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论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

2024-04-17

兼论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共7篇)

篇1:兼论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

兼论我国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

[摘要]分部报告作为财务报告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和作用正日益受到报表人士的关注,但如何分析和利用分部报告,对于大多数分析者来说还很陌生。本文从分析企业分部的划分标准、报告分部的测试标准和分部报告所选用的政策入手,把握分部报告分析的切入,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分部报告中主要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管理层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时的指导意义。同时,本文还对财政部和证监会有关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进行了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企业分部;可报告分部;会计政策;报告分析

关于分部报告的作用,SFAS131《企业分部和相关信息的披露》进行了精辟的描述,即:可以帮助财务报表用户: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更好地评估其未来净现金流量的前景;对企业整体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SFAS131,)。在表述中使用了“更好”、“更有依据”等词,这主要是建立在这一内在的假设前提之上,即:分散信息比合并信息在评价企业过去和预测未来方面更有意义,这一假设的合理性已得到多位学者的证实。对于分部信息的作用,具体地说,分部资料对分析师的分析过程是极其重要的、基本的和必需的。分析师要理解一个有多个侧面的企业的不同组成部分是如何有效运转的,就必需对企业以合并报表为基础的整体信息进行分解,以了解整个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即使没有薄弱环节,不同分部也会产生不一样的、由不同风险形成的、具有独特价值的现金流量,没有分解,就不可能用合理的方式来预测整个企业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数、时间或风险。

,为改进现行的财务报告,以适应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美国FASB和IASC相继修订了与分部报告有关的准则,我国证监会也在1997年首次要求跨行业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披露分行业信息。其后,财政部在发布的《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人《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分部报告》(征求意见稿)中对分部报告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我国分部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规则,已非常接近国际会计准则。

在我国,分部报告对于编制者和使用者来说尚属新兴事物,这与我国企业规模较小、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经营的企业不多有一定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与,以及入世的,这种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将日益增多。信息使用者为了更好地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也日益认识到分行业、分地区表述的信息的重要性。但是,报表信息使用者,甚至证券分析师对企业的分析,仍然停留传统的行业分析和地区板块分析上,而对以财务报表形式表现的分部报表进行分析,不论是非财务人员,还是财务人员大都未掌握系统的分析。本文试图给报表分析人士提供分部报表分析的切入点,以及较为系统的分析方法,以供报表分析者。

首先,分析企业分部财务报告,必须判断企业分部确定的合理性。当前,对于分部的确定,有两种流行的方法,即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风险与报酬法”和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为代表的“管理法”。“风险与报酬法”强调企业不同的业务和不同地区(包括生产地和销售地)具有不同的风险和报酬,应将风险与报酬相同或相似的业务和地区合并为一个业务分部或地区分部,而将风险与报酬不同的业务和地区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分部。以这一标准划分分部,看起来很合理,但实际运用起来确有很大的困难。首先,业务和地区所表现出的风险与报酬差异不易区分;其次,以这种方式所划分的分部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脱节。这就使分部的划分掺杂了较多的人为主观因素,表现了较大的随意性,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掩盖其不良经营提供了可操纵空间。纵观各国所披露的分部财务报告,就会发现,企业不良分部的划分,屡见不鲜。例如,美国排名前十位的一家大公司,居然将其所有的经营作为单个分部,以一个非常宽泛的行业分部来报告。这种做法,就使分部信息失去了意义。目前,我国企业确定分部的方法,采用的也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风险与报酬法”。从上市公司公布的报告看,分部的确定随意且五花八门,这明显增加了报表分析者获取有用信息的难度。分析人士解决这一的有效方法是:需要通过其它渠道充分了解企业的相关行业、地理环境以及经营特点等有关情况,而这些信息仅仅依赖于管理当局的定期报告是远远不够的。

“管理法”确定的经营分部是指高级决策人员出于资源配置的目的而确定的组织单位。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基础上的分部至少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能够“通过管理层的眼光”看企业,增强了信息使用者预测管理层的行动和反应能力,而这些行动和反应能力极大地影响着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其次,因为这些分部信息是为管理层的使用而产生的,所以为外部报告提供信息而增加的成本就相对较少。再次,实践已证明行业一词是主观的,而以现有的内部结构为基础的分部大大减少了主观性(SFAS131,1997)。分部的划分采用“管理法”,减少分部划分的主观性,降低报表分析人员的分析难度,是促进分部报告发展的较好途径。

其次,在分析分部报表时,还必须判定企业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否恰当。对于可报告分部的确定标准,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即:(1)其报告的收入,包括对外部客户的销售和分部间销售或转移,占所有报告经营分部内部和外部总收入的10%以上。(2)其报告的盈利或亏损的绝对额占下列两者绝对值较大的10%以上:所有盈利经营分部报告的总盈利;所有亏损经营分部报告的总亏损。(3)其资产占所有经营分部的总资产的10%以上。某一分部按上述标准递次检验,符合条件之一即可作为可报告分部。为防止企业披露较少的分部,一般要求可报告分部的合并外部总收入应不低于企业合并总收入的75%,否则应增加可报告分部。尽管可报告分部的判定标准比较完善,但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仍有不少企业因不愿披露经营亏损分部或资源占用较多而业绩不良的分部,避开上述判定标准,不作为可报告分部,而将其合并为“所有其他”类别中披露,这种做法,就会掩盖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令报表分析者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

1997年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首次披露分行业信息,确定行业分部的标准只有一个,即某行业的收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含10%)以上,则应按该行业类别披露有关数据。省去了盈利或亏损及资产两个判定标准,这会对分部信息披露产生重大遗漏,因为当一个分部的收入较少,而盈利较高或亏损较大时,或者新投入一个分部,占有大量的资产,而尚未形成较多的收入时,这些分部因为判定标准的不完善,就不能披露在信息使用者面前,而这些分部恰恰对信息使用者判别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及现金流量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可报告分部判定标准作了进一步修订,基本上与国际惯例相同。但对于第二个判定标准:“分部营业利润占所有盈利分部的营业利润会计的10%或以上;或者分部营业亏损占所有亏损分部的营业亏损合计的10%或以上,”与国际惯例不同。笔者认为《企业会计制度》中列示的判定标准不够准确,当一个企业盈利分部或亏损分部较少时,按照这一标准,很容易将并不重要的分部列为可报告分部,而一些相对重要的分部却无法单独披露。

可报告分部确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报表使用者对企业分析的准确性。因此,分析者在分析时,应检查企业选择可报告分部的标准是否适当,以及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对这些标准的遵从程度。

第三,关注报告分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以及分部主要项目的确认与计且是否合理。关于分部报告的信息采用什么样的政策作为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分部信息的编制,应遵循与企业集团或母公司财务报表编制和报告相一致的会计政策(IAS14,1997)。这种选择的原因是分部信息主要是帮助财务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从整体上理解企业,当分部信息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采用一样的会计政策时,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更有依据的判断。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选择分部报告信息的会计政策时决定:对各个分部所报告的信息应采用与主要经营决策者为向分部分配资源和评估分部业绩所用的信息同样的计量基础,这就是计量分部信息的管理法(SFAS131,1997)。FASB认为按照合并层次使用的公认会计原则来编制分部信息是困难的,因为一些公认会计原则并没有打算在分部层次上运用,此外,也不存在向分部分配共同成本、共同使用资产、共同承担的负债以及针对分部间转移定价的公认会计原则。因此,他们认为按照公认会计原则提供分部盈利性信息通常是不可行的.。

按“风险与报酬法”确定的分部,与企业的管理报告单位一般不一致,所以对报告分部采用的会计政策只能是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按“管理法”确定的分部,由于其企业管理报告单位基本一致,所以报告分部所选用的会计政策,可以是企业内部报告所采用的政策,也可选用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所采用的会计政策。

报告分部信息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对分部报告目的的不同理解和选择。分部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企业的业绩,以及更好地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净流量,这实际上表现了分部信息的两个重要的质量特征,即可靠性和相关性。当企业报告分部信息选择对外报告所采用的合并报表或母公司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可靠性就高一些,对企业过去业绩的评价和理解也就更准确一些。当企业选择对内报告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时,分部信息的相关性就高一些,也更能帮助分析人士把握企业的未来。就分部信息本身来看,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即其中一些信息可能不具有与其他财务信息同等程度的可靠性,对于用户而言,显然愿意牺牲一定程度的可靠性而换取更为相关的信息。所以,从决策有用现出发,企业报告分部信息的会计政策与对内报告所采用的政策相一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是,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一大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而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而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缺乏可靠性的信息,也同样不具有相关性。从这一点出发,企业分部报告信息选择与合并报表或母公司报表相一致的会计政策已成为当前国际的主流。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也重申分部报表在母公司报表或合并报表的基础上编制,当母公司的会计报表和合并报表一并提供时,分部报表只需在合并会计报表的基础上编制。

分部报告选择什么样的会计政策,直接影响到分部报表项目的确认与计量。在确定的会计政策下,报表使用者需要详细分析分部收入、费用、盈利或亏损、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有关项目的确认与计量是否正确。尤其对于一些需要分配的事项,要判断企业选用的分配标准是否合理。如果分部报表中的项目确认、计量不准确,对分部报告的深度分析就失去意义。

第四,分部报告的和利用。在分部、可报告分部确定合理,分部报表项目确认、计量恰当的基础上,就可以采用一定的分析,对分部报告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的信息。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如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也适合于分部报告的分析。从分部报告的目的出发,结合企业管理部门的设定目标、管理战略,分析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对可报告分部业绩进行更好地分析,并加以利用。

(1)通过可报告分部确定公司内部与外部销售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该分部销售业务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一个分部的销售可能全部为内销,表现为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流转,可能部分内销部分外销,也可能全部为外销。在确定可报告分部时,没有将内销收入剔除,主要考虑到内销对整个企业来说也是重要的。如果一个分部的销售主要来自于外销,那么,该分部对外部客户的依赖程度就很高,随时存在着来自客户的风险。因此,对于外销业务较多的分部,要慎重地分析相应客户的情况,以确定其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在美国要求分部报告应提供其依赖主要客户程度的信息,如果与某个外部客户交易的收入达到企业收入的邓叽以上,则企业应披露该事实。

(2)每一个可报告分部的非公司间销售和利润对整个公司销售和利润的贡献大小,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重要性。企业最终的利润来自于外销,而非公司间销售。公司间销售在集团内表现为末实现的内部销售,在编制合并报表时会予以消除。外销收入和利润越多的分部,对整个集团的收入和利润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一分部也就越重要。通过这种对比,对管理层来说,可以到公司战略计划的调整,使资源由外销收入少、获利能力小的分部向外销收入高、获利能力强的分部转移,以达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可以了解到公司的收入和利润主要来自于什么业务、什么经营部门、什么地区,使信息使用者在对这些业务、部门和地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公司做出有依据的评价,以决定资源是否投向他处。

(3)确认和比较不同报告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利润水平以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可以采用趋势分析法来计算各分部的增长率水平,销售水平和盈利水平的变化,以此为基础可以解释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的原因。因为整体是由分部构成的,分部的增长率就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增长率水平。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帮助管理层判断哪些分部较快,哪些分部发展较慢,哪些行业属于朝阳行业,哪些行业属于夕阳行业,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哪一分部的管理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这可能会导致管理层产品结构的调整,以及管理人员的变动。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促协会整个公司增长率变动主要是由哪些分部的增长率变动引起的,而这些分部的前景和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存在的潜在风险,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在这一分析过程最为关注的。

(4)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以确定每一分部的相对获利能力和整个公司获利水平的关系。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成果构成了整个企业的经营成果的主要部分,计算每一应报告分部的经营收益率和资产经营报酬率,主要是判断每一报告分部经营成果对企业整体业绩水平变动的影响程度,借以判断可报告分部的重要性。报表使用者在阅读企业的母公司报表及合并报表时,面对公司的整体收益,必须通过分部收益的分解,才能得到较好的评价结果,离开分部信息,合并收益往往会误导信息使用者。借此分析,信息使用者可以清楚地了解公司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哪些方面,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或降低主要是由哪些分部引起的。对那些盈利水平较高或亏损较大的分部,信息使用者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促成企业将来成功或失败的关键。

(5)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借以更好地理解管理层的有关资源配置决策以及每一报告分部和总公司对资本的要求。采用趋势分析法可计算出每一报告分部的总资产变动趋势,一般而言,总资产不断增加的分部,应是那些有发展前景、销售收入和获利能力较高的分部。而对于发展前景不被看好的分部,甚至经营亏损分部,即使当前不被关停并转,管理层也不会较多地追加投资,通常会减少对这些分部的投资。体现了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有序性,以及经营战略的不断优化组合。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分部,往往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计算出每一可报告分部对资本的需求,通过全面预算,也就可以计算出整个公司发展对资本的需求。这一分析,有利于公司战略计划的安排,对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有利于了解公司管理层资源配置的情况,以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情况。

(6)比较每一个报告分部的资产相对分布百分比,以评价公司资产的变动特点。分部资产的分布百分比对整个公司而言,是指每一报告分部的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比重,占有资产比重较大的分部,一般是管理层较为重视的分部,代表着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结合趋势分析,可以从资产分布百分比的变化看出企业资产的流向。

(7)计算每一可报告分部的资产周转率,以确定每一可报告分部资产利用的效率,以及不同分部对整个公司资产利用效率的影响。分部资产周转率的快慢,反映了每一分部的资产管理水平的高低,一般而言,资产周转率快的分部,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高,反之资产管理水平也就越低。但资产周转率过快,应视为异常现象而予以特别关注。这一分析,可帮助管理层评价分部管理人员资产动作的能力,也是内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8)运用资产周转率、经营获利率和资产报酬率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资产周转率和获利指标对每一分部资产报酬率指标的影响,并解释每一分部对整个公司资产回报变动的影响。

分部报告分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除了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外,还必须深入了解公司管理战略、内部外部环境、因素、相关行业、地理环境等相关信息。对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说,影响分部报告分析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来自于编报公司方面的压力。当公司管理层认为分部报告的和形式与公司的利益不相符合,强制性披露对公司产生不利后果时,如可能会被竞争对手、客户反面利用这些信息,公司可能会对披露分部信息产生抵触情绪,而对所披露的信息进行粉饰。同时,在分部报告中存在着较多的成本费用被武断分配的情况,这也增加了分析者的分析难度。在分析分部报告时,还要注意分析分部报告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企业整体,而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篇2:兼论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

周宇廖丹李淑花

分部报告作为企业集团合并报表的有益补充,各国先后都做出了规定。1994年以前,我国企业分部信息的披露处于完全的自愿披露状态。随着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逐步规范,我国分部信息披露制度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逐步规范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但其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作ASB)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提出若干建议。

一、编制依据

我国目前有两个机构规定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证监会和财政部。前者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和《财务报告附注指引汇后者通过《企业会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来规范企业的合并报表和分部报告。两者所作规定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不利于信息报告的规范。迄今为止,我国尚末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为帮助财务报告用户了解企业分部经营活动对整个企业的影响,准确预测企业经营风险和报酬,有必要在借鉴国际惯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分部划分和确定,分部财务报告的范围、内容、报告期间和披露形式等方面制定具体的会计准则。

二、适用范围

财政部只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分部报告,而证监会的《准则第二号》要求所有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必须披露分部报告。这样,政出多门造成两者的矛盾。19修订的新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分部报告》,则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不再把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列入必须报告的范围。

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得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选择上市公司提供分部报告,既有助于财务报告用户的决策,也有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而其他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程度在总体上不如上市公司,其财务报告用户有可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取所需信息,因而不必强制要求其披露分部信息。但结合我国实际,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试点的企业一般是大型企业集团,其多角化跨国经营状况对所在省市甚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将产生重大影响,但它们并不都是上市公司,所以建议我国将适用范围界定为上市公司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授权试点的企业集团。

三、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企业按营业分部或地区分部提供分部信息。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企业按行业、主要客户、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提供四类分部信息。两者都规定只有以下指标达到重要性标准才纳入分部报告范围:按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或亏损、可辨认资产的]0%测定。我国《准则第二号》修订稿要求按行业分部提供分部信息,分部的判断以行业收入占营业收入的10%(含10%)以上为标准。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风险和机会相同的经营活动可以合并报告,不同的应分别报告。不同的机会和风险一般可以归集到不同的地区和行业上来,不同的地区和行业又可以是交叉的。有鉴于此,如果企业同时适用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应把其中之一作为第一级基础充分披露,另一种

篇3: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研究

企业年金是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有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对于职工个人而言, 是职工退休后的养命钱, 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对于企业而言, 有利于留住人才, 降低雇员流动对企业的不利影响, 促进劳动力的新陈代谢, 提高劳动生产力;对于政府而言, 是为职工退休生活所作的预防性储蓄安排, 有利于缓解政府养老压力, 因此政府允许采用税前以成本费用列支的方法,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可见, 企业年金制度的利益相关者涉及到各个方面, 因此客观上要求企业年金提取、日常管理和投资运营公开化、透明化, 不论是举办单位还是托管单位, 均有责任和义务向有关方面披露年金计划的实施和运营情况。本文主要对举办企业年金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进行研究。

一、进行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对企业年金托管机构的信息披露做了相关规定, 但是举办年金制度企业的会计问题只在《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中略有涉及, 没有具体规定, 因此目前我国举办年金企业的信息披露基本上处于无章可循的状态。实际上, 举办年金的企业进行相关信息披露同样是十分必要的。

1、从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角度看,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费 用,减少利润,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和 偿债能力,从而直接影响股东和债权人 的利益。因此,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需 要了解企业年金的提取和交纳情况。

2 、我国主要采用缴费确定型企业 年金,企业对职工的义务仅限于按照规 定缴费的部分,没有进一步的支付义 务。缴费确定型年金对举办企业和年金 基金托管机构均无刚性约束,年金运作 的全部风险都转嫁给了年金受益人。在 这种情况下,作为年金风险唯一承担者 的企业职工,有权利及时了解企业年金 的缴费、管理、增值情况和运作风险。

3、从企业管理层角度看,举办企业 年金的目的是留住人才,提高企业竞争 力,因此企业管理层需要了解其是否达 到预计的效果,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 则,企业应如何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寻找 平衡,以及年金资产是否安全,能否保 值增值等。

4、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企业年金在 税前以成本费用列支,相应减少了政府 的财政收入,因此政府有权利了解企业 年金的提取是否符合规定、是否体现了 公平原则,管理是否遵循了谨慎和低风 险原则,能否确保年金资产的安全完整 和保值增值等,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5、对于社会公众来说, 企业年金是一种未来的福利, 是社会公众择业时应关注的问题。

此外, 目前我国已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大多是经济效益比较好的大型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 这些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普遍较高, 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年金也比较高, 加之对年金税收优惠的条款规定, 自然会刺激人们多缴费, 尤其对于高收入者, 如果没有明确的限额, 很有可能通过多缴费来逃避税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西方国家的企业年金大都规定员工年度缴费的最大限额, 而且通过指数化调整, 每年公布一次。我国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规定。通过信息的充分披露来加强社会监督, 以防止企业利用这种制度上的漏洞达到偷税目的, 可作为目前法制尚不完善情况下的一种辅助措施。

二、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现状

为了解我国已建立企业年金的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情况, 笔者查阅了2007年度沪市A股881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 发现只有19家公司披露了与企业年金有关的信息。本文将这些公司所披露的信息类型分为定量信息、定性信息、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信息三类, 其中定量信息包括企业年金的提取依据、比例和金额;定性信息包括年金类型、职工范围、资金来源、核算方法等。

上述19家公司所披露信息的类型见表1, 所披露信息的内容见表2, 披露方式见表3。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目前我国对企业年金信息的披露是极不规范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披露年金信息的企业数量少。据 统计,截止 2007 年底,我国已有 3 万多 家企业建立了年金制度,其中 90% 以上 为大型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与此相对 应的是,2007 年沪市 881 家上市公司中 只有 19 家公司披露了年金信息。虽然无 法确切获知有多少家上市公司建立了企 业年金计划,但可以肯定,上市公司中 大部分建立企业年金制度的公司没有对 相关信息进行披露。

2、定量信息披露较少。从表 1 可以 看出,31.58% 的公司只对企业年金做 了简单的文字说明,而对于年金的计提 比例、金额等一些很直观的财务信息完 全没有披露。

3 、披露的内容残缺不全,随意性 大,特别是对企业年金计划的覆盖范围 和缴费比例披露不充分。从表 2 可以看 出,只有 8 家公司披露了企业年金惠及 的职工范围;6 家公司披露了提取比例, 其中只有一家公司(莱芜钢铁股份公 司)对不同工龄区间的缴费比例做了说 明,其他 10 家公司对此完全没有进行披 露;9 家公司披露了企业年金的提取数, 2 家公司披露的信息仅限于说明本公司 已建立企业年金计划。

企业年金是一种普惠制度, 应惠及企业全体正式员工。但我国现行制度只笼统规定企业年金计划适用于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没有对职工年龄、工龄等标准进行明确规定, 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歧视普通员工、优待高级员工的情况, 因此有必要在企业年金计划中对职工参与年金计划的资格、以及不同工龄雇员的缴费比例做出明确规定, 并且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

4、信息披露方式不规范。从表 3 可 以看出,11 家企业仅以一种方式披露,8 家企业同时以两种方式披露。大部分企业在会计报表项目说明或在会计政策与 会计估计中披露,个别企业在董事会报 告中披露。

5 、对年金的缴费方式的披露不清 晰。虽然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大部分按 1:1 匹配缴费,但实际上还有其他缴费 方式可以选择,包括非选择性缴费,选 择性缴费,追加缴费等。非选择性缴费 是企业(雇主)交,职工(雇员)不交; 选择性缴费是企业以雇员缴费为基础, 缴费比例可以根据企业经济状况进行调 整;追加缴费是针对 50 岁以上雇员追加 的一种缴费。在上述 19 家公司中,只有 一家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披露了针对 离退休人员所建立的补充退休福利,属 于追加缴费,其他 18 家公司是否采取了 其他缴费方式则不得而知。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 报表使用者很难了解企业年金的提取、上缴、管理情况, 更无法了解建立企业年金计划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三、美国对企业年金披露的规定

企业年金在美国称为养老金或退休福利。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 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公司所提供的信息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他们有所帮助:一是评价雇主在养老金计划和其他退休福利下的负债及其雇主对未来现金流量期望的影响;二是分析财务报告净收益的质量;三是估计未来的净收益。因此, 应当改善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的披露, 以便提供更具有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的能够满足使用者需要的信息, 并制定针对养老金或退休福利举办企业信息披露的会计准则。例如,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87号《雇主对养老金的会计处理》, 第88号《雇主对既定受益养老金计划的结算、削减和终止福利的会计处理》, 第106号《雇主对养老金以外的退休福利的会计处理》均有相应的规定。199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1 3 2号《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的披露》 (简称FASB第132号) 又专门对此做了规定。根据F A S B第1 3 2号准则的规定, 建立养老金计划或其他退休福利计划的雇主应该提供以下信息:

1 、退休福利负债的期初期末数及 其变动原因,包括精算损益、已支付福 利,对计划的修正,因企业合并、股权 剥离、清算等原因终止的退休福利等。

2 、养老金资产公允价值的期初期 末数及其变动原因,包括养老金资产的 实际报酬率、雇主缴存额、已支付福利 等。

3、本年提存情况, 包括财务报表中已确认的金额和未确认的金额。

4、已确认的退休福利净成本及组成、预期报酬率, 未确认的过渡性资产和负债的摊销等。

由于美国大部分企业采取收益确定性年金, 因此还要求披露折现率、补贴增长率、预期长期报酬率、医疗保健成本趋势增长率及其变动等对退休福利的影响。对于同时采取收益确定型和缴费确定型养老金计划的企业, 还应将两种养老金计划所确认的成本数额、本期内的变化及其对信息可比性的影响进行单独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努力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化运作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 企业年金规模迅速增长。目前补充养老金已经占美国人退休后总收入的40%, 与基本金养老保障比例相同。

四、完善我国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建议

参照美国的做法,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 本文认为, 我国企业年金的披露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利润表的管理费用项目下, 列示“年金费用”净额, 以反映当期提取年金对企业经营成果的影响。

2 、在资产负债表上增加年金资产 和年金负债。将职工已提供服务所产生 的年金给付义务在会计期末的现值列为 年金负债,年金负债随各期年金费用的 确认而增加;企业提交给托管机构的资 金列为年金资产,年金资产随各期年金 的缴费而增加。同时,年金基金增值额 应同时增加年金资产和年金负债。其理 由是,企业是最终承担偿付养老金的义 务的责任主体,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 则,企业应当将年金资产和养老金的给 付义务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中,以便如实 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3、在现金流量表的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项目下, 列示企业因向托管机构交付企业年金而产生的现金流出额。

4、在报表附注中,详细说明企业年 金计划内容,包括缴费类型、职工范围、提取依据和提取比例,企业计量年金费 用的会计政策,年金成本的摊销方法, 当期年金费用的构成要素及其金额,以 及实施年金计划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 成果和所得税的影响。同时还应定期披 露托管机构对本企业年金的运作情况, 包括投资种类、公允价值的确定、年金 基金增值情况,以及可能使年金基金价 值受到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5、如果采用收益确定型年金,举办 企业还应披露精算方法、折现率等。如 果同一企业同时采用缴费确定型和收益 确定型企业年金,应分别披露其涵盖的 职工范围、不同类别职工的提存依据、 以及缴费和支付情况。

企业年金在我国尚属新生事物, 为了促使其健康发展, 规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十分必要的。目前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在研究制订关于企业年金管理的具体条例, 其中包括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但是如何从会计角度规范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 特别是举办企业的信息披露, 则是会计界义不容辞的职责。

参考文献

[1]、邓大松, 刘昌平, 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5年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132号——雇主对养老金和其他退休福利的披露

[3]、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篇4:兼论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要求论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信息质量

一、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相关部门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日益重视。2006年财政部出台的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规范形成了准则的要求。我国上市公司从新准则实施以来始对分部信息的披露也开始重视。表1列示了我国沪深两市2007-2011年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

从选取的949家上市公司总体披露情况来看,分部信息披露程度2007年为98.52% ,2008年为98.84%,2009年为99.16%,2010年为99.16%,2011年为99.16%。从整体看,分部信息在《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实施以来披露状况是比较完善并且逐年增多。

二、分部信息披露的方式

从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来看,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主要有三种方式: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主营收入及主营成本构成;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主营业务收入及主营业务成本信息;以会计附表形式披露。

2.董事会报告与附注是指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都披露了分部信息;

3.分部报告是指明确以分部报告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

4.未披露是指董事會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和附表任意一处中都没有披露分部信息。

根据笔者翻阅的上市公司年报,2007年—2011年间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主营收入及主营成本构成的公司呈逐年递减趋势;相应的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同时披露主营收入和主营成本构成的公司逐年递增。因此,在我国实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准则以来,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状况是在逐步改善和提高的。但是,从以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来看,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采用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

三、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

会计信息特征质量里充分披露是其中之一。所谓充分披露就是指即使上市公司没有违反相关准则和相关制度的规定隐瞒一些应该列报披露的项目,对其他能够影响信息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的、并且是法律没有规定必须披露的其他交易事项和经济业务也应当尽可能地进行披露。

以下是对各种披露形式下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见表3、表4)

表3统计的是2007-2011年我国上市公司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其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从2007-2011年其各类分部信息的披露都成递减趋势,主要是是因为我国从2007-2011年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数目是不断减少的,从侧面说明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逐步完善的。

表4统计的是2007-2011年我国同时在董事会和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分部信息的公司,其分部信息披露的详细程度。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分部信息详细程度是不断提高的,大部分上市公司都倾向于披露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三类分部信息,或者至少披露了其中两项分部信息。这说明我国分部信息披露的充分性确实是不断提高的。

四、分部信息披露的明晰性

企业的会计信息,除了充分之外还要考虑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理解能力。那么,会计信息就必须清晰明了,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可理解性的要求。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者的决策类型(包括个人偏好、对待风险的态度以及所采纳的决策模型)紧密相关,而明晰性要求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必须清晰、简明,便于使用者理解和运用。笔者对沪深两市同时披露了行业和产品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进行统计,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中存在重复披露现象,给信息使用者理解和运用带来不便。

笔者在翻阅年报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披露的分部信息都只具有形式,内容冗杂却无实质性意义。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分部信息披露分产品与分行业混淆重复。在笔者翻阅上市公司年报的过程中发现,许多企业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都同时披露了分行业、分产品和分地区分部信息。但是,关于分产品和分行业的区分很多企业都模棱两可,有的在前一年以分行业的口径披露,在后一年报表中却以分产品口径披露,但两者内容和性质无异议。有的公司披露了分行业分部信息之后,分产品分部信息只是将行业名称更改为相应的产品名称,其他内容均相同。在笔者统计的公司中,沪市2007-2011年分行业与分产品信息重复披露的分别为59家、64家、75家、74家、75家;深市2007-2011年分行业与分产品信息重复披露的分别为27家、27家、26家、30家、32家。

五、总结

第一,我国从《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实施以来,我国分部信息披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披露分部信息的企业数目是逐年增加的;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形式也从仅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转向同时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

第二,我国分部信息的披露也还存在诸多问题。采用财政部规定用分部报告会计附表形式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数目不多;分部信息披露内容的详细程度前后不一致;分部信息存在重复披露情况。

篇5:浅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

企业信息披露是指向社会公众公开发布与企业有关的信息。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公司上市前对《招股说明书》和《上市公告书》的初次披露;

(2) 公司上市后对有关信息的定期披露。主要包括综合反映上市公司年度内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年度报告和反映公司季度、半年度经营业绩与财务状况的中期报告;

(3) 对重大事件和重大消息进行披露的临时报告, 包括公司收购兼并其他公司、利润分配、配股、增发、公司合并或分立等公告。这些报告中, 年度报告所披露的信息最为全面,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最大, 对投资者的决策起显著性作用。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问题

1. 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不足

所谓信息披露的充分性不足, 是指某些对投资者决策有实质性作用的信息没有披露或者是有选择性的部分披露, 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没有实质性的价值, 含金量不高。

根据《证券法》规定, 上市公司应该“依法充分公开内容完整的财务报告, 充分公开实际发生的法定重大事件范围内的事项”。而事实上, 不少上市公司往往有选择的披露会计信息, 充分披露有利于公司的信息, 而对公司形象有影响的不利信息尽可能地回避。证监会颁布的“四不”条款, 规定对公司有重大影响的重要信息不得提前泄露, 不得有选择性地单独透露、不得利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不得以消息不确定为由拒绝信息披露。但有的上市公司仍然在某些信息披露方面随意选择性较大, 如对滞销存货的变现能力、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或有负债和担保债务的金额不予充分披露。当今的中国证券市场, 中小投资者占到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他们大多不是财经证券类的专家, 一般不会去主动收集企业财务报告以外的信息, 如果企业故意隐瞒了某些对投资者决策有重要价值的信息, 很容易误导中小投资者的决策, 影响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

2. 会计信息披露缺乏时效性

上市公司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否发挥作用与披露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对投资者来说, 只有在正确的时机获得正确的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这也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原则。

定期报告由于受到社会的关注和证监会的管制, 除了个别上市公司会因故推迟定期报告的公布, 绝大多数都能在截止日期前公布, 其及时性一般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但从临时报告的情况看, 缺乏及时性的问题就暴露无遗。证监会规定:“公司发生重大事件, 应当编制重大事件公告书向社会披露”。重大事件是指可能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 诸如发起人或者董事的行为可能依法负有重大损害赔偿责任;股东大会或者公司董事会会议的决定被法院依法撤销;公司的合并或者分立;随着股改的推进, 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持股情况的变动以及非流通股的解禁出售需要申报等新规定也相继出台。但证监会作为外部监管机构, 无法确切知悉上市公司重大事件何时发生, 这就为监管造成了无形的障碍, 也为上市公司推迟临时公告的发布提供时间。对于一些重大会计事件信息的披露上市公司之所以采取“缓兵之计”, 延迟披露, 其目的可能各有不同, 有些是为内幕信息持有人创造内幕交易的条件, 有些是出于对投资者利益的漠视, 消极地不履行及时披露的义务。在证券市场上, 时间就是金钱, 如果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 一方面无异于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大开方便之门, 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会降低信息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影响证券市场的有序发展。

3. 会计信息披露失真

(1) 利用关联方交易虚增利润。由于关联方交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经常成为虚假信息滋生的“温床”。其中最为常见的伎俩是利用关联企业的关系或与控股股东的关联企业的关系, 通过采取诸如买卖商品、转让资产、提供劳务等各种手段, 在关联企业之间进行非实质性转移交易, 达到虚增利润, 粉饰报表的目的。

(2) 变更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操纵利润。由于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有一定的灵活性, 容易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手段, 因而也成为法律监管的重点。证监会有规定:“上市公司应根据新会计准则的有关要求和公司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会计政策, 做出恰当的会计估计, 明确区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准则变化造成的影响, 不得相互混淆, 也不得利用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人为调节利润, 并按会计准则的规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相应披露。”但仍然有公司为了达到上市所要求的业绩水平, 滥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

三、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1) 企业自身的利益驱动。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从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确实具备信息造假的动机。对未上市的企业来说, 证券市场俨然是获得巨大利益的“风水宝地”。如果能够成功上市, 就能在股票市场上筹集大量的资金, 可以扩大经营, 增强竞争力。而且上市融资的成本低廉, 又因为属于股权投资, 没有限期还债的风险, 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筹资方式。不但如此, 上市公司良好的社会形象将会吸引潜在投资者的关注, 引起证券市场的重视, 大大提高公司的社会地位和知名度。但上市的条件比较严格, 特别是对企业有“连续三年盈利”的要求, 成为一道上市的门槛。面对巨大的上市利益, 很多企业不惜铤而走险, 通过操纵利润等手段粉饰报表, 以达到上市的资格。

(2) 公司缺乏有效的内控机制。内控制度是保证企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 预防和发现错误, 并且及时纠正错误的机制, 也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合法、完整的一项有效措施。但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机制, 尤其是内部监督机制的效果并不理想, 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第一, 国有股控制权归属不明确, 造成了国有股股权虚设, 股权所有者对管理者没有实质性的监督, 由此导致管理者拥有很大的经营自主权。这种自主权表现在任意控制企业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 授意、强令会计人员违规操作等, 甚至还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第二, 公司的内控机制一般由股东会, 董事会, 管理层以及监事会四个部分有机组成, 并且各司其职, 发挥作用。但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 结果是我国上市公司中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情况出现, 甚至有的上市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和总经理都由一人担任, 这种既管经营, 又管决策的方式使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制约机制名存实亡。第三, 有一部分监事会成员是由现任董事长或总经理上市前的副职或助手来担任, 由原来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现在的相互制衡关系, 其监督难度可想而知。

会计信息披露无论对上市公司的自身利益, 还是对证券市场的有效运作, 都是至关重要的。从上市公司自身来讲, 应该充分认识到及时披露真实、全面的会计信息, 不仅仅是监管部门的要求, 也符合自身利益的需要, 应该进一步提高披露的范畴, 变被动披露为主动披露;从政府监管的角度来看, 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负责证券市场的监管工作, 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尽量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使法律的威慑力充分发挥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完善, 以及投资者的心理素质、投资分析以及决策水平等技术分析能力的不断提高, 尤其是股权分置改革和新《会计准则》的落实, 已经为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最大的障碍, 相信今后我国的证券市场会不断的壮大, 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也会更加完善和高效。

参考文献

[1]魏明海, 龚凯颂.会计理论[M].第2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8) :1—2, 83.

[2]訾宪勃.浅析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J].经贸财会, 2006 (6) :117—122.

[3]王成军.关联方交易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7 (7) :117—118.

[4]吴黎明.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效性问题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4.

[5]钱让东.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其治理[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7 (6) :137—139

篇6:浅析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证券市场迅速发展, 目前已经初具规模, 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已达1700多家, 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尤其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尤为重要, 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 但还不够健全,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真实、造假, 披露不及时、不充分、披露制度不健全等现象普遍存在, 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也极大地影响了整个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核心内容, 是证券市场发展的基石。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有助于维护证券市场正常秩序, 防止和打击欺诈和垄断行为, 保障信息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对推动我国证券市场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 信息披露的虚假性

这是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严重、危害最大的一个问题。其主要表现有:第一, 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披露不实。按证券法律法规的规定, 上市公司必须按照招股说明书所列的资金用途使用其所募集的资金, 如果要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 必须经股东大会批准。可是, 某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利用其绝对控股地位, 在不征求其他股东意见的基础上, 随意改变募集资金的用途, 而且不履行该事项的及时公告义务, 任意侵犯中小股东的利益。于是, 招股说明书中所谓的投资项目, 就成了上市公司极好的“圈钱”工具。第二, 虚增利润。这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最普遍、最严重, 也是最“漂亮”的虚假。申请上市、配股资格及终止上市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在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的同时, 也在客观上使上市公司产生了追逐账面利润、进行盈余操纵的动机, 致使利润的“注水”现象十分严重。第三, 披露内容虚假或具有误导性的信息。这种行为的动机通常较虚增利润更为复杂:为了上市、为了配股、为了收购成功、为了不被ST或退市等等, 上市公司往往就进行各种的虚假陈述和信息误导。这种做法扰乱了市场, 在使广大投资者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 上市公司等则获得了他们期望的非法利益。

(二) 信息披露不及时性

众所周知, 信息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及时性上。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与其股票的市场价格是息息相关的, 信息往往起到价格信号的作用。及时的信息披露, 有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判断;不及时的信息披露, 却为内幕人员利用时间差进行内幕交易、牟取暴利或及时避险提供了条件, 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而言, 无疑是极不公平、不公正的。

(三) 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 缺乏自

觉性

真实、完整并及时、主动地披露公司的信息 (尤其是财务信息) , 这是上市公司不可回避的责任和义务。但是,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对信息披露绝大多数只完成强制性披露, 很少进行自愿性披露, 甚至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却将信息披露看成一种负担, 并不是主动地去披露应该披露的信息, 特别是对于那些亏损的上市公司总是担心自己失去配股资格或是将被停牌, 因此能不披露的尽量不去披露, 能少披露的尽可能地少披露, 结果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处于一种被动、应付了事的局面。这些做法必然造成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非主动性的发生, 进而信息披露中的随意性和滞后性就不可避免, 严重地影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

上市公司违规进行信息披露的原因有以下方面:

第一, 利益驱使是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根本原因。首先, 是上市的诱惑。从深圳和上海两地证交所披露的有关资料来看, 在信息披露违规的上市公司中, 有不少的公司基于包装上市的目的, 或者利用各种手段虚增利润, 或者制造虚假证明文件, 或者进行虚假陈述, 在其招股说明书中发布不实信息, 以此获得上市的资格。其次, 配股的吸引。上市公司对资金的需要是持续不断的, 为了获得配股资格以满足其持续的资金需求, 上市公司往往就粉饰会计数据, 进而披露虚假的会计信息。再次, ST及摘牌的威胁。在我国对上市公司的退出机制做了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有些上市公司为了保住在证券市场上继续“淘金”的机会, 以便获得更大的利益, 不惜昧着良心、损人利己地大搞财务包装、玩弄数字游戏, 以缓解或逃避被ST及摘牌的威胁。

第二, 监督制约不力是导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的重要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另一深层原因是违规成本低廉。首先, 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其次, 即使被揭露出来, 处罚的力度也不够大, 违法的机会成本很小。另外, 上市公司的数量越来越多, 公告的会计信息也越来越多, 其中虚假信息占有相当多的比例, 查处难度加大, 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再有, 我国现已发布的一些法律法规, 有关惩治造假的规定过轻过宽。比如《证券法》第193条规定:发行人、上市公司或者其他信息披露义务人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 或者所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的, 责令改正, 给予警告, 并处以三十万元以上六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 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又比如《会计法》第45条规定: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 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告或者隐匿、故意销毁依法应当保存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 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 可以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 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我国的《会计法》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但我国上市公司发生的会计信息违法披露行为, 基本上都是由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做出处理, 由其对责任人进行行政处罚, 责任人极少因其违法行为而受到刑事处罚或者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还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 却没有“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 不仅威慑力不足, 而且明示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 这样, 只要造假的预期成本大大低于造假行为可能获得的不义之财, “造假者就有‘博弈’的理由和冲动。”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一) 上市公司应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进一步夯实财务信息编制和披露工作的基础。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在信息披露方面的作用, 完善独立董事审阅年报的工作制度, 审计委员会也要健全工作规程, 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审计委员会在年报披露中的监督作用。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机制是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推动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监管部门要在引导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治理机制上下功夫, 通过良好的机制来保证信息披露的质量。

(二) 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要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达到真实、充分、及时的要求, 就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披露规范化体系。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 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大致包括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及其他有关经济法规。在这一规范体系中, 会计准则是核心。因为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实务的指南, 它规定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内容, 明确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 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的依据和职业保障。为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披露更加规范、恰当, 应适时地修改、完善会计准则及统一会计制度。上市公司应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 继续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避免错误使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误导市场也误导自己, 更要坚决防止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来操纵利润。同时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要作好年报编制、披露过程中的沟通解释工作。既要做好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 避免出现年报披露后又进行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情况;也要做好与监管机构的沟通工作, 以便监管机构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共同提高年报编制、披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培训和实施工作;各上市公司应当认真学习新修订和颁布的一系列信息披露规范;强化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相关信息披露;充分发挥首席会计师联席会的作用, 建立畅顺的沟通机制, 发挥证监会对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指导作用。

(三) 公司财务总监应充分发挥在财务信息编制和披露工作中的带头作用

面对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在专业技术层面和实务操作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财务总监要带头加强自身的学习, 把握执行新准则后财务信息披露的重点领域, 结合公司自身特点, 认真做好相关预案, 做到防患于未然。

(四) 加强上市公司的诚信道德建设, 把好上市公司信息的“出口”关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也是一项拷问上市公司“良心”的工作, 如果上市公司信用缺失, 不能做到诚信勤勉, 不严格遵循“游戏规则”, 随意“制造”各种数据, 上市公司的企业形象将失信于民, 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无益的。由于上市公司诚信意识不强, 以及对公司领导人的业绩考核过多依赖于收入、利润等指标, 导致实际工作中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 上市公司必须加强自身职业道德的建设, 其信息披露中的虚假才可能真正被制约。当务之急就是要完善公司法人治理、明晰产权关系, 加强公司内部控制和审计等, 严守信息的“出口”。这样, 上市公司才有较高的社会公众公信度, 才会使投资者具有坚定的信心。

总之, 进一步梳理和完善信息披露规范体系, 提高信息披露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强化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信息披露的要求, 研究制订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信息披露尽责指引;针对不同行业实行有差异的、针对性更强的信息披露要求, 尽快发布保险、银行、证券等特殊行业上市公司的持续信息披露特别规定;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监管, 充分发挥其独立鉴证作用;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监管与市场监管紧密配合的快速反应机制, 做到及时发现, 及时处置, 及时查处;加大对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提高上市公司相关各方违法违规成本。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公平、及时、完整地获知信息, 有效遏制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摘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是现代证券监管制度的核心内容与基石。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全面进入全流通时代, 上市公司的信息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关注,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 为此应建立合理和完备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通过强化信息披露监管, 使所有投资者能够公平、及时、完整地获知信息, 有效遏制虚假信息披露和内幕交易等违法行为。

关键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

参考文献

[1]、何佳等.中外信息披露制度及实际效果比较研究[N].证券时报, 2002-05-13.

[2]、李鹏.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对策[J].理论界, 2008 (8) .

[3]、王金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财会月刊, 2006 (4) .

[4]、陈强.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研究[J].资本观察, 2008 (6) .

篇7:浅谈我国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原则

可靠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和完整。根据我国《证券法》的有关规定,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相关性原则。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在内容上不仅具有反馈的作用, 即投资者将过去的预测与目前的公司实质相对照, 以求得分析差异。

充分披露原则。要求披露的信息要让投资者能够足够了解公司的概况、事件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应当了解经济形式的实质。

重要性原则。应有针对的对公司的过去业绩、未来趋势, 以及对公司股价有较大影响的事项, 予以重点披露。

效益大于成本原则。上市公司提供的信息都需要一定的成本, 但所披露的信息的成本必须低于其带来的效用。

2 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缺陷

部分立法形式尚有欠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应当包括初次披露制度和持续披露制度两部分, 在《证券法》中应将两部分分别列入专门的证券发行和证券交易的章节中。但在我国《证券法》中却将证券发行披露信息共同列入了持续披露信息之中, 将两种性质不同的信息披露行为加以混合, 这种立法行为是不科学的。

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尚有欠缺。在《证券法》中仅就违反信息披露真实性准确的行为规定了民事赔偿责任, 而未将违反信息披露及时性标准纳入民事赔偿责任条款中, 这样不能及时有效的保护投资者利益。对于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的披露来看, 上市公司与投资者并不具有契约或合同关系, 因此在界定法律责任归属时, 应针对不同人、不同的标准而规定不同的举证责任、抗辩事项和损害赔偿范围, 目前我国证券法规在这方面未给出明确规定。我国现行的证券法规规定, 违反信息披露规定的责任人要负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 但对于如何认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规定得过于抽象, 给具体的司法实践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部分信息披露标准有待调整。我国对于信息重要性所采取的是二元标准, 对招股说明书和定期报告适用“投资者决策标准”, 而对临时报告适用“股价敏感标准”。采用股价敏感标准, 投资者必须证明信息披露与证券价格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但由于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还很多, 这样加大了投资者的举证责任, 增加了举证负担。而采取投资者决策标准, 投资者只需证明一则信息足以影响一般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就可以直接适用民法中己形成的制度设计, 增加了其获得救济的可能性。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手段还有待改进。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载体主要为指定报刊和指定网站, 还未建立专用的系统, 因而影响了信息披露的效率,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信息披露的时滞和成本。

3 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改进方向

未来财务报告的计量基础要突出多样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以历史成

本为传统计量基础不再是信息的唯一来源,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国现今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等事项中也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因此, 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 应当是历史价值计量和公允价值计量并重。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质量方面将突出其相关性和有用性, 提供信息的范围将大大拓展。不仅要披露企业现有的内部财务信息, 还要增加和企业相关的外部信息, 如对企业决策有影响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市场信息等。还应当披露企业的事后性、确定性信息以及前瞻性信息和不确定信息及加强风险性信息的披露。同时, 未来的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方面还应增加对相对值信息的披露, 使信息更具有可比性, 更能满足决策的需要。

未来财务报告的披露信息在方式方面将更注重实效性、创新性和互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未来的信息披露将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而且披露形式将不再仅限于以报表、文字一种形式, 可以用图形、音响声音等更为生动的形式, 使披露的信息更形象、直观, 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 从而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而且在未来交互式报告将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主流, 报告公司与信息使用者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 通过交互式联系, 能不断完善财务报告, 使之符合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披露体系上将更体现出完整性和实用性。要提供全面衡量企业在创造价值中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的增值表, 以满足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要提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的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为不同的使用者提供时间和内容上有差别的差别会计报表;为适应股份制改革和发展需要提供的股东权益变动表, 以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蒋顺才, 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2]葛家澍, 陈少华.改进企业财务报告问题研究[M].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3]徐爱英.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若干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 .

[4]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刘奇简历下一篇:羡慕就好,别嫉妒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