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族主义倾向

2024-04-08

种族主义倾向(精选10篇)

篇1:种族主义倾向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作者/周婷

摘 要: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的新写实小说的兴起给中国当代小说的写作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以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成为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受欢迎的小说流派。新写实小说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呈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

篇2:种族主义倾向

创作。

后现代主义是针对现代主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出现困境的时候生成的。后现代主义的主要内涵是针对现代性的观点进行阐释的,现代主义继承了由古希腊哲学中而来的“罗格斯”和“理念”等思想,再经由近代和现代的哲学家而发展成为一种以理性为根据的主体性精神,“自由”及与“自由”观念紧密相关的个人主义是现代性的根本价值取向。后现代主义是“对传统人文主义的艺术本质与功能概念的反叛及排除高雅艺术与低劣艺术、新艺术与旧艺术界限,反对艺术的一一解释的‘反理智’思潮。”

后现代主义五六十年代在西方成为一股蓬勃的文**流,哈桑、佛克玛、杰姆逊等都是西方研究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佼佼者,并在80年代积聚成为一股强劲的西风刮入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与兴盛于20世纪90年代的新写实小说不期而遇。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范式对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给予影响,“后现代主义不再具有超越性,它不再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真理、美善之类超越价值感兴趣,相反,它是对主题的内缩,是对环境、对现实、对创造的内在适应。后现代主义在琐屑的环境中沉醉于形而下的喜悦之中。”新写实小说的创作也“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颠覆着既有的美学原则和文学秩序,完成了由宏大叙事向个人叙事、由改变生活向适应生活、由超验向反讽的转向,体现出消解深度模式、非原则性、零散性、无我性、卑琐性、反讽、狂欢、种类混杂等后现代主义文学特征。”新写实小说在后现代主义的传播热潮中成长起来,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正是这“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形成了新写实独特的美学风格。“在意识形态控制相对紧张的中国,后现代主义以反启蒙、反中心、消解深度模式的一系列原则,为文学创作界提供了一种有异于传统的理解生活的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作家的表述方式,使生活在政治话语霸权中的文学获得了二度解放。”后现代主义的这种精神内核在新写实主义小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新写实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了无法替代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3.

[2]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57.

[3]李扬。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4.

篇3:种族主义倾向

一、小说《地位》简介

《地位》是安妮·艾尔诺于1983年在伽利玛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作品,一经出版,即创造了销量五十万册的好成绩,引起了法国社会及法国文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于1984年获得法国文学最高荣誉之一的雷诺多文学奖。艾尔诺的作品因此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还被选入了法国的中学教科书。

这部作品讲述了她的父亲——一位生活在法国中下级阶层的普通小商贩平凡的一生,通过描写父亲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和自卑心理,向读者展示并反映了丰富且引人深思的社会内涵。艾尔诺在作品中化身为故事的叙述者,从她获得中学教师资格开始写起,以一种夹叙夹议的形式,叙述了父亲卑微、艰苦且平凡的经历,以及在她进入上层社会之后与父亲产生的不可修复的隔阂和代沟。在父亲去世后,这种隔阂和代沟使得作者在心里深深地内疚和自责,从而用写作的方式,把父亲含辛茹苦的一生写出来,作为对父亲的报答,和对自己的救赎。作品取名为《地位》,画龙点睛地暗指了文中所叙述的一切,都与“地位”有关,不论是父亲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还是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都处于一个边缘的位置。在文末又通过对市政府广场和市立图书馆的描写,实现了作品对“地位”和“广场”(法语都为place)的一种双关扣题。

二、《地位》中的经典分析

在作品的扉页,艾尔诺引用了让·热内的一句话:“我试图去做一种解释:写作是背叛之后最后的解救。”众所周知,让·热内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是法国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荒诞派戏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进行了独特的创新,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非常典型的一个分支。艾尔诺扉页引用热内的这句话,既表明了自己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拯救自己,且将其他作品中的文本借用到自己文本中,是一种互文手法,使得两个文本在相似的语境下构成了互文性的关系。从此处我们也可以看出,艾尔诺的写作风格和手法受到了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行文之风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倾向。

叙述人在进入上层社会后,与父亲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家庭裂痕和感情鸿沟,她不愿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一心想追求属于自己的新生活。叙述人希望争取个体自由,摆脱束缚的心声,正是自由主义提倡的反对一切强制,追求自我的核心精神价值。而法国后现代文学从人道主义出发,深刻反映了人在当代社会中的“异化感”,以人性的尺度对现实世界进行深度和广度的揭示,以形象的方式彰显个体的人的作用。在此意义上说,这正是艾尔诺的自由主义思想在后现代文学中的一种尝试和实践。

《地位》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虽然艾尔诺在文中一直用“je”来叙述,但是全文始终都是从侧面客观描述父亲的一生,他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和生平大事,都不掺杂任何自己的主观情感,叙述者与女主人公合二为一。阅读艾尔诺的作品,让读者觉得发生的仿佛都是与作者息息相关的真实故事。从艾尔诺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她的叙事风格始终平淡无奇,这种写作手法,我们姑且称之为中性写作手法,即客观性写作手法。这种手法拒绝主观意识,而借助于一些客观的信息反映给读者,留给读者无限的空间去评判、去反思,类似于法国后结构主义领袖人物罗兰·巴特提出的“零度写作”。在现代写作中,现代语言是独立、静止的。在现代小说中,语言变成了一场临时性的大集合,可以随时分化、排列组合,构成新的文本,语言本身保持着独立的地位,这也暗示了当时资产阶级一直标榜的秩序、公正、理性现实的虚妄性。罗兰·巴特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艾尔诺深受此人的影响,在行文中也带有后现代主义文学倾向。

为了叙说服从于生活所必需的一生,我便没有权利去首先考虑艺术,尽力书写一篇“动人心弦”、“感人至深”的东西了。我要把我父亲的言行举止、兴趣爱好、生平大事以及我也一齐参与度过的他一生中所有的客观踪迹汇集起来,写成这本书。

没有任何回忆的诗情,也没有任何嘲讽和揶揄。平淡的文字自然涌上笔尖,我从前给父母写信告知他们一些重要消息时就是使用的这种文笔。

以上节选是叙述者在正式开始讲述父亲的一生之前所写的文字。艾尔诺在作品中化身为叙述者,以一个叙述者的视角将父亲的生平以及她也亲历的“所有客观踪迹”,运用平淡客观的语言汇集成书,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艾尔诺行文所使用的中性写法和后现代主义的倾向。作品在写作手法上看似平淡无奇,不露声色,透过文字仔细体会仍可感受到一种追求理想的意念。作品中时而夹有议论,更体现了渴望自由的主观愿望,这与自由主义提倡的个人追求既定目标时的主动性在精神上颇有契合。

写作就是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行走的,不仅要为一种被视为低等的生活方式平反,又要为伴随着的异化现象加以揭露。因为这些生活方式是我们原来所拥有的,甚至是一种幸福,但是它又是我们生存条件的一个令人感到耻辱的屏障(意识到“我们家不够好”)。我想说,这既是幸福,又是异化。更确切地说,我觉得自己在这一对矛盾之间游离不定。

作者一直在幸福和异化的矛盾中游离不定,这种矛盾体现在字里行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批判。而扬弃、自我批判皆为后现代文学的特征。

全文通篇的排版,有多处是不规则的留白,这也是艾尔诺在叙事形式和排版结构上的自由主义的真实体现。

艾尔诺在《一个女人》中的最后一段如是说:“这不是一部自传,也不是一部小说,可能是介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之间的什么东西吧……我必须将她的故事写出来,为的是让我在这个掌握语言和思想的环境里不觉得太孤独和虚假。”不难看出,艾尔诺的文学创作追求的正是一种文学上的自由主义,在文学形式上不拘泥于类型,既像自传、又似小说;在创作手法上别出心裁,用平实的中性写法记录社会历史真实的一幕。平淡中却给人无限深思,这部获得雷诺多文学奖的作品,在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借鉴了后现代叙事策略,确实为上乘之作。

三、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

首先,虽然自由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强调的重点始终在变,但自由主义思想家大多会认同和主张一些基本的原则,其中“自由”就是这种思潮的核心原则或首选价值。后现代主义虽无被广泛认同的纲领和宣言,但也推崇“自由”,提倡“差异”,宽容各种不同的标准。由此可见,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都把“自由”当成最高的社会价值和终极的理论与实践追求。再者,在现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下,各种社会文化思潮亦有“兼容并包”的特性。因此,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种思潮之间实质上形成了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相互扬弃和相互超越的态势。

其二,中外学界一般认为,自由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学说,而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文学则崇尚非理性。然而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后现代文学中除却非理性因素之外亦含理性的成分;理性虽有其特定的品格,但其形态本身却因时代的不同而发展变化。例如,安妮·艾尔诺的文本在反映法国社会生活的时候也表现出一种极为清醒的理性,这种理性与自由主义奠基其上的理性一脉相承。

其三,法国后现代文学的基本倾向体现为力图摆脱传统文学的清规戒律,提倡表现内容和艺术形式上的不受束缚的自由,其中一些主题、原则、观念、手法如荒诞、变形、错位、悖谬、夸张、隐喻、自由联想等等,都承袭了文学自由主义的创新精神。譬如,在艾尔诺的另一部作品《悠悠岁月》中,艾尔诺运用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中性写作手法和互文性手法,通过描写小女生的记忆碎片,反映了现实生活,折射并唤醒了一代人的记忆,而且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体现了作者敢于打破传统束缚,追求属于自己人生幸福的自由主义精神。艾尔诺的写作中运用到的中性写作手法,以客观的视角和表现形式向读者展现一幅幅活生生的记忆,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者的主观能动性随之体现。作者欲以通过写作“重建一个共同的时代,从很久以前逐渐改变到今天的时代—以便在个人记忆力发现集体记忆的部分的同时,恢复历史的真实意义。”可以说,自由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贯穿于整个法国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

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既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内涵,同时又为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提供了新的发展和创新空间。

四、结语

作为近现代社会的两个重要思潮,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一直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在不同时期赋予的学科领域是不同的,但他们在某一情况下可以达到一致,那就是反传统,反对社会的不公平。

安妮·艾尔诺在写作过程中,直接关注小说创作本身,运用不确定性、中性写作、互文性等后现代文学表现手法,客观描述一些发生过的事情,通过引用和一些碎片性的记忆图片,再现当时的场景,激发读者的认同感,给文本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进而消解了中心结构和确定意义,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艾尔诺试图通过写作来“拯救”自己和读者,在文学体裁、艺术形式和写作手法上契合了文学自由主义的创新精神,并通过后现代的写作形式表达了某些自由主义的思想倾向,以此来实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有机结合。而艾尔诺后现代文学观对于传统思维模式的批判和反思,对于多视角、多元化方法的推崇,对于异质文化和不同学科相互融合的倡导,都存在着诸多合理的成份,也值得我们从中获取相应的启示。探求和揭示法国后现代文学与自由主义思潮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法国后现代文学是自由主义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实践,而这种实践也丰富了现当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艾尔诺通过写作,将自由主义与法国后现代文学有机结合,在艺术形式上破旧立新,追求无拘无束的写作方式,同时“兼容并包”,注重文学形式、审美理念和写作技法的借鉴和创新,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代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黄林涛:《“自我虚构”引领法国当代文学新潮流》,《出版广角》2005年第10期.

[2]Annie Ernaux,,La place,Paris:Gallimard,1983,p.58.

篇4:野人,神秘主义倾向的野人

我希望就一些世界之谜的谎言写一组文章,且从野人始。野人问题尚未归人伪科学的视野,因为龚育之教授称:“我们反对的是那些对社会有危害的伪科学?”

我最近接触到两篇关于野人的文章:第一篇是湖南日报社《文萃》周报2000年7月31日的文章:《人与野人结合会产生后代吗——一段尚未披露的“猴娃”考察故事》。作者是张孝军。文章说:“1997年10月,中国两家颇有影响的媒体相继在头版显要位置报道了人与野人杂交后代的新闻:然而时隔几天,这两家媒体又否定了此事。”文章还说:“1997年12月17日,由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袁振新教授和中国奇考会秘书长王方辰等五人在湖北长阳白氏坪镇找到了所谓人与野人杂交后代活体的‘猴娃’之家”,此时“猴娃”已死去11年了。据介绍,“猴娃”名叫曾繁胜,出生前其母曾被不明人形动物掳到山中生活了一段时间。此后,“猴娃”出生。“猴娃”个头比一般婴儿大,哭声很怪,且有野性。袁振新一行掘墓开棺,见到“猴娃”的尸骨果然奇怪。后来著名科学家贾兰坡面对“猴娃”颅骨,自言自语说:“这真是邪门了!”研究的结论是:第一,曾繁胜是小脑畸形愚人;第二,其骨架标本非常珍贵,有保存和研究价值。

第二篇是河北日报社2000年9月3日《书刊画·大千世界》上的《湖北发现“混血”野人》,原文摘自《老年报》。这一世界首例活体杂交野人是该文作者在录像上见到的,据称录像是原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简称野考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李建先生的遗物,是其女儿李爱萍最近发现的。据介绍,该录像资料是1986年由野考会员在神农架毗邻地区拍摄的。当时,杂交野人33岁,其母健在。该妇早年丧夫后一直守寡,对此事羞辱万分,始终不肯对调查者透露半点细节。后因得到考察者的保密承诺,杂交野人之兄才透露了其母被野人掳去并生杂交后代的隐私。据悉,杂交野人生母现已去世,而此人至今健在。

这两篇文章所讲的两个杂交野人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电话采访有关当事人。

访谈:学术研究与商业炒作

于是,我拨通了长阳县科委的電话,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士。

问:据报上讲,白氏坪镇出过一个人和野人的杂交后代,你们听说过吗?

答:不知道。

随后,我拨通了神农架自然博物馆、神农架科委等单位的电话。科委的同志说,自然保护区有个中国野人研究会,于是我又拨通了自然保护区的电话。几经周折之后,我与一个叫黎国华的人进行了交谈。黎说,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是1980年在房县成立的,他是这个研究会的理事,现年50岁,摄影工作者。研究会当时叫鄂西北奇异动物考察队,刘民壮是队长。

黎国华(以下简称“黎”):关于你提到的尸骨的事,在巫山县的白马乡白马村,我和刘民壮等一块去过。他有可能是人与野人杂交的。当时,他母亲还健在,但是不愿意说。1980年11月尸骨运到上海,研究发现那具尸骨比较特别,颅骨接近猿。

涂(涂建华,以下同):最近的关于野人的信息是什么时候?

黎:最近有两次游客发现了野人,《湖北日报》上有报道,一次是2000年9月7日,一次是1999年8月18日。

涂:是否有悬赏捉拿野人的说法?

黎:有人说过,但我不赞成悬赏。因为来神农架抓野人的人多了,对自然保护会有影响,国家林业局从森林防火的角度,也反对搞悬赏抓野人。

涂:中国研究界对野人考察有些什么看法?

黎:对于野人的考察,人类研究所有兴趣,如袁振新教授等人。但北京的动物研究所反对,比如谭邦杰等人就反对这种考察。

由于黎国华说杂交野人尸骨是在巫山县发现的,所以我又拨通了巫山县科委的电话,但接电话的人说没有这事。

当日晚上,我拨通了李爱萍女土的电话。

李(李爱萍,以下同):这些消息最初是1997年报道的。那个活体1989年死的。1997年12月中科院专家鉴定,此头骨跟猿相似-当地老百姓怀疑其为人与野人的后代。我们拿他的头骨与猿等比较,发现头骨与猿接近,包括吻,牙齿等处。这事是贾兰坡、张振标他们亲自鉴定的,中国新闻社电影摄像部的专题片《神州博览》申报道了此事。这个片于是中宣部对外宣传处搞的,现在已向世界关心中国野人考察的地区发行了,给世界上关心中国野人的国家一个交代。我还没有拿到这个带子。

涂:据说你们也搞过这方面的宣传,有别的录像带吗?

李:有。我们自己制作了一张VCD,每盒55元,你可以邮购。

涂:最近有什么关于野人的新闻吗?

李:有。据说最近《湖北邮电报》的八名记者在神农架无人区同时目睹了两个野人。但没有拍上照,因为是原始森林,野人离得远,无法拍摄。

涂:请谈谈你对野人问题的看法。

李:1999年3月,新华社发了一个通稿,说没有野人。因为说有野人,去神农架的人多了,对保护生态环境不利,且涉及国家秘密。我认为,野人问题不能这样一下子否定。

涂:我是搞科普研究的,现在有课题《中国伪科学研究》。我基本上是反对有野人的,但这只是从理性的角度得出的结论。野考人员对科学追求的精神是令人钦佩的,比如刘民壮,还有你的父亲。

我并不是说野人就是伪科学,但这方面的炒作有许多欺诈和讹传。

李:是的。这种情况是有的。比如湖南就曾抓到过“毛公”,当时到我们武汉来鉴定,国家还给了2万元鉴定费。西安、上海的专家也来了,鉴定结果它是一种珍稀动物,叫短尾猴。但是,不要把野人考察说成是伪科学。这是一个学术问题,而且有一个对外宣传的口径问题,你最好同中宣部对外宣传处联系一下。

涂:我还没有考虑把野人考察放到课题中去。我只是觉得,在自然探索领域,许多世界之谜都存在着讹传和欺骗的情况。

李:我同意你的看法。有人把野人考察用作旅游宣传,他们说得神乎其神就是为了吸引游客。游客也有误解,以为这很好玩,其实不是那么回事,野考是十分艰苦的事。我父亲,还有刘民壮,把生命都献给了野考事业。张金星是个探险家,曾经骑自行车跑遍全国,现在在神农架6年了,吃住都在神农架野人出没区。他说,拍不到野人的照片,就不下山。

有些人反对全部否定,一否定旅游就滑坡,我认为这与野人考察是两码事:有些记者也喜欢制造轰动效应,在文章中添油加醋,搞商业炒作。

涂:你的看法很精辟,李女上,接受——个“无野”派人士的采访,是什么感受?

李:“有野”和“无野”,这是学术问题。一般说,人类学研究者是

“有野”派,而动物学家认为野人考察是劳民伤财。我认为,野人是个自然之谜,允许有两种意见存在。

涂:长阳活体的研究报告,你有没有?公开发表过吗?

李:我有,没能公开发表。

涂:能给我一个复印件吗?

李:可以:

这次电话采访后,我汇款求购关于野人的影碟,并附言索取长阳活体的鉴定复印件一份。

后来,我又想电话采访袁振新,张振标教授:但遗憾的是,他们都退休了,联系不上。

两个月后,我再次打电话找李爱萍女土。一位男士告诉我,影碟没有。我说我的钱是寄给社科院的,不知收到没有。

对方很迟疑,只是说影碟没了,钱会退给我。于是,一场访淡就这样虎头蛇尾地结束了。

野人:没有科学的结论

接着我还采访了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馆长蔡丙溪先生。我说明了原委——

蔡(蔡丙溪,以下同):这个事吗?那架骨头是别人卖给我们所的,由我们所的张振标研究员做研究,其他情况我就不知道了,研究后有没有结论我也不清楚。

涂:你對野人的看法如何?

蔡:在没有得到科学鉴定之前,一些报刊上的说法都是个人的看法,不足为凭。我没听说有关野人的结论,也没有看到过文字的结论。

涂:您是搞人类学研究的吗?

蔡:不专门研究这个。

涂:您相信野人存在的说法吗?

蔡:在得到科学鉴定之前,人们的说法都只是个人的看法,不是科学的结论。寻找结论:

野人问题的神秘主义倾向

谭邦杰先生写于1984年的《野人到底有没有?我说没有》中有一个材料,是塔斯社播发的帕米尔高原著名探险家腊诺夫彻底否定雪人存在的谈话。李爱萍女士也谈到1999年3月新华社发了否定神农架野人的文章。这些都应算是官方的态度了。

关于野人,全世界有三个热点地区。除神农架外,有雪人的青藏高原和有大脚怪沙斯夸支的北美洲则是另两个热点地区。青藏高原雪人是一个叫霍奇林的外国人于1832年发现并报道出去的。在西藏进行了二十多年野生动物考察和研究的专家刘务林发现,所谓雪人原来就是棕熊。他在1998年发布了这一消息。沙斯夸支的经典证据则是一段长达7分钟的电影胶片。它是加利福尼亚猎人帕特森的杰作。据2000年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介绍,帕特森至死都在维护这段胶片所摄情景的真实性,但还是有许多人拿出各种怀疑观点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在理性分析上,谭邦杰先生认为,世界上的所有动物都是千百万年来漫长进化的产物,人也不例外。如果真有野人的话,当然亦如是。既然都是进化的产物,就必然有根源,有祖先,有遗迹,也有种种横向的关系,是不可能完全孤立,就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的。对于神农架野人的证据,谭邦杰先生说:除了一些可疑的红毛和脚印之外,什么硬梆梆的证据也没有。神农架野人究竟是什么?熊或苏门羚,我认为它们最可怀疑。

在野人问题上,最应注意的是这样一些现象:探索研究者病态的执著,舞文弄墨者别有用心的描述,旅游界为个人私利的炒作,以及某些人居心叵测的谎言。我们并不反对严谨的科学探索,可惜的是,除了上述各种现象,在野人问题上属于科学的成分太少。

篇5:新闻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

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所蕴涵的消费主义已在悄然改变新闻传播的传统理念:不仅传媒内容主要着眼于公众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需求欲望的创造,受众作为消费者进入信息的接收活动;而且新闻传播者同时在扮演信息推销者的角色。新闻传播者在市场逻辑的作用下一改媒介过去形式上不食人间烟火似的严肃面孔,努力培植受众对媒介的亲和力及其消费热情。媒介形式的消费特征从大的方面讲,首先是注重于媒介自我形象的重塑与包装。特别是一些新时期创办的媒介极力强化其命名意义和大众化宗旨。如《华西都市报》开宗明义宣称自己是“走向千家万户的市民生活报”,《大河报》力表“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而创刊的《健康时报》的发刊词标题就是《生命至上》,它们都努力扮演公众生活的忠实朋友的角色。其次,传者努力通过各种手法、手段来强化媒介内容的“可售性”,如捕捉、营造新闻“卖点”,搞新闻炒作、新闻策划等。所有这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使媒介能引起受众关注并进行有效消费。再次,媒介形式的消费特征还表现在文本形式的变革。报纸的彩版,大量的图片,耀人眼目的标题,都有利于形成视觉冲击力,刺激人们的消费欲。在新闻的叙述方式上,严肃新闻的叙述多为公文式,讲究准确、简洁、程式化,追求“零度风格”。而着眼于消费的新闻,则采取灵活多样的叙述手法,常见以口语、俗语陈述新闻故事,以软语、情语抒写散文小品,一些“大特写”、“大扫描”则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力图凸显媒介的感人魅力,以良好的心理效应唤起受众的购买行为。

总之,媒介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力图制造、满足受众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欲望。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里,媒介产品也正像食物一样日益成为人们必需的特殊消费品,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资料”。

篇6:种族主义倾向

实用主义基本理论倾向、阶级属性、社会作用之辨析

本文试图对实用主义的基本理论倾向、阶级属性、社会作用作简要的辨析,旨在纠正绝对化、片面化的认识与看法,还其本来面目.

作 者:叶志坚 Ye Zhijian  作者单位:福建省委党校 刊 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JIAN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 年,卷(期): “”(10) 分类号:B087 关键词:实用主义   理论倾向   阶级属性   社会作用  

篇7:人文主义倾向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文主义倾向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心理学发展史上,存在着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种相对立的研究倾向.人文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具有其本身的特点.每当科学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发展面临危机时,人文主义倾向的`心理学就能得到蓬勃的发展.

作 者:任俊 作者单位:常州师范专科学校,江苏,常州,213022刊 名:常州师专学报英文刊名:CHANG ZHOU SHI ZHUAN XUE BAO年,卷(期):20(5)分类号:B84关键词:心理学 人文主义倾向 科学主义倾向

篇8:注意我国传媒的消费主义倾向

现代传媒与消费主义的关系

传媒通过传播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使消费主义深入人心。在现在的市场机制中, 传媒进行的这种“生活方式报道”, 其核心就是提倡社会的消费行为, 对受众实施物质生活消费的诱导。媒体的宣传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 提升了大众的消费热情, 而且又不断制造出新的商品意义来引诱人们的消费。“可以这样说, 如果没有大众媒体, 现代消费社会也就不会形成, 全球化的消费主义也就无从谈起”。

大众传媒在宣扬消费主义的同时, 其自身也深受消费主义影响而发生着深刻变化。市场经济后, 我国大部分媒体要面对自力更生的局面, 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 就必须依赖广告和收视收听率, 二者的提高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在受众手中。于是顾客至上的商业理念运用到媒介中就成为受众是上帝, 完全遵从“受众至上”的操作理念, 按照受众热衷的方式报道受众感兴趣的事情, 为受众提供全方位的媒介服务。之前严肃的主持人消失了, 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像《南京零距离》主持人孟飞一样的形象;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 明星的花边新闻, “艳照门”事件悬挂在网络上等待网民点击;全民娱乐时代到来, 《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粉墨登场。通过各种方式极力调动受众的各种感官消费, 从而将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入自身的荷包中, 坐收渔利。

我国传媒消费主义倾向给民众带来的负面效应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是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赶不上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因而我们不能盲目的将西方的消费社会理念在中国传播推广, 我们应实事求是, 采用和我国经济能力相匹配的消费方式。但是受全球化的影响, 加上传媒对西方消费主义的宣扬, 使得消费主义意识和观念深入民心, 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追随消费社会而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一方面, 国民的经济能力有限, 没有足够的购买能力;另一方面, 他们心中又有对商品强烈的消费和购买欲望, 这种矛盾就会引发许多问题。

传媒的消费主义塑造“消费崇拜”偶像, 易误导受众走向错误的价值观。传媒受消费主义的影响, 将报道关注的焦点集中于经济精英、影视明星等所谓的“成功人士”身上, 这些成功人士在受众心中被当作“消费崇拜”的偶像, 他们的消费行为相当部分被时下的青年所效仿。同时, 消费主义下的成功标准是以金钱来衡量的, 使人们在努力追求的过程中以金钱的多少来重新划分社会身份, 导致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

消费主义文化只是为物质生活、精神消费提供消费服务, 它使媒介放弃了思想启蒙或精神引导的作用。传媒生产的本是大众的精神产品, 在这种精神产品上附加过多的娱乐元素, 易纵容受众的享乐心理, 将享受、娱乐视为生命的意义。传媒上构建的虚假社会现实, 善良与邪恶、正确与错误等二元对立的简单模式, 致使人们对社会问题作出简单化处理, 对社会问题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受众成为“单向度的人”, 这种单面思维的单面人, 只知道物质享受而丧失了精神追求。

面对传媒的消费主义, 提高国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

媒介素养指的就是人们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 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媒介的基本内涵包括两方面, 一是认识、识别大众传媒及其所传递的信息;二是参与使用媒介信息。媒介素养主要是针对大众传媒的受众而言的。

媒介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 而是再现现实。鲍德里亚提出了“仿真”、“超真实”的概念, 这就是消费社会的特征。媒介提供给我们的并非是事情的原貌, 而只是一种“拟态环境”, 媒介的内容是经过采编人员精心加工、制作以后的成品, 但因为媒介的仿真特性, 人们缺乏的是将其与真实对照的意识, 所以, 他们常常把不真实的当作真实的。以至于受众能身临其境, 并从中获得快感, 进而引发消费的欲望。

媒介向我们提供的是经过人工精心建构的商品。媒介传播信息受商业动机的驱使, 追逐利润是媒介的本性。媒介选择消费主义正是符合它们的利益, 那些指导人们消费的时尚杂志, 那些消费类的节目, 都明显地说明了这一点。而消费主义可以把各种要素称为商品, 媒介就要利用消费主义来共谋其利。但是, 媒介消费主义必将损害到大众传媒文化的引导功能, 受众因为奢靡的享乐主义氛围而变得庸俗、肤浅, 精神家园将濒临瓦解。

中国传媒受众成员复杂, 知识水平的良莠不齐, 特别是占绝大多数的农民, 其媒介素养水平是相当低下的, 因而更容易因为缺乏对媒介消费主义的正确解读和批判而深受消费主义影响。总体而言, 我国民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没有对媒介的消费主义倾向及表现形式的这种批判能力, 面对媒介汹涌而来的消费主义浪潮, 面对这种奢靡的消费方式, 人们往往容易迷失以致沉沦, 这将是十分危险的。笔者认为, 加强国民的媒介素养教育不失为抵制媒介消费主义不良影响的一种有效措施。

篇9:克服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途径

一、中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表现和弊端

中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知识最快、最具有新思维的一个群体。他们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必深受社会思潮的影响。

1.中学生功利主义思想的表现

(1)学习的功利化

据调查显示,“为了找份好工作”“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条件”“为了个人成才成功,为出国方便”而读书的中学生已经超过60%,“为了国家和民族富强”而读书的只有30%。73%的中学生希望学习实用知识,74%的中学生认为文科知识没用。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于学习的功利主义态度与实用主义取向。

(2)择业的功利化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考虑未来工作的重要因素依次为:经济收入、能否实现个人价值、权力和社会地位、工作舒适度和单位所在地、出国深造机会多。有不少学生表示即使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西部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去。这些都反映了中学生择业观的功利主义倾向。

(3)社会交往的功利化

由于当代中学生数量剧增,学生群体内部结构分化,使得中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容易将对自己现在或将来是否有用作为交往的前提条件。

2.中学生功利主义倾向的表现所带来的弊端

(1)中学生的理想和前途设计向金钱和权势倾倒,追求功利必然淡化爱业、敬业、勤业和创业的意念。

(2)突出个人追求的思想和行为辐射到中学校园,使部分学生竞争意识被扭曲,自我意识膨胀,片面强调自我权利的维护,不顾损害他人的利益;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很多中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的养成。因此,校园里不文雅的现象、中学生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克服高中生功利主义倾向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坚持和明确以下几对关系

(1)坚持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统一

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念,不能只注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要让学生明白,物质生活和物质追求只是人生内容的一部分,并不是生命的全部价值所在。

(2)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

在《参与政治生活,把握基本原则》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在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时,要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于国家利益,这是爱国的表现。

(3)坚持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白,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努力奉献着的人是幸福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以社会价值主导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追求。

2.加强中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1)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意识以及道德意识

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来提高中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健康人格教育。高中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思想容易产生波动。要引导中学生开阔视野,关注社会发展,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

(2)把价值认同与利益认同结合起来,从社会环境的客观现实出发,关注环境教育对理论引导的影响

通过理论引导使中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当代中学生所崇尚的功利主义价值观、社会风气中的重商心理、权力腐败、享乐主义等都是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

(3)把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中学教育规律结合起来,提高思想政治教师的素质,树立典范,创造良好教学环境

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思想素质不高,在工作和处事中处处功利化,学生自然就会效仿。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

篇10:种族主义倾向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探讨反倾销制度,着眼于WTO反倾销规则某些模糊之处给有关国家实行保护主义留下空间这一现象。本文认识到WTO争端解决机制在调整反倾销制度保护主义倾向时的重要作用,进行理论和案例上的分析。并且也提出应该考虑进行必要的实体上的调整,以使这一制度发挥更好作用。

关键词:反倾销WTO争端解决机制程序实体

一、反倾销制度与保护主义倾向

法律总是反映着某种政策,反倾销法律制度在实施中潜在贸易保护主义的动机,主要是一些反倾销的主要发动国以反倾销为借口,推行新的贸易保护主义。

反倾销法,包括反倾销国内法和反倾销国际法。所谓反倾销制度的保护主义倾向,主要是指各国在利用反倾销措施时所表现出的保护主义倾向,实际上,反倾销制度的确立主要就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的需要,这种需要本身无可厚非,关键是各国主要是一些频频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发达国家利用这一制度时过多的考虑本国利益,而利用目前WTO反倾销制度中的一些不完善之处。

随着我国加入WTO,关于反倾销的研究和讨论越来越多,但是实务界主要着眼于如何应诉等,理论界存在一些讨论,但专门对这一制度的缺陷或有待完善之处进行系统研究还不多。在研究国际经济法尤其是WTO法这门新兴学科时,在注重案例分析同时引进一些原理性的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反倾销保护主义倾向具体体现在:1、设法扩大对《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总协定)有关条款的解释,由此扩大了对反倾销适用范围的立法,如第6条规定倾销是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的方式进入另一国贸易,同时,总协定为了向各缔约方提供技术上的可操作性,又规定了在不能采用出口国市场价格作为“正常价值”时,可采用“构成价值”来确定,美国就据此在1974年贸易法中,除了规定不同国家的价格歧视行为是倾销外,还将国际贸易中“低于生产成本的销售”(salesbelowpredictingcost)包括在倾销中,这实际上是对倾销作了扩大解释;2、在倾销幅度和倾销损害的认定上,一是调查机构在履行明显具有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程序时所做的判断标准。由于反倾销已经成为西方国家贸易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反倾销法的理论基础就变得远远不如保护国内工业免受低价进口产品损害的那么重要。通常采取的做法是:用提高正常价值、降低平均出价格的方法从而增加反倾销幅度。对被认定为是非市场经济的国家采用“替代国”方法,具有极大的随意性,关于倾销的裁决经常是根据由不太恰当的替代国所提供的最为充分的价格资料作出。二是本国企业可以操纵损害标准。损害指标包括市场分额、就业、利润、生产能力、开工率等几个方面及其发展趋势,有些指标并不与进口产品的影响密切相关,但可以为本国企业操纵,一旦其为政府管理机关认定为其标准得以满足,则倾销随之确立。倾销幅度和倾销损害的确定在一定程度上的模糊性正是WTO反倾销法律制度的主要漏洞所在,必须加以完善和修改。3、滥用国内反倾销法,不惜违背总协定所规定的义务发动反倾销调查,如1993年4月15日墨西哥贸易与工业发展部事先未通知我出口相关单位就进行税率最高达1105%的反倾销。如果说,前两个方面的保护主义多多少少还是在总协定设定的义务和规则范围内通过对某些条款的利用达到保护主义目的,那么第三种现象就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了。

下面试以美国和欧盟反倾销制度尤其是对中国的一些明显具有保护主义的

不合理措施为例说明。

美国反倾销在适用中国对美国出口商品时,存在着一系列不合理因素,特别是在涉及价格比较时,对“公平价值”的计算采用了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特殊规定,因此作出的裁决是不公平的。这些不合理的因素主要表现在:1、反倾销法有关选择“替代国”的规定,在适用我国对美出口时缺乏可预测性;2、替代国的方法在实践中缺乏可行性,执行中很不公平;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使中国产品在世界上具有无可比拟的比较成本优势,而美国反倾销法根本不考虑这些因素;3、累计估算的方法,客观上使得中国商品受到歧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调查被指控商品是否对美国相关工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时采用的是累计计算方法,即不仅看一国商品对美国工业的影响,而且看数个被告国家对美国工业的影响,这明显具有不公平性,典型例子如美国中厚钢板反倾销案,共有俄罗斯、乌克兰、中国、南非等四国受指控,实际上单独的中国绝没有构成倾销。可见,美国在“公平价值”计算和“实质性损害”评定这两个确定倾销的“关键点”都实行了不合理措施,保护主义可见一斑。

再看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国家地位”这一具体的措施所体现的保护主义倾向。4月30日,欧盟理事会通过了一个对反倾销的重要修正案,总体上承认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但是却出台了所谓的“市场经济五条标准”,在反倾销调查中采取的是逐个公司个案审查的办法,这一政策被认为是“本质上的消极性”和“表面上的灵活性”,总体上肯定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而实际上否定之,抽象上承认而到具体案件则想方设法否定之。并且这一政策在市场经济地位适用上具有歧视性,象前南斯拉夫等最早被承认为是市场经济的国家出来没有进行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个案审查,这政策的背后可能隐含着欧盟针对的贸易大国的意味。并且,更加奇怪的是,如果中国有一家企业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是其余没有获得这一地位的企业就仍然需要用参照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来确定正常价值,而这样的选择往往有利于欧盟,通过这一具体政策可以看出,反倾销实际上是某些国家(地区)实行保护主义的冠冕堂皇的借口罢了。

中国加入WTO后,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A款1.2项规定,中国企业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上负有举证责任,这一规定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欧盟和美国等原来的对华市场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当然,对反倾销制度的质疑在于其存在的漏洞,而非该制度本身。在WTO的反倾销法律中存在着模糊性,这为在执行反倾销法中进行具有实质意义的不同解释或做法留下了空间。相对简单的守则条款不可能对每一个措施作出详细的概念界定,更何况当事方总是从对自己有利的角度来理解这些条款的含义。事实上,反倾销法向来被认为是倾向保护主义的反倾销法,或者是“对保护主义的简单包装”。

我们可以呼唤,在利用反倾销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起诉国与应诉国利益平衡问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法律确实是利益的平衡器,但是有关当事人总是喜欢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谋求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利用制度的缺陷或可争议之处。要在法律本身达到充分考虑起诉国和应诉国的利益,这需要实体法的相应修改,这不是一朝一日即可实现,目前只能着眼于如何利用现存机制扭转这种不公正倾向。

、程序调整

在WTO建立后,论坛式的争端解决机制变成了现行法院或仲裁式的争端解决机制,但是,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独特的司法制度,是一种由不叫“法官”的审理员组成审判单位,不叫“法院”而叫“争端解决机关”(DSB)进行管理的独特司法制度。在研究这一机制时,适当的引进传统的诉讼法理论是不无裨益的。

程序的功能和价值何在?一般认为,程序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公正、效率和效益。但是关于程序的价值的探讨确是学说众多。强调程序法的独立价值的学者认为,程序法的独立价值体现为,尊重当事人和法律关系主体,弥补实体法不足、公众认可以及制约实体法等价值。价值定位强调程序法独立于实体之外的价值。

确实,程序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发挥作用也日益增大。但是有必要全面的看到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和程序价值,保障实体法的正确实施,即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应该说是程序法的首要价值;但是也应该看到,程序法具有独立价值。与此对应的是两种学说:“程序工具主义”和“程序本位主义”。“程序本位主义”如“诉讼法是实体法之母”观点持者日本诉讼法学家谷口安平。但是也以后看到,不应该把程序的功能和地位提得过高,最初提出“程序价值”理论的萨墨斯主要的目的在于促使人们从结果本位主义之外的角度对法律程序问题进行思考,但并没有达到忽视甚至否定程序工具性价值的程度。总之,从实质意义上来说,程序法和实体法必须同时存在,互为依存,马克思比喻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是“植物的外形和植物的联系,动物的外形和血肉的联系”。

在WTO体系中,所谓的程序主要是WTO争端解决机制。WTO成立以来的时间已充分证明,该争端解决机制是整个WTO体系中具有核心地位的机制,因为没有这一机制,WTO成员方的贸易争端无法解决,势必使任何实体规范成为一纸空文,WTO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在反倾销制度领域,这一机制的作用同样得到极大发挥。

下面试以“印度诉欧共体棉织床上用品反倾销争端案”涉及到的“归零法”为例论述。在本案中,印度列出了欧共体在反倾销调查中违反“反倾销协议”的31项做法,最重要的是关于“归零法”,在倾销幅度和倾销数额的计算上,欧共体根据进口床单的不同型号,每个型号的床单计算出该型号的差价幅度(marginofpricedifference),然后某型号的倾销数额=差价幅度*进口数量,对于那些差价幅度为负值的型号的床单,欧共体不是计算出一个负值的倾销数额,而是一律将这类型号的床单的倾销数额归等于零,接着是计算总的倾销数额,将之除以所有型号床单的进口数量得出一个总的加权平均倾销幅度。印度认为,“归零法”与《反倾销协议》2.4.2款不符,导致加权倾销幅度的扩大,印度认为,2.4.2款规定的三种倾销幅度比较方法之一“加权平均正常价值与全部可比的出口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之间进行比较”,印度认为这一条款并未授予欧共体在计算倾销幅度时可以擅自把某些型号的床单的倾销数额由负额变为零,这实际上排斥了差价幅度为负值的型号的床单参与总的倾销幅度的加权平均计算,违反了“加权平均”应有的含义。欧共体抗辩,计算倾销幅度应该针对存在倾销的床单,由于差价幅度为负值的型号的床单没有构成倾销,所以在加权平均计算总的倾销幅度时应该排除在外,另外,与印度强调“全部”对应其强调“全部”之后的条款用语“可比”。

专家组认为,印度、欧共体以及作为第三方提出见解的美国对《反倾销协议》2.4.2款的理解都有孤立性和片面性,提出应该根据《维也纳外交法公约》31条“条约应依其用语按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以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认为“归零法”实际上把差价幅度为负值的型号床单排除在外,把其出口价格视为正常价值,人为的篡改了数值。欧共体上诉,上诉局再次强调倾销幅度和倾销只能是“案件所设涉及产品作为一个整体”的倾销幅度。

这种通过专家组和上诉局的解释即所谓的程序调整的效力问题,即DSB的专家组和上诉局报告有没有普通法上的先例效力,DSB的专家组和上诉局是否有权解释WTO一揽子协议从而拘束后案,这一直是学者们讨论的热点,有观点认为,“WTO的专家组和上诉局拥有司法解释权,以区别于部长会议和总理事会根据《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第9条拥有的立法解释权”。也有学者担忧,“以往专家组的裁定、裁决、报告实际上有着极广的影响,专家组凭借此手段创设新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说,专家组常此以往必然影响WTO与缔约方的关系,而且还会影响GATT/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稳定性。这种担忧不是凭空而生,为了不使之发生,就要求专家组和上诉局的解释必须严格依照国际公法解释的习惯规则,并且根据乌拉圭回合《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书》第3条第2款规定,DSB的建议或裁决不增加或减少WTO涵盖协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如此重要,使得我们在看到WTO争端解决机制所能发挥的良好作用的同时,注意到其不足,这一机制也需要完善。WTO司法机制存在的缺陷主要是,如审案过程是“保密”的(DSU第14条),不公开不透明的,第二个缺陷是上诉机构缺少一项重要的权力,即一般法院都具有驳回重审权,而“上诉机构得维持、修改或推翻专家组的法律裁决或决定”(DSU第117条13款),有学者认为,这个缺陷给WTO司法机制的实际运作带来了灾难性后果。在实践中,WTO争端解决机制存在一些问题,如办案偏颇、违规造法、举证混乱等。比如在“证据制度”上,未对证据的范围、举证责任、证据的效力等问题进行规定,存在严重法律真空,两大法系共有的一些证据规则难以应付复杂的案件事实,如美国诉阿根廷鞋类、纺织品、衣服以及其他产品的进口措施案中(WT/DS56),专家组拒绝接受阿根廷提出的其与世界银行IMF间备忘录的实体抗辩,上诉局维持专家组意见,但是却无法找出专家组拒绝的理由,又比如欧共体诉美国301条款案(WT/DS152/1)专家组认为欧共体提出的三个反证例子不能构成反证。为了更好的发挥其功能弥补实体的不足,机制自身也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而这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三、实体调整

虽然WTO反倾销协议从国际高度对国内反倾销法进行了一定的规制和调整,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存在诸多不近人意之处,存在一些可钻空子的模糊含混之处。有学者指出,WTO反倾销协议最多也是“给贸易政策中一处化脓了的伤口,捆绑上一条绷带”而已。所以国际经济法学界尤其是一些研究WTO的学者提出了各种看法。第一种主张是要动大手术,用统一的“国际竞争法(反托拉斯法)”取代现行的反倾销政策和具体规则,而把从严界定的、反竞争的“倾销”行为纳入国际竞争法,作为它的一个条款。第二种主张是仿效WTO体制中GATS(服务贸易总协定)TRIPS(知识产权协定)的现有模式,设制一个协调各国竞争法的法律框架和机制,倡导各国反托拉

斯执法机关之间“主动礼让”(PositiveComitg)、相互协作。美国纽约大学法学院的福克斯教授把这种类型的条约或协议称作“TRAMS”(与贸易有关的反托拉斯措施协议)。

但是,正如著名WTO/GATT专家杰克逊指出,“尽管人们对反倾销法存在种种政策上的疑虑,但是这些法律在最近将来是不可能被废除或作实质性修改”。所以我们只能建议考虑在现行WTO反倾销协议等确立的国际反倾销秩序的框架内,通过谈判、立法解释和上文已经提及的司法解释不断的完善WTO反倾销法律制度,从而日益减少甚至消除其非关税壁垒或称保护主义倾向。根据学者总结,主要有以下方面:

1.扩大并强化“公共利益条款”。认为对倾销的认定和对“损伤”的确定,对反倾销调查和措施的采取,不能只着眼于本国某个行业的局部利益,还要把消费者和用户的利益,乃至对市场竞争的扭曲与损害,统统考虑进去,从国家经济与国民福利的整体利益作出权衡。显然,这就足以遏制住保护主义肆虐和动辄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势头。

2.把在市场占有份额不居支配地位或主宰地位的广大中小型企业或出口商排除在反倾销范畴之外。

3.重新从宽定义“相同产品”,以遏制在认定倾销和确定损伤的各个环节上偏向保护主义的倾向。

总之,在WTO有关实体法律上做修改将是一漫长的过程,有待于进一步的谈判。面对WTO反倾销协议的一些模糊之处,WTO争端解决机制所起作用不可忽视,实际上,反倾销调查作为一种国内的行政程序并且由相关发动国部分操纵,从主体上来说就难免有不公正倾向,更何况WTO反倾销协议等法律文件存在模糊性,给不同解释留下了空间,WTO争端解决机制能够以公正的第三方并且带有“监督和纠错性质”出现在纠纷解决中,这种程序调整的力量在目前是最主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尽快学会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参考文献

李圣敬,反倾销法律与诉讼代理,法律出版社,2000(1)。

虞汪日,WTO反倾销法律制度的一体化法律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2(3)。

周世俭、许肖冰,一把有弹性的尺子——论美国对华反倾销的不公平性,载《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9):25-30。

Jean-FrancoisBellis、傅东辉,评欧盟对话反倾销新政策的消极性和灵活性,载《如何应对国外反倾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0(9):199-210。

JacquesH.J.Bourgeois,WTODisputeSettlementintheFieldofAnti-dumpinglaw,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Law,volume1,issue2,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P260

张乃根、宫万炎等,论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论丛(3),法律出版社,2000(8):405

BernardM.HoekmanandMichaelM.Koslecki.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法律出版社,1999(6):177

陈光中、王万华,简论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论丛》(第一卷),法律出版社,194月。

RobertS.Summers,EvalutionandImprovinglegalprocess:Apleafor“processvalues”,CornellLawReview,1974(12):1-52

邓旭,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反倾销领域新问题的研究,当代法学研究2001(1)。

StephenP.CroleyandHacksonH.John.WTODisputeProcedures,StandardofReviewanddeferencetoNationalGovernment,90.Am.S.Int’L.1996:199-212.

赵维田,专审贸易官司的机关——论WTO的司法机制,律师世界,2002(2):9-12。

熊丽,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专家组程序的几点思考,比较法研究,2002(2):

JeffreyJ.Schott:UruguayRound(1994).P.85,转引自赵维田,论WTO的反倾销规则,法学研究1999(2)。

EleanorM.Fox:TowardWorldAntitrustandMarketAccess.TheAmericanJournalofInternationalLaw,,P.1.

[美]杰克逊著,张乃根译,世界贸体制——国际经济关系的法律和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305。orSeeJohnH.Jackson:&

nbsp;TheTradingSystem_lawandpolicyofInternationalEconomicRelation,MITpress,1997.p274

上一篇: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开发策划方案下一篇:程序员的数学思维修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