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2024-04-25

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通用9篇)

篇1: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今天我们召开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国务院《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及省政府召开的“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一网通办,落实‘最多跑一次’”会议精神,深入推进我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全面开启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提升政务服务工作便民化水平。前一阶段,在全县各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基本具备了国家、省、市要求的“网上审批”、“一号申请、一网通办、一窗受理”、“最多跑一次”等功能,并成功与省政务服务网和市政务服务平台对接联网,实现了“建起来”和“联起来”的阶段性目标。

但是,对标上级工作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是已进行“三级十同”(省市县三级审批服务事项“十统一”,即:主项名称统一、子项名称统一、事项类型统一、事项编码统一、适用依据统一、申请材料统一、办事流程统一、事项收费统一、办理时限统一、表单内容统一)的×个单位中,有×个单位进驻了行政服务大厅,仍有×个单位未进驻,尚未做到“应进全进”;

二是已进驻的单位未对窗口办件人员进行充分授权,除县林业局、人社局、住建局等×个单位外,其余单位均未实现网上办件。针对这些问题,各相关单位务必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整改,确保如期完成任务。刚才,县行政服务中心通报了全县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工作情况,工作滞后的单位分别作了表态发言,刘庆东同志、胡传华同志就相关工作进行了安排,各单位递交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承诺书,大家要按照明确的工作任务和要求的时间节点,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就加快推进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我再强调三点:

篇2: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一、提高认识主动抓“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放管服”改革的重要体现,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国家、省、市、县高度重视,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动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一)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的重大举措。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三年强调,要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省政府明确要求2018年底前全面建成“互联网+政务运行”平台,市政府专门印发了《信阳市2018年“互联网+政务运行”工作方案》。这些政策措施,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目标具体,充分体现了上级的决心和意志,我们要不讲条件,全力以赴做好此项工作,力争走在全市前列。

(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迫切需要。党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各省、市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利用互联网实施政务服务改革,如山东省的“不见面审批”,浙江省、江苏省的“最多跑一次”等,最大程度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简单、审批更快捷,实现了少跑路、少费时、少交材料,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我们要积极学习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努力实现省政府提出的“一网通办”前提下“最多跑一次”的目标,有效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三)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改善政务环境的必然选择。“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政府权利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有机结合,将分散于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权力事项及便民服务事项进行系统性整合,实现部门信息共享;将分散的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行政服务大厅进行办理,推动行政服务事项跨地区远程办理、跨层级联动办理、跨部门协同办理,形成审批、服务、监督全覆盖政务服务格局,实现国务院要求的“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的办理模式,优化商城的政务环境。

二、围绕重点全力抓按照《信阳市2018年“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方案》要求,2018年12月底全市各县(区)必须全面建成省、市、县一体化综合政务服务平台,实现70%的行政审批及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时间紧、任务重,要确保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就必须围绕重点,全力推进。

(一)平台之外无审批。按照国务院及省政府下发的文件要求,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必须全部绑定到“河南政务服务网”,涉及我县32个具有行政审批权限部门的952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虽全部绑定省政务服务网,但目前仅有县林业局、人社局、住建局等8个单位的部分事项做到全程在线办理。各相关部门要按市政府要求做到年底前所有行政事项审批全部与河南省政务网对接联通,实现非涉密的权力事项70%通过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办理,做到“平台之外无审批”。

(二)政务服务实现“五个一”。目前,由于种种原因,32个具有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的部门尚未全部进驻行政服务大厅。尚未进驻的部门要立即行动,无条件进驻行政审批大厅,每个单位至少有一个受理窗口,必须有二名以上工作人员,确保本单位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做到“五个一”,即:“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一次办妥”。同时大力推进“不见面审批”,即符合条件的行政审批项目全程由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审批、网上交费,办理结果实现物流送达。

(三)行政审批便民化。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952项县级行政审批服务项目要逐步全部实现网上办理,2018年底网上办件率达到70%、2019年底达到90%、2020年底达到100%。同时中办、国办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一要全面推行审批服务向乡镇、村延伸,实现便民服务无死角;二要全面推行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半、一次办”;三要深入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要求单位推行“一次告之、一表申请”;四要着力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实现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县编办要牵头对照要求全面梳理上线办理事项,制定清单,做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各乡镇(处)便民服务中心要尽快完善功能,做好本乡所有村的便民服务点建设,确保按市委、市政府要求时限100%接入,实现群众就近联网办理。

三、健全机制持续抓“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为转变政府职能而创新的一种新的审批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必须持续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推进中不断健全和完善体制机制。

(一)要完善领导机制。“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创新性强的系统工程,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实际上是业务问题,县里已经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全县“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各相关部门要把此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同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牵头、具体人员专门负责,对照全县方案,研究制定具体措施、明确分工、细化目标、责任和时限要求,按时保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要完善培训机制。县行政服务中心要牵头协调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加强业务培训和指导,确保政务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篇3: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南京市政务办为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 依托网上并联审批系统, 对企业设立多证联办。企业设立手续主要指“三证一照”, 即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国地税税务登记证、公章刻制备案, 涉及工商、质监、公安、国税和地税5个部门。南京市将所有涉及行政审批的材料明细、审核标准、结果样本、常见问题解答等信息全部通过政府网站公开。申请人可以在互联网上下载资料、填报资料、网上提交, 市政务大厅工作人员在网上进行初审, 如果资料完备, 即可通过初审, 申请人就可以带着材料原件到政务大厅窗口进行现场确认后直接办理;如果资料不全, 政务大厅通过网络一次性告知需要补正材料。以往申请人需要往返政务大厅5、6次, 现在通过网上预审, 只需要一次申请、一次领证, 大幅度地提高了办事效率。

南京市政务办在全国率先运用二维码等技术实现了信息共享、数据转换, 打通了部门业务专网和综合管理系统之间网络不通的关卡, 实现不同网络之间数据信息的读取和传输的跨越, 避免了人工重复录入的繁琐和可能造成的数据错误, 形成信息共享的网络结构。

篇4: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互联网+政务”大幕已然开启

背景意义

顺应“新常态”发展的时代潮流。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系统阐述了“新常态”:“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政府网站作为治理现代化的工具,在经历了一段时期超常的高速增长后,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化,由传统型向服务型蜕变。伴随移动互联网愈演愈烈的时代之变,政府网站顺应“新常态”实现“新作为”,打造不下班的“互联网+政务”模式的“网上政府”势在必行。

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我国多次提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简政放权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通过“互联网+政务”实现审批事项精简、办事流程优化、服务水平提升等目标,实现政务“瘦身”,将成为助力“供给侧改革”的有效抓手。

提升政府在线服务的重要引擎。“互联网+”的信息传递与共享是一个改造、提升、创新和再造的嬗变过程。作用到政府层面,通过信息传递实现流程和机制再造,提高效率、改善民生,有效提升政府在线服务能力。政府主动拥抱互联网,将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理念、新技术逐渐应用到行政审批等政务服务领域,创新政府在线服务,对系统梳理办事事项、优化业务流程、推动协同业务信息化处理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在“互联网+”时代,以信息为核心的权力结构正逐渐颠覆以资源、地位为核心的传统权力结构,信息对称、资源共享、机会平等的互联网特质将催化形成新的社会格局。公众对政治的参与和影响将逐渐扁平化,进而加速形成新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活动,在这一新格局之下,政府扮演的角色不再是单纯的管理者角色,而是“角色+”,是示范者、引领者、倡导者、环境营造者,这些角色集成的目标是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构建中国社会治理新格局。

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积极探索创新,积极践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不断改进政务服务。但同时,我国政务服务建设仍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和严峻挑战:

需求导向不足。当前我国政务服务建设主要以问题为导向,即解决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进行相关项目建设;同时,以公众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的缺位,导致建设向政府自身的管理倾斜,而对公众需求的判断和回应不足。随着服务型政府、政府治理现代化等理念的贯彻实施,逐步认识到了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重要性,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持续探索。

资源整合不够。目前我国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资源整合程度和业务协同力度普遍较弱,“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等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在线办事整合流于形式,未建立统一的业务系统办事机制,部门间业务、资源难以整合。

服务能力欠缺。目前政府积累的海量信息存在“不可见”或信息不对称情况,服务流程壁垒较多,政府信息不能有效传递、共享给社会公众;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造成群众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往返跑腿,给群众办事创业带来诸多不便。

监管体系薄弱。现阶段政府对行政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因职权边界不清晰、职权运行不透明等问题导致的“越位、缺位”现象时有发生,网上受理、办理、监管的“一条龙”服务未得到有效落实,服务监管有待进一步强化。

生态发展不足。在数据开放战略尚未就绪、信息资源共享与对外开放能力不足、行政体制机制束缚尚未打破的情况下,我国在政务服务技术、服务产品、服务内容、服务意识以及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完善,政务服务生态体系薄弱,难以提升政府网上服务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影响力,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发展趋势分析

引领性。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化,政务服务要从技术支撑向统筹引领转变,要从后台向前台转变,从配角向主角转变,从被动向主动转变,从分散向统筹转变。着重体现政务服务的引领性,强调政务服务对于政府改革、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引领作用。

自服务。自服务不只是电子政务单纯的服务表现,更是电子政务在政府治理和服务方式上的创新,它的重点将围绕门户整合、业务整合、数据整合和基础设施整合展开,实现以“权力”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向以“公众”为核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

云模式。无论是从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意义上而言,云模式都正在成为政务服务的技术主流,云计算的本质、特征、功能等助力于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务业务协同,以及最大限度地实现互联互通。而在服务模式上,政务服务也将趋向于云化的模式,通过资源云化,实现资源的互通、共享、协同,使电子政务发展服务呈现出社会化、智能化、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数据化。大数据不仅带来了开放共享意识、包容的心态、科学思考模式及事物关系着眼点变革,借助商业智能、分布式计算、可视化分析等技术,正渗透政府治理的各个领域,催生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治理,数据成为驱动政务服务发展的源动力。

智慧型。智慧型是指政务服务的发展将使政府的人、系统、管理智慧化。即广泛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资源整合、流程优化、业务协同,提高政府办公、服务、监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从而形成高效、集约、便民的服务型政府运营模式。进入智慧型阶段它将沿着建设集约、服务集聚、数据集中、管理集成的轨道快速发展。

O2O——政务服务新思考

篇5: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增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有效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国有企业调整重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7年3月5日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不少网民被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二维码“霸屏”了。原因是,只要扫描报告上的二维码,就可以查看最高检的视频报告,看到2016代表委员意见建议落实情况汇总。视频仅有5分钟,浅显易懂,内容全面,让网友可以很轻松地了解到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情况。这是继政府工作报告、外交部12308微信版后的又一次新媒体应用尝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1月印发《“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对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建设进行规范,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全国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和服务体系。《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互联网+”行动扎实推进,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加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政务服务创新。

2016年10月,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意见》强调,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2020年底前,建成覆盖全国的整体联动、部门协同、省级统筹、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幅提升政务服务智慧化水平,让政府服务更聪明,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方便、更快捷、更有效率。

来自中山大学的一份“互联网+政务”报告显示,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已有69个城市共计推出政务APP 316个,可获得下载量信息的261个政务APP,总下载量为2476.9万次。中山大学中国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教师郑跃平表示,各级政府拥抱“互联网+政务”的意愿强烈,其在横向上强调服务平台和渠道的连接和融合,从而将政务服务更加主动便捷地提供给公众;在纵向上强调利用最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服务的改进升级,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泰州市姜堰经济开发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泰州市姜堰经济开发区是姜堰区重点打造的新型工业示范区,以菁茂科技、优宾晶圆、威旭机电等台企为主体,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显现。日前,该园区根据台商建议和台企发展需求,围绕提升“互联网+涉台服务”品牌内涵,推出“台商微信服务群”的2.0升级版――“园区通”APP,有效提升了涉台服务效率。

为认真贯彻落实《意见》,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各级开发区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明确了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提升网上平台服务能力和夯实支撑基础三大任务,做到事项管理规范、网上办理高效、信息公开透明、服务便民利民。

近?啄辏?天津开发区不断优化政府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方式,提供公开透明、高效便捷、公平可及的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其构建的智慧型行政审批服务新平台,以便捷、舒适、智能的环境,赢得办事人员点赞。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包括事项申办、在线帮办等11个模块,可实现审批流、现场服务流、综合支撑流3大类9个部分的功能。登录天津开发区行政审批服务平台,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淘宝式的体验”以及“微信式的互动”的介绍。这里提供开发区所有行政审批事项网上服务,通过网上模块与实体大厅紧密结合,解决审批要件不明确、相关表格难填写、进件被拒多跑路、审批进程不清晰等难题。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平台荣获第二届(2016)中国“互联网+政务”全国优秀实践案例50强。

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以来,注重把“互联网+政务服务”作为提升政府工作水平、方便群众办事的有 力抓手,重点突出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实体验,形成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贵州模式。“互联网+政务服务”并非是把政府政务简单地搬到网上,它通过开发运用“一网四系统”,让群众要到政府办的事都能在一张网上办理完成。“互联网+政务服务”贵州模式让群众体验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轨迹。数据资源和应用系统构建协调发展的电子政务生态系统,也是围绕实现“人在干、云在算、天在看”,打造行政管理新载体,推动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变革,探索利用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具体行动。为提高政府信息化和智能化治理水平,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贵安新区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贵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关于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贵安新区将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审批服务模式,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2017年底前,实现新区、乡镇、村(居)三级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实现事项清单目录化、服务功能网络化、办事资源标准化、便民服务实用化、服务渠道便捷化。开展规范网上服务事项、推进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创新网上服务模式、全面公开服务信息、融合升级平台渠道、推进实体大厅建设、推进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夯实支撑保障基础等多项工作,到2020年底前,建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信息共享、一网办理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让企业和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

“互联网+政务服务”减少了繁杂的手续,使办事人员少走了许多弯路,实现了真正的“云端服务”。2017年3月,河北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大智移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云上河北”工程,建设“1+14+N”云计算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提升政务信息化发展水平。“14”包括工业云、人社云、商务云、教育云、交通云、安全生产云、环保云、农业云、食品药品安全云、健康云、综治云、旅游云、扶贫云等14朵行业云。目前,环保云初步形成,旅游云、商务云、安全生产云等已起步建设,工业云、人社云、农业云等,相关行业主管部门正在加紧谋划、制定方案、启动实施。

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行政务“指尖服务”行动工作,全面推行开发区政务便民服务下基层和为群众全程代办业务,同时借助互联网平台,将开发区政务服务工作从大厅服务转向移动终端服务,实现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办事的云服务效能。

篇6: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放管服”改革和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甘肃省始终以巩固简政放权成果、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创新审批服务方式为抓手,大力推行网上行权,持续推进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着力建设面向企业和公众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我省将建设甘肃政务服务网作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抓手,2014年12月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召开会议进行专题研究,确定“三张清单一张网”(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扶贫清单和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方案、落实项目资金,建立健全了工作协调落实机制。经过省市县三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先后建成了省市县统一的政务服务网站群、行政权力事项库和身份认证系统,基本完成了省市两级政府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的对接,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地税局、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和省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自有网上办事系统的对接,基本建成了省市县一体化的网上政务服务平台。2015年6月,甘肃政务服务网省级主站和101个市州、县市区子站正式上线运行,省市县三级政府工作部门的权责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扶贫清单分别于2015年6月底、8月底和10月底上线发布。

二是紧抓国办试点契机,大力推进部门间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2016年1月国办电子政务办把我省列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5个试点省市之一。目前我省已初步建成了省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和人口库、法人库、电子证照库、监管信息库等政务基础信息资源库,实现了与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社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公安厅、省公共资源交易局等部门相关政务信息库的对接。积极推进政府部门之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与交换,累计交换数据4600万条,入库数据约3000万条,初步实现了个人、企业法人注册时身份信息的在线实名比对、在线核验。

三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按照“放管服”改革相关要求,大力推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制度,积极开展投资项目在线并联审批和模块化审批,优化办事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30%以上。大力推动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由实体政务大厅向甘肃政务服务网延伸。2016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截至2016年8月底,34家省政府工作部门共310项(含542个子项)行政许可事项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进行网上申报、办理、查询和结果反馈,基本实现省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网上行权”全覆盖,同时,省民政厅等7个省政府工作部门的42项(含15个子项)其他9大类行政权力事项也可通过甘肃政务服务网在线办理,极大地方便了企业和群众办事。各市州、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截止2016年10月底,全省14个市(州)中已有9个市(州)、兰州新区以及18个县区政府工作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基本实现“网上行权”,还有4个市(州)、54个县(市、区)已经初步完成了各级政府政务大厅行政审批系统与甘肃政务服务网市县子站的技术对接,力争年底前实现省市县政府工作部门面向企业和公众的行政许可事项“一张网”办理。

四是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2015年以来省政府出台了《甘肃政务服务网建设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省权责清单管理暂行办法》等“1+4”网上行权的管理制度,印发了《关于启动甘肃政务服务网省政府工作部门“网上行权”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目前正在着手起草、研究制定甘肃省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规范运行管理暂行办法、甘肃政务服务网网民留言办理实施细则等制度,切实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长效规范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篇7: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政务服务发展进程,如今许多的政务服务都开始实现线上线下办理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了政府的办事效率,简化了办事流程,风华正茂科技O2O研究院分析:随着日后的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互联网+政务服务将成为政府必经之路。

“互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去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对我国未来的互联网发展而言,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行动。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产业群体已经进行了大量的“互联网+”的探索。尤其是2014年以来,包括金融、支付、微信都在尝试和医院、教育、基础的民生等相结合,在尝试怎么去“+”。不管怎样,还都只是以企业、产品的角度去做。而由国家决策层在两会上提出这个行动计划,则意味着整个中国在“互联网+”上的全面提速。

怎么看待“互联网+”

事实上,“互联网+”的尝试,已经实践了很多年,并非始自于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媒体,过去争论互联网新媒体怎么颠覆传统媒体,实际上就是“互联网+媒体”,唯一的差别只不过与移动终端时代应用不一样。另外,银行业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通网银了。

然而,网银是不是“互联网+”?新媒体又是不是?显然,过去都只把互联网作为一个工具。网银实际上是银行窗口在网上延伸了一步。传统媒体会觉得有了互联网,应该在主阵地之外的互联网上有一个窗口。即都把互联网当成了一个工具,并没有成为一种本身经营的能力和基础条件。

比如,互联网新媒体是怎么做的?它并不是采集内容去发布,而是以网络、网民创造内容,通过社交、互动来让内容不断演化发展。它本身的商业模式和逻辑,与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非常不同。可见,只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将内容在网站上展示一下,这并不是“互联网+”。

今天的“互联网+”,不能仅仅理解为是一个产品、一个高新技术产品。虽然很多企业会向政府申请说自己是软件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不是一个产品,而应是一种基础设施。

互联网类似于“电”。没有“电”之前,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采矿业、运输业、媒体业都存在。有了“电”以后,它融入了所有的行业,成为基础来推动别的行业发展。在用“电”的情况下,商业模式、技术模式、生产方式都会发生变化,而并不是简单地将“电”作为简单技术对工厂进行照明。“电”的加入会对业务流程和技术结构产生影响。“互联网+”对行业的改变也应该是类似的改变。

“互联网+”怎么“+”

要融入行业本身,而不是简单地“+”一起。今年以来的“互联网+”热潮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陷入到“+”的恐慌中,觉得自己还没触网,竞争对手触网了,就感到非常危险。或者别的行业触网了,自己所在的行业没触网,就认为整个行业都可能被颠覆。但是,怎么“+”,既包括技术上和商业模式上的考虑,实际上也包括一个时机的问题。

教育和医疗尤为典型。“互联网+教育”是未来,是“金矿”,受到众多资本追逐。然而,“互联网+教育”实际上也不是现在才提出来,而是在互联网兴起的时候就提出来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已经谈了十年“互联网+教育”,仍然没有看到在中国有成功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

“互联网+医疗”也类似。现在大家讲“互联网+医疗”,只是说怎么解决挂号问题、怎么解决排队问题,在未来也许还能衍生很多模式。卫生部门提出,希望未来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一个家庭医生负责2000人、600个家庭等一系列的计划。可见,只有向医疗技术方向走,才会真正实现“互联网+医疗”。

也就是说,有些趋势或有些行业看上去一定是未来,但是未来的门还没有打开。大家都在试,资本也在投。但到今天,还没有一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是在市场上得到一致认可并成功实现。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互联网+”不应该是在这个时期一热,大家就同时冲进去。我们也看到在“互联网+”的热潮下,有人已经提出有没有泡沫、会不会过热等问题。怎么在这个热潮下冷思考,显得非常必要。

这个也会影响到政府制定“互联网+”的政策。比如,是不是应该所有的政府部门,或者所有的产业都去试?我们觉得确实不应该这样。“互联网+”一定是未来,但是某一个行业、某一个具体的业务在什么时候“+”,既不是现在口号倡导的,也不是政府规划出来的,而是真正由互联网在那个领域逐步创造出商业模式,即最终还是由商业来判定。就像一些成功的领域都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商业模式创造出来以后再来应用。

反过来说,“互联网+医疗”现在要不要“+”?我们觉得医疗可以从挂号、解决排队、看病难等问题入手,逐步会有一个过程。先“+”某些点,再在这里面寻找机会,再创造成功的商业模式。最后可以自然淘汰出来哪些“+”的方式是对的,哪些“+”的方式是不对的。

那么,如何冷静面对“互联网+”的全面渗透?大家都非常认同“互联网+”已经不只是加一个产业、生意、垂直服务领域。“互联网+”是全社会在“+”,这是第一个由政府引导和提出来的。“互联网+”不仅加了餐饮、地理信息、用户数据,整个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要把政府、政策,甚至法制、政府的管理机制、社会的管理机制都进行“互联网+”改造,才有可能配合产业发展。如果单纯作为一个业务或者一种产品形态,或者一个行业的形态来看“互联网+”,未来一定解决不了“互联网+”的问题。

微信现在有7亿的活跃用户,QQ也有7亿的活跃用户,但同时是有差异的:微信侧重于发达地区,而四五线乃至农村等地区,反而QQ的用户多过微信。叠加起来,估计中国有7亿~8亿的互联网活跃用户,已经覆盖了相当多的人群。未来,产业加上来以后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协调机制。政府、政策和法制等都一起,才有可能配合所有的产业和所有的社会人口实现互联网上的生活。

什么才是“互联网+”的政府思维

“互联网+”的变化过程里,政府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哪些是应该企业干的,哪些是应该政府干的?“互联网+”一热起来,一些省市相关部门曾与我们进行了深入探讨,能不能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平台,他们再把上游的融资、辅导培训、上市都整合进来,腾讯在平台上推动产品。他们有场地、能给资金、能吸引互联网开发者来。实际上,这种思路还是站在政府传统招商引资的基础上,“互联网+”不应是这样的。

政府存在要不要投资、要不要直接介入的问题。我们觉得需要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哪些是市场可以做的?比如融资、创业。实际上企业有比较成熟的创业平台,而且在融资、上市等领域有完整的配套体系。目前“热钱”已经很多了,政府在这里投入可能价值不大。

有些地方政府希望他们的开发者在腾讯平台上能有更大的支持力度和优惠,并询问腾讯能否进行投资鼓励。但对于BAT(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这些互联网企业而言,从商业上是没有必要做这些事情的,因为整个互联网都是一个开放的创业平台,所有的人都有机会。一家企业不需要培育一批人、一个创新基地,来从里面抓未来的苗子。

因为在整个国际范围内,谁的“互联网+”业务和技术出彩,完全可以直接用资本收购它,可以把最好的拿过来,为什么要先去“种地”呢?而且,在最终“互联网+”的胜出市场上,也可以看出谁的菜种得最好,而不用去管自己应该在哪一块儿地上种菜,只需要看最后的结果。政府也应该有这种思维方式。

“互联网+”的政府行动原则

目前来看,政府在制定“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上,有三方面议题应该特别给予重点关注。

其一,政府应该去做推动“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这类基础设施,除了云计算、带宽、鼓励创业等,还有一个是很重要的,即对数据的使用和整合能力。目前,国内不同的城市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太大。比如,一些地方政府很难找到掌握着这个城市所有权威数据的相应部门。我们的研究发现,有些省份虽然很偏远,但是政府一直在收集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上做工作,反而数据的整合能力更强。比如宁夏,直接就有十个领域的业务是可以直接上“互联网+”的。相比之下,另一些地方政府拿不出可以直接用的数据,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去整合、协调再应用。所以,在基础设施上,政府除了硬件、带宽等建设,还应该特别关注大数据的采集、使用和整合。

例如,现在很多人都在讲“一带一路”的基础建设,但好像没有人把“一带一路”和“互联网+”放在一起。我们在与“一带一路”涉及城市的沟通过程中,大家基本上还是谈交通设施,没有一个城市谈到怎么用数据去解决“丝绸之路”的问题。从山东开一列火车到欧洲是一百年前就可以做的事情,甚至古代用马匹都能走出这条线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合数据、使用数据是对“一带一路”更核心的纽带作用,是打通中国和中亚、欧洲更重要的线路。我们觉得,政府应该在这些基础建设上有更超前的做法。

其二,政府先行先试。

“互联网+”有很多是需要去引导的,尤其是政府和民生。一方面是商业领域,创新商业模式,带动“互联网+”;另一方面,作为基础建设的一部分,政府应该率先在民生领域,在政务领域去用“互联网+”。这应该是政府在制定行动计划时应着重去做的,其他领域应该尽量交给市场、交给商业模式去创新。

其三,政府管理“互联网+”需要“包容性治理模式”。

在治理模式上,我们认为应该用“包容性的治理模式”来看待“互联网+”的问题。最典型的像互联网金融的问题:远程能不能办证、能不能开户的问题。比如,微众银行正在摸索互联网金融到底怎么做,其中一个定位是微众银行要做中国第一个不设实体网点的银行。这就面临一个问题:开户要用资料进行身份认证等,技术完全可行但政策上还有问题。这些应该尽快打通。还有一个是微众银行准备发行无实体的信用卡,这又跟现有的政策和法规冲突。这些法规容不容易打通?坦白来讲是容易打通的,但政府的行动有多坚决、有多快才是重点。

在政策和治理模式上,应该用“互联网+”里面产生的内生治理作为政府的治理。什么叫“内生治理”?我们认为,是在商业模式里创造出来的,为了完善这个商业模式而做的管理机制。最典型的就是现在冲突比较明显的出租车问题。出租车行业改造既有存量的改革也有增量的机会,但因为存量的矛盾而不敢去动、不敢给新的增量机会。

这其中就有几种说法:第一,说管得不好;第二,存在偷税漏税。实际上,恰恰这个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传统体制管得太窄了,才会有黑车,才会有偷税漏税。出租车的管理存在什么问题呢?原来为了管得好,政府要发牌照认定。现在所有专车司机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和认证情况,不仅是专车运营公司会掌握,在网上打车时也可以随时看到这个司机的情况,包括信用基础和别人的打分等。在整个打车的过程中,车走在哪里、多少钱,是完全在网上有即时的反映和记录的。假如担心安全问题,家人可以随时看到这辆车走到哪里。这种内生的商业机制的管理比原来的行政管理更直观、更有效率,而且保障地更严密。这种内生的管理,怎样变成政府对新的“互联网+行业”的治理模式,怎么把商业的转成政府的治理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

未来“互联网+”对中国的经济体量发生作用,必须要有大块的业务、大批的领域进入“互联网+”,比如交通、医疗、教育、农业和生产。以交通、教育、医疗为例,我们也看到政府在变。比如,医疗方面是比较积极的,甚至是比较细节的,包括怎么去看病,怎么做家庭医生,怎么用互联网等。我们的看法是这种方式效率很低、成功几率也不高的。医疗的问题也应该让商业、让市场去尝试,包括医疗机构和互联网行业。

篇8: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多功能“北京通”将发放融合交通、缴费等一身

本市将按照北京通标准发放居住证、健康卡等融合了交通、医疗、金融、教育、缴费等多功能于一身的“北京通”市民卡。

“北京通”卡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编号为载体的基于政府公共服务的集合体, 融合现有社保、交通、公安、医疗、教育等行业卡应用, 集金融、公交、养老、缴费等功能于一身, 解决多卡并存, 公共服务分散的问题, 最终实现凭号无卡使用的模式, 使“记录一生、信用一生、服务一生”的理念真正落地。现已发放的社保卡、公交卡、学生卡、就诊卡和即将发放的健康卡、居住证等市民卡, 均将按照北京地方标准逐步进行业务融合, 最终实现“一卡多用、多卡融合”。

同时“北京通”将以身份认证作为切入点, 使市民城市生活逐步转向以信用为主的生活方式;以社保卡扩展北京通功能为突破口, 完成政府公共服务的融合集中;以现代金融服务方式为工具, 提供多种金融支付方式, 实现公用事业服务费用的便捷缴付。 目前, 包括残疾人一卡通、养老助残卡、 京医通卡等在内的 “ 北京通”卡已发放近600 万张, 简化了百姓办事流程。

北京市法人一证通亮相科博会

近年来, 我市面向法人的电子政务服务快速发展, 法人用户到多个部门办理业务, 需要采用不同的身份认证凭证, 反复提交基本资料, 法人用户与政府之间缺乏统一的、可信的数字身份信任体系。基于此, 北京市于2013 年开展法人一证通工程。

北京市法人一证通是利用北京市法人库基础信息, 通过数字证书唯一标识和接口, 实现各部门业务系统的数字证书互认, 使得法人用户可以使用一张数字证书, 按需选择在北京市各部门的网上应用系统间贯通办事, 一证通行。

据北京市经信委介绍, 经过两年多的建设, 目前一证通数字证书可在包括工商、税务、质监等36 个部门的49 个业务系统间办理网上业务, 北京市法人一证通实现了多部门间业务协同办理和信任互联。

篇9:互联网政务服务讲话

一次政府治理的历史性变革

无所不在的网络、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软件、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以及便捷的获取方式、无所不在的创新(以创客为代表的个人设计、个人制造等)、无所不在的“互联网+”,这七个“无所不在”是对当下互联网的最好概括,也说明了互联网几乎可以和任何行业进行融合,包括政务服务。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就开始实施办公自动化工程。1993年,由中央政府主导的“三金工程”成为我国电子政务的雏形,彼时互联网尚未进入中国。1999年,多家中央部委共同发起“政府上网工程”,政府网站成为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那时的政府信息化是为了让政府更加“高效”,那么如今的“互联网+政务服务”,让政府更加“亲民”。人们通过登录网上办事大厅,足不出户便可轻松完成在线审批、网上办证、业务查询等行政事项;企业登记时直接在数据库调取本人资料信息、运用政务网络实现申办事项并联审批、数据上报等,降低成本、缩短时间;工作人员通过政务平台进行网络办公,上传相关材料,坐等事项办结等,可以说,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就能够促使公共服务更接地气,真正实现政府向市场放权、为企业松绑、给群众方便。

同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打破了传统政府民众之间面对面交流的局限,拓宽了交流新渠道。政府机关通过网站交流平台、微信公众号、政务微博等多种方式,倾听百姓的心声,根据群众的建议提升服务能力;人们通过网络问政、网络建议、网络投诉与举报等方式反映诉求,表达观点和建议,真正地参与到政府管理工作中去。

路径选择走上智能化道路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过去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走过的道路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融合阶段、协同阶段、智能化阶段。政务信息化起步阶段有两个标志,一个是政府上网,一个是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的融合阶段,是指电子政务和政府各个部门业务融合,比如和交通、文化、教育等部门行业政务进行融合。协同阶段主要是解决跨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各自为政、不能协同等问题的过程,从全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来看,目前正处在协同阶段。智能化,是政务信息化的未来方向。

政府服务如何走向智能化?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曾撰文指出五条路径:一要变革体制和机制,消除制约政务信息化的体制和机制障碍。例如,现在很多地方正在构建橄榄型政府,把所有政府部门审批事项独立出来成立行政审批局,原来七八十个章变成一个章。在后端则是把各个部门的执法队伍整合成几个综合执法队伍,这样每个部门都能把管理事项分解出去,执法项目变成综合执法,处于橄榄型中间的政府大部门主要搞决策和监管。政府这些功能结构的变化,为下一步实现电子政务、政务信息化或者“互联网+政务”,从组织结构方面提供可能合作的保障。二要构建政府统一的“三张清单一张网”,即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以及统一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网。比如在地方实践中,浙江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部构建“四张清单一张网”,其中除了权力、责任、负面三个清单还有“专项公共资金使用清单”。三要开放政府数据,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提供保障。四要以政府的宏观决策、民生服务和市场监管为中心,构建综合性的跨部门应用系统。五要加强政务信息化的法治建设,改变法治滞后于信息化本身的现状。

上一篇:俄罗斯考察心得下一篇:输出工作示范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