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2024-04-12

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精选15篇)

篇1: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篇2: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王文诰在《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中称第二首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名篇”。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ppt

2.饮湖上初晴后雨内容分析

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

4.《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及读后感

5.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图片

6.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 苏轼

7.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8.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诗句赏析

9.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篇3: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品读文字的美, 更是一段美的旅程。如在特级教师冯琛莉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中, 有如下字词品读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让我们一起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荡漾。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滟”字中有个“艳”字。

师:“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生:在西湖, 我看到了像水晶一样的湖面。

师: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生:像明晃晃的镜子。

生:像撒了一湖面的水晶宝石。

生:像银河落九天。

【片段二】

师:“方”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你们看看“方”在“水光潋滟晴方好”中是什么意思。

生:正好, 恰恰。

师:你能给“方”换个词吗?

生:正好。

生:刚好。

生:恰好。

师:用“方”好还是用其他字更好?

生:“方”读起来更有韵律。

【片段三】

师: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

生:像被雾气笼罩了。

生: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生:朦朦胧胧的。

师: (播放音乐) 如果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生:雾。

生:柳枝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生:像仙境一样。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吧。

【赏析】

在探寻文字之美的旅程中, 冯老师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她能够采用高超的引导艺术, 带领学生从音、形、义开始, 既看到字词的色彩之美、意境之美, 还能使用声音的艺术来演绎美, 诠释美。

1.由字入景, 细品美韵。

古诗词的美似乎是惊鸿一瞥的美, 不着痕迹, 仅凭寥寥几个浓缩的文字, 万千韵味便全都彰显出来。而读者在品味文字的韵味之时, 便能够获得独特的享受。如片段一中, 冯老师从“潋滟”的字形、偏旁开始铺陈, 学生的眼前便展开了一幅光影闪烁的美丽景色。难能可贵的是, 在文字的感染下, 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观察力, 将“水光潋滟”四个字品读成为一幅动态的画面, 并准确地捕捉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丰富了语言积累。

2.由字入境, 体味精妙。

古诗词的文字之美是自然而然的, 每一个字都那么熨帖, 恰到好处, 既不多, 也不少。如果能够品读这种精妙, 便能够对文字的语感有非常深刻的领悟。在片段二中, 冯老师从“方”的词义开始引导, 让学生明白真正能够与“水光潋滟”相匹配的则只有“方”这个字眼, 从而使得学生把握住了文字所具有的韵律之美, 积累了语感。

3.由字入心, 传达美感。

古诗词的文字之美, 美在字字入心。而当读者被文字所牵引, 整个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这种感觉如果不能通过朗读表达, 便不足以使自己获得释放。如片段三中, 冯老师引导学生从对文字的感觉入手展开品读, 学生内化于心, 不知不觉有了美读的欲望, 此刻因势利导, 效果自然非同寻常。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离开汴京到杭州任通判。这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不愿陷入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旋涡而主动要求出任地方官的。到了杭州,苏轼在政治上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关心民生,颇有建树。另一方面,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也使他流连忘返。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他在汴京二三年创作贫乏的局面,写下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或描摹杭州美景的小诗。尤其后一类诗,更是佳作迭出。苏轼自谓“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便是传诵不绝的好诗。

这是首作于熙宁六年的纪实之作。诗人饮于湖上,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只见湖水漫漫,涟漪阵阵,粼粼波光,赏心悦目。不久,阴云四起,雨丝纷纷,雨雾青山,袅娜多姿。诗人巧用比喻把晴雨变化中的两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得到历代文化者的称颂。“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说:“后两句逐成西湖定评”。从此以后,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名。

诗的一、二句写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西湖景色。晴时近观西湖,波光闪烁,雨中远眺群峰,迷蒙隐约。“晴方好”和“雨亦奇”互文,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光山色。阳光照耀下青山一碧,很美;雨丝飘飘中湖水盈盈,也很美。面对如此动人的景色,诗人悠然神会,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为什么称颂不绝?首先是比喻的新奇。人们常常以物比人。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平时我们说“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苏轼别出新裁,以人比物,用西施比西湖,表现西湖令人心醉的旖旎风光。

比喻是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描摹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绝色美女,为人们所熟知。苏轼以此作比,正是发挥了修辞手段的积极作用。西施的美谁也不能作具体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她是不确定的理想化的美的象征,就此而言,人们又是陌生的。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施形象作比喻,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你觉得西湖的山水有多美就有多美,正像你心目中的西施一样。这样的比喻,既新鲜,又巧妙,极富艺术魅力。

诗人以西施比西湖,也表现出精细的艺术构思。一二句写水光山色,实际已经显示出与美人的联系。古代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是“眉若青山,眼如秋水”,现在也有成语“望穿秋水”。苏轼反其意而用之,由盈盈湖水和叠叠青山联想到美人的眼和眉。为什么用西施为喻呢?这是因为西湖在越地,西施是越人,属同一地区;加之都有共同的“西”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另外,西湖既然“晴方好”、“雨亦奇”,无时不美,这与传说中西施平时光彩照人,即使因病捧心,愁而皱眉也引得东施效颦岂不刚好相似?诗人浮想联翩,巧妙构思,才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篇5:饮湖上初晴后雨拼音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 先施 ,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2.饮湖上初晴后雨朗读

3.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什么季节?

4.饮湖上初晴后雨知识点复习

5.《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赏析

6.饮湖上初晴后雨考试练习题

7.《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课堂实录及赏析

8.饮湖上初晴后雨写的是什么季节

9.饮湖上初晴后雨作者是谁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古诗的意思

译文

在晴日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光彩熠熠,美极了;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浓抹都显得十分自然。

注释

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蒙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篇7:饮湖上初晴后雨

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篇8:饮湖上初晴后雨带拼音

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这是语文教师的特殊使命;将未知转化为新知, 这是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将已知转化为未知, 要求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成为文本细读的“昭昭者”, 能以自己的学养和才情, 深入文本的内部结构, 揭示深层的、话语的、艺术的奥秘;将未知转化为新知, 要求语文教师“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把自己真实、真切、真诚的细读心得, 适时、适度、适宜地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心得, 促进学生微观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冯琛莉老师执教东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获成功, 即在她“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的教学功力和智慧上。

一、微观解读, 使己昭昭

欲教《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师必得先知《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全部艺术个性、审美奥秘和诗学创造, 这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逻辑起点。可惜, 对此鲜有人自我觉悟, 更遑论认真落实了。教师的先知, 即是学生真正的未知, 亦是他们最有价值、最需掌握的新知。

《饮湖上初晴后雨》, 总共不过28字, 算上诗题也不过35字, 除去“潋、滟、亦、妆”4字未识, 其余文字学生都已认得, 求助于课文的4个注解或者工具书, 诗意的理解应无障碍。

那么, 学生读此诗的未知到底在哪里呢?且看冯老师对此是如何分析的。当然, 我们无法直接了解冯老师对《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细读心得, 但细读她执教的课堂实录, 就不难发现, 对于此诗的艺术个性、审美奥妙和诗学创造, 冯老师确乎有着与众不同、精彩独到的解读和感悟。梳理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比

唐诗以韵胜, 贵蕴藉空灵, 故难解;宋诗以意胜, 贵深折透辟, 故易解。缪钺认为:“宋诗运思造境, 贵‘奇’, 故凡落想落笔, 为人人意中所能有能到者, 忌不用, 必出人意表, 崛峭破空, 不从人间来。”自然, 作为宋诗代表的苏轼, 其诗之格调、境界亦不例外。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 就其总体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看, 全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天才设喻上。这一喻, 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言, “遂成为西湖定评”, 从此, “西子湖”成为西湖最美的别称。后人对这一比喻深为折服, 武衍即有诗曰:“除却淡妆浓抹句, 更将何语比西湖?”也许, 苏轼抒发的只是一时的才思, 尽管“西子之喻”非常人所能有能到, 确乎“出人意表、崛峭破空”。但是, 作为读者的我们, 对苏轼这一触景生情的取神之喻却不能作一时之思, 否则, 真是作践了这一“千古之比”。

东坡设喻“西子”, 在冯老师看来, 至少有如下妙处:

其一, 从神韵上看, 西湖之美无论晴雨, 是全天候的;西子之美不分浓淡, 是全景式的, 两者之美皆在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中。

其二, 从气韵上看, 西湖之魂在水, 西子之韵亦在水, 传说西施常在溪边浣纱, 水中鱼儿见其容貌姣好, 因羞怯纷纷沉入江底, 遂有“沉鱼”之比。西施后与范蠡泛舟太湖不知所终, 留给世人一个空灵的问号。

其三, 从风韵上看, 历史上美人如云, 妩媚如貂蝉、雍容如玉环、冷艳如昭君, 但以西湖的清纯、婀娜, 韵致最为神似者莫过于西子。

其四, 从情韵上看, 一为江南秀水, 一为江南秀色, 美都系于人文江南之阴柔一脉。若时光错位, 西子成为西湖的形象代言人仿佛命中注定。

其五, 从音韵上看, 西湖、西子, 首字同声、遥相呼应, 一唱一和却不落痕迹, 非大家手笔不能至。

“审美的选择, 总是在比较中确定, 没有比较也就没有选择” (王先霈语) 。也有诗人以“镜子”“明月”“图画”喻西湖, 但两厢比较则高下立见。按冯老师的解读, 以物喻物, 无生气郁勃之感, 虽有形似的一面, 终落于枯寂。以人喻物, 则神采为之焕然一新, 西湖之音容笑貌呼之欲出, 天生丽质、惹人怜爱。

2.“各随所得、诗无达诂”的妙手天成

对于这个千古一比, 后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解读:一说诗人是以“晴天西湖比之淡妆西子、雨天西湖比之浓抹西子”;一说诗人是以“晴天比浓抹、雨天比淡妆”。两说都各有所见, 各持所据。

但正如古人所言:“读诗者字字能解, 犹然一字未解也。或未必尽解, 已能了然矣。”东坡此喻之妙, 妙在不坐实、不板滞, 以其创作之态, 也只是一时心与景会、取譬在神, 必不拘泥于晴雨二者孰淡孰浓。

因此, 全诗的意境于整体观照中透出一种空灵的美、含蓄的美、朦胧的美, 这种美的格调与韵致, 亦如在历史长河中时隐时现、扑朔迷离终至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西子。于是乎, 晴雨浓淡, 存乎一心, 悠然默会, 各得其所。对此, 冯老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有着精准而巧妙的把握。

3.“我情注物、照之则美”的物我同一

以苏轼的经历“未能抛得杭州去, 一半勾留是此湖” (白居易诗句) 和性情“只恐夜深花睡去, 故烧高烛照红妆” (东坡诗句) 看, 其对西湖之情亦如对美人之爱。还原其创作情境, 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 对西湖的玩赏已逾多年, 湖光山色或潋滟、或空蒙濡染着诗人敏感而精致的生命。那一天, 在西湖游宴终日, 早晨阳光明艳, 后来转阴, 入暮后下起雨来。席间或有歌伎陪饮, 诗人醉意渐浓, 触景生情、睹物思人, 于是, 在可以想见的兴会与氛围中, 这一千古佳构、神来之比应运而生。东坡晚学李白, 可谓无酒不成诗啊!

若将全诗作一整体观照, 则取譬之表的背后所隐匿着的是天才的拟人之思。诚如冯老师在师生对话中所言, 西湖即一天生丽质的大美人, 全诗的所有意象都凝聚为一主意象———美人在妆扮。水光潋滟是一种妆扮, 山色空蒙亦是一种妆扮, 由此联想开去, “接天莲叶”是一种妆扮, “映日荷花”是一种妆扮;“乱花迷眼”是一种妆扮, “浅草没蹄”是一种妆扮……美人梳妆, 惹人多少美好的遐想。意识到这一点, 我们才能更好地解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这两句诗。对于西湖之景的刻画描摹, 苏轼为何不写垂柳、长堤、小桥、黄莺、鲜花、游鱼、画舫、丽人?为何不写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柳浪闻莺?为何独独写水光和山色?其实, 苏轼所写, 非实写, 而是意写, 通过意写来写意, 写西湖如美人在梳妆之意。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蒙”, 苏轼所写皆为西湖通体之肤色, 肤色即水色, 潋滟是水色, 空蒙亦是水色。水的生命、水的精神, 呈现出“淡妆浓抹总相宜”之水的肤色。

由水色联想到肤色、肤色联想到化妆、化妆联想到美人, 于是, 我们发现, 爱湖光山色与爱绝代佳人之间, 有着某种深层的、内在的精神同构。正是对西湖的这份醇厚如酒的爱怜, 驱使着诗人天才的想象和精致的感觉, “写气图貌, 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 亦与心而徘徊。”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句) 西湖以自然之美赠与诗人, 诗人则以审美之心加以回应。

从某种意义上讲, 苏轼在诗中所面对、所赏玩的并非一个完全自然的西湖, 而是对一个沉醉于湖光山色中的、超越了日常功利生活的自己的欣赏。也因此,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是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门径。令人称快的是, 冯老师是这样解读的, 也是这样实施教学的。

金圣叹在《水浒传》“楔子”总评中说:“今人不会看书, 往往将书容易混账过去。于是古人书中所有得意处, 不得意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付之于茫然不知。”“吾特悲读者之精神不生, 而将作者之意尽没, 不知心苦, 实负良工。”

冯老师对此诗的独到解读, 则将东坡先生于诗中所隐匿的无数方法、无数筋节, 悉皆一一挑明、指与人看, 作者之意在冯老师心中早已昭昭如日月通明。

二、适度导读, 使人昭昭

自己成为昭昭者, 已属不易, 但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知音级的读者而已。语文教师的艰巨使命, 在于不光自己要昭昭, 更要让自己的学生也昭昭。当然, 限于学生的心智、学识和阅历, 其昭昭的程度、广度、高度、深度和厚度, 自然不能与教师自身相提并论。但是, 如何深入浅出、因势利导, 使学生也能适时、适度地感悟和理解此诗的种种秘妙、个性和魅力, 实在是语文教师肩上最为重要的责任, 也是最富挑战性的职业使命。

这节课令人称奇的地方, 正是这种“使人昭昭”的功力和智慧。

1. 渗透“诗眼意识”, 让学生高屋建瓴地读诗、悟诗。

诗的创作是一个直觉明了的过程, 诗的呈现是一种整体圆融的形式, 因此, 诗的领悟和解读, 也需要一个整体的、直觉的把握和洞察。诗眼意识, 有助于学生从整体的视角高屋建瓴地觉知诗的意境和蕴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的诗眼即在“西湖比西子”这一千古设喻上。而这一诗眼意识, 在教师引领学生细读全诗时, 得到了巧妙的渗透和落实。

首先, 细读的逻辑顺序被设定为“后两句———前两句———后两句”, 这一过程既解构了诗本身的写作顺序, 同时也解构了学生自然阅读的顺序。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设计, 显然是为了凸显诗作中的千古一比。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曾经两度聚焦在“西湖比西子”这一诗眼上, 第一次拈出诗眼, 是为了让学生对“西子”这一审美形象有个初步了解和印象, 以便为他们深入解读诗眼铺垫必要的历史、文学常识, 但初次接触, 对西子的感受只是定位在一个“美”字上, 美貌、美丽、美好, 这样的处理是极有分寸的。第二次拈出诗眼是在细读了诗作的前两句之后, 此时, “西湖比西子”的神喻已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但这次聚焦显然和第一次不同, 美是一样的, 而对于美的内涵的解读则更进了一步, 美被分成淡妆之美和浓抹之美两种形态, 两种形态各具风姿、各领风骚。

其次, 诗眼意识也对诗作前两句的细读形成一个向心力。教师以“西湖真的如西子那样美吗?”一问撬动了前两句的细读, 于是, “水光潋滟”是美的, “山色空蒙”是美的;“晴方好”是美的, “雨亦奇”是美的。晴雨景致, 美不胜收。这就为下一步深度解读诗眼铺垫了良好的意象基础和情趣阶梯。

最后, 在二次解读诗眼之后, 教师顺着“美人妆扮”这一思路, 将西湖的晴雨之美扩展至晨暮之美、四季之美, 从而深化了学生对“总相宜”的感悟, 这既是对诗眼的再解读, 也是对诗眼的审美提升。

总之, 诗眼意识的楔入和渗透, 使学生对全诗的读悟不再作一次性的平面扫描, 而是围绕诗眼作螺旋式上升, 如层层剥笋, 又如步步登高, 站在诗眼这一绝顶上, 对全诗自然就有了“一览众山小”的眼界和胸襟。

2. 彰显“比较意识”, 让学生个性鲜明地读诗、悟诗

如果只是满足于泛泛了解《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 那么, 比较与否似乎意义不大。但是, 这样的解读, 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进入读诗的堂奥和门径。因此, 还要深入一些, 而深入的基本策略就是比较分析。比较的关键在于寻求诗的“这一个”而非“这一类”, 即这首诗的特殊矛盾、个性差异。从教学实录中我们不难发现, 冯老师在课堂上至少有意识地安排了三次比较性解读。

第一次在导入环节:

现代诗人艾青曾经写道: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同学们, 你们猜, 诗人笔下那不小心落于人间的明镜是什么?

又曾有一位诗人周起渭这样写道: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他把西湖比成什么了?

早在一千二百多年前, 那位即将离开杭州的白居易, 他又挥笔写下: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此时, 他眼中的西湖就像是什么?

那么, 在苏轼的眼里, 西湖又像是什么呢?

这次比较, 一在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是为下一环节的个性化比较铺垫台阶。

第二次在细读环节:

还记得吗?有人说西湖像一面———生:镜子。

有人说西湖就像一轮亮晶晶的———生:明月。

还有人说西湖就像一幅———生:图画。

可是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却像什么呢———生:西子。

第二次比较, 意在引发学生对“西湖比西子”的个性化思考和解读。其教学的潜台词是:有人将西湖比作镜子、比作明月、比作图画, 可是苏轼为什么不作这样的比喻?为什么他的眼中西湖却像西子呢?

第三次在结课环节:

西湖的美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的, 在每个人的眼中都是不一样的。

在艾青的眼中———月宫里的明镜, 不幸失落人间。

在周起渭的眼中———若把西湖比明月, 湖心亭似广寒宫。

在白居易的眼中———湖上春来似图画, 乱峰围绕水平铺。

而在苏轼的眼中却是———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至此, 这一千古之比的审美张力和艺术魅力早已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比较读诗, 不在非要比出一个谁高谁低、孰优孰劣, 而在比出矛盾、比出差异、比出个性、比出特征。通过与镜子、明月、图画的比较, 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和领悟到西湖的天生丽质, 以及诗人对西湖的那份入骨入髓的爱怜。

3. 唤醒“示现意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读诗、悟诗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中指出:“一种境界是否能成为诗的境界, 全靠‘见’的作用如何。要产生诗的境界, ‘见’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第一, 诗的‘见’必为‘直觉’。”“第二, 所见意象必恰能表现一种情趣。”他进一步指出:“凝神观照之际, 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 一无比较, 无分析, 无旁涉, 结果常致物我由两忘而同一, 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 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理互相渗透。”此种境界实为诗的境界。

当然, 朱光潜先生是从诗的创作角度来阐释这种“见”的机制和特征的。事实上, 读诗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真懂诗者, 必有饱满的“示现意识”。示现就是把实际上不见不闻的事物想象得如闻如见。这就要求读者有很强的知觉复现能力, 更要有很强的想象能力。对此, 冯老师可谓深谙此道、深得读诗三昧。

“潋滟”一词的理解, 在诗中是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理解的同时, 又不破坏诗的意境呢?冯老师采用的就是“示现策略”:

生:老师, 什么叫“潋滟”?

师:让我们一同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 它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与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一荡一荡。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有个“艳”字。

师:是啊, 那一定是非常漂亮的, “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 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

师:同学们, 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

师:同学们, 这水光潋滟的景色够美吧, 难怪苏轼会说———

生: (接读) 水光潋滟晴方好。

这是再典型不过的诗的读法!没有以词解词的呆板, 没有概念界定的机械, 一切都是“象”的激活、提取、呈现和叠映, 一切都是情趣、情味、情韵的自然流露。“水光潋滟”是作为意象而非作为概念进入学生心田的。

要示现诗的境界, 很重要的一条是“我情注物, 辞以情发”。唤醒、调动、激荡学生的内心情感, 投入地置身于诗的想象世界, 是冯老师在“示现教学”中的又一举措:

师:雨中的西湖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 来, 看看吧! (看课件, 随着音乐, 教师轻声描绘:山变了———房子也变了———树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了)

师:如果此时, 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西湖上雾蒙蒙的。

生:好模糊, 就像摄影时对焦没对准。 (笑声)

师:呵呵, 这么专业的术语都出来了。

生:看到了柳树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师:嗯, 好诗意啊!

生:房子朦胧了。

师:是啊, 房子朦胧了, 眼前的一切都像是披上了一层轻纱, 像走进了———

生:像走进了仙境一样。

师:你就是那位仙人! (笑声)

生:像是走进了神秘的世界。

师:那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雨中吧, 谁愿意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

朦胧、奇妙的感觉, 与其说是由文字解读所得, 不如说是学生投入地置身于想象中的诗的境界所得。因为投入, 我之情趣方能投射到由想象所呈现的物之意态中, 从而获得某种愉悦的审美体验。这里, 教师的一句“你就是苏轼”的心理暗示至为重要。

篇9:《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齊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4.这节课我们在古诗中漫步,在西湖边畅游,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快乐,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还有许多诗人也用他们的笔,赞美祖国的山河,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课件出示:课后积累)

篇10:《饮湖上初晴后雨》扩写

一天,苏轼和弟弟苏澈、妹妹苏小妹以及朋友秦少游一起去西湖划船、吟诗、喝酒作乐……

正当大家玩得起劲时,苏轼发现手中的酒杯荡着少许波纹,于是,伸手一接——咦,下雨了!这时,偌大的西湖就像被一层白纱笼罩了起来,迷迷蒙蒙的,好似仙境;仿佛整个湖只有一只游船,只听得见其他游人若隐若现的说笑声。雨中的西湖就像披着白纱的仙子,美丽至极。

不知过了多久,雨停了,那层迷茫的雾气消失了,阳光下,呈现在眼前的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让人眼前一亮。而西湖的景物也因雨的洗礼而变得更加苍翠、美丽。湖面散发着闪亮的光芒,使人不由自主的喜欢它。

望着眼前美丽、奇特的景象,苏轼心头的万千思绪组合在一起,他马上取来笔、墨、纸,写下了一首绝世好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而诗歌的名字就叫——《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一个拥有着无与伦比美景的美丽的湖泊,就是因为它的美,所以这时候,我和我的朋友拿上酒,泛舟湖上,坐在乌篷船里,一边欣赏着西湖的景色,一边小口小口的饮着酒,真当是惬意至极。

早晨的湖面上生起了一层层薄雾,像少女的纱巾一样,穿插飘渺围绕在远处的山峦之中。这些薄雾若有若无,朦胧的山峦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秀美的身姿显现出来一样。

湖面细观,看到南北走向的苏堤,它像一条玉带一样,镶嵌在清澈的湖面上。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波光闪烁,堤上的柳树枝条像少女柔软顺滑的青丝一样随风摆动。

当我走在苏堤南端上的时候,在柳浪闻莺处,看见游人在向河中抛撒鱼食,那鱼极其灵巧,迅速的像一个五彩球一样团在一起,为抢食,有的鱼跳出水面。又让我想起了古时女子嫁娶时在闺阁上所抛的花球,那球抛弃时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接着又以双龙戏珠的场景在闺楼下变幻莫测。

不知何时,淅淅沥沥的下起了细雨,雨点就像一滴滴晶莹的珍珠落在西湖之上,使得原本平静的湖面荡起了一圈圈涟漪,打伞的游人急匆匆的奔向前方,把西湖衬托得更显妖娆,不禁我想起了美丽的传说——白蛇传故事。美景催人思,那么美妙的环境中催生出那么动人的故事,也在情理之中。

傍晚,当月亮从远处那山峦窜出来的时候,湖面上像洒下了一片片、一层层的鳞光一样闪烁着、跳跃着映入我的眼帘,景色非常迷人。那湖中的三潭像宝葫芦一样矗立在湖中央——真是美极了!

西湖的景色说不完道不尽,而又能把它比作袅袅婷婷的美人西施,来与之媲美,西湖的景色,真的就像西施一样,无论是晴天中的清雅西湖还是雨天中的艳丽西湖都是那么的使人陶醉,使人迷恋。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来到了杭州西湖。

我们来到了西湖岸边,欣赏水光如镜的西湖,湖水无暇翡翠、碧波荡漾,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向远处看,西湖的风景尽收眼底,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多孔桥,还有那重重叠叠的山峰,古塔名寺,处处皆景。几艘游船在水中游玩,他们有三人一船的,有五人一船的。他们有的在水中嬉戏,有的任凭小船在水中飘荡,显出一副悠闲自在的画面。在湖的中心,有一个小岛,岛上楼台小亭、花木繁茂、风景如画,这就是西湖有名的湖心岛。往近处看,湖边种着一排排柳树,柳条一根根的垂下来,柔软的枝条随着风在空中微微的摆动,树叶碧绿碧绿的,长长的,尖尖的,象女孩子的长辫子一样。垂柳倒映在水中,使西湖的水更绿了。

正当我们欣赏这美景时,突然下起了蒙蒙的细雨,烟雾弥漫。我漫步堤岸,霏霏的细雨下着,西湖的水涌上岸来,发出啪啪的声音。我深吸一口气,感到十分舒服,空气像被过滤似的。看,远处的山朦朦胧胧,他们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别有一番奇景。近处,湖里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像一个个大大的圆盘子。露珠在上面滚动,就像一粒粒晶莹剔透的珍珠。粉红色的荷花在绿叶的衬托下脱颖而出,显得格外艳丽。

篇11:《饮湖上初晴后雨》翻译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篇12:《饮湖上初晴后雨》作文

一只没有栓住的舟子停在湖边,苏轼见状,笑道:“是哪位船夫粗心大意,没有把这舟子管好,就让苏某借用一下罢。”苏轼将船一拉,一个翻身,便上了船。

苏轼坐在小舟上,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在两山之间游玩,雾气像轻纱一样披在山肩,将朝阳的光芒羽化。一股清凉的风将轻纱一角掀起,日光趁机射出几束来,在潋滟的水上变成了闪闪的金鳞,远处山上升起的袅袅炊烟,慢慢和雾气融为一体。渐渐地,青山将轻纱褪下,金光从山顶绽放,风儿将柳枝吹拂,水面被枝条划过的痕迹慢慢平息,船下荡漾的湖水使湖面变得波光粼粼,啊,又是另一幅西湖之晨。

山肩又披起了轻纱,金鳞被朝阳悄悄收回,霎时,千万细针落入水中,一个个水圈扩散开来,银光闪烁其间,好似天空赐给西湖的银镯。远处的树木也披上轻纱,空蒙的山色,和起伏的湖水,仔细聆听,还有着婉转的歌声。

“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啊!”苏轼赞叹道。

太阳出来了,雨依然没有停,万束金光把银针转为金线,银镯变成金环,闪闪金鳞又是一片。绿水青山,鸟语花香,含苞的小荷与荷叶窃窃私语,白云飘过,是一片蓝天。

苏轼心想:“这美丽的西湖不是好比美女西施吗?无论是以什么样子出现,都是那么美丽,和谐。”于是,这千古佳句便脱口而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13: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篇14:《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借助预习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自然成诵。 2、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鳌钡却视锕怪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使学生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预习安排: 1、熟读古诗,初步了解诗句的大概内容。 2、积累一两首描写西湖的诗歌。 3、积累一些描写自然景色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与过程 学情预设 应对策略 修改反思 一、常规训练。 学生朗诵描写西湖景色的诗。 二、激趣导入。 你们去过西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西湖。 我们大多数同学都没去过西湖,让我们随着下面这些图片感受一下西湖美丽的风光。 出示西湖景色的图片。 三、了解作者。 大诗人苏轼曾两次在杭州做官,他对西湖的景色最为喜爱,你了解苏轼吗?能否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 四、揭题,导入诗文 1、苏轼第一次在杭州做通判时,他写了《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2、初读诗句 3、同学们对这首诗都进行了预习,能谈谈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吗? 五、深入品读。 苏轼写得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千古名篇,历来被大家所传诵,你觉得这首诗哪些词用得很精妙? “水光潋滟”是一种什么景象? 这时你就是诗人,泛舟西湖,放眼望去,你还看到什么? 还有用得妙的词吗? 此时此刻,山、水、人都笼罩在丝丝细雨中,诗人又大声赞叹到------- 接着谈。 诗人泛舟西湖,饮酒观景,无论是水光潋滟,还是山色空鳎都使他身心愉悦,他大声吟诵着----- 六、总结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朗诵。 可以结合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介绍。 学生汇报,指名进行整合。 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b.地点――湖上舟中; c.干什么――饮酒聊天 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指名2-3人汇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1、“晴方好”的“方”,一个“方”字,就把西湖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 用联系上下句的方法。 用查字典的方法。 微波粼粼,水面上像撒上碎金子。 水波荡漾、浮光跃金…… 生想象画面。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 “奇”用的好,突出了雨中西湖的奇妙之美。 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若隐若现…… 生:山色空饔暌嗥妗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宜”用的好,突出了西子无与伦比的美。 生举例说明。 作者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湖比作西施,突出西湖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都那么美。 生齐诵全诗。 喜悦、激动、赞美。 指名配乐朗读。 学生可以从对作者的了解,古诗的表达方法,学习古诗的方法等方面谈收获。 小结: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创作了大量描写西湖景色的诗,因此,为西湖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西湖为杭州平添了妩媚动人之处。 你能用一两句话表达你欣赏了这些图片之后的感受吗? 据说“苏堤春晓”和“三潭印月”这两处景观因苏轼而得名。幻灯片出示两处景观。 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和抑扬顿挫。 那“方”字该怎样理解呢?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幻灯片出示“方”的解释,学生选择。 还有哪些词能形容这种景象? 幻灯片出示描写潋滟的四字词。 这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吟道----- 一个“方”字,就把水光潋滟,恰到好处的美展示出来了,用的多妙啊! 雨中西湖是一种怎样的美? 幻灯片出示四字词。 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生活中见过淡妆浓抹吗? 是啊,西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所以,一个“总相宜”就突出了她的天生丽质。 作者仅仅是在赞叹西施的美吗? 作者以美人喻美景,既彰显了西湖之美,又因二者都有一个西字,西湖从此被冠以“西子湖”的美名。 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 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读这首诗。 教师幻灯片出示学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晓诗题; 抓字眼,明诗意; 想诗境、悟诗情。

篇15:《饮湖上初晴后雨》诗句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古诗的意境,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天,苏轼和他的朋友坐船游西湖,他们一边饮酒,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起初还是阳光明媚,后来突然下起了雨。苏轼被这奇妙的景象迷住了,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绝句。那就是――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读诗题,也要读出节奏来。(师画节奏:饮/湖上/初晴后雨)按照节奏,再齐读一遍诗题(生再次齐读)。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诗人笔下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抽读字词。(课件出示,指名认读,评价后齐读)

3.抽读诗句。(课件出示,指名读,评价后齐读)

4.师范读,划分节奏。(配乐范读)

一边听老师读,一边画出古诗的节奏。课件出示划分节奏的诗句,学生对照检查。

5.再次指名读古诗。师生评价后再读。(分小组或男女生赛读,再全班齐读)

6.同学们真不错!大家已经会读古诗了,接下来该做什么?(理解诗意)你知道哪些理解诗意的方法呢?(出示自学提示,学生一起读一读)读完了吗?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这些方法学习古诗,理解诗意,和同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三、吟诵品读,深入感悟

1.品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1)刚才读了诗题,我们就已经知道,诗人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景色。那么诗中的哪一句是写西湖晴天的美景呢?(出示第一句诗)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诗?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这句诗描写的是西湖的什么?(板书:水)

(2)晴天西湖的水怎么样?诗也用哪个词来描写此时西湖的水?(板书:潋滟)“潋滟”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孩子们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出示潋滟图片)同学们,这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这就叫水光潋滟。

(3)晴天的西湖就是如此的美!假如你就是苏轼,在万里无云的晴空下,此刻你正在西湖之中的游船上,迎着徐徐微风,你惬意地举起酒杯。这时,除了波光闪闪的湖面,你还会看到哪些美景呢?(生自由想象说话,师随机点评)

2.品读第二行诗“山色空蒙雨亦奇”

(1)刚刚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间又下起雨来了。苏轼所见到的雨中的西湖又是怎样的呢?你从哪句诗知道的?(出示第二句诗)这里是写雨天的什么?(板书:山)(指名读,齐读)

(2)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描写此时的山?(板书:空蒙)“空蒙”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拿起书,我们一起来读读注释。(指着空蒙图片)这就是云雾迷茫的样子,这就叫山色空蒙。我们张家界的天门山也经常是雨雾迷茫的样子,这也可以叫做“山色空蒙”。

(3)雨中的群山云雾迷茫,就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若隐若现,恍如仙境一般,诗人不禁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板书:奇)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用一个“奇”字来概括了雨中西湖的特色。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读出它的美妙,读出它的神奇。(生齐读)

(4)引读前两句诗,品出韵味

其实,一句诗,你仔细品读,就会读出它的韵味。我们再来看这两句诗:晴天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生齐读),雨天的西湖是――山色空蒙雨亦奇(生齐读)

风和日丽,当我们漫步西湖边,我们会赞叹道――水光潋滟晴方好(男生读)

细雨蒙蒙,我们荡舟西湖中,我们也会赞叹道――山色空蒙雨亦奇(女生读)

3.品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苏轼享受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两种不同的美,见到如此美景,诗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了谁?(板书:西子)你从哪儿知道的?(出示:欲把西湖比西子)

(2)知道西子是谁吗?(西施)西施又是什么人呢?(生自由答,师略作补充)

(3)诗人把西湖比作了西施,是因为他们都很――美!西施到底有多美?哪一句诗告诉了我们?(出示第四句诗,生齐读诗句)

(4)淡妆和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你知道各有什么特点吗?(学生自由谈,淡妆素雅,浓抹鲜艳明丽)

舞台上那些漂亮的演员们鲜艳亮丽的装扮是――浓抹,

生活中那些爱美的女孩子清新淡雅的装扮是――淡妆。

(5)那西施是着淡妆好呢还是浓抹好?诗人是怎样说的?(都好,总相宜)

(6)西施天生丽质,无论是化淡妆,还是化浓妆,都是那么的合适。这西湖就像西施一样,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清晨还是黄昏,不管是春天还是秋天,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那么奇妙无比,令人神往。想到这里,诗人不禁赞叹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出示三、四句,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诗句

1.西湖美景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前去观赏,留下了不少千古佳句。(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是诗人杨万里笔下夏天的西湖。

2.请大家自己读读古诗。(学生自由读)

3.全班齐读。

上一篇:茶陵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学习25问下一篇:摩尔庄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