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讲稿

2024-05-03

依法治村讲稿(精选6篇)

篇1:依法治村讲稿

增强法治观念

严格依法办事

推进依法治州

(依法治村讲稿)

各位村干部,大家好!根据州委农工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今天由我为大家做一个关于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的讲座。借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探讨。我讲座的题目是——增强法治观念 严格依法办事 推进法治创建。

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认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3月15号将其写入宪法,标志着我国法治建设进入到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省委按照中央的部署,投入重要力量及时调研,于2013年12月31日出台了《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州委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学习贯彻《纲要》,对推进依法治州工作进行部署,成立了依法治州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织专门人员根据我州实际撰写《阿坝州依法治州实施意见》。3月27日州委书记刘作明又对建设法治阿坝作了非常精辟、精彩的讲座。

中央、省委、州委的决策,主要是要给大家一个明确的信号: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建设法治中国、法治四川、法治阿坝已然成为我们重要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今天的报告主要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法和法治的概念及内 1 涵,二是依法治村的必要性及重要性,三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依法治村的途径和基本要求)。(这三个问题的逻辑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关系)

一、法和法治的概念及内涵

(一)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的问题就是“什么是法”或“如何理解法”的问题。汉字“法”的古体为“灋”。据《说文解字》解释:“灋,刑也,平之如水(正义公平),从水;廌(标准),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惩罚)”。据说廌是一种独角兽,也叫獬豸。古书记载,一说像养、一说像牛、一说像鹿,其说不一,但都认为它是能“治狱”、“别曲直”的神兽,王充《论衡》有廌“性知有罪,有罪触,无罪则不触”之语。这是古代的一种“神兽裁判”的思想,这种思想甚至影响到后代法官的服饰(如知府断案时穿的有神兽图案的官袍)。程树德《说文稽古篇》说:“前清凡执法者,犹用獬豸为补服”。可见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平裁判”的含义。

与“法”字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律,均布也”。段玉裁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所谓“均布”,是古代调音律的工具,把律比作均布,说明律有规范人们行为的作用,是普遍的人人必须遵守的规范。

可见,“法”是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顾名思义,法律就是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判断平、正、直的标准的一种东西。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专指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二)法治的概念及其内涵

法制与法治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在于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实现法治。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内涵的差异。法治表现的是法律运行的状态、方式、程序和过程,包含法律的至上权威,法律的公正性、普遍性、公开性等基本要求,以及法律制约公共权力与保障人权等基本原则;法制只是“法律”和“制度”的简称。2.价值取向的差异。法治强调人民主权(民主精神)、法律平等、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法制则不预设价值取向。3.与人治的关系上,法治明确地与人治相对立,有人治无法治;而法制可以与人治共存,可以有“人治下的法制”。4.在配套环境方面,法治需要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等环境,法制则可以在各种政治、文化体制中存在。可以说法治是具有特别价值内涵的法制,即以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为精神的法制秩序。

从两者的对比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

从历史上看,法治“rule of law”一词形成于13世纪的英国,在著名法官柯克与国王查理二世的争论中,柯克提出“法律是国王”的论断,这在实质上触及了现代法治的基本内涵,即法律至上。“法治”一词在其他西方国家表达 中有所不同,如德国、法国均表述为“法治国”,但意蕴大致相当。与此相比,中国古代也有“以法治国”、“使法择人”、“使法量功”等法制表述,如法家强调“以法为本”、“法不阿贵、绳不绕曲”,但正如沈家本先生在其《新译法规大全序》中所指出的,这种法治与西方法治只是形式相似,无法掩盖二者在“宗旨”,即精神内核方面的区别。法家所说的法制,其实是专制主义统治的工具,正如黄宗羲所说:“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明夷待访录》)。因此,中国传统中并不存在实质意义上的法治,更没有以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为精髓的“良法”,有的只是形式上合理的法律,其与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存在本质区别。故而,严格地说,现代法治理念主要还是来源于西方(最早触及法治思想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也就是说,法在全社会应该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社会的治理应该遵从良好的法律)。虽如此,一个国家选择的法治发展模式、发展道路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不同、基本国情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法治的本质、模式和实现法治的方式也不同。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彻底的人民性。首先,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为绝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这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家少数人享有的民主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次,社会主义法治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法治必须以确认、保障和促 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维护、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这与资本主义法治主要维护和保障资产阶级私有制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三,社会主义法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是以唯心主义及其指导下的历史观为指导。第四,社会主义法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而西方资本主义法治则坚持在多党制环境下的所谓“政治中立”。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法治的本质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反映和体现人民的意志,确认和保障人民的权利,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有序推进。这正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特点和优势所在。

综上所述,现代意义上法治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至上。这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法律应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公权力来源于宪法和法律的授权,而宪法和法律应高于公权力。二是良法之治。我国的法律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这就体现了良法的特点。三是人权保障。人权一般指人在社会、国家中的地位。在我国,人权作为人最基本的权利集合,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保障人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任务。构建法治社会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福祉,因而法治也必然要以保护人权作为其重要内容,而人权的保障状况也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区别法治国家和非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四是司法公正。法治不仅意味着法律的至高无上和依靠良法治理,还应经由公正 的司法活动来贯彻实施。司法公正需要有司法的独立和权威为保障,此外还需程序公正,即司法必须在法律程序内运作,必须展示出一套法定的、公开的、公正的解决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程序。五是依法行政。要求行政权的行使要获得法律的授权,受到法律的限制,并遵循法定的程序。六是权力制约。以法律规范权力,以法律约束权力,最终实现在法律统治下的以权力约束权力,达到权力的规范与制衡。

二、依法治村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古往今来,国强民富、社会和谐、地区发展皆重在法治,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法治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党的十八大作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我国三分之二人口在农村。依法治村是重点,也是基础。没有依法治村,便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县、依法治州。

我州的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依法治村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是树立法治理念,依法治村思想基础得到夯实。经过近三十年的普法宣传教育,全州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有了明显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履行义务方面能按法律规定办事,广大群众由过去的遇事找政府,向现在的遇事找法律转变,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二是法律服务领域、方式及功能进一步向农村拓展。全州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都能紧紧围 绕民生工作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村级法律顾问)。三是推动法治实践,村级组织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以来,共创建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3个,州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32个。

虽然我们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距离州委《依法治州实施意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村两委干部滥用权力、徇私枉法严重损害国家法制权威;村干部和村民的宪法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州正在全力推进法治阿坝建设,刘作明书记明确指出基层法治创建是建设法治阿坝的重要载体,依法治村工作关乎全局,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因此我们要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环境,不断把依法治村工作推进到新水平和新阶段。

三、大力推进依法治村(依法治村的途径和基本要求)

(一)依法治村的含义和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方略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治村就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治村的实质和核心是村民自治,其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二)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是依法治村的重要途径

1.创建类别。县级、州级、省级、国家级“民主法治示 范村”

2.创建标准。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努力提高基层组织的法治化管理水平,根据省司法厅、省民政厅的要求,2010年州司法局、州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的通知》(阿州司发„2010‟68号)文件,对创建工作作出了要求。这也是目前我州通用的一个标准。依法治州实施意见出台后可能要做一些修改,大体上包含以下一些内容。组织建设有力、民主选举规范有序、民主决策科学规范、民主管理扎实有效、民主监督切实有效、法制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七个大项,69个小项(对工作的具体要求)还有相应的分值。

3.考评方法。检查验收工作主要采取听汇报、现场查看、查阅资料、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可能还要修改,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一定要把此项工作做实、落地生根,不能搞形式主义、应付检查,这是没有意义的、劳民伤财的(举例:普法依法治理检查过程中学法笔记)。下一步我们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来保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但我们要在思想上展开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创建活动促进依法治村、依法治州。创建中每一项工作都可能花费很长的时间、很大的精力,但是我们一定要做实。例如:创建标准中要求:村委会成员每年集中学法不少于6次,并有专门的学法登记,参学率达100%(3分);组织村民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参学率达应学人员的90%以上(3分)。学了也是对自己有好处的!干嘛 不把他做得更好呢?

(三)依法治村的基本要求

在提升依法治村的过程中,要继续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开展依法治村的前提和基础,把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作为推进依法治村的关键环节,把民主监督作为深化依法治村工作的重要保障。

1.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农村基层干部要认真学习国家的宪法法律,特别是要下功夫学习与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比如我们涉及建设征迁土地方面,就要加强对《土地管理法》的学习;工作中涉及较多的是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也要加强计划生育、民政救济等与群众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群众遇到一些问题,受主观思想影响,一时冲动就去上访,我们也要加强对《信访条例》的学习、宣传,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法渠道表达诉求、解决问题,不然就会导致群众的上访请求不被受理,情节严重的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不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还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还要认真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真正弄清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我们只有学好学透法律,并带头遵守执行,严格依法办事,坚持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将自己所有行为都臵身法律的监督之下,群众才能信服。要坚持依法治村,就要掌握与农村工作和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白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必须符合政策法律规定,不能草率、鲁莽、意气用事;要善于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工作。如果我们的基层干 部都不了解、不知道这些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说话办事没有法律、政策依据,群众对你就不信任,不佩服,时间长了,就不会听你的招呼。同时基层干部还要组织村民学习法律法规,如果自己都不懂怎么去教别人呢?

哪种人的学习兴趣很高呢?触犯刑法被羁押的人,在看守所里主动学法

(举例:民法 饲养的动物伤害了他人,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员要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民法通则》,这种情况入情入理后应当按原因不同分别对待,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员应当承担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的损害责任,但损害如果是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的,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责任。如果是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的损害,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养狗挑逗

举例:不当得利 如张三的苹果树伸入到了李四的围墙内,树上结满了苹果,桃子的所有权属张三所有,如苹果成熟以后,落到了李四的园内,通常大家觉得应该属于李四所有,根据法律的规定李四是没有所有权的,他院子里的苹果仍然是张三的。但是李四可以向张三提出将伸入围墙内的树枝砍伐,树叶落地的清扫费用可要求张三承担。

还有大家都喜欢摊小便宜,不懂法、不小心就可能违法犯罪哦!比如我们持卡到银行取款机上取款,取1000元机子送出了2000元,这多出的1000元属于不当得利,如利用机子的故障恶意透支取款,这构成犯罪,是信用卡诈骗罪,要被判刑的。又如持卡到提款机取钱,发现前面一个人的卡 10 放在里面忘了取走,借机把他卡上的几千块取走了,对不起,你就有犯罪了,犯了盗窃罪,又会被判刑的。

举例:土地承包法 张长云案例。)

注意学习的方式方法,不是每部法都去学,那学不完的,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地方性法规,还有司法解释成千上万,而且还在不断的修订,记不住,条文太多,谁能记得住刑法第三百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是什么呢,(有没有学法的),但是我记住了,是关于盗伐林木罪的规定。我为什能记住呢?是因为我前不久刚办理了一个法律援助案件,我刚查的。现在通讯网络很发达随时都可以查,关键是大家要知道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就可以了,他知道了就不会去做了。

要有法律的逻辑和思维,领会要义,领会法律的精神,要有法治的意识。(举例法律逻辑学二难推理

1、美国前总统林肯曾经当过律师。他在一次揭穿伪证时,就用了法律逻辑学中的二难推理。被收买的假证人福尔逊一口咬定小阿姆斯特朗是杀人凶手,他说在10月18日晚11点左右他亲眼看见被告人开枪击毙被害人,那天晚上月光很亮,他看清了小阿姆斯特朗的脸孔。林肯当庭揭穿了福尔逊的谎言。林肯指出:如果被告人的脸朝着月亮,那么站在被告东边距离三十米远的证人就只能看到被告人的后脑勺,而不能看到被告的脸孔,如果被告人的脸背着月亮那证人也不能看清被告人的脸,因为这时的月光只能照到被告人的后脑勺;不管被告当时向着月光或是背着月光,证人都不能看清被告人的脸孔。这就揭穿了福尔逊的伪证,辨明了被告人的冤枉。

2、半费 11 之诉:据说古希腊有一个叫欧提勒士的人,向著名的辩者普罗塔哥拉(智者学派的创始人)学习法律。两人曾定有合同,其中规定的条件是:在欧提勒士毕业时付一半学费给普罗塔哥拉,另一半学费等欧提勒士头一次官司打赢时付给。但毕业后欧提勒士并不执行律师业务。普罗塔哥拉等得不耐烦,于是向法庭告了 欧提勒士,并提出如下的推理。

如果欧提勒士这次官司打赢,那么按合同的条件,他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如果欧提勒士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法庭的判决,他也应该给我另一半的学费;

所以他这次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他都应该给我另一半学费。

欧提勒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针对他老师的推理,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推理。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胜,那么按法庭的判决,我不应付给普罗塔哥拉另一半学费;

如果我这次官司打败,那么按合同的条件,我也不应该付给他另一半学费;

我这场官司或者打胜或者打败,我都不应付给他另一半学费)。二者在前提中都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一为法庭的判决,一为合同条件。因此无法保证结论的正确。

以上两个推理形式上都是正确的,但前提都是错误的,因为 法制宣传另一个方面 也不能片面理解,只看对自己有利的。(举例:如前动物伤人案,自己挑逗狗受伤,就还要求赔偿,只看前半部分,不看但文。)

可以请法律专业人员为大家讲解,中央电视台12台以案说法、普法栏目剧等栏目等是很好的学习渠道。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还要全面,不能只宣讲义务,成天你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听着就很烦!还要宣讲权利,你有权这样、你也有权那样,听着就舒服!当然权利义务要统一。

2.切实落实“四民主”

实行民主选举——建设村民满意的“两委会”班子 乡镇党委、政府与村干部要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济教训,深切地感到:村委会作为基层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必须走依法治村的道路。要下决心从落实民主选举开始,切实开展以“四个民主”为核心的依法治村活动。为保证民主选举公开、公平、公正,防止个别村民搞派性或借助宗族势力拉选票,妨碍民主选举,要组织村民反复学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向村民讲解民主选举的意义,同时和村民们一道分析了村里的各项事业搞不上去的原因,使广大村民们认识到,“全村要想富,首先要有好干部”。在选举期间,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使选举工作顺利进行,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经过民主选举,使当选的村干部切实地感到肩上担子的份量,从而关心村民,爱护村民,同全体村民一条心,时时刻刻把村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实行民主决策——保障村民真正当家作主 要使村支两委班子从过去决策失误教训中认识到村里重大事务,如果不实行民主决策,无论村干部的水平有多高,能力有多强,都难免出现差错。只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才能确保决策的正确,避免或减少失误。为此,要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有关“村委会遇有重大问题应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的规定,成立了村民议事小组和参事小组,并明确了两个小组的组成方式、工作职责和工作程序。议事小组由非党村民组成,候选人由村民自主推荐,经全体村民投票,按照得票多少确定最后人选。其主要职责:一是讨论、审议村内大事,提出建议;二是及时向“两委会”反映村民的意见和要求;三是监督村委会的各项决策是否正确;四是带头执行“两委会”的决定和下达的各项任务;五是参加一年一度对村干部的评议工作。参事小组由党内选举产生。主要职责有七项:其中第一至第五项与议事小组相同,第六项是向党总支汇报,反映基层党员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第七项是协助党总支搞好调查研究,为党总支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两个小组分别向村民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每个小组可设组长1名,副组长2名,成员若干名,任期一年,可连选连任,无任何报酬。村里凡是关系到全体村民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提请全体村民大会或召开参事小组、议事小组会审议。村每年要召开2次以上全体村民大会,4次以上参事小组会议和议事小组会议,使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决策的科学性越来越强。

实行民主管理——用制度规范约束全体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 “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是依法治村的突出特点。要制定了以《村民自治章程》为核心内容的村务管理制度。《章程》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于村级组织管理方面的内容,形成了党支部、村委会、妇代会、团支部、民兵连、党员教育管理、民主政治建设及议事小组、参事小组、监督小组等工作制度;二是关于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形成了村农业承包费的收取、土地管理、义务工和基建工的管理及财务管理制度等;三是关于社会秩序管理方面的内容,形成了社会治安、村风民俗、乡邻关系、婚姻家庭、计划生育制度等。《章程》应经全体村民广泛讨论,反复修改,并由全体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后,印成小册子,发到村民手中。使村民们感到《章程》是大家举手同意的,既有义务,又有权利,应坚决执行;使村干部感到,有了《章程》,尽管要求更高了,但村里的事务好管了,干部也好当了。《章程》不仅是自己作为行使民主权利和保护合法权益的依据,同时也是用来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村规民约不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举例我州某县有一个村制定了一个村规民约,在征求意见时,我看了一下这里面有一条说村民要重视道德品质的修养不能有通奸的现象,发现第一次罚款2000元,发现第二次罚款5000元,如果使女方怀孕的罚款8000元。就这一条就很有问题,首先是谁赋予你罚款的权利,而且是相对较高的罚款,行政处罚中罚款必须要有法律的明确授权,且程序合法。村委会组织法好像没有赋予村委会有罚款的权利吧。其次,把道德层面的东西写入规范里面合不合适。这些规范性的东西,包括法律是人们的基本、最低行为 准则,是底线,做什么事情你不能逾越底线,否则就要受到法律的处罚。道德是较高的要求和行为准则,你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种修养啊。通奸这个词不好把握,我们只能提倡大家提高道德品质修养,尽量避免有通奸现象,对吧!)

实行民主监督——做到“让村民明白,干部清白” 为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建立参事小组和议事小组的同时,还应成立监督小组。这个小组也应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监督小组行使的职责:一是审议村委会财务预算、决算。二是审查财务收支原始票据及村干部报销单据,要求一张支出报销条子,必须经领款人、经手人、村民组长、监督委员、村财经主任、监督小组组长、书记、镇经管站站长审查盖章后方可报销。三是接待村民上访。为了把知情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监督权赋予群众,疏通民主监督渠道,村支两委还应建立监督小组组长列席“两委会”工作制度,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确立公开主要内容和公开方式。即公开集体财务收支情况明细表;公开村干部报酬;公开村内招待费;公开村办企业承包情况;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公开困难户补助;公开土地征占数目;公开“两委会”决议及工作情况;公开山林砍伐数目;公开上级政策。公开的几种方式:一是在村委会外设立“公开版”,将村民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布,每月更换一次;二是每月向村民印发一期“两委会”工作通讯,通报两委决议及贯彻执行情况。三是每年召开2次民主对话会,由“两委会”全体班子成员面对面现场解答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直到村民满意、没有异议为止。对出现的个别突发问题,则随时举行专 题民主对话会及时予以解决。四是设立举报箱,拓宽监督渠道。五是实行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每年开展评选若干名优秀党员、优秀村民代表、好党员干部、好组长活动,并对他们予以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评出不合格的党员,然后由组织出面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戒勉谈话。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村干部的廉洁自律。

各位!依法治村、依法治州是一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工程,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过程,贵在求真务实,贵在坚持不懈。相信,只要上下齐心协力、不懈奋斗,依法治村工作必将为我州加快建成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今天的课题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2:依法治村讲稿

1997年,党的十五大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将依法治国写入了党章,写入了宪法,中国结束了几千年以来以权治国、权法兼治到以法治国的这样一个从人治到法治的过程。从中央到地方分别是依法治省、依法治市、依法治县、依法治镇、依法治村。

一、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法治国,其次是依法律、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和规章等治理国家,依法治村也是如此。在法治的国家,法律就是国王,而在人治的国家,国王就是法律。

二、依法治村的重要性

(一)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当前,由于没有牢固树立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观念,有些地方出现名义上是搞市场经济,而实际上还是按计划经济的老观念、老办法办事,用行政手段来干预具体经济活动,靠长官意志直接调控市场化经济关系,以土政策、批条子等方法代替法律,随意侵犯群众利益,伤害了群众的积极性。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搞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在推行依法治村的进程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村干部和村民进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法制观念,使群众懂得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搞好依法治村。

(二)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由于围绕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环节相应的法律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各项法律法规不配套,加上现有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切实贯彻执行,因而市场出现了“持权经商、赌权经商、垄权经商、弄权经商”等商不成商的怪现象,严重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当前,依法治村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尽快制订落实以经营自主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以维护自愿、公平、等价、实诚为基础的市场秩序方面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还要制订以规范政府行为加强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安定的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等。在依法治村中,除按照这些法律法规执行外,还必须依照国家宪法、法律、法规及党的有关政策,联系本村实施制订依法自治章程,以便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行为规范,从而做到按章规范行为,使村里的生产经营、社会生活步入法治轨道。

(三)依法治村是发展市场经济的重要保证。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又是社会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外界环境条件。没有公平竞争安定的社会环境,经商者的生命财产就没有保障。我国农村范围广阔,村村都依法治村,个个守法经营,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三、依法治村的含义和内容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村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法治村就是要大力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依法办事,以制治村,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治村的实质和核心是村民自治,其主要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四、依法治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民主自治的特点——非民主行为的责任问题,如民主选举名不符实。

(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形同虚设。《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中的主要事务和重大决策是由村民代表会议和村民会议讨论决定。但违规决策、违规管理者比比皆是,很多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乱决策、乱开支、乱管理的“三乱”现象。

(三)建立村官责任制度——解决非民主行为的有力措施。

(四)强化村官责任,走出村民自治“围城”。

五、依法治村的工作目标和具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1、要加强领导,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2、要完善制度,提高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的水平。

3、要强化村民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意识。

4、加强各部门的协调,形成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依法治村的具体要求

要长期不懈努力,坚持“四民主,四公开”制度,走依法治村的道路,特别是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有力地推动村级民主法治建设。

1、实行民主选举。建设村民满意的“两委会”班子。

2、实行民主决策,保障村民真正当家作主。

3、实行民主管理,用制度规范约束全体村干部和村民的行为。

4、实行民主监督。做到“让村民明白,干部清白”。为了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在建立参政小组和议事小组的同时,还应成立监督小组。这个小组也应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监督小组行使的职责:一是审议村委会财务预算、决算。二是审查财务收支原始票据及村干部报销单据,要求一张支出报销条子,必须经领款人、经手人、村民组长、监督委员、村财经主任、监督小组组长、书记、镇经管站站长审查盖章后方可报销。三是接待村民上访。为了把知情权亮给群众,议事权交给群众,监督权赋予群众,疏通民主监督渠道,村支两委还应建立监督小组组长列席“两委会”工作制度,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确立公开主要内容和公开方式。即公开集体财务收支情况明细表;公开村干部报酬;公开村内招待费;公开村办企业承包情况;公开计划生育指标;公开困难户补助;公开土地征占数目;公开“两委会”决议及工作情况;公开山林砍伐数目;公开上级政策。公开的几种方式:一是在村委会外设立“公开版”,将村民所关心的问题进行公布,每月更换一次;二是每月向村民印发一期“两委会”工作通讯,通报两委决议及贯彻执行情况。三是每年召开2次民主对话会,由“两委会”全体班子成员面对面现场解答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直到村民满意、没有异议为止。对出现的个别突发问题,则随时举行专题民主对话会及时予以解决。四是设立举报箱,拓宽监督渠道。五是实行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每年开展评选若干名优秀党员、优秀村民代表、好党员干部、好组长活动,并对他们予以相应的奖励。同时,还要评出不合格的党员,然后由组织出面对不合格党员进行戒勉谈话。不断完善监督机制,促进村干部的廉洁自律,加强依法治村。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一、什么叫法律。

1、什么叫法?什么叫律?法是“三点水”加个“去”字,“水”代表公平、公正,“去”字代表惩罚的意思。律是“双人旁”加个“聿”字,“双人”表示人对人的管理和统治,“聿”字则表示“均布”,也是表示公平、公正。经过几千年的演变,也就成为我们今天的法律。举例:笔者有一邻居经常小偷小摸,我见状后就劝告他,要他遵纪守法,他说法是什么,法就是“三点水”加个“去”字,滚他妈的蛋。不久,此人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2、法律的概念。法律是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和可诉性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村民委员会又叫行政村,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村民委员会与乡镇人民政府的关系是协助的关系;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第四条)。

3、村民委员会的设立(第八条),是由乡镇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4、村民委员会的组成(第九条)是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三至七人组成。

5、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是由村民直接选择产生(第十一条)。

6、村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第十二条至第十七条)。

7、村民会议决定的重大事项有8条(第十九条)。举例: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的登记和发放问题,一定要核准,否则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

8、村民除依法治村外,还可以制定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但应报乡、镇人民政府备案,且不是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第二十条)。

9、村民委员会要实行村务公开(第二十二条)。

10、村民委员会设立治保、调解、公共卫生等委员会,负责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工作(第二十五条)。举例:竹木根枝的延伸纠纷,如张三竹林的马边延伸到了李四的土内,并长出了竹笋,竹笋的归属问题到底如何处理,按我们农村的习惯是笋过篱笆鱼过界,但实际上法律对此有不同的规定,如张三的鱼因涨水跑到了李四的塘内,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张三可以李四不当得利予以返还,而过篱笆的竹笋所有权归李四。如张三的桃树伸入到了李四的围墙内,树上结满了桃子,桃子的所有权属张三所有,如桃子成熟以后,落到了李四的园内,则属于李四所有,李四可以向张三提出将伸入围墙内的桃子砍伐,树叶落地的清扫费用可要求张三承担。如我们持卡到银行取款机上取款,取1000元机子送出了2000元,这多出的1000元属于不当得利,如利用机子的故障恶意透支取款,这构成犯罪。我们村干部在调解的时候,就要掌握有关的法律和政策。

11、地方各级人大和县以上人大常委会在其辖区内保证本法的实施(第二十八条)。

篇3:依法治村讲稿

一、加强农村法治建设的意义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法治国家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人人都享有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自己各项事务的权利,并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在中国有8亿多农民,农民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更有理由成为法治建设的主体,农村法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中国法治化建设的水平高低。农村法治建设是整个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农村基层自治完全法治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

农村法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农村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法治建设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加强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设施;农村法治建设有利于保护农业生产和农业生产设施;有利于打击农村犯罪分子,提高农村社会治安状况,维护农村稳定;有利于农民依法办事,维护广大农民的权益;亦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农民对国家的信心,提高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农村法治建设还是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只有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战斗堡垒,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战斗堡垒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法治能力建设,加强法治能力建设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战斗力和凝聚力。加强基层党组织法治能力的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大势所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客观要求,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本要求。同时,法治能力也是基层领导干部能够依法决策、依法办事、依法治理的一门必备的基本功,基层党组织的法治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农村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进程较快,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关于农村的法律,几乎包含了所有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人口流动的频繁,都对法律提出了新的课题,这些问题显示出法律的滞后性[1],逻辑结构不严密性、条文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可行性。再者,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很少有农民的直接参与,这使得有些法律并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农村的发展要求。还有一些关于农村的法律立法层次比较低,以至于缺乏较高的法律效力。因此关于农村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不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实际问题是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我国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不规范

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执法不规范是制约农村法治建设的又一重要问题。推进农村法治建设不仅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更需要在实际活动中贯彻落实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但是,在我国农村地区,司法机构较少,虽有部分地区设立了法律援助机构,但多数工作人员并非法律专业人员,法律知识匮乏,能为村民提供的援助服务也是十分有限的。而法院的设立一般是要覆盖管辖多个乡镇,特别是位于偏远地区的村民,距离法院的路程较远,寻求正规司法帮助的成本较高,所以很多农民会选择放弃利用司法程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途径。

在部分地区,一些基层干部和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重人治,轻法治”,执法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滥用行政职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执法的过程中无视农民的合法权益,更是在农民通过法律程序维权的道路上设立重重障碍。这种种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法律法律权威的树立和法律应有的公平、公正形象,给我国法治工作的推进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得农民对我国的执法情况产生怀疑,对于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失去信心,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法制建设的发展。

(三)我国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村民自治等活动也日益发展,加上国家普法活动、送法下乡等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农村电视、广播等媒体形式的普及、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农民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日益增强。但是受到传统文化“官本位”“伦理本位”的影响和农民本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民整体的法律意识与现代法治建设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一方面,表现在权利意识不强,大多数人认为只要自己不犯法,法律就与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对一些事情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有些农民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不会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要么采取自认倒霉、人气吞声,要么无视法律的权威,采取“以暴制暴”、上访甚至是自杀的解决办法,害人害己,这是对法律的不信任和无知。另一方面是缺乏参政议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选举权、被选举权、监督权、参政、议政的权利,但是很多地方村民不能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贿选、拉选票的现像时有发生,民主选举成为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村干部的腐败行为。

(四)农村基层管理人治思想浓厚,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差

“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荀子.君道)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法治。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悠久的封建专制主义历史的国家,“为政在人”的人治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人治已根深蒂固,传统习惯势力及其惯性巨大且积重难返。”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比较少。”[2]”在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法律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多的会受到人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基层管理中,人治思想更是占据着重要地位。从渊源分析,人治思想大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官本位和伦理本位。官本位是一种以官为本、以官为贵、以官为尊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人民缺乏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心理上对村干部的依赖心理,使得村民自治往往演化成为“村干部自治”,村民委员会的意愿也就慢慢成为了广大村民的意愿,村民并不能有效的行使其法定的自治权利;伦理本位则倚重于礼俗,而礼俗之本则是情与义,农村的家族观念和伦理观念浓重,民主和权利意识淡薄,因此,民主选举往往难以真正实现。逐渐沦落成为人情选举、家族选举。不管是“官本位”还是“伦理本位”,二者的共同点是都忽视了法律的至上性,使得相关法律法规成为一纸空文,民主与法治沦为形式。总而言之,我国的乡村治理模式人治色彩浓厚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整体法治进程和中国乡村走向现代化的瓶颈,全面建设法治乡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凸显,农村社会的法治之路更是任重道远[3]。

村民自治组织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农村的法治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干部是贯彻落实国家方阵、政策的执行者。但是许多基层干部平时忙于发展生产,或者繁杂的基层事务,以致于缺乏学习法律的动力,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不认真、不系统,对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只是知道表面意思,对具体内涵和贯彻要求并不清楚,法治观念、法治能力水平较低。受人治思想的影响,有些村干部甚至认为,当上了村干部,大权在握,就可以“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无视法律权威,欺压百姓、公款吃喝、贪污腐败、以权谋私,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对树立法律权威和农民对法治建设的信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五)农村普法工作存在的问题突出

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高低,是影响着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能否实现关键所在。普法教育是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直接影响着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进程,因此农村普法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虽然经过五个五年普法计划,六五普法又进入最后一年,我国整个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都有所提高,但由于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响,农村的普法工作,还存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对于普法工作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部分基层干部只看重经济效益,一味的忙于经济发展,而把普法教育工作看做是可做可不做又费时费力的“软”任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普法教育的深入开展。二是,对法律职能的认识片面,怕农民学法、懂法后,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利于管理,所以就对法律中一些有关公民权利的内容不去认真宣传,甚至不宣传。三是普法工作流于形式,虽然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普法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责任,但是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很多地方只是应付了事,落实不到位,使得普法工作只能流于形式。四是农民对普法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认为只要不做违法的事,法律就与自己没有关系,只要听村干部的话就不会有问题,学不学法都一样,缺乏参与普法教育的积极性,这就使得农村普法工作难以开展。

2. 普法教育内容单调、形式单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村的普法教育在形式上比较老套,仍然是放广播、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条幅等方式,难以调动农村学法的积极性。

二是在宣传内容上没有针对性,都是照本宣科,上级下发什么材料就宣传什么,没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宣传计划和内容安排,宣传效果反而不好。三是普法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较低,对法律的认识也不全面,不深入,对于普法工作也只能是照着材料读,缺乏生动性,宣讲内容枯燥乏味,很难提高农民学法的兴趣,这样的普法工作很难取得预想的成效。

三、推进“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立法工作,健全农村法律体系

在立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地方实际,围绕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认真研究新情况,不断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发展,与我国法律、法规相匹配的农村法律体系,使农村各项事务都可以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

(二)健全农村司法服务配套设施,严格执法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设立规范的农村司法机构和法律援助机构,使得司法服务能够辐射到更广的基层群众,为群众寻求司法帮助设立更为便捷的通道。另一方面,定向培养熟悉当地情况,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留的住的农村司法工作人员,鼓励司法工作人员下基层,加强与群众的联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农村群众提供更为专业的司法援助和法律咨询。执法活动直接关系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能否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直接代表了国家政府和法治的形象。在农村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必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捍卫法律的尊严。广大基层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法律知识,自觉遵守法律,严格按照法律要求办事。对于那些危害农村生产生活秩序,危害村民合法权益的黑恶势力,影响农村生产发展的不法行为,懂得用法律做武器,与之进行坚决的斗争,用法律捍卫村民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村发展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

农村的法治建设要想取得显著的成效,必须提高农民的法治意识。而在农村进行普法教育又是提高农民法治意识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解决我国普法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对普法教育工作的认识,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农村普法教育工作,并把它当做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硬”任务来完成。加强对普法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人大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监督力度,保证普法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要重视农村普法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方式方法的灵活性。在内容上,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针对农民关心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内容,充分运用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法宣传。在方法上,要进行不断的创新,既要运用发材料、张贴宣传栏、播放宣传广播等传统的形式,又要组织开展法制讲座、文艺宣传队等大家喜爱的,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宣传,来丰富农民的法律知识,提高农民用法律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农民参与法治建设的积极性,不仅要懂得用法,还要监督基层干部、政府的执法工作是否合法。[4]。再者就是要提高农村普法工作人员的素质。聘请素质好、文凭高或者是法律专业的专门人员担任普法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并且定期对普法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从而提高普法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四)加强农村基层干部法律学习,在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俗话说“农村看干部”,在农村,干部的执法行为直接影响着农民对法律的感知与印象。因此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必须要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治意识。利用党校、普法教育培训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定期培训,系统学习法律知识,深入了解法律内涵,破除农村干部头脑中固有的“官本位”“伦理本位”的陈旧思想,培养利用法律处理基层事务的意识,合理利用手中的权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带领村民共同致富,营造浓厚学法、知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四、结语

总之,提高农村法治建设水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上的关键环节,而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村的法治建设需要我们创新思路,认真研究农村的新情况,建设有效的法治建设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维护法律尊严,保证法律的真正落实[1]。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的真正实现,进而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促进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农村法治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由于农村发展相对封闭落后,加之受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农村的法治建设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本文从健全农村法律体系、完善农村司法服务水平、提升农民法律意识、加强基层干部法律知识学习等方面提出了推进“依法治村”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萍.当前我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治与社会,2015(5下).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2.

[3]江国华,项坤.从人治到法治——乡村治理模式之变革[J].江汉大学学报,2007(12).

篇4:依法治村之“中江经验”

2013年,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抓住第九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的契机,通过制订完善村规民约有效解决了征地拆迁补偿、环境卫生、社会治安、农村水利等村民关心的村级公共事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中江经验”是如何形成的?

中江县的具体做法是让乡镇成立村规民约制订工作指导小组,村成立村规民约起草小组,根据各地实际拟出村规民约的初稿,交由村民进行反复讨论研究,经协调一致后形成草案,报乡镇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合格后由村民会议进行表决,表决通过后公布施行。截止2013年年底,中江县837个村都制订完善了村规民约。

通过村规民约的制订和实施,中江县农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首先,它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是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村民遵纪守法意识得到加强,村组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得到提高,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良序初步形成。三是促进了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明显提高,文明和谐、友爱诚信、互帮互助、尊老爱幼等良好风尚逐步形成。四是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中江县以制定实施村规民约为切入点,初步建立了党委领导、政府引导、村级组织主导、村民广泛参与、社会各界踊跃支持的乡村治理体系。

“中江经验”的启示

2014年2月,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对中江县以村规民约为抓手、推进依法治省在基层得到落实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并要求在全省总结推广。省民政厅就此对中江县进行了多次反复调研,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了中江县的主要做法,形成了“三上、三下,六步工作法”的“中江经验”。“三上、三下”即村规民约的起草过程反复三次征求意见、三次整理修改;“六步工作法”即村规民约的制订实施要经过“强化领导监督、广泛宣传动员、精心组织起草、反复征求意见、依法表决备案、认真组织实施”六个步骤。

“中江经验”与过去村规民约制定实施过程相比,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开展基层协商民主。二是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和自觉意识。三是构筑了基层社会治理多元参与的新平台,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中江經验”是依法治省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的体现,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治村、深化村民自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典范,是推动基层治理方式转变的主动探索,是在实践检验中起到很好作用的成功经验。

“中江经验”成效初显

为全面推广“中江经验”,2014年6月,四川省民政厅与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组织部、省司法厅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入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全面推进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的通知》,要求将制订完善村规和居民民约作为示范创建的重要指标体系切实开展依法治村的创建工作。7月,在中江县召开了全省学习推广“中江经验”现场会,对制订完善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各地在2014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此项工作。

目前,全省90%的村(社区)已完成修订工作。村民们反映,有了村规民约乡里乡亲之间来往、互相理解和帮助更多了;村干部反映,通过村规民约的制定和完善,村民的集体归属感更强了,对村级事务更热心了,遵守村规民约的自觉性提高了;社区干部反映,制定和实施居民公约,提高了社区治理的居民参与度,也大大提升了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四川省民政厅)

篇5:依法治村章程

1、领导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群团组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证各村级组织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职权,落实本村党员大会的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大人事、工作安排,较大数额财务开支,集体资产管理,社会稳定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搞好支部委员会的自身建设,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负责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作好发展党员工作。

4、负责村、组干部和村办企业管理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5、搞好本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项工作。

6、支部班子要关心群众生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第六条村党支部建设制度

1、民主生活会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认真总结党风党纪和目标完成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认识,改进工作。村党支部每年年终组织开展一次评先树优、民主评议党员活动,严格考核党员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对党员的年终考核与鉴定,由村党支部统一归档保存。

2、“三会一课”制度。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党课教育制度是党的基层支部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1月、4月、7月、10月10日);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每月5日);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到二次(每月8日、18日);每季度应组织党员上一次党课(1月、4月、7月、10月10日)。党支部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或遇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召开相关会议,具体时间由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3、党费收缴管理制度。党员应按照标准按月缴纳党费。依照中国共产党中央组织部组通字[1998]2号文件规定执行,对无正当理由长期不缴纳党费的党员,村党支部给予批评教育,经教育不改,超过六个月不缴纳党费的,按自动不愿上进的行为处理。

4、党员发展管理制度。发展党员必须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按照党员发展工作的程序,认真履行手续。村党支部要有计划地为党的事业培养后备力量,按一职一备的要求确定培养后备干部,至少要有3名以上比较成熟的入党积极分子,积极做好领导班子的新老更替工作。

5、廉洁勤政治度。支部成员要做到“五带头”、“五不准”。即:带头履行党员义务,不准做特殊党员和特殊村民;带头清正廉洁,不依仗职权为自己或亲属谋私利;带头做人民公仆,不准贪图享受只顾个人利益;带头遵纪守法,不准违法乱纪。第二节村民委员会第七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代表全体村民行使职权。村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届满应当及时换届选举。第八条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1、村民委员会要自觉维护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推行村级“四民主”,积极主动地做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并定期向党支部报告工作。

2、按照党支部的总体部署,办理村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3、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支持集体经济组织依法进行经济活动,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权益。

5、依照法律规定,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教育村民合法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6、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和政策规定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维护村民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促进村与村之间的团结和互助,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协助镇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第九条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制度

1、办公制度。每天按规定作息时间上下班,全年工作不少于300天。公休日或节假日应当安排值班。坚持在办公室办公,不在家中研究和答复涉及村务的问题。

2、会议制度。每星期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一次总结会;特殊情况或特殊需要时,不定期召开“两委”联席会议,一般由村党支部书记主持,就村中的一些重大事项进行研究。

3、自律制度。每月10日为村民委员会成员集体学习日。村民委员会成员要正确行使村民赋予的各项权力,为政清廉,秉公办

规和政策及上级党委的工作部署,根据本村实际,召开支部会议提出决策方案;或者由村委会提出方案,报经支部同意后提交村“两委”联席会讨论。(2)召开支部、村委联席会议,讨论修订决策方案。(3)由支部召集党员大会,征求意见,对方案进一步修订,然后形成党员大会决议。(4)将决策方案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第十七条民主管理

1、村集体资产(指集体土地、集体房产、集体企业等)的承包、出租、变卖等工作,村党支部及村委会必须在严格遵守国爱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履行规定的四步决策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付诸实施。

2、按照绣惠镇人民政府关于实行农村集中计帐的管理办法的规定,本村所有村级集体财务活动纳入计帐中心统一管理。所有集体资金进入计帐中心村级帐户,所有现金支出从计帐中心村级帐户划出。每月的集体收入,报帐员必须于25日前按所开票据上的金额缴入计帐中心专户,并附报上缴收入明细表。

3、建立村级民主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推荐或选举产生,一般3人至5人。“两委”成员的配偶、直系亲属不得担任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4、村级一切财务开支必须按照规定的批准权限进行审批,实行支部书记一支笔签字制度。一切开支必须由当事人(经手人)、村支部书记签字,并经村民主理财小组理财加盖理财公章,然后由计帐中心负责人签批后,方可由计帐中心会计审核并报销。第十八条民主监督

1、积极推行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年终召开一次评议会议,参加评议的人员主要是村民代表或户代表,可以扩大到18周岁以上的村民,评议对象为“两委”成员及享受集体承担误工补贴(工资)的其他村务管理人员。

2、健全村干部任期、离任审计制度和村务工作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审计由绣惠镇人民政府负责,审计事项主要包括:

3、建立村务第十九条村务和财务公开第十九条两公开一监督

1、村务公开要从农民群众普遍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入手,凡属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及村里的重大问题都要向村民公开。主要内容包括十个方面:(1)本村享受补贴的人数和补贴标准;(2)从村集体经济中所得收益的使用情况;(3)村办学校、村建道路等公益事业的经费筹集方案;(4)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及村公益事业的建设承包方案;(5)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6)宅基地的使用方案;(7)计划生育指标分配方案;(8)救济救灾款的发放情况;(9)村民认为应当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的其他事项。

2、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1)村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2)各项收入和支出;(3)各项财产的购置费用;(4)债权债务;(5)各项收益分配;(6)水电费收缴特别是村干部的水电费缴纳情况;(7)以资代劳收入;(8)企业出租、承包费、农业补贴;(9)招待费支出、福利费发放;(10)干部工资补贴。

3、实行村务和财务统一公开日、质询日、接待解答日制度。统一公开日,即规定每年1、4、7、10月的15日为公开日,届时各村要按照规定的内容将上季度的事务和财务情况公之于众;统一质询日,定在每年的1、4、7、10月的17-18日,即在公开日两天后,村民对公开结果不满意或认为不实的,可以向村干部提出质询;统一接待解答日,即在公开日后的第一个星期一,对村干部不愿回答、不能回答和回答不能让群众满意的问题,由镇包城关办事处领导到城关办事处,负责接待解答问题。第五章村务管理第二十条印章管理。凡涉及贷款、承包、签定合同等重大事项须加盖村民委员会公章的,要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讨论通过后方可使用。换届选举工作结束10日内,上届党组织和村委会应当向本届党组织和村委会移交印章。第二十一条经济合同管理凡涉及村级重大问题或大多数群众利益的经济合同,必须先经城关办事处、镇司法所核准后再予以签定第二十二条计划生育管理

1、全体村民要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计划生育服务条例》,按照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知情选择的规定,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

2、持有准生证的夫妇允许生育子女。生育一胎后必须采取节育措施。第一胎为男的孩的不再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女孩的,其母亲年龄达到30岁的可申请准生第二胎;第一胎为残疾的,办理有关手续后可准生二胎。不论何种原因,不准生育三胎。

3、本村及村内暂住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均属本村的计划生育管理对象。育龄妇女必须服从本村计划生育管理,自觉按照规定时间进行孕情检查和透查。

4、严禁非法同居、未婚先孕、未婚生育和非法抱养、领养、寄养孩子。计划外怀孕的,必须引产、流产。拒做引产、流产手术的,交由上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处理。

5、不得藏匿外来逃避计划生育的人员,藏匿不报或由此造成计划生育外生育的,藏匿人承担相关责任。

6、积极协助工作人员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是每个村民的义务。严禁刁难、围攻、打骂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任何人都不得在计划生育工作中作假舞弊。

7、村民自治委员会建立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健全育龄妇女档案,定期公开生育指标安排情况。第二十三条村民建房管理

1、严格建房规划。按照市政府城区总体规划的要求,本村村民住房以居住公楼为主。公寓楼建设由村集体统一组织施工,统一办理房屋权属证书,需要住房的村民提出书面申请,按规定缴纳房款。

2、村民翻建、改建村内原有房屋必须服从村民委员会的统一规划。事先用书面形式提出申请,由村民委员会派员实地指定划线标高,并签订建设协议,方可施工。未按规划标准、故意超高或扩占建房户,一经发现,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拆除违章建筑。否则,将依据有关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3、村民旧房影响整体规划,应办理拆旧建新手续,必须先拆除后建设;暂时无能力翻建的,由村建房领导小组协调置换空闲房屋暂住,旧房屋必须拆除影响规划的部分。否则,将申请有关部门依法强行拆除。

4、因国家或集体建设征用需要拆迁的民用建筑,按有关规定补偿并优先安排住房。

5、村民出卖、出租住房后,再申请宅基地的不予批准。

6、村民新建的住房,必须办理《宅基地使用证》和《房屋权属证书》,未取得以上证件的房产不受法律保护。第二十四条土地管理

1、按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属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耕地、林

人负责保管。

2、村民档案记录作为评比“星级文明”争创活动的重要依据之一参加评选。

篇6:依法治村工作标准

一、村党支部、村委会把依法治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依法治村领到小组,分工专人负责。

二、按照民政部、司法部关于加强基层农村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根据县乡统一安排,积极开展民主法制示范点创建活动,促进基层社会稳定。

三、认真进行普法教育,组织干部和村民学习上级规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参学率达到普法对象的80%以上,考试合格率要达到90%以上,有一块固定法制宣传黑板,有一幅永久性法制宣传标语。

四、认真贯彻执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健全村民自治组织机构,完成村民自治制度,发挥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

五、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的民主管理活动。根据本村的实际,制定出上符国法,下合民意的村民选举制定,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村规民约制度等,作为村民共同遵守的准则。

六、搞好民主管理,保障村民的民主权利。党支部、村委会充分发挥村民积极性,参与依法治村和村务大事的管理,凡村务大事都要先由村民小组长征求村民意见,然后提交村民委员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做出决定。

七、党支部、村委会班子团结,工作有计划、有分工、干部处处起表率作用。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八、农村集体经济得到充分发展,并逐年有所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办得好。

九、人民调解委员会作用发挥得好,能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上一篇:住房公积金贷款提前还款申请表下一篇:微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