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

2024-05-02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精选6篇)

篇1: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

The light of the water is good, the mountain is dark and rain is also strange;

The west lake is better than the west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篇2: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

1、我要认识“亦、妆”两个字,有感情有节奏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我要大胆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3、我要激发自己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学习重点: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学习难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知识链接:

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

学习过程: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李白笔下雄伟壮观的美景,今天我们再跟随诗人苏轼去人间美景——西湖去游览一番吧!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1、我能借助拼音读古诗,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能读好下列字词,还可以借助注释理解意思。

潋滟 liànyàn 空蒙 kōngméng

淡妆浓抹 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 xiāngyí

3、我能流利读通诗句: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诵读时要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

(三)熟读成诵,体会诗意

1、这么美的诗,我要多读几遍,并边读边想象画面。

2、体会诗意。我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还不懂什么?标记下来想办法弄懂后,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意思是诗人在西湖( ),起初湖上( ),后来( )。“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的意思是。

3、诵读古诗,体会诗情。

西湖真美!我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还能想着画面背下来!

(四)课后检测:

《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中,其中一句比喻句是,把 比作 ,抒发了作者对的赞美。

篇3: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名师教案

品读文字的美, 更是一段美的旅程。如在特级教师冯琛莉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堂教学中, 有如下字词品读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让我们一起来猜猜“, 潋滟”两个字可能跟什么有关?

生:跟水有关, 因为这两个字都有三点水。

生:水波荡漾。

生:肯定是很美丽的, 因为“滟”字中有个“艳”字。

师:“潋滟”让我们看到了水波荡漾的样子。你在哪里见过这水光潋滟的画面?

生:在西湖, 我看到了像水晶一样的湖面。

师:阳光照耀着水面, 你觉得这水面像什么?

生:像明晃晃的镜子。

生:像撒了一湖面的水晶宝石。

生:像银河落九天。

【片段二】

师:“方”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你们看看“方”在“水光潋滟晴方好”中是什么意思。

生:正好, 恰恰。

师:你能给“方”换个词吗?

生:正好。

生:刚好。

生:恰好。

师:用“方”好还是用其他字更好?

生:“方”读起来更有韵律。

【片段三】

师: (出示:山色空蒙雨亦奇) 你眼前的山是怎样的?

生:像被雾气笼罩了。

生:像披上了一层薄纱。

生:朦朦胧胧的。

师: (播放音乐) 如果你就是苏轼, 喝着杯中的酒, 赏着西湖的美景, 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生:雾。

生:柳枝随着风儿轻轻地飘着。

生:像仙境一样。

师:那就让我们把这种朦胧、奇妙的感觉读出来吧。

【赏析】

在探寻文字之美的旅程中, 冯老师无疑是一个高明的导游。她能够采用高超的引导艺术, 带领学生从音、形、义开始, 既看到字词的色彩之美、意境之美, 还能使用声音的艺术来演绎美, 诠释美。

1.由字入景, 细品美韵。

古诗词的美似乎是惊鸿一瞥的美, 不着痕迹, 仅凭寥寥几个浓缩的文字, 万千韵味便全都彰显出来。而读者在品味文字的韵味之时, 便能够获得独特的享受。如片段一中, 冯老师从“潋滟”的字形、偏旁开始铺陈, 学生的眼前便展开了一幅光影闪烁的美丽景色。难能可贵的是, 在文字的感染下, 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力和观察力, 将“水光潋滟”四个字品读成为一幅动态的画面, 并准确地捕捉到其中的韵味所在, 丰富了语言积累。

2.由字入境, 体味精妙。

古诗词的文字之美是自然而然的, 每一个字都那么熨帖, 恰到好处, 既不多, 也不少。如果能够品读这种精妙, 便能够对文字的语感有非常深刻的领悟。在片段二中, 冯老师从“方”的词义开始引导, 让学生明白真正能够与“水光潋滟”相匹配的则只有“方”这个字眼, 从而使得学生把握住了文字所具有的韵律之美, 积累了语感。

3.由字入心, 传达美感。

古诗词的文字之美, 美在字字入心。而当读者被文字所牵引, 整个人就会有一种特别的美感, 这种感觉如果不能通过朗读表达, 便不足以使自己获得释放。如片段三中, 冯老师引导学生从对文字的感觉入手展开品读, 学生内化于心, 不知不觉有了美读的欲望, 此刻因势利导, 效果自然非同寻常。

篇4: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

宋神宗熙宁四年,苏轼离开汴京到杭州任通判。这是因为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但又不愿陷入变法和反变法的斗争旋涡而主动要求出任地方官的。到了杭州,苏轼在政治上赈济灾民,监督捕蝗,关心民生,颇有建树。另一方面,西湖和钱塘江的美景也使他流连忘返。充实的生活改变了他在汴京二三年创作贫乏的局面,写下许多反映民生疾苦或描摹杭州美景的小诗。尤其后一类诗,更是佳作迭出。苏轼自谓“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之二)便是传诵不绝的好诗。

这是首作于熙宁六年的纪实之作。诗人饮于湖上,开始天气晴朗,阳光灿烂,只见湖水漫漫,涟漪阵阵,粼粼波光,赏心悦目。不久,阴云四起,雨丝纷纷,雨雾青山,袅娜多姿。诗人巧用比喻把晴雨变化中的两湖比作绝代佳人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句得到历代文化者的称颂。“此是名篇,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陈衍《宋诗精华录》中说:“后两句逐成西湖定评”。从此以后,西子湖成为西湖的别名。

诗的一、二句写处于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西湖景色。晴时近观西湖,波光闪烁,雨中远眺群峰,迷蒙隐约。“晴方好”和“雨亦奇”互文,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水光山色。阳光照耀下青山一碧,很美;雨丝飘飘中湖水盈盈,也很美。面对如此动人的景色,诗人悠然神会,写下了千古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两句诗为什么称颂不绝?首先是比喻的新奇。人们常常以物比人。曹植在《洛神赋》中形容宓妃“翩若惊鸿,婉如游龙”。平时我们说“站如松,坐如钟,睡如弓”。苏轼别出新裁,以人比物,用西施比西湖,表现西湖令人心醉的旖旎风光。

比喻是通过人们熟悉的事物描摹事物的性状的修辞方法。西施是历史上著名的绝色美女,为人们所熟知。苏轼以此作比,正是发挥了修辞手段的积极作用。西施的美谁也不能作具体的描述,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她是不确定的理想化的美的象征,就此而言,人们又是陌生的。以既熟悉又陌生的西施形象作比喻,调动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你觉得西湖的山水有多美就有多美,正像你心目中的西施一样。这样的比喻,既新鲜,又巧妙,极富艺术魅力。

诗人以西施比西湖,也表现出精细的艺术构思。一二句写水光山色,实际已经显示出与美人的联系。古代作品中传统的描写是“眉若青山,眼如秋水”,现在也有成语“望穿秋水”。苏轼反其意而用之,由盈盈湖水和叠叠青山联想到美人的眼和眉。为什么用西施为喻呢?这是因为西湖在越地,西施是越人,属同一地区;加之都有共同的“西”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是非常自然的。另外,西湖既然“晴方好”、“雨亦奇”,无时不美,这与传说中西施平时光彩照人,即使因病捧心,愁而皱眉也引得东施效颦岂不刚好相似?诗人浮想联翩,巧妙构思,才写出如此动人的诗句,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篇5: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濛,一作“蒙”。亦:也。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篇6: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古诗

今天我们来赏析的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当时苏轼在杭州做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

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赏析

在众多描绘西湖美景的诗篇中。苏轼的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可以说是最为脍炙人口的一首。从诗的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边饮酒,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诗的首句即写阳光照耀下荡漾的湖波,次句写雨幕笼罩下飘渺的山影:“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灿烂的阳光洒在西湖上,粼粼的`水波跳跃闪烁,这样的景致是多么的美好;下雨之后,迷茫的雾气充满山峦,回旋不定,那样的景致又是多么的奇妙。诗人开篇直入湖光山色,从内容上不但照应着标题中的“湖”字,而且点出“初晴”。“水光潋滟”写的是湖中初晴之景,“山色空蒙”写的是雨后初晴的山景。“晴方好”、“雨亦奇”更是蕴含着诗人面对美景所产生的喜悦之情。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 读者不仅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以想见诗人挥毫时的兴奋情状及其洒脱开阔的胸怀。

在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以貌取神,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比喻传达出湖山的神韵:“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就像当年的越国美女西施一样,不管是浓妆,或是淡抹,都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美。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古时候的越国之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也得到了后人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下一篇:读荀子劝学有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