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2024-04-28

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通用9篇)

篇1: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1、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甲方: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乙方:联合培养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方:研究生导师_______________

丁方:研究生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加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理顺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各种关系,使培养工作能顺利开展,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称甲方)与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相关各方即联合培养单位(乙方)、研究生导师(丙方)及研究生(丁方)经过协商,就有关事项达成以下协议。

一、研究生新生入学后,甲方根据具体情况将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名额分配到乙方,经双向选择由乙方将丁方分配给丙方。乙方和丙方必须与甲方签订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认可协议的有关规定才能正式确定培养关系。

二、丁方入学后,第一学年在学校学习学位课程,第二学年开始进入乙方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丁方在乙方开展学位论文研究期间,享受乙方和丙方提供的有关待遇,同时按规定享受学校提供的有关待遇。

三、丁方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培养单位的规章制度,遵守研究生守则和学籍管理规定,服从乙方和丙方的工作安排。

四、在培养过程中,乙方、丙方和甲方共同负责对丁方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和安全管理,乙方和丙方应将丁方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及时与甲方沟通。

五、丙方负责对丁方的论文选题、论文的实验研究和论文写作等进行全过程的指导,严格按照甲方及学校的要求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六、在与研究生培养的有关信息收集及工作总结等方面,乙方和丙方应协助甲方的工作。

七、研究成果原则上归甲、乙双方共享,具体问题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八、丁方做学位论文和论文答辩等所需的费用由丙方负责。甲方不付给乙方或丙方任何培养经费。

九、本协议未尽事宜,由协议各方协商解决。

十、本协议一式四份,由协议各方各执一份。本协议自协议各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丙方 丁方

负责人签字: 负责人签字:

签字: 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2、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

哈尔滨师范大学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单位之间的合作,促进学科间的横向交流与沟通,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经协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委托方,研究生学院)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受托方)对委托方_______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硕士研究生____________(学生)进行联合培养达成如下协议:

第一条联合培养起讫时间:年月至年月。联合培养期间,受托方代委托方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业务、安全及日常管理。

第二条联合培养期间,受托方负责学生的科研指导,提供研究用仪器设备,受托方可指定有导师资格的人员为学生的第二导师,与学生及其导师共同协商确定合作课题及论文题目等。

第三条学生的培养活动必须以委托方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依据,并按委托方规定时间回学校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位论文开题、中期检查等各项培养环节。学生在受托方取得的成绩经受托方研究生学院盖章后,邮寄回委托方,委托方予以认可。

第四条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署名单位委托方,学生用于完成培养方案要求的学术论文或科研成果必须以学生为第一作者,且署名单位为委托方。

第五条学生的学籍由委托方管理,委托方按在校生标准发给学生助学金,学生有权利参加委托方组织的研究生的各项活动。

第六条学生在联合培养期间必须按规定缴足委托方需缴纳费用(含学费等)。

第七条对于本协议未尽事宜,可补充如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八条本协议书一式3份,委托方、受托方、学生三方各执1份。本协议经三方及导师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受托方导师(签字): 联合培养研究生(签字):

受托方具体单位公章 委托方导师(签字):

研究生所在学院主管领导签字公章 受托方(盖章)委托方,研究生学院(签字、盖章)

年月日 年月日

3、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西北工业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协议书为了全面执行和做好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相关内容要求,培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我校与就建设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并联合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达成如下协议:

一、设立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在工程实践单位设立西北工业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基地,根据实际情况,由西北工业大学选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到工程实践单位进行联合培养和工程实践。

二、联合培养模式与研究方向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与西北工业大学具体协商后,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工程实践单位的具体项目内容,选派相关专业及数量的研究生去实践单位。

三、西北工业大学的权利和义务:

1.西北工业大学负责聘任工程实践单位具体有相关资格的人员作为第二导师;

2.西北工业大学有权按照学校的规定全权对研究生进行管理和考查;

3.西北工业大学导师每个月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了解学生的研究工作进展;

4.西北工业大学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负责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以外的有关安全事宜。

四、工程实践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1.工程实践单位可以提供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处的实习住宿条件,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饮食由学生自理;

2.研究生因学校的重要事务必须回校处理的,经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证明并履行工程实践单位请假手续后,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实际工作一般情况可以准假;

3.工程实践单位导师每个月与西北工业大学导师至少沟通一次,交流研究生的工作进展;

4.工程实践单位负责研究生在执行工程实践单位研究工作期间的一切人身财产安全,工作时间之外且不在校内出现的人身财产损失由本人负责,校内发生的人身财产损失根据《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来执行;

5.工程实践单位负责免费提供相关的实习、实验场地与仪器设备等软硬件支持;

6.西北工业大学与工程实践单位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最终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考核报告》一份;

7.工程实践单位根据单位保密要求,可以与西北工业大学或者研究生签署保密协议书;

8.研究生毕业后,在同等条件下,工程实践单位具有优先选择权。

五、知识产权研究生在工程实践单位工作期间的成果产权归工程实践单位所有;研究生本人具有发表论文的权利,并且研究生单位署名可是西北工业大学。如成果涉及到西北工业大学保密或关键技术,则成果产权应共同所有,或双方另存协议。

六、保密责任

1.双方及研究生本人应严格履行所有相关保密规定,限制保密信息在其内部的散布范围,不得将保密信息散布给其内部、外部任何没有必要知悉的人员;

2.对于因履行本合同约定的研发项目所产生的技术成果,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申请专利的,在该技术成果被有关机关依法定程序公开前,双方均有义务予以保密;如果工程实践单位决定不申请专利的,双方均有义务做为非专利技术予以保密;

3.未经对方书面同意,双方对上述的保密信息不得提供、泄露给第三方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让第三方知悉。

4.本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条款不因本合同的终止或者解除而失去效力,其期限为自本合同生效之日起二十年。

七、违约责任及争议解决

1.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约定的义务给双方造成损失的,应赔偿对方损失;

2.因本合同所发生的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提交合同签订地仲裁委员会仲裁。

八、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双方同意所选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一般为一年,时间可根据项目进程情况协商。合同期间如有西北工业大学因各种原因需缩短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期限,需提前两个月通知对方;

2.一方因不可抗力因素不能履行合同的,可通知对方解除;

3.本合同签署生效之后,因作为签署合同基础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或者其履行失去意义的,双方均有权解除合同。

九、其他

1.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本协议及其附件壹式贰份,双方各保管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工程实践单位:(盖章)西北工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盖章)

签约代表: 签约代表:

年月日 年月日

篇2: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甲方: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育发展中心

乙方(高校/院系/研究生院):

丙方(实践单位):

丁方(研究生):

为了进一步促进东莞产业转型、结构升级和提升创新竞争力,推进东莞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的建设工作,甲、乙、丙、丁四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根据《2017年东莞市名校研究生院筹建工作方案》要求,就开展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合作的相关事宜,达成以下协议书,以兹共同信守。

一、协议时间:

合同期限为个月,自从年月日至年月日止;合同期满,协议自然终止。二、四方权利与义务:

(一)甲方:

1、负责协调丁方进入丙方场所内联合培养实践的安排工作。

2、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向丁方发放补助资金,具体发放金额、时间及方式以《东莞市名校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研究生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等政府实施政策为准,补助资金自符合补助条件之日起计算,若丁方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中途离开则终止补贴发放。

3、为丁方人员代表提供免费住宿条件。

3、负责丁方在实践期的考核,确保联合培养实践质量,实践结束后,应对丁方的联合培养实践表现做出客观评定。

4、需提供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联合培养实践场地,包括生产、研发或办公的场地及劳动保护条件,必须保证丁方在人身安全不受危害的环境条件下工作。

5、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不得安排与联合培养实践无关的事情,不能无故终止联合培养实践。

6、每月按时足额向丁方支付实践劳动报酬。

7、从联合培养实践之日起为丁方购买二十万额度的联合培养实践期间人身意外保险,如丁方在联合培养实践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应及时为丁方办理保险理赔手续。

(四)丁方:

1、严格遵守甲乙双方的相关规章制度,服从管理。如有严重违法乱纪或不服从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等行为,经查证属实的将取消享受甲方给予的补助金资格。

2、应如实向甲方提供补助资金及交通费用报销的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3、在实践期间,了解、接触到任何有关甲方、乙方、丙方的知识产权信息以及产品(服务)、专有技术、人事信息、经营信息等商业秘密均负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任何个人、公司或团体透露,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复制、传输、保存。如违反上述保密义务造成损失的,丁方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4、在实践结束之前,应及时移交工作资料、工具及其他介质。未

(四)本合作协议书以中文书就。一式肆份,经甲、乙、丙、丁四方签字盖章后生效,甲、乙、丙、丁方各执壹份,均具有同等效力。

甲方:

授权代表人:

丙方:

授权代表人:

(盖章)

日(盖章)

日 乙方:

授权代表人:

丁方:

授权代表人:

(盖章)

(盖章)

篇3: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关键词: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高校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又称之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 是指高校与企业联合各自优势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共同培养适应不同需求、素质全面高素质人才的开放式教育模式。校企联合培养的思想最早诞生于美国 (19世纪前半叶) , 20世纪中叶开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盛行, 发展至今, 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有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德国的 “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及法国的 “学徒培训中心”培养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培养模式[1,2]。

校企联合培养依托行业发展, 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 通过构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 “零距离”实践教学体系、与市场“零距离”接轨的教材体系和基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素质拓展培养体系, 培养接地气的高素质行业人才[3]。问世以来, 不仅对各国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而且大大提升了学生就业的适应性。通过借鉴国外成功模式, 我国高校与企业积极探索和发展了多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例如:大学科技园、校办企业、国家产学研工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和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等, 联合培养本科人才、工程硕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

在湖南省教育厅的支持下,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 (简称国防科大) 与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时代新材) 合作建立了湖南省复合材料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 探索联合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课程学习在高校, 课题研究在企业) 、合办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合作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模式和方法。笔者正是该创新基地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现作为教员, 对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 有些微体会。

一、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校企联合培养共赢的基础

校企联合培养追求“高校—企业—学生”共赢的目标。理论上, 共赢目标的愿景无限美好, 但实际上国内外不断实践和探索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原因在于 “共赢”必须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基础。深度融合, 则 “共赢”枝繁叶茂;不然, 则空空如也。

根据邢素丽等人[4]的论述, 产学研深度融合应包括: (1) 需融学科和产业、学问和技术、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内涵于一体; (2) 需融高校科研、企业课题、国家和省课题内涵于一体; (3) 需融高校学科优势、企业需求内涵于一体; (4) 需融新技术、新需求、新理论、新应用内涵于一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上, 以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为平台, 发挥校企各自优势, 促进不同领域、不同范畴、不同层次等之间的融合, 为研究生营造创新环境、激活创新动力、提升创新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料, 以共同研发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为契机, 深度合作,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现共赢。兆瓦级复合材料叶片研发需要解决四大关键技术:气动布局、结构、制备和全尺寸测试。气动布局直接关系叶片捕捉风能的效率和风能的利用率;合理的结构设计是确保叶片安全运行20年的保证;叶片效能的最终实现, 关键在于如何制备出质量稳定的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 难点包括模具设计与制备、工艺设计与实现、制备控制与效率等, 稍有不慎, 整个叶片制备失败或质量差下, 动辄就是百万级别的经济损失;制备完成后, 在国际认证机构 (例如船级社) 的监视下, 完成全尺寸静力测试和疲劳测试考核, 才能获得市场准入资格。

国防科大充分利用自己气动设计、结构设计、大尺寸复合材料整体成型制备和大型构件全尺寸测试等方面的学科优势, 结合时代新材资金、场地和人力, 共同研发了1.5~4.0MW、低风速型、超长型、海上超大型等多款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并实现产业化, 目前相关产品已在国内外50多个风场装机运行, 为国家新能源战略计划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校企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 (笔者) 全程参与了兆瓦级复合材料风电叶片气动设计、结构设计、成型制备和全尺寸测试的所有工作, 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力学、复合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复合材料学、流变学、热力学、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同时以超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风电叶片为研究背景, 针对结构设计和成型制备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机制, 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其中SCI源刊8篇, EI源刊6篇) , 申请国家发明10余项, 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顺利完成博士毕业论文研究, 相关研究成果支撑了2项科技鉴定成果。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其根本原因就是校企合一, 深度融合!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通常是两段式, 即课程学习阶段在高校进行, 完成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培养阶段在企业进行, 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阶段, 如果没有产学研深度融合, 博士生难以顺利完成学位论文研究。困难主要是人、 财、物三方面的保障问题, 此问题对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尤为突出。博士生在企业进行课题研究, 往往是单枪匹马, 企业的性质决定了难以给博士生配备助手, 而很多论文的实验研究是必须有帮手才能完成。 比如, 我们采用光学测试系统监测大型风电叶片极限载荷下的变形, 需要十几个助手才能完成, 在企业往往一个助手都没有, 如果不是深度合作, 此类实验就无法完成。此外, 材料学科开展研究通常需要购买大量的原材料, 购买原材料的资金谁出, 如果没有明确, 学生就不知所然, 如果高校出, 学生只能通过高校购买平台进行购买, 来回奔波, 疲于奔命, 浪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假设企业出资, 如果需要层层审批和控制, 以学生一己之力, 难以协调。因此, 校企联合培养, 深度合作, 解决博士生资金和资金使用问题, 是保证其论文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二、双导师制是校企联合培养成功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 采取双导师制培养方式, 即由校方导师与企方导师组成导师组共同指导研究生。校方导师为主导师, 企方导师为副导师。校企联合培养课题论文阶段在企业完成, 这种双导师制, 很好地解决了导师随时指导、监督和协调的难题, 可以确保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 (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 顺利完成论文研究[5]。

两导师的分工, 有专家提出, 选题确定后, 由企方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 校方导师根据研究生论文题目及培养人才的需要, 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校企双方导师及时交流, 共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每月按时向校企双方导师汇报工作学习情况, 双方导师填写《指导情况记录表》, 及时指导学生。这样, 既保证了研究生培养要求, 又充分发挥企业优势, 加强科研实际训练, 提高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能力。

以亲身经历而言, 两导师的分工, 笔者有不同的看法。企方导师的精力首先是以企业为主, 负责企业的各种任务, 目前令人尴尬的情况是:企方导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论文的指导, 更别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和学位论文的初审。因此, 笔者认为, 校方导师不仅要负责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学术指导、 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 还要负责工作安排。这肯定有人会问, 如果这样是不是就不需要企方导师了?答案是当然需要, 而且非常必要, 只是角色定位应该是负责人、财、物的协调, 保证学生论文的顺利开展。人、财、物的协调对于学生开展论文工作至关重要, 而且对于企方导师来说, 往往易如反掌。研究生, 特别是博士研究生, 通常都具有高度的自觉性, 每周或每月定期向校方导师汇报论文进展情况, 完全可以做到积极主动, 这样校方导师综合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研究方案、工作安排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而且高效可行。

双导师制是一种很好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但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合理分工, 才能保障校企联合培养的成功, 否则, 就是纸上谈兵, 空谈误人。

三、完备的创新平台是校企联合培养可行的前提条件

有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双导师制度的保障,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是否可行, 还取决于一个重要条件——完备的创新平台。

国防科大与时代新材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之所以行之有效, 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时代新材拥有一个新材料检测中心, 该中心具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研究所需的多数检测设备和系统, 即便是需要搭建平台, 该中心也能快速完成。笔者博士论文涉及的实验和检测, 几乎都是在该中心完成。假设时代新材没有该检测中心, 即使是简单的力学性能测试都需要在高校完成, 那么学生必然疲于奔波, 留给论文研究和项目开发的时间还会剩多少?因此, 一个开展论文课题研究所需的创新平台, 对于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实在是太必要了!如果没有, 笔者建议不要轻易提校企联合培养, 高校和导师要慎之又慎, 以免误人子弟!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只有建立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基础之上, 结合实际情况, 通过双导师制给予保障, 企业拥有开展论文课题研究的创新平台, 才能实现高校—企业—研究生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卢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研究:以地方应用型高校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王正青.欧盟国家校企联合培养博士的策略与经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1, (12) :58-62.

[3]周东斌, 舒蒙.校企联合培养教育管理在高校的实践探索[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2014, (35) :101-104.

[4]邢素丽, 肖加余, 彭超义, 曾竞成.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2, (35) :107-111.

篇4: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研究

关键词:研究生 联合培养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国高校中的34所院校、985工程、211工程大学等重点院校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学术、科研以及尖端人才的培养任务,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很大比例地向这些院校倾斜。与各级重点院校相比,省属非重点院校在师资、科研力量、经费投入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些问题成为制约省属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瓶颈。如何有效、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摆在省属普通院校面前的共同问题。完全指望国家与省里的投入是行不通的,即便有一定的投入,也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太多实际的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上科研院所、医院、实力强劲的大中型企业单位正是学术资源的聚集之地。学校应该动脑筋将这些优秀的资源引进到学校中来为我所用,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

二、联合培养机制

联合培养机制是指研究生招生学校通过严格考核、遴选,聘请校外导师,并与校外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关系,配合学校共同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首先由学校负责组织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然后研究生进入到联合培养单位,由校外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最后由学校负责对研究生的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的成果进行总体考核,直至完成最后的学位论文毕业答辩。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最大的优势是有效解决了学校培养研究生过程当中学术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联合培养机制对研究生培养促进作用研究

1.最大程度解决了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

阻碍一般本科院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最大的瓶颈是人才、经费、科研项目的不足。而这些资源恰恰是整个科研领域都在争夺的稀缺资源。省属院校通常综合实力不强,在资源的争夺战中很难占得上风,既然无法单独占有资源就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地接近资源,至少形成共享。与学术资源丰富的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关系,聘请校外专家做学校研究生导师,有效地解决了学术资源短缺问题。联合培养单位导师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科研课题经费充足,带教研究生热情高涨,他们为学校研究生培养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2.形成开放的学术氛围

联合培养机制不但为学校解决了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增进了学校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加大了科研成果的流动性。学校是基础理论知识的阵地,多年来形成一套自己的理论,有自己的研究方向。然而这样的现状也容易造成学校缺乏与外界的学术交流,只顾“闭门造车”的问题。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为学校与外界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将联合培养单位导师请到学校来做学术讲座,开设专家论坛,指导科研实验,为学校引进新鲜的学术空气,同时将本校研究生派到联合培养单位学习实践、参与科研,最大可能地敞开大门,为学校与外界学术交流广开渠道。联合培养机制打开了学校通往外界的一个学术窗口。

3.实现与联合培养单位的共赢

校外专家也有带教研究生的动力。首先,联合培养单位的专家大多从学校毕业多年,一直埋头从事自己的专业研究,知识体系缺乏完整性与系统性;其次,专家除去自身繁忙的工作,也有较多的社会兼职,很难将全部精力和时间连续地投入到科学研究中,这对科研的发展更是极为不利的。联合培养单位的专家能够成为研究生導师,得到得力的科研助手,就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同时“研究生导师”的荣誉给专家以及联合培养单位带来的社会效益也是不言而喻的。研究生在学校学习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缺乏机会让他们一显身手,联合培养单位为研究生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研究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单纯在学校,研究生很难真正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学习是盲目的。学校将研究生送到联合培养单位,实际上等于为他们提供了隐形的就业机会。研究生提前与就业单位接触能够很好地推销自己,让就业单位了解自己的同时,自己也很好地了解就业单位。进入联合培养单位,研究生可以真正做到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语

联合培养机制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不应仅仅看到它的有利面,也有许多实际的问题亟待解决,如联合培养机制下培养标准的制定问题、研究生科研成果归属权问题、研究生进入联合培养单位后的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探讨。但是总体来说,联合培养机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它不止适合一般省属本科院校,对于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同样有促进作用的,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景元, 蒋国平, 宋建新, 邓艳, 王霁. 浅析“双导师制”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落实情况 [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

[2] 李静.浅谈中德双元制大学联合培养项目中的德语教学工作[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2).

[3] 耿丹. 地方高师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实践研究[J]. 理论界,2008(3).

[4] 原志庆, 徐丽, 刘国伟, 姬广军. 建立联合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6).

[5] 张淑林. 与国外联合培养博士生是立足于国内培养的重要补充[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4(3).

基金项目: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指导项目,编号:SZ2010227)

作者简介:

袁博(1978- ),男,河北省张家口人,河北北方学院讲师,硕士,河北北方学院学位与培养办公室。

黄尚峰(1970- ),男,河北省蔚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河北北方学院副教授,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部主任助理兼培养与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

(责编 潘冰)

篇5: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定稿)

甲方: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乙方:

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原则,就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XXX(学号:)硕士研究生推荐到乙方做联合培养研究生,并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推荐学生的学籍仍在甲方。

2、论文完成后需返回学校,参加甲方组织的学位论文答辩。

3、推荐学生需定期将课题大致进展情况向甲方导师作书面汇报。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乙方为推荐学生配备第二导师,提供难度符合硕士毕业学位论文要求的相关研究课题。

2、课题研究经费由乙方提供。

3、乙方负责推荐学生的日常管理、提供必要的条件,生活费用由乙方和学生共同承担。

4、推荐学生需与乙方签订保密协定,相关研究成果属于乙方。但并不影响甲方撰写论文并发表,达到研究生毕业水平。

5、学生在乙方工作期间,应提供保险,发生人身伤害等意外事件的赔偿事宜,按所购买保险的相关规定执行。

甲方研究生:

甲方导师:

甲方(签章):

乙方(签章):

签订日期:

****年**月**日

签订日期:

篇6: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甲方:xx公司

乙方:xx大学

丙方:博士姓名:身份证号:

xx大学(以下简称乙方)与xx公司(以下简称甲方)对博

士(以下简称丙方)进行考核后,经甲、乙双方协商研究决定联合招收丙方为博士后研究人员。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现就甲、乙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达成如下协议:

1、根据甲、乙双方协商,决定联合招收丙方为博士后研究人员。

2、甲方和乙方联合招收博士后。甲乙双方负责对甲方提出的博士后人选进行资格审查,乙方负责办理申报、进站、出站等手续。

3、博士后在站研究期间由甲、乙双方派导师联合指导。甲方由负责,乙方由负责。

丙方在站工作时间拟为:年月至年月。

研究题目:,课题研

究费不低于万元人民币(具体金额根据课题需要协商确定),特殊项目经费另行申报解决。

4、博士后在站期间,甲乙双方导师负责指导博士后在SEI、EI

等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两篇,甲方向乙方提供xxx千元/年〃人的行政管理和专家指导费用,具体为每位博士后在站工作两年期间,甲方每年付给乙方管理费(壹万元/年)和乙方合作导师指导费(xxx元/月/人)。两年费用共计xxx万元(xxx仟元整),在丙

方进站后一个月内甲方全部付清给乙方。

5、甲方负责博士后在站期间的住房、工资、生活补助和福利开

支、缴纳社保(根据当地水平)。甲方也负责博士后的研究经费科研工作需要的资料费和差旅费并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丙方子女入学、户口由甲方按照国家规定办理。

6、博士后根据需要主要在甲方进行课题研究,甲方负责其日常

管理。如需要,乙方可为博士后办理临时工作证和图书阅览证。乙方在图书资料、实验设备等方面为其提供方便(使用实验设备按乙方有关规定办理),丙方在乙方工作期间所需要费用由甲方提供(不含在甲方支付的管理费中)。在甲方开展工作期间的日常管理由甲方负责,在乙方工作期间的日常管理由乙方负责,丙方应遵守甲乙双方的有关规章制度。

7、博士后一般不允许提前或延期出站,若研究工作需要延期出

站,应经甲、乙双方协商同意,可适当延长时间,但延长期最多不超过一年。延期三个月(含)以内的,甲方不再增付行政管理和专家指导费用,超过三个月,甲方要在办理出站手续时向乙方提供实际延长期的xxx元/月〃人行政管理和专家指导费用。延长期所需费用由甲方和博士后协商解决。

8、博士后在站期间应与甲方签署保密协议,研究成果按博管发

〔1997〕5号文件中的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规定处理。博士后研究成果按照《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国人部发[2006]149号)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管理暂行规定》(博管发[1997]5号)等文件精神和国家知识产权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经甲乙双方同意后,丙方可公开

发表与研究项目有关的学术论文,除丙方署名外,均应注明甲乙双方单位,三方署名顺序为:丙方、甲方、乙方。

9、博士后在站期间不得申请到国外做博士后、进修和科研合作,如因研究工作需要,须经甲乙双方同意,可由甲方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其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或短期交流,期限一般不超过三个月,费用由甲方负责,出国(境)手续由甲方办理。

10、博士后在站期间,因病连续请假半年或事假累计三个月以上

者,应终止其研究工作。对于表现不适宜继续做博士后工作的,甲、乙双方有权劝其退站或取消其博士后资格。乙方协助办理相关手续。

11、甲方(乙方协助)负责对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的科研工

作及表现进行中期考核。

12、博士后完成研究计划,由甲方组织、乙方协助进行博士后出

站答辩考核,提出鉴定意见。对其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提出建议意见,如使用单位需要,离站时评审专家可以认定丙方是否达到高级专业职务任职的基本条件。

13、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一份报全国博管办

备案。协议经甲乙双方盖章签字后生效。

14、本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代表签字乙方代表签字丙方签字:单位盖章单位盖章

篇7: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河海大学与金陵科技学院签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

河海大学与金陵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签字仪式于11月22日举行,河海大学校长王乘、金陵科技学院院长聂影在协议书上签字。金陵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小虎主持签字仪式。河海大学副校长朱跃龙,金陵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卫东、冯年华、葛军以及双方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

河海大学与金陵科技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旨在贯彻教育部江苏省共建河海大学协议中关于“为提高江苏省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办学效益发挥带头示范作用”的`精神,帮助和促进地方高校建设与发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书的主要内容有:双方每年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20人,列入河海大学招生计划,双方共同负责管理,共同确保培养质量;金陵科技学院正高职称教师经河海大学审查批准后可担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毕业时由河海大学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可授予硕士学位。

篇8: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重要性

联合培养不仅可以让硕士研究生享受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 开阔视野, 也能同时获得企业实战的锻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实现教育资源互补。

由于京津冀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有学者用高等教育规模 (高等学校在校生或毕业生数) 与经济规模 (GDP) 之比反映高等教育发展是否与经济发展同步, 结果发现京津冀区域都低于全国水平, 说明京津冀高等教育规模落后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随着首都行政功能和经济功能的外移, 这一矛盾将在北京得到逐步改善。相对而言, 天津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比较同步。京津冀三地间的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协调, 区域内的分布也不均衡。教育资源呈单向流动, 北京和天津的区域“双中心”吸引了河北省大量的优秀教育资源, 限制了河北省的教育发展。受制度机制约束, 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机制缺乏, 合作缺乏对接点, 合作交流水平较低, 区域内院校的办学定位模糊, 专业设置重复, 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是实现京津冀教育资源互补的基本要求。

2. 能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推进现代农业协同发展框架协议》在京津冀三方推动下的签署, 提出共同探索都市农业的多种实现形式,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业“走出去”等方面大背景下, 亟需大批优秀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建立, 既注重科学前沿, 又面向国家需求, 将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能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及时效性, 能够解决硕士研究生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

3. 有利于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目前, 京津冀区域内总人口已超过1亿人, 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 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是面向未来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尤其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对于全国教育系统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示范意义。构建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有助于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和框架

1.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目标。

加强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是高等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更是高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历史使命。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 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要坚持京津冀高校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培养方向, 以“科教兴国”方针为指导, 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按照“以人为本”、“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基本原则,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硕士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逐步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而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培养目标是遵循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律, 通过培养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创新, 形成一个以高等院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依托、以研究生为中心, 参与主体多元化、多元主体协同化、合作形式多样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 旨在凝聚各方雄厚的人才、产业和科研优势, 加强资源共享, 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实行全方位、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 形成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的新结构, 探索出一条培养高层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新道路。

2.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框架。

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由政府搭台, 财政出资、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 高等院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 其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 高等院校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中起着非常的重要地位, 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主导作用。 (2) 企业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具有在资金、设备、创新机制、实践场地等方面的优势, 要充分调动企业在联合培养平台构建中的积极性。 (3) 高等院校导师要认真思考硕士研究生在联合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不断交流教学经验, 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 真正明确需要把握哪些内容, 如何处理问题, 真正让他们听懂、看懂、做懂,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业意识, 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硕士研究生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根据社会多样性需求确定研究内容, 多参与创新项目的决策、选择和监测评价过程, 构建研究生在联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运行机制

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建设是一项突破性的改革, 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要使平台建设合作各方协调配合良好, 富有成效, 就必须制定完整规范的平台运行机制, 共同遵守并维护。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率先成立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 不断强化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积极推行“多元”导师制, “两段式”教学以及实行学分互认制度。

1.“联培管理”办公室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联合机构。

北京、天津和河北三方政府牵头, 成立由教育局、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多部门组成的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培管理”办公室, 负责平台运行的有关工作, 具体制定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监管培养过程, 决策研究项目, 考核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等。更重要的是, 管理办公室要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总结“联培”的阶段性成果。

2. 联合培养过程的实施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质量保证的基础。

京津冀农经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要充分认识到培养过程的重要性, “联培方”要协调配合, 确立共同的合作原则, 并共同遵守共同维护。联合培养的整个过程, 要以农经硕士研究生为本的原则, 从培养计划的制定到实施, 科研项目的参与和深化, 再到毕业融入社会, “联培平台”都需要为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创造广阔舞台。不仅加强其科研学术能力及实践能力, 还要培养其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提升个人素质;建立联合培养平台, 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特点, 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 根据农业院校不同学科、特点, 提出切合实际的要求和作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的改变而随时调整。

3.“多元导师”制的推行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素质提高的保障。

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一律实行“多元导师”制,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和科研院所为每个农经硕士研究生各指派一名导师。企业导师一般应是长期从事与农业相关的管理工作, 熟悉掌握市场需要, 高校和科研院所导师应具有教授以上职称并承担一定级别和层次科研项目的专业人员。所有导师不仅要有培养学生所需的经费, 还要有足够的时间指导研究生进行学业学习和毕业论文的研究。因采取“多元导师”制, 硕士研究生能够领略到各位导师的不同风格, 并把三者的优势结合起来, 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 并在实践上得到了锤炼。

4.“两段式”教学的落实为京津冀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硕士研究生培养年限一般采取3年制, 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主要过程综合来说可以是采用“两段式”的培养形式, 即把整个培养阶段分为课程学习和在平台研究两个阶段。第一学年主要是在各自高校进行课程学习, 后两年主要利用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论文写作。用第一年的时间学习课程, 可为以后的学习研究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更符合具体操作, 避免了学生又要做科研又要去学校上课的困境。后两年利用联合培养广泛的教育资源, 充分实现自我的升华, 既科学前沿, 又参与到课题研究, 全方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四、结论

发挥各方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 是迅速提升硕士研究生创新水平和实践能力,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 是以促进京津冀教育与科技、经济紧密结合为出发点, 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为主体, 联合具有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或科研院所, 建立以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企业与科研院所中具有研究前景的工程项目或技术创新为支撑, 以培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为重点, 多学科相互融合的研究生培养平台, 是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进行专业实践的主要场所, 是京津冀地区产学结合的重要载体。京津冀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平台的构建是京津冀高校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实现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战略, 进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平台的构建将有助于优化京津冀的教育结构, 实现京津冀丰富教学资源的互补, 加快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步伐, 逐步提高京津冀硕士研究生的人才质量。

参考文献

[1]李金龙, 张淑林.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D].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4, (9) .

[2]王世斌.关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4, (6) .

[3]刘云, 李阿利.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当代教育理念与实践, 2010, (6) .

[4]方伟.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J].甘肃科技, 2009, (11) .

篇9:研究生联合培养协议书

关键词:地方院校 研究生联合培养 实践 广西师范大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18-01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度越来越高,各高等院校相继扩大了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随之而来的是教育资源的饱和及教育质量的下降。攻克这一难题成为各高校在教育改革中探索的一个课题。

联合培养基地作为比较新颖的一种研究生培养方式,在实践是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探索适合现阶段社会发展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提高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阐述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情况,以期为其他地方院校提供参考。

1 联合培养概况

我院研究生联合培养按参与主体是否为单位分为两类:一是单位参与,两单位间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成立正式的联合培养基地;二是单位间没有正式签约,外单位的参与以个人为主,以外聘导师或第二导师的身份指导本院研究生。下面就这两类合作方式分别概述。

1.1 联合培养基地

(1)合作机制。

合作双方按所签订的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规范责任和义务,并据此开展工作。

联合培养单位的导师由单位推荐和本学院遴选相结合产生,目前联合培养单位已经形成能稳定接收、指导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导师队伍。该导师队伍基本参与了从招生复试到毕业答辩等培养研究生的各个环节,双方共同为为联合培养的质量把关。

(2)指导方式。

在联合培养基地的研究生实行“1+2”模式,第一年在学校系统学习相关专业课程,后两年在联合培养基地进行科学研究和完成論文。联合培养的学生实行特殊的“双导师”制,学院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指派一名导师,实行集体指导制,主要负责学生在校学习的选课辅导和日常管理;培养基地为每位研究生指派科研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基地在指导方面具有某些共性,以其中一个培养基地(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生物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为例来说明导师指导研究生的主要做法。

入学第一年,研究生在学院导师指导下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与培养基地科研导师保持密切联系。这期间学生系统了解科研导师的研究领域,并动手撰写科技论文或综述;同时,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到研究所参加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科研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理论的认识,并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第二年开始,研究生全身心投入到研究所科研项目的调查研究和实验工作。通过大约三个月的专业训练,研究生加深对各自导师科研领域的了解,并且大体掌握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动态,逐渐形成一些科学问题和毕业论文的思路。之后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相关的研究课题,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与设计,进而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最后一年,研究生的精力主要放在数据整理分析、学术总结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当中。

1.2 非联合单位的指导培养

一些外单位人员具有我院的外聘导师资格,通过双向选择后以第一导师身份指导本院研究生,一般是没有硕士点院校的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作为兼职硕士生导师。目前,较多的方式是学院的导师在与外地或外单位的相识导师出于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目的,派研究生到外地去跟随第二导师做研究,有的是借助科研平台完成某些实验,有的则是长期跟随并完成学位论文。研究生的指导由双方共同承担,通常以第二导师为主。其指导方式与培养基地基本相同,合作机制依项目合作情况而有所差别。

2 联合培养取得的成果

2.1 解决了我院导师数量不足、经费不足的问题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院在具备科研经验和优秀生源的优势下,也伴随着项目短缺、师资不足、科研设备饱和等问题。一名导师要负责多名甚至十多名研究生的科研指导,这样无法顾及到每位学生[1]。联合培养模式可以分散部分研究生到其他单位去科研学习,解决了本单位导师不足和经费不足的困境。

2.2 增强了联合培养单位的科研力量

联合培养单位一般具有较好的科研平台,尤其是专业的科研院所,但往往存在着科研项目多而人手不足的情形,研究生可以成为导师们的得力助手,扩大了科研队伍,增强了科研力量,在完成科研课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参与联合培养,可以充分发挥其师资应有价值,合理利用其单位硬件设施,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学术氛围,积累培养研究生工作的经验[2],为其以后申请硕士点打下基础。

2.3 研究生自身能力的提高,就业途径拓展

科研资源的有限与研究生规模的扩大形成的矛盾,决定了很多研究生难得参与到重大项目课题当中[3]。但专业的科研院所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上有很大优势,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项目中,在难题攻克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4]。

在科研过程中,对于表现优秀的研究生都有留在科研院所继续从事科研的机会;被导师派到区内外非联合培养单位进行培养的研究生,也利用地利之便在当地寻求就业。

2.4 加强了院所科研合作

我院与几个联合培养单位在确定为联合培养单位后,科研合作的关系更加密切和加强,如科研院所有较好的实践场地(对生物学研究很重要),应用性研究较多,有成果转化基地;高校有人才优势,研究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理论基础研究成果多,科研仪器先进齐全。而双方通过合作,恰好能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形成最佳科研团队,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做出高水平或标志性成果。

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是对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总体看可以获得一种多赢的局面。这样的培养还涉及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方法,这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黄继蓉,黄文韬.研究生导师模式的一些探讨[J].高教论坛,2009(2):113-114.

[2]刘云,李阿利.论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构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1(1):101-104.

[3] 裴旭,张少华,张淑林,等.基于“校所结合”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20-24.

上一篇:证明怎么开下一篇:保送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