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数字鸿沟!

2024-05-03

呵,数字鸿沟!(通用8篇)

篇1:呵,数字鸿沟!

呵,数字鸿沟!

一、扩大的数字鸿沟

所谓数字鸿沟,指的是个人、企业或国家之间在信息技术上的差距,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上的差距。“数字鸿沟”已经成为网络经济时代凸显出来的社会问题和全球性难题。以来,联合国、欧盟、经合组织、APEC、8国首脑峰会等纷纷围绕数字鸿沟问题展开讨论,认为这是数字化浪潮以来全球范围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全球经济展望》指出,各国的互联网上网率有很大不同,这个因素使得不能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国家日益面临经济上孤立的危险。在美国有30%的人口上网,而发展中国家只有0.6%的人口上网。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上网率会有显著增加,但最贫困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有效参与电子商务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和辅助服务,使得他们的竞争力受到损害。一份联合国报告指出:新经济仍然是一种富国现象,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处在信息贫困中。据联合国的资料,非洲国家上网费每小时10.5美元,而人均年收入不到200美元,每百人只有1部电话。对于这些国家来说,面临的不仅是“数字鸿沟”,已经是“数字深渊”。在这些国家,主要面临的是生存需要、资源紧缺,是信息与食品、医院之间的选择。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满足人们在医疗、饮用水等方面的问题。

数字鸿沟不但存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且存在于一个国家的内部。

数字鸿沟扩大了发达国家国内的贫富差距,使富者益富、贫者益贫。在美国国内,大公司的首席招执行官或董事长的年平均收入过去只有工人工资的40倍,90年代中期却是250倍。美国10%的高收入者拥有的资产,比剩下的90%的人拥有的资产总和还要多。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中国国内的数字鸿沟也正在出现。据调查,北京注册的互联网域名占全国37.87%,大多数中西部省份还不到1%。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上网用户数占全国的62.33%,排在最后的10个省市的总数只占4.36%。从整体信息化程度看,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如果以万人口域名数来衡量,东部地区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8倍。中国网络用户虽然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发生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的740倍。中国城乡间的巨大“数字鸿沟”,也是导致中国与世界、中国各地区间“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二、数字鸿沟的危害

数字鸿沟带来的危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经济发展中知识投入的重要程度逐步上升,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土地等要素禀赋上的传统比较优势,已渐渐变得无足轻重。信息和知识的贫乏、利用互联网能力的低下、发展中国家人才的.流失,使得知识要素的稀缺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难以逆转。

第二,发达国家正在进行一场信息革命。信息流对物流的替代和控制,知识对劳动的替代和控制,将会使传统产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面对着新型的传统产业,发展中国家在传统产业上的竞争力将会丧失殆尽。网络经济的主导产业是信息技术、高新技术、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一国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数字鸿沟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劣势进一步强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整体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上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这意味着,发展中国家不但将在高新技术产业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将在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上,也迅速拉大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换而言之,发展中国家将会进一步被边缘化。

第三,更加严重的是,网络经济中存在着强烈的正反馈效应,它会加速“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演变进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网络经济中,所有的个人、企业或国家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因为互联网使它们克服了资金、人才、地域的限制。但是,网络经济的公平性,只是意味着机会的平等,意味着给不同的个人、企业、国家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并不意味着财富分配上的平等。无论是谁,只有具备了利用互联网的能力,才能享受到巨大的利益。

[1][2]

篇2:呵,数字鸿沟!

网吧应该说是一个好东西。没有电脑的人,也可以借此而享用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和娱乐游戏。就像有了驾驶证而没汽车的人,需要时租一辆车也可以用一样。电脑虽然遵循摩尔定律,18个月新品功能强一倍,老产品价格跌一半,但是,几千块钱对于农村和低收入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有了网吧,至少可以部分起到让没有电脑的人有了使用电脑的机会。

透过网吧让我联想到,如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除了表现在物质财富规模上,还有一条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这条鸿沟的出现,皆因IT革命发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因为这条“鸿沟”的存在,削弱了最不发达国家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和从中获益的可能性,进而削弱了最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潜力。国际经济秩序中这一“数字鸿沟”越来越受到政治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经济学家及公众的关注。信息化发展的不平衡,使得世界欠发达地区难以享受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在信息与网络革命中被边缘化,这些地区的居民成为新世纪新型的知识和信息贫困人口。消除“数字鸿沟”,填平发展鸿沟,成为去年世界银行信息年会的主题。

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其原因何在?除一些国家本身的问题外,最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蒙受不利的贸易条件。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又冒出一条信息技术构成的数字鸿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互联网用户数量方面的差距,比其在国民收入方面的差距更为悬殊。据联合国的资料,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五分之一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占全世界互联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五分之一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互联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的0.2%。

网吧在国内固然有被滥用的情况,比如引诱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成天沉湎于上网聊天、玩游戏,但是这似乎不能成为我们拒绝网吧的根本理由。网吧的服务,对于中国青少年掌握和运用电脑知识的积极意义,同样是不容否认的。根据我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系统的统计,全国不到4%的中小学能够登录互联网。这些学校主要在东部和中部及西部的大中城市。这些地方以外的学生获得电脑网络操作等方面的知识,只能靠网吧。不然,谁都得买了电脑才能用上电脑的话,2亿多的中国中小学学生大概绝大多数会是电脑盲。一条无形的“数字鸿沟”将会长时间地堵塞中西部和农村多少未来的数字化人才的成长路径。

篇3:如何跨越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人群由于地域, 教育水平以及种族不同而造成对数字化技术的掌握程度不同, 从而造成在社会中的待遇, 经济地位的差异, 这种差异扩大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成了鸿沟。数字鸿沟普遍存在于国与国, 地区与地区, 产业与产业, 社会阶层之间, 并日益渗透到经济, 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数字鸿沟问题是信息经济发展是必然产物。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资深技术顾问丹尼斯·吉尔弗利认为:“数字鸿沟是创造财富的能力的差距。如果能够迅速融入发展潮流之中, 发展中国家可以跳过这一差距, 直接进入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领域。但是如果这种跟进融入不当, 它们就可能完全错过机会。”这就是说, 数字鸿沟带给我们的既有机遇, 也有挑战。它存在于各个国家, 各个地区, 各个部门, 我国也不例外。

2 跨越数字鸿沟的意义

2.1 提高国家竞争力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 社会主义发展经济要先富带动后富, 目的是最后达到的共同富裕。在数字化信息时代, 信息既是财富, 信息化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东部和西部地区这种在国内存在并有加大趋势的数字鸿沟, 将成为中国经济反战的消极制约的因素, 它将使我国整体信息化水平偏低, 即使我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打折扣。因此, 我国必须尽快采取措施, 抓住数字鸿沟这一机遇, 加快信息化步伐, 弥合东西数字鸿沟。

2.2 保持国家和平稳定

东、西部本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但如果差距过大拉开, 超出了经济的范畴, 就会成为一个政治、社会、民族、团结、边疆, 安全等问题, 危及国家的稳定发展, 江泽民总书记多次强调, 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特别是抓紧研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重视西部信息产业的发展, 缩小东西部信息化的差距, 跨越国内数字鸿沟, 不仅有现实的迫切要求, 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其影响不只在当代, 也关系后代。

3 数字鸿沟产生的原因

3.1 政府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今天人们意识到, 将来地理意义上的世界地图将让位于信息, 知识等级划分的世界地图国家之间的鸿沟将越来越大, 越来越以信息, 知识衡量财富, 因此, 政府应采取各种办法缩小这种差距。2000年, 中国政府开始谈数字鸿沟问题, 但在经济体制和理论体系上都做得不够, 网络产业的资源整合没有完成, 社会公共数据库的连接也没做, 国家的资源很多都没有实现社会化, 也没有提出缩小数字鸿沟的具体实施办法, 仍是以物质产品的数量作为社会发展的指标。

3.2 尽管中国GDP增长速度已经很快, 但使用先进设备与具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根本是两回事。

首先是中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并未完全落到实处, 导致20年来,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科技差距越来越大, 而不是日益缩小。其次是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自欺欺人现象仍很严重, 比如所谓“基于奔腾Ⅲ的电脑的全球同步问世”其实那是英特尔芯片起的作用, 核心技术中国没有掌握。其三是现在的所谓互联网公司热, 仅仅在利用互联网推动全民教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在技术上, 却没有任何进步, 只是使用别人的网络技术而不是掌握这种技术, 过高的上网费令网络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这也涉及到技术问题, 而制度环境造成一些网络公司只重广告, 不重技术, “狐假虎威”的表面热闹之后, 其实只会使鸿沟更加拉大。

3.3 信息化建设不尽如人意

一是2000年的信息化建设, 表现为一种特别深刻的行业信息化。而为了实现行业信息化, 国内所有的网络公司都抢占行业平台, 几乎形成了网络平台大战。但弊端也是很明显, 那就是资源都不充足。如果外国资本进来的话, 那根本就没戏了。二是中国网站上有价值的内容不多, 且更新不及时, 还没有非常成熟的知识界网站。原因在于网络公司处于乱哄哄的泡沫阶段, 尚未聚集起能够真正做好内容的人才和力量, 网站拥有者的信息意识还很淡薄, 三是政府信息化仅仅局限于少数人, 距离行为规范, 运转协调, 办事高效的电子政府相距甚远。长此以往, 数字鸿沟只会越来越大。

3.4 企业上网离预定目标相距甚远

一是据CNNIC调查报告显示, 截止2000年7月, 在1.5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 在.com, cn下注册的商业域名网站并不多。二是有许多企业认为网络就是高科技, 就是要建一个自己的网站, 然后, 高科技就实现了,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马上就没有了, 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了。而其实网站跟名片差不多, 没有任何高科技含量, 以其为高科技, 纯粹是一场误会。实际上, 所有企业决策的供需链, 包括财务、销售、服务, 都没有在网上进行, 只是企业雇来几个技术人员建了个网站而已。据说美国人看了中国几百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站后得出两个印象:一是漂亮, 可是没有内容。二是这几百强企业都是“猪头公司”——看不懂中文的美国人看到网页上企业领导人的大头像, 以为是准备出售的人才。这说明企业做网站并没想到要用它来做什么而帮助做网站的人, 只是让企业领导高兴。很多企业领导的电子信箱。都是由秘书来管理。很少使用, 网站成了一张电子名片。可见, 中国企业的信息化是多么任重道远。

4 如何填平数字鸿沟

纯在数字鸿沟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不能正视之。当前, 中国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争取早日填平数字鸿沟。

4.1 在观念上要重视数字鸿沟, 消除盲目乐观的误区, 树立危机意识

人们对数字鸿沟现象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有人从纵向角度, 比较乐观的认为, 数字鸿沟现象在中国正在缩小。而有人通过横向比较, 严肃的指出, 数字鸿沟正在进一步拉大不过。如果从整个国家的角度和产业发展的角度看, 危机意识却是最关键的问题。不少人误以为在信息化进程中, 中国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其实, 在信息大环境上, 中国不仅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后了几十年, 而且距离还在以加速度拉大。但目前有危机感的人还不多, 且危机感还不够强, 一些盲目乐观者只是看到了网民数量增长比美国还快、手机年销售量是第一等等表面现象。

4.2 抓住机遇, 积极扎实推进信息化进程

面对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 我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 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的战略, 弥合数字鸿沟。但在具体实施中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特别是要将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组成单位, 应发挥其在缩小“数字鸿沟”活动中的作用。鉴于目前我国企业网络化程度还很低的情形 (830万家中小企业中, 只有47%左右把业务连入了互联网, 而在47%连接互联网的在线企业中, 只有11.1%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 政府应一方面积极推进“企业上网工程”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 提高其网络化程度。针对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网络应用程度底下的情况, 有关部门可以通过设立服务网站、在线咨询、专项拨款等形式为小企业服务。另一方面, 应积极引导企业关心、支持并从事缩小“数字鸿沟”的活动。对于投入社区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企业, 建议在项目审批、税收等方面给于一定的优惠, 比如考虑到上网费用的大幅度下降, 给于信息内容服务商 (ICP) 一定的税收减免。

4.3 以实际行动缩小中西部数字鸿沟

填平国内数字鸿沟是填平中国与发达国家数字鸿沟的前提和基础。为此, 要采取的措施是:加快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加大对西部通信网络建设的投入, 大力发展固定及移动通信网络, 提高电话普及率, 发展数据及多媒体通信网络, 缓解宽带“瓶颈”。立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 充分利用西部地区科教优势, 使西部成为IT产业经济迅速正增长的地区。以加快政府行政管理、社会公共事物、企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为重点, 扩大信息技术应用, 提高西部信息化水平。同时, 根据实际需要和可能, 面向消费者发展电子商务、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及各种信息服务。全方位开放, 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管理和品牌, 加快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同时, 加强对内开放, 尤其是吸引东部企业“西进”, 到西部去投资办厂、开发资源、改造老企业。

4.4 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

目前信息技术的高端主要还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 特别是美国占居绝对领先地位, 英特尔的芯片、微软的操作系统、思科的路由器, 无论从市场份额还是技术发展上看都在全球起主导作用。中国要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缩小数字鸿沟就必须加快发展自己的民族信息产业, 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此, 就得加快集成电路芯片、自主操作系统和LINUX的发展。对于我国已经研制成功的TD-SCD-MA手机3G标准、internet2等引进潮流的技术应加大推广和实施力度, 使其尽快形成市场, 走向世界。

4.5 发展网络教育普及计算机和网路知识

面对以几何级数增宽的数字鸿沟, 中国应大力加强网络教育, 因为这才是消除数字鸿沟的根本。网络教育具有快速、及时、灵活、便捷的特点, 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人才培养模式, 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以现代技术学习、探索、研究的氛围中, 从而有利于培养出有扎实基础知识、具有创造性、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人才。可喜的是, 中国教育部已经作出决定, 从2001年起, 用5~10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真正把数字鸿沟从根本上弥合。

参考文献

[1]朱洁.什么是数字鸿沟[J].事实 (时事报告中学生版) , 2001 (3) .

[2]高丹.跨越东西部数字鸿沟的策略[J].图书与情报, 2001 (4) .

[3]郑淑荣, 赵培云.中国如何应对数字鸿沟[J].现代通信, 2001 (9) .

篇4:数字鸿沟正向战略鸿沟扩大

如果从战略角度看,2011年各国应对互联网的总体态势,可以概括为,中国正在化整为零,而世界在化零为整。中国在宽带发展这类具体现象上,与世界拉大差距的同时,在数字化战略上的鸿沟,出现加大趋势。

何以见得?

首先我们看对互联网反应的全局性。

2011年5月23日美国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奥巴马总统称之为“美国第一次针对网络空间制定全盘计划”。美国已意识到,对网络已“不能再继续进行零敲碎打、分散孤立的讨论”。因此美国正在改变以往由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应对网络挑战的作法,由美国总统亲自出面制订战略,从体制上形成政府部门间的“合力”,全盘统筹和有机协调,以进一步提升美国的网络实力。

在中国,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在这一年,更多表现为政府部门各自为政、分别应对网络挑战的作法。政府在具体问题出现后,反应比以往迅速了。网络内容出现问题,马上成立机构,加强监管;网络企业打架了,马上出台政策,临时救火;电子商务出现纠纷,马上介入干预……。从每个局部看,各部门都在各负其责;合在一起,却令人感到头痛脚痛此起彼伏,按下葫芦起了瓢。到了年末,“神仙战”把化整为零的特点更充分暴露出来。本来,反垄断是关系战略全局的事,但无论公众还是媒体,并不关心全局,而是本能地往“神仙战”的方向想。电信媒体甚至当众公开指责广电媒体,强化“神仙战”的错觉。都置国家三网融合战略于不顾。问题出在下面,出在具体事情上,但对比人家,国人不该感到脸红吗?

战略上的全局性一旦减弱,一地上的鸡毛就会越来越多。并且此起彼伏。

其次,我们看对互联网反应的战略性。

日本内阁府在2011年12月5日公布了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统计无法体现的国民幸福度指标测算试行方案。以心灵幸福感为基础,设定了“经济社会状况”、“身心健康”及“(与家庭、社会的)关系”三大指标,多达132个具体指标,以替代同质化、单一化的GDP指标。从幸福转向幸福感,即不再谈抽象的幸福,而是具体的快乐(以COOL值度量,形成GNC Gross National Cool,国民快乐总值)。日本著名学者青木昌彦认为,当今日本正处在一个根本性的转型过程中,这是日本150年来,继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二战后创造经济奇迹之后,所经历的第三次伟大转折。

日本又来了一次明治维新,这件事因为太大了,所以反而看不到了。看到的净是乔布斯挂了,团购栽了,人人网被做空了……总之是一些极短线的、像二两棉花一样轻的事情。在我看来,日本人对互联网悟得很深远,悟到了战略的根子上。我们也重视文化战略,日本也重视文化战略,但日本把“COOL日本”作为国家战略,使他们具有了互联网上的战略优势。将来用网络文化贸易逆差一检验,就可以看出谁更有战略竞争力。这种问题不去想,将来我们会付出几十个上市公司的代价去被人家洗脑。

篇5:呵,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是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中的障碍,目前它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叉的巨大障碍.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广大用户的信息素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可以而且应当在缩小甚至消弭社会性数字鸿沟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 者:甘安龙 黄云 GAN An-long HUANG Yun 作者单位:甘安龙,GAN An-long(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27)

黄云,HUANG Yun(江西蓝天学院图书馆,江西,南昌,330098)

篇6:关于数字鸿沟的几个问题

数字鸿沟是信息时代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世界性问题,人类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几乎都可以看到数字鸿沟的缩影,现择其要者而论述。

1.1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

不同发展水平国家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各国在电信服务的覆盖率和互联网应用的普及程度两方面的差距。

据统计[1],法国的主机数量接近整个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主机数量;而澳大利亚、日本和新西兰所拥有的主机数量比亚太地区其他国家所拥有数量的总和还多;纽约的主机数量超过了全非洲主机数量的总和。另据不完全统计[2],目前有四分之一的国家电话普及率还低于1%,有近四分之一的人从未打过电话,占全球人口15%的23个国家拥有全球电话量的62%。有资料显示,互联网上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有94个在美国境内;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有10个在美国;全球互联网管理中所有的重大决定仍由美国主导做出[3]。根据联合国的统计资料[4],全球收入最高国家中的1/5人口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86%,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占世界因特网用户总数的93%,而收入最低国家的1/5人口则只拥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1%,其因特网用户总数只占全球因特网用户总数的0.2%。一项统计表明[5],中国人口占世界总人中的21.15%,但只拥有世界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因特网用户数的6.11%;中国万人口因特网主机数仅为1.3台,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06.9台;万人口因特网用户数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为美国的4%。

据测算,世界各国的信息能力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其中美国信息能力总水平得分为71.76分,居第一位;日本得分为69.97分,居第二位;澳大利亚得分为65.59分,居第三位。处在信息能力发展第二层次的国家为加拿大、新加坡、荷兰、英国、德国、新西兰、法国,得分在50~60分之间。以东欧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三层次,得分在20~50分之间。以拉丁美洲为主的一些国家处于第四层次,得分在10~20分之间。信息能力较低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分在10分以下。

1.2 国内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国内各地区信息化水平总指数测算结果表明,各省、市、区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按1998年信息化水平总指数的得分,全国各省、市、区可分为如下五种类型:

(1)信息化水平最高的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两个直辖市,得分在70分以上,其中北京总指数为89.87,比上海高25.1%。

(2)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包括天津、福建、广东、吉林、陕西和辽宁等六省、市,得分在35~50分之间,平均得分为39.61。

(3)信息化水平中等的地区:包括浙江、江苏、海南、重庆、山西、黑龙江、宁夏、湖北和江西等9省、区、市,得分在全国平均得分以上至35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9.48。

(4)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地区:包括湖南、内蒙、新疆、山东、河南、青海、四川、河北、安徽和广西等10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上至全国平均得分之间,平均得分为21.54。

(5)信息化水平低的地区:包括甘肃、贵州、云南和西藏等4省、区,得分在19分以下,平均得分为16.20。

1.3 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

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也较明显。目前,农村通信消费明显低于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截至2001年3月,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5亿户,其中农村用户仅有5660万户,占36.6%,这与农民占全国人口2/3形成巨大反差[6]。近年来,我国网络用户持续增长,但其普及和应用主要在城市,网络用户中只有0.3%是农民,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大于东部。信息产业部提供的资料显示[7]:到2001年6月底,西部农村固定电话普及率仅为1%;全国约20%不通电话的行政村,绝大部分都在西部地区。

1.4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

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据统计[8],大企业平均每年用于IT上的开支在1990年还只占企业总开支的10%左右,到了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50%。与此同时,大部分中小企业在IT方面的开支相对“吝啬”,平均还不到其经营收入的15%。即使在英、美、法、澳等发达国家,也只有半数的中小企业在使用电子邮件和上网,不到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或网页;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电子商务。在我国的830万家中小企业中,也只有47%左右的企业把业务联入了互联网,其中只有11.1%的企业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数字鸿沟”就这样产生了,并且有逐步加剧的趋势。

1.5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

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鸿沟主要体现在不同收入、不同学历及不同年龄的人群之间。

(1)从收入来看。英国教育部的一次调查显示[9],高收入的人群中有68%的人经常使用计算机,而低收入的人群中只有23%。另据中华英才网历时半年(2000年9月~2001年3月)的网上薪资调查,受调查的2.1万余名网民的平均年薪达到34713元,是全国城镇人均收入8392元的4.14倍;以调查收入排名首位的深圳市为例,网民年均收入为50336元,而该市市民的年均收入为21577元,只有网民的42.87%。

(2)从学历来看。由CNNIC1998.7、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高中(中专)以下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6.9%、2%、3.0%、2.5%、6.4%、8.7%、10.2%、11.5%,高中(中专)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93.1%、98%、97%、97.5%、93.6%、91.3%、89.8%、88.5%,而大学本科以上的网民分别占网民总数的58.9%、59%、52%、51.8%、41.1%、35.8%、32.9%、31.7%。

(3)从年龄来看。CNNIC1997.10、1998.7、1999.1、1999.7、2000.1、2000.7、2001.1、2001.7、2002.1与2002.7相继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35岁及其以下的用户分别占网民总数的84.1%、91.1%、89.8%、88.9%、88.2%、87.63%、83.8%、79.8%、79.9%、70.4%。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

(1)挤压信息疆域。信息疆域是国家或政治集团信息传播力和影响力所达到的无形空间。一个国家的信息疆域由科技、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信息边疆组成,它关系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兴衰。在信息技术或网络技术上领先一步的国家,往往依托网络,想方设法把自己的信息疆域扩展到许多国家,从而对别国的信息主权造成威胁。

(2)妨碍经济发展。只要存在数字鸿沟,不管身在其富的一边还是其穷的一边,都存在同等程度的“经济危机”。如果少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集中在富沟一边,而大多数国家、地区、企业或人群在穷沟中挣扎,就会由于前者因垄断供给而垄断了需求,导致穷沟中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构成对供给的破坏。此外,随着经济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日渐增强,如果信息强国有组织、有目的地运用先进的网络犯罪手段进行经济干扰和破坏,就足以使信息弱国的经济崩溃。

(3)挑战民族文化。文化是社会的黏合剂,是维持社会的基础。一定时代和一定民族的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模式之中。这是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谋求霸权的国家利用其信息控制优势,贬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其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久而久之,将会使受众产生亲近感与认同感,进而依赖异邦文化,最终丧失对本民族文化的自尊心和自豪感。

(4)影响社会稳定。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这必然影响社会公平,进而影响社会稳定。数字鸿沟的治理对策

3.1 加强国际电信合作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实行互利互惠的电信合作,是缩小数字鸿沟的必由之路。

首先,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立足于自身的努力,探索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应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电信基础设施和实现社会信息化作为自己的义务,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金、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并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网络接入费用,以实际行动缩小数字鸿沟。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致力于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特别是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推进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目前,中国已拥有一个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多样化的国家电信网。中国电信业已由20年前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

其次,充分发挥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缩小“数字鸿沟”方面的主导作用。多年来,国际电信联盟为消除或缩小国与国之间的数字鸿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历届世界电信日的主题即是明证。自1992年ITU电信发展部门ITU-D成立、世界电信发展的南北差异问题提上ITU的议事日程后,四年一次的世界电信发展大会(WTDC)就成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电信领域对话的舞台。今后,ITU应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在技术合作、业务交流、人才培训及信息咨询等方面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

3.2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促进西部地区和农村通信的发展

“电信普遍服务”一词,最初源于美国AT&T在1908年一条事业广告的“一个政策、一个系统、普遍服务。”一般来说,电信普遍服务的含义有三点:无论住在任何地方都可得到电信服务(Availability);任何人都可得到负担得起的电信服务(Affordability);信息资源的普遍接入(Accessibility)。我国西部地广人稀,通信建设成本巨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国家重点支持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但基本没有通信建设项目;加上曾经促进通信发展的初装费、入网费、附加费等政策的取消,西部通信的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因此,国家应该通过直接投资或安排国债,对西部通信建设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同时国家应在资费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给西部通信业以更加灵活的优惠政策,让通信这列大开发的火车头,继续冲在西部大开发的前列。从立法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44条虽对电信普遍服务作了规定,但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尚需制定一系列细化的配套政策或法规,使其落到实处。

3.3 调动IT企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在跨越数字鸿沟的历史进程中,IT企业可谓责任重大。可喜的是,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许多IT企业都表达了消除数字鸿沟的宏愿。联想电脑公司的乔健女士说:“联想愿意和所有的有识之士,和所有中国的企业共同来致力于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共同跨越数字时代的鸿沟。”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丁健说:“数字鸿沟对于我们来说,真正要做的是发现沟在哪里。也就是说我们要努力发现我们的客户在信息化过程中的沟,并帮助他们更快地将沟填平。”天极信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最高行政总裁袁超说:“天极的宗旨是普及推广IT知识。”中国资讯行有限公司总裁王稼夫说:“中国资讯行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信息界面,以便于今后让需要信息的人能够很轻松地获得他们需要的信息。这正是我们的使命所在。”更可喜的是,有些IT企业已将填平数字鸿沟的良好愿望付诸实际行动。譬如,2001年9月20日,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在京发布了“长城希望e站”计划,该计划是长城集团在全国范围内(主要以偏远、贫困地区的学校为主)捐建的一种以PC单点资讯平台为主要形式的简易微型站点。它主要由长城电脑、长城打印机和电话线等设备组成,并配有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进行管理、维护。建成后,会通过网络互联,形成一个与古代长城类似的新“数字长城”。

其实,从长远考虑,IT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最终也会使自身受益。因为只有帮助大多数国家、地区、群体成为网络经济和社会的正式参与者,才能拓宽公司现有的市场规模。诚如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高红冰在“数字经济与数字生态2001年中国高层年会”上所言:“数字鸿沟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不是一个虚无的概念,从某种意义来说,弥合这种差距的过程,又恰恰给IT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思科公司总裁钱伯斯也曾断言:“所有参与因特网革命的公司都有机会去消除这场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数字鸿沟,同时它们也会最终享受到消除数字鸿沟后所带来的市场机遇。”[10]

3.4 大力发展信息化教育,不断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篇7:呵,数字鸿沟!

1、认识数字鸿沟与资源共享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根据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是指不同社会经济水平的个人、家庭、企业和地区在接触信息通讯技术和利用因特网进行各种活动的机会的差距,即对信息、信息技术的拥有、应用程度及创新能力的差别而造成的“信息落差”与贫富问题。

资源共享,是指在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信息网络中的有关图书、情报、信息机构及特定用户或网络成员按照互利互惠、互补余缺的原则,通过一定的方式分享、利用文献资源的活动,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目标,即“最大限度地满足任何读者或用户对出版物最广泛的需求。”

本文理解的图书馆资源共享,是在消除或减小数字鸿沟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数字传输技术,实现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农村或全世界各国情报之间,以互查、互阅、互借以及编制联合目录、采购协调、咨询服务、联机检索等方式对文献资料、书目数据库、图书馆服务等相互或共同使用,以最少的服务达到最大的服务效果。

2、我国存在的数字鸿沟制约了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我国作为信息革命中的数字贫困国之一,数字鸿沟现象比较突出。对于处在信息前沿的图书馆来说,存在着相比发达国家图书馆落后、中西部地区图书馆相比东部图书馆落后、农村(乡镇)图书馆相比城市图书馆落后这一局面,严重地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文献资源共享的发展步伐。

2.1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制约了图书馆资源的共享。据Netsizer的统计,我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1.15%,但仅拥有世界上因特网主机数的0.13%及因特网用户数的6.11%,其发展水平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成为世界网络革命的数字贫困国家。对于我国图书馆来说,无论从馆藏数量、软硬件环境、网络化进程、数据库建设等与发达国家的信息机构和图书馆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大多是图书馆内的一个计算机局域网,在规划实施

过程中很少考虑和其它计算机通信网连接的问题,由于缺乏全面的统筹规划,再加上技术力量不足、经费投入不够、基础业务工作薄弱等因素,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大的数字鸿沟,制约了图书馆与国外信息机构和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2.2 我国东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制约了国内图书馆资源的共享。

我国是一个因特网普及极不平衡的国家,东部是全国普及平均水平的1.97倍,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是0.45倍和0.32倍,这充分反应了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数字鸿沟。中西部地区图书馆因为信息产业基础设施普遍较为薄弱、先进的信息处理和传接技术得不到普及,网络化建设和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另外,从另一个方面讲,中西部地区图书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

一、知识面窄、学历偏低,缺少信息开发利用的高级人才和骨干力量,也严重地阻碍了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在中西部地区图书馆的利用,势必影响东部和中西部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2.3 我国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严重制约了我国图书馆的资源共享。据统计,在我国,网络的普及城市为农村的近740倍,网络用户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广大农民完全处于数字鸿沟的另一端,成为网络革命中的数字贫困人口,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各一,全国520个贫困县年平均不足300元,相比城市图书馆来说,受经费的影响更为严重。而这些图书馆很大一部分都保留了本地区或某一方面珍贵的地方文献资源,这些资源受馆舍设施简陋、办馆经费得不到保障、藏书建设不规范、自动化水平几乎为零等条件的制约,尚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无法提供给广大读者使用和参考,同样,广大的乡镇图书室因为信息基础设施落后,资源共享网络尚未成型,无法利用城市图书馆的资源,资源共享对于这些地区图书馆只是一句空话。

3、消除数字鸿沟,构建图书馆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3.1构建国际区域性横向协作模式,努力实现与国外信息机构与图书馆资源的共建共享。

国际区域性横向协作模式是指跨洲、少数几个洲或一个洲内多个国家的信息机构或图书

馆联合参加的资源共建共享模式。OCLC网络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网络系统,是应用高

新技术实现图书馆的馆际合作达到资源共享的全球性网络,它拥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书目资

源中心、世界最大的馆际互借系统、文献信息资源组织,向全世界64个国家和地区的2.7 万多个图书馆提供第一检索服务、第一检索电子期刊馆藏联机、SiteSearch软件与联机合作

编目和资源共享服务等,只要有个与OCLC联网的界面,使用者从任何地方都可以储存信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要努力促成早日加入这一网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3.2 构建专业系统纵向协作模式,实现同一系统、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这种以同一系统、同一行业中各图书情报机构之间因为其馆藏结构和服务类型具有相似或类同的特点、专业对口或基本相通,其服务性质、目标、读者对象和需求相类似,相互提供的情报信息实用性较强,馆藏资源可以互补,而形成一定的优势。但是采用这种模式需要建立起有效的网络检索系统以及要具备交通方便的条件,并要有龙头图书馆在里面起强有力的协调作用。“全国医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系统”便是这一模式

3.3 构建地区横向协作模式,实现城市或区域内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资源共享。所谓横向联系,指同一地区跨系统各馆之间协调合作的共享网络。它由一个或两个图书馆牵头,并签订共建共享详细协议,在平等、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同一城市或区域内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之间从文献资源协作配置、传统文献载体和网上信息合理布局、馆际互借、网上资源共享等方面密切合作,共同服务于本地区的广大用户。它打破隶属行业分割的局限,实现了各类型图书馆在自愿原则基础上的联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订购、重复收藏,符合效益和效果相结合原则。国内较有影响的“上海地区文献资源网”便是采用这一模式。

3.4 构建纵横结合型模式协作模式,实现全国范围内图书馆资源共享。

这是在前两种协作网的基础上把相对独立的协作网络组织进一步联合起来,实现更大范围甚至全国范围的全面性协作,是在新形势下图书情报机构实现面向社会、参与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图书情报机构文献资源共享的较为完美的模式。它以国家级信息资源网络为主导、地区中心馆为网络主干,辅以各馆密切配合的协作网络形式,逐步实现系统内、地区内跨系统及地区间资源共享,初步实现全国性资源共享,再在这一基础上实现同国外信息资源的共享。这种模式必须建立国家级文献资源协调网络,指导协调各级各系统的图书馆网络建设,并且需要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的统筹规划及强有力的指导程序,配备一定的现代化设备,并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将彼此独立分散的各类型图书馆集合起来,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4、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对策和措施

4.1在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构建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基础的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努力缩小与发

达国家间的数字鸿沟。

只有站在技术的高度,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良好机遇,努力加强国内外图书馆之间的馆际协作、协调与资源共享,依托我国已经构建好的中国计算机公用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科研网(ERNet)、中国科学技术网(STNet)、中国金桥网(ChinaGBN)将不同国家、地区图书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跨地区、国家的网络,快速准确地为用户提供全球范围的文本、图像及声像资源。在积极发展本国中文资源体系的同时,在比较的基础上善于有选择地开拓国外信息资源,弥补我国信息和服务的不足。

4.2 在中西部广大地区和各乡镇农村图书馆(室)迅速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与东部图

书馆和城市图书馆的合作。

2002年10月,“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正式启动,其目标概况起来是为西部地区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撑、在西部地区逐步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的信息化水平、10年内,使“数字鸿沟”扩大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西部各图书情报机构应树立起资源共建共享的全局观念,建立文献情报协调中心,通过联机编目、馆际互借、网上检索等,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完善信息服务基础的文献信息保障体系建设,合理配置西部文献信息资源,避免文献资源建设中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而导致的重复建设。

大力推进农业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网络在农村地区的社区普及接入,同时设立普遍服务基金。建立以地市级公共馆为中心(各县级馆为分中心),各乡镇馆为节点,各村服务点为网点,各类型用户为网员的农村信息服务网,上连省级公共馆,进入“中国图书馆信息网络”(金图工程),以便与国家信息主干网联网,最后实现与因特网的联网。

4.3变数字鸿沟为数字机遇,加快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进程,加快对信息网络核心技术的研

发力度。

数字资源的建设,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文化安全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业,是跨部门、跨地区的庞大战略工程,单凭某一单位、某一部门、某一行业,都是不够的,必须由国家统筹安排,全国各部门通力合作。数字图书馆则是填平数字鸿沟,弘扬中华文化的最有力武器。数字图书馆突破了读者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破除了阻碍资源共享实现的壁垒,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经济而快速地找到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和知识,为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提供了保障。我国目前已经在积极筹划建设国家数据中心,同时也在积极同周边国家进行沟通,共同开发建设区域性的数字资源中心。理性地消除数字鸿沟,同时要加强对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的开发,尤其是设计到图书馆网络化进程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开发。

4.4 积极开展数字资源开发的国际协作。

篇8:呵,数字鸿沟!

一、广西“数字鸿沟”状况分析

“九五”以来, 广西的信息业发展很快, 建成了覆盖全区的多层次、高速宽带的信息传输网, 形成以光纤传输、微波传输、卫星传输相互配套的宽带高速信息传输主干网。互联网产业也稳步发展, 用户群体初具规模;通讯业、信息服务业发展迅速, 信息业务量日益增长, 对广西国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突出。

(一) 广西与国内发达地区“数字鸿沟”的差异

尽管广西信息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等发展初见成效, 但是, 与国内发达地区相比, 差距依然明显。根据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到2008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2.98亿, 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2.7亿;CN下注册的域名数达到2.216.400万, 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个亿多。与此同时, 广西CN域名数量 (不含EDU) 为127.579个, 占全国域名总数的0.9%, 上网用户数734万, 不到全国上网人数的1%。从信息资源的发展状况看, 广西上网人数、CN下注册的域名数虽有增长, 但与我国整体数字相比, 各方面所占的比例不大。从这些数字看, 广西的互联网水平发展指标还相对较低, 而互联网产业作为互联网水平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互联网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潜力。

(二) 广西区内“数字鸿沟”差异

作为中国西部中的一员, 广西在这场信息革命中已处于信息鸿沟的边缘, 不仅面临着与国内发达地区的巨大差距, 而且还面临着区内巨大的内部差距。在广西区内,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突出反映为不同文化水平之间、行业之间、城乡之间等的信息差距。

目前, 广西居民中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者仍占较大比例, 这正是造成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第23次CNNIC调查结果, 广西上网用户中, 受教育程度为高中 (中专) 的用户最多, 达到33.9%;其次是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用户, 所占比例为29.3%;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用户占19.4%;高中 (中专) 以下受教育程度的用户占15.1%;受教育程度为硕士及博士的用户占2.3%。近几年来, 在国家提倡教育的大环境下, 广西不断发展教育,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使得一部分人有机会和条件学习接触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 但这部分人比例还很低, 文化程度的差异导致了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不同应用程度, 而文盲或文化程度低的人群则被排斥在信息经济的浪潮之外。

同时, 互联网普及的因素与职业及信息技术能力差异相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和承担科研的专业人员、企事业管理人员等的日常工作离不开信息获取, 互联网是他们工作所必须借助的工具。因而, 在广西上网用户中 (不包括军人、学生和无业人员) ,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者、企业公司管理者、职员、专业技术人员等文职人员占有较大比重, 而农民工、产业服务业工人在网民中所占比重还比较低。信息产品在农业等行业的普及程度远远低于其他行业。

此外, CNNIC第23次调查结果显示, 信息基础设施和经济收入是能否使用互联网的一个重要因素。上网需要计算机、电话等通讯设备和通讯费用。从信息基础设施的比较来看, 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 广西的电信业发展速度较快, 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 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十分悬殊, 且呈现逐步扩大趋势。从电话拥有的比例看, 2005年广西城市电话用户547.5万户, 而农村电话用户仅为264.8万户, 城市电话比例是农村的1倍多;从收入水平的比较来看,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根据广西统计局相关统计表明, 2005年广西人均GDP达1089美元, 全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为8916.8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94.7元, 农民收入虽然同比增加了将近200元, 但是其收入仅占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的27%左右。而CNNIC调查报告表明, 广西上网用户中, 城镇居民比例占30%以上, 而农村地区居民上网的比例不到1%;上网人群中, 用户每月实际上网费用需要50~100元左右 (仅限于上网费和上网电话费, 不包括使用网络服务费) 。信息基础设施和收入差距的悬殊决定了城乡居民使用互联网比例的悬殊。因而, 在广西这样一个农业省区, 对于许多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农民来说, 使用互联网确是一种很奢侈的消费。

从广西与全国信息化整体发展的比较来看, 广西属于“数字贫困”地区;从区内部分群体之间的比较来看, 低学历、农业行业、没有收入人群基本上成为了“信息贫困者”;从城乡居民收入的比较来看, 低收入的农村居民完全处于“数字边缘化”。以上种种数据分析表明, 广西的“数字鸿沟”问题凸显。

二、“数字鸿沟”对和谐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数字鸿沟”不仅是“社会状态”, 而且是“社会后果”和“社会问题”。“数字鸿沟”实质是传统信息社会信息占有不均衡现象在社会转型时期不断深化的产物。它牵涉到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信息资源多寡和资金、文化、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社会问题。

(一) “数字鸿沟”影响了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

广义的信息资源包括设施、设备、资金、技术、人员等各种资源。由于“数字鸿沟”破坏了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信息资源集中在富裕、有权力、有教养等社会主流阶层, 形成信息资源需求垄断, 而低收入、低知识层次、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 由于前者垄断了供给需求, 导致社会这些弱势群体有效需求不足, 从而构成供给的破坏。

(二) “数字鸿沟”破坏了信息公平共享

信息资源特性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共享性。信息资源的共享常常是双向的, 信息的提供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获取者。信息资源的可交互性使信息的共享在交互的过程中不断升值, 最终使所有的参与者都从共享中得到最大的收益。但是“数字鸿沟”问题, 极大阻碍了信息资源共享性功能的发挥, 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大浪费。对社会弱势群体而言, 由于信息资源配置、信息服务提供极大不对称, 他们无法公平共享应可获取的信息资源。这意味着他们将丧失参与教育、培训、就业、娱乐、购物和交流等可以在线得到的机会, 从而造成更严重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问题, 从根本上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 “数字鸿沟”影响社会稳定

信息资源配置、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服务提供能够均衡地使各个行业、各个阶层人员享受到, 使每个公民都能从中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 是营建和谐信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之一。但是, “数字鸿沟”问题, 将把社会中的人群划分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穷者, 实际上也就是将社会群体区分为经济富有者和经济贫穷者, 而且这种贫富差距将越来越大。“贫者愈贫, 富者更富”、“多的更多, 少的更少”的马太效应, 不仅导致社会两极分化、社会公平失落、不满情绪上升, 而且有违于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三、缩小广西“数字鸿沟”的对策分析

“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正在成为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广西区政府近年来一直对数字鸿沟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跨越广西“数字鸿沟”, 不仅有现实的迫切要求, 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 跨越“数字鸿沟”, 政府先行

广西毕竟是较为落后的地区, 现阶段全面开展和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必须发挥政府龙头作用。首先, 从政府上网工程着手, 加速政府电子政务, 提高政府利用信息管理社会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 为缩小“数字鸿沟”创造有利的条件。政府的宏观管理职能决定了政府是许多公共信息和部分商业信息的采集者、拥有者和使用者, 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生产部门, 同时也是一个最重要的信息需求部门。目前, 首先应以增加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的服务内容为龙头, 将实施宏观管理、经济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 通过互联网迅速传向社会, 引导经济社会活动, 实现对公共部门提供的政务信息、文献检索、公共数据库、主要经济信息等信息服务的免费或低费服务。然后, 逐次有序地推进后台支撑体系建设, 使电子政务成为城市政府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广西目前的政府上网工程仅仅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 其职能仅限于信息发布, 距离真正的基于服务职能的“电子政府”还差得很远, 有待努力。

其次, 培育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提倡竞争政策、普遍服务政策。随着信息化进程, 政府信息政策与政策倾斜度, 将对广西“数字鸿沟”的缩小状况起到重要甚至关键性影响。竞争政策, 就是在基础设施领域, 提供允许更多企业进来参与竞争, 降低购买和使用成本。通过降低消费成本, 向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技术知识, 创建更多的公共接入点。普遍服务政策, 就是为了促进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设计一套合理的集资办法, 在透明、公正条件下, 提供恰当的方式让政府、企业为此承担一定的义务。目前, 政府可以通过普遍服务政策, 把重点放在城市社区、农村, 逐步提高网络在社区及农村地区的普及率, 为群众创造上网和培训环境, 支持农村村民和市区低收入群体上网、用网, 掌握分享信息化成果的能力和手段。

(二)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信息产业具有物质消耗低, 经济增长量大的特点, 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些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正在向信息社会的目标迈进, 其产业结构中, 信息产业已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如广东省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该省第一支柱产业, 2004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7000多亿, 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出口超过5000多亿。而广西目前还处于工业社会初级阶段, 主导产业为钢铁、冶金、机械、汽车、纺织、制糖、化工、建材、造纸、制药等传统工业产业。

借鉴外省经验, 分地区、分阶段逐步实施信息化推进战略, 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是一条符合广西现状的跨越式发展之路。需要注意的是,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举措, 除了要大力发展信息化以外, 更有信息化与工业化共同发展的意蕴。简单地讲, 单纯发展信息化或工业化都不符合当前广西的实际, 只有同时发展信息化和工业化, 并且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衔接, 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 才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应根据广西发展信息产业的方向和重点, 利用西部后发优势, 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信息技术, 并依托广西高校、企业等机构自主开发信息技术, 形成集团整体推进, 实施以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嫁接”为主要内容的“倍增计划”。如在对传统工业改造具体实践中, 首先按计划在制造业企业基本普及CAD (计算机辅助设计) 、CAM (计算机辅助制造) 、CAPP (计算机辅助工艺管理) 和MIS (管理信息系统) , 重点企业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管理系统, 力争大型企业通过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基本实现生产和管理现代化。与此同时, 建立新型信息产品基地。在桂林、南宁、北海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基地形成通信、计算机及配件和新型电子元器件等生产基地, 培育发展年产值过1亿元的软件企业1~2家, 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3~4家,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信息产业逐步成为广西经济的支柱产业。

广西是一个农业省区, 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比例的80%以上, 由于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均衡等原因, 农民处于“数字鸿沟”的底层。要解决这一问题, 一是要实现农村的数字化问题;二是要增加农民收入。而我们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尚没有完善, 互联网及有限电视等尚没有大规模进入农村地区, 农民人均收入低, 农民尚被孤立在信息社会之外。因此, 要完善农村信息化工程, 加强对农村的电信基础设施投资, 加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同时, 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 扩大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和农产品流通中的推广应用, 增加农民收入。广西目前正在实施的“信息扶贫工程”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对农民增收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近年来, 政府通过建设梧州、扶绥、田阳等农业信息化示范区, 推动了广西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以信息化极大地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使农民更好地享受信息化带来的成果, 为缩小城乡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打下了一定基础。

(三) 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和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和教育

知识和教育发展水平是影响因特网普及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广西地处西部地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 有很大一部分人的文化 (下转第102页) (上接第105页) 水平、信息素质不高, 计算机和互联网知识基础较为薄弱。有关数字表明, 广西与发达地区、区内不同群体的网络普及率差距主要体现在低收入区域、低学历的人群。只有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技术、掌握新技术, 并把这些新技术能够加以应用, 才能使“信息穷人”越来越少, 从而逐渐填补数字鸿沟。

政府必须把教育放在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 采取一定措施, 大力推进教育, 尤其是网络教育, 加大信息技能普及教育的实施力度。针对广西边远地区状况, 充分利用卫星接入、无线接入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或组织大学生暑假科技信息传播服务队伍, 传播计算机知识、网络应用知识和信息检索与查询知识, 解决边远贫困地区基础通讯设施落后和教育难的问题。在信息人才缺乏的地区, 采取有组织地建立地区性技术服务中心, 以乡镇中学或文化站为基地, 对在校学生与老师进行大规模培训, 并以这些学校和站点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农民, 对其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 对学校、图书馆和公共社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予以补助, 在图书馆、社区等建立弱势群体读者信息库, 开展弱势群体用户的教育培训, 对失业者、低收入者减免信息使用费用, 为残疾人设立无障碍通道, 设计专门的网络访问方式和程序等等, 实现人人平等享有信息方面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国信息协会常务副会长高新民认为:“政府要注意扶持弱势人群, 加强他们的教育, 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 广西目前尚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 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 使广西肩负双重发展重任。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知识和人才的匮乏, 在消除和缩小“数字鸿沟”问题上, 广西必须结合实际, 大胆探索, 在改革和创新中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构建和谐广西。

摘要:“数字鸿沟”造成的差别已成了我国继城乡差别、工农差别、脑体差别“三大差别”之后的“第四大差别”, 它已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重大障碍。文章分析广西“数字鸿沟”状况及“数字鸿沟”所产生的危害, 并结合广西实际提出解决的一些举措。

关键词:数字鸿沟,信息化,和谐社会,广西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摘要[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2004年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广西统计信息, www.gxtj.gov.cn.

[3]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www.cnnic.net.cn.

[4]中国统计年鉴200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论陆游的诗歌下一篇:皎皎明月浓浓中秋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