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2024-04-17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主题】牛顿第一定律 【学习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定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很好的素材。本节课是在学习了运动学和力学知识基础上,首次将力和运动联系起来,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和规律的知识,本课内容在初中物理知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后面平衡力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教材比较注意科学地编排内容,它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把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能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物理的兴趣。本节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安排学生实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第二课时要理解惯性的内容。

【学情分析】通过实验并不能直接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它是总结事实,分析、概括、推理得出的,这方面要注意强调。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具体事例,知道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4、通过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想象能力。

【评价设计】

1、通过问题1、2、3、4、5、6检测目标1的达成。

2、通过问题7、8、9、10、11检测目标2的达成。

3、通过教师整合说明和问题12检测目标3的达成。

4、通过问题8、9、10、11检测目标4的达成。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教师根据学生看到的演示实验,在设置问题,引发深入思考)

出示斜面、小车演示:

(1)、用力拉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2)、停止用力,小车停止。

问题1:什么原因使小车前进? 问题2:能否说物体运动必须受力? 问题3: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3)、将小车放在斜面上,放手后让小车滑下。

问题4:到水平面上后会立即停止吗? 问题5:小车能一直运动下去吗?

问题6: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吗?

(4)教师总结:学生形成两种不同结论分别代表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运动需要力来维持;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运动不需要历来维持。(板书他们的观点)

问题7:小车到达水平面时,虽然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拉力,但仍然继续前进;虽然能继续前进,却不能一直运动下去,这是为什么?(5)教师总结:阻力会影响物体的运动。

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通过教师创设问题,转化成可操作性强的具体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同时,进行了合作、交流、思考,同时知道了自己应支持谁的观点)

问题8:小车在水平面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让学生充分猜想后,总结:斜面坡度,小车质量,小车起始高度,水平面的阻力。)

问题9:研究小车在水前进的距离和水平面对它阻力的关系,你应该如何设计实验?

(学生猜想,小组讨论,分享猜想设计的依据和研究方案。)

教师总结:运用控制变量法必须让其他因素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即在同一斜面上用同一小车在同一位置开始运动,分别在不同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进行多次试验。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行试验。教师根据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问题10:三个表面相比,哪个阻力最小,哪个阻力最大?

问题1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得最远,在毛巾表面上运动得最近。其原因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阻力越小,前进的距离越远,若表面更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更小,前进的距离更远;若表面非常光滑,则小车所受阻力将非常小,速度减小得也将非常慢。

进一步推理问题12:如果物体不受力,它将以一个恒定的速度永远地运动下去。通过比较推理的结果,让学生思考后用自己的话说出实验结论,得到运动和力的关系,并指出自己支持两位谁的观点。

三、教师整合说明(根据推论引出牛顿第一定律,让学生明确它不是实验结论)

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板书课题)-----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板书内容)

四、教师强调说明:(让学生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一切”表明这条规律的普遍适用性,不符合这条规律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不受力”是定律成立的条件,这是一种理想情况,它也包含物体在某一方向上不受力的情况,通常把受平衡力看成不受力。(3)“总保持”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只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两种可能,要改变这种状态,物体必须受力的作用。

(4)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它虽然不是直接由实验得来的,但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是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五、小结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亚里士多德(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伽利略(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1)(2)(3)(4)(5)

篇2: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

2、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 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

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 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

3、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

A、汽车加速 B、汽车速度过快 C、紧急刹车 D、汽车突然启动

4、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 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 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

5、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 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

C、车辆靠右侧行驶 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

6、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 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

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 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

7、画出在平直公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受力的示意图。

8、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 描写物体运动规律, 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 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 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能力提高

9、举例写出你观察到的在生产、生活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发生的惯性现象的两个例子,并结合所举事例分别说明如何防止或利用惯性。

10、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物体就会静止。这个结论是亚里士多德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出来的。人们确实看到,用力推一个木箱它就运动,停止用力,木箱就静止。因为这种现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两千多年里被人们普遍接受,直到后来伽利略推翻了这个观点。

你认为亚里士多德错在了什么地方?怎样解释上述“推木箱”的现象?

篇3: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是力学中的根基,它揭示并否定了一直以来人们对力和运动的关系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在教学中采取理论实验结合的方法,假设实验推证验证一些结论,从而有一定的发现和收获,从科学的研究方法中使学生们在知识上不断的突破.

一、回顾历史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总结的伽利略、卡迪尔的正确结论,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以及整个力学的根基,体会伽利略的理想实验,通过动画来模拟实验.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是一种科学推理,是在抽象的思维中创造出来的,但他并不是无凭无据,凭空乱想,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物理学中的主要的研究法之一也是理想化实验,伽利略创造的这种研究方法,也标识着物理学真正的开始.

伽利略理想实验分析:

实验用具:小车、斜面、毛巾、玻璃板.

实验前提: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

实验步骤: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下滑,分别在毛巾表面、玻璃板表面运动,并记录下两次小车停下来的位置,实验记录表示,毛巾表面粗糙、阻力大,滑行距离短,玻璃板表面光滑、阻力小,滑行距离长.

实验分析:两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小车运动的距离受阻力的影响,因此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

推理思想:若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小,最后为零时,小车将会以永恒不变的速度一直运动,这也是伽利略实验推理得出的结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将以永恒不变的速度运动下去).

二、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着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1.力和运动的关系: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我们举例来验证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在桌面上推动一本书,推动时,书从静止慢慢的向前移动,撤掉推力,书也停止运动.

物体保持着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物体则不受力,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物体则一定受力.但我们不能通过实验验证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物体,因为几乎不存在不受力作用的物体,我们可以通过一些阻力很小的现象帮助消化、理解.

2.惯性:

物体保持着它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就是惯性的概念.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性质,与物体处于什么运动状态没有关系的.我们日常生活运动也常常有惯性产生,比如,我们跑步很快时,想要停下来,还需要跑几步才能停下来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乘坐车时,车子启动时,我们会感觉到身体向后靠,紧急刹车时,我们的身子会向前倾,这都是惯性,我们也可以实验探究来验证:

实验用具:小车、木块、黑板擦做障碍物.

实验过程:我们把小车放在桌面上,把木块放在小车上,突然启动小车时,观察木块的变化,运动一段时间后,用黑板擦做障碍物,遇上黑板擦时,观察木块的变化.

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惯性与惯性定律的不同:惯性是任何物体固有、特有的性质,而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时,由于惯性而表现出的一种运动规律.

3.质量:

质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国家单位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为(Kg),是标量.

4.质量和惯性的关系:

质量和惯性有着对应的关系,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就小,运动状态就容易改变,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就大,运动状态就难改变.我们可以做实验,通过实验来得出结论.

实验用具:纸、书

实验过程以及结论:我们在桌面上放一张纸,放一本书,分别用嘴吹纸、书,纸的状态很容易发生改变,而书的运动状态与一张纸比起来却很难发生改变,这就说明质量和运动状态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就得出质量大的惯性大,质量小的惯性小的结论.

三、教学设计总结

在现今高中物理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的习惯、培养创造能力、开拓创造思维、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们明白过程与方法的关系、明白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师需要的多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需要打破传统的生硬的教学模式,要用实验验证推论、验证理论得出结论,老师只是在特殊的时候帮助、引导、补充,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们提出疑问、发现矛盾、找出矛盾、并且自己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设计疑问、推理、分析、总结;但这样的教学设计存在一定的松散性,教师一定要认真的设计,及时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能失控.让学生们在大胆的教学设计中学以致用,受益匪浅.

篇4: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研究

一、为了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情况,我们曾用这样一道题目来检测学生

题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里,将手中的钥匙竖直上抛,问当钥匙落下来时是落在手里,还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学在试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问其原因,皆曰:汽车在走,而钥匙抛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二、怎样更好地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使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效果真正是实实在在意义上的令人满足

我们认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学方法的改进已是隔靴搔痒,而必须深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考察学生产生错误认识的根源。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物理概念、规律时所形成的错误,常常是由于其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所谓前科学概念,是指儿童在学习物理课程以前的生活实际中,对各种物理现象和过程在头脑中反复建构所形成的系统的但并非科学的观念。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学中,那种认为只需要“正面”传授知识,学生就能接受,如果他们仍不理解,可以多讲几遍就能达到目的的想法,实践证明是过于天真了。因为在有些学生的经验中,早已有了与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理论类似的观念。这样,当他们学习了牛顿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牛顿第一定律实际上成了“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代名词。让他们解释用手推车、用脚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错误观念的生活实例时,他们也能解释得头头是道。但当解释用手抛钥匙、飞机扔炸弹的例子时,他们却又运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去解释,其错误观念暴露无遗。这正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效果不佳的症结之所在。

三、研究和改进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应当了解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特点

第一,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是自发形成的。第二,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隐蔽性。第三,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具有顽固性。国内外物理教育界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学生对某些物理现象形成了前科学概念,要想加以转变是极其困难的。尤其那些在人类科学认识史上经历了曲折历程的前科学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学生认识什么和如何行动,主要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认知图式(思维模式),而不完全取决于教师所讲述的内容。他们按照自己已有的图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错误认识存在的情形下,就会在头脑中形成和正确信息极不相同的东西。

四、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1、注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教育。在教学中,不仅应当注重科学知识教学,而且要特别强调定律得出所运用的科学方法。包括理论实验的方法和科学推理方法,这一点常常是许多物理教师容易忽略的方面。而且,还要结合定律的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为什么只有伽利略能够大胆地怀疑亚里士多德延续2000多年的错误结论?引导学生树立起科学的怀疑精神,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信念。这樣融知识、方法和精神于一体的教学,真正体现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全部内涵。

2、必须破除教师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不少初中物理教师头脑中还具有牛顿第一定律的前科学概念,因此,很难想象出这些教师所教授出的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能够加以破除。所以,破除教师自己头脑中前科学概念是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的前提。

3、破除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由于在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头脑中存在着前科学概念,教师必须促使学生头脑中前科学概念的转变,在他们的头脑中引发认知冲突和危机,使他们头脑中原有的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无法调和的矛盾,促使原结构的解体和新结构的建构。这种过程可以说是在学生头脑中引发了一场科学革命。比如,可向学生布置如下一个问题。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前后玻璃窗上各有一只蜜蜂。两只蜜蜂同时以相同的速度向前后窗飞去,问前窗蜜蜂先飞到后窗,还是后窗蜜蜂先飞到前窗?如果学生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头脑中该问题上的前科学概念已经破除。否则,则认为仍然没有破除。

篇5: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导入语:同学们,本节课我们学习第八章运动和力的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运动和力之间是什么关系?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二、出示目标(1min)过渡语:本节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屏幕:

1、能通过生活实例,说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的原因。

2、通过实验知道物体所受阻力越小,向前滑行的距离越大。

3、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说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4、能结合实例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三、自学指导、先学、后教过渡语:怎样达到目标呢?请看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后教(4min)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看课本P16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3分钟后回答下面问题。

检测:

1.滑板车在蹬地之后会继续向前滑动,说明物体的运动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

2.滑板车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如果我们不再蹬地,滑板车最终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

3.总结:物体的运动_____力来维持,力是_____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______的作用。(学生小组讨论归纳)(教师出示答案)

过渡语:同学们,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二次先学后教(8min)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本P17实验及牛顿第一定律内容,请看自学指导:小组合作完成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找到牛顿第一定律。

检测:

1、两次实验小车从斜面同一高度滑下,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去掉木板上的棉布,小车向前滑行的距离变_____,说明小车在木板上受到的阻力更_______.

3、推测: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越小,向前运动的距离越____,如果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就不会减小,物体将做_______运动。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______状态或__________状态。

5、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采用了_________方法。由于实际上不存在不受力的物体,因此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直接用______来检验。过渡语: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呢?

第三次先学后教(8min)自学指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8-19,并做想想做做中的小实验。5分钟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一切物体都有保持_____________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想想议议1,拨动簧片前,小球处于______状态,拨动簧片把小球与支座间的金属片弹出,小球由于惯性还要保持原来的_______状态,由于受到_____作用竖直下落。

3、想想议议2,行驶中的汽车刹车前,乘客的速度与汽车______,当汽车刹车时,汽车速度______,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速度,即乘客的速度________汽车的速度身体会前倾;汽车开动前,乘客速度为___,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由于惯性还保持原来的______状态,乘客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身体就会后仰。

篇6: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公开课教案

汇报人:操瑞祥

总课题:第八章 运动和力 总课时:6课时 第1课时 课题:第1节 牛顿第一定律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知道物体的惯性 2.能力目标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通过活动体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3.情感目标

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2.难点:物体的惯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教材16页的几幅图,思考运动的物体最终停下来的原因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给出截然相反的解释。“运动需要

●教学用具: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力来维持”,“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二)讲授新课 1.牛顿第一定律

(1)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按照教材第17页的实验进行探究不同表面,物体的运动距离不同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的条件和做法:三种粗糙程度不同的表面;每次实验用的是同一辆小车;每次都在同一位置滑下,以保持小车到达水平表面的速度相同。

注: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变化的条件是表面的粗糙程度改变,而其他条件没有改变。

通过flash演示实验,观察结果,得出结论:小车受到阻力越小,它运动得越远,引导学生进一步推理:如果小车不受任何阻力,小车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注:介绍得出该结论伽利略用了推理的方法。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2)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静者恒静,动者恒动”

注:说明“静止状态”与“匀速直线运动”的异同。

解释:物体不受力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永远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改变。强调: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分析事实,再进一步概括、推理得出的。2.惯性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学生活动:

(1)观察由于物体受惯性的演示flash;

(2)尝试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怎样利用惯性和防止惯性产生的危害。(3)想一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鸡蛋魔术、套锤柄、行车跳下易摔倒、泼水、丢垃圾、车启动人后倒,刹车人前倾等等。(4)阅读19页科学世界“汽车安全带”。

(三)课堂小结

1.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表述的?

2.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利用惯性的例子,防止惯性产生危害的措施?

(四)布置作业

1.思考书本第18页第1、2 2.理解记忆牛顿第一定律内容 3.完成配套作业练习●教学反思:

1、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出错,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篇7:《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篇8: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二、课型

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2.把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3.了解理想实验推得物理规律的方法。

(二 )过程与方法 :1.体会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的过程。2.学生经历站在伽利略的角度设计实验过程。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历史上人们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的艰难过程,使学生形成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疑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重点

对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理解。

五、教学难点

对伽利落理想实验的理解。

六、课前准备

课件制作,案例印刷,实验仪器准备。

七、教学环节安排

新课导入→案例分析与讨论→规律习得→总结巩固。

八、教学过程描述

上课前将印好的材料(牛顿第一定律得出历程、相关案例等)分发给学生。

(一 )新课导入 :回顾有关知识 ,利用多媒体展示“火车进站”、“自由摆动的秋千”、“地面上滚动的足球”视频,思考:这些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止运动呢? 为学生埋下质疑伏笔,并告知学习本节课后能够解释。引出主题: 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 )案例分析与讨论 :首先阅读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发现牛顿第一定律历史资料,为方便分析,利用多媒体将案例材料展现出来,教师和学生一起研读,并对亚里士多德简单介绍,说明其是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有正面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什么? 举例说明。学生做出概括性的总结,即物体受了力才能运动,不受力,运动的物体就会停下来。这时有学生表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教师不急于评价,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亚里士多德观点的“正确性”。许多学生都举出用手推粉笔盒,粉笔盒运动,手不推就停止运动诸如此类的例子,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接下来提出质疑,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吗? 学生纷纷表示不正确,那为什么你们还举出相应例子说明呢? 这时,有的学生说那是摩擦力在作祟,顺利引出伽利略关于力与运动关系的研究材料。

教师向学生展示伽利略进行试验研究的模型图, 请学生讨论后简单描述这个模型的理念及实验过程,学生在作答时,强调从同一高度无初速度释放小球,经过下降和上升的过程,将图中右侧的两个倾斜面的运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这些学生比较清楚,但是对于平面上的情况不太理解,这时教师阐明这就是理想实验的魅力,伽利略认为将斜面放平后球将永远滚动下去,用一句话描述就是: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从这个理想实验的模型中学生还没有真切地体会到摩擦力所起的作用,这时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仪器材料设计实验,明确摩擦力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各小组都对组员进行分工,设计并记录小车从同一材质同一高度静止释放后在毛巾、棉布及光滑的木板上的运动情况, 最终得出摩擦力确实影响着物体的运动情况。然后引导学生关注笛卡尔总结的观点(事先已发放材料),方便与后面的牛顿第一定律进行对比研究。

紧接着对事先发放的案例材料进行讨论分析,其内容是:高速公路上匀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突然刹车,未系安全带的小女孩被甩出去,而坐在旁边的胖叔叔则没有。很多学生就此有类似体验,加上初中就已经对惯性有所了解,在看过材料后讨论分析时,学生就已经说出都是惯性惹的祸,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总结出惯性的概念, 并根据小女孩和胖叔叔的状态归纳出:惯性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运动状态越难改变。

(三 )规律习得 :在上述通过自主学习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牛顿第一定律。学生的总结都是围绕物体保持匀速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展开, 但是在具体表述上还是存在许多弊病,教师就此进行引导修正,最终给出牛顿第一定律的精确表述: 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四)总结巩固 :为加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定律表述中“逗号”前表述什么含义,“逗号”后又表述什么含义。学生因为充分体验探究过程,所以回答很贴切,此时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并要求学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在“新课导入”环节中提出的物理现象。

上一篇:亿有多大教案下一篇:的句子搞笑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