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2024-05-16

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通用10篇)

篇1: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淮海高级中学邵玉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作为造型艺术基础训练的素描教程也在不断地改革与创新。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现代绘画与传统绘画之间功能的变异。绘画艺术正在由单一的写实性模式向多元的表现性、抽象性发展。面对现代绘画的发展,作为绘画基本语言的素描也不能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结构体系与前进方向。

近年来,美术教学的改革逐步深化,“教师教什么?如何教?”已经成为美术院系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应当说,对于这个问题,目前众说纷纭,尚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就艺术本质而言,其争论的焦点大多集中在具体的运作,即关于基础训练、技巧传授的方法上,还没有深入到素描艺术的本质之中,甚至出现了所谓搞“油画素描”、“国画素描”、“雕塑素描”、“设计素描”等的意见。我认为这种根据专业特色而划分的素描样式,看起来似百花齐放,其实是在某种程度地远离素描的本质。因此,最为切要的,应该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认识素描艺术及其功能,以还其本来面目。

谁也不会否认,在中国素描造型早已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绘画语言了。在西方,素描则更早就经历了一个从作为辅助手段的从属艺术,到独立的艺术形式的演变,并成为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与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了。今天,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正如安格尔所说:“除了色彩,素描包括了造型艺术的一切。”当然,还是如他所说:“素描中包括着艺术的尽善尽美。”

素描既然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那就要具有一切造型艺术的一般规律、特征。而目前,在一些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把素描从艺术的范畴中剥离出来的现象。素描教学,自五六十年代以来就以苏式教程为主体的素描教学方式,并沿用至今。这种教学以长期作业为主,要求学生在画面中表现出体积空间,形体结构,人物特征,情绪气氛等各种客观现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全因素素描。它虽然可以达到训练学生的基本造型能力的目的,但这种方法几十年来一成不变,久而久之走向模式化,机械化。安排科学理性以及表现客观对象的能力固然重要,但绘画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显然缺少不了感性和想象的空间,更何况,外部世界迅猛发展的今天。“全因素”“纯写实”依然是绘画基础素描训练的唯一模式,从某种角度讲,仍难满足化时代的学生对艺术基础训练之需,和他们那强烈的求知欲。尽管现在的教学已由过去“苏派”一统天下的局面,发展为连同“法派”、“德派”等在内的多种风格并举的艺术形式。但是,就其本质来看,还有很大的革新与发展空间。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只给学生讲述结构、明暗、虚实、比例等这些早已烂熟了的东西,与其说是让学生描绘对象,不如说更多的是在描绘既定的“经验”和“规律”。这种素描教学虽易于接受,易于检查,但却局限了学生主体性的介入,缺少了对真实的追问,说到底是一种停滞在纯技术的层面上,很容易走向逐渐走向刻板、僵化,其画面形象虽然比例准确、结构严谨、色调层次变化也不无维妙之处,但不无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之嫌。

技巧与样式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对技巧和样式的学习和创新当然比较容易在形式上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真正打动观众心灵的因素,终究是内在的精神,即艺术家对生活的深切感受和他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毕加索在阐述关于对象表现的关系时曾说“我不是模仿自然,而是面临自然并利用自然”,他所谓“利用自然”是把客观对象作为一种参照的客体进行的视觉的分解,然后依照主观精神的体验重新加以组合,创造是“高于生活”的创造。蔡若虹先生曾指出“理想的美比实际生活更美。从某种角度讲,素描是绘画者精神境界最朴素最直接的表达方式。那么,它就不应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说,无论是谁,每个人眼中都有可信的,属于自己审美情趣的东西,就都能表现出作画者所感受到的素描对象那生动,和谐,以及合乎规律的美。比如都画人体,米开朗琪罗就博大沉雄、刚健庄重,颇具表现力;鲁本斯则以生动而准确的线条,寥寥数笔,赋予了绘画对象以生命力。而凡高的素描又不乏稚拙中见深刻,朴实中见真诚的特征。仔细读来,上述几位的作品每一处转折,每一根线条都是那样生动、内涵丰富。正因为如此,它们虽风格各异,却都能给人们带来舒畅的感觉。所以,素描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思维才智和创造力,培养和树立其自身感受的信念与信心,努力破除单一的技巧模式。

现代素描教学应融入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体验,从课题设置的确定,到教学目的的实施,都应有意识地渗透现代美学思想和价值取向,尊重个性,建立师生间的相互包容和默契,提倡创造性思维,拓展素描的宽泛性。要把造型的普遍规律纳入艺术规律的个性表现中,使艺术个性自然地渗透到画面中,以昭示绘画者个人的审美精神和创造内涵。我想,倘若做到了这些,就将使我们的教学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新的生机和活力。

篇2: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吴利明

识谱教学只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部分,识谱是学习表现音乐的一个工具。因此,需要从音乐教学的整体目标和各种音乐学习领域的关联上研究识谱教学。再则,识谱教学的体系包括目标要求、教学程序、训练方法等多方面的内容。由此才能对识谱教学有一个较为深入的认识。

当今中国的普通音乐教育中,再也没有像识谱这样令人关注,令人迷茫,令人沉思的问题了。

100个孩子会有95个不愿意识谱,为什么?难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识谱是难度相当大的一种高级音乐技能,是一种既有感性认识,又需理性思维,既要通过视觉媒介,又需通过听觉渠道以及其它器官共同协作参与的复杂的认知活动。熟练识谱者几乎都经历了严格、刻板的专门训练,它是音乐专业人员所应备的而不是任何人都能轻而易举掌握的一种技能。

且看乐谱本身,像“天书”一样需要“破译”才能识别的古谱且不去说,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现代乐谱又存在着多少不适应音乐、自我矛盾、违背人的认识规律的诸多问题。看上去简单的五条线同各种谱号、变音记号结合在一起,变化不定的高音位置使学习五线谱的人倍尝艰辛,历尽困难!就是饱经坎坷学会后,也还会长期处于对其不熟悉的状态。试想,面对一个使你劳神费力、左顾右盼才能竭力辨别的乐谱,你还会有轻松愉快的心情去体会音乐吗?简谱的音高体系倒是较易识别,它用固定的数字表示音高,但恰恰这一优点又是其致命缺点,它使初入校门,又学音乐又学数学的孩子们一再发生混淆不清。

在一定意义上说,识谱远比识字困难得多,这是人类社会“谱盲”比“文盲”多的根本原因。识字,记住字形就认识了。识谱,只记住符号形状毫无意义。借助文字,可以阅读和写作,认识及情感活动通过视觉随即产生;借助乐谱,则必须还要通过听、唱、奏等途径,视奏与听

觉共同参与才会引起情感及认识上的活动。识字所以比识谱容易,是因其不需要耳朵,反之,识谱所以难,就在于它不仅需要敏锐的视觉,更需要具备优异的听觉—音乐的耳朵。在从学习环境来比较,识字比识谱则优越得多,学校环境不必细讲,仅课时一项二者就相差甚大,语文比音乐要多得多,中学甚至相差几倍。学生们在学校天天接触文字,而接触乐谱每周只有一二次,仅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家庭和社会环境里,文字更是处处可见,随时介入孩子们的生活,使其学习和使用极为方便。而乐谱环境却相形见绌,极为逊色,在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几乎不存在。

识谱如此之难,而我们却偏偏不能正视这一点。教学标准订的过高,难度偏大,小学阶段就要求达到“三升三降”,不仅超出了音乐文化发达国家的水准,甚至同高师音乐系科的学习程度不相上下。这种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使识谱难上加难!令人费解的是,有些人还认为难得不够,还要再拔高:“三升三降仅是一般标准,超过它不很好吗!”其理由是“世界已发展到十二音了”。这是从中国的音乐教育实际出发吗?是从孩子们的角度看问题吗?大量学校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们在音乐课中最不愿意接触的内容就是识谱,问其原因,众口一词;识谱太难了!超现实、理想主义地对待识谱,使学生对识谱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不管老师怎样讲“识谱”有用,学生们就是不愿意学,不管大人们如何谈谱不变色,孩子们就是“望谱生畏”。

因此,我要说:谱,不是人们参与音乐生活的必需条件,更不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的首要标准。虽不识谱,但热爱音乐,能够接受音乐的人广泛存在。反之,尽管识谱,对音乐漠视无情的也为数不少。乐谱虽为音乐的记录、保存、传承、学习带来了许多方便,但它却不是人们接受音乐信息、参与音乐艺术活动的主要渠道。

篇3: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单一训练,各个击破

素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透视法则(基本的透视关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不理解。在实践中不能加以正确运用,不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机构分析。第二,在绘画运笔上不正确。表现物体结构时画的是“死线”(线条死板僵硬,缺少变化)而非“活线”(线条有变化即粗细、虚实、深浅等的差别)。第三,绘画过程中不善于相互比较,看一物画一物。不理解整体作画的优点所在,只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推着画。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结构素描上,同样也表现在全因数素描上。比如画一个带盖的杯子,先画完整杯盖,再画杯身,致使构图不合理,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注意不到。第四,不善于利用水平线、垂线、斜线进行这一物与哪一物的比较,结果是物体比例失调,相互位置关系不正确等等。第五,绘画表现的物体的明度上对比不正确,虚实变化表现不到位不准确,考虑不周到。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表现欠正确等等。第六,在表现全因素素描时,铅笔涂色无规律无美感,胡乱涂抹。咎其原因,我认为素描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美术老师绝不能把带有诸多因素的素描一股脑塞给学生,使他们感觉到很突然,高不可攀,进而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和学习绘画的信心,将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是我们美术老师在绘画教学中最大的悲哀!是不是我们把将来可能成为绘画天才的孩子们毁了呢?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应该采取一整套科学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来对孩子的绘画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调动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动脑动手习惯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我个人认为,对“素描”这一复杂的内容应该进行分解教学,使它变成一个个有明确目的的单一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好比孩子们登台阶一样,一阶一阶地往上走,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走上去了。你不能一次让他跨越几个台阶或更多,因为这是很费劲很难做到的。我们必须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最后定能攻下这座“素描”的堡垒。

首先,将素描分成两大部分,即:线型结构素描和色调素描。在这两大块中又分成若干小块逐一解决。在进行每一小块训练时都要将临写、写生和默写三写相结合,以便把每一个素描知识点学的更扎实。

一、线型结构素描

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线型结构素描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在线型结构素描这一单元中,可将它分成几个小块来完成,如单一简单的石膏、静物训练,简单的组合石膏、静物训练。这样由形体简单的一个物体逐渐过渡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物体,在内容上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就掌握了单一物体、组合物体的构图、结构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大小、透视等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加快了学习进度,为学好“明暗素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简单的单一石膏、静物”结构训练过程中重点解决构图关系、透视关系和结构关系等,使学生通过“三写训练”逐步达到要求。

在“简单的组合石膏、静物”的训练过程中重点解决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单个物体自身的正确的结构框架关系。掌握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绘画能力,能够准确地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视关系,虚实关系等表现出来。

二、色调素描

用明暗调子塑造的方法,概括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以达到光影真实感,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在色调素描课题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在学习“明暗素描”时可将其分成“不同形状物体如何使用铅笔排线表现其明暗”,“不同质感物体如何使用铅笔排线”来表现其质感。“简单的单一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和“简单的组合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明暗形成的原因,并能简单地掌握表现物体的排线方法和表现出不同质感物体的特点及绘画表现方法。明暗呈现在物体及周围环境上的变化规律,虚实变化的规律等。找着表现物体的各种规律,形成程式化,对于以后打算在美术专业这条路上发展的孩子们来说,再进一步形成个性化表现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素描设计想法可以一直延续至报考专业美术道路之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难度简化一些。

在“单一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中首先学习明暗的五大调子的成因,其次还要学习不同物体质地的表现(皮、布、纸、毛、金属、石膏……),光线对与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影响(可采用同一物体不同时间或晴天、阴天的光线来说明光线对物体的影响)。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周围是浅色环境、周围是深色环境对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影响)等等。这一环节的训练会使学生对素描形成一定的在结构基础上的新的认知能力。在已有的结构素描基础上进行单一物体明暗关系的表现,能够更集中精力与素描明暗的学习和针对不同物体质感的学习。

在“组合明暗素描”中重点学习两个或多个物体的明暗变化,训练学生整体地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的方法,学习理解他们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素描的能力。以慢为快,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素描这门学问。

篇4:关于动画素描教学的一点思考

当传统的素描技法和观念不能满足我们的审美需求的时候,我们理应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借用其他新型材质来改变这一现状。曾经被普遍视为单色画和造型艺术基础的素描,它的定义正是相对于“彩描”而言的。在今天,画种的界定已不再重要,而最为重要的是艺术家是否具有创造性精神。纵观西方艺术史,我们会发现“素描”最初是作为草图出现的,从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留下的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后人把这种草稿草图作为基础课来训练。一种事物自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素描的消亡不是物质概念的消亡,而是内涵的升华,也就是要把素描上升为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当今艺术领域,专业细化的程度较高,每个画种应该有其独特的训练方式,素描也不例外,只有摆脱“基础课”的束缚并拓宽自身艺术表现力,素描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以前市场上除了铅笔、碳笔之外,素描没有过多的材料可供选择,而在当今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绘画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琳琅满目,这恰好为我们革新素描语言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没有必要再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作为素描训练标准和评判依据,素描理念理应得到相应的调整和拓宽。

我们应当把素描当作一门有意味的绘画形式语言传达给学生,让学生领悟到素描可以像文字一样被阅读和理解,而对于其制造者来说是最质朴、最真诚的情感表达方式。既要让学生明确素描训练的目的就是提高造型能力,还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的乐趣和奥妙。造型的目的就是为了传达个人情感以及对事物的认知度,艺术作品不是自然的产品,而是基于人的活动,具有主观性。我们必须把画面的每根线条都当作是个人的独特语汇,让工具、材料自由地工作,让它们制造自己的语言符号,对不同的材质所具有的视觉效果和美感给予充分的表达,特别是新型工具和有色材质的加入,不仅可以丰富素描语言,拓展素描表现力,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我们要本着实验的原则,鼓励学生对新材料的关注和应用,在实验中比较,在比较后进行选择,从中寻找到适合个人主观情感的表达方式——写实、表现、具象、抽象等方式。总之,我们利用能够利用的一切形式和手段,建立起自我的审美体系及新的形式语言。

在指导思想上,要把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最重要的一点来加以研究与训练。素描中对形体不是被动描摹,而是主动处理和表现,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头脑。在作画过程中,要屏气凝神,洞察所绘对象的内心世界,把自己与对象融为一体,为情而造画,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要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单讲理论是不够的,教师应该以直观性教学为主,以理论为辅。教师如果要让自己的理论或指导思想得到学生的认可或采纳,那他自己必须是第一实践者,即教师的现场示范质量是很重要的,他必须在具体操作中表达出来这种思想,即为情而造画,突出素描的绘画性和创造性。作为教师,可能会在某一时期只在一种艺术风格或形式里去完善和发展,如果学生的风格或形式有别于老师,老师应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作业要求上,素描的画面要有鲜明的个体语言,能给画面营造出一种真实感和现代感,既要“假”得真实、可信,同时要强化一种画面结构的力量和感染力,使画面具有原创性,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欣赏性。

在艺术追求多元化的今天,任何体系都不可能成为一成不变的版本,我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迎接各种新形式的到来。各个院校应该创立适合自己特色的教学体系,素描也不例外,那种一统天下的教条主义应该远离我们的课堂。《石涛话语录》有这样一句话:“在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笔骨,混沌里放出光明。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石涛针砭时弊,提出“我的精神”的论断,即强调艺术家必须重视自己的创作个性。同样,我们在素描课上也要提倡一种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意识,并鼓励学生去探索未知的领域,给老套的素描课堂赋予新的语言与活力,使其和别的画种一样成为独具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即一种有意味的绘画形式。

[1]冯健亲着《素描》,江苏美术出版社,1987年2月

[2]范迪安着《国际当代素描艺术》,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0月

[3](美)贝蒂•爱德华着《新素描》,何工译,四川美术出版社,1991年1月

篇5: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对新课改背景下作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摘要】本文在阐述了中学作文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的基础上,提出中学应用文教学也应该向生活开放,同时,阐述了应用文教学的新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在论述的过程中,提出了自己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看法,并且,给它们之间的关系定位;提出中学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要求教师示范,“下水”作文;开发校本课程;重视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利用。【关键词】应用文,应试作文,生活作文,校本课程。

新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概括了最新的作文教学成果,而且较为准确的概括了写作的本质和规律。新课标的实施对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写作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如何实施写作教学呢?

在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一线的语文教师,语文学科方面的专家,都积极探索着当代中学作文教学的出路。中学作文教学面临如下令人忧心的问题:“作文目标应试化,作文内容狭窄化,作文指导文学化”。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我们怎么改进,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强调作文的实用性这一特殊角度,对错综复杂的中学作文教学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讨,文中的观点,就教于各中学语文教师及语文教育专家。

一、作文教学中容易被忽视的文体教学——应用文教学

顾名思义,应用文是一种实际应用的文体。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文的使用是相当普遍的,他是人们交流思想,处理事务,联系工作,解决一系列问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种文体。然而,据笔者所了解的数据“应用文教学所占作文教学课时的8%左右”表明,应用文教学的重视程度应当加强。下面就中学应用文教学现存的具体问题作一些分析:

(一)初中语文教材涉及的主要应用文体 从一九八八年新修订的全国通用中学语文课本到现在的中学语文课本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这么一些应用文体:

1、日记,计划,读书笔记,海报;

2、消息,新闻,通讯,通知,启示;

3、申请,说明书,写作提纲,读书摘要;

4、书信,感谢信,表扬信,祝贺信;

5、倡议书,建议书,实验报告,会议记录;

6、广播稿,讲演稿,调查报告,总结;

不可否认,从课本所涉及的文体和编排来看,应用文的教学应该是全面可行的,也符合《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根据生活的需要,写日常应用文”。然而,很遗憾的事,我们的学生中学毕业后,包括高中生在内,85%的在面对一份简单常用的:“申请书”时,都不清楚应该写什么,格式怎么样的。这不是我们的现代教育所应负的责任吗?接下来,试析应用文教学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写作的原因。

(二)中学生不喜欢应用文的原因

1、初中生抽象思维的概括水平不高,而应用文的文字要求简洁,概括准确,因此在文字上写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应用文形式单调,刻板,格式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引不起他们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

3、教师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未能很好激发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走,运用应用文的兴趣,也严重影响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的积极性。

(三)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

以上所述的原因足够让读者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学生都不喜欢应用文写作了,如果这样看重作文的实用性,作文教学的人文素养与作文技能怎样统一?其实,重视它的实用性不等于把和作文教学的技能训练与人文素养培养相对立,它们应该是和谐统一的,人文素养也好,技能训练也好,都是为生活服务的。

“作文是人们工作和生活上的实际需要,因此,它也就成为人生活中常用的实际本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适用文体的使用,更见重要:公文,法律文书,经济合同,契约,新闻稿,传志,笔记,会议材料,科技报告,专题论文之类的写作将比文艺性的写作更为贴近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育界还不免有点若明若暗。“在语文教育界,许多人把鉴赏性的文学艺术看成是高层次的,把应用性的文字技术看成是低层次的,这种简单划分的观念不说是一种偏见,至少也是一种错觉。首先,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某些文学作品尤其百科全书式的应用价值,而优秀的应用文体也不失其奕奕辉耀的光彩。”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学生实际应用作文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写好相关的应用文,并激发学生运用的热情。

二、应用文应该向生活开放

应用文教学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一个必要的前提,我们的作文教学问题得以解决。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

作文教学应用研究的首要针对就是作文目标“应试化”,或者说是作文目标“工具化”而进行的,同时,笔者还试图揭示“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作文论》中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否则的话,我们的作文教学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惟技巧论”。而今,我们的作文教学有多少不是为着考试转的!有多少的教师重视了生活对作文写作的实际价值了。往往是考试已结束,写作似乎也结束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实质上,我们的学生,特别是中学毕业生,在写作学习中到底收益多少,对他们今后的人生,生活起多少的作用呢?这恐怕是我们当今语文老师不应该不思考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必将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他们将成为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公民,写作教学则必须为他们掌握有助于他们从工作的基本能力奠定基础,少数人有了很深的造诣,多数人只落得一辈子写不通写不好的事实,这不是现代教育所允许长久存在的”。确实,作文是我们生活中方方面面表现,同时,也为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是作文的活水源头,是作文的最终意义的实现。因此,我们应当大力提倡“生活作文”。

1、生活作文

新课程标准中表明:“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 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试问大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离得开活生生的世界吗?不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深入生活,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自我的心灵对话,是作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活作文呢?日本教育界人士曾这样定义:“生活作文通过以生活世界为对象的写作,在培养语言能力的同时,通过以作品的内容为中心的讨论,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对于这一思想,我们应当如何借鉴呢?我国作文教学在语言训练方面重视了,且具有较多的经验和成果。我们反思时发现,我们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使其作文技能素养和人文素养得到同步提高。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作文不仅反映其语言能力,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水平,道德认识,价值观念,情感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反映。因此笔者认为,“生活作文”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独立人格为主旨的作文教学。

2、应试作文

不言而喻,这里笔者谈的应试作文是由应试教育衍生而来的,为了应付或迎战各种考试而进行的一系列作文教学。因此,应试作文在教学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术”轻“道”,重“练”轻“悟”,重“写”轻“改”等功利意识;在教学行为上,把作文技巧,方法当作写好作文的“救命稻草”,不厌其烦的训练表现技巧,甚至演变为“你考什么”我训练什么,不考就不训练的情况。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举步维艰,使得我们的多数学生丧失作文的兴趣,使得多数学生写出的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没有生机、没有活力。针对应试作文所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我们应强烈反对“功利性”十足的作文教学训练方式。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眼光应该放远一点,宽一点!

3、“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的关系

根据以上对“生活作文”与“应试作文”阐述,现在我们来看,它们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美国教育学家科勒涅克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可以把应试作文的外延与生活作文的外延看成是相等的。如果我们把生活作文看为养鱼的水,把考试作文看为鱼的话,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应用文的教学确实应该走向生活、拥抱生活才行。

(二)应用文作文教学应向生活开放 极力反对应试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做法,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扩大学生生活视野,让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知识运用起来,思考社会、思考自然、思考人生、思考生活。在可能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观、游览、野营、访问、调查、劳动、游戏等等。那么,应用文教学向学生开放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呢?

1、学生主体性与教师引导性相结合原则

以往的教师在学生构思之前,一般会让学生接受一系列指导后再进行作文,这样做,从某种程度上讲,相当不利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它违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对于中学生来说,给予适当的启发,让学生进行探索发现,体悟,表达之后,教师在针对性的全面指导。我们来参看这样一种作文教学的做法“教师启发—学习者探索—教师总结与学生交流—基本技能训练与巩固—形成形平面与补救教学”。这种做法,结合《多元素养作文初探》一文的模式,笔者这样认为未来的作为教学模式可以这样表述:“体悟—发现—创新—反思”简言之,先放后收。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这一新的师生关系定位,在理论上解决了,但在作文向生活开放的过程中怎样实现,还是一个难题!这里说一点,我校依据上海青浦区新课改教学模式,正推行的“三段两反馈”课堂教学新模式为这一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作文教学问题的解决也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作文与做人统一原则

应用文向生活开放,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形成。“事业的成功,起决与做人的成功,德才兼备是人才,重用纸;才大于德者,是怪才,不可重用;德大于才者是庸才,亦不可重用。”可见,技能的培养应该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相统一。朱自清先生曾说写作是:“生活技能的训练,说是做人的训练也无不可”。就作文教学与做人统一方面的现状来看,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虚情假意,言之无物,且内容肤浅化,庸俗化,形式雷同化,模式化等问题确实需要解决。为此,我们只有重铸作文教学人文精神,弘扬求真,求实,求美的协作精神,大力提倡“生活作文”教学观,方能解决作文教学和应用文教学积弊之路存在的问题。

(三)中学应用文教学新模式

结合应用文教学的原则,我们不难发现,只有应用作文教学也向生活开放,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学,激发学生“学以致用”的热情,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根据以上所述,笔者提出应用文教学模式,“激趣—写作—修改—对比—订正。”这里注意一下“对比”环节,和应用文体的规范要求作对比,这有助于我们学生掌握应用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结束旧模式“定义—特点—作用—格式—写作”的束缚,切实使得我们的学生乐学,学有所用。

(一)教师示范,“下水”作文

美国很重视加强实用文的写作,其练习项目大多是调查报告:时间报道,科技说明,新书介绍,会议记录,讲演提纲,个人经历,商品广告等。他们的一位语文专家着重强调:“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良好的一般写作能力,尤其需要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美国一段时间为扭转“写作危机”曾采取了不少断然措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具体方法有:

1、开设写作课程

这里注意,他们所开设的写作课要求所有的学科都来承担协作训练任务,要求写作主体课程与各分支课程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形成一个具有相互反馈,彼此调节的课程结构。

2、写作课教师

“教师会写作,学生就会写得更好,教师如果不仅仅作为学生作文的裁判员去工作,而是作为一个编辑去工作,那么,他就会受获得更大的成功。”

当然,美国采取的具体措施不止这些,但这两点恰恰是我们应该学习借鉴的好办法。老师对生活的了解,对社会,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这种影响对学生很重大的。试问一个游泳教练不会游泳,教出的游泳运动员会是什么样的?笔者可以大胆断言,绝对难以培养出优秀的运动员,更不用说培养出世界级的顶尖运动员。因此,要想作文教学取得实质上的改进,我们不得不试图改变目前的教师不会写作的尴尬局面。

一年多来的作文教学,自己总是坚持:学生写,自己也写。而且,写好了之后还反复修改。我不仅自己改,念给自己学生听后,让学生也 帮自己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老师要不怕丢丑,教学相长从这一点也可得印证到。通过坚持这样做,我发现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修改的习惯渐渐的培养起了。而且,还乐于 跟老师交流写作心得,乐于动笔写下自己的心情,自己的生活。时不时的发表,给大家带来的是一种说不出的甜蜜。

(二)结合学校实情,开发利用校本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似乎只是阅读教学的附庸,没有独立的教材,没有独立的课时安排,那么试图改变这种状态也是应该的。当然,这跟历史有关,我国以大纲为准的教学课程决定了课程的这种模式。今天的新课程标准,允许我们改变这种课程模式。我们如今常说的校本课程究竟什么说法呢?“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既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有学校成员志愿,自立,独立或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所有学生学习需要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和动态的课程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学校实情为先;

2、学生需求为本;

3、合作互补为法;

4、集体审议为基。

这几条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诠释了这个过程的核心部分,以学生需求为本,合作互补的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全、健康的教育教学资源来进行教育教学。与此同时,我们门应注意到一些什么样的目标培养呢:

1、智力目标:(1)观察能力;(2)思考能力;(3)表达能力;(4)反思能力。

2、人格目标:(1)情感;(2)态度;(3)价值观。

3、生活目标:(1)生活态度;(2)生活技能;(3)生存能力;

我们都明白,应用文教与学都体现了很强的实用性和工具性,这里想说明的一点就是应用文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程度的人文色彩。怎样用好应用文,为生活服务,很大程度上由你的态度决定。前边提到的作文向生活开放,作文与做人相统一,其所蕴含的人文也应在应用文教学中体现,而不是像以往的观点认为,应用文是死套数,只要记得格式么,套进去就行。这样的观点,确实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学习应用文的兴趣。那么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尝试着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入手,试图改变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在这一过程中,笔者作了大胆的设想:

1、以教材中作文教学内容作为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利用乡土教材中的相关 内容,结合本省,本市,本县,本乡,本校的具体情况,邀请相关专家、老师、同学共同编著适合中学生作文教学问题解决的校本课程。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乡土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我们可以试着在以下几方面着手,采集乡土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介绍本地风景名胜,以此丰富写作的题材提高审美体验;搜集俗语,农谚等,让学生们在观察,训练中感受乡土语言气息,玩味语言;搜集民间地方故事,完善学生价值,道德取向,写出自己心中的乡土文化情结。笔者认为,这会极大的刺激学生的写作热情和热爱家乡之情。

2、应用文体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思维发展特点,且在编排的过程中势必充分考虑可操作性。

为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构想尽快实现,我校高二语文组教师通过申报《哈尼族历史文化趣谈校本课程》作为突破口,已在积极地准备和研究过程中。当然,完成这一课题,需要很多的文献资料和更多的实践经验,乃至于相关的专家学者的支持和帮助。

(三)“网络作文教学”的有效利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逐渐推广,在网络上写作也不是一件什么神话般的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有人早早的尝试着了。网络作文教学带来的影响,从根本上改变着作文教学的思维与模式,有效的初进了作文的教学应用性研究的进展。网络技术使得中学生作文交际功能得一定程度的实现,读者群由以往的老师,家长,同学扩大开来,从而激起了学生们更强的创作欲望。网络为中学生的阅读提供了更为快捷的,读写结合紧密的有效途径。总之,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生动形象的作文素材,“生活作文”的视窗又多开了一个、途径又多了一条。因此建立有效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这将成为作文教学革新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有效辅助手段,对网络作文教学的关注和研究将成为一个我们时代作文教学的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笔者也尝试着通过个人博客、QQ空间、电子邮件等方式与部分学生在习作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一种方式只处于起步阶段,但无论如何,我们应重视网络作文资源的运用和研究。

篇6: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2013南开法学考研——谈谈我的一点浅见

复习思路

抛开公共课,就法学科目本身而言,由于南开法学院的入学考试制度(各专业独立阅卷、分数线统一划定)各专业都希望能有更多选择考生的机会,从而造成专业课的分数都很高,此专业与彼专业之间的分数差别不大;而公共课的阅卷恰恰相反,即统一阅卷,相对更客观,分数的高低与考生的实力之间建立了绝对的联系。因此对综合课的复习各位考生一定不能掉以轻心,应该抛弃那种认为综合课差距不大的认识!

综合课四门(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总的特点就是多而杂,是检查大家的“博”,所以试题上就是强调知识点的广度和综合性,因此不会过分纠缠某个较细的知识点,正是这个特点决定我们在复习的时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更不可能“精益求精”。所以综合课的学习是“选择和放弃”的艺术,对于重点问题、每年都涉及的问题一定要牢牢掌握,对于那些边缘的知识,生僻的知识作个一般了解就可以。要有重点的复习,比如在法学综合中,民法的部分就从未考过第五编人身权、第六编继承权的内容。针对这个特点,大家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有重点全方位地学习,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重要的知识点一定要记忆和理解!对于重点的把握离不开知识体系的构建,我们之所以感到某一门学科要记的太多,难以掌握,很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知识结构把握的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希望大家能够在这方面多做一点工作,你会感到书越看越薄,需要记的东西越来越清楚,所以知识结构的掌握可以减少记忆的内容,同时对大家答题也有很大的帮助,以避免挂一漏万的情况!这里给大家推荐一本《南开大学法学综合考研复习精编》,乐群南开考研网上买的,知识点总结的还挺不错的。

复习重点和要点

如果你觉得现在才开始准备已经来不及的话,我们可以非常有把握地告诉你:3个月的时间就足够了!关键要看你能不能把复习的时间安排好,是否有个好的学习方法,复习的精力是不是投入到了关键的内容上。复习要做到有针对性,在安排复习之前,有必要对南开历年的试题进行一个详尽的分析,包括试题的特点。比如说在综合课里,有很多科目就比较注重辨析。那你能不能在复习过程中针对课本里可以辨析的内容来进行复习;有一些简答题,考察的都是最基础的内容,你在复习的过程中,能不能把这些基础的内容挑出来?精力应该投入在最关键的地方,而不是漫天撒网。我想如果你能做到这几点,成功地希望还是很大的。从历年考取的情况看,也有很多这样的先例。

篇7: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思考

摘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可是当今的高中生不重视语文学科,更不愿意读课文;老师也是重分析,轻朗读。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要抓好朗读教学,首先要保证学生足够的朗读时间,然后立足课堂,精心指导读法,再采用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让“朗朗书声”成为语文学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关键词:高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1-0052-0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阅读的起点。宋代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朗读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一个不可缺少基础环节,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才会最终使学生听、说、读、写全面发展,提高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

1.朗读教学的现状

1.1 高中生不愿读书。

学生进入高中之后,少了初中时的活泼好动,多了沉默寡言,心理的日趋成熟,使他们更加注重自我形象,特别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怕哪点读得不好同学笑话,于是不肯开口读书。

在高考指挥棒下,众多学生迫于升学压力,急功近利地选择了分数提升空间较大的数理化作为主攻目标,语文日渐成为边缘学科。早自习时,他们卖力地读着理科课本,把语文冷落在角落里,读书声不再朗朗。

1.2 教师疏于朗读。

教师由于自身方面的原因,害怕读不好被学生笑话,不敢读书。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省去了教师的很多“麻烦”,于是播放朗读基本取代了教师范读。无论是平时上课,还是上公开课,教师总是努力地深入分析课文,而缺少个性化的朗读,无形中拉开了朗读与学生的距离。

朱自清先生说:“读的用处最大,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它。”为了提高朗读教学水平,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2.朗读教学的策略

2.1 设置专用时间,形成习惯。

在我所任教的班级中,要求在语文课开始之前必须得有读书声,否则,我进教室之后还要重新开始朗读。朗读内容不限,由课代表安排,也可以征求大家意见。一般情况下以当前所学课文为主,特别是一些名篇名段。开始时有些同学不乐意读,被迫读了一段时间之后,同学们发现考试时的名句填空变得容易了,渐渐地便认可了。后来自发地读一些经典美文,有时候连词语解释都读。同学们发现课堂提问时敢大胆地回答问题了,辩论时可以引经据典了,写作文彻底告别了“挤牙膏”。有时特殊情况没有朗读,同学们会觉得少了朗读这样的前奏,语文课就不完整了,课前朗读久而久之就成了同学们的一道“开胃小菜”。连邻班的老师都说,只要听到朗朗的读书声就知道这节是语文课。

课前固定的朗读时间,可以达到提前预习的效果,也可以温故知新,既立足于课本,又有所拓展,益处多多。

2.2 立足课堂,精心指导朗读,强化训练。

朗诵教学不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和技能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保证了学生的朗读时间,尽量去掉哪些繁琐的分析,努力地让学生在读中来感悟,体会其中的情感。

2.3 采取多种形式,激发朗读兴趣。

(1)录音范读。

?音范读的优点在于朗读者字正腔圆,是标准、规范的普通话,让学生接触到准确无误的读音。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录音范读对于善于模仿的学生来说,在朗读训练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教师范读。

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非常灵活,能够及时纠正学生所存在的问题,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像我们这里的学生受方言的影响,平翘舌不分,“f”“h”混淆,声调读不准确,轻重音把握不到位,教师范读及时给予纠正。

(3)演读法。

用组织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适用于对话性较强的课文。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再根据自己对各个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来排演《雷雨》片段,在班里汇演,让学生根据同学们的表演来讨论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达到很好的效果。

(4)观摩法。

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的朗读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朗读类节目。如《见字如面》是以明星读信为主要形式的阅读推广节目。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热播的《朗读者》中,斯琴高娃老师朗读了一篇贾平凹的散文《写给母亲》,整篇文章没有用一个形容词,没有任何拔高母亲的字句,几乎都是记录一些琐事。高娃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字字句句引人入胜,拨动内心最深处那根弦,同学们都被深深地打动了。此刻,对朗读教学法的指导是“无声胜有声”。

(5)学生个别读,齐读和自由朗读。

学生个别读是检验学生个人朗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具体学生不同的朗读特点给予个性化点拨和指导的良机。齐读主要是提供给全体学生练习朗读的平台,它的作用主要是让每一个学生的朗读能力都得到训练,同时它还是检验集体朗读能力的重要途径。自由朗读是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的一种新型朗读。学生对朗读材料的领悟通过朗读表现,从而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中,朗读就像一股清泉,我们只要增大它的流量,又引导它流向既定的目标,就能激起语文学习的层层涟漪,焕发其无限生机。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和重新审视朗读教学的作用,不断提高师生的朗读兴趣和技巧,使学生从朗读中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篇8: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浅见

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 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 学习新《大纲》精神, 采取多渠道、有目的地进行口语交际的训练, 使学生能清楚、自然、有条理地进行交际。经过几年的探索, 取得显著的成效。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结合推普, 培养口语交际意识

所谓口语交际, 就是交际双方运用母语 (普通话) 完成信息传递、交流思想等交际任务的活动。而推普的任务是推广使用普通话。所以推普工作进展如何会影响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据调查了解, 城市的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比农村的强。主要原因是城市推普工作搞得好;以及外来人口多, 很多场所须用普通话交谈。而农村这方面则截然相反。为此, 我结合高年级学生及当地实际, 把推普工作做到班里, 创设一种以说普通话为荣的环境。鼓励学生不论上课发言, 还是课后交谈, 一律使用普通话。这就为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实践的机会, 便于随时随地进行训练。训练中, 使学生既能听懂别人说普通话, 自己也能说普通话。在说话中帮助他们纠正语音, 培养说话的语调和语感, 达到交谈自然大方, 并养成口语交际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 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创设情境, 是把学生带入某种假设的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 从而激发交际的欲望。为此, 我进行长期的探索, 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际。主要做法是开展口语交际活动课和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合作交流, 在轻松的语境中“主动积极地进行口语交际”。例如在口语交际活动课——购物讲价中, 课前让学生同大家一道逛市场, 留意买卖双方讲价的场面。并把教室布置得如市场一般。活动中, 将学生分成两组, 一组扮买方;另一组扮卖方, 两人一小组进行购物讲价表演, 各组轮流演。看哪一组能以买卖双方都满意的价钱成交。讲价时, 指导他们以假设情境中的不同身份的人的口吻来说话。这种富有语言实践性的活动课, 激活学生语言的思维, 且丰富说话表情。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其交际的兴趣。

三、挖掘教材资源, 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重视口语交际训练, 在教材中专门编排一些训练课。但仅靠这些远远不够。高年级教材中有大量内容丰富、文情并茂的课文, 这些都是有待教师开发的丰富资源。于是, 我在平时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渗透口语交际训练内容。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1、在演示中训练。

演示直观形象, 让学生边演示边解说, 以培养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 我让学生用马的模型演示比赛的场面, 边演示边解说。首先各小组轮流进行, 然后推选代表上讲台演示, 按演示过程将两次赛马经过有顺序地讲述。通过演示活动, 增强学生口头表达的条理性, 而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在口头作文中训练。

语文新《大纲》要求高年级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做两三分钟的发言。为此, 在每次习作教学中, 我首先让学生口头作文。指导他们就某个题目, 如:《我的烦恼》、《我的小发明》……有条理、流利、有表情地讲述。如习作教学《春天的发现》, 我先让学生到操场走一走, 从看、听、嗅觉和心灵感受等角度观察自然景物, 找出春天到来的象征兆。然后要求他们把自己的发现流利地讲述。从全方位的反复训练中, 学生既言之有物又言之有序, 且表情丰富。还能提高作文水平。因此, 我把口头作文作为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3、在双向互动中训练。

新《大纲》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可见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一大特点。因此, 本人在阅读教学中构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传递信息的模式。具体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解惑和开展争论。这些都能使学生在双向互动中训练口语交际。例如在教学《乌塔》中, 有一个学生问:乌塔独自游欧洲, 不怕遇到坏人吗?我没有回答, 而是让大家一起讨论。有的说不怕, 她准备充分;有的说她很聪明, 坏人拿她没办法……大家各抒己见。只要说得有理, 我就给予鼓励, 以增强其交际的信心。又如在教学《放弃射门》中, 我把学生分成正反方, 围绕“福勒放弃射门的做法是否值得”展开辩论, 理由充分的一方胜。学生首先联系实际积极讨论。接着, 双方展开唇枪舌战, 各执一词。有的说值得, 他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的说不值得, 比赛看胜负, 胜者为王……学生畅所欲言, 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充分训练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说话清楚流利, 又能听清对方的话。

四、及时反馈, 强化口语交际训练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世之所趋。因此,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我采用录音记录的方法, 以及时反馈。主要做法是用录音记录将学生说话或对语的过程记录下来, 然后现场播放, 说者表达的优劣就活生生地展现于大家面前。说者通过听录音, 跳出自我, 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和其他学生通过讨论, 指出不足之处, 并加以纠正, 可纠正说话的语音、语调等。录音纪录的优点在于它能通过暂停、重播, 让我们反复分析, 利于解决问题, 效果极佳。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成效显著。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明显提高了;口头表达条理性强;语音清晰, 方言音少了;说话自然大方, 表情丰富;经常能听他们在课余时间运用普通话进行交际。随着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篇9:关于文言文教学的一点浅见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一种像学习英语的感觉,先要翻译,扫除文字的障碍,才能理解课文的意思。这与现代文比起来,无形中就多了一道程序,加大了难度。扫除这种心理障碍和困难的方法也和学习英语很相似,只有从转变思维和积累词汇入手,夯实基础,不断提高。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抱着意向性学习文言文,直逼高考,强调高考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让学生有适度的压力,有目的地去学习文言文。这似乎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但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让学生做到心知肚明地学习,反而是一种直奔主题的简洁方法。同时在适度的压力下,学生接受适度的被约束,逐渐会转变为自我约束。

其次,让学生学会欣赏文言文的美。很多学生羡慕那些大家出口成章,文言名句、古典诗词信手拈来的潇洒。这时候,教师就应身体力行,在课堂上,扮演一回文豪的角色,使学生首先佩服你这位老师,从你身上体会到古典文学的魅力,从而爱上古典文学。可以尝试教师自己声情并茂吟诵古文名篇,给学生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记得你这位老师,体会到文言文的美。也可以搜集当代美文中引用文言名句的例子,这些文言名句往往会使现代美文增色不少,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传统文言知识与现代文化相结合的现实功能。更为实际的方法,是选取当代常用的成语,指出其出处,使学生明白,我们时时处处都还受着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逍遥游》等篇目中的成语。

再次,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对于国学,学生只知其博大精深,只有亲密地接触后才能够真正领略其魅力。文言名篇的学习正是这样一个渠道。如对《赤壁赋》《六国论》等千古名篇的学习和背诵,无论从精神境界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生的一生中都会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更有《孟子》《论语》等国学经典篇目,使得学生对儒家文化有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会对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更加热爱,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就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

二、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学习中获得乐趣。

1.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吼。”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文言文读多了,就能够把握文言文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如同读现代文一样驾轻就熟。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诵读是一种思想熏陶,一种精神享受,一种情操感染,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教育。如果有条件能配上恰当的音乐,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2.注意总结和积累。文言词汇的学习只靠零散地学习是不行的,还要注重总结和积累。每一课学完后注重总结文中的文言词汇和句式,久之,便能举一反三。实词的积累没有捷径,只有多学多记。虚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当然要靠教师多重复,多提示,学着前面的课文,要不断回头找出学过的虚词的用法。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特殊现象更需要教师将其系统化,让学生养成总结摘录的习惯,加强记忆,融会贯通。迁移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提高。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在教学前后《赤壁赋》时,进行比较学习,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找到适合自己的翻译方法。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除了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方法外,还应该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使自己在学习上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和理论。

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教会他们猜测的方法。在能够大至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个别实词和虚词靠猜测读懂其意思。遇见不理解的词汇也可运用组词的方法。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词,不知道其确切的意思时,將其组词再还原到整个句子中,看是否通顺。当然,这两种方法适用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在有一些文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4.注重学习与交流。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一旦遇到障碍,马上会产生厌学的情绪,会想到放弃文本的学习。注重小组或同桌之间的讨论和互助学习,不仅能互通有无,(下转第72页)(上接第61页)互相帮助,还能起到督促、矫正和提示的作用。一些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误解,如果仅在独自学习的封闭环境下,有可能一直错下去,更改时会有相当的难度,但交流学习中会马上发现问题,杜绝错误的延续。

此外,诸如鼓励学生质疑、重视课外阅读等方法同样可以大胆运用到教学中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探讨方法之前,最重要的还是要大量阅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还要系统掌握古代汉语中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和文字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惟其如此,学生才会在我们的带领下,真正地到璀璨的传统文化中畅游,认同我们古文化的精粹,从而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篇10:关于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在教学与学习中,必须踏踏实实、从点滴积累。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可以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教学与学习中,又必须有效地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契合,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

在上学期的教学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1.重积累。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就决定了必须在学习中重视积累。当然所谓的积累,既包括基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能力的积累。

在过去的半年中,高三语文组坚持不懈地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如将语文知识的积累贯穿于每一天,设计了“语文天天练”“美文天天读”“名句天天记”“诗歌天天赏”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将语文的学习化整为零,将语文的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地行动。一个学期过去了,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基础知识得到了加强,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写作能力也有了明显提高。

2.重训练。

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训练。离开了训练,就不能实现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因此,我们半年来,除了学校、年级组织的考试外,坚持每周一套综合检测题。让学生在实战中巩固基础,在训练中提高解题能力。

3.重讲解。

题目的讲解时非常麻烦的,但是讲解又是教学中补课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讲解要注意有效性。如讲解的时候不是泛泛而谈,而要有的放矢;不是全面撒网,而是重点突出;不是繁琐,而要要点明确;不是只照本宣科,而是抓住题目的内核。同时,讲解时要注意紧扣高考考纲的要求,突出答题的思路与答题的规范性。如讲解时,要让学生明确这个题目涉及到哪一个考点,答此类题目的思路是什么,要从哪些方面思考,有哪些要点,每个要点得几分。这样时间长了,自然就做到了答题心中有数,下笔规范,理解到位、要点全面。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考试成绩。

4.重投入。

(1)重精力投入。积极认真地备好每一堂课,对所讲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还要设想在课堂上可能遇到的情况,提高课堂的应变能力。

上一篇:文职人员工作总结下一篇:群众路线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