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2024-05-06

《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共9篇)

篇1:《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金光中学---王文渊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牛顿第一定律。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推理”的科学方法建立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及对该定律的理解。

(二)教材地位:本节内容不但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力学的重点,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两者联系起来,是《力和运动》的开端,是力学的“奠基石”,并为后面学习惯性、二力平衡的知识打下了坚实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重、难点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理由:①把本实验做好是关键,而这个实验所涉及的斜面与水平面接轨处及小车释放高度,小车是否在同一个方向运动等系列因素都会影响实验效果,影响定律的表述。

②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③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历年来中考特点决定。

(四)任务分析

二、学情分析: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并为后面惯性和二力平衡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知识的本身、往往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学生则一味被动地接受,很难有自己的发现;而本节课则在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及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前提下,开展了以学生或问题为中心,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为主要方式的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尝试。

三、教学程序: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分析、初二学生学情状况分析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的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内容理由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1、老师出示论据,提出问题。

?在水平路面上,当我们用脚蹬自行车车时,自行车就会运动起来,那么当我们不再用力蹬自行车时,自行车是继续运动的还是马上静止的??踢出去的足球,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还是会停下来。为什么?学生熟悉的是一些具体的事物,而非抽象的概念。所以看似简单的提问远比直接提问“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怎样”,来得容易引起学生的争议。并且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开始第一次正面冲突,进入状态。引导讨论

篇2:《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本节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课程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4章第1节,主要内容有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发现历程,是对前面所学惯性等知识的巩固与加深学习,也是对后续所学牛顿第二定律、第三定律等知识的铺垫,是物理学中的基础,需要学生准确把握。

二、学情分析

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发展变化,我所面对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尚处在由经验型向抽象型转化的阶段,需要由我运用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逐步引导学生对物理学建立起严谨、深刻的认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程中,要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渗透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将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之中,因此,本节的课程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推理过程,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理想实验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理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领略科学的魅力,养成客观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及课程目标的确立,本节的重点有: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探讨力和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

为了顺利的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实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节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练习法等。通过这些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下面主要谈谈我对本节教学过程的设计(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新课导入环节,本环节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的导入方法,为此我设计了两个小实验:1学生实验,如何让课桌上的字典运动?停止用力会怎么样?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容易得出与亚里士多德相同的谬论:物体运动需要靠力维持。这时我演示第二个实验:推动一个玻璃球,撤去推力,小球没有立即停下,这样学生就得出了与之前相反的结论: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在学生好奇之时,我顺势出示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并告诉学生们,在学习了本节的知识后,你们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意图:这样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二)新课讲授

然后是学习新课环节,通过ppt我向学生演示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动态图,并加以解说。学生观察实验后思考问题:如果轨道的表面绝对光滑,小球将受到哪些力?这些力是怎样的?对小球的运动有没有影响?小球会如何运动下去?思考完毕后学生自由发言,并由我进行点评归纳,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问题的思考学生不难总结出:当物体不受力或受到的合力为0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变。为了引出牛顿第一定律,我向学生解释,在伽利略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力这个概念,所以直到牛顿的出现,在引入力这个概念并对前人的成果总结后,才有了今天的牛顿第一定律也称惯性定律。

意图:这样设计体现了教学的直观性原则,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变难为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巩固提高

为了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和应用,我带领学生进入巩固提高环节,学生先自主阅读“牛顿第一定律”部分,了解什么是惯性。然后由我演示实验,桌面上放一斜面,斜面末端放一铅块,在斜面顶端先后两次释放同体积的木球和铁球,观察铅块被撞开的距离。观察试验后思考讨论: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根据实验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不难回答,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学生回答后,我及时给予鼓励,并强调:惯性是标量,只与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没关系。

意图:这样设计,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自主思考问题,总结规律,锻炼学生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四)小结作业

篇3:《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让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认识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和阅读, 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二、教学过程

1. 进入教学情景

结合现实生活中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体受力就停止运动的例子, 比如学生骑自行车、小球滚动等, 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再进一步借助多媒体, 播放一些现实生活中物体运动停止的现象, 并让学生观察图像思考问题, 如运动着的物体, 为何会突然停止运动?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各自想法, 并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2. 步入正题

勤奋好学的亚里士多德, 他提出的观点对人类有着巨大的价值, 影响至今。他创立的形式逻辑学, 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伽利略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 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现在以两者观点为引子进行深入探讨。

3. 猜想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循序渐进, 一步步导入。问题:阻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何影响呢?教师根据位置或学生掌握程度划分学习小组, 然后让学生相互讨论得出自己的猜想。

4. 设计实验

(1) 首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知识, 然后让学生再次猜想他们的初次猜想是否正确, 并猜想课本的描述, 体现了什么方法, 怎样可以表现。大家观察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如果脱离课本, 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其他方法。

(2)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让各小组进行实验, 并记录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填写在以下表格中:

(3)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速度减小得越。

学生经过亲自动手操作, 完成以上实验, 并将结论填入表格:1.大;近;快。2.较大;较远;较慢。3.小;远;慢。根据学生所填表格内容, 得出实验结论, 并归纳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 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5. 巩固知识

首先, 教师可以趁此次实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学之心, 让学生发表自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此同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牛顿第一定律的两个要点: (1)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然后, 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强化知识点。最后, 了解一下学生还有哪些不懂的知识点, 如有不清楚的, 可以当堂提问。

三、教学反思

本教学设计首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以问题的矛盾性引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然后, 教师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分析、思考并解决问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中, 灵活运动所学知识,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本文结合学生现实生活, 让学生亲自感受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本次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教学理念:师生合作、学生自主学习、教学和现实生活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江翔.经历探究过程感悟科学方法——《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案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1) .

篇4: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1地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动力学的基础。它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所以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和利用该定律解释有关问题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力的概念、力和运动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对定律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又较片面,如:知道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常常分辨不清研究对象,不能正确解释马拉车、拔河比赛等现象。

3教学重点、难点

因此,我把实验探究牛顿第三定律列为教学的重点。同时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把它列为本节课的难点。

基于重难点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

认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理解并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能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探究意识。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

4.3情感态与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究生活中有关的物理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通过视频短片的播放,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5教法与学法

基于以上两点,在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一是以问题为主线,设计多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二是以探究“拔河”问题为主线,引发学生“思维冲突”,以合作、讨论、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

下面看一下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请看大屏幕)具体看下教学流程,首先进入新课的引入。

6教学过程

6.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普通的相互作用力例子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我首先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体育项目,胜利者不是前进,而是后退,这是什么项目?然后呈现我校民族体育运动会大象拔河的激动场景,问学生:拔河比赛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大象拔河极富民族特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欲望;接着,我转动竹蜻蜓飞上天,问:为什么蜻蜓能升天呢?由此引出课题。

6.2动手实验,感受“相互”作用

接着,提供汽球、海绵、条形磁铁、牙刷等物品,以研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为中心,让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使他们感受到弹力、磁场力及摩擦力这三种性质力的相互性、同时性,从而引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6.3定量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定性的了解相互作用力关系后,紧接着研究定量关系。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突破的。首先,请学生猜想静止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方向关系,并讨论设计实验,学生自然会想到用两弹簧秤对拉来探究相互作用力大小和方向关系。他们会发现拉力等大、反向,并且是同时变化的。该探究让学生自主设计探究,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思考:当两个物体运动起来,其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还是相等吗?鸡蛋碰石头的力相等吗?然后介绍力的传感器:力的传感器:(把力的信息(大小)转换成与之对应的电信息的装置。接着,用带有传感器的小车间相互撞击,传感器探究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探究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在这里借助于传感器和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探究运动物体间以及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了:任何物体不管其运动状态如何,在任何时刻,它们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等的,从而使学生对“总是”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显示出高科技的魅力,实现平常很难实现的情景,很难测量的物理量。

6.4答疑解惑,学以致用

播放:发射嫦娥三号视频,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让学生讨论:火箭为何能升空?最后播放牛顿第三定律中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学生举例,从而得出完整的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6.5逆向质疑,诱发探索

此时,学生似乎觉得牛顿第三定律的很简单,但其实不然。为了使学生对定律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提出在教室里组织拔河比赛,我故意邀请一魁梧的男生与一娇小的女生拔河,女生输,是否由于男生力气大才赢得了比赛?不少学生确实这样认为。若仅从理论上分析双方拉绳子的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应该相等,并不能让所有学生信服。这时让男生站在滑板上,结果男生大败,质疑:到底谁的拉力大呢?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顺势让学生探究:将一大一小两弹簧秤等效为男生与女生,对拉模拟拔河比赛,结果是两人的拉力一样大,学生迫切想知道既然双方拉力一样大,那么拔河比赛为何会有输赢之分呢?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对比赛双方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不难弄清比赛输赢的关键在于:双方队员所受的摩擦力不相同。拔河活动,首尾呼应,再次激活学生疲倦的脑细胞,使其再次兴奋,也为比较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做铺垫。至此,学生对牛顿第三定律有了本质的认识,从而消除了“以卵击石”卵受力大,“马拉车”车受力大,“人能跳起”地对人的作用力大等感官上的错觉。

6.6比较异同。加深理解

平衡力跟相互作用力是学生易混淆的知识,为了消除学生错误认识。我竖直握住瓶子,让子瓶静止,让学生找出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并引导学生分析异同,填写表格。

6.7拓展升华,巩固新知

(1)视频:自制的水火箭升空

(2)演示:竹蜻蜓能飞天

课后思考:为何转动的竹蜻蜓能飞上天?

篇5: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章的知识属于动力学的知识,是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只在懂得了动力学的知识才能据物体所受的力确定物体的位置,速度变化的规律,才能够创造条件来控制物体的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整个力学体系的基石,而牛顿第一定律又是这个“基石”中的“基石”,它定性地揭示了力和运动的关系,提出惯性的概念,为定量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拉开了序幕。

高中教材与初中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是定律内容深浅不同:初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高中教材叙述为“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高中教材中的表述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它强调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突出了第一定律的独立性和重要意义,也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定的铺垫。

二是惯性的认识层次不同:初中强调一切物体都有惯性,高中侧重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三是实验的设计、探究及思维深度不同:初中为斜面小车实验;高中为伽利略理想实验,突出了理想实验这种科学方法的价值所在。

四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不同:初中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的历史一语带过,高中教材回顾了历史,让学生体会一个规律的获得是一代又一代人努力的结果,能够激发学生追求科学,勇于创新的情感。

三、学情分析

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初步知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惯性的概念,但是缺乏对牛顿第一定律建立历史的了解,对内容也是一知半解。

学生对于“质量是惯性唯一的量度”更是缺乏认识,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速度也是惯性的量度。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引导,配合实验、结合生活事例来澄清概念。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的力和运动关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常常形成与亚里士多德相似的观点,且根深蒂固。处理具体的实际问题时,一些直觉的错误观点不时冒出来,存在着严重的“口是心非”问题。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分析推理,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三、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思想。

⑵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⑶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⑵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历史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规律的形成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⑵通过理想斜面的教学,体会理想实验的魅力

四、教学方法

针对学情及重点、难点,采用问题驱动、实验法、谈话法、讲解法、推理法相结合。开设一堂科学探究课,在突破难点,形成重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学习方法

问题清单引导分析自主学习、微课学习自主学习、网络资源学习、课堂互动学习、四、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设计问题清单是引导学生有目标的学习,2.微课1(人教版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思维导图课思维导图)是让学生对整个单元有所认识,微课2(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分析)是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引导,先见森林,后见树木,让学生及对本单元有所了解,也知道为什么学习本节内容,微课2也能对本节学习提供随时的帮助。

3.师生之间进行对话(以小组为单位),有助于帮助老师收集问题,了解学情,任务展示有目标小组。

(二)课前导入:刘谦的螺丝魔术视频引入:引出“意念能控制螺丝的运动吗、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的问题。用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调动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用刘谦的魔术视频能快速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换口味激发兴趣)。

(三).自学成果点评

从小组到个体逐层点评,通过教师批阅的外因监督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通过表扬还可以激发学生内心那小小的虚荣心,从而激发学习主动性和集体意识。教师可以了解学情,可以有的放矢,对于各项问题还可以单独辅导。

(四)组内展示

1.白板呈现自主学习成果为室展做准备,小组内也可相互学习2.教师深入小组为学生提供建议,关注出现的问题以备全班分享 3.任务分配到小组,学习才有动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五)班内展示

1.回顾历史探究过程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2组、3组、5组、6组为人物观点展示组,1组、6组、7组、8组为人物观点评价组。人物观点展示组,引导学生重返古代,要求以自我化身重现历史,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伟人,激发自我,主动了解自己的化身,带着别样的情怀进行学习.人物观点评价组,为了评价质疑必须了解历史,主动学习达到了培养主动学习习惯的目的。

2.体会理解理想实验的魅力

在学生展示基础上灵活处理。

(1)通过视频,也力图让这一纯思维过程的实验,有感性素材(事实)的“靠山”。另一方面,也为学生以后“追寻守恒量”,探究“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设下了“伏笔”。

(2)学生为动画配音,让学生参与体会理想实验

(3)教师重新逐句分析课本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理想实验是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推论,在推论时忽略了摩擦力,(4)教师总结,理想实验的意义,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提到新的高度。

3.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1)教师在学生展示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牛顿第一定律有教惯性定律,是物理学的基石?”

(2)教师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世间万物;”“总”物体固有属性,“或”指出了物体静止与匀速直线运动在受力的本质上上是一样的,即物体不受外力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不受外力时,若物体原来静止,则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原来是运动的,则要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的性质给出了惯性的概念;“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明确了力是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并给出了力的概念。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电流内容的理解。

(3)配以课件学生加强视觉效果,便于记忆

4.理解惯性的概念,知道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1)引导学生分析定义: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简化物体的性质,理解惯性是物体的性质。“保持原来的状态”理解惯性是“惰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本领”(2)举例分析惯性

(3引导学生猜想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通过视频让学生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影响因素。

在教师起到的主导作用,加强重难点的理解和深化,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七)课堂小结:

教师根据思维导图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再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家门对力与运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了解其认知的曲折性。情感进行升华。目的:1.形象直观,条理清晰,印象深刻,便于记忆,使学生眼前一亮;

(八)自测与反馈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以下试题进行检测:

(九)布置作业;

八、课堂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我们的教学活动是以知识为中介,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和碰撞,从而促进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它的本质是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

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学习活动,在学习内容的安排、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和特点,从而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发挥出做大的效益。

对于本节课当然还存在着许多的遗憾,请各位给予指正和批评。

五、板书设计

篇6: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本课的基本思路是:以生活中的实例和探究小实验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小车从斜面下滑”的演示实验,swf模拟演示等,逐步建立“如果没有外力作用,一切物体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形成对“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认识。

二、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地位: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中的基础。牛顿第一定律也是初中力学的一个开端。本课教材的特点是既注重科学探究,又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把物理这门基础自然科学与历史、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是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质的一次良机,又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再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作用: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运动,又知道力学一些简单知识,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基于此基础上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实验、讨论建立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感悟观察、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对形成概念和发现规律的重要作用。

2.教材特点:

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了几千年都含糊不清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运动和力的关系进一步深入理解。

伽利略理想实验是学生第一次真正接触到的理想实验,应充分引导学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知道理想实验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实基础上的科学方法。

3、学情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是由部分实验结果,部分外推假设、部分定义所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就其定义本身的表述学生不难记住,但初二学生由于接触物理时间比较短,学生平均年龄比较低,抽象思维能力及认知结构上尚不成熟,加上生活经验的影响,不少学生认识有偏差。因此在接受牛顿第一定律上有一定的难度,怎样形成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及这一概念的建立使其认识由直观的感觉上升到科学理性认识则是本节的难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该定律是在实验基础上推理而得,内容较难借助例证来验证。

难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五、教学方法及依据

本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与“科学推理”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总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六、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骑自行车的现象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阻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学生通过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阻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七、板书设计

略。

八、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篇7:《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用类物理第一章第五节的内容,也是本节、本章的重点。牛顿第一定律正是将运动和力联系起来的一条纽带,是进一步分析和处理直线运动和力学问题的基础,对今后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

3、理解惯性的概念,会正确解释惯性现象。过程与方法

1、体验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2、通过实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3、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对笛卡儿的推论和牛顿第一定律的比较分析,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

【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

【教学难点】

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与合作、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器材】

1、多媒体课件

2、劈型斜面、毛巾、棉布、小车、木板

二、学情分析

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喜欢提出问题,并力求通过自己探索找到问题的答案;另外,本届学生在初中也有过初步开展科学探究的经历,这就为本节课的顺利实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设计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猜想,然后通过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样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力和运动有关系吗?(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思考与讨论】

得出结论:力和运动是有关系的。以此引出课题.新课展示

一、力和运动有什么关系呢?

1、亚里士多德 【阅读与思考】

结合课本内容,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并引导学生得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他凭什么得出观点的?

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观察和直觉。(2)造成亚里士多德得出错误观点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地面环境中重力和摩擦力的干扰。演示实验 小车在斜面上运动

【过渡引导】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观察到,在推力作用下运动的小车,撤去推力后,小车并不是立刻停止,而是运动了一段时间才停下来的。撤去推力,小车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这一观点,并不是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为了找出力和运动的真正关系,伽利略巧妙的设计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把他深邃的思想和超人的睿智体现的淋漓尽致,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验呢?

2、伽利略的实验(1)实验过程

(动画展示:层层设问,步步深入,让学生经历伽利略的思考过程,体验理想实验的科学研究方法)

装置介绍:两个对接的粗糙斜面,中间用圆弧相连。

师:让小球从一个斜面的某一个高度静止释放,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试描述出来。生:小球滚上另一个斜面,到不了原来的高度就返回了,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高度越来越低,最终停在斜面的低端。

师:小球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而且最终又停下来呢? 生:受到摩擦阻力的作用。

师:设想斜面光滑,没有摩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达到跟原来同样的高度,然后在两个斜面间往返运动,永不停息。

师:如果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和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呢? 生:小球依然达到同一高度,但经过的路程会更长,用的时间也更长。师:推想:如果持续减小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仍会达到同一高度,只是走的路程越来越长,所需的时间越来越长,师:当第二个斜面变成水平面时,小球的运动情况如何呢? 生:小球将沿着光滑的水平面一直运动下去,永不返回。

师生总结: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力,仍可以运动,这就说明: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由此得出结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过渡引导】

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所以说伽利略的实验是一个理想实验。那么什么是理想实验呢?

(2)理想实验

在学生稍加讨论后,给出理想实验的概念。

理想实验是在思想中塑造的一种理想过程。它是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科学事实为根

据,突出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运用逻辑推理,揭示物理世界的内在联系,发现物理规律。这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3)实验设计

根据伽利略的实验和你对理想实验的理解,设计一个实验,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器材:毛巾、棉布、木板、劈型斜面、小车 要求:同桌讨论实验方案,说明实验步骤。

在学生讨论完后,请两个同学展示讨论的结果,边做实验边解说。(试验中要体现理想实验的思想,并合理推出结论)【过渡引导】

在伽利略实验的基础上,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对力和运动的关系做了进一步的推论。英国科学家牛顿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完善和总结,提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二、牛顿第一定律

1、笛卡尔的推论

一个不受外界任何影响的运动着的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一个静止的不受外界影响的物体,将保持静止。

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思考与讨论】

总结牛顿第一定律的意义。

①说明了物体不受力时的状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②说明了力的作用:力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原因。

③揭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的一种固有属性——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过渡引导】

那么什么是惯性呢?(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得出惯性的定义。)

三、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

2、说明:

①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为更好的理解“一切”和“固有”,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人行走时有惯性,静止时有惯性吗? 请学生解释。【思考与讨论】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那么惯性有大小吗?(结合思考、讨论、分析该问题。)师生总结:质量不同的物体,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是不同的,质量越大,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本领越大,就说物体的惯性越大;相反,惯性越小。可见,物体的惯性是有大小的,并且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②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练习:1kg的铁块、1kg的木块、1kg的棉花,谁的惯性最大?

师生总结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通过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通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分析,我们知道了人类对事物或规律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而是经历

着一个步步深入。逐步完善的曲折的过程。

反馈练习

1、判断下列哪些说法正确(A)

A.两个质量相同的物体,不论速度大小如何,它们惯性大小一定相同。B.物体不受力时有惯性,受力时没有惯性。

C.在月球上举重比在地球上容易,则质量相同的物体在月球上比在地球上的惯性小。D.在地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小球的惯性也逐渐减小。

2、正在运动的物体,如果将所受的外力同时撤去,这个物体将:(B)

A.立即停下来

B.做匀速直线运动

C.速度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D.速度越来越快,永远停不下来

家庭作业

1、思考与活动: 课本P035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全面的体现了三维目标。教学过程中,以生活情景引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对教材的处理既踏实又有新意,对科学认识的发展层次把握得比较好。既注重学生经历过程,体验方法,又重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又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的。最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为其进一步探究留下拓展的空间。附、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伽: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牛顿第一定律

篇8:《牛顿第一定律》说课稿

一、探究牛顿第一定律

(一) 链接生活, 巧设问题。

师:同学们一定有这种体验:滑板车再沿水平方向运动时, 如果我们不再蹬地, 他最终会停下来;在平地上骑自行车的时候, 即使不踩踏板, 车也会前进一段距离, 但因为没有继续用力, 它最终还是要停下来。请同学们思考: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或者说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二) 大胆猜想, 激发兴趣。

生1: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会停下来是因为维持他们运动的力消失了。 (很多同学表示支持。)

生2:运动的滑板车和自行车会停下来是因为他们与地面之间存在摩擦阻力。 (有更多的同学表示支持此观点。)

师:现在形成两种猜想。

猜想1: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猜想2: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师:请同学们安静一下, 给大家介绍两个人:

(投影展示:亚里士多德)

2000多年前,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 如果一个物体持续运动, 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销, 物体就会停止运动, 也就是说“运动要靠力来维持”。

生1:我们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我们是正确的。 (一部分同学欢呼。)

师: (投影展示:伽利略事迹及观点)

伽利略的观点: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 是因为受到了阻力。 (另一部分同学欢呼, 我们的观点才是正确的, 大家欢呼后又陷入一片茫然。)

生:连科学家们的观点都不一样, 那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

师:到底谁的观点正确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验证谁的观点正确呢?

生:实验探究 (学生们异口同声) 。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

(三) 分组讨论, 设计实验。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实验的目的、器材、步骤, 并画出记录表格。

(说明:对于设计实验这一环节, 教师要特别重视, 因为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分析、想象、设计、创造, 这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给学生充分考虑的时间。)

生:我们组选的器材是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毛巾、棉布、桌面, 我们的步骤是先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桌面上通过的距离;再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棉布上通过的距离;最后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 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毛巾面上通过的距离。

师:下面请3个组的代表到黑板上画出你们的设计表格。

(四) 合作探究, 分析数据。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 仔细观察实验中的现象, 看看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说明:教师要完全放手让学生操作, 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空间, 不做统一指导, 只在巡视时给个别小组以提示。在记录数据时要求学生必须事实求是, 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了方便分析数据, 让每组学生将得到的数据写到黑板上。)

(五) 科学推理, 攻克难关。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实验现象, 由此可得到什么结论?

(说明:学生能说出“平面越光滑, 小车运动的距离越大, 这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能说出“速度减少得越慢”。出示投影片。)

猜想: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_。

如果静止的物体不受力, 它将_______。

师:同学们发现, 摩擦力越小, 小车运动越远, 请小组合作完成上面的猜想。 (让学生概括猜想, 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师: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 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我们周围的物体, 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 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这一定律。但是, 从定律得出的一切推论, 都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因此, 牛顿第一定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六) 评估交流, 破解疑问。

师:同学们做完实验后, 要进行评估, 请小组先讨论, 再选一个同学说一说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是怎么克服的;也可说一说自己的实验在哪个地方设计得比较精彩。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和科学的推理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即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师:运动滑板车和自行车为什么会停下来?

生:因为受到摩擦阻力。

二、乘胜追击, 再探新知

师:同学们用直尺打一摞棋子中底部的棋子, 或快速抽掉钢笔帽下面的纸条, 观察现象, 并提出问题。

生1:上面的棋子为什么没有飞出?

生2:纸片抽出后, 钢笔帽为什么没有动?

生3:惯性。

生4:什么是惯性呢?

师: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叫做惯性 (板书) 。也就是说, 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所以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做惯性定律。 (板书) 通过以上学习, 已经对惯性有所了解, 那么请同学们举出几个与惯性相关的实例。

生1:奔跑中的人受绊而跌倒。

生2:开得很快的汽车, 不能马上停下。

生3:撞击锤子把柄, 使锤头紧套在把柄上。

师:由同学举得例子可以发现, 惯性现象有利有弊, 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 下面我们来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演示“汽车安全带和安全气囊”视频。)

师:由上述视频可知, 惯性有时也给人们带来危害, 那么乘车时如何防范?

生1:驾驶员和前排乘客必须使用安全带。

生2:车里面安装了安全气囊。

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三、总结经验, 体验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四、联系生活, 学以致用

大屏幕展示课堂训练题:

1.如图所示的小车实验, 表面越粗糙, 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____, 它的速度减小得____;表面越光滑, 摩擦阻力___, 它的速度减小得___, 当小车受到的摩擦阻力为零时, 它将做____运动.

2.小红站在公交车上, 车开动时小红向后退了几步才稳住身子, 差点摔倒。汽车在行驶中, 突然遇到情况紧急刹车, 这次小红结结实实撞在了前面一位叔叔身上。她不清楚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情况, 你能利用学过的内容为她解释吗?

【板书设计】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设计理念】

1.以科学方法为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 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领悟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

2.课堂上, 让学生人人参与, 人人发言, 真正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将老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

篇9:牛顿第一定律

文尉的爸爸是个物理学家,经常很忙。最近更是早出晚归,一回家就钻进家中的实验室里。并且,实验室的灯彻夜不熄。第二天清晨,文尉还没起床,爸爸又走了。别看文尉和爸爸都住在家里,可每天只能见一次面,而且还不到两分钟。他连问爸爸在干什么的机会都没有。

一天晚上,文尉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实验室里传出一声大叫,随即自己的房门就被撞开了。冲进来的是胡子拉碴满眼血丝的爸爸。他一把抱起文尉猛亲,针一样的胡子扎得文尉的脸生疼。

“爸爸!”文尉大叫,“你怎么啦?”

“哈!儿子!”爸爸把他放下,“告诉你个好消息:我有了个发明。”

文尉眼睛一亮。爸爸总是有些小发明的,这些发明给他带来不少方便。“什么?是什么?”他迫不及待地问。

爸爸找个椅子坐下,眯上眼睛,卖起关子来:“文尉,我考考你:知道‘牛顿第一定律’么?”

“‘牛顿第一定律’?刚学的,谁还不知道?”文尉看了看桌上的物理书,摇头晃脑地背了起来,“‘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他背完后,眼睛直勾勾地盯着爸爸。

“完全正确。”爸爸点点头,然后把桌上的物理书拿了过来,翻到“牛顿第一定律”那一课,快速地扫了几眼:“尉儿,过来看这句话。”文尉过去把它读了出来:“‘我们周围的物体,都要受到这个力或那个力的作用,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这一定律’……怎么啦?”

“现在我可以用实验来直接证明啦。”爸爸语出惊人。

“什么?什么?”文尉没反应过来。

“现在,”爸爸大声地说,“我可以做‘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实验啦—”故意把“啦”拖得很长很长。

“什么!”文尉惊奇地叫了一声,“不可能!”在讲这一课时,他对“不可能用实验证明”这几个字印象最深。

“怎么不可能?”爸爸从口袋里摸出一样东西,“看。”

那是一个烟盒大小的金属盒,全黑的,黑得发亮。这个六面体有五面上是网眼儿似的小孔,唯独第六面没有,上面有个夹子,是为了夹在身上吧。

“这是什么?”文尉问。

“这叫‘反外力器’。”爸爸得意洋洋。

“干什么用的呢?”

“它呀,可以制造出个没有任何外力的空间,这空间可大可小。”

文尉有点明白了:“那……怎么用呢?”

“有控制器啊!”爸爸又掏出个戒指模样的黑色圆环,但比戒指大些,上面有一个红色按钮,很醒目。旁边还有一个可以随意转动的旋钮。旋钮周围有一圈刻度,从2米到7米。

“红钮是机器的开关。”爸爸指着那个盒子,“而这个刻度钮,是用来调节无外力空间的范围。比如:把它调到2米的刻度上,打开开关,这个机器就会制造一个直径2米的无外力的空间,像个碗扣在地上。你将它带在身上,这个空间会随你移动。”

“用它是不是可以不费力气走很长的路啊?”

“对极了。看看牛顿第一定律吧: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爸爸把“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加重了语气。

“那么,”文尉接下来说道,“也就是说,我带上它,先跑几步,再开开关,我就会按原来跑步的速度一直运动下去?”

“完全正确。”

“快!”文尉兴奋地把爸爸拽起来,“我们去外面做实验。”

父子俩到了马路上,路上空无一人,正好适合做实验。爸爸把主机往皮带上一夹,再把控制器套在手指上,将控制范围调到最小,也就是2米,然后对文尉说:“看好了。”便向前猛跑几步,开了开关。只见爸爸好像飞起来了似的。他身子一动不动地滑行了好长一段路。文尉都看呆了,直到爸爸喊他时才回过神儿来。

一会儿功夫,爸爸又“飞”了回来。文尉特激动,他明白这可不仅仅是一个小发明了,这是最伟大的发明。

回到家已经是12点多了。爸爸对文尉说:“这东西还需试验一段时间,确保万无一失后,再向外公布。”文尉知道爸爸有这个习惯,耸耸肩,又龇牙咧嘴地对着爸爸笑。爸爸当然知道他是什么意思,就回实验室拿了个“反外力器”给了文尉,说:“我一共做了三个,一个我拿着,一个收起来,这个给你。满足了吧?”

“太棒了!”文尉跳起来,使劲亲了爸爸一口,疼得爸爸龇牙咧嘴。

但是,爸爸说:“你一定要记住,机器开着时,千万别往上蹦,知道吗?万一蹦了,要马上关掉机器。一定要记住。”这个原因文尉清楚,要是开着机器就往上蹦,非像嫦娥奔月不可,直飞云天。那小命儿是丢定了。

刚要睡觉,文尉忽然想到了个问题,连忙去问爸爸。爸爸正在床上躺着呢,一副昏昏欲睡的样子。他大声问:“爸爸,这个‘外力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呀?”

“说了你也不懂。”爸爸搪塞道。

“你说说嘛!”

“这机器能发、发出向四面……四面……八方的……力,”爸爸疲惫得舌头直打卷儿,“将四……面、面八方的力……全抵消……了,怎么,怎么抵消你……就别……别……”这话断断续续地说着,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最后竟变成了轻微的鼾声。看爸爸累成恁样,文尉也不忍心吵醒他,就轻轻地带上门,睡觉去了。

早上不到5点,文尉就起床了。刚穿好衣服就往爸爸屋里跑。果然不出所料,爸爸又先溜了。他一摸被窝,还是热的,连忙打开窗户往下看。外面模模糊糊一片,隐约看见一个影子飞快地移动着,不一会儿便消失了。那就是爸爸。文尉想,爸爸都拿自己做实验了,今天我一定也要玩玩。

以往,文尉上学都是骑自行车。这下好了,有了“反外力器”,再也不用骑车上学。他早就烦骑自行车上学了;车子放在学校要交存车费。学校给每人发个存车牌,还每学期一换,其实也就把牌子的颜色换一下。而且还规定:忘拔车钥匙的罚款五元。话说回来,假如这些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就罢了,可偏偏不。就说这“车棚”,根本就名不符实。如果硬说是“车棚”的话,这“棚”只能是蓝天了。从一片脏乱不堪的地方扒拉出一块巴掌大的地方,就美其名曰:车棚。在晴天时这儿都很难行走,下雨天,更是寸步难行。地上全是又粘又软的泥,鞋陷下去就休想再拔出来。特别是冬天,晚自习后天已经全黑,同学们取车子时得拿着根棍子在黑暗中摸索—存车处是没有灯的。

今天好了,可以不用骑车子了,多亏爸爸这项发明。文尉哼着小曲去做早餐。吃完后就快6点了,他收拾一下书包,穿好外套,准备去上学。他觉得早点儿去不容易被别人发现。要是被发现了可就不好了,爸爸不是说要试验一段时间再公布么?

出了门儿,文尉才发现,外面起了大雾,能见度只有七八米。他心里乐开了花。这回就更不用怕被别人发现了。

他将“反外力器”戴在身上,跑几步,开了开关,感到忽地一下,自己好像飞了似的。开始有点难受,不过很快就适应了。不一会儿,他发现,自己无论摆什么样的动作—只要不使过大的劲—身体还会按原方向运动。他觉得有些慢,就顺着这股劲又跑了几步。而后,他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速度加快了。得意了,忘形了,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

“哎哟!”一声惨叫。原来,他坐的时候用力过猛,竟使本来向前的运动状态一下变成了向下,跌了一个大屁股墩儿。

在地上坐了好一会儿,直到不觉得很疼了,才站起来。通过这一跤,他又发现,在不受任何外力时,可以用“内力”来改变方向。因此,在去学校的路上,遇到拐弯处,他就不必再关掉机器拐弯了,直接一转身,使劲向后一蹬,就成了。

文尉中午在学校吃饭,直到下了晚自习才回家。回家路上,他又像上学时一样“滑”了回来,没有人会发现。想想,有谁会没事光看别人的脚是不是在老老实实地走路呢?

几天下来,文尉对使用“反外力器”已经得心应手了。他特张狂,不仅站着“滑”,还蹲着,坐着“滑”。他也只敢在上学路上这样,因为他上学很早的,6:30就走了。令文尉高兴的是,这几天接连大雾,似乎是专门为他提供方便的。可好景不长,一周后便出了问题。

星期五下午没有晚自习,文尉放学早,没敢“滑”回来。步行到家,正在开门,就听见里面一阵笑声。是爸爸!文尉吃了一惊,怎么他这么早就回来了?难道这项发明要公布了吗?他打开门,看见爸爸在沙发上笑得前俯后仰。

“怎么啦?”文尉奇怪地问。

“你的滑行技术不错啊!”爸爸还在笑个不停。

“你怎么会知道?”文尉更奇怪了。

“喏,看看这报纸。”爸爸把一张报纸递了过来。

文尉满脸狐疑地接过来,看了看,自己也禁不住笑了。原来报纸上有这样一则消息:

连日内,市内有多人声称自己看见了“鬼影”。据一位老者说,每天早上6:30左右都能看到有一个模糊的影子从窗外路上飞驰而过。由于大雾,老者未能看清究竟是什么东西,只能隐约看出是个人似的模样。他还说这个影子移动时全身几乎不动,在空中飘着便不见了踪影。经本报记者调查,“鬼影”总是出没在光明大街。这件事也引起了本市有关部门的注意,他们正在调查。

光明大街就文尉上学走的那条路。

“吃饱了撑的,喝多了憋的。”文尉嘟囔了一句,把报纸还给爸爸。

“你太粗心大意了。从明天起你尽量少用它。”爸爸说,“现在我还不想公布,被发现了可不好了。”

文尉点点头。

“我们两星期后开运动会。”爸爸一进门,文尉就说。

“开吧。”爸爸随意答了一句,又钻进实验室。

“嘁!”文尉一噘嘴,“还不如不说呢!”

第二天一早,体育委员王光就开始招揽人了。文尉在一旁看,他发现“男子5000米”这一项没人报,就问是怎么回事。

“没人敢报。”王光叹了口气。

“5000米是多少圈?”

“咱们操场一圈大约500米,也就10圈。”王光故意把话说得很轻松。

“我试试。”文尉想用“反外力器”逞逞能。

“太好了!”王光马上把他记下,这下可以交差了。

“今儿体育课我练练,怎么样?”文尉说,“你帮我数圈数。”

“你疯了!”王光鼻孔张得比嘴大,“哪有比5000米还‘先练练’的?”

“你甭管,到时候帮我数着就得。”

第三节就是体育课。在王光的大力宣传下,全班同学都来观看。文尉刚要开跑,突然发现“反外力器”还在书包里呢!这样跑下来,我死定了,他想。

“你先等会儿,我去喝口水。”说完他就往教室跑。

“这家伙,还故弄玄虚。”大家议论纷纷。

不一会儿,他回来了,利利索索上了跑道。刚开跑,就打开机器,轻松地飞奔起来。他不敢用力过猛,免得在弯道时拐不过来。所以他慢慢地跑,可速度并不慢,反而越来越快,致使他的步伐与速度配合得极不默契。

“文尉怎么有些奇怪?”有的同学发现了—其实只要看一眼就能发现,“动作这么慢,速度那么快?”

“不会是作弊吧?”又有人说。越来越多的人觉得有问题。

文尉自己也感到了,也发觉了同学的反应。他感到不妙,但还是想坚持到底,不知为什么。

终于跑完了。同学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像看外星人似的看着他,看得他直发窘。体委发现了他手上的控制器。

“这是什么?”王光指着“戒指”问。

“这……这是我爸给我买的吉祥物。”文尉面不改色心不跳。

“让我看看行吗?”王光循循诱导渐渐深入。

“这个……”文尉没辙了。让看吧,秘密就泄露了;不让吧,无疑是肯定秘密就在这个东西上。

“王光,报名表填好没有?”正在这时,班主任李老师来审查报名表了。

这倒替文尉解了围,同学们也一哄而散。文尉站在离老师不远处,听到王光对老师说男子5000米空缺,心中万分感激,想,要是真报上去,以后就不好过了。

回到家,文尉没对爸爸说这件事,他觉得没必要。

一件意想不到的事,险些让文尉把秘密泄露了。

星期天,文尉打算去买书。书店很近,他步行去,所以顺便把“反外力器”带上,想找个机会用用。

路上没什么人,因为是星期天么,人们都想借此休息休息。这样,不大的路一下子宽敞了许多。文尉正慢慢地溜达,突然听到一阵刺耳的摩托车引擎声,接着耳边传来一声吼:“他妈的!快躲开!找死呀!”他连忙一闪身,只感觉摩托车擦着衣服过去了。他被车的尾气呛得咳嗽了几下,刚定定神,又听到有人喊:“抓住他们!他们抢了我的包!”文尉扭头一看,是隔壁的赵阿姨,正向这边跑。他想都没想,飞快地向前蹿几步,一开“反外力器”,飞驰起来。

他不断地加速,直到耳边有了嗖嗖的风声。马路上没有人。文尉像个喷气式飞机,向那辆摩托飞去。摩托上有两个坏家伙。开车的那个从反光镜里发现了文尉,大惊失色。他把油门开到最大,可还是不能同文尉的速度相比。在文尉快追上时,那厮突然一拐弯,想让文尉扑个空,可弄巧成拙,一下子撞到路旁的电线杆子上。两人飞出二十几米远,摔在地上,只有出的气儿,没有进的气儿了。

文尉因为速度太快,没法停住,仍向前冲去。他一面注意躲路上的障碍物,一面想办法停下。他用脚一下一下地点地,不知过了多久,速度才降了下来,这才关掉机器。他还没飞过这么快呢,把脸都吓白了。由于过度紧张,双腿一软,坐在了路中央。

坐了好长时间,才回过神儿来,摸摸身上,头、手、脚,都还在。他长舒了一口气,向来的方向望了望,早没了摩托的踪影。想想刚才,他还心有余悸。幸亏路上没车,也没转弯。太幸运了!他摸摸胸口,心脏还在狂跳不止。

他费力地站起来,准备回家,忽然发现,这么飞速地“跑”了这么长时间,竟没有惊动任何人,又得意起来,一蹦一跳地往家走。

都是刚才速度太快了,竟然从路南头到了路北头,害得文尉走了好长时间才到家。打开电视看到一条新闻,是说有两个抢劫犯骑一辆摩托车把一个妇女—也就是赵阿姨—的包抢了,后来被人追得撞上了电线杆,成了植物人。记者问赵阿姨看清是谁在追了吗?赵阿姨一直说没看清,这才使文尉本到嗓子眼儿的心稍稍放下来点儿。新闻最后又说有关部门对此事高度重视,正展开全面调查。

这条新闻给了文尉当头一棒。他关了电视,自言自语:“完了,完了,该挨批了。”这时,有人敲门。文尉一看,竟然是刚刚在屏幕上的赵阿姨!莫非她发现了?文尉的心又提到嗓子眼儿。他镇定了一下,开了门。

“谢谢你呵!文尉。”一开门,赵阿姨就说。

“谢我什么?”文尉装傻。

“谢你帮我追回包啊!”

“包?什么包?我什么时候帮您追回包啊?”文尉继续装。

“嗯?我的包今天下午被两个骑摩托的抢了,是你帮我追回来的呀!”赵阿姨很奇怪。

“不会吧?”文尉还装,“今天下午我压根儿就没出去,怎么会帮您追包呢?”

“那是我看错了?”赵阿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肯定是。再说,我怎么可能追得上摩托呢?”文尉更摸不着。

“嗯,也许是看错了。”赵阿姨点点头。

“绝对是。”文尉耸耸肩。

“那好,我走啦。”

“您慢走,再见。”文尉把她送出门。

关上门,文尉马上瘫了下来,冷汗像喷泉似的往外冒。他洗了洗脸,坐在沙发上不想再动。

晚上,爸爸回来了—自从他发明这个“反外力器”后,就没有了休息日,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才回家。他刚一进家,文尉就说:“我错了。”把爸爸弄得一头雾水。接着,文尉把下午发生的事原原本本地讲一遍。爸爸听完后,笑了:“干得不错嘛。正好我明天要把这项发明公布出去,今天就算个前奏吧。”

“真—的?”文尉看着爸爸,“你真要公布啦?”

“当然。”

“真棒!”文尉乐了,“是不是公布以后全国就开始使用了?”

“我说不准。也许是先在一些地方试用,然后再慢慢普及吧。反正,咱们这儿得先用。”

“太好了!”文尉特别高兴。他早就想光明正大地用“反外力器”了。他说:“爸爸,你的这项发明一定能获得诺贝尔奖。”

“那当然。”爸爸很自信,一笑,“会吓全世界一跳呢!”

爸爸真把“反外力器”公布了。正像他预料的那样,此项发明在全世界特别是物理学界掀起了轩然大波。有人不能理解,有人根本不相信,还有的人半信半疑。

不管怎么样,反正“反外力器”已投入生产。因为它成本低,作用大,立即在全国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把“反外力器”装在汽车上,汽车可以启动后打开它而关掉油门。这样就可以不用汽油也能不停地走。这种汽车跑长途尤其合适,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转弯不多也不急。把它安在火车上,是最合适不过了。火车会跑得很快,而且能节省大量能源,又无污染。

把“反外力器”装在火箭上,待火箭腾空后打开开关,火箭会毫不费力地将卫星送入太空。因为没有了地球引力,即使火箭的速度同我们走路的速度一样慢,也不用担心会掉下来。所以改进后的火箭很小巧,一般只有一级。燃料只需够将火箭推到空中就可以了。因此,发射卫星的费用大大降低。

同样的道理,宇宙飞船也变得极小巧。去别的星球不再是难题,只要有足够的时间,要飞出银河系也可以。

这项发明刚公布一星期,爸爸就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提名。文尉不满地说:“还提哪门子名啊?这诺贝尔奖就是给我爸准备的嘛。”

“这叫套模式。”爸爸乐呵呵地说。

又过了一星期,爸爸接到去领奖的通知,第二天就走。

第二天一早,文尉去送爸爸。上飞机前,爸爸问文尉此时的感觉。文尉眨眨眼,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上一篇:医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论文下一篇:交流教师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