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2024-04-30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通用6篇)

篇1: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老年需求: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王辅贤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网

浏览:628 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在增加。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6亿,预计到2050年将增加到20亿。有关预测表明,1950年-2025年跨世纪的75年中,世界老年人口以年均2.4%的速度递增。而我国从1990年以后以年均3%的速度递增。至1999年10月,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0%,中国已进入老年型社会是不争的事实。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20%以上。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因此,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具有速度快、绝对数量大以及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年型社会的等鲜明的特点。老年人口已经成为一个有其特殊需求的庞大群体。老年人有哪些特殊需求?根据我国的国情,怎样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这是本文研究的中心所在。

一、老年人的需求分析

总的来说,老年人的需求具有多样性,既有生理性的,又有社会性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各种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这就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老年人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求,根据老年心理的特殊性,对其需求应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生理需求。这是一切需求中最基本、最优先的一种需要。它包括人对食物、水、空气、衣服、排泄及性的需要等,如果这一类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老年人也有这些基本的需要,以满足其生存,但老年人的生理需要有其特殊之处。在食物方面,老年人更注重保健,对饮水和空气环境的需求也更讲求洁净、新鲜、卫生;在服装方面,老年人需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讲求宽松、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由于其身体机能的衰退,老年人更需要方便、舒适、无障碍的卫生间;老年人对性的需求虽已不象中青年那样强烈,但依然是一种本能的需求。

第二,安全需求。在人们的生理需要相对满足后,就会产生保护自己的肉体和精神,使之不受威胁、免于伤害、保证安全的欲求。如防御生理损伤、疾病,预防外来的袭击、掠夺、盗窃,避免战乱、失业的危害,以及在丧失劳动力之后希望得到依靠,等等。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较之其他人群更为迫切,尤为集中在医、住和行这样三个方面。在医疗康复保健方面,老年人希望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健康长寿。一旦生病,希望能及时得到治疗,能就近看病和看好病;还希望生病期间身边有人护理和照顾;另外就是希望有人指导他们加强平时的健康保健,使其不生病或少生病。老年人的居室要求稍宽敞一些,以便于行走和活动,室内要求通风、干燥、透光;内部设施要便于老年人使用和行动,比如卫生间要有扶手和坐便器之类,楼道要安装栏杆和扶手,以防其摔倒;居住楼层不宜太高,以便于老年人进出和下楼活动。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尤其重要,一般需要有人伴护,以防途中摔倒或犯病,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也需设老人专座或老人通道,保障老年人出行的安全。

第三,归属与爱的需求。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他总希望在友谊、情爱、关心等各方面与他人交流,希望得到他人或社会群体的接纳和重视。如交结朋友、互通情感,追求爱情、亲情,参加各种社会团体及其活动,等等。老年人的这些需求也是强烈的。首先,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子女的孝顺,享受天伦之乐;其次,老年人也需要参与社会活动,渴望与邻里、亲朋好友的接触和交流,害怕孤寂;还有,老年人也有爱情需求,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希望能有一个伴侣与之相濡以沫,共度晚年。

第四,尊重需求。一个人在社会上总希望自己有稳定、牢固、强于他人的社会地位,需要自尊和得到他人的尊重。老年人特别爱面子,自尊心强,特别需要别人对他的尊重,对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尤为敏感。这种尊重需求往往也会延伸为老年人注重自己在知识和修养方面的提高,对自身形体、衣着装扮的关注等等。

第五,自我实现的需求。人们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充分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潜在能力,取得一定的成就,对社会有较大的贡献。老人年也希望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和余热,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忧和满足感。

面对滚滚而至的银发浪潮,根据对老年需求的分析,我们不仅要提供解决供养、医疗等问题的经济保障,更需要提供大量的日常生活照料和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借鉴世界上一些福利型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满足老年群体的多方面需求,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规定,“发展社区服务,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这不仅从根本上明确了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主要问题,而且也为开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主要取向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内容涉及方方面面,而且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制度建设、社会实践也得经历初创、发展并逐步完善的过程。开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首先应立足现实,在充分考虑愿望与效果统一的前提下进行。既不能盲目超前搞理想化的大而全模式,又不能以困难多等为由畏手畏脚。必须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不搞形式主义,而又实实在在地为老年朋友解决实际需求。从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来看,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点取向是如下几个方面:

(一)举办社区养老院、敬老院、托老所、老人公寓、老人新村等社会福利机构。这是满足社区内老年人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这些福利机构内部,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设计不同层次的住房和生活设施;老年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和家人的不同需求,或进养老院或住老年新村,或当寓翁或做托老。

(二)设立社区老年购物中心和服务中心。使老年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能够方便地买到合适的食品、衣物及各种日用品,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求。

(三)开设老人餐桌、老人食堂、家政服务中心。许多老年人特别是单身老人和体弱多病的老人,不愿为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打扫卫生花费很多时间,希望能有适合老年特点的食堂、餐馆;能在家政服务中心请到家政服务人员帮自己料理日常的清洁卫生和日常生活。

(四)建立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机构。为方便老年人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应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家庭病床、保健中心或兴建老人医院、老年康复保健站等,以减轻老年人在病中挤车、排队、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指导的压力,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五)建立社区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在经济有了保障的同时,更渴望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增进生活的情趣,扩大社交的范围,使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因此,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娱乐中心,让他们在这里看电视、听音乐、打扑克、下象棋、读书看报、吹拉弹唱,开展多种文化娱乐活动以丰富他们的生活,增加他们的乐趣,使他们的晚年生活幸福快乐。同时,还可以建立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开展各种适宜老年人的体育活动,通过体育锻炼,促进他们的身体健康,有助于老年人延年益寿。这些文娱体育活动,也将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六)设立老年婚介所。伴随社会家庭小型化趋势,鳏寡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也会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帮助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可缺少的内容。

(七)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自尊的需求。

(八)设立老年人才市场。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才资源群体,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老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设立社区老年人才市场,就是为了使老年人中的各类人才通过人才市场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自己的优势再就业,继续奉献,参与社会发展,体现老年价值。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九)开展老人法律援助、庇护服务。老年人有许多问题需要得到法律的援助和支持,时有的家庭、财产、邻里等关系也需要有咨询、调解的地方。开展社区老人法律援助、咨询、调解、庇护等服务活动,帮助老年人解决诸如丧偶、离异后的再婚问题;无子女及亲人瞻养问题;老年人受虐待问题;家庭财产分割问题等等,维护和保障老年人权益,使其安度晚年。

针对老年人的诸多需求所作出的以上取向,设想未必面面俱到。随着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离退休人员由“单位人”变为“社会人”的步伐的加快,会产生许多新的需求,这将对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管理工作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们为养老助老服务提出了上述取向,目前我国社区中的老人实际享受服务的现状如何呢?有资料表明:托老所,18.9%的老人需要,仅有0.5%的老人得到服务;保健指导,36.8%的老人需要,仅有9.3%的老人得到服务;家庭病床,42.5%的老人需要,仅有14.8%的老人得到服务;定期体检,57.8%的老人需要,仅有7.6%的老人得到服务;应急服务,45.1%的老人需要,仅有0.7%的老人得到服务。由此可见,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与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距太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一)观念认识不到位。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我们的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没有把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高到反映一个社会文明进步水平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持社会稳定的高度来认识,服务意识差。

(二)政策法规不健全。前面曾经提到,我国是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条件下进入老龄型社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由于物质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地方需要承担“扶贫”与“养老助老”双重任务,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保障;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加之我国已有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和健康上最脆弱的老年群体压力,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籍还不尽如人意。这些问题急需大力发展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用法律来调整有关社会关系,把一些道德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

(三)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

1、老年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高,有病不能医、不敢医。随着医疗费用的逐年增加,而医疗保险又相对滞后,使许多退休职工看病成了一个大问题,迫切需要有一个老年人自己的医疗保健机构。

2、老年人购物困难,合适的商品不仅数量少,而且品种单一。虽然国家千方百计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大小商场林立,商品门类繁多、档次各异,但适合老年人的生活用品、服饰、食品等却难以购买。这显然是社区养老助老的一个薄弱环节。

3、老年文化体育设施缺乏,老年人没有地方玩耍,精神没有寄托。目前,适合青少年的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各种活动,内容丰富,精彩纷呈,而适合老年人的则较少,致使老年人生活枯燥乏味。

4、现有的养老设施使用率相当低。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费偏高,老年人难以承受;另一方面是现有养老机构的设施条件和管理服务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四)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队伍不足。人力资源是推动一个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目前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人,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教育或有关老年服务知识的培训。这不仅影响了养老助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除了专业工作人员之外,还应有相应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作为支撑,组成诸如“老年服务小组”、“送温暖小组”、“孤老残疾保护网络”等志愿组织。他们所提供的救助和服务是无偿的和非盈利性质的。但目前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有的社区还根本没有形成志愿者组织,也就谈不上具有志愿者队伍。没有社区公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肯定是搞不好的。

四、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千家万户,是一项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惠及众多老年人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这一工程建设好,应充分发挥政府、社区组织和社区公众的支持力量。综观国内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实践,无不充分考虑社区老年人口的特殊需求。结合老年学的有关理论,针对社区养老助老的取向、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发展和加强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发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满足老年人需要和促进老龄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要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理论研究,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投入,制定优先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同时,要规范管理,明确职责,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

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2、服务客体社会化。也就是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

3、资金筹措社会化。改革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

4、服务队伍社会化。建立一支由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充分动员社区公众和年轻型的老年人参与自愿助老服务;增强老年人的自助能力和代际间的互助意识。

5、服务管理社会化。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作过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它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三)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四)社区养老助老服务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国家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五)要以发展的观点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把帮助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的目标作为发展的方向,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全方位地提供不同层次的养老助老服务。当前,开展和加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既有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各级老龄工作部门和老年服务机构必须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深入学习和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面对现实,与时俱进,紧紧依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协调行动,从设施、管理、服务对象、资金筹措、从业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形成多方参与兴办,运作机制完善,政策法规配套,管理规范有序,专业化程度高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篇2: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您好:为了解老年群体对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需求状况,完成实践课程,特在本社区开展了此项调查,本次调查只需要耽误您几分钟的时间,衷心感谢你的参与。

说明:请在每一个问题后适合自己的答案号码上打“√”或者在“ ”处填上适当的内容,填答时希望您能注意题目后的说明,谢谢。

1、您的年龄:①60-69岁 ②70-79岁 ③80岁以上。

2、您的文化程度:。①不识字 ②小学 ③中学 ④高中 ⑤大学大专 ⑥大学大专以上

3、您的身体情况:①能够自理 ②部分自理 ③不能自理。

4、您是否拥有本市户口:①拥有 ②不拥有

5、您现在是否工作:①退休在家 ②退休返聘 ③在外做点小买卖 ④给别人打工 ⑥其它

7、您家庭成员之间感情如何:①很好 ②比较好 ③一般 ④较不好 ⑤很不好

8、子女数量:(如果选①请跳过第9题)①无 ②1个 ③2个 ④3个以上

9、现在是否与子女同住:① 是 ②否。

10、您的子女是否在本市:①是 ②在本市,但是距离较远 ③子女均在外打工

11、您是否拥有特困证明:①拥有 ②不拥有

12、您的经济来源:(可多选)。①退休工资(或养老金)②子女提供生活费 ③政府 或社会资助 ④ 养老保险 ⑤其它

13、家庭人均月收入:①300元以下 ② 300-799元 ③800-1499元 ④1500元以上

15、您每月能够承受的养老费用:。①1000元以上 ②800-999元 ③550-799元 ④ 每月300-550元

16、您是否办理了医疗保险:①有,在农村办理的 ②有在城市办理的 ③没有医疗保险但是有办理其他种类保险 ④ 没有

17、您生病了怎么办:①只要有病就去医院 ②大病去医院,小病不去医院只是在家吃点药 ③去社区保健所 ④找医生来家看病⑤听之任之

18、您生病了谁陪同您去医院或保健所:①老伴 ②儿女 ③保姆 ④社区养老服务人员⑤社区干部 ⑥邻居 ⑦自己去

19、您遇到困难最先想到向谁求助:。①家人 ②其他亲戚或邻居 ③朋友 ④ 社区工作人员 ⑤其他人。

20、您所了解的养老模式:(可多选,如果没有选择②请直接回答23、24题,如果选择6、60岁前主要从事什么工作:。①机关事业单位 ② 企业 ③个体 ④务农 ⑤家务 了②请按顺序回答,并跳过23、24题)。① 居家养老(子女养老)②社区居家养老 ③老年公寓。④福利院、敬老院 ⑤其它

③老年公寓(机构养老)④ 福利院、敬老院 ⑤其它。

22您对您所在的社区目前所提供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吗:①满意 ②一般 ③不满意 ④没有享受。

23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在政府的倡导下,以社区组织为依托,利用社区内的资源,面向居住区内居民提供的、以满足居民多方面需求的服务,其最大的特点是老人在家也能享受到多方面的养老服务。现在您对“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知道程度:①很清楚 ②知道 ③了解一点。

24在对该服务有一定了解后,你会支持这种养老模式吗? ①会 ②不会 ③不清楚 ②日间照料 ③休闲娱乐 ④健身、保健 ⑤知识讲座 ⑦其他。

26、您需要哪些养老服务项目:(可多选):①家政 ②餐饮 ③康复 ④聊天 ⑤健身 ⑥娱乐 ⑦医疗保健 ⑧其他。

27、您所在的社区提供的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具体有哪些:(可多选)。①举办兴趣班、培

28、您需要提供的社区精神文化生活服务:(可多选)。①举办兴趣班、培训班等 ②专设老年活动室(老年交流活动、老年互学活动等)③不清楚 ④其他

29、你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具备哪些基本技能呢(可多选):①家政服务 ②日常

21、下面养老模式中,您更喜欢哪种:①居家养老(子女养老)②社区居家养老

25、据您了解,目前您所在的社区提供的日间服务具体有哪些:(可多选)。①钟点工

训班等 ②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交流)③不知道有什么服务 ④其他

生活理财 ③ 医疗保健指导 ④心理护理(聊天解闷,心理开导)⑤其它 ③40—50 ④50—60

31、您认为为您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服务是否专业: ①服务很好,很贴心 ②一般,不是很及时很到位,但是总体说还过得去 ③工作十分不负责任。

32、您对目前养老体系和设施建设的现状: ①满意 ②比较满意 ③一般 ④较不满意 ⑤很不满意

篇3: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本文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 运用抽样法对静安区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随机在静安区居家老人数据库中抽取1000份样本, 千名老人分布在5个街道25个居委会, 每个街道发放问卷200份。其中有逝世和人户分离的老人由系统随机再抽取样本进行调查。问卷涉及到基本情况、生活服务、医疗保障服务、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等六个方面。调查资料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所有重要的数据均做了相关统计和检验, 以保证分析结构的有效性。并针对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以及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以求找到解决的对策。

二、上海市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问题分析

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点是满足服务对象即老人的需求, 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一最重要问题, 老人在生活状况、医疗保障、安全服务、精神慰藉和经济状况等方面的现状是居家养老服务过程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水平能达到的程度的重要基础, 下面就针对这几项指标提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人对居家养老的服务、机构、政策了解程度不高。

在调研过程中, 虽然有78.3%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35.9%的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对于跟他们联系比较紧密的一些助老机构比如社区的乐龄家园服务站、日间服务中心等大多数老人相对比较熟悉, 但像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中心和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机构, 老人们就了解的不多。更有59.2%不知道任何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相关政策。只知道有关于养老方面的优惠服务。

2、目前居家养老提供的服务范围太窄。

目前, 居家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项目包括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生活护理和康复等, 但调研显示, 在得到过助老服务的老人中, 46.7%的老人得到过为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助餐服务, 助浴、助洁、助行、助办等等其他服务均匀分布, 但都不高, 平均只占到7%左右.其中老人最需要的服务项目中, 老人们的要求不统一, 几乎是平均分布, 都不超过15%。由此看来, 老人除了得到助餐助浴等项目的服务相对比例较高外, 其它各项普遍不高, 这说明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项目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老人关于生活质量提高方面的需求还不能得到满足。

3、医疗费用过高是老人就医难的主要瓶颈。

因为年龄较大的实际情况, 大部分老人认为自己身体不是很健康, 其中65.5%和10.1%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一般和较差, 只有21.6%的老人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健康。68.7%的老人患过慢性疾病, 身体经常遭受病魔折磨;17.8%的老人曾是大病患者;7.9%的老人现在身患残疾。老人的身体状况决定了医疗费用是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支出。虽然大部分老人参与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和医疗保障, 其中81.0%的老人有参加医疗保险, 84.4%的老人参加退休职工互助医疗。但仍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老人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这就更加加重了老年人的经济负担。加上目前国家医改举步维艰, 并且效果很不明显, 导致医药费、手术费、住院费等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沉重的医疗费用不仅影响到老年人的医疗, 而且深深地影响到整个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

4、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很难得到实现。

孤独是老年人的第一杀手, 也是为老服务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这种对老人精神上的无形的摧残加速了很多老人的衰老甚至死亡。而居家养老的目的就是利用家庭和社区的情感温暖使老人身心愉悦, 达到养老的目的。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 为老服务的现状还很难满足大多数老人的交往需求。在调查过程中, 大多数老人提出有一些孤独感或者生活太单调、无聊, 希望社区能够开展各种能让他们参与进去的文体活动, 也希望社区能多关心老人, 多找他们聊天, 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聊天室或建立其他聊天渠道供他们与人交流。如有条件, 希望提供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访谈, 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 大部分老人想与人交流沟通, 其中63.9%的老人想找人诉说心事。当有心事时, 他们首先会想到配偶、子女等亲人进行诉说, 比例占到了70.6%, 很多老人想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减少孤独感, 有45.6%的老人表示经常参加各类活动。这就需要社区为载体的居家养老体系能够把这部分愿意交往的聚集起来, 开展各式各样的文体、旅游和集体活动, 让老人们在社区中度过充实的每一天

三、上海市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的对策分析

1、提供途径是老年人更充分了解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的服务实实在在的存在, 但很老人对这项服务却知之甚少。很多社区的老人得都到过居家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所提供的服务。但仍然有一大批老人不知道有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的机构。可以正面宣传为主, 通过社区的各种途径为老人普及居家养老的优惠政策。让老人系统的了解相关知识, 充分的融入到系统中间去。这对于居家养老体系资金的筹措、政策的实施、服务的流畅性和互动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2、提供各种渠道满足老人的社交需求。

愉快的身心是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的最重要的方面, 而社会交往是实现老年人价值的切实可行的途径。“社会交往”指老年人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 包括志愿服务、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等凡是涉及“交往”的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各种社会交往增强运动, 或者通过交往和运动寻求新的平衡, 社会交往是增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和延长健康期的得力之举。社区应在了解老年人社会交往偏好的基础上为老年人提供科学引导, 并注意发挥老年人自身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组织和管理作用, 让老年人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以更加自信、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调研过程中发现, 经常参与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 各种问题活动的老人与其他老人相比身体更加健康, 对生活的态度也更加乐观向上。

3、解决老人看病难的问题。

看病难几乎是每一个老人发出的声音, 面对如此大的一个需求群体, 居家养老体系不仅不能把老年人排除在体系之外, 而且要作为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把按病患严重程度的不同分别进行需求管理。“社区医疗服务”、“护理、保健类”的需求在老年妇女群体中具有普遍性, 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应急呼叫类”的服务需求在上升。为此, 社区应提供相关方面的优质服务。比如, 为社区内的老年妇女建立健康档案, 提供送医上门或是陪同看病服务, 以此提高社区医疗服务水平;对需要“护理、保健类”服务的老年妇女, 社区可以加强相关保健、健康知识的宣传, 加强组织体育健身活动, 对健康状况很差的老人提供入户护理服务;针对“应急呼叫类”优质服务需求上升的现象, 社区应着手开始建立及改进社区应急援助网络。

4、针对不同老年群体, 实行“按需”服务。

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老年人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群的特点, 同时, 由于每个老年人在健康、家庭、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 其养老需求也各有不同。此外, 受到性别差异和个人爱好差异的影响, 不同的老年人也有不同的养老意愿。因而, 社区要切实从不同老年人的个人需求出发, 设置多样性的服务项目以供老年人选择, 社区可在各小区单元楼下开设老年信箱, 接收老年人提出的意见与建议, 更多地了解老年人的需要。

所以本文建议针对不同类型的老年人群, 提供不同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如针对高龄老人、非自理老人, 他们由于各种疾病增多、生活不能自理、与子女的沟通也越来越少、常常会产生孤独寂寞感,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为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洗涤、购物、餐饮、心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 针对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低龄老人、空巢家庭老人, 他们一般身体健康、收入也较高、子女又往往不在身边, 应以上门照料服务为主, 如家务助理、出行旅游服务等。针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 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老年康复站等形式服务。此外, 政府和社区组织要鼓励、提倡、支持低龄健康老人在自愿量力的前提下, 参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 也可依托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室、老年大学, 使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的文化、体育、教育活动。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共性问题, 中国尤为严重。中国上海于1979年在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上海市静安区居家养老服务在上海市二十多年的摸索前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何完善居家养老体系是解决我们老龄化压力, 提高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本文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要素即服务对象的需求和对策展开分析, 以求找到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的途径。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需求分析

参考文献

[1]翁淑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新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5, (2)

[2]韦克难.论我国社区照顾养老的必然性及其中国化[J].天府新论, 2007. (1)

[3]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 2000, (3)

[4]武丽.我国城市社区养老发展可行性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7

[5]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篇4: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关键词]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差异;老年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苏州吴中区已率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居家养老已成为养老的必由之路。“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专业负责承接由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目前纳入服务的老年人共计约600余人。根据现行政策可知,中心服务对象为吴中区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并分为A类、B类、C类三个层面依次作为政府援助对象、政府补助对象及自费对象,现行政策提供的服务大多集中在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二、研究设计与结果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采用类型随机抽样方式,运用结构性访问问卷对样本进行入户访问,共计发放411份问卷。笔者将老年人基本情况作为自变量(见表1),并假设这些因素对老年人有无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本文将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无需求作为因变量,对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有需求的老年人占比为54.9%,无需求的占比45.1%,可见过半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有一定需求。

(二)描述性分析

本次抽样调查数据显示,调查对象年龄大多在70岁到89岁之间,性别比例基本平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老年人生活能够自理,占比为74.4%。56.1%的老年人和配偶同住,三分之一的老年人为独居。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的合计占比72%,因此收入普遍较高,主要集中在2000元以上。在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方面,认为“有需求”的占比54.9%,“没有需求”的占比45.1%。

(三)交互分析

由于样本数n≥40且所有理论频数T≥5,因此本文选择了Pearson卡方检验,通过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二维交互分析可知,退休前职业、主要照料者、身体状况的Sig.值分别为0.015、0.021和0.039,因而可判断这三个因素与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有一定相关性。

1.职业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由社会分层理论,老人退休前的职业决定了其拥有的社会资本,从而也形成了社会地位的不平等,这造成他们在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上的差异性1,如表2所示。

从共性来看,家政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百分比相对较高,均多于20%;机关事业单位和从事个体户行业的老年人普遍具有较高的精神慰藉需求,这是由于老年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主体地位丧失,成为情感需求的角色2,因而会希望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从个性来看,农民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低,这是由于家务活与农活相比较为轻松,农民老年群体习惯亲力亲为;他们最大的需求体现在医疗健康服务上,因为农民作为经济上的弱势群体,一旦生病,医疗费用的负担相当之重。

究其原因,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等退休的老年人普遍拥有较高的退休金,占有更多社会资源。此外,他们拥有较高文化水平,对文化、思想层面的需求较高,但现有服务项目无法满足其精神需求。相比之下,农民老年群体恰好相反,他们对医疗服务、安全服务需求更高。

2.照料者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从社会支持的角度来看,不同照料者具有不同的支持力,也对应了吴中区老年人在具体服务项目上不同的需求(见表3)。

根据分析不同的服务项目可知,在家政服务上,被配偶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在精神慰藉服务上,被子女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子女不可能时刻陪伴老人,再加上疾病、空巢等问题,都使老年人希望获得社会上的资源支持;在安全服务上,被保姆照顾的老年人需求最大,这说明保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深入分析可知,当老年人习惯了由配偶或子女照顾时,往往会加剧对外界的不信任感和排斥感,加之其家庭养老观念较强,这就要求服务人员不仅要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起居的照顾需求,还要注重提高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此外,目前吴中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工作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没有结合老年人的自身情况和照料者的特点,因此居家养老应力求服务项目多样化。

3.身体状况与居家养老需求交互分析

在本次的调查中,有11%的吴中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身体状况各异的老年人对具体服务项目的需求百分比如表4所示。

从纵向看,吴中区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普遍较低;而家政服务是不同身体状况老年人的共同需求,这说明大部分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和年龄的衰老,做家务的能力也在逐渐减退。从横向看,能够自理的老年人侧重于对医疗健康服务和安全服务的需求。最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对精神慰藉服务的需求仅占1.1%,这是由于: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不能自理的老年人由于行动能力较差,生存性需求都无法满足,因而更不会奢望处于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根据布拉德肖(Bradshaw,1972)对测量需要的理论贡献,在调查中,很多不能自理的老人把“感受性需求”通过行动或表现来明示出来,成为“表达性需求”,说明他们非常迫切地渴望得到医疗健康服务,定期检查和上门看病很重要,因此相关政策应使服务更具针对性。

三、结论与思考

综上所述,居家养老已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但老年人群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通过Pearson卡方检验得出:职业、照料者及身体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不论从吴中区“未富先老”的现实,还是就目前地方财政的可承受力来看,现阶段的养老服务保障政策只能是适度普惠,公共财政的目标定位应是基本养老,是社会的中低收入阶层。吉尔伯特提出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须进行需求定位3。实践证明,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可以客观地反映老年人各方面的状况,根据评估结果提出相应服务措施4。

因此笔者建议可以增加对“三无”老人、残疾老人的服务次数和时间,保障对这些困难群体的养老量服务水平;针对部分自理、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或农民老年群体提供更多的上门看病、定期检查等医疗健康服务;针对独居老人或由子女照顾的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服务;同时加大力度培训上门服务人员,多招募一些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服务人员,重点面向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老年群体或家里有保姆的老年群体。这样,政府才真正承担起“托底”的责任,尤其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群体享受到公平的照顾。

注释

1胡娟.上海市不同老年群体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对策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22-28.

2Rose A M. A Current Theoretical Lssucin Social Georntology[J].The Gerontologist 1964(04):46-50.

3尼尔·杰尔伯特.社会福利的目标定位:全球发展趋势与展望[M].郑秉文等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122-145.

4王静.论上海探索构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的定位和作用[D].复旦大学,2005:12-14.

参考文献

[1]Parrott,L.Social work and social care[M].London:New York Routledge.2002.

[2]Millar,J.Warman,A.Family obligations in Europe.London:Family Policy Studies Center.1996.

[3]胡宏伟.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中国养老保障方式与路径选择——居家养老服务保障的优势与发展路径[J].华东经济管理,2012(2).

[4]韩裕民.适度普惠型福利模式探索[M].北京:中國社会出版社,2009.

[5]孙晓芹.城市老年人养老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1.

作者简介

孙凌杉(1992-),女,江苏徐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保障政策。

篇5: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简介

(一)、项目承担单位情况概况

1、项目单位的基本

本项目单位为XX市XXX区民政局。XXX区民政局承担着区域内救灾救济、城乡低保、优抚安置、社会福利、基层政权、社区建设、区划地名、殡葬管理、婚姻和社团登记等社会职能。区民政局与区老龄办合暑办公,全区的老龄事业工作列入区民政职能工作范围。

2、项目单位近年工作情况

XXX区曾于1994年荣获“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 市、区、旗 ”荣誉称号,进入新世纪以来,除努力做好以上各项职能工作外,在社区工作方面,把积极探索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开创社区工作新局面,大力扶持和发展家政服务、居家养老、社区信息化建设等作为推动社区服务社会化和产业化的主攻方向,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2年,荣获“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2003年,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先进单位”;2006年,荣获“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同年,为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编制了《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使各项民政工作更具有严肃性和计划性;2007年,荣获“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创新提名奖”等荣誉称号。这些成绩,充分体现了区民政局为全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应有贡献。

3、项目单位的经费状况

XXX区民政局属财政预算拨款单位,资金构成分为上级财政民政专项资金拨款和区本级财政民政专项资金预算两大类。经费支付科目包括城乡低保金、救灾救济金、困难救助金、优抚金、义务兵优待金、退伍兵安置金、福利彩票公益金、社会捐赠慈善基金、民政事业费等各项专项资金。2008年,上级财政拨款总计3262.93万元,区级财政预算拨付1028.58万元,上级下拨福利彩票公益金167万元,全年累计拨款4458.51万元。从2007年起,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今明两年,该资金主要用于建设我区社区服务体系。另外,区财政每年下拔50万元社区特需费,每个社区1万元,主要用于社区孤寡老人和特困家庭的临时困难救助。

(二)、新建项目的基本设想

1、基本构想

在XXX区现有的8个街道办事处,分别建立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的服务内容主要有三方个面:家政服务、养老托老服务、社区信息服务。由这三方面服务内容和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同构成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2、项目规模

每个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房屋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并有约300平方米的室外活动场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区民政局统一规划安排,统一招标建设。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选址和组织实施。要求基本满足家政服务、养老托老服务、社区信息化服务的功能需要。全区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建筑总面积按照4900平方米规划建设。

3、项目投资总额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项目概算总投资为1700万元。分项概算如下:

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体建筑投资:按照全区房地产建设市场均价,包括房屋主体建筑、内部装修等,按每平方米2000元综合价概算,投资为980万元;

各社区服务中心室外活动场地投资:主要包括场地硬化、绿化、美化、安全等内容。按照每平方米500元综合价概算,8个中心平均每个中心300平方米,共2400平方米,投资为120万元;

(3)内部硬件投资:每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平均投资55万元购置硬件,概算总投资440万元。包括电脑、打印机、网络敷设、桌椅用具、中心呼叫系统、家政培训、餐厨设施、娱乐健身、康复保健、书画阅览室、养老日托等服务设施和社区信息化管理系统等。

(4)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完成后,仍然需要约两年的运行、健全、完善的维护期,其费用按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每年10万元概算,每年需要投入80万元,合计160万元。

(三)、项目建设总目标和分目标

1、总目标

按照以上建设构想,计划在今明两年内,完成全区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争取在2011年开年,使全区每个街道办事处都拥有至少一个功能比较健全、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同构成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为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构建和谐XXX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2、2009年目标

实现现有试点的XX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完善提高,总结经验;各街道办事处落实好本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选址、建设思路、向区民政局提出建设报告等工作;区民政局完成对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规划设计。3、2010年目标

完成全区各街道至少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规范服务标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总结现有XX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使我区居家养老在具有服务平台为依托的条件下全面开展。

二、项目建设的历史背景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当前,老年人口迅速增多,高龄比例加大,已经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世界性问题,这在发达国家尤其明显。

2009年8月27日,《长江商报》刊载了新华社记者26日在长春召开全国18个城市老年大学第10次工作研讨会上获得的最新资料:今年是我国进入老龄化10周年,随着新中国的同龄人步入老年,我国将出现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另有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59亿,占总人口的12%。数字表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2、我国的家庭结构现状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为了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不得不长期执行一项十分严肃的“只生一孩”的计划生育国策,从而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四个老人的所谓“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模式。

当年,首批响应计划生育国策的公民目前已进入老年,日后也将会有一大批人陆续进入老龄行列,从而导致我国老龄化程度加速和社会养老问题突出。因此,在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家庭小型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特殊的“四二一”家庭人口结构,使得空巢老年人不断增多和依靠子女、亲属照顾的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遇到困难,给养老事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压力。

3、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

据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副主任吴玉韶介绍,我国正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老年人口由年均增加311万发展到年均增长800万人。吴玉韶说,伴随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大幅增加。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国已开始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

由全国老龄办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城市老年人空巢家庭(包括独居,下同)的比例已经达到49.7%。研究预测,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以上的速度增长,而且,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的“先富后寿”相比,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前提下“未富先老”,时代的发展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时间和经济条件。“老龄化社会”的来势迅猛令我们措手不及。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生命周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所谓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成人后离开老人另立门户,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老年家庭。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呈迅猛增长的趋势。2002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户中11.5%为空巢老人。其中,城市中空巢家庭的老人占老人总数的27%左右,也就是说,四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老年家庭是空巢家庭 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2002。从有关机构对地级以上大中城市的调查显示,当前,我国老年人的空巢家庭比例已经上升到56.1%,其中独居老人占12.1%;仅与配偶同住的占44%。专家认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空巢化成为必然趋势。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空巢老人家庭的比例可能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呈现“空巢化”。

空巢家庭老人既要经历个人生命周期的转型 从中年期到老年期,还要经历家庭周期的转型 从核心或主干家庭到空巢家庭,如果适应不好,很容易诱发各种身心问题,不但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会给家庭带来各种困难,从而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空巢家庭问题,不仅仅是个别家庭的问题,而是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经济问题,它关系着现代化的进程、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和谐和安定,是影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XXX区的基本情况

1、社会历史概况

XXX区原为县级XX市,1997年6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XX市设立XXX区,现为XX市辖中心城区。XXX区历为XX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全区总面积595平方千米,城区面积43平方千米,全区辖8镇8个街道办事处,2003年末,全区总人口约54万,其中城市人口约31万。

XXX区是一座拥有众多荣誉的中心城区,曾先后荣获“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酒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绿化城市”、“全国两基达标县(市)”和“国家级科技先进区”等光荣称号。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各族人民秉承长征精神,抢抓历史机遇,不断深化改革,经济社会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建200万人口城市的需要和“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总体发展思路,先后实施一系列重要举措,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作为中心城区,XXX区基础设施完备,社会事业相对发达,具有比较全面的科研体系、教育体系、医疗卫生防疫体系、文化广电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全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社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已成为各类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社会矛盾的交汇点,各项方针政策的落脚点。居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提出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区服务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加快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已成为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紧迫任务。

2、XXX区人口状况(老龄化趋势)联合国规定:0——14岁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降到30%以下,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老少比超过3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

目前,XXX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4%以上,标志着该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调查,该区老龄人口呈以下特点:一是10年来,全区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比人口自然增长速度高16个百分点,远超过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二是老龄化人口城乡分布不均匀,居住在城市的60岁以上人口近5万,居住在乡村的约为3万,城市老龄人口比重远高于乡村;三是呈现“四多四少”的特点,即女性多、男性少,且随着年龄的升高,女性人口的比重还在逐步升高;丧偶的多、身边子女少;经济来源依靠子女的多、获得社会保障支持的少;闲暇时间多、精神文化生活少。全区人口老龄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认识不深刻,思想准备不足,尚未意识到占总人口14%以上的老年人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而且是一项综合性的重大政治问题,是涉及到全区长治久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二是老年人生活保障制度不健全,各种关系不顺,传统养老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养老保障的矛盾日益突出;三是老年事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老年福利设施发展滞后,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老年福利设施不仅数量缺口大,质量也急需提高,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多元化的老年事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四是老龄工作法制管理不完善,对已颁布的老年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和普及力度不够,特别是老年法律法规执行主体的部分中青年人,对有关内容知之甚少和落实不力,成为老年群体法制管理的薄弱环节。

当前,XXX区家庭养老仍是养老的主要方式。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小型化、“四二一”家庭模式逐渐成为主流模式。一方面需要赡养的老年人口增加,另一方面其供养的子女后代人数减少,由两个劳动力赡养4个老人和抚养一个孩子,导致家庭赡养老人的能力相对较低,负担太重。

3、涉老机构及老龄人口情况(有关表格)A、XXX区为老服务机构(设施)情况统计表

统计名称 统计数量 序号 合计 区办 街、镇、办 社会办 老年大学 数量 1 1 1 ? ? 学员人数 2 485 485 ? ? 老年学校 数量 3 16 ? 16 ? 学员人数 4 2145 ? 2145 ? 老年教学点 数量 5 8 ? 8 ? 学员人数 6 1820 ? 1820 ? 老年活动中心 城市 7 34 1 33 ? 农村 8 8 ? 8 ? 老年医院 数量 9 1 ? 1 ? 床位数 10 177 ? 177 ? 老年 护理 院 独立老年

护理院 数量 11 1 ? 1 ? 建筑面积 12 ? ? ? ? 床位数 13 70 ? 70 ? 其中临终关怀床位 14 ? ? ? ? 非独立老 年护理院 数量 15 ? ? ? ? 床位数 16 ? ? ? ? 养老 服务

机构 福利公益

性养老院 数量 17 ? ? ? ? 床位数 18 ? ? ? ? 敬老院 数量 19 8 ? 8 ? 床位数 20 177 ? 177 ? 托老所 数量 21 2 ? ? 2 床位数 22 205 ? ? 205 老年公寓 数量 23 1 1 ? ? 床位数 24 180 180 ? ? 居家 养老 服务 日间

照料服务机构 数量 27 1 ? 1 ? 日托老年人数 28 20 2 20 ? 社区助老服务社 29 5 ? ? 5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员人数 30 67 ? 67 ? 涉老法律援助机构 含涉老律师事务所 31 28 2 26 ? ? B、老龄组织情况统计表

统 计 项 目 序号 区、镇、街 老龄 办 基 本 情

? 人员编制 行政编制专职 1 ? 事业编制专职 2 ? 聘用人员数 3 5 合 计 4 5 年 龄

构 成 30岁以下 5 ? 31岁至40岁 6 ? 41至50岁 7 2 51岁至60岁 8 3 60岁以下 9 ?平均年龄 10 ? 文化程度 构成

(人)高中及以下 11 ? 大学专科 12 4 大学本科 13 1 经费

(万元)研究生及以上 14 ? 人员经费 15 34 公用经费 16 4 项目经费 17 ? 其他经费 18 9 合 计 19 47 老龄办 直属事

业单位 老年报 刊 社/发行量 万份 20 ? 老龄科研机构数量及编制人数 21 ? 其它事业单位及编制人数 22 ? 老龄政府网站 23 ? 老龄办 所属其

它单位 基金会 24 ? 老年大学协会 25 ? 老年学学会 26 ? 企 业 27 ? 其

它 28 ? 基层老年社会

团 体 老龄产业协会 29 ? 老龄协会 社 区 30 48 农 村 31 67 合

计 32 115 其它涉老社团组织 33 3 备注:有副处级老龄工作者一名,无地、市级以上机构 34 ? ? ? ? ? ? ? C、城区老年人基本情况统计表 年龄段 序号 人数 女 残疾 人数 五保 人数 ? 领取低 保人数 ? 养老保 险人数 医疗保 险岁

? ? 60-64 1 10718 5147 157 11 242 5950 7540 ? 65-69岁岁岁岁上

10817 4801 164 2 741 2787 5245 ? 70-74 3 6490 3442 107 16 190 3144 4296 ? 75-79 4 5193 2334 74 15 145 2361 3109 ? 80-89 5 3554 1726 123 10 122 1548 2438 ? 100

6 ? ? ? ? ? ?

以总计 7 36783 17456 625 54 1440 15790 22828 ? ?

(三)、我国老龄人口传统养老方式及文化心态

民政部公布数据,我国目前只有大约1%的老人选择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其他99%的人选择居家养老。这种养老心态是与我国几千年来“养儿防老”的文化熏染分不开的。他们大多故土难离,认为“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的都是没有后代的孤寡老人;或者怕被人们议论是自己的儿女不孝才把他(她)送进社会养老机构的。因此大多不愿选择在社会养老机构养老,而更乐意居家养老。因为居家养老让老年人不脱离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方式,不脱离熟悉的社区环境,这更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传统文化心态。

但是,随着家庭核心化,小型化的发展,家庭成员照顾老人势必力不从心,于是社区服务进入养老领域。养老的现代化进程并不会削弱家庭的老年照顾功能,即使在高度发达的国家,90%以上的老人仍然生活在家庭之中。美国95%的老人过着家庭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为了适应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和家庭变化情况,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相应地建立了一些服务机构来分担原来由家庭承担的一些养老工作,这就是社区照顾。它为有各种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服务。这样,老年人便不用脱离他们所熟悉的社区,使居家养老可以借助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来帮助解决许多实际问题。中国具有“孝亲”的优良传统,家庭照顾老人养老将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现代化的进程为老人的家庭照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支持,使家庭养老进入社会化网络。可以预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支撑的养老体系将是未来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

(四)、国家对老龄化发展的应对措施

1996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简称《老年法》)的正式出台,对落实、巩固家庭养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号召全党全社会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大力营造全社会敬老养老助老风气。

《决定》指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采取积极措施,加强老龄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让老年人共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和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加强社区建设,依托社区发展老年服务业,进一步完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的功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主题,明确提出了“老有所养”是顺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是坚持以人为本,关注老年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是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充分发挥资源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社会服务业发展、推动劳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当前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重大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

2006年2月,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教育部、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2008年1月2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 教育部、民政部等十部委又联合下发了《民政部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老年人养老服务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但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比重偏低、质量不高,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意见》对居家养老做了科学阐述,指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意见》提出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意见》指出,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体制和监督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

《意见》还提出了八项发展居家养老的保障措施,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列入政府工作议程,抓紧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政策措施。

2009年2月21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国家发改委等10部委第三次联合下发《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根据城市和农村不同情况,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的目标。

与此同时,各地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截止2009年8月31日止的8个月间,有13个省(市、自治区)先后出台相应文件33份,可见各地对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高度重视。见附件一。

(五)、当前养老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反映在社会养老机构上的问题

中国目前主要有三种养老方式,即由政府承办的社会基本养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以个人储蓄为主的自身养老,也就是独自生活。

随着城市化和人员社会流动的加快、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被弱化,“机构养老”随之成为社会养老的主体模式。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养老院“集体”养老。然而,一方面,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普遍认为,公共养老设施资源短缺,选择余地少;机构设施和服务水平偏低、养老机构特别是商业性的养老机构收费过于高昂;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养老机构床位约占老人总数的1.5%,虽然数量很少,但在养老机构生活的老人还不到1%,养老机构依然存在大量空置床位。

八十年代,一些西方国家一度想大力发展养老机构,但很多老人感觉并不好,甚至有老人觉得住在养老院更像住在集中营。而在中国,这类养老机构留给公众的印象一度等同于“孤老院”和“老年医院”。

福利养老是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底线。政府应全面承担起老年特困群体和因政策造成的低经济收入群体的福利养老责任,同时应当认真考虑有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老年群体的差异性需求,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体现公益性、福利性原则及社会在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方面所具有的责任。

2、社区养老服务平台急需建立健全

以社区医疗机构为例。目前,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尽健全,患者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够信任,或者顾及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接受社保,商业医疗保险无法报销,为此不得不投奔大医院。

有这样一个例子:王老太老两口因发烧于上午10点赶到某大医院看门诊。因为候诊病人太多,挂号、就诊、付费排队就花了两个多小时。中午12点多,王老太才基本走完这一流程等待配药。此时,折腾了一上午的王老太体温又有所上升,身体更加不适,决定重新挂号急诊并要求输液。于是,又按新一轮排队流程配点滴,直到下午6点多才开始输液,待3瓶点滴输完,已经是晚上11点了。就这样,两位老人花了15个小时看了个感冒发烧。试想,如果社区有一家老百姓放心信任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王老太愿意花十几个小时去大医院看小病吗?

调查发现:老年人群居家不出发生率约为17.59%。导致老年人居家不出的影响因素有年龄、婚姻、经济收入、住房层次、自我健康评价、视听力障碍、脑病、糖尿病、生活能力、饮酒、爱好、孤独、抑郁、有无亲密朋友、参加社会活动、与邻居交往情况、亲属往来等。分析表明,日常生活需要照顾、高文化程度、高经济收入、不锻炼身体、不参加社会活动、无亲密朋友、抑郁自闭、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是居家不出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空巢老人、居家不出的老年群体急需社区服务平台提供一系列相应服务。社会支持体系应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规、政策为保障,实现居家养老。以上在老年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现象在红花岗区同样十分突出。

(六)、当前的国际养老模式

援引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致力于老年人精神方面研究的田芳副教授的话说。“现在西方国家已经让老人回归家庭,和家人生活在一起。”田芳认为,老人群体长期聚居会加剧老人的孤独感,老人会更加抑郁、自闭。她主张学习西方国家发展社区服务,从制度上保证老人生活在社区和生活在养老机构一样能获得相同的服务,并通过对有老人的家庭进行福利政策倾斜等确保老年人可以在家庭中获得舒适健康的生活。

以西方的美国为例。美国在社区开辟了各种老人服务项目,包括送饭、送医、送车上门,定期探望、紧急救助等。出远门时,只要给市政府相关部门打个电话,专车会按时开到家门口,办完事会把人送回家,许多服务是免费的。资料显示:目前,发达国家机构养老最多只能达到老人总数的8%,美国、英国等则有高达95%的老人在家实现养老。

以东方的新加坡为例。新加坡共有人口420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20%。他们把老年人称为乐龄人士(更人性化)。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培养全民的家庭观念,在舆论导向上不遗余力地向人民灌输儒家的孝道思想,号召全社会关爱、孝敬老年人;每年农历新年,都要开展敬老运动;政府官员和议员以身作则,常到社区和自己的选区慰问老年人,在全社会树立尊老、爱老的风尚。

新加坡采取以下几种办法实现老有所养:

——居家养老。家庭是老年人的大本营、终身的依靠和归宿。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是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新加坡政府在制定养老政策时也传承了这个美德。为了防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在购买住房时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3万新元,目的是鼓励年轻人就近赡养父母、照顾老人。

——日托养老。新加坡针对无暇在家照顾老年人和孩子的情况,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三合一家庭中心”,相当于我国的一些日间托老所。让一些年轻夫妇每天将老人和幼儿一起送到这里。所不同的是这个中心将托老所和托儿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照顾了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又兼顾到乐龄人士。老、少集中管理,既顺应了社会的需要、解决年轻人的后顾之忧,又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增进了人际交往与沟通,减少了“代沟”的出现。

——机构养老。与我国目前各类老年公寓一样,也分为高、中、低等不同档次的服务和收费标准。

与此同时,新加坡等国的养老政策也是可以借鉴的。比如:一是吸收新加坡在购买房屋上兼顾养老的优惠政策;二是学习新加坡的“倒按揭”(以房养老)模式。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把房子抵押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性机构,由公益性机构一次性或分期支付养老金,老人去世时产权由这个机构处分,“剩余价值”(房价减去已支付的养老金总额)交给其继承人。

欧美发达国家在照顾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方面想出了很多妙招。如:德国安排大学生和“空巢老人”合住,帮助老人做晚餐、清扫房间,陪老人看电视、聊天、散步、外出采购;日本东京通过技术手段监控居家养老“空巢老人”的日用水量,每天向其子女的手机发送老人的用水信息,让他们第一时间了解父亲或母亲的生活状况;美国使用传感器记录居家养老“空巢老人”在浴室、厨房和卧室的活动,其子女通过个人电脑就可及时发现家中是否有异常情况。为了体现儿女亲情,日本提出“一碗汤距离”孝心理念,告知子女与老人居住距离不要太远,以送过去一碗汤而不凉为标准等等。我们既要兼顾国情地学习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又要与时俱进地大胆探索。

三、居家养老模式的产生和社会意义

(一)、居家养老模式的产生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最新完成的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结果表明,我国80岁以上高龄老人将以平均每年百万以上的速度增长。由于老年人增多,高龄比例加大,意味着需要别人来照顾的老年人规模不断扩大,这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养,不仅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事关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事。当然,这项工作主要应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但子女孝敬和赡养老人同样不可或缺,这不仅因为可以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而且还因为老人除需要物质赡养外还需要精神赡养。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传统美德,孝敬老人、赡养老人,切实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是各级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

岁月如流沙,苍海变桑田,人类无法与自然规律抗衡,谁都会老。在人的一生中,有几件事是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的,衰老就是其中之一。就我国国情来看,养老的社会化必须与居家养老相结合,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而不是借社区养老把赡养老人的责任推向社会。

探索最佳养老方式的脚步却始终没有停止过。家庭养老院的产生最初是政府为了应对社区弱势群体的两大需求而采用的政策选择。上年纪的孤寡老人生活在没有上下水、没有煤气、没有暖气的大杂院内,空巢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得不到照护。于是产生了“家庭养老院”的养老模式。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是破解我国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是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良传统,尊重老年人情感和心理需求的人性化选择;是促进家庭和谐、社区和谐和代际和谐,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扩大就业渠道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居家养老服务以其经济、文化、社会等特性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正因如此,居家养老一直是中外老年人最主要的养老渠道。有资料显示,在西方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比例都超过90%,日本则高达96.9%。而在我国,构建“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格局,已成为各地政府的普遍共识。

居家养老服务相当于一个以社区为单位的家庭养老院,这种养老模式的孕育产生、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促使我们去深入探讨在社区统筹市场需求、政府公益、老年福利,以及低保、慈善、企业等资源,发展市场性和福利性相结合的社区老年服务产业的具体路径、意义、效果和未来需要解决的诸多问题。我们认为,未来中国城镇近80%以上的老人将依赖或部分依赖这种社区性综合老年服务体系来满足日常养护需求。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城镇化和人口的进一步老龄化,养老产业的社区福利运作模式——家庭养老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和国际经验看出,现在中国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模式,将成为我国养老新趋势,成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举措。

(二)、居家养老模式的社会意义

应该承认,“空巢”现象既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种社会进步,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转变当中产生的一种客观必然现象。资料显示,我国城市空巢老人达49.7%,国外有的已高达80%,甚至更高。从趋势上讲,这是必然。像过去那种多子女家庭来共同照顾老人是不可能的。因此随着老人年龄增长,身体功能退化,需要人照顾而身边无人照顾,这时就体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意义所在。身边无子女或子女照顾不过来,从这个角度,社区对老人、对家庭成员的支援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居家养老是对这一现象所作出的一个正确选择,是对社会做出的重要贡献。居家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服务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它可以用较小的成本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居家养老服务,可以让一部分家庭经济有困难但又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得到精心照料,从而对稳固家庭、稳定社会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适应我国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特征,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因此,我们认为,居家养老模式也是红花岗区社区养老工作首选的模式。

红花岗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是一种资源配套使用、多方受益的新型社会化产业养老方式。这种为老年服务的生产方式不仅显著提高了需要社区福利照顾的老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对推动下岗再就业、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社区融合都具有积极意义。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居家养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居家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和最富生命力的养老方式。在目前条件下,中国的老年人养老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的有机结合。在社区建设中,如何逐步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就成为新时期和谐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就XXX区而言,到目前为止,有户籍的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占总人口的14%以上,加上随子女或退离休后从各县市移居本区居住的无户籍的60岁以上人口,老年人口的比例更大。

为了摸清区老龄化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对XX路街道当前的老龄人口状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XX路街道办事处辖区有6个社区居委会,129个居民小组,常住居民9238户,25083人。60岁以上老年人4291人,占总人口的17.11%,其中:60—69岁2416人,70—79岁1474人,80岁以上401人;贫困老人724人,空巢老人129人,“三无”、孤寡老人12人;社区卫生服务站10个,面积1810㎡,有医生29名,护士37名,床位55个;服务内容有内科、妇科、儿科、外科以及计生指导、残疾人、老年人康复服务等;有社区家政服务点10个,老年康复中心1个,医疗护理队11个,能容345人就医康复;有老年人活动室8个,老年人文娱团体8个。通过此项调查,我们至少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17.11%,不容忽视;二是社区医疗护理康复条件较好,相对乐观。

从以上调查可见,高龄老人、贫困老人和空巢老人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家庭、社区、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老人的生活质量,切实解决好对他们的照料问题,妥善安排好他们的晚年生活,构筑起养老保障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具体而言,老年社会支持网络体系应由以下几个环节组合起来的: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以家庭支助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

第一,以老年人自助互助为原则。社会各界应尊重、提倡和鼓励老年人的自立自助,充分发挥老年人自己的能力和作用。全社会都应当转变观念,消除对老年人的歧视和偏见,建立一种新型的老年价值观和养老文化。

第二,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家庭支助是指家庭成员 包括亲属网络 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方面的养老支持,以及帮助老年人实现其他合理需求并维护其合法权益。以家庭支助为基础就是要以家庭的支持和帮助作为解决生活照顾和养老问题的基本途径。家庭网络的支持系统是老年人可能利用的最直接、最便利、最可靠的社会资源。

第三,以社区照顾服务为依托。社区照顾的服务模式应是一种混合经济的模式,可以整合政府机构、非政府机构和私人经营机构的资源,提供全方位的、有差异的、不同模式的服务,让老人有一个自我选择的余地,以便更有效地满足老人和护老者的需要。尤其是对于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来说,社区才是真正的家,周到的社区服务可以赋予老年人以强烈的心理归属感。

第四,以国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保障。在老龄化社会已经来临,高龄、贫困老人和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的今天,国家和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深化老年人福利事业改革,做好空巢老人的社会保障工作,从政策和制度上解决老人的社会帮助和社会保护问题,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老年人的关怀。

(二)、居家养老服务既是社会福利,又是新兴产业

1、居家养老服务首先应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

积极探索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形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机制;通过上门、日托等服务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口素质的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居家养老服务从本质上应该属于公共服务或者说是福利性服务的范畴。养老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具体问题与深层次的制度整合和政策创新有关。从老年政策出发,有规划问题、融资问题、老年福利服务政策的社区定位问题、福利服务产业化问题、老年福利服务组织的建设问题、养护员素质和待遇问题;从再就业政策出发,有公益岗位购买的方式问题;从低保政策出发,有帮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走出低保的地位提升问题,低保与再就业政策的接轨和转换问题;从政府政策创新角度看,推动居家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需要新的政策创新与整合,包括建立政府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社区资源整合政策及推动建立实体化运行体制等。随着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作为养老事业的社区福利运作模式,将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

居家养老服务包括日间照料、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和精神慰藉等,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因为养老事业首先应是一项社会福利事业,它必须与政府的社会福利支付政策紧密相连,为老年人购买社区和各项家政服务,所需资金应该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当然,“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具体方法和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2、居家养老服务将向新兴的经济产业发展 服务是要付出劳动的,劳动是要支付成本的。无论是政府、家庭、子女、老年人自己或者是社会捐赠购买养老服务,核心的内容是总会有人拿钱买单。如果单靠政府来赡养所有的老人,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财政支出,这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级政府都无法承受的巨大负担。因此,必须从政府补贴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方式向居家养老市场化运作转型,最终还是要建立起投资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监督管理规范化的成熟市场,才会使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在一个稳固的经济基础之上。

为老年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主要是依托家政服务网络来实现。服务作为一种商品应该是有偿的,然即使是有偿的,在服务老人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一些老人的收入或家庭子女给他的赡养费用不足以支付他应该享受的服务费用的话,政府应给与相应的补贴。对贫困老人而言,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开展居家养老的过程当中有明确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如老人需要居家服务,根据对该老人身体情况,收入情况等做出评估,确定其需要哪些服务,所需要的服务价格是多少,老人自己能够支付多少,如果支付不了全部,政府补贴多少。像北京、上海、南京、大连等地都有这样的补贴办法和标准,只是各地标准不尽一致。国家相关部门也要求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补贴办法。

但是,政府的这种补贴,必须采用政府支付劳动价值的方法进行,而不是靠减免费用的办法,只有支付才会促成经济流通,有支付才不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正常运作;只要有经济流通,就会形成市场。因此,一个新兴的居家养老服务业市场和经济产业将从这里诞生,剩下的则是需要解决市场培育的问题。

(三)、XXX区居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思路

1、居家养老服务必须实现网络化

居家养老服务一开始要从最急需、最基本的做起。对养老服务而言,吃、养、医是最突出的。这方面做好了,再不断扩大服务项目,增加服务内容,新建一些专业化的服务设施等等。

居家养老服务必须逐步实现网络全覆盖。服务是由几级构成的,比如说城市在区的一级要有一个综合性的包括直接进行服务、指导、示范和管理的服务中心;在街道一级要有一个为居家养老提供直接服务的中心;在社区要有一个分散的、涵盖内容广泛、有针对性提供必需服务的站点;针对需要特殊服务的个体,还要有一条互通的联系线路,即通常所说的“一键通”电话。同时,相互间还要有交错,比如有的社区医疗康复的服务能力强,临近社区文化娱乐的服务搞得好,相互有一个互补。从这个角度纵横就成了一个网络。

社区服务设施不应是孤立的,而应纳入社区网络,形成多层次和多方位结合,各社区服务资源相互补充,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需要,丰富精神生活需要,促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多样化、系列化、专业化、层次化。每个社区要逐步覆盖各种设施,包括集中居住设施(老年公寓、托老所、日间照料中心)、医疗护理设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老人护理院、老年医院)、文体活动设施(老年活动中心、老年俱乐部、老年大学、老年健身中心)等,满足老人医疗、保健、娱乐、交流、生活照料等各方面的需求。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使各社区都具有功能完善的老年服务设施,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规模化经营,使其由初级阶段的零散型、个体型走向集团化、规模化,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创造品牌效应,从而使社区养老服务更具专业化特色。在构建服务网络过程中,应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做到“雪中送炭”,防止供需脱节,避免摆花架子和形式主义。同时,应教育服务人员为老年人开展“人性化”服务,防止“模式化”倾向。形成就近、便捷、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

2、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组织管理

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采用社区化管理模式,社区养老服务的机制应该是政企分离的。政府不直接操作和承担具体服务事项,而应从管理的角度,规划、计划和制定标准、方针政策的角度来加强检查监督。建议由行政、社区居民、社区中介服务组织的人员组成一个监督委员会或小组,定期定时地按标准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或亮黄牌,有问题需解决的一起协商,从而保障居家养老服务有秩序、规范化进行。

政府制定政策、规划,提出要求,加强监督,该支付的资金要支付,该划出的资源要划出。但是在管理上,政府不要从办到管都一手操作,可以通过购买服务,补贴服务,尤其是在红花岗区社区养老服务机制尚在起步的初期阶段,通过支援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初期建设经费等方式来介入,发挥政府的主导功能。

社区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辖区内的服务资源,设立服务网点,签订服务协议,逐步建立健全“社会投资、社区监管、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有偿低偿无偿相结合,服务对象签字认证”的管理运作模式,为老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

应该加大对社会事业工作者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XXX区,应该加强对老年服务工作者的培训,加强各层次社区工作人员的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合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培训社区养老服务工作队伍,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将有培养前途的老年服务工作者选送到拥有社区工作专业的高等院校进行专业培训或进修,提高他们的管理水平、知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由社区工作管理机构聘请社区工作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传授社区养老服务的知识、方法与技巧。要努力做到参与社区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达到职业岗位要求,才能就业上岗。随着国家社区服务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的建立,支持有志于长期从事老年服务的工作者获得老年服务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使他们在从事社区服务工作时更加科学、规范。

3、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十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精神,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目标为:

由区政府牵头,分别在8个街道办事处选择具备条件的社区建设一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此为试点,在未来2至3年中,实现每个社区都有至少一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政府要制定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合理配置资源,贯彻落实支持居家养老服务的优惠政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专业化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区政府要把国家政策落到实处,把具体目标化为本地实实在在的行动,使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有一个量的扩充和质的飞跃。

五、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成功范例

日前,本报告写作成员在XX路街道社会事务办主任陪同下来到XX路洗花井社区蔺家坡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到几位老人正在笑眯眯地等待就餐。食堂里,已经做好的两、三个菜摆上了餐桌,有的菜盛装在盆子里,装进了小推车,等待服务人员除为社区需要服务的老人送饭上门外,还要到社区作为快餐销售。小冉介绍说,老年定点餐桌食谱上规定是四菜一汤,两荤两素,主食是米饭,定价是每人每餐应收5元,但年内属于试点阶段每人每餐暂收4元。

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开设的一日两餐老年定点餐桌,凡社区内60岁以上,经过评估确定补贴的老人都可以去吃“低价午、晚餐”。一位70多岁的老人说,老伴儿因病做了手术不能出门,要用饭盒装回家去吃。服务员热情地帮他把饭菜盛好。老人说,这里每天的菜谱都换新的,要是没有这个老年定点餐桌,我两口吃饭就成了大问题。居家养老服务站专门为老年人服务,做一些适合老年人口味的饭菜,每天供应社区老人两个正餐,虽然收费低、不赚钱,但对社会有好处,每顿都有十多位老人前来就餐。据介绍,服务站的服务员都经过培训,见到老人要有尊敬的称呼,让老人们倍感亲切。下一步,还要成立老人伙食监督委员会,每周制订菜谱,请一位退休营养师负责调配审核食谱的营养成分。工作人员还说,办老年饭桌,因费用高,物价贵,容易亏损,很难坚持长久。因此,我们每天都多做一些饭菜在社区销售。同等质量的饭菜比在居家养老服务站提供给老人食用的定价加价1元,售价为6元,以薄利收入来辅助向老人收取5元可能出现的亏损。

在这个居家养老服务站里,还配有文化娱乐室、书画室、医疗康复保健室、日间照料室、老年健身中心、残疾人康复室、老年餐厅、老年厨房、接待室、办公室、紧急呼叫中心、男女卫生间、洗浴间、室外健身场等。

在阅览兼书画室里,配有大量各类图书和文房四宝。一位老人高兴地铺开宣纸,正待挥毫弄笔,一展墨宝。

工作人员说:按照上级有关工作要求,结合XX路街道办事处实际,在2009年底前,除巩固完善洗花井社区蔺家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外,还要在迎红桥社区试点运行,力争2010年5月前,实现XX街道办辖区的全面覆盖。

六、项目建设的选址、规模及管理

XXX区政府在2008年就开始规划布置在各街道所属辖区分别建设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并要求2008年底完成调查摸底和实施方案制作,2009年开始工程建设,期限一年。至2009年8月底,整体工作进展相对顺利,有的已经建设起来并开始运行(如XX路街道),有的因为选址、经费等原因稍有滞后。XXX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XX路街道办事处现有试点运行的洗花井社区蔺家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示范参照(见附件二、三)。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暂各设一个点作为该街道的试验示范点,共建设八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其规划选址和建设面积结合各街道的实际情况略有区别,由各街道办事处负责落实。

(一)、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规模

1、XX街道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南门社区、房屋面积500平方米;

2、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环城路社区,房屋面积800平方米;

3、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松桃路社区,房屋面积600平方米;

4、XX路街道居家养老中心设在龙井沟社区,房屋面积500平方米;

5、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桃源洞社区,房屋面积500平方米;

6、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洗花井社区,房屋面积500平方米;

7、XXX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兰家堡社区,房屋面积1000平方米;

8、XXX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镇隆社区,房屋面积500平方米;

由以上共8个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同构成XXX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平台,总建筑面积为4900平方米。

(二)、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址原则

XXX区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原则上要求建设在居民相对集中,道路交通便利,区位条件优越,距离医院、学校、商场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水电供应等基础服务设施相对较近的地方,尽量选择无污染,环境幽静舒适,青山绿水,森林植被良好,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区域,以方便老人休闲、垂钓,健身,丰富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益于老人健康,适宜老人安居颐养。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方法

由于各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筑体量不大,而且全部位于中心城区,有的街区可能是建设在有待寻出路的现成建筑内。因此,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可以是新建,也可以是购买现房来实施,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由各街道办事处因地制宜确定,报区民政局审查批准。

七、项目建设的内容

(一)、主体建筑

按照区政府在各街道所属辖区分别建设一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统一要求,按照上述各街道办事处因地制宜所确定的建设面积和房屋来源,参照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设计图纸(见附件四),由各街道办事处提出方案,区民政局遵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的规定组织建设。由于本项目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它不是一组完整的建筑群体,8个服务中心分布在8个街道的相应社区,最大的面积约1000平方米;二是它不一定是新建建筑,也可能是购买的现房;三是这几组建筑全部分布在社区内,只能因地制宜规划设计,无法强求一律。因此,本报告略去对各主体建筑的设计、施工等相关内容。

(二)、基本功能配置

参照XX路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站的相关功能建设并以之为基本功能配置要求。见附件一,第六、项目建设规模之 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项目总体布局。

(三)、项目的建设管理

1、项目建设期组织管理 为保证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监察、民政、财政、发改、审计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副组长、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实行全过程指导和监管,对项目工程的预决算、招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审批程序、审计验收等进行全过程规范化管理,确保项目按要求落实到位。

2、项目建设招标

项目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投标法》第三条:“包括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与工程建设有关的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必须进行招标。”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进行,按照省市有关规定,首先要高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地制作出《XX市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在招标文件的框架下通过向社会公开招投标,实施项目建设。《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项目招标文件》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建筑施工招标。因为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项目是由8个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成,而且有的街道是新建建筑,有的街道是购买或租用现房,因此,应该将新建建筑的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捆绑成组,形成类似工程建设的一个或几个标段来实施招标。二是建筑装修招标。新建建筑建成后和购买或租用现房的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需要进行室内外装修,可将8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分别或组合招标后组织实施。三是文档管理。与中标单位签订相应合同后,严格遵照合同的约定认真组织施工,对各街道标段都要派专人负责管理、服务和建档、存档。

3、材料和设施设备的竞价招标

相关建筑材料和设施设备的采购需要向市场公开竞价招标。内容涉及:装饰砖、墙面砖、地面砖、电子电器设备、建身器材、办公用具、娱乐设施、卫生洁具等等,要根据项目施工进度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公开竞价招标。

对投标报价人的资质要求:必须是按省财政厅《关于征集政府采购供应商的通知》,在省财政厅政府采购管理处登记合格的供应商;有效的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组织机构代码证副本、省政府采购供应商登记证明(上述复印件加盖公章)、法定代表人授权书(原件)等。如果是生产企业参与竞价,应该具有生产许可证;质量和环保体系认证;产品品牌认证等。若经销商参与竞价,注册资金则要求在50万元以上;近3年在省内做过3个及以上供货总价在30万元以上的公建项目(需提供合同复印件,原件备查);在XX市区设有售后服务机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能力;在以往的投标中无不良行为记录;报价人需出具厂方对本次竞价的授权函等等。

(四)、软件平台建设

1、强化平台建设,夯实基础工作

由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以社会公益性事业为主,虽然财政给予一定经费补贴,但是对于维持整个服务中心的运作来讲还是捉襟见肘。为了巩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一工作平台,要充发挖掘和发挥服务平台的作用。一方面,社区与服务中心积极想办法,向外界宣传和推广服务中心,提高服务中心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过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挖掘市场信息,为服务中心引进服务项目,使服务中心不断获得经济收益,改善其运行现状。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开通为老服务二十四小时服务热线,社区老人随时随地拨打电话就能轻松享受到全方位的专业服务,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有人帮扶”。这里,XXX区拟采用一种居家养老新模式——“虚拟养老院”来开展这项工作。所谓“虚拟养老院”,就是说它不是真的实体养老院,而是模仿养老院管理模式,为老年人提供养老院里所能提供的服务,给老年人全方位的照顾,使老人们不用去养老院就能在家享受到如养老院同样周到的服务,故称为“虚拟养老院”。具体做法是通过社区需要居家养老的老人报名参与,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把居家养老的老人当作生活在养老院,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快速编制服务计划,及时提供上门服务。当居家养老的老人需要服务时,只需拨打一个固定电话,足不出户就能免费或低费用享受到由政府或社会提供的全方位服务;按陪护程度、空巢与否等将老人分类编入会员名册;政府为他们组建电话虚拟网,会员家庭间及会员家庭与服务中心间按老人类别实行计费或免费通话,每位会员的姓名、年龄、住址以及所需服务的内容、次数、满意度等信息适时记录在系统中。“虚拟养老院”名为“虚拟”,但服务却是实实在在的,它是一种以家庭养老社会化为目的、以社区呼叫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居家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新模式。因此,“虚拟养老院”这种与信息化时代合拍共振的全新养老模式,被称赞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这种运作方法,为破解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瓶颈”提供了新鲜思路,也为XXX区即将建设的8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了新的借鉴。

2、服务者来源

目前我国从事社区服务的人员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专职服务人员,主要由退休老年人、下岗中年人和待业青年人构成;二类是兼职服务人员,主要是居委会干部;三类是志愿者服务人员,主要是由具有道义精神、奉献精神的社区居民、在读学生组成。

就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和XXX区的区情实际,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从业人员主要考虑从以下渠道获得。一是优先招聘失业人员、“零就业”家庭人员,农村转移就业登记劳动力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

二是收录社区内“40、50”下岗职工以家庭养护员的身份实现再就业,将大龄下岗女职工和缺乏生活照顾、需要居家看护的孤老这两个困难群体的各自需要相结合,实现双赢。

以上两类人群是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最佳主流人选。对这部分人进行专业培训后,聘用上岗,挖掘他们的潜力,既解决了社区专业养老护理员短缺的问题,又为下岗职工再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出路。目前从事助老工作的大多是下岗失业的40岁到50岁的人员,让他们给老人做饭、洗衣、搞家务没有一点问题。在涉及特殊老人的护理、老年人心理干预等服务时,建议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即“以老帮老”。何为“以老帮老”?就是让60来岁的低龄健康老人给比他更老的老人当“保姆”。实践证明,受助老人纷纷表示欢迎。以身体健康的低龄老人去照顾高龄老人是一种养老模式的新尝试。不少老人退休后在家觉得很无聊,请他们陪高龄的老大哥下下棋、聊聊天,散散步,吃吃饭,看看书,读读报,还付给他们适当的报酬,有许多60来岁的老人还是乐意接受的。对于高龄老人而言,60来岁的老人就如同他们的“小姊妹”和“小弟弟”,如果说与年轻人之间可能会有“代沟”,那么与“同龄人”就没有什么话不可以说,也能获得更多共鸣。这种精神慰藉往往比生活照料更适合他们,是他们更迫切需要的。

专家指出,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预计到2025年,65岁以上老人将达到阶段性最高位。到那时,大约每100人中有30个65岁以上老年人,其中10个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采取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方法,无疑是又开发出一片难得的人力资源。让60多岁的“小弟弟”照顾80来岁的“老哥哥”与年轻志愿者相比,更能让老人“说得上话",双方也更亲近。

三是动员社会力量,扩大志愿者服务队伍,发动社区、单位、学校利用自己的技能知识,利用节假日、休息日给老人提供相应的服务。但是,居家养老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志愿者是很不现实,很不科学的。因为他们是一支很不稳定的队伍,不可能满足社区长期的不间断需求。

3、按个体情况差异区别服务对象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要收养高龄“空巢”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和“三无”老人。可将年满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分为ABC三类:A类为低保户家庭老人、困难家庭老人、三无老人、特困空巢老人,享受政府全额购买服务;B类为低保边缘、重点优抚对象、伤残军人等较为困难的老人,政府部门将提供低偿服务;C类老人则是一些离退休干部等有经济能力且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有偿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主要为社区老人就近提供养老托老、日间照料、老年康复、精神慰藉和紧急救助等服务。本着“合理收费、适当补助、维持运转”的原则,酌情向有支付能力,不能享受政策补贴的老人收取一部分费用,其余由政府给予补助。

根据XXX区区情,将“重点服务对象”定位为:百岁老人、曾获得特殊奖励的荣誉老人、各类孤老、享受“低保”的老人、独居或空巢的高龄老人,遭遇突发变故陷入困境的老年家庭,以及90岁以上高龄和不能自理的低收入老人。建议对“重点服务对象”实行政府全买单服务。

4、服务标准

上世纪90年代末,民政部和劳动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提出了所有养老护理服务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化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资格才能上岗。该标准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技师级四等。但该标准的准入门槛较低,加之服务人员对照顾老人的观念还很滞后等原因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而当代老年人的需求品位在不断提升,如果还停留在最简单的劳动性服务上,那是远远不够的。但是,在国家新的行业标准尚未出台前,XXX区将严格贯彻执行这一标准。

在稳定、规范现有为老人服务队伍的基础上,要加大岗位培训力度,提高为老人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业务技能;加强为老人服务从业人员的管理,推行持证上岗。全区居家养老服务员实行六统一,即服务标准统一、服务承诺统一、上岗协议统一、培训考试统一、佩戴胸卡统一、工作着装统一。

待8个街道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后,区劳动保障部门应在推行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民政部门对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要逐步构建XXX区养老护理员培训网络体系,从政策支持和经费补助上进一步推动和壮大养老护理员专业培训事业。

今后,要在上级民政部门的指导下,认真总结居家养老工作经验,拓宽服务网点和服务项目,完善居家养服务网点考评工作机制。社区要在每月末或季末评选“明星服务网点”和“服务明星”。“服务明星”的评选采取由服务对象评选的方式进行。社区对评选出的“服务明星”授予荣誉证书,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同时,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的各类服务项目能够到位,服务中心成立督导检查组,定期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家中跟踪回访,详细了解助老服务员的服务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当事人整改,以确保服务质量。

总之,要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为老年朋友营造一座居家养老的温馨家园。

5、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

定位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如果针对服务对象,可以这样说:凡是老年人的需求都应成为服务内容。在目前情况下,养和医是老人的两个最基本需求。具体可分三类:首先是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如衣食住行用;第二是精神文化需求,如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第三是心理慰藉方面的需求,比如说心灵沟通。

定位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如果针对服务性质来说,可分为“公益性服务”和“有偿及市场化服务”两大类。公益性服务以老年日常生活关照、精神慰藉、维权和法律咨询服务、扶弱济困、求助咨询、文化体育活动等为基本内容,包括街道、社区组织的便民助老服务,老年协会组织的自助互助服务,辖区单位参与的共驻共建服务等;有偿及市场化服务包括日托照料、互助托养、护理陪伴、入户保姆、代购代买、清整卫生、计时服务、特殊服务等劳务性有偿服务。

定位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如果针对服务事项来说,包括:日常生活照料方面的服务。如起居、助浴、助洁、助餐、助急、助医、助行等生活常见问题的服务以及做家务、协助处理水电、电器维修、物业维护等家政服务。精神生活方面的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健康咨询、联谊活动、谈心交友、陪护陪玩等,尽量丰富老年人晚年生活。医疗保健方面的服务。如了解和掌握社区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指导老年人进行疾病预防和自我保健;指导老年人进行意外伤害的预防、自救、他救;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服务,疑难危重病人的转诊,急危重症的现场紧急救护及转诊;为老年人联系和提供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医疗服务。特殊事项的服务。主要是针对重点服务对象与特殊服务项目:如医院陪护、家中输液、健康护理、健康咨询、定期巡诊等助医保健类服务。

定位居家养老的服务内容,如果针对服务方式来说: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和上门服务。日间照料主要是指家人将无人照料的老年人送到托老所,时间可以是几小时或几天,一般为两周左右,这期间老年人由专职的工作人员照顾;上门服务也称居家服务,主要包括养护员上门送饭、做饭、洗衣、打扫居室卫生、洗澡、理发、购物、陪同就医等服务。精神生活慰藉服务。主要是通过与老人的情感交流,帮助老年人摆脱孤独感,促进心智健康而提供的服务。如陪老人聊天,文化交流、旅游、提供社交,举办书法、棋牌、歌咏等文化活动竞赛、老人聚会、文艺活动等;医疗保健服务。主要是为居家养老老人特别是给一些急需医疗服务的老人和残疾人建立健康档案,及时掌握他们的健康状况,及时预防和治疗,发放医疗卡、保健卡,根据需要设立家庭病床,完善老年家庭医疗与救助服务系统,将一些基本护理操作推向家庭,同时积极拓宽心理护理、临终护理等工作,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服务;维护权益服务。主要是借助社区法律咨询的力量,帮助老年人处理侵权纠纷,维护老年人的收入权、财产权、赡养权等合法权益。此外,还要听取老人们的意见和建议。他们需要的是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更宽领域的多方面服务。如开办社区老年人理财培训班,社区盆景花卉指导站等,增加老年人投资理财知识和通过养花种草,宽其心境,陶其情操。

需要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要办理姓名、年龄、住址、收入以及所需服务的内容、次数、是否享受政策优惠等情况登记,经评估确定后,即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之后,老人只需一部电话或呼叫器,就能在家24小时享受标准化、专业化服务。老人拨打求助电话后,社区服务网及时通知服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服务。

在具体实践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应按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将社区养老文化娱乐服务、卫生医疗保健服务、日常生活照料服务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多种服务项目综合起来,同时将负责组织、管理社区养老产业的专职人员以及为社区老人提供各种专项服务的人员纳入服务网络,促进社区养老服务实现连锁化、规模化。

建立健全老年人服务需求信息库和求助呼叫等公共服务系统,随时掌握居家老人的服务救助需求。为贫困老年人免费安装“爱心一键通”电话,并与辖区内的医疗、保洁公司、派出所、医院等单位联网共享资源,全方位、全天候、立体式地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低价、高效、温馨的服务。

此外,针对独居老人,开展“守望工程”,通过一封给独居老人的告知信,一张填有独居老人二位联系人的表格,一张印有应急求助的爱心卡,一个随时可点击的独居老人数据库,以及全区与独居老人结成对子的志愿者,为独居老人编织起一张无微不至的关爱网。“守望工程”可以成功解决特殊老人的燃眉之急。

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每年对老年人基本情况台帐进行了一次更新,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的各项服务内容,对签订服务协议的服务网点都明确规定提供服务的各项条款。我国已于2009年2月颁布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城市所有社区都要力争在2010年前努力使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本项目的规划建设,正是全面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

八、项目建设的经费来源

(一)、概算投入的总体分配

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来源,总体来说来自四个方面:一是财政拨款,二是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三是社会捐助,四是市场化运作收入。具体来说,在总概算的1700万元中,申请国家投资510万元,占总投资的30%;地方政府自筹1190万元,占总投资的70%。

(二)、地方的投入渠道

1、区级地方财政投入

从2007年起,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社区建设,今明两年,将该项资金的65%用于我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可为本项目筹集650万元。

3、街道财政投入

8个街道办事处将为本街道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所需房产的建设投资承担40%的投入,此项投入总量为392万元。

3、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

本项目的主旨就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其中绝大部分属于社会福利事业开支的性质和内容,福利彩票公益金理所当然地应该用来投入本项目建设。因此,从每年市民政局发行分成的约150万元左右福利彩票公益金中列支40%来用于本项目建设,两年可为本项目筹集约120万元。

4、其他渠道投入

地方政府的1190万元分别从以上科目筹集1162万元,其余的28万元缺口从残疾人“五个一”捐款,居家养老服务的市场化经营收入以及吸收适量社会捐赠来填平补齐。

(三)、提出总体投入分配方案的理由

从以上对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资金来源进行的总体分配来看,国家财政投入是本项目投入的主体。这是因为:一是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的资金投入是社区养老服务必不可少的资金来源;二是,从新中国建国60年来的历史情况看,目前已步入老年的亿万社会成员虽毕生贡献社会,但由于当时国家困难,实行的是低工资、高就业、低消费的社会福利政策,这部分老人在青壮年时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大量贡献,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大都凝聚在国有资产上,到退休时基本没有积累,领取的退休金也仅够维持基本生活。从家庭结构方面分析,因国情和计划生育政策引致的“四二一”家庭结构,使这批老人失去了“养儿防老”的依靠,无法享受传统多孩家庭带来的养老福利。尤其是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与家庭结构的演变使城市空巢家庭大量增加,部分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困难、缺乏照料、精神孤独等生存危机。

我国老龄人口大都是“未富先老”,这还与当年的“文革”运动,“只生一孩”的计划生育国策和计划经济的施行有关。在此种历史背景下,国家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社会养老这一重任。如果他们的养老需求完全交给市场解决,政府不给予援手,可以肯定,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人将会因无法承受现有的养老费用而被排除在社会养老行列之外。因此,政府在确保国家供养的“三无、五保”老人等特困群体的养老需求外,还要面向全社会老年人服务,这既是回应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是政府职责使然。政府应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加大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支持,成为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资金来源,而且,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需要政府的资金支持。当然,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短期内政府不可能对社区养老服务进行大量的投资。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经济还不够发达、物质条件尚不充裕的情况下到来的,在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老年人服务需求的扩张和资金短缺之间的矛盾。因此,单靠政府的力量来发展养老福利事业是不现实的。必须积极想办法努力克服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短缺这一难题,探索如何克服社区养老资金短缺的出路。

因此,本项目在以上的概算中考虑了四个方面的投入组合,即财政拨款、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和市场化运作收入。其中,在财政投入这一块,包含了申请国家对本项目总投入的30%资金投入。

九、项目建设的经济效益分析

本项目建设旨在为红花岗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平台,总体来说,是一个社会福利性项目。至少在今后数年间,它不可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济效益。即使在实施经营实践中会产生少量的经济收益,那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希望通过政府为社会福利事业买单来促进这一产业的起步和健康发展,但在当前,计算该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还为时过早。因此,暂不考虑本项目的经济效益测算。

十、项目建设的社会效益分析

如果要对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绩效评价,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XXX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是老年福利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将在增进福利、推动再就业、减贫脱困、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创建和谐社会、实现对人的思想教育等多方面具有深远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一)、显著提高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

1、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2006年初,民政部就推出了“社区居家养老”计划。这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已在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相继展开。这些为老人量身定做的服务方式,让老人们如沐春风、安享晚年。

中国人常说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中得以充分体现。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将经常举办卫生保健讲座、集体舞蹈、晨练、书法、旅游知识讲座、生日茶会、退休者座谈会等,条件好的社区还可以开办有诸如武术馆、健身室、练声房、烹饪室、音乐室、绘画室等等,使每个来社区活动的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在这里找到知音。老年人可以在这里为年轻人传授某种知识,青年人或做义工服务,或接受知识教益。各类主题活动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既让老年人在这里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又使之生活充满朝气和乐趣。让老年人感到:生命过了60岁,生活依然璀璨。

2、可帮助老人解决生活中精神赡养的问题

对老年人的赡养包括物质和精神赡养,在精神赡养方面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文化生活,娱乐活动,体育活动,营养保健等;另一类是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情感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特别是老年人自己的子女对老年人的婚姻家庭等情感生活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无视甚至诽谤老年人对情感的需求,有时还要自觉不自觉的给他们人为的设置种种限制和障碍。其实,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缺一不可。有的年轻夫妇为了自己的需要,与年迈的父母分居,根本不考虑父母感情的需求,孰不知爱情是没有年龄限制的,老夫妻几十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有着共同的回忆和经历,这些是他们宝贵的人生财富,也是他们情感交流的源泉,这是任何人都无法代替的。因此,社区通过宣传《老年法》,宣传孝敬父母的中华美德和维护老年人权益等新的道德观,支持并提供各种帮助,使老年人晚年享受应有的正常生活。

(二)减贫脱困,推动再就业工作顺利发展

1、有利于城市低收入人群的脱贫致富

目前,XXX区的大龄失业人员压力很大,区劳动部门已计划从“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中分别安排20至30名公益性岗位共约200余人在8个街道办事处专职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于部分身体条件较好、自愿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的低保人员也可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再就业,既解决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护理员问题,又效缓解全区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压力。

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找到了一条岗位需求量大、长期稳定、适合社区灵活就业的上岗方式。通过为老服务重新上岗,增加家庭收入,将帮助城市低收入人群走出贫困,有效减缓城市失业压力。

政府在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同时,也就推动了居家养老服务养护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无异于居家养老服务养护员在一边工作,一边进行智力和技术投资。经济学告诉我们,投资具有乘数效应。在此,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服务津贴不仅成为老人的福利消费项目,而且还成为养老服务的投资性支出,这种双向的投资能够通过乘数效应扩散到养护员家庭群体,对减弱城市贫困、增进社会福利的作用将事半功倍,并从根本上减低贫困。

2、是一项一举四赢的好事

“零就业”家庭人员和社会低收入群体是社区最具竞争力的服务队伍。选择他们作为护理员,较低的补贴就可吸引护理员上岗,这等于借用了政府低保政策给予的基础补贴,使政府只需支付较低的成本就可以买到他们为社区老人的服务,因为在为社区养老服务中,有很大的份额是由政府来买单的福利性养老,就此来说,政府是赢家。社会低收入群体如“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原本就有一份收入,再加上作为护理员获得的服务绩效奖励,从而使得护理员领到的实际收入具有在享受原保障政策之上的叠加效应,两项加起来,就收入不菲,甚至还可以就此脱贫,就此来说,这部分人是赢家。“零就业”家庭人员和“40、50”人员作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在进行成本核算时,他们原本的低保补贴和收入是不记入其中的,因此,相对于付费享受服务的老年人来说,就大大降低了购买服务的成本,支付较低成本享受较高质量的服务,接受服务的老人是赢家。低成本是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生命力所在,选择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充实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将使这个行业获得更大的获利空间,有助于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养老服务行业也是赢家。因此,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是一项一举四赢的好事。此外,政府低补贴的结果不仅直接降低了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成本,而且形成了居家老人公共服务市场的基础价格,从而对整体居家老人服务消费起到了政策引导作用。再者,低保对象多生活在老人所在社区,护理员直接服务成本(不发生交通等直接费用)为零或很低,社区管理难度也不高,更为重要的是,护理员和老人原本就熟悉,容易亲近、亲密,便于情感交流。

(三)、通过优质的养老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利益的驱动,原有和谐的邻里关系不同程度地遭到削弱。“互相关照”的比例逐步缩小,“关系一般”或“互不往来”的比例趋于扩大;表面上看多数居民邻里关系相处不错,实际上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加之居住环境的改善,邻里交往越来越少,传统的家庭之间的沟通正在消失。为此,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优质服务,改善老年人交往的环境和条件,为老人们创造良好的养老、交谊和服务环境,使老年人身心获得愉悦,从而为创建和谐社区提供了可能。

针对家庭核心化、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应供养的老人不断增加,而赡养他们的子女后代却日益减少;家庭成员的相互支持和照顾相应减少,老年人的活动圈子缩小,交流范围狭窄,精神孤独日趋严重,从而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建立公共空间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期望以此弥补单元套房和封闭小区结构对社区关系割裂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老人是家庭中最需要照顾的成员,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不可抗拒的自然衰老,参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也会日渐衰退,因而不管他愿意不愿意,都不得不处于一种必须仰仗其它人来满足自己各方面需要的地位。他们在生活上或者在经济上处于依附地位,加上生活观念的差别,使得他们与儿女间难以沟通。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儿女们各自为事业忙碌也很少考虑到老人的困难,老人疼爱子女,又不愿麻烦子女,于是孤独和寂寞成了老年人的共同问题,影响了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由于需要服务的老人们多数行动不便,如果没有社区照应,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仍然被社会割裂在一边,成为不能享受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资源的边缘群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些老人和大龄下岗女工之间搭起了桥梁,使这些边缘老人在养护员的协助下,重新走入社区,享用公共资源。显然,这对减弱社会排斥、消除人群关系断裂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的优质服务和组织青年夫妻、中年夫妻等开展孝心评比活动,文明家庭标兵活动,孝敬父母演讲会活动等来推动家庭亲子关系的和谐和培养人们的“孝心”,还可以结合居家养老服务开展对模范家庭进行各种形式的表彰,宣传他们尊老、敬老、养老的事迹。同时,对社区中发生的虐待老人的不文明行为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调解和制约,谴责虐待老人的各类行为,起到对社区内人们行为的约束作用,形成一个扬善抑恶的社区道德环境,减少老人的孤独和寂寞感,提高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该项目良好的文化和价值取向,将唤起社会各界对老人和弱势群体的普遍关心,得到社区各单位的支持。无论是社区养护员的正常工作,社会各界的捐赠资助行为,还是提供服务的义工,都表现出公民、企业和社会各部门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共同维护社区发展的良好期望。特别是孤寡老人和空巢老人,已经和养护员及相关社区工作者之间结成了良性的人际相依关系,有的老人与养护员结成了干亲关系(义父母与义女)并且得到了亲子女的支持和认同。这种关系具有相当的稳定性,是养护员和老人个性匹配、情感交流和行为磨合形成的结果,它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血亲和姻亲连接,成为建设中国小康社会所应该积极倡导的新型契约性人际关系,对促进社区融合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四)、寓优质的养老服务于对人的教育之中

注重人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便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老人、对父母的尊敬。没有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养育,人类的繁衍、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止。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人类社会所崇尚的美德。“养亲必敬”,不单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偿,也是对人类历史的尊重。传统的孝道精神从根本上说是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表现出人类文明进步程度。孝心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熏陶、培养的过程。家庭“孝道”是家庭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因素。

家庭“孝”文明的建设成为衡量社区文明程度的标志。应该承认,我国当前社会中孝道缺失现象严重已经影响到老人获得必要的福利。在我国,子女拒绝赡养老人的现象累见不鲜,有的把老人当负担,让老人在这家住几天、到那家住几天,成了居无定所的“游击队员”;有的过分强调自身困难,互相推诿,拒绝为父母提供赡养费;有的自己住在新房或楼房里,让老人住到简陋破屋甚至猪圈里……可见,孝敬老人的传统美德,在一些年轻人中已经越来越淡薄了。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从客观上分析,既有来自20世纪初开始到70年代历次反封建运动和政治运动对孝道的冲击,也有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日益盛行的重利轻义的社会风气,还有近些年来对西方亲情关系淡漠的盲目“接轨”。从主观上看,有些是因为自身无收入或收入太少,确实无力赡养,有些则纯属孝道缺失,拒绝赡养老人。我们正处在变革的时代,传统“孝”的观念受到冲击是必然的,但是一些人片面强调个性独立,主张个性自由,认为年迈的父母是自己发展的绊脚石和包袱,不履行法律规定的子女对老人的赡养义务。

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流动性增强,直接影响了子女对父母行孝。现在大部分城市的老年人都有退休金,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他们最渴望的是子女在精神上的慰藉。深受大家喜爱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用朴实的语言告诉年轻人:平日的电话问候,节假日的探望,看病住院的关怀,生日的温馨祝福,都会给父母带来安慰和温情。让老年人在有生之年享受真正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孝道。

我们要大力倡导对老年人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的赡养孝心,使两代人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平等沟通的新型代际关系,使尊老爱老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孝”的示范性教育,从而养成尊老敬老的行为习惯。与此同时,把尊老敬老作为评定“文明家庭”的重要尺度,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互帮、互助,在子女不能和老年人居住、不便及时照顾老年人的情况下,邻居、同事、朋友都要伸出援助之手,给予身边老年人适当关心和有效帮助,增强社区居民的责任感和义务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老的良好氛围,为家庭养老奠定起坚实的思想基础。

十一、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的风险分析

篇6: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北京海淀区万福年华养老服务社是隶属北京万福年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养老服务业务,也是 海淀区唯一一家民政局作为主管单位的非盈利机构。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带来家庭规模日趋缩小,核心家庭、空巢老人家庭 日益增多,使得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功能日趋弱化,迫切要求社会不断强化对居家老年人的服务功 能。社区事物与老年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老龄工作是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社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站下设医疗保健、日间照料、代买代购、居家卫生、文化娱 乐等服务。积极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拓展社区多元化服务工作网络,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空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占地150平方米,内设书报阅览室、日间照料室、厨房、全方位为社区60岁以上 老年人提供日托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居家卫生、法律咨询、医疗保健等服务,使老年人在 舒适的环境中有所依托,愉快生活。服务站共有2名兼职助老服务员,一人专门负责日间照料室,一人专门负责上门入户为老年人服务。目前辖区内享受政府购买无偿服务的老人有1人,有偿服务的老人2人,独居老人5人。每月安排一名 助老服务员为无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助浴、入户巡视、代购等服务,为2位有偿老人提供居家卫生、代购代买、代洗衣被等服务。组织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一对一的电话、入户探视。服务站坚持 每月一次管理员安全管理例会,适时反映社区老人的需求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方式。社区以归侨小区为活动中心,室外活动场所总面积1200平方米,有一个羽毛球场,一个老年健身场 所,一个灯光球场,每周的二、四、六日组织社区的老年人在灯光球场跳舞健身。社区的舞蹈兴趣 小组多次参加街道、社区主办的文艺活动表演,泉州市老年艺术节第四套秧歌舞表演,不断丰富了 老年人的文化娱乐活动,让老年人在和睦舒心的家居氛围中安享晚年。社区养老服务站充分利用辖区资源,通过各种行业的志愿者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 务。与辖区内服务站签订协议的2家医疗诊所,免费为社区60岁及以上的老人测血糖,量血压、各项 常规检查。3家杂货店开展送货、代购服务,2家理发店开展上门理发、修面、烫发、染发服务,1家 居家维修点开展上门维修服务,达到资源共享,全方位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服务。自从开展居家 养老服务工作以来,由社区老人协会牵头,社区主办,在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过程中,我们 形成了以社区居委会为核心,社区居家养老为依托,社会化专业服务与非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居家 养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的优势,上门为老年人提供各项免费或低收费服务,帮 助老年人度过健康安乐的晚年生活。在今后的工作中,我社区将进一步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不 断完善为老服务体系,改进服务方式,真正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逐步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上一篇:初中生安全征文范文下一篇:环协环保服装大赛策划书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