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2024-05-08

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共11篇)

篇1: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总会在不经意间冒出奇怪的想法,然后就会在里面胡想乱思;今天的想法是:时间穿梭。

为什么说时间穿梭而不是时光倒流,开始的时候觉得时光倒流比较的好听、文艺,但是想想,倒流只写“倒流”,却没有“跳跃”,不是我全部的想法。

话说经常在电影上看到时间的穿梭,我最喜欢的就是周星驰的《大话西游》,至尊宝通过月光宝盒回到过去,去救白晶晶;且不说月光宝盒是什么原理进行时间的转换的(我也不懂,这个得交个物理学家,我只是想写我的想法而已),这个爱因斯坦似乎已经写出了《相对论》的著作以解答。

对于时间的跳跃,我还是比较的相信,以后科技发达了是可以把人送到未来的,而对于回到过去,我不相信。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把一个二十岁的人,送回到十年前,那是不是就有了两个他,我们先简称为A君;一个十岁的A君和一个二十岁的A君。且不说这已经改变了历史(虽然小人物穿梭,对社会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如若这两个人相遇了,你说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呢?A君在改变他自己的历史,他和小时候的他一起玩耍;那么,会不会这份记忆立刻刻入他的脑海呢?毕竟他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这个事情或许会改变他很多,我们往极端了想,以表达出我想说的思想。

比如A君,从小不爱读书,长大了没工作,成了乞丐,偶然的机会,他时间穿梭,回到了十年前,看到了十年前不爱读书的自己,他告诫小时候的他,要他认真学习,要不然以后就是他这个样子了,然后A君真的发愤图强了,长大了变成高富帅。

你有想过这里面有什么东西变了吗?

对的,就是未来的他没有成为乞丐,没有时间穿梭,没有回到过去告诫小时候的自己,那么,他还是得按照自己不爱学习的路走下去,这个就是问题的所在。即使有了穿梭,那也已经变了,他不再是以一个乞丐的身份回到过去,而是以一个高富帅的身份,那么,回到了过去,历史再次改变了,这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我感觉称之为过程不大贴切,但是也找不到合适的词了)。

附注:{其实这样子一改变,也就改变了很多,比如他要是学习毕业后找了一份工作,那他就相对于以前,他就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历史,也改变了别人的历史,他做了原来时间空间点上别人的事情。那么这个“别人”又去做了别的事情,再次改变了一个人的历史,说大了的话,这一个时间穿梭,改变了全世界。}

我这人似乎只有理性的思维,我在想,这个世界是恒定的,时间也是没有办法被扭转的,泼出去的水,怎么可能再回流的盆里面呢?既定的东西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已经发生了就已经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关于时间的跳跃。

时间的跳跃我倒是认为是可行的,我认为是可以通过科技的力量去实现的。因为未来是没有发生的,是可以去更改的。

还是以A君为例,A君有一天,偶然的时间穿梭了,穿梭到了十年后的世界。(下面听我讲故事吧)

十年后的世界我就不形容了,主要要讲的是这个理念。

先不说十年后吧,A君消失后的十年,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他消失了,蒸发了,就像是死了一样。可是对于他的家人肯定是悲痛的,他们到处寻找,报警,贴寻人启事,结果肯定是找不到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估计也就顺从“命运”的安排了;可是对于A君而言,他就是从一秒十年来看这个世界的的,他根本不会有什么感觉,就到了十年之后(这其中我假想时间穿梭的时间归为0,也没有其他的阻碍)。我们只假想了时间上的过度,没有空间上的过度;空间上他会不会有所变化呢?毕竟也有很多的新闻说某个人睡了一觉之后到了地球的另一侧;那么他会不会从厕所一下子穿梭到了澡堂呢?这个是题外话,我只希望他不要一下子穿梭到大马路上,要不然这个戏就没法唱下去了。

A君,穿越到了十年后,十年后世界变了,但是他没有变,他找警察找到了自己的家,看到了父母满头白发,年暮苍苍,孩子已经长大,老婆或许已经改嫁------

但是他并没有影响这个时间的往前发展,没有他的社会继续前进,因为这十年间,他就是消失了,普普通通的消失了,哪怕是对他自己,也没有影响到什么,他都来不及去感觉,就已经到了十年后了,这样子就不会出现矛盾了!这个就没什么可讲的了,他穿梭到十年后,就像是一个人消失了十年,然后出现一样,其他的舆论或者科研我们就没必要提了。

或许时间的穿梭也会有往回的可能(虽然我认为不可能),但是有时候想想,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我要是穿梭回到了昨天,那么,在昨天就会出现两个我,这就改变了我的过去,原来我在这个空间和时间的交叉点上安稳的过着,到了下一个时间点,我穿梭了,回到了昨天,对于现在的我,是没什么影响的(其实也是有影响的,因为我也是从那时间段过来的,它改变了我的过去),时间的轨迹依然在我身上过,只不过我和这个时间轨迹有了重叠,但是对于昨天的我,就有影响了,我改变了时间发展的原有轨迹,我已经过了一遍的日子,也被改变了,本来的我,可能是在宿舍玩了撸啊撸,可是这下子变成捡了个大活人,过去被改变,那“明天”的我也就要跟着改变;而这昨天的我,到了第二天他就应该也要穿梭回去,而现在的我就在过去的轨迹上继续前进,循环往复;那么,从我穿越的时间点,到重新达到这个点这一段时间,应该是在不停的循环,今天的我到了昨天,然后昨天的我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他的明天,然后再次回到了昨天,然后从昨天开始继续跟着时间走。但是对于第一个我穿越的世界呢,它少了我,而昨天的时间却多了一个我,我从今天到了昨天,然后从昨

天的时间点上继续前进,也就是相当于少过了一天,也不能说少过了,其实时间的长度没有变化,只是轨迹出现了变化。今天的我到了昨天,然后继续走,昨天的我还是沿着原有的轨迹走,只不过呢,他所面临的状况变了,不管怎么说,他走到了那个穿梭的时间点,他也穿梭了,然后循环往复,今天的我继续前进。

可是对于今天这个时间点呢?穿梭的那一刻,我没了,那没了以后呢?没了以后的时间又是怎么过的?今天的我从昨天走来,继续生活在这个时间空间?但是我这空间肯定是有变化的呀,我如果正在课堂上课呢?我突然消失了,那对于那个时间空间而言我就是消失了,即使我从昨天又走了回来,那也不在一个空间的点上了。

或许你会说,你在那个时间点消失回到了过去,那有过去的那个你代替你去做啊,继续你消失的“旅程”啊,可是如果我又这么巧的碰到了过去的那个我呢?那我就改变了过去的我的时间空间点,如果正好只有在那个时间空间交汇处,出现问题,只有那个时间空间点能穿梭,那么我要是改变了过去的我的时间空间点,那么他就穿梭不了了,那世界就会有两个我不是吗?然后就像排队一样,如果我不在,那么下一个人会顶上去,那么是不是那个人又穿梭回去了呢?那是不是出现了很多连带效应,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穿梭回去了,那时间空间不就乱套了吗?那是什么来维持这能量的平衡呢?

说到这里,我自己都感觉糊涂了,有点乱了,仔细想来,是有很多衍生的问题可以去继续探究推敲。

王新明

2014年6月14日星期六

篇2: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从元月1号改版至今,新闻广播一直执行整点播报方式,这强调了新闻的及时性,体现了新闻的与时发生。现在的新闻广播与改版后的央视新闻频道有异曲同工之妙,注重新闻价值的体现,给市级新闻更大的平台予以播报。其中,我觉得如果融入以下几点内容可能会更好,本人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请各位台领导予以指正、指点。

一、重大民生新闻专题化

目前,站在一定的角度看,广播的受众没有电视的受众多,那么如何让广播尽可能地拉拢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呢?做听众想听的广播,让想听的广播内容竟可能最大化。目前,对于重大民生新闻这一块,新闻广播的确在不断地努力、不断地重视,但我个人拙见,目前引起的效应还不够大。对于重大民生新闻这一块,我们现在采取的方式是不断地跟踪、写成视点,最多就是采用访谈这样的方式。我觉得重大民生新闻可以专题化,这种专题化的方式可大可小。比如前几天的暴雨,新闻广播下午的整点新闻都进行了整点播报,如果在播报的过程中制作一个专题片花,在985新闻片头之后播出,那么听众在听觉上就会引起重视,从而留住这个台。用片花的方式将突发民生新闻专题化,我想这是一个捷径。当然真正做到和做好重大民生新闻,我个人觉得可以牺牲一下我们的整点新闻,下午整点新闻有1点到5点5个整点的时间,如果对于重大民生新闻,我们牺牲1个整点的新闻播报,采用选取2到3天连续访谈和讨论的方式予以播报,引起的效应也许就能看得见了。比如这次高邮“耿高鹏救落水儿童”事件,新闻广播采用大篇幅新闻稿、新闻追踪、“扬州好人”专栏等方式予以报道,这些都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视,如果我们能及时采用下午一个整点的时间,请到当地的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学家等进行访谈,两天从两个不同的话题、不同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一个从感性、一个从理性,随时接入听众参与电话,我想这样的方式会更好。

二、互动常态化

互动常态化是新闻广播一个在做的方向,我们新闻记者也开始使用连线等方式努力实现互动常态化。但是真正的互动常态化我觉得是与市民、与听众实现常态化的互动,这远远不止互动话题等内容这么多。那么怎样可以让互动常态化

1呢?我个人觉得可以融入不同年龄段人的声音。目前广播的受众年龄段很有限,很少有年轻人参与到节目当中,一是现在网络等媒介的力量很大,二是很少有人有时间收听广播。在这一块,我觉得可以融入年轻人对于社会的一个看法。比如开辟一个常规节目,让年轻人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上发生事件的看法,可以畅所欲言,从另外的角度去看待事件,看待事件中的人和情。另外我们说广播是传达民声民意的一个媒介,如果我们直接让市民在广播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情感,我想达到的效果也许会让听众感到更真诚。比如我们在做的“扬州好人”专栏,目前已经做了一定的数量,现在我们可以请不同年龄、不同岗位的人对“扬州好人”以及“扬州好人”引起的效应做一个访谈和交流,一个普通人的访谈可能会有许多人在收听,如果人们开始关注这样的访谈、关注我们对热点新闻的讨论了,也许他们也有想说的话,那就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参与到节目中了。这只是一个例子,在以后的节目当中,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市民有所需有所想,有的时候不是我们自己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通过广播,他们的想法和情感得到表达,从心里他们会觉得广播与人们之间的心走近了,广播就是他们传达民声极好的媒介,广播才会从及时性和沟通性方面在人们心中占到一席之地。

三、新闻评论随时融入

新闻评论是新闻广播一直想着手的一块,部门也提倡记者写一些评论。与央视相比,我们目前没有专职、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聘请等方式固定一些口子的评论员。比如我们报道了一则民生新闻,记者对于事件的描述已经充分,现在需要一个专业知识过硬的人进行指点,我们可以通过聘请扬州大学教授或者律师给予相应的建议,让新闻发展方向有归属性,让听众不会觉得新闻发生了,但只是发生了,接下来的事件正确发展方向有所指,是不是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在听众心中会更加明白和衡量这则新闻事件的发展方向。其实环保、卫生、食品安全等等新闻都可以聘期一些专业人员进行解答。如果加入了这些声音,就等于让听众在听广播的同时对于事件的进展定了心。没有专家的声音,这件事如何正确进行下去,在听众的心中还是一个未知数。

篇3:关于“素描”教学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单一训练,各个击破

素描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主要表现在:第一,对于透视法则(基本的透视关系:平行透视、成角透视)的不理解。在实践中不能加以正确运用,不能对事物进行合理的机构分析。第二,在绘画运笔上不正确。表现物体结构时画的是“死线”(线条死板僵硬,缺少变化)而非“活线”(线条有变化即粗细、虚实、深浅等的差别)。第三,绘画过程中不善于相互比较,看一物画一物。不理解整体作画的优点所在,只是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推着画。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结构素描上,同样也表现在全因数素描上。比如画一个带盖的杯子,先画完整杯盖,再画杯身,致使构图不合理,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注意不到。第四,不善于利用水平线、垂线、斜线进行这一物与哪一物的比较,结果是物体比例失调,相互位置关系不正确等等。第五,绘画表现的物体的明度上对比不正确,虚实变化表现不到位不准确,考虑不周到。光线对物体的影响表现欠正确等等。第六,在表现全因素素描时,铅笔涂色无规律无美感,胡乱涂抹。咎其原因,我认为素描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高年级来说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美术老师绝不能把带有诸多因素的素描一股脑塞给学生,使他们感觉到很突然,高不可攀,进而失去对绘画的兴趣和学习绘画的信心,将孩子学习美术的兴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这是我们美术老师在绘画教学中最大的悲哀!是不是我们把将来可能成为绘画天才的孩子们毁了呢?所以我们美术教师应该采取一整套科学的、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来对孩子的绘画加以正确的引导。同时还要调动孩子们的主动参与意识,动脑动手习惯才能有更好的收获。

我个人认为,对“素描”这一复杂的内容应该进行分解教学,使它变成一个个有明确目的的单一的内容进行学习,这好比孩子们登台阶一样,一阶一阶地往上走,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就走上去了。你不能一次让他跨越几个台阶或更多,因为这是很费劲很难做到的。我们必须让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地,踏踏实实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目标,最后定能攻下这座“素描”的堡垒。

首先,将素描分成两大部分,即:线型结构素描和色调素描。在这两大块中又分成若干小块逐一解决。在进行每一小块训练时都要将临写、写生和默写三写相结合,以便把每一个素描知识点学的更扎实。

一、线型结构素描

用线条的方式观察和表现客观自然物象的结构特征,对物象内在构造上加以理性分析,以达到对物象的深刻认识,进而从形体结构中感悟骨架结构,空间构成,提炼线条自身的美感形式。线型结构素描侧重于透视法则的掌握,合理的结构分析,和画面的有序组织这三方面的把握。

在线型结构素描这一单元中,可将它分成几个小块来完成,如单一简单的石膏、静物训练,简单的组合石膏、静物训练。这样由形体简单的一个物体逐渐过渡到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物体,在内容上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就掌握了单一物体、组合物体的构图、结构以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大小、透视等知识,并能举一反三,加快了学习进度,为学好“明暗素描”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简单的单一石膏、静物”结构训练过程中重点解决构图关系、透视关系和结构关系等,使学生通过“三写训练”逐步达到要求。

在“简单的组合石膏、静物”的训练过程中重点解决物与物之间的位置关系、单个物体自身的正确的结构框架关系。掌握整体观察、整体作画的绘画能力,能够准确地把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透视关系,虚实关系等表现出来。

二、色调素描

用明暗调子塑造的方法,概括地表现出客观物象的三大面、五大调子,以达到光影真实感,具有立体感的视觉效果。这也就是我们通常称之为全因素素描。在色调素描课题训练中,应加强光影与黑白意识,关注明暗色调变化的节奏规律,以及增强立体观念与空间意识。在学习“明暗素描”时可将其分成“不同形状物体如何使用铅笔排线表现其明暗”,“不同质感物体如何使用铅笔排线”来表现其质感。“简单的单一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和“简单的组合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物体明暗形成的原因,并能简单地掌握表现物体的排线方法和表现出不同质感物体的特点及绘画表现方法。明暗呈现在物体及周围环境上的变化规律,虚实变化的规律等。找着表现物体的各种规律,形成程式化,对于以后打算在美术专业这条路上发展的孩子们来说,再进一步形成个性化表现具有积极意义。这一素描设计想法可以一直延续至报考专业美术道路之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降低难度简化一些。

在“单一物体明暗素描”的表现中首先学习明暗的五大调子的成因,其次还要学习不同物体质地的表现(皮、布、纸、毛、金属、石膏……),光线对与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影响(可采用同一物体不同时间或晴天、阴天的光线来说明光线对物体的影响)。环境对物体的影响(周围是浅色环境、周围是深色环境对物体会产生不同的深浅影响)等等。这一环节的训练会使学生对素描形成一定的在结构基础上的新的认知能力。在已有的结构素描基础上进行单一物体明暗关系的表现,能够更集中精力与素描明暗的学习和针对不同物体质感的学习。

在“组合明暗素描”中重点学习两个或多个物体的明暗变化,训练学生整体地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的方法,学习理解他们既有变化又有统一的整体意识,提高学生整体观察,整体表现素描的能力。以慢为快,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素描这门学问。

篇4:关于职高数学教学的一点想法

【关键词】职高数学;寓教于乐;语言艺术;贴近生活;实训教学

当前职业院校在大学林立的环境下,普遍存在着招生难、生源文化基础差的现象,“重专业,轻文化”的风气充斥着校园。因此,职业院校内存在着许多“文化课学困生”,尤其是“数学学困生”。针对这一现象,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一谈职高数学教学的一点想法。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是一切高端科学的基石。我们从成为学生那天就开始学习数学,在工作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然而,数学知识的枯燥抽象也同样是众所周知的。职高学生本就文化课基础薄弱,所以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对于这样的学生,作为数学任课教师,我制定了如下对策:

一、优化讲授方式,寓教于乐,贴近生活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始终是课堂上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在黑板上算,学生在本子上算。这样的学习模式很难让基础薄弱的职高生接受。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如何让学生引起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

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的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当遇到平淡无味而又必须学习的东西时,如果把它们与生动活泼的学习形式相结合,就显得非常轻松,能给人以愉快、舒畅的感觉,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生活中,数学计算的应用更是无处不在。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在阳光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自己的身高和自己影子的长度,从而利用三角形相似原理,测算出操场上旗杆的高度。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使学数学变得轻松愉快。

二、发挥实训优势,劝其听讲,不如诱其自学

职高生大多是不爱动笔,爱动手的学生,让他们安静的坐在教室里写写算算,他们是很不情愿的。针对这一特点,充分发挥职业学校有实训基地,实训相对材料充足的优势,偶尔搞一次实训课,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又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

例如:讲解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我把学生带到实训场地。工位上有一些铜丝,不规则的缠绕成卷,长度未知;一把钳子;一支20厘米直尺;一个天平;一个电子秤。然后把学生三人分成一组,每组一个工位。要求,下课前以小组为单位,上交铜丝的准确长度作为作业,并说明测算方法,然后评选优秀小组。在整堂课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商讨测算方法,争相动手操作,不再有以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的现象发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讲究语言艺术,少指责多鼓励,培养学生自信心

1.针对教学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能体现教师能力水平的窗口。枯燥的概念、定理可以通过生动的表述使其更易让学生接受。例如:讲解平面的定义时,可以通过直线的定义导入:“同学们学习过直线,知道直线是向两端无限延伸的;那么,如果将直线看做春蚕吐丝,那平面就是丝织绢帕;丝有多长,绢帕就有多大。直线向两端无限延伸,那么平面就是向四周无限延伸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联系直线与平面,学生更易理解,也方便记忆。

2.针对学生

哲人詹姆士曾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就是渴望被肯定”。表扬是认可别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方式。无论课堂上,还是实训场地,教师都应使用恰当的语言,少苛责,多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肯定,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坚信学数学比他们以前想象中的更容易、更有趣,自己真的可以做的很棒!学习是需要自信心的,只有学生相信自己有能力时,他们才会去采取行动。可是我们却很少给学生信心。我们从小就知道“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对表扬总是很吝啬,即使他们真的做得不错,我们也会不时地给他泼点冷水。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努力,可这样培养出的学生却是非常缺乏自信心。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创造力要比外国学生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学生从不敢尝试去创新。所以不要怕自己的学生骄傲,适当的自我膨胀是必要的,那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被调动起来。

四、鼓励参与,鼓励创新,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例如数学家陈景润,他的数学成就及其他创造的哥德巴赫猜想,利用这些有理有据的事实去影响去教育学生,使他们看到高山并看到攀登者的艰辛与取得成功后的快乐。课堂创新问题的提出,不要弄巧成拙要做到遵循教材,尊重学生,按教学规律,提一些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对知识有联系的问题,与本节知识密不可分的问题。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与学习知识,增加学习的快乐感,活跃学习的氛围。

以上几点,就是我在职高数学教学中的一点肤浅心得,经验颇浅,许多地方存在不足,在此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

篇5:关于加强“三基”工作的一点想法

根据您的意思,这两天我总在把事业部在管理上做的一些工作与理论知识相对照。我发现,我们的工作其实做得很好的,并且在合理运用理论知识的同时,与事业部的实际也贴得比较紧。只是,我们在部分环节上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仅是个人看法);因此,我借此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关于基础工作

1.当前情况:

塑料事业部成立以来,在两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基础工作应该说做得是比较扎实的。其中包括制度、标准的制定;定性考核的逐渐减少,定量考核内容的逐步增多;计量手段的不断完善;生产经营基本台帐的管理以及员工基础教育的执行等方面工作都有一定的深度。

2.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a.制度在职工中的印象不够深刻,造成在各个管理层次、各操作岗位上职工制度的执行率不高,随意性比较大。主要原因:部门干部自身或在组织职工学习制度上的功夫下得不够;制度颁布发行的覆盖面不够大,大多数制度只能到主管一个层次才能看到。(一个例子:在对一部门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班组值班长以下的普通职工对动火票的等级权限不了解的比较多。)

b.执行制度过程中,对执行情况的考核不够彻底。主要原因:部分干部存在着怕得罪人的思想;对制度的执行缺乏严肃性,有的甚至把个人的意识参与到考核过程中;与制度配套的考核细则在奖惩上力度不够,该重奖的未予以重奖,该重罚的未予以重罚。

c.管理层次定额考核未能真正开展。

d.信息资源的利用率不太高。比如:装置、管理部门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处理停留在数据的统计上;利用数据分析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并制订相应对策措施方面的工作深度不够。

3.建议:

a.公司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强,事业部的基础工作应该要尽快适应改革后形成的新体制和机制的要求。这方面明年需做的工作有:根据公司erp上线、销售集团公司集中管理、供应和财务“二减一”等改革措施实施后的要求,相应修订事业部2004版制度,理顺各管理条线的工作,明确管理职能,制订有关对策,配好有关人员。总之要按照下图所示,妥善应对因组织变革而产生的新问题。

内外环境变动

出现问题 组

组织诊断 的 评价

方案设计 展

变革实施

b.在事业部范围内,广泛深入开展“学制度、明职责”活动,目标是人人明确本岗位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管理人员,必须明确自己所管辖部分管理工作的基本流程。同时,在考核过程中要奖罚分明,适当放宽处罚幅度,加强责任追究力度(比如,对进入化工生产装置未戴安全帽的,可以处以扣奖50元~500元,进入施工作业和检修区域未戴安全帽的,解除劳动合同。这样处罚的手段可视情况比较灵活掌握。其它依此类推,总之有时不能定死一个标准,这在制订制度的时候应预先考虑;因为我们已经多次遇到对某一件事或人找不到相应的处罚手段。)。

c.既然毛利考核能把经营与生产装置捆绑在一起,那么管理层次定额考核也可以与装置捆绑,这样促使管理人员深入装置进行业务和技术指导。(包括单耗、能耗、辅料消耗等)

d.应强制规定装置、直属车间每月对设备运行状况、生产管理情况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不足之处提出整改措施并以文字形式上报职能部门;如需事业部协调解决的,相关条线的职能部门必须拿出书面意见。(也可把每月整改措施落实情况列入考核)

二、关于基本功训练

1.当前情况:

在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方面,事业部各装置的操作技术规程、工艺技术规程、设备维护保养技术等(包括关键装置、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技术,关键原材料的有关知识和专门技术)已比较完备。即使是3pp、4pe装置,通过近两年来的摸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已日趋完善。

在安全方面,事业部的安全生产规程岗位覆盖面已经达到100%;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也制订了不少反事故预案。近几年来,事业部在反事故演练工作力度不断加强,职工的自我防范知识切实得到提高。

2.当前工作中的不足:

a.新职工得到操作锻炼的机会不多,技术水平提高速度不快。原因有:生产任务紧,在装置异常情况下(如开停车),用新职工进行重要操作的把握不大(如1pe装置,几位常日班老职工几乎就是该装置的开车队,运转班中有苗子的骨干相对于其它装置得到锻炼的机会要少);待遇问题使师父带徒积极性不高;师徒之间缺乏沟通。

b.应急预案的覆盖面不够,目前局限于安全方面,技术和设备上的应急预案不够完善。

c.反事故演练力度不够,演练的方式比较单一。

3.建议:

a.加强师徒之间的沟通。因为当前新进厂职工的思想观念与老职工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加强交流与沟通有利于融洽师徒关系,也有利于徒弟在学习技术的过程中得到师的正确引导。安排适当机会,并在老职工的引导下,给新职工以更多锻炼机会。事业部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适当提高带徒待遇。

b.应急预案应覆盖安全、环保、生产技术和设备管理。重点加快完善生产技术(如发生质量事故、管线堵塞、原料泄漏等情况)和设备故障(仪表误保、失电、电网波动、机泵紧急停车等)的应急预案。

c.反事故演练关键是一个“真”字。演练要逼真,对待的态度要认真。

三、关于基层建设

1.当前情况:

通过多年来运作,事业部在基层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以“人”为主体、以“物”为载体,以“岗检”为手段,围绕生产现场开展一系列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工作机制。尽管有些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但不可否认,近几年基层建设为生产经营保驾护航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几年企管处撤并后,事业部基层建设的工作确实有点削弱了。具体表现在:

a.虽然基层建设的职能已经划转到生产处,但是由于这项工作涉及面太广,有些工作的开展是跨部门的,在管理上需要协调的内容比以往更多,难度也比以往更高。

b.迫于岗位编制的原因,目前事业部在基层建设管理上投入的力量不够,主要是人力上的不足。

c.由于人力上的不足,对装置、部门进行检查的力度有所削弱,导致搞形式、搞应付的屡禁不止。

2.建议:

我在1pe装置工作期间,曾协助装置搞过一段时期的基层建设,当时1pe联合装置基层建设实质上都是公司免检的。我的体会是,基层建设是一项长期要抓的工作,需要日常的积累,而不应搞突击。简单地说它也应该有一个类似于“pdca”循环的过程管理。同时,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予以管理者一定的权威。在当前不可能设立行政部门的情况下,我建议事业部设置(或恢复)基层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直接对该项工作负责,而具体工作可以落实到职能处室或装置。也就是,宏观上事业部总体抓,具体上要细化,光靠生产处具体抓是有难度的。

总之,基础工作、基本功训练、基层建设三者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我们在开展“三基”工作时,应该通盘考虑,抓住事物的实质和重点,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篇6:关于高中作文教学的一点个人想法

——作文更要导学自主

张继华

有一个魔咒一直悬在我们语文老师头上,那就是作文最难教,也最难出成绩。然而,一个实际问题也摆在学生面前,得作文者得天下,失作文者失未来。

一、现状及反思

个人感觉,制约高中作文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因理论缺失而迷茫。

课本变化极快,虽然必修一至五有了一个系统体系,但是作文理论的讲解支离破碎,浅尝辄止,难以给学生带来心灵层面的震撼和顿悟。中国有很多文学大家,也有很多文学理论经典,然而我们的课本却很少见到专篇选文。实际上,诸如《文心雕龙》中的某些篇目是我们讲解作文理论时很好的参考材料。

第二,因急功近利而低能。

在训练中,我们为了应付重要考试,会提前让学生训练高难度作文。然而由于难度太大,学生无法写好,可能导致学生自信心受挫。这种拔苗助长式的训练不但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越来越低能。而且以分数为唯一考察标准的评价制度也让学生无法真正潜心写作而是想法设法提高分数,编造故事、无病呻吟、过度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都偏离了作文的宗旨。笔者认为,高一年级正式考试应该尽量避免考查高难度议论文。高

二、高三年级考查议论文也应该有一个坡度,循序渐进方能水到渠成。

第三,因方式不当而低效。

当前作文训练方式为多为教师统一布臵作文题目让学生来写。问题有二:一是学生不一定都对这样的题目感兴趣而有不少应付差事者;二是,120篇左右的作文让老师改作文异常痛苦,不可能逐一认真点评,更无法面批。最大的问题是,这样的文章写了之后就完了,往往没有针对性的反馈与提升环节。结果是,学生训练了三年,各种错误仍然反复出现,思维水平原地踏步,相信大家比较一下高三和高一部分同学的作文会有这样的感触。

第四,因缺乏激励而无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前的作文教学方法之所以让老师和学生都很痛苦,主要是学生体会不到成功的乐趣。即使有一点进步,但是体现在分数上,往往还不如以前,这对学生的打击是巨大的。学生的自信心在这样的训练模式中逐渐丧失,便放弃努力,破罐破摔。我想这不仅是作文的现状,也是整个高中语文所面临的问题,语文的地位还不及英语,这颇让我们这些国学教师汗颜。

第五,因缺乏文化而浅薄。

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课本与文化的脱节很大,与现实的脱节也很大。我们的教学过于注重文法技巧的讲解而忽视对古代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吸收和鉴别,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陷入了一种唯技巧主义的泥潭。学生学习课文,背诵课文,然后这些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要最终运用于现实,用学到的道理和思维方法去处理人生中遇到的问题,或者看待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对社会有一个深刻而客观的认知。

课本与高考的素质要求有很大的距离。就近几年高考作文来看,作文的话题通常很大,以2011年新课标卷为例,其题目为:

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最近公布了21世纪全球十大新闻,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的崛起排在第一位,是新世纪的最大新闻。该所跟踪全球75万家主要纸媒体、电子媒体和互联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有关中国崛起的新闻已经播发了3亿次。

对于中国的巨大变化,其中最值得展示的突出变化又是什么呢?据《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对中国公众的调查,得票率依次是“经济成就”、“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化进程”、“开放程度”。

对于中国的这些变化,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话题涉及面很宽广,学生必须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才能很好地把握。很多题目都涉及到哲学、历史和甚至经济学。而我们的教学中,很缺少这类话题的训练。

二、作文课的新思路探索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尝试用学校的“导学自主”课改理念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我的方式如下:

第一,集中讲解作文理论,“导学”就力争导得深入。

我选了《文心雕龙》一书中的“神思”“体性”“风骨”“情采”等篇目来讲解作文的立意构思、结构技巧、语言风格等问题。我用幻灯片展示,或者我直接抄写在黑板上,学生抄写,然后尽量深刻地挖掘其精神内核,并尽量与学生写作结合起来。这样,学生不仅提高了文言文的水平,也记住了一些经典的文论名句。比如“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这一句话就说清了两个大问题,那就是文章内容建立在博学多闻的基础上,同时要想让文章脉络清晰,就必须有一个统贯全篇的中心思想。我想这样的句子比老师在讲台上反复重申内容和立意的重要性要来得有力度得多。这样的讲解我总是用一整周的时间来讲,这样的尝试从结果来看也是有效的。

第三、课文讲解必结合实际作文,让课堂有一个灵魂。

目前我们在课文讲解方面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文本的现象,注重文本对学生阅读水平的提升有帮助,但是若每篇课文都在做同样的事情,就让课文越来越经典,越经典就越让学生产生距离乃至隔阂。我有个想法就是要尽量降低课文的“身段”,让学生觉得课文也是亲切的,可以模仿的。苏轼说他写文章“行于其当行,止于其不得不止”,口气极大,我就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古人,即使写的不如古人,那我就先学会模仿你的文章。比如《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三篇课文都是有名的政论大作,我用一节课的时间来比较三篇课文的写作手法,然后,重点探讨我们在写议论文的时候如何学习这种写作技巧。最后,布臵作业,让学生模仿三篇文章中的一篇,效果上看很好的,有的学生甚至喜欢上了用古文写文章。

另外,我反复给学生灌输一个理念,那就是学以致用,只要是课文中出现的好的句子,写作文的时候就尽管引用。只要引用我就给他的作文加分,用这样的方式鼓励学生多采用引用的手法来写作文。

总之我觉得语文课堂不必过于呆板,过于注重技巧,这样就让语文的人文性大打折扣了。

第三,革新训练模式,“自主”就力争切实高效。

我改变常规的作文训练为以周记的训练形式。具体要求为:

1、高一年级只重视培养写作兴趣。

高一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两周交一次周记,文体不限,内容和字数也不限,但是我也提供一些话题或者方向供学生来写,比如重点训练写人记事的记叙文。评改的时候我以表扬激励为主,并力求让评语有些文采。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实际效果看,不少同学已经把写周记当成了一种习惯和爱好。

我对周记的文字和语言的要求很高,错别字和语病便无处遁形,学生的基本功慢慢就扎实了。

2、高二针对高考进行针对训练。

高二以来,我搜集了500多篇近五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整理成文档形式。发到我的一个邮箱里,学生可以下载,并选择有价值的文章浏览或打印。我要求学生每两周必须抄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并加以模仿。模仿的境界有三个:第一层是词句的模仿,仿其“表”;第二层是层次结构的模仿,仿其“形”;第三层是立意构思的模仿,仿其“神”。学生有了可资借鉴的好文章作为例子,就有了模仿和提高的方向。

让学生模仿高考作文的想法来源于对黄庭坚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思考,该派提出“点石成金”和“脱胎换骨”之法,提倡“以文为诗”,强调“无一字无来处”。既然“江西诗派”可以“以文为诗”,我们何不“以文为文”呢?高中学生思维层次不高,受学习时间和学科地位的影响,哪里有时间去搞创新呢?能

够把模仿的功夫做好,应付高考当游刃有余。

3、逐渐提高周记质量要求。

我要求学生仿作的时候,题目自定,文体自选,最好按照高考的要求开心。开始的时候我还是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随意写,一段时间之后,我要求学生按照高考一类作文的质量要求来写,逐渐提高能力要求。

评改的时候,我会尽量按照高考作文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如果学生要求打分我就打分,不要求打分的就只写评语。另外,学生写的作文都在一个本子上,随时都可以翻看以前写的文章,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他们对作文的自信心和兴趣,让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写作有一个连续性和逐步提高的过程。

4、周记评价系统化以期达到最佳训练效果

遇到比较好但有一定缺陷的文章,我会让学生原题重写,直到满意为止,以求使学生写作水平获得获得质的提升;遇到好的文章或者段落我就在晚自习甚至正课时间进行表杨,以求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

在评改学生周记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有一些共性的问题。这些共性的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在最快的时间将它解决,学生就能够很好的进行自我纠正。于是我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并将这些问题上升到思维方法的层面进行概括归纳。在评讲的时候集中进行点拨,以之作为下一阶段周记训练的方向。比如:

1、作文无头绪,脑子一片空白,敷衍交差;

2、对话题、观点无感觉,甚至有排斥心理;

3、想到好的观点,没有材料支撑,显得空泛苍白;

4、无迁移能力,不知道由此及彼,找到事物间的横向和纵向关联;

5、没有时间(历史)概念和空间(地域)概念;

6、不会使用换位思考,发现不了观点的合理性;

7、不会使用逆向思维,不知道任何观点都有其局限性;

8、概括、归纳、分类的能力差,无全面看待社会的眼光;

9、个人情感偏好和兴趣偏好影响对事物的价值判断;

10、不知道为人与处事不仅是为文,也是为人,不会或羞于展现自己为人真善美的一面。

以上属于发散思维范畴。

1、不会阐释话题和观点;

2、不会细分观点,提不出有价值的分论点;

3、喜欢先写文章后拟题,文章随意发挥;

4、观点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经不起推敲,无说服力;

5、观点太多,旁逸斜出,放而不收,互相干扰;

6、无结构概念,无过渡衔接,首尾不相顾;

7、段落长短无度,轻重不分,该突出的未突出,该点题的未点;

8、缺乏由现象层层发掘其本质的能力,就事论事;

9、缺乏由原因推理结果和由结果寻找原因的能力,不问为什么;

10、缺乏通过分析事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现实无关,与人生脱节; 以上属于聚合思维范畴。

1、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和态度存在绝对化倾向;

2、遇到二元或者多元话题就觉得难以选择,不会立意;

3、阐述观点时候要么完全赞同要么完全反对,思维片面;

以上属于辩证思维范畴。

这个方式是很有效的,学生思维水平得到逐渐提升,这个学期以来,学生也许认识到了这种方式的好处,真正地潜心写文章,所以写得比较成功的文章越来越多。

4、尽量丰富周记评价机制。

周记不一定只能让老师来评,也可以让学生互评,我要求学生按小组为单位,每次每小组两个人交周记,但交周记之前必须有其他小组成员的评价。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写的时候更尽心,因为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竞争意识。

5、高一的时候,我将学生在周记里写的一些好文章在电脑上打出来,发到我的QQ空间里,让学生可以在我的空间浏览到同学的文章,这个设想也是尝试用过网络工具来辅助教学,认为学生上网时间很多,但基本都是无目的地接触网络信息,不妨想些办法提高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学生对这个做法不够热衷,我的时间也有限,后来也就没有坚持下去了。

第四、在作文中拓展些现实题材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学生们不愿写文章的原因也有认为作文与自己的人生无关的原因,如果能举一些身边的事情来引导学生发表看法,我觉得能够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比如去年11月发生了一起“萝卜哥事件”,我觉得很有意义,我就当即做了课件让学生对此事进行评论:

菜农韩红刚,在郑州市北郊的黄河滩区承包了87亩地土地,用于种植蔬菜等农作物。受销路影响,几天前,他在报上发出通告要将萝卜免费送给养老院、福利院、打工子弟学校。此事经地方媒体报道后,短短三天竟然引来上万市民来到菜地拔萝卜,最后不但萝卜被拔光,田地一片狼藉,就连其他红薯、辣椒等农

作物也遭了秧,直接经济损失达8万元。

这个问题是温总理所说的中国目前“道德滑坡”现象的一个缩影,可以发掘的话题很多,首先是对当今社会人心冷漠现象的反思,然后诸如“诚信”“秩序”“助人之风”等都是很好的题材。学生们很感兴趣,同时也受到一次思想的教育。

总之,我对作文教学的反思是,必须有系统而深刻的理论引导,有建立在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础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有抓住点滴机会快速反馈并及时完善的评讲体制,有灵活而紧扣作文的课文讲解模式,还要适当补充社会生活现实的新鲜血液。

以上的思考和尝试只有两年的时间,理论和实践都不是很成熟,最终结果还要看高考的检验,不管结果如何,我都会坚持、完善这个尝试,力争取得好的成绩。

课题主持人张继华负责整理文献,完善理论体系,编纂结题论;

成员郭恪诚负责访谈并整理记录;

篇7:关于对高中美术课的一点想法

王世举

我们每学期都计划着上好我们的课,但我们的主体对象似乎游离在计划之外。学生不渴望多学一点东西。你不考,我不学。一种叫“副课”的慨念深入人心,面对这样的群体,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每周有一节课,很短,说不了太多。但能否让那些欲睡的眼神感受到一些美术世界的灵光。这也正是我们这些美术教师应该思考的。

首先,我们的改变学生对美术的简单认知,偏见甚远,我不喜欢画画,听他何用?其实我们学习很多东西都是为了用吗?有时候小学三年级的数学就够用一生得了,何必在学高等函数之苦。背诵“床前明月光”不是为了将来成为诗人。学生的学习很多都是奔着高考去的,对知识之渊博,对未知领域的渴求者有几,对丰富自己,提升自我内涵者有几?殊不知审美已经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养。这也正是我们面对的困境。但我们要面对。

我们不培养艺术家,我们做个导游,去引领,去看拉斐尔,去看卡拉瓦乔;去感受徐渭、八大、苦瓜和尚;去游历四大名窟,去西递宏村,去拙政园,留园;(当然,我们学生看的不是画,不是建筑,不是雕塑,而是印刷品而已。)通过这些伟大的人,去了解他们伟大的作品。提高一点基本的美学素养。美,是修养,是思想,是文化沉积的结果,在诸多领域的参与下方可提高,而不单单看几幅印刷品就能解决的问题。但你若果连最基本的都不看,那就更谈不上别的了。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更好的传达,引领,启发,让学生认识多元的,灿烂的人类智慧结晶的艺术世界,更多的去感受,感受;领会,领会。从而提升品质,拓宽视野,润泽心灵。

关于这节“副课”下面我说几点个人的见解,供大家分享指正。

挑中一件作品。我们每上一节课都是慨念太大,时间太短。譬如:《外国古代雕塑》,除了中国都是外国,我们不可能周游列国。那就得挑一个核心的去讲,的挑国家,选作品,集中优势兵力,击破一个足矣。其他捎带而过。

讲好一个故事。上美术课,学生爱睡觉。我们不能光去叫,要在内容上想想办法。尽量让课堂充满趣味。那么我觉得故事是

很吸引人的。再讲《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时候有一环节是讲青铜器,中国最大的方鼎《司母戊大方鼎》我给学生讲了河南安阳武官村村民吴培文如何在盗墓的过程中发现,如何变卖,如何和日本人周璇保护该鼎。一下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是也介绍了青铜器。还比如《中国古代绘画撷英》中黄公望的名画《富春山居图》,我们可以给学生讲六百多年前,年过七十的黄老先生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完成的,那三四年,周围的人们在为名忙在为利忙,而黄老先生的与他的画不过是一个看似无用的人做了一件无用的事而已。然而千百年过去了,那些一代又一代人做的有用的事都烟消云散;却是那当年无用的老人,用清净的心和一根有一根磨秃的笔,留下的画作显赫起来,带来财富,带来关注。这该是怎样的一个轮回呢?无用的事,真的无用吗?以至于后来如何画分为二,如何天南地北,身处两岸。温总理有为何感叹能见到《富春山居图》合二为一呢?这样不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还传达了画外之意。(这样的背景我们让学生搜集完成,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介绍给大家更好。)每一个伟大的画家,没一件伟大的作品都有他传奇的经历。都是学生喜欢的。

准备好一节课件。书本的东西乏味单一,我们应该拓展。其实很多的好作品没被选入教材,就像余光中说:不知道谁选的《唐诗三百首》其实更多的好诗还在三百首之外。现在网络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找到太多的资源。学生更喜欢没见过的东西,震撼的画面。经过多媒体像电影一样出现在屏幕上,会吸引更多即将瞌睡的孩子。

下载好一段视频。单一的介绍作品难免会有些孤单。难免催人入眠。我们准备一段和作品相关的视频,将会大大提升收视率。靳显芬老师讲过的几节课印象深刻,《民间泥塑》,最后放了一段泥塑的制作过程,那是给学生很深印象的。那也是用嘴无法描述的。还有讲《中国古代绘画》时放的国宝档案对《步辇图》、溪山行旅图》的视频介绍,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贺建东讲伟大的浪漫主义钢琴家李斯特的时候,我记得放了段猫和老鼠的视频,姆猫和老鼠演奏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给我印象深刻。我们有很多,如古代建筑,可以放《故宫100》的纪录片。讲西方雕塑绘画我们可以放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等。

利用好我们的学生。上课不能让学生闲着。让他们眼睛忙着,嘴也不要闲着。给个话题,引导他们多交流,多探讨,多发言。最好是能布置下去,能让他们上网查查资料,看看相关背景,了解作者,了解作品。这样不至于一问三不知,胡侃冒料,离题太远。这和文化课的学案差不多。不过我估计学生顾不上弄你这个

副课的遗留问题。该忙的还忙不过来呢。

用运好一句形象的语言。讲课语言的幽默形象很是吸引学生。易中天品三国风靡全国,和他那机智幽默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咱们组王志祥讲课就风趣幽默。活泼生动,上节课讲《黄河大合唱》的导课就自然风趣,流畅自然。我在讲《走进具象艺术》一节中谈到《王时敏像》和《教皇英诺森十世》是就做了这样一个比喻:一个是小葱豆腐,一个是红烧大肉。一个是用的竹筷子,一个是用不锈钢叉子。一个是中国文化,一个是西方文化。

总之,老师应尽自己微博之力,上好课,备好案,把美渗入课堂,努力提升学生审美素养,让审美走进生活。养成健康的审美习惯。告诫学生,加强知识储备,形成一定的文化底蕴。审美不是看几幅画,上几节美术课就能提高的。建议多读中外名著,多听名师大家之作。(如歌剧、古典名曲、昆曲)多去实地欣赏建筑、雕塑,多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少逛些商场,少看些电视,少上些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天地有大美让我们去领会。

我想让孩子多学习没用的课,多做些没用的事,如琴棋书画。人和动物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动物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生存和繁殖。如果一个学生被教育只能学对考试有用的课,上大学只能做对就业有用的事,工作了只能为了买房买车。那么,作为人,还有什么意义?生而为人岂不浪费?

无论何如,改变或不改变,副课还是主课,不要纠结,不要茫然,谁让你选择了,我们都要坦然面对。让我们为了孩子,上好每一节课。让我们更好的工作,有更多的收获,更有诗意的生活。

篇8: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要作用

当前, 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 信息量急剧增加, 计算机应用日新月异, 这对计算机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不论现在还是未来, 计算机都因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 而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计算机应用能力将是人们的生存能力之一。目前, 在全国的各大院校, 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起着培养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的重要作用, 因而, 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 可以大大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 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 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 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状况;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 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现在, 全面实现智能网络考试模式已成为现在计算机考试考核的发展趋势。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根据社会不同部门应用计算机的不同程度和需要以及中国计算机教育、教学和普及的现状而确定的。它以应用能力为主, 划分等级, 分别考核, 为人员择业、人才流动提供了其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水平的证明。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已成为学生择业不可缺少的证书之一。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基本能力, 致力于解决自己本专业和将来工作中相关的实际问题, 是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 也是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我校开设《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 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为学生较全面地掌握计算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作用下, 学校在制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时, 充分参考考试大纲。教师也会加强了解考试信息, 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进而教学生如何学习。本人在组织计算机考试机考过程中学到很多原来未掌握到的知识, 特别是实践操作能力。本人认为考试题目出得很好, 确实涉及很多非常实用的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通过等级考试, 教师应目标定位明确, 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基础性和实用性, 转变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应用的观念。他们会自觉的研究考试大纲知识点, 进而教学生如何复习, 给学生辅导。通过这个过程, 教师也会掌握更多知识, 调整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法, 优化教学环节, 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以及积累教学实例。这使得教师从整体上提高了教学水平, 进而积极参加到理实教学一体化的改革创新工作中去。

三、计算机等级考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证书是计算机知识扎实的证明, 更是应聘成功的重要砝码。但是,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拿到几张等级证书, 而是让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自己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有一定参考性和指导性。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要求, 改革教学模式, 可令课堂教学理实一体化, 以“案例教学”方法为主,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训练, 并达到任务要求, 从而提高学生“重基础、强能力”的学习意识。在教学改革中, 教师应建立计算机CAI课件及等级考试模拟环境, 根据新内容及时更新相关的试题库, 实现等级考试模拟训练, 为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做好准备, 争取获得好的成绩。同时, 计算机等级考试应以智能网络模式改革考试, 充分利用资源, 全部实现机考, 扩大考试模块, 并为方便学生而增加考点设置, 灵活安排考试时间。

摘要:本人组织计算机考试 (机考) 多年, 从其特点出发, 结合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的实际情况, 浅析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开展对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等级考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畅.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篇9: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课本对焦耳定律推导过程如下:

焦耳定律:电流做功时,消耗的是电能。究竟电能会转化为哪种形式的能,要看电路中具有哪种类型的元件。

只含白炽灯、电炉等电热元件的电路是纯电阻电路。电流通过纯电阻电路做功时,电能全部转化为导体的内能。电流在这段电路中做的功W就等于这段电路发出的热量Q,即

Q=W=IUt

由欧姆定律 U=IR

代入上式后可得热量Q的表达式

Q=I2Rt (4)

如此引入,Q=W=IUt,U=IR两式成立均需要条件:纯电阻电路。学生很容易顺理成章地认为焦耳定律的表达式Q=I2Rt,也是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虽然课本中对此表达式做了一些解释:

在推导(4)式的过程中,我们用到了“Q=W”这个条件,它要求电流做的功“全部变成了热”,也就是电能全部转化为导体的内能。因此,(4)式中的“P”专指发热的功率。

但仍不能让初学者明显地看出此式适用于任何电路。学生很容易去想既然Q=W=IUt,U=IR两式成立均需要纯电阻电路,那么对于非纯电阻电路,为什么热量的表达式仍然是Q=I2Rt?如何推导?教学中虽再三强调,和学生一起分析教材,学生还是很难正确理解。

当然课本中有从特殊到一般推广的例子,比如静电力做功只跟初末位置有关与路径无关的特点。先让学生研究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特点,进而告诉学生在一切电场中静电力做功有相同的特点。如此处理是因为学生的数学知识跟不上,无法研究非匀强电场中静电力做功的特点,不得不如此处理。并且有重力做功特点做对比,把静电力做功特点由匀强电场推广到一切电场,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而本节中,学生对于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是有能力去研究的,哪些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哪些适用于一般电路学生是有明确认识的,再由纯电阻电路推广到一般电路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肯定会有一些疑问。

这里完全可以把电功率和热功率分开研究,恢复焦耳定律这个实验定律的本来面目。然后再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虽然说焦耳定律的探究过程很难模拟,还是可以把焦耳当年得出此定律的过程以文字资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把科学规律得出的真实过程呈现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者单位:山东省高密实验中学)

篇10: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目前我觉得作文可以着手三个方案并同时进行,下面说一说我的做法,希望对大家作文复习有些微帮助:

一、背文段

1.布置学生背诵精美摘抄的语段:写人的、写景的、抒情的、哲理的、细节描写、凝练的诗句等。

2.或者每周一篇完整的优作。

3.只要背诵就要检查,可以安排135晨读背诵,24有早读时老师抽查、课代表抽查、小组互相抽查,也可以在上课时指点一生背诵给与鼓励或惩罚,我的惩罚就是抄3篇满分作文,背出1篇,天天盯着他。4.可以让学生买一本作文杂志《作文通讯》,网上有,7块钱左右一本,内容很好。

二、讲构思

每周花两节课前十五分钟,或者一节完整的课,读老师自己找到的好作文,侧重不同角度的优作:选材好的,构思好的,立意深的,语言美的等等,可以先读,再分析(好的选材要能够举一反三,以一个点分散到两三个不同的材料,储备材料现在我觉得很重要),然后摘抄好句好段,最后当堂背诵。

三、磨优作

篇11:关于时间穿梭的一点想法

南汇区今日学校

瞿德兴

上海市“二期课改”的工作已全面完成,并正在全市各校全面铺开;针对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培养要求,课堂教学应该进行一定的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更新。结合学校本学期开展课堂教学的信息化工作,及自己这些年在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的一些成功经验和教训,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教育部提出了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课程的整合,其目的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上海市“二期课改” 正在全面铺开,二期课程在设计上具有六个方面的新理念。第一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终身学习的基础。第二是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第三是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第四是充分关注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和求知。第五是强化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第六是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从上海“二期课改”的六个教育理念看,要实施这些教育理念不应用信息技术是较难完成的。譬如,要实施“构建所有学生必需的共同基础,加强数学的应用和实践”这个理念,必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演示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教学效果会更好。

再如要实施“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需要,提供选择和发展的空间”这个理念,必有知道我们面对的学生群体是有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是不同的,为了保证极大部分学生获得必备的数学基本知识,对不同学生要安排拓展性数学内容,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不同需要。必须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难度数学问题,让学习上有余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应用多媒体来展示这些内容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另外,现在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课堂是一个教与学相长的过程,应该做到教学互动、师生共同发展和成长。教学上要采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内容的呈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中实施这么多的教学环节,在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参与探索数学问题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具有的优势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可以把以往“学数学”变为“做数学”,这是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的最大优势。由于新数学教材教育中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而以往数学教学上片面强调逻辑思维训练,忽视对观察、实验、想象、猜测等能力的培养;重视数学解题技巧的演练而忽视学生的内心活动、情感体验和合作交流;只重视对结果的应用而忽视对过程的探究。教师经常代替学生思维,结果本来生动、有趣、充满创造力的整个数学思维过程不见了,导致学生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纯粹的理论和枯燥的运算和证明,没有多少实际用处。因此,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数学实验室”,利用数学各种应用工具软件,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必要的工具与手段,让学生可以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学生从“听”数学的学习方式改变成在教师的指导下“做”数学;过去被动接收“现成”的数学知识,而现在可以象“研究者”一样去发现探索知识。

针对“二期课改”的教材编写要求和数学内容的设置,初中数学知识内容包括数与运算、方程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函数与分析、数据整理与概率统计五个大部分的知识。在这些知识中,用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难以揭示数学中蕴含的思想。必须借助其它工具来形象地、生动地展示,而信息技术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除了能演示图片、文字外,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各种软件、信息平台、教学支持平台等将更多内容呈现给学生;而且信息技术已发展到今天,已能为数学教师提供多种应用软件,例如Flash、几何画板、Powerpoint、Authorware、数字化数学活动平台(简称DIMA)等。

例如,首先可以利用相关信息技术设计丰富多彩、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实践应用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还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往往很难讲清面积公式如何形成,结果大部分同学还是一知半解。通过利用Flash软件将圆进行分割成扇形,通过演示拼成三角形、长方形、梯形等图形,让学生理解圆面积公式形成过程,理解圆的面积公式,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中转化的思想。

又如在数学一些基本计算中,可以设计计算游戏程序,在游戏中,计算机自动出示题目,可以让计算机除了给你作出评判外,还可以告诉你所有的解法,大大加强学生的基本训练,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再如:讲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以前一般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起来都有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让学生发现无论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180度。同样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演示图形的运动和三角形之间的相互关系,演示直线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圆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及直径与弦相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直观化。

还有学习函数时,教师可以形象的利用几何画板演示函数的变量关系,图像与函数式之间的关系,生动的表示图像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好学会画函数的图像,揭示函数蕴含的数学性质。

这样做无疑大大地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为什么”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的实验操作、应用知识、探究问题、逻辑判断等能力,学会总结数学规律,知道一些基本的数学模型,为学生学好数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几点建议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要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

由于数学学科是具有逻辑性、严密性、高度抽象的理论,并大量使用数字与字母形式、符号的语言。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思维活动的过程。揭示思维过程、促使学生思考和领悟数学知识是数学学习的特殊要求。因此,整合时必须与数学的学科特点相结合;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运用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合理选择;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和课件,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上的优势;不能把课堂教学时变成放“电影”,学生变成看“电影”的观众,学习过程变成接受数学结论的过程。在开学初,我认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认真筛选,确定哪些教学单元或教学内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教学,哪些教学内容需要信息技术展示情景内容,哪些教学内容应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设计问题和教学过程需要设计探究活动。然后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找相关教学资源和自制教学资源,然后把相关资源和根据教学要求进行整合,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并在使用中还需要不断修改。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中,教师应该注重数学课程教学需要信息技术,不是为了信息技术而应用,在数学教学上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要成为学生的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

教师要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学生更有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智能的一种工具。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数学学习,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不要为了应用技术而使用,要以服务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从为了辅助教学转化为辅助学生学习。日常教学中,会看到教师化费了很大精力做一个课件,上课热闹非常,但学生一节后什么收获都没有。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应以构建一个学生乐学为原则,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资源、创设情景,通过生动、形象情景展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使 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课件,让学生在电脑上操作,在操作中获取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智能。我认为不要把教学课件从上课演示到一节课结束,也不要变成没有黑板和学生活动的课堂教学。这样的课不会有很好地课堂教学效果,也不符合“二期课改”的教育理念。因此使用信息技术时,一切教学设计要着眼于有利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为宗旨。

3、信息技术应用中不要忽视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是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组织和实施,还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教师不要忽视传统教学作用。要重视书面表达和口头交流,不要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时师生的感情机器是不可能代替的,师生之间良好情感,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还要重视学生阅读、讨论、探究、练习活动。在应用过程中要讲究实效性和适用性。要把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学习有理数的运算、解方程和方程组知识等,利用传统教学同样有很好的效果;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许多几何现象和规律及性质等,采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揭示数学问题,展现数学蕴含的奥秘,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上作用。

4、我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体会

我在教学中,曾经也犯过同样的错误,一节课应用信息技术上好课后,学生学习新知识效果很差,课后还不得不重新讲授。浪费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经过几年探索和实践,改变了一些不利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应用信息技术方法。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需要、学生的实际等情况,设计趣味情景、视频情景、问题情景;设计数学实验、学生操作实验;利用设计动画演示图形的运动、几何图形的变形、函数图象;设计典型例题、拓展问题、变形练习。有时一节课上信息技术只用几分钟,有时在一节中分阶段使用,根据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合理安排。通过改进了使用信息技术方式与方法,从实际应用情况看,扩大了课堂容量,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上难点和重点,拓展了学生数学知识视野,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奥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同时为学生提供了更多探究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应用中可以利用的几种课型

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教学设计的需要,我认为整合可以采用的课型有演示学习型、实验探究型和网络探究型。

所谓演示学习型。它一般应用于信息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是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图、文、声、动画的演示,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形象,以多媒体的形式解决教学难点,使知识的再发现过程符合中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这种课型的适用范围已有较大的局限性,已经不太适合“二期课改”后一些学科的教学理念和要求了。

所谓实验探究型。它是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数学实验,亲身体验知识再发现的过程。它利用数学软件和数学学习的平台,如“几何画板”和“数学活动平台(DIMA)”开发相关的数学学习的课件,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探究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教学效果高于传统教学模式,较受学生的欢迎。

所谓网络探究型。它是以网络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框架问题、单元计划、可以利用相关资源等,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师生运用网络课件和专题网站等资源进行的一种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指导学生的学习,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和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最后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制约了这种课型的开展,这种学习模式目前还在尝试过程中,尽供大家参考。

上一篇:班主任开学致辞下一篇:400字家乡的大海作文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