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老服务考核验收

2024-04-11

居家养老服务考核验收(通用8篇)

篇1:居家养老服务考核验收

南通市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验收评估方法

一、评估方法:

市民政、财政和老龄等部门组成验收评估小组,依本办法,对市区各居家养老服务站进行验收评估。验收评估总分为100分,90分(含)以上为合格,9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评估内容(100分)

(一)、基本条件(12分)

1、门前明显处挂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牌子,在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进行登记。

2、居家养老服务站站长由居委会领导兼任,有专职服务人员。

3、有一块相对独立固定的办公场所;室内有办公桌椅、橱柜、电脑等办公用品;有一部向辖区居民公示的专用求助电话。

4、室内环境整洁,布局合理;工作人员穿着整洁,热情礼貌。

5、对辖区内老人、社会力量进行摸底调查,有一套准确全面的辖区老年人信息资料和一份辖区社会力量基本情况汇总。

6、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服务队伍;有一支结对帮扶的队伍(包括义工、志愿者等个人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等社会组织)。

(二)、规章制度(10分)

1、台帐(包括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情况统计,服务人员名册、派工情况、服务情况反馈表和收费协议等)完备。

2、公示制度(包括服务项目、服务承诺、服务协议、收费标准、服务站职责和服务站管理人员职责等)公布上墙。

3、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说明(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内容、组织架构、联系方式、具体地址和收费标准等)告知全体人员,确保辖区内家喻户晓。

4、工作人员对居家养老服务站站制度、工作流程等熟悉并认真执行。

(三)、服务工作(65分)

1、每天记录工作日志(包括专职工作人员在岗情况、服务人员派遣情况、接受服务对象、服务质量等)。

2、专用求助电话24小时有人接听办理,反馈信息及时,准确高效。

3、已接受服务老人达本社区老年人口的10%以上。

4、为辖区特殊(高龄、特困、独居)老年人购买服务,其人数与辖区户籍老年人数之比不少于1%。

5、社区党员干部每人每季度不少于1次帮扶辖区特困老年人。

6、促成志愿者(个人)与老年人结对帮扶,提供上门服务,辖区内享受志愿者结对上门服务的老年人数与辖区户籍老年人数之比不少于1%。

7、社区老年协会经常组织老年人开展活动,并积极参与和协助社区为老服务活动。

8、促成各种社会力量(机构)每年至少3次(含)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服务,每次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数与辖区户籍老年人数之比不少于0.5%。

9、在辖区内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事故或产生严重负面影响。

10、有意见箱或意见簿,并有分析整改措施。

(四)、满意测评(8分)

1、已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满意率达90%以上。

2、志愿者上门结对服务的老年人满意率达90%以上。

(五)、创新举措(5分)

在现有居家养老服务站模式上,结合本社区实际,开展富有特色,且经过实践检验获得较好效果的居家养老服务。

篇2:居家养老服务考核验收

规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简称《条例》)将于1月29日表决,如果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起实施。《条例》明确了政府责任,如果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违反条例损害老年人权益将被追责。

子女赡养义务写入《条例》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柳纪纲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做了关于《条例》的说明。他用一组数据表明北京亟须一部规范居家养老的法规。北京比全国提前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14年底,全市老年人口已超300万,而这些老人中,有90%选择在家养老,6%的在社区养老。这两种方式合称为居家养老。

《条例》明确指出,居家养老就是指以家庭为基础,政府主导,还要依托城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满足居住在家的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模式。所以,《条例》基本原文照搬了上位法中有关家庭赡养责任的内容,在第四条规定了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应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

八项养老服务中用餐居首

柳纪纲介绍,《条例》并非按以前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里的内容所写,而是以老人最亟须的服务如何解决为导向制定,几乎所有内容都是“原创”。

《条例》第三条,将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分为八大类,包含了老人用餐、医疗卫生服务、家庭护理服务、家政服务、文体娱乐服务、精神慰藉等。八大类居家养老服务由政府统筹、企业参与,本着就近便利、价格合理的原则向老年人提供。在具体实施上,政府部门会出台一些扶持和补贴政策。

“可以看到,我们把就餐写到第一位,在立法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老人居家养老,对用餐便利的需求最明显。”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

拟对《条例》实施执法检查

《条例》规定,市和区、县政府应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情况纳入监察和目标责任制考核,并建立相应责任追究制度。各级政府及工作人员违反《条例》规定,不履行职责或者履行不当导致老人合法权益受损的,将追究责任。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据介绍,《条例》草案经人大审议后,将于1月29日投票表决。如顺利通过,将于今年5月1日实施。民政、卫生计生等相关部门还会出台进一步的实施办法。人大常委会也计划在今年对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

解读1 老年人就餐怎么实施?

《条例》草案此前的审议稿明确提出鼓励企事业单位食堂开放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但上会的审议稿没有这条内容。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称,这项在老年食堂开放中给予了宽泛的规定,没有列那么全面。北京目前有3500家老年餐桌,立法调研中也得知有不少大型餐饮企业对老年人配餐有参与想法。根据本条例,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定措施扶持企业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用餐服务,方式可以多样。

在老年人用餐方面,政府会给企业一个引导,但不会限制价格,将主动权交给市场。此外,还会对特殊困难的老年群体给予补贴等。这方面民政局、老龄办还将出台下一步配套措施。

解读2 社区养老设施怎么配建?

在养老设施保障方面,《条例》提出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要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对于老旧小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的现状,区县政府有责任配置,对于滥用社区配置的养老设施,应收回并用于养老服务。

《条例》中相关罚则写明,擅自改变政府配置的养老设施拒不整改的,可处1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退赔补贴资金和相关费用。

刘维林介绍,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在此前颁布的相关法规里已有明确规定,所以本条例只给出指向性规定。同时,条例规定鼓励利用社会资源促进社区养老设施配置。

解读3 医疗卫生服务怎么便利?

目前,社区卫生机构配备的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用药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原因有三:一是出于用药安全考虑,一些药品只能在大医院用;二是社区医疗机构与二、三级医院配备使用药品的具体品种、规格不同;三是多数社区医疗机构不具备储存大量药物的条件。

草案第十三条对社区用药的保障作出规范,规定市人力社保、卫生计生等行政部门应当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社区用药报销政策,按照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功能改革、完善基层用药制度,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药品储备。

但有些问题还难以依靠本条法规一步到位解决,市人大代表臧美华认为,应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使医疗资源逐步向社区深入。

刘维林坦言,入户诊疗从法律上来说依然有障碍,但这种诊疗方式恰是居家养老需要的,所以不会一直搁置,总会找到办法解决。

解读4 养老服务人才如何保证?

《条例》草案第十六条规定了政府应推进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将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教育培训规划,推进职业教育。

刘维林称,全市达到专业化标准的养老人才缺口很大,这块服务在市场基本是空白。

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称,北京市正准备建设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培养体系。被培养的主体之一就是近10万人的家政服务员队伍,希望通过培训可以让这些家政服务员,尤其是服务对象是老人的服务员,都可以具备养老护理的资质。

解读5 惠及范围是否全覆盖?

有代表提出,《条例》中明确了政府职责,一些服务的提供还需由政府财政补贴。但惠及范围是北京市户籍老人,还是对在京居家养老的老人,并不明确。代表担心,大量的政府补贴如用不到刀刃上,会造成浪费。

市人大相关部门介绍,现在这个法规是起引领推动作用的,刚性不够。但对创新性的针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各方面纳入,给予了引导性规定。

法规大部分内容覆盖了在京老人,包括户籍老人也包括长期在京居住生活的老人。法规实施后,市政府、民政局、老龄委等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实施细则,针对不同情况,出台不同内容。

政策会兼顾公平和效率问题。地方财政主要补贴的是户籍人员;但一些外地来的常住人口,他们本人、子女也为北京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一些政策也会惠及他们。■ 探访

小区无老年餐桌 老人自己拎菜上楼

新京报记者探访发现,老人社区就餐和医疗还存不方便

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些小区走访发现,大多数小区还未设置老年餐桌,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的照料也存有缺憾。

8旬老人自己买菜做饭

1月24日下午,海淀区四季青镇常青园北里小区,84岁的李淑芬刚从超市出来,左手拄着手杖,右手拎着一袋菜。超市的师傅从楼中出来跟她打招呼:“李奶奶,我帮你把米放在家门口了。”

跟李淑芬上到4层,门口放着师傅送上来的米和面粉。她说,女儿住在回龙观,自己和外孙女住。“闺女每周给我送一次菜,有菜,也有肉。我要还缺什么就到下面社区超市买,重的东西,米啊、面啊,师傅们就给我扛上来。”

李淑芬的外孙女在外企工作,平时回家晚,午饭要老人自己做,有时晚饭也是她做给外孙女吃。“老年餐桌这几年老听说,但我们这里没有。我们这小区是回迁房,农民多,他们都有儿女在身边,不需要这个。但我们需要的也没办法。”老人说。

餐饮企业积极性不高

记者在西四环沿线的几个社区走访发现,都没建老年餐桌。对此,四季青镇相关负责人刘斌表示,希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出台后,基层能尽快落实,让需要服务的老年人得到照料。

他介绍,2009年,北京市提出推广“9064”养老服务新模式,即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

“从那时起,完善居家养老的配套设施建设,我们就一直在做。但几年来也没全面建起来,执行中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小区需要老年餐桌的老人确实不多,我们也拿出补贴给没办老年餐桌的小区老人送餐,但餐饮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据了解,某餐饮企业曾从海淀区拿到一年10万元的补贴资金,为老人送餐。该企业能辐射10个左右的社区,每年服务人数近4000人次。这家餐饮企业的老板说,“每天配餐都没有定额,每一顿饭怎么安排,也是众口难调。”

上门看诊就是量量血压

记者走访的几个小区都有社区医务室。但行动不便的老人如遇感冒发烧等常见病,社区医生能否入户诊疗,却没统一规范。

常青园北里的刘美娟老人说:“我们跟大夫都熟,有一次我感冒发烧就是在家看的。”但也有老人就没享受过这种待遇。

该小区社区医生解释:“由于北京卫生部门有规定,入户诊疗不能破皮,凡是破皮的都要到医疗单位。所以我们一般到老人家中,也就是量量血压等简单检查。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可以把他们搀扶到医务室,但遇到突发情况,还是应拨打急救电话。”

刘斌称,现在社区医生和社区医疗服务设施都配备齐了,“但要实现比较现代的家庭医生的照料水平,一方面还存在观念上的障碍,基本上行动方便的还是会选择到大医院;另一方面,就是相关制度设计上的衔接,针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出台可执行的办法。”

刘斌建议,《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还希望民政部门多与基层沟通,了解他们实施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新京报记者 吴为

■ 焦点

杜德印:草案名称调整不求“大而全”

“需要修改一条修改一条,需要修改一款修改一款,需要修改一句修改一句,需要修改一词修改一词,需要修改一字修改一字。”昨日下午,在朝阳代表团分组审议会场,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对《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的修改,提出要求。

自启动立法调研直到昨日提请审议,《条例》的名称和养老模式的选择等,都有重大调整。杜德印表示,这些重大调整反映了对提高立法公正性、针对性、有效性的探索过程。

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13年7月起施行。同年,北京启动《北京市实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办法》修订。但昨日提请审议的草案名称已改。

杜德印表示,草案名称的调整,不再制定“大而全”的北京市实施办法,而是针对北京96%的老人面临的较突出的居家养老服务问题,体现出“针对问题立法,立法解决问题”的立法原则。

立法之初确定的居家养老模式是“政府主导、社区为主”,但调研发现,“社区为主”难以承载起居家养老服务的重任,目前专业养老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老人真正需要的是“医养结合”的专业化服务,而具备专业护理素质的家政员数量偏少。

据此,《条例》将养老模式调整为“政府主导,以专业公司的专业服务、专业运营为主,社区为基础”;同时明确了各相关主体间的权责。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即专业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提供公益性互助服务。

且《条例》还埋下“伏笔”,明确政府有培育居家养老商业保险的责任,“市政府应当制定政策,支持、引导商业保险机构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障,政府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投保人给予适当补贴”。新京报记者 王姝

■ 观察

人大首次牵头起草法规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昨天提交市第十四届人大第三次会议进行四审。从立法设想到提交人大审议,一年时间的锻造打磨,一部专门针对居家养老的法规即将出炉。据了解,这也是首部由市人大牵头起草的法规。

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内务司法办公室主任刘维林介绍,这是去年人大立法工作的一个亮点,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此外,法规草案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审议,能更充分发挥民主,引起社会更高关注。这不仅是人大立法工作的进步,对法规本身是宣传,为法规实施打下基础。

从立法程序上,以往经由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律案均由市政府主导起草,一般来说时间较长,程序也较多。但这一次,《条例》是由市人大内司委牵头起草的,由市人大常委会自己提交法律案进行审议。

刘维林说,由于这部法规涉及全市300万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在保证质量上还要加快速度。过去一年,这项法规经过多次调研,他自己参与的就有50多次,法规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了人大代表意见,在政协立法协商。从最初的近30条,修改到22条,最精简的时候法规草案只有15条。四审的法规草案为20条。

经过人代会审议,法规还将吸纳代表的建议、意见,1月29日,将由700多名市人大代表共同表决。新京报记者 郭超

■ 互动

删养老配套设施指标代表担心执行难到位

昨日朝阳团分组审议,来自朝阳区法院的市人大代表李有光提出,此前征集意见时,对社区养老设施配建,曾制定了800平方米这一指标,但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认为,不应制定类似不能马上实现、“一刀切”的数据指标。《条例》删除了这一数据指标。“有利有弊”,李有光说,“指标少了,评判标准缺失,如何保证执行到位?”

来自朝阳区文化委员会的市人大代表陈巴黎也提出,以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为例,虽然规划中对公共文化设施配建有明确要求,但现实中,仍有部分社区执行不到位,“对于社区养老设施配建,哪些部门负责监督,哪些部门负责验收,《条例》应明确”。

两人发言结束后,同在审议现场的朝阳区委书记程连元、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德印先后发言。“关于社区配套设施建设的标准,历史上已几次反复,配建的难度较大”,程连元说。杜德印强调,“只要政府下了决心,养老设施配建肯定能做好”。

“我的爱人是名医生,”市人大代表宋光成说,经常有得了急病的邻居打来电话求助,“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所以就会上门,给病人诊断、开药、输液。但这里面有问题,离开医院后,她有没有资格在社区执业?一旦发生医疗事故,事故责任谁来承担?”

杜德印再次“答疑”,表示离开医院的医生在社区内只能遵循志愿者服务的相关规定,提供志愿服务。此外,可以按照目前的医生多点执业的相关规定,加入社区医疗服务体系。

■ 建议

人大代表、北京市消防协会副理事长刘学锋:北京市去年11月13日至23日,单是在家烧死的老人就有9位,“这在和平年代是很惊人的数字,政府应该管一管”,因此应该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安全报警装置,一旦遇到火情就能直接报警,而不单单是像上述条例中提到的只提供紧急救援呼叫设施。

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任学良:养老应该鼓励以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为主,应由政府建立养老引导资金,为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一定的补贴或奖励,并设置一些必要条件,也不能一刀切,如何补贴应该以征信系统做支撑,比如年满70岁,按照家庭收入不同,给予老人补贴。

市人大代表温瀚英和刘颖:要给予老人居家养老良好的配套,目前一些老旧小区的老楼没有电梯,老人上下楼很不方便,建议应该出台配套标准,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

篇3: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2000年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约有1.32亿,占总人口比例的10.32%,这些数据表明,我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而当前社会经济水平不发达,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都使养老问题变得急迫而险峻。目前社会上流行两种养老模式: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就我国而言,居家养老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观念与认知,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以及左邻右里的情感都令老年人更倾向于居家养老。因此,居家养老成为解决目前养老问题的主要模式。而国家和家庭所能提供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合理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前提就是构建切合实际的、符合老年人真实需求的、科学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体系。

2 养老服务需求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由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对应在养老服务上,则会产生物质类、医疗保健类和精神类三种需求。

根据文献查阅及课题调研,我们发现老年人对于物质类、医疗保健类的需求普遍较大。与子女同住的老年群体相比不同住的老年群体更能得到子女的照料与慰藉,这些老年人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高于与配偶生活的老年人,但也低于独居老年人。同时,在基本满足以上两类需求的情况下,老年人还会适度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

3 国内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现状

3.1 政策供给不足

前文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我国的老年人相对而言更倾向于家庭养老模式,但政府在现有的政策方面却没有给出强有力的保障。大部分地区承担服务对象仅限于特困、特殊老年群体等。比如上海市,根据上海市发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政府补贴的标准为:60周岁及以上,低保、低收入的本市户籍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80周岁及以上、独居或纯老家庭中、本人月养老金低于全市城镇企业月平均养老金的本市户籍城镇老年人。经评估,照料等级为轻度、中度、重度的,在本人承担50%居家养老服务费用的前提下,按属地化原则,可享受服务补贴。再比如青岛市,根据青岛市发布的《青岛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养老服务政府购买服务对象为:户籍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60岁以上“三无”、低保老年人,在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情况下,可向其户籍所在的社区提出申请并经综合评估审批后,确认为政府购买服务的对象。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有需求的老年人都会被政策排除在外,不能享受自身迫切需要的服务。

3.2 养老服务需求供给普遍单一

当今社会老年人在日常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等方面都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例如我们所调查到的,很多高龄独居老人出行时需要有人帮忙搀扶,而目前的大多数的养老服务中并不包含这一类;有些老年人希望可以得到更高级的专业护理而不仅仅是打扫卫生和解决三餐问题;有些少数民族的老人可能还会需要一些本民族特殊的照料。济南市所发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三大类,细分下去有:送餐、洗澡、巡诊、康复锻炼、陪送看病、打扫卫生、洗衣服、做饭、电话接访、陪老人聊天、法律援助等。但从老年人所接受的真实有效的服务来看,服务类型主要还是打扫卫生和洗衣服,在精神层面上的服务并未得到有效的照料。

3.3 养老服务提供标准过于简单

根据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市老年人统一照护需求评估标准》,主要参数项目评判为:生活自理能力,认知能力,情绪行为及视觉。这些标准涵盖范围太广,而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种类千差万别。有些老人需要全天多方位的照料,而有些老人可能只需要有人帮他做饭而已。有些老年人年龄较大但生活可以自理,反而需要精神慰藉。如果评估标准只是一味地根据既定的指标来提供养老服务而做不到个性化与量身定制化,那么对于养老服务资源也是一种浪费。

4 构建良好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4.1 细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

政策在居家养老中是战略性的存在,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其责任应该是为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更为详细的居家养老服务提供标准。不能一言以蔽之,要充分考虑老年群体对于养老服务需求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特征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尽量做到个性化。

4.2 建立起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反馈体系

如何才能保证一个高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我们认为在满足了多方面全方位的服务种类提供之后,还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反馈系统。具体监督环节可以分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素质、服务质量优良。让老年人对获得的服务进行内容上、质量上的评价与打分,以此督促各种社会力量提供规范的服务,使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政策得到落实,发挥最大的作用。

4.3 拓展服务内容,多方面满足老年人需求

社会不断发展,使得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更趋向多样化,传统的三层次服务并不能全面的满足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因此,根据老年人不同的、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政府要将传统的三层次服务与现代化手段相结合,创造出更多层次的、多维度的养老服务项目。除此之外,还要针对不同特征的老年人群提供特殊的服务,或者是服务提供的频率适当增加或减少,比如为年纪大的空巢老人提供更高频率的谈心服务,为身体状况良好的老人提供更多的出行陪伴服务等。

5 结论

一个完善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其核心应当为老年人,多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政府起引导作用,鼓励发展养老失业并给予资金和政策的支持。社区作为载体,要做好协调工作,细化服务项目,认真落实服务工作。致力于满足老年群体多种养老需求,不仅要尽力做到服务种类多样化,还要做到服务质量优良化。这样才能真正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到需要提供服务的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效益才能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吕津.中国城市老年人口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2]张晓峰.浙江启动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评估[J].社会福利,2010(8).

[3]高灵芝,刘雪.供需适配角度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J].南通大学学报,2012(28).

篇4: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测评研究

【关键词】SERVQUAL;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1.研究背景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契合当前我国国情与老年人需求的重要选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种公共服务,除了具有一般服务产品的无形性、异质性、不可储存性等普遍特性外,还具有如服务需求的多样性、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和供给方式不确定性等特点,这使得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测评比一般服务产品更有难度(Kotler,1997)[1]。本文依据SERVQUAL理论,对服务质量测评的各维度开展具体分析。

2.文献回顾

2.1感知服务质量及其维度

在已有研究中,学者们发现服务质量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其主要取决于顾客的预期与实际感知之间的对比。由此,Gr?nroos(1983)认为,服务质量即“客户感知到的服务质量”[2]。关于服务质量维度,PZB(1988)指出,5个因素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分別是可靠性、有形性、安全性、响应性和移情性[3]。

2.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现状

Nyma(1989)等,从个体因素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章晓懿(2012)等对年龄、性别、经济收入等可能影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许琳(2013)等认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护理和康复服务等内容有待加强和完善。

2.3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特征决定了其服务质量的测评与机构养老服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应从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的不同需求出发,在对服务质量内容进行分解的基础上加以评价。徐立忠(1989)提出,老年人的需要集中在生活、健康和精神等三个方面。本文参考我国相关机构已发布的调查资料,结合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实际能力,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归纳为四个大类,包括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

3.实证研究

3.1影响因素提炼与数据收集

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走访社区居委会和对10位社区养老服务接受者访谈,提炼出了2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直接将上述20个因素转化为问卷中的测评项,并增加“您对所在社区的养老服务现状感受评价为”、“您对所在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期望为”,从而最终形成了包含22个测评项的问卷。

本调查在宁波地区发放问卷275份,其中有效185份;调查对象中男性86人(占比46.5%),女性99人(占比53.5%);年龄主要集中在70-90岁(119人,占比64.3%);以独居或与配偶共同生活居多(125人,67.56%)。

3.2数据分析

3.2.1因子分析

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将问卷中的20个问项归类,具体如表1示:

表1 探索性因子分析

注:KMO值为0.908;Bartlett球形检验χ2:2.467E3;df:171;P<=0.000;累积解释方差61.772%。

上表说明:第一,可靠性(0.794)和有形性(0.768)对助餐服务质量的影响最显著,即老人最关注的是餐饭的营养卫生、色香味、质量等问题。第二,对助洁服务质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可靠性(0.755)和有形性(0.742),表明老人最满意是助洁人员提供的清洁服务使人放心且质量好。第三,在精神服务方面,影响最显著的是安全性(0.713),说明服务提供人员在提供服务时,态度和蔼,能够考虑到老人心理感受,这点显得很重要。第四,可靠性(0.762)对助医服务影响最显著,说明老人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家很近,能方便到达较重要。

3.2.2信度和均值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对调查数据进行信度分析,结果表明,①所有测评项Cronbachα系数均大于0.7,表明量表信度内部具有较高的一致性;②各测评项的均值都低于4,表明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价不够高,未达到满意水平。

3.2.3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首先,运用相关性分析研究以上归纳的四个因素(助餐、助洁、精神、助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助餐、助洁、精神、助医四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检验显著性非常高(P≤0.01),说明这四个因素之间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高。

其次,为检验以上四个因素与养老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回归进行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4.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宁波地区部分社区的取样和测评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四个因素会显著的影响老年人对服务质量的感知,依次是助洁服务、助餐服务、助医服务及精神服务。从总体上看,接受服务的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评价为3.51分,未达到非常满意的水平,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能力仍有待提高。

根据以上对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分析和质量测评,建议相关部门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升服务质量,具体包括:①加大投入,提高社区的助餐服务能力。在保证助餐服务可靠、安全的前提下,增建助餐供应点、灵活供餐方式,提升助餐服务的受惠面和便捷性,以更好的满足老年人个性化的需求。②社区助医服务能力强化的关键在于突破单一的医疗服务模式,通过增加和开设家庭病床、上门问诊、送药上门、定期联系等项目,切实解决老年人的就医困难问题。③整合现有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的资源优势,对老年人开展健康知识宣传、心理辅导、娱乐关怀等活动,注重精神服务供给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人性化,真正做到让老年人安享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章晓懿.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研究[D].江苏:江苏大学管理工程与科学,2012:22-57.

[2]许琳,唐丽娜.残障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影响因素—基于西部六省区的调查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1:32-37.

[3]徐立忠.老人问题与对策[M].台北:桂冠图书出版公司,1989.

作者简介

李燕燕(1985-),女,籍贯:山东潍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公共管理博士研究生,工作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服务管理、创新管理。

基金项目

本研究由2015年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基金支持(课题编号:ZMZC201521)。

篇5:居家养老服务合同

甲方(用户)姓名:身份证号码:乙方:济南大家园家政服务中心

一、甲方的权利、义务

l、甲方要求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自年月日开始,每周工作天,每天工作小时,自点至点。

服务内容为:。

2、合同签订时,明确付款方式:甲方需向乙方出示《千佛山办事处“康乃馨”行动居家养老优惠卡》编号,或甲方向乙方交纳月服务费元。

3、甲方待服务员每次工作结束后应在服务员工作手册及《千佛山办事处“康乃馨”行动居家养老优惠卡》上签字,并於每月20日如实填写《服务员考勤·反馈表》,同优惠卡一并由服务员交回乙方,作为工资发放的依据。

4、甲方有权监督乙方服务员履行合同规定,要求服务员完成服务项目。对服务员的工作情况可以通过电话或书面意见反馈给乙方。若不满意乙方服务员的工作,必须提前通知乙方主管,适时调整服务人员。

5、甲方要尊重乙方服务员人格,平等待人。甲方必须严格履行服务合同,不得擅自改变服务时间或内容。

6、甲方有义务为乙方服务员提供安全保障,保证乙方服务员人身安全。若发生意外伤残事故,属甲方责任则由甲方负责,属乙方服务员责任则由乙方服务员负责。

二、乙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在为甲方服务期间服务人员必须守时守信、忠诚本分、积极主动、履行职责,不迟到、必须在协议约定范围内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2、乙方对甲方使用《千佛山办事处“康乃馨”行动居家养老优惠卡》提供服务保证服务质量。每次服务结束时乙方服务人员按要求签字,并于每月20日将签字、考勤、优惠卡一并收回交付乙方总部。

3、乙方服务员不得擅自向甲方索要交通费,不得接受甲方馈赠的物品。

4、乙方服务人员因自身原因造成甲方财产损失或意外伤残,责任由乙方服务员负责。

5、乙方有权对服务员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并负责协调处理服务中产生的纠纷。

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乙方:济南大家园家政服务中心

家庭住址:代表签字:

篇6:居家养老服务协议

甲方:XX街居家养老服务部 乙方:

乙方符合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经报街、区相关业务行政部门同意后,经协商一致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并共同遵守:

一、双方权利与义务

1、乙方应如实向甲方告知服务对象的病史及身体健康现状,甲方及时做好记录并建立个人档案。

2、甲方有权依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评估结论与乙方确定和核准服务内容,在服务内容范围内为乙方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3、甲方向乙方提供优质的居家养老服务,乙方应向甲方如实反映服务员的服务质量、服务时间并签名确认。

4、乙方发现甲方服务员的服务态度差、缺勤、不足时的,有权向甲方提出意见,甲方应跟踪核实,采取整改措施,并及时告知乙方。

5、乙方提供必要的服务条件与设施设备,甲方根据提供的服务设备和条件,为乙方提供适切的服务。

6、乙方发现服务费用和服务时间有误的,可以向甲方提出申诉,要求核查,甲方应尽力配合进行整改。

7、乙方在服务过程中提出超出甲方服务范围以外的要求,甲方有权拒绝服务。

8、在服务过程中如发现服务对象有意外发生,双方必须遵守以抢救生命为首要原则,服务员要做第一时间告知家属,发生的一切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

9、乙方如发现由于服务员不规范服务,造成服务对象发生意外的,乙方有权进行申诉。

10、服务过程中发生任何纠纷或摩擦,双方应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尽量减少双方的摩擦,在达成一致的基础上,再续服务。

11、经双方确认,甲方为乙方提供的服务内容为:□生活照料 □康复护理 □精神慰藉 □个人陪护 □关怀辅导 □社交康乐 □其它。

12、乙方如需变更服务内容的,须提前一个月向甲方提出申请,甲方及时做好人员安排,持续为乙方提供适切服务。

二、其他相关事宜

1、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持壹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2、在本协议履行中,如双方发生争议,应通过友好协商方式解决;协商不成的,应将争议提交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结果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篇7:居家养老服务手册

一、前言

② 起居服务。协助穿脱衣服和入厕,衣物整理放置有序,定时为卧床老年人翻身,无褥疮。

③ 卫生清理服务。协助刷牙、洗脸、洗脚,做到老人容貌

为了满足老年人专业化、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整洁、衣着适度、指甲整洁、无异味;定期清洗、更换床规范养老居家服务与管理,特制订本服务手册。

我手册所述居家养老服务指向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料理、家政维修、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运动等内容。

本手册所述服务针对购买“金远-宝兴狮城”物业且签署《合作经营协议》选择居家养老服务的60周岁及以上的业主或其亲属。

二、工作原则

本着以人为本、公平、公正、专业化的原则,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内容

1、生活照料服务

① 助餐服务。尊重老年人的饮食生活习惯,注意营养,合理配餐,每周有食谱。

单和衣物,无脏污;打扫室内外卫生,做到清洁、干净。④代办服务。代换煤气、代办各种手续、代缴各种费用等,应按照老人的要求及时办理。(此服务产生的交通费用,需用老人自理)。

⑤助浴服务。助浴前应进行安全提示,助浴过程应有家属或助老员在场;应根据四季气候情况和老年人居住条件,注意防寒保暖、防暑降温和浴室内通风。

2、医疗保健服务

①预防保健服务。医疗保健咨询、协助老年人正确使用康复、保健仪器、提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老年期营养、心理健康等知识教育。②医疗协助服务。

遵照医嘱及时提醒和监督老年人按时服药,或陪同就医;协助开展医疗辅助性工作,应能正确测量血压、体温等。③ 康体保健服务。

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提供免费康体按摩、松骨等服务。④医疗陪同服务

陪同老人提供挂号、就诊、预约检查、取药等医务辅助服务,同时在陪同服务对象就医过程中,通过交流在一定程度排解老人的不良情绪。

3、日常家政服务

清洗换气扇、油烟机、煤气灶类水池、浴缸、座便器、蹲坑、地漏疏通等应做到清洗干净、卫生,符合老年人要求。

4、精神慰藉服务

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和基本沟通技巧,陪同老人聊天,为老人读书、读报等丰富老人日常生活。

5、旅游休闲服务

每月将组织老人进行一次康乐养生旅游。(以旅行社的实际

安排为准)

6、其他服务

定期组织老人进行各种学习,陶冶老年人的情操;定期组织老年人康乐活动,比如:老年秧歌大赛、老年红歌会、老年书法交流会等。

四、服务人员行为准则

1、仪表仪容端庄、大方、整洁。

2、统一着装、配备工号牌。

3、提倡使用普通话,语言文明、简洁、清晰。

4、主动服务,符合相应岗位的服务礼仪规范。

5、尊老敬老,对老年人富有爱心。

篇8: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特点

居家养老从居住方式上看,是老年人不离开自己熟悉的居住环境,分散居住在自己家里的一种养老方式,看似与家庭养老相同,但从本质上而言它和家庭养老有很大区别。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的服务为依靠,为在家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用于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1]。杨宗传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庭养老,而不是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是与机构养老、家庭养老(家庭照顾)不一样的一种养老方式[2]。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旨在提供家庭养老中经济保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可提高服务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与机构养老和家庭养老相比,社区居家养老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能使老年人具有安全感、归属感

熟悉的生活环境,熟悉的邻里关系是老年人生活的重要需求。大多数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家,这里是老年人长时间生活的场所,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习惯。此外,亲情也是无可取代的,老人和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相处也是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乐趣也是老年人满足精神慰藉需求的重要方式。这也是大多数老年人愿意接受不离家庭居住的养老方式的主要原因。社区居家养老能使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下,得到精神慰藉[3]。

(二)能够缓解居民的经济压力

虽然快速发展的机构养老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但与机构养老模式相比,相同效用情况下居家养老的成本要低得多[4]。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看,政府没有足够的能力负担较多的公办养老机构。民间资本参与的养老机构成本较高,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退休金,从入住费用来看,只有少数老年人有支付能力,尤其对于农村居民更是望尘莫及。另外,老年人主要的财产是居住的房子,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人愿意为筹集机构养老的费用将自住房子变现。因此,机构养老费用成为大多数老年人的经济负担或压力。而居家养老居住在自己家里,购买的是需要时的上门服务,其费用要大大低于机构养老费用,缓解了老年人的经济压力。

(三)能够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家庭矛盾的产生更多的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老年人如果站在自己角度就会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子女应该更多关注自己的身体、自己生活需求、自己的精神需求,然而更多的家庭已经进入“4-2-1”家庭模式,第一代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已经进入老龄化,这样一对夫妇至少要赡养4位老人,1个孩子。他们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都非常大,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难免在精力上对老人、孩子照顾上有疏漏,加剧了家庭矛盾。而居家养老服务在使老年人享受家庭的氛围的同时,服务者很好地替代儿女满足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使家庭中的劳动者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其解除了后顾之忧。老年人更加理解儿女的辛苦和不易,儿女们会在工作之余供奉尽孝,家庭气氛其乐融融。这种养老模式与传统的家庭养老相比,更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二、杨凌居民对养老服务需求的特点

(一)老年人退而不休,完全养老的时间较短[5]

杨凌是国家唯一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是依据辖区科教单位发展而成的一座美丽小镇,虽然地处农村,但人口的文化程度非常高。这里的专家学者虽然已经退休,但退而不休的专家学者大有人在,他们仍著书立传,行走在田间地头,活跃在自己的岗位上。杨凌政府机关现已退休的工作人员大都是20世纪80年代从周边地区抽调的杨凌本地人,多数配偶和子女在农村有土地,退休后也会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因此,这些退休老人一般在丧失生活能力以后或失去老伴后才需要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完全养老的时间较短。

(二)老年人养老的成本较低[6]

独特的地理位置,浓郁的文化气息,优美的自然环境,低廉的生活成本,加上越来越方便的交通设施,使许多老年人不愿跟随外迁的子女生活,甚至年轻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退休后迁居杨凌。与大城市相比,这里没有大城市高昂的房价和较高的生活成本,居住在自有住房的老年人衣食住行成本相对低廉,养老成本较低。

(三)养老保障需求存在差异性

杨凌不同于其他县区,农村居民的安居小区大都在城区。从居住形式上看,城乡没有多大差别,然而从养老保障需求来看还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从养老服务需求的强度看,科教单位退休的专家学者大都子女不在身边,即使有子女在杨凌就业,父母与子女同住一屋的现象也较少见,大部分父母都是独立居住。这部分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较高,比如家政服务、三餐供应等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而其他居民,尤其是近几年才进城的农村居民延续了养儿防老传统,多数父母与儿女同住,更多的养老需求由儿女满足。从养老服务需求的内容看,科教单位退休的老年人除了对物质生活服务项目的需求外,还有精神需求的服务项目,如阅览室、老年大学等,而其他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对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这为相关部门建设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内容提供依据,要根据不同小区的居住对象的特点提供相应服务内容。

三、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被关注,但落实力不够

社区居家养老是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绝大多数老年人愿意选择的养老服务模式,关系着养老保障事业的成败。2013年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杨管发[2013]18号),意见中关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统筹规划是到2015年底,全区要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全覆盖;社区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建制村。然而通过走访调研,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仍然停留在规划阶段。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方面执行力不够。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经费难以保障[7]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不仅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才能够顺利实施,而且还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政府一拍脑袋就能开办的事情。杨陵区之所以2013年就相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统筹规划,但成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费保障问题。经济保障决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规模与档次,社区居家养老资金应该来源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种渠道。政府应该在资金、政策、税收优惠方面有所作为,根据杨陵区人口居住特点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落后[8]

由于资金、管理、组织等方面的原因,总体上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处于低级阶段,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设施建设非常落后。作为最大科教单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社区有针对教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的餐厅,其他社区都没有这样的“待遇”。市区社区很少见到相关的养老服务中心,最多在居住小区内安装几个简单的健身器材。智能化养老信息平台是居家养老必备器材,通过这些装置才能够及时了解居家老人需求。

四、促进杨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一般来说,对于发展居家养老体系,各国政府都会在发展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扶持方面发挥主导性作用[9]。以英国、瑞典、新加坡、西班牙等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型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政府建立的基层组织运作,非营利性的民营机构和中介组织作为补充。以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市场并重型的居家养老模式,主要由社会团体或中介组织按商业化原则提供,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并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应充分发挥杨凌两级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发展规划、运行机制、政策扶持的详细规定,以确保杨凌区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的落实。

(二)多元化筹集社区居家养老资金

快速的老龄化速度,庞大的老龄化规模和“未富先老”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无法完全以福利的形式由政府向国人无偿提供,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也应是多渠道的。

第一,加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从社区居家养老的性质看,它具有准公共物品的特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不能单纯依靠市场主体,政府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从各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看,不管是政府主导型还是市场并重型,政府财政支持都是居家养老事业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基础。杨凌两级政府(示范区政府和区政府)应该通力合作,明确各自责任,加大财政支持,将杨凌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发展壮大,让杨凌的专家学者和广大群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建设社区居家养老事业。准公共物品性质的居家养老服务决定了提供主体除了政府之外还有市场主体。相比于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的参与能够极大地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效率,快速解决政府资金不足,促进社区养老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政府应该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市场主体投入居家养老事业。

第三,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养老服务的对象是失去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常常会得到爱心人士的关注。因此,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呼吁等方式筹集捐款,鼓励个人、社团、企事业单位等提供资金或者物质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慈善组织进行资金的社会募集,利用这些募集的资金支持居家养老的发展,对居家养老出现的资金缺口进行补充。通过社区养老专项基金的设立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加强基金的筹集、运用及监督工作,确保基金能够真正运用到居家养老发展中。

(三)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养老服务人员分为两大类,即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首先,要加强管理人员的规范,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及权限。其次,要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服务人员是和服务对象接触的一线人员,其素质高低,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服务对象对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满意程度,是树立服务形象的关键。另外,我国养老服务业处于新兴产业,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专业人才缺乏。因此,社会应该加大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校或职业院校应设立相关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四)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前提条件。杨凌地方小,城乡差异不大,政府部门应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理念融入城市发展规划之中。首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各小区内有利于老年人出行的住宅小区的建设或改造,其次是满足老年人健身、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便于其生活就餐,再次是建设有利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蔡霞.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5,(4):21-25.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59-60.

[3]杨励.推行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模式,逐步完善新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6):37-39.

[4]肖成林,于淑文.新农村农民居家养老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67-69.

[5]李艳,李雅君,何静.黑龙江省西部地区城市养老模式研究——以齐齐哈尔居家养老为例[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39-41.

[6]初炜,胡冬梅,孔祥金,吴云红,宋桂荣.农村老年人群对养老方式的态度及养老模式探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8,(12):87-90.

[7]陆耀明,李静思,张小燕,吴兵.关于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行政管理问题浅谈——基于保定市居家养老调查数据分析[J].学理论,2012,(25):78-80.

[8]季磊,章昕泽,张颖洁.苏南城镇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探索[J].现代商业,2014,(11):78-80.

上一篇:肃清流毒发言提纲下一篇:三下乡新闻稿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