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额履约保证金规定

2024-04-22

差额履约保证金规定(精选4篇)

篇1:差额履约保证金规定

【退还差额履约保证金】关于租赁保证金与履约保证金

作者:佚名 来源:中顾法律网 点击数: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 大 中 小

[提要]特点:

1、履约保证金具有选择性

2、履约保证金的目的是担保承租方完全履行合同。主要担保租赁期的正常履行及保证租赁标的物的完好无损。承租人顺利履行完毕自己的义务,出租方必须全额返还承租人。也...履约保证金是买卖双方确保履约的一种财力担保是一种良好信誉押金

特点:

1、履约保证金具有选择性

2、履约保证金的目的是担保承租方完全履行合同。主要担保租赁期的正常履行及保证租赁标的物的完好无损。承租人顺利履行完毕自己的义务,出租方必须全额返还承租人。也即如果承租人违约,将丧失收回履约保证金的权利。约定了履约保证金却又没有交纳的,关于履约保证金的约定成立但不发生法律效力。(此条规定必须明确租赁合同为实践性合同还是诺成性合同说具体有两种解释见附注)

3、履约保证金的比例是有规定的,其比例为租赁标的的5% ~10%。履约保证金必须游离在租金之外,只作为中标方违约时招标方损失的补偿,具有独立性,必须由双方认可的机构负责收缴、储存、执行和返还。

租赁保证金是在租赁合同签订时,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之一由承租人一次性支付给出租人,在合同履行结束时,退还给承租人或用以冲抵最后(几期)租金。保证金俗称为租赁押金。

特点:

1、控制租赁风险。在动机层次上防范承租人的道德风险;在业务操作层次上,以行业惯例和合同约定,当出现承租人不能支付租金等租赁风险时,出租人可以先行扣收保证金,以降低不良资产(及租赁损失)

2、缓解临时性付租困难。任何商品生产经营过程,都具有周期性,都可能出现临时性的支付困难,进而不能按预定计划支付一定时期的租金。此时,经承租人书面申请,说明欠租原因并有确实、可靠的后续租金来源,可以先用租赁保证金垫付到期租金。这种人性化的处理,使理性的金融行为与厂商分期付款中厂商对买家非恶意欠款予以谅解的人性化得到较好的协调,可以更大扩展融资租赁的市场空间,在设备融资,特别是厂商促销租赁领域,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从XX实业与YY科技股份公司办理结清的过程中,公司风险部对融资租赁合同存在着“履约保证金”与“租赁保证金”产生的疑义,个人想对此两项向部门提出几条建议:

1、履约保证金与租赁保证金无特别大的区别,个人认为前者是对整体租赁期限的限制,即确保租赁合同按照租赁期开始并结束,保证合同所制定期限的完整性,如在合同履行期间承租人或者出租方有一方主动提出提前结束或者延长租赁期限,视为违约,就对履约保证金有主动权。后者租赁保证金是在承租人租赁期间资金链发生困难,无法支付当期租金的情况下,承租人可以向出租方提出申请以保证金抵付当期或几期租金。并约定时间段补足已冲抵的租赁保证金差额。

2、从公司内涵收益率的要求看,很多时候承租人对租赁保证金率从在看法,而能最直接的提高内涵收益有租赁保证金及租赁手续费,租赁手续费存在着按年收取的限制,如果承租人提出提前结束的情况下有权对一次性收取的手续费索要部分的权利,即使在合同中签订的租赁手续费是出租年限的合计费率,但在谈判与确认书方面均以每年的形式约定,如果谈判时约定一次性费率恐承租人难以接受。影响内涵的另一因素租赁保证金的约定对收益率起着重要作用,目前看来承租人对20%的保证金约定有着一定的看法,从更新时间:2011-01-03 22:29:12免费法律咨询

而制约了业务进度的发展。本人认为如果能够变相性的改变阻力保证金的收取形式,按照5%—10%约定履约保证金,不仅能对合同期限的顺利履行有着保障,而且能够解决租赁保证金率过高的问题,同步完成内涵收益率的标准。

3、从外部经济环境看,央行不断的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市场资金的相对充裕,刺激消费投资发展企业的中小企业是近期政府的主要方向。作为处于夹层中的租赁业来说,租赁利率的上浮度是受一定的限制。

二、上述建议的风险点解决办法:

有关第一条中约定的可以以保证金抵付当期或几期租金解决资金困难的同时出现了对于出租人没有了租金收取的保障,所以在主合同中要说明约定时间段补足已冲抵的租赁保证金差额或者在补不足差额的情况下制定时间段来执行抵押物。此条对抵押物的的要求很高。

三、如果在主合同中约定两项保证金,对于租赁业务员来说,可以减少内部在办理租赁业务的手续中的繁杂。确保工作顺利进行。

四、附注

“约定履约保证金却又没有交纳的,关于履约保证金的约定成立但不发生法律效力”此条款的认识如下:

1、实践性合同说。融资租赁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而签订协议时,仅仅意味着合同成立,须等到承租人对出卖人提供的租赁物进行验收后,向出租人提交受领通知单,并支付第一期租金后方生法律上之效力(参见《民法学说判例与立法研究》第217页,梁慧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诚然融资租赁合同和相关的买卖合同效力互相交错,相关的买卖合同的订立是为了履行融资租赁合同,融资租赁合同的履行又以相关买卖合同的订立为前提,租赁物的不交付将直接导致租赁合同无法实现。但不能仅凭此就认为融资租赁合同生效与否直接决定于租赁物是否交付。笔者认为,这是对融资租赁合同的生效和履行的混淆。交付和受领标的物,是合同当事人所负有的合同义务,出租人不交付、迟延交付或交付不符合合同规定,承租人无故拒收、迟延受领标的物,都将构成对合同的违反,而承担违约责任。如果融资租赁合同以标的物的交付为生效的要件,在租赁物交付之前,承租人就不能行使标的物交付的请求权,而承租人是否验收标的物也不受合同的约束。此时当事人仅得基于缔约过失请求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使当事人双方的利益达到合同未订立时的状态,而不得请求继续履行,修补替换,损害赔偿等,这样就必然使当事人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

2、诺成性合同说。持该说者认为融资租赁合同因当事人的合意而成立并生效。但如果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能生效,融资租赁合同还应当经批准登记后才能生效。笔者同意这种观点。至于融资租赁合同的生效是否应当以出租人和出卖人之间的买卖合同的成立为条件?答案则是否定的(参见《新编合同法》第303页,龙翼飞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笔者认为,在融资租赁实践中,一般情况下,相关买卖合同的订立先于融资租赁合同,在订立融资租赁合同的时候,出租人和出卖人已经就买卖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一致,此时,再讨论融资租赁合同的生效是否应当以相关买卖合同的成立为条件显然是没必要的。但是,实践中也不排除当事人先订立融资租赁合同的特殊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笔者认为融资租赁合同也不应当以买卖合同的成立为生效要件,否则,在融资租赁合同成立后,由于其并不产生法律效果,承租人只享有期待权,他不得请求出租人与出卖人订立买卖合同,更不能请求交付标的物,而

只得被动地等待买卖合同的成立,然而由于融资租赁合同并未生效,出租人也因此没有义务与出卖人订立买卖合同,这无疑将使承租人的利益处于一种毫无保障的境地。当然,基于合同自由的原则,应当允许当事人约定以买卖合同的成立为融资租赁合同的生效要件。

篇2:差额履约保证金规定

如果中标人拒绝提交履约保证金,可以视为放弃中标项目(参见《招标投标法》第四十五条的有关规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招标人可以从仍然有效的其余投标中选择排序最前的投标为中选的投标,但招标人也有权拒绝其余的所有投标,并重新组织招标。

履约保证金既不同于定金,也不同于预付款,更不同于保证。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15条的规定,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由于本法没有规定接受履约保证金的招标人不履行合同时是否应当双倍返还履约保证,所以我们不能将其视同为定金。其次,履约保证金也不同于预付款。预付款是合同的一方当事人在合同履行前提前支付合同约定价款。以帮助义务人能更好地履行合同,属于履行的一部分。预付款不遵循定金罚则,即预付款交付后当事人不履行合同的,不发生丧失或双倍返还的问题。而履约保证金则发生不予返还的问题。最后,履约保证金也不同于保证。保证是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担保方式属于人的担保。

篇3:差额履约保证金规定

一、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负面影响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是资本充实责任下的一个内容, 它通过加重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的责任负担, 建立起发起人 (股东) 之间相互督促相互约束的监督关系, 以确保资本到位, 维护公司的利益和保障债权人的权益。立法者的初衷很明显在于加强对债权人的权益的保护, 但是, 显然忽视了这一责任制度对股东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适用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对诚实守信的股东不公平

造成出资现物实际价额显著低于章程所定价额的原因实践中主要有:“ (1) 作为出资的现物仅有出资股东作价, 而未经专业机构评估作价; (2) 虽有专业机构评估作价, 但因评估标准、方式或计算上的原因, 导致评估结果有误; (3) 现物出资的股东与评估人员合谋, 进行虚假评估; (4) 从公司章程制定时到公司成立时, 其间出资现物的市场行情大幅度跌落, 公司章程制定时对出资现物评估作价所确定的价额, 与公司成立时以市场行情计算出资现物所得价额之间, 出现了后者显著低于前者的差额。” (3) 对于第 (4) 种情形, 属于正常的市场价格波动, 应当以现物出资时 (作价出资或者作价认购出资时) 为判断时间标准, 只要出资时现物实际价额并未显著低于章程所定价额, 则不能做为出资不实的情形对待。因此, 我们认为第四种情形, 不但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不承担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而且, 出资股东本人也无须对此承担补足责任。公司法应当对此种情形予以区别对待, 对其责任应当免除。对于 (2) 、 (3) 种情形, 第 (2) 种情形, 显然是由于评估机构的过错造成的, 而由无任何过错的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承担差额部分的连带填补责任, 为与自己无任何牵连关系的主体所犯之过错买单, 缺乏法理依据, 也明显不公。第 (3) 种情形, 即使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尽到了监督职责, 但也难免会有受到出资股东的欺诈, 产生错误认识, 导致尽职监督并未防止出资不实, 如此以来, 由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显然是对尽职监督股东的不公。至于第 (1) 种情形, 由于未经专业机构进行评估, 可能会存在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的懈怠等过错。总之, 《公司法》上的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不问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主观上是否具有过错, 只要成就“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的唯一事实, 则责任即告成立, 是不区分具体情形, “一刀切”的做法, 是对诚实守信股东权益的漠视和不公。

(二)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损害《公司法》效率价值和挫伤股东积极性

1. 连带差额填补损害《公司法》效率价值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按照支持者的观点, 主要是基于发起人的信息优势地位和风险分配原则, 保护处于设立中公司外部且信息不对称的债权人的权益。即所谓的基于信息的连带责任。 (4) 显然, 《公司法》设立这一责任形式, 是对股东权益和公司债权人权益的平衡, 侧重维护交易安全。然而, “《公司法》作为一部保护正当营利的法律, 当以效率为首要的选择。安全应该为效率服务。当安全阻挡了效率, 进而影响市场发育, 则这些安全防范措施就应该受到质疑。” (5) 发起人最大的目标是低成本、高效率地使公司设立成功。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给发起人带上了严苛的连带责任枷锁, 加重了发起人设立负担, 附加了诚实守信股东承担他人出资价格差额的风险责任, 加之求偿权难以实现, 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设立公司的积极性。同时, 也影响到了非货币形式出资的受欢迎程度, 无形中增加了公司设立的难度。这些负面效果无疑不利于激发广大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不利于扩大公司的设立数量, 从而损害《公司法》的效率价值。

2.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第一, 有限责任制度作为公司法的基石, 对公司法的构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一旦成立, 发起人则成为公司的股东, 股东的有限责任原则开始显效, 股东仅以其出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承担有限责任, 转移投资风险是设立者积极设立公司的重要原因。公司成立后, 对于违约股东的出资不实情形, 由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承担差额连带责任, 背离了发起人设立公司以追求有限责任的目标, 从而挫伤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在此, 需要强调的是, 它不同于公司人格否认制度,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在法律后果上否认股东的有限责任, 是建立在股东滥用股东有限责任基础上的, 是一项对等性的和必要性的法律制度。

第二, 连带责任人向债权人为清偿之后, 对于超出自己应承担的份额部分有权向主债务人追偿, 这是连带之债的题中之义。实践中, 差额填补连带责任人求偿权实现存在多重障碍。其一, 其他股东代为承担后, 向违约股东请求给付, 如若违约股东主动履行且罢, 相反, 其他股东只能提起诉讼实现求偿权。然而, 诉讼成本高且又耗时。其二, 实践中, 违约股东的履债能力也是一大问题, 并且, 我国《公司法》并没有赋予差额填补连带责任人在请求偿还一定期限后, 享有在继续请求履行和取得代偿部分之股权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 因此, 最终很可能无法圆满实现追偿权, 致使代偿股东遭受不利益。这种使投资资者由此面临不利益的责任制度, 势必会削弱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三)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阻碍市场信用建设的发展

第一, 连带之债的对外效力, 决定了权利人可向连带债务人的任一人或者部分、全部请求履行债务。在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中, 无论是实体权利人公司, 亦或是享有诉权的其他股东、公司债权人, 都享有选择由违约股东本身承担出资违约责任或者是向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请求承担现物差额范围的连带清偿责任。实践中, 会发生仅向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请求履行, 这就会造成真正应当承担责任的出资不实股东反而逃之夭夭。这一方面, 会使出资不实的股东心存侥幸, 敢于不履行承诺;另一方面, 会伤害到已适当履行出资义务的守法积极性, 因为, 即使其尽到监督职责, 这种不利情形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此以来, 我们又怎么能期待出资不实股东诚实信用, 践行出资承诺呢?我们又谈何要求其他发起人积极守法, 维护信用呢?

第二, 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 不问主观是否具有过错, 公司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均在出资不实的差额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做法实际上给予了诚实守信股东极其不公的待遇, 其施行后果只能是在客观上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即使当公司成立后发现某一股东现物出现不实时, 其他股东出于眼前的短期利益考虑, 也不愿积极地要求该股东予以纠正。因为此项要求的同时也意味着, 他们自己将无条件地向公司承担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相反, 如果采取放任的态度, 其责任也并不因此而增加。” (6) 无视和放任出资不实现象, 不仅是对出资不实股东违法行为的纵容, 更是对蚕食信用行为的推波助澜。

第三, 一个人应当就其自身所犯的过错, 在其理性能够预期或者应当预期的范围内承担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责任”, 它是现代法上的基本原则。连带差额填补责任要求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对违约股东的过错行为负责, 是与“自我责任”的精神相冲突的。但是, 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和信任, 市场主体的良好运行更需要自身拥有良好的信用。而诚信、信任和信用意味着个体必须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制度也必须能让个人意识到“自我责任”的重要性。因此, 从培育市场信用角度而言,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不利于我国市场信用的培育和发展。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设计目的在于确保资本充实, 保证公司的担保信用, 但很滑稽的是, 它却发挥着诱使股东不守信用和不尽职责纵容失信行为的副作用, 这无疑是在给我国市场信用建设雪上加霜。同时, 它也不利于增强个体的自我责任意识, 促进市场信用的培育和发展。

二、虚幻的资本信用

资本首先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其本质属性是追求价值增加, 即经济学中的资本就是能够创造、带来新增价值的价值附着物。资本从经济领域进入公司法领域, 其内涵已经发生了严重变化, 其增值功能已经退居其次, 而作为清偿能力的担保维护交易安全的功能被强化到极至。“我国学者冯果认为公司资本主要是指注册登记的由股东缴纳或者承诺缴纳的出资总额。” (7) 这是公司法理论界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作为我国传统公司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理念, 资本信用, 将公司的注册资本作为公司履行义务和清偿债务的担保, 换言之, 公司的信用基础在于公司的注册资本。从我国《公司法》首次制定到2005年的修订, 我国《公司法》一直严格信奉和恪守着这一基本理念。从高昂的法定最低注册额度到法定的出资期限、严格的出资瑕疵责任, 无不是对这一理念严格贯彻的结果。公司学者们, 曾经几乎一致地宣扬资本信用理论, 大大神化了注册资本的担保清偿功能。2003年, 我国公司法学者赵旭东首次提出公司的信用基础在于公司的资产。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均是以其全部财产 (资产) 对外承担责任, 而公司资本仅是公司资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时间维度上而言, 它只不过是公司资产演变的开始点。

公司资本不过是公司设立时注册登记的一个抽象的数额, 是一个观念上的数字, 而绝不是公司任何时候都实际拥有的资产。基于对资本信用的信奉, 公司的资本一经确定, 非经法定程序, 不得随意也不会自动变更。它一直是趴在公司登记簿上的一个不变的数字。然而, 公司的资产会随着公司盈利或者亏损、公司财产的增值和贬值,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说, “公司的资产和资本的脱节是公司财产结构的永恒状态。” (8) 债权人基于对注册资本的迷信, 来判断交易对象的资信情况, 注册资本雄厚, 则公司信用好, 交易风险系数低。实际上, 这对于债权人而言并不是一个放心丸。因为, 一个注册资本几千万的公司, 可能资产只剩下几百万、甚至几十万的资产。通常情况下, 公司经营存续的时间越长, 资产与资本之间的差额就越大, 以至于资产与资本可能会完全脱节, 从公司的资本无以判断公司的资产。而公司赖以对外承担财产责任的恰恰是公司的资产, 而不是公司的资本。 (9) 以注册资本来昭示公司履行义务和清偿债务的能力无疑是对公司信用的扭曲, 因为无论资产低于或是高于注册资本的情况下, 资本都不能准确地反映公司信用的真实情况, 从而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

况且, 对于违反资本三原则的行为, 我国法律施加了非常严厉的多种性质的法律责任。但实践中, 还是有大量的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现象不断发生。在虚假出资情形下, 注册资本从公司成立伊始就不真实, 遑论公司债权人以注册资本作为信用担保。法律实效表明《公司法》基于资本信用设立的事前预防措施, 未能很好地发挥出保护债权人权益的, 相反, 引发了大量的出资瑕疵现象, 甚至犯罪现象。英美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地区, 并没有建立像中国大陆一样的资本信用体系制度, 也未增加债权人权益得不到保障的程度以及导致市场交易安全环境下降等问题。这些都足以说明, 资本信用完全是被我国传统公司法学说神化的结果, 它并不能真正起到保障债权人权益和维护交易安全的立法初衷, 它只是立法者创设的一个虚幻的担保。

资本信用的破灭是必然的, 取而代之的必将是资产信用。突破了资本信用, 失去的只是一个虚幻的担保, 而获得的却是对投资者的解放和对债权人更为切实的保障。既然, 资本信用是虚幻的担保, 则没有必要加重其他发起人的责任以确保出资的真实性, 因为, 保留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以损害股东的权益来维护一个虚幻的担保制度, 这无疑并不是法律上的理性选择。

三、保留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与此次修法精神不相吻合

2013年《公司法》修改后实行认缴登记制和简化登记事项及登记文件, 这是我国《公司法》在立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我国《公司法》在注册资本制度方面, 一直深深地打着大陆法系国家社会本位主义的烙印, 十分注重资本三原则的运用, 侧重对债权利益的保障和对交易安全的维护。因此, 在注册资本制度层面规定高门槛、法定的出资期限等, 这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也造成了资本闲置等负面效果。实行认缴制和简化登记事项及登记文件, 反映了我国《公司法》不再迷恋“资本信用”的神话和对法定资本制度的抛弃 (10) 11, 体现了《公司法》鼓励投资和注重发起人自治的精神。

正如前文所言,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会严重挫伤到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这与此次修法所体现的鼓励投资精神是相左的。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是一种法定的连带责任, 不允许发起人之间协商约定具体的承担方式, 更不允许发起人约定排除适用, 这与此次《公司法》允许发起人之间自主决定出资方式/比例/数额/期限所彰显出的注重和践行发起人的意思自治是不相一致的。我们认为,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完全可以由发起人进行自主约定, 自主约定并不会损害到公司及债权人的权益, 因为出资不实股东的违约责任仍在。

此次《公司法》修订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相关精神, 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上, 加之一个多月的短暂时间, 决定了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不可能对所有关联性的小问题都能够涉及到。差额连带填补责任与此次《公司法》修改所体现的主要精神是不吻合的, 我们相信今后《公司法》的修订会弥补此次的疏漏。

四、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法理依据难以立足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法理依据归结起来大体有以下三个: (1) 信息优势地位; (2) 风险分配理论; (3) 公平价值要求。以上三点, 就是《公司法》规定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的法理依据。具体而言, 设立公司的发起人, 基于发起人之间的协议而为设立公司行为, 这就决定了公司相对发起人而言可能是弱者;更重要的是发起人与公司外部的债权人的信息是不平衡的, 发起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他们对其他发起人的出资情况、信誉等更容易获取和更加了解。因此, 出资不实之风险的避免, 享有信息优势的发起人更能够防止风险的发生。同时, 为了保护处于信息弱势的公司和债权人的权益, 实现发起人和公司及债权人的利益平衡, 维护公平价值, 因此, 由公司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差额填补责任是理所应当的。

以上法理依据看似很有道理, 但经仔细推敲, 还是会发现其实这些理论观点并不能充分说明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合理性。

首先, 对于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 往往发起人之间并无特殊的信赖关系及密切联系, 且发起人人数较多, 在如此大的范围内, 要求任一发起人监督其他发起人的违约责任, 这不符合风险分配理论——由最有力规避风险者承担风险责任。而“有限责任公司‘几乎没有通往资本市场的通道’, 发起人之间的关系更具有契约性质。”12因此, 连带责任的适用应当交由发起人自治选择适用, 而不是进行管制。无论是有限责任公司还是股份有限公司, 都属于资合公司。资合公司强调资本的结合, 并不注重股东之间的信任关系。发起人更关心的往往是自己出资后所享有的有限责任制度保护, 而不是其他发起人的出资信用。所以说, 发起人之间不大可能形成信赖关系及密切关系, 也就不可能形成比外部优越的内部共享性信息优势。

其次, 如前文分析, 出资不实情形的发生原因多是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不能控制的, 发起人主观上无任何过错的。从“不能控制”和“无过错”角度看, 差额连带填补责任并没有遵循风险分配原则和实现公平价值的要求。除此之外, 差额连带填补责任为了避免出资不实情形的发生, 将这一风险发生监督义务交由设立时其他的发起人承担。但我国《公司法》却并没有规定设立时的其他发起人如何履行监督义务, 只是笼统地规定了由其承担连带责任。这种忽视发起人监督积极性且又没有明文规定监督内容的立法, 是不符合风险分配原则的彻底的强人所难。

再次,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目的在于确保公司注册资本的充实到位, 以保障公司债权人的权益。本质上, 它的确立是对股东和债权人利益的平衡, 以实现公平价值。“法律实施的最终结果在于保护所有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这是公平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任何一种制度的设立, 也应该有一套健全的、保障所有人正当权益的机制。”13但是,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却忽视了连带责任人的正当权益, 事实上, 造成了发起人承担了不应承担的责任, 以及求偿权实现不能的经济损失等, 这对其他发起人而言是不公平的。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以追求公平为目标, 却造就了更大的不公平, 这一结果本身就是废除该责任最好的理由。

最后, 连带差额填补责任的立法初衷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保障债权人的权益和维护交易安全的路径有很多, 并且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并非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连带差额填补责任企图强化发起人之间的监督关系, 以预防和避免出资不实现象, 但效果却是不尽人意。废除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并不意味着对债权人的权益保护的降低。相反, 废除连带差额填补责任, 有利于增强发起人的自我责任意识, 促使公司为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主动提升自身信誉, 促进市场信用建设;建立以“资产信用”为核心的资产信息持续更新公示制度, 为债权人提供真正的公司信用参数。这对于债权人和市场交易安全而言, 对其保障可谓是有增未减。

参考文献

[1]周友苏.新公司法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2]冯果.论公司股东与发起人的出资责任[J].法学评论, 1999, (3) .

[3]陈甦.公司设立者的出资责任与资本充实责任[J].法学研究, 1995, (6) .

[4]张维迎, 邓峰.信息、激励与连带责任──对中国古代连坐、保甲制度的法和经济学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 2003, (3) .

[5]王雪丹.有限责任公司资本认缴登记制度解析──以珠三角地区商事登记改革为研究中心[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6) .

[6]赵旭东.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J].法学研究, 2003, (5) .

[7]周游.驱散公司发起人连带责任制度的迷雾[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9) .

[8]冯果.论公司资本三原则理论的时代局限[J].中国法学, 2001, (3) .

[9]郑曙光.论公司股东连带责任[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7.

[10]张亚男.公司法上连带责任制度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 2011.

篇4:政府采购中履约保证金≠定金

履约保证金是指采购实体要求中标的供应商提交一定的担保金,该担保金应按照招标人在招标文件中的规定,以适当的格式和金额,采用现金、支票、履约担保书或银行保函的形式提供。相对于其他担保方式,履约保证金存在实现救济快的优点,因为它一般无需通过拍卖程序,直接或通过第三人支付就可占有保证金。

根据《担保法》规定,我国的定金一般性质为违约定金,也称履约定金,即以担保合同的履行而支付的一定数额的金钱。《担保法》第89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给付定金作为债务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应双倍返还定金。

上一篇:索县代理发表职称论文发表-信息技术写作论文选题题目下一篇:以体验式班会为载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