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

2024-04-25

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共6篇)

篇1: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发布者: 公证工作管理处

时间: 2016-10-08 09:38:00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2002年3月3日公布 2010年12月28日中国公证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会议修订 2011年1月6日中国公证协会发布。

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

为加强公证员职业道德建设,保证公证员依法履行公证职责,维护和增强公证公信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法》,制定本准则。

一、忠于法律 尽职履责

第一条 公证员应当忠于宪法和法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二条 公证员应当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维护公正、恪守诚信,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捍卫者。

第三条 公证员应当依法办理公证事项,恪守客观、公正的原则,做到以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

第四条 公证员应当自觉遵守法定回避制度,不得为本人及近亲属办理公证或者办理与本人及近亲属有利害关系的公证。

第五条 公证员应当自觉履行执业保密义务,不得泄露在执业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更不得利用知悉的秘密为自己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六条 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对发现的违法、违规或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应当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积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制止。

二、爱岗敬业 规范服务

第七条 公证员应当珍惜职业荣誉,强化服务意识,勤勉敬业、恪尽职守,为当事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

第八条 公证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告知当事人、代理人和参与人的权利和义务,并就权利和义务的真实意思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做出明确解释,避免形式上的简单告知。

第九条 公证员在执行职务时,应当平等、热情地对待当事人、代理人和参与人,要注重其民族、种族、国籍、宗教信仰、性别、年龄、健康状况、职业的差别,避免言行不慎使对方产生歧义。

第十条 公证员应当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期限办理公证事项,注重提高办证质量和效率,杜绝疏忽大意、敷衍塞责和延误办证的行为。

第十一条 公证员应当注重礼仪,做到着装规范、举止文明,维护职业形象。

现场宣读公证词时,应当语言规范、吐字清晰,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他人反感的语言表达方式。

第十二条 公证员如果发现已生效的公证文书存在问题或其他公证员有违法、违规行为,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

第十三条 公证员不得利用媒体或采用其他方式,对正在办理或已办结的公证事项发表不当评论,更不得发表有损公证严肃性和权威性的言论。

三、加强修养 提高素质

第十四条 公证员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社会公德,倡导良好社会风尚。

第十五条 公证员应当道德高尚、诚实信用、谦虚谨慎,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和品行。

第十六条 公证员应当忠于职守、不徇私情、弘扬正义,自觉维护社会公平和公众利益。

第十七条 公证员应当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共同营造健康、有序、和谐的工作环境。

第十八条 公证员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保证自己的执业品质和专业技能满足正确履行职责的需要。

第十九条 公证员应当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勉进取,努力钻研,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执业水平。

四、廉洁自律 尊重同行

第二十条 公证员应当树立廉洁自律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不得从事有报酬的其他职业和与公证员职务、身份不相符的活动。

第二十一条 公证员应当妥善处理个人事务,不得利用公证员的身份和职务为自己、亲属或他人谋取利益。

第二十二条 公证员不得索取或接受当事人及其代理人、利害关系人的答谢款待、馈赠财物或其他利益。

第二十三条 公证员应当相互尊重,与同行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公平竞争,同业互助,共谋发展。

第二十四条 公证员不得以不正当方式或途径对其他公证员正在办理的公证事项进行干预或施加影响。

第二十五条 公证员不得从事以下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利用媒体或其他手段炫耀自己,贬损他人,排斥同行,为自己招揽业务;

(二)以支付介绍费、给予回扣、许诺提供利益等方式承揽业务;

(三)利用与行政机关、社会团体的特殊关系进行业务垄断;

(四)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

五、附

第二十六条 中国公证协会和地方公证协会监督公证员遵守本准则。

第二十七条 公证员助理和公证机构其他工作人员,参照执行本准则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八条 本准则由中国公证协会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浅谈公证员执业技能的培养

一、公证员资格的取得

公证员是依法取得资格, 持有工作执照, 并在公证机构专门从事公证业务的法律专业人员。其职责是受理、承办具体公证事项, 出具公证文书, 并在公证文书上署名。中国公民执行公证员职务, 必须取得公证员资格。公证员资格的取得, 必须通过公证员资格统一考试或者考核。从事涉外公证业务的公证员, 必须通过涉外公证业务统一考试。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目前, 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公证员定位为法律专家, 既然公证员在社会活动中要充任法律专家的角色, 势必要求公证员全面掌握法律知识, 具有扎实的法律理论基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主客观都要求公证员应该站在一个更新的高度。《公证法》出台后, 公证相关赔偿制度已建立, 公证员如果没有扎实的法律知识做后盾, 面临的将是社会信誉和经济赔偿的双重风险。

从另一个角度说, 公证行使的是国家公权力, 国家把这种权力授权给公证员来具体行使, 如果执业公证员没有扎实的法律功底, 又怎么能代表国家行使证明权呢?又如何发挥公证作用预防纠纷化解矛盾呢?又谈何公平、公正呢?

三、善于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名为《学会生存》一书中强调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公证员所从事的是以法律科学为基础的职业, 发展使得法律科学从内涵到外延都在发生新的演变, 这就要求公证员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 坚韧不拔, 奋发向上, 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使自己逐步拥有渊博的法律知识, 并善于将学习的过程与解决公证个案中的具体问题结合起来, 形成高超的专业技能, 以履行好法律赋予公证员的职责, 在社会生活中有效地起到预防纠纷的作用。

公证是以防范风险为目的的行业, 随着“防重于治”理念的深化, 社会各行各业都希望能借助公证手段保护自己, 防范风险。各类新兴公证项目申请摆在公证员面前:需要公证员具备丰富的知识, 熟悉与公证业务相关的知识和行业特点, 如金融、财务、贸易规则、知识产权等, 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公证员应对不同行业特点有基本的了解后, 通过审查核实, 依法

责任编辑:杨柳

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决定, 以减少社会风险, 化解矛盾。

公证员要具备这一素质平时就要注重广泛学习其中行业知识, 博览群书, 勤动手, 勤动口, 各公证处、公证员间加强信息交流并不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 只有平时注意总结、了解、调查各行业特点, 才能审查出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 把防范工作做到位, 使公证特有的预防特性得到充分发挥, 从而保证公证质量, 提高公证的公信力。

四、独立的判断能力

公证员在执业活动中的判断是自身独立作出的判断。为了避免这种判断产生失误, 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依照法律, 法理, 办证规则, 基于事实进行判断。严格依照法律、法理, 遵循各类公证事项的办证规则, 把握与公证相关的事实, 是公证员作出判断的基本前提。

2.运用证据学的基本原则进行判断。公证员应善于运用证据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判断, 如注意不同的证据材料是否环环相扣, 互为印证, 在逻辑关系上是否有疑点等。

3.运用执业经验进行判断。

4.注重核查。由于公证员的判断并不是自由心证, 而只能建立在证据材料充分、可靠的基础之上, 因此, 对于某些难以差别的事宜应经过核查后得出结论。

五、准确的识别能力

(一) 对当事人身份的识别

公证当事人身份真伪的识别是公证活动是否有效的必要前提, 如果对于当事人身份的识别发生了差错, 公证活动的有效性就会荡然无存, 并且有可能导致公证机构承担过错赔偿责任。公证员要辨别人与证是否相符, 辨别证与证是否一致。处分资产或其他存在一定风险的公证事项, 如委托出售房地产、财产赠与等公证事项, 公证员对当事人的身份更要严格把握, 还要注重核查。

(二) 对虚构事实的识别

在公证实务中, 公证员应养成谨慎、冷静的思维和工作作风, 必要时应进行逆向思考, 如核查取证时, 不应完全依靠当事人提供的线索“按图索骥”, 而应形成公证员自己的检查取证思路, 以免误入别有用心的当事人设置的取证陷阱。最后, 做到眼见为实, 如对于当事人提交的证据材料应仔细查验原件, 而不应将复印件、传真件作为审核的依据。

六、超强的创新能力

思想活跃, 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我们的经济转轨相适应的:公证员的思维模式应从格式化、套式化的思维模式转化成主动拓展业务、服务社会的模式, 以自身的作用争取应得的社会地位。公证员必须转变思路, 更新观念, 不等不靠, 要调动一切社会因素加快发展。公证员要善于捕捉机会, 充分运用法律手段, 努力为自己找到新的发展途径, 从而为整个行业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摘要: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公证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 笔者就公证员执业技能的培养, 做了具体的阐述。旨在更好地提高公证员的职业品格, 更高效地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篇3:公证机构运行与管理模式探析

一、内外部环境对公证机构运行的影响

外部社会环境与现行公证机构改革与运行管理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1.运用包括公证在内的法律手段处理问题尚未成为社会习惯

由于我国封建历史比较长和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治观念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中根深蒂固。有的政府部门习惯于运用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手段来处理问题,习惯于暗箱操作、自己说了算,想不到或者不愿意运用公证手段来规范政府行为,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在许多基层政府部门,诸如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征用等重大经济活动,尽管公证人员一再向其讲明在这些活动中公证的作用和重要性,但仍被拒绝接受公证,结果不符合法律规范或操作不透明,最后产生许多纠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而社会公众,运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处理纠纷的意识不强,就是发生了纠纷,有的人也不是通过正当法律渠道而是采取上访、托关系、找门子甚至是暴力等非法手段来解决。而对于作为事前预防手段的公证,人们就更不可能将其作为维护自身权益的选择了。

2.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

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们的收入不多,生活水平也不高,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人们不愿意拿钱办理公证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风险。特别是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人们生活贫困,收入所得仅能维护基本生活需要,会因担心加重经济负担,而不办理公证。

3.社会诚信意识较差

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秩序尚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不诚信的行为和现象处处皆是,而不诚信的行为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不诚信者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公证作为维系社会诚信的一种手段,也受到了严重冲击。近年来,许多骗子打着公证的旗号进行诈骗,使公证的公信力受到严重影响。而在具体办理公证过程中公证人员遇到欺诈行为更多:有的人持假毕业证、假学位证、假成绩证明到公证处办理公证;有的人冒名顶替甚至持假身份证、假户口、假结婚证办理委托、房产更名、房产抵押贷款等公证,而且不诚信的行为不仅个人存在,就是基层政府和公安部门出具的证明也有许多是通过非正规渠道出具的假证明,公证人员稍有不慎就会出现错证、假证。

不容否认,公证工作自身建设也存在诸多不足。公证是一个涉及领域相对较小,从业人数相对较少的法律职业。由于公证在我国法律制度中地位、作用处于弱势,使公证员队伍的壮大与整体素质的提高步履缓慢,我国现有的公证员队伍“量少质弱”,在部分公证机构甚至出现业务辅助人员办理公证业务的情形;同时,部分公证机構人员薪酬分配方式的不同,加之内部管理的不到位,也导致了为追逐经济利益公证员队伍内部的恶意竞争。

二、公证机构运行与管理模式建议

1.遵循市场经济和公证体制的内在规律,积极稳妥地推进公证工作改革

进一步完善“两结合”的公证管理体制,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转变职能,加强宏观指导,充分发挥公证员协会行业管理的职能。建立和健全公证质量标准及公证质量保障与监督机制。建设一支政治合格、道德高尚、纪律严明、业务过硬的公证员队伍,特别是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吸收更多已经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人员进入公证员队伍,逐步实现公证员队伍的年轻化、职业化。

2.对公证机构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布局

公证处是依照国家法律授权履行国家证明职能的公益性、非营利的机构,绝不能将公证处混同于一般企业法人,这是公证性质的基本要求。目前,我国公证处的设置存在管辖重叠的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公证处之间的恶性竞争等弊端,已实行体制改革的省会城市公证机构这一问题尤为明显。为解决这些问题,应对公证机构设置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布局,取消公证处之间不合理区域设置,给每一个公证处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平台,以满足全社会对公证的客观需求,体现公证工作的公益性和非营利性。

3.实行资金补贴制度

对公证收费较低,不能维护正常运转的公证机构采取三种方式加以救济:一是国家发放专项补贴。由国家财政部门根据公证机构运作情况下发放专项补贴,保证公证人员的工资福利和公证机构正常的办公经费,以维护公证机构的正常运转。二是由中国公证员协会和省公证员协会从公证赔偿基金内拨付专项资金进行补贴。《公证赔偿基金管理试行办法》规定,公证赔偿基金后备金用于支付司法部核准的其他费用(包括对条件较差的公证处进行资金扶持),可支配比例很大。三是公证员协会减免相关费用。对这些公证机构需缴纳的团体会费用和个人会费进行减免,同时减免这些机构要上缴给省公证员协会和国家公证员协会的赔偿基金,由协会从总体赔偿基金调剂费用办理执业保险,从而达到既减轻公证机构负担,又能转移风险,使当事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目的。

实践没有止境。毋庸置疑的是,必须与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发展等各个方面相适应的公证制度改革必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也必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法治建设进程的现实需要而不断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施珂芸.以客户驱动理论革新公证机构管理和运行模式[J].中国公证,2014(3).

[2]吕亚栗.浅谈公证机构的定性[J].法制与社会,2013(10).

[3]牟佳琦.新时期下公证工作发展改革思考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29).

篇4: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

公证作为一种预防纠纷性质的制度设计,其基本效力方式就是以公证的强大公信力凸现出来的,获得并维系这种公信力是整个公证制度得以持续运行以致良性发展的基本命题。从上述命题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公证公信力只有外化为公证行为和公证书,才能被当事人所感知。而开展公证行为和制作公证书的主体就是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由此可见,公证机构和公证员能否依法正常执业是我们探讨我国公证公信力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正常执业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和困难具体表现为:

1、风险责任大。公证法等法律法规都详细规定了公证人员的责任义务,但面对实践中层出不穷的当事人利用虚假证明材料骗取公证书的情况,公证人员在尽了勤勉审查义务的情况下却仍然面临承担过错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公证人员的救济和保护渠道缺失。

2、调查核实难。公证机构根据调查核实材料的需要向婚姻登记机关、银行、公安等部门查询婚姻状况、存款数额、户籍身份状况时,相关部门往往以各种理由予以拒绝或不予合作,使得调查核实工作难以开展。

3、行政干预过多。不少自收自支事业性质的公证机构需要自己去开拓证源做到“自收”,但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区县一级司法局对“自支”设立各种限制和规定,或是把公证处当成机关的合法“小金库”随意使用公证处收入,严重影响了公证机构行使独立事业法人地位和公证处的健康运行发展。不少地方政府还给公证机构下达任务,强拉硬派公证机构参与招投标、违法强拆等事项的公证,充当地方政府违法行政的挡箭牌,由于公证机构不可能全程参与监督,非常容易给公证机构和公证员带来巨大的责任和风险。

4、公证文书法律效力地位尴尬。同一公证处出具的同一类《执行证书》在不同的人民法院却境遇迥异,同一类公证文书在不同区域、不同机构的采信率也大相径庭,公证书法律效力不统一的现实无形中也削弱了公证质量、破坏了公证的执业环境。有的法院甚至对公证书“不予理睬”,就是不作任何裁定,让公证文书处于极为尴尬的、救济渠道缺失的境地。

5、行业内存在不正当竞争。部分地区有公证机构和公证员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不正当竞争和回扣之风愈演愈烈;部分公证处随意收费、随意涨价、变相加价情况严重;有些公证处随意压价延揽证源,有的协商收费讨价还价,毫无尊严。对以上种种违反国家统一收费标准的行为,有的地方甚至出台行业自律公约进行集体保护,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证形象,扰乱了公证执业环境,损害了公证行业的整体利益。

当前公证执业环境中存在的众多问题,其背后的成因是复杂的。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多种体制并存,公证资源分配不合理。行政体制、参公体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等五种不同的体制并存,同一地区存在不同性质(形式)的公证机构,同一城市存在不同层级的公证机构,这种体制上的混乱导致公证机构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非常普遍,给公证机构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了公证公信力。

2、法定公证缺失,法律法规不健全。《公证法》没有明确必须公证的事项,散落在《拍卖法》、《担保法》、《继承法》和《民事诉讼法》中有关公证的条款也都是选择性的。国家法律法规强制性规范少,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作为民法典重要组成部分的《物权法》,在不动产物权变动等涉及物权效力的重大问题上没有引入公证制度,使公证在不动产领域的作用難以发挥。《公证法》第四十四条关于对当事人造假行为“违反治安管理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规定与《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中的相关规定没有衔接。公证行业长期处于守株待兔、等米下锅的状态,长此以往公证机构有被边缘化和被社会抛弃的危险。《公证法》颁布后,配套的法规也没有跟上。

3、与职能部门沟通困难,公众公证法律意识薄弱。缺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司法机关的沟通支持和相关硬性规定,使得公证机构、公证员在调查核实、业务开展、执业风险方面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由于历史原因,社会的信用意识在我国没有充分发育,社会整体的信用意识水平较低。有的当事人公证法律意识薄弱,片面地认为办理公证会增加成本、降低办事效率,因而他们不愿甚至拒绝办理公证,更别说自觉运用公证手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当前,办理公证的当事人大多是出于一种“被迫”的心理,往往是迫于国内外相关机构的要求而不得不办。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应该寻求解决的办法,探寻合适的出路,给公证机构和公证员正常执业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

1、司法部应当真正重视和加强公证工作,尽快出台推进公证机构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在坚持公证公益性和全额保障边远民族欠发达地区公证经费的基础上,真正贯彻落实《公证法》,优化公证资源配置,加快去行政化进程,确保落实公证处独立法人地位,为公证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一个方向。

2、修订《公证法》,推进落实法定公证;梳理、分类、修订、汇总目前仍在施行的办证规则,新公证业务制定办证规则;争取与最高检、最高法对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作出司法解释,对伪造公证书、伪造公证处印章的行为依照第二百八十条第二款的规定,以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定罪处罚;争取与最高检、最高法联合发文或者出台司法解释,尽早解决落实公证员尽了勤勉审查义务即可免责以及过错责任如何赔偿等责任划分问题,大幅降低公证员执业风险,做到责、权、利大致平衡。

3、畅通公证员调查核实渠道,通过中央政策、国务院发文或司法部与公安、民政、教育、银行、住建、外交、最高院、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文,从高到低,加强公证机构和公检法部门、房地产管理部门、车辆管理部门、档案馆等的协调沟通以保障调查核实权的正确行使;加强公证宣传,让党委政府重视公证,让人民群众了解运用公证;司法部恢复设立公证管理司,大力改善中公协秘书处人员各项待遇、提升中公协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加强公证工作,推进公证大发展。

4、开展公证公信力建设提升活动。广大公证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公证公信力建设的重大意义,要时刻都有维护公证公信力的意识。我们应该适时在全国公证系统内部开展公证公信力建设提升活动,让公证公信力深入到每一个公证工作人员心中。

篇5:公证机构执业管理办法

【关键字】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

1 前言

《广东省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的试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于2011年01月04日开始实施,至今已超过两年。《办法》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广东省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以及保障医疗服务质量与医疗安全。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作为行政处罚以外的处罚措施,能弥补行政处罚手段的不足,更好地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

具体在深圳市,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不仅与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密切相关,还被作为卫生行政部门对医疗机构年度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重要评分依据。因此,大部分医疗机构管理者对于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甚至比行政处罚更为看重。然而,《办法》出台至今,尚缺少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者规范性流程,某些关键部分规定很模糊,对于卫生监督员的具体实施有一定难度。以下将着重指出《办法》在实施过程中的模糊点以及给予相应的解决意见,并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2《办法》的几处模糊点

2.1《办法》中提到,在查实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的10个工作日内制作《广东省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通知书》(以下简称《通知书》),“查实”的时间概念没有明确给出。

2.2《办法》中规定,“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单项分值为2分(含)以下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作出记分处理”。此处是理解为“不管有多少个不良执业行为,只要每一个不良执业行为单项分值为2分(含)以下的,无论最后累计记分是否超过2分,都可以当场记分”,还是理解为“最后累计记分2分(含)以下的,才可以当场记分”,还有待明确。

2.3卫生监督员将制作好的《通知书》送达医疗机构,由谁签收,《办法》无明确规定。

3 解决意见

根据《办法》的制定精神,以及深圳市卫生监督员执行的具体情况,以下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意见,供大家参考应用。

3.1对于当场记分的情况,“查实”的时间即为当天;对于非当场记分的情况,一般会伴随行政处罚,这里,“查实”的时间应规定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时间。

3.2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对于医疗机构的年度校验以及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固综合考虑,当场记分的条件,应该是:当场可以查实不良执业行为,且医疗机构该次的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累计在2分(含)以下的。累计超过2分的,应当进行领导审批程序,不能当场记分。

3.3《通知书》的签收人,是得到医疗机构相关授权委托的人。签收人要填写好卫生行政部门提供的授权委托书,并加盖医疗机构的公章及其法定代表人的签章,相关授权才能成立。

4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

《办法》实施至今已超过两年,逐渐显露出滞后性,以及与当前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不相匹配,下面将对《办法》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4.1前面已经提到,《办法》作为一个试行的管理办法,而且实施已超过两年,相关部门亟需出台一个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或者规范性流程,解决模糊点、争议点,尽可能地统一各地卫生监督部门的操作流程,更好地监管、规范执法人员的具体操作。

4.2《办法》规定的某些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分值,有待商榷,例如:常见的不良执业行为“诊疗活动超出登记的诊疗科目范围的”一次才记2分,而另一常见的不良执业行为“任用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范围或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一次却记4分。医疗机构超范围执业和任用超执业范围人员同属严重违法行为,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两者的处罚相当。再例如:前面说到,医疗机构“任用一名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执业范围以外或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一次记4分,而“使用一名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诊疗活动”一次却记12分。依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第八十一条,明确注明“医疗机构使用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本专业以外的诊疗活动的,按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处理”,可见两者是等同的。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办法》规定的某些不良执业行为记分分值还有待修改,使之趋于更加合理、公正。

4.3《办法》虽然规定了五种记分分值以及四十六种具体的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但是对于卫生监督员的日常执法应用来说显然不够,目前仍然有很多不良执业行为没有被收录进去。例如“使用未取得《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的医师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工作”、“使用未取得药学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从事处方的调剂工作”等,均没纳入到《办法》中。相关部门应当广泛征求意见,适当增加不良执业行为的种类,使之与现阶段的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相匹配。

篇6:论我国公证机构的法律定位

我国公证机构的法律定位模糊具有一定的历史因素。在1951年初,司法部曾经发文指示,所有行政区的公证业务应当由本辖区内各个人民法院统一领导,这一时期公证机构还不是独立的机构,只是法院内设的一个部门,没有独立的编制和财务系统,公证制度此时也不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证暂行条例》颁布,该条例规定公证处属于国家公证机关,公证处受司法行政机关领导。这一规定虽然将公证机构从法院内部解脱出来,但仍然没有赋予其足够独立的法律地位,其职务的升迁、人员的进出等重大事项仍然由司法行政机关决定。且在计划经济的体制影响下,产品交易、企业设立、动产买卖等活动都属于国家计划经济体制管理范围,所有的都要按照计划进行,当时的法律也没有规定哪些事项是必须,公证机关的设立实际上成为摆设。随着公证制度的逐步发展,我国对于公证机构法律定位的探索开始步入正轨,2007年,国务院审批通过了《关于深化公证工作改革的方案》,方案提出:当前我国所有公证机关都要从行政编制向事业制方向过渡,在此基础上,公证处要独立开展国家规定的各项公证活动,经营自理,风险自担。这一规定实际上将隶属于行政体制下的公证机关解脱出来,变成独立的事业单位,公证机关由行政机关变成了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事业法人。但由于公证工作的独特性,文件也对部分活动进行了限制,比如公证活动的收费标准、公证人员的能力水平等,国家要么出台收费标准依据,要么通过设定从业人员入职标准,以保证公证活动对社会生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立法的缺失,我国公证处的法律界定比较模糊,出现了不同性质的公证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四种,包括行政体制的公证处、事业体制公证处、合作制公证处以及合伙制公证处。虽然我国《公证法》对公证机构进行了界定,其指出公证机构是依法设立,不以营利为目的,依法独立行使公证职能、承担民事责任的证明机构。这一表述事实上也没有对公证机构的法律定位进行一个明确的界定,从其立法技术上开看,实际上立法机关认可了当前我国公证机构多种体制并存的现状。

笔者认为,这种立法方式仍有待商榷。公证制度对一国民商事活动有重要影响,其体制的设立直接关系到民商事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公证制度的确立应当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立法相适应,不能一味照搬外国公证制度。要想解决当前我国公证市场不正当竞争问题,就必须统一公证机构的组织形式。就公证活动本身的性质而言,公证机构要依法独立行使国家证明权力,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必须具备相应的民事主体资格,否则,就应当是行政责任或者其他责任。对此,许多实务工作者主张我国公证机构实行法人制度,在确立其民事主体地位的同时,鉴于公证活动的社会性和公益性,加入部分行政因素。综合以上不同公证处的性质,笔者认为事业单位性质的公证处最符合当前我国民商事活动的需要。

事业单位性质的公证处具有其他性质公证处不能比拟的优点,在运行机制上,事业体制的运行比较灵活,能充分实现自收自支,责任自担的设定目标。在责任承担方面,事业体制也有许多优点,作为民事活动的证明机构,一旦公证处在活动中因过错致使民事主体受损,被侵害人可以要求公证处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这种做法无疑对公证处的公证活动进行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公证活动质量的提高。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行政体制下的公证处,由于公证活动属于行政活动,就算因公证行为致使被侵权人受损,其赔偿主体也不是公证处而是国家,这种行政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主体身上,会阻碍公证活动的高质量开展。另一方面,事业体制公证处对其业务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这就要求公证处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在与其他公证处竞争中取得优势。竞争机制的引入也成为提高公证质量和公证服务的保障之一。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公证机构是社会中介组织,对于正处在行政权社会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能分担政府的部分社会责任,并提出以社会中介组织为导向改革我国公证机构的措施。公正机构的改革方向应当是以独立的事业单位法人方向发展,不断拓展公证的服务领域,增加服务种类,提高公证法律服务水平和效率,做到公益性与服务性相结合,建立起功能明确、运行流畅、高效便民的公证制度,形成布局合理、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证体系。

参考文献:

[1]罗巧巧,黄俊豪.浅析我国公证制度的法律定位[J].法制与经济旬刊,2013(8).

[2]李茵.对我国公证职能定位的若干思考-兼析不动产物权变动中公证参与的必要性[D],2004.

上一篇:2015年元旦文艺晚会校长致辞下一篇:医院护士长个人工作心得体会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