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2024-04-12

《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精选16篇)

篇1:《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分析 本课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二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轮轴这种机械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但对轮轴的概念和省力现象的理性分析是缺乏的。教材从回忆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水龙头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了解了什么是轮轴。出于学生对轮轴的认识还是模糊的,仅仅是文字概念而已,教材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在反复比较轮上和轴上的钩码数量,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紧接着教材安排了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的实验。先改变轮轴装置,将轮变大,保持轴上的钩码数量不变,轮上的钩码进行数量调整,记录下钩码的数量情况,接着将记录下的数据与前一次实验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这是本课的关键,因为本单元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得出规律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轮越大,轮轴越省力。教材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个个涉及轮轴概念本质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建立起了对“轮轴”的完整概念。

篇2:《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上课了,首先当然是交代实验要求。我示范了组装轮轴装置的方法之后,让学生先用两个小轮做第一个实验“轮轴作用”,完成之后再把小轮换上大轮研究第二个实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现在想想,其实第二个实验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不仅可以研究更大轮对轮轴的影响,也可以研究更小轮对轮轴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的实验发现就更丰满。)这两个实验挂钩码是个难点,实践中主要出现了这些问题:(1)轮和轴的钩码都挂在同一侧;(2)固定螺丝旋得过紧制约了轮轴的转动;(3)挂钩码时没用手先把牢,结果钩码带动轮轴快速转动后脱钩;(4)把线固定在轮轴上的卡口上后没有绕凹槽。

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减少转换环节中的存在的时间耗费,我让各小组完成两个实验之后再一起进行交流。因为有足够的探究时间,课堂上学生玩的特别高兴,而且很好的体现了合作意识。学生发现,第一个实验轴上的钩码个数和轮比较,正好是两倍的关系,第二个实验中轴上的钩码个数和轮比较是三倍的关系,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归纳,就分别得出了两个结论:(1)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省力,在轴上带动轮转动费力;(2)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篇3:《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一、从文本结构剖析教材

从文本结构来剖析教材是指教师分析教材的层次, 找出教材中主干活动的逻辑关系, 明确实验数据的分析方法和实验结论的得出过程。通过对重点章节的阅读, 了解实验活动的过程、方法、注意事项以及记录表的设计和使用。这样做将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开展指导, 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从文本结构的角度剖析教材其实就是一个内化教材的过程。

比如《轮轴的秘密》一课, 教材分成三个内容:轮轴的概念、探究轮轴的秘密、轮轴在生活中应用, 其中的重点是探索轮轴的秘密。在阅读教材时, 教师可以就以下问题来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1.在认识轮轴的概念时, 教材为何选用阀门式水龙头, 而不选用“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呢?

通过比较发现, 阀门式水龙头的轮是完整的, 而“T”字形水龙头或门把手的轮是不完整的, 它们只有在运动时留下的轨迹才会形成轮, 因此在教学中引入环节选用的轮、轴完整并固定在一起的机械, 有助于学生建立轮轴的概念。

2.在教材中为何将轮轴的运用放在最后?

从教材的编写来看, 当学生认识轮轴以后, 安排了一个拧开水龙头的体验活动, 学生感受到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 再发展到用实验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假如我们将轮轴的运用安排在轮轴概念之后, 这会削弱学生认知上的前后联系, 造成思维上的断层。同时, 在体验之后学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轮轴的作用, 从轮轴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使用来深化对轮轴的认识。

3.探索轮轴的秘密实验活动安排了两次, 这两个活动前后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参与第一个活动“轮轴有什么作用”的过程中, 期望学生发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会更省力, 还期望学生发现在轮上用力是轴上阻力的二分之一。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作出猜想, 如果轴不变轮增大, 轮上用力情况会怎样呢, 由此引发学生开展第二个活动“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践发现, 轴不变轮增大, 轮上用力更省。当然, 从学生思维的逆向性思考, 教材还可以提出问题, “轮不变轴缩小, 轮上用力会怎样?”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是第二个活动的基础, 而第二个活动深化了学生对轮轴作用的认识, 同时第二个活动中的实验方法受到第一个活动的影响, 两个活动可以由扶到放开展。

二、用实验的方法学习教材

教师在上课之前, 自己先要准备材料, 并操作教材中的实验, 这有助于教师达到对科学概念生成的过程体悟, 也可以发现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 使课堂实验教学的成功开展得到保障。

《轮轴的秘密》一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和一个游戏活动。为了做好实验, 笔者首先是寻找材料。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 发现原来自然课中简单机械实验盒的套件只有2倍关系, 没有3倍关系, 最后在初中实验材料中找到相应的材料。在实验过程中, 笔者发现, 组装轮轴上的绳子时必须在轮和轴上缠绕几圈有助于实验的调控, 轮和轴上绳子的缠绕方向相反, 绳子的长短会影响两边力的平衡, 需要课前作出调试。而教材中提出轮上用多大的力才能将轴上的钩码提起来, 这将使作用在轮上的力再增加一个钩码才能提起轴上的钩码。因为在两力平衡的情况下, 轮轴保持静止。在教学中笔者采用平衡的方法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规定在轮上用多少的力能使轮轴保持平衡。根据自己的实验操作, 笔者制定了实验操作指导用语。

实验步骤:先研究轴上阻力是2个垫圈时, 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接着研究轴上阻力是4个垫圈、6个垫圈时, 轮上挂几个垫圈才能保持平衡?

实验注意点:轮和轴上棉线缠绕方向相反;实验过程中, 手要轻轻地拉住棉线, 防止轴上垫圈滑落;及时记录, 实验后整理好垫圈和铁架台, 轻声讨论我们的发现。

三、以学生的眼光看待教材

学生会关注教材中的什么内容呢?从笔者以往教学经验来看, 学生拿到科学书, 先会看看里面有哪些活动, 是不是有趣, 很少有学生会去思考这个活动做了以后我要掌握什么知识。也就是说, 学生关注的是活动本身, 关注的是活动的表面。而这恰好是我们教学的起始点, 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 引领学生从关注活动本身发展到关注活动本质, 从关注活动的表面走向思维的内在探索。因此, 教师在阅读教材时, 要善于找出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本着“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的教学理念, 挖掘活动背后的教育价值。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 在愉悦的情景中, 获取科学知识, 发展学生对科学的爱好和情趣。

在《轮轴的秘密》一课中, 学生最感兴趣的是用螺丝刀来比较力气大小。在比较力气大小的活动中, 学生会发现这个比赛不公平, 因为螺丝刀的柄粗糙容易捏住, 而金属杆光滑很难捏住。这实际上是教材中的选材不足问题, 螺丝刀增加了另一个变量——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从中可以看出教材中也会存在问题和不足,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教师作出调整和完善。如在教学中选用啤酒瓶就可以尽量避免摩擦力的问题。在开展活动时, 教师给每组一个啤酒瓶, 要求每个学生操作两次, 比较分别握住轮 (瓶身) 和轴 (瓶颈) 时的用力情况, 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对轮轴省力的最初体验, 激起学生定量研究轮轴省力问题的兴趣。

四、从动态的角度生成教材

由于受技术和成本的影响, 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呈现, 但课堂却是动态的、立体的生成, 教材中各部分内容是逐一呈现, 具有一定的顺序。这就要求教师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想教材的课堂形态, 梳理教材的知识脉络, 展示学生科学概念的显性发展和思维价值。

从这一角度出发, 笔者认为《轮轴的秘密》教材的动态呈现可以这样展开。

1.轮轴的概念。

首先出示一个阀门式水龙头, 随后动态呈现“我们拧水龙头上的轮子就能带动轴一起转动, 将水龙头打开”的过程, 并在图中闪现认识“轮”和“轴”。最后出示“像水龙头这样, 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 叫作轮轴”。

2.轮轴的作用。

(1) 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 一学生直接去拧轴, 不易拧开水龙头, 推测轮轴的作用。

(2) 全体学生体验轮轴的作用。给每组学生两个啤酒瓶, 玩比较力气大小游戏, 通过在轴上和轮上用力比较, 从感性层面上认识轮轴在轮上用力可以省力。

(3) 呈现轮轴实验装置, 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及注意点, 学生开展实验研究轮轴有什么作用, 并在记录纸上记录, 写出发现。

(4) 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限于教材的篇幅, 这样的提问是很开放的, 学生的发言可以天马行空, 自由发挥, 对于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反而不利于概念的建立。因此可以稍作引导, “ (1) 对这组同学的实验数据你有其他意见吗? (2) 两个垫圈表示什么?一个垫圈表示什么? (3) 从这三组力的大小比较中, 你知道轮轴有什么作用吗? (4) 推想在轴上的阻力为8个、10个垫圈时, 轮上各用几个垫圈的力能达到平衡?”

3.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 呈现实验装置, 提出问题:把上面轮轴装置中的轮换成一个更大的轮, 每次所用的力会有怎样的改变?

(2) 推测:轮大了, 提起重物会更省力;轮大了, 提起重物拉动绳子的距离更长了。

(3) 进一步开展实验研究, 并记录自己的发现。

(4) 呈现两张记录表, 比较上面两种轮轴提起重物所用的力, 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到“轴相同, 轮越大越省力”。

4.轮轴的应用。

(1) 找一找, 在我们周围, 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的哪一部分相当于轮?哪一部分相当于轴?

(2) 呈现相关图片, 了解生活中应用的轮轴变式。

(3) 思考轮轴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篇4:《声音的秘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实验感知声学振动原理。

教学重点: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感知声学振动原理。

教学准备:音乐课件、锣、餐盘、勺子。

教学流程:

一、乐曲导入,激起阅读愿望

1.多媒体播放格什温的《蓝色狂想曲》,学生用心去听。

2.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3.让学生想一想,平时生活中他还听到过什么声音。

4.我们一出生,周围就伴随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动听的音乐,也有烦人的噪音,但是你们想过没有,这些普通的声音是怎样发出来的呢?学习了第7课《声音的秘密》,相信你会找到答案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一段音乐,初步感受乐曲中的秘密,为新课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引读课文。

1.看到课题让学生说一说想知道些什么。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轻轻打开书,自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且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读顺。(生自读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让学生说一说帕斯卡发现了什么。(在黑板上贴出帕斯卡的字卡。)

5.让学生再来读一遍课文,找一找,画一画,并说一说对帕斯卡的了解。

6.指导学生说一说对帕斯卡的了解。

7.让学生说一说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音的秘密的。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在第几段中被提到?

8.谁来读一读第3段,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事?(师指名来读,生边听边思考问题。)

9.交流刚才提出的问题。

10.让学生说一说哪句话写出了他对声音产生了兴趣。指名学生读一读。(生读。师板书:听——着了迷。)

11.教师范读,让学生想一想在意、着了迷是什么意思。

12.“这刀叉和盘子相碰的声音,谁听了都不会在意。”“谁”都包括那些人?

13.是呀,我们家厨房有叮叮当当的餐具碰撞声,我们都没在意,可小帕斯卡却在意了,由此可见,帕斯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据生的回答,师相应板书:善于观察。)

14.我们以前没有在意叮叮当当的餐具碰撞声,现在我们把教室想象成厨房,你就是玩耍中的帕斯卡,听到声音会想什么?(师敲响盘子。)

15.你在想什么?帕斯卡在想什么呢?(指名回答。)

16.帕斯卡比我们想得更深入,他多爱动脑筋啊!(师相应板书:想——为什么 爱动脑筋。)

17.你能读出他那种思考的语气吗?练一练。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秘密的极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敢说、乐说。

三、设计情境,体验实验经过

1.帕斯卡观察得仔细,思考得深入、全面,为了揭开这个谜团,他会怎样去做呢?

2.同学们猜对了,那么帕斯卡是怎样开展实验的呢?请同桌合作学习,轮流来读课文第4段。看大屏幕,这次问题老人给我们提出了自学要求:同桌合作学习第4段,找一找帕斯卡实验的动作,并试着模仿着做一做,说一说从这段描写中,你能体会出帕斯卡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桌合作学习。)

3.谁来说一说帕斯卡是怎样实验的呢?你找到了哪些表示他实验动作的词语。(指名回答。师相应板书:做——敲、按。)

4.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帕斯卡实验的这句话。(生读。)

5.由此可以看出帕斯卡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师板书:敢于实践。)

6.下面我们和帕斯卡一起走进实验,来共同寻找声音的秘密。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实验用品“锣”。老师来敲,同学们仔细听,注意看,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敲响锣,生听。)

7.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8.下面老师找一个同学与老师合作来敲锣,你们再来看一看,听一听。(生敲锣,师用手去按锣。)

9.让学生说一说声音为什么马上消失了呢?

10.刚才老师的手还感觉有些发麻呢!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地也想参与实验了,现在我们来分成两个小组,左边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尺子,放在桌子的边缘,用手使劲拍打一下尺子,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再用手按住尺子,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右边的小组把手伸进书桌堂里,耳朵贴在书桌面上,手在里面拍打桌面,只拍一下,你听到了什么,再用手去按住桌面,你又有什么发现?(生分组来做实验。)

11.学生交流实验体会。

12.你们太了不起了,有这么多发现,那么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谁来读第5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声音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指名来读课文。)

13.让我们来齐读这两句,帕斯卡通过观察和实验,终于得出结论。(生齐读。师板书:振动。)

14.帕斯卡为什么会发现声音的秘密呢?

15.是的,正因为帕斯卡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勇于实践,所以才有了这么伟大的发现。这就是声学的振动原理。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边读边想对帕斯卡说点什么。

16.那么此时此刻,你想对帕斯卡说点什么?

17.学生自由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通过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学生也将自然而然地找到谜底,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总结全文,揭示主题

师:帕斯卡的确很了不起,他一生中取得了许多伟大的成就,帕斯卡能走上科学研究之路的起点就是这次发现声音秘密的经历。同学们现在只有八九岁,从现在开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敢于实践,像帕斯卡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班也能出现许多的小帕斯卡。

设计意图:在此处通过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哪些成就?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反思:

我所讲的内容是教科版2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声音的秘密》。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了解帕斯卡是怎样发现声学的振动原理的,激发学生学习帕斯卡仔细观察、好动脑筋的良好品质和习惯。

上课伊始,我以向学生赠送礼物为引子,让学生来欣赏一段音乐,并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初步感知乐曲中的秘密。我将课文第一自然段设为开篇导语,激发起学生探索声音秘密的阅读愿望和兴趣。

看到课题后,学生产生了许多问题,声音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探索秘密的极大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敢说、乐说。

爱探索,爱尝试是孩子的特点,我利用这个特点创设实验的氛围,引导学生动手参与实验,让他们亲眼看得到,亲耳听得到,再请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序地说出来。在这样的环节中促使学生自读自悟实验过程,并将探索声音秘密的实验再现在面前。学生将自然而然地找到谜底。从此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有序地表达。

课堂上我将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形式的读,抓住重点句子,指导朗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学生熟读后,我引导学生说一说从句子中知道了什么。尤其在文末的一句“从此开始了他一生伟大的科学探索”,在此处引发学生思考:他一生有哪些成就?努力营造自主、快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与课文展开对话,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的良好阅读习惯。

(作者单位:宁安市兰岗镇学校)

篇5:科学《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轮轴”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但生活中的应用却相当广泛,在教学中,要结合身边的一些常用的事物,来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轮轴的应用。当他学完这课后,他会悄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个道理啊!”,并会去关注生活中更多蕴含着科学道理的事物和现象。

为了让学生能有切身体会,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水龙头和一把螺丝刀。水龙头是学校里自来水检修时撤换下的坏龙头,虽说是坏了,但对于本堂课的研究来说一点也没什么影响。我把这些阀门上的六角螺母拧下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方便地把上轴上面的轮取下来。接着,我示范了在轴上使力和套上轮后拧阀门的方法,让学生们体会一下,在轴上用力扭水龙头那费力的感觉,学生们马上真实地感受到了使用轮轴能省力的道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观察平时在家里使用的.水龙头,让他们比较这有什么不一样?通过仔细观察,他们发现这些水龙头虽然上面的扳把不象轮,其实和轮起的作用是一样的,是简化了的轮。

最后,让学生例举生活中应用了轮轴的现象,学生能说出很多很多,充分体会到了生活中的机械应用无处不在,机械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篇6:轮轴的秘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

从回忆使用水龙头的经历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认识像水龙头这样由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被称为轮轴。

第一部分:轮轴有什么作用。

回忆、交流打开水龙头的经历,观察水龙头的构造,试想如果取下水龙头上的轮子,直接去拧轴,还容易打开水龙头吗?进而可能产生“轮轴为什么能省力”的科学问题,促成开展研究轮轴作用的活动。

通过组装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要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在小组内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

通过玩一玩“小个子战胜大力士”的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在轮上用力比在轴上用力要省力。

第二部分: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组织学生在游戏活动后进行简单的对话讨论,期望学生们能提出螺丝刀能省力是因为轮比轴大,再进一步提出猜测,如果轮换成更大的,否会更省力呢?

学生分组改变轮轴装置,将轮换成更大的,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保持轴上的钩码数量不变,轮上的钩码进行数量调整,记录下实验使用钩码数量的情况,分析使用更大轮的轮轴与前一次轮轴实验中钩码数量的不同。这里期望学生发现:轮越大,需要的钩码数越少,即:轮越大,轮轴越省力(比如小扳手扳一颗螺丝扳不动,换一个大扳手就可能扳动,这就是在更大的“轮”上用力,所以轮越大越省力)。

发动学生们找一找在我们身边应用了轮轴原理的地方。如汽车的方向盘、水龙头开关、门锁把手、扳手,等等,在找的过程中巩固对轮轴的认识。

学情分析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探索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当学生面对一个新机械——

轮轴时,可能会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呢。用实验的方法是研 究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比轴省力。当他们讨论并对直径差别更大的轮轴进行测量后,学生会更肯定地认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是有影响的,并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去找寻那些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大小差别更大的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分析,认识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难点: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的原理。评价任务

1.认识轮轴的特点及作用。

2.通过实验与分析数据认识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学准备

为每位学生准备:记录单两份。

为每组学生准备:1盒钩码、2段粗线绳、1个铁架台、1个大轮、1个小轮、1个轴。

为全班学生准备:大号十字螺丝刀。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实物水龙头)这是什么?谁能把它拧开?老师再给你一样东西,把它们组合起来,你再来试一试!前后两次拧水龙头,你有什么想说的?

2.为什么加了一样东西就能轻松的拧开水龙头呢?

3.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水龙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我们把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

二、轮轴作用的研究

1.设计家在设计水龙头的时候都是有一定目的的,通过我们的刚才的体验说一说水龙头上的轮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尝试回答)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轮轴的作用。3.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实验操作:

(1)把一些大小不同的轮和轴分别固定在一起,安装在支架上,在轮和轴的凹槽内装上棉线,把钩码分别挂在轮和轴上,试试看,能发现什么?

(2)学生分组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里主要培养学生的协同分工能力。4.小组成员汇报数据,并进行交流和思考,发现了什么规律?(挂在轮上的钩码更少,证明在轮上用力能省力)

5.轮轴作用的运用(小游戏):猜猜胜者是谁?请几对同学上台来进行游戏。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柄,一个同学握住螺丝刀轴,2人按不同方向转。

三、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和游戏了解了在轮轴的轮上用力是比较省力,那么如果轴固定不变,把轮换大些会怎么样呢?(请学生进行大胆推测)

2.示范操作实验:把更大的轮和轴(不变)固定在一起,先在轴的棉线上挂3~5个钩码,然后请学生尝试在轮上加钩码,使轮上的钩码刚好能拉起轴上的重物。

3.在小组内开展实验活动,用不同大小的轮和轴进行实验,并请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填入书本(P11)的表格内。

4.交流讨论数据表,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进行收集数据的?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按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实验,然后进行对比;发现轮越大,越省力,轮越小,越费力的规律)

四、巩固与应用

1.找一找,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轮轴?说说它们给我们 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那些方便。

2.这些轮轴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方向盘、轱辘、门把手、扳手、牛顿盘)其中牛顿盘在旋转时是拧轴,属于费力的轮轴。

教学反思

本课先让学生体验打开有轮和无轮水龙头的感受,观察水龙头的构造,认识轮轴,进而产生了“轮轴为什么能省力”的科学问题,促成开展研究轮轴作用的活动。然后通过组装一个轮轴实验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通过课件的演示,进行实验前的指导,让学生弄明白我们把一定数量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并且要学生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在小组内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同学们都发现了在轮上用力比较省力,轴上用力比较费力。然后在轴不变的情况下,换成大轮再做实验,研究轮轴的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在这两个实验中,如何绕线学生还是有点困难的,需要老师的细致指导。

篇7:轮轴的秘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

《轮轴的秘密》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的第四课。

二、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学生在了解了杠杆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简单机械——轮轴,使得学生探究简单机械的能力、兴趣更为广泛。本课分为三个部分:一是轮轴的概念;二是轮轴有什么作用;三是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使用水龙头的经历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观察水龙头的构造上来,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像水龙头这样由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称轮轴;再让学生通过组装一个轮轴的装置实验来研究,了解轮轴的作用;最后,完成轴相同轮大小不同的实验,来了解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教材循序渐进地安排了一个个涉及轮轴概念本质的活动,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不断深化,最终建立起了对“轮轴”的完整概念。

三、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比较独立地进行一些探究活动。他们开始对一些问题进行具有较深入的思考,能够选取自己认为可以进行的方式对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开始有选择地利用观察、实验所获取的证据对所探究的问题进行解释。加之经过前面几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又有所提升,学习探究的兴趣会更加浓厚。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基础。

面对一个新的机械——轮轴,学生可能会主动推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可以省力呢?用实验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途径。当在轮和轴上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并使之保持平衡时,学生会意识到轮的大小对轮轴的作用是有影响的。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学生会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整理,在生活中寻找并关注那些属于轮轴的简单机械。

四、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

2、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在轮轴上挂重物的实验活动,认识到在轮轴的轮上用力可省力,轮越大越省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了解轮轴作用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五、说设计理念 自主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重视体验与理解并行,利于学生体验科学认知程序。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以探究为中心,创设一定的情境,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认识轮轴的作用。

六、说教法、学法

本课采取“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推测——设计实验——实验、观察、记录——分析得出结论——实际应用”的自主学习探究模式。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学生的全面参与,拓展教材,深化知识,把握学法。

七、课前准备

大螺丝刀1把、阀门式水龙头一个、门把手一个; 每组钩码1盒、滑轮装置一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样东西,同学们请看,这是什么?(出示水龙头)水龙头是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一种工具,他能有效控制水的流量。

2、学生体验分别在轮和轴上拧阀门式水龙头,谈感受。

3、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水龙头上装置,指出水龙头的轴和轮所在位置。每部分有什么特点?

4、归纳:(课件出示)轮轴概念。

学生齐读。请学生说说从这句话中获得了什么信息。轮轴有什么特点?自行车把是轮轴吗?为什么?

【设计理念】通过讲述概念,分析问题,使学生深刻领会轮轴的概念。

5、师小结,引出课题。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直接去拧轴,很难打开水龙头,但加上轮后,就轻松多了。看来轮轴里的学问还真不少,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轮轴的秘密。板书:轮轴的秘密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浓厚的求知欲。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探究活动一:轮轴作用

1、以上面的拧水龙头为例,引导学生明确研究的问题,推测轮的作用。

2、用一个轮轴装置来研究轮轴的作用。

(指名上台指出)轮轴装置的轮和轴

3、明确实验操作。强调实验注意的问题:

【设计理念】旨在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推测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4、学生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

5、小组内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汇报本组的发现。

【设计理念】通过这一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在轮上用力带动轴转动,可以省力,带动轮转动就会费力,至此,完成了对轮轴作用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二: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

1小组合作完成在更大轮上的实验内容,并完成以下内容(1)这部分内容探究的问题是什么?(2)对此你们有什么推测?(3)你们将怎样实验探究?

2、完成上述问题后,学生小组实验、观察、记录。师巡回指导。

3、小组内分析现象和数据,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汇报本组的发现。

4、【设计理念】一方面汇报整理探究的思路和过程,另一方面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认识到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

三、自主检测,能力提升

1、请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轮轴?它们哪一部分为轮?哪一部分为轴?它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哪些方便?

2、完成相应习题。

3、学生能够知道可以把轮轴当做杠杆,轮的半径就是动力臂,轴的半径就是阻力臂,如果阻力臂的阻力不变,动力臂越长越省力,也就是如果轴一定,轮越大越省力。

四、交流收获,浅谈感悟

请学生说说在本节课中认识了哪种简单机械?我们是如何探究的?它有什么作用?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五、板书设计

1.4 轮轴的秘密

在轮上用力比在轴上省力

轮+轴=轮轴

篇8:《水面的秘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水面的秘密》是青岛版五四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水的科学》第四课。本课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想、假设、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初步得出结论,在获得新知的过程中实践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习惯,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发现水的表面张力。

2.养成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的科学习惯;喜欢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教学准备:

带网透明的杯子、表面张力图片、视频;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水槽、广口瓶、滴管、硬币、抹布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魔术吗?这有一个带网的杯子,我把它装上水,装得满满的,如果把它倒过来会怎样?奇迹发生了,水竟然没流出来?这是怎么回事?想不想揭开这个秘密?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水面的秘密(板书:水面的秘密)。

(设计意图:从蕴含科学道理的“魔术”入手,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秘,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二“水杯倒过来,水竟然没流出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水的表面张力

硬币装水

1.谈话:(出示硬币)我们知道杯子能装水,硬币能装水吗?说能的同学怎么装?谁来试试?(实验投影:学生上台用滴管向硬币滴水)

在操作时要注意什么?硬币能装多少滴水呢?

2.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实验操作方法、注意事项。

3. 课件出示注意事项:(1)轻捏滴管胶头,靠近硬币滴,滴在硬币的中央。(2)从侧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情况。(3)水溢出停止,记录水溢出前的滴数,最后一滴不记录总数。(4)小组分工合作,填好记录表。

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小组活动并适当指导。

5.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学生年龄小,探究能力稍弱,教师要扶、放结合。在探究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始终围绕实验核心环节探究,既保证了实验探究的顺利进行,又培养了学生规范的操作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记录单上让学生画一画,写一写看到的现象,并让学生用语言描述出来,在玩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水的表面张力现象。)

三、理解水表面张力科学概念

1.谈话:刚刚同学们已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我们来看科学家的解释。(巧虎科学动画视频:水的表面张力)

2.总结:水由许多的水分子组成,水表面的分子他们非常地团结,手拉手抱得紧紧的,有一个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水的表面张力。

(设计意图:虽然通过两个实验让学生感知到了水的表面张力现象,但是水的表面张力概念比教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通过动画视频,形象演示了水的表面张力,化难为简,让学生在前面实验基础上很好的理解了水的表面张力科学概念,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四、了解生活中的表面张力现象

1.了解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2.让学生解释导入时的“魔术”。

3.播放宇航员太空授课视频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太空授课视频让学生感受科学的神奇,从而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五、课后拓展

谈话:我们发现水有表面张力,那么其它液体如:牛奶、酱油、饮料也有表面张力吗?课下请同学们利用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探究一下吧!

课后记

一、关注细节,以“扶”为主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活动一般应掌握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科学课,探究能力较弱,更需要我们教师的扶持。在两个探究实验前,我在实验操作方法上、观察方法上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要怎么样去完成;探究实验时,精心设计的实验记录单起到了较好的引导作用,如:(1)放入回形针以前水面是什么样的?(2)放入10个回形针时,水面是什么样的?(3)放20个回形针时,水面有什么变化?(4)你总共放了多少回形针?四个问题,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观察水面现象上,把握住观察此实验的关键。

二、注重思维,培养能力

章鼎儿老师说过:“没有思维参与的探究活动不能称之为科学探究。”在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一条主线,也是课堂的主旋律。本课中魔术导入激活学生的探秘思维,引导其主动参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产生认知冲突,学生的思维已经在进行强烈的活动,产生求知的欲望;思考现象实质,给学生一定时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篇9:《甜甜的秘密》教学反思

《甜甜的秘密》教学反思

《甜甜的秘密》是一首曲调深情、优美,歌词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曲生动地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那种浓浓的、真挚的爱。下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这首歌很短小,只有一段歌词,八个乐句。学生如果仅仅是会唱,问题并不大。但是这么短小的一首作品,如何上得丰富,上得精彩就成了难点了。我仔细分析了这首歌,可以划分为两个乐段。两乐段的情绪有所不同,那么想唱出歌曲的味道,就需要把握力度和歌曲表达的情感。

本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学习歌曲,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浓浓爱意,难点是旋律中的弱拍、停顿休止符、附点节奏的掌握和运用,尤其是其中的休止符多次出现,学生不容易准确演唱,教学中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让学生理解。

为了让学生准确的掌握歌曲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多个环节解决这个难点。在课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三只纸飞机,纸飞机上写着故事,让学生讲甜甜的故事:故事一:7:30分,甜甜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她的嘴里哼着一段优美的曲调。这个故事引出了 0 1 | 4 6 5. 1 | 4. 5 6 5-‖ 歌曲中的旋律,让学生用“La和Lu”来学唱旋律,既训练了学生的发声技巧,又掌握了歌曲的难唱部分。故事二:7:33分,甜甜来到教学楼悄悄地上楼梯。引出了节奏:X X O X X X O X |X O X O X- ‖,引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的唱法。故事三:7:35分,甜甜来到老师的办公室,她轻轻地推开门,发现老师不在,她高兴地唱起歌来了。引出歌曲的两段旋律:①3 3 O 1 3 3 O 1 |5 O 3 O 3- ‖;②3 3 O 1 3 3 O 1 |2 O 6 O 6- ‖,引导学生用动作区别旋律音高,唱准其音高。在这个环节中,我本着从听觉入手,但每次的听都有不同的要求和问题,这样学生在每次的听中都会找到不同的答案,就这样一点点积累把歌曲中要掌握的在每次听中了解到,当然如果只有听是满足不了学习歌曲的欲望,最主要的还得去体验。例如:引导学生通过对“悄悄地”和“着急等待”的样子的模仿,体验,唱出歌中小朋友送橘子给老师和焦急等待老师发现礼物时的心情,这样不仅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难点节奏而且演唱起来也更有感情了。

在聆听歌曲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我随音乐拍四四拍的节拍,感受歌曲的旋律,有个别学生没有跟着拍,我走到他跟前,用我的表情、我的动作告诉他:“来,和我一起拍”学生在我的带领下都拍起了他们的小手。

篇10:《举手的秘密》教学反思

龙江县景星镇中心学校

王喜彬

《举手的秘密》本课采用倒叙的方式叙述了一段难忘的往事。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进行读、说、想、练活动,从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活动,如:以一颗宽容友善的心去尊重别人,才能换来别人的尊重、友善和宽容。给学生创设自由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说真话,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语文的舞台。

二、是充分开展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如:《永远都要坐前排》、《妈妈,我不是弱小的》以及课程之源中的相关文章。

三、是课文知识技能落实。掌握并运用这三方面的活动。我尽量做到少而精,这篇课文在设计上着眼于引导学生把握《举手的秘密》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比如:自由读、同桌读、品读,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鼓励学生在品读中理解课文内容。

在本课中努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课文之源进行联想主想象,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篇11:《恐龙的秘密》教学反思

活动过程中,在探究“恐龙”是怎么灭绝时,幼儿发生了争执。有的说:“恐龙是火山爆发灭绝的。”有的说:“不对,恐龙是星球碰撞灭绝的。”也有的说:“恐龙是饿死的,因为没有吃的了。”……大家互不相让,各据一词。这时我就将课件视频资源加了进来,引导幼儿一起观看并进行小结:“你们说的都很好,其实,关于恐龙的灭绝科学家就象你们说的,也作了各种猜想,但却都没有根据,所以恐龙的灭绝,至今为止,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决的谜题。”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活动的决策者,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但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活动,是多元化的、开放性的,能使幼儿多渠道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幼儿的指挥者,而是幼儿自主活动的引导者。由于幼儿是发展中的个体,受其生活经验和能力的限制,使他们的探索往往停留在比较简单、低级的水平,常常出现多种形式的冲突、争端和困难,需要教师适宜的指导,才能使活动顺利开展下去。

篇12:《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关键词:风力发电机;齿轮箱;疲劳寿命;有限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TH1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4-0027-03

风电增速齿轮箱是风力发电机组的关键部件,它位于叶轮和发电机之间,将叶轮受风力作用旋转而产生的动力传递给发电机发电,同时将叶轮输入的较低转速转变为满足发电机所需的转速。因此,风电增速齿轮箱是一种受无规律变向载荷的风力作用及强阵风冲击的变载荷条件下工作的低速、重载、增速齿轮传动装置。太阳轮轴承接着周转轮系与定轴轮系的载荷变化,易发生疲劳破坏,从而影响整个齿轮箱的疲劳寿命。利用有限元法对太阳轮轴进行疲劳寿命分析,以预测太阳轮轴的疲劳寿命。

1 太阳轮轴载荷特点及三维建模

风力发电机工作时,由于与行星轮组成了周转轮系,所以太阳轮受到随时间周期性变化的交变载荷,从而在结构部位产生了交变应力,引起太阳轮轴的局部位置产生疲劳裂纹并扩展,最后引起太阳轮上的某个齿突然断裂。在传统的扭力轴疲劳寿命分析中,往往只考虑单个轴,不考虑与其相配合的其他零件上的受力的影响,导致结果并不十分准确。本文针对太阳轮与低速轴通过花键相互连接的特点,考虑太阳轮与花键轴相配合时作用力对双方疲劳破坏的影响,使得结果更加准确。

通过UG软件建立太阳轮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如图1所示),将X_T格式文件导入到ANSYS-workbench(AWB)中,进行网格划分。整个模型有

15 448个单元,28 166个节点,太阳轮和花键轴都采用合金钢制造。

2 额定工况下太阳轮轴静力学分析

2.1 太阳轴上受力及约束

太阳轮上所受的扭矩分别由与行星轮啮合的3个轮齿传入,根据风力机的额定功率为750 kW,可推算出3个轮齿上的受力分别为131 105 N;将其作用在太阳轮的3个轮齿上,方向为顺时针,低速轴右端轴肩作用逆时针方向扭矩,大小为46 200 N·m,加载重力。太阳轮与花键轴之间设置成bonded(绑定接触),太阳轮内壁和花键轴配合轴承的轴肩设为Cyliderical Support(圆柱面约束),只允许切向转动。太阳轮轴上的力及约束加载情况如图2所示。

2.2 太阳轴上静力学分析

利用有限元软件进行静力学分析计算可知,太阳轮上的最大应力(Von-Mises)为165 MPa,发生在太阳轮与轴肩的过渡圆角处,以及花键轴与轴肩的过渡圆角处,符合应力学规律。太阳轮与花键轴的应力及应变云图如图3—5所示。

根据太阳轮轴的应力云图分析可知,最大应力发生在齿轮与轴肩、花键齿与轴肩的过渡圆角处。所以通过相关的疲劳理论知识,根据静力学分析,可以进一步对太阳轮轴的疲劳寿命进行分析计算。

3 太阳轮轴的疲劳寿命分析

3.1 疲劳寿命分析相关理论

影响机械零件疲劳强度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有结构的尺寸与形状、表面状况、平均应力、环境介质及温度等。对于风力机中的零部件来说,影响其疲劳寿命的因素主要是载荷特性、零件状态及零件所采用材料的特性。

根据疲劳寿命理论,且考虑风力发电机的各种工况条件,计算出设计寿命为242 500英里。

3.2 太阳轮轴疲劳寿命分析

1) 通过Ansysworkbench软件进行太阳轮的疲劳分析,得出太阳轮轴的二轴应力指示(Biaxiality Indication)。单轴应力区域为0,双轴应力区域为1,纯剪切-1,最大应力发生在齿轮与轴肩的过渡圆角处。本文主要研究随机剪切载荷作用下的扭转疲劳寿命。太阳轮轴的双轴应力指示如图7所示。

2) 通过有限元软件自动进行雨流计算分析,输入相关参数,得到太阳轮轴的寿命、疲劳破坏、等效交变应力、安全系数的相关云图。本文中S—N曲线的最大寿命为1E6,无限寿命为1E6,零件最大和最先寿命均为1E6,认为在该疲劳寿命下不会发生疲劳破坏(如图8所示)。

Damage云图表示设计寿命与可用寿命的比值。当D>1时,说明零件发生疲劳破坏(如图9所示)。计算方法为:设计寿命242 500除以1E6得0.242 5。

安全系数(Safety Factor)表示零件或构件所用材料的失效应力与设计应力的比值(如图10所示)。由机械手册可知:轴类零件的安全系数应大于1.10,安全系数最小为0.52,发生在太阳轮轴肩段,所以这段应采用特殊的热处理,以满足安全系数的最低要求。初步分析是受到随机交变剪切载荷,以及尺寸效应、缺口效应、表面加工方法等影响。

4 结论

本文通过有限元软件,对风力发电机的关键部位零件——太阳轮轴进行疲劳寿命的分析计算,找到一种三维软件UG与Ansys联合分析的方法,预测了太阳轮轴的疲劳破坏,并提出改进方法,今后可对风力发电机整机的疲劳分析及故障预测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俊华,李斌,朱如鹏.行星齿轮传动静力学均载分析[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6):702-704.

[2] 靳艳丽,刘凯,马朝锋.风力发电机增速行星传动系统均载分析[J].重型机械,2007(5):42-44.

[3] 朱孝录.齿轮承载能力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赵少汴.抗疲劳设计——方法与数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5] 尚德广,王德俊.疲劳裂纹萌生尺寸的定义及其确定方法[J].机械强度,1996(2):59-62.

Abstract: Sun gear is easy to get fatigue destroy in wind turbine generator, and influences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whole gearbox.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establishment of 3D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sun axle by using UG software, and expounds the analysis of statics and structural fatigue by ANSYS-workbench software. It provides a method for the design of fatigue lif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fatigue life of sun axle.

Key words: wind generator; gearbox; fatigue lif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篇13:《举手的秘密》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了《举手的秘密》这篇文章,今天的整个教学,刚开始没有将学生带 入文本,但是,经过引导,耐心的等待,孩子们的智慧还是挖掘出来了,很多同学举手,而且发言也很精彩。我是这样入题的。

首先,我朗读一遍课文,学习生字。接着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文章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事情?这个秘密是什么?由于我是刚接手的年级,也许这个问题有难度,学生对于这个秘密是什么有点茫然。当然,有几个学生找出来了,但是连平常思维比较活跃的孩子也没有找到,而认为应该是这个学生她没有回答问题出来而觉得害羞流泪这件事情。我没有马上否定和肯定,而是让学生再读,这个秘密是什么?哪位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经过再次读课文,孩子们有很多已经知道,应该是知道答案举右手,不知道举左手,这才是秘密!我接着让学生反复朗读高老师的话,让学生产生疑问,高老师为什么要和“我”这样约定?我是一位怎样的学生?开始学习文章的前面三个自然段。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个自然段,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我”是一个转学的学生,功课跟不上,但是不甘心被人瞧不起,所以也装模做样地在课堂上举手,同时也说明“我”有上进心。

然后,一起朗读二自然段,我被高老师点名后,有什么表现?着重朗读我站起来的描写。找重点词语,然后说说我当时的心情。难过,伤心,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在这个情况下,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下次,我还敢举手吗?同学们讨论,说说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高老师是怎样做的呢?找到描写高老师的词语,“温暖的手”,“亲切的笑容”,让学生说说,你感受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学生马上回答:温柔,善良,亲切,和蔼可亲,我继续引导,还有吗?高老师在学生没有回答问题出来时候,举手而不回答的时候,高老师为什么让“我”还感觉这样亲切?学生说得更广泛了,高老师有爱心,高老师是为了鼓励我,高老师关心我。那么,高老师来了以后,和我一起做了一件什么事情?约定举手的秘密!谁能说说,高老师为什么要和我这样约定?同学们有了前面的基础,就比较好理解这个问题了,鼓励我,相信我,理解我,宽容我。

篇14:《滑梯的秘密》教学反思

下面的课程里,我增加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也是通过活动引导得出的。分别是手在空中不接触桌面和接触桌面感受阻力(摩擦力)得出摩擦力产生需要相互接触,然后将小木块桌子上问这时候是否摩擦力,得出必须推或者拉物体。这部分内容是上课的过程的补充内容。

然后是研究摩擦力大小是否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组织学生进行猜想的时候,我直接让学生进行猜想,通过实践效果比较的差。我想怎样才能够使学生能够较为容易的猜想呢。现在看来只要如果让学生在猜想之前,能够运用相关的器材进行小组内自己试着摸索一下,效果应该会更好的。我想什么活动会更好呢?当时是让学生用手在课桌上滑动,现在想来如果组织学生带上线手套的效果会更好的。在学生小组活动的时候,老师积极指导学生进行试着感受,然后猜想。这样学生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就会较好的学习猜想的效果。

现在想来学生猜想需要学生活动经验或者是活动经验进行支持,这样能够使学生进行较好的猜想。猜想我想也是建立学生的活动,生活经验和学生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的。

在设计活动的方案的时候,给予学生实验材料让学生进行设计。这样学生就会较为容易的猜想。但是这样进行猜想还是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拘束学生的思维。我想在引导学生的设计时候,可以要学生根据现有的材料进行也可以进行有其他的更加开放的进行设计。

在实验方案的汇报,一定要让学生进行熟悉正规的方案。我想最好能够打在黑板上,这样学生不会只进行某项实验而落下一个实验。学生对于实验方案要熟悉。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候要相互合作。

在本次课的实验,我猜想那个压力的和摩擦力的关系的实验可能较为简单,学生较少的进行操作。我想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一起进行活动。

实验汇报本次还是不错的。

篇15:《共同的秘密》教学反思

今天学习阅读课文《共同的秘密》这是第五单元的主题阅读,这一单元主要以人的高尚品质为主题,向我们传达人性的善良一面。这篇课文描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爱的故事,讲了一个矿工因矿难去世,矿工们在队长的带领下长期帮助去世矿工的家属,约定每天到去世矿工妻子的馄饨摊上去吃一碗馄饨,帮助这对母子维持生计。当我读完这篇课文时,我的心也被十二颗金灿灿的爱心感动,被十二颗心所震撼。这十二颗爱心让这位早年丧夫的妻子维持生活,让丧父的孩子得以成长,让身边的每一个有爱心的人闻之感动,为之泪下。

对于没有生活经验的同学们来说,他们或许无法体会生活艰辛的滋味,但他们能够理解旷工的十二个兄弟是信守承诺的人,对已逝兄弟的家人展示出了真诚的帮助。上课伊始我提出的问题:这个共同的秘密是什么?学生纷纷举手交流他们找到的答案,那就是矿工队长在弥留之际告诉妻子:“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接替我每天去吃一碗馄饨。这是我们12个兄弟的约定,自己的兄弟死了,他的老婆孩子,咱们不帮谁帮。”这是文章的点睛之笔,队长的临终遗言感人至深,通过上下文的联系,学生找到了为什么这十二个人要保守一个秘密,为什么是帮助他人的事还要成为秘密。从这篇课文的学习上,让学生受到了感染和熏陶,得到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篇16:《轮轴的秘密》教学反思

【摘要】针对机车注油压装曲线符合规定的轮轴反压时失败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试验和验证,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技术措施,并取得了较好的压装效果。

【关键词】轮对;注油压装;反压;失败;原因、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机车轮对作为机车走行部的关键件,其制造质量,尤其是车轴、车轮组装质量直接影响机车行车安全。目前国内机车轮对的轮轴组装方式主要有热装工艺、冷压工艺和注油压装工艺等。而注油压装工艺是根据边缘效应原理,利用高压油膜将车轮与车轴分隔开,减少轮轴在压装过程中的摩擦阻力,从而减少了压装过程中的轮轴拉伤。这种工艺方法优越性是压装后还可以对车轮端头距离和车轮减重孔相位进行调整;车轮与车轴可以反复拆装,这是冷压装和热装工艺无法实现的。从90年代开始DF11(G)和DF8B等机车相继应用了轮对注油压装工艺,该工艺明显的优越性及经济性得到进一步证实。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轮对注油压装质量是有波动的。例如在2009年~2010年1年多的时间里,在注油压装曲线符合要求情况下,DF11(G)机车、DF8B等修理机车的轮对进行全数反压检验时,据统计共发生了37起修理轮对反压检验失败的情况(部分数据见表1)。轮对反压出吨位集中分布在108~139吨之间,(DF11(G)机车、DF8B机车轮对反压试验标准吨位均为139吨),影响了轮对的正常生产,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分析:共计37个车轮压出,其中:DF11(G)(20个:左侧14个,右侧6个),DF8B:(17个,右侧17个)压出吨位108-139T之间。

二、轮对注油压装反压检验失败原因分析

通过对反压失败的轮对和轮对组装工艺过程的分析,造成反压失败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a.轮轴过盈量小;b.轮座颈残留油脂;c.车轮反压位置;d.车轴轮座颈加工工艺影响。为确定各因素对轮对压装检验的影响程度,开展了如下试验验证工作:

1、小过盈量工艺试验验证

根据轮对注油压装反压出率统计表(表1)分析,发现DF11(G)轮对大部份反压出的过盈量在0.23-0.25mm之间,占比68%,而过盈量标准为0.23-0.28mm。为进一步验证轮轴小过盈量对反压吨位的影响,进行了轮轴配合小过盈量反压出试验,试验2只车轮:

试验1号轮轴(轴号:4938,轮号:1-3169):过盈量为0.235mm,按原工艺进行注油压装后,在停放12小时后,在油压机上进行小过盈量反压出试验,反压出吨位为177吨。

试验2号(轴号:4938,轮号:轮号:2-3037):过量为0.243mm、按原工艺进行注油压装后,停放12小时后在油压机上进行小过盈量反压出试验,反压出吨位为156吨。

试验结论:从上述试验情况分析,小过盈量能满足图纸139吨反压吨位的要求。因而轮轴过盈量小不是影响反压失败的主要原因。

2、轮座颈涂油脂工艺试验

DF11(G)空芯轴装配组装前要求对车轴轴身涂油脂进行防锈,分析涂油脂时可能会污染到车轴轮座颈安装面,而组装时又没有擦洗干净,从而造成反压失败。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开展了轮座颈部位涂铁道Ⅲ型脂的反压试验,试验2只车轮:

1号轮轴(轴号:6174,轮号:1-3174):过盈量为0.246mm,2号轮轴(轴号:6174,轮号:2-3129):过盈量为0.231mm,轮轴组装前在车轴轮座表面均匀涂一层铁道Ⅲ型脂,然后按原工艺进行注油压装,在停放12小时后在油压机上进行了涂油脂反压出试验,反压出吨位分别为247吨和171吨。

试验结论:从上述试验情况分析,轮轴结合面涂一层铁道Ⅲ型脂后,压出吨位远大于139吨的要求,因而轮座颈残留油脂不是影响反压失败的主要原因。

3、车轮反压位置分析试验

根据统计表1可以看出,DF8B机车轮对反压失败率高的车轮大部份为右侧齿端的车轮(二)占比94%。经分析:车轮(一)、车轮(二)与车轴的加工、压装工艺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两个车轮反压位置不同。车轮(一)反压位置在车轮内侧轮毂部位,而车轮(二)由于内侧装有牵引齿轮,反压部位在车轮内侧轮辋部位(如图1)。为此,我们请仿真软件人员对DF8B机车车轮反压部位仿真分析,发现DF8B的车轮辐板形状在反压不同部位对轮轴结合面压应力影响较大。经分析计算,在车轮内侧轮辋部位反压比在车轮内侧轮毂部位反压,轮轴结合面最大压应力减小约13%,故容易造成车轮反压出。为此,我们对DF8B机车轮反压工装进行了改造,采用压板型式插在齿轮与车轮之间对车轮进行反压,将车轮(二)的反压部位改在车轮内侧轮毂部位,通过10台份的DF8B机车的轮对反压验证,反压全部合格。

试验结论:在注油压装曲线符合要求情况下,DF8B机车轮对反压部位改在车轮内侧轮毂部位后反压全部合格,找到了DF8机车轮对反压失败的主要原因。

4、车轴轮座颈磨削+滚压试验

经统计分析,发生反压失败的全部为修理轮对,新制轮对从未发生反压失败的现象。为此我们对新造和修理轮轴制造工艺进行了比较:新造轮对轮座颈加工采用的是磨削+滚压工艺,修理轮对轮座颈加工采用的是车削+滚压工艺,这是两者在工艺上存在的主要差别。为进一步验证修理车轴轮座颈加工工艺对反压失败的影响,我们将10台车DF11(G)的修理轮对,采用新造轮对的磨削+滚压工艺对轮座颈进行加工,测量分析,磨削+滚压工艺表面形位公差(圆度0.003和圆柱度0.004)比车削+滚压工艺表面形位公差(圆度0.008和圆柱度0.010)要高,经评审组装后反压检查全部合格。

试验结论:轮对轮座颈加工采用磨削+滚压工艺可以有效保证反压检验合格。

三、相关措施

1.根据DF8B机车轮对结构,设计了专用轮对反压机,采用压板设计结构在车轮内侧轮毂部位进行反压。

2.对DF11(G)修理轮对的轮座颈加工工艺进行修改,购置了两台车轴磨床,改成磨削+滚压工艺。

3.规范工艺文件,对分析、验证后的措施纳入到工艺文件中。

四、结束语

机车轮对注油压装和反压工艺是一个严谨的工艺过程,本文仅对影响轮轴反压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试验验证并制定了相关措施。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效果良好,目前轮对注油压装反压检验合格率基本保持在99%以上。

参考文献

上一篇:档案同意接收函下一篇:支部换届选举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