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2024-05-07

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通用8篇)

篇1: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物业管理作为房地产投资、开发、建设和流通的自然延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其发展中,尚有一些问题存在,本文尝试对此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合肥联合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ON UNIVERSITY年,卷(期):11(2)分类号:F713.56关键词:物业管理 业主 法律 观念 管理

篇2: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的建筑业税收管理仍然存在相关问题,我们该采取什么政策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论文关键词:税收管理 偷税漏税 建筑业 项目管理

论文摘要: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税源控管范围狭窄、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税收政策执行困难的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施工环节多、管理链条长、作业流动性大,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以及企业纳税意识淡薄,提出了依托信息化平台、以社会综合治税为手段,构建以建设项目管理为核心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投资环境的逐步优化,建筑业发展如火如荼,建筑业已经成为地方税收的骨干税源。但由于建筑业具有项目建设周期长、环节多、施工企业组织形式复杂,工程作业流动分散等行业特点,向税收管理提出严峻的挑战。如何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税收征管,是摆在税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建筑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源控管范围狭窄,部分工程项目控管缺位,税源大量流失

传统的建筑业税收管理模式下,只注重对建筑企业的管理,忽视了对建设项目的精细化管理,税务机关仅能从纳税申报表和财务报表获取征管信息,在整体上掌握其收入、成本、费用、税金、资金流动等财务指标,而对具体施工项目的纳税状况难以准确掌握,造成大量工程项目税收管理缺位。同时,施工单位即便是对建设项目进行了纳税申报,但也往往只就其人工费收入纳税,故意隐瞒甲方供料和提前完工及优质工程奖励资金等应税项目。例如,税务机关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建筑企业 先后承建了2处商品房开发工程和某开发园区的排污沟渠施工工程,该公司只对商品房的土建收入进行了纳税申报,对其他较为隐蔽的收入则未进行申报纳税。

(二)税源控管深度不够,管理手段粗放,税收偷漏问题严重

由于目前地税机关征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征管流程设置尚待规范,各征收单位普遍采取“以票管税”手段,仅停留在对建筑业专用发票实行代开监管上。施工单位经常发生零申报、申报不实甚至不申报等现象,税务机关即便大致掌握施工单位的总体经营情况,但对单个工程项目价格构成不能准确掌握,税款流失或滞后现象仍很严重。一些建设单位因资金困难等原因,往往选择用材料物资、车辆、房产所有权抵顶部分工程价款,对这部分抵顶工程价款的实物,建筑施工企业一般不计入收入和相应的账目,形成资金账外循环。某区地税局在建筑业税源普查中发现,该区上年度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8亿元,建筑行业实际纳税8 000万元,漏征税款3 000多万元。

(三)欠缺部门配合机制,管理措施乏力,税收政策执行困难

在建筑施工的前期管理中,相关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税务机关的先期参与权利,致使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工程立项、招标、开工、资金投入、承包合约等相关情况,这就限制了税务机关职能作用的最大限度发挥。税务机关只有通过后期的问询、观察、检查等来了解工程的具体情况,因而不可避免地发生直到施工已完成,税务机关才着手进行调查的管理滞后问题,从而造成工作被动,税收严重流失现象的发生。

二、建筑业税收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组织形式复杂,挂靠和分、转包现象普遍存在

当前,建筑企业出借或变相出借施工资质,层层分包、转包工程项目现象普遍存在,建筑市场暗箱操作现象屡见不鲜。一部分不具备施工资质或施工资质等级较低的小型企业为承揽建筑工程,纷纷采取分包、转包、挂名等经营方式挂靠施工资质较高的企业或向其借用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向这些建筑队、挂靠队收取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后,放任自流,税务机关难以将这些施工队纳入正常的税收管理。某建筑安装工程公司下设30个工程处,该公司对其中17个挂靠工程处实施松散管理,该公司只是在工程处以公司名义承揽工程时收取管理费,不能准确掌握各工程处的经营情况。税务机关在对该公司的挂靠工程处进行外调时发现,17个挂靠工程处 度隐瞒收入4 500多万元,偷漏税款200多万元。

(二)建筑业施工环节众多,管理链条漫长

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有勘察设计、桩基、土建、水电暖气、内外部装修、装饰灯光、消防、楼梯等众多环节。单项工程跨年度作业现象较为普遍,项目存续期有的长达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工程款项结算不及时,少申报和延期申报入库税款现象大量存在。

(三)部分环节经营方式隐蔽,作业流动性大

由于建筑施工项目分布零散,流动性强、施工地点较为隐蔽,经常进行野外作业,施工企业往往心存侥幸,对部分比较隐蔽的经营行为隐瞒不报。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施工企业注册地税务机关难以及时掌握施工企业经营动态,每每出现税务机关疲于事后追讨但偷逃问题又屡屡发生的问题。某建筑企业承揽水利部门发包的河道疏浚工程项目,水利部门为减少工程费用,允许施工企业以河沙销售收入抵顶部分工程款,由于该工程属于野外作业,而且核算方式复杂,税务机关不能够提前介入,施工企业完全隐瞒了该工程收入。

(四)企业纳税意识淡薄,税法遵从度较低

目前建安企业的欠税绝大多数是由于垫资经营和工程款回笼迟缓造成流动资金不足,致使企业无力缴纳税款或不开具发票,逐渐形成欠税。由于对外来施工单位监控不力,使得其工程竣工后很快离开本地,而部分工程款到外地开具发票,导致欠税难以追缴,甚至形成死欠。

(五)建筑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综合控税力度不强

篇3: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维护管理所包含的内容很强很广, 各个部门的人员沟通密切, 例如对运行状况进行控制记录, 以及对维修时间的控制, 项目的监控, 这当中包含了人、作业程序、检查落实、经济性分析控制等问题, 一个问题就会有很强的牵连性, 导致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实际上管理工作目前情况与客观需要有很大差距, 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反映出来:

1.1 维修管理模式不合时宜。

过去的计划性的检查修理对节约资金和科学管理的把握不好, 这种管理注重生产, 而经营性的管理就需要除了考虑设备的工作需要, 更要有经济方面的考虑。

1.2 维修管理系统不健全。

各种规定松懈不完整, 越是基层单位对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就越不够严谨, 执行态度不积极, 使管理处在较低水平, 无法发挥完整的功能。

1.3 重使用、轻管理。例如:在平日的考核中, 缺少设备管理方面内容, 而在精力方面不做过多投入, 松懈对待。

1.4 维修计划兑现率低。

企业在机械的管理问题上缺少控制力度, 虽然有计划却疲于执行, 修理时间拖延, 不彻底, 质量被忽视, 修理不彻底现象经常会出现。

1.5 管理技术相对落后。

计算机和检测手段不能被普及使用, 由于设备的设计原理和精度要求越来越高, 结构变得复杂, 这时如果仅凭经验和人工方式检查处理是很难完成细化任务的目的的。

1.6 安全管理不足。

某些单位在管理的安全和技术性上准备不足, 档案制度不完善, 装设管理比较滞后, 使得人为工作准确度不高造成的问题频频发生, 企业工作进展难以顺畅。

1.7 维修管理基础设施跟不上。

一些比较先进的装备对于相应的护理方式, 以及燃料、润滑油、液压油的质量要求较高, 而某些采购者缺乏基础知识, 或者单考虑节约费用, 在购买材料时选择价低质差者。设备因为应用了质量低劣的润滑剂导致提前损伤, 使得能用时间大大缩短, 浪费资源, 而其花费反倒因此增加。

2 针对维修制度和模式的现场管理对策

因为机械在品种上数量大, 而机型本身十分内容复杂而来自不同的产地, 制作方法和材料有不同, 而在运作表现, 作业能力和施工单位方面的情况不同, 技术水准不统一。

这样一来维修工作变得复杂而效果无法保证。不同类型的工程对于不同的施工在重要性和可靠性上有一定差异, 而不同的维修标准适用在不同的情况下, 所以不必要硬性规定一种制度来以偏概全。国家以及企业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要坚持内容的丰富和多样, 并具有弹性标准, 使得企业有自由选择适应本单位发展的制度, 这才真正能发挥维修制度的效力。为了使得维修的数量和质量有所保证, 需要根据实际状况来根据设备的差异来选择不同的维修方法, 使得部件的差异带来不同的维修方法, 并选择适当的维修模式来适应与之相对应的场合。

2.1 不同的设备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目前, 在施工现场应用较多的土石方机械和路面机械, 多为液压、电子技术较先进的进口设备。这一类装备有很复杂的结构, 并且较为先进, 如果修理需要很高水平和很复杂的程序, 所以要以状态检测的维修方法应对;而某些体积小而构造简单的机械如钢筋加工机械、钻探设备、木工机械、破碎设备等, 因其结构简单, 发生故障后损失不大, 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对有关水泥混凝土加工、运输、浇筑和沥青土加工的设备, 如水泥混凝土拌合站、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水泥混凝土输送泵 (车) 、沥青混凝土搅拌站等, 出现问题后对生产过程和产品都会有恶性影响, 因此要做好计划, 并将预防工作做好, 配合状态维修, 依据生产需要适当进行合理地计划修理, 并根据原则标准和时间安排来完成点检工作。

2.2 不同的部件采用不同的维修模式。

工程机械各个零部件的工况、运动方式、可靠度要求等都不尽相同, 对于那些结构复杂、技术先进的液压动力、控制、执行元件, 应采用状态监测 (检测) 维修模式;对于那些高速运转部件或事关安全的部件如行驶设备的转向系、制动系、发动机等, 应采用计划与预防相结合的维修模式;而如铲斗、挖斗、履带行走系及车架之类的部件, 可采用事后维修模式。

2.3 同样的设备如果处于不同的环境之下最好也采用不同的维修方法。

通常来说, 一些人员如果找到了设备的最佳维修模式, 往往将其应用在相似问题上, 实际上这并不一定很好。这是因为:首先, 同类设备 (甚至是同一设备) 在不同应用场合, 有着不同的期望性能, 如满负荷工作和降负荷工作时的要求便不一样。其次, 类型相似甚至同一种设备处于不同的工作环境中虽然故障原因相同却引起效果不同。比如设备是否处于配套情况, 所产生的后果就是有差异的。现场设备是否进行备份在问题出现后能否得到替换也是很普遍的, 这是由于在现场环境不一样的状况下, 工程对设备的稳定性的依赖程度不同。

考虑上述情况, 并从经济方面来考察, 施工单位需要考虑具体状况对设备在不一样环境中所需要的不一样的修理方法, 使得修理的稳定性大幅度提升。

3 针对维修方式和工艺组织的现场管理对策

3.1 针对维修方式的对策。

无论各个单位的维修方式如何变化, 有一点可以肯定:从长远来看, 今后维修方式的发展方向是:以状态监测 (检测) 和诊断为基础的多种维修方式的“有机”结合体。它的目标是:在条件可以的状况下维修次数越少越好, 尽量选择对设备干扰小的手段来完成故障排除。它的方向是:逐步过渡到设备的“异体监护”之路。

随着机械机电液一体化的出现, 传统的“浴盆曲线”已经不能代替所有的故障情况了。各式各样令人意外的故障导致机械维修需要考虑根据故障类型和后果的不同来选择修理方式, 这将更加科学, 结果也更好。

例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工程机械的发动机、底盘传动装置、液压系统、电子操作及监控系统等, 都根据其本身的故障构成方式, 在运转时间内用定期和不定期两种时间安排完成检查, 了解装备的磨损恶化程度, 进而使状态修理成为主要的修理方法。而状态修理的好处是有助于杜绝修理过分或者修理滞后的状况的出现。

随着检测能力的提升, 状态修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不过因为特性的原因, 不会对周期计划性修理造成威胁。对某些体积较大的设备, 在安全要求更高的构件或者位置以及某些不适用状态修理的位置仍然要以计划修理为主要方式。

3.2 针对维修工艺组织的对策。

施工现场在进行修理的重点工作是对突然发生的问题的马上处理, 被称为现场抢修, 这种工作需要在工程现场具备马上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达到恢复工作能力的目的, 使机械能够在最快时间内得到保护而完成即时工作。它的特点是:时间紧迫、环境恶劣、恢复状态的多样性。现场抢修要求在方法上尽量保持多样化, 它既包括目前规程上所具有的修理手段, 例如原件修复工作, 也可以找到某些具有灵活性的修理技巧, 如配用、粘接、焊接、捆绑、拆拼修理、旁路等。

4 针对维修管理的现场管理对策

篇4: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4-0223-01

1、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薪酬制度设计上的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大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企业发展战略,但一些企业仍然把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终极发展目标,常常把薪酬支出认为成本的增加,重管理,轻设计,导致以下问题的出现。

1.1.1 薪酬政策指导思想不清,与企业发展战略相脱节

人力资源战略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薪酬管理可以通过作用于员工个人、工作团队和企业整体来创造与变革相适应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有效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薪酬管理也应该以支持企业战略为出发点。但在目前的国有企业中,管理者往往把薪酬管理仅仅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技术环节,在薪酬设计上过多关注技术和操作层面,缺乏对整个薪酬策略定位的战略思考,很少关注和探究什么样的薪酬制度会有利于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战略的实现。

1.1.2 职位体系的确立缺乏科学的基础

国有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岗位繁多,但企业在不同程度上不愿或忽视了岗位分析和岗位评价,不能客观地按岗位性质、工作环境、任职资格、职责权限和工作标准等要素制定岗位说明书,岗位评价受主观、人为的因素影响较多。有的企业虽然完成岗位说明书的编制,但忽视了其在职务体系设计中的应用。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岗位分析和评价体系作为薪酬设计的基础,致使生产一线、二线、三线岗位界定不太清,艰苦岗位、技术(技能)要求高的岗位与一般岗位的工资差别不能合理拉开差距,导致员工对内部分配政策不理解,甚至产生不公平的感觉。

1.1.3 没有科学严谨的绩效考核体系作为基础

大多数国有企业没有建立以目标为导向的绩效考核体系与员工的薪酬制度相配套。考核指标制定过程中,员工没有参与考核指标的制定,绩效考核指标往往由上级制定和下达,员工对考核指标的形成和意义不清楚,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有的企业虽然有比较详细的绩效考核体系,但考核中往往只关注对员工个人绩效的考核,而忽视兼顾团队绩效,导致员工太自我、只追求自我考核指标的完成,团队协作意识淡漠,不利于团队整体目标的完成。

1.1.4 薪酬分配模式单一,不能实现有效激励

国有企业大多采用岗位工资制、绩效工资制和计件工资制等单一的薪酬分配模式,缺乏管理、技术等多种要素参与分配的补充。随着新工艺、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一大批具有先进管理才能和技术才能的知识型员工不断涌现。现有的分配体制对企业的核心人才,如高级管理人员、关键的专业技术人员及高技能的技术工人等知识型员工没有针对性薪酬政策,无法赢得知识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1.1.5 福利政策单一、固定化

不同年龄层、不同发展阶段的员工对企业的薪酬福利类型的偏好度不同,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国有企业的薪酬福利制度设计大多仍停留在国家强制要求的法定性福利上(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福利设计极少考虑员工的实际需要的差异性,忽视员工的参与,缺少灵活性。

1.2 管理者主观认识的问题

在企业各层管理者尤其基层的管理人员,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薪酬福利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仅把自己的角色定位在“专业技术业务经理”上,只重视生产环节的计划、组织、领导和协调功能,轻视对员工的情绪管理,往往造成企业的薪酬政策的执行力不够或有所偏颇。

1.2.1 忽视薪酬管理的沟通

大多企业是有自己的一套薪酬制度的,但是很少与员工进行交流,使得员工很难判断在报酬与绩效之间是否存在着联系。因为缺乏沟通,导致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降。另外,沟通的缺失,可能会影响基层信息反馈的准确性,甚至还可能直接导致管理层决策的失误。

1.2.2 缺乏必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技巧和方法

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生产一线的基层管理者大多为专业技术出身,在本专业领域是专家,尽管一些管理者已经意识到管理不仅是专业技术领域的管理,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下,而且要具备懂得如何经营人心,调整员工的心态,合理疏导员工的情绪,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更好地释放员工的潜能,以感情留人,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但由于缺少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技巧和方法,使他们无从下手。

科学的薪酬管理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吸引力的源泉,也是在当今倡导的人本管理时代,实现人本管理的重要方式。企业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薪酬政策,人力资源管理就会因缺少实质意义的承载而无从谈起。

2、薪酬管理相应的对策

2.1 薪酬政策应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助推器

企业战略是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订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战略,良好的薪酬体系是企业发展战略实现的助推器。企业的领导者必须高度重视薪酬制度设计的重要性,清楚组织的使命和宗旨、制定明确的组织方针以及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和竞争策略。企业的薪酬管理者更应熟知企业的经营战略,建立与战略目标相配套并能随时调整的薪酬政策,并贯彻执行。

2.2 建立科学规范的岗位分析和评价体系

岗位分析和评价是现代企业薪酬管理制度设计的起点和重要基础,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公平的关键所在。企业在进行岗位分析和评价时应组织一个临时团队,成员应包括企业高管、各专业区队队长和员工代表等各个层面员工,岗位分析应从八大要素人手进行分析(7W1H),即:谁从事此项工作(Who)、完成任务中需具备体力和智力劳动要素(What)、为谁做(Whom)、为什么做(Why)、何时完成(When)、什么地点(Where)、具备何种素质(What qualifications)和如何做(How)。岗位评价过程必须透明,让员工清楚职位间差距的原因,避免引起员工的猜疑。在制定职位体系时应结合企业实际做好薪酬市场调查,使职位工资体系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市场竞争力。

2.3 绩效考核体系以目标为导向,兼顾个人绩效与团队绩效

篇5: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可怕的是,学校食堂饮食卫生工作也没有能够跳出这个怪圈。“民以食为天”,饮食卫生工作直接关系到师生的健康、安全。从学校学生食堂几年来的经营实践中,我们感觉:要确保师生能够吃好、吃饱,吃的营养、吃的卫生,确实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卫生部门监督指导不够,教育部门管理督导不足。

《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第一章第三条指出: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的卫生管理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实行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指导、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督查、学校具体实施的工作原则。

由此看来,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都有责任监督、管理学校饮食卫生工作。而正是由于两个部门管理,两个部门负责,造成了职责不清,衔接漏洞,该管的不管,该做的不做的混乱状况。除了颁发卫生许可证的时候,卫生部门一年之中,几次到过学校食堂进行监督指导?既使到过学校,除了下发几份“卫生监督意见书”之外,在预防安全事故方面又现场做了哪些指导工作?教育部门呢?除了文山会海之外,你又管理了哪些内容?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把饮食安全卫生作为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深入基层,实际锻炼,发现问题,举一反三,谁做到了?

话又说过来,学校食堂达不到卫生条件,不能颁发卫生许可证,卫生部门能够让学校食堂关闭停业吗?恐怕到时候教育部门该不愿意了:因为学生食堂关闭停业后,学生到哪里去吃饭?教学秩序怎么稳定?

态度决定一切。主管部门的作为,影响着学校具体管理人员的态度。不是学校推卸责任,不是学校寻找借口,一级一级的领导和部门都喜欢开会议,讲意义,谁愿意踏踏实实地做些具体的、繁杂的事呢。

二,学生食堂内部专用场所欠缺,必要的消毒、保洁设施不足。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八条第(二)款规定: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有与产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等厂房或者场所;第(三)款规定:食品生产经营应当有相应的消毒、更衣、盥洗、采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洗涤、污水排放、存放垃圾和废弃物的设施;第(五)款还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必须洗净、消毒,炊具、用具用后必须洗净,保持清洁。《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中也明确指出:食堂的设施设备布局应当合理,应有相对独立的食品原料存放间、食品加工操作间、食品出售场所及用餐场所。

比照上述条款,普通中、小学校部分学生食堂明显不具备基本的场所要求及设施要求。既然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这些单位为什么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方面在于满足日益扩大的教学规模的需要,在于多引入竞争,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学生的生活需要;主观上在于个别同志存在侥幸心理,从思想深处就不重视食堂配套场所的投入,在于个别同志做事求大讲政绩,不管蚁穴能溃堤,即不屑于细小环节的管理。不管怎么样,这种现象的客观存在,无形中为饮食安全、卫生埋下了不少隐患。

做事不贪大,安全无小事。浮躁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浮躁+浮夸”曾给我们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今天,如果让这种心态继续蔓延开来,势必会对饮食安全卫生工作带来严重影响。

三,规章制度基本健全,执行起来有点难度。

或者适应依法治校的需要,或者为了检查、评比的要求,学校食堂在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查找食堂管理方面的漏洞和隐患,针对存在的问题,大都制定了符合各校实际要求的各类规章制度。虽然还不完善,虽然还有欠缺,虽然还存在着参差不齐。问题是现有的规章制度执行的情况怎么样呢?

由于国家没有相应的学校饮食经营单位准入制度,只要想干,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由于学校食堂有着社会餐饮行业无可比拟的丰厚、稳定的回报利润,聪明的商家谁不愿意抢占商机。但是,能够到学校承包食堂者绝非寻常之人,多与学校老师有着种种瓜葛。熟人经营虽便于管理,也容易收取管理费,但因为是熟人,碍于面子或其它原因,具体管理者很难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

纵观学校食堂经营现状,在日常安全卫生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跟着感觉走”,以检查代替管理的现象。检查时走马观花,重点不突出,抓不住真正的危害点,因而也就达不到检查应有的效果。管理上只局限于经验水平,侧重于饭前或饭后的监督,以及对发生问题的处理,缺乏科学的监测手段,忽略了对食品生产、加工过程的控制,因而也就不能完全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比如学生食堂卫生问题。搞好饮食卫生本是学生食堂首要的任务,但是一些炊事员在加工制作和食品出售过程中,图省事、讲速度,简化操作程序,心存“只要应付能把饭开出去就万事大吉”的思想:餐厅、操作间卫生大概打扫几下,桌底下、墙角处经常不予理采;整理操作间时,刀、墩、案板等所用工具不定位存放,出售食品时不戴口罩等等。这些现象阻碍

和制约着学生食堂卫生状况的改观。

比如健康证问题。食堂从业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食品经营人员也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取得健康合格证方可从事饮食工作。由于中、小学生食堂内部人员流动,新进的炊事员健康证办理得很不及时,为学校卫生防疫和食品卫生工作带来不少隐患。

所以说,我们并不缺少各类规章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度。

四,待遇不高又辛苦,队伍稳定成问题。

学校饮食卫生工作搞得好坏,不仅取决于管理人员的水平高低,更重要的是整体饮食服务队伍的素质高低。目前,不管采取何种经营方式的学生食堂,都存在着正式工不愿干,临时工难干长的情况。究其原因,正式工觉得干这行被人看不起,活脏又累工资低,风险大,责任重,经常还得挨批评,因而都是千方百计地调离饮食服务行业。后勤社会化改革以后,各学校大部分采取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个体经济成份的涌入,更使学校食堂正式工岗位可有可无,甚至最好没有的看法有了一个最好的理由。个体户,临时工,成了学校饮食队伍的主力军。临时工,顾名思义,就是干的临时工作,其特点一是流动性大,只要有更好的工种,他们说不干就不干;二是他们大部分来自农村,既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又缺乏卫生知识,三是工资待遇更低,一月200-600元的收入,既使有高技术的炊事工人,一有机会,就会跳槽到更有利于自身实惠的单位工作。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学校食堂工作上档次,上水平,也为日常的安全、卫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五,定点采购很难保障,食品原料品质堪忧。

单靠学校自身的力量很难根除毒米、泔水油、注水肉等有害食品原料的源头,但是可以通过索要经营者的证照和相关食品原料的检验合格证或化验单的办法,来避免劣质原料的流入、使用;对大宗原料更可以实行招标采购、定点采购的制度来保证食品质量。

实践当中,《食品卫生法》中强制要求的这一规定,执行起来也很不容易。一是因为单位规模小,需要量少,有些人认为没有必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多花精力;二是受利益驱动,经营者货比三家,不是看质量、看品牌,而是重价格、比优惠;三是学校食堂没有条件来保证集中定点采购,然后分发到食堂使用,比如没有专门的仓库,没有专门的人员保管等等。一句话,由于学校要急于甩掉“福利食堂”这个包袱,要尽快减轻学校后勤的压力和负担,所以中、小规模的学生食堂无法通过强有力的措施,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也就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学校饮食卫生和质量。

综上所述,面对当前学校饮食卫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根本出路就在于主动积极地适应《食品卫生法》的要求,加大硬件设备投入,强化细节管理,这是学校饮食卫生工作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饮食卫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

1、政府部门切实履行职责,高度重视对学校食堂的管理监督工作。

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管理与监督,始终是各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改革了学生食堂的运营机制,但是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所承担的管理与监督的权力与义务并没有改变。搞好学校饮食卫生的重要意义,各级领导已经讲得再明白不过。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这项工作列入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要建立学习例会制度,经常进行食品卫生评价,经常公布食堂卫生检查情况,形成饮食卫生长效管理机制;要逐级建立“单位包干,责任倒查制度”,对食堂卫生不合格或出现问题的学校采取倒查的办法,从食堂经营者到具体管理者、主管副校长、校长、教育行政部门包干人员和卫生防疫部门包干人员,一一追究法律和行政责任。有此一举,谁还会天天坐在办公室,只听汇报不深入?我们相信没有人继续对学校食堂的卫生工作无动于衷。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工作作风转变了,日常监督工作做好了,防止并杜绝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不是没有可能的。

2、坚持“三服务两育人”的工作方向,进一步办好学生食堂。

学生食堂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障师生吃饱、吃好、吃得满意。不论学生食堂怎样改革,经营方式如何变化,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三服务两育人”的根本宗旨。在中学食堂改革方面,学校决不能把社会上饮食行业的那套以盈利为目的的改革方法,照抄、照搬到学生食堂应用。不能随意引进社会企业和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以包代管,一包了之。对学生食堂的发包,特别是对外发包,要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要全面审核投标方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资金能力、资质信誉、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承包出去的学校食堂,学校既要遵循市场规律进行管理,更要立足于为师生服务搞好监督。既要考虑经营者利益,更要兼顾广大师生利益:严格控制饭菜价格,努力提高饭菜质量,不断改进服务态度。

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最终是要减轻学校后勤的压力和负担,但这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不加区别地一下子完全断掉学校对后勤应有的支持。在一个时期内,学校对饮食卫生工作要继续给予投入和补贴。特别是学校食堂的硬件建设和大型维修改造费用,原则上还应该以学校投入为主。

3、细节决定成败,安全从小事抓起。

中国人常用“杀鸡焉用牛刀”来表示对小事的轻视。有些人总想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而忽视对小事的关心,对细节的管理。殊不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安全管理工作,本就是一些琐碎的、繁杂的、细小的事务性的重复,这些事情做好了、做成了,并不见得有什么成就;一旦做不好了、做坏了,就会使其它工作受到连累,其他人的生命受到伤害。

为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工作方针,确保学校食堂安全工作落到实处,学生食堂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重点部位的检查。必须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食品卫生五四制”的要求规范管理。在操作中严把采购关、保管关、加工关、销售关。采购中实行大宗食品索证制度;在加工中,做到原料过关、工序过关、用具过关;在销售中做到不售变质食品,不售有毒食品,不售过时过期食品,保持食堂内外环境卫生和餐具消毒。这些事情也许过于具体,也许过于平淡,也许过于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确保安全的不可缺少的基础。

4、稳定员工队伍,提高食堂总体管理水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对饮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我们必须在提高职工队伍的素质方面下功夫。针对目前炊管人员的现状,要稳定员工队伍,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服务育人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炊管人员做好本职工作的自觉性。二要加强技能培训,要让他们感觉到在学校食堂工作中能够学到一技之长。三要增强感情投入,当员工在生活中遇到难处时,要让他们感觉到有人会给予及时有力的帮助和体贴,从而产生出“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情回报。四要按《劳动法》等有关规定,主动为他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

5、全面推行饮食物资招标投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度。

学校的食堂必须到合法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验看有关饮食物资经营单位的证照,特别是应确认经营者具有有效的食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采购畜禽肉类原料时,必须验看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明。为保证食品质量,降低采购价格,对大宗饮食物资均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因特殊原因确实难以实行集中采购的,也要实行定点采购。对定点供货单位,必须在货比三家,并全面审核其生产、加工、储备、供货能力、价格标准等综合指标的基础上确定。采购的饮食物资必须有厂名、品名、产地名和出厂日期、保质期、保存期,选择的定点供货单位及采购品种应报学校有关部门备案。学校食堂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办法,对采购的全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控,并制定严格的监督措施,发现问题迅速严肃追究处理。

篇6: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内容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作文教学中依然是投入多,见效慢。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要抓手,向兴趣要作文,向生活要作文,向阅读要作文,向评价要作文的对策。

关键词:作文教学 问题 对策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小语界从来没放松过作文教学的研究。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作文教学依然是投入多,见效慢。作文教学的探索还没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加之课程理念不断创新,也就是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认识,所以作文教学举步蹒跚。教学难,难教学,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最大压力。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老师怕教,学生怕写

长期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的效果不佳。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作文课深感困惑,诸多学生也不时发出“作文、作文、真是难死人”的感叹。

笔者看到这样一个调查结果。研究者对某市15所小学的150名小学语文教师和300名小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感到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不高,教学重存在问题,认为作文课不好上、上不好得教师有126人,占84%;300名学生中有257人感到作文不好写,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也不愿写作文,怕上作文课,占85.7%。可见,当今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是目前小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2.学生作文中没有真实的自我 目前,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了“编、抄、套”和“假、大、空”的怪圈。一些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常用的写作方法是“四步曲”——编:编一些不切实际,没有做过的事情作为写作的素材;仿:机械模仿,事情一样,只是改变人物;抄:抄袭作文选上的作文;背:背优秀作文,考试时默写在试卷上。一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受惰性思想的影响,常选择一些自己较为熟悉的、老生常谈的话题,如做好事就是在公共汽车上让座这类故事,人云亦云,思维狭窄,缺乏创新。

还有一些学生会揣摩老师的心态,“应试作文”中少了自己独有的元素。《青年周末》在采访被清华降分录取的“美少女作家”蒋方舟的访谈中,蒋方舟也谈到这次高考失利的一个原因,她说:“高考作文是一个很扑朔迷离的东西。有的时候说要标新立异,有的时候说要中规中矩,有的时候阳刚大气如男,有的时候又柔美似水如女,最后已经把我弄得非男非女,成东方不败了。考虑了半个小时的心理活动不是我该怎么写,而是说评卷人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想要我是男的,还是女的,想要我规矩一点,还是创新一点。”“想的是自己怎么能够亲切地,和蔼地,让他们能够理解地写一篇作文。”结果,蒋方舟在考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情况下,愣了30分钟,写了一篇“很中规中矩的文章,三段式,就是一个东方不败,一会儿男,一会儿女,选择了挺变态的声音来发言。”

可见,“奉命作文”、“应试作文”使得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千人一面、千人一腔;不真实,说假话;不具体,说空话;缺真情,说套话的现象。学生写作文只会“克隆”,而不会真情倾吐,没有个性。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学生的作文中得不到表现。

二、形成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的原因

学生到了3——4年级,不太愿意写作文,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文从三年级开始作为学习的重点与学生见面,课程中一个星期有两节作文课,每个单元都有一次习作练习。在考试时,最后一项就是写作文,作文所占的分值比相当大,一般有30分。学生稍加不慎,就会扣去5——10分,甚至更多。这一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就会觉得写作文是一件很难的事,不仅要学习,要练习,还要考试。经常费了很大功夫,如果得不到认可,又会丢很多分。因此,很多同学写作文的积极性不高,出现了老师要我写,我不得不写的被动现象。

(一)作文教学目的的偏差

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作文这一项失分不要太多,作为语文老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常常用作文选上的作文标准来要求学生,追求内容的“新、奇、巧”。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经常找一些范文读给学生听,并在写法上做过细的指导,告诉学生开头要怎么写,结尾要怎么写。很多学生就会从选材上、谋篇布局上仿照范文去写,写出千篇一律,没有新意的文章。曾看到过这样一幅漫画:一只可怜的小羊被拴在木桩上,小羊把能吃到的草全吃光了,形成一个无草的圆圈,圆圈外嫩嫩的青草小羊却只能看不能吃。我想,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为了应试就是给学生过多的束缚,使得学生就像拴住的小羊一样,没有了活力,没有了个性,只能在老师设计的圈子内转悠。

为了让学生把作文写“细致”些,考试时不至于在字数上失分。每次写作文老师会给学生规定字数,要求学生必须写到几百字。学生写作文,听到老师规定的字数,这就像士兵上战场,还没打仗,就被对方势力吓倒一样。他们对作文有了一种惧怕的心理,心里总是惦记着:我达不到字数的要求怎么办?这时学生的精力不是在构思这篇文章,而是在想方设法凑字数。有些同学写着写着就停下来数一数还差多少字,有的时候实在没有什么写,干脆把这段再重复一遍,使原本一篇完整的文章,现在却没了章法,这就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其实,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只是“文从字顺”,“内容健康”。学生写作文本应该是性情的抒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就是很有道理。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然而,在作文考试中,没有一定的字数,作文内容就空洞,作文就得不了高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对字数提出了要求,又使得小学生觉得作文的门槛太高,无形中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对于字数的要求,从某个层面上来说,挫伤了写作文的积极性。当学生辛辛苦苦地写好一篇作文,老师通常会从成人的角度,用成人的眼光及思维来对待孩子的习作,为孩子的习作设置了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并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喜欢大刀阔斧的修改,末了在学生作文后面提出修改意见。结果学生的作文成了红蓝相间的试验田。然而,这样细致的、负责任的批改却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时还会扼杀学生的写作个性。特别是稍差的学生看到后会感到自己作文很失败,从而心里开始害怕写作文。

仔细分析,其实我们平时所说的作文实际上有两重涵义:课程中的作文和考试中的作文。所谓课程中的作文就是被当作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交流为目的的写作。所谓考试中的作文就是用于检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得高分为目的要求学生写出的文章。课程中的作文也就是写作的重心,关注的是语文素养形成发展及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过程而考试中的作文的重心,关注的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发展表现出的结果。考试中的作文,原本是检测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即在同样的时间,就同样的题材,让学生做一篇文章,以此来考察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但现在,作文考试本身已经成为作文教学的目的,教学生写作文是为考试做准备,是为了将来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在教学中我们就用应付考试的方法来培训学生,对学生作文的评价也是以考试的要求和标准为尺度。这样的作文教学目标只有一个——考试,目的只有一个——得高分。学生在多重束缚中,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体验不到快乐,失败感、挫折感时时困扰着他们。

(二)学生写作素材、能力的缺失 1.学生缺少生活的积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写作的素材是写出好文章的前提条件。现在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空间被禁锢在学校至家庭的两点一线,封闭在狭小的课堂之内,生活的空间越来越狭小,生活趋于单一平淡。他们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既感受不到乡村孩子捉鱼摸虾的自然快乐,也常常忽视科技馆、博物馆里的现代文明。学生的生活之源干涸!在这种生活空间下,学生如何能写出逼真、生动、有情趣的作文呢? 2.学生缺少对生活的感悟

然而有的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一到写作文时就感到头脑空空,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究其原因是他们过多的沉浸在优厚的物质环境中,饱受家庭的疼爱,衣食无忧,心灵变得萎缩迟钝。他们没有认真观察生活,对周围人、事的微妙变化,也渐渐漠不关心、熟视无睹了。他们沐浴在幸福中,内心却很少漾起感激的涟漪;他们有着多彩的生活,却没能在心灵深处留下多少痕迹。

有所认识,有所表达。学生的作文,就是写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正因为他们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当然也就没有认识,从而也就无所表达。3.学生阅读能力缺失

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使学生的作文词汇单一,表述不清。许多作文情节简单,缺少细致的描写,该说明的说不清,该描述的不知道怎样说,该想象的又胡乱拼凑,缺少科学根据。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些富有哲理的千古名句形象生动的道出了读和写的关系。课堂上,学生“读”的时间被无情的截留挪用了。老师们把属于学生“读”的时间用在了咬文嚼字的分析课文上。以讲代读,以练代读,以问代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地提高。课内的读是如此,课外的读就更令人担忧了。孩子的阅读时间被“奥数”充斥着,被作业挤压着。试问:没有充分的时间阅读,哪来足够的阅读积累,较厚的文化积淀?

三、针对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针对当今作文教学的弊端,结合前人总结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为主要抓手,在4个方面落到实处。对策一:向兴趣要作文

我们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把孩子紧张程度降低到最低的环境”来让学生自由抒发。让学生们在作文中与他人对话,与世界、与自然甚至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不难,其实就是“我眼看世界,我手写我心”。

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要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写作文。通常一节作文指导课,我会用20分钟精心组织活动,把作文内容、作文指导融合在活动中,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活动中对作文有了自己的体验。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时,我在上课时宣布,本节课我们先来进行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学生情绪稳定后,我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活动时间作了具体要求。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我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快的场面,“小鸡”、“母鸡”、“老鹰”那紧张、可笑的动作、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把刚才活动的场面描述下来。这时,我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个有趣的游戏》。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难不难?学生齐声回答:不难。在我三言两语交待了习作的要求与注意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进行作文。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扫除了起步阶段,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学生学得愉快,作文普遍写得情趣。对策二:向生活要作文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创作无从谈起,小学生作文也是如此。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学会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并千方百计的为他们创造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试想:孩子们有了生活的积累,有了生活的体验,有了创作的激情,他们还会怕写作文吗? 1.我们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针对学生的特点,我会利用学校的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经常组织学生从事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护蛋行动”让学生感悟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跳蚤市场”让孩子在交换中增强了能力;“豆子宝宝发芽记”让孩子跟随豆子一同成长…… 课后,我与家长进行沟通,双休日抽出一天的时间带孩子感受大自然。春天让孩子去踏青;夏天让孩子感受无边的田园风光;秋天让孩子去感受丰收的喜悦;白雪皑皑的冬天则让学生到野外打雪仗。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学生们欣喜若狂,尽情地释放自己,无拘无束地嬉戏、玩耍。

从学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对眼前的景物是多么的喜欢,对熟悉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视觉。他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丽、神奇与温柔。一山一水、一鸟一虫、飘逸的云彩、流动的小溪都成了孩子写作的最佳材料。可以说是多彩的生活打动了孩子们的心,使他们忍不住有表达的冲动。一个学生在文章中写道:“走在软绵绵的沙滩上,调皮的小沙子直往我脚丫里钻,给我挠痒痒,我忍不住‘咯咯’的笑出声来……”在小作者那充满童真童趣的描写中,让我觉得眼前一亮,不由得被孩子们那独特的视角给征服了。2.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作文的过程并非是从提笔写作开始的,而是从观察生活入手的。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因此,我们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去看,去听,去触、去闻、去想、去感受、去体验,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抓住事物的最富有特点的部分。

俗话说“多说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在孩子们周围每天都会发生很多事,有些事或给学生以快乐,或给学生以启迪。为给学生写作积累素材,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让每个学生把一天当中看到、听到的事,用“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的句式写出来。大家感觉很容易,大大调动了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我还要求小组长把同学们说的最新鲜的事记下来在中队交流。推荐出最好的,把它当作当天的“新闻”播出一次,当听到自己的“新闻”时,学生高兴得眼睛眯成一条线,拍着双手不停地叫好。看到别人的成功,其他同学也都跃跃欲试。有的同学为收集到比别人更好的“新闻”,回到家中,看电视、听广播、阅读课外读物,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小事,养成了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对策三:向阅读要作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顺读与写的关系,把语文课的“读”还给学生。教给他们阅读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帮助他们做好阅读的原始积累工作,夯实阅读基础。具体做法是:

1.让学生充分预习,初步感知教材,预习中查找资料,弄懂字词意思,理清文章写作顺序、主要内容,画出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初读中思考、提出不懂的问题,课上交流、汇报。比如在教《三顾茅庐》一课前,我让学生先了解三国的形成、鼎立、衰败过程,了解刘备、诸葛亮、张飞的为人特点。课上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人知天,刘备的礼贤下士、忠义仁智,张飞的无理、鲁莽的性格特点分析的非常透彻。课后不少同学又捧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三国热”。

2.让学生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训练。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画画、演演,运用多种感观体会语言含义,与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探究语言规律。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读懂哪些语句,文章为什么这样命题?这样开头、结尾?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这样写好在哪里?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写?所有这些让学生自己体味出来。

3.概括文章的写作特点。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文章的个性,通过对文章的整体回顾,为今后的写作做好充分的铺垫。

4.积累内化训练。结合语境的积累,结合情感的积累才易于被内化。因此阅读教学是促进语言材料内化的途径。课文讲完以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有感情朗读或背诵,释放情感,在读中明意,读中感悟,读中吸收,并把好词、段积累下来,日积月累,词汇丰富了,写出的文章也就充实了。

5.说说自己在写同类文章时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阅读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下一步读写知识迁移的一个起点。它犹如搭在“读写”之间的一个桥梁,让学生跨过桥梁顺利到达知识彼岸。

除此之外,我们老师还要引领孩子走进名著,引导他们亲近报刊……拓展知识面,激发求知欲,训练感悟力。“胸藏万汇凭吞吐”,大量的阅读,可以使他们的文章不仅“文从字顺”,而且挥洒自如。对策四:向评价要作文

作文在所有学习内容中是最烦琐,最复杂的。学生写出一篇文章,无论从精力上,还是从时间上,都要比做一道数学题、组词造句等付出得要多。学生辛辛苦苦写出的文章,如果被教师说得毫无是处,“一棒子打死”,可想而知,那是怎样的一种伤害!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我们要用放大镜去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也要给学生以鼓励。

每次作文,我都会挑选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在班上读一读,除了特别精彩的文章外,我更关注的是那些作文有困难的同学,哪怕他有一个段落写得好,一句话写得生动,我都会抓住这次机会在班上读一读,并且给予表扬,这种自豪感会促使学生渐渐对自己的作文充满信心,并逐步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每次对学生的作文评语我也都是先肯定优点,借题发挥,激发兴趣,再婉转指出不足。作文批改应当把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放在首位。尽管一个班的学生写作水平肯定是参差不齐的,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要注意发现每篇作文中的“珍珠”。那富有启发性、赏识行的眉批、尾批无疑会使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从而以更大的积极性来写作。

学生一篇篇稚嫩的作文就像一棵棵刚露头的小苗,我们最好是用激励的目光去欣赏,用辛勤的汗水去浇灌,顺着他们的思路去圈圈点点,有重点的加以指导,学生只有消除了畏难情绪,才有可能带着愉快的情绪来写作文,作文的质量才有可能提高。

此外,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生杀大权一直牢牢的控制在教师手中,作文批改没有学生的份。于是造成了“教师批得腰疼,学生只看得分”的现象,使作文批改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学生极少去认真阅读教师的批语,即使去看,也很难弄清老师的意图。更何况,老师的批改与学生的心灵独创很难产生共鸣。在这种格局下,要想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谈何容易!因此,必须改变作文批改“教师批,学生看”的局面,让学生们都参与到作文批改中来。

四、结语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块基石,近30年的中国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史,可以说是一部成绩辉煌的历史。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对小学作文教学所作出的探索令人难忘,他们的足迹,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永远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

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探索是幸福的,我们要设法改进和创新作文的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不怕作文,由被动应付变为主动接受。只有学生们的写作激情被燃烧起来,我们的作文教学才有希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投入多,见效慢的问题。参考文献:

篇7: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东莞市地理位置优越,具有非常完善的基础设施,东莞火车站是广九铁路、广深准高速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的交汇点,拥有国家一类口岸虎门港,北有广州,南有深圳两个国际机场,皆有高速公路直达,这为物流交通提供了方便。

近来年东莞经济实力保持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巨大,以加工制造业为产业基础的东莞,有“世界工厂”之称,物流服务需求旺盛。有资料显示,每天从东莞出境的货柜车就有7000多辆。

总体来讲,东莞物流产业有相当稳定的基础:内部需求旺盛、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以及政策支持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东莞物流业的发展。

二、东莞物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东莞物流业发展迅速,但是相对莞经济的发展速度来说却相对滞后,而且与物流相对成熟的广州、深圳等地相比,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总体来说,东莞物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营企业为主 企业规模偏小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物流企业数量大幅度增长,但其中多以本地民营物流企业为主,且企业规模总体偏小。据统计,目前东莞市注册资本在千万元以上的物流企业只有为数不多的十家左右而已。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有很大一部分广州、深圳等地的大型物流企业设立的办事处或分支机构。东莞本地的物流企业思想仍旧停留在“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决心,不注重扩大投资,保守而驻足不前。当地民营物流企业的平均职工数、平均职工工资等远远落后后广州、深圳等地的物流企业。

1、以传统服务为主,物流功能简单

虽然近年来东莞市的物流企业服务品种正在大量增加,但服务内容却依旧是传统服务业的水平,主要以运输、仓储、搬运等服务档次和水平较低的服务业为主,没有发展新的物流增值服务。这种现象导致东莞物流业只能接零散生意,无法提供高层次的物流服务。另外,很多企业不注重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无法跟上时代发展对于现代物流技术的要求。同时,很多企业自行提供运输等服务,也从另一方面阻碍了东莞服务业整体规模的形成,导致发展缓慢。

2、物流市场混乱 物流管理水平低

目前,东莞物流管理市场存在三类物流企业:国外大型物流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以及贷代企业。东莞本土的物流企业数量众多,加上贷代企业,数量多,管理难度大,又没有相对配套完善的管理政策,导致各类公司之间恶性竞争严重,人员流动频繁,物流市场混乱无序。从物流企业自身来说,大多数物流企业都没有明确的公司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等,企业管理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无法提供正规、规范而有效的物流服务,以致运作效率低,速度不高,成本上升,从而造成物流管理成本的加大和物流环节上的浪费。

四、东莞市物流业发展对策

针对目前东莞市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对策:

1、深化认识 加强物流基地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广现代物流技术和知识,增强工商企业采购现代物流服务和物流企业应用现代物流技术的意识。政府部门要适时适当引导物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现代化的`物流技术服务,应用新技术,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时,要大力加强物流基地的建设,物流基地对东莞市的经济发展和长远规划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带动物流企业充分发挥东莞虎门满仓、常平大京九物流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园区的优势,加大开发建设,加速东莞经济发展。

2、政策扶持 发展第三方物流市场

目前,东莞市已经出台了针对物流市场的《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十五”规划》,成为指导东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方向性文件,同时,各级政府部门在加快现代物流发展过程中,还要遵从市场规律,由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发展方向,不能过分干预。针对东莞市巨大的物流需求,可以鼓励工商企业将“自营物流”分离出来,转而投向第三方市场,依靠专业的物流企业承担物流运输,提供完善的物流及配套服务。

3、加强监管,营造规范市场秩序

由于物流业的发展时间很短,但是物流业涉及的部门却非常多,这就造成了政府对于物流企业的监管不到位,再加上物流企业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物流市场混乱,违法违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现象时有发生。不正当经营行为长期以牺牲公共利益赚取利润,对东莞市整体投资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东莞市有关职能部门应要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引导企业守法诚信经营,逐步建立行业信用体系,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篇8: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关键词:教学运行管理,问题,对策

教学运行管理是以执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实施为主线的一系列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活动, 一般来说包括人才培养计划制定、教学活动的组织、课表编制、教师安排、教学检查监督和教学质量控制、实践教学、考试等多个方面, 它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大量的组织管理工作都表现为经常性的教学运行管理。

1 教学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 管理不规范, 职责不明确。

教学管理涉及到的管理范围较广, 涉及到的管理职能部门也较多, 很容易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发生管理上的冲突, 也容易造成部门之间及部门内部职责不明, 职权不清, 工作中容易导致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等现象的发生, 工作效率也就难以提高。与此同时, 由于管理不规范, 各部门工作各行其道, 教学运行调度手续十分繁琐, 这不仅使教学管理人员花费大量的精力处理不断重复的工作, 而且还给教师和学生带来诸多不便。另外, 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没有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 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形成, 工作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 干好干坏一个样, 干得好的得不到表扬, 挫伤了一批人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1.2 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教学运行具体工作要依靠教学管理队伍去执行和落实, 一支人员稳定、结构合理的教学管理队伍对教学管理平稳运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 一些高校对教学管理的重要性与科学性认识不足, 重教师队伍建设, 相对忽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许多高校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上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此外, 教学管理工作任务繁重, 待遇偏低, 地位不高, 工作业绩难以衡量, 许多人不安心本职工作, 不愿干教学管理这种工作, 人员流动性很大, 这些因素也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性。教学管理队伍不稳定, 对教学运行势必造成影响, 直接影响到教学秩序的正常有序进行。

1.3 新办专业教学计划不成熟, 课程设置论证欠充分, 可执行性不强。

近年来, 各高校新办专业速度明显加快, 有些新办专业储备并不是十分充足, 多是在传统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的基础上, 揉合进部分新的专业课程后, 便开始在实际教学运行中执行, 缺乏必要的专家论证过程。在具体教学运行中, 新办专业学生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课程设置先修后修逻辑错误、课程性质必修或选修欠妥当、考核方式考试或考查不规范、课程设置学时不科学等, 教学中途随时停开某门课而增开另一门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教学计划可执行性不强。

1.4 教师申请调停课现象突出, 教学运行秩序运行稳定性不强。

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运行过程中, 各高校具体分管教学运行的管理人员对教师调停课现象深有感触, 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前来申请调停课的老师, 特别是科研工作任务重的院系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任课教师频繁调停课不仅对正常教学运行秩序造成了影响, 而且给学生学习情绪也带来不好的影响。

2 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的对策

要做好教学运行管理工作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 因为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是贯彻人才培养方案, 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然而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必须要经过长期的实践, 不断完善和发展, 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针对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加强教学运行管理的应该从经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2.1 建立健全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 明确工作职责, 规范管理工作。

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建设的保障,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与管理水平。因此, 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完备的教学管理制度, 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在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 首先应该注意“以人为本”, 要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价值取向。要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 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培养要求, 严格管理, 使教学活动的安排做到合情、合理、合法。其次, 要完备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把必备的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教学和管理人员的职责、学生管理办法和其他管理制度整合起来, 做到职责明确, 管理规范, 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第三, 要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教学管理, 保证教学管理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要根据不断发展的教学新形式, 相应地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 建立与时俱进的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新制度并保证制度的落实。

2.2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高校教学管理活动中最基层的管理者, 其素质和工作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因此, 建设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学管理队伍是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基本工作。学校及有关职能部门应提高认识, 重视教学管理队伍的选拔和培养工作, 要充分肯定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 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地位与待遇, 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在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上, 要充分考虑人才的专业和学历背景, 用优惠的政策吸引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和优秀的应届毕业生充实到教学管理队伍中, 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完善对教学管理队伍的考评标准, 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基本技能培训, 全面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不断的强化管理服务意识, 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3 制订科学合理的专业教学计划, 加强教学计划管理。

政府有关部门应严格高校招生数量和新办专业审批, 切实有效地引导高校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以有利于新办专业建设, 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新办专业在专业计划制订时要经过专家充分论证, 在计划制订上既要与传统专业相结合, 更要面向社会, 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可执行性强的专业教学计划。在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 要加强教学计划的管理, 严格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计划组织教学, 决不允许随意增删课程随意更改教学计划, 确保教学的严肃性和完整性。

2.4 加强对教学运行调度, 加强质量监控, 确保稳定的教学秩序。

要严格教师调课、请假制度, 确保教学运行秩序。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教研室主任、教学管理人员等要不定期地检查教学活动的实施情况, 既要检查教师的备课、上课情况, 还要检查是否有私自调课、停课、提前下课等违反教学纪律的行为。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加强质量监控与监督, 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监控系统, 实施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要建立诸如学校教学督导队伍和质控中心一类的机构, 监督教风、学风和考风,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保证教学按计划有序地进行, 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是高校各项管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而教学运行管理又是教学管理的核心, 其管理效果直接决定着高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在高校教学运行管理过程中, 必须加强对教务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管理队伍, 规范管理流程, 加强教学调度和监控, 为高校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提供管理报务。

参考文献

[1]阳会兵, 高志强.独立学院教学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9) :81-83.

[2]赵富芬.教学运行管理工作对提高木科教学质量的作用[J].民族教育研究, 2008 (1) :105-108.

上一篇:木地板营销策划方案下一篇:银行业IT部门所面临的风险及规避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