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2024-04-16

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共8篇)

篇1: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读《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有感

我们学校从这个学期开始,组织青年教师品读这本《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以促进有效教学。课堂观察,作为青年教师从教的基本功和必备技能,有助于我们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课堂观察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我平时对课堂观察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熟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态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增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课堂观察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目的,直接从课堂上搜集资料,并根据资料作相应分析、研究。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增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构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多教师为听评课而听评课。把听评课当作任务来做,教师听评课不是主动的为了本身专业发展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愿望,而是迫不得已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参与听评课的老师在发言时,要么大而全,要么过于客套,要么由专家或教研员把课堂变成了一言堂。

这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老师往往没有什么准备,大部分人都是夹着一本听课笔记本外带一支笔就进了课堂。很多教师在听课前没有预先和老师联系熟悉课程内容,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往往关注老师多一些,关注学生却很少。在提出听课意见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的套话、大话多,空洞而且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改进方法。很少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一个细节展开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

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活动不是为了鉴别或者改造被听课人的课堂,而是为了通过课堂观察活动提高上课人和听课人的课堂教学能力,以此再提高教学水平。课堂观察首先要努力发现被听课人的优点,并向讲课人询问产生这些长处的原因,以此来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的过程。作为青年教师,要更加了解听评课的重要性,平时积极听课,听不同人的课,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同时,平时要注意反思总结,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课堂观察是门综合、全面、讲求方法的一门有效策略。

篇2: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假期里,我利用闲暇仔细阅读了《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组织老师进行课堂观察促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我对课堂观察了解不多,读完这本书,我对课堂观察的课堂研究方法有了更新的认识,也有一些感悟。传统的听评课,老师往往没有什么准备,大部分人都是夹着一本听课笔记本外带一支笔就进了课堂。没有预先和老师联系熟悉课程内容,也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听课过程中听课老师往往关注老师多一些,关注学生却很少。在提出听课意见的时候也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说的套话、大话多,空洞而且没有理论依据,更没有改进方法。很少老师会针对课堂的某一个细节展开评课。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要求老师把思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有准备得走入课堂进行观摩。要听别人的课首先要做好听课的准备,而准备中,除了熟悉课程内容,了解学生状况等,确定正确的课堂听课理念是最重要的,要选择好课堂观察点,有效听课。比如:是观察学生课堂参与度还是观察小组活动效应;观察老师课堂时间分配还是课堂活动是否面向全体等。在评课时,老师要用依据说话,用理论说话。通过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认识并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比如着眼于学生投入状态来评课。学生课堂投入状态可从手、口、眼多方面反映出来,所以站在这个观察点的听课老师一定要坐在学生前方观察。老师课堂观察时,可以从某一个环节或者某一个问题入手,观察老师是怎么做的,或者老师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参与的,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

另外,我们走进别人的课堂可能会发现值得借鉴的长处,也可能会发现一些不足。那么老师在经历了课堂过程,走出别人的课堂之后就要反思,这堂课我学到了什么,我的课堂以后要注意什么。以此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课堂。

篇3: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一、校本教研现状

目前, 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和内容是听课、评课。据笔者观察, 教师的听课、评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弊端:

(一) 听课目的缺失

一般而言, 听评课前应明确“要解决怎样的教学问题”“听课班级学情怎样”等问题。试想, 不带问题进入课堂听课, 不了解所听班级学生的学情, 怎么把握授课教师在教法、学法选择上的意图?教师听课如果不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 人在课堂而心不在, 缺乏主动提高自身业务的内驱力, 最终只能导致后续评课的苍白。缺乏听课目的的校本教研, 不利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二) 听课能力缺失

青年教师听课时, 多数是完成规定的听课任务, 往往随意参与听课, 听听了事。有的青年教师临时抱佛脚, 在学校检查前突击性地听几节课, 甚至找同事抄一下听课记录。究竟听的深度怎样、效果如何, 他们很少去反思。很少有青年教师带着具体的教学问题来听, 听课过程中多数也是记录授课教师的板书、教学内容和过程, 没有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需要思考和有争议的教学问题带入课堂, 缺少发现问题的能力, 缺乏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

(三) 评课能力缺失

评课形式化、表面化是校本教研的通病。在评课时经常会出现以下情况:第一个人说了“好”, 后面几乎都是讲好话的, 很少有教师会提出教学中真正有价值的、实质性的意见, 致使评课流于形式。领导在场时, 年轻教师总是你推我让, 尽量保持缄默, 生怕说多了说错了有碍面子、有失面子。或者评课由教研组长把持, 评课成了“一言堂”, 多数青年教师没有参与其中, 没有利用教研组的力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走向“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在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中, 笔者发现, 丽水市中学教师年轻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35岁以下的高中教师所占的比例为56.45%。加强青年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 提高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 多角度增加青年教师经验积累的机会, 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具有一定教学机智的行家, 已成为丽水市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据调查, 青年教师教学中亟需提高的是教学研究能力、信息加工能力以及随机应变能力, 而影响这些能力提高的因素是有效教研机会的缺乏, 这反映了青年教师对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具有迫切的需求。丽水市“十二五”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制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年轻教师专业发展的常见途径中使用频率最大的是与同伴交流 (57%) , 其次是自我反思 (18%) 与网络咨询 (16%) 。年轻教师认为对他们帮助最大的教研活动是专家与名师指导课堂教学 (49%) , 其次是同事之间的交流 (32%) 。”因为专家和名师的传授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所以接触机会最多、相互最为了解的同事之间的交流就显得异常重要。

要改变目前校本教研效果不佳的现状, 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课堂观察”, 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 凭借自身感官 (如眼、耳等) 以及有关辅助工具 (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 , 直接或间接 (主要是直接) 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 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1]开展“课堂观察”的听评课, 青年教师首先要选定观察视角, 并携带问题贯穿整节课。其次, 青年教师要学会选择观察工具或修改观察工具。再次, 青年教师在听课过程中, 要借鉴“课堂观察”策略, 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最后, 青年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增强评课能力。

(一) 选定“课堂观察”视角, 携带问题贯穿课堂

“课堂观察”共分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每个维度均有五个视角, 如图1所示。[2]

首先, “课堂观察”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课堂的宏观观察涉及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方面;微观观察涉及提问次数及人数、每次学生活动时间、表扬学生的次数和方式、课上巡视的路线和关注面、多媒体使用的时间等。青年教师首先应该注重从宏观上把握课堂, 关注授课者是否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落实, 继而才能对课堂教学的研究逐步推向微观层面。

其次, “课堂观察”的对象范围广, 既包括教师、学生, 也包括环境、资源, 还包括各种要素的融合。如果一次“课堂观察”涉及所有对象, 会让青年教师无所适从。所以在刚开展“课堂观察”时, 可对青年教师提一到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等他们能有效分析并解决之后, 再逐步向综合性问题推进。

最后, “课堂观察”既有对师生行为的观察, 又有对课堂文化的感受和思考。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有效的课堂活动的组织、规范的课堂教学行为是最基本的, 而通过“课堂观察”, 青年教师对“看得见”的部分会有较深刻的感受。因此, 青年教师的“课堂观察”要从“看得见”的课堂行为入手, 逐步向“看不见”的课堂文化推进。

(二) 选定“课堂观察”工具,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课堂观察, 需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如何选择观察工具?首先, 教师要考虑的因素是观察点, 如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生活动的类型、教学组织、设备使用、资源开发等。其次要考虑的是观察者自身的特征, 如观察者的视力、反映能力、判断能力、记录能力和记忆能力等。最后要考虑的是观察条件, 如观察“课堂对话的效度”。青年教师除了要有快速记录能力外, 还需备有音像记录设备。若现有的观察工具与所观察的课堂针对性不够, 教师还需在现有观察工具的基础上作适当修改。不管是选择现有的观察工具还是修改观察工具, 教师都必须在听课前做好准备, 尤其是修改观察工具时, 必须依靠团队的力量。

(三) 借鉴“课堂观察”策略, 增强听评课的针对性

“课堂观察”的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课前会议阶段、课中观察阶段、课后反思阶段。课前会议阶段主要是听取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这样可以保证青年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参悟其教学设计, 并构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此阶段还要明确观察的主要目的以及每个人的观察任务。课中观察阶段是观察教师根据自身任务运用量表进行观察、记录的过程。观察教师选择的座位、记录的方法都会影响到观察的效果。在某些课上, 观察教师不应该固定在某一个位置上, 而要适时而动, 变换观察角度, 这样才能对课堂有个客观的认识。除了传统的纸笔记录之外, 也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记录课堂, 如拍摄录像。课后反思阶段包括以下内容:听一听开课教师的教后感和学生的学习心得, 整理好课堂观察记录, 通过分析撰写观察报告。青年教师还可结合自己听课前的教学设计, 与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比较, 点评得失, 撰写听课反思。观察报告的撰写要有目的性, 需指向某一现象或课前想要解决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 突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信息。写观察体会、观察报告以及听课反思, 可以极大地推动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 培养他们的反思能力。学校应从制度层面对青年教师的反思活动作具体规定, 如要求他们每学期写一定量的课堂教学反思等。教师内在的自主发展动力和外在的学校制度保障有助于共同推动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 储备理论, 增强评课能力

特级教师刘可钦曾说:“用研究的眼光去看待每一节课, 目的不是去区分好中差, 而是通过评课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实践。”可见评课在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就要求评课的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 而储备教育教学理论、丰富思想内涵是培养青年教师评课能力的前提。学校应多开展教育教学理论讲座, 或利用备课组这个平台, 形成浓郁的教研氛围, 以打开青年教师的教学思路, 培养他们的学科敏锐性, 让他们站得高些、看得远些, 底蕴和内涵更丰富些。同时, 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恰当引领, 教给他们评课方法, 多提供名师评课案例, 让他们真正明白一堂课评什么、怎么评。

“课堂观察”是一种需要教师合作开展的研究方法, 观察教师之间既要有分工, 又要有合作。它能在改进授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 使每一位参与观察的教师都得到发展, 有利于营造学校教研组研修氛围, 凸显校本教研的作用,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江林.基于合作体的课堂观察:教研组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9 (2) .

篇4:走向专业听评课的几点思考

课堂观察是教师获得实践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教师用以搜集学生资料、分析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了解教学与学习行为的基本途径。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研究的问题:

教师课堂研究的问题往往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它们并不一定能吸引较大的研究课题的注意,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实践来说就显得很重要,比如说在课堂中有如下的问题可以研究:教师和学生在课题上各自该做些什么?他们如何度过课堂的时间?课堂中发生了哪种互动,谁跟谁说话,说些什么?教师如何管理班级,课堂的规则是什么,他们如何管理学习材料,时间、空间、学生行为以及他们自己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什么,他们从事什么学习任务,投入的程度和成功的程度如何?从学生的观点来看,一个学校日或一节课是什么样的,个人或小组在学校教育之外还有什么相关的学习活动?对学习能力超常的学生以及学习困难的学生有什么特别的措施?相同的主题是怎样教给不同年龄的团体?课堂中像这类值得探究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可以作专门的研究,也可以成为某一研究的焦点,可以作为偶然性的研究,也可作为日常长期的研究。

课后会议着重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被观察者进行课后反思,主要围绕下列问题展开。(1)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了吗?(2)谈谈各种主要教学行为的有效性?(3)谈谈有无偏离自己的教案。

二是观察者简要报告观察结果。由于课后会议时间有限,这个阶段应遵循四个原则。一要简明,观察者的报告应有全景式说明,但应杜绝漫谈式发言,应抓住核心说明几个主要的结论。二要有证据,观察者发言必须立足于观察到的证据,再作必要的推论,杜绝即席式发挥。三要有回应,被观察者与观察者,或观察者与观察者间的必要回应是必需的。四要避免重复,各观察者的发言要避免重复性的阐述。

三是形成几点结论和行为改进的具体建议。结论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成功之处,即本课中值得肯定的做法;二是个人特色,即基于被观察者本人的实际情况,挖掘个人特色,逐步澄清该教师的教学风格;三是存在问题,即根据本课的主要问题,基于被观察者的特征和现有的教学资源,提出几点明确的改进建议。然后,如有可能,再进行跟踪递进式观察。

评课在某种意义上并不仅仅依赖你在课堂上看到了什么,而是取决于你想到了什么,引发出哪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说,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是不确切的,不能仅局限于听,而应该是“观察”课,“观”是观看,是借助于感觉器官吸收外部信息;“察”是查明,是对借助于自己的思维所吸收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学会用眼睛思考。

学会用眼睛思考,其实就是借助于自己的双眼来思辨理想与现实之间差异的原因,寻找改进的策略,提出新的教学理想或假设,继续观察、分析和改进。它需凭借先进的理念和“移情”的心态,设身处地分析问题的性质和成因,检讨行为的失当和失误,诉说内心的感动和无奈,修正或提出进一步探究的设想,设计及其实践、体验的方式。

为了避免教师反思的主观和随意,改变单纯地以经验取代理论,片面强调经验对实践的作用和意义的传统评课方式。我们尝试在引用先进理念的同时,把教师引导学生达标的行为方式,学生达标的程度与现场观察记录的数据和素材加以联系,作为教师反思的主要依据。通过上课教师的自述,听课教师的评述和专业人员的评点,彼此启发,直接对话。其步骤一般为:

首先,由执教教师联系各项教学目标,对学生学习的达标程度作判断,举例佐证是完全达标、基本达标、还是部分达标。

接着,联系教案中的设计意图,举例分析预设的意图是否体现,自己是如何根据现场的变化,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及其方式,实际效果如何,因此给你带来哪些启示或困惑。

然后,由参与现场观察的教师按各自观察的内容陈述经整理、归纳所得的数据和素材,对照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凭借相关的数据或素材,就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学习的行为细节作归因分析,提出改进或优化的对策和建议。

课后的分析与反思实际上是听课的延续,也是备课和上课环节的进一步延伸,富有意义的课后分析会进一步提升教师备课的质量和上课的水平。然而,它需要以自我反省的方式,借助于同伴的“第三只眼”以现场收集的“证据”,站在客观的立场就事说理。

有效的评课并不在意对课本身的评价,而应鼓励教师,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体验;在分享经验中揭示教学的特点;通过专家的评点,感受探究带给自己的乐趣和因此引发的困惑。

有效的分析与反思,需要专家的介入和指导。对于研究,相比于教师,专业研究人员具有更为宽广和深刻的理论见识,他们的介入能使其近距离地感受教学,感受教师,从中获取经验和素材,更好地建立与教师对话的基础;通过对问题的理性剖析和专业咨询,消除教师对教学研究的神秘和偏见,激发教师深入和深层地思考。

总之,课堂观察在促进教师反思和研究自己的教学方面有着比较独特的作用,他能帮助教师提高对自己课堂行为的自觉意识,帮助教师改善自己的不良行为,强化有效的行为。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篇5: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作为教师,对于听评课并不陌生,在日常的教学中,既是教师的必修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必要手段,由此而引起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高度重视。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给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并要求各个教研组认真组织评课活动,以期促使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而应如何听评课,则一直是教师心中的一个盲点。如何引导教师听评课,对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也是很多领导干部心中的一个疑惑。现实中,学校规定每位老师每周或者每学期都要坚持听课多少节,至于效果就很难预料了。老师完成任务也罢,真正学习也罢,都会郑重其事地提着椅子、怀着课本去听课。至于听什么,如何听,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评课也是一样,同科老师往一块一凑,煞有其事,都是很正常的事,至于这节课的优缺点,老师们却大多只谈优点,至于缺点则讳莫如深了。个别组甚至在一起拉拉呱,说闲话。因为在他们心里,只要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就可以,听课、评课只是搞搞形式、摆摆样子罢了。想想我们老师,一学期听了很多课,但大多数老师只是简单记录一下教学环节,课堂反映,教学设计是否合理以及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教师评课方向不明确,而且教师听课关注更多的是教学设计和教师的课堂活动,对学生的学情则很少关注甚至忽略。

《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它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基于理论与实践对话的教学创新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它是华东师范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果之一。

书中列举了课堂观察框架,课堂观察的工具,从学生学习的纬度、教师教学纬度、课程性质纬度、课堂文化纬度四个方面详细列举。对教研组研究活动提供了内容基础,教研组可以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任务和规则开展日常性的观察活动,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然后规范地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助于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会更快。读来深受启迪,颇感获益匪浅,让我学到了很多新的听评课方法。教学底线、评课标准、观察点、观察量表等等,一个个崭新名词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听评课范式的创新,在我们感到新鲜的同时,也有了操作的方向,非常感谢崔教授及其合作团队的贡献,使我们对听评课有了新的审视,并在反思中逐步有了新的设想。

透过这本书,我意识到,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以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给我们确立了课堂观察的科学的流程。

即:(1)确立研究问题。课堂是一个复杂的教学空间,其中有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课程的呈现过程以及他们之间互动构建的课堂文化。无论哪一方面出了问题,都会影响教学质量。研究课堂实际上就是研究问题。作为课堂研究的问题,首先是真实的问题,是在这个教师执教的这个班级里目前发生的问题。其次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是若干个小问题中的核心问题,再次是能够研究的问题,是执教者和观察者的能力和水平足以驾驭的问题。

(2)选择观察焦点。研究问题确立以后,就要对问题在教师或学生那里的行为表现做出假设性判断。无论是执教者还是观察者,都有着大量的一般性的课堂教学经验,对问题可能的行为表现也有模糊的感觉。所谓选择观察焦点就是把这种感觉进一步思考澄清,假设问题与行为表现之间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并据此选择观察焦点。

(3)记录课堂行为。围绕观察焦点,运用记录表格,把课堂行为记录下来。要比较详细记下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开始、过程、结果是什么。尽可能地实事求是,不要主观猜想。

(4)作出分析推论。根据课堂记录,分析推论出问题所在,以证明假想的观察焦点和研究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使问题的细节得以裸露。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记录材料并不支持假想,也应该坦然承认。还要注意,分析推论不要过度。

(5)提出改进意见。所谓“改进意见”就是改进行为的意见。对教师来说,就是教学行为,对学生来说,就是学习行为。这里,淡化那些充实知识、提高技能、提升理念之类不着边际、不具有操作性的意见,也淡化那些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显效的意见。

透过这本书,我进一步意识到课堂观察的目的,对于自己来说,既然主动地走进了他人的课堂,当自己走出他人的课堂时,也就得问自己一句话:我在他人的课堂中得到了什么?这才是课堂观察最为根本的目的。对个人而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观察他人的课堂时,重要的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在反省自己的课堂时,重要的也是发现自己的课堂经验。意识到并自我肯定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是学习他人的课堂经验与拓展自己的课堂优势的前提。课堂教学是一项非常个性化的工作,这就意味着每一位教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课堂优势。只不过你的课堂优势可能多一点也可能少一点。你的课堂优势可能被别人认可也可能被别人否定而已。但是,没有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一无是处的,只不过我们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时,要么通过教师间的相互比较来进行,要么以你是否足以胜任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而不是尽力去发现属于你自己的课堂优势。在教师比较的过程中,只认为课堂优势多于他人的教师与课堂劣势少于他人的教师才是优秀的教师。在以课堂教学职责为标准来评价教师时,只认为课堂优势超过课堂教学要求与课堂劣势低于课堂教学要求,才是合格或者优秀的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听课是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会不会听课,如何通过听课指导教师提高课堂授课水平,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对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反思自己以往的听课,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效率低下”,“随意性较大”,往往评价不深入、不透彻、不到位,起不到良好的指导作用,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幼稚。读了《课堂观察》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拓宽了思维,更新了思路,明确了方向。在《课堂观察》这本书中,就如何改变听评课存在的问题,崔教授提出了三大转变:简单变复杂、对立变理解、业余变专业。崔教授指出,最重要的是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方式。要考虑个体、时间、空间、情境等多种因素,把小整体放到大整体中去思考。必须正视教学的复杂性,以发杂的思维和观点去看待教学活动。无论是听评课的动机、过程还是结果,都要主张多样性的统一,并且多样性之间必须要有必要的张力。

“还应该从对立思维改变为理解思维。”崔教授强调,参与听评课的人需要考虑以下三点:一是基于“现场”,要充分考虑时间、空间、资源等因素就此课论此课,不要作过多的类推或假设。二是要充分考虑教师本人的独特性,挖掘上课教师好的东西,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三是在评课时,谈到存在的问题,最好“体谅优先”,要有证据、有针对性、有建设性地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法。“除了在态度方面的改变外,最需要改变的就是“用业余的思维活方法处理专业的事情”。传统的听评课中,缺乏听评课的专门知识与技能,也缺乏专门的“听课人才”。其实,有了上课能力或研究能力,不等于就有了听评课的能力。崔教授建议,一是要注重对“听评课”的研究。二是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或培训。三是要明确听评课的主体应该是教师特别是同科教师,而不是谁都可以充当听评课者。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反思自己的听评课,往往是听的多,而研究少。缺乏应有的理论培训,能力不足。对于非专业学科涉猎少,把握不够。今后,应当在学习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加强对听评课的研究和探索,尤其是要学习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各学科的特点,掌握各学科的评价要求,从而在听评课中,观察到位、评价渗透、指导有力,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内涵发展。

篇6:浅谈如何有效的听评课

对于一节公开课,开课教师应以平常心坦诚地对待公开课一事,课前不需要刻意准备,其中包括不应过早通知学生,滥用媒体等等。其次,评课者切勿以一两个成功的特例、或者时下流行的教学模式为标准、去衡量他人公开课的成败。因为一节课的成败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衡量,某一个方面的特色不足以作为一个特定的模式去推广,注重实际、注重实效就可以了。其实只有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一节课才是一堂好课。我想如果真能以此标准来开课、评课,虚假化、形式化问题应该能得到改变。

篇7: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2010年12月10日我参加了我校“电子交互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的听评课活动,对电子交互白板应用于教学的功效、现状和问题有了一些观察和了解,对白板技术在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方面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回顾听评课的过程,在此我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 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电子交互白板是一种融合了现代电子技术的人、机交互智能平台,教师在白板上的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电磁感应反馈到计算机中,并投影在电子交互白板上,迅速实现人与白板、计算机、投影仪之间的信息交换。它的特点和功能在教学中能发挥以下6方面的作用。

1.方便教学,有效丰富了教学内容和信息量

在以往用课件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走到主控台前操作计算机,机械地把课件内容展示给学生,教学过程显得不流畅,学生往往不能像预想的那样,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师精心设计的活动环节中去,课堂教学似乎失去了活力的源头。而用电子白板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只需在白板地上点击需要的工具或图标,即可实现所需要的操作,且电子交互白板自身的界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书写板书的空白区域,教师可以当黑板使用,顺应了教师的讲课习惯,使得授课很自如。又由于电子交互白板系统与各种软件能很好地兼容,其自带资源库中存放有各学科的图片、活动挂图、音像资料、学科工具等,教师可以灵活方便地引用所需的信息资源和教学软件,极大地丰富了教学信息。

2. 活跃课堂,有利于教学方式多样化

以往的多媒体课件主要用于教学资料演示,那种预设的、高度结构化的课件在演示过程中只能进行有限的切换,无法进行更改和标识,学生参与度很低。而电子交互白板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调用需要的素材,随时在书写、标记和计算机操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根据需要灵活地进行编辑、组织、展示与控制,使教学的灵活性大大增加,学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练习和合作的机会,参与的积极性更多,参与的方式更加多样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和意识,也有利于回归富有活力的课堂。白板的视觉效果还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特点都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上的便利,促进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的形成。

3.重点强化,便于突破重难点

电子白板中的某些工具例如放大、批注、聚光灯、屏幕捕获等,可以对具体的细节内容进行放大、标注、聚光灯照射、截取图像等,引起学生关注,贴近教学需求。白板的拉幕

功能、隐藏功能可用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学生回答问题,从而使知识和概念在演示中更加清晰明了,拓展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充分调用电子白板的这些功能,可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对比、归纳、突出、梳理、回放等形式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

4.及时反馈,便于教师调控教学

电子交互白板,便于教师根据答题的正确率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个方面,是一种既客观又科学的手段。

5.可以方便地储存教学内容,便于教师反思、分享,学生回顾复习

电子交互白板可以将所有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储存起来,便于形成个性化的授课纪录,成为教师的重要课程资源,帮助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为今后的授课、反思提供参考。利用白板的回放功能,可对讲过的内容进行回顾复习,便于学生巩固以前的旧知识和内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在这些方面,参评老师进行了很多具体的实践和展示,体现出了良好的效果。例如一位化学教师在实验课上播放了一段实验录像,用白板工具捕捉了学生的操作错误,放大后让学生进行识别和纠正,并根据课堂需要随时对难点进行放大或聚光灯照射,很好的化解了难点,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一位数学教师很灵活地运用白板中的工具规范作图,并利用复制、拖拽功能将不同题设条件下的图形呈现在同一屏幕上进行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二.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在听课中,发现电子交互白板应用中有一些现象和问题,值得引起关注,进行必要的改观和调整。

1. 对白板的使用方式单调,缺乏对白板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在很多课堂上,教师大多是频繁使用书写、切换、拉幕、图形拖拽等少数几个功能,这与传统的黑板+挂图基本相当,并未体现出白板的独特优势。相反,屏幕频繁切换,教学内容显得琐碎零乱,很少有教师注重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回放,在学生脑海里很难留下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会弱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另外,白板的很多功能如聚光灯、放大镜、批注等工具在强化要点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有些课堂上,缺乏白板与其他软件的整合,例如,在理科课程的授课环节中,有些比较抽象难懂的、需要带领学生分析的科学过程,很有必要用FLASH、几何画板制作一个课件,在授课中进行无缝链接,生动形象地化解难点,但有的教师只用静止画面进行展示,大大削弱了效果。

2.对白板的使用时机有的不恰当,缺乏对时间和量的恰当把握

毋容置疑,课堂教学信息化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突破口,也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但无论技术多么先进,要与教学内容实现恰当结合,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功效,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观课中发现,有的课堂所用的白板技术手段与教学需要不适切,例如,课前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兴趣放一段视频似乎成了一种授课套路,但有的视频材料在引发问题意识方面作用不大,或与本节课的核心知识联系并不密切,不恰当的展示,会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找到教学内容与教学素材的切入点,使技术的使用更具有针对性。有的课堂从头到尾都在进行屏幕的频繁切换,完全摒弃了对传统黑板的适当使用,淡化了与其他教学方式的融合,学生关注白板的时间过长,不但引起视觉疲劳,而且很快从感觉新奇到单调乏味,并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3. 教学方式的转变流于形式,白板的功能发挥不充分

新课程提倡要进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目的是要改变以往教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探究、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在应用白板的教学中,有的教师过多的注重了白板内容的变换和展示,忽视了常年积累的课堂教学经验和技能的发挥,如教学内容的组织、课堂的管理、提问的策略等,忽视了有效的启发和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合作和互动更多的体现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邀请,学生到白板前操作。在有的难点内容上,也出现了教师一言堂的讲,学生无奈的听的场面,这使得白板未能真正发挥它的优势和作用。

三.对发挥电子白板应用潜能的几点思考

基于电子交互白板的特点和功能,国内外专家都指出:电子交互白板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实现中小学课堂教学信息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整合的有效且可行的主流技术”。要真正发挥电子交互白板的应用潜能,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广大教师付出很多努力。

1.提高电子交互白板的利用率

调查发现,电子交互白板尽管有清洁、方便、功能强大等优点,但利用率和普及率都还很低。更多的教师还是习惯于用传统的黑板上课,电子交互白板只是偶尔用一次,或者只在做课时使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很多教师还缺乏信息化教学的理念之外,另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娴熟的操作技术,有很多教师甚至还不会用,因此并没体会到电子交互白板技术应用于教学的优越性。根据经常使用电子交互白板的教师的体会,基于白板的备课几乎和传统课堂教学备课一样简单易行、快捷高效。很多时候,利用电子白板备课并不需要精雕细琢,教师也不必要每节课都预先准备课件,只需要把课堂中可能使用到的资源(图片、文本、视音频

等)归类放置到交互白板的资源库中,供课堂上课随机调用即可。这些单元内容的资源还可以服务于其他教师或者教师本人以后的教学,适合教师日常工作备课的需要。有一定电脑操作基础的教师一般经过短时间的学习和应用就能适应白板教学,而且使用电子交互白板时间越长、技术越熟练,对白板资源能利用的越好,也越能方便教师备课,节约教师时间。为了真正发挥电子交互白板在方便教师备课、提高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作用,我们应加强对教师进行电子交互白板的技术的培训,倡导教师积极学习和应用白板技术,深入挖掘白板的功能和使用潜能,努力使白板教学日常化,而不仅仅是在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课型中使用。

2. 教学设计中体现信息化意识和新的教学理念

无论采取什么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一节课的真正灵魂在还于能体现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设计,因此,要使电子交互白板能高效地应用于教学,关键还在于教师合理的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先根据新课标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取适合的素材创设教学情景,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有效的进行探究和合作交流。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设计使用白板的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将白板的不同功能应用于教学中。

篇8:50走向专业的听评课

因“类”而异, 确定听课形式

授课教师有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 也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有教坛新秀、骨干, 也有教学能手、名师;有活跃、豪放型, 也有内向、严肃型。他们类型不同, 各有差异。我们要因“类”而异, 确定听课形式, 促进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 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1.计划预约听课

所谓的计划预约听课, 是指学校有计划安排的听课和互听双方事先约定的听课。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和内向、严肃型老师最适宜这种听课形式。由于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刚走上工作岗位, 对课堂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因为校长的介入课堂听课, 必然产生紧张情绪。采用预约听课, 可以有效缓解他们的上课压力, 让他们有备而上, 最大限度减少课堂失真。内向、严肃型老师, 由于事先有预约, 他们课前就有充分的时间研读教材、钻研教法、精心备课, 上课的自信心会大增, 课堂教学水平就能达到最大限度的体现和发挥。

2.随机推门听课

随机推门听课, 是不打招呼的随机听课。教坛新秀、骨干、教学能手、名师及活跃、豪放型教师, 适宜这种听课形式。因为这些教师理念全新, 教学经验丰富, 驾驭课堂力强, 虽然有校长介入听课, 也能轻松驾驭课堂, 反应课堂教学实况;也是校长监控、把握学校教情第一手资料的有效手段, 有利于这类教师增强自制能力, 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艺。

校长进人课堂后, 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做到认真听、仔细看、勤记录、多思考, 不漫不经心, 不干扰课堂教学秩序,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让课堂教学以真实自然的面貌呈现。

因“类”而异的听课形式, 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和内向、严肃型老师, 随着听课次数的增多和交流频率的增加, 要逐步实现从“计划预约听课”到“随机推门听课”的过渡, 不断提高他们的课堂调控能力和教学机智。另外, 学校根据需要, 要适当增加教坛新秀、骨干、教学能手、名师及活跃、豪放型教师的预约听课, 为他们进一步成长搭建平台。

因“需”而异, 确立课堂教学观察点

校长听课有的是为解决课堂教学结症, 有的是为进行课堂教学研究, 有的是为选拔举荐课堂教学优胜者, 有的是为取得课堂教学真经。由于课堂观察的目的不同, 因而要因“需”而异, 科学确立观察点。

1.为解决课堂教学结症而进行的观察

如果校长为了解决教师的课堂教学问题而进行的教学诊断, 就要对结症的基本情况进行推测, 确立几个相应的观察点进行观察, 观察后再进行交流和会诊, 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建议。如, 解决教师经常拖堂问题。就从可能导致该教师拖堂的原因的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观察点:一是教学容量设计, 二是教学结构安排和节奏的把握, 三是生成性问题的处理, 四是学生的学习专注性、学习习惯、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 解决教师教学质量低下问题。就应从可能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下原因的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观察点:一是执教者学科知识素养, 二是执教者对文本的解读, 三是执教者对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把握, 四是教学方法的应用, 五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对这些观察点的观察和评估, 达到解决课堂教学结症, 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益的目的。

2.为进行课堂教学研究而进行的观察

为了进行某种教学实验研究, 校长就可以根据实验的干预因素和预期目标, 来确立明确简捷的观察点, 为今后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研究提供建设性建议。如, 对“导学案”的研究。就应依据“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是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 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 , 确立观察点, 即:导向、导忆、导法、导读、导问、导记、导思、导议、导听、导做、导练、导测等。评价“导学案”是否是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

3.为选拔举荐课堂教学优胜者而进行的观察

为了选拔一位教师参加某一教学竞赛, 校长就需要根据学科的特点, 从以下几个方面确立观察点:一是执教者的教学理念, 二是学科知识素养, 三是文本解读能力, 四是课堂结构的设计和把握能力, 五是语言表达能力, 六是课堂驾驭能力。这样, 通过综合评估选出的优胜者, 他们的综合能力强, 有能力在高一级竞赛评比中获胜。

4.为取得课堂教学真经而进行的观察

为了吸取经验成熟教师、名师和大师的教学经验, 校长就可以针对平时自己的教学实际, 结合执教者的教学特色, 依据整体性原则和重点性原则, 确定以下几个观察点:一是观察执教者对教材处理方法, 二是教者对课堂整体结构的把握, 三是教者对学生的调动启发, 四是教者对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和把握, 五是执教者的教学特色。听课时, 我们要及时记好个性化的听课记录;课后, 进行反思, 博采众长、消化吸收, 弥补自己教学缺失, 丰富自己教学艺术, 形成自己个性化教学风格。

因“人”而异, 选择评课方式

由于教师类型不同, 个性迥异, 评课就不能千篇一律, 要因“人”而异。

1.先扬后抑, 激励发展

对于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和内向、严肃型老师可采用先扬后抑的评价方法。即评课时先肯定教师的成功之处, 再指出不足之处 (以表扬为主, 指出不足为辅。但也不能夸大其词, 名不副实) , 然后提出改进的目标和希望。因为新教师对课堂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评价者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 明确课程理念,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钻研精神。内向、严肃型的教师, 由于他们本来就胆怯和要面子, 如果过多地指出不足, 易挫伤他们的自尊心, 会打击他们的教学积极性, 让他们丧失自信, 不利于他们的未来发展。

2.去粗取精, 促进提高

对于教坛新秀、骨干、教学能手、名师及活跃、豪放型教师, 校长在评课时, 不再将主要精力用于肯定什么、希望什么上, 而应该将评课的焦点放在教师的课堂有无与课改精神不相适应的旧观念、旧方法上。如果有, 就要及时指出不足, 让他们去粗取精, 去伪成真。让教师感觉到, 只要不违背课程改革的要求, 课怎么上可以由自己决定。

坚持“发展”, 把握评课原则

1.要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教学目标的落实最终是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评课要评教师的课堂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要评教师是否能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要评教师课堂是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要评教师的课堂是否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要有利于教师的发展

评价的目的是期待目标的有效实现, 促进教师的发展。课堂教学具有丰富的内涵, 由于学科、学生、教师、教学条件诸方面的不同,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我们在评价一堂课时, 既要体现课堂教学的一般特征, 又要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激励教学创新, 促进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形成。

3.要有利于教育的方向

上一篇:志存高远身体力行作文范文下一篇:《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