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2024-04-07

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延平区审计局2011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启动年,是关键的一年。本的工作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审计工作,牢牢把握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加强和改善社会民生,加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力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切实推动审计工作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重点深化五大审计内容

1、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的,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审计

以促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的,以向区政府和区人大常委会的“两个报告”的内容和需求为出发点,加强预算执行审计,促进建立更加统一、完整的预算管理制度,促进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政府提高防范财政风险的能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对区本级2010财政预算、税收征管和税收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将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纳入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

2、以完善政府投资绩效水平为重点,深入开展国家建设项目审计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加大对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等重点投资项目的审计力度,规范建设市场秩序,提高国家建设项目效益,保障建设资金安全,促进提高政府投资绩效管理水平。前移监督关口,大力推行和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制度,加大对招投标和预算变更的审计力度及审计结果的公示力度,防止项目建设中的高估冒算、挤占挪用和损失浪费行为。

一是认真开展在建项目跟踪审计。以规范建设资金管理,保障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重要民生工程建设顺利进行,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为目标,努力探索重点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监督的新途径,积极开展在建校安工程、高铁高速路等项目的跟踪审计。

二是认真开展竣工项目审计。组织对灾后重建农村住房建设、农村公路建设等工程进行审计,正确评价投资效益,保障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真实、合法,交付使用财产安全、完整,促进建设单位提高建设管理水平。

三是认真开展省、市统一组织的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审计调查。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部署,积极参与建设领域突出问

题专项治理,着力解决我区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建立和维护工程建设市场体系。

3、以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为宗旨,进一步强化专项资金审计 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抓住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矛盾和热点问题,进一步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资金、土地整理专项资金、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基金等涉及民生资金的审计监督,主要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关注相关领域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推进我区和谐社会建设。

4、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为契机,稳步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一是今年是区、镇两级党委、政府换届年,区、镇两级主要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重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二是扎实做好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管理,突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点。

三是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通过定期审计,将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包括任职时间)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动态管理。

5、以提高工作执行力为目标,圆满完成区委、区政府和上

级审计机关交办的工作任务

(二)以提高审计队伍素质和审计工作质量为核心,积极推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

1、加强机关党的建设。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以局党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以转变工作作风和提高工作效率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推进全局党务公开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落实《廉政准则》和审计“八不准”纪律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机关党组织的依法执政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局机关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2、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继续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严格学习监督考评机制,狠抓学习落实。科学制定全局干职工的学习计划,加强对领导班子和审计人员的政治理论和会计、审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训,全面提高全局审计干部的综合素质。

3、多方位开展审计创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为指导,围绕新时期更深入地认识审计本质、目标、任务、方针、原则等问题,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改进审计工作管理方式,推行效益审计管理模式,优化审计资源组合,实行审计成本控制,切实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资源效益。强化审计技术手段的创新,不断拓展计算机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空间,进一步提高技术含量和技术水

平。

4、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建成审计系统网络,实行审计系统资源共享。加强人员计算机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搞好计算机审计应用案例的总结、交流和推广。

5、加大机关廉政建设。把廉政建设作为突出工作来抓,加强自身的反腐倡廉建设,坚决执行好以审计“八不准”及中央颁布的《廉政准则》为核心的廉政纪律,增强审计干部自身的“免疫功能”。在全局继续推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发挥审计的业务优势,强化审计监督职能,加大查处违纪违规问题的力度,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审深审透,发现和揭露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线索,促进全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区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

6、加强机关制度建设。

继续深入开展规范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活动,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促进机关法制规范化管理。一是健全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全局各项工作科学化管理。二是强化审计质量控制和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审计行为,强化责任意识,防范审计风险,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三是推行审计廉政公告制度,完善审计回访制度,加强对审计人员的监督,规范审计人员廉洁从审行为。

7、加强机关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市级文明单位,做好文明单位创建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在机关内部开展文明建设。

一是文明办公,大力培育“亲民爱民为民”的机关作风。二是狠抓机关行政管理,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建设,坚决杜绝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发生。三是大力倡导奉献精神,积极参加城市环境整治、农村清洁工程等义务劳动,开展献爱心、文明助学、义务献血、扶贫帮困活动。四是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团结祥和的氛围。

8、加强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调整充实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平安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领导;不断完善综治和平安建设的管理制度,建立综治工作例会制度、矛盾纠纷季排查制度等,加强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管理和落实;加大对综治和创安工作的投入,夯实基础。

篇2: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2011年,我局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审计机关的正确领导下,在区政法委的具体指导和帮助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安排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及时排查调处解决不稳定因素,为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稳定、平安延平营造了良好的工作和社会环境。现将一年来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责任制

1、加强领导。及时调整充实了2011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2011年创建平安单位活动领导小组,由局长林防隆任组长,副局长吴濂忠、王怡任副组长,局办公室、审计一、二、三股室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形成了领导重视、班子负责,各股室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

2、高度重视。坚持 “三列入三同时”的工作措施,即把综治工作和稳定、防邪工作列入工作计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领导目标责任制;做到综治工作和稳定、防邪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

3、加强宣传。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综治和平安创建集中宣传活动,运用墙报、图片、简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特别是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充分开展法律宣传,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在加强同“法轮功”、“真理教”等邪教组织的斗争,加强对可防性案件的预防工作的基础上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

4、重在落实。与全局每位领导干部签订《保密承诺书》,每季度至少召开研究部署综治和平安创建工作会议1次;对全局办公楼、宿舍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经费予以保障,确保安全设施等完整可靠,全年开展办公场所等地安全检查4次。

二、切实加强防范,维护社会稳定

1、加强对违法犯罪活动的防控。建立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及非法宗教的防范、打击和教育转化工作制度,本单位未发现参加敌对组织、“法轮功”组织、及有害所功组织、非法宗教组织的人员。

2、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建立健全局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建立健全单位、行业指纹人民调解委员会,每季度召开1次矛盾纠纷排查例会,矛盾纠纷隐患发现、调解及时,局环境安定稳定。

3、做好突发性和群体性事件防范工作。制定化解和处置突发性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工作预案,同时,积极与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三、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有效做好防范

1、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法制教育,增强治安防范意识。我局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综合治理工作的全过程,切实抓好学法用法工作,着力提高法律素质和依法行政能力。6月份,组织全局领导干部收看了有关保密工作的警示教育片。

2、加强值班。安排好春节、国庆节、中秋节等法定节假日的值班工作,有领导带班,干部值班,实行专人24小时值班制,确保了库房、机房、档案室等重点部位防盗设施完好。

3、加大宿舍区综治安全防范。有针对性的组织和协调宿舍区住户局宿舍区域卫生、治安等方面开展了宣传和教育,确保了局职工宿舍的安全。

四、加强联动联防,共同推进平安工作开展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我局保持与片区、社区综治部门的联系,互通情况,积极支持片区、社区的工作,每月按时上报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登记表,积极参加各级综治委(办)召开的会议和组织的检查活动,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配合区综治委和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单位搞好整体联动防范工作,把创建“平安单位”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开展审计工作,认真完成交办的任务的同时,构建“大调解”、“大治安”、“大防控”网络体系,积极参与“平安单位”创建活动,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建立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加强队伍管理

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活动,建立法制安全教育制度,加强干部职工队伍的日常教育管理,坚持全体党员干部学习法律知识,加强单位法制宣传,利用大会小会的机会及时、适时地向大家宣传国家的法律、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知法、守法、护法、用法意识。在学习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解决实际、具体问题,运用法律解决矛盾。全局未发现违法违纪人员。

篇3: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一、地方审计机关在国家审计计划编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前期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不够。

主观上存在处于双重领导体制的考虑和审计任务的统一性, 以上级安排为主的意识, 忽视地方工作中心和发展大局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需要, 从而导致计划制定不全面, 缺乏科学性、针对性。

2.广泛征求社会意见不够。

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 没能充分听取同级人大、党委、政协、政府、计划执行单位、社会公众等各界的意见, 没能兼顾到计划制定的必要性和执行的可行性, 不能确保计划真正的切实可行。

3.审计计划编制责任不够明确。

审计项目计划的综合管理部门与具体业务部门在审计项目初选、审计风险评估、安排意见起草等方面工作责任划分不清, 缺乏综合的协调和配合, 导致审计计划编制周期较长、效率不高。

二、地方审计机关做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地方审计机关要在本级党委、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 理清思路, 明确目标, 创新方法, 监督上加大力度, 切实发挥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能作用。在审计项目安排上, 要站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去谋划审计工作。在审计计划的制定上, 要坚持四个原则。

1.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原则。

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安排的审计任务, 突出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和涉及民生的重点资金审计。

2.合理安排、适当扩面的原则。

审计项目立项及任务分配要做到统筹考虑和综合协调, 既消除对同一审计对象短期内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资源浪费的现象, 也避免一些行业和单位因为长期得不到审计, 致使审计监督不到位情况的发生。

3.积极主动、留有余地的原则。

要加强调研, 积极主动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计划, 改变以往被动等上级审计机关下达计划, 造成审计工作与地方中心工作脱节的现象。同时, 要适当地留有余地, 以更好地完成当地党委、政府临时交办的任务。

4.立足实际、注重效益的原则。

在加强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以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为目标, 进一步深化绩效审计。立项上, 能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要单独立项;对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基本建设、经济责任等不适合单独作为绩效审计的项目, 也要把效益情况作为审计的重要内容, 尽可能运用绩效审计的方法进行审计和评价。

三、对加强地方审计机关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几点想法

编制审计项目计划, 必须坚持深入的调查研究, 超前谋划, 有的放矢, 科学定向, 充分体现审计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审计对象进行确认。

根据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隶属关系或者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关系确定本级审计机关所辖的审计对象, 建立审计对象档案库, 详细记录审计对象以前曾接受审计的具体时间、次数、审计类型以及主要审计成果等, 避免有的单位长时间没有接受审计或者有的单位频繁审计、重复审计, 造成审计盲点或审计资源的浪费。

2.全面掌握地方财力的总体分配情况。

“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是审计工作的指导方针, 也是审计项目计划的编制原则。通过全面掌握地方财力总体分配情况, 将地方财力分配的主要领域、事项作为本年度审计工作的重点, 更好地体现审计工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能作用。

3.收集审计对象的财务收支信息。

通过走访调查审计对象、有关主管部门和查阅有关财务会计资料等, 调查了解审计对象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重要事项完成进度等基本情况, 为进一步评估审计项目提供依据。

4.在网上征集意见。

把初选的审计项目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公开、公示, 广泛征求人大、政协以及社会各界的意见, 掌握拟定审计项目计划是否符合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需求, 将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及时纳入审计项目计划。

5.征求审计对象意见。

改变原有审计项目计划单方下达的模式, 给予审计对象对审计项目计划制定方面的相关话语权, 既可以使审计对象清楚拟开展审计的要求, 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便于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又可以掌握审计对象是否具备审计条件, 避免因审计对象重要人事变动或重要资料不全而无法顺利实施审计的现象发生。

6.征求内设机构负责人的意见。

由内设机构负责人对拟承担的审计工作量是否与实际审计能力相匹配、审计项目是否具有可执行性等发表意见。

7.进行风险评估。

根据上述步骤搜集到的各种资料、信息、意见, 由计划管理部门对拟定审计项目计划的重要性、可行性等进行综合的风险评估,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拟定的审计项目计划作进一步的调整。

8.起草审计计划。

由计划管理部门撰写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 制定审计项目计划表, 具体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审计目标、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资源分配、审计进度安排等内容。

9.报有关会议讨论通过审计计划。

篇4:年度审计项目计划的制定

一、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前的准备工作

每年在上年末和本年初,审计机关要对上年完成的全部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重点是审计查出问题分类,以及此类问题发生在何单位。对那些内部控制不健全、几次审计都发生违纪问题的单位要特别关注,一般要将这样的单位再纳入本年的审计计划。除对上年的审计情况进行总结外,还可以组织调研选择有关部门、单位进行分类调研,与单位领导及财务负责人座谈调研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探讨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效益的措施。在认真梳理总结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本年度审计计划草案。从当前的审计工作来看,一般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企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审计项目。从一般意义上分析,以下情况的单位在制定审计计划时应予以关注:财政预算资金量大、有预算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多的部门;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重点专项资金,如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失业保险基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资源环保建设资金等;行政事业性收费多、具有罚没职能的行政执法机关;财政资金投入较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群众普遍关注的、与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事业单位,如医院、学校等;以前年度审计中查出问题较多、屡查屡犯的部门单位;群众反映较大、信访反映财务问题较集中的部门单位。

二、年度项目计划要与方方面面的计划相衔接

编制好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做好与各种规划计划的衔接。一是做好与审计机关内部的五年规划的衔接。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要做好与“十一五”审计规划的衔接。要服从五年规划的要求。五年规划是审计机关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要服从服务于五年规划。二是要做好与政府年度工作计划的衔接。包括政府工作报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报告所规划的年度工作。既要听取三个报告对审计工作的直接要求,也要从报告规划的重点工作中,探寻审计项目年度工作重点。三是要与经济责任审计计划相衔接。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是由组织部门下达的。审计机关在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要注意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不要重复,能结合的尽量结合,既节约审计资源,也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四是要与上级安排的授权审计项目相衔接。上级安排的项目要尽早下达,地方审计机关也要主动与上级审计机关联系,争取主动。五是要预留资源,以备临时交办项目。政府常有临时性工作、突击性工作交与审计部门,审计部门在安排全年工作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结合贯彻落实地方党委和上级审计机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地区确定的本年中心工作和按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充分体现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审计机关局务会确定的年度审计计划,要报地方政府主管领导批准,报上一级审计机关备案,然后再有条不紊地组织开展全年的审计工作。

三、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安排要突出重点

年度项目审计计划应体现全面审计,突出重点。从当前来看,审计任务越来越重,政府及社会公众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而国家审计人力、物力资源相对薄弱,矛盾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千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被审计项目和单位定得过多,加之地方政府委托项目的工作任务越来越多,审计人员少与审计工作量大的矛盾越加突出,审计时间难以保证,审计质量也将难以保证,也必将加大审计成本,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就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笔者认为:所谓“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凡是属于审计法定范围之内部门单位和财政性资金,审计机关在制定审计项目时都应考虑。审计项目安排既要考虑重点部门、重点领域、重点资金,抓住影响大、危害大、资金总量大的项目进行审计。审计署6号令《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第五条规定,审计机关制定年度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当考虑审计项目的时间、经费和人员要求,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提供保障。计划安排的项目单位少一些,审计机关通过积极整合有限审计资源,能够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抓住重点项目,合理安排时间,注重计算机审计的应用,审深审透,力争出成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项目安排上要贯彻执行“行业系统审计”新思路

通过深入总结以前年度审计工作,发现所审计的县局级单位与下属事业单位之间关系千丝万缕,如果只审计县局级单位难以发现他们之间职能划分、财务关系是否清晰,是否存在将一些违规的开支“下沉”到所属事业单位等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打破以往固有的审计思路,既要审“上”也要审“下”,形成点面结合、重心下移的“行业系统审计”的新思路,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全面、整体性审计。对一个行业、一个系统、一个主管部门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视审计情况搞好延伸,综合分析,找出带有普遍性、典型性的问题,从宏观管理和制度管理上提出意见建议,这样可以提升审计成果层次。相对来说,审计调查比审计更具灵活性,适用面也更宽些。以县级审计机关业务为例,每年可只安排三至四个行业系统审计,视情况搞好延伸。如安排对县卫生局的财务收支审计,可延伸审计一定比例的(一般应达到60%)乡镇卫生院审计;安排对县林业局的审计,可延伸审计一定比例的乡镇林场、林管站审计;安排对县教文局的审计,可延伸审计一定比例的乡镇中小学校。也就是说,审计机关成绩的大小,不在审计的部门、单位数量多,重要的是必须审深审透。通过突出审计重点,集中优势兵力,力争审计出成果、出效益。

篇5: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一、工作基本情况

自地委启动集团帮扶活动以来,毕节地区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把积极投入集团帮扶作为搞好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把扎实推进集团帮扶摆上党组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三个建设年”暨四帮四促活动、“科长下基层、作风大转变”活动的开展及发展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切实采取措施,不断推进集团帮扶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为确保帮扶工作有序深入开展。毕节地区审计局党组在抓好学习领会相关文件精神的同时,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熟悉农业、扶贫工作的纪检组长作为责任领导,具体抓统筹协调、组织指导工作。认真落实领导联系挂帮、派驻干部蹲点制度,按地委组织部要求,地区审计局派出一名年富力强、政治素质较高的副科级干部作为驻村挂职干部,专门负责局集团帮扶联系点纳雍县昆寨乡凹猪河村帮扶工作,将开展工作情况列入个人动态实绩考核档案,作为目标考核重要依据。

二是深入实地调研,切实制定计划。为使帮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毕节地区审计局主要领导及班子其他成员先后多次深入帮扶联系点凹猪河村,走进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开展帮扶调研,切实制定了《毕节地区审计局开展“四帮四促“活动方案》和《毕节地区审计局2011年集团帮扶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长期帮扶、突出重点、打牢基础、整体推进”的帮扶工作方针,积极帮助制定村级扶贫开发规划,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项目支持凹猪河村加强公路、饮水工程和村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帮扶合力。为提升集团帮扶工作的水平和成效,地区审计局充分发挥局机关党支部、工会、妇委会组织动员作用,发动全局干部职工都参与到帮促工作中来,献计 1

出力,形成帮扶工作内部合力。同时,积极协助牵头单位地区工能委及昆寨乡党委、政府开展整乡发展五年规划编制,与地区科技局、地区编委、地区卫校等协作单位一起围绕推进该乡的扶贫攻坚开展项目计划调研,为规划编制建言献策。

二、帮扶做法和工作成效

以扎实开展“四帮四促”工作为抓手,真帮实干,帮助凹猪河村强化发展意识,打牢发展基础,构建发展机制,促进村级经济、民生和谐发展。

一是开展政策与形势宣讲活动,帮助领会精神,促进思想统一到思考发展上来。局领导班子成员分期分批轮流亲自带队深入凹猪河村,通过召开座谈会、集中学习、广播宣传等形式,向村干部、党员代表和群众代表宣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4.14”会议、省委十届十次全会、“6.28”会议精神以及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关于试验区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栗战书书记、赵克志省长等省领导关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宣讲“十一五”期间试验区建设成就,重点帮助全村干部群众熟悉掌握试验区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战略、产业布局和重点项目建设规划等。引导干部群众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贫困产生的原因,正确把握发展形势和机遇,促进当地干部群众树立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和态度统一到谋发展、搞建设上来。

二是统筹指导规划,帮助理清发展思路,促进行动落实到科学发展上来。地区审计局多次组织调研工作组深入凹猪河村,会同当地干部一起上山入户,收集整理资料,查找分析贫困原因、发展所欠缺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等,协助制定了《村级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年)》,把前期脱贫工作的重点放在加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村级文化教育,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引导,扶持凹猪河村群众开展特色种养殖业,增强村级村级发展的后劲。

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帮助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民生问题解决

落实。地区审计局在开展帮扶工作中,既注重解决长远发展规划,又注重切实为当地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解决生活燃煤之急。2011年春节之际,局主要领导亲率由局机关党支部、工会有关成员组成的慰问小组冒着寒天冻地,赶到了凹猪河村,向20户结对帮扶特困家庭各捐赠了大米一袋、植物油一桶、棉衣棉被各一件,并组织干部职工捐款6000元,发放到“4321”结对帮扶困难户手中。特别是今年5月,凹猪河村遭受罕见冰雹灾害袭击之时,地区审计局主要领导率救灾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受损情况,深入受灾严重村民家中进行慰问,耐心听取村民意见,鼓励他们进行生产自救,解决后顾之忧。并从有限的行政经费中挤出1万多元,安排购买了村民急需的种子和化肥,及时发放给受灾农户开展生产自救。同时,捐资5,310元为该村117名困难群众交纳了新农合参合金、联系地区广播电视局提供25配套有线电视接收机给25户村民,帮助这些村民了解中央、省、地县的方针政策和致富信息,另外还为该乡提供学校教育资金10,000元,解决部分学校学生午餐的困难。

四是帮助村党支部开展思想政治和活动阵地建设,促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村级经济发展的基础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帮扶凹猪河村开展脱贫攻坚过程中,地区审计局十分注重帮助凹猪河村开展党建工作。由局机关支部书记牵头组织宣讲工作组,结合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活动,组织凹猪河村党员干部召开党员大会,宣讲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栗战书书记在贵州省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讲话、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大会精神等,提高村党支部党员政治思想素质,牢固宗旨意识,强化党性修养。同时,地区审计局出资5万元,捐赠办公室家具和电脑,资助该村建设党员活动室,硬化活动场地,改善办公条件。

三、存在问题和2012年帮扶计划

开展帮扶一年,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离真正要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目标还有不少距离,帮扶之路任重道远。帮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仍需进一步统筹协调加以解决。一是审计部门自身无安排扶贫资金项目的职能,行政经费有限,不能直接为当地安排投资,开展经济建设;二是凹猪河村扶贫开发规划外自立建设项目需求,未能及时上传我局,致使项目协调工作不能及时到位开展。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地区审计局将一以贯之,继续加大对凹猪河村的帮扶力度。

一是督促挂帮干部及时上报凹猪河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存在问题;

二是继续与集团帮扶其他成员单位搞好协调配合,信息共享,多为凹猪河村协调建设项目资金;

三是积极协调农技部门帮助当地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

四是继续在重要节点组织干部职工为当地困难群众献爱心,切实解决生产生活困难。

毕节地区审计局

篇6:延平区审计局2011年度工作计划

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省审计厅厅长 刘战平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2011年度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安徽省审计监督条例》的规定,省审计厅对2011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今年的审计工作紧紧围绕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这条主线,把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保障中央和省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为加快建设美好安徽提供有力的审计支持。主要审计了省财政厅、省地税局等部门具体组织省级预算执行情况,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分配政府投资情况和省政协办公厅、省教育厅、省民委、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人口计生委、省工商局、省国防科工办、省地矿勘查局、省妇联等11个部门及所属51个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并对部分县县级政府性资金和全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此外,将全省校安工程建设情况跟踪审计、我省部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纳入本次报告中一并反映。

2011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和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主线,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审计结果表明,2011年度省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较好地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经济保持较快增长。

全省实现财政收入2632.8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63.6亿元,增长27.3%;中央补助我省收入1814.62亿元,增长29.7%。全省财政支出完成3303亿元,增长27.6%。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190.87亿元,增长5.64%。省级财政支出596.27亿元,增长7.8%。年终结余55.59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54.85亿元,净结余7469万元。2011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6.43亿元,加上中央补助收入等,收入总计119.11亿元。省本级基金支出8.59亿元,加补

助下级支出73.1亿元,支出总计81.69亿元。当年结余37.42亿元。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落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专项资金474.1亿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现代服务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和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开发区转型,培育旅游支柱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污染治理,支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建设等。合芜蚌综合试验区开展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进一步提升试验区品牌效应和创新活力。

继续增加民生投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011年,全省民生支出2600.7亿元,增长32.4%,其中:投入33项民生工程资金468亿元。安排175.9亿元,用于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提高城乡低保补助和医疗补助标准、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建立医疗专项补助资金。投入教育经费562.8亿元。统筹安排93.8亿元,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

深化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提升工作效能。

继续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省级评价项目扩大至56个,覆盖省直所有重点支出部门,涉及财政资金587.5亿元。取消5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面清理整顿财政专户,不断强化财政管理,努力提升工作效能。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整改上年审计发现的问题,并注重加强内部控制,从制度上、源头上堵塞管理漏洞。2011年6月,省政府建立省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省长亲自担任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具体整改情况,省政府已专题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一、省级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2011年,省财政厅和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全面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变化,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全省财政实力持续增强,收入结构日趋合理,支出结构更加优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有效地支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保障了省委、省政府推进美好安徽建设决策部署的贯彻落

实。但审计也发现,省级预算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一)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1.部分年初预算编制不够准确。在2011年省级支出预算中,有86.19亿元属省财政代编,占年初预算的16.82%,需要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单位。

2.预算追加不够规范。2011年省级一般预算拨款追加36.66亿元,扣除经省人大批准的超收收入安排和经省政府批准的资金预拨因素,省级一般预算拨款追加13.76亿元。

3.部分支出预算执行不够严格。一是虚列支出3.72亿元。二是项目支出821.7万元未专款专用。

4.少数项目结余资金9096.61万元结转不规范。其中,农村沼气工程建设结余资金6788.4万元,小㈡型水库除险加固结余资金1000万元。

5.省财政预算外专户年末结余7.17亿元,未及时缴入国库纳入预算管理。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1.年初政府性基金预算反映上年结余2.56亿元,少反映19.73亿元。

2.年初部分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或不够准确。一是部分项目支出预算未细化。年初预算中文化事业支出等10.34亿元,占年初预算的60.7%,涉及41个项目,未细化到部门和基层单位。二是散装水泥专项资金中基本支出年初预算172万元,较实际支出多107.88万元。

3.在彩票公益金结余较大的情况下,一般预算又安排与基金预算内容相近、用途相似的项目经费。省财政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第十二届全运会备战经费1500万元、国家“奥运争光”工程配套

经费700万元、全省业余竞赛经费100万元后,又在省财政体育彩票公益金结转情况下,从一般预算项目支出中安排内容相近、用途相似的项目经费1320万元。

4.部分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率较低。2011年省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调整预算为45.42亿元,当年实际支出8.01亿元,预算执行率仅为17.64%。其中,年初预算安排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5个项目共5亿元资金当年均未支出。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执行率为8.49%,地方水利建设基金执行率为3.04%,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执行率仅为2.99%。

(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省本级社会保险基金决算收入138.48亿元,较预算增加5.76亿元,增长4.34%。决算支出68.67亿元,较预算增加0.93亿元,增长1.38%。本年收支结余69.81亿元,较预算增加4.83亿元,增长7.43%。年末滚存结余162.77亿元,较预算增加6.50亿元,增长4.16%。审计发现社会保险基金相关经办部门账面数据存

在差异。一是2011年末省级行业养老保险累计欠费,省地税局直属分局反映数为1517.76万元,省社保局决算报表数为3033.61万元,相差1515.85万元。二是2011年末省本级医疗保险基金累计欠费,省地税局直属分局反映数为1424.65万元,省医疗保险中心数额为1788.15万元,相差363.56万元。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相关经办部门统计口径不一致、工作衔接不够。

(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为5.91亿元,是2010年的4.1倍。预算支出5.91亿元,支出项目21个,涉及20户企业。省非税局实际征收入库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省国库支付中心实际支付的预算资金均为5.91亿元。审计发现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1.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较小。我省从2007年试行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管理,到审计时止,纳入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仍然是省国资委管理和省煤田地质局所属的企业,省属文化

企业、教育部门兴办的企业尚未纳入。此外,我省省属独资企业收益收取比例仍维持原有水平。

2.组织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不够规范。经省国资委批准,江淮汽车集团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应交未交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分别为4896.17万元、5977.2万元。

3.省国资委对少数企业执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方式不一致。省国资委委托省投资集团和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代持股的形式,分别持有海螺集团和华安证券公司51%、36.59%的股份。2011年,海螺集团向股东分配红利60290万元,按股本比例51%直接上缴省财政国有资本经营收益30747.9万元;华安证券公司2011年度将国有股应分配利润8800万元,上交给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由省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按当年归属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的5%,上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540.8万元。对同样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收益上缴方式,对理解和执行政策产生不利影响。4.企业下拨项目资金不及时。抽查发现,截至2011年末,淮海实业、皖北煤电、铜陵有色、淮北矿业等4户企业项目资金6200万元,仍滞留集团公司账户,未及时拨付。

(五)省发展改革委组织分配政府投资情况

2011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省统筹投资11亿元,同年4月省统筹年度投资计划正式印发,投资建设内容涉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务建设、重点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建设基金以及重大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经费补助等八个方面。截至2011年末,省统筹投资项目计划全部下达,省财政下拨项目资金10.17亿元。审计发现以下问题:

1.部分预算内容未细化到具体项目。省统筹投资预算支出中有13项应予细化的内容未细化到具体项目,共35430万元,占总统筹投资预算的32.2%。省发展改革委管理的“生态安徽”建设资金、省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贴息等10项财政专项资金,共14840万元,也未细化到具体项目。

2.项目预算执行不到位。一是由于项目建设进度较慢,2011年度预算安排的省统筹资金年终尚有8305.6万元未拨付,共涉及11个项目。二是少数项目资金结余较大。如2006至2011年省财政累计拨入省发展改革委所属联合征信中心 “信用安徽”专项资金1812万元,截至2011年末,该专项资金结余1276.9万元。

3.部分项目投资计划未能按规定及时下达。2011年10月底前下达省统筹投资计划94227万元,占年度投资总额的85.7%,计划下达时效未达到 《省发改委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的要求。

4.部分项目变更未经批准。一是增加省纪委省监察厅办案工作点暨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征地费、全省综合评标专家库二期建设经费等12项,涉及投资6111万元;二是调减预算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省血防所迁建等4项,涉及投资4860万元;三是省美术馆项目、安徽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等7项,下达投资计划与预算金额不一致,涉及投资9830万元。

5.部分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如省司法厅司法技术综合楼等4个项目可研或初步设计未经批复;池州学院技能实训中心等4个项目未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工程规划许可证及施工许可证。

6.部分项目招投标工作不规范。黄山非遗文化旅游综合体“百师宫”等4个项目,部分招投标工作不规范,采取直接委托、询价或竞争性谈判等方式确定承包单位,涉及投资2500万元。

(六)省地税局税收征管情况

2011年,全省地税系统共组织税费收入1434亿元,增长37%,全面完成省政府年初下达的任务。其中,地方税收收入891.3亿元,增长36.8%;基金(费)收入542.6亿元,增长37.2%。省级税费收入162.66亿元,增长40.93%。审计发现以下问题:

1.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不及时。省地税局直属局管理的纳税人中,有13户当期申报、未及时缴纳企业所得税47928万元。截至今年5月24日已清缴40390万元。

2.少数企业未按期办理税务登记。抽查发现,省地税局直属局管辖的纳税人中有44户企业超过60天未办理税务登记。3.应缴未缴部分社会保险费。13户企业申报未缴或少缴医疗保险费541.2万元,17户企业申报未缴或少缴养老保险费646.3万元。

二、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

今年共审计省政协办公厅等11个省级部门,延伸审计51个二级预算单位,占所属二级预算单位的38.63%;审计资金总额77亿元,占这些部门单位资金总额的47.76%。审计结果表明,有关部门和单位不断加强预算和财务管理,预算收支、会计处理基本符合国家有关财经法规,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也发现存在一些有待纠正和改进的问题金额14.84亿元,占审计资金总额19.27%,比去年下降6.53%。其中,违规问题金额5.26亿元,管理不规范金额9.58亿元。审计决定处理处罚3.49亿元,其中应上缴财政0.46亿元,应归还原资金渠道0.89亿元,应调账处理2.14亿元。

(一)预算管理不够规范,涉及资金30648.93万元。一是3个部门项目支出预算不够细化,涉及资金21742万元。如省环保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等6个项目,涉及14940万元,未细化到具体执行单位。二是收入未纳入预算管理8789.61万元、预算编制不真实10万元、自行调整预算107.32万元。如省工商局动用上年结余579.59万元未纳入年度预算。

(二)支出预算执行不到位,涉及资金5645.31万元。一是3个部门和2个单位挤占专项经费1427.28万元。其中,省国土资源

厅及所属2个单位763.64万元、省民委140万元。二是1个部门和4个单位虚列支出1067.71万元。其中,省地矿勘查局所属3个单位850.06万元。三是2个部门超预算支出2498.96万元。其中,省公安厅1610.67万元、省工商局579.59万元。

(三)结余资金清理不及时,未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涉及资金56818.95万元。一是9个部门和单位本级年终结余资金达3.83亿元,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闲置。二是3个部门和3个单位结余资金反映不真实。省国土资源厅将结余资金5766.4万元存放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其中一年以上2638.46万元。省教育厅及所属3个单位3073.46万元结余资金在往来款中反映。省人口计生委结余资金158.96万元挂往来、53.25万元沉淀在下属单位。三是2个部门所属6个事业单位项目经费结余9466.88万元清理不及时。其中,省国土资源厅所属3个事业单位8023.26万元,省地矿勘查局所属3个事业单位1443.62万元。

(四)未严格执行非税收入管理规定,涉及资金3317.03万元。如省政协办公厅及所属1个单位非税收入947.79万元、省妇联房租收入153.48万元、省电教馆收取的培训费累计结存892.44万元、公安职业学院培训费等240.22万元,未上缴财政。

(五)违规转移零余额账户资金1155.41万元。其中,省环保

厅及所属2个单位372.35万元、省国防科工办15.94万元、省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2009至2011年从零余额账户转入关联单位767.12万元。此外,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将基建资金4847.82万元转入基本账户。

(六)少数预算主管部门在所属单位或上交的收入中列支费用。如,省公安厅在省交警总队上交的1000万元中列支相关费用、在身份证制作中心列支费用150.29万元;省环保厅在所属单位分摊列支办公费用60.51万元;省国防科工办在机关服务中心列支值班费及离退休人员医药费等56.18万元。

(七)国有资产管理不规范。一是购置办公用房不规范。省计划生育宣教中心未经有关部门审批,向安徽鼎鑫置业投资有限公司购买办公用房1252.22平方米,价值757.42万元。二是固定资产登记入账不及时。省环境监测科研应急指挥综合楼于2010年底前交付使用,2011年7月竣工决算,至今未办理登记入账手续。三是部门资产未在本机关反映。如省妇联将其购建的面积3156.23平方米、价值733.5万元房产,在机关服务中心账面反映。省政协办公厅政协委员活动中心资产3867万元未纳入机关管理。

(八)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不规范。一是对外投资不规范。省地矿勘查局和所属23个单位共投资86家公司,其中对30家公司 的投资未履行报批手续,总投资金额21.09亿元。在未收回投资的85家公司中,27家公司已停业。近三年仅有1家企业进行了利润分红。二是省政协办公厅所属华都宾馆违规出借银行账户,为客户单位套取资金提供便利。2009至2011年,41个部门和单位以会议费名义转入268.52万元,从宾馆提取现金240.51万元。三是安徽国防科技职业学院为弥补校园扩建工程等资金不足,自2003年1月起,按年利率10%,分七期向学院职工集资3438万元,截至2011年末,尚有2372万元职工集资款未归还。四是3个部门和9个单位的往来款24010.4万元未及时清理。如省公安厅及所属2个单位往来款余额17029.25万元未及时清理,其中身份证制作中心超过一年以上往来款余额4413.51万元。

(九)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程序,涉及金额3400.48万元。如省人口计生委支付75万元,用于软件开发、服务和课题费用等,未经过政府采购。省地质调查院直接将770.5万元工程建设项目指定省地矿勘查局下属单位实施,没有履行公开招投标程序;同时购置各类固定资产246.13万元,未经过政府采购。省招生考试院大宗印刷业务135.64万元,未履行政府采购或招标程序。

(十)“三公经费”同比有所增长,个别单位津补贴发放不规范。11个部门本级“三公经费”当年支出2776.75万元,其中,公务招待

费950.78万元、因公出国(境)经费377.41万元、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不含人员经费)1448.56万元,比2010年增加286.76万元,增长11.52%。此外,少数部门单位津补贴和奖励发放不规范。如省国防科工办发放医疗补助和奖励15.46万元;4个事业单位未经批准发放有关奖励等371.54万元。

三、专项审计和调查情况

(一)部分县县级政府性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为摸清我省部分县全部政府性资金收支规模、结构和管理情况,揭示县级政府在履行公共财政职能,重点是“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省审计厅组织部分市县审计机关,对肥东、庐江、固镇、凤台、金寨、舒城、繁昌、铜陵、太

湖和岳西10个县,2009至2011年度县级政府性资金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中央和省对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2010、2011年转移支付规模分别为102.02亿元、141.54亿元,较上年增长18.29%、38.74%;县级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持续增长,2010和2011年度10个县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总规模分别为258.49亿元、334.76亿元,较上年增长34.99%、29.51%,县级政府财力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发现部分县县级财政存在收支平衡自主性较差、财力保障存在缺口等问题。

1.县级财政收支平衡自主性较差。2009至2011年,10个县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收入占当年可用财力的比重分别为48.85%、44.25%、47.93%,上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收入占全部可用财力的比重分别为61.60%、60.19%、62.33%,县级财政收支平衡对上级转移支付的依赖性较大。

2.部分县财力保障存在缺口。按照审计署确定的口径,据初步测算,10个县中,金寨、舒城、庐江、固镇4个县2011年存在财力保障缺口6.17亿元,占4个县当年全部可用财力的6.39%。

3.部分县政府性债务负担较重。10个县2010年末各类政府性债务余额93.39亿元,占其当年全部政府性资金收入的36.13%、全部可用财力的55.1%。

4.政府性资金管理有待加强。2009至2011年,10个县在政府性资金管理方面存在不规范问题金额55.98亿元。主要是,由于上级转移支付预下达的资金量与年终实收数相差较大,导致年初预算少编上级转移支付规模27.11亿元;政府性资金体外循环等造成隐瞒收入2.73亿元;由于返还税收、少收非税收入,减少政府性资金收入4.57亿元。

此外,近年来上级对县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加大的同时,要求县级政府配套资金的项目、金额不断增加,县级政府落实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压力较大。

(二)全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专项审计调查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促进安徽煤炭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推动可持续发展,服务生态强省建设,省审计厅对全省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十一五”全省共生产原煤5.51亿吨,是“十五”的1.6倍,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七,为安徽乃至华东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审计也发现一些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1.煤炭储量不容乐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末,全省煤炭资源保有储量288亿吨,可采储量123亿吨。由于多种因素,矿井平均综合回采率只有60%左右。从长远看,煤炭资源对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容乐观,加大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2.煤炭精深加工能力不强。我省煤炭70%以上直接销售。省属三大煤矿集团2011年生产原煤1.16亿吨、商品煤8598万吨,商品煤销售量占原煤产量74%,其中,省外销售3034.24万吨,占35.29%;用于煤电、煤化工等综合利用2382万吨,仅占26%。

3.压覆煤炭资源现象较为严重。重点调查的三大矿业集团因河流、堤坝、交通要道、较大集镇等压覆煤炭资源量达35.67亿吨,占全省保有煤炭资源储量的12.38%。4.违反规定超负荷开采。省属三大矿业集团均存在超负荷生产现象。如,2011年淮南矿业集团原煤产量6752.36万吨,比原设计能力超出1701.36万吨,比核定能力超出221.36万吨。经测算,某矿业集团矿井由于超负荷生产,导致矿山比原设计服务年限缩短27年。

5.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一是煤炭开采造成地表

塌陷和沉裂,耕地面积减少。据统计,我省采煤塌陷区面积约69.15万亩,两淮塌陷区受损居民56万人,目前仍以每年约1.8至2.5万亩速度塌陷。尤其是淮北矿区地表塌陷区总面积22.5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的5.47%、耕地面积的8.45%,其中90%以上为农用地。二是个别矿山未实现先搬后采。皖北煤电集团任楼煤矿截至2011年末塌陷面积8186亩,有3347亩没有征迁。三是煤矿开采中“三废”对环境影响大。如,近年来淮北市地表水污染比较严重,“十一五”期间煤炭开采和洗选行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占全市的28.88%。

6.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一是部分地区煤炭资源枯竭。如淮南市淮河以南老矿区煤炭资源勘查-800米以上资源储量不足亿吨。二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城市对煤炭依赖程度高。两淮地区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工业结构中煤炭行业比重大,占地方工业增加值约为50%,其中淮南市达70%,煤电行业税收贡献超过40%。淮北市2011年煤炭行业税收总额48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53%。三是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据调查,淮南、淮北两大矿业集团收到省财政返还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30.27亿元,截至2011年末,85%以上的资金未发挥应有效益。主要原因是地方与企业在矿区整治、产业整合、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认识不尽一致,造成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城市转型面临多重困难。

(三)全省校安工程建设情况跟踪审计

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2009年启动,计划三年完成,规划总投资129.08亿元,规划加固改造校舍面积2245.98万平方米。截至2011年末,全省共筹集到位资金111.87亿元,开工面积2151.71万平方米,涉及10910所项目学校;已交付使用校舍面积1960.55万平方米,涉及9990所项目学校。开工面积和已交付使用面积分别占三年规划面积的95.80%和87.29%。全省累计完成投资89.79亿元。

审计机关从2010年起对全省校安工程开展跟踪审计。至2011年末,全省共跟踪审计教育和财政等部门单位350个,项目实施学校6552个,占三年规划的57.35%;跟踪加固改造校舍9305栋、面积1305.54万平方米,占三年规划面积的58.13%;审计项目投资总额87.28亿元,占三年规划的67.62%。跟踪审计结果表明,我省校安工程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地方各级政府精心组织下,总体进展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有:

1.部分项目建设程序执行不够到位。如芜湖市鸠江区新世纪学校中小学教学楼和清水小学东楼、西楼的加固工程,虽已通过竣工验收,但未见规划、消防、环保、工程质量监督等单位出具的专业验收意见。

2.部分项目勘察、设计、监理未招标,少数项目未按中标书和招标文件签订施工合同。如颍上县有4个项目的施工合同价高于中标价。

3.工程质量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少数项目设计不够细致。如阜阳市一些县区的校安工程设计存在粗糙、漏项。二是部分工程监理不够严格。如砀山县75个校安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仅由7名监理人员承担,无法深入项目旁站监理。宁国市部分项目没有监理规划,检验记录和验收资料不完整。三是个别项目施工不够规范。如淮南市个别校安工程项目存在混凝土厚度不足、原墙面未铲除、未按图施工等问题。

4.造价控制不够严格。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审减工程价款4.04亿元,部分市平均审减率在10%以上。如马鞍山市平均审减率23%。审减率较高的原因是有些项目单位擅自变更、随意签证。

5.少数地方对优惠政策执行不够到位。如淮北、蚌埠、阜阳市

有关部门和单位仍向一些校安工程项目收取规定减免的白蚁防治费、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城市污水处理费等。

(四)部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专项审计调查

2011年,省审计厅对省国土资源厅和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2009至2010年度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发现以下问题:

1.凤台县岳张集镇滨湖新区、淮北市杜集区矬楼村、萧县龙城镇李台村、濉溪县孟口村等安置点项目,道路、给排水、供电、绿化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影响竣工验收和群众搬迁入住。

2.违规出借和挤占挪用搬迁资金12018.36万元。淮南市潘集区累计出借搬迁资金8361.45万元,濉溪县出借搬迁资金3000万元。淮南市潘集区、宿州市埇桥区、凤台县、颍上县分别挤占挪用搬迁资金244.12万元、145万元、41万元、198.9万元。

3.部分工程项目管理不规范。宿州市埇桥区、萧县龙城镇、淮北市杜集区和濉溪县孟口村等地工程项目,涉及资金5875万元,未按规定进行招投标。抽查16个项目,发现有7个项目存在转分

包现象。

4.少数地方向省多申报搬迁人口,虚报冒领“以奖代补”资金。如淮南市潘集区多领取138.92万元、凤台县多领取10.8万元。

四、部门决算草案审签情况

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11个部门开展了决算草案审签。审签结果表明,各部门2011年度决算报表的编制基本符合财政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决算草案收入、支出等重大事项基本公允地反映了部门财务状况。审签发现的主要问题是反映收入、支出、结余及资产、负债不够完整,涉及金额9.57亿元。省审计厅已要求上述部门商省财政厅,在批复2011年度决算草案前进行纠正和调整,并将结果函告省审计厅。

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少数部门单位负责人财经法纪观念淡漠、依法行政意识不强;二是问责机制不够健全,违纪违规问题未完全得到有效处理;三是财政预算科学化水平有待提高,财

政保障能力有待加强;四是涉及中央和地方财政体制还不尽完善,相关财经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等。

对上述实施的审计项目,审计机关已依法出具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审计发现问题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予以整改,有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已得到纠正。如,根据省政府领导批示,省校安办细化措施,强化了对校舍安全工程的监管,取得明显成效;部分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和综合治理项目资金专项审计调查发现的问题基本得到纠正,淮南市潘集区全额退回多领取的“以奖代补”资金138.92万元;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地税局对有关问题已经整改。下一步,省审计厅将根据省政府的要求,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动态跟踪,并将部门单位整改情况于年底前向省政府报告,省政府将专题报告省人大常委会。

五、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日常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健全政府预

算体系,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逐步提高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收取比例,提升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水平。科学编制和细化预算,在财力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严格预算约束,规范预算追加,提高预算执行率,强化资金拨付使用管理,切实增强预算执行效果。全面清理结转结余资金,对长期闲置和没有确定用途的,纳入预算统筹安排。稳步推进预算公开,压缩“三公经费”,进一步推动部门单位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需要强调的是,针对少数部门项目不够细化、预算执行率偏低的问题,财政部门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中,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以减少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财政体制,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财力保障能力。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按照事权与财权财力相匹配的原则,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基础上,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建议尽快出台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改革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和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清理和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额度,逐步缓解基层政府财政压力。

(三)注重资源开发保护与综合利用,进一步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安徽是以资源加工为主的工业结构。因此,开发和保护资

源非常重要。要强化资源勘探工作,努力寻找新的资源,挖掘资源潜力。规范管理,有序开采,杜绝无证生产、越界越层、超负荷生产等现象。加大科技投入,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回采率和精深加工能力,减少原态资源的输出,整体提升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治理工作,妥善解决好塌陷区的土地问题,维护塌陷区群众合法权益。建议建立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为组织实施矿区生态恢复与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财力保障。

(四)改善投资管理,进一步发挥政府投资的效益。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计划和概算管理制度,严禁擅自变更项目、扩大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增加建设内容。规范政府采购和招投标行为,落实项目建设管理的各项规定,保证建设项目实施规范、进展有序,项目资金使用安全有效。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对项目的前期工作、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投资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切实提高政府投资的效益。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违反政府投资管理规定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五)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进一步强化民生工程建设管理。按照“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结合需要与可能,科学编制规划和制定阶段性目标,统筹安排民生工程和其他各类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采取多元

上一篇: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下一篇:班科联席会材料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