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感恩的小学作文

2024-05-23

与感恩的小学作文(共8篇)

篇1:与感恩的小学作文

当我们早上匆忙起床时,谁已经为我们准备好了美味的早餐?当我们背着书包匆匆走出家门的时候,是谁在默默地送我们安全上学?晚上一个人做作业的时候,谁给我们穿上保暖的外套?成绩退步的时候是谁在给我们指引方向?当前方道路崎岖不平的时候,是谁牵着我们的小手?是妈妈。她给我们的就像大海,我们给她的回报却不如一滴水。她为我们度过了成千上万年。但我们只和她在一起一秒钟。

那天晚上,我和妈妈吵了一架,生气地跑回房间,砰的一声关上门,我坐在桌边默默流泪,但我已经下定决心拿出书来读了。夜深了,天很冷。我妈悄悄地进来了。我没理她。她轻轻地穿上我的外套,但我仍然不理她。她又悄悄地出去了。我只是默默地回头看着她。我知道她爱我,关心我。深夜,我睡了,妈妈悄悄进来。她给我盖上被子,然后用她纤细的手指抚摸我的脸。突然感觉一股暖流涌入全身。我强忍住眼泪,不让它往下流。我妈悄悄出去了,我不敢动,因为我不想破坏我妈给我盖的被子。我只是让泪水从眼中流出,滑过脸庞,然后滴落。突然,房间里鸦雀无声。

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分钟,每一秒钟,我都会学会关心妈妈,感激妈妈,回报妈妈。因为妈妈老了,该我们照顾她了。因为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了,是我们回报的时候了。千千一万句感激的话还不如一句:妈妈,你辛苦了!我爱你!

篇2:与感恩的小学作文

爸爸常说,我们男人一定要有一颗仁厚、博大的心胸,那样才能成大事!可是,怎么才会有那么一颗心呢?当我问爸爸的时候,他摸摸我的头,说道:“你就先从宽容和感恩做起吧!”。可是,我还是有点儿糊涂……没想到,上个星期,我们班的柳博鉴就给我上了一课。

那是上美术课的时候。快上课了,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带水粉笔。“啊!这可怎么办啊?要是被老师发现,在评比表上记下对我的批评,那可就要给我们班抹黑了……”想到这儿,我赶紧去找同学借。可是,问了好几个人,他们都说只带了一枝水粉笔。这可把我急坏了。幸好,当我问到柳博鉴的时候,他说自己带了五枝笔!而且,可以借给我!于是,他就给了我一枝很新很漂亮的细笔。他一定很喜欢那支笔,可能自己一直没舍得用吧。给我笔的时候,他还特地叮嘱了一句:“不要把笔杆弄脏啊!”

“OK!没问题!”我接过笔兴奋地回答。

上美术课了,我拿着柳博鉴的笔,兴高采烈地画起了小狗。小狗画完了,我得意地看着它笑着。看着,笑着……突然,我看见了笔杆。啊呀!不好!笔杆怎么脏了?一定是在画画的时候,我一不小心把水粉弄到笔杆上去了。想起柳博鉴叮嘱过我的话,我赶紧悄悄站起来去洗笔杆。洗啊,洗啊……洗了好长一段时间。也不知怎么回事,我的力气好像都用在了脸上。只觉得脸越来越烫,却不见笔杆干净,总是能清楚地看到水粉留下的脏印儿。

下课了,我老老实实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只觉得自己的心突突地跳个不停,总怕耳边响起柳博鉴的声音。

“该还笔了。”我猛地打了个激灵,柳博鉴的.声音终于钻进了我的耳朵。他见我早就画完了却不还笔,终于忍不住过来要了。

“我一不小心,把水粉弄到笔杆上了。对不起!”没办法了,我只好垂头丧气地硬着头皮对他招供了。

“没事儿!”他好像没听清似的,非常轻快地答了一句。

“可是,你说过,别把你的笔杆弄脏啊!”我忍不住提醒他。

没想到,他依旧是很轻松地说:“那也没事,我们是朋友嘛!没必要因为这么一点小事就不做朋友了。”

我一听,马上来了精神,高兴地说了一声“谢谢!”然后又补充道,“要不是你帮助,我就给班里抹黑了。”他憨憨地笑了……

篇3:中小学感恩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感恩教育对于青少年的道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至少有两方面的作用, 其一, 感恩教育能够促进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感恩的道德情感理论认为, 感恩具有计量功能、激发功能和强化功能。就是说, 当个体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有意为之并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时, 就会产生感恩体验;这种感恩体验可以驱动受助者对施助者或者需要帮助的第三方施以亲社会行为;受助者所表达的感激之情能够增强施助者的积极体验, 鼓励其在未来继续做出亲社会行为。[1]因此, 在教育实践中, 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可使青少年对他人、集体和社会产生感恩体验, [2]促使他们学会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并进一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3]这不仅能够加强青少年的人际互动, 而且还能使他们更好地遵守社会规范, 参与公益活动。[4]其二, 感恩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已有研究表明, 如果个体对他人的付出心怀感恩, 就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 增加生活中的积极体验。[5][6]可见, 对青少年的感恩教育也可以培养他们快乐、健康的心态, 提高他们对不同生活领域的满意度, 提升幸福感水平。

从2011年9月开始, 我们在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 在北京市芳古园小学四年级和北京市第十八中学初中一年级相继开展学生亲社会行为促进的活动, 得到了两校的大力配合。本文将汇报感恩教育课程开发的部分实证研究结果。

一、感恩教育的具体目标

我们的感恩教育主要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次上展开。对应的目标是:第一, 使个体在接受他人的帮助后, 能意识到自身所获得的恩惠, 并在内心加以肯定和认同;第二, 使个体将由此产生的愉悦和温暖情感转化为回报恩情的驱动力;第三, 使个体将感恩的意识和回报的动力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行为, 并形成习惯。[7]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层次的教育目标出发, 我们将感恩教育细化为五个环节, 分别是知恩、识恩、谢恩、报恩和施恩。[7]“知恩”指个体能够意识到“他人的帮助是对我的恩惠”;“识恩”是在知恩基础上, 使个体不仅知道并认同他人的行为是对自己的恩惠, 而且还能了解他人的恩惠会对自己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以及他人在帮助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谢恩”指个体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谢, 这种感谢可能通过外在的言语表达, 也可能是内部的情感体验;“报恩”指个体从行动上来报答他人所给予的恩惠;“施恩”指个体跳出了现有的互动框架, 对“报恩对象”以外的第三方施以恩惠或给予帮助, 即在更大范围内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二、感恩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实施程序

1. 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根据上述五个环节设置的, 细述如下:

1) 知恩和识恩

帮助学生从代价和恩惠两个角度出发, 意识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并且自己是会得到恩惠的。通过下列活动训练学生的认知评估能力, 使其产生更多的感恩体验。首先, 为学生呈现一段视频, 讲述一棵树与男孩的故事。男孩小时候与树一起度过了欢乐的时光, 男孩逐渐长大, 对树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 而树每一次都满足他, 奉献出自己的树枝、树干甚至是树桩。男孩则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树所有的帮助。让学生展开系列讨论, “这棵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 付出了哪些代价?”“大树为男孩付出了很多, 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男孩得到树的那么多奉献, 他的感受是什么?”“你觉得男孩会感激树对他的帮助吗?如果你是那个男孩, 你会怎么做?”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树在帮助男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和男孩所得到的恩惠, 提醒学生认识到男孩应该懂得对树感恩。最后, 让学生思考“视频中树的形象会使你想到谁?”从而将故事与生活联系起来, 启发学生发现身边那些像树一样默默为自己付出的人。

在讨论完树与男孩的故事后, 引导学生思考身边的人在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 让他们画出属于自己的“感恩树”。学生要在树干上写上帮助过自己的人, 在树叶上写上对方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这个活动可将代价的概念与生活中的具体人物与事件相联系, 加强学生对代价的理解。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 学生画得最多的是对父母的感恩树, 他们在树叶上写满了父母为自己的成长所付出的健康、时间、金钱、精力, 等等。

2) 谢恩

训练学生通过言语或行动对帮助自己的人表示感谢。让学生给同班同学、教师和家长各写一张感谢卡, 对他们帮助自己的某件事表示感谢。在课堂上, 将感谢卡送给自己想要感谢的同学, 读出卡片上的内容, 同时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谢之情。活动开始时, 学生们都能写出感谢卡, 但却羞于表达。在反复鼓励和引导下, 特别是在引导员的示范下, 他们开始相视微笑、相互握手、相互拥抱, 逐渐变得真诚开放, 可以很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活动结束后, 再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与引导, 使学生意识到对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谢, 会使双方都感受到满足和快乐。所以, 当得到别人的帮助时, 不要吝惜感谢, 应该选择舒服的方式及时地向对方表达感谢, 使双方都体验到快乐。

3) 报恩和施恩

从回报和施助两个角度出发, 让学生懂得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 同时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首先播放一段名为“遗产的故事”的视频, 故事讲述的是主人公曾经接受过很多微不足道的帮助, 有些帮助不过是别人的举手之劳, 可他将别人给予的帮助都铭记于心。他在年老临终之前, 将遗产都留给了那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人们。遗产包括一朵盛开的玫瑰、15美元、一封信和几个贝壳。这些东西虽然毫不起眼, 却帮助他度过了艰难的岁月, 因此都是他所珍视的。遗产的赠予不仅使他回报了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 而且使那些得到回报的人更愿意关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更愿意向他们伸出援手。这段视频的观看和讨论, 让学生意识到, 在接受别人的帮助后, 一份小小的回报都会使对方收获快乐和感动, 而且还会让帮助行为得到延续。

之后, 开展“守护天使”活动, 让每个学生充当班上另一位同学的“守护天使”, 默默地细致观察对方的处境和需要, 并且通过实际行动去帮助对方。使学生通过对一个人的守护, 学会关注身边的人, 能主动发现他们的困难并去帮助他们。

小学四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感恩教育课程框架基本是一致的, 但根据学生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在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又要有所区别。在内容上, 初一年级的活动与五个感恩教育环节紧密相扣, 一步步澄清每个环节的关键概念, 并帮助学生学会相应的技能。而小学四年级的课程是通过设定具体的对象和情境, 将五个环节融入其中来展开的。通过对父母、同伴、教师、大自然等对象的感恩, 帮助小学生理解每个环节并学会相应的技能。在组织形式上, 初一学生主要以对故事和视频的讨论来引导出相应主题, 而小学四年级学生主要是以模拟活动的形式来引导出相应主题。

2. 课程实施程序

1) 小组引导者的培训

整个课程由一位教师主讲, 全班分为五组, 每组有一位引导者, 引导者在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实施前, 课程主讲人须对所有的小组引导者进行相关主题的培训。第一要澄清职责。引导者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学生进行课程主题的讨论, 组织学生开展与主题相关的团体活动, 辅助主讲人完成整个课程的讲授;第二, 进行理论层面的内容传授和信息沟通, 交待课程具体方案的实施细节和操作程序。此外, 还要结合每节课的具体情况强调相应的注意事项。

2) 课程导入

(1) 让学生写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五件东西, 然后根据自己对其重要性的评估从弱到强逐一删除, 并保留最后剩下的一件。通过这个名为“人生五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挖掘自己最珍重的人和物, 并且学会慎重做出选择。让学生体验取舍抉择的痛苦, 学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2) 通过“我导我演”活动, 让学生发现身边感恩的事件。要求学生分组编写剧本, 并合作表演, 再现生活中值得自己感恩的事件。这个活动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值得感恩的事情, 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再现生活中的感恩情境, 强化学生的感恩体验, 并且深化对感恩的理解。

3) 课程实施步骤

五个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 对前一节课的回顾 (四年级主要以提问互动的形式来回顾, 初一年级主要通过展示前一节课作业来回顾) ; (2) 主题活动 (四年级主要以团体活动的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初一年级主要以视频或者故事来导入个别或小组的讨论) ; (3) 在活动和讨论中思考和发现; (4) 展示主题; (5) 预留相应的作业。根据每个主题的不同, 可对上述步骤做出相应的调整。总体来说, 整个主题活动的宗旨是通过活动或者视频材料引发学生的体悟和思考, 并且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 形成自己对该主题的理解。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学到的东西, 从认知层面转化为行为层面, 将学到的东西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4) 课程评价

每次课程结束之后, 各引导者应填写团体活动摘要记录表, 以便及时了解本节课的课程效果, 总结教学经验, 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团体活动摘要记录表主要包括对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小组活动实施情况的反馈, 以及应进一步探讨的课程内容和小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详见表1所示) 。

各引导员填写完团体活动摘要记录之后, 所有参与活动的引导者和观摩的教师进行评课, 对课程过程和效果做出评价。课程过程的评价包括活动气氛、学生探索、引导者参与和主讲人引导这四个指标。在感恩教育课程中, 课堂氛围应是真诚开放的, 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活动或讨论, 在活动中能进行自我体验与探索。在学生开展活动和讨论时, 各引导者要作好辅助工作,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进行自我探索。主讲人在整个课程中起主要作用, 在组织活动和讨论时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尊重学生, 适时恰当地统整学生的体验, 并且根据现场反馈灵活调整活动内容和进度。

课程效果的评价包括活动进程、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这三个指标。为保证课程的流畅进行, 组织活动时要确保人员、材料、场地准备充分。课程开始时的导入活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与主题相关的活动要达到预设效果, 课后作业应有利于延伸学生对主题的体验, 但不增加学生负担。同时课程各环节应简繁得当, 过渡自然。通过课程的学习, 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原有经验应有所调整, 认同度应有所提高, 并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的可能性。课程结束后应达到的目标为:教师更加了解学生, 双方的关系更加融洽, 教师对课程设计和过程引导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每节课后课程评价的基础上, 要及时了解课程的具体状况, 对下节课的内容与形式做出适当的调整。

三、感恩教育的效果

实施感恩教育课程前一周对学生施测了三类问卷, 分别是感恩问卷、亲社会行为测验和生活满意度问卷。课程结束一周后进行了同样问卷的施测。我们通过课程前后测的比较来考查感恩教育的效果。

1. 感恩教育对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由图1、图2、图3和图4可见, 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之后, 其亲社会行为得分有了显著的提升。这表明感恩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 感恩教育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主观幸福感由认知评价和情感评价两部分组成。认知评价是对个体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即生活满意度;情感评价包括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情感体验。这里我们只探讨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生活满意度的结果。研究结果发现, 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之后, 其友谊满意度和学校满意度得分有了显著提升。说明感恩教育之后, 学生能够更多认可同伴对自己的帮助, 与朋友之间友谊的满意度得到了提升;并且能够理解教师的付出, 产生更多的感恩体验, 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见图5、图6、图7和图8) 。

四、注意事项和教育建议

1. 感恩教育课程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 主讲教师和小组引导者都应充分重视讨论环节。教师在完成相关课程内容的讲述之后, 应通过讨论等形式简洁而清晰地展示每次活动的主题, 巩固和强化每个环节的含义。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和讨论中获得更多的体悟和独立思考的空间。教师从学生的观点中提炼主题, 也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认可。讨论中使用的视频材料和活动方案应经过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学专业研究者的深入论证和研讨, 以确保适宜性和有效性。

其次, 在课程组织过程中还应注意下列细节: (1) 课程实施场所的准备。根据课程实施的需要, 教室需要配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配套的桌椅以及拥有比较安静的环境。 (2) 学生的准备。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 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组长, 由组长负责组织相关的讨论活动和表演策划活动。 (3) 课堂以小组为团队的组织和准备。主讲人用一节课来组织引导者带领各小组成员开展团体建设活动, 加深小组内成员之间、成员与引导者之间的相互了解, 增强彼此的默契感。

2. 教育建议

1) 感恩教育应从认知到情感, 再到行为

儿童青少年期是整合认知、情感、行为的重要时期, 认知、情感、行为三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个体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的感恩教育应当从认知、情绪和行为层面循序渐进地展开。首先从认知出发, 让学生能够感知到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并且还能了解到他人的恩惠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以及别人所付出的代价;然后转为情感层面, 让学生能通过言语或者在内心对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表示感谢;最后是行为层面, 让学生从行动上来报答他人所给予的恩惠, 以及对第三方施以恩惠或给予帮助。研究结果也证实了三层次渐进式的教育是有效的。

2) 感恩教育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我们的感恩教育活动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要少说, 学生要多说、多做。杜绝灌输式的课程教学, 以富有含义的新颖故事、视频或者互动性很强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亲身体验, 然后由教师适当引导, 跟着学生的思路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回答的总结来归纳并引出课程主题。这样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亲身体验, 深化学生对主题的探索, 提高学生对主题的接受度。

3) 感恩教育应回归生活

无论是故事、视频的引导, 还是活动体验, 在揭示出主题之后, 都需要将此主题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 在生活中寻找和发现与该主题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比如通过“感恩树”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代价”的概念之后, 引导学生发现身边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 深入思考他们在帮助自己时付出的代价, 完成“我的感恩树”活动。回归生活还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 比如在小学四年级布置的一项课后作业, 叫做“感恩存折”, 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记录别人对自己的帮助, 以及自己对别人的帮助, 充分寻找生活中小小的帮助和感动, 体验感恩。

4) 感恩教育应形式丰富

我们通过对中小学生的访谈了解到, 学校的感恩教育主要是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的, 包括班会、简报、观看电影等活动。我们发现学生比较熟悉这种传统的主题活动形式, 但对其评价并不高。学生普遍认为这种主题活动更多的只是一种形式和过场。可见, 感恩教育的形式要有所突破, 才能更加贴近学校生活。我们认为, 感恩教育可以与心理学中的团体辅导活动相结合, 在班级中将学生分配到不同的小组中去, 使其在小组讨论和活动中探索和思考, 从而更好地理解活动主题, 并触发更多真实的体会和感受。此外, 针对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感恩教育形式应当不同。小学生思维能力有限, 应采用具体形象的团体活动进行直接的体验式教学;而初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可以采取活动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这样既可以通过活动产生直观体验, 又可以通过针对故事或者视频的讨论来获得对主题更深入的理解。

5) 感恩教育应建立立体式网络, 致力于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职能的有机结合

学校在感恩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系统的干预课程, 可以让学生真正学会感恩。此外, 我们针对学生家长的开放式调查发现, 家长认为影响孩子感恩的主要因素除了学校教育外, 还有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 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榜样作用也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最后, 社会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教育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社会的飞速发展, 儿童青少年通过社会媒介获得的信息量日益增多, 社会的舆论导向会影响他们的价值观和实际行为, 所以, 教育者应当与社会媒介加强沟通与合作, 呼吁媒体正向引导孩子, 在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充满感恩的氛围。

参考文献

[1]McCullough, M.E., Kilpatrick, S.D., Emmons, R.A., &Larson, D.B.Is Gratitude a Moral Affect?[J].Psychological Bulletin, 2001 (3) :249-266.

[2]Bono, G.&Froh, J.J.Gratitude in School:Benefits to Students and Schools[A].In R.Gilman, E.S.Huebner, M.J.Furlong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Schools[M].2009:77-88.

[3]Katherine A.Henderson.Increasing Gratitude, Wellˉbeing, and Prosocial Behavior:The Benefits of Thinking Gratefully[D].Hofstra University, 2009.

[4]Lambert, N.M., Clark, M.S., Durtschi, J., Fincham, F.D.&Graham, S.M.Benefit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Expressing Gratitude to a Partner Changes One’s View of the Relationship[J].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0 (4) :574-580.

[5]McCullough, M.E., Emmons, R.A.&Tsang, J.The Grateful Disposition: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Topograph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2 (1) :112-127.

[6]Watkins, P.C., Woodward, K., S t o n e, T.&K o l t s, R.L.Gratitude and Happiness: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f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with Subjective Wellˉbeing[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3 (5) :431!452.

篇4:与感恩的小学作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感恩教育 挖掘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023-01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感恩资源的挖掘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感恩的内容。在小学感恩意识相对淡薄的情况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小学生的感恩意识薄弱的情况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与理论教育的双重任务。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感恩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在对小学生进行课本知识的授课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他们整体自身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当然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感恩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深刻挖掘。

1.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自然的感恩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从大自然中索取所需要的物质资料,感恩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予的壮丽秀美的山河,感恩于大自然无私的奉献,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就要挖掘课本中对自然的感恩教育我们的小学生[1]。

2.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父母的感恩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描述父爱、母爱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者应深刻挖掘这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讲授,使小学生可以感受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感受到父母的艰辛,感恩于父母对自己的爱。

3.挖掘小学语文课本中对祖国的感恩

教育工作者要挖掘教材中描写对祖国领土、祖国文化以及祖国养育的中华儿女。在授课过程中,要通过对祖国山河风景的描写,使小学生感恩于祖国的丰富底蕴和博大精深的文化,通过对祖国英雄儿女的描述感恩于祖国的无穷魅力和极大的凝聚力。

二、感恩教育资源的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可以让课程更丰富,但是如何正确运用感恩资源这个问题对于促进小学生的学习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实现感恩,第一要爱惜生命

父母亲给了孩子生命,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生活幸福,为了回馈父母对自己的爱,就必须学会爱惜自己的生命,每个人只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一次,要格外珍惜,对得起父母,对得起祖国,珍惜生命最让父母心安,是最应该、最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2.实现感恩,要有担当

一个人的责任和担当能体现出他是否懂得感恩,感恩教育中渗透着责任意识。孩子要学会理解和体谅自己的父母、学会孝敬和关心父母,让他们安心;好好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为建设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共同建设美好和谐国家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担当起自己的那份责任[2]。

3.实现感恩,做到宽容谦和

要学会爱护和热爱大自然,与它和谐友好相处,不破坏自然环境和生物,懂得对大自然感恩;犯错误时要主动承认,不斤斤计较,与父母多沟通交流,不让父母操心和生气;在生活中要时刻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懂得理解和包容别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发扬美好品德,多帮助他人。

三、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感恩教育

1.引导学生知恩

知恩才能感恩,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想办法帮助小学生懂得谁应该被感恩,明确了对象才能进而实现去感恩。比如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如果是写景,老师就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让他们感谢大自然允许自己生活在其中;如果是写人,老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特点,思考人物、发生事情的缘由和意义,找到感恩的对象。

2.引导学生在情感体验中感恩

感恩本身就是一件包含感情的事情,实现感恩教育,更应该让学生们拥有情感体验,促进帮助他们真正实现感恩,在自己的人生中做到感恩。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能够实现感恩教育的内容都会充满感情,老师们应该主动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并组织学生朗诵等,真正用心去感受,还有帮助他们理解文中的情节,理解掌握文中所发生事情的重要意义和正向能量所在,用这种情感去感染孩子们,让他们潜移默化中接受感恩教育[3]。

3.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有研究发现,当小学生看到善良、真实、伟大的形象时,就会产生兴奋与喜悦的情绪,这种情绪会帮助他们自觉提升自己,引领他们向这种真善美的形象学习。在教学中,能够实现让孩子们看到真实的情况,就是老师通过多媒体将这种美好的事物或者人物形象展现到他们面前,让学生们有直观的认识和印象,这也可以很好地促进感恩教育。

四、结束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做到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特点,全面挖掘和应用感恩教育,确保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老师要注重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多方面利用教学工具,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接受、学会感恩,让小学语文教学中时刻充满感恩,让课堂变得温暖感人,让孩子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我道德教育,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自然、感恩社会。

参考文献:

[1]韩慧鹏.小学语文中的感恩教育[J].中国农村教育.2008(6):57-58

[2]林文兰.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1):45-46

篇5:小学描述感恩的作文:传播感恩

一棵小草因为对一滴

这篇小学四年级描述感恩的作文,用成功的创作。

相关推荐:

四年级描写飘雪的作文:雪花飘飘

篇6: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开题报告

六年级组 李妮

一、课题的提出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也是一个崇尚仁义、知恩图报的民族。从《诗经》中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到今人常说的“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去感恩,怎样去报恩。

小学阶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阶段,一些行为习惯就是从此养成的,并影响着孩子的一生。当前在我们的小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学校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数据显示,40%的学生敬仰科学家,35%的学生敬仰体育、影视明星,只有1.5%的学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势力老大的学生竟然达到2.9%,几乎是崇拜父母的两倍!“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对父母不怀感恩之心,更何况对同学、对老师、对社会呢?

现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变得冷漠与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现状之一:家长溺爱严重

如今的少年儿童,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每个家庭的掌上明珠。在众多长辈的呵护下,他们已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是“有求必应”,对孩子的学业要求期望甚高。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导致孩子人格发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对父母的养

育之恩表现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宠,不知感恩。

现状之二:社会影响深远

在这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里,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乃至道德观发生了扭曲。他们自私、骄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横、冷漠、不善于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们的负面影响,缺乏“感恩”的意识。

现状之三:学校教育缺乏

现行的高考制度,使得学校教育始终未能摆脱考试的圈子。教育看分数、教师压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上,忽视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感恩的教育。有一年的“六.一”学校组织庆祝会,学生带上凳子到操场观看。班主任为了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场。从开始到结束,两个多小时一直站在学生旁边,结果没有任何班的学生主动为老师让座。

孩子们这种感恩情怀的缺失让我们意识到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才会变得和谐、亲切,学生才会知道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才会对生活充满希望,才会懂得珍惜时间和机会,才会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来报答周围的人和社会。学生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这也是学生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主体人格的构建。

思想是人的灵魂,如何拯救这“将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指出:

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要“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正是鉴于当前现实,我们提出了《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感恩意识,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伴、感恩身边的人。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准则、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课题的界定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1.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带来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并意欲回馈的一种认识,一种情怀和行为,就是知恩、报恩、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更大的情感回报。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从感受最深的身边人、身边事开始,学会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给我们生命,感激父母养育了我们;学会感激老师,感激老师为我们导航,感激老师培育我们。从感激父母老师开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再引导学会感激他人,感激社会,感激一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教育心理学也指出: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主要局限于有机的生理方面。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青少年本人,对健康的关心也都集中在学生身体发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标上,至于学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为大家所忽略。近年来,有关中小学心理障碍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心理方面的健康问题也就渐为人们所关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为核心课题进行研究,其目的为:

1.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

2.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他人。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长辈是为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心中充满爱心,学习更有动力,生活更有意义.5.寻求实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径和方法。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6.通过一些具体的感恩教育的开展,培植感恩文化推进校本课程建设。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1.儿童教育理论;2.素质教育理论;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

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我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研究,就是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种高尚的道德的种子,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平和之心、敬畏之心、感恩之心来对待学习,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对待社会,对待自然,进而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质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的研究将从最基本的活动研究开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儿童教育理论。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2.素质教育理论。民族的未来在教育,教育的出路在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确切地说,就是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全面发展。而在这几方面中,德育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一个人纵有满腹才华,却不能甚至不愿回报社会,奉献人类,试问,这种“高素质”的人才又有何用?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懂得回报,学会回报,自觉回报。不仅是回报父母亲人,更是回报社会乃至人类。从这个意义上讲,感恩教育就是最根本的素质教育。

3.心理学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论认为人类共有真、善、美、正义、欢乐等内在本性,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关键在于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4.心理学行为主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寻求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探索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以及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

2.构建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与方法。3.创建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

4.提高学生感恩意识,促进学生感恩内涵。

5.通过实验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小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小学生缺乏感恩心理的原因。3.培育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研究。

4.小学生“学会感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5.小学生感恩行为培养的方式、方法研究。6.感恩教育内涵的研究。

7.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8.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重点

感恩教育的内涵;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难点

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小学阶段感恩教育校本课程建设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一边研究一边实施,形成每个阶段的研究内容,探索有效实施学生各阶段感恩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培养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与行为。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感恩心理的整体状况,明确其长处和缺失,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化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法。收集有关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八、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学校教育信息网络畅通,拥有一定数量的能够反映教改前沿动态的教育报刊、杂志。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2.研究经费:学校每年征订一定相关的刊物,以保证课题研究的开展。

3.研究时间:日常教学、大型德育实践活动

4.研究条件:课题组成员人均一台电脑,均可上网,方便交流及上网查找资料。

九、课题实施方案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成立课题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组织理论学习,研究制定出课题实施方案,完成课题申报。

课题组人员分工: 组 长:李妮

成 员:折彩霞 申叶 高海霞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1月——2017年8月)

1.课题组教师查阅相关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研究实践。

2.年级组内实验班正式启动实验,按实验规划进行相关项目实验,通过少先队活动、学科渗透,教职工参与以及家校互动等多种途径,借助校园环境建设和校本课程开发等手段,对学校感恩教育新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以求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每月课题组成员集中交流实验状况,进行材料整理。

3.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出行之有效的途径、方法,全面铺开。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7年8月——2017年10月)总结成果,推广经验。撰写课题终结性报告,编辑优秀个案分析和教师优秀论文集。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感恩名言、警句、短文汇编》。(二)《小学生感恩故事汇编》。

(三)《主题实践活动、班队会设计》。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

(四)《感恩教育论文》。

(五)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课题阶段性总结等报告。(六)课题研究开题、结题报告。

篇7:小学生感恩作文-感恩的心

我们的人生之路总是阳光明媚,晴空万里,但是到底哪一缕阳光最耀眼?有人会说是优异的学习成绩,有人会说是给予别人帮助……而我认为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最灿烂的阳光应该属于感恩,感谢帮助我们成长的每一个人。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情操。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丰收;没有水源,就没有生命;没有亲人,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我们的世界将是孤独和黑暗的。

篇8:试论小学感恩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学校教育, 育人为本;德智体美, 德育为先。”目前, 我国的小学教育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 国家、社会、家庭给予了小学极多关注, 而处于一生发展关键时期的小学生们, 不仅需要在知识上有所增长, 更重要的是要在道德品质上得到很好的塑造。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 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感恩教育更应该加强实施。

首先, 实施感恩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通过让学生切实地体验与实践知恩、感恩、报恩, 可以使学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感激万物, 从而更易提升道德品质, 常怀一颗感恩之心, 最终成为一代健康的新人。

其次, 实施感恩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需要。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就决定了加强公民的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应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为了改变现代家庭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心态, 让他们对周围给予其关爱的人心存感激。

再次, 实施感恩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成长离不开国家的培养、大自然的给予、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亲友的关爱、他人的服务等, 要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 才会对别人施以爱心, 对工作报以敬意, 对社会予以回报;才能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 常留感恩之意, 常存感恩之情;才能让世界充满爱, 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二、小学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 很多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等已在中国流行, 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但被美国人看重的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却很少得到我们的响应, 这无疑是一种遗憾。感恩教育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但是当今感恩教育在小学的状况与历史传统相比, 不免让人难堪。通过调查发现, 感恩教育在小学中已有一定的进步, 在重视程度、教育实践上有所改观, 但是当前小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与小学德育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还存在一系列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小学感恩教育。

1.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 忽视感恩教育。

当前, 大多数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 即使学校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也未把以感恩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提升到比智育更高、或者说与智育同等的地位, 这也是孩子的感恩意识淡薄的主观因素。

一方面, 学校的德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思想品德课程进入了小学课堂, 内容上着重培养学生做人和成人的核心价值, 有利于学生践行, 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然而, 在当前大多数中小学课本中仍缺少针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方面的德育内容。另一方面, 学校教育的评价体系仍存在偏差。在现行考试制度的影响下, 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第一要务, 社会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 都是以考试成绩、升学率为尺度, 往往只是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考试科目来抓, 且将之“智育”化了, 而没有真正从思想和实际行动上重视德育工作, 也就更谈不上加强学生的感恩教育了。

2. 家长对感恩教育的认识不够。

(1) 小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还与家庭的环境和教育有关。根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家长已认识到应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但是, 仍然有将近9%的家长还未意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25%的家长只是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他人。调查显示:在周末, 能主动帮父母做家务的小学生不足三分之一, 这一方面体现了现代小学生愿意做家务的意识不强,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方面的意识和方式有所欠缺,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仅仅局限于口头说教, 而未落实到实践中。

(2)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 在成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很多父母认为只要孩子读好书, 考上重点中学、名牌大学就是对自己最好的报答。因此, 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过分溺爱, 包办了孩子的衣、食、住、行, 对孩子的各种要求都轻易地予以满足, 使孩子自然养成了一种错误的观点, 形成了只有索取的价值观, 也就出现了永远无法满足孩子全部心愿的现象, 而孩子们还并认为这是应该的, 根本不懂得回报, 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因此, 家庭教育的过分溺爱是使孩子的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3)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缺失。感恩之心就是要建立在对父母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的认同的基础上, 只有了解父母辛劳的孩子, 才会理解父母为了自己成长所付出的一切价值, 才会用感激之心来善待父母。现在, 相当多的孩子都不了解父母的工作, 父母工作的辛苦他们不了解;父母为生活所承受的压力他们不知晓。而父母为了让孩子集中精力学习文化课, 也不愿意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压力和艰难, 这就造成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 无法激起孩子们的爱心, 从而难以引起他们发自内心的更深刻的感恩情怀。

3. 社会“感恩意识”淡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 产生大量从未出现过的新事物、新现象, 整个社会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给不谙世事的小学生们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足够强的区分事物好坏的意识与能力, 加上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 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而且还蚕食着人们的良知, 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 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 倡导、弘扬感恩文化, 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 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综上所述, 小学生接受感恩教育、增进感恩意识的机会、途径少之又少,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加强力度, 以增进“感恩”在学生中的影响。

三、推进和加强小学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1. 拓展学生的阅读力, 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

众所周知, 书籍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很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寓意都很深刻, 并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阅读, 小学生与书中的文字与图画互动, 感受文中的情感, 受到心灵的启发, 从而达到教师、家长言行说教无法达到的效果。随着社会的发展, 各式各类的书籍层出不穷, 当今小学生阅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但由于教科书里有关感恩的内容有限, 因此, 学校和家长要广开渠道, 为学生提供阅读的机会, 以增进感恩意识的途径。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 社会中的书店、借书馆都是非常适合的地方, 教师和家长应多引导学生进入这样的场所, 并有意识地指导其阅读与“感恩”相关的书籍。

2. 提升教师的示范性, 师生共建温暖之班。

(1) 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首先, 召开系列主题班会深化学生的认识。通过调查可以看出, 有23%的学生几乎没有听过跟恩情有关的故事, 6.28%的学生从没有学唱过感恩方面的歌曲。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不难发现, 即使在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的今日, 仍然有不少学校、班级未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感恩教育。因此, 小学的教师们首先应认识到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并通过营造氛围提高学生对感恩教育的认识, 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 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父母、教师、朋友乃至陌生人给予的恩惠, 所以必须要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这样, 学生才能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心怀感激之情。

其次, 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增强感悟, 借助故事的讲述来加深学生对感恩教育的理解。为了增强教育的效果,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每周或每月别人为自己做过的、自己受到感动的事情写成周记或作文, 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富有生活哲理和感恩情节的寓言故事、童话和伟人故事, 也可以给学生讲或让他们自己讲述一些感人的故事。

(2) 引导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践感恩行为。

首先, 教育学生应从小事做起。对他人的善举和恩情应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 但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 一些简单的行为也是对善意的回报。因此, 应要求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如主动帮助教师擦黑板, 尊重教师, 关心、理解父母, 为父母分忧等。此外, 也可以为自己的感恩对象做一件小事, 如亲自动手做一些感恩卡片, 学唱一些感恩的歌曲, 在特定的时间献给特定的人, 在特定日子为特定的人做一些令其感动的小事情, 等等。

其次, 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 让他们在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将感悟转化为行动。例如,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指导他们承担一定数量的集体劳动, 参加社区服务和社会调查活动等, 使之以实际行动来报答学校和教师的关怀。比如, 主动为学校做好事, 爱护学校的公共财物和花草树木, 保持校园的环境卫生, 等等, 这些既是责任感的反映, 也是感恩意识的具体体现。学会感恩, 这不仅是一种礼仪, 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让学生学会感恩, 是教育所必须承担的责任。

3. 加强校园的文化建设, 全力打造文明之校。

校园是孩子的主要生活环境之一, 因此, 要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就应该与学校互动, 在学校中营造浓郁的感恩氛围。首先, 学校可以通过校园里的各种设施, 通过学校的隐性课程, 如板报、橱窗等, 展示典型的感恩教育案例,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恩教育。当学校有了良好的“感恩”氛围之后, 学生间便会互相带动, 互相学习, 增进各自的感恩意识。其次, 学校可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感恩事例, 组织学生开展与感恩有关的互动, 启发学生知恩、感恩、报恩, 教育学生感谢父母、感谢教师、感谢自然、感谢社会、感谢祖国……使感恩意识真正深入人心。

4. 重视家长的影响力, 积极营造温馨之家。

(1) 使孩子学有榜样、身体力行。孩子仅仅将感恩的条文背熟, 而未切身体验, 也不一定能知道感恩。对不少孩子来说, “感恩”意识的形成, 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 还需要在成人社会中耳濡目染, 去感受、效仿, 也就是说, 必须是用成人社会的“感恩”行为, 不断地对他们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要学生“学会感恩”, 就要解决可供“学”的对象问题, 即成人必须做好“感恩”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因此, 家长不仅要教育孩子遵守有关条文, 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实践, 参加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孩子的品德往往是通过言行来体现的, 而光说不做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因此, 必须做到言行合一, 让孩子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体验, 去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良好的行为模式, 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获取道德的发展。

(2) 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当代学生习惯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 而家长这种“在暗地里的爱”往往使孩子忘记了自己还应感谢家长。因此, 要让孩子在真实的感知中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 将感恩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 从而在内心深处激发出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的情怀与欲望。孩子不知感恩, 责任往往在家长身上:有的家长溺爱孩子, 只求付出, 而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 从而误导了孩子, 使之习惯于索取, 而不知道回报, 影响了其健康成长。因此, 必须让孩子亲自体验一下父母生活的酸、甜、苦、辣, 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碰撞出“感恩”的火花, 激发出感恩的真实情感。

5. 注重社会的影响力, 努力构建和谐之境。

人在社会上不是孤立的, 一个人成长成才, 不仅仅是家庭父母的养育, 还离不开老师、学校、社会、国家的教育和培养, 因此, 要把感恩教育升华到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爱党的层面上, 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如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集体主义教育活动, 增强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爱社会、为社会尽义务的情怀, 让孩子懂得: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 谈何爱祖国;一个有拳拳爱国之心的人必定有浓厚的爱乡之情、爱父母之心。“爱党爱国”的情感不是抽象的, 而是十分具体的:立足本职、建功立业、奉献社会就是对父母最大的感恩, 才是真正的“爱党、爱国、爱人民”。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拥有了感恩的心, 就会用一双感恩的眼睛去审视世间万物, 就会对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 从而理智地面对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拥有了感恩的心, 才会懂得如何去珍惜、如何去创造、如何去给予、如何去奉献;拥有了感恩的心, 各种其他优秀的品德便会在善良、美好的情愫和心灵中应运而生。因此, 从小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不仅是一种礼仪, 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 更是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只有心怀感恩, 人与人之间才会变得融洽, 社会、校园、家庭才会变得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徐芳.推进感恩教育——和谐社会的德育改革[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1) :126-127.

[2]吴柳云.加强感恩教育架起孩子道德支点[J].南方论坛, 2006, (6) :27~28.

[3]丰根凤.关注学生的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 2006, (9) :60-61.

上一篇:酒店宾客服务经理工作职责下一篇:村官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