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文学

2024-05-04

三毛文学(共6篇)

篇1:三毛文学

论三毛的情感经历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谢锦雯

指导教师:阿鲁曼

(2004级汉语言文学)

【摘 要】三毛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精髓,她用随意朴实的笔调来描写自己生活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她用超凡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人生生活的真谛.而三毛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她所具有独特卓立的,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极端敏感的神经质性格,三毛个性偏激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历经生活的磨难,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曲折的情感经历则是成就她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三毛 情感经历 文学创作 影响

On about San Mao’s Emotion Experience Influence on Her Works of Literature

XIE Jin-wen Instructor:A L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Grade 2004)

Abstract: San Mao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writers in this century whose thought merge into essence of western culture.She describe the every aspect of the true life in freely and plain tone and use the out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 power and distinctive write skills in order to let the readers understand the true essence of the life.The reason that San Mao obtains great achievement in literature is that her nervousness, sensitiveness,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affect her in writing.However, after she passes though countess tribulations, San Mao’s tortuous experience in love made her life lastly forever in reader’s eyes.In case, studying is a flagstone which can let San Mao walking up to the literature career journey is a platform which provide she to getting the inexhaustible matter, writing is a tool which can make her life to showing the most impressive mien.The critical point to make her literature success is the circuitous emotion experience.Key words: San Mao

Emotional experience

Literature

Impact

引言

作为大千世界里一个独特的生命传奇,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不仅把人生最美好、最诗意的东西加以定格,而且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则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笔耕,无异于三毛生命过程中不可剥离的一种存在形式。三毛的文学创作观,与她情感经历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一 三毛的情感经历对创作观的影响

三毛创作风格随意洒脱、不拘一格、新颖独特,她不愿被文字束缚,并赋予死板的文字无限的生命力,她把写作当成游戏,当成感悟享受生活的过程。这也正和她从小生活的家庭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家庭氛围的自由,父母的理解和关怀让她形成了随意、洒脱、自由的文学创作笔调。三毛曾明确宣称,写作只是她的游戏之

一、用最白话的字来说就是玩。这里的含义并非狭隘意义上的人生玩耍,而是强调兴之所至,即成文章,一切率性而为,并非刻意追求。如同三毛的写作与人生密切相关一样,她的写作观更多的来自于她的人生观。三毛说过她是游戏人生„„她的人生观是任何事情都是玩,不过要玩得高明。对于她而言,画画、种菜、种花是一种游戏,做丈夫、做妻子、做父母更是一种游戏,人生就是一个游戏,但要把它当真的来玩,是很有趣的。这种人生观乃至写作观的形成,基于三毛自己的生命体验,基于一次次的情感经历。幼年时期,由于受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三毛开始了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她不再去学校,而是每天把自己关在家里。生性极度敏感的三毛曾经陷落在孤独的自闭年代,那份偏执、认真与敏感,使她苦苦挣扎于内心与外界的搏斗中,每每心灵受伤与幻梦破灭,就想到死的解脱。等到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如何游戏人间,成就自我,生命对她来说是狭窄的暗角,她的父母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女儿走出自闭症,走出狭窄的暗角。父亲不仅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文,还请人教她学钢琴、学山水画、习花鸟。十六岁,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走出校园,在开明父母的理解支持下开始了在家自由学习。由那个自我封闭的三毛变为开朗、自信的三毛。后来经过万水千山的流浪,目睹了色彩斑驳的人生世相,又身历了情感心路的悲欢离合,领悟了一切悲观之外的大千世界,体味到个人生命与时间的有限,懂得了珍惜生活和享受生命。从偏执人生到游戏人生,三毛以往的个性和人生有了一个大的反拨,她做了自己过去的叛徒。由此,万水千山之中走出了一个旷达、洒脱的三毛。生命过程中,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她都愿意尝尝是什么滋味,人生才会无遗憾。她开始有情有致的去爱人,有滋有味的享受生命,有真有实的游戏人生。她在认真入世、全力“扮演”各种人生角色的同时,学会了从最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好、有趣的事情,于是有了《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悬壶济世》等一系列趣味盎然的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三毛文学创作观念,主要突出在一个“真”字上。在她的笔下,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总是那样热热闹闹,充满温暖的色调。和其他一些女作家笔下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相比,可羡而更可爱,可望而更可及。三毛作品的成功,更在于她知道以实情感人,坦白真诚,对于感情的描写,没有太多的粉饰,展现生活的原貌和生活中的智慧与趣味。三毛的作品,被人称为“不写爱情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没有一般爱情作品所描写的青年的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温馨爱情。即使在《结婚记》里写她到与荷西婚前谈恋爱时的生活,最多也只写到他们如何在寒风中抖抖索索地坐在西班牙公园的长椅上,想着如何解决温饱问题。既是现实的,又是浪漫的。而作为第一对在沙漠里公证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婚礼如同他们的爱情一般,既没有洁白的婚纱礼服,更没有鲜艳的玫瑰。让人觉得这对夫妻的品位不凡,更让人看到了他们在平凡和艰苦中寻找爱的乐趣的浪漫气质。

对于写作,她个人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使命感,只是在主观上往往认为,写作品只要背上一种使命感,那就完了,就写不出来了。写作这回事,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写。她并非创作态度上不负责任的“玩世”,也不是写作过程中随心所欲的涂鸦。事实上,写作在她不仅仅是游戏,那是一生的执着。潇洒天涯的同时,伴随着艰苦、单调的沙漠人生;行云流水、信手拈来的文字背后,是夜以继日、呕心沥血的惨淡经营,仿佛天然自成的故事,却用尽了叙事的苦心。三毛父母说女儿一旦进入创作状态,就“六亲不认”、“生死不明”,正是对三毛文学苦心的证明。只不过三毛出于豁达、乐观、自由的人生观和写作观,把这份人生历练和写作艰辛都变成了宝贵的生命方式和生命体验,被世人认为的“苦”,也就成为作者自得的“乐”。在此意义上,喜爱“游戏人生”,能玩味生之欢悦快乐,享受生命的各种滋味,也不失为一种聪明和达观。敢于在自由自在的境界中纵情山水,放眼人生,驰骋笔墨,挥洒情感,以自己所能达到的高度,来拓展人生的空间。它所显示的是一个彻悟人生的成熟女性的胸襟和力量,也是她真正魅力所在。

二 三毛情感经历对文体创作形式的影响 就三毛的作品文体而言,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她的笔尖总是蘸满感情,并带着作为女性作家所特有的温柔亲切、委婉细腻。如《哭泣的骆驼》中,表现三毛对摩洛哥侵略者的憎恨,对撒哈拉威人为民族独立而战斗的赞颂,对游击队领袖巴西里夫妇的敬爱与同情,都是通过三毛的“感情用笔”来表现的。在《梦里花落知多少》里,三毛把对丈夫荷西的追忆、眷恋和怀念写得那样情深意切,哀伤感人。袒露真情实感的抒情,体现出一种真挚的美,所以常常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三毛的的作品既然不以描写大众人生、揭露社会问题为己任,对于自我人生的抒写,就很容易成为她创作的中心。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就是她的生活。她写的其实只是一个女人的自传,迄今她的作品都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就我而言,我比较喜欢写真实的事物,如果要我写假想的事物,自己就会觉得很假,很做作。从三毛作品到三毛自述,可见其作品最重要的个性化特色:一是纪实色彩,二是抒写自我。就前者而言,三毛没有走虚构小说的创作之路,她从生活本身受到启发,不去编故事,只去写生活。而她自身奇特、浪漫、新鲜的人生经历,恰恰构成生活中最真实不过的故事,以至于读者往往无法区分它是文学作品,还是生活本身。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借天涯人生抒发个人志趣,三毛成功地运用了写实手法,她的作品由此显得真实、亲切。就后者而言,三毛作品只写自己的故事,篇篇有作者之“我”,一切从“我”出发,由“我”展开叙述,以“我”为中心。作为作品叙述者的三毛、与作品中出现的三毛、以及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三毛三位一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人物兴趣盎然,并把阅读评价直接导向作者本人。

正是这种写实、写自我的特色,带来了三毛独特的文体形式。她初期的作品,是从17岁顾福生老师鼓励她创作开始,到22岁远走他乡之间那段时间发表的小说散文,收集在《雨季不再来》中。代表作为:《惑》、《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这些作品代表了一个少女成长的过程与感受。那时的三毛,人生阅历有限,视野也还不够开阔,其作品体现出一种“苍弱”的青涩,但其个人化的遐想和伤感,却已能让读者深深理解一个少女的内心世界。三毛后期的作品,是她离开撒哈拉以后的创作,大都是散文、小故事、书信及语录式的东西,也有剧本。包括:《万水千山走遍》、《送你一匹马》、《倾城》、《我的宝贝》、《谈心》、《随想》、《闹学记》、《滚滚红尘》等等。比起撒哈拉时期写的散文,比起撒哈拉式的“轰动”,这些作品就显得平淡无奇了。当然,这也与三毛自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在丧夫之后,三毛独自回到了台湾,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并同时从事写作。于是,生活的历练在她身上变成了一种淡泊和内敛。但在她后期的作品中,仍时时流露出她真挚的情感——对父母、家庭;对学生、朋友;对社会、对国家民族„„

对于三毛作品的文体形式,其浪迹天涯的旅行见闻,有人称之为流记;其篇篇有我,独抒性灵,挥洒自如的率性之作,有人称之为散文;其奇特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个性化的人物塑造,有人称之为小说;其自我的纪实色彩,有人称之为私小说;其本人则称之为“自传”。究竟哪一种说法更符合三毛的创作实际呢?三毛的作品,有自己的心境记录,也有作者身边的邻人、朋友的遭遇,但就其主体风貌而言,是在讲作家自己的真实的故事。在文体上,除了《万水千山走遍》等少数文章明显地带有游记色彩,但更多的篇什,虽涉及到旅行的题材,作品的整体风貌却远非游记所能涵盖。三毛对于单纯的景致,一向不感兴趣,她所关注的是与人生融合的大自然,是刻着文化印迹的生命景观。所以,特定地域中的人、浸润在特定文化氛围中的人,最令她钟情。如同作者自白:“我不爱‘景’,我爱‘人’。”三毛的作品,在文学精神上,更多的得自散文的艺术精髓。就表现自我的人生、个性、人格色彩等方面而言,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言及三毛的作品容量与表现手段,散文这种文体又似乎难以企及其丰富。但三毛作品不同于那种带有传奇意味的文学虚构小说,也有异于那些抛离了小说特征的人物传说。在自叙传的色彩上,它与虚构的小说区别开来,而在“小说”这一点上,它又与一般的传记不尽相同。细细品味,三毛是把作者自己活生生地融进作品中去,以纯然个人的感觉和表达方式,展示出作者身历的真实生活,作者眼中的文化景观与人生世相,作者的情感心路乃至个人隐秘。

有人说是撒哈拉成就了三毛,也有人说是与荷西的爱情成就了三毛,其实,归根结底,是真性真情成就了三毛。这就围绕三毛自我为中心,以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写实为基础,以作者的私人生活和情感心路为线索,从个人经历中撷取素材,并通过小说的创作手段,真实地再现生活原型。这种真实地描写自我的小说,在内容和表现手段上,远比游记和散文来得丰富;现实生活的意义上,人生真实往往胜于文学虚构;文体类型方面,这种文体又每每长于传记。,三毛采用这种方式来创作,显然具有一种自我的、大众传播效应的文体优势。

放眼三毛的文学创作,而自我是一个无所不在的灵魂。“我”——三毛——echo构成三位一体的形象,她既是作者本人,又是作品的叙述者,同时也是小说表现的主角。三毛曾说过她是一个“我执”比较重的写作者,要她不写自己而去写别人的话,没有办法。她的5本书中,没有一篇文章是第三人称的。有一次她试着写第三人称的文章,她就想:我不是“他”,怎么会知道“他”在想什么?所以她又回过头来,还是写“我”从作品的主题发掘来看,执著于写“我”。三毛的眼光掠过了社会重大矛盾的捕捉,她更着意于从自我的经验世界里感悟人生的底蕴、情感的价值、人性的层次,更侧重表现大自然中的“我”,多元文化景观中的“我”,且具有一种哲理深度和文化品位,从而能诱发读者的思考,乃至激起心灵的震颤。透过作品的构成关系可知,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物和自然的关系均系一身!正是由于这种强烈的“我执”,三毛作品构成了奇特的人生风景。她用生活来塑造自己,用心来诉说自己,赢得了无数的读者。就作品的内容而言,“我”所叙述的一切,是三毛长长的生命旅程和情感心路,是三毛塑造的自我形象。从受到老师当众羞辱惩罚走向心灵自闭的少女时代,到选择绘画与写作,把自我“滋润浇灌成了夏日第一朵玫瑰”的生命时光,《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集中呈现的是三毛感伤的雨季人生;从撒哈拉沙漠的定居到万水千山的流浪,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等集子里,三毛传奇人生引人入胜;从处处留情的青春萌动到矢志不移的神仙伴侣,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写尽了三毛的爱情人生„„从沙漠上的“悬壶济世”,到“温柔的夜”的热情助人,人们读出了三毛的博爱人生而透过23本呕心沥血写成的作品集,三毛的笔耕人生足迹又清晰可见。三毛的心向读者洞开,她真实地坦露着自己的世系、家庭、性格、嗜好、信仰、思想、心态、修养、成长过程乃至隐秘的感情生活。读其文,如见其人,如知其心。

结语

作家司马中原曾提到过,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飘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而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行间字里,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繁琐,迷失而不自知。读三毛的作品,发现一个由生命所创造的世界,像开在荒漠里的繁花,她把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这是需要灵明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的。

三毛是一位伟大的女作家,她的思想融合了西方的文化精髓,她用随意朴实的笔调来描写自己生活的真实的方方面面,她用超凡的文学功底和独具匠心的写作技巧呈现给读者的却是人生生活的真谛.而三毛文学所取得的成就正是因为她所具有独特卓立的,不依常规,及不能忍受虚假,极端敏感的神经质性格,三毛个性偏激一波三折的感情经历使她的生命跨过万水千山历经生活的磨难,穿越滚滚红尘,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中成为永久的文学存在。如果说,读书是三毛走向文学生涯的铺路石,旅行为她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素材,写作使她的生命姿态展示出最动人的风彩,而曲折的情感经历则是成就她文学创作的关键所在。

我爱三毛、爱她的曲折离奇的情感经历、爱她随意洒脱不愿束缚的个性、爱她独树一帜个性鲜明的创作风格。我知道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三毛出现,因为谁也无法还原、感受她那样的生活情感经历,正是三毛的丰富曲折的情感经历促成了她文学创作的成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三毛。

篇2:三毛文学

三毛,华文世界里的传奇女子。她没有惊艳的辞藻,也不用什么“死去活来”扣人心弦,而完完全全是情感最真挚的流露,于是就让人觉得撕心裂肺地痛。我彻底被三毛那种自由,那种随己,那种生活的奔放所感动。她不仅仅是一个拥有让人无法企及的美丽的女人。她的为人,她的处世,有我仰慕却不能企及的距离。噢,这个女子是我不能随便去解读的。

一直伴着三毛活跃在书中的便数她的西班牙老公荷西了。一个艺术化而又能居家的男人,一个队三毛痴心一片的男人,一个为了理想付出一切的男人。三毛在她的文章里一遍又一遍自豪地宣称“荷西苦恋我六年”,但又有谁明白三毛亦苦恋荷西六年。在三毛所描述的这爱与自由的世界,三毛让我嫉妒,荷西让我感动。

但是如此来之不易的爱情,他们甚至还没有多少时间彼此磨合,便生死相隔。在潜水中,荷西意外丧生。三毛成了另一个“未亡人”,她便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而荷西,这个一生热爱大海的人,终于将他的生命献给了大海。

命运如此不公!

记得《梦里花落知多少》一书收录了一篇叫《一个男孩子的爱情》的文章。她与荷西的相遇、相识、相知,直到相恋,都展现在里面。最令我感到悲伤的是末尾编者楷体字打出来的括号里的一句话“说到这里,三毛的声音哽咽,她站在台上站了很久,再也没说出一句话,演讲中断……”

或许语言在生活面前是苍白的,抑或语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色彩。三毛与荷西的点点滴滴,一篇文章,一本书甚至一个系列都讲不完。三毛是个绮丽的女子,她的思想、思维,人生观,价值观都异常出众。幸而遇到了荷西,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配得上她的男孩。

古今中外,知心挚友不多。而如三毛与荷西一般既是挚友又是夫妻的,便有更少。有人说三毛自杀正是因为她的不洒脱。我看不然。从《背影》到《梦里花落知多少》,在荷西离开之初,在三毛哀而不伤的笔调里,她的叙述似乎不在张扬而转为内敛,却仍能读到她对人生的坚定态度。或许三毛之死的原因,只有她自己知道,别人去怎么评价,也都是别人之菲薄,三毛依然华丽!

篇3:三毛文学

撒哈拉沙漠是个荒凉地方, 高二时候读到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可能也是好奇想了解那个荒凉的地方, 沙漠也就是平常的想象那样吧。与荒凉和爱有关。再者, 我对一个中国女子如何在沙漠生活和爱的确很感兴趣。小书我看了几个来回, 实在是对三毛很羡慕和爱的感动。我的确实喜欢这本书。它不能说有什么价值, 只是很真实又有些传奇。把爱和荒凉写的, 意境有深有浅, 令人心生喜爱。但如果三毛仅是在描写自然环境的美的话, 那她也和一般的游记性作家没什么不同, 她更多的倾注了自己的爱心, 她曾在另一部散文集中说, ”大自然的景色固然是震撼着我, 但是……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存在, 再美的土地也吸引不了我, 有了人, 才有趣味和生气。”

大我十几年的书, 已经有些遥远了。那个年代可想而知了, 三毛和他丈夫荷西当时居住的是西属撒哈拉 (西班牙殖民地) 。那里住有撒哈拉威人。虽然我没有任何种族歧视的观念, 但还是不得不说, 那真是个愚昧无知的民族啊。现在就不知是什么样。但就是这个荒蛮落后的民族, 却保留着那殖民地的法律, 令人深恶痛觉的制度。比如奴隶制度。以前看欧洲史的时候就为那段贩卖黑奴的历史而耻辱。说实话, 我对黑人的看法不止是同情, 我认为我喜欢他们。一个忠厚勤劳的种群, 令人产生敬意。

三毛与荷西的一段梦幻般的恋情以及她的死, 也曾遭到很多人的揶揄和嘲弄。以五百年中国文坛王者自居的台湾作家李敖曾说:“三毛说她‘不是个喜欢把自己落在框子里去说话的人’, 我看却正好相反, 我看她整天在兜她的框框, 这个框框就是她那个一再重复的爱情故事, 其中有白虎星式的克夫, 白云乡式的逃世, 白血病式的国际路线, 和白开水式的泛滥感情。如果三毛是个美人, 也许她可以有不断的风流余韵传世, 因为这算是美人的特权。但三毛显然不是, 所以, 她的‘美丽的’爱情故事, 是她真人不胜负荷的……”

我想李敖这个一把能摸几个女人大腿的狂人其实并不懂得什么是刻骨、唯一的爱情, 他的天才仅是疾如鹰眼、鄙夷不屑, 而一个总认为任何人都比不了自己的人的评论总会携带内在的晦暗和病毒。我始终认为, 爱是无法用一两本书所能概括或诠释的, 爱之所以重复, 是因为爱原本就是一个河流般绵长的主题。三毛的自杀, 许多年轻人的精神偶像随即倒塌, 她的人生美学立刻受到普遍的置疑。她寻求解脱, 被认为是“极端自私的举动”, 是“不可原谅的欺骗行为”。“如果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 你们也要想得明白, 因为在我, 那将是一个更幸福的归宿。”三毛作为一个情感上的凡人, 她自然不会逃过自身性格和意念的缺陷, 一个人活得很痛苦, 总有难以跨越的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 而对她的选择进行恶意评论实在毫无意义。抛开著名的女作家这一瑰丽荣耀的头衔, 而对一个视情感为归宿的女人来讲, 选择离开也是一种生命的尊严、勇气与自由, 即便是一种消极的表示, 也比那些滥情的生命更像生命。台湾赵淑侠写过一篇《文学女人的情关》她认为三毛是标准的文学女人, 文学女人“指的是内心细致敏锐, 感情和幻想都特别丰富, 格外多愁善感, 刻意出尘拔俗……梦与现实真假不分的女性——多半是才华出众的才女。”三毛的遗憾在于过早地放弃了为灵魂的成长所必须的肉身依托, 她到站就匆匆下车了, 但她也曾经深深地体验过幸福, 她曾经实实在在地获得了世界, 而体验到爱与幸福的人就是一个完整的人, 就是一个灵魂高贵的人。

三毛并没有回避那些阴暗的东西, 她也写残酷的现实——那些出卖自己灵魂的小姐, 战乱, 分裂, 尖锐的民族问题, 殖民问题……到她的笔下, 我们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那里弥漫的硝烟和混乱。但我们为什么还是那么向往?一直在思考, 也许是因为我们的现实就已经显得很不堪?还是我们的生活的确少了什么东西?信仰亦或归属感。史铁生说过,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会自杀, 动物不会, 因为人不但要活着, 更要活着的理由, 要受难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徐静波:《三毛·撒哈拉之恋》,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刘克敌:《三毛传》, 中国友谊出版社, 2003年3月版。

[3]汪丁丁:《回家的路》,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篇4:“三毛”不再流浪

北方的二月,舂寒料峭。位于石家庄市城北的石家庄少年儿童保护教育中心(以下简称少保中心)却春意盎然。这里彩旗飘扬,大红灯笼高挂,门窗贴满春联,校园里还荡漾着新年的气氛,身着蓝色校服的孩子们在操场上嬉戏玩耍,打篮球、跳绳、抱在一团。

记者想摄下孩子们活动的镜头,不少孩子围上来要拍照,记者提议先为一星期前才来的孩子留影。瞬间,5个孩子像小燕子般飞聚过来,记者摄下了他们到“家”的第一张幸福照。

新来的孩子中,军军年龄最大,今年16岁。一道深深的伤疤从他的头顶天庭直劈向前额,毫发未生,让人毛骨悚然。这是父亲留给他的永远的伤口和记忆。当记者问到其父亲,他那张娃娃脸上的笑容顿时僵住了,良久才狠狠吐出三个字“我恨他,”酗酒嗜赌的父亲性情暴烈,被暴打成了军军的家常便饭,最厉害的一次,他被父亲吊在屋梁上打了三天三夜。军军逃跑出来,在石家庄火车站流浪了三年,直到被送到少保中心。记者问他这个家好不好时,军军和其他4位新来的孩子大声地回答,“太好了,”

这时,围着记者的一些来的时间不短的学生抢过话语,兴奋地给记者列举着少保中心和老师的好”我不再挨饿了,食堂的饭随便我们吃饱。””我们宿舍夏天还有空调和电扇呐”“我感冒了,老师陪我去医院看病,还从家拿来好吃的。””我学会了写信和看小说了。”

对这些露宿街头,主要靠乞讨、捡破烂为生的流浪儿们来说,这个家就是天堂。

第一批孩子来的情景少保中心的老师们至今记忆犹新。2002年3月22日,9男1女十个孩子来到中心,他们蓬头垢面,赢弱瘦小的身上套着又脏又大的衣服,脸上、头上还血迹未干,目光惊恐、疑惑,有点挑衅。有的孩子在食堂一口气吞咽下七八个大肉包子,撑得直喘粗气,最后蹲在地上呕吐。孩子们在外边饿坏了,几位女老师心疼得直掉眼泪。

谈起少保中心的成立,不能不提到石家庄市委副书记李遵英。一次在检查全市清查行动中,主管司法工作的他发现每次都捉到不少还是上学年龄的流浪儿童。这些没人管的孩子触动了他的神经。不能坐视这些流浪儿童发展为“罪犯的后备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有效的救助流浪儿童工作。市政府拨了200万元专款,司法局牵头,教育、民政、公安、团市委四部门配合,不到四个月,为流浪儿童筹建了一个拥有宿舍、食堂、多媒体教室、图书馆。微机房、篮球场等学习和生活设施的家园。

少保中心主要救助流落在石家庄市的7——16周岁的流浪儿童。每个学员每月150元的伙食标准,早餐有牛奶鸡蛋,午餐和晚餐荤素两菜一汤,6人一间集体宿舍,每位学生四季内外衣服1 2套,还有新书包、笔、本等学习文具。孩子们说,这里就是他们温暖的家。

到目前为止,少保中心已累计救助和保护121名流浪儿童。今年3月22日,是少保中心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写自己的成长故事,有的孩子自己提出要参加文艺节目的彩排和演出。他们向记者透露了心愿 要以实际行动来感谢少保中心、老师们和社会上所有的好心人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和充满爱的大家庭,温暖冰冷的心

在少保中心“告别昨天”的陈列室里,摆放着这些流浪儿过去的随身物品 防身、打架用的小刀,脏的已辨不出颜色的破旧衣服,零零散散乞讨来的钱,撬锁用的自制工具,偷来的皮夹子。这就是他们过去的生活。

121名流浪儿有121个辛酸、坎坷的故事。他们大多为父母遗弃或被人拐卖,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多次转卖。他们从小缺少家庭的爱和温暖,基本没有受过教育,对人不信任,有些人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和扭曲,对家庭、社会只有仇恨。长期流浪他们多少沾染了一些不良品行,如撒谎、欺骗、偷盗、打架。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还有善良、童真和单纯的一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流浪儿童像一把锈锁要打开它并非容易。少保中心的五位正副主任都在市司法、教育、文化部门担任过重要领导职务,他们多次”会诊”,终于找到这些孩子的”症结”以及医治的办法 只有用真诚的爱融化他们冰冷的心才能达到矫治效果。

孩子们像一匹匹桀骜不驯的野马,不习惯这的新生活,不时犯错。一个孩子拧走了5个水龙头准备出去后卖钱,爱打架的没了刀具就把牙刷一头磨尖了扎人,有的孩子放学后拌了嘴一直到凌晨时还打架“报仇”,有人割开防护网想逃跑……面对孩子的顽劣,老师们用满腔热情和真心去贴烫他们的心,尽管热心付出,有时也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霖霖是少保中心来得最早的女孩,她介绍自己因不堪继母虐待而离家出走,老师们对她疼爱倍加,但遭到了男同学的嫉妒。一次,她因受不了同学的“攻击”,想逃跑却被发现,同学们对她更有看法了。周云彩老师根据霖霖的苦难身世编了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许多孩子听后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但不久之后,霖霖再一次负气逃跑。老师们四处寻找,偶然在一个派出所看到她姑姑的寻人启事,于是顺藤摸瓜,终于摸清了她的真正身世。原来霖霖有父母,在她十岁时离异,无人照管的她只好由年事已高的爷爷奶奶带着,后来姑姑把她从四川接到河北鹿泉市家中。她不听姑姑的管教,跑了出来。

周老师从来没想到50多岁的人会被人这样作弄,自己用超过对儿子关爱的心血还感化不了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而且她让全班的同学都相信了她的故事,自己也欺骗了所有的孩子。周老师接受不了,整整哭了两天,提出辞职。走了两天两夜的霖霖想念少保中心,又自己回来了。周老师的心软了,她知道这些不幸的孩子多么需要父母般的温暖关爱,她和其他老师对霖霖更加宽容和体贴了。

少保中心现有35位教职员工,大多数是司法、教育机构的退休干部和老师。他们既是孩子的老师、朋友、亲人,还是保姆和心理医生。学校对学生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每晚十点熄灯后4名老师值班轮流照看孩子。老师们鲜有周末、节假日和照顾家人的时间,工作十分辛苦。谷建设老师说,“我这一年的工作远远超过去我在司法局三年的工作量。”

老师认真记下每个人的生日,每逢孩子的生日,老师准备的寿面、蛋糕,都给孩子们带来莫大的惊喜。胜胜的生日恰逢中秋节,司法局的张双全局长带着全家到少保中心和孩子们过节,还为他带来了生日蛋糕。望着烛光融融的生日蜡烛,他失声痛哭 “我去年的生日蛋糕是用沙子堆成的,我点燃了蜡烛。”那13枝灿烂的烛光温暖了他的心。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家庭与父母的爱,少保中心向社会招募“双休日父母”。第一次有近200个家庭报名,10个孩子找到了“双休日父母”。乐乐每次从他的”双休日父母”家回来都依依不舍,他总要在校门口揽住妈妈亲吻一下,才挥手告别。“妈妈带我吃肯德基,给我买新衣服、学习用品,我和哥哥一起做作业、玩游戏,可开心了。”说到自己的双休日父母,他快乐得像只小燕子。而春节后才有“双休日父母”但还没见面的微微,也暗藏不住内心的快乐对记者说 ”我每天盼着爸爸妈妈来带我到家去玩。”

在姗姗来迟的幸福时光里,孩子们冰冷的心慢慢地融化,孩子们的戒备和敌意也大为改变,他们终于开始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了。教做一个合格公民

少保中心突破了对流浪儿童临时保护和简单遣送的做法,实行义务教育,并矫治流浪儿的不良行为,让他们身心健康的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少保中心主任杨军生自豪的说 “将流浪儿童都培养成合格的公民,那我们的成就不亚于培养出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

少保中心设置了小学六个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文化课程,孩子们进校后经过文化测试安排到相应的年级学习。在一间教室里,记者看到二三年级的学生正在上语文课,三年级的孩子在温习课文,二年级的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地读着生字,然后——笔一画地抄在本子上。老师兴奋地告诉记者,孩子们比刚来时懂事多了,纪律好了,爱学习了。

为了教好这群特殊的学生,老师们精读了《教育学》和《心理学》两本书,又在教育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办法,特别是思想品德课、法律课和心理课,老师们根据教学大纲,自编了针对流浪儿童需要的教材。

在少保中心记者旁听了一堂生动的思想品德课。

四楼的大教室里正端端正正地坐着60多个孩子,听着老师宣读司法局局长张双全给两个同学的回信。一周前,勇勇和园园为没有亲人、没有文化知识感到苦恼,就分别给张爷爷写了信,张爷爷专门回了两封信,派人送到学校,有的孩子听着张爷爷的来信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接着,老师让学生们谈对上次课的体会。上次老师讲了有志少年李勇背着父亲读书的故事,同学们积极发言,表示要向李勇那样克服困难,坚持女子好学习。老师又给同学们讲了张广厚由初中数学考试不及格到最后成为我国著名数学家的故事,鼓励大家别气馁。

“对这些孩子,要有信心、耐心,允许有他们反复。”这是许多老师的教育体会。

正是这种“细雨润无声”般的教育,一点一点地使孩子们有了理想、知道了是非,习惯了遵守纪律,取得了进步。

刚刚和建建是两个喜欢读书的孩子,在外流浪时他们从破报纸上自学认字,进入少保中心后,他们学习努力,连跳几级,去年秋天已转入民办精英学校学习。一位辽宁的高中生知道了刚刚的事迹后很受感动,2月20日汇来500元钱,并表示要每月给刚刚提供50元生活费,直到他高中毕业。

冰冰去年来到少保中心时就15岁了,他除了接受文化、品德、心理、法制教育外,重点是学习掌握一门可谋生的技能,他得到了少保中心3500元学费资助去职业学校学烹饪。他对记者说“我刚从山西老家探亲回来,家中三年没有我的消息,爱我的奶奶因此病死了。过去我没有脸回家,现在好了,我后天就要去学厨师了,少保中心还为我联系好了工作单位。”春节后,像冰冰一样要离开学校的还有3位同学,其中一位学厨师,两位学保安。

少保中心到现在已经为57名孩子找到了父母和法律监护人。由于那些孩子被接走前最少要接受3个月的教育,品行得到了有效的矫治。所以,回原籍的57名孩子,至今没有一人重新离家出走,再度流浪。亲情与法制的呼唤”妈妈/请告诉我/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让我在想你盼你的日子中度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煎熬还不如打我骂我/是有意惩罚/还是嫌弃我/是惩罚也该有始有终/是嫌弃也该有因有果/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

这是少保中’心的老师为孩子们创作的配乐诗,每当孩子们朗诵这首诗,无论诵者或听者都潸然泪下。他们太渴望有个家了。一个孩子在手腕上缠了根绳子,腕上勒下了深深的一道红印,老师要给他剪断,孩子固执地不让,”每次想家我就使劲用绳子勒自己,疼了就不想家了。”

造成儿童流浪的原因很多,但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据少保中心统计,中心68%的流浪儿童来自单亲家庭,因家庭暴力出走的24%。少保中心副主任高树槐愤然地说 儿童应该在家庭环境望,在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下成长。有些家长没有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使孩子流落街头沾染上不良习性,并且在邪路上越走越远,这是对孩子最大的犯罪,也是刘社会的最大犯罪。

孩子们纯洁的心灵,犹如一张白纸可绘出美丽的图画,流浪儿童扭曲的心灵要重新纯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往往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和精力。越越来少保中心已有半年了,他仍然迷茫地说”我不知道活着有什么用,我什么也不懂,像一个大白痴。”事后,老师们动情地对记者说救助流浪儿童的最好办法是唤醒父母的良知与法律责任,做女子孩子的监护人,杜绝孩子走出家庭。

少保中心杨军生主任是位法学硕士,他介绍说 现行法律的规定,在保护流浪儿童方面较为笼统,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了父母护人的责任,但流浪儿童的家庭责任。校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界定和法律追究等方面缺乏具体的规定,因此还需要完善和明晰。对那些不愿或不合适履行保护孩子的责任的家长,要依法剥夺其监护权,但要承担经济责任,对遗弃孩子,甚至拐卖孩子的行为,要严惩不怠。

为了从源头上制止流浪儿童的产生,同时使保教流浪儿童的事业可持续发展,少保中心的老师们积极呼吁为保护流浪儿童立法。这一呼吁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2月21日,在石家庄市人代会即将召开前,多位人大代表来到少保中心考察和座谈,为制定《石家庄保护流浪儿童条例》征求意见,以便在人代会上提出议案,使保护流浪儿童走上法制化道路。 记者热切地希望,石家庄市能颁布全国第一个保护流浪儿童的地方性法规,为全国流浪儿童的保护工作做出表率。

篇5:三毛父亲写给三毛的一封信

平儿:

今天早晨我起得略早,在阳台上做完体操之后,轻轻打开房门,正想一如往常,踮着脚尖经过你的房门走向餐厅,却发现你并未在家。你的房间门敞开,被褥不似有人睡过的样子,桌上放着三张纸的长信,是写给你母亲的。

我与你母亲结婚数十年,自恃两人之间并无秘密可持,在这种认定下,恕我看了你留下的心声。看完之后,我了然你的决定和出走。只因不忍给你母亲再加刺激,我自作主张,把你的信放入公事包中,未给你母亲过目。

其实,我与你母亲在养育你们四个孩子的前半生里,从来没有心存任何一个子女对我们的反哺之盼,也认为儿女成家立业之后,当有自己的生活方式。父母从不给你们此等压力,无论在物质上精神上,父母是不求于任何人的,因为我们也有尊严和能力。

这三年来,你主动回家与父母同住,放弃了在附近购置的小公寓,让它空着,与我们同在一个屋顶下定居,这是你的孝心,我们十分明白,也要谢谢你。可是你在过去长达二十二年的时光中,并没有与我们在一起度过,你的归来,虽然使我们欢欣,却也给了我们一个考验——是否我、你的母亲跟你,能按生活秩序同步同行地和睦相处?原先,这个家中只有我与你母亲生活,你的加入,其实对我们来说,也产生了巨大的波澜,并不只是你单独一方面在适应,我们也在适应你的出现。

一起生活的三年时间里,我渐渐地发现你往日的脾气和性格,都随着岁月的磨炼而淡化。除了你永不愿放弃的夜读之外。

我一直认为,女婿有一句对你的评价是很正确的。他曾告诉我:“你的女儿是最优秀的家庭主妇。”我也在海外你的家中亲眼看见你持家的专注和热情,可当你回到父母家中来住之后却是个凡事绝对不管的人,你不扫地、不煮饭、不熨衣服,更不过问家中的柴米油盐。我并无任何对你的责怪,只是不解其中的改变所为何来。

你曾经也有过煮菜的兴趣,却因你坚持一个原则:“谁掌锅铲,谁当家。”于是你在家务上十分留心,不去碰触母亲的权力。你也懂得守礼,绝对不进我的书房。你甚至在开箱拿一个水果时,都会先问一声才吃,三年如一日。你不看电视的原因是,你认为选节目的主权在父母。你到我们的卧室中来阅报,夜间我常常发现你私底下去街上另买报纸——与我那份同样的,以便你深夜独享。偶尔,你打越洋电话,但从不直拨,你请长途台代拨,然后问明通话费将款项留在饭桌上。

你回家,一定将自己的鞋子立即放入鞋柜,衣物放进你的房间。白天,你很少坐在客厅,等我们睡下,你却独自一人长久地静坐在全然黑暗的客厅中。

平淡的家庭生活中,你没有对母亲的饭菜、父亲的言行、手足的来去,有过任何意见。二十二年的分离,使得现今的你,如此自重自爱自持自守。为父的我,看了也曾有过一丝惊讶。你也很少有什么情绪化的反应。你在丈夫忌日的那一天,照常吃喝,并不提醒家人一句。现今的你,看上去能够理智地控制感情,却也不失亲切、愉快、温暖。我以为,这以后总是风平浪静了。

偶尔,你会回自己的公寓去住,不过一天,就会自动回来,回来后神色赧然,也不说要搬回去独自生活的话。我——你的父亲,是一个简单的人,你来住,我接受;你要走,其实我也不黯然。只不知,原来你的心里担负着如此沉重的对父母痴爱的压力——直到你今晨留书出走,信中才写出了过去三年来,你住在家中的感受。以前,你曾与我数次提到《红楼梦》中的“好了歌”,你说只差一点就可以做神仙了,只恨忘不了父母。那时我曾对你说,请你去做神仙,把父母也给忘了,我们绝对不会责怪你。你笑笑,走开了。我欣见这两年来你又开始了你的旅行,又十分惋惜而今的你,只是游必有方。我一点一点看你把自己变成孤岛,却也为你的勇气和真诚而震动。我眼看你一点一点地超脱出来,反而产生了对你的`空虚感,因为你的现在,是一个什么也不要了的人。但是应当拿的,你又绝对不让步。

你只身一人去了大陆一个多月,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交给我两件礼物。你将我父亲坟头的一把土,还有我们陈家在舟山群岛老宅井中打出来的一小瓶水,慎重地在深夜里双手捧给我。也许,你期待的是,为父的我当场号啕痛哭,可是我没有。我没有的原因是,我就是没有。你等了数秒钟后,突然带着哭腔说:“这可是我今生唯一可以对你陈家的报答了,别的都谈不上。”说毕你掉头而去,轻轻关上了浴室的门。

也许为父我是糊涂了,你从大陆回来之后洗出来的照片,尤其有关故乡部分的,你一次一次在我看报时来打断我,向我解释:这是在祠堂祭祖,这是在阿爷坟头痛哭,这是定海城里,这又是什么人,跟我三代之内是什么关系?你或许想与我更多地谈谈故乡、亲人,而我并没有提出太多的问题,可是我毕竟也在应着你的话。

篇6:寻访三毛早在初中就听过三毛

读过几篇她们的文章,后来在别人的推荐下,便爱上了,恋上了,因三毛的坚持,只因三毛。

三毛原名陈平,不,应该是陈懋平,却因自己到三岁是还不会写名字中间的那个字,便擅自主张改了自己的名字变为陈平。在她的身上有中唯我的叛逆,酷爱书,少年读书是曾逃学去坟墓堆里读闲书。她个性中的放任与张扬是渗到骨子里的,无意的撒哈拉介绍,却成了她永不能忘的。她就这么的,不能解释地爱上了那,说是前世回忆的乡愁,莫名其妙地就去追随了那片神秘的大地。

在读《撒哈拉的故事》之前的我不懂得撒哈拉沙漠的雄伟壮观,也不懂得三毛一个弱女子为何要抛弃所有,跑到荒野之中去,更不懂的还有个荷西,放弃自己的一切与她一同到没有人烟的撒哈拉。难到撒哈拉真如此美丽?她的情怀,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个笑话,一度将她的向往解释成看破红尘,自我放逐,一去不返也~~~~这些在我看来都是不正确的,于她本身而言,又是无论如何也解不开的,但确信无疑的是:三毛热爱生命,热爱自然,在她的内心,加那利和那片神秘的土地是她永远的天堂。好在,她看来,别人的分析,跟她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哪管什么流言蜚语。

再读时,便是更多的好奇了。

读他们之间的一切

爱三毛的独立的人格和内心的自由化,喜欢三毛婚后仍保持的我行我素、十足的个性和作风。当然,荷西比我更爱,爱她的一切。

当读到荷西是到一定程度地酷爱“雨”时,我也不禁大笑,哈哈,被骗到无助了吧;当读到三毛在《悬壶济世》时,三毛用指甲油为邻居们补牙,更是与荷西

一样吓得如漫画中的人物,顿时无语。当读到他们为找小乌龟和贝壳时,而惊险遇难时,我跟视神经紧绷,丝毫不敢放松生怕发生什么不测,犹如自己亲身体味一样。当读到她的《芳邻》时,为她抱不平,却因她的善良而顿时消解,在读到《死果》时,跟是与她一样对这种古老的文明好奇不解,当然还有令我心生敬畏的《沙巴军曹》。。。

带着青涩年华,不是的会为三毛的勇敢欢呼叫好,会为他们的大胆而担忧,会对那遥远古老的土地产生无比的向往。今天,我虽没有站在那辽阔雄伟的非洲大地上,但我依旧体味到沙漠的瑰丽与自然的魅力。我知道了让三毛追寻沙漠的,是心中亘古不变的梦想,知道了让河西抛弃自己所有去追寻三毛的,是哪坚贞不渝的爱。三毛对我的吸引与其美丽之外,不会是她的外表,而是心灵上的感动与震撼。

虽然这里的事实如此的美好,但不幸终是敲开了她的门,1979年,与他共度过16年欢乐并深爱她的丈夫荷西在一次潜水中意外丧生。在她生前的录音中,她说到:“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是绝对不相信的,我随他在西班牙的朋友到了那,我对着尸体是看了又看,啊!那正是我的丈夫荷西,还有他深爱的潜水服。。。”听带她的哽咽,我进轻易随她落了泪。在他与荷西共度的最后一个夜晚,她伏在他的身上,向他倾述,而就在此时,奇迹发生了,荷西已没有生命迹象的身体,有了短暂的血液循环,荷西的眼里,流出了一行血水,不知是对三毛的亏欠,还是对这份情感的遗憾,总之是伤心的。

而让我最不解的是三毛用丝袜了结了自己的生命,最愤的也是她的死。在没有任何迹象下,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或许她是清楚的,明白生么事她的去处。然而外界过分甚至是无理的。有人说他是才华已尽,再也写不出好的文章,面对

上一篇:湘教版八年级上期信息技术教案.doc下一篇:铁山乡五星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