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案六年级下册

2024-05-22

书法教案六年级下册(精选6篇)

篇1:书法教案六年级下册

小学六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第一课 硬笔书法欣赏概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硬笔书法欣赏方法,提高对硬笔书法欣赏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以教材为依据,扩展教学内容,通过看、听、交流等形式,学会对硬笔书法进行欣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硬笔书法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教材中硬笔书法作品的欣赏。

难点:理解同一个字由不同的人书写出来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人们的书写工具是毛笔,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的书写工具由古代的毛笔,变成了现代的多种书写工具,例如,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等,而钢笔、圆珠笔、中性笔等又同程硬笔。硬笔书法的价值与软笔(毛笔)书法是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课(板书课题“硬笔书法欣赏概述”)。

二、新课教学:

1.讲解田英章硬笔书法的特点,2.讲解书法欣赏的含义。3.讲解欣赏方法书法的步骤。

4.让同学们分别欣赏田英章硬笔楷书作品、卢中南硬笔楷书作品。5.讲解字的结构和笔画。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3课卢中南硬笔书法欣赏

教学内容:课本5-7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卢中南先生硬笔作品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中了解书法的博大精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卢中南先生作品的风格特点。

2.难点:知道卢中南先生的字的笔道劲利、舒展、结构严谨、字势挺拔、具有一种俊美洒脱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田英章老师的硬笔书法作品,相信同学们一定被田英章老师深厚的书法功底、超群的书法技艺所深深折服。希望同学们以田英章老师为榜样,勤学苦练,写出一手漂亮的好字。本课让我们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再来认识一位与田英章老师比肩的当代书法名家—卢中南老师。

二、教学新课

1.讲解卢中南老师及他的作品。2.讲解卢中南老师字的特点。3.欣赏卢中南先生的作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第5课 硬笔书法的快写——认识行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行楷的基本特点,并能掌握一些行楷的书写技法。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解、观察等形式,使学生观察到行楷的书法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行楷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楷的基本特点和书写技法。

难点:行楷的书写技法。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内容。

1.总结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吴玉生先生的书法书写特点)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五课 硬笔书法的快写——认识行楷)

二、教学新课:

1.简单介绍什么是行楷? 2.简单介绍行楷的实用性。

3.以教材为基准,简单将楷书和行楷两种书体进行对比。

三、讲解行楷可以通过以下六种途径来提高书写速度。1.缩短行笔距离。2.调整楷书笔顺。3.改变笔画形态。4.使用弧线代折。5.连写相邻笔画。6.适当应用草书。

(说明:以上六种途径,在实际书写中,通常是综合应用的。)

四、指导学生将教材上的行楷字进行临写。

五、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5课 硬笔书法的快写——认识行楷 1.缩短行笔距离。2.调整楷书笔顺。3.改变笔画形态。4.使用弧线代折。5.连写相邻笔画。6.适当应用草书。

第7课 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型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写这两种类型的上下结构的字。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识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型字的特点并能正确书写。难点: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出病因。课时划分:1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上下结构的字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上宽下窄型字的写法。

方法: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上下两部件的重心要在竖中线上;上部件要写得宽,下部件要写得窄。

2.讲解上窄下宽型字的写法。

方法:上下两部件的纵向距离要相等;上下两部件的重心熬的竖中线上;上部件要写得窄,下部件要写得宽。

3.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病例,说说问题出现在哪里。4.要求学生进行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学一学,写一写。2.想一想,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五、板书设计:

第7课 上宽下窄和上窄下宽

上宽下窄型字的书写 上窄下宽型字的书写

第9课 上下相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相等型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找出病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写上下相等型结构的字。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认识上下相等型字的特点并能正确书写。难点: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对照查找出病因。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第9课 上下相等

2.你觉得怎样才能写好上下相等型结构的字?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上下相等型字的写法:(1)上下约各占高度的1/2。(2)注意上下不可远离。

(3)上稍窄下稍宽,上下不可远离。(4)各自成型,上下呼应。

2.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病例,说说问题出现在哪里? 3.要求学生进行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学一学,写一写。2.想一想,说一说。

四、课堂总结。

五、欣赏书法名言。

六、板书设计:

第9课 上下相等

1.上下约各占高度的1/2。

2.注意上下不可远离。

3.上稍窄下稍宽,上下不可远离。

4.各自成型,上下呼应。

第11课 上下对正和左右对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与比较的基础上,认识上下对正型和左右对称型的字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能分析病例,通过上下和左右对照查找出病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写这两种类型的字。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认识这两种类型的字并能正确书写。难点:分心病例,通过对照查找出病因。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板书课题:第11课 上下对正和左右对称 2.你觉得应该怎样才能写好这两种类型的字。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上下对正型字的写法:(1)注意中心是对正的。(2)上中下结构同样适用。

(3)上下结构的字,若左右同形的,应在上下中心对正的基础上做到左右对称。2.讲解左右对称型字的写法:(1)一般以中竖为中心。(2)左右中心对称。

3.让学生观察书上的病例,说说问题出现在哪里。4.要求学生进行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三、练习:

1.学一些,写一写。2.想一想,说一说。

四、书法小故事。

第13课 两面包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行楷的基本特点,并能掌握一些行楷的书写技法。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主要采取讲解、观察等形式,使学生观察到行楷的书法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行楷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行楷的基本特点和书写技法。

难点:行楷的书写技法。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新课内容。

1.总结上节课的内容。(重点是吴玉生先生的书法书写特点)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第五课 硬笔书法的快写——认识行楷)

二、教学新课:

1.简单介绍什么是行楷? 2.简单介绍行楷的实用性。

3.以教材为基准,简单将楷书和行楷两种书体进行对比。

三、讲解行楷可以通过以下六种途径来提高书写速度。1.缩短行笔距离。2.调整楷书笔顺。3.改变笔画形态。4.使用弧线代折。5.连写相邻笔画。6.适当应用草书。

(说明:以上六种途径,在实际书写中,通常是综合应用的。)

四、指导学生将教材上的行楷字进行临写。

五、课堂总结。

六、板书设计:

第13课

1.缩短行笔距离。2.调整楷书笔顺。3.改变笔画形态。4.使用弧线代折。5.连写相邻笔画。6.适当应用草书。

第15课 全包围和双包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全包围和双包围的形态特点; 过程与方法:掌握全包围和双包围运笔方法和步骤;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还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全包围和双包围的区别。

教学难点:

全包围和双包围例字的写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全包围和双包围,掌握运笔 1.学生看书,感知竖画。

(1)认识左全包围和双包围并书写。

(2)指名说说:书上共有几全包围和双包围,它们的样子有什么异同?(3)学生齐读文中的“笔画特点”的内容。2.了解运笔,学会书写。3.指导书写。

4.老师逐个范写、讲解。5.学生练写,老师个别指导。

三、评价小结

1.回课巩固全包围和双包围书写要领。

2.评价表扬课堂中书写认真、姿势正确、书写美观的同学。

板书设计

第15课 全包围和双包围

篇2:书法教案六年级下册

本学期学习重点:

1、全面认识左右结构的字,并细心体会各部件之间的微妙关系。

2、观察并表现出左右偏旁的微妙变化。本学期学习难点:

理解并表现出左偏旁的细微变化,并处理好与右半部分的关系,使之贴切妥当。

本学期教学课时:17课时

第1课时

一、复习基本笔画(一 丨丨 丿

╭)

第2课时

复习基本笔画(横折、横折勾、竖折、竖弯勾)

第3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单人旁及“代

仕”书写 教学重点:观察“亻”在不同字中的不同形态 教学难点:把握单人旁的重心 教学过程:

一、出示“亻”

1、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撇不宜长

②竖有弧度

③注意丿的角度(让偏旁窄长)

2、师范写

3、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展评

二、练写“代”“仕”

1、出示

2、观察:a:两个“亻”有什么不同?

b:右半部分关键笔画落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c:笔画粗细变化

3、师范写(生书空)

4、学生练习各2个

5、展评

6、再写2个

三、总结谈话 第4课时

一、复习“亻”

二、出示“何

侍”

1、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亻”不一样

②“

”形态

③字成鼓状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写2个

4、展评

5、再写2个

三、总结

四、作业

第5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三点水及“河

没”

教学重点:写好三点水中三个点的疏密变化,注意三点水与右半部的呼应

教学难点:三个点的形态的微妙变化 教学过程:

一、出示“氵”

1、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三个点中,上两点的间距相对较紧,下两点较宽松。②三个点的排列呈弧势 ③三个点整体向右倾斜。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练写

二、出示“河

没”

1、观察“氵”发现有什么不同?关键笔画粗细有什么变化?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练写。展评、再写

三、总结

四、作业

第6课时

一、出示“氵”,复习写法。

二、出示“法

温”

1、观察发现了什么?三点水的形态不一。

2、师范写

3、生练写

4、展评

5、再写

三、总结

第7课时

教学目标:学习“彳”及相关 的字“行”“從” 教学重点:把握双人旁的重点

教学难点:写出双人旁微妙的向右呼应的情态 教学过程:

一、出示“彳”

1、观察,发现了什么?

(1)两个撇中,上撇短,下撇长。(2)两撇的起笔位置基本垂直齐平(3)、整个偏旁向右倾斜。(4)竖呈微微的弧形

2、师写(生书空)

3、生写

二、歇息“行

從”

1、出示,观察发现了什么?(两撇大小、长短、粗细变化)

2、生书空(师范写)

3、生写

4、展评

5、再写

三、总结

四、作业

第8课时

一、复习“彳”写法

二、练写相关字

1、出示“㣪

德”,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写

三、总结

四、作业

第9课时(学写作品)

一、复习学过偏旁(练写)亻

二、复习学过的相关字

1、代

2、法

温暖

3、行

三、自成作品 第10课时 教学目的:学习“忄”及相关字

教学重点:协调右点与右半部分的避让关系。

教学难点:把握两点的大小关系和书写角度的微妙变化。教学过程:

一、出示“忄”

1、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1)左点粗大,位置低,右点小且位高。(2)竖画带弧度,且向右倾斜(3)竖画有粗细变化

2、师范写(生书空)

3、练写

二、书写“恬

怡”

1、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范写

3、生练写。

三、总结

四、作业

第11课时

一、复习“忄”

二、练写相关字

1、出示“悟

惟”(1)观察发现(2)师范写(3)生写(4)展评(5)再写

三、总结

四、作业

第12课时

教学目的:学写“扌”及相关字 教学重点:写好“扌”,左右呼应

教学难点:据右半部分不同调整提手旁的变化 教学过程:

一、学习“扌”

1、出示“扌”,观察发现。

(1)竖钩的竖应略带弧形,方有力度。(2)竖钩的钩不宜长(3)提不可平,穿过的部分短(4)钩出锋方向与提的起笔相呼应。

2、师范写

3、生练写

二、学习“挍

授”

1、观察发现

2、师范写

3、生写

展评

再写

三、总结

第13课时

一、复习“扌”

二、练写“推

扬”

1、观察发现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练写(师巡视指导)

三、总结

第14课时

教学目的:学写“木”及相关字,学会左右部分的协调 教学重点:写好“木” 教学难点:学会左右部分协调 教学过程:

一、学写“木”

1、出示,观察,发现了什么?(1)竖不宜直,带弧(2)钩不宜长(3)整个偏旁长

(4)点的起笔处在左撇的起笔处之下。

2、师写

3、生写(师巡视)

4、展评

二、练写相关字

1、出示“林”“材”,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写(生书空)

3、生练(师巡视)

三、总结

四、作业

第15课时

一、出示“木” 复习写法

二、出示“柳

相”

1、观察发现

2、师范写

3、生练写

三、总结 第16课时

一、复习学过的字

二、生练写作品(师巡视指导)

三、作品展(评点)

第17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继续练写作品(师巡视)

篇3:书法教案六年级下册

1)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了太阳系。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2)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

3)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

4)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重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难点】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太阳系图片、多媒体资料、八大行星数据表、八个自制支架、橡皮泥、保丽龙球、直尺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小组内先进行交流。

【教学活动】

1 创设情境导入

师指着问题墙口述同学们的疑惑提出问题:要解决同学们疑惑,需要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用什么方法可以加深对太阳系的认识?

生可能回答:上网查资料、问家长、查阅相关书籍、用天文望远镜观察……

师对生的方法进行点评后追问:用天文望远镜观察什么?

生可能回答: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

师小结并过渡:行星的大小、位置、运行轨迹这些都需要数据来体现,老师为每个小组提供了一张数据表,请大家观察、分析数据表,小组交流对太阳系新的认识?

设计意图: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系,用前概念建立太阳系模型。2)尊重学生的思考、从学生问题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2 建立太阳系模型。

1)解读数据建立太阳系模型。

师给出观察提示:(1)小组合作对比数据表上的每组数据。(2)分析、整理数据,图文并茂记录新发现。

生小组合作3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一共有几项数据?每项数据说明了什么?(2)纵向对比每组数据有什么发现?(3)为什么“与太阳的平均距离”“赤道直径”有两项数据?

3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汇报对公转周期规律的认识、我引导认识八大行星运动快慢的认识以及围绕谁运动(生汇报我板书行星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轨迹)。(2)可能汇报行星大小与引力的关系。(3)汇报大小顺序、排列顺序(我按排列、大小顺序板书)。

指着黑板上太阳系:与你们认识的太阳系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会回答:黑板上是平面的太阳系,真正的太阳系是立体的?

师追问:如何体现立体的太阳系生可能会说:建造立体模型。

师追问:建造太阳系模型主要需要哪些数据?生可能会说:距离、大小。

师追问:怎样获得两组数据?师引导生按照数据来建模的重要性。

师出示材料和要求、学生分小组根据数据建模。

设计意图:(1)分析对比数据,解读数据,通过数据建模认识太阳系中天体运动的规律。(2)通过数据分析、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

2)按一定比例对数据处理,建立太阳系模型。师给出提示:小组合作,用数据表、橡皮泥、星空版、直尺、底座模拟建造太阳系5分钟我参与过程指导:(1)指导生边看数据表、边建模。(2)各大行星的位置和大小通过什么来确定?(3)八大行星的大小对比?3、太阳的大小?

5分钟后,分层次抽小组汇报:1、小组展示模型、第二组补充2、生生质疑产生新认识

生质疑中汇报新发现

师对生的发现指导提高到新层次

师聚焦新认识:八大行星大小差异很大、分布不是均匀的……

师板书:

设计意图:(1)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此基础上用一定的材料建立太阳系的模型。(2)通过生生模型评议知道太阳的巨大,以及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3)互动环节,师出示自己制作的太阳系模型。师看着太阳系模型问:孩子们与你们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可能汇报:太阳在发光,其它行星没有发光,除了行星还有小星星

师生总结太阳系的认识:师生共同小结:太阳是唯一能发光的恒星,根太阳比较起来八大行星太渺小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4)视频播放,拓展延伸。师播放多媒体视频问:看了这段视频孩子们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可能会说:太阳原来一直都在运动,宇宙太大、太宽广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建造的太阳系模型,让生感知太阳系是由太阳和围绕它运动的行星、矮行星和小天体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是一个较大的天体系统。

3 总结

篇4: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综合试卷

2.40= 8400=3.5+5.3=7-2.7=

5=18++=1-+=

二、计算(能简便计算的要用简便方法计算)

三、解方程

0.8x- 0.4= 1.2x-= =

四、填空

1.在直线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2. 9个亿和900个万组成的数是(),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

3.去年2月,张叔叔把1000元存入银行,存期一年,年利率4.14%。到期时应得利息()元,缴纳5%的利息税后,实得利息()元。

4. 3∶4=()∶12= =()%

5.下图表示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的时间与路程的关系,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与路程成( )比例。照这样计算,5.5小时行驶()千米。

6.在○ 里填上“>”或“<”。

0.444 ○○7.9580 ○ 320

7.把下图所示的长方形铁皮卷成一个深2分米的圆柱形铁桶的侧面,铁桶的底面直径大约是()分米,加上底面后,铁桶的容积是()升。(铁皮的厚度忽略不计)

8.300立方分米=()立方米 2公顷=( )平方米

45秒=( )分 1.8吨=()千克

9.下图中轮船在灯塔的( )偏( )( )€胺较颍?)千米处。

10.右图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度,面积是()平方厘米。

五、选择正确的答案,在它右边的□里画“√”

1.10个百分之一是多少?

千分之一 □百分之一 □

十分之一 □

2.把一根长2米的绳子剪成相等的6段,每段的长是这根绳子的几分之几?

□□ □

3.有男、女生各3人,任选1人去浇花,选到男生的结果怎么样?

一定选到男生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比女生小 □

选到男生的可能性和女生相等 □

4.从右面看虚线左边的物体,看到的形状是右边的哪一个图形?

5.红旗面数是黄旗的,红旗面数和两种彩旗总数的比是几比几?

5 : 4 □ 5 : 9 □9 : 5 □

6.涂色部分的面积大约占圆面积的百分之几?

40% □ 25% □12.5% □

六、画图

1.把图中的长方形绕A点顺时针旋转90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 )。

2.按边长2∶1的比画出三角形缩小后的图形。缩小后的三角形的面积是原来面积的 。

3.如果1个小方格表示1平方厘米,在方格纸上设计一个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轴对称图形,并画出对称轴。

七、解决实际问题

1.小明打算16天看完一本故事书,平均每天看15页。现在要10天看完,平均每天应看多少页?

2.一套衣服56元,裤子的价钱是上衣的60%。上衣和裤子各多少元?

3.甲地到乙地的公路长250千米,一辆客车和一辆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10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客车到达乙地时,货车离乙地还有多少千米?

4.一个圆锥形零件,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每立方厘米铁块重7.8克,这个零件重多少克?

5.下面是某旅游景点去年接待游客情况统计图。

(1)根据图中的数据,把统计表填写完整。

(2)平均每月接待游客多少万人?

(3)最多时一个季度接待游客的人数比最少时多百分之几?

篇5:七年级书法下册教案)

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2步做到钢笔字写得流畅活泼,潇洒自如。

二、教学重点难点

流畅活泼,潇洒自如,有一定的速度。

三、工作要点

1、进一步明确书法教学的重要性。(1观。

(2(3

2、上好书法教学课。(1(2自如

3(1(2七年级下册书法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左右结构的行书写法

(二)第一周 目字旁、月字旁字写法 第二周 口字旁、日字旁字写法 第三周左耳旁、右耳旁字写法 第四周示字旁、衣字旁字写方法

第五周绞丝旁、言字旁字的写法 第六周米字旁、金字旁字的写法

第七周书法比赛 第八周书法比赛

第二单元左右结构的行书写法

(三)第九周女字旁、牛字旁字的写法 第十周车字旁、弓字旁的写法

第十一周 子字旁、足字旁的写法

第十二周马字旁、食字旁的写法

第十三周石字旁、火字旁写法 第十四周反犬旁、舟字旁写法

流畅活泼,潇洒自如,美

60%

95%以上。

四字

流畅活泼,潇洒 1 第十五周集字练习

第十六周书法比赛

第1课时

目字旁、月字旁

1、掌握目字旁、月字旁结构的字的写法。

写有范字的图片。

一、引言: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俗语说:字如其人。众所周知,一手好字,可以给人留下终身好印象。

当今社会中,钢笔书法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无论是签合同、签协议、考职称等等,一手好字绝对能给人非常好的印象!

可现今,写一手漂亮字体的年轻人真如凤毛麟角一样稀少,老祖宗传下来的书法精髓被大多数年轻人抛在了脑后,令人扼腕痛心,所以这更显得难能可贵!练好硬笔书法,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学生写一手好字,会得老师喜爱。成人写一手好字,会被上级器重。

写一手好字,可以给人好的印象,改变仕途,平步青云,改变人的一生!在我的见识中,因为一手好字改变命运的例子比比皆是!

练字可以培养品格,让人养成耐心、稳重的心理素质。

很多人都梦想练出一手好字,却反反复复练了很多年都没有成功。

现在,一种可以让你少走98%的弯路的方法诞生了,每天练习本方法30分钟,只要坚持练习一个月(中途不可间断,这点很重要),仅仅一个月,每天15分钟练习,即可写出一手让周围的人羡慕的好字,绝对真实!

当然,行家都知道,书法无止境,更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取得惊人效果之后,仍要继续坚持练习一段时间,效果会得到更好的巩固!古语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期练习,效果最佳。

2。

三、讨论交流

1、认识各种结构的字的书写特点。

目字旁

写好左竖后,顺势写横竖勾折。然后再翻笔写中间两小横(两小横要连写),随即提笔写下横(收笔取之挑之势启右),两竖要挺起,成相背状,下横要写成横挑状。如:

月字旁

落笔先写左竖撇,收笔时用力向左上趯出,然后顺势写横折竖勾,勾时须顿笔有力,最后随笔连写中间两短横(可用点代替或变成竖提),连写的点画要轻灵飞动。

教师边指导边讲解。

五、临写

23六、练习

第二课时

口字旁、日字旁

1、掌握口字旁、日字旁结构的字的书写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研究的能力。

掌握字的占位比例的写法。

范字图片、投影仪

出示: 写字之诀窍

写好字,要牢记:

手一寸,胸一拳,眼一尺,头摆正,肩放平,腰挺直,腿并排,足要安,写字无诀窍,认真最重要。读帖不可少,摹帖要专心。临帖须动脑,勤练熟生巧。

功到自然成,书法冶情操。

写字既需要持之以恒地精神,还要讲究方法,练一手好字有什么方法呢?一起来看:(读贴、临帖、对贴、背贴)希望,这些好方法能帮助你,让你的 3 字写得更漂亮。

小组讨论总结。3怎样把它写好,请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4日字旁落笔写左竖,再提笔写横竖折,然后另起笔写中间一点,顺势提笔连写下一点。不过作为偏旁的日字下一点总是写成上挑,以便书写右面的点画。如“明”字。

口字旁 先落笔写左短竖,再提笔写右短竖,最后再顺势勾出。口字旁的口字往往快写成相连的两点,但左点要比右点长些,而且要带有一定的斜势。如“叫”字。当然也要注意“叫”最后一笔悬针竖。欣赏书法 第七页博观 总结

1、今天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与大家一起分享吧。

2、师总结。同学们真是学有所获啊。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希望大家课下,能继续徜徉在书法艺术的殿堂里,因为练一手好字,受益一生!

五|作业:请同学们完成这张作品,下节课我们开展优秀书法作品展评。

第三课时

左耳旁与右耳旁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双耳旁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分别为左耳旁和右耳旁,并能根据形态说出名称。2.初步掌握左耳旁与右耳旁的书写要领。

3.知道同一个偏旁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它的形状和写法也会有所变化。

4.掌握带有双耳旁汉字的结构特征,并写好“邮、阳”两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写好左耳旁和右耳旁。双耳在字中的位置不同,形状也不同,写法也会有所改变。难点:掌握带有双耳旁汉字的结构特征。三. 教学过程:

大家知道吗,双耳旁是一对亲兄弟,我们来认识一下吧。(板书:左耳旁与右耳旁)

四、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两个字。(出示“陈、都”)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琢磨如何占位。

左耳旁落笔写短横,顺势用笔而下写弧,再顿笔勾出,接着写竖勾,竖勾要挺劲,带有一定的弯势。如“陈”字。

右耳旁

落笔由轻而重写横出折,再顺势写弯勾,然后翻笔而上写竖画,竖如悬针,上粗下细.一般来说,左耳收,右耳放;左耳流利,右耳工整;左耳竖有勾,右耳竖无勾;左耳占地小,右耳占地大。如“都”字

六、写一写

全班练习,左耳旁和右耳旁各写5个,老师个别指导。

七、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偏旁,还学会了带有这两个偏旁的字的写法,你们一定有了很大的收获。要想把一个字写得漂亮,一定要注意它的间架结构,希望你们平时写字时能细心观察,规范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明长城的东北关隘之一,在1990年以前被认为是明长城东端起点,有“天下第一关”之称。与万里之外的嘉峪关遥相呼应,闻名天下。山海关城,周长约4公里,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门,多种防御建筑,1961年,山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将山海关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景区,“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等六大风景区对中外游客开放,闻名国内外。

萧显(1431—1506)字文明,号履庵、海钓,山海卫(今河北山海关)人。成化八年(1472),明宪宗朱见深下旨,要在山海关的东城门上悬一“天下第一关”的横匾。镇守山海关的兵部主事不敢怠慢,派人爬上城楼丈量尺寸,随即请人制成一块长一丈八尺、高五尺的匾额。如此巨匾,自然须由大手笔题写,经过一番遴选,选定进士出身,已然辞官归隐的萧显。

翌日,兵部主事造访萧府,说

明来意。萧老先生略一沉吟,答应下来。不过,他提出个要求:写这种字,急不得,须酝酿一段时日。

不几天,兵部主事差人送给萧显数丈素绢和几支特制的大湖笔。送礼人回来禀报:萧老先生并未写字,而是手持一根扁担在院中练武,仿佛面临千军万马。兵部主事疑惑不解,心想,由他去吧。

过了半月,兵部主事又差人送去许多上好的宣纸和徽墨。送礼人回来说,萧老先生还未写字,只在房中吟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5 之类的诗句。兵部主事依然不解,心里还是想,由他去吧。

又过数十日,圣旨又至。刚上任的蓟辽总督要代皇帝来山海关巡视挂匾之事。兵部主事顿时慌了手脚,赶紧着人抬着大匾,急急到了萧府,说明情况。

萧显也是从官场上过来的人,听了兵部主事的话,即刻吩咐家人准备。片刻工夫,一匹洁白的长绢在庭院缓缓铺开,一缸新研的徽墨由两名家丁抬上前来。萧显接过那支齐人高的巨型湖笔,凝神定气,在绢前走了几个来回。尔后,他将长袍的前襟往腰间一扎,将笔锋蘸入墨缸。笔锋如同巨鲸出海,在缸中起伏翻转,待吞足浓墨,便挟风带雨直落长绢之上。

萧显白衣银须,在长绢上闪转腾挪,纵情运笔,迅捷时如猛虎扑食,轻缓时似灵猿攀枝。再看那笔下墨痕,徐疾有致,开合有度,时而如高山坠石,时而若长空流云,雄浑的榜书一一显露峥嵘。

萧老先生毕竟是年迈之人了,写到“关”字那一笔竖挑时,已然面色通红,大汗淋漓。任他使尽浑身的气力,还是挑不起笔来。围观的众人屏住呼吸,瞪大双眼,一任掌心洇洇发汗。倒是树上的两只小鸟轻松,交头接耳,卿卿我我。情急之下,萧显抬起右脚,朝笔管猛踢一脚,才完成了那艰难的一笔。

“天下第一关”五字写罢,兵部主事赶忙上前,将萧老先生扶到椅子上坐下,并奉上一盏香茗。待萧显舒口气,兵部主事问:“题字之前,先生为何要练武吟诗?”萧显淡淡一笑,道:“练武是为了增加臂力,吟诗是要在胸间酝酿一股浩然之气。”兵部主事听了,连连称妙。

就在人们啧啧称道之时,忽然有人说:“下字少了一点。”众人一看,果然“下”字写成了“丅”字。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萧显身上。

萧显微微一笑,将脸上的汗擦了擦,不慌不忙地扯过一把素绢,揉成一团丢进墨缸。等素绢浸饱了浓墨,他抓出墨团猛地朝巨匾掷去。墨团不偏不倚,正好补上“下”字的一点。再看那一点,周围墨渍四溅,气韵充沛,竟成神来之笔。

第4课时

示字旁

衣字旁 教学目标:

1、懂得以示字旁衣字旁为字的写法技巧。

2、通过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以示字旁衣字旁作为字的写法

难点:把握好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教学新课

1.讲解以示旁、衣字旁作为字旁的字

教师讲解字的书写。

示字旁 与衣字旁(行书中可通用)落笔由轻而重写侧点,顺势勾出,再另起笔写横竖折,翻笔向上写撇挑折。这个偏旁除了点之外,主要由横竖折与撇挑折交叉组成。如“神”字。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指导书写。

(3)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小结,提出要求。

2.指导书写例字

(1)出示例字:“宝”:首先要控制好字头,摆正位置,下面的“玉”字占格子的一半以上,特别是最后一横宜稍长,使整个字立正。“穷”:下面的力字宜正,不宜写得太小。(其余字略)

(2)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3、提出注意点

三、讲评: 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我的思考:使学生更好的把握好字的结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学生辨别能力。激励学生更好的书写。

第五课时

课题:绞丝旁、言字旁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牚握绞丝旁、言字旁写法。

2、通过书写练习,写好课文中的例字。

重点:掌握这类字的结构特点,牚握书写的技法。

教学过程:

一、先看看例字,再说说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读读课文,说说这些例字的书写有什么规律。

三、教师示范并小结。

四、范字指导:绞丝旁:笔画一气呵成,第一个撇折较大,第二个较小,挑笔提锋启右。言字旁:俯点启下,短横上斜,自然转折向下出挑钩,夹角要小。

五、收上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评比,对写得好的进行表扬,并加盖☆符号章,然后贴在展示板上,向学生展示。

我的思考:通过自主观察来了解字形。在逐字的教学指导中使学生学会自主分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后反思:学生对于字形复杂的字在结构上还需要指导练习。

泰山刻石

秦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天下第一山”——泰山最早的刻石。

此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共144字;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共78字。刻石四面广狭不等,刻字22行,每行12字,共222字。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现仅存秦二世诏书10个残 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又称“泰山十字”。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 泰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年)刻石在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146字,漫灭剥蚀了76字。明嘉 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4行29字,即“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清乾隆五年(1740年)碧霞祠毁于火,刻石遂失。

嘉庆二十年(1815年),泰安旧尹蒋因培带领同邑柴兰皋在山顶玉女池中搜得残石2块,尚存10个字,遂将残碑嵌于岱顶东岳庙壁上。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东岳庙墙坍塌,泰安知县徐宗干“亟索残石于瓦砾中”,嘱道人刘传业将残石移到山下,嵌置在岱庙碑墙内,并写跋记其经过。光绪十六年(1890年),石被盗,县令毛大索十日,得石于城北门桥下,后重置于岱庙院内。宣统二年(1910年)知县俞庆澜为防刻石遭风雨剥蚀,在岱庙环咏亭造石屋一所,将秦泰山刻石及徐宗干的跋和自己写的序共3石嵌于石屋内,周围加铁栅栏保护。1928年迁于岱庙东御座内,修筑一座门式碑龛,将以上3石垒砌其中。建国后,于碑龛正面镶装玻璃保护。

艺术历史价值

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元赫经赞道:“拳如钗股直如筋,曲铁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劲益飞动,回视诸家肥更痴。”《岱史》称:“秦虽无道,其所立有绝人者,其文字、书法世莫能及。”鲁迅认为秦泰山刻石“质而能壮,实汉晋碑铭所从出也”。此刻为一级文物藏品。泰山刻石命运和现状 据清道光八年(1828年)《秦安县志》载,宋政和四年(1114)刻石在泰山顶玉女池上,可认读的有一百四十六字,漫灭剥蚀了七十六字。明嘉靖年间,北京许某将此石移置碧霞元君宫东庑,当时仅存二世诏书四行二十九字,清乾隆五年(1740),祠遇火灾,刻石不见了。直到嘉庆二十年(1815),蒋因培才从池中搜得,已断为二,仅存十字。宣统时修了亭子保护它,已经仅存九字了。现在,在山东秦安岱庙。

第六课时

课题:米字旁、金字旁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掌握米字旁、金字旁的写法。

2、理解左右结构字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米字旁、金字旁字的写法,合理分配左右两边的比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左右结构的字也有很多种结构的安排方法,怎样分配要看具体的情况而定。

二、新授

1、米字旁写法:①撇点连写变撇折②先写两点上挑写竖钩,钩端连写横折提启右。

2、金字旁:长撇不出锋,横画变点,二三横连写,竖提启右。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4、作业展示。

三、练习。课本中致用练习上面五个字。

四、小结

米字旁、金字旁字的写法特点。

课后回顾: 许多学生是农村上来的,写字的一些基本知识很少了解,即使教师讲了不少,但还有学生不能举一反三,在具体的一些字的写法上不懂得变通。

《张迁碑》(局部)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又称《张迁表颂》。东汉中平三年(186)二月立。明初在山东东平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2.92 米,宽1.07米。碑阳隶书十五行,满行四十二字,共五百六十七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四十一入衔名及出资钱数,共三列四十一行三百二十三字,隶书,字径3.5厘米。碑主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谷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迂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而立。

《张迁碑》的用笔,有时波磔分明,有时四角方折,似完全不讲笔法。对此,清万经的话倒是有点道理。他说:“余玩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所说“摹手不工”,应该还包括刻工的不佳,许多魏碑的方折都是这个原因造成的。但《张迁碑》带给我们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气象,临习汉隶,如果要求变,则《张迁碑》是极好的范本。它的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1]

《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作品。此碑通篇为方笔,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初看似乎稚拙,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近代书家李瑞清认为《张迁碑》上承西周《盂鼎》书风,四周平满,严正朴茂,而且接近楷法,开启北魏《张猛龙碑》、《龙门二十品》一路书法。《张迁碑》,全名《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篆额,有碑阴。原石在山东东平县,现置于山东泰安岱庙。书风古茂朴厚,方劲雄浑。运笔多采“方笔”,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别于孔庙三碑的大撇重捺。字形偏于古拙一路,虽字迹多漫漶,然端整雅练,剥落之痕亦复天然,结字运笔已开魏晋风气。北魏《郑文公碑》、《始平公造像记》等石刻、造像无不与它有着嫡乳关系。《张迁碑》字迹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临写时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古代碑帖鉴赏》 费声骞 编辑本段简介 碑文记载

书体以方笔为主,结构严整、端正朴茂。张迁碑高九尺五寸,宽三尺二寸,共十六行,满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书法朴厚劲秀,方整多变,碑阴尤为酣畅。明代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评张迁碑:“书法不能工,而典雅饶古意,终非永嘉以后所可及也。”传世墨拓以“东里润色”四字完好者为明代拓本。汉碑集成之碑

张迁碑出土较晚,保存完好。其书法以方笔为主,笔划严谨丰腴不失于板刻,朴厚灵动,堪称汉碑中的上品。古今书家对此碑都给予最高评价,可谓汉碑集成之碑。《张迁表》 全称《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碑石在山东东平州学(今山东东平县)。原石今置泰安岱庙炳灵门内。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二月刻。明初出土。隶书。碑阳十五行,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二列十九行,下列三行。碑额篆书题〖汉故榖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意在篆隶之间而屈曲填满,有似印文中缪篆,人因以篆目之。碑文系故吏韦萌等对故令张迁的追念。碑文书法多别体,未署书者姓名,刻石人为孙兴,所以有人怀疑是摹刻品,但就端直朴茂之点而言,非汉人不能,所以决为当时之物。碑阴所刻人名,书亦雄厚多姿。

第7、8课 集字综合练习一(上)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0个字

10个字。

教学过程 一、二、1

23、书写教学“居高聲自远,非是藉秋风”10个字。

[出处与释义] 蝉垂下像帽带似的触角吮吸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绵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声远传的原因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

言外之意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这是一首咏蝉的诗句,讴歌了蝉的高洁品格。但也是托物言志。诗人简介

虞世南书法

虞世南,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唐初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字,故世称“虞永兴”,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5]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代表作有《出塞》、《结客少年场行》、《怨歌行》、《赋得临池竹应制》、《蝉》、《奉和咏风应魏王教》等。

1)、“(声)”字有三个部件,上宽下窄,上部结构紧凑,左上“声”简写成“士”和“尸”,省去了短竖,着重突出左侧长撇;右上“殳”突出右捺,与左撇形成相互照应;下部的“耳”恰好安于两笔之间,“耳”左竖短,右竖长。整体布局疏密有序。

(2)、“”(远)字为半包围结构,内部结构又分上下两部分,尽国伸展“土” 的长横,接着向下带笔连续书写已简化为草书的部分,“走之旁”写作弧形,似一叶扁舟承载重物。

(3)、“”字是上下结构,“日字头”瘦小端正,下面部件笔势向右上伸展,长横末端顿折向下带出中竖,再向右上挑起后向左下写撇,调整笔锋连笔书写平捺。笔画不多,但节奏明显。

(3)、“4

三、讲评 课后反思:

篇6:三年级下册书法教案

第1课

撇折和撇点

教学目的:

1、认识撇折与撇点的形态,掌握其正确书写方法。

2、掌握撇折与撇点组合的规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撇折与撇点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撇和横相连处的折角。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折线。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撇折的写法。说一说撇折怎么写? 教师示范写法。

撇略有弧度。撇折的起笔要高于撇。点的收笔要与撇折的折角取齐。学生练习。

2、学习撇点的写法。撇点是由粗到细,再由细到粗,撇与长点衔接要连贯。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写撇折的写法。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至

姿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的撇折和撇点:雅

(五)知识链接:蔡伦造纸。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一课练习。

第2课

横撇

教学目的:

1、认识横撇的形态,掌握其书写方法。

2、加深对横撇的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这一笔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横撇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横撇行笔方向的掌握。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横撇的写法。说一说横撇怎么写? 教师示范写法。

横撇的横斜度较大,撇要弯,捺长伸与撇对称。短撇宜斜直,横瞥的横短,撇略有弧度。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久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的横撇:多

(五)知识链接:宣示表。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二课练习。

第3课

横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横折。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横折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转折处要顿笔。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横折的写法。说一说横折怎么写?

横折的横较短而竖较长时,横略上斜,书要直挺粗壮向左下斜。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横较长而竖较短时,竖要5 目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横折折:西

(五)知识链接:乐毅论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三课练习。

第4课

集字临摹练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墨香”的书写特点。

2、了解纵向、横向两个字的间距、大小变化。重点:掌握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掌握间距、大小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出示例字:墨香。

2、指导观察,了解这俩字的书写特点。

“墨”字上下重心对正,横画较多,间距要均匀,四点呈放射状散开;“香”上部分横画长,竖画短,以免与下部分相抵触,下部分小,取纵势。“墨”字的横折是横长竖短,折笔向右下斜;“香”字的横折是横短竖长,竖画直挺粗壮。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例字:

(四)知识链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静观”、“尚志”。

第5课

横折折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横折折撇。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横折折撇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转折处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横折折撇的写法。说一说横折折撇怎么写?

横折折撇的第一个转折处呈方折状,第二个转折处呈圆状。注意线条粗细的变化。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建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横折折撇:通

(五)知识链接:《千字文》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五课练习。

第6课

横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横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横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角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

说一说横钩怎么写?横钩先写横画,收笔处向右下重按后再向左下出锋,呈钩状,出锋的长短、角度各不相同。

2、教师示范写法。横钩

(一)横要略有弧度,向右下顿笔后向左下勾出。横钩

(二)横画较细而向右上斜,钩短促。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常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横折折撇:亭

(五)知识链接:《退笔冢》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6课练习。

第7课 竖钩和弯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竖钩和弯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竖钩和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角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

说一说竖钩和弯钩怎么写?

竖钩先写竖画,收笔处向左出锋,呈钩状。弯钩与竖钩写法相近,竖画部分有一定的弧度。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木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竖钩和弯钩:字

(五)知识链接:《化度寺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7课练习。

第8课

集字临摹练习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师造化”的书写特点。

2、了解两个字长短、粗细的变化。重点:掌握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掌握长短、粗细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出示例字:师造化。

2、指导观察,了解这俩字的书写特点。教师示范写法。

“师”字左高右低,纵向笔画较多,注意长短和粗细的变化。“造”左轻右重,捺画长伸。“化”字左低右高,笔画疏朗;两撇的角度不一样,右撇收笔于竖的中间位置;竖弯钩向右伸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例字:师

(四)知识链接: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得心源”。

第9课 斜钩和卧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斜钩和卧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斜钩和卧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角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

说一说斜钩和卧钩怎么写?

斜钩和卧钩的主体部分都是斜的。斜钩取纵势而弧度小,卧钩取横势而弧度大。两者出钩方向不一样,斜钩向上,卧钩向左上。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氏

我式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斜钩和卧钩的出钩方向有什么不同?戒

(五)知识链接:《雁塔圣教序》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9课练习。

第10课 竖弯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竖弯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竖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角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说一说竖弯钩怎么写?

竖弯钩的竖画又长又短,直与斜的变化。竖短横长时,竖自右向左下斜;竖长横短时,竖直挺,出钩向上。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无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竖弯钩有什么不同?札

(五)知识链接:《伊阙佛龛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0课练习。

第11课 横折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竖弯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竖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角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方向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说一说怎么写横折钩?

横折钩的横与竖在长短、角度上有不同的组合变化。横短竖长时,竖画直挺;有长撇穿越横时,横短而竖斜长,横长而竖短时,呈扁状,竖画斜而粗壮。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用

(四)找一找。

找出下列字中有哪几种横折钩的写法?折笔角度有什么不同?雨

(五)知识链接:《灵飞经》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1课练习。

第1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天行健”的书写特点。

集字临摹练习

(三)2、注意款字与正文的协调配合。重点:掌握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款字与正文的协调配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出示例字:“天行健”。

2、指导观察,了解这三个字的书写特点。

3、了解集字的常用方法:

集字经常会遇到在原碑帖中找不到所需字的情况。常用的方法是从不同字中选择所需部件拼凑成一个字。如用“倍”字的单人旁和“建”字拼成“健”字。

(三)、作品展示。

1、分别出示“天行健”字画作品。

2、教师讲解:

横幅:要注意款字与正文的协调配合。

扇面:一是要准备好合适的扇形纸,二是书写时每个字的中心线要指向圆心。

3、学生练习。

(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呢?

三、布置作业:

从《多宝塔碑》中集字书写“知足常乐”

第13课 竖折折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竖折折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竖折折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弧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说一说怎么写竖折折钩?

竖斜长时,横较平,折钩较斜而粗,竖斜短时,横较短而上斜,折笔长而略斜。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鳥

(四)找一找。

下列例字中竖折折钩中竖和横、钩是怎样配合的?發

(五)知识链接:《神策军碑》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三、布置作业: 完成第13课练习。

第14课 横折弯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横折弯钩。

2、能按要求临写例字。

重点:掌握横折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弧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的写法。说一说怎么写横折弯钩?

横折弯钩形态变化较大,往往是字的主笔。横画要上斜,先折后转,钩向上出锋。

2、教师示范写法。

3、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 乙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三、布置作业: 完成第14课练习。

第15课 横折折折钩和横撇弯钩

教学目的:

1、认识横折折折钩和横撇弯钩的形态,掌握其书写方法。

2、加深对横折折折钩和横撇弯钩的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这一笔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横折折折钩和横撇弯钩的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出锋、弧度要有变化。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试一试,两组不同的线条。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学习写法。

说一说横折折折钩和横撇弯钩怎么写?

横折折折钩的横画长而上斜。横撇弯钩形态较小,横画上斜,撇画短直,弯钩斜向右下,向左出钩。教师示范写法。学生练习。

(三)练一练:

临写下面的例字:乃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笔画?要注意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5课练习。

第16课

集字临摹练习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有容乃大”的书写特点。

2、注意款字与正文的协调配合。重点:掌握正确书写方法。难点:注意款字与正文的协调配合。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合作探究。

(一)、组织教学

检查文具、坐姿和执笔方法。

(二)、看一看:

1、出示例字:“有容乃大”。

2、指导观察,了解“有容乃大”的书写特点。

“有”字横和撇有长短变化,横长则撇短,右下部分窄长,横折钩挺拔。“容”字横画细而出钩处较粗,撇捺伸展。“乃”字上紧下松,上缩下伸,注意三个折笔的形态有差异。“大”字撇画上伸,捺画粗壮。

(三)、作品展示。

1、分别出示“有容乃大”字画作品。

2、教师讲解书写要点:

横幅四个字中间“容”字笔画较多,要避免过大、过重,头尾两字笔画稍粗些。

3、学生练习。

(四):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写了什么?要注意什么呢?

上一篇:【海外人才招聘】面试的时候如何称呼面试官?下一篇:高一数学的学习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