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年表

2024-05-23

抗日战争年表(精选6篇)

篇1:抗日战争年表

抗日战争大事记

1931

局部战争

九一八事变(侵略东北)国民党不抵抗政策

中共发表宣言,号召中国工农红军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1932.03

伪满洲国建立

东北三省沦陷

一·二八事变

淞沪守军,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迫使日军三易主帅(关内)

1933

日军向长城沿线蚕食,觊觎华北门户

蒋介石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3.01

日军进犯山海关

东北军,安德馨,殉国

二十九军宋哲元,喜峰口失而复得 1933.05

收复多伦,冯玉祥,吉鸿昌(中共),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关内)

1935

华北事变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抗日救亡运动扩展为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

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5.12

陕北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1935.12.09 一二·九运动,北平学生反对华北自治举行游行示威 1936

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关外)1936.12.12 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 1937.07.07 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全面侵华

1937.08

陕北洛川会议,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1937.08.13 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威胁南京 1937.08.14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09

《国共合作宣言》发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抗战

工农红军改编→八路军(朱德,彭德怀)

红军游击队→新四军(叶挺,项英)

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延安(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1937.11 上海失守 1937.12 南京沦陷

* 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 * 太原会战,1937年9月至11月 * 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

1938.05 日军占领徐州,打通津浦路

1938.10

广州,武汉失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1940.05

湖北枣宜会战,国民党张自忠殉国 1940下半年 百团大战,彭德怀率八路军,华北 1941.12.08 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12.09 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宣战

1942.01

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战场成为重要战场 1944 春

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945 春

延安,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制定当时党的任务: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民主主义国家。

1945.05

德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1945.07

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1945.08.06&07 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1945.08.08

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美、英在太平洋集结重兵,准备在日本登陆

毛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正反面战场举行战略反攻

1945.08.15 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09.02 日本签署投降书 1945.10.25 台湾光复 抗战胜利!

篇2:抗日战争年表

5: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正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八一宣言”;

学生“一二·九运动”反对华北自治。

6:1936年,西安事变(双十二事变),其和平解决,拉开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东北地区形成抗日联军

7: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抗日;8月13日,上海八一三事变;12月,南京大屠杀

8月14日,国民党《自卫抗战声明书》;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淞沪会战,打破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8月,洛川会议,制定全民族抗战路线;9月,中共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 8:1938年5月,日本占领徐州、广州、武汉;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9:1940年5月,枣宜会战,张自忠殉国,抗战以来,国民党牺牲的最高级将领;下半年,百团大战,彭德怀,抗日进入相持阶段后对日军最沉重的打击 10: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9日,中国政府正式对日、德、意三国宣战

11:1942年,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12:1944年,敌后抗日军民发起局部反攻

13:1945年春,中共七大;5月,德国投降,欧战结束;7月,中、美、英三国《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8月,美国,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同时,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美英准备在日本登陆,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正面和敌后战场同时反攻;

篇3:瞻园年表简编

关键词:瞻园,年表

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朱元璋于是年下令兴建南京新城, 至洪武十九年 (1386) 竣工。

[据]《二十六史精要辞典·下》:“南京城垣的兴建, 始于元至正二十六年 (1366) , 止于洪武十九年 (1386) 。……开城门十三座, 其中以聚宝门 (今称中华门) 、通济门、三山门 (今称水西门) 最为宏伟。南京城里的皇城作正方形, 内有宫城, 也叫紫禁城。……朱元璋建成南京城后, 又在它的外围营建外郭。外郭把聚宝山、钟山、幕府山等都包纳在内, 全长约六十公里, 以土垒成, 开十八个城门。” (1)

另一说, 至洪武二年 (1369) 南京新城始建。

[据] (日) 冈大路《中国宫苑园林史考》:“洪武二年九月开始营建新城, 至洪武六年八月建成。” (2)

朱元璋于营建新都的基础之上, 对功臣进行府第赐封。

[据]蒋赞初《南京史话》:“功臣、官僚和其他贵族的府第, 多位于城南和城中。如大将徐达的府第, 位于今城南的瞻园路, 地名叫‘大功坊’, 由于他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 通称‘中山王府’。” (3)

明洪武三年 (1367)

朱元璋于洪武三年 (1367) 封徐达为魏国公。

[据]《明史·本纪第一·太祖二》:“丙申, 大封功臣。进李善长韩国公, 徐达魏国公, 封李文忠曹国公, 冯胜宋国公, 邓愈卫国公, 常遇春子茂郑国公, 汤和等侯者二十八人。” (4)

后朱元璋念徐达“未有宁居”, 赐第, 表其曰“大功坊”。

[据]《明史·徐达传》:“每岁春出, 冬暮召还, 以为常。还辄上将印, 赐休沐, 宴见欢饮, 有布衣兄弟称, 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 未有宁居, 可赐以旧邸。’旧邸者, 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

达固辞。一日, 帝与达之邸, 强饮之醉, 而蒙之被, 舁卧正寝。达醒, 惊趋下阶, 俯伏呼死罪。帝觇之, 大悦。乃命有司即旧邸前治甲第, 表其坊曰‘大功’。”

[据]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卷十四:“进封魏国公, 参军国事, 食禄五千石, 赐诰命铁劵, 仍赐文绮百匹。四年, 赐地若干顷, 佃户若干户, 守坟人百五十户, 仪仗户二十家, 复赐第京师, 表其里曰‘大功坊’。” (5)

朱元璋本欲将自己作吴王时候的旧邸赐给徐达, 然徐达忠耿, 不敢僭越, 以君王旧日之宅邸自居。朱元璋之旧邸本为南宋建康府治、元朝御史台 (南台) 所在地。

[据]陈作霖《上元江宁乡土合志》卷一:“明太祖初下集庆时, 居富民王绦帛家, 旋以元御史台邸, 称吴王府。在锦绣坊东, 内有白虎殿。及作新宫于钟山之阳, 移居之。” (6)

最终, 朱元璋于自己的吴王旧邸之前为徐达兴建宅第, 并且建造了两座“大功坊”牌坊。

[据]施沛《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一:“大功坊牌坊二座, 国初赐魏国公宅, 万字铺工部造。” (7)

关于大功坊的位置, 即在吴王旧邸前, 又据《金陵琐事记载, 徐达府后与府学相接。吴王旧邸之处, 有今王府园街;由此可见, 大功坊徐达宅第的位置大约东至夫子庙, 西至今中华路, 前临瞻园路, 后抵建康路。然大功坊并非今瞻园, 只是而今瞻园的基址可以追溯到徐达的赐第“大功坊”。徐达宅第“大功坊”中营建园林, 则至其后世子孙方始。

[据]《明史·舆服志四》:“洪武二十六年定制, 功臣宅舍之后, 空留地十丈, 左右皆五丈, 不许挪移军民居止, 更不许于宅前后左右多占地, 构庭馆、开池塘, 以资游眺。”

据《正德江宁县志》卷六:“徐太傅园, ……永乐间, 仁孝圣后赐其家, 为蔬圃。” (8)

[据]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五:“国初以稽古定制, 约饬文武官员家不得多占隙地妨民居住, 又不得于宅内穿池养鱼,伤泄地气, 故其时大家鲜有为园囿者。即弇州所记诸园, 大抵皆正、嘉以来所创也。” (9)

据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当中山王赐第时, 仅为织室马厩之属, 日久不治, 转为瓦砾场。” (10)

洪武十八年 (1385)

徐达去世。

[据]《明史·徐达传》:“十七年, 太阴犯上将, 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 稍愈, 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 寻召还。明年二月, 病笃, 遂卒, 年五十四。……帝尝称之曰:‘受命而出, 成功而旋, 不矜不伐, 妇女无所爱, 财宝无所取, 中正无疵, 昭明乎日月, 大将军一人而已。’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 次代王妃, 次安王妃。”

后因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 徐达子嗣选择支持不同阵营, 长子徐辉祖守卫南京, 幼子徐增寿则“以京师虚实输于燕”, 后被建文帝斩。

朱棣夺得江山后, 免徐辉祖一死, 留南京袭封魏国公;追封徐增寿为定国公, 其后居北京世袭爵位。

第6任魏国公徐俌幼子徐天赐, 开始营造私家园林。

[据]《正德江宁县志》:“徐太傅园, 在县正东新坊北。太傅讳达, 开国元勋, 赠中山王, 谥武宁。永乐间, 仁教圣后赐其家为蔬圃。正德三年, 东园公子天赐, 遂拓其西偏为堂, ……为金陵池馆胜处。”

[据]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东园者, 一曰‘太傅园’, 高皇帝所赐也。地近聚宝门, 故魏国庄靖公俌爱其少子锦衣指挥天赐, 悉槖而授之。时庄靖之孙鹏举甫袭爵而弱, 天赐从假兹园, 盛为之料理, 其壮丽遂为诸园甲。锦衣自署, 号曰‘东园’, 志不归也。竟以授其子指挥缵勋。”

此“徐太傅东园”乃是徐天赐假借之, 按理应该由第七任魏国公徐鹏举承袭拥有。不仅如此, 徐天赐建造园林用地乃侵占府学之地, 生员周膏作《非非子》一篇砭刺, 载于《金陵琐事》。

嘉靖年间

第七任魏国公徐鹏举凿池叠山, 兴筑园林。具体时间未考证出。

[据]刘叙杰《南京瞻园考》:“按《明史》卷一百五·功臣世表一所载, 徐达子孙官太保仅二人:即七世徐鹏举于嘉靖四年封太子太保;十世徐弘基于天启元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十四年加太傅。再依王世贞生卒, 可知西圃之兴建者, 应为徐鹏举, 时间则在嘉靖初或中叶。其次, 所述圃址在府第之西, 与宅室仅有三门之隔, 且入园后右折即登山, 又多用湖石等, 都与后来瞻园情状大致相符, 后以瞻园地即原西圃故址之一部, 盖亦有所凭据。” (13)

万历十六年 (1588)

王世贞六十三岁, 游览魏国公徐氏私家园林中的东园、西园、万竹园、徐三锦衣北园。

[据]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十六年戊子, 六十三岁。二月, 赴留都, 过吴门游徐少参园。三月朔到任, 谒孝陵, 游灵谷寺, 饯袁尚书抑之于燕子几, 又与诸公游牛首诸山及徐氏东园、西园、徐公子万竹园、朱王孙同春园。四月, 游王氏园看芍药。五月, 游武氏园、姚氏园、徐三锦衣北园。闰六月, 敬美卒于里门。公再具疏请致仕, 不允。八月, 游高坐寺。” (14)

万历十七年 (1589)

王世贞六十四岁, 游览魏国公徐氏私家园林中之东园、凤台园。

[据]钱大昕《弇州山人年谱》:“十七年己丑, 六十四岁。春日, 与诸公会饮赵中贵园亭, 又游徐氏东园凤台园、金盘李故园、莫愁湖故园、李临淮竹园。三月, 子士骐登进士, 授兵部主事。六月四日, 以三品考满离任北行。十三日, 行抵淮安, 得升南京刑部尚书之命, 遂南还。

廿三日, 到家, 谒先祠, 哭弟敬美殡所。至嘉定, 游徐宗伯叔明归有园。”

万历十八年 (1590)

王世贞六十五岁, 大约于是年或此前一年撰写《游金陵诸园记》, 记载园林共十六座, 其中属于魏国公徐氏宅园共十座。其中所游之西圃便是日后“瞻园”的雏形。

[据]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世子以其仲父锦衣, 与崇信伯费公治具于西圃……太保公始除去之, 征石于洞庭、武康、玉山, 征材于蜀, 征卉木于吴会, 而后有此观。”

当日魏国公“西圃”之富丽, 可见一斑。

万历三十年 (1602)

正月, 魏国公府曾遭遇火灾, “延烧钦造故第祖庙”, 但西圃幸免于难。

[据]周晖《金陵锁事》卷三:“万历三十年正月初十日, 魏国公室内火起, 延烧钦造故第祖庙, 并奉祀皇陵敕书。给事祝公、御史朱公, 皆有疏题奏, 大意谓中山之奇勋可念, 而弘基之横遭可矜。圣旨命工部重造其第。” (15)

明朝末年, 徐氏宅园依旧在兴建, 繁丽至极。

[据]余怀《板桥杂记》:“中山公子徐青君, 魏国介弟也。家赀巨万, 性豪侈, 自奉甚丰, 广蓄姬妾。造园大功坊侧, 树石亭台, 拟于平泉、金谷。” (16)

后明清交替之时, 魏国公徐氏的宅园日渐荒芜。

[据]费经虞《江南过人家旧园》:“寒泉老树好人家, 漠漠荒垣带残沙。

断臂尚存当日赋, 满园不是去年花。伤心短笛声何苦, 侧目飞鸢影尽斜。使我重来见荆杞, 那堪良夜听悲笳。” (17)

清顺治二年 (1645)

清军攻占南京, 魏国公宅第籍没入官。大功坊之名, 及府邸之中园亭仍循其旧。

废除南京为国都地位, 设江南布政使, 魏国公西圃即为江南布政使署。

[据]《瞻园志》卷一:“清改为藩署。” (18)

因改为藩属, 自然成了文人墨客雅集的重要场所。以后几百年间, 直至民国, “瞻园”一直是官吏文人雅集之地, 以“瞻园”为题的䜩酬之作

日渐曾多。

然入清以来, 何时由“西圃”更名为“瞻园”似难以考证。

康熙六年 (1667)

改江南左、右布政使为江苏布政使和安徽布政使。安徽布政使虽辖安徽, 但布政使署仍在江宁, 魏公西圃仍为其藩署。

康熙十六年 (1677)

朱彝尊入安徽布政使龚佳育府中客居。

[据]吴晗《江浙藏书家史略》:“龚佳育 (1622—1685) 初名佳允, 字祖赐, 晚又字介岑, 明仁和人。官光禄寺卿。性喜聚书, 江宁学宫明德堂北, 旧有藏书板残缺, 佳育选诸生磨勘, 补成完书数百卷, 又雕《钦颁四书讲义》以行。其为政持论, 利未可遽兴, 当先祛其弊。故所至有异绩……而与人乐易, 恂恂长者。一意当官, 遏请属, 除豪强, 嫉贪沓……然雅好延礼名士, 幸舍常满。聚书至万余卷。” (19)

[据]《中国藏书家通典》:“龚佳育 (1622—1685) , 明末清初藏书家。

初名佳胤, 字祖锡, 号介岑。浙江仁和 (今杭州) 人, 龚翔麟父。曾任山东按察佥事、江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太常寺卿、光禄寺卿等职。为官清廉正直, 不畏权势, 勤政爱民, 卒时家无余资。神道碑中称其‘所至有异绩’。性喜藏书, 一生无其他的嗜好, 惟有收藏图史、课子诵读为娱, 吴晗在《江浙藏书家史略》称其‘藏书至数万卷’, 藏书楼有‘瞻园’。” (20)

所谓藏书楼有“瞻园”, 是否与今之“瞻园”之名由来有关, 存疑待考。

康熙二十年 (1681)

朱彝尊作《题瞻园旧雨图》二首。

后“浙西六家”词人常于瞻园宴集游乐。

龚翔麟 (龚佳育子) 有《春风袅娜·瞻园春步》词, 沈融谷有《惜红衣·题瞻园》词等等。

[据]《 (乾隆) 江南通志》:“瞻园在江宁县大功坊, 明魏国公徐达赐第内西偏, 竹石卉木为金陵园亭之冠。” (21)

【按】:《 (乾隆) 江南通志》乃撰修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 , 康熙二十年 (1681) 即有朱彝尊《题瞻园旧雨图》, 则至迟在康熙年间则有“瞻园”之名。

乾隆十年 (1745) 至乾隆十二年 (1747)

陈德荣, 字廷彦, 号密山, 安州人, 康熙五十一年进士, 官安徽布政使, 有《葵园诗集》四卷。

[据]袁枚《随园诗话》:“密山先生, 讳德荣, 人淳朴而诗极风趣。每瞻园花开, 必招余游赏。” (22)

乾隆二十二年 (1757年)

乾隆驻跸瞻园, 钦赐“瞻园”匾额, 回京后仿瞻园形制造“如园”。

乾隆曾作《寄题瞻园》一诗:“瞻园遗自中山久, 昔至金陵曾一观。取义如之较胜此, 无须池馆重盘桓。”

[据]《瞻园志》卷二:“瞻园为高宗纯皇帝南巡时赐藩属, 以名斋也。”

乾隆二十五年 (1760年)

安徽布政使回驻安庆, 增设江宁布政使。

[据]《清史稿·本纪十二》:“己亥, 增设江苏江宁布政使, 驻江宁府, 分辖江、淮、扬、徐、通、海六府州。以苏州布政使分辖苏、松、常、镇、太五府州, 安徽布政使回驻安庆。命托庸调补江宁布政使。命户部侍郎于敏中在军机处行走。” (23)

托庸调补江宁布政使, 常于瞻园觞咏。

[据]法式善《八旗诗话》:“托庸, 字师健, 别号瞻园, 满州人, 累官尚书, 有《瞻园诗钞》、《尚书扬历中外四十解》。年老成持重, 有古大臣风, 性喜为诗, 期于达意而止, 未尝过加修饰。瞻园为徐中山别业, 常与宾客僚佐觞咏其间, 因以自号。南人又谓之‘簪园’。” (24)

据《 (雍正) 八旗通志》:“所居曰瞻园, 中有十八景, 具池沼竹木之胜, 暇则觞咏于此。” (25)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康基田关江宁布政使, 治理河水, 并重修中山王墓。

[据]康基田《河渠纪闻》卷三十:“乾隆五十四年三月, 李奉翰调任东河, 基田奉命以江宁布政使署理南河。” (26)

[据]《瞻园志》卷三《重修中山王墓记》:“今春余过墓展礼, 神道碑岿然独存。而荆榛弥望, 门关不具。亟命治之, 立碣修坛, 缭以周垣, 环丈二百五十有六。垣外余地, 二顷有奇。”

[据]《清代职官年表》 (27) , 乾隆五十三年 (1788) 至乾隆五十五年 (1790)

任江宁布政使。嘉庆八年 (1803) 至嘉庆十一年 (1806) 再任。

嘉庆八年 (1803)

康基田再任江宁布政使, 组织文人重修《玉海》。学者胡心斋于瞻园一书房从事校阅工作。

[据]张之洞《书目答问》子部:“玉海二百卷, 宋王应麟, 嘉庆丙寅康基田校。” (28)

[据]《补勘〈玉海〉之康基田序》:“复任江藩, 即鸠工重建, 规模差宏于旧东西, 更增学舍, 立书院, 仍名曰尊经, 复古而责实也。而玉海之板贮阁中为灰烬, 南北更无他刻, 海内后进稽古之士, 无所资藉, 余甚惜焉。适江宁守张古愚得浙东至元初刻善本, 余乃招副贡陈勉甫, 上舍胡圣畿, 食宿瞻园, 取古愚之本参校经史, 往复校雠, 有元以来原本空缺舛误甚多, 上下求索补填二万余字, 视浙东初刻更加周备, 付工雕板五阅月功成, 盖自是玉海之书始得完善, 亦可云因败为功者已。” (29)

道光四年 (1824)

藩属大火, 图书案牍皆被焚毁。乾隆年间瞻园一十八景, 皆不复。

[据]成世瑄《瞻园雅集记》:“余承乏来兹, 爱其水石澄婳, 林峦郁蔚, 而十八景之旧, 所谓木香廊、梅花坞诸胜, 已不能复指。” (30)

道光二十年 (1840)

鸦片战争爆发。

成世瑄任江宁布政使, 对瞻园稍加修葺。同样招游人一同觞乐, 并且撰写《瞻园雅集记》。此《记》于1955年, 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瞻园进行文物清理调查时发现碑文。

咸丰三年 (1853)

太平天国军攻克南京。

瞻园为东王杨秀清暂居之所。

[据]《瞻园志》卷一“咸丰中毁于兵燹。”

[据]汪士铎《乙丙日记》:“大功坊一带, 贼骑如云, 至城外不绝。藩库左右, 元宝遗落满路。” (31)

亦有史料记载洪秀全之妻弟、夏官副丞相赖汉英亦曾居住于瞻园。

[据]涤浮道人《金陵杂记》:“伪夏官副丞相赖汉英往布政使司属……最为诡谲……洪杨本极重用, 后因其自告奋勇率众分窜江西。……又复由江右败回, 故令往司署衙内, 并未修饰。” (32)

同治三年 (1864)

曾国藩湘军攻克南京, 天平天国灭亡。

攻城惨烈, 兵火之余, 瓦砾遍地。曾为太平天国王府的瞻园亦遭焚毁。

同治四年 (1865)

瞻园重为江宁布政使署。李宗羲为江宁布政使。

[据]《清代职官年表》, 同治四年 (1865) 至同治八年 (1869) 任江宁布政使。

[据]《瞻园志》卷一:“同治四年, 藩司李宗羲葺治使署, 园未遑也。”

按:此与李宗羲《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时间有所出入。据《记》李宗羲乃是同治四年 (1865) 秋始任江宁布政使, 但是“莅事无所, 假馆以居”, 故瞻园同光朝修复时间不应当为同治四年。

同治六年 (1867)

江宁布政使署重修完毕, 使署西偏之瞻园园景未及修复。

[据]《瞻园志》卷二《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命宗羲以兵财之余, 先葺治之, 乃以六年正月赋功, 阅八月而毕役。凡为大门五楹, 为仪门五楹, 仪门之内为大堂五楹, 堂之左右以为客次;又其左右, 吏胥居焉;又其内为二堂五楹, 堂南西入为便坐, 以侍宾客;又西入为屋五楹者。凡五重, 其最南亦为客坐, 其后则治事之所, 燕私之居也。而为楼五楹二于堂之北, 以奉王之栗主, 用故事也。楼之东幕客居焉, 储峙有库, 架阁有房, 寮吏各守其职。府吏咸有所栖, 井灶庖湢, 凡百具备。外设华表, 周以缭墻, 表里完固, 观瞻肃然。盖虽壮伟之规, 游眺之乐, 未能复于旧时, 而以莅官出政, 行省之体, 庶其称矣。”

同治七年 (1868)

瞻园重建亭台, 修复园景。

[据]《瞻园志》卷二《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又一年, 北方余寇悉平, 东南无事, 年丰民乐, 庶绩有绪, 宗羲乃于署之西偏瞻园故阯, 因其水石之旧, 薙茀除秽, 扶阤累倾, 临池为榭, 冠阜以亭, 匪以自娱, 略存遗迹。”

同治八年 (1869)

仲春, 李宗羲作《江宁布政使署重建记》一文。

梅启照任江宁布政使, 继续瞻园同光朝修复第二期工程。

[据]曹志君《从新发现的碑文谈同光年间瞻园之重建》:“梅启照 (字少岩, 江西南昌人) 接任江宁藩台。继李宗羲大兴土木, 对瞻园进行较为全面的整治和修缮。历时8年, 建垂花门1间、走廊7号、六角亭1座, 并月台、石桥、驳岸等。经李宗羲和梅启照两次较大规模的整修和重建, 废圮的瞻园起死回生。” (33)

光绪三十年 (1904)

春, 瞻园第三次修缮, 建有绿墅亭、迎翠榭。此二者今皆不存其迹。

[据]《瞻园志》卷二《瞻园记》:“今年春爰捐赀略加修葺, 补栽修竹, 复其亭曰绿墅;于西隅山坡辟一草榭, 曰迎翠。深林峭石, 四望宜人。

观斯园之兴替, 慨今昔之各殊。”

夏月, 黄建笎撰《瞻园记》。

张之洞曾游旧地重游瞻园, 有《瞻园》一诗。

【按】:根据黄建笎《瞻园记》:“今年春爰捐赀略加修葺, 补栽修竹, 复其亭曰‘绿墅’;于西隅山坡辟一草榭, 曰‘迎翠’。”, 文末所署时间乃是“光绪三十年岁次甲辰夏月”, 故同光朝瞻园修复的第三期工程应该是光绪三十年 (1904) , 恐非光绪二十九年 (1903) 。

光绪三十二年 (1906)

李佳继昌官江宁布政使。

李佳继昌作《瞻园记》。

[据]《清代职官年表》, 李佳继昌光绪三十二年 (1906) 至光绪三十四年 (1908) 任江宁布政使。

宣统三年 (1911)

十月, 辛亥革命, 瞻园作为江苏省长署。

韩国钧、齐耀林等先后于此就职。

[据]《瞻园志》卷一《沿革》:“鼎革后为江苏省长署, 嗣改内政部, 今为水利委员会。”

民国六年左右 (1917)

王西神参加军府, 在瞻园起居。

[据]王西神《瞻园攀桂图诗序》:“昔在辛丑, 国步初更。定武张军负嵎甫撤, 余参戎幕, 起居此园。庄峤马援 (武进庄思缄、丹徒马相伯) , 洊历府主, 吴兴隐侯 (吴兴沈缦云) , 实共晨夕。”

【按】:亥革命前后, 马相伯曾在东京任《政闻社》总务员。因其德高望重, 孙中山将他聘为南京第一任市长。没过多久, 南京撤销设市。

马相伯转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并代理都督。

民国十年 (1921)

由于军阀混战, 瞻园再度荒圮。

夏六月, 何宾笙见瞻园颓败之景, 于自己收藏之《瞻园图》上题诗:“六朝如梦鸟啼花, 况复中山魏国家。今日瞻园吊遗迹, 只余残石数堆斜。”

民国十六年 (1927)

11月11日, 江苏省政府全体委员于瞻园留影。

照片内, 瞻园之假山奇石清晰可见。

民国十七年 (1928)

南社创始人、孙中山秘书陈去病寓居瞻园。

瞻园遂称为南社诗人聚会结社之处, 其间咏怀之作亦存。

民国十八年 (1929)

1月15日, 江苏通志编纂委员会于瞻园留影。

照片背景中清新可见“瞻园”二字。

2月6日, 瞻园作为江苏革命博物馆。

[据]《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第二十号指令:“令江苏省政府, 呈拟以省府侧旁瞻园作为江苏革命博物馆, 经省府会议通过, 请鉴核备案, 由呈悉准予备案此令。中华民国十八年二月六日。中国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指令第四六七号。”

刘三作《瞻园题壁 (己巳) 园为明中山王旧邸》:“自被腥羶失岁年, 今来花木有余妍。戎衣一发前驱愤, 淮水寻回旧逝川。园中池塘旧通秦淮雒下名园应续记, 云台宿将定谁贤。先生别有兴亡感, 不为登临始惘然。”

【按】:刘三为南社作家, 字季平, 号江南。张蕾、袁蓉、曹志君著

《瞻园史话》第122页:“1925年与陈去病一起主事江苏革命博物馆, 并寓居大功坊之瞻园, 作《瞻园题壁》一首。”此说恐误, 一是因为江苏革命博物馆于民国十八年 (1929) 才拟用瞻园之址;其二, 《瞻园题壁》一诗题目后附有“己巳, 园为明中山王旧邸”, “己巳”当为该诗所作之时间, 乃是民国十八年 (1929) 正是干支纪年之“己巳”。

并且这首诗刊登于《持志年刊》1930年第5期, 时间也颇为符合。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距光绪三十年 (1904) 的修缮, 时隔近三十年, 瞻园又入荒凉之境, 规模减缩。

[据]朱偰《金陵古迹图考》:“瞻园, 徐中山达园, 在大功坊。 (今改中华路) ……清改为藩署园, 仍其旧。咸丰中毁, 乱后重建, 非复前规矣。今为内政部, 园大部为某学校所占。” (36)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 瞻园为中统局所占用。

[据]万东《中统局占瞻园始末》:“他 (徐恩曾) 以1929年蒋介石分配来的经过整治警察训练的黄埔第六期毕业生近20人为基础, 于1932年成了秘密的特务工作总部, 总部就设在瞻园内。” (37)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是年冬, 特工总部从瞻园迁往汉口。

民国二十六年 (1937)

12月, 侵华日军攻破防线, 南京沦陷, 瞻园亦遭到损毁。

[据]《瞻园志》卷一《沿革》:“丁丑事变, 亦多毁损。”

[据]《南京日报》:“当时南京城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 是城南的夫子庙和太平路一带。日伪‘南京自治委员会’成立以后, 曾有官员到夫子庙察看, 发现大成殿已被日本军队糟蹋得一塌糊涂, 除多处遭到火焚、部分房屋被烧毁外, 日军的马厩、卫生学校等都设在殿内, 殿宇原来的门窗、厢房等都已面目全非。” (38)

民国二十九年 (1940)

汪伪民国政府于是年3月30日成立, 瞻园为伪水利委员会所在地。

杨寿楣于3月30日任水利委员会委员长。

是年仲春, 杨寿楣撰《延晖亭铭》, 吴廷燮作《延晖亭记》。

民国三十年 (1941)

6月, 杨翰西 (即杨寿楣) 召壬寅秋试同年十人宴集瞻园, 王西神作《瞻园攀桂图诗序》。

8月16日, 杨寿楣免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一职, 诸青来继任。

中秋前夜, 诸青来召集各政府人员又于瞻园集会。有《辛巳中秋前一夜瞻园茗集》诗, 后刊载于《国艺》1942年第三卷。

【按】:参与中秋雅集的都是汪伪政府人员, 诸如立法院立法委员廖廉能、中央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书记官长华振、考试院副院长兼代铨叙部部长江亢虎、监察院参事陈道量、工商部参事姜可生、印铸局局长李宣倜、前交通部电政司司长现任水利委员会工务处处长汤震龙、水利委员会委员殷松年、工商部参事黄端履等。 (39) 《国艺》乃是民国时期一本文艺刊物, 1940年1月创刊于南京, 1942年4月出版至第4卷第1期停刊。该刊由中国文艺协会编辑委员会编辑, 由中国文艺协会发行。

主要撰稿人有华振、陈寥士、二渠、汪兆铭、林霜杰、拜袁堂主人、黄芳墅、眉白等人。

民国三十一年 (1942)

元月, 诸青来作《瞻园志序》。

其邀方志学家胡祥翰编纂《瞻园志》一书。该书乃是有关瞻园的唯一一本方志, 然体例杂乱、文章良莠不齐。其中收录前一年的《辛巳中秋前一夜瞻园茗集》诗。

【按】:《瞻园志》一书目前仅1942年铅印版本, 未曾再版, 2013年《金陵全书》甲编方志类收录其影印本。作为一部南京地方稀见文献, 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月, 诸青来作《薇亭铭并序》, 此前曾于瞻园中补建薇亭。

8月22日, 诸青来免水利委员会委员长一职。

民国三十四年 (1945)

8月, 抗战胜利。

10月, 中统局 (后改为党通局) 重返南京瞻园。瞻园继续为其占用。

民国三十八年 (1949)

1月25日, 党通局部署撤离瞻园, 先退至上海, 再退至广州。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 瞻园由南京市军管会房产处接管。

1958年

1956年10月1日, 太平天国纪念馆成立。

1958年春, 纪念馆址迁入瞻园。

3月起, 刘敦桢等对瞻园进行测绘, 并进行初步简要修缮。

6月, 彭冲亲莅瞻园, 并指示“不但要将瞻园妥善保护, 且要起废兴坠, 供人民游览娱乐, 还要为接待国际友人提供一个适当的场所, 以利宣传我国传统文化艺术, 进行文化交流。”

1960年

年初, 刘敦桢主持下, 南京工学院 (东南大学前身) 建筑系和建筑科学院联合制定出“瞻园总体规划”。

1961年1月11日

于瞻园举办“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10周年座谈会”。

是年, 会议的提议被批准, “太平天国纪念馆”更名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沿用至今。

1966年2月

刘敦桢主持下, 瞻园重修一期工程———西部整修, 竣工。历史6年, 耗资9万余, 用太湖石1500吨, 园貌焕然一新。

由于“文革”, 瞻园二期扩建工程未得以开展。

1986年

年底, 启动耽搁近20余年的瞻园重修二期工程———东扩工程。

[据]叶菊华《情系瞻园五十载———南京瞻园北扩工程规划设计》:“在1986年国家旅游局批给秦淮风光带建设的第一期拨改贷900万元人民币的款项中, 划出250万元用于瞻园二期工程, 这一要求得到市政府的支持与批准。二期工程于1986年底启动, 先行搬迁居民, 至1987年初开工建设, 1987年底竣工。早年彭冲书记的意愿和刘敦桢先生的传世之作, 沉睡了21年后, 终于得到实现。” (40)

1987年12月22日

瞻园东扩工程竣工, 东、西瞻园合二为一, 重现金陵诸园之冠的风貌。

1988年

瞻园修整一新, 诸多名士于今年游瞻园, 并作美文。

春, 美学家吴调公游瞻园, 是年仲夏作《临江仙》。

孟夏 (农历四月) , 文史大家程千帆、教育家匡亚明、戏剧家吴白匋共游瞻园。程千帆作《重修瞻园记》, 匡亚明作《雨中游瞻园》、吴白匋作《瞻园歌》。

八月, 词学大家唐圭璋作《浣溪沙·题中山王徐达瞻园》。

九月, 史学家罗尔纲撰《新修瞻园记》。

上述文章存于今瞻园碑廊中。

1989年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徐达与瞻园的历史陈列”。

1991年

发现魏国公徐氏故园的明代石峰, 上有沈周、吴宽等题记, 后征集入园。

1999年6月28日

罗尔纲史学馆于瞻园内落成, 并对外开放。

【按】:史学家罗尔纲曾于1976年8月自北京返回南京, 于瞻园东侧原江宁布政使衙署第四进东厢房居住达一年之久。1997年5月25日逝世, 其将毕生珍藏手稿、资料、图书及收藏捐赠给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

2007年

5月, 决定启动瞻园第三期重修工程———北扩, 叶菊华主持。

6月初, 完成北扩工程规划设计方案。

7月1日, 开工建设。

2009年

4月中旬, 第三期北扩工程竣工。

5月1日, 向公众试开放。

篇4:抗日战争年表

2008年年底的一天下午,突然接到社长从北京打来的电话,说是有一个古籍整理的大项目需要我们社抽调人手去北京长期工作,并问我愿不愿意接受这一任务。电话里我仅得知该项目与明代职官制度有关,不过多年的历史学专业培养使得我深知职官制度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一课题的价值,因此一口应允下来。

赴京前几日我才了解到具体情况,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张德信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末就着手研究的一个项目。之前一直是老先生一人在操持,到1993年的时候年表大体成型,但因为许多原因迟迟未能出版。2006年,此项目在我们社立项,随后开始进入漫长的录入阶段。到2008年底,录入工作已完成大半,但先生却在这个时候突然患病,急需助手协助完成全书校对及编排工作。我去北京的主要目的就是协助校对并跟进出版进度,确保该书得以尽快出版。

还记得第一次与先生见面的情景,在路上心里很是忐忑,因为将要面对的人既是我们的作者,也是一位学养深厚的专家,同时还是一个病人。当真的见到先生时,之前的顾虑全部消除。老先生看上去精神很不错,和我们有说有笑,尤其是谈到这部年表,更是有说不完的话。

满满两箱手写稿摆在我面前,每本手稿的封面都用牛皮纸包着,上面标明了各表的名称。翻开内页都是先生自己手绘的表格,一张张打上框格的纸页上写满了娟秀工整的小字。针对每种官职各自的特点,表格样式还有所不同,看着这些,我愣住了,先生却笑了。他打趣地说:“被这两大箱子吓坏了吧,你不知道当初最开始的时候我做卡片来记录的,结果整个家摆得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了,后来想到换个法子模仿明史里已有的表先画出空白表格再往里填内容,这才走上了正轨。所以,你编校这个稿子,可得一开始就找好路子,否则也像我一样那就惨咯。你可以先看看例言。”

于是,我的编校工作便从研读全书例言开始,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了解到《明代职官年表》的时间断限从洪武元年(1368)起,至崇祯十七年(1644)止,收录了明代16种职官,共19个表。收录的标准主要是这一职官在明代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而不局限其品级的高低。全书用表格的形式列出当年任职人员名单,并在人名后注明任职、调任、升迁、降免、致仕、罪诛、死亡等变动情况和变动的具体日期,一般一年为一页。书后附有《收录职官相关衙门沿革概述》和人物小传,为使用者提供方便。除以《明实录》、《国榷》、《明史》等书为基本依据,先生还广泛披阅参证了官私史书、政书、文集、笔记及地方志等,对其中有关职官的资料搜罗殆尽,弥补了官修史书的记载疏漏。另外,各种史料中有关官名、人名、时间三个方面的记载多有歧异,先生参据多方材料加以考证,厘清了许多问题。制表过程中先生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编排体例,希望年表能以最佳的编排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使用者带去尽可能全面和准确的信息。直到我看例言的时候,先生还在对其进行修订,学术的严谨态度可见一斑。

接下来,我的校对工作正式展开。真正开始校稿了,才能明白先生在其中倾注了多少心血。表格中经常出现一个人名下用黑笔、蓝笔和红笔写了几条内容。问了先生才知道黑笔记录的是《明实录》上有关此条的材料,蓝笔记录的是《明史》上的内容,红笔的则是《国榷》中的记录,大部分后面都会打个钩表示经过考证最后采用哪种说法入表。遇到那些没有打钩的地方,我就当场问先生。他居然大多都能立即答出当时是在怎样一种情况下无法取舍,并建议都予录入,且在每条后面标明出处以供后人考证。偶尔有记不清的,他就立即现场翻阅资料,有些资料不在手边,还打电话找人帮忙核对。看着先生为了确认某人某次升迁的时间而忙活一上午,我才明白为什么这部年表的编写需要历时这么多年,这还真不是一件着急就能完成的活。

一周过去,我觉得每天这样在办公室校稿实在是太叨扰先生。所以,我提出把稿子带回住处看,等整理一批问题以后再集中来找先生讨论一次的建议。先生答应了。起初,我为自己这个安排很是高兴了一阵,以为先生从此可以安心在家休息。可是,不久就发现每次打电话去先生家里约见面时间,都是师母接的电话,并说先生已经去办公室了。我这才明白,先生之所以答应我带稿子回住处看,并不是想让自己休息,而是为我着想,怕我来回路上不方便。先生舍得花半天的时间去考证一个时间,却舍不得让自己休息一天。回想第一次见面的场景,才明白为什么我没觉得他是病人,因为他自己从不把自己当病人。患病以后,先生每天的生活都照常进行,病情对他唯一的影响就是提醒他时间的可贵,让他更加勤奋地工作。

随着校对工作的推进,我去先生那里的次数也越来越少,更多的时间用来和排版人员打交道,每天盯着他们改红并根据新的内容调整表格版面。不过,虽然见面的次数少了,但令人欣慰的是,每次见先生,都觉得他的身体状态越来越好。我甚至想,年表印成之时,说不定先生就可以痊愈了。

2009年年底,编辑工作进入最后攻坚阶段,我每天都待在照排间,希望能尽快完成工作。11月底,连续两天接到先生的电话,对后记作了一些调整。电话里听出他嗓子有些沙哑,因为前次见面时先生精神很好,我就没往心里去,一心想着过几日等书下厂印刷的时候再去看他。可谁能想到,这两次通话竟然成了我和先生的诀别。12月份,先生辞世。一切来得是那么突然,以至于我在照排间接到电话时很久没有缓过劲。随即,我陷入深深的自责中,如果我再抓紧点进度,说不定先生就可以看到书了;如果我当时接了电话就去见他,他就能对书稿做更多的交代了。先生还是像之前那样,默默地做着一切,很可能他给我电话时对自己的身体已经有感觉了,但是听到我正在按计划进行,也就放心不再多说什么。他总是这样,从不对人提出要求,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还是关注着研究。

篇5:老舍的作品年表

1923年短篇习作《小铃儿》发表于《南开季刊》2、3合期。

1928年1月《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28年4月《赵子曰》(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0年《文学概论讲义》(理论)由齐鲁大学出版。

1931年4月《二马》(长篇小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印行。

1932年1月上海商务印书馆被日军炮火击中,《大明湖》原稿被焚,未能出版。

1933年8月《猫城记》(长篇小说)由现代书局初版印行。

1933年8月《离婚》(长篇小说)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4年7月《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由生活书店初版印行。

1934年9月《赶集》(短篇小说集)由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初版印行。

1935年8月《樱海集》(短篇小说集)由人间书屋初版印行。

1936年11月《蛤藻集》(短篇小说集)由开明书店初版印行。

1937年4月《老牛破车》(创作经验)由人间书屋出版印行。

1938年8月《三四一》(通俗文艺集)由艺文研究会出版,独立出版社发行。

1939年3月《骆驼样子》(长篇小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1955年修改本由人文出版社出版。

1939年8月《火车集》(短篇小说集)由上海杂志出版社出版。

1940年4月《残雾》(话剧)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1941年1月《张自忠》(剧本)发表于《中苏文化》文艺特刊,并由中华图书公司出版。

1941年4月《面子问题》(话剧)由正中书局出版。

1941年11月《大地龙蛇》(剧本)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

1942年《剑北篇》(诗集)出版。

1942年6月10日《归去来兮》(话剧)开始在《新蜀报》连载至本月29日续完。

1943年2月《谁先到了重庆》(话剧)由联友出版社出版。

1943年10月《桃李春风》(话剧)与赵清阁合著,发表于《文艺先锋》3卷4期。

1944年3月《贫血集》(短篇小说集)由重庆文聿出版社出版,收入《恋》、《八太爷》等五篇作品。

1944年5月《火葬》(长篇小说)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4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1部《惶惑》在《扫荡报》开始连载,至1945年9月2日续载完。

1946年1月《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由新丰出版社出版。

1946年11月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第2部《偷生》由晨光出版社出版。

1947年1月《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由上海惠群出版社出版。

1947年4月《微神集》(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上任》、《牺牲》等十七篇小说。

1948年9月《月牙集》(中篇小说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月牙》、《我这一辈子》等五篇作品。

1948年12月《老舍戏剧集》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收入话剧《残雾》,新京剧《忠烈图》等五篇作品。

1949年1-9月旅美期间,创作完成了《四世同堂》第3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并协助两位美国朋友将《四世同堂》和《鼓书艺人》译为英文(《四世同堂》的英译本为缩写本)。

1950年8月《方珍珠》(话剧)《光明日报》开始连载,至9月14日续载完。

1950年9月《龙须沟》(话剧)在《北京文艺》1卷1期开始连载至1卷3期续载完。

1951年8月《老舍选集》由开明书店出版,收入《黑白李》、《断魂枪》、《月牙》、《上任》及《骆驼祥子》节选。

1952年3月独幕话剧《生日》发表于《剧本》2、3月合刊

1953年5月《春华秋实》(话剧)发表于《剧本》5月号。

1955年5月《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56年3月《西望长安》(话剧)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6年10月《老舍短篇小说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收入《柳屯的`》、《善人》等十三篇作品。

1958年5月《福星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老舍建国后所写的散文、小品38篇。

1958年6月《茶馆》(话剧)由中国戏曲出版社出版。

1959年5月《红大院》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8月《全家福》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1959年9月《老舍剧作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龙须沟》、《茶馆》、《女店员》、《全家福》四个话剧剧本。

1961年12月《宝船》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1962年4月《荷珠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

1963年3月《小花朵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入文艺随笔、短论30篇。

1965年1月《多写些小戏》发表于《戏剧报》第1期。

1966年4月《陈各庄上养猪多》发表于《北京文艺》4月号。

篇6:王维辛艺术年表

? 王维辛艺术年表

1934年12月30日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原名王维信,后来自己起名王维辛。

1939年母亲去世,后由奶奶和嫂子抚养长大。

1943年在榆中县夏官营中心国民小学上学。自幼喜欢画画。1951年考入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印刷厂当修版学徒工。师傅尤杏宛是上海人,制版技术高超,他的水彩画、石版画也画得十分精湛。他像慈父一般喜欢着我这个穷孩子,教我分析颜色的组合,目测考核不同环境下各种颜色的成分,教我严格练好白描基本功,也给予我生活上无私的帮助。1952年拜黄胄为师,学艺做人,是他带我在从艺的路上走出了第一步。黄胄当时在西北军区战士读物社任美术编辑与记者,经常到印刷厂来发稿,由于业务往来我们相熟,加之我非常喜欢画画,所以主动要求跟老师学画画,老师看过我的习作后答应收我为学生。

1954年4月参加甘肃省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处女作速写《要为大家办事啊》获甘肃省职工文艺竞赛一等奖,并在甘肃日报刊发。水彩画《真是咱们的心里话》入选西北首届美术展览,并在甘肃画报、陕西日报和湖南日报上刊发。1955年黄胄调往北京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室工作,临走前老师对我说:“艺术来源与生活,不管什么时候一定要坚持写生和速写,这对以后绘画大有好处。”

1958年国画《女氧焊工》入选全国职工美术展览并获优秀奖,并在工人日报刊发。同年被选为西北军区7219厂党委委员,连任三届。考入兰州大学(夜大)文学系学习。1959年国画《当代诸葛亮》入选全国工农兵画展获优秀奖,并在中国青年报刊发。

1960年6月出席全国文教群英会。创作国画《在困难的时候》,《跃进榜前》。出席西北军区积极分子代表大会。随后参加由西北军区保卫部组派到北京学习制图专业知识。1961年7月去陕西延安写生,随后去西安拜访石鲁先生,先生兴致勃勃地讲到他当年在甘肃乌鞘岭的生活场景,我看到满地的画稿,先生讲这是为了创作《东方欲晓》作品中窑洞顶上的茅草时画的,我深受感动。从西安回来后,举办写生作品展览。

1961年11月一份来自海外的匿名信,我被认定是“美国情报局特务”,被省斗批改领导小组定位“现行反革命分子”,随后遭受批斗等残酷虐待,1962年作为“内清”对象被流放到新疆。1962年3月国画《洛河上》创作成功,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创作国画《咱们的专家回来了》。参加中印反击战展览。7月份与陇上名家曹陇丁之女曹德新结婚。(曹德新1944年生于甘肃兰州,生女王希灵,王希红,生子王希泉。)结婚后第五天同爱人一起赴新疆,在新疆遭受长达十多年的迫害。1973年被军队领导任命为军队干部。平反后到新疆乌鲁木齐、霍城和塔城一带写生。

1974年新疆文艺刊登文章《奴隶创造历史的又一见证》。1976年随四十万军转干部回到兰州,安置到兰州新华印刷厂做调度和设计工作。

1977年调任甘肃省展览办公室从事展览工作。参加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如何学习绘画讲座。

1978年甘肃岩画展览在北京举行,临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花佛山岩画《伏虎图》参展。参加浙江美院国画函授班学习。1979年国画《香甜的歌》、国画《真情》参加建国三十周年大展,并在甘肃日报和甘肃画报上刊发。7月份到新疆哈萨克、塔吉克一带写生。

1980年7月到北京看望黄胄老师,随后与老师一起去拜访李苦禅先生。12月到阿克苏、祁连山一带写生。

1981年参加省群艺馆举办的史国良画展,现场观摩。12月到敦煌临摹壁画和写生。

1982年到苏州参加全国美术工作会议并创作国画作品《八月晨风》。8月甘肃省政府派我到北京邀请黄胄老师来兰举办黄胄画展,我负责写前言及宣传组织工作。

1983年创作国画作品《四季春》。参加兰州、昆明和桂林三地国画联展,进行文化交流。

1984年版画《河西女》入选中国丝绸之路版画艺术大展。1985年10月到甘肃夏河、玉门一带写生。

1986年参加省委在敦煌举办的敦煌之夏,负责甘肃工艺品及书画展览,接待70多个国家的驻外大使、友好人士等,以及原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原外交部部长周南等前来参观和指导工作。周南见我画的骆驼高兴地说:“黄胄是我的好朋友,毛驴画的很好,你送我的这幅骆驼我回去后一定挂在黄胄的作品旁边,并且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毛驴,你的骆驼。”我说我的画不能和大师们的相提并论,他说:“这有什么不可以,他们当初也很年轻,你就这么画下去,一定有所作为。”

1987年受黄胄老师邀请参加炎黄艺术馆奠基仪式。参加到新疆举办的兰州与乌鲁木齐两市书画展览,随后去新疆天池一带写生。创办了农民画家绘画学习班,结束后在北京举办展览。

1988年参加北京举办的甘肃版画展,国务院原副总理习仲勋,版画大师彦涵、杨可扬等前来观看。

1989年8月,参加北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荣获第二届中国艺术节优秀总体设计奖、文化部优秀组织工作奖和首届敦煌文艺奖。

1990年到新疆和田、喀什一带写生。1991年国画《戈壁静悄悄》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国画《甜甜的梦》获甘肃省军队转业干部首届书画展览二等奖。国画《河西晚风》获甘肃省美术展览二等奖。

1992年铜版画《播春》等许多作品在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及台湾、香港地区展出并被收藏。《草儿青青》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参加在北京举办的窗花展览,艾青及夫人一同前来参观,随后去拜访了艾青先生。

1993年3月创作国画《日出日落长长的河》,送文化部展出并获群星奖。7月份到安西写生。12月份创作国画《远望》。1994年《静静的戈壁》获全国金鹅奖铜奖。到甘谷写生。1995年《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参加抗战胜利五十周年书画作品展览。

1996年6月到敦煌、安西一带写生。12月到平凉写生。1997年9月到新疆天山、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一带写生。1998年7月到安宁桃园写生,10月先后到张掖民勤、天祝、祁连山一带写生。后随省委宣传部到庄浪慰问地震灾民。1999年4月到安宁桃园写生。创作国画《亘古生灵》获甘肃省美术展览二等奖。

2000年3月去天水写生,并创作国画作品《长长的河》。12月到白银画画,创作《清清的疏勒河》。随后去海南、三亚写生,创作国画《红了戈壁》《双驼图》,之后又去新疆乌鲁木齐写生,创作国画《雪山行》。2001年10月到天祝写生。随后到新疆胡杨林写生并创作国画《月下情更浓》。11月到青海写生。

2002年5月到四川成都浦江写生。6月到北京参观“黄胄写生大展”。7月到新疆哈密写生。10月到天祝写生。创作国画作品《南来的大雁》《真情无语》《双驼图》和《雄风万里》等。

2003年新春创作国画作品《瀚海风韵》。3月到镇原写生,创作国画作品《远去的岁月》《风声》。8月到张掖、肃南、祁连山、西宁一带写生。

2004年创作国画《古堡夕照》《三驼图》《五驴图》和《今日得宽裕》等。

2005年9月到和平写生。创作《相对有情无言中》《回眸征程远》《驼之舞》《风韵图》《远望图》《放驴图》和《哺乳图》等。

2006年2月创作《流沙河中行》。8月到临洮苗圃写生大丽花。9月应邀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画画,创作《畅乐园》等作品。11月份到什川梨园写生。12月到海南三亚写生。2007年扬州八怪纪念馆举办“西北风情展”,创作国画作品《瀚海碧波》《无垠的旷野里》《漫舞天涯》《回眸天涯》《野逸自得》和《居延晚风》等。7月创作国画作品《陇上丽华硕》。

2008年6月人民日报刊发作品《陇上大丽花》。7月鑫报陇上画苑专版刊发文章《和军营结下天赐良缘》及《春染帕米尔》等作品。8月份去银川贺兰山写生,创作国画《行在贺兰山》。11月举办敦煌阁王维辛工作室揭牌仪式,出席的知名艺术家有陈伯希、何裕等诸位。同月,兰州晚报专版刊发《轻歌曼舞行天涯——陇上著名画家王维辛先生作品欣赏》。作品《三驼图》荣获甘肃文联美术展览金驼奖二等奖。2009年2月兰州晚报刊发诗歌《喜鹊在叫》。3月创作国画作品《山道弯弯》《情纯似水》《生命之重唱》。5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六十年·六十强》刊发作品。6月由神州诗书画报刊发文章《童心里流淌的泉水——怀念杨丁东先生》。创建北京通州工作室。10月参加由韩国国际文化协会举办韩、日、中文化协会美术祭活动,作品《六顺图》获金奖。2010年5月由中国-阿拉伯国家贸易促进会主办,《中外画刊》刊发文章《洗礼·迷恋·启迪》及作品。创作《蓝色之恋》《亘古的生灵》。9月到山东青岛、莱芜、辽宁盘锦写生。11月到黄山写生,创作《三驼图》等。国画作品《悠悠孔雀河》荣获第六届国际书画名家联谊展绘画金奖。

2011年3月创作国画作品《春芽》及长卷《百驴图》《六峰图》。神州诗书画报专版刊发文章《穿透历史的艺术青春-彦涵艺术研究展》,诗歌《献给彦涵老师艺术研究展》。11月大连市白云美术馆成功举办《大漠风-王维辛画展》。2012年6月到兴隆山写生。7月到植物园写生。9月到青海写生,回来后创作国画《白桦树》《大树小树》和《蝶飞峰舞》等作品。

2013年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刊发作品。8月到临洮苗圃写生大丽花。9月到俄罗斯写生。12月写生水仙。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前进中的中国》刊发作品。

2014年8月到刘家峡写生。第23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期间,拜访中国著名剧作家苏叔阳先生,并收藏作品。

八千年整体营销方案

一、中华八千年文化网

(一)网站()推广

1、纳入文艺人才库。

2、作品展厅中标价。

3、发布作品赏析新闻。

(二)中华八千年文化网QQ:1517565579空间

1、纳入QQ相册艺术人才专辑,日后不断的添加新作品。

2、QQ空间个人说说,发布所有连接。

3、QQ书画、收藏群(500人左右的群)超过50个。

(三)中华八千年文化网微信(微信号1517565579)、微博营销

1、发布中华八千年文化网站有关您的所有内容。

2、微信单独发布您的作品图片宣传。

3、微群百人群20多个。

4、中华八千年文化微博营销。

二、定制独特的个人画展

为有实力的书画家量身定做各种不同类型的画展,出版画册、邀请省文联领导、甘肃著名书画家、书协、美协主席团成员参加开幕仪式。

三、营销体裁灵活丰富

新闻稿形式、作品赏析、访谈(视频)、评论等形式、本网可安排媒体资深人士或者评论专家撰写。中国日报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网凤凰等500家网络媒体和地方新闻网站。

四、文化类国家级核心刊物《文化月刊》杂志等几十家文艺杂志

学术理论、评论、作品欣赏,也可以是创作心得。优秀作品可以用作品置换版面。

五、全国书画家作品集

上一篇:德能勤绩廉的工作总结下一篇:考研数学多维随机变量及分布暑期备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