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材中《牛顿运动定律》的比较与思考

2022-09-12

我国高中课程的培养目标由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物理第一册》中的“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改为《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满足全体学生的终生发展需求”。

培养目标的变化赋予了教科书新的教育任务——“教科书不应只是知识的载体, 而应担负物理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因此新旧教材在编写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本文以“牛顿运动定律”为例对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物理第一册》和新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物理1》进行比较分析。

一、新、旧教材组织思路比较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核心内容, 无论是在旧教材还是新教材中都是独立的一章, 是在前面力和直线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运动与力的关系。通过对新、旧教材目录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1、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得出上相比于旧教材, 新教材将“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从旧教材的“牛顿第二定律”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一节, 体现了对实验的重视, 对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视。

2、在旧教材中“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一节只包含两个知识点 (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和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新教材中这两个知识点在“牛顿第一定律”一节中以旁批和知识点的形式出现。从表面的编排上看节约了课时。更深层的出发点则是牛顿第一定律本身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力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是牛顿提出了力和惯性的概念, 这也是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被称为惯性定律的原因。

3、在初中阶段, 物理量的单位的学习是学生较为困惑的问题, 关于1N的规定给学生的印象也有些随意。新教材将“力学单位制”紧随“牛顿第二定律”之后, 这样就使学生及时的解除对物理量单位的命名和使用的疑惑, 及时体会到对一些单位进行规定的合理性和方便性。

4、新教材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一) ”的内容是动力学的两类基本问题:物体的受力情况→物体的运动情况, 牛顿运动定律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关键, 这样突出牛顿第二定律在动力学中的核心地位。

5、新教材中“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 (二) ”包含旧教材中的第四章“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这样将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问题归纳在了一起, 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作用, 凸显了牛顿运动定律的地位, 也使学生对各类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使学生从力的角度对自由落体运动再认识, 这也是新课程下对学生反思能力的注重。

6、至于旧教材的“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 新教材基于牛顿第一定律内涵了惯性系, 所以将这个内容调整在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的“科学漫步”栏目——“惯性参考系”;基于在后续章节牛顿运动定律在曲线运动、天体运动中的应用的考虑, 新教材在“万有引力”一章的最后安排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一节谈了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条件。

二、新教材内容编写方面特点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中指出“在课程改革理念和目标的实施过程中, 教科书的编写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新教材在内容的编写上努力践行新课改对课程内容的要求——全面落实课程目标任务, 又要突出特色。现就个人对新教材特点的理解概括如下:

1、突出牛顿运动定律的作用、地位。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 因此教材在69页大标题“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具体地、定量地回答了力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核心。在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部分, 紧紧围绕牛顿定律设置了“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从运动确定受力情况”、“共点力的平衡条件”、“超重和失重”、“从动力学看自由落体运动”等几个具体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验科学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 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明晰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新教材在83页设置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来体现牛顿第三定律的作用。

2、尊重科学的发生过程, 有利于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科学过程是科学家群体从事科学活动的智力劳动过程。

新教材用了更大篇幅来生动的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过程。意在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发现和发展, 认识科学发现的社会背景和人文因素。

在学生认识到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后,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物体质量的定量关系, 取得数据、画出图象, 总结得到牛顿第二定律。这样使学生获得一种研究问题的体验, 加深对物理规律获得的严密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有利于学生科学发展观的树立。

3、重视科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体现基础性与时代性。

牛顿第二定律的突出特点是表述的简明性和应用的广泛性。背诵它的条文、记住公式轻而易举, 但应用它去分析解决具体的力学问题, 对大多数的初学者来说,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新教材通过教材中的插图、77页的“科学漫步”、课后的习题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从这些问题如冰壶运动、“做一做”——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车轮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瘦人与大力士掰手腕等事例来生动的说明生活中物理无处不在, 来体现科学知识的时代性。

4、渗透物理思想、物理方法。

(1) 理想化——科学研究的重要思想。伽利略“理想实验”虽然也叫实验, 但它不等同于科学实验。真实的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而“理想实验”则是一种思维活动, 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 运用抽象思维能力, 抓住主要因素, 忽略次要因素, 对实际过程做出了更深入的抽象分析, 使研究对象纯粹化, 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自然科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伽利略意识这种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他自己评价到:“这种将带来大量奇妙成果的新方法, 在未来的年代里会博得许多人的重视。”

(2) 科学探究方法。新教材在本章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中, 从为什么要探究、猜想什么关系、如何探究、具体操作到最后的图象处理, 就是在让学生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的可操作性。

三、教学实施建议

(一) 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 展现物理学家的人文魅力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的“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 物体才能运动……”的观点维持了近两千年?

为什么是伽利略创造了有效的“侦查”方法, 揭示了现象的本质?

牛顿第一定律仅仅是牛顿对前人所做工作的总结吗?

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

(1) 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 他第一个意识到了摩擦力——一个本质至今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有了这一点, 加上他具有丰富、发散而又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 设计出理想实验就比较自然了。

(2) 牛顿对力、惯性、参考系这些概念的提出从物理上赋予了惯性定律明确的内涵, 使惯性定律成为物理学理论的基石。

在这些问题的讲述中, 让我们感受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人文魅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二) 加强理想实验、探究实验的教学——物理思想与方法

理想实验首要的意义在于它摒弃了那种单纯依靠思辨来研究物理的行为方式, 确立了实验在物理研究中的基本地位。

(三)

牛顿第二定律中注意“牛”的定义

(四) 优化练习和习题的选择

“一个好的习题, 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在设计练习和习题时, 应多选择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问题, 即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联系科学、生产和生活的实际, 因而具有生命力。”

教材70页课后第1题、第二题要求应用惯性知识分析说明实际问题和自然现象;第三题促进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有更准确的理解……

教材75页例题1是牛顿第二定律解决汽车刹车问题的简单应用, 由运动情况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教材76页例题2注意正交分解法求合力,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材79页例题则是帮助学生理解单位制在解题中的应用;

……

教材上的每一道习题都有编者的用意, 好好加以利用。

综上所述, “新课程十分强调把教学的重心由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转向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 新课程让我们收获知识, 认识科学过程, 领悟科学方法, 树立科学的价值观……

牛顿定律及其应用的教学, 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以后的物理教学打好牢固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大昌、张维善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物理 (必修一)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2] 张同恂、张大昌等.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 (必修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4] .马亚鹏.普通高中物理教科书特色对比研究.网络.2008.5.

上一篇: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对通识教育的贡献下一篇:门诊随访在2型糖尿病患者代谢控制中的作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