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功:三毛的来去

2024-04-16

韩少功:三毛的来去(通用4篇)

篇1:韩少功:三毛的来去

三毛的来去现代文阅读答案

⑴三毛原是一条流浪狗。当时蒋子丹、林刚夫妇深夜回家,碰上一场大雨。快到家的时候,他们看见三毛在冷清无人的街灯下乱窜,全身又是泥又是水。

⑵它肯定是找不到家了。林刚放慢车速,观察了它一段,心一软,拉开了车门。三毛对汽车似乎不太陌生,回头看了看,纵身一跃,连泥带水就上了车——这就进入了我的生活。

⑶回家后给这个烂布团洗澡,梳毛,喂食,他们收留了三毛。但问题是,他们家有一只猫,严守每家一个孩子的原则,无论如何容不下新宠,一见三毛就怒发冲冠全身发抖,没有调和妥协的余地。

⑷无奈之下,蒋子丹把我和妻子召去,千言万语培育我们的爱犬之心,其目的不言自明。我倒没什么,养条狗就养条狗吧。但我妻子从小就怕狗,更有酷爱整洁的毛病,她闻到三毛的气味时要说三道四,扫到三毛的毛发时也要说三道四,见三毛跳上沙发或者床铺,更似天塌了般,怒不可遏,声色俱厉,一心要消除这个置全家于万劫不复的乱源。最后,她逼着我联系了另一家,一定要把三毛送走。

⑸送走之前得把三毛洗刷一番。蒋子丹来给它洗澡,洗着洗着叭嗒一声,眼泪就掉到了澡盆里。我妻子吓了一跳,不看僧面看佛面,等三毛洗完了澡,不再提送走一事,算是不了了之。

⑹我一直相信三毛可以听懂人语。我们后来到乡下,一说到老鼠,它就去看老鼠洞;一说到鸡,它就往鸡埘里跑。所以我相信它一直听懂了我妻子的数落,听懂了妻子对我人犬不分同流合污的各种谴责。每到这时候,它就缩头缩脑,下巴紧贴前爪,一副等着挨骂的呆样。

⑺妻子说,它挑食的毛病是我惯出来的,跳上椅子和沙发的毛病也是我惯出来的,一见主人出门就要跟脚的习惯更是我溺爱的恶果。为了不让它跟脚,我后来出门时总要扛一把锄头,以示这次出门没什么美事,不过是上地干活,流臭汗,受大累,一点也不爽,这才让它半信半疑放我一马——虽然我一拐弯就把锄头弃在路边,道具用过了就扔。

⑻妻子觉得这种哄骗更是可笑无比,说不准跟就是不准跟,玩这一套把戏做什么?你对女儿也没有这样惯过!

⑼“隔辈亲么!”

⑾“你胡说什么!”

⑿“我胡说什么了?”

⒀“你说了什么,你自己知道!”她的意思是,她被迫当了一回狗娘也就算了,但决不能当狗外婆,不能把女儿也扯到这臭哄哄的关系里来。

⒁好几年过去了,妻子渐渐接受了三毛,虽然还有一脸严肃的原则性,镇得三毛不敢乱说乱动。但她说到它的时候也经常冒出“我们家三毛……”一类口白。

⒂这一天,我们走在山路上,惊动了前面一只野鸡,扑拉拉从草丛里飞出来。三毛全身一震,撒腿狂追,拉成一道白线飞射而去,但射到那里就没有下文,一点动静也没有。我们赶上前去一看,发现刚才它是一步扑空,不知草叶下伏有危险,竟坠落到高高的陡壁下去了,正在那里哀嚎。那里是密密的杂林,山势既陡,又没有路,一旦它乱钻,那么不是滚到山坡下,就会迷失在密林里,最终成为猛兽的美餐。

⒃我命令它不要动,不要动。大概我的声音太急迫,反使它更慌张,急急地四处试探出路,眼看就要误入绝途。

⒄我抓住一束茅草,准备把自己放下去。妻子说,你这么重,等一下哪个能把你拖上来?我到哪里去给你找起重机?这一想,只好换上她。她平时最厌恶狗的肮脏,但关键时刻演出了三娘救子的勇敢一幕。她在那一刻既不怕蛇,也不怕虫,更不怕摔,钻进叶片锋利的茅草丛,顺着一条暴出土的树根溜下去,一把将慌慌的小狗抱在自己胸口。

⒅在我的印象中,狗它娘挺身而出不止这一次。第二次则是在冬天。我们乘飞机去海口,把三毛装进狗笼,交 付民航货运,价格倒也不贵。我们抵达海口已是夜晚,到货运处等了好一阵,发现领货的人都走光了,三毛却没有在预定的航班上。妻子有点急,要货运处人员查查,但对方打了好几个电话,还是找不到三毛的下落。这就是说,现在不知它上了哪架飞机,也不知它去了哈尔滨还是乌鲁木齐。“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它会渴死的!它四五个钟头没喝水了!受得了吗?你们答应了随机到达,现在倒好,一问三不知,算怎么回事?告诉你,今天不找到三毛,我跟你们没完!没完!……”

⒆我平生第一次看她发这么大的火。

⒇幸好柜台那边的男士也养过狗——这是他事后告诉我的。他没有计较女客户的急躁和粗暴,又打出了几个电话,最后长吁了一口气,说好了,找到了,狗就在下一个飞来海口的航班上,半个钟头以后降落!

(21)妻子这才嘟嘟哝哝,不再口出恶言。

(22)三毛最终是死在海口。没有查出什么病,它就是不进食,一天天消瘦下去,直到油尽灯枯。因为是一只捡来的狗,我们不知它的确切年龄。兽医摸过它的牙齿,说它至少有十一岁,也就是说活到高寿了。作为一条曾经流浪过的狗,作为一条没有什么名贵身份的也不是特别聪明能干的狗,它大体落了个善终。

(23)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我没有能力相救。

(24)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它是要最后抱住主人鞋上的体温和气息?还是想随着这只鞋子继续旅行?我不得而知。我一直抚摸着它,直到它的目光完全凝定,渐渐熄灭。

(25)我把它葬在一棵老榕树下,把它的照片扩印了几张,一张留在海口的家里,另一张带回了乡下,置于一个朝向窗外的书柜。我相信,它那双直楞楞的大眼睛,一直在寻找熟悉的花草,蝴蝶,飞鸟以及大黑牛,还有它曾经朝夕相处的咪咪。

(26)我总觉得它的尾巴又快活地摇动起来——在相框之外。

(27)我相信,我将来到另一个世界去的时候,这家伙也会摇着尾巴,直楞楞地认出我,在那个世界的门口迎接我,结束我们短暂的分手。想到这一点,想到前面的迎候者不但有我的父亲,我的母亲,还有这样一对熟悉的眼睛,我就觉得那一天没什么可怕。那一天甚至是快活的时光,最终执手相聚的日子。不是吗?

(28)蒋子丹正在写一本关于动物的书,其中也写到了三毛。第二年的一天,她到我家蹭饭,大概因为写得兴奋,便兴冲冲介绍她笔下情节,关于三毛如何游泳,如何抓老鼠,如何被乡下的大黑牛狠踢了一脚。在这个谈话的过程中,妻子一直在厨房里做菜,好像没有听见。等到上菜,盛饭,开吃,她还是一声不吭,好像桌上的话题与她完全无关。到最后,当蒋子丹说到三毛差一点在机场丢失,妻子突然忍不住大声打断:“求求你们不要再讲——”

(29)我吃了一惊,回头看她,发现她后半句哽在半张开的嘴里,脸已经扭曲变形,眼里闪动着泪水。她放下筷子,捂住嘴夺路而去,扑进了卧房。

(30)我们一时手足无措。

(31)等她擦干了泪水,重新回到饭桌,我们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怒不可遏(____) ② 鸡埘(_____) ③坠落(_____) ④哽在(_____)

2. 文中并没有明确地说“我”多么喜爱三毛,但这种深厚的感情却自然流露。研读文章21-26段,说说哪些情节能够体现这一点?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什么货运,你们骗钱!你们白吃饭!……”妻子勃然大怒,把柜台拍得叭叭响,像只冲出牢笼的母大虫,一点风度也没有了,一点思想品德也不讲了,差一点就要跳到柜台里去拼命。

4. 妻子对待三毛的感情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解说一下。

5. “它死前的最后一个动作,是卧伏在我的一只布鞋上,发出沉重的喘息声。”请联系前后文分析作者此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6 文章结尾部分,为何“大家默默地吃饭,不再说那个小小生命。我们开始说陈凯歌和张艺谋的新电影 ,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 ?

7 细细品味,在三毛的“来”和“去”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宠物的爱护之情,还彰显出怎样的人性美?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

【参考答案】

1. (1). è (2). shí (3). zhuì (4). ɡěnɡ

2. ①三毛临终前我一直抚摸它。②三毛死后,我扩印了三毛的照片分别放在海口和乡下的家里。③连照片的摆放,都按照三毛的喜好朝向窗户。④我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接我,与我相会。(也可以说:因为相信三毛会在另一个世界迎候我,我觉得死亡也没什么可怕的)(三点即可)

3. 比喻,把发怒的妻子比作冲出牢笼的母大虫,生动形象地写出妻子那时候的愤怒焦躁,突出妻子对三毛的重视厚爱之情。

4. ①一开始妻子厌恶三毛,不愿接受甚至要送走三毛。②后来逐渐接受了三毛,说“我们家三毛”之类的口白。③后来很爱护喜欢三毛,钻树丛救三毛、为了三毛大闹机场柜台。④三毛死后,妻子很怀念它,提及它就会伤心难过。

5. ①自己养了这么多年的宠物将要死去,作者心中伤感,难过。②作者心中满是不舍之情,由他抚摸三毛、后来扩印三毛的照片可以看出。③作者想给三毛最后的陪伴和抚慰,所以一直抚摸着它。④因为面对它目光深处最后的期待,作者无力相救,心中无奈,痛苦。(意思对,两方面即可。必须结合前后情节。)

6 因为妻子的言行中流露出的对三毛离去的哀痛,这种感情让大家都受了感染(触动了大家心中的伤痛),大家默默吃饭、转移话题,是不想让妻子陷入悲伤,大家把对三毛的深厚感情埋藏在心里。

7. 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相依相守的美好情感;蒋子丹夫妇爱护动物、救助流浪狗的善良与真诚;三毛离世的时候,作者对生死的豁达感悟;三毛离世后,大家对那些美好细节的怀念与回味;大家不再谈及三毛,表现出对妻子的理解和爱护。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7.认准关联词

因为什么,所以什么。这些关联词,一定不能只出现前半个,或者是后半个,这是严重的语法错误,就算是你题目答对了,语法错误,也是不得分的。

8.从原文找答案

阅读理解的题目,文章越长,就越有优势,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千万别杜撰。如果不知道答案是什么,这个时候,标注的关键词就派上用场了,从关键词中,找重点语句,答案往往就在这里。

学好语文的方法及技巧

1重视基础知识的背诵

学生要想学好语文,一定离不开大量背诵,总有一些学生觉得语文试卷中,前面的基础知识分值不高,再加上不愿意背书,就放弃了基础部分的分值。

实际上,前面的基础知识也会让学生拉开很大的差距,而且背诵这些文言文、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基础知识的分值,还是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语文水平。

2善于总结解题技巧

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虽然没有捷径,但是总结各种题型的解题技巧会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而且就算遇到不会的题,也能够根据解题技巧找到一些得分点。

另外,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勤总结知识点,比如常见的表达手法有哪些,都有什么作用、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都有哪些等等,这样在遇到相关题型时可以迎刃而解。

3扩大自己的阅读量

要想将语文这门学科学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当你读的书多了,阅读理解能力和语文水平自然会上升,千万不要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阅读,可以在空闲时间多看看经典名著。

篇2:浅析韩少功的《女女女》

先来说说韩少功的“寻根”思想。韩少功于80年代在《作家》杂志上发表了《文学的“根”》,明确提出了“寻根”一词。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说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他强调对“根”的关注,“就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他为广源的楚文化断流而难过,他看不惯一些作家眼盯着海外,不分良莠地大量引进外国著作。他试图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重塑民族自我的勇气和信念。

《女女女》带给人们的是对“人性”的冲击。他的“寻根”之路,把笔触伸到了人内心的最底层,残忍地将此暴露无遗。这次,他把女性作为挖掘的对象,实现更具体、深刻地揭露。

二、“人性寻根”

《女女女》主要塑造了“幺姑”,这样一位深受礼教束缚的“克己复礼”的妇女形象。她长期生活在闭塞、压抑的空间里,长期对周围的人们“以礼相待”,带着某种善心和善念过了大半辈子。而就在一次中风之后,她整个人完全变了。正是这种长期的怨恨郁结在心中,之前曾经包裹在体外的美德、善良通通都被抛掉,只剩下一些意识来折磨别人,试图把过去人们欠她的“良心账”全都讨回来。整个人性都在不断地退化,而这种退化并未终止,前阶段只是心理上的“退化”,而后一时期,就完全是一种生理上的退化。从像一个“知错的娃崽”靠竹条规矩生活,到被关在“笼子”里后,变得有点像猴,继续变化,像鱼,最后,是被一群娃崽当作鱼人,并和娃崽们嬉戏,在这难得的一次“自由天地”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女女女》是一次女性精神的探险,也是对自然人性的呼唤,向我们展示了“美‘女’与怪‘嬃’的双向演变。”在文中,韩少功解释道,家乡的女人名字里大多带有“嬃”字,家乡人平时对妻女姐妹姑嫂都统称为“嬃”而不区分伦常秩序——有学者说这是原始群婚制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孔见先生在《韩少功评传》中就说到,“‘嬃’似是巫楚文化中精灵鬼怪的意象,阴柔神秘,怪异而难于理解,透出一种令人畏怖的气息。”一方面,像幺姑这样,在礼教的压制和束缚下,已经在潜意识里由美“女”转变为怪“嬃”;另一方面,像幺姑的干女儿老黑一样,无拘无束,逃避并摒弃一切,却也会使女性走向这条怪“嬃”的道路。“女”——“嬃”的这条路似乎带着某种宿命的色彩,谁都躲不过。

三、“文化寻根”

这部小说的“寻根”色彩很浓重,除了体现在上文对于“人性”回归的呼唤外,还强调对“文化之根”的回返。“乡土是城市的过去,是民族历史的博物馆。”韩少功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农村,聚焦到“故乡”。这种对故土的依恋,是情感上的对“文化之根”的回返。

小说里“文化寻根”的影子比比皆是。故乡的自然风光、地理风情、人文景观,共同构成了民间世界的画卷,并展示给读者。而小说里故乡的方言的运用,也具有了对“文化”的探究。韩少功在《世界》中说过:“根基昨天的,唯有语言。”“当一切都行将被汹涌的主流文明无情的整容,当一切地貌、器具、习俗、制度、观念对现代化的抗拒都力不从心的时候,唯有语言可以从历史的深处延伸而来,成为民族最后的指纹,最后的遗产。”

四、楚文化的痕迹

韩少功的作品处处体现着楚文化对他的影响。首先,楚文化不拘泥于实际的浪漫情怀和狂放自由的境界。在《女女女》中,韩少功突破了现实,而是以一种更理性、理智的主体精神,把现实和历史错综地交叠在一起,思维不断跳跃,呈现了幺姑非正常的、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一次旅行。其次就是描述地震时的直抒胸臆式的骚体式的散文。这是段畅快淋漓的呐喊,喊出了力度,喊出了无奈,喊出了质疑。他向往那个年代“无比实在”的辉煌,他在“禁锢”和“放纵”双行道上,都看不到光明和希望。

此外《女女女》有很多的象征意象。作为“寻根”小说,并不忙于追求结论,甚至不需要结论,只是留有象征意象待以体会。这种象征方式,也是巫楚文化中常见的。贯穿全文的“嬃”是巫楚文化中精灵鬼怪的意象,展示了人性扭曲的过程;结尾处,幺姑逐步退化成“猴”、“鱼”,人神同体的运用,更是韩少功对楚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好演绎。

摘要:这部《女女女》是韩少功80年代“寻根”的代表作,“寻根”意识十分强烈,不仅表现在“人性寻根”,展示了美“女”到“嬃”的双向变化,揭露了人类社会人性的不断扭曲;也展开了“文化寻根”,描写民间、民间文化,借用方言;楚文化对其影响也很大,在作品中有很具体的展现。

篇3:韩少功:从人性开始的苏醒

韩少功:从人性开始的苏醒

“真正的好思想一定是从亲历性实践感受中产生的,是从生命中分泌出来的。”在看似共同的时代人生经历中,韩少功往往分泌的是另一种思想知见,显示出对世象辩证的超然与冷静。 -

在一次关于文学四梦的演讲中,他说道:“如果人性仍然让我们屡感陌生,文学就应该在这里苏醒。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昏睡状态有所觉悟,那也许就是苏醒的开始吧。”

文学会变化,不会消亡

韩少功写作40余年。关注人性,发出灵魂的声音,是他一直坚持的写作态度。

他从湘西走出来,有人说他本身就是一个纯粹的当代文学史事实,一份新时期的历史清单。他记录着时代的内心变迁,相信坚持的意义不在于喧嚣一时,而在于“文学重新走向内心,走向我们的感动和创造,走向当代人可能的文明再生和精神圣诞。”

谈到写作,韩少功说:“其实我们的写作也是从个人的经验出发,这个和80后、90后也有一些相通之处。但是时代把我们抛在了一个你无法用个人经验来解释一切的(境地)。你要了解你的过去,你不能不了解和你相关的时代,所以你也不可能回避一些历史变迁。所以我们读书,我们遇到了大饥荒,我们遇到了文革,我们遇到了知青上山下乡,这些事情你都会很自然地一起(在笔下)。所以这是宏大呢还是小时代呢,这些都可以让理论家们去讨论。不是说我们需要每一个作家每天都瞪大眼睛放眼世界,不是这样,但是我也不赞成每个人就写自我就够了。因为你的自我就是社会造成的,你从娘肚子里出来你有什么自我?你之所以现在能够说话、写文章,肯定是你和社会发生了交集,社会投下了很多投影在你的心灵中间。”

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在实用“自我”这个高频率的词。很多人都会用,作家们用得最多。

张承志曾经说:“什么叫艺术?艺术就是一个人反抗全社会。”

韩少功显然说得温和一些。“作家采取个人视角,都是广义上的个人主义者。”

作家不是法官、学者、政治家,只能从个人经验出发来认识社会和人生,所以个人风格在文学中是表现得最为充分,甚至个人偏见在文学里也能得到最多的容忍。

文学家说女人是花,是合法的。科学家说女人是花,就是不合法的。文学家似乎有一种特权,可以适度地自以为是。

韩少功说:“在个人主义并不怎么走红的时代,比如在革命和战争年代,文学倒是显得比较个人化。

张爱玲不可能混同于赵树里,鲁迅也绝对不会混同于沈从文。作家们一个是一个,大多表现出独特不群的个人经验、个人趣味、以及个人知识结构。”

《人民文学》发行一百二十万以上,《上海文学》发行五十万以上,《湖南文学》发行三十万以上……这些数据都是来自于八十年代,当时没有网络,几乎没有电视,所以文学家都有天王、天后级的声誉,走到哪里都可能遇到“粉丝”在尖叫。这种情况至今让很多作家怀念。

“但现在你去问这些杂志的编辑们,问问杂志的发行量多少,他们大概都会守口如瓶,就像大姑娘的年龄不能问。”

以前一本《青春之歌》或《铁道游击队》,可以诱使孩子们逃学和旷课。有时得一个晚上读一本,第二天把书流转给别人。当时读小说就是人们最大的娱乐呵。但时至今日,文学的娱乐的功能已大量的转交给电子产品了。大家去看看报纸,“娱乐”、“娱乐版”、“娱乐圈”这些词基本上与文学没有关系了。

韩少功直面文学的衰退,“我们身处一个没有上帝的时代,一个不相信灵魂的时代。周围的情感正在沙化。”但他相信这并非文学的末路。

“它会变化,不会消亡。我们以前谈论文学的时候,经常把一些旧的文学作为一种传感器。比方说,小说啊诗歌啊,戏剧啊评论啊,这个叫文学。其实现在文学范围扩得很大。关于文字的艺术就是文学。而这个文字的艺术现在在很多方面出现了新的业态。比方说段子。为什么段子不是文学呢?很多很精彩的帖文为什么不是文学呢?很多视频的节目、多媒体、电视剧,它里面都有文学的元素和文学的参与,这种广义的文学还在发生,还在成长,甚至是朝阳产业。但是某一些文学样式,比如说我们理解的小说散文类的东西,它在慢慢地受到挤压。并不是文学消失了,是文学在发生变化。”

除了文学的形态在变化,更关键的是,“一个文化大国的灵魂之声是不那么容易消失的。”

住在乡下,我突然觉得时间多了

“有时候我很悲观地说:危机才能带来觉醒。”面对掠夺性开发带来的文明冲击,韩少功心里怀着一种特别的乡愁。

“春夏都在湖南的一个山区,冬天在海南。像我在乡下也种庄稼,我也养鸡。”韩少功此前在采访中聊到自己现在的生活,乐呵呵直笑。

在外人看来那么惬意的生活,却也给了韩少功很多思考。

2006年韩少功写了《山居心情》,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自己的山居生活。那篇文章里,他贯穿着对现代文明、城市文明的一种反思。

“现代文明肯定也有弊端,需要我们冷静分析,不必盲目跟潮,不必以为大街上吆喝的都是真理。我们不要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肩膀上,对任何事情都要通过自己的感受体验,再去决定是否接受它。这样一种态度也许比较可靠。至于这种态度怎样才能成为更多的人的态度,对这事我还真是不知道。”

社会觉悟韩少功,“没有社会灾难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做一些研究、宣传的工作,虽说也是有效的工作,但效果很有限。一种思想实现社会化和大众化,常常得依托灾难的出现。这话是不是说得有点残酷?但事实上就这么回事。比如我要小孩子不要乱跑,说乱跑就会摔跤。但你说一百遍,他都可能没有反应,直到真摔跤了,他才可能刻骨铭心地体会到关于摔跤的真理。这个社会也是一样,真摔跤了,才会回头,才会长见识和明道理。沙尘暴不刮到中南海的时候,我们用一千个喇叭呼吁环境保护,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认识问题。所以说灾难是最好的老师。这真是让我们很无奈。我们只能希望,灾难到来的时候,牺牲品少一些。我会经常告诉我的亲朋好友:牺牲品会有的,但愿你不是,但愿你能躲过一劫。”

《芒果画报》的记者曾经去过韩少功在汨罗的家,跟韩少功只是聊聊种菜,养鸡。那个小院子是个宝地,里面种满了美人蕉、牵牛花,桂花,月季花等花朵,还有梓树、铁树,也有葡萄、橘树等水果树,更大的面积是种植空心菜、冬瓜、四季豆、辣椒等食用菜。

“我家梓树瘦弱细长,俨然有骨感美;葡萄就是小姐身子丫环命,脾气大得很,心眼小得很;最缺德的是阳转藤,一棵乔木或一棵灌木的突然枯死,往往就是这种草藤围剿的恶果。它的叶子略近薯叶,看似忠厚。这就是它的虚伪”。

对于住在乡下,韩少功觉得,“我突然觉得时间多了。因为我以前居住海口,是一个旅游城市,人来人往特别多,我很多时间浪费在应酬啊接待方面。第二个好处是我对文学圈以外的人有了多的了解。你与那些与文学一点都不搭界的人打打交道,会觉得比较有意思。在乡下,每个村子大概都有一、两个特别会说话的农民,说得极其生动活泼,那种语言技巧是我们在大学里学不到的。这是一个例子。第三,乡下生活可以帮助我对现代文明有所反思。中国的乡村很有特点,是一个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撞击和融合的交错部位,很多有趣的事情正在那里发生。”

“我站在两种文明的夹缝里,左看农村,右看城市,可以有更多的比较和辨别。比方说乡下人喜欢把人往老里称呼,叫我韩爹就是尊敬我。但城里人喜欢把人往少里称呼,把“大姐”叫成“小姐”,对方就可能高兴。虽说这只是不同的称呼习惯,但它的后面有历史观、文明观、时间观的差异,能让我们以小见大。”

篇4:韩少功:扛锄头写作的人

150年后,中国作家韩少功来到了湖南汨罗乡下,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这些经历也进入了其新作《山南水北》,在书中,作者讲述他乡居多年的生命感受和自然体验,以及对城市现代生活的反思和对农村风土文化的追问。

一直到现在,韩少功还延续着半年在海口、半年在乡下的生活,在海岛和山乡之间穿行并思考着。在周围人的眼中,他的表情从容淡定,脸上总是挂着温和的笑意。

谈隐居——出于了解新的现实的需要

在湖南汨罗八溪峒家里,韩少功一呆就是7个半年。他就像候鸟,每年4月至10月在汨罗乡下,其余半年时间就回到海口。他所住的乡下是个很农家乐的地方,平日的生活除了写作之外,他就是跟妻子一道做饭、种菜、养鸡,到周围的农民家串门、聊天。不同的是,他的“隐居”依然现代化,电视、电话、网络一样都不少。

问:您每年有半年在乡下,半年在城市。这似乎是有点怀旧的做法?

韩少功:是出于了解新的现实的需要,因为农村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我在城里是不知道的。确实,我不是真正的农民,也不是所有时间都在乡下,实际上,我对农村和农民的了解还是非常有限的,但比呆在城市时了解得更多了一些。

谈农村——我们需要自疑的果断

没有陶潜的悲苦,也没有梭罗的孤独。在汨罗乡下,韩少功似乎很忙。他帮助村里修出了“一大三小”四条路,他到学校里给学生讲课,帮助把新技术引进乡村。快到端午节了,他决定在这里举办个山歌节,让年轻人把心里的歌唱出来。汨罗江边出现了十几家小造纸厂,污染很厉害。他劝说农民,可他们不以为然。后来鸭子都死光了,很多人得了怪病,农民才开始恐慌,决定要关掉这些厂。他又帮助他们告状上访。

问:实际上,汨罗农村已经受到都市化的影响,那么生活在那里,您还会有以前那样的“重新拾回现代文明”的优越感吗?

韩少功:都市化对农村实际上是双刃剑,技术普及到乡下,电视、网络到农村,农民与闭塞已经告别了。可现代化给农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而我作为城里来的人总有一种愧疚感。因为城市从农村剥夺的东西太多了,用乡村的钱供出学子,可到头来农村却缺乏建设人才。

问:这样的都市化是不可避免的。您作为一个个体,如何看待这样的变化和其中的问题?

韩少功:我曾经感到焦虑和无奈,每个人都有想法和愿望,但是你实现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这是无可回避的现实,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行动方式。所以我们应该像一盏灯,首先照亮我们周围。行动就是一切,中国从来就有一种知行合一的传统。

问:您在乡村已经践行着“照亮周围”的观点。那您觉得现在做的事情会得到怎样的结果?

韩少功:我们修一条路是在帮助农民脱贫,可这是福是祸很难说,因为砍伐木材、破坏环境也变得方便了。每件事情都处在因果网络之中,看起来是好事的也会是坏事,这样价值判断就变得很难。也许需要自己对自己负责任的判断,有些需要别太计后果,既不要为后果太过担忧,也不要沾沾自喜,是一种自疑的果断。

谈作品——逃离文学的同性繁殖

问:在城市里创作,接受了相同的信息,不免会产生“同性繁殖”的结果。你是否觉得自己快要卷进去了,然后赶紧抽身逃离?

韩少功:其实在农村的好处是安静,可以屏蔽掉一些我不想接收的信息。同性繁殖是全世界作家的普遍问题。现在各种资源都向大中城市集中,稍微有点成功的作家都集中在大中城市,接收的信息和生活方式都差不多,容易雷同和同质化,对文学来说不是好事情。文学需要多样,需要个人独特的经验。所以,走出这样的围城有时候是必要的。

问:小说创作存在着模式化的问题?

韩少功:是的。今年以来,国内国外出现很多关于抄袭的指控,比如郭敬明。有时候他们也是委屈的,我想他们也不会笨到抄袭一个同时代的作家的作品。也许真是雷同,因为不经意的生活方式和信息雷同,就写得雷同了,这都是模式化的生活惹的祸。

问:现在很多文学作品似乎都缺乏批判精神,那在您的新作《山南水北》中,是否还有批判的痕迹?

韩少功:没有批判精神的作家,不是好作家。《山南水北》里,有些看法是我必须告知大家的,但这些看法甚至到了“人民公敌”的程度。正如当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现代生活是个美丽神话时,我就偏说现代文明其实有很多危险。

韩少功是个“扛锄头写作的人”,从以前的《马桥词典》到现在的《山南水北》,都是乡村生活,有虚构也有真实。上世纪80年代,他以《文学的根》和自己的创作实践,发起了一场“寻根文学”的运动,寻根也一直在他的作品中延续,他说:“寻根不一定是往后看,而是瞻前顾后的问题,是活生生的现实。”

上一篇:集中制下一篇:敦化路人民调解专项活动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