誉,但他一直有个愿望: “我是中国人,我要报效祖国”。这种精神真让我感动不已。

篇12:读钱学森有感

我读了《钱学森故事》,这本书描写了我国著名的爱国科学家——钱学森,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荣光,他炽热的爱国主义热情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内心,在钱学森的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事业,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精忠报国,一切献给祖国----他对祖国的坚定承诺。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深造,他心向祖国,放弃享有的优厚待遇,顶住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尽艰险,毅然回国。当时美国国防部部长金布尔气急败坏低吼道:“绝不能放走钱学森!„„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在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可以看出他当时在全球物理学界是一个份量极重的人物,无论在哪里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但是归国心切的钱学森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仍然不顾危险的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回国后不久毛主席就接见了他。毛主席用欣赏的口吻对他说:“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开山鼻祖,你比五个师的力量大多了!”

当时的中国刚刚建国,并不富裕,可是钱学森却不顾祖国的现状多么糟糕,也不管美国的条件多么优厚,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因他的卓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甘于奉献,才使我们国家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行走,圆满回归,成就中国又一壮举。在中国的航天史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但我们始终牢记是他为祖国开启了航天的大门。他是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家。

德馨品高----他坦荡为人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明知国内一穷二白,物质严重贫乏,科学条件也不具备,钱老却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生活,回到祖国,这是很多口头上说爱国的年青人做不到的。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的一生把金钱看得很淡。

钱学森在美国20年,36岁成为终身教授,作为一流的科学家,他得到了优厚的经济待遇和生活条件,完全可以过一辈子富裕享受的生活,而新中国各方面都十分贫穷,他却想方设法要回到祖国来,他明知回国后的生活条件和科研设施肯定与美国有很大差距,但他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患难,用他的智慧建设国家,使祖国强大,人民幸福。

当时的国内一个一级教授一个月300多元,十几年都没涨过工资,他每个月的吃穿用度都要记在一个本子上,月底给钱老看完签字,再从他工资里支出,他不讲究吃喝,不吸烟也不喝酒,生活上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他的公文包是从美国带回来的,一用就是40年,曾补过好几次,平时穿的衣服也极朴素,一件绿色军大衣,他在西北基地一披就是20年。他总认为自己的生活可以了,还有很多人更困难,他把所有的稿费都捐给了爱心。

1958年,他的《工程控制论》一书出版,稿费有1000多元,那时候是个不小的数字,他捐给了科大力学系学生买计算尺用,直到今天,当年科大力学系的一些学生还记得,他们一入学,系里就发一个计算尺,并特地说明,这是系主任钱学森送给大家的,虽然我不是力学系的学生,但我很荣幸,在科大学习过,想到校园内钱老的雕塑时,我心里肃然起敬。1982年,钱老的《论系统工程》出版,他把稿费捐给了系统工程科研小组,1995年的100万港元,捐给了我国西部治沙事业。他一生的几笔大收入都捐出去了,除了捐赠,他还交了两次近乎天文数字的党费。

钱学森几乎没留下任何财产给儿女,正如他儿子说的:“我的父亲钱学森,我从很小就知道,他既属于我,也不属于我,他属于国家和人民。”

钱学森是位令人高山仰止的大科学家,但他却平易近人,尤其对青年人非常爱护。他总是鼓励青年人大胆发表意见,并且诚恳的说:“你们的建议如果成功了,功劳是大家的;如果失败了,大家一起总结教训,责任由我来承担。”

我们要像钱老那样勤奋刻苦,努力成才,更要学习钱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的精神。

求实创新,精益求精-----他对工作的追求。钱学森是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是航空领域的世界级权威、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领袖人物——堪称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他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和其恩师冯·卡门并驾齐驱的航天航空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钱学森在美国被以“掌握军方机密”为借口软禁时,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努力工作。他被软禁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在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学领域中做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工程控制论》。当大师冯·卡门在翻看这部著作时,曾眼噙泪花说:“你在学术上已经超过我了,我为你骄傲。”这充分证明了他在世界科学前沿领域的成就和地位,一个人要在短时期内放弃原先的科研方向,在其他领域开创奇葩,不仅仅要靠努力钻研,也同时需要他本身具备各方面知识的深厚基础。而钱学森在不到半年时间就在他原先的火箭研究方向之外的工程控制和物理学领域有如此惊人的建树,不得不叫世人刮目相看。

钱学森是中国导弹工程和航天工程的领路人,是系统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东方红人造地球卫星和神舟号宇宙飞船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工程物理学已经走在世界科学的前列!他主持制订了我国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直接领导并参与了一系列导弹的研制与飞行试验,直接组织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研制与飞行试验,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研究计划和卫星发展“三步曲”。他在艰难的科研环境中,仅用十余年时间,我国国防尖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了灿烂的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奇迹。

“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为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那些外国荣誉头衔!”这是他留给我们的,这是何等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气节!钱老这种高贵的爱国情操以及对科学的毕生奋斗,像一座丰碑屹立在我们心中,我们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有志青年,继承和发扬钱老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树立远大志向并努力实现它对我们航天人来说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我们要矢志不渝地以钱老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以超脱自我、勇于担当的时代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好青年。

上一篇:学校教育科研的现状下一篇:党员脱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