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课教案

2024-05-07

磨课教案(共11篇)

篇1:磨课教案

Unit4 My Home 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一、Teaching aims 1.能听、说、认读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kitchen等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2.能听懂Let’s do中的指示语,并能按照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二、The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teaching points 重点:1.new words: 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kitchen.2.Understand the contents in Let’s do.难点:在语言的学习和活动中听说认读生词。

三、Measures 1.学生反复跟读。

2.通过两个随堂练习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Teaching preparations 1.The radio and the recorder.2.The multimedia courseware.五、Teaching Methods Group learning TBLT

六、Teaching procedure 1.Warming-up T: Hello, boys and girls.How are you today? Ss: I’m fine, thanks.And you?

T: I’m fine, too.Thank you!T: Today we’ll learn Unit4 My Home.In Chinese? Ss:我的家 2.Listen to a song Listen to the song on page50 two times.(拍手)3.Learn the new knowledge(1)Show the picture of the teacher and the house T: Look!Who is she?(Point to the teacher herself)Ss: …

T: Yes, it’s me.Do you want to visit my house? Ss: Yes.T: Now, let’s go.(1)This is… Ss:羊村。

T: Yes, and who is he?(point to Xi Yangyang)T: This is his house.Do you want to visit it? Ss: Yes.T: Let’s go and have a look.(2)T: What’s this? Ss: It’s a cup.T: Yes.Where is the cup? Ss: On the desk/… T: Where is the desk? Ss: study.T: Yes.Study.Now, follow me, study… 教读几遍,然后找2列学生读。T: Go to the study.Read a book.板书

T:(找一学生)Spell it, please.Ss: s-t-u-d-y, study.T: Good!T: What’s this? Ss: Bed.T: Where is the bed? Ss: It’s in the bedroom.教读几遍,找2列同学读。T: Go to the bedroom.Have a sleep.板书

T: What’s this? Ss: fish.T: Where is the fish? Ss: It’s in the living room.教读,并找2列检查所读情况。T: Go to the living room.Watch TV.板书

T: Who is she?(Show the picture of Mei Yangyang)Ss:美羊羊 T: Where is she? Ss: bathroom

教读,高低音手势练习。

T: What can we do in the bathroom?(注意th的发音)T: Go to the bathroom.Take a shower.板书

T: What’s this? Ss: It’s rice/… T: Where is the rice? SS: in the kitchen T: Yes, it’s in the kitchen.教读,板书。

T: In the kitchen.Have a snack.教读

4.完成No.1—No.5 5.Read and guess 6.Listen to the radio 2 times 7.Give the students 2 minutes to read with his/her partner.8.Play a game(一个学生在上边随机抽取3张卡片,然后表演动作,下边同学猜What’s he/she doing?)9.Give the students 2minutes to read themselves.10.一起去探险吧 Open the door

练习Kitchen, study, living room, bedroom, bathroom.11.T: There is a mouse in Mei Yangyang’s home.Where is the mouse? It’s in the… Ss: …

T: Where is it now? Ss: … …

T: Let’s catch it!12.Summary 13.East or west, home is the best!

七、Homework 1.P46页内容抄写1遍

2.设计你自己心目中的家,将其画出来,并把它介绍给你的好朋友。This is my home.This is my living room…

八、Contents on the board

Unit4 My Home

study

bedroom go to

living room

bathroom kitchen

八、Teaching Reflections

篇2:磨课教案

1.课本图片在ppt上有些暗,需要再亮一些,在清晰一些。2.说的英语,有时候学生听不懂可以适当的翻译出来,提示一下学生。

3.贴在黑板上的句子条单词有些小可以换的大一些。

4.开始的时候放的歌,让学生跟着唱,老师也可以大声的唱出来。5.口语说的时候有些快,要适当的放慢速度。6.适当的增加小组的活动。

7.重点句子It will…./It will be ….多加练习。8.注意板书的书写,汉字要按正确的顺序。9.适当的要给予学生奖励。

10.最后一部分的游戏的时候音乐声音有些大盖过了学生的声音,可以适当的换一个声音小一些的音乐。11.掌握好时间,安排的时间尽量要紧凑一些。

12.老师要及时,尽量多的表扬孩子,更加亲和一些,多笑一笑。13.单词的跟读太多一些,可以适当的减少。

14.讲到使用It will …/It won’t ….解释一下will和won’t.第二次磨课

1. 上课的时候多用鼓励的语言激励学生。

2. 可以穿颜色鲜亮一些的衣服,会让课堂看起来更加活泼。3. 每个环节之间加上连接语,这样不会显得很生硬。4. 把给学生的粘贴换成大一些的,直接粘在衣服上。5. 视频如果可以直接点开更好,不然换成歌曲的形式不用来回换。

6. 最后的游戏换成轻音乐效果也不是很好,可以换成其他的游戏形式。

7. 天气的卡片黏上去可以不用在拿下来了。8. 单词的阅读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展现。9. 时间没有把握很好,注意把握好时间。

第三次磨课、1.最后的游戏的卡片有点小,可以换成大的。2.一定不能忘记主板书。

篇3:磨课教案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为七年级的基本教材, 对于大多数初一学生来说都是第一次真正接触垫球技术, 垫球技术的掌握能为以后的排球技术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学生目前的能力基础上用一堂课时间掌握垫球技术成为本节课教学的核心目标。为此, 笔者通过网络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 在原来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认识。通过对垫球技术的整体把握与认识, 形成了基本部分的教学设计框架:讲解示范, 学生徒手模仿练习 (掌握正确的垫球技术, 重点为插、夹、压以及垫球部位) ——一抛一垫练习 (掌握完整的垫球技术, 体会垫球时蹬抬的协调用力) ——自垫球练习 (巩固、强化垫球技术, 加强稳定性) ——尝试对垫 (技能拓展与运用) , 这样的安排符合运动技能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流程层层递进。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决定了教学设计的方向, 因此深度解读、分析教材以及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是磨课的第一步。

二、磨设计:同伴互助, 丰富完善

教学设计初步形成以后, 我向经验丰富的张老师请教, 他认为准备部分缺乏新意, 教学中涉及到学生取球、放球, 从每人一球到两人一球再到每人一球, 多次转换会对课堂的教学效率产生影响, 在放球的过程中因为球的滚动极易造成混乱。因此张老师建议采用羽毛球筒的盖子作为排球的球托, 这一建议非常实用, 但我在寻找的过程中很难一下子找到那么多的盖子作为球托, 本组教师建议用打包带自制成球托, 打包带比较容易找到, 而且制作也非常简易, 这样利用废弃打包带自制的球托便应运而生了。于是, 设计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与调整, 为了合理运用球托, 在准备部分采用预先摆好的方式将排球放成四排, 每个学生对应一个球托与排球 (见图1) , 避免放球与取球的混乱, 并充分利用摆放好的排球阵型让学生进行并队裂队跑、“S”形跑、各种跑跨练习等 (见图2) , 这样变换了跑步形式,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因为整堂课以学习技术为主, 运动量可能会小些, 于是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 (见图3、见图4) 在基本技术学习以后安排跑跳接力的课课练, 发展学生下肢力量与奔跑能力, 弥补了运动负荷过小的问题, 这样整体设计从开始到结束运用排球器材贯穿整个课堂, 将排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因为同事的金点子, 使我的课堂立刻变得新颖、高效、有趣多了, 观摩效果好多了。

三、磨教法:初步实践, 验证调节

教学设计基本定型以后, 我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试上, 验证设计的合理性。通过试上我发现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不少问题, 本课涉及到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示范法、纠正错误动作与帮助法、小群体学习法等, 通过总结发现存在以下问题:第一, 讲解问题。由于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这种组织练习形式, 为了让学生明确教师的意图, 教师讲解不免就会啰嗦, 浪费了时间。通过初步实践提醒了我对怎么讲、讲什么需要进一步提炼优化;第二, 基本部分技能学习的导入太过直接, 学生很难一下子转换过来, 于是我把生活中的端水、倒水动作引入排球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 这一动作非常形象, 将所学技术与日常生活动作联系起来, 能激发学生的想象与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明白体育学习是生活紧密联系的;第三, 怎么解决学生的垫球部位问题, 因为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 经过思考决定采取帖标签的形式, 确定垫球部位, 这一辅助教学手段有效解决了学生的垫球部位问题, 是非常有效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优化让教学流程更加清晰,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与掌握。理论和实践有差距,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去改进问题。

四、磨瑕疵:精雕细刻, 打造精品

磨瑕疵就是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发挥到最有效的程度, 让每个教学环节与教学行为都合理高效。在第一次试上并经过调整以后, 我又选择了不是自己的教学班级进行了第二次试上, 并邀请了市教研室教研员与本组同行一同为我的课堂把脉。这次磨课专家对我的教学设计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但一些方面仍需要调整:第一, 在准备部分的练习中总会有学生碰到球, 这在练习前还要强化, 解决因为碰到球而出现混乱的情况;第二, 学生队形的调动在一抛一垫与对垫练习时距离过小应适当拉大, 于是排球之间的距离拉大为12米 (见图5) , 第一列与第二列、第三列与第四列在练习时相互之间的影响将大大减小;第三, 队形设计尽管比较简单, 但器材的移动, 从每人一球到两人一球再到每人一球的转换时间太长, 这是这次试上表现出的最主要的问题, 如果各环节浪费过多的时间就会影响其它环节的正常进行, 从而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因为教学设计环节比较多, 教学过程中难免有学生会不知道怎么做, 为此我将学生全班学生设置成男四列、女四列, 男生在右女生在左, 并且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小组长, 共分为八个学习小组, 遇到问题组内解决, 这样就解决了部分学生执行不到位的情况, 当然这一工作要在课前或在平时的工作中进行。

篇4:谈谈“磨课”

【关键词】磨课 反复推敲 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2)09-017-01

什么是磨课?磨课有什么意义?经过查阅资料,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做如下整理:

磨课,是指用平时积累的教学经验及组员的智慧,在上课前后反复推敲、试讲的过程。一个“磨”字道出了其中的反反复复地修改斟酌,道出了一节成功好课的艰辛和不易。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

“磨课”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催化”作用。磨课,磨的是团队的智慧,更是一个团队的合作能力。“磨课”的过程往往是“一群智者的对话”过程。在这种“对话”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陈述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时,往往不是简单地要对某一教学环节、存在问题等加以肯定或否定,同时还从理论视角或从实践层面表明自己的思考依据,也就是说,他们是作为一个“评论者”的角色进入的。要求“评论者”熟知教学理论,并把教学理论、教学要求与教学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主张或认同某一些做法的合理性、科学性。

磨课往往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展开的。磨课的目的是让执教者(也含参与磨课的人)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次的把握,让所教的课更能符合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和教学要求,更能集中反映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在磨课中,收获的是自信,收获的是教学“财富”。磨课可以丰富你的教学经验,增长教学技能,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与运用,加深对新课改革的认识。同时,也会让你进一步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巩固效果;学生活动如何才能不停留在形式热热闹闹上,而是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怎样把握知识间的尺度,怎样真正体现教师作为教学过程“平等中的首席”这一角色?

怎样磨课?

一、磨教材。教者应熟悉教材编排体系,了解执教内容在本学段的地位和作用,再重点研读执教的内容。把握教材的三维目标,明确重点、难点。

二、磨环节,设计教案。哪些环节是必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学生可能出哪些问题,教学中应该提什么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反馈信息等。思考成熟后,再精心设计教案。

三、试教。由骨干教师、磨课组,资深教师组织听课,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进行课堂教学实况录像,听课教师及教者,可以反复观察,甚至量化分析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从而提高磨课的针对性。

四、磨出精品课。在听取试教的建议和意见后,修改教案,调整结构、教学手段及方法。第二次上课,一般可以达到理想目标,成为一堂好课。

五、课后反思。上课结束后,要求执教者在听取磨课组评价的基础上,从教学策略、教学效果、精彩片断、疏漏之处等方面进行反思,要求短、平、快,一课一思,一得一记,在反思中感悟,在实践求真,才能成长为思想型、学者型教师。

篇5:第一次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雾、霜”等13个生字,会写“和、秀”等6个字。

2、知识技能:正确、流利地读好对子歌,激发学生对对子和收集对子的兴趣。

3、情感态度:体会大自然的美妙,享受大自然的神奇,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了解一些自然景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教学难点:感知对子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对对子和收集对子的兴趣。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小朋友们,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上有许多的自然景观,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还有许多小动物,你们一定很喜欢他。那你能用你所学过的词描绘大自然吗?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同走进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大自然吧!

1、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对子,边读边画出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3、展示生字,说说那些生字你已经知道了,在哪儿认识的?分享给同学们听。请该生带读已经认识的生字。

二、可还有些字我们还不认识,那么就让我们小组合作起来讨论记字方法。

预设:

(1、雾、霞、霜:雨字头,跟雨水有关。雾的下面是任务的务,是个形声字。霞VS假,霜是西瓜霜的霜

2、蝶、蜂:虫字旁,与昆虫有关。蜂VS锋

3、李,杨。木子头,木字旁

4、碧,字谜:一个王子手拿一把白剑站在石头上)小组汇报之后,组间评价。

三、师领着齐读生字。

四、同桌合作,互相指认生字后,开火车检测。(检测和评价结合)

五、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1、出示句子“云对雾,雪对霜。” 指名读句,理解“雾、霜”。板书:晨霜、秋雾

2、出示图片,师提问:看到图画,——你找到了课文中的哪一句话? 师相机出示句子: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齐读。

出示句中生字:朝、霜、夕。指名读。结合图片理解“朝霞、夕阳、和风、细雨”

指导学生去掉“和风对细雨”中的“对”字,再读读词语“和风细雨”,在什么时候你见过和风细雨?有什么感受?

3、出示“花对草,碟对蜂”。指名读,指名认读“蝶、蜂”;男女生对读句子。

a)出示“蓝天对碧野,万紫对千红”。指名读;去掉对子再读读词语“万紫千红”。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万紫千红”。生齐读“碧”并组词;出示图片来理解“碧野”;生齐读句子。

4、出示句子“桃对李,柳对杨”。指名读;

出示“李、杨”,指名认读;提问:它们还用在什么地方?学生体会它们在姓氏上的应用。

5、出示句子“山青对水秀,鸟语对花香”。

齐读,去掉“对”字,认读词语“山清水秀、鸟语花香”

出示图片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语,感受词语所描绘景色带给人的舒适的感受。

6、齐读黑板上开出的一朵花上的词语。

六、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跟小伙伴读,可以拍手读、可以背。

2、男女生结对子读。

3、师生合作读。

七、写字指导“和、秀”

A请大家仔细观察,写禾子头和禾子旁有什么不同?你有新发现吗?(禾子头;上下结构;)

B师范写“和、秀”,提醒和 禾字旁很懂得谦让,要不然两撇都那么长,就会打架了,这样一让,这个字就更好看了。要写得紧凑。C秀”重点指导“禾子头”:写扁一些;撇和捺尽量舒展,要盖住下面部分。D学生自由练写。同桌互相看一看,看他的字好看在哪里,有什么毛病?

八、总结,作业。

篇6:磨课教案

在磨课经验中成长

浙江省丽水市实验学校

张君霞(323000)

近日我上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流程是:从认识

1开始,接着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2的分数,最后找生活中的分数。与教研组老师一起磨课中,我经历是困惑,反思,疑问,提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的过程。一次一次反复磨课,一点一点经验积累,是一个教师成长要经历的必然过程。

下面我将自己磨课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对问题的讨论过程和一点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学生如何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

数学学习就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该如何让学生经历分数的产生过程呢?我的导入是这样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数。板书:“1”。

师:“1”可以表示什么呢? 生:1张纸,1个人、1个班级„„

师:现在我们先来研究1张纸。请把1张纸折一折,分成两份,画出折痕,涂出其中1份。

展示,分类,产生平均和不平均的分法。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平均分下产生的数。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涂出其中的1份,这1份就是这个正方形„„

生:一半。

师:对,这涂色部分就是正方形的一半。你能用一个数表出一半吗?

1。21师:你对有多少认识?它表示什么意思?

2生:对于这种导入老师们是这样评价的:

教师A:这种导入直奔主题,目标明确,去除无效数学信息干扰,把握上课

开始的最佳精神状态。而且根据学生说的素材开始探究,比较流畅。

教师B:用正方形纸分成两份,学生并不感兴趣,与他们生活相去甚远,从 “分直观的、常见的物体”开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中体验分数产生显得更真实自然。

教师C:分数产生的必要性,是否可以在认识了生活中。

根据老师们的意见,认识完

1之后,我增加了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遇到过21之后再拓展,运用到实际21可以用“”来表示的情况吗?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最基本的分数现象,再用2数学语言加以总结提升,可能比教师把情境强加给学生更合理一些。在这个环节还增加了“分数产生的历史”,介绍分数最早是如何产生的,中国出现分数的时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丰富学生对分数产生的认知再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选择什么学习材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

数型结合是历来分数认识的基本方法。我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呢?第一次,我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材料来表示分数,如图形、线条、点子图等。我的想法是:第一,学习材料数量变化隐含着“单位1”不但可以表示1个(如1个圆形、长方形纸等)还可以表示多个(多片树叶、多个圆片、多辆小汽车学具)。第二材料涉及到了图形,物体,拓宽学生的思维,丰富多彩的学习材料一定能“生成”更多充满“惊喜”的分数表示方法。

但结果与我的想法却是大相径庭,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意义根本不如我想象那么扎实,他们对单位“1”的变化感到慌了手脚,面对这么多“五花八门”的学习材料,更是无从下手。丰富的材料不但没有帮助学生生成更多惊喜,反而成了学生进行有效数学活动的绊脚石。

第二次我吸取了教训,准备只用一个正方形来表示分数。孩子们根据我的思路,亦步亦趋,课上得别提有多顺,他们完全按照我的思路进行,决不“旁溢斜出”。以至到最后巩固练习的时候,孩子做题的正确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堂扎实流畅大功告成的课,但仔细分析发现,单一的学习材料不利用于学生思维的开放,约束了个体的求异思维,也不能暴露出学生容 2

易错的地方。所以整节课就像是一问一答式,缺少变式地探索,更不要说是生机勃勃的课了。

应该如何给学生提供科学有效的学习材料呢?是提供多样的学习材料热闹课堂呢?还是以简单素材做挖掘,提高课堂深度呢?通过比较,我有了这样的设想,材料要简洁,而且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每一个材料的提供都应该是为本堂课的重点“平均分”服务的,都应该是有“预谋”的。我们要充分挖掘简单的学习材料,让它发挥更多的作用。

所以,第三次的学习材料就以常见的长方形正方形为主,再用上少量的等腰梯形、圆形、六边形等。

1。先讨论“同样大小的正方形表示,为什么涂色部分21的形状不一样,却都可以用表示?”的问题,再比较用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表示

211的,加深对意义的理解,过程由易到难。最后出示等腰梯形(最好是不平均221、用正方形来表示分的),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感悟。

2、用长方形图形来表示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准备不同大小的长方形,目的是在“比较同一个长方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要引导学生发现前提是单位“1”要相同。再出示少数几个不同形状,再次让学生体会,只要是平均分成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与单位“1”的形状大小无关。

3、引出几分之几。引导学生在表示“几分之一”的图形上,再涂上这样的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尽量减少烦杂的学习材料,使同一材料得到充分挖掘应用。二是学生经历“同一张纸从表示几分之一再多涂几份,表示出几分之几”这个比较过程,总结并思考“随每份数增多,分数值的变化规律”。

这样的学习材料准备,比正方形有所延伸拓展,同时也有效暴露学生可能出现的的错误。相比较第一种他去除了纷纷扰扰的表面形式,让学生能从有效的数学图形上得出分数的实质含义。

三、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渗透什么数学思想?

认识分数是一节概念课,要解决教什么和为什么教,除了学生初步认识“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是几份,就是几分之几”这一概念 3

之外,我还应该渗透什么样的数学思想呢?我把教学流程做适当延伸。

11。把不同图形表示的摆在一起比较发现,只要把图形平均分成2212份,就可以用表示。学生透过现象,及时发现总结,认识到平均分的本质,21、认识并进一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2、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图形上表示出很多不一样的几分之一,我选取

1,4111,等,渗透同一图形,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数越少的函数思想。6818123、认识几分之几。学生汇报时,我有意识的记下这么几个分数,,883„„这时候我将原来的图形隐去,学生比较分数,观察发现:分母相同,分子8不断增加,所表示的份数就越多,这个分数值就越大。

这种数学思维的渗透也引发了老师们的讨论:

教师A:这样设计让学生在认识分数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发现、总结、表述规律,有价值,也使得一堂课有深度。

教师B:这是认识分数的起始课,就是要不断巩固和强化对分数意义理解。本堂课的重点是平均分,要使课有深度,应该从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上。一开始就研究它们的规律,要求是否过高了?

我这样设计出于以下考虑:

1、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材料。用同一张白纸,既能演示分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分数的意义,同时利用同伴的多张白纸创造的不同形式分数进行横向比较,排除非数学本质,理解分数的真正本质含义——平均分。与纸张的大小无关,与所涂的颜色也无关,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数学本质。

2、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思考——发现——总结”的数学思考品质。学生在学习知识本身的同时,能开始反思事物之间的联系,知识只是载体,学习方法、学习品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3、不同的孩子学习不同的数学。本环节在规律的探索上经历 “把表示分数的图形摆在一起比较”—— “将表示分数的图形隐去进行比较”的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观察发现总结。对于规律的得出,并不要求孩子们一步到位,通过每人发现一点,慢慢将规律概括完整,对于能说的孩子是一种 4

自我表现的机会,对于其它孩子也是一种学习。

4、是后继学习“分数大小比较”的一种铺垫。目的不在于学生能否真正比较出分数的大小,而在于培养学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发现事物内在联系,并能用有序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的能力。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平均分同一单位“1”,分的份数与每份数之间的规律探索结合在一起。

四、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巩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运用?

在生活中分数运用不如小数运用得广泛,那如何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呢?我有以下的思考:

1、以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物体为原型找分数。比如找红绿灯、接力棒上的分数。其实生活中很少人会用分数来表述红绿灯,但为什么还要出示这样的载体找分数呢?因为它能引导学生学会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来解释、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行积极的数学思考。我想这样的数学思考比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游戏环节,以一只手指头数为单位“1”,伸出1个指头,1这1个指头就是一只手手指数的。

5对于这个游戏,老师们产生了如下争议:

教师A: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分数,又贴切,又自然。找生活中的数学首先就是从自己身上找。对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数学并能进行积极思考很有好处。

教师B:用手指表示分数有创意,但是不科学。手指的大小高低不同,会引发学生的争议。不利于学生理解“平均分”。

教师C:这个分数是从个数产生的,不是比较形状大小,没有关系的。这与男生占全班同学的几分之几的道理是相同的。难道我们也去深究每个同学的高矮胖瘦不一样吗?数学就是要看到现象的本质。

教师D:“人数”问题不像手指那么直观,手指一伸出来,大小不一的形状马上呈现在眼前。对于初学者,我也认为是不利于他们理解平均分的。

生活与分数除了从手指数上去挖掘,还有很多渠道,我们尽量避开有争议的或是引起学生误解的素材。

2、在估算中运用分数。经过观察生活,几句有“分数影子”的话我记录了下来:一瓶水喝了一半;这本书我们已经学了三分之二;我的卡片是你的四分之

一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用分数来估一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的体现。所以教学过程中估算这个环节不可少。如一瓶喝过的矿泉水,估一估剩下的是整瓶水的几分之几?数学书三分之一的位置大约在哪?要期中考试了,预示着这个学期快过去几分之几了?一年四个季度,春季就要过去了,过去的日子大约是全年几分之几?一大堆豆子,请你抓出它的四分之一;桌子的高度大约是你的身高的几分之几等。不但培养学生估算意识,还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整合了几个领域的知识。

篇7:磨课研修总结

黄连芬

伴随着远程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研修的深入进行,我们组根据研修要求,积极开展扎实有效地磨课活动。通过这次轰轰烈烈的活动,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提高,研修组的整体教学水平也有了跨越式发展。大家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蒙梅老师老师执教了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一课,这次活动也可以看作是我们组开展的第一次磨课。对于此次磨课活动,我们组有非常丰富的教育资源: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还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群策群力,创新安排以确保行动有效。在重点分析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达成共识,确定好目标,重难点,然后有蒙老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

经过多次实践和调整,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紧凑,老师精彩的教,学生扎扎实实地学,无不感染了每个参与者,为我们进行“识字教学”指明了方向。这次磨课让我深深感受到信心在鼓励中坚定,困难在研讨中化解,好课在磨砺中诞生。

篇8:“磨课”不如“磨人”

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无言以对。“磨课”,这两个字是近几年教育界非常流行的词,每堂公开课必先在教研组成员的协助下,采取多种形式,对某课教学进行反复、深入的“磨”,如果是大型课堂教学比武,磨课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将会更大、更广。

不可否认,“磨课”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专业团队的打造,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教研水平的提高。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不少学校将公开课当成获得名次的手段,一味地把一些前沿的理念、方式、方法等统统推上课堂,不考虑教师的实际教学风格和教学个性。将每一次的“磨课”当成一种排练,以期最终展现出一堂井然有序、亮点鲜明、皆大欢喜、无懈可击的“公开课”,最终导致许多教师一听上公开课就谈“磨”色变。

其实,“磨课”磨的真是“课”吗?特级教师黄爱华说过“磨课、磨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且具有生命力的过程,教学的对象更是活泼好动,有自己思想动态的个体,“磨课”的最终目的并不是通过打磨呈现出一堂极具观赏性的“公开课”,而是通过反复的试教、反思、更新,让授课老师在听取他人意见的同时,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磨课”的关注点并不该停留在磨教学环节、磨每个细节、磨该说的每一句话,而在于通过反复试教,发现问题,及时反思,集思广益,细致打磨,以此提高教师的课堂技巧、专业素养及对教材的理解。

专业的“磨”只为了日常的“教”。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动态生成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每一堂课都该是灵动的,教师既要努力促进学生实现“预设生成”,又要善于捕捉教学时机,锁定教学中新的有价值的生成,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生命力。所以教师只有通过课前的精心预设,才能呈现出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而这一切都与教师的专业水平息息相关。

篇9:磨课流程

1.请根据你对课例打磨的理解,针对案例提出至少3条修改建议,并陈述理由。

原案例:

阳光中学初二英语组共有12名英语教师。自升入初二年级后,老师们发现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下降。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痛苦。在备课组长张老师的带领下,初二英语组决定通过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9月20日,张老师召开全体英语教师会。会上,①张老师宣布了研究问题和研究目标——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随后,根据教学进度,指定第三单元的长课文作为承载研究问题的课例。工作三年的小宁老师主动请缨,承担上课任务。②老师们纷纷发表意见,谈了自己对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看法和建议。

9月22日上午,全组老师听了小宁老师的说课。③大家各抒己见,对如何使教学活动更精彩提供了一些很好的看法。小宁老师做了记录,并回去修改,进行第二次备课。

9月24日上午,小宁老师上课,全组老师参与了听课。下午,再次举行评课会议。大家又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表示“再次修改后,小宁老师的课一定会成为精品课”。小宁老师认真记录,回去做了第三次修改。

9月28日,④张老师对此次课例打磨活动进行总结,并将小宁老师的第三次备课稿打印出来,分发给全体老师,将此教学模式在全组推广。

针对此案例发现四处问题,修改建议如下:

建议1:此处张老师个人决定研究问题和目标,不符合磨课流程,应该经过教研组研讨确立所研究问题,并生成磨课计划。

建议2:小宁老师承担上课任务,第一次备课,老师们不应该发表意见,这应是一次基于个人经验的备课,不应群策群力。

建议3:大家各抒己见,其实只关注教师的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本应该是针对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活动设计提供建议。在上课前,研修组需要制作观课量表,进行观课任务分工,做好观课准备工作。建议4:磨课总结是每个参与教师都应撰写,由张老师一人总结不够全面。全体成员都应针对整个课例研究的过程写出总结反思,深度思考,形成教学问题解决的基本方式方法。

2.根据你校的具体情况,深入研讨、锁定并聚焦你校教学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参考以上的案例形式,设计出你校的详实的磨课流程。

存在的问题:

英语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课标把听、说放在前两位。科学证明,人们全部知识的80%以上是通过视听觉所获取的,而且语言的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又是语言学习的初衷。然而在英语教学中发现,我校初一学生的听说能力还是较低下,哑巴英语现象仍然存在。如何搞好听说教学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加人员:

德州市第九中学初一英语组十一名成员,大家全员参加。磨课流程:

流程1: 9月22日备课组长李老师召开全体课例研究人员会议,通过讨论明确目标,完成磨课计划。目标定为:初一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流程2:9月23日由赵老师第一次备课:执教老师独立地完成备课,包括教案,课件制作,并设计学案、课上练习和课后巩固练习,形成初步教学设计。

流程3:9月24日集体备课研讨。先由赵老师打印出课例观察量表发给大家,然后针对赵老师的备课进行研讨,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方法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召开观课前准备会议并分工。会后赵老师对教案进行修改。

流程4:9月25日上午进行二次备课。赵老师根据9月24日集体备课研讨会后修改的教案进行说课,研修组根据说课结果评课,聚焦研究问题的解决情况,此为第二轮打磨。

流程5:9月25日下午赵老师上课,全组成员根据分工进行观课,完成课堂实录。全组成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课。研修组通过分析观察量表,对教学设计、学案等进行评议并修改,准备第三轮打磨。流程6:9月25日下午,听课后初一外语组全体成员认真评课。查漏补缺,形成更加详细有效的教案,第三次打磨,并把第三次备课教案打印,发给全组教师。

篇10:磨课总结反思

本课教学总体来看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具体、容易操作,教学流程较为顺畅,教学过程中读写训练点设计合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基本实现了从“教教材”到“教课程”的转身。不足之处也很明显,重点训练点普遍没有深入细致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不够好。例如在第二环节“走搭石”的教学中,学生抓住重点词“协调有序”,理解了什么是“协调有序”,感受了文字及所描写景物的`美;我顺势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能做到“协调有序”,从中体会到乡亲们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同时通过一串看似多余的“你过过桥吗、坐过车吗、走过路吗”的问,让学生明白“美”就在平常生活中,就如走搭石是很平常的事,作者却能发现其中的美,并用细致生动的描写打动了我们,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教学。但是没有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作者细致生动描写的地方,致使重点训练没有落到实处。

和其他执教老师相比,本堂课也许实在不敢与其相提并论;但对于我个人来说,磨课确确实实让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以前课堂上设计时总是局限于教材内容,没有意识到要“教课程”,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析过于细致,而没有注意拓展运用,致使学生的思维狭窄;至于教学目标,我更是从无细致地考虑过,课堂随着感觉走,漫无目的,课堂效率可想而知。从本次磨课活动开始,我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结合本次远程研修的所学,从阅读文本开始做起,细细品读分析,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了详细、切适、可操作的教学目标;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了教学流程,对教学流程的设计的修改可谓是三番五次,修改后的教学设计打破了“教教材”的局限,把教材内容作为课例,学生能得到读写的拓展训练,做到了“教课程”。

而在上课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意外”:重点训练都有涉及,但没有深入;课堂应变能力不够强,学生出现“意外”回答后,我没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引导;有些课堂提问让学生摸不着头绪看来个人的教学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篇11:青年教师磨课

作为一名刚刚踏入工作岗位的新老师来说,主要的就是多听课,多学习,请有经验的老师进行指导帮助,在一遍遍的磨课中取得成长。在反复的练习中,我逐渐熟悉了教学的环节,也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下面就是我工作以来的一些磨课心得。

备课

由于初来对教材很不熟悉,对于我来说是个很大的问题,让我觉得上一节语文课简直比登天还难。但是在同事们的热情帮助下,尤其是组长孙玉丽老师的耐心指导,我逐步对教案的写法及环节熟悉起来,我首先学会了写教案。

刚开始准备一节课对我来说是挺艰辛的,先反复熟读课文,然后自己通过参考教参等参考书写一份教案,经常是借阅组长孙玉丽老师的教案对比学习一下,找出存在的差距及不足,一点点地去修正。即使这样我还是没有底气去直接上课,一般,第二天要讲得新课除了写过教案后,我还会提前一两天去听组长或者其他老师对于本课的讲解,跟我脑海中预先设想的环节对比一下,进而借鉴他们的长处,例如板书内容及分布状况,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的方法,怎样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又如何机智地处理课堂上不注意听课甚至捣蛋的学生等等。

我们小组还经常组织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某节课的讲法及教法,力争将每节课打磨到最好,即使如此,仍感觉每堂课讲完还有不足深感遗憾的地方。就是他们这种不断追求更好,精益求精的做法深深感染着我,使我从中受益。

上课

精心备课只是上好课的前提,精神状态也很重要,一般我都是信心满满,笑盈满面地走向讲台,开始我新的一课,学生也是以欢乐充沛的心态来迎接我所上的每节课。

我一直不停地告诉自己课上要做到以下几点,也正不断地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堂纪律是上好课,保证学生听课效果的重要保证。这点跟学生是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的,对于出现纪律问题的学生通常是使个眼色,或者叫起来回答个问题,及时地将其神拉回来。

第二,千方百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我主要是旁敲侧击得引导他们去思考,去独立解决问题,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回答出来问题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渐渐地,大部分同学都能够你争我抢的回答问题,变得善于表现自己,况且语文本来就是一个练习表达的学科。

在讲《斜塔上的实验》这一课时,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基本上都被调动起来了,我采用的是文题导入法,当我把课题写在黑板上之后,随即问学生们,“当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有哪些疑问呢?” 接着十几个同学举手抢着提出自己的疑问。

第一个同学问道:“老师,塔为什么是斜的阿?”显然这位同学并没有深入预习。

我说“咱们在坐的那位同学能解答一下他的疑问啊?”。我话音未落,其他同学不约而同地答道,“是比萨斜塔”。第二个学生随即问到,“为什么要在斜塔上进行实验呢?” 话音刚落,其他同学在下面有的小声说着,有的抢着举手回答,言道:“老师,我,我,我知道。”

结果我班里平常表现不是太好的同学竟然踊跃站起来回答了这个问题,“因为伽利略想把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样高度的地方跑下来证明自己的想法,而比萨斜塔正好可以。”这位同学并且找到了文中相关段落,并且把做的实验的内容也回答了出来。我及时地给与了夸赞的眼光。

我紧接着问,“既然实验室伽利略做的,那么大家对他又有多少了解呢?”

有几个平时很积极的同学显然课前做好了预习,争抢着介绍作者,一位学生介绍到伽利略的贡献时提到了“由摆的规律发现了大自然的节奏原则”,我顺势问道,“大家通过预习对伽利略发现这个规律的过程应该知晓吧,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这个发现背后的故事呢?”

接着,学生们快速的敬爱能够目光转向文章,寻找答案,充满了渴求答案的探索眼光,也不乏几个仍在那里高高举手的同学。

„„

就这样,在整个的课堂上,我基本都是顺势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去探寻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多数同学都能得到回答问题的机会,从中获得了学习的乐趣以及强烈的成就感。

第三,学习每节课之前都会让每个同学预习,最基本的就是标划段落,预习字词,熟读课文,并且留下相关迹象家长签字,老师抽查。

当然一节课的好坏还在于老师怎样引导,我主要将自己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上,首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文章脉络,即使是很长的文章让学生掌握起来也能够得心应手,长期坚持能够使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做阅读理解时快速地提取相关信息。其次,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注意抓细节,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句,段深入分析,从含义,修辞,表达方式,写作方法等多角度进行赏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再次,在理解的基础上,综观全文,让学生思考总结文章当中认为写得比较好的地方以及值得我们借鉴的常见写作方法。当然,在整个讲课的过程中,让学生也及时发提出疑问,找其他同学解疑,师生互助的同时,充分实现生生互帮互助。

听课

平时除了认真备课上课之外,我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听有经验老师的课。从他们的身上,我发现了许多闪光点,比如孙玉丽老师讲课时的严谨条理,对知识点讲解锝透彻深入,刘雪梅老师上课时的幽默风趣,极大地带动了全班的学习热情,刘英老师的循循善诱,也深受同学们的喜爱。以下几点是这段时间跟其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的一点心得体会。

第一点,教师准备充分,并且能够调动全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性,使其参与到课堂当中的课才算得上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在这样的课堂里至少能够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既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最好体现,更是老师教学美丽的最好体现。当然,这种效果的取得更要看老师备课时的充分度,我平时也在不断思索这个问题,我们语文组也在不断探讨,如何才能最大化地调动全班学习时的积极性。

第二点,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讲课特色,无所谓优劣之分,只是适合自己的就是可行的,能见效就是最好的标准。我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是生硬地将别人的方法,套路搬过来就用,而是深入实质地思考别人解决问题时的原则,想法等,就有如将别人活生生的课堂演变为我自己的模拟课堂,我也在思索遇到他们课堂中类似的问题时我又该怎么办,别人的做法又好在哪里,值得我学习的方法又是什么。曾经我很苦恼讲课时应该将生字词放在什么时候讲比较好,听了刘雪梅老师的课后我豁然开朗,让学生自由出声读课文时,师将重点字词板书到黑板上,点明让学生上黑板注音,有时时间紧迫就采取点明读的方式,待其他同学纠正错误,老师总结完之后全班齐读,很有效,并且段时间内解决了学生的字音问题,这点我就是学习刘老师的。

评课

在我听课学习的同时,为了更好的帮我改进提高,校领导,区区语文教研员员张连生老师,以及初一我们备课小组对我的课展开了听课评课磨课活动。

当时,听课时我讲锝是《童趣》一文第一课时,心情紧张是肯定的,由于初次讲课,第一次被听课,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有经验的老师们也提出了真挚的不足之处及改进建议,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孙校长提到我的字和板书问题,字写得比较差,不大气,尤其是在黑板上,一直以来我的字都比较难看,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这的确是一个硬伤。建议我平时一定要抽时间练字,尤其是粉笔字。

第二,语文教研员张老师提到我上课的一个可取之处就是重视了读,当时我也不知道读有多重要,后来经过张老师的指点我才意识到,“学之前的读有利于学生的初步理解,学之中读有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学之后读有利于知识的及时巩固。”他的观点精辟并且实用,我一直牢记。

第三,也就是我的指导组长孙玉丽老师指出来的我的另外一个要害:朗读时带着学生腔且毫无感情。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上学时一直存在的问题,朗读无感情,语速过快,也许是一直都不善于表现自己的缘故吧,畏惧心理太严重,怕出丑被别人笑话。对于这个不足,我也一直在练习朗读,最主要的前提还是吃透教材,方能体会出作者所思所感,也才能犹如身临其境,读出其中的情感。

第四,刘雪梅老师讲到,我讲课时略带一点与讲课无关的口头语,尤其是“我觉得,我认为”之类的字眼,给学生一种不确定的感觉,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学生,觉得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如果变成了不确定,到底还应该不应该听呢?我觉得这一点不足确实存在,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不能当做辩论赛似的只谈自己的见解。

以上,我简单的从备课,上课,听课及评课这几个环节,谈了一点这段时间磨课的一点心得体会。总之,作为年轻的教师,就犹如一块未被打磨的浑身粗糙的石头,这其中有好多地方需要打磨,坏的习惯需要改掉,离一块被打造之后光滑有用的玉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里,我由衷地感谢校领导及我们初一语文组各位老师平时给予我的指导!

青年教师磨课活动

济宁市第十五中学

初一语文组

刘霞

上一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同步作文下一篇:商业启动仪式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