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

2024-05-11

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共8篇)

篇1: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

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

总怀疑过往的岁月是被忧伤所弥漫,望着窗外的蓝天,它离我,似乎很远很远……

我,过着一如往日平凡的生活,不去追求什么,也从不去憧憬什么。因为,那一切离我,都很远很远……

放纵的年代已随着时间的年轮一去不复返,那仿佛已成为了上世纪的事。回忆当年,只有无限的凄凉与感慨!

为了让自己快乐,因此,那仅存有的回忆也悄然而逝了,而剩下的,只有空空的自己,面对着冰冷的四堵墙,仰望着窗外的天空,沉思……

不知从何时起,笑容开始颠沛流离。过往的岁月不舍昼夜得流逝着,我,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不知我的“昨日”已付诸东流,只知道傻傻地寻找,苦苦地等待!

寻找,一路的寻找,终于,终于累了,躺下来休息,可面对着眼前这痛苦的决择,我再次陷入了苦恼之中。我不知是应该继续追逐,还是该放弃,我害怕莎士比亚的悲剧再次重演,我害怕我之前的努力徒劳无功,我害怕……

终于,我屈服了,我向这时间投降了。如今的我,已没有了往日的那份闲情逸致,已没有了往日的那份豪情壮志。孤独的我,只能对着空山大吼,希望能够找回逝去的身影,可现实又是如此残酷!

我,渴望着新生,因为新生可以改变现实中的我,让我回到过去,我讨厌现在的我,讨厌现在自己所具有的.所谓的“阴柔之美”。如今的我,是如此的胆怯,是如此的懦弱。

我,总埋怨上帝的不公,可天知道,那是我自己造成的。“怨天尤人”已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梦寐已求的生活何时才能降临!

有时,觉得自己很自私,总把希望寄托于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却从不知自己去奋斗去追求,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宰者,真的,觉得自己很傻,是那种傻的不能再傻的傻!

篇2: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

高二作文:寻找,逝去的身影

高二(12)班杨振姬

总怀疑过往的岁月是被忧伤所弥漫,望着窗外的蓝天,它离我,似乎很远很远

我,过着一如往日平凡的生活,不去追求什么,也从不去憧憬什么。因为,那一切离我,都很远很远

放纵的年代已随着时间的年轮一去不复返,那仿佛已成为了上世纪的事。回忆当年,只有无限的凄凉与感慨!

为了让自己快乐,因此,那仅存有的回忆也悄然而逝了,而剩下的,只有空空的自己,面对着冰冷的四堵墙,仰望着窗外的天空,沉思

不知从何时起,笑容开始颠沛流离。过往的岁月不舍昼夜得流逝着,我,就像一个迷失方向的人,不知我的昨日已付诸东流,只知道傻傻地寻找,苦苦地等待!

寻找,一路的寻找,终于,终于累了,躺下来休息,可面对着眼前这痛苦的决择,我再次陷入了苦恼之中。我不知是应该继续追逐,还是该放弃,我害怕莎士比亚的悲剧再次重演,我害怕我之前的努力徒劳无功,我害怕

终于,我屈服了,我向这时间投降了。如今的我,已没有了往日的那份闲情逸致,已没有了往日的那份豪情壮志。孤独的我,只能对着空山大吼,希望能够找回逝去的身影,可现实又是如此残酷!

我,渴望着新生,因为新生可以改变现实中的我,让我回到过去,我讨厌现在的我,讨厌现在自己所具有的所谓的阴柔之美。如今的我,是如此的胆怯,是如此的懦弱。

我,总埋怨上帝的不公,可天知道,那是我自己造成的。怨天尤人已成为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不知道梦寐已求的生活何时才能降临!

有时,觉得自己很自私,总把希望寄托于对未来的憧憬之中,却从不知自己去奋斗去追求,让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宰者,真的,觉得自己很傻,是那种傻的不能再傻的傻!

篇3:寻找民国小学的身影

街的尽头,就是乡村的一角。瞧呀!弯弯的溪流,袅袅的杨柳,丛绿深阴之中,列着几座茅舍。旁边的池塘,承受着溪之流水。这地方,我仿佛前日来过吧,但是没有这样清幽。

溪流添了潺潺的汩汩之声,池塘的水,更深澈而澄清了。滨水的杨柳,也柔媚青葱了许多。地上的花儿,在这番新雨之后,莫不娇嫩活泼,生意盎然,愈形可爱,因为它们都受了雨的沐浴。所以绿杨丛中的鸟儿,忙得穿梭也似的飞来飞去,整理他们的被雨之巢。

瞧呀!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致呵!幸福的人儿,都来赏玩吧!”

这是一篇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作文,名叫《夏·雨》,出自上海国光书店1947年再版的《小学模范作文》一书。一位语文老师点评说道:“一个小学生能拥有如此丰富的辞藻,并且能够如此娴熟地驾驭文字,这真令我这个七十年后的小学语文教师感到汗颜!”

上有信念下有常识

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今人,在教育上竟落后于前辈。这套书编于1914年(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凑书无缘的女孩儿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分初小和高小。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课本(今天叫“语文”)共6册,供高小3年6个学期使用。其有3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撰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6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粗算下来,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所占比例并不算大。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更为引人注目。单从题目上看,便有《亚衣丹》、《记某法人事》、《鲁滨孙》、《英民之特性》、《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了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儿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崇俭》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

此外,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4篇课文,每篇不过二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

民国教科书的编纂有两个特点,一是它的民间性,民间在编纂教科书上有较大的自主权,只报教育部审核即可;二是它的编纂者都是具有现代思想的第一流的教育家,如胡适、舒新城、郭秉文、朱经农、黎锦晖、廖世承等,由他们来商定给小学生编课本,自然也就体现了民国教育的基本理念。

斯是陋室顶天立地

民国年间小学堂的建筑,尤其在乡村,是十分简陋的。国学大师钱穆在他晚年所著的《师友杂忆》中描述他家乡小学的情形是这样的:“果育学校乃假华氏一祠堂屋,有一大厅,四壁楹柱,皆遍悬联语。右边侧房为乐在斋,诸师长退课皆聚于此。乐在斋北左侧开一门,通大厅之后轩,广长舒适。朝北长窗落地,窗外杂莳花木,有假山,有小池,俨然一小园。幽倩怡人。轩左向南为大厅之左侧房,顾师卧室在焉。”这反映了民国初年祠堂作学堂的学教环境。

民国年间的小学,是在传统私塾基础上的近代化转型。学校建筑大多利用了乡村中已存的公共建筑,如寺院、庙庵,这类散布在郊野山麓作为传统心灵交汇的场所,成了传播新知识的天地,宗教对近代教育发展载体的贡献也以此表露。另外,就是蛰居家族祠堂、义庄和私人住宅了,这也印证了民间力量对新教育的积极支持。

曾有人考察滨湖近代学校,大体便如上述。如1912年,开原乡立第一小学是利用河埒口雷尊殿创办的,胡埭日新学堂是利用东平庙创办的;1914年,开化乡第九国民小学是在南林禅院创办的;1921年,尚德学校是利用张氏宗祠兴办的;1929年创办的马山嶂青小学,地址在张家祠堂;1932年时考试院副院长钮永建在马迹山雁门钮家祠堂创办私立夫椒小学校;1938年,胡埭基督教安息日会在西溪教堂旁开设三育小学等,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民国年间并延续到更长的时期。

尽管学校建筑普遍较为简陋,但民国年间这些建筑里的学校还是勇敢地承担,并完成了由传统到现代教育的过渡,依然在那个时代帮助几代人完成了最初的求学。受益于那一时代的学子,在日后的回忆中还是流露出依恋的情感。还是钱穆,还是那果育小学:“校中诸师皆住镇上,独顾师由县城中来,乃宿校中。每日下午四时课毕,诸师皆散,颐师一人在后轩,一长方桌,酒一瓶,花生、熏鱼等数小碟,手书一卷,随酌随阅。诸同学喜自乐在斋进后轩,围师座,有所请益。师不拒。”

今天的人们依稀可以从老照片中,感受到民国有识之士对承办小学的用心良苦。如民国8年(1919),山西祁县开明士绅渠仁甫,独资创办了祁县私立竞新小学校。校址设在小东街路南,校门悬挂着“私立竞新小学校”校牌。校门联由渠仁甫先生亲拟:竞秀育群英,勿徒识字读书自了;新知资后进,期作顶天立地之人。学校有礼堂、教室、校务会议室、寝室等11间房屋,后增设图书馆、小操场等建筑和场地。竞新小学所聘教员都是饱学之士,在教学上,他们因村施教,采取教育与实验相结合的办法,使学生能心领神会、融会贯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当年,竞新小学因师资高、校规严、设备全、成绩优而闻名三晋。

尚武精神勤苦强毅

童子军是“欧风美雨”的产物,更是民国外患内忧的产物。这种遍及世界的青少年组织,在民国时期作为一种社会教育的新形式,从西方传人中国,并改变了它原来的模样,以适应民国的情势,对民国的历史造成一定的影响。民国的童子军有三句铭言:“准备、日行一善、人生以服务为目的”。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外国欺凌,而中华民国的建立也并没有给中国带来多少良性的变化。由于受到日本的影响,一部分有识之士试图从中国传统教育上寻找中国失败的原因,认为要一改中国传统教育的“文弱”,主张对各级学校学生实行军事训练,以军人的爱国、尚武精神培养学生,甚至提出以军事化的方式来组织社会,以勤苦强毅、爱国心激励国民以御外辱。童子军教育与体育相比,身心并重,更能体现教育者的良苦用心,因此,在西学东渐的热潮中,童子军这个新事物在民国元年时

开始进入中国。

1912年2月25日,武昌文华书院的教员严家麟先生,参考英美童子军的教育形式,集合志愿学童在文华公书林举行宣誓,成立中国第一队童子军,为中国童子军之创始。开创之初,主要是在租界和教会学校、团体进行活动,大多使用英文教学。童子军在课后、业余进行一些慈善和服务活动,影响不大。

1915年,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童子军进行了会操表演,并参与维持会场秩序等服务工作,引起当时参加运动会的各省教育界人士的注意。运动会闭幕后,各地教育界人士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提倡、推广童子军组织。是年11月,“中华全国童子军协会”在上海成立,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地设分会。童子军的影响逐渐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这一时期,创办童子军较有成效的是江浙地区,特别是上海。据《教育杂志》调查,1922年,江苏60个县中,有41个县创办童子军,总人数达11251人,其中上海县有1110人,活动也较为频繁,主要是会操、表演、服务以及露营等;创办的目的很明确,在于“训练儿童视察、服从及恃己等习惯,教以忠恕之道,并授以一切利人益己之艺术,使成为良善有为之国民”。

据悉,当时的童子军教育的课程分三级,即初级、中级、高级,另外还有各种专科。初级课程有10项内容:如党国旗、誓词、礼节、徽章、操法等。中级课程有14项内容:如生火、露营、缝补、救护、侦察等。高级课程有15项内容:如测量、制图、架桥、星象、游泳等。专科内容较多,约七八十项,大都是日常生活中实际应用的项目,如自行车、电子及无线电、医学救护知识、操艇、航海、水上救生等。

童子军

遍及世界的青少年组织童子军,20世纪初产生于英国,创始人是英国军人贝登堡将军。贝登堡在南非殖民地服役时,迫于形势的需要,便训练当地的儿童充当助手,让其担任送信、警戒等工作,卓有成效。回到英国后,贝登堡发现英国的青少年颓废、消极,很是担忧。1907年,贝登堡在白浪岛召集20个十几岁的孩子,每天从事烹饪、侦察、追踪、斥候、森林技能、自然研究等活动,愉快地过着露营生活。这次试验性的营区活动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并由此揭开了童子军运动的序幕。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贝登堡开始具体制订训练青少年的计划。他依据自己在孩提时代的一些户外经验和在军队里训练士兵的方法,又借鉴祖鲁族、阿非利加族、斯巴达、日本、爱尔兰等世界上其他民族对青少年教育的经验,于1908年出版了《童子军警探》一书,这是第一本关于童子军训练的专著。与此同时,在童子军创办的一年间曾在伦敦晶宫举行过一次集会,有1万1千多个儿童参加。两年时间内,英国参加童子军活动的儿童迭12万4千人,随后,欧美各国也开始仿效。

教师地位远超县长

民国时期的小学生,享受了大师写文,名家作词的教育水准。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小学教育,完全是一种草创,因为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但当时的教材表现出来的水平之高,却令人吃惊。孩子们入学的第一课,是著名的语文改革家、文字学家钱玄同和刘半农精心编写的课文;当时的初等小学用的国语课本,则选用了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制插图的《开明国语课本》,浅显易读又不失儿童天真。当时的一流人物几乎都涉足小学教育,而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现在的大作家、大画家来屈身编写“先生,早。”“小朋友,早。”民国史研究者傅国涌曾在一次谈话中说,小学教材是奠定一个民族的精神底线的东西。“在底线的意义上,我们的国民是由小学教科书塑造的。小学教科书担负的责任,比任何一个阶段的教科书都要重大。如果你在小学阶段读的教科书是高品质的,代表一种文明的最好的常识教育,那么你即使不读中学,不读大学,也能够成为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人。”

一个不能忽视的情况是,民国时期政府对教育的干涉是很少的。教育部只管教育行政这一部分,仅限于制定大的方略。由于学术环境的自由,各种教育理念也得以尽情表达,并得到充分实验。整个民国时代,各种教育实验遍于国中,呈现丰富多彩之面貌。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晏阳初的平民教育、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如风起云涌,如春花烂漫。

另外,在教育政策层面,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立即强调在中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明确规定“初小、师范、高等师范免收学费”。免费上师范就成了当时很多家境贫穷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毛泽东就是在湖南师范学校毕业的。1946年,国民政府制定了《教育宪法》,规定“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资料显示,当时普通警察一个月2块银洋,县长一个月20块银洋,而国小老师一个月可以拿到40块银洋,民国时期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要远远超过县长。

民国第一神童江希张

说到民国小学教育,便自然而然地会想到第一神童江希张。江希张是济南历城县江家庄人。他在清末时差点被选作末代皇帝溥仪的伴读,民初又被康有为誉为“民国第一神童”,7岁时就写了一套《四书白话解说》丛书,轰动中外学坛。9岁那年,江希张写了《息战论》等书,以一童子而能融洽教理,为世界民族请命。时人称他“生有异禀,一二岁而识字,三四岁能弄翰墨,五六岁能注释经书。”

江希张的父亲江钟秀在艰辛的农业劳动之余,苦读20年,著有《孔孟图歌》、《兴学创文》等通俗读物。江希张的母亲王崇孟在农村上过私塾,后来考入济南女子师范学校。她在江希张一两岁时,便开始教他识字。12岁后,江希张厌倦了“神童”生活。父亲将他送到了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接受新式教育。两年后,江以第一名的成绩转入北京汇文大学预科。

1927年眷,刚满20岁的江希张抱着科技救国的理想,踏上远赴法国勤工俭学的征途。江希张读的是巴黎大学化学专业,无论什么考试,几平都是第一、二名。不少外国同学对江希张的智商惊叹不已。

江希张归国后,立志重写《四书白话解说》,终于在1935年完成了的写作。新书一经出版,便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两年内竟印行了14版。“七七事变”爆发后,华北一些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江希张与妻子几经辗转到了广州,过起了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1939年春,应岳父邀请,江希张痛别爱妻,赶往南非约翰内斯堡任当地华侨报纸《侨声报》总编辑,宣传中国抗战。然而,就在他任满两年准备回国时,珍珠港事件爆发,从此交通断绝,他在南非一直呆到了抗战胜利。

篇4:伤感人生故事:逝去的身影(一)

林畅和姐姐林虹走出楼梯口,豆大的雨点溅到地上,溅出了一朵朵小水花。林畅对姐说:“姐,雨停再走吧。”林虹说“不了,迟了就赶不上车了。”林畅想说“今晚就住家里吧。”可这句话,在嘴里翻腾了几次,也没有说出口。

林畅的家在三楼,160平方米的房子装修地富丽堂皇,别说一个姐姐,就是来十个姐姐也能住地下。可是,虽然每天住在那房子里,林畅觉得并没有家的感觉。住在那里觉得自己是个外人。谁让自己穷呢?那房子是丈人送给老婆的嫁妆,对于林畅来说,他只有使用权。

就象刚才在家一样,他感到丈母娘鄙夷的目光,她们瞧不起来自农村的林畅,只是老婆相中了他。

林虹挤上了一趟车,冲站在窗外的林畅挥挥手,林畅无意识地抬起手,幸好玻璃窗有水珠覆盖着,姐姐看不到他的泪水。车子把姐姐带走了,又带回那个小村庄。那里的房子虽然破旧,但那是家,有他的亲人,永远都舍不得离开它。

林畅还不到5周,因为意外事故,父亲就离开人间。母亲带着他们姐弟两人,过着清苦贫穷的日子。但那段时光是快乐、美好的。每到晚上,母亲搂着他和姐姐,三人挤在一个被窝里,母亲给他们讲故事。虽然母亲的文化不高,但她有讲不完的故事,其中林畅最有印象的就是《孟母刺字》这则故事,他信誓旦旦地说:妈,姐,等我长大了,一定做个有出息的人,挣钱养活你们。母亲和姐姐乐得笑开了花,一人奖励他一个甜甜的吻。

然而好景不长,他小学刚刚毕业,母亲患病离他们而去。母亲出殡那天,他和姐姐哭的死去活来,天塌下来了,不知道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篇5:寻找英烈身影

——写在杨明勇烈士牺牲37周年祭

呜呼!

夏日炎炎,鸣蝉低唤;玉米抽穗,蛙声闹田野。林间顽童嬉无忌,树下老人扇凉闲。园丁循循教书语,河水悠悠怨日毒。忽然晴天惊霹雳,梁柱折断在瞬间;刚刚还是骄阳笑,顷刻阴霾雨连绵。

想小杨同志生前生龙活虎,勤俭为事业;团结肯干,严谨施教,一片忠心全可鉴忠诚厚道,乐善好施,谦恭礼让。人缘欢喜天地悦,刚直正派薄云天。

可怜儿女情未了,人生姻缘未了结。谁料撒手走西天? 半生劳苦,徒遭水劫。至情至爱,何为表现?

我等学儒愧难如,更当先烈追随赴。虽英灵之万万不幸,则乃我师魂之一幸也。但将壮举指南行,励志奋发报党国,模范在世间,表率辉日月。

呜呼……

这是原平湖二小校长周朝儒撰写,原平湖一小校长韦佩高,在该区组所属学校烈士教师杨明勇牺牲追悼会上的祭文和悼词。

杨明勇(1949——1972),男,布依族,平湖镇南街村桥头街人。1968年高中毕业后到原者密区河中公社东方红大队代代红

金玉斌 生产队插队落户。1971年9月参加工作,分配在平湖一小担任体育教师。1972年7月5日,因抢救孙灿敏、张宝群2名落水女学生而英勇牺牲。

1972年7月5日,星期三,农历壬子年五月二十五日,是24节气中大暑的一天。那天早上起来,天空如前日一样阴沉闷热,一轮火球躲在马坡顶上不厚的云层里照常散发着毒辣的烈日淫威。杨明勇老师照例拉着自家三妹坚持晨跑,他俩出得桥头街口,沿着新大桥脚,顺子弟中学往桑树林而上,最后从蔬菜园往西街返回。俩兄妹一路上“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妹妹有说有笑,哥哥浑身似有使不完的劲。一贯性格内向和不拘言笑的杨明勇,仿佛变了个人似的,逢人便笑着招呼一二。街坊邻居以为他谈恋爱了高兴,其实连个鬼花花都没有和他恋爱上身。个中原因他最知晓、最明白,当然,他妹妹无从知道。自从去年9月他从一名插队“知识青年”获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以来,他一直自我感觉良好。凭着当知青时养成的那点谦恭礼让、少说多干的修养;凭那点乐于助人,殷勤厚道的勤利劲,他搏得了良好的人缘和很好的口碑,成了众多“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较早回城工作的一员。他一直暗自庆幸,也一直暗自卖劲,工作发奋努力,心情也一直格外的激奋。

虽然连续几年来他已养成早睡早起,勤于锻炼的习惯,虽然他内心充实着青春年少的生命激情。但差不多一年来在学校、社 2 会工作中的“连轴转”,使他今天油黑,健壮的体魄也开始有些吃不消的兆头。三妹也感觉哥哥一路悄悄在低声咳嗽,锻炼的动作也不如往常伸展到位。但她特崇拜自己的哥哥,相信他一定没事,这点小劳累垮不了他!因为哥哥的强健一直是她心中永恒的铁塔,哥哥的刚强已成了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定心丸”。

提到“连轴转”,我们不得不介绍杨明勇老师所担当的学校和社会工作。杨明勇老师是五年级(3)班的班主任,兼任学校会计工作。承担着五年级3个班的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集会、外出拉练、宿营等指挥工作。由于他勤利厚道,无私心杂念,因此处于平湖一小学校内办公的平湖区教育组一帮领导,经常叫他为会议承办伙食。别看他是个愣头青,做出的饭菜还挺受各学校参会领导的青睐,因此,他成了区组和一小、二小的义务会议饮事员。那时候是文革时期,物资紧缺,粮食紧张,饮事员的工作不仅敏感,而且异常艰难,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吧。前任几届炊事员有的因力不从心借故不干了,有的因不小心甚至被“打倒”了,杨明勇老师出乎意料难得的得到公认和好评。以致于后来他的葬礼在区组主持下如此壮观,大家都为失去这样的好同志黯然泪下,暗自惋惜。这是后话,且按下不提。

一句话,他几乎包揽了当时学校的后勤和区组的杂务工作。什么检瓦、安灯,或者修理课桌凳,或者修理楼梯扶手、床架;什么扛米扛面,或者洗菜、洗碗,或者搬运书本,搬运器材。无 3 不留下他卖力,忙碌的身影。

记得有几次赶场天,学校接到上级指示,安排师生宣传队上街游行和摆摊设点宣传形势政策。人们总是看到一个穿着绿军裤,戴着绿军帽,扛着一个10多斤重的大喇叭,不厌其烦地宣传着形势政策、带头高喊革命口号的年轻人。他奔波在各个宣传站点,而且在每一个站点一站就是一两个钟头,从不叫换人。哪怕声嘶力竭,哪管手麻腿酸;总在汗流甲背,皮肤被晒得又亮又黑。他——一定就是杨明勇老师。

记得有一次寒假,学生、老师都放假回家了。由于兼着区组的炊事工作和学校的后勤工作,杨老师随时要到学校来。

有一天他检查完学校门窗桌凳后,发现学校进门用麻条石砌成的石梯坎松动了。如果不及时修好,谁踩上这块石板不小心就会跌倒,甚至会被石板砸坏脚跟。他二话不说,找来钢钎、八磅锤,三下五除二就摆平了,事后还特地在上面踩一踩,跳一跳,看是否还会松动,最后才憨笑着收工离开,这一举动,被正在区组开会的周朝儒校长和韦佩高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在插队落户3年多的日子里,杨明勇与杜钟梅,聂祖鹏、苏玉平、纪其勋、陶艺芝、苗桂山、袁国祥、陈茜等一批知识青年,用青春的汗水和热血,为者密区河中公社者泥大队者泥生产队,夺得“东方红大队”和“代代红生产队”美誉;为石登杰支书能进京参加建国2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立下了汗马 4 功劳。杨明勇不但亲历了当时平地组“石龙过江”发电工程的建设,还亲身体验了“杂交双种”在我县河中公社东方红大队代代红生产队的首次试验种植。

在后任支书黎玉斌和者泥40多户群众的眼中,杨明勇是个少言寡语、勤利善良、谦恭讲礼的好青年。用石国才老人的话说,他是当时这拨知青中,“让我们寨上青年最看上眼的一个人。”不像有的知青拉帮结派打群架,也不像个别的知青半夜偷集体的庄稼果实,更不会玩姑娘、伤风化。所以他回城后,我们大队和生产队经常委托我和黎玉斌等几个当时和他最要好的伙伴,给他家送些山产和土产。有时拉些柴火和用木头制做的锄头把、镰刀把、扁担、翻锹把等农具,有时送些生花生、生葵花、生毛粟、生辣子等土产,每次都得到他和家人的热情招待。尽管他家当时委实贫寒,也没啥子招待我们,但我们感觉特亲,所以常去走串。后来听说他为救人牺牲了,我们又送去粑槽、粑棒、黄豆、糯米等安慰他父母亲和弟妹。黎玉斌说,杨明勇是知青中最能起早、最能知冷知热的一个。在一些家务常识中,有时我们自家还不如他想得周到,想得细致。谁家的水缸不满了,第二早准见他来要桶去挑水;谁家晒在外面的东西忘收了,第二早问他准知道。谁家的老人和孩子不舒服了,他会叫来赤脚医生上门看望。他,成了满寨的勤务兵。大队广播里,经常听到他认真读毛主席语录的声音,尽管普通话并不标准,声音也不动听,但偶尔换别的知青广 5 播,大家就有些感觉不太顺耳。

可惜啊,好人不在世。

7月5日下午,杨明勇老师同时上五(2)班和五(3)班体育课。由于早上感到困倦,中午又去卫生室开了些药吃,所以课上得不一就会感到有点力不从心。部分学生借机要求下河游泳,五(2)班班主任杨定国老师也同意一同前往。杨明勇老师想到“游泳”也是体育课中的一个训练项目,没多想便答应了。

刚到河边,这群新生的牛犊便不怕虎般迫不及待地脱衣下水,两位老师边制止,边要求做一些准备活动。并以投石为界,要求学生不许超越投石以外的水域,还划分了男生区和女生区。男生在“马老豹”下游处,女生在“马老豹”上游处,双方相距约100米。杨定国老师负责男生区、杨明勇老师负责女生区。可是老师的话音未落,活泼好动的几名学生已扑到了水里,像一群刚出笼的鸭子,高兴地大呼小叫。不一会儿先下水的孙灿敏同学因准备活动做得不够,发生了抽筋,加上平时水性不算好,个性又有些张扬,所以她呼救时大多数同学也不太在意,只有平时和她要好的张宝群看出了大事不妙,连忙飞身前往救援。但当张宝群靠近孙灿敏时,被孙拦腰抱住,放手不得,两人随即沉入水中,接着又漂出了水域界限,进入危险河面。张和孙趁着一沉一浮间歇,大喊“救命”。其余同学也在喊“不好了,杨老师,有人落水了!”杨明勇顾不得正吃药,也来不及脱衣准备,三步并两步扑进 6 急流中,猛地扎进张和孙沉下的水域。他挣脱了两人的纠缠,把孙先推上岸边,同时游来的男生周万明同学和杨定国老师,协助他把张也带回了岸边。这时岸上的学生慌忙说还有一个还在水里挣扎,两位杨老师又返回水中施救。当他们将最后一名遇险女生林伯云拖上岸时,杨定国老师回首河中已不见了杨明勇老师踪影,急忙叫大家搜寻。只见水面卷着漩涡肆意地流着,像饱餐过后的财狼虎豹静静地扬长而去。被惊吓的几十位学生瑟缩着喊破了喉咙,杨定国老师沿河岸边走边喊,得到的回应除了河水肆意地流着,更引来了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的群众。吉古的几位打渔匠自动请缨扎猛子找人,要在平时,他们扎猛子的技术可是难得一见的表演绝技,令人拍手叫好。可在这时,人们哪有心思欣赏他们猛子扎的有多长有多深有多远,只是不停地指点他们尽快找到杨明勇老师。因为人们要和流水争夺时间,争分夺秒抢救英雄教师的生命。

当杨明勇老师的弟弟杨明伟和叔叔杨文选从田间打药赶来时,杨明勇老师已静静地躺在河滩上。几个打渔匠虽努力抢救,不停地做人工呼吸,但杨明勇老师由于劳累过度,在救援学生时溺水时间过长,已撒手西去。杨明伟背着哥哥的躯体,飞奔着,狂叫着朝县医院跑去。一路上汇集着众多关心的人群队伍,本来就暗淡阴深的日光似乎也收敛了许多毒辣。医生证实了打渔匠的话——杨明勇老师他永远地走了。医生说从他的上衣口袋里搜出 7 了2包未服用完的“牛黄解毒片。”

第二天早上10点,平湖一小操场上人山人海,聚集着上万名吊唁者,除了平湖一小、二小的全体师生和杨明勇老师亲属,还有来自东方红大队的知青和群众。县城的群众也几乎倾巢而出,扶无携幼,围满千层。只见人群中间被救的两名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跪在灵枢前,哭声震天,惊恸天地,她们周围的其他女学生和眼泪软的男学生被染得一时间嚎嚎大哭,在场的群众也在嘤嘤地泣不成声。灵枢起动时,一批批青壮年群众包括部分大个子学生,争相接杠。用肩膀承载和表达内心对青年英烈的敬重和惋惜。妇女们则尾随灵枢一直送到龙脑坡烈士陵园。一路呜咽声、悲鸣声和一路掩泪的叹惜声,掩盖了七大区广播站对壮举的广播声,久久不绝于耳。

忽听天外一声惊呼:呜呼!哀哉惜哉,英雄本命短然身影却恒长矣……

篇6:寻找,逝去的身影作文

2014-03-06<中国体彩报>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对2013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对2014年的工作提出了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哪些内容与体育彩票有关?体育彩票又为民生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下面就《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相关内容逐一解读。

“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应届高校毕业生绝大部分实现就业。加强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进行就业援助。”

解读:各地体彩机构逐年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扶持力度。南京体彩连续多年举办大学生彩市创业大赛,优秀选手可获得开办体彩实体店的资金扶持。2013年10月,该项大赛的优胜选手张启飞的51461体彩投注站开业,标志着大赛的优胜选手进入创业阶段。此外,重庆、河北等地体彩中心,也举办了相关活动,扶持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创业。

“启动教育扶贫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发放生活补贴。”

解读:在助学助教方面,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的三项“计划”意义深远。其中“滋蕙计划”解决了部分普通高中学生的经济困难;“励耕计划”解决和改善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教师的生活、工作环境;“润雨计划”帮助边远落后地区解决教育发展难题。中央彩票公益金中,有近半数来自体育彩票公益金。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成功节俭举办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

解读:2013年底召开的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传出消息,国家体育总局在2013年积极推动《“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规划》的实施工作,推进基层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投入总局本级体彩公益金约13.3亿元,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近5万个、“雪炭工程”190个,采购符合新国标健身路径器材1192套。

第十二届全运会在辽宁沈阳召开,修建体育场馆的部分资金来自体彩公益金,多项设施建在大学校园内,全运会后用于学校使用。开幕式上,全民健身的参与者成为表演的主角。

“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使更多农家子弟有升学机会。加强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改善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营养状况。”

解读: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设立“中国体育彩票·新长城助学基金”,10年内捐赠400万元,用于资助千余名特困大学生的生活费用。目前,已有一批受助学生完成学业走向社会,有的成为教师,有的自主创业成功。

“快乐操场”活动已经连续进行两年,为全国十余个省份的数百所学校送去体育器材,让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江苏、浙江等地体彩设立“希望工程体彩

助学基金”,为越来越多的贫困学子送去关爱。

此外,大奖得主也纷纷献爱心。其中江苏、重庆两位亿元得主分别捐款500万元,用于修建希望小学和学生食堂。

“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产业。”

解读:在不久前结束的索契冬奥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3枚金牌、4枚银牌、2枚铜牌,体彩公益金成为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争金夺银的重要保障。以冰雪项目为例,东北三省体彩机构每年都拿出部分体彩公益金,用于“全民上冰雪”项目,除了冠名赛事,还向学校发放冰刀等运动器材,仅黑龙江省每年投入的体彩公益金就超过100万元。

篇7:在孤独中寻找旅伴的“身影”

孤独现状

思想认识上:

高三是孤独的,以前听学长们这么说过,还不以为然。可是,真的到了高三,才发现班里真的一片寂静。

下课的时候,少了那么几分喧闹,取而代之的是寂静,不是埋头继续学习就是趴在桌子上,不会再像高一高二那样高谈阔论了,肆无忌惮地笑了。四周好像除了写字的沙沙声、翻书的哗哗声,就没有其他声音了。我好像被这种默然、孤独吞没了。

觉得没人能理解我,即使是男/女朋友。

习惯了,学习本来就应该是一件孤独的事。

外在表现:

像我,会经常不和别人讲话。觉得讲不讲话都无所谓的,那就不讲咯。

会自暴自弃,不好好学。有时会疯狂地笑闹,别人以为我怎样,其实只有我知道,这是在跟孤独斗争呢,虽然可能是徒劳。

过度的孤独感表现会导致自闭吧,坐我前面同学就是很自闭,不怎么和别人说话。

总结:

孤独不是什么坏事,只要有明确的目标再怎么孤独的人也熬得住,人生下来就是一个人的,没有规定人不能孤独一点。所以对于高三同学,摆正心态,明确目标,就ok了,孤独但乐观积极一些,与同学保持正常交往就ok。

[老师建言]

特定的孤独感,一样的奋斗年夏晓鸥

什么是孤独?

孤独并非指单独生活或独来独往。有的人虽然常独来独往,内心却感到平静快乐,而有的人尽管在人群中呼朋唤友,内心却常有着空落落的孤独感。

心理学认为,“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交往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甚至痛苦的情绪体验。”显然,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人都有过孤独的感受,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孤独感,是人的一种正常情感心理。同时也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高三作为人生一个特殊的阶段,以其“空前绝后”的特殊环境,引发着人在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巨大的变化。孤独感,自然也成为一种普遍的衍生品。

特殊的压力环境

教室里的紧张氛围,同学间的激烈竞争,家长老师三句必提高考……快节奏、高容量的课堂学习,铺天盖地的作业和考试,都无法让人停下脚步,推心置腹的交流成为奢侈。身边的同学仿怫石化一样地刻苦用功,让您觉得孤独;身边同学并不像您一样看重高考,甚至对“认真、刻苦”表现出冷嘲热讽,您也感到孤独。这就是高三,特殊的情境、特殊的氛围,让人平添孤独感。

失真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影响着他人对自己的感觉,也影响着自己与他人的交往。在高三密集的学习中,一切的评价似乎只有一个标准,即学习成绩。于是,有人自卑,自我评价过低,给予自己严厉苛刻的评价,觉得别人都比自己强,而有意无意回避交往自我孤立,导致恶性循环。也有人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是,看不起别人,引发“公愤”而被孤立。这些情况都容易让当事人产生孤独感。

迟钝的情感回应

人在高三,情感需要似乎更高,更需要来自亲人好友老师的关心鼓励。可客观的事实是:大家都很忙,都没时间温情,交流时间和质量大大缩水。

当您需要朋友关心一下的时候,或许朋友正在快节奏的学习中,没有及时回应。您希望老师和父母能常关心和鼓励自己,却感到他们眼里只有成绩。您觉得无人理解你,也无人可以为自己分担。当您的情感期待和外界回应不合拍时,孤独感油然而生。

特定的个性因素

有些同学本身内向,不善交往,也缺乏基本的交往技能。他们不喜欢、不习惯表达自己;或常常缺乏勇气,担心自己的想法不受重视或不被肯定,进而选择缄默。高三的学习节奏中,更有可能主动封闭自己,难免“主动”孤独。也有一些同学,在学习中显示出强烈的功利性。只在乎自己的学习,对集体他人的事情一概排斥逃避,不屑于与人交往,引起他人的反感,而被“孤独”,时间久了,也会出现心理痛苦。

以上种种,是每一个高三人都可能遭遇的,也是您孤独感产生的可能原因,很普遍,很正常。同时无可否认,同样的孤独感会被人为地展现出两种特质:积极和消极。积极的孤独,是在孤独中接受现实仍积极作为,是感激孤独并专心前行。消极的孤独,是恐惧逃避,在痛苦中逃避学习,放弃努力。

所以有孤独感并不可怕,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与孤独相处。平静客观看孤独,接受它而不试图拼命摆脱它,坦然接受一个人的状态。学习本来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而孤独是实现梦想的必修课。孤独是自我判断、冷静思考人生前途时的必要状态,是想要实现某一人生追求而必须通过的考验。有些时刻只能自己度过,有些感受只能自己咀嚼,或许经历过这些,人才会成长、成熟。

合理安排、科学管理学习时间。学习上的充实感和收获感会让人振奋。比如每天睡前花十分钟时间来安排一下第二天的事情,把每分钟的事情都安排好,相信一段时间后你会感觉到充实。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情绪直接影响着学习效率,及时的宣泄和调节很重要。可以多做积极的自我暗示,建立更自信的自我形象。如每天起床后,在镜子里对自己笑一笑,多多鼓励自己。遇到事情,都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粗线条看待同学间的交往细节,高考都倒计时了,没有人会关注那么多,在意那么多。

主动寻求更多的支持。比如精神支持,始终坚定内心的信仰、目标或美好的愿望,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如情感支持,需要时主动向家长老师求助,保持正常的同学交往。也许只是一个微笑、一个默契的眼神、一句关切的话语,占用不了您多少时间,却可以让您获得的情感支持成为坚持走下去的动力之一。

其实您并不孤独

经年入梦的“角落”——来自村上的心灵慰藉

十九岁的夏至未至,转眼已是靥笑春桃,蚕蛹变蝶。大浪淘沙金在后,回首阑珊,那些不尽如意的“孤苦伶仃”,早已随风匆匆消逝。缱绻在记忆深处的,是那些一直陪在你们身边的深深暗影,给予无尽的慰藉和启迪。

[红妆]冽衣

你很忙/总没时间来理我/能不能/有一点点的哀伤

单纯善良的模样/掩饰流血和受伤最好的红妆

下一场/裹挟芳香/选择自由自在地飞翔

正午时分露台上的阳光好得出奇,我习惯于边坐在台阶上品味着美好的午餐边眯着眼睛看远处的居民楼,想象着里面的人们经历着怎样的喜喜悲悲。总觉得在紧张压抑的高三学习中这样的午休是一种难得的放肆,让我每每联想到村上笔下的男主角那种清冷、离群索居的生活状态。诚然,这样放肆的机会并不多。

回到热闹的教室又重新获得了融入人群的生活,人格也像变色龙一样迅速地转换着。和同学们嬉笑着互开玩笑、谈论着某某人的八卦、骂骂咧咧地飞速补着作业、在自习课上将村上的书裹进“五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书)的外衣,一支支小插曲就这样演绎着一天天的生活。

我珍惜每日的生活,因为我深知它将如烙印般刻入我的记忆。我每日都尽自己所能做到最好除却偶尔的放纵,希望若干年后在我回忆起的时候不至于悔恨愧疚。这两样都是太过怅然的情绪,一经流转就让人无所适从。

高三阴霾的影子时不时会跳出采,每当心情烦躁觉得前途

nlc202309030855

渺茫时便会翻起村上的小说,静静看上一段时间就觉内心平和,体内隐隐有一股清凉之意压下了种种焦虑。虽然我总想找到华丽光鲜的词语来形容这种感受,却无能为力。我只知道那是隐藏在身体内部的力量,它不骄不躁以其特有的方式运转,不受外界的干扰和阻碍。我的一举一动它都清楚,我的所思所想它都明白,仿佛在安慰我说不要着急,你想要的生活我都了解,只需这样一步步往前走你就能得到你想要的。于是,带着村上这份慰藉与启迪,我就这样安然地度过每日每夜的学习,心怀感恩的勇敢朝前迈着大步。

不管是音乐的和暖抑或伤感,停驻在高考前的刹那,无不诠释着独树一格的高三情怀,直袭心灵深处。一路的相依相伴,“孤独”也如同杂交和混血成为跨界音乐形式的手段一样,化成一种曲风的情愫而被赋予了一种标签化功能。“两曲一晨一暮”,涟漪般环绕的旋律神韵,荡涤乾静压抑的苦楚,透散着依稀暖光,亦透出前行的希冀与未来的渴求。

心弦的莺飞草长——那年夏天,有可爱的人一路相随

那一刻的记忆定格在距离高考100天的日历上。有一种爱叫作陪伴,这样的爱亘古绵长;有一种爱不惧孤单,再胆小的人也会变得勇敢。

[那年夏天]墨迹是伤

长大以后/偶尔缱绻/现在的我/怀念从前

是因为太留恋/懵懂的岁月中/只收藏了简单的想念

人来人去/在某一天/回到从前/他们都出现/让时钟停在那年的夏天……

高三的压力非常大,常常披星戴月而来,披星戴月而归。妈妈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很多次凌晨我还在写作业,妈妈都小心翼翼地给我倒杯水放在我的书桌上,或者是问问我喝不喝牛奶,吃不吃东西。算不出题的时候我就异常烦躁,有时会禁不住向妈妈发脾气,妈妈也只是不理会我,然后过一会照样给我拿些东西采吃。那一年我睡得很晚,妈妈也从来不会早睡,有的时候就在我门外的客厅灯下打毛衣,十字绣,眼神还时不时地向我屋里看上几眼。怕我晚饭在学校吃得凉了,妈妈经常骑自行车给我往学校送饭,用很多层袋子包着,我拿到手里还是温热的。有一次天气很冷,下课后我忙着和同学讨论问题,忘了送饭的妈妈还在校外等我,等我想起来跑下楼时,看见妈妈在寒风中望着我,看到我出来就从怀里拿出饭盒,叮嘱我几句就走了。我没有勇气眼妈妈说一声对不起,但是从此以后我都不会惹妈妈生气了。

每个人的人生或许不同,但是经历过高考的那一段日子都会很相似:劳累压力,没日没夜地做着练习题……可是当你走过了那段时光,很多年以后再去回忆,却会发现那时候劳累烦躁的感觉早已被遗忘,浮现在你眼前的是那些可爱的人们,和那段单纯的在一起奋斗的日子,让你忙碌的心弦,沉浸在回忆的冥想盆中,变得那么柔软……

饱蘸青春的笔触——资料旅伴,是我共患难的挚友

青春是一汪波澜不惊的潮水,无论是摊开还是紧握,都无法阻止明媚的年华从指缝中黯然淌过。那些镌刻在年轮接洽处的,不仅是我们曾经为梦想为青春奋斗的足迹,还有那些因形影相随而产生的眷恋,那些记载着拼搏的乐趣与汗水的“墓志铭”。

[按时长大]冰尘

有一点孤单/终究要离开你/展翅昂首/往青春的尽头单飞

那些不快乐的事情/终究会消失/我们会长大/会告别十九岁的黄昏

而那些留下来的/已尽成为/美好的回忆

对于一个高三过来人,特别是一个高三后进生来说,资料于我其实是高三生涯中最重要的见证者与最好的朋友。在高三题海的遨游中,我每天都会体味到孤独突然侵袭的感觉,这个时候,每每望着桌前的资料,心里就会觉得暖暖的。每次的失误是它在背后继续支持帮助我,给与我最大的宽容。在我看来,挑选资料就如挑选朋友一般,在“宁缺勿滥,拒绝题海”的指导思想下,必须是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资料。但是有的人对于这些伙伴们,却采取全盘吸收的态度,而对于我来说选择必须随着复习程度和阶段的不同而有所“舍得”。“舍”即是需要根据自己的程度而对资料有所目的性地挑选,“得”则是指哪怕是对于同一种资料也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汲取,果断抛弃不需要的部分而就有价值或对自己有裨益的部分进行钻研,只有这样,这个伙伴才能真正为自己排忧解难,成为共患难的真挚好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否认,高三的征途上,更多时候是一个人的艰辛跋涉,所以,我也十分珍惜那些复习资料曾给予我的慰藉与启迪。希望广大考友在这条路上,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资料旅伴”,迎着六月初的暖阳,微笑面对高考。

有人说,幸福是生生不息,却难以触及的远,因为只有这样,才不会在时间的延长线上将思念的绵长消耗殆尽。殊不知,那些沉淀在沙漏底部的尘埃,却是徜徉在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印痕。当世界约好一起下雨,当转身的遗忘浓了离别,淡了回忆,是它们与您约好在心里一起放晴。

阳光温热,岁月静好。

您会在在下一个路口,思念某一种温度

那些沾满阳光与梦想的书扉卷气。

篇8:寻找那逝去的年味

又到过年时。

许多人已经没有了过年的渴盼。过年的年味一年年的淡了,再也找不到记忆中那个热闹的春节。春节,这个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正面临着走向没落的境地。

洋节受捧、洋俗盛行之下,再不加以保护,多少年过去之后,中国人将无年可过。春节该如何过?已经过了几千年的春节,我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寻找年味,留住春节,已经不再仅仅是挽救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口号,而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深思而付诸现实的行动。

过年不热闹了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过年了,在阵阵的爆竹声中送走了一年,家家户户换上新的门符,迎着送暖的春风和初升的阳光,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宋代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尽情描绘出一番热闹的过年气象,让一代代人单单从字面的想象中就足以对春节充满了向往。

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进入腊月,新年的气息便逐渐显现出来了。腊八、小年⋯⋯几个年前的小节日逐渐把春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挨到腊月三十,请门神、贴对联、吃饺子、放鞭炮,家家户户阖家欢聚,叙旧话新,互相祝福鼓励,其乐融融。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趁着这个节日放松一下,亲戚朋友在声声“过年好”中聊天叙情,一片和睦。

临近春节,多少人渴望着回家团圆,离家的孩子不远千里往家里赶,再苦再累都在回家过年的喜悦里美好起来。在过年的气息里,围坐在亲人的身边,太多的思念与情感都在这里如愿消融。春节,让几千年来的中国人在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中,感受着无尽的幸福与希望。

时间流逝中,过年悄然在变。社会的巨大变化,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过年的形式也与往昔有了许多不同。尤其近年来,“西风”在中国盛行,洋节被许多年轻人推崇,其势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正在渐渐淡化。

太多的琐事阻断了回家之路,过年团圆成了奢望;打个电话代替了串门拜年,再也看不到那温情的笑脸;年夜饭从家里吃进了饭店,少了全家人动手过年的热闹;常年的衣食丰裕也没有了对穿件新衣、吃顿好饭的欲望,过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吸引力。唯有时禁时放的鞭炮声,还在维持着传统的年味。多数成年人在感叹,今天的春节已经不像过年了!

留住春节,对于我们来说,追求的是一种幸福,一种在春节文化的热闹祥和氛围里感受到的幸福。

习俗里感受年味

年在哪里?没有那些热闹的习俗,是感受不到浓浓年味的。自从西汉开始,春节的习俗已历经4000多年。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年廿三过小年,年廿四谢灶,年廿八清扫,年三十晚要送年,年初一祭祖,年初二回娘家,年初三访友,年初六开市⋯⋯就在这些繁琐而忙碌的年俗中,人们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从老人到孩子都能体会到浓浓的过年的气息。每一样年俗的背后,都是一种浓厚的文化情感。正因如此春节才历经千载传承不息,依然保持着无穷的魅力。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而今,随着这些习俗的被淡化,过年的热闹气氛变轻了,年味渐渐地逝去了。

我们不是守旧,一味地反对过年的新旧更替。作为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饱含民族情感的民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要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个小小的爆竹,维系的是民俗的延续。燃放爆竹最初的用途是以竹节置于火中烧烤,爆出巨响来驱鬼;后来演变为燃放多种鞭炮,成了“除旧年之琐琐,卜来岁之蒸蒸”的祈安活动。如今,我们不仅春节要放鞭炮,娶媳妇、生孩子要放,有重要事情要放,盖房、开业也要放,放鞭炮代表的是吉利、欢喜的心情,是民族文化的心结。

今天的春节,习俗中的繁文缛节变少了,现代文明内容变多了,但我们仍然固守过年的团圆、过年的欢喜、过年的礼仪,守护着过年的味道。当你加入到互道“过年好”的祝福问候人群中时,你就会感悟到,企盼幸福祥和、敬守礼仪道德、共建和谐美好家园,就是春节文化的精髓!

著名民俗学家高有鹏在《保卫春节宣言》中表示:我们反封建迷信,把包括春节在内的许多民俗都作为封建迷信反掉了,以致于新的文化传统没有形成,而旧有的文化传统都被当做腐朽的东西抛弃了,这是造成春节等民俗越来越淡化的原因之一。“我们如果没有了包括春节在内的民俗文化,就意味着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被淘汰。”

别弄丢了春节

当我们张开双臂欢迎圣诞节到来的时候,我们的春节也已飘洋过海来到了国外。从法国埃菲尔铁塔上的“中国红”,到美国迪斯尼乐园红火的“中国年”⋯⋯“中国年”不再仅仅是海外华人的庆典,也是世界的一个节日。

可是在我们自己家里,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春节文化却日渐式微。于是,有人提出保护春节传统节日文化、启动春节申遗工程。

一直致力于抢救民俗文化的知名学者冯骥才认为,春节无论其文化规模与价值,还是精神内涵与意义,春节都是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民都是传承者。他强调,随着时代生活的进步,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在继承中创新,不断产生新的载体形式,更多的人开始对民族节日的内涵和价值产生兴趣。“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更多的人是对“申遗”之外的春节保护摇旗呐喊。如果只是以申遗的手段来应对年俗文化消退、西方强势文化冲击,显然不能保护春节这一传统文化的长盛不衰。保护春节,不能只靠强化这一传统节日的符号意义,关键在于通过有效的手段,来唤醒民众对于春节传统民俗的自觉,为春节传统文化注入现代的元素。

其实,春节团圆和睦、尊老敬祖的文化本质并未丢失,逝去和简化的只是一些不适合现代社会生活方式表象的民俗。在旧民俗逝去的同时,一些契合时代特点的新民俗应运而生,增加了春节在新时代的活力。保护春节传统,就要创新春节文化的内容,通过恢复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传统春节成功地实现向现代节日的转型,使之既获得国民喜欢,又得到国际认同。也只有给春节传统赋予新的元素,才能让这一传统节日文化更好地得到继承、发扬和光大,才能增加春节文化的独立性和丰富性。

留住春节,不是传统与守旧。把春节留在心底,是固守一种浓浓的饱含亲情的民族文化。

Looking for the Disappearing Sense of New Year

As time passes, the New Year customs in China are changing. The social and lifestyle changes have made people’s ways of celebrating the New Year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western style in China, the western festivals, with their overwhelming momentum, are favored by more and more young people. As a result, the customary New Year celebration seems to be drifting away from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tyle.

Without the bustling customs, one cannot experience the strong atmosphere of New Year celebration. Behind every New Year tradition there is a kind of deep cultural feeling, which makes the New Year celebration activity—the Spring Festival—retain its infinite charm. On May 20, 2006, with the approval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the folk custom “Spring Festival” was listed among the first batch of national level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e present-day Spring Festivals, the unnecessary and over-elaborate details have been cut out and more and more civilized contents are added. Feng Jicai, a famous scholar engaged in rescuing our folk custom culture is of the opinion that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largest non-materi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refore, all Chinese people are the inheritors of this tradition. With the progress of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undergoing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of being inherited.

上一篇:一粒坚强的种子作文600字下一篇:医疗废物考试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