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2024-04-29

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精选7篇)

篇1: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善南小学国防教育工作总结

面对学校国防教育的形势,根据社会事务局指导思想。我校坚持教学改革与教研创新相结合,积极探究学校国防和人防课程教育的思路,大力提升我校国防教育工作水平,倾全校之力,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好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我校对开展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加强国防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国防意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前途,关系到青少年能否成为祖国和人民所需要的合格接班人。俗话说,“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安全统一和稳定。无论是确保国家的内政不被干涉、主权不被侵犯、领土不被分割,还是实现祖国统一,促进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安居乐业,都不能没有强大的国防。在中学阶段适时进行国防教育,是党中央的一项英明决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必须在完成科学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开展国防教育系列活动,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做好它。

二、我校开展国防教育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学校以改革为动力,以科研为先导,积极探索现代化九年义务办学规律,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提高,以“强健意志体魄,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普及国防知识”为总体目标,进行了以下活动: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

1、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国防观念,增强国防意识。

2、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国史、军史的教育,帮助同学们了解中国人民革命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

3、进行科技强军、国防军事形势教育,增强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报效祖国的责任感、紧迫感。

4、定期进行远足野營军事化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顽强的意志。

5、向青少年普及国防军事知识,了解重大国防事件,居安思危,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

(二)、实施国防教育的措施

1、发挥品德与社会课课堂主渠道作用,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国防知识,把知识的传授与国防教育爱国、报国结合起来。

2、利用宣传栏、黑板报、读报栏,广泛张贴国防教育知识,创设较好的学习氛围。

3、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结合国内外重大时事,对学生进行有国必有防、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育。

4、通过纪念日,举办演讲会、报告会、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树立建设强大祖国的思想。

5、抓好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延伸和拓展。要通过观、读、议、写、讲、训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国防观点。观:组织学生观看优秀爱国主义影片,特别是《上甘岭》、《甲午风云》等涉及到国防教育的影片。读: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五篇以上有关国防教育的文章,并作好内容摘要,写好心得笔记,定期交老师审核。议:在周会课上选择辩论主题如:“当兵傻不傻”、“小家与大家”、“让出一 些国土可以吗?”等论题,让学生面对面地争一争,议一议。唱:以班级为单位举行一次军歌歌咏比赛。像《一、二、三、四歌》、《大海,啊故乡》《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望星空》等军歌,要求学生人人会唱。写:就是组织学生电视台小记者对熟悉的军人及身边的“优秀学员”进行采访报道,歌颂他们的崇高品质。训:就是训练学生顶酷暑骄阳,像解放军一样摸爬滚打来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

三、工作中,仍有一些困惑。

1、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长时间的和平环境,许多同志和学生产生麻癖思想,中考升学率的竟争,迫使不得不对人防教育流于形式。

2、由于人防知识教育课只安排5课时的讲座。

3、人防演练,人防知识教学用具等活动的开展都很困难。导致人防教育不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新的推进。

总之,我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习总书记“平战结合、为民造福”的方针指引下,我校将不断地取长补短,优化我校的国防教学。

篇2: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我所在市局党组及街道党委办事处党委领导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全体干警的积极参与,为积极争创人民满意司法所和群众人民满意司法所和群众满意诚信法律服务单位的满意活动为抓手,牢牢把标本兼治、创建并举、务实求效落实到实处,做到三个结合,即抓行风与抓队伍相结合,抓当前问题与抓长效机制相结合,抓共性问题与抓个别问题相结合,围绕重点内容,讲究方式方法,狠抓措施落实,突出实际效果,使全体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思想政治和业务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

一是抓学习,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我们严格按照市局统一要求,以求共识、统一思想;二是使全体干警达到三个提高,即克服通常观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克服松懈思想,努力提高工作整体合力,克服应付观念,努力提高法律服务水平。

为了确保政风行风评议工作取得成效,我们加强了政风行风长效机制。一是首问负责制,规定对群众的咨询、来访的第一位接待人实行首问负责制,群众发硬的问题能够当场解答的要予以当场解答,不予受理的要告知当事人应该到哪里解决;二是实行了政府公开,公示承诺制,即涉及本部门办理的案件、程序、期限、收费标准一律公开;三是重新完善了所内部规章制度,按照行风政风评议的标准和要求使各项工作措施更加趋向规范化、制度化。

一、以街道中心工作为目标、凸显司法行政职能,强化矛盾排查调处工作。

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力度,使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排查、1

早预防、早调处,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今年1至11月份我所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67起,及时调处63起,与其它部门联合调处4起,调处成功率达99%。其中非正常死亡2起,家庭纠纷10起,婚姻纠纷3起,邻里纠纷12起,重大矛盾纠纷4起,劳动纠纷10起,医疗纠纷3起,合同纠纷7起,征地纠纷5起,赡养纠纷7起,没有一起因调处不当引起纠纷激化,无民转刑,也无群体性械斗及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

二、全力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和青少年的法律意识

一是今年我所分别在二中新校和墨子中学对青少年以不同形式对青少年开展了以服刑人员现身说法2场次,上法制课4场次和小手拉大手等活动,有力地杜绝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是全面开展“两市一考三帮扶”活动。我们按照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开展法治社区建设活动的意见》,在全街道个社区居委会广泛开展了“两市一考三帮扶”活动,“五五”普法以来,全街道共开展“法律早市”和“法律夜市”活动19次,组织了2次针对社区居民的普法考试,2800余户居民参加了学生捎法进家答题活动,发放法律宣传单6期6000余份,开展法律服务活动120余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0余件,涉及523人,有力维护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三、工作打算及保障措施:

1、立足于打造司法行政品牌,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能力建设。

一是强化调解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调解水平,切实完善基层调 2

委会,调解小组和十户一员的调解队伍组织建设;二是完善对接机制,拓展化解矛盾纠纷的渠道;三是优化运动状态,增强矛盾纠纷处理能力;四是强化信息建设,实行调处工作的计算机管理和信息网络,做到资源共享,提高调解工作效率。

2、全面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坚持学用结合,普治并举的方针。

一是加强法治建设,不断提升工作指导水平;二是进一步改革创新,扩大法制宣传工作在全社会的影响力,三是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和“一学三讲”的普法活动。

3、以加强安置帮教为载体,进一步发挥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的职能作用;

一是抓好一帮一活动的开展和“四个一”、“五知道”的落实; 二是发挥好社区志愿者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运行机制,和三级动态阶梯式常效模式。

4、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和目标,及时有效的提高法律服务。

一是加强法律服务人员业务培训,增强管理指导的针对性、有效性、前瞻性;

二是完善投诉查处机制和执业道德教育;

三是引导法律服务为民的宗旨,改进服务方式,深入基层、社区、居,热心为低收入家庭、下岗工人、进城务工人员、残疾人员等弱势群体服务,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

篇3: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关键词:小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指信息时代中的人们在具备读书写字能力的同时, 所具有的正确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教育, 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 培养受教育者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 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 参与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 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都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而在众多的受教育者中, 小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 在相对复杂的媒介社会里, 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解读媒介的信息, 这就很需要在他们在生活中有人帮助他们带领正确的理解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因而, 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媒介判别能力, 教导未成年人健康使用和利用大众传媒、主动抵御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 就成为教育工作者和传媒工作者必须共同面对和承担的一个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 小学生接触媒介主要是为了满足同伴交往需要, 忘记烦恼并摆脱生活压力的需要, 刺激兴奋情绪的娱乐需要, 消磨时间的需要以及社会学习的需要等。因此, 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着与成年人很大不同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有的孩子的发展都是有差异的, 不同的孩子因为生活的背景, 文化以及家庭的经济状况、地域等各种因素的不同, 使得媒介素养的发展的状况也产生很大的差异。如, 与不上网的青少年相比, 上网者的某些媒介需求更强, 更能发现自己需要的信息, 享受成年人的自由, 扮演与现实不同的新角色, 感受新鲜刺激等。

2、小学生媒介素养受父母媒介素养水平和心态的影响很大

家长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 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媒介素养。家庭的教育状况和父母的心态,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媒介素养家庭教育的开展。家长可以与子女共同提高媒介素养。家长应该是自己孩子的最佳保护者, 家长关注、指导孩子使用各种媒介, 是保证孩子媒介素养朝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的最有效的方法。

3、学校及其教育是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和主导因素, 教师是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者和主要实施者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自身条件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学校成为小学生媒介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的媒介教学效果也成为了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因素。另外, 小学生因为年龄的关系, 教师往往是他们心目中最崇拜的对象, 因此, 教师本身的媒介素养水平和倾向对小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教师作为小学生教育的具体实施者, 也是小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媒介, 对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养成教育非常关键。

4、社会及其影响对幼儿媒介素养教育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提供给小学生的媒介更应该健康、有生命力

家庭和学校只是小学生社会生活的两个重要的圈子。而其他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像日常中的形象代言人、明星以及少儿节目的主持人等, 他们所传达给孩子们信息无疑引导大家的喜好憎恶。一些广告和服务行业也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英国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特色

1、课程内容的设置

英国对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内容包括了“媒体把关人、媒介类型及特征、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等”。英国的“media education”是一种以提高媒介素养为目标的养成教育, 而非专业教育。这就给我们进一步正确理解媒介素养教育与新闻教育、传播教育的关系奠定了基础。英国的媒介教育强调公民对媒介整体的理解, 其主要内容是:媒介经济、媒介科技、媒介法律、媒介运行机制、媒介政治、媒介文化和美学。如对小学生的媒介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媒体把关人、媒介类型、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等。Manuel Alvarado等学者将其概括为四个部分: (1) 媒介运行机制———了解媒介的基本特征及社会因素对媒介的控制; (2) 媒介真实性辨别———学习辨别新闻、记录片、戏剧以及媒介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差异; (3) 媒介基本论题分析———一些研究者指出, 阶级、性别、种族、年龄是媒介中经常被表现的内容, 而且经常被表现为传统印象, 如妇女在媒介广告中大多被表现为家务劳动者等。因此, 传统印象成为媒介教育中经常被讨论的基本问题; (4) 受众———主要讨论受众与媒介的关系。

2、模式和案例

(1) 融入学科教学模式

媒介教育从国家课程的K3阶段起就是必修内容, 开始主要是作为英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慢慢扩展融入到历史、英语、文化和艺术、科学等其他课程中去。例如:专门指导教师用电影进行教学网站;使用电影进行教学的课堂;设计电影课程计划和学习指导等。

(2) 电影教育模式

DVD电影+PDF教学指导书, 指导书中设计了一些问题, 并有促进理解的内容介绍和讲解。下面是该案例设计的问题:电影片名如何给出所讲述故事的线索?影片终场词该影片如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影片主要应用什么样的色调?

(3) 家庭+学校联合模式

英国政府和许多团体赞助的MEDIA SMART项目, 它旨在帮助6~11岁的小学生用工具来理解和解释电视和广告, 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选择。这是英国第一个应用电视和广告资源在教室和家庭进行的媒介素养项目。它提供给教师、父母、和护理者的教育资源、在校教学包和视频以及给父母的le afle t (pdf) , 父母依靠里面的提示技巧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观看电视和广告, 另外它还提供了专门网站, 以方便父母更好地和孩子一起提高媒介素养的水平。

(4) 社会教育模式

在社会教育模式中, 值得一替的一个案例是Visualising the City项目, 2005年6月在曼彻斯特举行会议“Vis ualis ing the City”, 该项目组研究电影等媒介对城市建筑和环境的影响研究。由网站提供开发与研究相关的一些资源, 包括会议记录、研讨会、专题项目研究、相关文本资料和其他资源。

三、对我国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国内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 学者们陆续发表了一些研究媒体素养和媒体素养教育的论文, 但在开展未成年人的素养教育上相对比较滞后。目前, 中国大陆尚没有一本真正的媒介知识普及读物, 也没有一所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必须:

1、开发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资源

目前为止, 我国小学媒介素养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 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更是少之又少, 更还没有专门的教材资源。因此, 可以借鉴英国小学媒介素养课程的开设情况, 并根据我国小学生的实际, 开发出符合我国小学生特点的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和资源, 使得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得到系统的发展。

2、重视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和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引入全面的、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 将有效地提升我国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培养正确的媒介鉴定标准, 提升媒介批评能力、运用能力, 进而发展自我。它将有效地减少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消极、暴力信息和无效信息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以素质发展从容应对“信息爆炸”, 既减轻学生的负担, 又培养良好的心智。媒体素养教育既可以采取授课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 也可以组织参观、游戏等活动来进行教育;既可以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在小学中面向不同年级开设, 也可以自然地融入到小学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3、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养教师的媒介素养能力

师资水平是决定媒介素养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媒体素养教育, 要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进行专业的媒体素养教育培训, 培训媒体素养教育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他们的媒体素养和教学水平。另外, 还可以在我国高校新增设媒体素养教育专业, 该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媒体素养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从而, 提高小学媒体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和教学水平;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媒体素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 他们将从事这一学科领域的研究, 指导小学媒体素养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从而提高小学生媒介素养的教学质量。

4、利用多种形式的社会媒介提升小学生的媒介素养

社会教育是我国开展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补充。可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 在孩子心中多树立一些优秀的榜样形象;净化周围的环境, 让孩子接触到更多健康的媒介信息, 媒体应该首先担起重担, 制作出相应的儿童喜欢观看又能达到媒介素养知识普及的节目, 而对待一些低俗的媒介信息, 教会他们以批判的意识和眼光对待, 学会判断信息的真假与好坏, 是有效抵制低俗媒体和有害信息的利器。

总之, 我国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否朝着健康, 和谐的方向发展, 需要多方因素的综合, 加强学校媒介素养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 但家长以及社会, 尤其媒介从业人员, 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 为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打造出一片洁净的天空和光辉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 [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 [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

[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 (上)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J].《当代传播》, 2000, (2) :61-632、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 (上)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J].《当代传播》, 2000, (2) :61-63

[3]、张志安:《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 [J].《新闻记者》, 2004年第5期3、张志安:《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 [J].《新闻记者》, 2004年第5期

[4]、[英]大卫·帕金翰著, 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年第2期4、[英]大卫·帕金翰著, 宋小卫摘译:《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0年第2期

[5]、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6) :P.45~465、曾凡斌:《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反思》, [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6) :P.45~46

[6]、张卫华:《浅析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J].上海:《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国际论坛》, 2004年12月6、张卫华:《浅析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J].上海:《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国际论坛》, 2004年12月

篇4: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征文工作从今年4月份正式启动,截止到8月底,短短5个月时间就收到文章近万篇,这些文章来自包括台湾在内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1956个单位。文章作者大多数是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也有各级教育行政科研单位的领导和科研人员,还有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文章内容涉及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总结;既有调查报告,又有实验研究;既有团体辅导,又有个案分析;既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又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应当说,此次征文活动基本上反应了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

为了保证评选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严肃性,我们组建了评审委员会,并采取了三审制度。初审由各地教育科研部门的专家负责,复审由大专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完成,终审由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董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庞丽娟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申继亮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刘华山教授六位专家把关。经过严格评审,最后评出一等奖94名,二等奖595名,三等奖1379名,优秀奖624名,获奖比例为25%。另外评选出集体奖39名,其中先进单位15个,先进学校24个,获奖比例为2%。

此次活动得到了教育部有关负责人的大力支持;得到了北京市教委德育处董柏林处长、河北省石家庄市教委德育处曲连坤处长等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的全力支持和帮助;得到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教授等各级教育科研部门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得到了全国特级教师丁榕,北京市西城区教研中心王琼,北京教育学院崇文分院许书阁、赵增序等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支持和参与。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由上虞市教体局承办,此次大会得到了浙江省教委、上虞市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对他们的工作热情和严密的组织工作表示钦佩和衷心的感谢。

大力支持并积极参与此次活动的有全国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部分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大专院校、教育行政、教育科研单位的领导和学者等。在此,向所有支持、帮助、参与此项活动的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举办评优活动,旨在全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增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我们之所以取名为“健康杯”, 意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学生健康、教师健康、家长健康;学校环境健康、家庭环境健康、社会环境健康;同时也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健康发展。

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在专家、学者们的热情帮助下,在各级教育行政和教育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首届“健康杯” 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文章评选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只选取了近400篇获奖文章结集出版。在此,我们向未能入选的作者表示歉意。此后我们将在《中国教育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择优刊登。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为了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们将继续联合举办第二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了全面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决定从第二届开始扩大评优范围。除了继续征集论文、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案例分析等文章以外,将征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其他优秀成果,如论文集,图书,刊物,报纸,课件,网站等。我们衷心希望继续得到您的支持、帮助和监督,也衷心希望能有更多的有识之士积极参与此项活动。

我们愿意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全面的、优质的服务。

《中国教育报》校园文化周刊编辑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编辑部

篇5:善南小学国防教育总结

一、民族政策教育

内蒙古的民族团结教育地方党委和政府非常重视,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全局性的工作来抓,经常在一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开展民族政策大检查活动,从总体工作的方向上让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指导各项工作.使得民族团结理念深入人心。

从1952年底到1953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将周边蒙古族聚居区相继划入,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本着承认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开展了民族政策大检查,严肃批判了大汉族主义的错误意识和倾向,对狭隘的地方民族主义错误思想也进行了批评和帮助,维护和加强了民族团结。

1956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为了纠正改造中一些左的错误政策,正确解决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中的民族问题,按照中央的指示,内蒙古自治区对民族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着重检查和批评了不尊重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和自治权利的现象,反对了大汉族主义。

在文革时期民族团结局面受到严重破坏,在九一三事件后,为了稳定边疆局面,改善民族关系,1972年毛泽东同志说:“政策问题多年不抓了,特别是民族政策,现在地方民族主义少些,不突出了,但大汉族主义比较大,需要再教育。”1973年进行了民族教育政策大检查。

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了全面纠正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左倾错误,自治区党委1977年1978年先后发出民族政策再教育的通知.

1980年春节前后在恢复1969年7月以前内蒙古的行政区划以后,自治区党委集中进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1991年3月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复杂局面,为了落实江泽民总书记1990年9月讲话精神,自治区开展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

二、教师奖励政策

民族团结教育最主要的实行者是民族学校的教师,对于他们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内蒙古在对从事民族教育的教师奖励中充分体现了推动民族团结教育这一特点,对于蒙汉兼通的教师进行专项奖励,对民族学校教师在子女就业、发展党员、家庭生活等方面予以照顾。

1978年9月14日王铎同志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上指出民族教师要努力做到蒙汉兼通,熟悉和热爱民族教育,在教师级职评定、工资调整、授予荣誉称号、表彰和奖励等工作中,要从民族教师的特点和实际出发,做出适当安排。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教学,是民族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但很有优越性。为了鼓励所有在民族学校工作的各族教师都能掌握两种语文,要创造条件,逐步实行两种语文教学津贴。在评定教师职称、荣誉称号、晋级、提拔等方面,要从民族教师的实际和特点出发,适当放宽,不搞一律化,一刀切。

三、地方民族教育课程

内蒙古地区在90年代全国统一编定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之前 已经编定了自己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1981年7月自治区教育厅将<<党的民族政策和自治区建设课>>列入初中的教学计划.放在初三下学期讲完法律常识后进行,每周2课时,大体讲八周左右.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初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培养热爱各族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掌握和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繁荣,为加速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贡献力量.1986年自治区教育厅规定,在三四年级安排民族团结教育,每学期在课内安排2节,在课外安排1节。

四、特色奖励制度

内蒙古地区对于民族团结教育除了在物质上、制度上进行保障以外,采取了形式多样的鼓励方式,促进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全区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

1983年发出<<关于筹备全区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的通知>>,各级单位召开民族团结表彰大会.9月自治区召开首次表彰大会.这是自治区成立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区性的民族教育表彰会。通过表彰和交流经验,进一步促进全区民族团结和我区的教育改革。从1984年起,每年9月定为全区民族团结表彰活动月。

2.奖励使用蒙古语文活动

毛泽东同志说: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一定要搞好.这个问题的 关键是坚决克服轻视和忽视民族语文的倾向.因为用本民族语言教学,即是民族情感问题,也是涉及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授课用语问题处理不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政策。1951年1月11日,《内蒙古日报》发表了题为《纠正轻视蒙文教育 努力发展民族语文》的社论。

1962年4月19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关于颁布<<内蒙古自治区学习与使用蒙古语文奖励办法>>中规定集体奖励条件: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重视蒙古语文的学习和使用,在工作中切实执行蒙汉两种语文并行的决定,并在培养民族干部等方面作出显著成绩者.个人奖励条件努力学习蒙古语文,短期内由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能用蒙文处理一般公文的程度,并在工作中由于积极使用蒙语或蒙文便利了群众,提高了工作效率,完成任务者.汉族和其它民族干部,由于积极学习蒙语蒙文,基本具备条件者,应优先奖励.

在《内教民字(81)7号》中指出在自治区 蒙古语授课的中学生中,要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在此基础上,评选区内蒙文版的中学生读物。1963年出台了《蒙族中小学蒙汉语文升级考试办法》。1964年起在蒙古族中学和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中加试蒙古语文。

3.学科竞赛和歌舞比赛活动

自治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拔和发现优秀人才,国际性、全国性、地区性的学科竞赛活动和授奖评选活动逐年增多,而蒙语授课学生由于受语言等因素的限制,很少有机会参加这类活动。为此,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民委和自治区语委三个单位牵头,并联合各盟市有关部门决定在全区蒙语授课中学生建立明安图杯理科奖和尹湛纳希杯文科奖。1987年5月4日内蒙古教育厅、民委、语委发出关于在全区蒙语授课中学生中建立明安土杯理科奖和尹湛纳希杯文科奖的通知,在蒙古族学生中选拔培养了大批有特长的人才。

篇6:情感教育和小学语文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  师生关系  教学氛围  教学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49-02

1.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1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从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老师还扮演着演讲者的角色,热衷于满堂灌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以分数论英雄。还有一些老师整天抱怨学生对语文如何不感兴趣,他们恨铁不成钢,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了学习的奴隶。语文学习也就成了一件头疼的事情。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是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1.2小学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情感教育和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对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教学活动中,注重情感教育,积极调动情感教育的激发功能。能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对语文的浓厚情趣,从而调动学习的主体能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关心。对教学的责任感,都会感染学生,使学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不断提高成绩。

2.情感的概念特征及其意义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同人的意识紧密地联系着。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与情感常被混用,或者看作是同义词。实际上,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情绪和情感可以互相传递,情感具有理智性,社会性和易变性,理智性是指人在智力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它是和学生的认识活动,求知欲和对真理的探究相联系的。社会性是指人的情感往往受社会情景的制约。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人们学习或生活的情绪易变性是指情境很容易使人的情感产生变化。所谓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语文新课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运用

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所以情感教育必须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把情感教育运用到教学当中。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呢?

3.1实施情感课堂教学

营造宽松教学氛围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学之中,是在语文课程中实现情感态度目标的最主要的环节和过程我们应该承认,语文课程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问题必须与语文教学本身相结合。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也要分析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以便真正把握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这可以说是情感教学中的备课与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不同之处,实施愉快教学是通过老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爱好的转变。

3.2優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

语文课堂教学活动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和发挥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的主阵地在于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适宜,适时,适度地对学生进行情感的传递,小学语文课堂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注意角色的变换。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从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4.结语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发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比较紧迫。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新课改的今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情感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形式不拘一格。但无论有多少方法和形式,都必须依靠教师去实行。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对学生满怀深情,学会触景生情和动之以情。把情感教育真正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雪梅.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9)

篇7:围绕素质教育,教育好小学数学

一、转变老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创新的课堂教学格局。

我们的老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过几千年的延续,他的宝贵经验固然重要,但是他也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那种教师教学生学,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也不能适应教学上的要求,那些严肃认真、死气沉沉得教学模式,根本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了。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得合作者,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师道尊严和老师一讲到底的过程,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教学目标,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在首要位置,处理好与学的关系,营造一个民主、和谐、自主发展的课堂,要从原来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促进者,做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我们要把机会交给学生,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想办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土壤。

二、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即学习方法,指的是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程序、学习途径、学习手段和学习技能等等、学生学习的始终都离不开学法、但学法有优异之分,科学与不科学之分,要学生掌握和运用较好,较科学的学法更需要教师的指导。古人强调授以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重要性时,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观点。知名教学家陶知行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生学。灵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国外有位学者预言,未来的文盲是那些没有自学能力的人,两种论断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了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意思。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关键。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哪些方面的学法指导呢?我认为至少可以抓住如下几个方:如何预习、如何听课、如何作业、如何复习、如何进行课外学习、如何进行观察、如何有效地思考等等。

三、加强能力培养,主义思想方法的教学。

智力、知识、能力这三个不同的概念是人的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智力是获得知识的基础,能力又是在知识和智力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又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弄清了智力、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关系就不难知道,在数学教学中强智能培养,对培养学生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了:“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上,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两种能力,还应包括初步的空间观念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尽管能力不等于素质,但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前提。因此,小学数学的教学离不开智力的培养。

四、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不可低估的。于是,我们要利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数学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有关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数学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名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翻开数学的史册,我的先辈曾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如祖冲之是南北朝时的数学家,他提出的圆周率3.1415926<3.1415927,这项记录是全世界最早提出的学说,至今已保持了近千年之久,我国的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在数学论方面的研究有很高的国际声誉,他培养了很多数学家。近几年我国的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成绩显著,连续获得了团体和个人的优异成绩。所以,这些成果,都证明了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应该感到莫大的骄傲与自豪。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上一篇:思源公租房分配方案下一篇:花优秀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