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质高负 困惑解析

2024-04-15

轻质高负 困惑解析(精选5篇)

篇1:轻质高负 困惑解析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普遍存在着“多练才能出成绩”、“题海战术”等相关以做纸质练习为主的思想。一定量的练习的确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但教师在作业布置的量上往往缺乏科学控制,作业布置的形式也以书面为主,缺乏对如何科学布置作业的深入认识和专门研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不断的重复的练习中逐渐产生了对“知识点”的疲倦,从而产生了厌学等不良的情绪,影响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中,“轻负高质”的理念逐步深入老师、家长和孩子的心。

不过,真正地既要做到为学生减负,少做作业,又要达到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是极其困难的。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如何确定学生真正地掌握了这些知识?2.学生练习的量减少了,那么如何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直保持?3.如何使学生能在不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前提下融汇贯通地运用这些知识?

针对这三个问题,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想法:首先,既然要做到“轻负”,也能“高质”,就是说要少做练习,学生也能掌握知识,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效率要大大提高,学生听课效率高了,能在课堂中就将知识及时地理解并且掌握了,那么课后,只需要稍加练习,就能很好地巩固知识。其次,“轻负”主要目的是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减少纸质作业的量,以免学生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那么我们教师可以改变学生做作业的形式,并不是单一地采用纸质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完成,比如练习20以内的加减法,并不是必须要用笔计算口算题,也可以采用读卡片的形式,哪怕是在家中读

卡片,也可以多种形式,比如:比1分钟读几张,或者和家长比赛读,或者测读完所有卡片需要多久时间,再比如说:当学习各种立体图形的认识时,作业可以是回家里找一找家里哪些物品是这些形状的,分分类,然后说一说每一类的特点,在“找”和“说”的过程中,将生活与知识紧密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所以,“轻负”可以将纸质练习,转变为口头练习、游戏练习等等,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练习中巩固知识,达到“高质”。最后,“轻负高质”不能是老师单方面的“轻负”,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在转变作业形式时,将纸质作业融入到生活实际问题中,这个过程需要家长善于发现生活中存在着的课堂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来巩固知识。只有家校共同配合,才能更好地做到“轻负高质”。

以上是我个人对“轻负高质”的简单的想法,如有不当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

篇2:“角”之困惑及其解析

一、角的历史

(一) “有角”与“无角”的认识

人们对角的认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时, 认为两条直线如果重合或者平行, 就说这两条直线的方向一样, 也就是没有形成角。如果两条直线的方向不一致, 就会相交, 这时就会出现角。明代学者徐光启 (1562~1633) 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 (Matteo Ricci, 1552~1610) 合作翻译的《几何原本》 (以下简称“中译本”) 中有这样一句话:“平角者两直线于平面纵横相遇交接处。” (1) 其中的“纵横相遇”就是方向不同、互相交叉的意思, 这个时候就形成了角。“中译本”中的另一句话是:“甲乙、乙丙二线平行相遇不能作角。”其中的“平行相遇”指的是重合的意思, 这个时候就是没有角。在《几何原本》的英译本 (以下简称“英译本”) 中用“倾斜 (Inclination) ”这一词汇描述角, (2) 后来的一些英文的几何教科书中通常把这个词汇解释为“方向的差别 (Difference between directions) ”。 (3)

这样的理解实际上是基于人们当时对直线这一概念的认识。直线除了“有长无宽无厚”和“无限延伸”两个性质之外, 相对于曲线最重要的特征是“直”。如何理解这里的“直”呢?“中译本”中对直线的定义叙述为:“直线止有两端, 两端之间上下更无一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在直线上任意截取一条线段 (“直线止”的意思) , 就会出现两个端点, 两个端点之间线段上所有点都不会偏离到上方或者下方。“英译本”中说的是:“直线就是其上任意两点之间都一样”, 其中的关键词汇是“一样 (Equally) ”。在后来一些英文文献中对这一词汇的解释是:“在直线上任意截取线段, 线段的方向都与原来直线的方向一样。”因此可以说, 直线中“直”的含义是有确定的方向, 相对的概念是“曲”, 曲线相对于直线的特点是没有确定的方向, 也就是方向会发生变化。

既然一条直线有一个确定的方向, 那么如果两条直线的方向不同, 就有角出现, 否则就是没有角出现。这是对角理解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基础是直线的方向。回答了“何时有角”与“何时无角”的问题, 属于质性的理解, 对角的认识还没有量化。

(二) 直角作为比较大小的标准

角的认识的第二个阶段仍然是以对直线之间位置关系研究为基础的, 主要源于对“垂直”的理解。古时的平行与垂直都是相对于地平面来说的, 《墨经》中对“平”的解释是“平者, 同高也”, (4) 据此就可以把“平行”理解为移动的过程中与地面的高度不变。而对垂直的理解是假设一根绳子的端点处固定一重物, 使得重物自然下垂, 那么这条绳子就与地平面垂直。再比如一个人立于地面的时候, 通常说“站直”的状态, 就是人的身体与地面垂直。因此垂直中的“垂”是下垂的意思, “直”是相对于“倾斜 (Obligue) ”而言的, 也就是“不斜”的意思, 与直线中的直不是一个意思。这一点在“英译本”中也有体现, 在第4页定义X中对垂直的定义中的第一句话说的是 (见图1) :“当一条直线AB站立于 (Stand Upon) 另一条直线CD上时, ……”, 这与中文中的“下垂”意义很接近。

这个意思引申出两条直线的垂直关系, 人们发现当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时候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是对称性, 就是两条直线所形成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一结论反过来也是正确的, 即如果两条直线之间的所有夹角都一样, 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第二是两条直线方向的相对确定性。就是说如果两条直线相互垂直, 那么二者所指方向完全不同, 也就是知道一条直线的方向, 就可以确定另一条直线的方向。如果不是垂直, 而是倾斜的状态, 就会出现类似于一条直线是南北方向, 而另一条直线说不清方向的现象。这两个特征使得人们认为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时, 其夹角是一个非常好的角。欧几里德在《几何原本》中把它命名为“好角 (英译为Right Angle) ”。在徐光启和利玛窦的“中译本”中被翻译成了“直角”, 这一翻译有可能是借用了“直线 (Right Line) ”中“Right”的翻译。但要注意的是, 直线和直角两个词汇中的“直”字不是一个意思, 前者相对于“曲”, 后者相对于“斜”, 与垂直中的“直”是一个意思。直角的对称性和方向的相对确定性使得人们把直角作为粗略比较角大小的标准, 比直角小的角就叫做“锐角 (Acute Angle) ”, 比直角大的角就叫做“钝角 (Obtuse Angle) ”。这就表明, 对角的认识开始有了量化的思想。不仅关心有角还是无角的问题, 而且开始研究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了。

(三) 角的测量精确化

随着天文学和历法研究的发展, 就有了对圆周进行等分的需要。等分圆周的想法对角的量化认识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现在熟悉的圆周角等于360度, 实际上就是将圆周长平均分为360段弧, 其中每一段弧长对应的圆心角就是1度角。至于为什么是360而不是其他数, 现在很难考证出准确答案。后人的猜测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说古巴比伦人当时认为一年的天数大约为360天, 所以用360等分圆周。第二种猜测是认为与人身体有关。如果圆周角为360度, 那么1度角的大小大约等于以人伸直的臂长为半径时, 小拇指宽度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同样10度角的大小大约等于紧握拳头的宽度对应的角度, 20度角约等于打开的手掌宽度对应的角度。正是这些与人息息相关的数据导致了360。

最有说服力的猜测应当是第三种。圆周角的度数应当尽量做到平分后还是整数, 如果圆周角定为100度, 那么平均分为6份, 相当于现在的60度就变成度, 不是整数了。因此, 圆周角应当具有因数个数尽量多的特征。在100以内, 因数个数最多的数共有5个, 分别是60、72、84、90、96, 都有12个因数。其中的三个60、72和90都是360的因数, 60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这或许就是角度和时间采用60进制的原因之一。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360是60的6倍, 60是100以内因数个数最多的数中最小的一个, 而6是最小的“完美数 (Perfect number) ”; (5) 360是72的5倍, 这里的5与人一只手的手指数相同;360是90的4倍, 4是除了1之外的第一个平方数。完美数、手指数和平方数都是历史上人们关心的数, 现在无法得知这些现象与圆周角等于360度是否有关。有了计量单位, 比较角的大小就有了依据。因此, 对角的认识开始进入精确化, 应用也就日趋广泛了。

(四) 从运动的眼光看角

至此, 角同时具有了形与量的属性。随着牛顿微积分以及函数变量思想的逐步发展, 人们开始习惯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几何形体, 把相对应的量视为连续变量。比如把线看成是点运动的轨迹, 把面看成线运动的轨迹等等。这就使得对于角的认识进入第四个阶段, 把角看做是射线围绕顶点旋转出来的, 把角的大小看做这种运动过程中的连续变量。正是这样的认识改变了原来有角和无角的认识, 两条射线重合的情况叫做夹角为0度;旋转了两个直角叫做平角;从平角继续旋转超过平角叫做优角 (Reflex Angle) ;继续旋转超过周角也是允许的, 体现了角的周期性。这样的认识使得三角函数的研究超越出了三角形, 成为了具有一般意义, 特别是具有周期性的函数, 在很多周期现象的研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综上反映出人们对角的认识经历了从单纯的质的认识到质与量综合的认识;从静态的认识发展为动态的认识。

二、定义“角”之难

如何给角下定义是个历史难题, 许多数学家都对此进行过研究。前面论及的“中译本”中所说的角是“纵横相遇交接处”, 直观上看“交接处”应当是角的顶点, 而不是角。“英译本”中把角叫做两条直线相互“倾斜”, 而倾斜说的是两条直线方向不同的状态, 也不是角。关于角的定义后来还出现过很多, 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 (6) 第一种是质性的, 通过列举角的构成要素进行描述, 比如:“角是由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里所说的是角由什么组成, 并没有描述出是如何组成的。第二种是加入量化的因素:“角是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张开 (Opening) 的大小。”用“张开”描述形状, 用“大小”描述张开的程度。但什么是“张开”呢?很难想象出其确切的含义。第三种是用运动的观点, 认为“角是一条射线围绕顶点旋转出来的图形”。其中“旋转出来的图形”的说法会让人想到两条射线之间那个无限的“扇形”, 还是不能想象出角的样子。诸如此类的定义尽管相对于《几何原本》中的定义来说清晰了一些, 但归根到底都没有表述出什么地方是角, 角的形状究竟是什么样子。角的定义如此之难,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一) 概念原始性

首先, 角是一个原始的种概念, (7) 也就是说在与角有关的概念系统中, 它是首次出现的。凡种概念的定义都是比较困难的, 比如几何中“点”就是不定义的, 在“中译本”中仅从其度量意义上描述为“无长短广狭厚薄”, 线、面、体也是类似。在种概念的基础上定义其中特殊的类, 就可以成为相对于这个种概念的属概念, 这样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比如有了角的概念, 就可以定义“直角”, 只需要把其中“直”的含义表述清楚, 再加上角的原有属性, 就成为直角的定义。可以把直角定义为“90度的角”, 也可以定义为“两直线垂直时所形成的角”。这种方法在逻辑中叫做“种加属差”法。

(二) 含义多重性

根据前面所述, 角本质上是为了描述两条直线方向之间关系而产生的概念。但角不仅表示关系, 同时又具有形与量的含义。一个概念直观上表示为图形, 数量上可以比较大小, 同时又表示两条直线方向上的关系。想要用一个简短的定义表述出这三种含义, 显然很困难。

(三) 相对独立性

角难以用定义表述的第三个原因是构成角的要素 (顶点、射线) 与角的形状和度量都没有直接的联系。在点线面体这个系统中, 可以说积点成线或点动成线、积线成面或线动成面、积面为体或面动成体。点线之间、线面之间、面体之间都具有直接的联系, 可以用点理解线, 用线理解面, 用面理解体。而顶点和射线作为角的构成要素, 与角就不具备类似于此的“包含”关系。从度量的角度说, 角的度量系统与线的长度的度量系统也是不一样的。如果把角的概念归结为三个含义, 从意义上说表示方向的差异, 从形状上说表示两条射线相交于一点, 从度量上说表示张开的“程度”, 那么这个系统与点线面体的系统就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一个系统中的概念用另外一个系统中的概念来定义, 自然是不好理解的。这或许也是角的“弧度制”产生的原因。角的弧度制指的是用单位圆 (半径为1的圆) 的弧长作为对应圆心角的大小。比如, 如果把一个单位圆平均分为4份, 那么其中一段弧长就是对应圆心角的度数为360÷4=90度。在研究问题的时候, 就经常用弧长代替90度了。这样就可以克服度量系统不一致的困难了。

(四) 相对无关性

角概念定义之难还有一个原因, 是缺少一个相对的概念帮助理解。数学中一些概念的定义是依赖于其相对概念的。比如负数的概念, 首先理解为“不是正数”, 而且与正数意义相反。如果把“收入”用正数表达, 那么付出就是负数。如果把向东行走的路程用正数表示, 那么向西行走的路程就用负数表示。再比如分数的概念, 这里的“分”是相对于“没分”而言的, 也就是“整”。最初理解为“不是整数”, 是分割产生的数。角概念在角系统中的原始性使得它没有一个相对的概念帮助理解, 也就是没有“非角”的东西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 历史上认识角的初级阶段把两直线平行或重合视为没有角, 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是合理的。就像在小学数学课程中把“整除”和“有余数”看做相对关系, 所以把整除叫做“没有余数”。从数学表达统一性的角度来看, 实际上不是没有余数, 而是所有正整数之间的除法都有余数, 整除的情况叫作“余数为0”。

鉴于以上理由, 角定义之难是个客观现实。据此就需要研究教学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一个基本观点是, 角的认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学生需要在各个年龄段的学习中经常接触到角, 在与角相关联的其他内容的学习中逐步熟悉角。因此, 作为数学课程的设计者以及教师, 还应当了解与角相关联的内容究竟都有什么, 如何在不同阶段、不同内容的教学中渗透与角相关联的内容。这一论题将在本刊第10期继续讨论。

注释

1 注释:这里的“平角”指的是平面上的角, 与现

2 参见:Isaac Barrow.Euclid's Elements.London:Printed and Sold by W.Redmayne.1714.p.1.

3 参见:J.M.Wilson.Elementary Geometry.London and Cambridge:Macmillan and CO.1868.p.4.

4 参见:邹大海.从墨子看先秦时期的几何知识,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0.3.

5 注释:“完美数”指的是除了这个数本身, 所有因数的和等于这个数本身。比如6, 除了6之外还有1、2、3三个因数, 这三个因数的和恰好是6本身, 因此6是完美数。类似地, 28也是完美数。

6 参见:S.G.Tollemache Heatly, ESQ.Journal of the 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Vol.XI.Part I.January to June, 1842.P.230.

篇3:解析七宗性困惑

困惑之一:我今年才30岁,可在被性唤起之后,我的阴道还是那么干燥,我该怎么办?

许多因素可导致阴道干燥,其中你正在使用的药物很可能与此有关。有些抗过敏药物含有肾上腺素的成分,它能使黏膜丢失水分,比如治疗哮喘的色甘酸钠(商品名:咽泰,气雾剂),治疗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皮炎的扎普斯特(商品名:敏喘灵)等。如果这确是问题所在,可改用不太会使水分丢失的药物,如可治哮喘的去氧羟嗪(商品名:克敏嗪),治疗鼻炎的特非那定(商品名:敏迪)等。另有一种乳胶避孕套,它含有成分为壬苯聚醇-9的杀精剂,会对阴道产生刺激作用,导致疼痛和干燥的感觉。因此,如果你正在使用这种避孕套,最好换用不含杀精剂的避孕套以及水性润滑剂。当然,阴道是否润滑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你的月经周期,大多数女性在排卵时阴道分泌物最多,而其他时间就相对干涩些。

若你认为上述任何一种解释都不适合你的时候,最好向医生咨询,做一些检查,以排除可能引起阴道干燥的感染,比如真菌或细菌性阴道炎。

困惑之二:为什么当我服用避孕药之后性欲直线下降?

很不幸,避孕药的不良反应中有一项就是有可能抑制性欲。国外的一项医学研究曾经发现,女性停服避孕药的原因,大约87%是由于出现了各种与性有关的不良反应,包括性幻想减少、性冲动减退、消极情绪增加等。医学专家发现,避孕药能够降低体内的睾酮水平,而这种激素恰恰是引起性冲动的关键因素。如果你正因此而困扰的话,不妨和医生商讨能否更换一种低剂量的单相避孕药(这种药物所提供的激素量在整个月经周期中比较稳定),如妈富隆。如果效果不佳,那你只得停用口服避孕药,并改用其他非激素类的避孕方法,比如使用避孕套或阴道避孕隔膜。

困惑之三:对我来说,丈夫的阴茎太大了,而他却一直对他的阴茎尺寸感到自豪,几乎不顾我的感受。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的性生活较为谐调?

如果他的阴茎真的过长,比如当他插入很深的时候你感觉到阴茎在撞击你的宫颈。解决的办法是改变体位,尽量采用那些可以限制插入过深的体位,比如侧卧位或女上位。女上位可能更适合,因为由你来做运动,可以控制他插入的深度。记住以下体位应该避免:后入位和两腿抬高的正面体位。这两种体位很容易导致插入过深。

如果是他的阴茎太粗的话,那你最好采用润滑剂,合适的润滑剂能明显减少抽动过程中的摩擦力,从而保持做爱的快感而不是疼痛。

许多男性认为生殖器的大小代表了性能力的强弱,其实生殖器的大小和性能力、生殖能力没有绝对关系(除了阴茎发育不良者之外)。事实上,在做爱时,阴茎的大小绝对不是问题,女性最敏感的部位是在阴道前段1/3处到阴蒂,所谓的高潮G点也位于这前1/3处。一般男子阴茎勃起时都足以到达这个长度,因此只要勃起的硬度足够,加上一定的技巧和持续时间,完全可以让女方感到满意。

困惑之四:三个月前我生完孩子之后,就再没有性冲动了,我怎样才能恢复正常性欲?

当你的睡衣从充满情趣的紧身内衣变成粘着孩子呕吐物的汗衫,当然没有人会觉得这很性感。在生育之后,性欲降低会持续大约一年。特别是在哺乳的时候,体内催乳素的水平会升高,这种激素会明显抑制性欲。而同时出现的雌激素水平降低也会引起阴道干燥。这些影响可能导致性交疼痛,并使你下意识地避免做爱。

解决之道就是尽量用一些非性交的方法示爱。比如:某个浪漫的晚上,你们俩可以亲热上半个小时,但不跨越最后界限;在他上班前、下班回家后以及上床前给他一个深情地吻(这里所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吻而不是在脸颊上敷衍地亲一下)。这些简单的举动不仅可以在特殊时期使你们保持亲密关系,而且有助于你尽早恢复性欲。但如果你的性冲动在一年内(或者断奶之后的短期时间内)仍然没有恢复,那么你应该和医生谈谈:性欲降低可能是激素失衡或者产后抑郁症的征象。

困惑之五:在性生活中,我达到性高潮的时间通常需要45分钟,甚至1个小时,有什么方法能够使我尽快达到性高潮?

如果你觉得到达高潮前的时间太久,那么你回想一下会不会与你的呼吸有关。因为科学家发现,许多女性在性交过程中比较紧张,以致呼吸变得较浅,氧气吸入较少。而氧气对于性高潮来说至关重要,吸入的氧气越多,可能更快地到达快乐的顶峰。因此,在做爱的过程中最好快速深吸气,想象着空气被深深吸入体内的感觉。

出色的前戏能够大大影响做爱时间,真正性生活和谐的夫妻,插入性交也许只有15分钟,其他时间则是彼此营造浪漫旖旎、春情荡漾的气氛。只要二人心中有爱,彼此能满足对方,就算只有短短几分钟,也能令人享受性爱的欢愉。因此你不妨多花点时间在插入之前,等你们真正开始"运动"的时候,你岂不是早已进入状态了?

困惑之六:我丈夫是一个不爱戴避孕套的人,总说这样会坏兴致;还说采用女上位姿势不会受孕,我应该怎么办?

你的丈夫可能有一点自私。首先记住一点:即使是一滴精液,甚至是性兴奋时产生的分泌物都有可能使你怀孕!所以,最好还是在插入之前就带上避孕套。另外,说到体位,确实有某些体位有助于增加怀孕的概率,比如男上女下(女士两腿屈曲)位就有利于精液直接到达宫颈口,减少精液流失,但也仅仅是可能而已,况且这指的是受孕而不是避孕。因此,千万别指望体位在避孕中能有什么帮助!

其次,避孕套确实存在减弱阴茎敏感度的问题(毕竟隔了一层嘛),许多男性往往借此理由拒绝它,但从另一方面来分析,降低敏感性则意味着性交时间的延长,对于某些一两分钟就"投降"的男性来说,还是一种治疗早泄的有效方法。何况现代避孕套的制作工艺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一些优质超薄避孕套对敏感度的影响已经很小了。

困惑之七:我们经常一晚上做爱几次,但往往事后很累,而我丈夫却说这样才尽兴,真得如此吗?这样会不会对身体有损害?

篇4:三维教学目标:困惑与解析

三维教学目标是引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标尺, 作为教育决策部门, 负有对其说明的责任, 作为研究者, 有义务对其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如果决策者与研究者皆含糊其辞, 一线教师就会无所适从, 陷入迷惑。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拟就三维教学目标的本质、表述和实施等作出一个扼要的回答。

一、三维教学目标“虚化”之因

我们极力倡导三维教学目标, 为什么效果不尽人意呢?要回答这一问题, 有必要追忆美国旨于改进学校质量的10年行动计划 (《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 的落实情况。《至关重要:美国未来的教学》公布以后, 曾给美、英、澳等国带来了希望, 然而十余年后的今天, 其全面改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期许并未兑现,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未能顺利构筑有关。[2]成功的教学改革, 在于帮助教师去获得或开发有关实施细节的新思路, 在于构筑一种不同于以往的崭新命题, 以使教师以富有成效的方式去设计教学。然而, 倡导三维教学目标以来, 决策层与理论界却一直未能完成这一知识基础的构筑。

决策层习惯于把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当作推进教学三维教学目标的“可靠点”, 仅提出一个用作追求的宏观目标, 至于如何表述和落实它, 则要求解读者和执行者自我意会、随机应变。在决策层看来, 提出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就够了。那么, 接下来的问题是, 由谁来制订三维教学目标的实施细则呢?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能担此重任吗?从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情况看, 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尚缺乏转知成智的应对能力。撇开别的不说, 理论研究者仅在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上就存在分岐。有的理论研究者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有的倡导对话教学, 有的偏向于小组合作教学……这类似于盲人摸象。究竟应遵从何种秩序与规则才能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彼岸?理论研究者往往是众说纷纭。一线教师在专业发展中虽学过课程与教学理论, 但专业训练远远不够, “对教学的理解、对课程和学生的把握都存在问题, 特别是对新课程要求的知识观的变革缺乏准确理解和把握。另外, 目前条件下, 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 教学研究不足”。[3]这些实情决定了一线教师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的局限性。甚至, 倡导三维教学目标这么多年了, 多数老师还不识其“庐山真面目”。

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离不开“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四个要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亦然。要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首先, 一线教师必须具备称职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组织教学”、“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和“自我调控”等方面的能力, 要进行教学改革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次, 三维教学目标应是明确的和被理解的。正确的教学目标需要用清晰的形式表达出, 目标正确而不明确, 就会导致教学计划含糊, 实行阶段也就难以把握;再次, 执行者要熟知达成目标的程序, 即关于“怎么办”的知识。有了明确的目标后, 执行者需要选择科学、合理的目标实现路线。如果选择的操作程序错误, 就可能事与愿违。最后, 要强调的是, 严格的督促检查必须贯穿始终。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 丝毫的懈怠和放任自流都可能贻害巨大。作为管理者, 必须随时跟踪三维教学目标的进展情况, 若发现问题, 就应及时协商、处理, 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运行向着预定的方向进展。

称职的能力、明确的目标、科学的程序和严格的督查是确保教学目标达成的要件, 而反观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 恰恰是在除“称职的能力”外的其他方面出了问题。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的内涵捉摸不定,

·教学认识论·

更不知通过何种程序达到三维教学目标。三维教学目标的履行, 实质上是一种教育实验。既是一种教育实验, 就需要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 只有遵从了操作规程, 才可能得到预期的结果。这类似于搭乘出租车, 只有司机知晓“乘客的目的地”和“如何达至该目的地”时, 乘车行为方为有效。我们常说教师的劳动具有创造性, 这话的确不假, 但面对含糊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师也会出现行为的规避。任何社会中, “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 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 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4]。在三维教学目标的推行中, 教师回避工作中模棱两可的概念, 乐意接到上级的具体指令。

二、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

解读三维教学目标的过程中, 曾出现过两种典型化观点:一是均衡论;二是补缺论。持均衡论观点的教师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作齐头并重的三个“面”, 并力图在教学中面面俱到, 但授课时受到教学资源和视野的限约, 教师在课堂上总有一种忙不过来的感觉。持补缺论观点的教师则变“讲”为“动”, 讳“讲”如深, 这样的课堂过于注重“过程和情感目标”, 而作为基础的知识目标却没有得到落实, 一堂课下来, 有些华而不实。

均衡论的式微, 说到底是因为教师在处理教学目标时出现了多个中心之故。一节课的时间是固定的, 教师在一节课中既想干这又想干那, 就会把各种矛盾平均对待, 从而陷入均衡论的怪圈。全面不等于均衡, 均衡不等于主次不分。在哲学中, 我们熟知重点论的思维方法, 它与均衡论相对应, 是指在研究复杂事物的发展进程时, 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看问题、办事情, 既要全面又要抓住重点。事物存在的矛盾及矛盾发展是不平衡的。三维教学目标中, “知识与技能”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三者并不具有同等的生态位。当然, 也不能平均使用教学力量。明白了这一点, 就能在贯彻三维教学目标中排除各种外在干扰, 把思想与精力始终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一核心目标点。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也要反对补缺式的一点论。传统的教学过分注重知识目标, 但现在矫枉过正, 在某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适度讲解, 而是虚化或放

·教学认识论·

弃“双基”。有时为了吸引学生, 大量运用声像资料, 学生的注意力往往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毋庸置疑, 课改尝试中, 一些课堂的内容丰富了, 形式生动了, 但是我们亦尝到了浮华背后的艰涩, 如学生计算能力减退、字词基本功下降等。《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10期中曾有一则案例[5]:一位教师讲《景阳冈》一课时, 把教学重点放在主人公在什么情况下打虎、分别打在什么地方、如何打的和结果怎样等方面, 而省略了学生认字、造句和说话等基本环节。整整一节课上, 学生讨论, 发言, 模拟打虎, 讲故事, 热闹非凡, 而对本课最基础的听、说、读、写等训练却较少触及, 一节课下来, 有的学生连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练。像这样矫枉过正同样是对三维教学目标的误解。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但聚错焦点同样无价值可言。均衡论缺乏教学的“中心”, 补缺论则选错焦点, 把焦点置于次位目标 (过程、情感等) 上, 出现了华而不实的“虚荣”。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去拓展。新课改视界下的教学目标是多元的, 究竟哪一目标应成为教学的中心目标呢?根据对“教学”的理解,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 通过这种活动,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 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6], 无疑, “知识和技能”就应成为中心目标, 因为只有抓牢双基, 才能以此为基础, 促进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 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知识与技能”是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 是众矢之“的”。“过程和方法”虽也作为教学目标, 但它是次位的, 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关联项目。换言之, 只有在协同实现“知识与技能”这一中心目标的过程中, “过程和方法”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 离开了“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和方法”目标就会无所依托。“过程和方法”目标首先是以“手段”的身份呈现的, 如果“过程和方法”在发挥自身功能中恰如其分, 那么, 其作为教学目标的目的也就浑然天成。从这个意义上说, “过程与方法”担当着目标与手段的双重角色, 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 具有形成性的特质。但遗憾的是, 在实践中人们常常忽视了这一点, 从而过度地渲染过程、滥用方法, 导致教学的“虚脱”。“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检视学生对教学所持的基本看法和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 有的学生可能是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 我们现在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与情感, 让学生热爱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 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同样也是次位目标, 它始终须绕“学”而“乐”, 而不能自得其乐、更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 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 而是有中心、分先后的从属关系, 其中, “知识与技能”是“中心”,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附属”。三者彼此渗透, 相互融合, 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

三、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明白了三维教学目标的实质, 如何表述和实现它就变得较为简单。在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实现中, 我们必须牢记“知识、技能”这一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不明确, 师生就易在形形色色的热闹中迷失方向, 遁入旁门。三维教学目标中, 知识目标具有奠基作用, 无论是智力因素还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皆须以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内化为基础, 离开了知识的习得, 就谈不上学生的能力培养、方法获得和情感陶冶等。因而, 课堂实践中, 应该始终把注意力紧盯于教学的中心目标之上, 稍有偏离即马上回归。若能这样, 就可有效避免教学偏离,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这自然要求:

(一) 三维教学目标的表述: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有效表述可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根据, 为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和评价提供准则。教学目标表述正确、清晰易懂, 就为教学目标的实施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教学目标表述不当, 不仅会浪费资源, 而且会对教学活动产生误导。因此, 课堂教学设计时, 应正确表述教学目标。首先, 要研读和领会学科课程标准, 弄清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其次, 要理解教学目标分类的理论知识, 学会如何正确表述教学目标;第三, 目标要重点突出、全面、明确。既不能在教学目标上的表述和实现上主次不分, 也不能沉溺于一点而忘却其余, 而且要有明确的行为水平要求。

(二) 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突出中心

新课改的不少课堂中心分散, 几个教学目标齐头并进, 没有统领, 哪个意思都说不透;虽有的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处于欢声笑语中, 却小题大做、离题万里。这些毛病的出现, 都是因为事先没有确立好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学时随心所欲所致。突出中心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这里所说的中心, 是指中心目标, 是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主要预期。它的基本要求是集中、鲜明。所谓集中, 是说一堂课只有一个中心目标, 全部教学都要围绕这个中心说深、说透;所谓鲜明, 是说所表现的中心必须清清楚楚。确立了中心目标,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调动一切可用的手段, 为突出中心服务。

突出中心的方式有很多, 最常见的是教学方法的整合和教学手段的辅助:

(1) 教学方法的整合。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运用条件和优缺点, 要有成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务必实现教学方法的整合。教师既不能一讲到底, 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自学而甩手不管。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酌虑。魏书生在这方面堪称典范。有一次, 魏书生到台湾讲学, 在没有提前告知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却上出了一堂令人折服的示范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卖油翁》。下面看看魏书生老师是如何处理这节课的:

(1) 问学生:“学古诗词要做些什么?”得到学生的回答“解决生字, 理解词语, 学会翻译, 会背诵、默写”后, 便让学生打开课本, 小声读课文。

(2) 学生通过查字典和文下注释自学遇到的生字词。

(3) 在相互纠正中理解和归纳古文的意思。

(4) 背诵课文。

整节课的学习中, 始终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在学生存疑之处, 适时点拨和议论, 多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为活跃课堂气氛, 恰当运用读、说、诵的方式, 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尽管这节课没有花里胡哨的扮演, 却真正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

(2) 教学手段的辅助。为了增强教学方法的功

·教学认识论·

用, 运用方法时经常结合使用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指为提高教学方法的效果而采用的一切器具和设施。它包括教学用书、直观教具、现代化视听工具以及专用教室。现代教学在研究教学方法时, 必须考虑教学手段, 特别是要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增强教学效果。[7]一些教师懒于使用教具, 本可用多媒体高效展示的内容却用粉笔慢条斯理地书写, 结果一节课所讲无几, 且易形成拖堂的坏习惯, 这更需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引以为戒。

(三) 三维教学目标的评价:照应中心

课堂教学目标与评价是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的。目标为评价提供了尺标, 而评价又为调整目标提供了依据。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就是由目标到评价再到目标的过程。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多维的, 这些目标有层次上的高低之分。所以, 教学目标的评价也应有主从之别, 在兼顾其它教学目标时应始终围绕教学的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 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指向它。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评价的首要标准是事先确立的中心目标。教学中心目标一旦确立, 本身就主要负载着检验教学过程的功能。这种检验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检验并校正教学进程的方向;二是检验并促成教学内容的达标程度, 使次位目标向中心目标靠拢。离开了教学的中心目标, 任何形式的“探究”和“活动”都是无意义的, 对它的评价也是应该加以慎重的。

摘要:如何表述和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三维教学目标是引领新课改课堂教学的标尺, 作为决策部门, 负有对其说明的责任;作为研究者, 也有义务对其作出符合原意的解读。本文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 拟就三维教学目标的本质、表述和实施等作出一个扼要回答。

关键词:三维教学目标,困惑,解析

参考文献

[1]牟艳娜.众说纷纭:“三维目标”之惑[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 (06) :5.

[2]冯大鸣.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新进展[J].教育研究, 2008, (05) :98.

[3]牟艳娜.专家释疑:“三维目标”重在理解与落实[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 (06) :7.

[4]不确定性规避[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241914.htm, 2011-07-28.

[5]孙钰柱.当前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10) :27.

[6]教学[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296035.htm, 201107-28.

篇5:深度解析关于心理咨询的8大困惑

执行/刘利

支持专家/姚树桥童辉杰傅安球苏林雁王湘

由于节奏加快,压力增大,现代生活方式中带来心理刺激的事件增多,所以,即使是心理素质再好的人,也免不了出现心理上的困惑、问题。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想到做心理咨询,看能否让压力得到缓解,让自己少一些焦虑和压力,多一些快乐和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心理问题已经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很多人对心理问题不再持有偏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心理咨询方面做一次尝试。

那么,你了解心理咨询吗?怎么走出接受心理咨询的第一步?人们对心理咨询存在哪些误解?心理咨询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本刊联合新浪网健康频道做了一项调查(共有2852人参与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人曾经或者愿意接受心理咨询,30%的人对心理咨询抱排斥态度,很多人对这一新兴行业存在误解和困惑。为此,本刊根据调查结果特别选出8个令人感到困惑的问题,并邀请了经验丰富的资深心理咨询专业人士解读有关问题,让更多的人对心理咨询做到“心里有数”。

专家简介

姚树桥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湖南省心理学会副理事长。擅长心理障碍诊断和心理咨询。

童辉杰心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所长、苏南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擅长心理咨询、心理测验与评价,在临床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等领域具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与观点。

傅安球上海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主任。擅长应激障碍、神经症、性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心境障碍等心理问题的矫治。

苏林雁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长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保健,主持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门诊等。

王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临床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秘书。多年从事医学心理学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

(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1心理咨询对哪些心理问题有效?

调查你认为哪些问题可以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可多选)

★婚姻情感方面的困扰80%

★工作压力85%

★人际关系不佳50%

★精神分裂症30%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对婚姻情感问题,心理压力、人际交往问题有较好的效果,对精神分裂症等重型精神疾病无效。

详细解答:

如果碰到了以下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可以考虑心理咨询,因为多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收到良好的效果

婚恋情感问题困扰。

家庭问题。

工作生活压力。

人际关系问题。

个人在自尊自信心方面的问题。

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成绩差等。

工作上的问题,或不能从事一些工作。

环境发生变化,不能适应。

其他心理社会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心理问题。

如果是出现了以下方面的心理问题,即使去心理咨询,也难以解决问题,建议去找精神科医生诊治:

涉及人格障碍的问题。

缺乏自知力的重型精神疾病。

求访者博客心理咨询后的点滴感悟

求访者:青青草,女,40岁,媒体记者,曾因情感问题接受心理咨询。

那段时间因情感问题,心情很长一段时间都很糟糕,于是我想到了心理咨询。当意识到自己在心理方面存在问题,并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我觉得这真有点可怕,感觉自己非常无能,完全是个失败者。周围其他人都正正常常生活着,自己这是怎么了?找心理咨询师,甚至找精神科的专家,好像就是承认自己疯了一样。然后,我又想起了另一个有点可怕的问题:“如果周围的亲戚朋友或同事知道了,他们会怎么想?”所以,在好长一段时间里,我实在不敢想象去看心理医生,自己忍受着,尽量在各方面做得好一些。直到最后,我觉得自己不想再忍了,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还是找了一家知名大学下属的心理咨询机构。给我做心理咨询的是一位中年女性心理咨询师,她人非常和蔼,给人非常踏实的感觉。经过几次咨询后,我真的感觉好多了。

我想,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可以有很多很多,可以是很平常的心理困惑,也可以是比较重的心理问题。不管是哪方面的问题,去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个失败者或者是无能的人。相反,这意味着你比周围那些本来有心理问题,却装作若无其事的入更明智。心理咨询可以让人感到豁然开朗。咨询师与亲朋好友不同,他不会指着你的鼻子告诉你做错了什么、应该怎么做。心理咨询师会耐心、没有偏见地倾听你,这与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人是不同的。至少有一点,对你个人的感受和情绪,周围的很多人都不关心,而在心理咨询师那里,你的想法和感觉会得到验证,你感觉真正有人在倾听你、理解你,真正有人在关心你的感受。

2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做什么?

调查心理咨询师能帮你做什么?(可多选)

★心理咨询师会帮你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教给你面对问题的方法70%

★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找到消极的思维方式或消极的对待问题的方式,并设法改变它们50%

★把问题都交给心理咨询师,他会告诉你怎么做45%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师的职责不是简单地告诉你做什么,而是教会你面对问题的方法,帮你找出不良的思维或行为方式。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不是替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是鼓励人自助;心理咨询也不为来访者作选择、作决定,而是引导其自己负起责任。通过心理咨询,求访者可以在以下方面获得助益,也可以此作为判断心理咨询效果的部分标准: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找到生活中的“拦路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后,咨询师会提示你采取适合的行为改变,来战胜这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是你无法控制的,咨询师会告诉你如何去面对这一事实。

咨询师可以帮助你找到引起悲伤,抑郁和焦虑等不良情绪的消极思维方式。通过鼓励你建立个人信心,并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克服这些“自找”的不良情绪,咨询师可帮助你建立一个相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咨询师可以让你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积极的变化,找到那些影响人际关系的不良行为方式。可以教给你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找到与那些影响你情绪和感受的人的正确交往方式。

咨询师还可能教会你分析问题、找到问题根源的思路。你会意识到自己以前从没有注意到的行为和

想法,并能找到自己行为的原因动机,找到影响你好心情的不良因素。

如果你有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咨询师可以进一步推荐你去做药物治疗等需要精神科医生参与的治疗。

至少可以找到一个认真、没有偏见倾听你诉说的人。

误解与真相:婚姻家庭问题

误解:婚姻家庭问题心理咨询,必须夫妻双方都去咨询。

真相: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夫妻一起去,这样能取得最好的效果。但是,如果实在难以实现,一个人去也是有作用的。因为家庭中一方的改变,也会影响到夫妻关系的变化。我们每个人只能控制自己本人的行为和想法。所以,要想让夫妻关系改善,首先可以从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做起。

误解:婚姻情感咨询时,咨询师会总偏向某一方。

真相:一个好的婚姻情感咨询师是不会偏向任何一方的。如果咨询中感到咨询师偏向另一方,并没有支持自己的意思,可以考虑换别的咨询师。

误解:快离婚了,才需要考虑心理咨询。

真相:如果发现了婚姻关系中的一些早期的不良迹象,就可以去做夫妻关系的心理咨询。另外,如果夫妻双方想让婚姻关系更加巩固,或者结婚前想让婚后关系更加融洽,都可以考虑婚姻家庭方面的心理咨询。现实当中,更多的是夫妻快要离婚了,才去咨询的。心理咨询不能保证不离婚,但可以帮助夫妻双方做出最好的决定。

3心理咨询的内容就是谈话聊天吗?

调查在你的印象中,心理咨询主要是做些什么?

★陪你聊天、谈话32%

★对你进行思想教育、说服、劝导37%

★根据心理咨询诊断结果开药治疗10%

★以上都不对21%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不是聊天或谈话,也不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也不是开药治疗,而是有独特的原理和理论支持。

详细解答:

首先,心理咨询既不是普通的谈话,也不是随随便便、漫无目的的聊天。无形中,心理咨询师在谈话中会运用到很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以及技术,心理咨询师与求访者的谈话是为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有理论支持的积极思考的谈话,与一般谈话或聊天的消遣作用有着天壤之别。

其次,不能将心理咨询等同于思想教育工作。心理咨询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就这一点来说,和做思想教育工作有着本质的区别。思想工作在未开始前就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个人的独特性往往被忽视,而心理咨询是非常注重个别化,或个体特征的。比如同样是对工作环境不满,竞争心或支配欲太强的人,经过咨询往往会体会到“顺其自然”或“无为”的益处,产生相应的行为改变,而有自我怀疑、害怕竞争、回避挑战的人则可能受到鼓励从而积极生活,或提出“有为”的观念。同样是因考虑离婚问题走进诊室,一人最终可能决定毅然分手,而另一人则选择以包容和沟通来努力维系婚姻,这取决于个人的性格以及价值观。心理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会尽量保持中立,避免以自身的价值观去影响来访者,主要是帮助来访者全面分析及理性思考问题,从而达到领悟,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并付诸于相应的行动,在这方面与思想教育大不相同。

此外,心理咨询师不同于精神科医生。从本质上来说,精神科医生所遵循的工作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包括从生物学的角度理解疾病,以诊断、开药为主要治疗内容等。而心理咨询师所遵循的工作模式是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学的模式,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理解问题发生的机制。尽管某些心理咨询师会给予药物(并不是所有心理咨询师都有处方权),但其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进行心理层面的帮助与矫正。从工作范围来说,精神科治疗主要针对一些相对较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而心理咨询的对象往往是有困扰的正常人,或者相对较轻的精神障碍(如有明显心理因素影响的神经症)。

如何找到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

目前,国内开设心理咨询的机构:

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高校下设的心理咨询机构。这类机构多数原则上是面向本校师生,且是免费咨询。但也向社会接受心理咨询,需要收费,且需要预约。可以直接打高校总机转接或通过学校的官方网站找到预约方式。

各大医院的医学心理科或医学心理学研究中心。这类机构下面的咨询师同时具有处方权,可以开药。一般在公立医院就诊时,挂心理咨询的号即可(有可能限号,如一位医生一个上午只有5个号)。

各大精神卫生机构下设的心理咨询中心,这里的医生多数有精神科专业背景,有处方权。

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如咨询公司、中小学的心理辅导站等。

如何找到适合的咨询师:

找自己信任的人,如亲友、同事推荐的好的咨询师。

如果你的问题比较具体,可以找相关领域的咨询师。可以到相关机构的网站查询咨询师的特长。

了解一下咨询师的情况,比如他从事的是哪方面的专业,专业背景是什么,有什么特长,研究的是哪个领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年限等。

4心理咨询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起作用?

调查发你觉得心理咨询一般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多选)

★每次20分钟以内39%

★每次50分钟左右61%

★去咨询1~2次就够了45%

★需要咨询5~10次,甚至更多次55%

每次心理咨询时间在50分钟左右为宜,多数心理问题需要5~10次,以至更多次的咨询。

详细解答:

一般地说,一次心理咨询的时间以40分钟到1小时为宜。心理咨询的来访者经常会提出延长咨询时间的要求,原因不外乎认为自己的问题复杂,一下子说不清楚,或者希望咨询时间长些,自身受益更多,问题解决更快。但事实上,时间长了,咨访双方都容易感到疲劳,影响咨询效果。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问题的产生往往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此,期望心理问题迅速得到解决的心情虽然很自然,但实际上一次咨询所能产生的领悟是有限的。

咨询次数根据情况每周1~3次。由于心理问题的复杂性,弄清问题所在、寻找问题根源、制订并实施治疗方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因此,心理咨询是一个过程,一次谈话不可能完全解决问题,往往需要5~10次才可起到一定效果。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以及心理咨询流派的不同,所需要心理咨询次数也不同,长者需要10次、20次,甚至更多。在心理咨询中,第一二次谈话往往主要是收集咨询者的资料,做出初步的判断,以及商定基本的治疗方案;

5去心理咨询,会不会被批评、泄密?

★在你印象中,心理咨询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多选)

★心理咨询师会非常尊重来访者(来咨询者)11%

★心理咨询师会为来访者严格保密20%

★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做得不好的地方提出批评39%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师对来访者是完全接受与尊重的,并会为来访者严格保密,不

会因为来访者做得不好而批评指责。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工作强调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一视同仁,做到完全的接纳与尊重。也就是说,咨询师将每个求助者都视为有价值、有情感、有独立人格、有解决问题的潜能、也具有一定缺点的人。一些他人可能会批评责难、甚至嘲笑讥讽的问题,或者自己感到自责愧疚、悔恨不安的问题,在咨询师的面前,均可以直言相告、和盘托出,而不必担心咨询师会怎么看,会有什么反应。即使是有一些有悖社会道德规范与习俗的行为的人,咨询师也会持开放的态度,平等真诚地对待。这种咨访关系是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来访者树立信心,促进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新的人际经验进行更多的交往。

由于心理咨询往往涉及隐私,许多来访者在选择心理咨询前会有很多思想顾虑:如果这件事被别人知道了怎么办?心理咨询师会不会随意谈论我的事情,其实心理咨询师有着严格的职业道德准则,要求对咨询的内容、测验的结果以及诊断等严格保密。来访者的姓名、住址,工作、与咨询无关的经济,社会及生活背景,咨询师都不允许好奇和过问,在咨询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可问可不问的不问,可说可不说的不说”。也就是说,只有有助于解决来访者问题的信息,咨询师才会去了解。当然,也存在保密例外,如果确实存在危害来访者自身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危险,咨询师则有责任告知相关的人员或机构。

第二阶段则是治疗与改变阶段,主要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同努力,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矫正,改变不良的认知、情绪及行为,第三阶段则是来访者将在咨询室中所得的新的观念或经验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以取得进一步疗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然,咨询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与咨询的次数直接相关。有宣传说通过三四次心理咨询就能解决问题,这不全面、也不够科学。对于非常普通的问题(如求访者只是想找个人说说话等),一两次也就足够了,但对于多数心理问题,需要更大的耐心。

误解与真相:儿童青少年问题

误解:孩子只有出现了多动症和自闭症才需要心理咨询和治疗。

真相:多动症等行为障碍的确比较多见,也需要及早得到处理。但儿童青少年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也需要考虑心理咨询和治疗。比如,孩子违法违纪,不上学,与父母吵架,成绩不好,存在焦虑、抑郁、恐怖、学习压力等,都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得到适当的处置。

误解:心理咨询时,只要把孩子带来就可以了。

真相:除了带孩子来咨询室外,第一次咨询时,最好带上孩子的成长记录本,如成长时期的录像、日记、作业和别人的评语等。这些有助于心理咨询。

误解:孩子有心理问题,把他交给咨询师,问题就解决了。

真相:很多家长认为将孩子带到诊室就完成了任务,把孩子的问题全部交给咨询师来解决,自己就没有了责任。而实际上,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与家庭环境及教育模式有关,因此家长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也需要做一定的调整与改变。家长喜欢求助外援,希望医生帮助他们解决全部问题,自己不要承担任何责任,这是不现实的。

6心理咨询室里气氛是不是很神秘、紧张?

调查 你感觉心理咨询室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可多选)

★神秘,紧张10%

★温馨、舒适、安静70%

★任何场所都可以进行心理咨询30%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室并不神秘,相反要让来访者放松,所以是温馨、舒适、安静的,心理咨询一般不要换在别的场所进行。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的特殊性要求咨询室要布置得比较温馨、舒适,环境要好,目的是让来访者感到放松。一般有椅子、沙发等,还可有小桌子,上面放有纸巾,来访者若哭泣时可以用到。各个咨询室具体的设置会有所不同,但目的无非是要人性化、舒适。另外,咨询室一般要求隔音效果要好,以免受外界干扰。室内无电话,手机要放在振动档。

很多来访者都希望能在自己喜欢或感到比较放松的场合咨询,如咖啡厅或者一些私人场所、家庭住宅。但是在这类场所咨询,不利于建立起恰当的咨访关系。而且很多家属提出在其他场所咨询的目的,是要咨询师隐瞒身份(如作为普通社交场合认识的朋友)去与来访者交谈,这样做不能建立起正常的咨访关系,因而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且,由于了解心理问题需要涉及大量的内心想法及感受,来访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往往会因有被陌生人打探隐私之感而觉得不快,甚至愤而中断谈话。即使谈话勉强完成,也不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当然,在个人知情的情况下,有的咨询师根据实际情况在咨询场所上再做考虑不是没有可能。

7与咨询师成为朋友好,还是保持距离好?

调查你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应该与心理咨询师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维持咨访关系,保持一定距离59%

★最好与心理咨询师成为好朋友41%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要想取得效果,双方应保持咨访关系,成为朋友会干扰咨询。

详细解答:

心理咨询不允许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友谊、发展咨询以外的关系,一般也不给家人或熟人咨询,这一点与普通的医生有很大的区别。与一般医疗活动不同,恰当、良好的咨访关系不仅是心理咨询的基础,还是其核心内容,甚至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在与来访者建立了友谊之后,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就很难保持中立,而是不由自主地持有某种带有偏倚的立场和观点,或直接指导来访者做某些决定。从来访者的角度来说,也很难做到真正将咨询师当作专业权威人士来看待,进而影响咨询的效果。而且由于谈话内容往往涉及隐私,与咨询师相熟的人在咨询过后不可避免地会有不自在的感觉,并产生“他是否会替我保密”的疑虑,这一点甚至会影响到友谊的维系。

心理咨询前,要做哪些准备?

心理咨询前,可以对自己的问题稍做整理,或者写一个简要的提纲,以提醒自己有条理地叙述自身情况。由于心理问题往往较为复杂,涉及的人员及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求助者谈到自身问题时往往情绪较为激动。如果未做任何准备,则容易浪费宝贵的咨询时间。

首先,咨询前要想一想自己目前的情况和期望。可以自己一个人独自思考一下,把下面的问题写下来。

1什么问题在影响着你?是怎么影响的?造成了什么样的结果?

2通过心理咨询,你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3咨询师的哪些话语和行为你不能接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不会配合咨询师?

4你希望咨询师是什么样的?你觉得什么样的咨询师会对你帮助更大?

5哪些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方式你不能接受?哪些心理治疗或咨询的方式你特别相信?

6在选择心理咨询时,你有哪些顾虑?

7你以前心理咨询时,遇到过哪些不愉快或良好的事情?这些事对你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你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或学习到哪些东西?

在咨询前,可以把这些问题具体、详细地写下来,尤其是自己咨询的问题及原因等关键问题。咨询时,应该知道如何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还要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一种办法是把自己寻求咨询的原因都一条条写下来,然后大声一一读出来。自己听几次,这样更有助于自己把问题清楚明白地传达给咨询师。

8心理咨询中求访者多听好还是多说好?

调查你认为心理咨询过程中,怎么样最好?

★心理咨询师应尽量多说,多指导27%

★心理咨询是互动的过程,除了咨询师说外,我也要思考与总结73%

一句话答疑:

心理咨询中,要认真表述清自己的问题,感受、情绪等具体细节。同时要积极地参与其中,除了倾听咨询师的指导外,还要积极地思考。

详细解答:

许多人都误以为,来心理咨询室就是要听听咨询师怎么说或看看咨询师怎么处理。而实际上,在心理咨询过程当中,尤其是初诊阶段,心理咨询师往往说得很少,而且并不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或评论,而是尽量倾听来访者的问题。倾听一方面是为了了解更多更全面的资料,一方面也是充分尊重来访者、不以自身价值观去影响来访者的表现。因此,这种倾听是积极地听、有兴趣地听、不带偏见与框框地听,先不做价值评判地听,设身处地地听、并适当表示理解。在这种倾听的基础上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咨询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效果。所以,不要以为咨询师说得少,就是他没有工作,其实他在思考进一步的策略。

事实上,心理咨询是一种合作。如果你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心理咨询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应该做到以下几点:①坦白、实事求是。心理咨询师是专门经过训练的,他们会问一些关键的问题,但他们也不能看出来你心里到底在想什么。如果在回答他的问题时,你能坦白、说出真实的想法,那么心理咨询的效果会更好。对于个人的感受,也要真实地说出来。比如,在咨询中你有了新的反应和感受,也可以与咨询师交流。②如有疑问,大胆地向咨询师提问。如果有些地方没听懂,也可以请咨询师重复或解释。③期望要适度。心理咨询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个人的问题,这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有一定的耐心。只有个别非常简单的心理问题,才可能经过一次咨询就解决的。多数需要多次咨询。经过自己的努力,与咨询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解决问题。总之,心理咨询不是万能的。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只有在咨询过程中积极地配合咨询师进行自身的探索,并在咨询间隔期仔细总结与思考,将所产生的新观念或新行为方式进行实践,才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本人不愿意去心理咨询怎么办?

有时,有心理问题的本人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产生这种情况原因很多:①一些人不愿意让其他人了解自己的隐私;②一些人不太相信别人、心理咨询能帮助自己;③一些人拒绝承认家属所认为的“病”;④还有一些人的确丧失了自知力,是其严重精神疾病症状的表现。

不与来访者本人进行谈话,心理咨询是没有办法产生效果的,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家人再做工作,劝说其就诊的策略在此时显得尤其重要。通常,家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从自身的立场来劝说对方,殊不知反复提出对方所不能接受的理由实际上是在做无用功。只有进行“换位思考”,从对方的立场出发,提出对于他本人具有特殊意义的理由,才能真正打动他,使他产生前来咨询的动力。

咨询师博客

心理咨询行业值得反思

咨询师:童言无欺,男,心理咨询培训教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

现在“心理咨询”是一个很流行的词语,各地心理咨询的培训也进行得轰轰烈烈,但这个行业还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反思。

首先,在从业资格的把握上,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培训机构是出于创收的目的,心理咨询从业资格太容易得到。在一些发达国家,需要做到临床心理学博士,然后才能从事心理咨询相关职业,而在国内,很多相关学科的人,只要对此感兴趣,或者做了相关的培训,就可能得到有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很多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管理等工作的人通过短期培训即获得从业资格,但心理咨询与思想工作有很大的差别。除此之外,心理咨询考试中需要做案例分析,据了解,有的考生的案例分析中案例是编出来的。即使是经过正规的培训,但培训中的心理咨询练习是模拟的,而实际的心理咨询要复杂得多,所以即使获得了资格,心理咨询的水平也不一定很高。

因此,即使获得了心理咨询从业资格,许多情况下只是对个人心理学知识有所提高,并不能证明有实力从事心理咨询。所以,有专家指出,目前很多心理咨询实质上是陪聊,不一定专业,也不一定有治疗效果,只是作为一种社会支持,这类“心理咨询”也是一种安慰,也有一定的作用。

上一篇:我议见义勇为初一作文下一篇:光明牛奶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