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馈赠优美散文

2024-04-28

大自然的馈赠优美散文(共16篇)

篇1:大自然的馈赠优美散文

久违的大雪,纷纷扬扬、持续不断地在天空中飘荡飞舞。时而像白色花瓣轻盈地飘飘洒洒,时而宛若银色蝴蝶在广袤的空间翩跹起舞,时而又像晶莹剔透的珍珠亲吻着大地和人的脸颊。人们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以抵御寒冷,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松软的积雪中,不时地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满街的行人都不断重复着这种动作,这声响此起彼伏,像一首首雪天奏鸣曲,煞是好听。双脚由浅入深陷进积雪又迅速拔出时的那种微妙感觉,十分有趣。每个人的身后都留下了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每个脚印似乎都写满了“痛快好玩”!在结冰的路上行走,更是要小心翼翼地低头猫腰,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这种前倾的行走姿态,是为了跌倒时可及时双手撑地,避免因身体失去平衡而导致后脑着地引起骨折和头部损伤。

清晨起来,我想打开窗户看看外面的冰雪世界,发现窗户被冻住打不开,只能从缀满水珠的窗户玻璃往外看。许多人家的屋檐,悬挂着长长短短粗细不匀银光闪烁的冰凌,远近楼房花草树木都被冰雪笼罩。平日寻常的树木,被漫天飞舞的雪花装点得风姿绰约,那些树枝不时轻轻扭动腰肢,将雪花抖落在行人的脸上和脖颈中。被雪花轻柔抚弄的路人,没有丝毫突兀和愠怒的表情,只露出浅浅淡淡惬意的微笑。正当我极目远眺神思遐想时,一阵鸟雀啁啾,打断了我的思绪。我奇怪,这冰天雪地,鸟雀也善解人意与人同赏雪景?循着鸟声,发现窗外的花架几盆耐寒的植物上面,站立了几只小鸟,它们欢快地拍打着翅膀叽叽喳喳地歌唱着,不停地用小脚爪在积雪上作画,那画图俨然如抽象派画家的手笔,小鸟欢快活泼灵巧的姿态,可爱极了。

这场十几年不遇的大雪,带给人们记忆中曾有过的体验与快乐。长时间伫立观赏,眼前美丽的雪景,渐渐变得虚幻飘渺朦胧,仿佛寓言中的童话世界,令人恍如隔世,我情不自禁脱口而出:“下雪真好啊!”尘封的记忆,被这个持续寒冷大雪的冬天激活、放大了。

不过,媒体报道,近半月的低温严寒大雪,在全国也造成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连续十几天的大雪,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也考验着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我们应反思,在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抗击自然灾害、保护自身生存能力方面,还存在哪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弥补完善。

大自然创造了春夏秋冬四季,赋予了四季不同的品性和职能,只有四季忠实履行各自的职责,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人类社会才能生生不息地代代传承。暖冬效应,已由隐患渐变成显患,今年的大雪,是大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关爱和馈赠,我们每个人都应心存感激,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顺应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是我们应该从这场大雪中悟出的真谛吧。

篇2:大自然的馈赠优美散文

羊群跟着我,抑或我跟着羊群,又或者我

我已然变成了一只小羊,闻着草香寻找那一片最绿最肥的世外桃源。

有时候会去南面的山沟里,那一带的每道山坡我都到过。我会拿一本书,语文课外读本是我最早的摄取灵气的读物,后来是三国,后来是红楼,再后来我就长大了,我不再是一只小羊了。我渐渐的忘了草的味道,忘了羊群爱吃什么。

有时候会在北面的水渠,水渠是我最早的河的概念。我和我的羊群,一路沿河逆流而上。这一条水渠承载了多少孩子对自由的渴望。我说过,我只有躺在河水里,听潺潺的水声的时候,才能感觉到自由,那是一种与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心外无一物。

河里的水滋润了两旁的水草,我和我的羊群顺水流浪。河水的源头有一个人和一群羊在等着我,那个人是真正的我,是我灵魂的归宿。

后来的后来,那条河还在,我的羊没了。

我想停下来控制一下情绪,我怕我的眼泪不听话。可灵魂的脚步停不下,有人说人死得时候,灵魂会重新走一遍生前到过的地方,沿着记忆里的脚印。我总觉得,不止在死后会这样,在梦里也可以,因为梦是生与死的夹缝

1.优美散文:人生的馈赠

2.感恩自然的散文

3.中学生优美散文:人生的馈赠

4.感受大自然的散文

5.描写大自然的散文

6.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散文

7.经典散文:来自大自然的启示

8.伤感散文想哭的散文

9.雪散文

篇3:自然界中的优美及欣赏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湖畔之美。而辛弃疾的《西江月》中描绘的“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把田野秋夜的丰收之美, 又再现在我们的面前。

两首诗表现的是山明水秀、风和日丽、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的自然景色, 显现出自然物形式的和谐统一, 给人以流连忘返之感, 这些境界都是优美的。

自然界的优美偏重于形式, 它只有通过自然景物的固有属性, 即物质特性, 才能揭示出来。贺知章的《咏柳》就是通过描写柳树的感性属性, 展现柳树的美姿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在这里, 通过诗句描绘出感知到的柳树的物质属性:远看, 柳树像碧玉妆成, 形体是那么光滑圆润;近看, 柳叶似细细裁出, 形体是多么小巧精致。翠绿千条像绿色丝绦, 色彩鲜艳, 线条柔和, 枝枝娇羞的下垂, 在春风中轻盈拂动。这些属性彼此间的和谐组合才构成了垂柳的优美。

自然物的形式能给人以优美的感受, 也与自然的“人化”分不开, 是人类合目的性的社会实践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首先, “碧玉”、“丝绦”是人类创造的, “裁”是劳动过程。柳树的色彩姿态犹如人的智慧结晶, 欣赏柳树实际上是在欣赏人的智慧。其次, 之所以如此, 还因为人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中发现, 这种色彩、形体正是它生机勃勃的表现, 人们从中可以激发出青春的活力。再其次, 这种自然条件正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环境, 一旦置身其中, 自然心旷神怡。主体与客体就和谐统一而有优美感的产生。下面再看看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 白、红、青、绿等多种颜色嵌入柔和的线条之中, 有色彩, 有线条, 看上去完全符合图案设计中所要求的整齐、对比、对称、和谐、多样统一等美的组合原则。在此背景上, 又有白鹭飞翔, 鳜鱼游泳, 使幽静的环境透出生气。如此优美的境界, 完全适应了张志和隐居时要求恬淡平和的心境, 此情此景, 张志和当然不愿归去了。这里, 自然界的优美, 明显地体现出实践主体与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所以, 在欣赏自然界的优美的时候, 不可忽视自然景物的物质属性, 但只有把自然景物的物质属性, 形式特征同人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才更宜于唤起和加强内心的审美愉悦。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欣赏自然界的优美呢?

首先, 要充分发挥想象。我们要从自然景物的形式特征与人类社会生活多种多样的相关、暗示关系出发, 发挥联想和想象能力, 多角度地、新颖地发现自然界的优美。晴朗的夜空中, 那布满的繁星是优美的, 郭沫若是这样欣赏天空的繁星的:“天上的明星现了”, 在诗人眼里,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它指点我们看“那浅浅的天河”, 叫我们看牛郎织女“骑着牛儿来往”, “在天街闲游”;一颗流星在天上划过, 在诗人眼里, 是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力, 把自己头脑中过去对事物记忆的表象, 加以改造, 重新联系组合, 把自然景物的形式特征, 与另一形象的形式特征联系起来, 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注入其中。于是, 在诗人眼中, 布满繁星的天空, 就显得分外神奇优美。

其次, 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欣赏自然景物, 要做到物我统一, 情景交融, 此时, 自然景物反映出欣赏者的思想文化素养。虽然, 没有文化修养的人也能感受到优美, 但是, 毕竟思想感情文化素养不同, 对自然界优美景物的审美感受也不同。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养, 才能更深刻地发现和认识自然界的优美。

篇4:自然的馈赠

这可能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的仿生学设计了。

仿生学的设计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当然在汽车设计开发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同样巨大,

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绝不是空谈,

它早已融入了汽车工业领域的各个层面。

自然的灵感

地球上最神奇的生物莫过于生命,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都在数百万年的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了近乎于完美的适应性。于是,善于观察和学习的人们发现,很多生物的身上都具备一些极具利用价值的特点,可能来自于它们的外形、结构,也可能源于结构或者行为。

在汽车设计领域,仿生学设计的例子不胜枚举。总体来看,主要包括两个层面——造型上的仿生和功能性仿生。造型仿生是浅层次的仿生,效果显而易见,然而这种直观的仿生学设计却会给人带来潜意识上的熟悉感。造型似曾相识,由此产生的视觉影响也就更加突出。一款汽车能否取得市场成就,外形是否吸引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于是仿生学设计便成为了一个可行性很强的设计思路。

工业的应用

假如你是一个汽车外形设计师,想要突出表现汽车的凶悍,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现出这种视觉冲击力呢?宝马5系的设计师给出了答案——鹰眼。不错,鹰的眼神总是给人以专注、犀利和炯炯有神的感觉,如果为汽车打造一对具有“鹰眼”风格的大灯,无疑会为整个车身增添更多的力量感。于是,宝马5系的“鹰眼车灯”成为了经典,至今仍被众多车迷津津乐道。

源自于梅赛德斯-奔驰300SL的“鸥翼”车门就是汽车设计领域另一个耀眼的成就。其实,“鸥翼”车门也并非无懈可击,它在美学设计领域载誉而归,但其在安全行方面却有缺陷——如果遭遇翻车事故,车门就有可能无法开启。不过这视乎并不影响人们对“鸥翼”车门的追捧,时至今日,仍有一些顶级跑车沿用这一经典设计。

汽车仿生学

如果有人感觉细节上的仿生不够彻底或者不够过瘾,那么整车外形完全采用仿生设计的汽车肯定会令你爱不释手。最具代表性的,当然要数大名鼎鼎的大众甲壳虫了,它可以说是将仿生设计进行到了极致,不仅外形线条极为传神,就连命名也直截了当地使用了“甲壳虫”的名字,从诞生之初到现在,“甲壳虫”历经几十年的更新发展,但那圆润可爱的造型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如今的“甲壳虫”已经从最初的普通家用轿车升级为时尚的代名词,很多青春靓丽的年轻人都将它作为梦想中的座驾。“甲壳虫”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独特的仿生造型绝对是第一要素,从这一点上来看,它也应该算得上是世界上最讨人喜欢的“虫子”了。

除了大众的“甲壳虫”,道奇“蝰蛇”也采用了相同的设计思路,无论名称、外形,还是动态性能都与蝰蛇一样凶悍。这样的设计为“蝰蛇”带来了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如果你之前从未见过它的真面目,相信只需轻瞥一眼就能令你久久难忘。

篇5:自然美的境界优美散文

蝉叫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给心灵一种清明;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给心灵一种淡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给心灵一种静谧。这就是自然,美的境界。

大自然有着五彩缤纷的颜色,花同样修饰着大自然边幅的一角。玫瑰的香让人销魂断肠,康乃馨的香可抚慰心伤,腊梅香让人意志坚强,菊花香可以使人神清气爽,莲花香让人陶醉迷茫,郁金花的香让人精神抖擞。花香迷人,让人乐在其中。绚丽色彩是巴黎的名片,浪漫的薰衣草花田是普罗旺斯的名片,舞动的桑巴是巴西的名片,蕴含阳光的七彩色则是大自然的名片。

法国是爱与自然相结合的最好代表,我喜欢法国不仅是那里让人垂涎三尺的大餐,而是绚丽的色彩,缤纷的阳光,让我们不止一次折服,崇拜!巴黎的`凯旋门重温着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历史,普罗旺斯的花季与七彩缤纷的阳光交相辉映,在浪漫的熏衣草花田旁许下你我的心愿,没有因为毒辣的阳光,让人对美景产生几分疲倦。相反,因为刺眼阳光,让其神秘了不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的作者雨果让巴黎色彩更加浓重,法国人显得愈加浪漫,在这个充满爱与自然的国家,不懂得去爱,是无法欣赏美的,我爱那里的彩色,那里的自然,在那里能让人产生几分醉意。

篇6:有关家乡的优美散文:复得返自然

文|康娜

门口这一簇菊花,斜斜地偎着木栅栏,红的、紫的、黄的,开得灿烂,有蜜蜂嘤嘤嗡嗡飞舞其间,它定不孤单。菊残犹有傲霜枝,也从不担心那天有霜杀来,自顾自盛开着,在雨里喝水,在风里摇曳。

靠墙的木架子上生着一个个翠碧如玉的小葫芦,有些吊在空里,有些搭在树枝上,有些躲在宽展的叶子后面,拧着身子探望。木架子因长久风吹日晒雨淋,业已腐朽,但这丝毫不影响小葫芦娃们的茁壮生长,下一场雨,就壮实一分。

我喜欢在它们中间坐下来,安静地看天、听风。

我迷恋家乡的土疙瘩和葱茏的杂草,虽然那是一片荒野地,但有了虫儿们的音乐会就热闹多了。每当夜幕降临,人们安睡,狗也不叫了,这块地的虫子们就活跃起来,蟋蟀、蚂蚱、蝈蝈们跳上草尖,或是躲在最隐秘的地方,唱起最响亮的歌谣。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其实,只要听到这声音,内心的忧愁早就逃遁得无影无踪了。

但对那些严阵以待白皮松一直保持一份警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村里刮来一阵风,家家户户地里都栽上了这个,先抛开对土壤有无危害不论,那种麦浪滚滚、四季换装的景象却是少见了,心头总有些空。

母亲把豆蔓拔下来,放在院子里铺好的蔑席上,然后坐在小矮凳上摘豆子。有些豆荚已经干透,碰一下就哗啦啦地到处乱蹦,调皮得很,根本不像棉花那般乖巧。干得稍微卷曲的棉壳都吐出了雪白而又柔软的棉絮,母亲左手提着蛇皮袋子,右手手指捏着棉絮,灵巧地从棉壳里把棉花完整摘出来,放到席子上晾着,而一些棉桃,棉絮半吐不吐甚至一点也未裂开嘴的,母亲就将整个棉桃摘下来,放在日头下晒着,待吐絮后再分拣。

辣椒也摘了一笸箩,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有的细细长长乖乖巧巧,有的椒蒂挨着椒尖儿打着卷儿。整个夏秋的季节里,它是长得最结实繁盛的。各地的辣椒口味儿,贵州是纯辣、重庆是麻辣、湖南是香辣,都知道陕西人最爱是油泼辣子,辣椒面上放些盐巴、五香粉,热油刺啦一泼,香味窜出几丈远,调面夹馍都行。但实际上,陕西辣椒吃法多变,这辣椒刚摘下来,母亲把鲜辣椒用清水掏净、剁碎,用盐腌好,醋、香油等调料一放,拌和拌和,用篦子腾了几个热馍端上来,我们掰开馍一夹,保证看的人口水能流一河滩。

收芝麻要特别小心,地里铺个塑料布或大床单,用镰把杆小心翼翼割下来,放在布上抖一抖,让芝麻粒儿落到布上,再把芝麻秆一捆捆用车推回家,用细绳绑了吊在屋檐下晾起来,地上铺上一张篾席接着,或是直接放在席上晒,几个日头后,有些芝麻会自动爆开,有些要用棍子轻轻敲打,然后用筛子、簸箕把芝麻粒中的杂质和枯叶筛去、簸掉,就等着炒了、佐盐或榨油吃了。

坡沟的那小块地种着花生,现在已经成熟了。母亲拽着花生秆,从地里把花生哗啦啦地拔出来,麻窝子花生一嘟噜一嘟噜的,沾着些土坷垃,乖巧得可爱。剥开壳生吃一个,又嫩又香,母亲把花生放在蛇皮袋子上,摊开了晾晒。我剥了小半碗,母亲烧了开水,加点盐巴和五香粉,一起吃煮花生。

平时母亲一人在家,这些农作物都没有大面积种植,但样样都种一些,自给自足。花椒树也只栽了六颗,够自己家人吃就行,现在母亲已经把花椒从采了下来,一爪一爪的,还带着绿叶儿,红壳黑籽儿,用筛子盛着。

枣子有大有小,有的绿中透黄,有些已经红透,有的一半深绿、一半铁锈红,酸甜的,水泽饱满,味道很正,隔壁家枣树的枝叶伸过来,我家的伸过去,也都互相摘了吃,邻里邻居的,没人计较。柿子树负累很重的样子,垂着沉甸甸的枝条,绛黄色的柿子一个挨着一个,等待人去采摘。

临走时,母亲摘了两个老南瓜、两个小南瓜。老南瓜皮又粗又硬,白里透青,小南瓜墨绿色,柔嫩,指甲轻轻掐一下,就渗出黏黏的汁液,母亲说服我带回去,我嫌沉,她说,老南瓜可以包饺子,小南瓜炒菜,一个面一个脆,都好吃,无公害,你在城里买不到。

院子里,刚出生两个月的小狗蹦着逮蛐蛐儿吃,看见蝴蝶落在菊花上,连忙扑过去,奋爪而捕,憨态可掬。

秋天的乡野,飞虫在低处飞,鸟雀在高处飞,天空格外的蓝。

——选自康娜散文集《择一城终老,许一世安好》

篇7:优美散文走进自然,拥抱春天

聆听春之息

漫步在林荫小道,翠绿的松柏为我们引路。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我感到周围清新的空气中还夹杂着泥土的芳香。

一座小桥凌驾于河面之上,映着水中粼粼的波光。过了桥,便看见一座座亭台楼阁伴着绿草浓荫。古藤缠绕着小廊,浓密的绿叶遮挡了刺眼的阳光,圆润的石凳上,准又是一片谈笑风生。一条条小路带着一分神秘,绵延伸向远方。一簇簇红缨般的鲜花点缀着碧绿的草坪。好一幅迷人的春天的图画!

徜徉在湖边的石头路上,迎面而来的是早春微凉的风,我们漫步着,摆脱了繁重的学习负担,贪婪地汲取清新的空气。能与清风做伴,湖水为友,吮吸自然的气息,真让人心旷神怡。

脱下了冬日的沉重,让我们返璞归真,带着最轻松的心情,嬉戏于山水间。我们目睹着小河的碧波,天空的蔚蓝,草木的浓荫。啊!这人间的四月天,到处是春的气息。

舞动心之扉

也许,舞蹈是对美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舞蹈,能舞进自然,舞进心扉。

舞台上的女孩,摆动着身体,舞成了一条柔美的弧线。回眸一笑,生出千娇百媚。飘逸的舞裙,好像也在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地舞蹈。她们用手、用脚,完美地表现了印度舞的热情似火。闪亮的舞姿仿佛真的让我们看到了印度新娘。

印度舞过后,我们又感受了古典舞如水般柔和的美。舞者立于舞台中央,真如雪中的傲梅含苞待放,含蓄又典雅。小提琴与古典舞的完美结合让它更出彩。舞者摆动她那轻灵的手臂,用肢体语言诠释了她对雪中梅的理解。她迈开轻盈的步子,一笑倾倒众人的目光。

而源于西部牛仔的街舞却是另一番的异域风情。动感的音乐,加上个性的舞步,他们潇洒的摆动手臂,绽放出青春的光芒。

感受同学情

你分我的半块巧克力,我给你的一块小点心,让我们共同分享这可贵的同学情谊吧!

中午时分,我们在草地上席地而坐,大家自觉地围成一个圆圈,开始简单的野餐。圆圆的可爱的大面包,清凉的矿泉水,美味的火腿,大家吃的津津有味。一包谁家妈妈准备的美味鸭肉在我们中间传了一圈,谁的大苹果被切成了好几块,做了几个同学的餐后水果。我们吃着,默默地相视一笑,简单的食物吃出了浓浓的同学情谊。

美景、活力、友情是我在这个春天里最美的收获!我将永远把它们珍藏在心间。

篇8:大自然的馈赠优美散文

美, 是人类的理想。如何把新闻作品写得更有文采, 更美, 更有情感, 更受读者的欢迎, 进而能感动读者, 走进读者的心里?新闻界老前辈穆青用其一生的实践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穆青的新闻作品, 尤其是其通讯的散文化写作特色, 给人留下强烈而又精彩的印象。

在上个世界的六十年代, 新闻界著名的老前辈穆青就曾经创造性地提出了“用散文的笔法写新闻”的观点, 这一观点打破了新闻报道在形式上的束缚。穆青说:“我觉得, 从广义上说, 新闻即是散文的一种。因为散文无非是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 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散文中的叙事文不也是如此吗?既然叙事文可以这样写, 也可以那样写, 为什么新闻就只能按照死板的公式去套呢?我看只要事实能交待清楚明白, 在写作上可以突破老一套的公式, 不一定非得第一段写导语、第二段写背景、第三段写……可以百花齐放, 大胆创造。”

以穆青之道, 我们赏析其新闻作品, 笔者认为散文化新闻的写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穆青的新闻报道语言似散文般优美, 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反映一个个不同的人、一件件不同的事这才是新闻作品的特点所在, 每一个人之间的性格不同, 所说的话自然也不相同。介于此, 新闻老前辈穆青非常细致入微地观察人物, 对于不同的人物形象使用不同特点的语言。例如在作品《两张闪光的照片》中对人物的刻画, 简单几笔, 就生动形象地把一个不惧怕生死的农民英雄刻画得栩栩如生, 吸引了广大读者的好奇心, 另外也增加了其感染力。

许多的新闻界朋友都认为, 新闻作品不等同于小说需要纪实, 只要说清意思就行了, 没必要过于追求语言的华丽、优美。穆青则不是这么想, 所以我们看他的新闻作品, 文章都充满诗意, 字里行间之间充满深情。在他的作品《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 作者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与一体, 悲愤与苍凉并存, 发人深省。

第二, 使用白描手法展现事实。《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中有一段关于周总理与农民科学家吴吉昌的对话, 其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可谓是穆青作品中的典范。在文章中穆青通过对两位老人白描手法的运用, 一方面描绘了周总理对吴吉昌的期望很大;另外一方面也说明了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身上的担子沉重而艰巨, 更深度刻画了吴吉昌坚决完成任务的决绝。穆青把两位老人家的对话这一段放在了报道的开头, 这样既起到了引子的作用, 也为下文农民科学家吴吉昌在文革被当作“敌人”时仍不屈不挠地为科学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做了铺垫。

白描的写作手法在文章中的运用, 很容易起到一个传神的作用。以少胜多, 不作过多的雕饰, 寥寥数语, 声态毕现。白描的手法在形式上与叙述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经常被人混为一体, 所以我们有时候听人说, 所谓的白描就是描写与叙述的高度结合, 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白描只是以单纯的质朴的文字, 淡淡几笔抓住对象的重要特征, 通常不设喻, 少修饰, 简明生动不加渲染地勾画出形象来。使用白描手法, 正是写散文化新闻不可缺少的一种表现形式。

第三, 注重描写对象的细节。所谓的细节描写就是指在事件中, 那些细枝末节的部分。要知道事件的构成要素之一就是细节, 细节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事件上, 无细节就无事件。对于一个事件的描写就该恰如其分地运用细节描写, 如果缺少了细节描写, 就会缺少形象, 形象就没有血肉。众所周知, 文学上的细节描写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典型性细节描写, 二是非典型性细节描写, 它们之间的运用也不相同, 要是想突出文章的主题, 描绘人物形象就应该运用典型性细节描写;要是想反映现场面貌、事件背景就应该运用非典型性描写, 采用非典型细节描写还可以增加文章情趣。

穆青一直很看重细节描写, 而且他认为细节描写最具有表现力, 要想恰当地运用细节描写, 准确而又生动地运用细节描写, 就应该在平时的采访中多留心观察, 观察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典型人物。细节描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很强的现场感, 现场感对于新闻报道来说非常重要。要知道语言文字并非是电视机, 能够直观明了地动态展现给观众, 但是借助于细节, 我们就可以把场景写得充满画面感。在穆青的文章《铁人王进喜》中有一个细节, 铁人王进喜开始的时候, 不会写“矛盾”这两个字, 就在本子上画了一个贫农, 一个地主, 用来表示矛盾的意思。这个细节道出了千言万语, 表面上平平谈谈, 其实则是暗流涌动, 让人对于王进喜的细节过目不忘。

仔细阅读穆青的作品, 发现他在很多的作品中都通过大量生动的细节表现主题。新闻叙述不能虚构, 它是对真实事件的真实刻画, 但你的文字又不能写的太过于贫乏, 要深刻感人就需要花大力气思考, 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感人细节。

第四, 采访写作饱含热情, 情感奔放。对祖国的热爱, 对党的热爱, 对人民的热爱, 对劳动者的热爱, 使穆青的笔调一直饱含着激情。用他的话说:“我一直主张记者应该拥有激情。我完成一些新闻作品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激动的过程。”

农民科学家吴吉昌深受迫害, 却顽强与之斗争, 不屈服于困难险阻, 穆青在对其进行报道的时候, 常常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愤慨。而焦裕禄的事迹, 作者是流着泪采访, 流着泪写作的。在其《历史的审判》中, 对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 作者嗤之以鼻, 无情地鞭笞与声讨。面对生机勃勃的珠江三角洲, 穆青老前辈万丈豪情跃然纸上, 唱起了“大江日夜流, 风帆起珠江”的高亢之颂歌。穆青说:“ (写通讯报道) 要积极投身于英雄人物为之献身的伟大事业, 热爱人民, 热爱生活, 有一种高度的革命责任感, 加上火一般的激情。”“要使读者动感情, 首先记者自己要动感情。”穷其一生, 老前辈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新闻名作被读者记住, 除了其爱憎分明之外, 还有其对于新闻报道形式孜孜不倦的追求与探索。

真实性是新闻活的灵魂, 时效性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新闻必须必备真实性与时效性这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在现今社会中, 记者是新闻事件的组成部分, 有记者的新闻才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 记者必须第一时间出现在事件现场, 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必须真实、准确、客观的再现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等, 不能在报到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与自己对事件的评述, 这样, 违背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舆论导向。所以, 记者在新闻报道中, 要切实明白自己的角色, 为自己的角色寻找准确的定位, 不能超越角色要求报道新闻事件。

1新闻记者的角色误区

新闻事件是社会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事情, 大到国家政策法规实施的社会效果事件, 小到家庭纠纷、邻里矛盾, 新闻记者作为这些事件的可能主角, 在新闻事件到报道中无形之间就会忽略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参杂自己的主观情感, 对事件进行评价论述, 有些记者甚至站在一方当事人的立场报道新闻事件, 忽略了自己采访者、报道者的身份, 严重的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与新闻的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冲突。

1.1角色越位

新闻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的角色越位是指新闻人员在报道新闻事件中, 自己的语言、表情、动作、态度的表现形式直接超越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传播新闻事件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新闻记者在报道新闻事件时, 忘记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与自己的角色定位, 在报道时混入自己的主观情感, 没有客观公正的报道新闻事件的原始面貌, 使民众在评论新闻事件时, 由于受记者先入为主的扭曲报道评论影响, 社会民众不能客观公正的评论新闻事件, 形成错误的舆论导向, 对新闻事件中的一方当事人造成不公平的社会待遇。

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角色定位

文丨武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闻报道在民众生活中越来越获得关注, 民众对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是社会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记者是新闻事件的观察者与直接报道者,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是民众对新闻事件形成正确认识的提前, 影响着民众对新闻事件的判断力和舆论导向, 所以, 记者必须在新闻事件中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客观、真实的报道新闻事件。

关键词:新闻记者;角色;品质

参考文献

[1]穆青等编.《穆青论新闻》, 新华出版社, 2003年版

篇9: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等。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多样性及其生存,这也为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的极限时间只有3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地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到30千米外的原始森林里。雨让各种野生菌类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不会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采摘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 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还没长出地面时,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但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存冬笋的方法很简单,他找来一些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取材,笋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在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邓井盐均匀地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深深的淤泥之中,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工作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的场面年年上演。

今天,当我们远离自然也能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本文节选自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旁白,有删改)

篇10:大自然的馈赠作文

春之馈赠

每当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总会感觉到一切都富有生机,朝气蓬勃。小草从土里钻出来时,一定很累,很困难,但它没有放弃,即使再难,也执着的去追求。春天赠予我的是遇到困难,不放弃,努力克服,终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夏之馈赠

夏天,总是难熬,暑热难耐,当所有人都惧怕出门,花儿耷拉下头时,大树却给了人们出门的信心,它们让人们在它们的树荫下行走,为人们遮阳,想必大树也是很热的吧,可是它不抱怨,只是尽力地舒展开厚实的树叶,奉献他人。夏天赠予我的是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秋之馈赠

“自古逢秋悲寂寥”这句话的确不假,落叶萧萧,秋风瑟瑟,一切都显得寂寞寥落,可是“我言秋日胜春朝”,拾起落叶,仔细观察上面的纹理,就像是一位暮年老人在梳理着自己的人生,细致而又深刻,秋天赠予我的是要善于梳理,让自己的思路清晰又细致。

冬之馈赠

冬天,最期盼的莫过是下一场大雪了,特别是下了一夜,早上醒来看到一片银装素裹,既惊喜又意外,一片纯洁,多么令人向往,没有污秽的世界,冬天赠予我的是要永远保留心底的那份纯净。

篇11:感谢大自然的馈赠

铜梁区中小学生

“阳光校园·我们是好伙伴”读书活动参评征文

文章题目: 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作者姓名: 夏 语 晴

性 别: 女

指导教师: 蒋 菊 香

所在学校、班级: 立心小学五年级五班 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草绿了,感激她的生机;花开了,感激她的娇艳;鸟鸣了,感激她的婉转......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这般的令我感激。

10岁那年,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走进丛林。我们走在丛林中,大树挺拔着高大的身躯,花儿随着微风轻轻摆动,一缕缕阳光透过密密层层的树叶,投下斑斑驳驳的影子。

我们来到在林中的木屋前坐着,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突然,从树枝上掉下来一只小鸟,它在地上挣扎着。我赶紧过去,轻轻地捧起这只的小鸟,它的绒毛细细的,一看就知道是只雏儿,大概是不小心掉下来了吧。它在我手中微微发抖,它也许是不安;也许是疼痛;也许是害怕!但是它并没有认命。它在我的手中扑腾了好几下,虽然没能成功飞起,但却让我感受到了它求生的欲望,感受到了它的坚强。这只鸟儿是大自然馈赠给我的礼物,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我们走出丛林,被对面的大山震撼了!那悬崖是那么高,那么陡,好像是被人用巨斧劈峭过似的,令人望而生畏。阳光投射在峭壁上,峭壁亮得让人睁不开眼。可就在这峭壁上居然还有一棵小松树,我简直被惊呆了!从它长出第一片叶子后,不知道受了多少磨难——没有水分,没有营养,有时还会遇到狂风......可这些都挡不住它成长的脚步,都挡不住它成为一棵树的脚步!

篇12:大自然的馈赠作文

奶奶常和我说,之前的河水清澈到父亲常去那里洗澡,虾鱼总能趁机就摸上来几条,拿到火上烤烤,没多久就能吃了。现在生活虽好了,但环境也跟着被破坏。什么清澈的河水是见不到的,唯有一片浑浊,连种在河水边上的芒果,大家都不太敢吃。那里变成了另外一个“垃圾场”,一个人们放松自己的脚,多省点脚力的“垃圾场”。

而我,虽然对于课本上的美丽景色是很向往,平时也注意保护环境,但对于人们破坏环境的行为,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显而易见,人们是不会听我这样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去讲课本里的内容,就算是老师这样说,人们也会为自己的自私找借口,把大自然占为己有,甚至不竭余力地搞破坏。

有破换者便有保护者,当然在破坏者的行为之下,保护者还是在尽着自己该有的义务与责任,甚至还默默无闻地为人类做出贡献,却被那些破坏者当做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小事罢了。

或许我们做的事情很渺小,或许我们根本连改变人们观念的可能也没有,或许我们累到最后却失败……但这些,不会成为阻碍我们保护环境的路石。只要我们尽了我们对大自然该有的义务,那么许多份的义务连在一起,作为对大自然的馈赠不会少。再者,如果所有人都被发动起来,那么现在的环境也许并不是如此。

篇13:乞丐的馈赠

接着, 乞丐到了农场主的雇工那里, 请求让他住一晚上, 并得到一些面包来填饱肚子。 善良的雇工和他的妻子友好地接待了乞丐, 和他分享他们的晚餐, 还让他睡在一个很大的温暖的炕上。

早上, 乞丐要告别了, 他打开门, 说:“好心人, 我很难为您的善良付出些什么, 也没有什么可以回报您的。 我能做的就是告诉您, 这个房子的主妇, 今天早上您要应付的第一件事情将会持续一整天的时间。 ”

乞丐走了, 雇工的妻子忘记了他的预言。 当她独自待着的时候, 她看了看周围有什么活儿要干。 她发现儿子的衬衫很破旧, 便对自己说:“柜子里还有一卷布, 虽然它是我剩下的最后一匹布了, 我还是用它来为我的儿子做一件衬衫吧———我不知道将来还能不能编织更多的布, 因为我丈夫也在穿他最后的几件破衣裳了。 ”

仔细考虑后, 雇工的妻子打开箱子, 取出那卷布, 开始为儿子裁剪衬衫———她裁了一件衬衫, 又是一件, 但布总是用不完———她又为丈夫裁了好几件衬衫, 布还是没用完。 就这样, 她一直裁下去, 直到傍晚来临。 让人惊讶的是, 她竟从没感到过疲倦。当黑夜降临时, 她的房间里堆满了布。

第二天, 雇工的妻子刚好遇见了那个富有的农场主的妻子, 便向她说起乞丐给她一家人带来的馈赠。 农场主的妻子很后悔把乞丐赶出院子, 假如当时她能留乞丐过夜, 那巨大的馈赠就会是她的。

她没有办法, 只能守候着, 巴望乞丐再次路过她家。那时, 她会请他进来, 用最友好的方式款待他。 那样的话, 乞丐或许也会祝福她。 她花了好几个小时坐在楼梯上等, 生怕会错过乞丐。

等了很久很久, 终于, 有一天晚上, 她看到乞丐走在路上了。 她怕乞丐走掉, 赶紧奔向他, 把他请到了家里, 给他吃最好的食物, 喝最好的饮料, 夜里还让他睡最柔软的床。

早上, 乞丐要离开了, 他留下了同样的话:“我很难回报你的善良, 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的, 我能做的就是告诉你, 今天早上你要干的第一件活儿将会持续到晚上。 ”

在乞丐说这些话之前, 她早已把一些金币放在了桌上。 她祈祷自己能成天忙着往匣子里扔金币。 那样, 到了晚上, 她就会很富有了。

乞丐一离开, 她赶紧收回她的钱。 就在那时, 一只苍蝇落在了她的鼻子上。 她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赶走它。 她用手掠过鼻子, 惊跑苍蝇, 但苍蝇又飞回来。 一次又一次地, 她把苍蝇赶跑了, 但它总会飞回来。

就这样, 她一整天忙着驱赶苍蝇, 无法为她的匣子增加一枚金币。 她就是这样丧失她所期待的馈赠的。

篇14:孙锴:来自大自然的6个馈赠

《少年科学画报》副主编。曾在美国德州农工大学昆虫学系和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的两栖爬行博物馆从事分类学基础研究。在此期间,他一直以“拉步甲”为ID 通过网络向国内外自然爱好者介绍中国昆虫物种及生态学知识。

他曾经组织“像法布尔一样观察昆虫”“我的漫虫记”等科普活动,让参与者走进大自然,用科学的方法在大自然中学习,用人性的关爱在大自然中感悟。

在生活中,他也是亲子自然行的积极行动者,和6岁的儿子一起在大自然中玩耍、学习、思考。

孙锴和自然科学领域中很多热情的科普志愿者非常熟稔,因为他也是其中一员。“拉步甲”就是他在美国做研究时,向国内外自然爱好者介绍中国昆虫物种及生态学知识的I D。有了孩子后,他自然也变成了喜欢带孩子行走于大自然中的老爸。对于亲子自然行,他这次要分享的,不是知识,是深切的感受。

纯粹的快乐

孙锴坚信渔猎、耕种是人的原始本能,他用此解释为什么男孩子都喜欢抓鱼、疯跑,女孩子都喜欢种点花草什么的。他说儿子在生活里从不吃鱼,但是在野外看到河里有鱼就问能不能抓来吃。带孩子到大自然里,等同于让孩子回归人类本性,所以那种快乐真的是非常纯粹,有时候高兴得成人都难以理解。孙锴讲了一个儿子的例子:“我儿子平时在家洗头都怕水,都叫唤。可是有一次在小山涧里看见溪水太激动了,一下趴在水里,不小心呛着了。结果人家毫无反应,还跟我们喊:‘这水是甜的!’又趴在那儿喝了好几口。”孙锴说那真是因为孩子在大自然里是完全放松的,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

爱的体会

当孩子还理解不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情感的时候,自然界里很多有趣的事情也许可以助父母一臂之力。孙锴曾经写过一个故事:蜣螂(俗称的屎壳郎)在搬粪球的时候遇到别的虫子笑话它吃这么糟糕的东西,还要带回家给孩子吃。孙锴给蜣螂爸爸安排了一句话:“粪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这是我能找到的给我的孩子的最好的东西,所以我要把它打成非常精致的球带回家。”孙锴说这其实肯定也是很多父母的感触。于是他在和儿子观察过蜣螂又讲了这个故事后告诉儿子:

“也许我们给你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很一般,甚至不好,但这肯定是爸爸妈妈能给你的最好的!”“很多情感给孩子讲深了,他不懂,比如感恩。但是他如果能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直观的感受,就能慢慢体会到。”孙锴说。同时,他也想让儿子明白,其实动物的爱和人类的爱并没有什么差别,尊重自然就等于尊重自己。

沟通的契机

孙锴说他们这群喜欢在大自然中野营、徒步的圈子一直有个说法:要想了解一个人,就跟他一块到野外跑一段时间。他解释说这个说法的意思是指在野外会比较艰苦,环境相对恶劣,那么很快就会知道一个人的脾气、秉性,能很本质地了解到一个人。所以他认为,带着孩子到自然里,也是一个亲子沟通的契机。父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也许是他的一些小脾气,但反而有时候能发现孩子巨大的潜力和忍耐力;而孩子也会更了解父母。大家更能相互包容和理解。

探索的欲望

从害怕毛毛虫到把毛毛虫养成蝴蝶,孙锴正是运用了孩子的好奇帮儿子有了这样独特的自然体验。在离北京近100公里的松山夜空繁星闪动,让小家伙无比震撼,发问连连。这些带孩子外出的经验让孙锴总结道:“如果孩子整天生活在差不多的环境里,就会觉得好像世界就这么大,每天可做的事就那么多。但是如果多出去走走,就会知道世界很大,有那么多好玩的地方,有那么多好玩的事可以体验。这会让孩子不断有探索的欲望,而探索的欲望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要不人类也不会发展到现在的地步。”

一份独特

我们现在越来越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希望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但是,在这个教育批量化制造的时代,如何体现出自己小小的独特?孙锴和儿子都是从自然中获取的。孙锴说起有天儿子回家翻他的标本,想把他们在野外玩的时候抓的大蝴蝶拿到班里给小朋友看,因为他跟小朋友说有那么大的蝴蝶,没人相信他。“我觉得孩子虽然有点攀比的小心思,但他毕竟在社会化。他需要和别人分享自己独特的东西来显示自己的重要性。我知道现在很多教育都强调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但是让孩子发现自己的独特并不容易,好像现在才艺出众的孩子太多了!但我家孩子恰恰可以通过他和大自然不一般的关系,来展现自己的独特。这样,他就有机会慢慢地去体会怎样分享自己的独特,让别人喜欢上这份独特,怎么利用这份独特让自己变得有力量,变得在一个团体里重要。”

宽广的心境

带孩子在大自然中撒欢,孙锴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世界很大,个人遇到的事都可以在这个‘大’中被化解。大自然也有益于成人,我们可以去思考,也可以释放一些多余的思考,彻悟人生中一些很本质的东西。当你身处大川大河、大的天空下时,生活、工作中被堵了很久的一些事或情绪都会变成微不足道的小事。胸怀变得宽广,心境变得透彻。”

篇15:大自然的馈赠作文

雾像一个行踪不定的小孩子。第一天晚上,它就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你的身边。待到第二天清晨,当你拉开窗帘那一刻,它再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我经常伫立在窗户边,观赏这薄纱似的雾。

雾是轻盈的,它不像二氧化碳一样重重地压下来。它在升腾,笼罩着整个城市。太阳也羞涩地躲在雾里,不见了他的踪影。雾把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纯美的童话世界!

雾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悄悄地伸出了他又洁白又透明的小手,遮住了你的双眼,让你什么也看不见,仿佛来到了仙境一般。站在雾里的我似乎也飘飘欲仙了。它给人一种梦幻的感觉。

雾是看得见、摸不着的调皮的小精灵。它悄悄地落在你身上,落在植物上,落在一切无遮无拦的地方。一切都变得湿漉漉的,它会把你的头发打湿,也给植物披上了一层露水。伸出舌头,也会感觉到一阵清凉。

临近中午,太阳公公就发挥威力了。它把金光洒向大地,地面吸收了阳光,散发着热气。小雾珠们簇拥着、追赶着,使劲儿地往上飞。雾在升腾着,地面渐渐变得清晰了。到了最后,雾只化作一团薄影,还没有来得及向人们挥手告别,甚至人们都还没有感觉到雾在消失,就已经不知不觉地不见了。

篇16:大自然的馈赠作文

四季在馈赠,馈赠了我们些什么呢?你知道么?发现了么?

春之馈赠,它为大地万物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世界也应它而变得绚丽多彩,万物苏醒,为我们带来了绿色,让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思考。

花悄然的开放了,空气中满满的是花香;小草从土中钻出了头,遥望着世间的美景,呼吸着空中新鲜的空气,嬉戏着落下来的雨珠,这边有了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感慨道:“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不是么?

夏之馈赠,它好似觉得这个世界不够热闹,用它那热情的微笑,晃花了大地间万物的眼,万物都被它的热情所烫灼了,都不自觉的发出声响,回应着太阳。

藏在树上的知鸟,也叫了起来,使这炎热的夏天变的让人更加烦闷,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乐趣。

秋之馈赠,使树上田间都充满了丰收的气息,田野间背压弯了腰的麦穗,顶着黄澄澄的麦粒,一颗颗饱满的麦粒,诉说了今年人们的收成,映照了人们的笑脸,愉悦的心情。

树上的树叶都变黄了,变黄了的树叶零零纷纷的落了下来,在落在地上之前,它们会先在空中划出秋的痕迹才会安然落下。

冬之馈赠,它为大地穿上了新衣,一件雪白的新衣,遮盖了世间其他所有的色彩,为这大地带来了另一番景色。

站在门前我们可以看到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可以体会到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色,让人的心灵震撼一新。

上一篇:拨乱反正-拨乱反正的故事-拨乱反正的寓意-拨乱反正的意思下一篇: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