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2024-04-29

“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精选8篇)

篇1:“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俞丽

生活教育 06期

一、“蝴蝶效应”启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为了预报天气,用计算机求解仿真地球大气的13个方程式。他吃惊地发现,由于误差会以指数形式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微小的误差随着不断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后果。他用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有可能会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混沌学中著名的“蝴蝶效应”。它给我们很多启示:

1.牵一发而动全身。“蝴蝶效应”说明在复杂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动可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一旦小事情处理不好,就会对整个系统造成无法预料的影响。

2.防微杜渐。“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个微小的、坏的机制,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调节或制止,最终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危害。我们要重视“第一次”,要善于捕捉那些能扇动翅膀、引起连锁反应的“蝴蝶”,从而发挥正面影响,控制负面影响。

3.从量变到质变。“蝴蝶效应”告诉我们:要有所收获,必须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从量变最终发展到质变。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一个好的机制,如果长期坚持,不断完善,最终会产生丰硕的成果。

4.知人善任。“蝴蝶效应”告诉我们:一只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能带动起一连串正面的连锁反应。一个班级如果有好的家长来率先“扇动翅膀”,将会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这样的话,班级家长工作就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现在,“蝴蝶效应”被广泛运用于天气学、经济学、社会学、混沌学以及股票市场等系统研究中,目前也逐步渗透到学校教育领域。

二、幼儿园家长工作的现状分析

1.家长的价值取向、职业地位、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的高低不同,致使家长很难在一个学期、一个学年或一个学段内形成教育合力。

2.家长一般处于等候教师召唤的被动参与地位,大多数时,家长是单向接受教师的指挥,不便于行使参与班级建设的权利。

3.由于家长的素质差异较大,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时间、机会、方式都不够稳定。

4.家长参与班级工作的途径单一,导致家长只能浅层次地参与班级工作,参与内容基本围绕提高家教水平,而班级的其他实践活动,家长没有参与途径。

三、幼儿园家长工作中“蝴蝶效应”的运用

《指南》中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在家园互动实践中,我运用“蝴蝶效应”,及时捕捉家长想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让幼儿、家长、教师在互动学习、互动合作、互动交流中,实现家园合力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目的。

(一)善于捕捉,约谈式的家园沟通建立伙伴关系

实例一:家长半日活动。一群家长围着教师,七嘴八舌地问着自己孩子的`表现,教师疲于应付,每个问到的孩子只能简单说一两句,而家长等了半天只听到关于自己孩子的一点零星评价,带着不满足的表情走了。

实例二:晨间入园。嘉琪妈妈问老师嘉琪最近的表现,老师正在介绍时,天天进教室了,老师停下接待天天,嘉琪妈妈无奈地走了。

在实践中,我发现传统的家园交流方式随意性较大,深入性不够,每次交流都不能令家长、教师满意。我想到了美国幼教机构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一种重要方式――约谈。我细心观察每个孩子,根据孩子每个阶段的表现分类:如生活习惯方面的、常规方面的、礼貌方面的等,把有相同困惑的家长一起约到幼儿园,教师在相对安静的地点和这些家长畅所欲言。教师简要、全面地汇报孩子这段时期在园里的表现,着重谈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展示孩子的作品,并提出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地方。家长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近来的变化与长进,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班级的希望。双方共商下一阶段具体的教育目标与措施,以便共同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家长们在约谈后都会满足地说:“今天总算和老师详谈了一次,把孩子的情况了解得彻彻底底。”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耐心也要能细心观察和缜密地思考。在上述实例中,家长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初发生时往往极其细微,如果教师没有及时抓住时机,开展活动,满足家长需求。长此以往,家长会对教师、班级失望,家长工作就会难以开展。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在第一时间内看到那只“最先扇动翅膀的蝴蝶”,捕捉到翅膀的方向,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引导、开展相应的活动,良好的教育效应也随之产生。

(二)了解需要,沙龙式家长会分享经验

传统家长会更像一个严肃的报告会,很难解决家园合作中的实际问题。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家长会沟通作用,使家长最大程度参与到家园共育中去。在一次家长会中,我把问题抛给家长,家长们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不定期组织一些开放式、互动式的家长会,可以在园内,也可以在园外,让家长唱主角,教师作指导。于是,我班的家长沙龙萌生了。

1.育儿式沙龙

程子妈妈对早期阅读感兴趣,长期来积累了一定的家庭亲子阅读的经验。她在班级QQ群咨询了大家的兴趣点和困惑,并根据大家的想法设计了亲子阅读活动过程,制作了PPT。当我们拿到一份非常完善的方案时,我们感动了,我们也更相信了当初的设想“要把家长沙龙变成集众人智慧的场所”是正确的。活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欣赏绘本《发脾气的妈妈》;讲述交流亲子阅读经验;分组阅读绘本并讲讲自己是怎样给孩子讲绘本的。活动取得了成功,随后,由程子妈妈牵头建立了“宝宝爱读书”群,每天家长们都会交流的不亦乐乎。圣诞快到了,“宝宝爱读书”的家长们又筹办了圣诞晚会,相信家长们的阅读之旅会越走越远的。

2.辩论式沙龙

经过几期沙龙的开展,家长参与活动的热情渐渐减弱,组织者、参与者的积极性都在减退。这时,教师及时介入,分析了原因:长时间同一种形式的活动开展,家长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也经历了新鲜、激动一平淡、平常。这时,如果不调整活动形式,家长沙龙势必成为家长工作的鸡肋。调整必须从家长中来,从家长的需要出发。我和几位参与主动的家长进行讨论,大家的思维在碰撞中激发出火花,舟舟妈妈提到的大学生辩论赛给了大家灵感,辩论式沙龙横空出世。大家制定了组织程序:设计、发放调查表,了解家长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收集、找出代表性问题→告知家长辩论主题,寻找资料→开展活动,激烈辩论→教师主评。第一期辩论沙龙开始了,辩论主题:狼爸,兔妈。家长们积极寻找资料,辩论当天有三十几位家长参加,大家抽签决定正反方,辩论时你举例说明,我小结反驳,辨出了正确的家教经验,辨明了怎样做一位合格的家长。

3.特长式沙龙

在沙龙活动中,逐渐有家长提出疑义:家长沙龙就只能在一起分享育儿经验吗?我会制作头饰、我会跳舞、我会烘焙……这些经验能不能和大家分享?这个建议得到家长们的热烈响应。制作头饰,贝贝妈妈主讲,爸爸妈妈来了一大群。大家认真的绕着缎带,配着珠花,一个个漂亮的发夹、头花制作出来了。健身操时间到了,圆圆妈妈是戏剧团的舞蹈演员,她带着班里爱漂亮的妈妈们跳起来,一招一式,妈妈们学的认真,练得有劲,纷纷要求要多开几次。小怡妈妈是美食专家,她邀请大家去她家,学习做饼干,揉面团,刻模型,香喷喷的饼干出炉了,大家你一块我一口,亲亲热热中又学会了一招。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家长沙龙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园合作新模式,符合现代人平等的沟通要求和心理需求,也更能发挥家长自身的积极作用。家长在沙龙这种无拘无束的形式中能学到更多的育儿知识,进发思维的火花,从而主动参加、积极创造。需要注意的是: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参与者、倾听者,为家长间的联络搭建桥梁,解答家长的疑问。同时,教师的行为跟进更重要,如果说家长的意识像蝴蝶翅膀,那教师的行为跟进就是翅膀周围的空气系统,及时发现家长的需求,调整活动形式,从而将活动落到实处。

(三)建立机制,引领式家委会形成合力

在一次次活动中,部分家长脱颖而出,他们有较新颖的育儿观念,有多变的思维,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支持、配合班级工作,有一颗愿意为他人服务的心。他们在班级家园活动中,就像那只蝴蝶一样,率先扇动翅膀,渐渐带动更多的“蝴蝶”一起扇动翅膀。把这些家长组织起来,就可以让他们带领更多家长一起走进家园活动。我们在班级中组建了家委会,把这些家长吸纳成为家委会成员,经过共同讨论、协商,形成家委会工作流程:沟通→协调→策划→督促→反馈。

家委会的建立鼓励这些主动参与的家长的积极性。短短几天,他们就完成了一学期的家园活动安排,并通过班级QQ群,征询家长们的意见,和大家一起完善活动方案。一时间,每个家长都感觉到了他们带来的改变和力量,受他们吸引的家长越来越多,QQ群里发表建议、参加讨论的家长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平时的家长沙龙分享会、周末的“走进朋友家”、亲子踏青、绘本俱乐部……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利用空余时间,为班级、为孩子出一份力。

此时,教师需要注意“知人善任”固然重要,家委会成员后期的指导更重要。因为这些家长凭借一腔热情参加,他们对组织、策划活动没有太多经验。这时,教师要做好翅膀边的空气系统的作用,帮助翅膀用力扇动。

(四)多项互动,自主式家园活动共同成长

自主性家长活动是指在班级各类活动中,家长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家长活动,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的育儿知识。这种家长活动不是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家园间的双向交流与多向交流活动。活动积累在家长有积极地参与活动的愿望,有组织活动的经验的基础上。我班的家委会工作实施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家长都相对积累些经验。怎样发挥家委会成员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组织策划能力呢?

1.活动责任制

“活动负责制”即每人负责一个活动,包括策划、组织,其中其他成员全力配合。随着活动的开展,这个制度的益处逐步显现出来。由于活动直接负责到人,就没有推诿的理由。负责人必须认真思考,精心策划,否则把一个失败的活动呈现给大家会很丢“面子”。而其他成员必须全力配合,因为下次轮到自己负责时也希望得到他人的相助。

2.活动呈现

(1)亲子户外游:春游黄山湖、相约山湾、双山岛亲子游、走进竹海、走进田野……在家委会组织下,家长们积极贡献资源,自主策划活动。和孩子一起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搭帐篷、提螃蜞、走迷宫、玩铁环、烧烤、捡稻穗、择菜、喂鸡鸭、包馄饨、烧大灶……体验到了大带小的快乐。回幼儿园后,我们还组织幼儿回忆亲子游的过程,说说、画画亲子乐。

(2)小型自主亲子游:这个活动每次只有八个家庭左右,不指定由谁负责。当有人有活动创意后,可以在QQ群里发布活动信息,上传活动方案,家长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自由选择,然后在QQ群里报名,额满为止。这样即保证了安全,又使各个家庭互相熟悉。参观远望号、天目湖露营、文明广场放风筝……一个个活动精彩纷呈,快乐无限。

(3)自主助教:我们还把家长进课堂的形式作为一个探索的新目标。我们设计一份调查表,调查家长对家委会活动的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你是否愿意走进教室”。调查表收到后,我们进行了汇总统计,发现有很多家长都愿意参加助教活动。阳阳爸爸主动设计了一堂谜语课,来带领小朋友玩。活动有PPT、有礼物,家长有激情,孩子们有欢乐。随后,双双妈利用自己的英语专长,为小朋友们上了一堂英语活动。圆圆爸爸也把地方戏曲锡剧带进了班级,孩子们直到今天都能津津有味的唱起“双推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能,对家长也不例外。当我们为他们搭建舞台,每一个家长的才能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一次次活动中,我充分看到了家长们的才能,正是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对班级家园活动热情的关注、参与和支持,才使我班的家园活动不断高潮迭起。

作者介绍:俞丽,江苏省江阴市长山中心幼儿园

篇2:“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班级管理)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

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先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在成功中看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强化自己的自信心,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

篇3: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一、运用首因效应, 调节自觉性, 发展主动性

首因效应即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时, 初次提供的信息占优势, 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 最近、最初信息更具意义的一种心理表现。在教育工作中, 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如果学生对教师或所开展的工作第一印象不佳, 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育工作。

(一) 上好第一节班会课, 留下好印象

新接一个班级, 班主任总要进行“施政”演说, 谈班级管理的理念、方法、工作措施等。当学生对班主任第一印象较好时, 就会把“好感”迁移到以后的工作上, 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沟通, 认同教师的见解, 讲出自己的一些心里话。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为以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很多教师会在第一次班会课上大谈班级的工作目标、努力方向以及安排一些事务性东西等等, 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教条式的说教。而我更多的是给学生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规划新学期, 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聆听者。

(二) 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第一次谈话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很大, 有的存在自卑心理, 有的有很强的自尊心, 有的学生叛逆心理也较为严重。第一次与他们的谈话要寻找恰当的时机, 过早, 时机不成熟, “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 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 于事无补, 悔之晚矣。谈话做到顺理成章, 水到渠成, 以取得满意的谈话效果。交谈中可善于对学生进行诱导, 或叙经历、谈感受, 或树观点、辨是非, 或寓理于情、情理交融, 做到忠言顺耳, 使学生心悦诚服。

(三) 重视师生间的第一次群体活动

学生往往通过课外群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教师品行、喜好、处世风格, 对学生的真正关心程度, 并形成对教师的一种认识, 影响以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比如, 有一年学生参加班级篮球赛, 我只是赛前在班级里布置相关事项, 学生比赛当日没有去观战, 事后有学生大放厥词, 说老师对班级活动不关心。而有一届学生的班级篮球赛, 我自始至终参与, 比赛当日更是亲自督战当好后勤, 事后与学生感情大大加深。

二、运用期待效应, 增强自尊心, 树立自信心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是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每位学生都期望得到教师的赏识, 教师要给每位学生以适当的期望值, 以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存在先进和后进。教师要正确认识每一位学生, 视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 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 促进学生的整体全面提高。

(一) 进行挫折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难”, 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鲜花铺道, 万事亨通。总是成功与失败相随, 顺利与挫折并行, 欢乐与忧愤同在。只有披荆斩棘, 踏平坎坷, 直面挫折, 战胜厄运, 才能在“磨难”中奋起, 闯出人间奇迹。记得一直名列班级前三的陈某在一次期末考中退到了班级20名后。她很伤心, 几堂课一直在哭, 我及时利用中午时间找她谈话, 给她讲了两个面对挫折的故事。一个是高材生因没被录取而跳河自杀。一个是清洁工没被录用而发奋图强, 最后有所作为, 同样面对不被录取的挫折, 结局却截然不同。听了这两个故事, 她笑着诚恳地说:“老师, 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此后, 她依旧是那样快乐开朗。通过努力, 成绩很快升了上去。

(二) 呵护学生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走路”“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 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孔子曰:“赠人以言, 重于珠宝;伤人以言, 重于剑戟。”日常生活中, 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使学生懂得, 花开有迟早, 成材有先后, 激励其上进的勇气, 切勿恶话、恶言随便伤人。记得刚当班主任的前一年, 对一个连续迟到3次的学生, 我当着全班同学狠狠地批评了他, 结果令我惊奇的是, 他不但不脸红, 反而觉得好笑。事后他写了封信给我, 说:“老师, 我今天迟到是身体不好, 真不是贪睡的缘故。你的当面批评让我很难堪。”

(三) 制定适当的目标, 以获取成功的体验

目标是行动的向导, 明确的目标有激励意义。首先, 目标应分层次, 循序渐进, 保证学生成功实现目标, 因为一次的成功体验给人以一份欢欣, 使人增强一份自信, 从而激励不断探索, 去争取新的成功;其次, 目标应富有挑战性, 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 跳一跳, 摘得到, 可望可即但又不易。

三、运用群体效应, 实现先富带后富, 走向共富

在群体中, 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接受他人的影响, 摹拟他人的行为及方式, 产生从众心理与行为, 也会产生力图使自己胜过对方的对抗性竞争行为。学生所在的班集体, 其成员也是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适应, 并受群体心理或行为方式的影响。

(一) 建立小组评比制度

针对学生好胜心强, 模仿能力强的特点, 把班级学生分为几个组, 在组与组间进行学习、卫生、纪律等方面的竞争。这种评比参与面广、竞争性强, 每次公布小组评比成绩, 为此, 学生们会为顾全小组的颜面而奋发努力, 组长们会使出浑身解数而互帮互助。学生说:“老师, 你的这项小组评比制度, 让我们同学间增进了友谊, 也提高了班级整体实力, 我们要在高中三年一直实施下去。”

(二) 树立榜样, 激发欲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级中找出尖子生与后进生签订师徒挂钩协议, 使每个后进生都有依靠, 能及时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同时在期中、期末时对有成效的学生师徒给予表扬, 使后进生在其乐融融的氛围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整个班级的学业成绩得到大大提高。

(三) 班级内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

由于学生都有自守心理, 往往都是与同一层次同学交往比较多, 这就会在班级中造成分层现象。后进生们常常遭受“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的非议, 与优生交友, 往往不敢高攀;而一些优秀学生的交往范围也相对狭小, 班级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 不利于班级工作的很好开展。教师应充分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心理, 利用现有条件, 强化同学交往, 培养集体观念, 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自己是班级不可缺少的一员, 实现班级群体的优化。

四、运用批评效应, 强化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 教师要及时运用批评效应。选择合适批评场合, 在关键时刻批评, 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批评方式, 批评时给予更多的勉励, 让批评在理解、信任、关心和尊重的土壤里开放灿烂的花朵。如:有一名学生沉迷于电脑游戏, 偶有缺课, 家长也拿他没办法。一次, 他在网吧被学校老师逮到。第二天早自修, 我把他堵在教室门口, 一言不发, 只是用严肃的目光默默地盯着他看, 足足十分钟。他憋不住了, 主动开腔:“老师, 你怎么不批评我啊?”我说:“现在你又不是在网吧, 让我批评你什么啊?”事后, 这个学生对同学说:“如果当时老师骂我一顿, 我可能很快就忘记了, 可老师越是不吭声, 我心里想的就越多。也许我一生都不会忘记当时老师的那种眼神。”这种沉默式的无声批评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五、运用反馈效应, 实现师生互控

篇4:“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关键词】配套效应;心理平衡;班主任

18世纪法国有个哲学家叫丹尼斯·狄德罗。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图案高雅的酒红色睡袍。狄德罗非常喜欢,可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家里寻找感觉,总觉得家具颜色不对,地毯的针脚也粗得吓人。于是为了与睡袍配套,旧的东西先后更新,书房终于跟上了睡袍的档次,可他却觉得很不舒服,因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胁迫了”。后来,狄德罗把这种感觉写成一篇文章,题目是“与旧睡袍离别的痛苦”。

一、什么是心理配套效应

20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朱丽叶·施罗尔在《过度消费的美国人》一书中,把这种现象称作为“狄德罗效应”,亦称作“配套效应”。即,人在拥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后,不断配置与其相适应的物品,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人在潜意识中存在一种“搭配”倾向。一旦面临与潜意识中的“搭配”不一致的客观环境,就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我们如果穿上华丽的服饰,行走在陋室里会觉得不舒服。人为了达到心理平衡,不断地追求与初始阶段被更新的事物相“配套”的事物或行为,整个系统最终在这种对“配套”的追求下达到一个新水平下的新平衡。

二、相信我可以配得上华贵的“睡袍”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心理配套效应可以带来好的结果,也可以带来不好的结果,这取决于所参照的“睡袍”的价值。有价值的“睡袍”可以促使我们为了与之配套而产生一系列好的或者对我们成长有利的行为表现,例如,让孩子做家长或弟弟妹妹的“老师”,孩子为了像个老师的样,就可能认真学习知识,以便更好地传授知识,行为上也会尽量地起到表率的作用。再如“你衣服穿得这么干净,书为什么这么脏呢?”“你人长得这么漂亮,怎么不讲卫生呢?”“你的字写得这么好,要是学习能像字一样好该多好呀!”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很好地利用了心理配套效应。

在长期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对每一个新组建的班级发表的例行讲话里,都有这么一段:

“你们都经历了入学考试的筛选,这次入学考试对你们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水平做了全面的评估。因此,能够进入我的班级的,都是基础扎实、能力优秀或潜力巨大的成员。不仅如此,我对你们的档案做了考查,我相信被分到这个班里的,都是品行良好、为人正派的学生。你们过去的记录让我非常满意,我相信像我们这样一个由这样优秀的苗子组成的班级,一定会在将来的学习中创造出无数的惊喜!”

当遇到个别科目成绩优秀,但总体水平不均衡的“偏科生”时,我往往运用心理配套效应鼓励道:

“你看看你数学学得那么好,这表示你聪明,有悟性,那你想想,物理化学这样的副科能有什么问题呀!你现在只不过是缺少练习,投入的时间不够,或者是没有找到适当的方法。你要多和科任老师沟通,多和学得好的同学交流,老师相信你肯定能攻克这些小问题的!”

而在处理学生们的小毛病上,我也能如法炮制:

“老师读过你的作文,写得真的很好,很有水平!你想啊,这么好的一篇文章,再把字体写得漂亮一些,那可就完美啦!老师等着下一次你的进步哦!”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一次又一次地强调学生们之优秀,就是在给学生们贴上一个“优秀”的标签。由此,学生们形成的意识是:我是优秀的,是有潜力的;我是个好学生,应该能够做好。于是,为了与这种意识相“配套”,学生们努力地扮演自己心目中“优秀”的角色,并从一开始就相信:因为好的种子注定会收获好的果实,所以自己的努力也注定是有效的。当出于习惯而浮现以往的不良行为,或是自己在一次考试中,由于基础不牢而发挥不佳时,他们的心中便产生了强烈的不平衡感——我是一个好学生,而好学生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这种不平衡感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更加刻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最终在名义上和行为结果上实现了“配套”,也就最终成就了班主任对整个班级的成功管理。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批评时也要避免使用一些“意气用事”的话。教师一旦在批评中使用了太多定义性的话语,如“你这孩子真是不可救药了”、“我这辈子就没见过你这么没脑子的学生”、“人蠢没药医,你等着留级吧”之类的语言,让学生们形成了一种“我肯定不成了”的信念,从而引发其将自己的行为与这样的不良信念相配套的不利倾向,甚至破坏了其本来具备的一些良好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发展与教师工作本身,无疑都是非常不利的。

三、从一点一滴做起,送给“问题”学生一件好“睡袍”

从学生的成长过程看,无论是好的行为还是不良的习惯,都可以找到引起这一行为的一件“睡袍”。如果我们给孩子的是劣质的“睡袍”,那么,你就别想孩子的行为有多高尚。如果我们给孩子们的是有价值的“睡袍”,那么,孩子们会努力配之好的习惯。教师应为学生准备几件有价值的“睡袍”。

有一次,一个调皮捣蛋、不遵守班级纪律的学困生与某个品行、学习均较好的优秀生发生冲突或争吵,被我发现。按照学困生的“常规”认识和看法,自己必先挨批,必先受到呵斥,我必袒护优秀生。但是我却一反常规,采取“冷处理”,经过询问,搞清原委,分清是非,公正处理。结果这位学困生大为感动,一反常态,竞主动向我道歉认错;我则顺势利导,告诉该生:“其实你有很多优点,比如见义勇为、热爱劳动、具有很强的组织能力,像上次由你发起的篮球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这些老师都是看在眼里的,老师正在考虑让你来当咱们班的纪律班长呢!你回去想一想,看采用什么方法能把班级的纪律管理得更好,想出一个方案给我好吗?”这位同学回到班级,为了像个班长的样,一改原来的恶习,不仅遵守纪律、关心同学,把班级管理得很好,而且课堂上也变得很活跃,主动举手回答問题,不会的问题主动提问,结果成绩很快提高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首先为学生旧的配套的“常规”认识中注入与之冲突的不协调的因素,动摇其原有的认识体系,然后顺势抛给他一件优质的“睡袍”——当纪律班长,学生为了与这件优质的“睡袍”相配套,就会以新的行为体系替换原有的行为体系,从而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目的。

作为教师,你在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优质“睡袍”时,也要注意把握时机,适时处理。当你提供的“睡袍”使学生内心产生不愉快或者不信任的紧张体验时,要及时体察并予以淡化、化解。比如,当学生觉得你让他当纪律班长只是想让他收敛不良行为,而不是出于真正的信任时,他可能会出现抵触情绪。此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表达对学生的信任,“任何人都可能犯错误,但这只是代表过去。你很有组织能力,相信你会把班级管理得很好”。

参考文献:

篇5:心理效应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

主讲:张建伟

一、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在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影响较大,是交际心理中较重要的名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我们常说的“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这里就存在着首因效应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职等社交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效应,展示给人一种极好的形象,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这在社交活动中只是一种暂时的行为,更深层次的交往还需要您的硬件完备。这就需要你加强在谈吐、举止、修养、礼节等各方面的素质,不然则会导致另外一种效应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近因效应。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见面给人留下的印象,这个印象在对方的脑海中也会存留很长时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利用近因效应,在与朋友分别明,给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会在他的心中美化起来。有可能这种美化将会影响你的生活,因为,你有可能成为一种“光环”人物,这就是光环效应。

三、光环效应

当你对某个人有好感后,就会很难感觉到他的缺点存在,就像有一种光环在围绕着他,你的这种心理就是光环效应。“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恋的时候,很难找到对方的缺点,认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对的,就连别人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对方看来也是无所谓,这就是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在这种心理作用下,你很难分辨出好与坏、真与伪,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们在社交过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具备一定的设防意识,即人的设防心理。

四、定势效应

请看这样一个问题: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这一问题,在100名被试中只有两人答对!后来对一个三口之家问这个问题,父母没答对,孩子却很快答了出来:“局长是个女的,吵架的一个是局长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个是局长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对如此简单的问题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这就是定势效应:按照成人的经验,公安局长应该是男的,从男局长这个心理定势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没有这方面的经验,也就没有心理定势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确答案。心理定势指的是对某一特定活动的准备状态,它可以使我们在从事某些活动时能够相当熟

练,甚至达到自动化,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同时,心理定势的存在也会束缚我们的思维,使我们只用常规方法去解决问题,而不求用其他“捷径”突破,因而也会给解决问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文章开头的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仅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会出现定势效应,在认识他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受心理定势的影响。苏联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关于“心理定势”的实验:研究者向参加实验的两组大学生出示同一张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组学生说:这个人是一个怙恶不悛的罪犯;对第二组学生却说:这个人是一位大科学家。然后他让两组学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这个人的相貌。第一组学生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他内心充满仇恨,突出的下巴证明他沿着犯罪道路顽固到底的决心„„第二组的描述是:深陷的双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认识道路上克服困难的意志„„对同一个人的评价,仅仅因为先前得到的关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有如此戏剧性的差距,可见心理定势对人们认识过程的巨大影响!

五、第一印象效应

篇6:“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2009-05-05 11:10:15 来源: 作者:刘蕾 “皮格马利翁效应”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所产生的积极效果,但是在部队中,尤其是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官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样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

一、“皮格马利翁”效应及其理论机制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的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这个神话故事在心理学中演化成著名的期望效应,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比如干部同战士、上级同下属、恋爱中的男女朋友)对于个体的由衷赞赏和认可,会极大的提升个体的自信心,个体会努力朝着优于一般表现的方向发展。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布生亲自实践了这个著名的期望效应。他们来到一所小学,他俩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三个班,在这十八个班的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俩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有些在老师意料之中,有些却不在,有些甚至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说:请注意,我讲的是发展,而非现在的情况,于是老师们从内心接受了这份名单,罗森塔尔叮嘱老师不要把名单外传,只准教师自己知道,否则就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等等,八个月后,他们来到这所学校,对十八个班进行复试,结果他们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很融洽。

其实,罗森塔尔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抽取的,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老师对这些学生独特的关注和期望,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使他们变的更加自信、自爱、自尊、自强,变的更加幸福快乐,更加奋发向上,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可见,造成优生和差生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对学生期望值的大小。实际上,在部队特别是在基层部队,很多很多工作不积极,不服从管理的战士,甚至一些“刺头兵”,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服从管理,工作不积极主动,有些战士刚升入伍时时的各项业务、工作积极性可能还很优秀,可是由于长期不受中队干部重视,不被领导关注,渐渐丧失工作、训练积极性;有些学生原来在家中是独生子女,深受父母和家人的宠爱,可是在部队里却不一定会受领导重视和关注,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很多本来很有潜力的地、战士开始自暴自弃,自信心渐渐减退,于是,这些战士开始懒散、工作不积极,甚至不服从管理,与班长、中队干部“对着干”。这种现象给部队管理带来,但同时也在启示着我们:带兵人尤其是基层政工干部要密切关注每一名官兵、尊重每一名官兵、爱护每一名官兵,给予每个官兵积极的期望,不要轻易的给干部、战士定性,不能够只关注训练成绩好的业务“尖子”,而忽视后进战士,更不能歧视业务差、表现不好的战士。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基层部队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以前,人们常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狭隘地理解为中小学老师的期望对学生成绩的影响,笔者认为,部队尤其是基层部队对官兵的关注和期望同样会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而且在基层部队思政工作中正确的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会对官兵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当前我国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普及和经济成分、经济利益、社会生活、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就业岗位的多样化,强烈影响着社会生活,不仅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生活,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强烈地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形态,猛烈地冲击着部队官兵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公安消防部队始终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社会负面因素的干扰,面对“灯红酒绿”的诱惑,面对消防执法中金钱、物质的考验,在部队内部也存在着事故多发等问题,这些方面都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严峻考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目前,全国各级消防部队都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学一个重要现象――“皮格马利翁效应”在部队思想教育中运用,将会对官兵道德品质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为人处世的方式等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途径和方法

1、尊重战士,积极鼓励

显然,各级带兵人一般都比较喜欢或器重业务成绩好,在部队表现突出,能力较强的战士,因为这些“优秀士兵”在训练、学习、活动方面容易出成绩,可以给部队争荣誉,拿成绩,于是,基层大中队干部会给予这些战士更多的关爱,即使这些战士犯些小错误,只要不是原则性错误,领导干部一般都很“护犊”。但是,对于那些没有关系、训练成绩平平,甚至经常调皮捣蛋、不服从管理的战士,管理干部动辄批评、写检讨甚至辱骂。笔者在基层部队调研中了解到,某个中队士官中有个“刺头兵”,经常不按时起床出操,学习、训练不积极主动,甚至找借口不参加操课。前后两任中队指导员对这个“刺头兵”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态度:一种是对这个战士进行批评,在会上点名,甚至要给予纪律处分。另一种则是告诉这个战士,在领导的印象中,他一直还是以前那个刻苦认真的好战士,领导一直对他寄予很高的期望,即使现在这样,仍然相信你有能力克制自己。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对战士的转化起着截然不同的效果,结果发现:用第一种方式教育战士,该战士依然我行我素,没有改变。而第二种积极期望的方式教育战士,该战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中队一日秩序。目前,该“刺头兵”已成为中队“尖子兵”。

从以上这个“刺头兵”转变的事例,我们可以看出:用积极期望的方式教育战士,会使战士的内心产生一种负罪感,领导的关注和期望使得战士害怕辜负领导的一片好心,这种期望就象是戴在战士头上的“紧箍咒”,时刻在提醒着战士,于是,当他再次想不起床出操的时候,他会意识到如果领导发现他再次不出操会非常失望,战士很难承受这种心理压力;而用第二种方式教育的战士则坦言,反正领导也不对他抱什么希望了,在领导眼里他就是个不想好的战士,所以,战士也就无所谓了,干脆破罐子破摔。

由此可见,在对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政工干部“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同样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当一些官兵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形成偏差的时候政工干部要积极的面对战士,要给予战士积极的鼓励,促使战士内心形成积极的动力,努力地改正自己的错误,朝着正确的方面前进。当战士面临人生的困难和挫折时,也不要一味地责备战士,而应该用积极的、鼓励的语言帮助战士树立战胜挫折和困难的勇气、信心。

2、关注战士,平等对待

部队的教育历来注重整体效应,但随着时代发展,部队士官制度改革,合同制消防员、消防文职雇员招收到部队,使部队成分形成了多元化,这就要求部队政工干部的教育要关注官兵个体的平等发展,时刻关注每一个官兵包括合同制消防员和消防文职雇员的思想动态,经常和官兵谈心交流,仔细观察每个官兵思想活动的细微变化,及时纠正官兵思想活动中的出现的偏差,努力地帮助官兵改正自己的错误,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战士是一个发展中的个体,每个战士个体之间都存在差异,对待具有个体差异的战士,应该一视同仁,针对个体之间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忽视那些所谓的“后进兵”,不但不能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反而使越来越差。战士尤其义务兵和一级士官,由于处在身心发展的渐趋成熟阶段,他们的自省自律意识并不强,如果企图通过给战士以自省自律的方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是不现实的。可见,基层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后进兵”的转化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3、热爱战士,积极评价

篇7:“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读:

内容导

班主任是班级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想搞好班级全面工作,除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艺术运用水平。班主任善于运用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教育学生,往往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教育的语言艺术运用

表扬是班主任利用语言对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行为进行肯定的过程。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表扬时,要正确地选择和运用表扬的方式策略教学论文,不断提高表扬教育的语言艺术,使受表扬者再接再厉不断进取。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表扬应做到以下一些:

1.表扬时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

由于表扬标志着班主任对一种思想行为的肯定、估价,反映着班主任的论述水准、认识水平,又标志着学生今后言行所应有的尺度、标准,对学生今后的思想行为将会产生主要的和长远的影响。所以班主任的表扬要与其真实的体现相称,如果言过其实,夸奖过分,就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表扬学生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言语要讲究分寸,既不要人为地拔高,掺水使假,也不要言辞吝啬,蜻蜓点水。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虚伪感、不平感、和不安感。表扬要摆事论理,既有具体实在的内容,又有理性的浅析。这样,既能使受表扬的人认识自己行动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受到鼓励,又能使其他同学学生知人知事又明理。表扬过多或过分,都会适得其反。过于频繁的表扬,会降低表扬的价值,使得学生觉得唾手可得而不再珍惜。这时候学生对于表扬,往往会失去敏感性。另外,在一味的赞扬声中长大的孩子,往往会缺少耐挫力。因此,要把握和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好表扬的密度,不能频繁地进行,过多过滥的表扬只能降低表扬的效能。

2.表扬时要抓住时机,灵活多样

要运用好表扬这一教育手段,就要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才能叫“及时”正如打仗要抓“天时”、抓“战机”。如当学生做了好事或学习有了进步,他们需要班主任在其他同学面前给于自己表扬,这时他们的心情就像考试后急于知道自己的分数一样迫切,情感的大门完全向班主任敞开。班主任善于利用,及时表扬,就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时机。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要了解学生。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与学生打成一片。还要有一种职业的敏感性,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很小的地方。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优点,及时予以表扬,肯定他们的成绩与进步,这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班主任还要注意以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对于有较强自尊心、上进心,各方面体现较好,而且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要采用用语公正、客观、振奋人心的“荣誉式表扬”;对于怯懦、缺乏自信而试探性心理较显著的学生,应采用用语肯定、热情的“契机式表扬”。或当面表扬或背后表扬,或口头表扬或书面表扬,或点名表扬或点事表扬,或班会表扬或家访表扬。这样表扬就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3.表扬时要公平合理,以面促点

班主任的表扬要面向全体学生,既公平合理又具有广泛性。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班主任的表扬不能只限于班级中的部分学生,而要面向全体。班主任如果只经常表扬几个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的进步,会使学生感到班主任偏爱,造成同学之间的妒忌,不服气,而影响班级的凝聚力。进步和表扬并不是优秀学生的专利。后进生也有要求进步,受到表扬的需要,有时这种需要甚至比优秀学生更强烈,教师亲切的话语、信任的目光,能给与他们巨大的鼓励。这样,才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班主任的认可,通过表扬的面来带到班级工作的点,形成良好的师生交流氛围,增强班级凝聚力。

二、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批评教育的语言艺术运用

批评是班主任运用语言来否定、抑制和纠正学生的某种错误行为的过程。作为班主任,高明、机巧、妥贴的语言更受学生欢迎,这种语言不仅能达“逆耳忠言”之效,而且让人如坐春风、豁然开朗。在批评学生时,要含有肯定和鼓励的意思,要让他感到你批评他,正是因为对他满怀信心,对他有更高的希望,以而激起他奋发向上的勇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批评教育要有艺术性,应注意以下一些。

1.要态度诚恳、与人为善

在批评过程中,一定要有强烈的团结学生,教育学生的情感,有诚恳的与人为善的愿望。批评学生,必须是真心实意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这样说出来的话学生才易于接受。批评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心和关切,以而真正敞开心扉与教师进行交流。以平等的态度,以关怀爱护的口气,诚心诚意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对缺点和错误,既不能夸大,也不缩小,不但要明确指出错在什么地方,还要帮助找出改善策略教学论文,使学生改正自己的错误。

2.要长于说理、利于疏导

首先,应多用肯定、启发、开导的语言和语气,最好不用或少用“不准”、“不对”、“不能”、“不要”等否定式语言,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独立浅析理由、解决理由的能力。其次,要有理、有节、有度。要摆事实、讲道理,入情入理,以理服人,要正面引导,多加勉励;要注意分寸、富有余地,不能讽刺挖苦、随意责骂。

3.要和风细雨,灵活多样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性格,有针对性地提出理由,把批评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让他们自己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自我觉悟、自己改正。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时要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批评时可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比较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促其自我反省。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批评时要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对于善于深思小学英语教学论文、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批评时可以用提问的方式传递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

篇8:“蝴蝶效应”在幼儿园班级家长工作中的运用

众所周知, 中职学生正值青春期, 这是人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 也是产生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指出的那样, “正处于人生中的疾风怒涛时期”。因此, 班主任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活动, 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同时, 塑造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健康的人格。

一南风效应:宽容也是一种力量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 北风与南风打赌, 看谁的力量更强大, 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越刮越猛, 行人却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吹拂, 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 就是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要, 使人的行为变为自觉, 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 满足自我需要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南风效应。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学生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中职学生似乎特别容易犯错误, 有的甚至犯重复的错误。如何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南风效应运用到教育实践中, 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和关心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 多注意解决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特别是性格正发生变化的青少年,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育者给予的温暖并以此来激励自己进步, 改变错误, 端正人生态度。

教师的宽容会使学生感受到一份关爱与抚慰, 所起到的效果远远甚于惩罚。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说过:“人有两颗心, 一颗心用来流血, 一颗心用来宽容。”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也这样说:“智慧的艺术就是懂得该宽容什么的艺术。”陶行知曾用“四块糖果”的故事昭示了宽容的真谛。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 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懂得宽容的教师才懂得教育。宽容是一种温柔的力量, 它可以穿透人的心灵。优秀的教师都善于以自己的宽容走近学生, 走进学生的内心, 变成学生心目中可亲、可近、可以推心置腹的人, 从而顺利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他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相信学生都有一颗向上、向善的心, 在情感上尊重、关心学生, 在行为上激励、焕发学生, 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措施, 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一般来说, 学生犯了错误, 大多数都会后悔, 希望得到宽容、谅解。有些学生只要教师拉一拉, 就能转变过来。如果稍一不慎, 推一推, 或不注意方法, 就能毁了一个孩子。经常可以看到许多活泼好动, 虽有些毛病, 但浑身上下充满灵气的学生被“严师”训教之后, “效果”显著, 这些学生变得温顺安静了, 由“敢想敢说敢做”变得“叫我说什么就说什么, 不让做的事不做”, 或干脆“做了也不让你知道”。其实, 教师把活泼变得安静, 把学生个性的东西“压榨”成了共性的东西, 这种教育方法就像寒冷的北风一样, 抑制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阻碍了学生智能的提高, 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热炉效应: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一般情况下, 我们教育学生都讲究“晓之于理, 动之以情”, 这种“温情攻势”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倘若总能这样, 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我们都知道, 说服教育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有一些学生或不可理喻, 或阳奉阴违, 或干脆明目张胆、屡教屡犯, 在说服教育收效甚微或根本无效的情况下, 那我们就必须遵循热炉效应。

西方管理学家将惩罚原则称之为“热炉效应”。每个企业都有相应的规章制度, 明确规定企业中的任何人触犯规章制度都要受到惩处。“热炉”则形象地阐述了惩处原则:

第一, 警告性原则:热炉火红, 不用手去摸也知道炉子是热的, 是会灼伤人的。企业领导要经常对下属进行规章制度教育, 以示警告。

第二, 一致性原则:每当你碰到热炉, 肯定会被火灼伤。说和做是一致的, 说到就会做到。也就是说, 只要触犯规章制度, 就一定会受到惩处。

第三, 即时性原则:当你碰到热炉时, 立即就被灼伤。惩处必须在错误行为发生后立即进行, 决不能拖泥带水, 决不能有时间差, 以更达到及时改正错误行为的目的。

第四, 公平性原则:不管是谁碰到热炉, 都会被灼伤。不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下属, 只要触犯企业的规章制度, 都要受到惩处。在企业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笔者认为, “热炉效应”非常适用于当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校规校纪就应是个“热炉”, 每个人都会得到告诫:炉子是火热的。要是有人一定要用手去试试这炉子到底有多烫, 那对不起, 手上准会烫出几个大泡来, “炉子”不会因为你身份特殊或者是第一次而不烫你。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惩罚就是为了更好的教育, 并不排斥人文关怀, 正像伟人所言的“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

由此反思我们许多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 有时候显然有悖于“热炉效应”。不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得到过多、过度的“保护”, 导致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依然无视校规校纪的存在, 我行我素, 而学校相关部门出于各种因素的考虑, 对一部分学生常常手下留情, 这就在客观上加大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的难度, 也损害了“人人平等”的公平性原则。

如果班主任事先已发出警告, 学生所犯的过错是原则性的, 那么, 笔者认为, 对违纪学生的处理, 就绝对不能手软, 这里的“不能手软”不是指冷酷、无情, 也不是要“一棍子打死”, 而是指公平、公正, 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从而更好地教育和管理全体学生。

三“南风效应”与“热炉效应”的综合运用

南风效应讲究的是说服与宽容, 而热炉效应则着重于纪律和惩罚。乍看之下, “南风”和“热炉”似乎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其实, 两者可以是一种辩证的统一,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就应将南风效应和热炉效应完美地结合起来。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 是采取南风效应还是热炉效应, 这不是随机的, 更不是看你教师的心情, 这其中有必须遵循的原则。

第一, 班主任处理问题时, 以“南风”为主, “热炉”为辅。凡可以批评教育的, 尽量不用纪律处理, “热炉”是学校和教师的“必杀技”, 非到万不得已而不用。我们教育学生都讲究“晓之于理, 动之以情”, 这种“温情攻势”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效果, 倘若总能这样, 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但我们都知道, 说服教育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 有一些学生或不可理喻、阳奉阴违、明目张胆、屡教屡犯, 在说服教育收效甚微或根本无效的情况下, 那我们就必须遵循热炉效应。

第二, 学生犯错的性质, 决定着我们的处理方式。学生犯错, 我们必须判断这种错误是属于个性张扬, 是纯粹的恶作剧, 还是处心积虑、恶意所为。譬如说学生之间的打架, 开始时玩耍, 后来发生打斗, 只要后果不严重, 批评教育即可;但若是因为敲诈勒索而聚众斗殴, 那事件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不管后果如何, 都必须进行严肃处理。这种处罚是“当头棒喝”, 但应避免“一棍子打死”。处理过后, 更要多多地关注学生的情绪。处罚, 是一剂苦药, 包含了教师望生成材的良苦用心和无奈心情。但这苦心并不一定能为学生所理解, 怨恨、误解、抵触等消极情绪会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 关注批评的后续效应。

第三, 我们的处理方式, 还取决于学生犯错后的态度。教师和学生交流时, 要明确学生认错的态度, 学生是诉苦还是狡辩, 是遮遮掩掩还是开诚布公, 这些也决定了我们采取何种处理方式和手段。态度决定行动, 唯有真诚认错, 才能真正地改过, 奋发向上。

第四, 处罚学生, 必须做到对事不对人。处罚应该与特定的过错相联系, 而不应与违犯者的人格特征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 处罚应指向学生所做的行为而不是学生自身。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学生, 特别是后进生。同样是上课迟到, 班干部迟到了, 教师就当没事发生;后进生迟到了, 你就对他横加指责, 罪加一等。记住, 你所处罚的是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 而不是个体。

四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学生的社会化、人格化、个性化的全面彰显, 中职学校班主任肩头的担子显得越来越重。“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好习惯是培养的, 但坏习惯同样也需要时间来改变。教育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像“南风”那样关爱学生的同时, 也必须祭起“热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震慑。笔者相信, 只要我们施教得法, 走进学生的内心, 我们的学生将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中, 茁壮成长, 走出青春的雨季, 走向人生的绿洲。

摘要: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班主任工作更是一门心灵的艺术。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困惑期, 班主任在批评教育学生时, 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 引导其积极的心理活动。文章对南风效应和热炉效应等心理效应的概念、作用及其对德育的意义作了系统地阐述, 指出我们如何将南风效应与热炉效应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使班级管理工作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南风效应,热炉效应,中职学生,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奚一琴.班主任不可不知的管理效应[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2

[2]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百句心理学励志名言下一篇:耐磨混凝土地面的应用与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