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真题答案

2024-04-26

生态学真题答案(精选6篇)

篇1:生态学真题答案

1、原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荒原(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在的裸露地

段)的群落演替。次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如森林砍伐迹地、弃耕地)上的群落演替。水生演替 演替开始于水生环境中,但一般都发展到陆地群落。旱生演替 演替从干旱缺水的基质开始。

2、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3、光饱和点 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照成正比,但到达一定强度,就饱和了。若继续增加

光照,光合作用不仅不会提高,反而可能下降,这个点是。

4、光补偿点 光合作用率和呼吸作用率两条线交叉的点。在此处光照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

5、竞争 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6、他感作用 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7、生态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8、逻辑斯谛曲线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较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加

快③转折期,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的一半,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2/K后,密度增长缓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9、阴生植物与阳生植物叶的比较 ⑴形态特征 枝叶:茂盛、稀疏;叶片:较大,薄、较小;角质层:不

发达、发达;气孔:较少、较多;栅栏组织:不发达、发达。⑵生理特征 细胞汁液浓度:低、较高;蒸腾作用:弱、较弱;CO2补偿点光强度:低、高;光合作用光饱和点:低、高;RDP羧化酶:少、很多;干重计的叶绿素:较多、少;酶:少、较

10、种群空间的分布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或布局,成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1均匀型:均匀型分布主要原因,是种内个体间的竞争。2随机分布:随机分布中的每一个体在种群中各个点上出现的几率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个体的分布。只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产生。3成群分布:成群分布的主要原因是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镶嵌,植物传播种子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群

11、Clements假说

演替就是在地表上同一地段顺序出现出现各种不同群落的时间过程。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稳定6个阶段。达到稳定阶段的群落,就是和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这事演替的终点,称为演替顶级。在同一气候区内,无论演替的初期条件是多么的不同,植被总是趋向于减轻极端情况而朝向顶级方向发展,从而使得生境适合于更多的生物生长。无论水生型的生境还是旱生型的生境,最终都趋于中生型的生境,并均会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气候顶级。除气候顶级外,还会出现一些由于地形、土壤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稳定群落称为前顶极。类型为:亚顶级(达气候顶级以前的一个相当稳定的阶段);偏途演替(由一种强烈而频繁的干扰因素所引起的相对稳定的群落);前顶极(在一个特定的气候区域内,由于局部气候比较适宜而产生的较优越气候区的顶级);超顶级(由于局部气候条件较差而产生的稳定群落)关于演替的方向:在自然条件下,演替总是向前发展的,即进展演替,而不可能是后退的逆行演替。

12、R-策略者与k-策略者

R-策略者: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死亡是灾难性,无规律,非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底。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选择倾向:1发育快2增长力高3提前生育4体型小5一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最终结果高繁殖力。K-策略者:气候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高。数量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种内、种间竞争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1发育缓慢2竞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寿命长,通常大于一年。最终结果高存活率。

13、●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的因素(主导作用:太阳辐射量及其季节分配水路分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水热状况)①纬度: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与其相关的热量也因纬度而变化,从赤道向两极每移动一个纬度(平均111k),气温平均降低0.5~0.7℃。②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和大气环流的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植被的经向分异。③海拔 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左右;降水起初随海拔增加而增加,到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下降。④此外地形与岩石性质对陆地生物群落分布影响深刻。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使我国亚热带出现了大面积常绿阔叶林;在同一地区范围内,酸性岩石和碱性岩石分布着性质不同的植物群落。●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半部,按热量等级从北到南分属6个水平带,西部划分为蒙新区和青藏高原区:

一、寒温带针叶林带 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山地。

二、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该带位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张广才岭等地。

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该带包括:辽东胶东半岛丘陵松栎林区、冀北山地松栎林区和黄土高原山地丘陵松栎林区。

四、北亚热带伴有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带 包括两个林区:秦巴山区落叶阔叶针叶林区,淮南长江中下游山区丘陵落叶阔叶针叶林

五、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包括6个林区:四川盆地丘陵山地常绿栎类松杉柏林区,江南山地丘陵常绿栎类松杉林区,浙闽南岭山地常绿栎类松杉林区,贵州高原常绿栎类松杉林区,云南高原常绿栎类云南松林区,红河澜沧江中游常绿栎类、思茅松林区。

六、南亚热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 包括4个林区:闽粤桂沿海丘陵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滇南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台湾山地雨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区和针叶林区,海南岛山地雨林和常绿阔叶林区。

七、青藏高原区 包括4个林区:甘南高山针叶林区,川西藏东高山针叶林区,川西南、滇西北高山针叶林区,藏东南峡谷高山针叶林区。

八、蒙新区 包括4个林区:阿尔泰山针叶林区,天山针叶林区,祁连山针叶、落叶阔叶林区,阴山贺兰山针叶落叶阔叶林区。

篇2:生态学真题答案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B.草原生态学C.环境生态学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B.有效积温C.积温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B.阳性植物C.耐阴植物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B.生存因子C.资源因子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B.个体大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B.繁殖力C.配合力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B.生态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A.随机型分布B.成群型分布C.均匀型分布D.随机成群型分布

18.就生物而言,信息是(C)

A.生物的温度B.非物质的特殊因素

C.能引起生物的生理变化和行为的信号D.能感知生物的特殊因素

19.气相型物质循环(D)

A.贮存库在大气圈中B.贮存库在水圈中C.循环速度慢D.包括碳氮氧的循环

20.可见光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C)

A.产生热效应B.产生灭菌效应C.进行光合作用D.进行呼吸作用

21.根据研究方法,一般可把生态学分为野外生态学、理论生态学和(A)

A.实验生态学B.种群生态学C.行为生态学D.草原生态学

2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

A.气候因子B.地球因子C.非生物因子D.外来因子

23.根据生态因子的稳定性程度可把生态因子分为稳定因子和(D)

A.气候因子B.地形因子C.外来因子D.变动因子

24.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

A.环境B.生境C.内环境D.地球环境

25.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

A.直接作用B.间接作用C.替代作用D.补偿作用

26.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

A.综合因子B.一般生态因子C.替代因子D.限制因子

27.当光强度不足时,CO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至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C)

A.综合作用B.阶段性作用C.补偿作用D.不可替代作用

28.一般来讲,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达到最适时的温度、湿度条件组合状况为(D)

A.高温、高湿B.中温、高湿C.中湿、高湿D.中温、中湿

29.阳地植物光补偿点的位置较阴地植物(A)

A.高B.低C.一样D.不确定

30.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的光照强度称为(B)

A.光饱合点B.光补偿点C.光照点D.光辐射点

31.植物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主要是(A)

A.可见光区B.紫外光区C.红外光区D.绿光

32.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

33.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34.属于生理无效辐射的光质是(C)

A.红光B.紫光C.绿光D.兰紫光

35.属于生理有效辐射的光质是(A)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36.在全都太阳辐射光谱中,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的光是(D)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37.在太阳辐射中,主要引起光学效应,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的光是(B)

A.红光B.紫外光C.绿光D.红外光

38.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C)

A.大豆B.玉米C.冬小麦D.水稻

39.下列植物中,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D)

A.冬小麦B.甜菜C.萝卜D.水稻

40.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为(D)

A.平均温度B.发育的时间C.有效积温D.发育起点温度

41.一般而言,高纬度地区作物整个生育期所需有效积温较低纬度地区的要(B)

A.多B.少C.一样D.不确定

42.大多数植物的生长和干物质在变温条件下比恒温条件下(A)

A.有利B.不利C.一样D.不确定

43.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一般其身体较低纬度地区的个体大,以此来减少单位体重散热量,这一适应称为(A)

A.贝格曼法则B.阿伦法则C.李比希定律D.谢尔福德定律

44.水生植物的特点是(A)

A.通气组织发达B.机械组织发达C.叶面积小D.根系发达

45.旱生植物的特点是(B)

A.叶面积较大B.根系发达C.通气组织发达D.叶片较多

46.最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是(C)

A.粘土B.砂土C.壤土D.黄土

47.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A)

A.团粒结构B.片状结构C.块状结构D.柱状结构

48.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

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有机个体

49.种群平衡是指(B)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选入和迁出相等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50.下列表示种群相对密度的是(C)

A.一亩地有20棵杨树B.10只/h㎡黄鼠

C.100个/hi㎡鼠洞D.50ml水中有100个草履虫

51.下列属于构件生物的是(C)

A.牛B.蛔虫C.珊瑚虫D.青蛙

52.下列不属于单体生物的是(D)

A.一群羊B.一窝鸟C.一只鸡D.一棵松树

53.用方差/平均数比率检测生物分布型时,以下比值为均匀分布的是(A)

A.s2/m=0B.s2/m=1C.s2/m显著大于1D.s2/m显著小于1

54.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

A.绝对出生率B.专有出生率C.最大出生率D.生态出生率

55.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56.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在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

57.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B)

A.季节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平衡

58.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59.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二者都必然有利,这种关系为(B)

A.偏利作用B.互利共生C.原始合作D.中性作用

60.寄生蜂将卵产在寄主昆虫的卵内,一般要缓慢地杀死寄主,这种物种间的关系属于(D)

A.偏利作用B.原始合作C.偏害作用D.拟寄生

61.下列生物之间不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C)

A.人与饲养的家畜B.蜜蜂与其采访的植物

C.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D.豆科植物与固氮菌

62.沿海地区出现的“赤潮”从种群数量变动角度看是属于(D)

A.季节性消长B.不规则波动C.周期性波动D.种群的爆发

63.下列动物的种群数量不能够长期地维持在某一水平的是(D)

A.大型有蹄类B.食肉类C.一些蜻蜓的成虫D.蝗虫

64.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B)种形式。

A.2B.3C.4D.5

65.(B)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

A.种间竞争B.种内竞争C.个体竞争D.竞争

66.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C)

A.攻击B.防御C.性选择D.捕食

67.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68.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

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

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

69.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设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写与其优势度无关

7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帮干湿季明显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D.高位芽达90%以上

7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72.关于群落生的概念正确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自愿的镶嵌分布格局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公文箱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

73.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74.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剧场版是一致的

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75.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

76.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饮食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

C.高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

77.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78.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79.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80.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81.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82.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

A.土壤B.地形C.气候D.生物

83.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

A.一个气候内,只能有一种顶极群落

B.一个气候内,可以有多个顶极群落呈不连续变化

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D.顶极群落是一个独立的不连续的单位

84.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D)

A.地面芽植物B.地上芽植物C.地下芽植物D.高位芽植物

85.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D)

A.蒙古栎B.长白落叶松C.红松D.兴安落叶松

86.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

指(A)

A.气候顶级B.偏途顶级C.土壤顶级D.地形顶级

87.群落演替后期的成熟阶段(D)

篇3:生态学真题答案

关键词:媒介生态学,生态规划,生态治理,生态城堡,绿色生态

我国学者所创立的媒介生态学, 主要研究媒介的生存发展的环境, 其英文可以直译为Media Ecology。而发源于北美的媒介环境学, 是把环境当作媒介来研究, 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与我国的媒介生态学有根本性的区别。也许只是因为英文表达相同的缘故, 媒介环境学曾被误解为媒介生态学的源头, 学界两大流派的学术争论一直在悄然进行。邵培仁教授是我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他所倡导的媒介生态学与媒介环境学相比, 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学科的包容性更大。媒介生态学以生物学为起点, 涉及政治经济学、经营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大类。二是方法的建设性更强。媒介生态学回避了批判学派“重批判、轻建设”的思维范式, 采取“重建设、轻批判”的学科策略, 在大力推进学科建设的完善与升级上具有更强的建设性。三是特色的体现更广。媒介生态学的原发意识来源于中国现实, 其学术营养的儒家智慧和学术取向的天人合一, 无不体现和谐社会的时代特色。

一、媒介生态学

要理解媒介生态学, 首先应当理解什么是媒介生态。媒介生态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在这里, 媒介生态所关注的是环境而不是机器, 是全局和整体而不是局部和个体, 是关联互动的关系而不是独立封闭的机构。 (1)

其次应当理解什么是媒介生态系统。媒介生态系统 (Me dia Ecos ys te m) , 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 (2) 媒介生态系统具有四个最基本的特点, 一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系统, 二是不断变化的生命系统, 三是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枢纽, 四是开放、动态、平衡的预警系统。 (3) 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和整体互动体系, 它强调内外环境的协调和各种相关生态因子的互动, 主张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可持续发展。它是以媒介产品生产、传播和营销为核心的相关要素的组合。它包括信息传播的全部过程, 也包括媒体通过时间和空间反映出来的媒介产品形态、频率频道、人力资源、广告资源, 也包括受众支持、信息系统等等。前者可看作是传播生态系统能量的内部流动定律, 后者则是能量的外部流动规律。 (4)

在理解媒介生态和媒介生态系统的基础上, 就可以进入到媒介生态学的理解阶段。媒介生态学 (Media Ecology) 是指用生态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探索和揭示人与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媒介生态学是人类在处理“人—媒介—社会—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生态智慧的结晶。它既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现象和媒介生态规律的漫长认识过程, 也反映了人类对媒介生态经验和媒介生态知识的逐步积累和系统建构。换句话说, 媒介生态学的诞生是一个长时间的缓慢的渐进的转向过程, 即逐步由生物生态转向社会生态、由社会生态转向传播环境、由传播环境转向媒介生态、由单一研究转向综合研究、由依附关系转向独立地位的过程。 (5) 媒介生态学作为新兴学科, 其研究需要遵循的六大基本原则:一是整体优化原则, 二是互动共进原则, 三是差异多样原则, 四是平衡和谐原则, 五是良性循环原则, 六是适度调控原则。当前的媒介生态研究已经几乎渗透到传播学研究的方方面面包括方法论、媒介组织、信息传播与接受、受众与文化、媒介政治、媒介管理等等。 (6)

二、媒介生态规划

规划是运用科学原理、方法和技术信息, 对众多选择进行思考、分析、论证并获得一致意见的过程。媒介生态规划是指运用媒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社会文化信息, 就媒介生态建设与生态发展的众多方案和可能的机遇进行思考、分析、论证并进行决策的过程。换言之, 媒介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媒介愿景和媒介生态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 其目的在于提高媒介产品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优化人与媒介、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实现媒介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媒介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媒介生态系统规划、媒介生态工程规划和媒介生态管理规划三部分。媒介生态规划不同于传统的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 它是联系媒介发展规划和城市生态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 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要体现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强调媒介生态的良性循环、再造再生、可持续发展, 其目标是追求媒介的绿色、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环境的友好与人类的和谐。 (7)

媒介生态规划大体分为十一个步骤:一是明确规划问题与机遇。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环境的问题和机遇, 而问题与机遇则导出了特定的规划议题。二是确立规划目标。目标能清晰地显示企业未来的理想景象, 设立相应的目标是生态规划的基础, 也是解决问题的一部分。三是景观分析、区域尺度。生态规划应根据区域和景观实际, 从不同尺度及其等级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区域、地方和特定场地被认为是对景观规划和自然资源管理很有用的分析尺度和等级。四是景观分析、地方尺度。规划应对更为具体的规划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 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或活动的认识。五是详细研究。目的是为了理解人类价值观、环境的机遇与约束及正在研究的问题之间的复杂关系。六是规划区的概念及多解方案。在适宜性基础上提出具有普遍性的概念模型, 以及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预景分析。七是景观规划。将最优的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 并考虑自然和社会两方面, 在地方尺度上提出发展战略。八是持续的市民参与及社区教育。一个生态规划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民众参与到其决策过程之中。可行之策应是使民众参与到规划过程中, 征求民众意见, 并将意见融入规划中。九是设计探索。设计代表了对前面所有规划研究的综合, 也是赋予形体并在空间上布置要素。十是规划与设计的实施。实施是采用各种战略、战术及程序, 实现生态规划中确定的目标及政策。十一是对规划进行管理。管理包括对规划实施的全程监控及评价。对规划的修正、调整或管理无疑是必要的, 因为现实情况会不断发生变化, 会不断出现新的信息。为了实现规划的目标, 需要特别注意设计制度化的检查程序及对决策过程的管理, 还可对项目做出影响评价, 以衡量项目的效益。 (8)

三、媒介生态治理

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是研究解决媒介生态的污染、退化、破坏及其生态保护、修复和重建等问题, 这实际上是对人类干扰媒介生态系统所开展的研究。这种干扰包括正反两方面的四项研究:一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媒介生态系统的污染;二是研究人类活动对媒介生态系统的破坏;三是研究人类如何对媒介生态污染进行清理和修复;四是研究人类如何对媒介生态破坏进行重建和维护。目前, 在人类干扰和其他生态因子影响下, 媒介生态系统正在遭受过度的开发利用, 有的则遭到严重损害和破坏, 有大量媒介生态系统处于混乱、无序、恶化的不良状态, 承载着超负荷的环境、生产和广告压力, 出现了信息污染、信息爆炸、新闻造假、暴力色情、媒介弱智化、媒介荒漠化、媒介功能退化、媒介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媒介生态危机问题。 (9)

在社会生态系统中, 媒介生态系统是一个子系统, 它具有社会性, 单纯依赖自然调节必然产生一系列媒介生态问题, 诸如信息爆炸、信息人侵、信息污染、媒介暴政、媒介恐慌、媒介恐怖等。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 突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满足其发展需求的能力”的思想, 寻求最佳的媒介生态区域和生态位, 不断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 合理的适度的利用自然资源, 充分发挥媒介生态系统的潜力, 强化适度调控媒介生态变化趋势的能力, 使其始终沿着平衡和谐、良性循环的轨道前进。 (10)

媒介生态系统治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信息污染, 它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社会公害。信息污染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信息:一是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 二是虚假性和伪劣性信息, 三是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信息污染的问题不仅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引起了一些民间组织热烈讨论和高度关注。从宏观层面上说, 治理信息污染应该由国家加强管理, 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中观层面上讲, 应该由媒介加强自律, 制定出一些防范信息污染的公约和守则;从微观角度来说, 则需要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传播文本的质量加强审查, 对不同信息产品的生产者和发布者的声誉、能力等因素加强鉴别。 (11)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 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 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从更深层次讲, 信息污染也是对有利、有用信息传播、接受、处理和使用的干扰, 直接影响有利、有用信息传播的速度与效率, 增加人们对信息筛选、判断、甄别的难度, 从而也降低了准确使用有利、有用信息的效果。 (12)

美国的信息环保主义者认为, 信息时代的首要污染物, 已不是来自向空气中排放毒素的化学品制造商, 也不是砍伐原始森林的木材集团, 更不是把湿地开发成购物广场的地产商, 而是来自媒介、客户、同事和广告商的大量无用信息。他们为了获得你的注意力展开无情争夺。信息环保主义运动和媒介生态学理论为解决信息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也给了我们五点启示:一是坚持“绿色”原则, 即尽可能地减少信息污染;二是坚持多样原则, 即允许多种信息并存, 对人类来说, 信息多样化就像生物多样化一样重要;三是坚持平衡原则, 即既不要造成信息富集、信息超载, 也不要形成信息盆地、信息饥渴;四是坚持循环原则, 即保持信息良性循环, 加强文化活力;五是坚持“扎根”原则, 即在“扎根”中国文化土壤的基础上, 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 东方文化和世界文化。 (13)

其实, 在更大范围内, 人们还注意到了信息权力对信息权利的僭越及侵犯现象的普遍存在, 如信息帝国主义、信息殖民主义对国际信息秩序和信息公平、媒介正义的严重践踏, 信息垄断、信息歧视、信息欺诈等行为对公民信息权利的严重侵犯, 网络垃圾、网络色情、网络暴力、网络虚幻等虚拟败德行为对人们正常伦理实践的破坏与重塑等。这些也都引起人们普遍的道德警醒, 从而引发了人们重塑公平的信息伦理环境的实践行动。 (14) 公平是人类追求的最普遍的价值目标。信息公平是在信息交流中人类追求自己所选择的信息方面, 个人应享有均等机会, 而且最终不应出现有用信息匮乏和无用信息爆炸的结果。信息交流中的这种公平, 既不等于人际对话的平等、组织交流的平等, 也不等于任何其他具体结果的平等, 而是一种“机会公平”的状况和“充分享受信息”的权利, 是人们在信息传播与信息共享过程中结合本人情况所产生的某种价值期待。 (15)

四、媒介生态城堡

媒介生态城堡的构想源于生态城。生态城 (Ecopolis) 是俄罗斯生态学家O.Yanitsky于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的生态城市模式, 它是一个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生态保护三者保持高度和谐, 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合, 城乡环境清洁、优美、舒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从而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并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 有利于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系统。生态城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现代文明与人类理性及道德在发达城市中的体现。我们构想的媒介生态城堡 (media ecological city) , 应该位于美丽的生态城之中, 是由其中最美丽的花园式的一系列绿色的现代化的智能化的建筑所组成。它的构想与设计是以最先进的绿色生态理念为指导, 以系统观、整体观、平衡观和循环观为考量, 以优化———适应———健康为基本目标, 以“绿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 (16)

媒介生态城堡的建筑结构包括四个层次的内容, 一是自然地理层。它是社会成员和媒介成员活动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 包括地理位置、气候、地貌、植被和自然资源等同人们生活和传播活动有关的那一部分自然条件, 也包括人类置身其中的特定的人为的物理环境和人造的物理空间。二是社会功能层。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层的生态效用, 可以优化城市和城堡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功能, 改善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 增强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互动共生能力。媒介系统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一方面要承担社会功能层面的责任和义务, 要完成社会分工中的各项分摊性的社会工作和任务;另一方面主要以自己所擅长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与传播同社会系统进行交换。三是媒介功能层。环境哺育我们成为生物, 媒介表现我们成为文化。如果可以将这个世界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部分的话, 那么媒介系统主要是通过生产和传播精神产品来控制人类的精神世界。从精神产品的原料收集、挖掘、采购, 到精神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 到精神产品的发行、销售、传播, 再到精神产品的社会影响、信息反馈、废品回收, 媒介系统控制着这一循环链条的全部过程。因此, 围绕这一生态链来建构媒介生态城堡不仅是科学、合理的, 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提高效率、优化生态。四是生态意识层。媒介生态城堡的建设与维护问题, 涉及社会大众和城堡居民的思想与行为, 非生态专家所能单独解决。环境教育的终极目标在培养具有环境伦理信念的人, 他具备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 并能做出理想的环境行为。因此, 城堡管理层应该为每个居民提供机会去获得保护生态环境和改进生态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承诺和技能, 增强其生态保护的意识, 丰富其生态保护的知识, 变生态环境的外在控制为内在控制, 变生态保护的自发行动为自为行动。 (17)

媒介生态城堡的基本标志首先是低代价的发展模式。它就是把低代价发展模式化、体制化, 在发展演进的特定时期, 人们自觉选择低代价发展的方式、途径、原则和结果。这一模式使付出的发展成本和所导致的消极后果最小或最少, 而发展收益最大或最显著。因此要求人们从代价的角度认识发展, 从调控代价的角度实现发展, 从而改变以往为发展而发展的片面做法。其次是高效率的传播系统。高效率不仅体现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也体现在媒介管理和物质转换的过程中。媒介经营管理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周转加快、效率提升。物质转换中的自然物质投入少, 经济物质产出多, 废弃物质排泄少, 从而形成绿色生产链和绿色消费链。再次是良性循环的媒介经济。它要求媒介产品在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等全部过程中坚持走绿色的低代价的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换句话说, 就是要用媒介生态理论指导和规范信息传播活动和媒介生产过程, 正确处理媒介与人、社会、自然四者之间的关系, 建立健全发展媒介循环经济的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 坚持不浪费资源、不污染身心、不破坏社会稳定的发展模式, 坚持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和低代价发展的道路。最后是适宜洁净的环境状况。媒介生态城堡应该是一个多功能、立体化、智能化的绿化系统和宜居环境。它由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环保材料等构成能源节约系统, 由大地绿化、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和建筑绿化等构成城堡保护系统, 整个系统点线面结合, 上中下联通, 高低起伏, 错落有致, 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全部系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的功效。从信息产品的研发、生产、传播、流通、消费的全过程, 预防精神的和物质的污染产生, 实现信息传播和媒介营销的无害化、洁净化。 (18)

五、绿色媒介生态

作为绿色生态研究的媒介生态学, 主张人与媒介、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社会、社会与环境之间和谐协调、互动互助、共进共演、携手并进。科学利用人—媒介—社会—自然之间互利共生的生态关系, 保持媒介生态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有序和动态平衡, 寻求建立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新型“竞合关系”, 达到各方的互惠互利、和谐共赢。 (19)

作为绿色媒介生态的研究者, 我们认为, 在媒介生态系统的规划、管理与研究中, 正确的做法就是, 在上述两者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秉承不深不浅、不偏不倚、不左不右、整体互动的研究方针, 以“循环式食物链”代替“单程式食物链”, 以“绿色生态链”替代“灰色生态链”和“黑色生态链”。我们相信没有社会的革新和人类的干预, 不论是自然环境、物理环境的恢复和美化, 还是社会环境、媒介环境的净化和完善, 几乎都是不可能的。 (20)

绿色的媒介生态, 不是静而不动, 也不是动而不静。媒介生态系统是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和具有整体特征的运行机制, 它以信息传受和媒介买卖为基点, 把不同的人、媒介及其环境联结为一种网状的结构性存在。它不是单纯建立在个体参与的基础上, 而是建立在群体存在及其共同参与的基础上它不会只考虑系统生存所必需的经济效益, 还会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更深刻的社会关联性, 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可以在媒介系统找到自己的需求, 每一个媒介也可以在社会系统得到应有的资源, 但是互动同时给它们带来的却是信息共享、群体认同、文化整合和整体利益最大化。 (21)

当然, 媒介生态系统和媒介生态学研究还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由注重人的生存性指标转向人的发展性指标;由注重反映量的硬指标转向反映质的软指标;由注重单项性指标转向集束性指标;由注重共通性指标转向人性化指标;由注重社会财富指数转向个人幸福指数;由注重追求最大经济效益转向追求适度经济效益;由注重追求最大活动空间转向追求适度活动空间;由注重追求物质财富转向追求精神财富。一句话, 就是要以建设绿色媒介生态为最高追求和最大目标。 (22)

参考文献

[1][5][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5][9]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视野》《,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3][4][7][8]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和管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2][3][4][7][8]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和管理》《,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1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6][10]邵培仁:《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新闻与写作》2008年第1期

邵培仁:《信息污染已成新的社会公害》《,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2期邵培仁:《信息污染已成新的社会公害》《,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2期

邵培仁:《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邵培仁:《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污染及其治理》《, 新闻与写作》2007年第3期

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邵培仁:《信息公平论:追求建立世界信息传播新秩序》《,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篇4:生态学真题答案

摘要: 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经典生态学时期对植物、动物的研究到现代生态学时期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生态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生态学也日趋成熟和完善。在生态学发展过程中,其对人的关注也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研究客体开始了对人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转向,即人类生态意识渐渐觉醒,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的人类生态学出现。人类生态学已成为生态研究的重要动向,将成为生态学发展的新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生态学;生态系统;人类生态学; 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56-05

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史前进的步伐。在人类历史中,生态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生态学到人类生态学亦经历了自然和社会科学家们的艰辛探索,在生态学研究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观点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生态学的关注点逐渐从单纯针对动植物和生态系统等的研究转向对人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即人类生态意识慢慢觉醒,开始了生态学向人类生态学的转向。现代生态学将人类生态学的研究提到一个很高的层次。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将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动向,即人类生态学将成为生态学发展的新的重要方向。

〖BT4〗一、经典生态学时期

(一)萌芽时期

早期人类对自然既恐惧又迷恋,在这种矛盾心态中形成对自然的博物学式的了解。在与大自然抗争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各种动物的生态习性,猎人对于猎物,渔民对于江河湖海的生物,牧民对于牲畜,都有着丰富的感知和实践经验。同时,早期的采药者开始研究植物的属性。这些都是早期的生态学知识,是人类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迄今为止它们仍然是生态学研究的源泉。

在中国,早在公元前1200年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原始的生态思想。“《尔雅》一书中就记载了176种木本植物和50多种草本植物的形态与生态环境”。“公元前200年《管子》地员篇专门论及水土和植物,记述了植物沿水分梯度的带状分布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1]。 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注意到了植物生长与其生长环境的密切联系,刘安撰写的《淮南子》一书,就记载有“欲知地道,物其树”。到公元前100年前后,在我国已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节气的划分综合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景象的变化,反应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生态现象和气候之间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描述鸟类生态的《禽经》,书中对各种鸟类的命名、形态、生活习性等内容做了总结。到了公元6世纪,中〖HJ58x〗国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从农民当中所获得的生产经验,著成《齐民要术》,该书涉及了包括农作物栽培,经济林木生产,如何利用野生植物以及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等的饲养等内容,书中蕴含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这些都是我们过去生态知识的最早记载。

在西方,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的著作《动物志》中就已经对动物做了分类,并且对动物的身体结构与形态,以及动物的习惯与性格的差异都做了详细的论述。在论述的过程中,亚里士多德还将动物与人类在自然属性方面进行了对比。随后他又写了《动物之构造》、《动物之行进》、《动物之生殖》、《动物之运动》,也叫做《动物四篇》。这些著作依据动物的生活环境和食性对动物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描述了动物与生态环境之间以及动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给后来生态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历史积累。亚里士多德的学生荻奥夫拉斯图斯(公元前370~285B.C.)在《植物群落》一书中,撰述了陆地及水域中的植物群落和植物类型与环境的关系,被后人认为是最早的一位生态学家。老普林尼(公元23~79A.D.)所著《博物志》一书可以说是一部出色的百科全书,“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了两部百科全书:瓦罗(Varro,116B.C.~27A.D.)九卷本的Disciplinae 和塞尔苏斯(Celsus,25 B.C.~45 A.D.)的Artes。相比之下,普林尼的《博物志》是更为庞大和出色的一部,几乎囊括了整个自然界各个方面的内容,小普林尼概括说这是‘一部全面而渊博的著作,其丰富程度不亚于自然本身。” [2]它为后人研究古代人的生态知识和生态观念提供了丰富的来源和依据。

(二)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文艺复兴之后,生态学也和其他的自然科学一样,在经历了漫长的黑暗时代之后,重新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1670年,英国科学家波义尔(Boyle)用一些小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和阐述了低气压对动物的影响,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1735年法国昆虫学家雷米尔(Reaumur)在其著作《昆虫自然史》中,探讨了有关积温与昆虫发育生理的关系,成为研究昆虫生态学的先驱。在其后的昆虫学家亨利·法布尔用毕生的经历和心血完成了《昆虫记》这一巨著。为昆虫生态学的向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749年至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布丰(Georges Louis Leclere de Buffon)发表了包含36卷的《自然史》巨著。在该书中的《动物史》、《鸟类史》、《爬虫类史》等卷册中揭示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物种是可变的,提出了“生物变异的原因基于环境的变化”的原理。他的这一思想对于近代动物生态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1807年,德国学者洪堡德(Humboldt)在其《植物地理论文集》一书中最先发现了植物分布的水平分异性和垂直分异性,揭示了自然界植物的分布遵循一定的规律集合而成群落这一现象。他在1799~1844年的美洲之行的基础上,把植物地理的知识系统化,被称为近代植物地理学和植物群落学的创始人。世界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完成科学巨著《物种起源》,它论证了两个问题,第一,生物是可以变异、进化的。第二,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他的论述极大地推动了生态学和进化论的发展。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首次提出了生态学的概念,即研究动物与其有机及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由此正式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1877年德国学者苗比乌斯(Mobius)通过研究牡蛎群落提出了生物群落(biocoenose)这一术语。1896年德国学者斯罗特(Schroter)首次提出个体生态学和群体生态学两个重要概念[1]。1895年Warming发表《植物分布学》,并与1909年将其英文版易名为《植物生态学》,此书和1898年德国辛珀尔(Schimper)发表的《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一起被认为是两部生态学的划时代巨著,全面总结了19世纪末以前植物生态学的研究成就,标志着植物生态学的成长和成熟,并使之成为生态学中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生态学家E·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著作《生态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和马加莱夫(Margalef,1967)进一步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间的调节及相互作用。美国的博尔曼(Bormann)和利肯斯(Likens,1981)合著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系统阐述了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美国的Shugart和Neill(1979) 的《系统生态学》,以及Jeffers(1978)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等著作,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促进了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20世纪60年代以后,生态学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美国生态学家E·odum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其著作《生态学基础》对生态系统的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和马加莱夫(Margalef,1967)进一步研究了生态系统中结构和功能间的调节及相互作用。美国的博尔曼(Bormann)和利肯斯(Likens,1981)合著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格局与过程》,系统阐述了北方针叶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发展。美国的Shugart和Neill(1979) 的《系统生态学》,以及Jeffers(1978)的《系统分析及其在生态学上的应用》等著作,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系统,促进了系统生态学的发展,使生态系统的研究在方法上有了新的突破,从而丰富和发展了生态学理论。

进入20世纪以后,生态学研究所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更加广泛。在此期间,美国的爱默生(Emerson)等写的《动物生态学原理》一书被公认为是当时内容最丰富、最完整的动物生态学教科书,它标志着动物生态学进入了成熟期。虽然动物生态学的成熟要晚于植物生态学近半个世纪,但在进入了20世纪以后,动物生态学研究成为了生态学研究的主流。同时,植物生态学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英美学派、法瑞学派和北欧学派等几个研究中心。

〖BT4〗二、现代生态学时期

如果说植物生态学观察研究和动物生态学观察研究的实现是生态学发展的第一步,那么,生态学第二步的重大发展就是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阿瑟·乔治·坦斯利爵士(Sir Arthur George Tansley)受丹麦植物学家尤金纽斯·瓦尔明(Eugenius Warming)的影响,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在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过程中,英国生态学家Elton(1927) 在他的著作中开始强调食物链的问题;德国水生生物学家蒂内曼(Thienemann,1939)把生态系统分成生产者(如植物利用日光能合成糖类)、消费者(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分解者(微生物)三个部分,建立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Birge和Juday通过对湖泊能量收支的研究,发展了初级生产的概念,开创了生态学营养动态研究的先河;1942年美国学者林德曼(Lindemann)发表《生态学的营养动态》一文,强调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随着热力学和经济学的概念深入到生态学研究之中,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也为生态学带来了自动调节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使得进一步揭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可能。于是,生态学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始涉及到农、林、牧、渔、野生生物管理和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课题。

篇5:2009生态学(甲)真题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

科目名称:生态学(甲)

考生须知:

1.本试卷满分为150分,全部考试时间总计18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并区分以下6组概念(每组8分,共计48分)

1.最小因子定律与限制因子定律

2.富营养化与富集作用

3.动物信息素与他感作用

4.群落稳定性与恢复力

5.利他行为与互利共生

6.演替系列和顶级群落

二、问答题(每题15分,共计75分)

1.土壤的生态作用,土壤各生态因子对土壤生物的影响。

2.动物与捕食者,植物与食草动物,寄生者与寄主的协同进化关系。

3.分别列举一个捕食、寄生、腐生食物链,食物链为什么通常只有五到六环。

4.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容和研究生态服务功能的意义。

5.水生环境的原生演替和退化草原上的次生演替。

三、综合分析题(27分)

为什么会产生温室效应,碳的全球循环,以及CO2浓度升高对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影响。

篇6:生态学基础模拟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 ( )

A.限制因子

B.生态因子

C.生存条件

D.环境因子

2.“春化”作用的主导因子是 ( )

A.水分

B.温度

C.光照

D.生物

3.水生动物保持体内水分得失平衡主要是依赖 ( )

A.渗透压调节

B.减少水的消耗

C.获取更多水分

D.储水组织储存水

4.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同体称为 ( )

A.菌根

B.菌丝

C.根瘤

D.子实体

5.不能直接参与植物生理代谢的气体是 (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汽

6.在山区出现的、方向有昼夜转换现象的地方性风叫做 ( )

A.焚风

B.山谷风

C.陆风

D.海陆风

7.生长在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植物,具有相似的外在形态特征,其芽位于离地面较高处的枝条上,这类植物的生活型称为 ( )

A.高位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面芽植物

D.地下芽植物

8.某生物种群波松分布的方差为V,平均数为m,且V

A.成丛分布

B.均匀分布

C.随机分布

D.群集分布

9.东亚飞蝗的大发生在种群数量变动中属于 ( )

A.周期性波动

B.不规则波动

C.季节消长

D.种群平衡

10.植物分泌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的影Ⅱ阳称为 ( )

A.他感作用

B.抗毒作用

C.他毒作用

D.抑制作用

11.1866年首次定义“生态学”一词是由 ( )

A.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

B.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C.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

D.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12.生理有效辐射是

A.红光、橙光、蓝紫光

B.红光、绿光、蓝光

C.红光、青光、绿光

D.绿光、青光、蓝紫光

13.种群环境的容量决定于 ( )

A.温度、光、水、营养、行为

B.非生物环境、生物特性、遗传特性

C.食性、行为、适应能力

D.温度、光、水、空间、适应能力

14.个体数量多、覆盖面积大、生物量高、体积较大、生活能力铰强的植物种是 ( )

A.建群种

B.优势种

C.伴生种

D.亚优势种

15.在生态系统中,全部初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与全部次级消费者所消耗的能量相比( )

A.少

B.多

C.相等

D.大约相同

16.生态学建立时期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 )

A.个体及种群生态学

B.全球生态学

C.生态系统生态学

D.群落生态学

17.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K对策者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B.K对策者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但增殖率高

C.K对策者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

D.K对策者是以提高增殖能力和扩散能力取得生存机会的

18.生物群落是 ( )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C.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19.若X=某物种出现的样方数/样方总数×100%,则X是 ( )

A.密度

B.频度

C.多度

D.优势度

20.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将许多群落划归在同一个群丛的标准是 ( )

A.层片结构相同,建群种也相同

B.层数相同,各层优势种也相同

C.群落中所有物种都相同,层片结构相同

D.层片结构相同,各层片优势种相同

二、填空题:21~4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

21.我国环境保护的内容是:(1)保护自然资源;(2)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3)倡导绿色业;(4)提倡持续农业;(5) ____ 。

22.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____现象。

23.大气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空气的化学成分和空气____两个方面。24.从岩石或裸地开始的`原生演替叫____。

25.两个或多个种群争夺同一对象的相互作用称为____。

26.土壤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等要求的综合能力叫____。

27.生态因子归纳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____和人为因子五大类。

28.我国的沼泽可分为木本沼泽、____、苔藓沼泽。

29.植被分布主要是受____和水分条件以及两者组合状况的影响。

30.旱生植物增加水分摄取的重要途径是____ 。

31.长江流域夏季干热风和秋季____ 是造成水稻空瘪粒形成的主要原因。

32.寄生蜂将卵产在昆虫幼虫体内,随着发育过程逐步消耗宿主的全部内脏器官,这种介:寄生和捕食之间的种间关系称为____ 。

33.由植物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为____。

34.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类群是生产者、____和分解者。

35.氮气是一种惰性气体,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____作用,才能:大部分生物所利用。

36.表示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____ 。

37.芦苇生长期高可达2 m,冬季地面及其以上部分枯萎,来年从地下又长出新的茎叶,按饶基耶尔生活型分类,此植物应属____ 植物。

38.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____ 。

39.短时间内种群数量猛增造成种群爆发或大发生,具有不规则或周期性波动的生物都i能出现____。

40.如果群落中的建群种只有一个,则称该群落为 。

三、判断题:41~5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判断下列各题的正误。正确的在题后的括号内划“√”。错误的划“×”。

41.生态因子综合作用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 ( )

4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 )

43.某物种在一个群落内的丰富程度常用多度表示。 ( )

44.K对策生物种间竞争的能力较强,不易遭受激烈变动,死亡后返回平均水平的时间较短,不容易走向灭绝。 ( )

45.自然环境中影响生物有机体生命活动的一切因子是生态因子。 ( )

46.生态学向宏观方向和微观方向发展,并与其他领域的学科交叉。 ( )

47.植物花芽分化和形成中,光照时间起着主导作用。 ( )

48.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 )

49.种群呈“s”型增长时,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量的l/2时,种群的密度增长越来越快。

50.趋同适应的结果是使同种生物形成多种生态型。

四、简答题:51~5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52.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53.变温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五、论述题:54题。20分。

54.论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及反馈调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B 3.A 4.C 5.B6.B 7.A 8.B 9.B 10.A

11.C 12.A 13.B l4.B 15.B16.A 17.A 18.D 19.B 20.D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21.保护生物多样性

22.成层

23.运动

24.旱生原生演替

25.竞争

26.土壤肥力

27.生物因子

28.草本沼泽

29.热量

30.发达的根系

31.寒露风

32.拟寄生

33.他感作用

34.消费者

35.固氮

36.多度

37.隐芽(或地下芽)

38.生态环境

39.种群爆发(种群大发生)

40.单建种群落(单优势种群落)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41.× 42.√43.√44.×45.√ 46.√ 47.×48.√49.×50.×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51.(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问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52.(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阶段性作用;

(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6)限制性作用。

53.1.植物:(1)促进种子萌发;(2)促进植物生长;(3)提高植物产品的品质;(4)促进植物开花结实。

2.动物:(1)加快发育速度;(2)增加昆虫的产卵数。

五、论述题:20分。

54.(1)稳态机制: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常常趋向于达到一种稳态或平衡状态,使系统内的所有成分彼此相互协调。这种平衡状态是通过自我调节过程来实现的,借助于这种自我调节过程,各个成分都能使自己适应于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例如,某一生境中的动物数量决定于这个生境中的食物数量,最终这两种成分(动物数量和食物数量)将会达到一种平衡。如果因为某种原因(如雨量减少)使食物产量下降,只能维持比较少的动物生存,那么这两种成分之间的平衡就被打破了,这时动物种群就不得不借助于饥饿和迁移加以调整,以便使自身适应于食物数量下降的状况,直到调整到使两者达到新的平衡为止。

上一篇:平安夜晚会策划方案下一篇:重点大学-毕设答辩必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