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地震作文

2024-05-20

小学生地震作文(共14篇)

篇1:小学生地震作文

小学生地震作文

小学生地震作文正文:

四川汶川县大地震

如果在小学,我想我一定会被逼写有关这样的作文,那内容将会是不真实和肤浅以及庸俗的。现在大了,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主动下笔了。内容至少不是抄来的.。。。。。。

不知道从何说起,今天给自己补了很多错过的信息,看来太多的照片,视频,文章报道,之后就一个字:痛:两个字:虐心!有的人当场被砸死;有的人被掩埋在废墟中几十个小时;有的人为自救,强忍着把自己截肢有的人坚持到被找到被救出,不久确死了;有的人。。。。。。毁坏的大多是学校,最惨是学生。就在地震前一天,北川中学还在举行运动会,学生老师玩着篮球,可是24小时后,塌了全塌了,毁了全毁了。被埋在石堆里的手,残骸,袋子里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哪里还有当时青春激昂的影子。每抬出一个,家长就成堆的去认,每放一声鞭炮,就意味着送走一个学生。这太残酷了,校门口外大雨中等待的人心里是什么滋味啊。。。。。。。

看不下去了,记者的BO中都提到自己是在尸体中穿行,不知流了多少泪,停留在一片废墟中。

我现在除了捐钱,什么都做不了。想去献血,人家不要,说血库饱和了。想去支援,人家不要,说身子太弱。==唉!

篇2:小学生地震作文

时至今日,5·12大地震发生已快一年了,回想起5·12大地震,那场面仍历历在目。

记得5月12日下午,我们正在上音乐课,刚上了一会儿,我们觉得地面在摇晃,头顶的日光灯也在摇晃,老师的水杯也倒了。一个同学叫起来:“地震了!”紧接着发出“轰轰”声,整个楼都剧烈地摇晃起来。我们排着乱七八糟的队伍,像火箭一样从音乐教室门口一拥而出,一口气跑到了操场上。不一会儿,各个班都到时齐了。这时班主任都心急如焚地清点人数。没过多少时间,除家长在远方的孩子家长没有来,其他孩子的亲人都来了,签完名,同学们的家长边带着孩子向大站走去,一边安慰孩子:不要怕,有我在!

抗震救灾时期,据电视报告,这次灾难死了不少人。当我们知道有成千上万伤员送到绵阳各个医院时,我们将小区商店里所有的牛奶、面包都买了,赶紧送往市中医院。我看见大多数人躺在床上,有的躺在大厅地上,只见医护人员,穿梭于伤员之间,忙碌不停,看见那场面,我心像被狗啃了一样。

地震,你真可恶,害死了无数年轻人的生命,不过你未击倒坚强的中国人民,当你来临之后,有无数身穿橄榄绿衣服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那是谁!那是可爱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忍受着双手流血脚底起泡所带来的`痛,救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灾难之后,灾区人民自强不息,万众一心,重建起了美好的家园。

篇3:小学生地震作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通过预调查了解干预前知晓率为80%,预期干预后知晓率达95%,根据两样本率抽样公式计算样本量为103人。采用方便样本,考虑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接受能力和参与度,选取某小学四、五年级共计114名在读学生为研究对象。剔除信息不全的问卷后,回收112份,有效率为98.2%。其中男生65名,女生47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8.0%和42.0%;四年级学生63名,五年级学生49名,分别占总人数的51.8%和48.2%。

1.2 方法

2012年10月9日,由统一培训的人员,应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和干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干预前问卷调查、现场干预和即时评价。

干预前问卷包括需求评估和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知晓情况两个部分,其中知识知晓情况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两类题型,共12道题目,每道题目回答正确记“1”分,错误记“0”分,统计每个研究对象的总得分。干预后问卷包括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知晓情况和研究对象满意度两部分,题型、题目数量与干预前问卷一致。干预前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23,干预后为0.898。

干预过程历时35 min,通过以幻灯片、动画片、现场演示、游戏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地震正确逃生及自救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在教室、家中、室外的正确逃生方法和躲避地点及姿势,以及被困后的正确处理方式等内容。同时于干预前、后进行“地震来了你怎么办”的情况模拟,让研究对象自主选择逃生方式及躲避地点,并观察其反应和表现。

2012年10月31日,采用干预后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

1.3 质量控制

干预方案经相关专家论证,重点对干预现场、干预对象的选择、干预措施进行反复讨论。广泛查阅文献[7,8],设计调查问卷。通过预调查和专家论证,对问卷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反复修改后采用。

1.4 资料分析

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χ2检验、t检验等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干预前基线调查

96.4%(108人)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有关地震逃生知识的学习和演练,3.6%(4人)的学生持无所谓态度。干预前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总得分平均值为(6.30±1.79)分,其中半数以上题目知晓率不足50%。选择地震时躲避在桌椅之间、床边、书桌旁为正确躲避地点的学生数分别占总人数的8.0%,14.3%和13.4%。

关于地震情景模拟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72.8%)在教室中选择桌子下面为躲避地点,部分学生(6.2%)慌张无措而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

2.2 干预后即时评价

干预活动结束后,立即进行相关知识的调查、地震情景模拟及满意度打分。其中地震逃生与自救知识问卷平均分为(10.23±0.91)分,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95,P<0.01)。经χ2检验,除“避免体力消耗过大”外,各题目干预前与干预后即时评价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情景模拟中,选择躲在内墙角及桌椅之间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7.7%,从门逃出的10人均选择排队出门。

干预后90.0%的研究对象对活动形式和内容表示满意,94.6%的研究对象对活动的意义表示满意。

2.3 干预后二次评价

干预活动结束3周后,对研究对象进行第2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卷平均分为(9.86±1.11)分,与干预前、干预后即时评价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072,3.243,P值均<0.01)。经χ2检验,除“教室中可以躲避的地点是内墙角”、“尝试寻找支撑物,但量力而行”外,其余题目干预前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2次评价结果χ2检验显示,各题目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内数字为知晓率;χ21值为干预前与干预后即时评价的比较,χ22值为干预前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比较,χ23值为干预后即时评价与干预后二次评价的比较;*P<0.05,**P<0.01。

3 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研究对象认为对地震自救与逃生知识进行相关教育非常有必要,但同时对于地震自救知识尤其是正确的躲避地点缺乏了解。小学生作为地震灾害的主要伤亡群体之一[5],常由于在地震时惊慌失措,造成不必要的伤亡。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小学生地震防护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教育,且已有的教育策略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9,10]。因此,在小学生这一群体中开展针对地震逃生与自救相关内容的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在35 min的时间内,研究人员有效统筹,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设施,在不脱离学生日常生活场所的情况下,通过提问、现场模拟以及游戏等活动,激发学生自觉预防地震伤害的积极性,增强对地震逃亡方式的认识。Soffer等[11]认为,对五、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教育时,讲座与演习相结合的方式比单独使用两种方法之一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因此,在对小学生进行相关干预时,应充分考虑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使其在自然条件下逐渐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减少地震等灾难中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Gugglberger等[12]对苏格兰地区学校健康教育促进措施进行的综述认为,学校作为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有效地点,在各部门充分协调的前提下, 应针对

自身情况开展不同的活动。学生对本次干预结果有很高的满意度,干预后相关问题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课堂是学生掌握各种技能的良好平台之一,以课堂为基础进行小学生地震自救干预可以有效增强小学生对地震自救方式的认知。学校等部门应设置相应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防灾自救的安全教育活动。

研究显示,干预后即时评价与二次评价知晓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此次干预获得了较持久的效果,大部分知识能够被小学生有效地理解和牢固地掌握,在小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但干预后二次评价中问卷总分较干预后即时评价有所下降,提示随着干预结束后时间的延长,知识被逐渐遗忘,导致干预效果下降。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对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巩固和加强,减少知识的遗忘和混淆。

本次研究由于研究人员能力、资源等因素的限制,问卷和方案设计及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不足,经过改善和更为系统的论证,将为同类干预活动提供信息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马玉宏,谢礼立.关于地震人员伤亡因素的探讨[J].自然灾害学报,2000,9(3):84-90.

[2]徐春迪,周旗,郁耀闯,等.普通公众对汶川8.0级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测评研究:以陕西南郑为例[J].地震研究,2010,33(3):336-343.

[3]赵振东,崔迪,余世舟,等.汶川地震人员伤亡评估[J].世界地震工程,2012,28(2):20-25.

[4]陈洪富,戴君武,孙柏涛,等.玉树7.1级地震人员伤亡影响因素调查与初步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1,31(4):18-25.

[5]李永强,杨杰英,杨东生,等.1996年云南丽江7.0级地震人员死亡的社会学特征[J].震灾防御技术,2011,6(3):284-290.

[6]孙璐.安全应急体验教室在四川成都推行[J].中国应急救援,2010(3):55.

[7]孙莉.地震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及其预防措施[J].科学之友,2011(12):145-146.

[8]韩敬,马迎华,易铁慈,等.某市135名中学生突发公共事件逃生与自救技能知识现状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19):3683-3685,3688.

[9]白莉,曹士云.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和伤害防范中的薄弱环节与对策研究[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5):385-390.

[10]李开勇,冯维.论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10):86-87.

[11]SOFFER Y,GOLDBERG A,AVISAR-SHOHAT G,et al.The effectof different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s on schoolchildren's knowledge ofearthquake protective behaviour in Israel[J].Disasters,2010,34(1):205-213.

篇4:小学生地震作文

关键词:大学生;地震;认知度;差异性

近年来,地震灾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继汶川大地震之后,玉树、雅安地震等接连发生,直接或间接地对国家经济和人文等方面造成了严重损失。在实际生活中,经历过地震与否的人对地震的认知有所差异。本课题旨在调查经历过地震与否的大学生对地震认知度的差异性,提高大学生对地震的关注度,强化其安全防范意识和急救措施的掌握。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川北医学院、西华师范大学在校本科生。

1.2调查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

1.3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2份,有效问卷369份,有效回收率为96.6%。切身经历过地震的占66.9%,没有切身经历过的占33.1%。

2.2大学生对地震的感受。大部分学生(91.1%)对地震消息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由深到浅依次为担心、震惊、好奇、恐惧。不同的是,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好奇”和“恐惧”的感受上明显强于经历过的学生。对于地震给社会造成的影响,52.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地震会造成一定恐慌,24.4%的学生认为会促进其了解相关的急救知识,21.4%的学生认为会给予一定的社会警示。

2.3大学生对地震的关注度。对于其它地区发生的地震事故,66.4%的受访大学生表示偶尔了解过,16.5%的学生则不怎么关注,而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前者比例较大、后者较小,未经历过地震的比例结果却恰好相反。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获得地震消息,其次是“报纸电视”,仅有少部分同学是从他人口中得知。

2.4大学生对地震的安全防范意识。进入陌生场合时,55.8%的受访者表示偶尔留意过安全逃生通道的位置,23.3%的学生则大多数时间会留意,仅有11.7%的学生总是会留意,但仍有9.2%的学生从未注意过安全逃生通道的位置,且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的比例稍大于经历过地震的学生。针对地震前的征兆判断,多数学生能对一些明显的、有特异性的现象作出正确判断,譬如:鼠等穴居动物大量逃窜,大地反复多次出现裂缝鼓起后又消失的现象等。而对于某些不明显的,如:手机信号不稳定、声音忽大忽小、连续出现噪音等现象的判断力则较差一些。

2.5大学生对地震应急措施的掌握情况。对于应对地震时的

自救方法,68.6%的大学生表示学过部分有所了解,18.2%的大学生则有学习过的经历但目前基本无印象,而系统学习过的仅占7.0%,还有6.2%的大學生表示完全没有学习过。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系统学习”方面的比例明显高于未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而未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完全没有学习”方面的比例则高于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

3.讨论

认知水平的社会制约性理论认为,认知水平受自然环境、社会生产力等因素的制约,不同自然条件对认知水平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1]。由于地域差异,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地震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地震消息表现为担心情緒,而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在好奇和恐惧心理的比例均大于经历过地震的学生。这说明地震对大学生的心理会造成一定影响,未经历过地震的大学生可能由于缺乏切身经历,体会较浅,在对地震的情绪控制能力上稍有不足。大学生对地震的关注度不高,且大部分学生是通过网络媒体了解的地震消息,其比例高于报纸的途经,这可能是由于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介,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于报纸的特点[2]。调查显示,大部分受访学生的地震防御意识较弱,有少许学生甚至没有防御意识,特别是没有经历过地震的同学。虽然很多受访学生对一些基本的震前征兆可以作出正确判断,但对那些不明显的征兆判断仍有一定困难。所以,大学生应该强化防震减灾的行为,提高地震风险判断能力。当突发灾害发生时,人们面对灾害的行为及反应成为减少灾害损失中一个决定性因素[3]。而调查结果得知,多数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等非正规渠道了解一些基本急救知识,但是了解程度不深。针对这一问题,学校需要增加正规培训的途径,扩大地震相关知识的宣传、加强安全教育:可以通过网络或海报等普及相关地震急救知识;组织讲座并邀请专业人士为同学们详细地讲解地震急救知识;定期开展地震逃生演练,通过实践来加深同学们的印象。真正从理论上提高大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掌握水平,从实践上检验其对地震的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1]齐秀强.我国大学生灾难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2]朱莹,秦雪英,田君,等.北京市房山区居民预防常见突发灾害相关知识水平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6):527-530.

[3]翟永梅.民众防灾防护意识教育的重要性[J].生命与灾害.2010,4(4):5-7.

篇5:地震小学作文

这天,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可也就是在这天,我们的亲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对!这天正是5月12日。

在这天的下午2点28,在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一次百年难遇的8.0级大地震,这次的地震虽说震碎了整个中国,却没有震碎我们关心亲人的热心,因为我们中国人民一条心。在这次地震中,无数的中国人民对素不相识的人伸出了援手,因为,他们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挚爱的“亲人”。

“北川县”是这次地震的重灾区,而也就是在哪儿涌现出了许多感人事例:当救援人员赶到“北川中学”时,在废墟下发现了一位已经全身僵硬的老师,当人们绝望离开时发觉老师身下有什么东西,便把老师搬开,他身下果然有东西,当人们把脸凑过去时都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居然有四个孩子安然的蜷缩着。这四个孩子的生命是用这位老师的生命换来的。而这位老师却永远永远留在了那里。

篇6:地震小学作文

在侏罗纪晚期,恐龙统治地球的时代。一天,小地震龙的妈妈对小地震龙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不能总跟着妈妈,该自己出去闯一闯了。好好看看这个世界,了解一下它。”

于是,小地震龙告别了妈妈,来到了河边。突然,翼龙飞来了,边飞边喊:“小地震龙快跑呀!双棘龙来了。”翼龙说完就飞走了。小地震龙刚想走,双棘龙就向它冲过来了。小地震龙想了想,来不及了,和它拼吧。于是,它不甘示弱的把尾巴甩向双棘龙,双棘龙张着大嘴向它扑去,你来我往难分胜负。突然,小地震龙调转方向用劲一甩尾巴,啪的一声打中了双棘龙的大腿,双棘龙疼得倒下了,小地震龙趁机又多大了几下,双棘龙被打晕了。小地震龙想,赶紧回家吧,外面太危险了。它跑回了家,把它怎样打晕双棘龙的是告诉了妈妈,妈妈夸它,说:“你真是个勇敢的好孩子。”

篇7:地震小学作文

四川大地震的来袭给人已刻骨铭心的回忆,他如同恶魔将四川化为了废墟。天灾无情人有情。在全国范围内,人们的热情难以阻止,循环存血车在社区中被人团团围住,人们争着抢着要献出自己的血,为灾区人民献上自己所能尽到的的贡献。情比血更浓,但人们用自己的鲜血来表达心中那份更为深厚的情义。

此外,人们还用捐款来表达深深的慰问,姚明捐了200万,成龙的200万甚至还有捐1个亿的,这的确让人汗颜,更多的,是一种感动。若说是攀比,那么,你错了,因为如此巨额的财富不是说挥霍就挥霍得起的呀!

篇8:小学生地震作文

1 实践背景

1.1 社区护理课程学习进展

社区护理课程于4年制护理本科第6学期开设, 共32学时。为方便讨论实践和学习效果评价, 将全班92名学生随机分为9组, 每小组9人或10人。我们小组10名学生团结合作, 在学习“学校保健与护理”章节内容后, 顺利完成此次实践活动。

1.2 实践要求与考核方法

本次实践活动由任课教师随机抽取实践小组, 要求在150 min内完成, 提供人民币现金200元、相机1部和公交乘车IC卡1张等实践必备资源。从学院出发时开始计时, 购买物品地点不限, 物品筹备完毕后, 所购物品名称、数量、单价、所花费金额、相应发票和余款在任务完成时以购物清单形式同物品一并上交。任课教师根据小组成员表现 (照片记录) 及所购物品的内容与质量进行考核。

2 实践方法

2.1 评估

2010年4月23日14:00, 我组9名成员 (1名未到) 在学院接到任务后, 首先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集中分析, 通过情景模拟, 讨论并总结出所需物品及其数量, 并列出书面采购清单。出现意见分歧时, 采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2.2 责任分工

定好所需物品后, 小组开始分工合作购买物品, 筹备救生包。小组共9人, 一组4人, 坐公交车去最近的丹尼斯大超市购买食品和生活用品, 另一组5人, 负责在护理学院附近的医药店购买医药急救物品, 其中一人负责两个组的沟通, 在购买过程中有异议的再讨论协调, 两组物品相互补充。

3 实践结果

整个实践活动中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历时140 min, 共花费人民币91.5元, 按照清单购得物品总质量2.1 kg。小学生地震救生包购置物品为食品:奶糖1包 (200 g) , 巧克力1包 (220 g) , 矿泉水2瓶 (每瓶330 mL) ;生活用品:双肩背书包1个, 口哨1个, 5号电池2节, 手电筒1个, 水果刀1把, 绳子1根, 毛巾1条, 防滑劳动手套1双, 儿童雨衣1件;医疗用物及药物: 绷带1卷, 纱布1包, 止血药粉20 g;其他:个人信息卡1张, 安全帽1顶, 笔记本1个, 笔1支。

本次实践活动满分为30分, 我小组得分28分。筹备物品不全面, 购得部分物品存在质量不合格或不适合小学生使用等缺点, 如防滑劳动手套、安全帽均为成人尺码, 儿童雨衣、口哨均易破碎。听取了任课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建议后, 救生包物品应补充指南针1个, 卫生巾1包, 创可贴10个等, 同时应舍去止血药粉、安全帽等。

4 讨论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之一, 破坏性较大, 往往给人类健康与财产资源造成不可逆的损害。作为社区护理人员, 在提高人群健康与安全意识, 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基本方法, 培养人群自我救护能力方面更起着重要的作用[2,3]。我们小组成员在执行小学生地震救生包的配置任务时通过情景想象, 对预防地震措施的实施和小学生群体的健康特点有了深刻的理解, 领悟到了社区护理人员在处理地震灾害具有的专业技能及维持人们健康状态工作方面的重要意义。

为小学生配置的地震救生包的实践过程, 巩固了我们所学的社区护理知识, 促进了我们对急救护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通过理论课程反馈总结更加深了我们对社区护理知识的理解掌握, 也认识到了社区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及社区护理人员角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实践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使我们找到了学习中的不足, 激发了我们的强烈求知欲, 培养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调动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认识到学习中的思想惰性及“眼高手低”的不良学习习惯, 启示我们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合理的学习目标。

实践是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的有效途径, 再次回顾实践过程, 我们也体会到了学习和合作的快乐, 在活动过程中, 小组成员既要考虑购买物品的全面和效用, 又得顾及时间的要求, 不仅锻炼了我们运用专业知识、生活技能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同时小组成员密切合作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任务。在整个实施过程中的困难与解决办法, 提高了我们应变能力 (挑选购买物品地点) 、评判性思维能力 (对需购置物品的取舍) 、人际沟通能力 (购买物品的过程) 等, 而实践任务的完成与实践成果今后的推广应用又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和职业认同感。本次实践活动也让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了细节决定成败, 雨衣、手套、口哨等细节的忽略可能导致救生包的不合格, 进而关系到生命的安危。这一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综上所述, 这样的实践考核形式, 是我们学习经历中少有的形式,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希望今后的社区护理课程中多开展类似的活动, 并逐步推广到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使用, 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希望实践成果能够进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 为提高社区人群健康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学杰, 郑静晨, 彭碧波, 等.地震灾害紧急救援中健康教育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07 (2) :288-290.

[2]姜红英, 李佑兴, 刘伟新.小学生地震知识及避震技巧干预的即时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12) :1073-1074.

篇9:小学生地震作文

一、面对灾难中小学生的身心反应

面对地震灾难的巨大影响,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有:害怕上学、害怕离开父母、害怕死亡,甚至产生绝望情绪等。一般而言,这些情绪反应不会持续很久,但也有可能在灾难发生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表现出来。由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思维方式等的差异,他们对灾难事件的想法(比如死亡)与成年人不同,表现出来的反应也异于成人。

5-12岁的学生,面对重大灾难和惊吓,会出现这个年龄阶段所特有的退化行为:容易发脾气;哭诉;黏人,不愿或害怕离开父母;对上学失去兴趣、逃避上学或不能集中注意力;在家里和学校出现异常的攻击行为;做出一些明显引起父母注意的事情和行为;害怕黑暗和夜晚;在同伴交往中出现退缩的现象。

对于中学生而言,其反应要相对隐匿些。比如对与灾难相关的自然现象很敏感;食欲不振或睡眠失调;与同伴交往的兴趣明显增加或降低;在家里想摆脱父母控制、寻求独立的愿望和反抗行为减少等。少数可能出现一些生理问题,如头痛,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等。

由于家庭和成长背景、发展速度、个人经历等的不同,每个人的反应情况也有所不同,但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二、在教学场景下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的工作主要通过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两种形式来进行。个别辅导主要针对有明显恐惧情绪的学生,提供安抚、支持和积极引导;团体辅导可以针对一组比较恐惧、害怕的学生来开展,也可以进行全班的心理辅导。两种形式的辅导其任务是一致的,即提供安全的环境、引导学生表达和宣泄情绪,同时鼓励学生正视灾难、正视死亡,树立灾难面前我们能有所为的信念,增强信心和控制感,减少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1.个别辅导

个别辅导时,教师的接纳态度非常重要,千万不要指责学生的软弱或简单要求他们坚强。个别辅导大致可分三步进行。

(1)承认学生害怕是正常的反应,恐惧也是正常的,并尽量鼓励和引导他们把害怕、恐惧、无助和绝望等情绪表达出来。

教师可以说的话:你经历了这样的痛苦,老师感到很难过;你的反应是遇到不寻常事件时的正常反应;你有这样的感觉是很正常的,是每个有类似经历的人都可能会有的反应;看到/听到/感受这些一定很令人难过/痛苦;事情不会一直这个样子,它会好起来的,而你也会好起来的;你现在不应该去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仇恨都可以,要表达出来。

不要说的话:我知道你的感觉是什么;在痛苦/悲剧之外还会有好事发生的;你会走出来的;你不会有事的,所有的事不会有问题的;你不应该有这样的感觉;时间会治疗一切创伤;你应该回到你原有的生活中。

(2)正面和他(她)讨论有关灾难与死亡的话题,了解他(她)对灾难、死亡的看法,然后给予积极的引导。

要注意:有的学生可能本来就有潜在的“想死”的念头,灾难可能引发他们的绝望、甚至是自杀行为。对这类同学更要给予关注,要和他(她)讨论生的意义和死的选择,尤其要关注其内在的心理需要与渴望,给予有力的安抚和心理支持。

(3)鼓励学生积极探寻对生命、对灾难、对挫折的控制感,树立生活的勇气和选择积极的人生目标。

个别辅导有其个别性和隐私性,除了辅导师指定的教师或其班主任老师之外,其他老师要表示关心或协助,应尽可能与负责个案的老师洽商,避免太多老师都找其个别谈话,否则会造成学生的压力和困扰。

2.团体辅导

学生如果普遍出现了焦虑、恐慌、上课不易专心、情绪及行为的反应不稳定等身心症状,随之许多学生在此期间会有暂时性的成绩下降的现象。作为教师,应该了解学生面临灾变时的这些正常反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利用每周固定的时间(如班会或辅导课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卫生教育或团体辅导,可有效疏解学生此阶段的身心压力。

下面向教师介绍一项具体可行的方法,借由团体讨论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在灾后的恐惧和害怕中,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进行重建。

团体辅导的主题可以是“灾难、生命与坚强”。分几个步骤进行:

(1)导入阶段。教师要求学生逐一叙述他们看到的在地震中发生的事情或通过几个简短的地震灾难画面,引出同学们的情绪。要让同学们充分表达他们的情绪和感受,并集体对死难者默哀。

(2)思考与讨论阶段。教师引导同学们设想:灾难会让我们失去什么?(失去亲人、失去家园、失去自身躯体的完整等)并激发学生思考:如果我们身在其中,遭遇了这些失去,该怎么办?在这个阶段,结合学生发言,教师从国家、政府、亲友、有爱心的人和自我的坚强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明白:失去是痛苦的,但失去并不意味着绝望。

(3)引导阶段。老师和学生讨论“生命的意义”,为什么要对失去亲人的孩子说“你一定要坚强地活着”?“活着意味着什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把“活着的意义”延伸到怎样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引导学生学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4)再保证和学会应对阶段。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情绪和行为征兆,教师以肯定与支持的态度说明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反应,并再补充一些或许尚未表达出来的可能征兆、症状与情绪。同时,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怎样去应对和处理这些问题?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应对的方法,如合理认知、学会放松、恰当表达、寻求支持等。

最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给灾区的孤儿写几句鼓励的话,并挑选一些和同学们一起大声朗读,在坚强的背景音乐中结束课程。

三、 学生的心理自助

除了教师组织的团体辅导,学生的自助行为也会对缓解其症状起到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自助的方法,帮助学生面对并且接受正在经历或者可能经历的心理历程,使学生重拾信心。

1. 作画和写作(主要针对小学生)。

和同学一起画/写一本书;写有画图的日记/周记;共同创作壁画——述说一个“大家的故事”,将壁画摆在教室中“荣誉的位置”每天都可看到之处,可随时添加图像,完成时,拍摄照片/幻灯片存证;画一个人,他在灾害发生后做了某些助人的行为;寻找一个主题,从照片、杂志图片、文章等剪出需要的图形或图片,并加以拼贴;画《我最喜欢的一天》或《糟糕的一天》等等或大家一起写作,并为自己的故事画插图。

2. 自问:过去我用什么方法度过困难?如果事件再发生的话,我将有什么不同的反应?我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别人?下一次我会用什么方法来帮助别人?当灾害事件发生时,我在哪里?我正在做什么?我的家人在哪里?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我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我的感觉是什么?做什么可以让我自己感觉好一点?当说到灾难时,我的心里想的是什么?

3.“我”可以做到的。

(1)“我们”在一起。

与亲人或其他与自己经历相似的人聚在一起,一起承担,一同面对,重拾勇气和信心。不要孤立自己,要多和亲朋好友保持联系。

(2)我还能帮助别人。

尝试主动为他人做一些事情。走近其他人,拉着他的手或者拥抱他/她一下,告诉他/她“没有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帮助他人,可以转移自己对悲伤过度的关注,通过一些活动,可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3)“我们”一起讨论所经历的灾难事件;和同学们玩有身体接触的游戏;写下灾难经验,将心中的恐惧用语言表达出来。

总之,面对学生灾后可能出现的身心症状,教师要及时地发现并做出相应的辅导,从而帮助学生减轻心理负担与痛苦,早日从灾变的冲击中恢复过来。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

篇10:地震小学作文

父亲听着留下了眼泪,伤心地说:“阿曼达,就算没有这句诺言,我也一定会来找你的。你知道吗,我在废墟边挖了38个小时,才在瓦砾堆下找到

你,多么不容易啊,我的衣服破烂不堪,双眼布满血丝,手划破了,流血了,还是继续挖。有许多好心人都劝我回去了,可我没回去,一直在找你。

阿曼达忽然想起了妈妈:“妈妈怎么样了?”

“妈妈很好,只是受了一点小伤而已。”爸爸说。

“我们赶快去看妈妈吧!”

篇11:地震小学作文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的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在那一刹那地动山摇,天旋地转,那一刻,不知道有多少个鲜活的生命,被深埋在废虚底下,被困的人只能忍受痛苦和死神的折磨,而且废虚随时垮塌,(因为余震)在里面的人就更危险,只要废虚一垮塌,就连在里面救人的叔叔、阿姨也会生死未卜,在14点28分,我们成都震感强烈,而且吓的我们生怕教学楼垮塌。

以后的那几天,人们都不敢回家睡觉了,除非他们是一楼,但一楼也怕地陷下去,因为余震发生,人们就会慌乱,这样只是会让伤亡增大,所以我是等到地震比较轻了,才跑出去我一边跑一边在心里念叨着:“跑快点,跑快点啊!”等我们跑到马路上时,马路上已经很多人了,原来,震中跟本不是成都。

地震的又一刹那房屋垮塌、教学楼垮塌、有些房屋成为危房,人们无家可归、还与亲人失散,看着令人惨不忍睹。

篇12:小学地震作文

小学地震作文正文:

本篇地震作文是由论文先生网收集。谢谢参考!

从昨日到今日,时间一点一点的消逝,每一分钟,都有着不少灾区人民因抢救官兵与医生的资源不够,而面临着死亡的危险。在网上,最新的消息和图片以及视频不断传来,而其中一则视频,更让我难以忘怀:视频的第一画面,是一座已经坍塌的楼房,这个地方曾经是一座美丽的校园。在坍塌的瓦砾堆中,一张稚嫩的小脸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一二年级左右的小女孩。经过了一天的掩埋,小女孩的脸由于过度饥饿和缺氧,原本红润的小脸已经变成了黑黄黑黄了。在她的.脸上,依稀可以看见哭过的泪痕,还有那淡淡的绝望。小女孩的嘴巴还在一张一合,可是在视频中却听不到她的声音,想来小女孩在被废墟掩埋时曾经哭喊、求救,嗓子已经变哑了。看到这个小女孩,我心中很是感慨。四川的大地震,导致数以万计的人民围困在废墟中。他们和这位小女孩一样,在瓦砾堆之中无法自救,如果官兵不及时抢救他们,这些人民的生命将岌岌可危,受到死神的压迫。这时,只听一阵大喊:“这里有人!”一群官兵奔跑而来,激动地实施抢救工作。小女孩的脸上顿时充满了喜悦,大声叫着:“快来救我!”一位官兵低下头,对小女孩说道:“小妹妹,我们正在救你。你不要讲话,好好待着,耐心等我们!”小女孩听话地不讲话了,眼巴巴地看着官兵们。由于小女孩在废墟的里层,如果动用一些抢救的机器,可能会使废墟再度坍塌,危机小女孩的生命。不能动用机器,官兵们就围成一个圈,趴下来用手来刨着瓦砾。此时已是凌晨一点,这些官兵们已抢救了多个坍塌地点,早已累的不行了。可是,只要自己松懈一秒,那么困在废墟下的人民就有可能面临死亡的危险!为了受灾人民,自己苦点、累点,根本不算什么。官兵们就是秉着“早进一秒就可能多救一人”的信念,不间断地抢救着受灾人民。这时,小女孩周围的瓦砾终于被官兵们清理完了,小女孩成功地被解救了出来。

四川7.8级地震惊动了世界,灾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北京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陆续奔赴汶川灾区,负责搜索、营救和医疗救护任务。中国空军今天派出二十二架军用运输机,向四川地震灾区空运六千多名空降兵和四台指挥车,执行绵竹、安县、北川地区的抗震救灾任务。民政部也紧急调拨25000顶救灾帐篷支援四川

篇13:小学生地震作文

1 基本情况

该中心小学位于5·12地震重灾区, 是全日制中心小学。在大地震中, 学校校舍全部坍塌, 学校暂停教学。2008年8月, 学校搬入临时板房, 开始教学活动。全校共有9个班 (初一2个班, 小学6个班, 学前班1个班) 401名在校学生, 其中住校生168名;教职工39名, 食堂从业人员2名。学生上课的教室和宿舍全部为单层活动板房, 宿舍与教室相隔200 m左右, 相对隔离, 每室住8~12人。学校食堂为简易房, 没有固定的就餐场所, 无校医和医务室。学校采取地下深井水进行集中式供水, 未进行加氯消毒。

2 疫情过程

8月10日开始, 该校部分班级出现感冒症状病人, 17日病人突然增多, 遂向当地卫生院报告;至8月25日共发病157人, 罹患率为35.5% (157/442) 。157例病例中, 头晕、头痛的占74.5% (117/157) , 流清鼻涕者占66.9% (105/157) , 咳嗽占62.4% (98/157) , 部分患者有低热 (<38℃) , 占22.3% (35/157) , 体温在38℃以上的有8例, 占5.1% (8/157) 。伴食欲不振占36.9% (58/157) , 乏力占12.7% (20/157) , 咽喉肿痛占56.7% (89/157) 。经调查, 8月10日发生首例病例, 为初一 (1) 班某住校生, 有头昏、头痛、咽痛、咳嗽、流清鼻涕等症状, 体温37.7℃, 精神尚可, 未到医院就诊, 也未经治疗。到8月17日疫情调查时病情已好转。

3 流行病学特征

157例病例中, 学生156例 (住校生85例, 走读生71例) , 罹患率为38.9% (156/401) ;教师1例, 罹患率为2.6% (1/39) 。男、女生罹患率分别为40.0% (86/215) , 37.6% (70/186)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校生和走读生罹患率分别为50.6% (85/168) , 30.5% (71/233)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7.8, P<0.05) 。全校9个班级均有发病, 罹患率在23.2%~66.7%之间, 其中初一 (1) 班患病人数最多、情况最严重, 罹患率为66.7% (34/51) 。发病的85例住校生分布在19个寝室, 其中发病6人的4个寝室, 发病5人的6个寝室, 发病4人的6个寝室, 发病3人的2个寝室, 发病1人的1个寝室。8月10-24日每日发病数分别为2, 6, 8, 10, 13, 14, 16, 28, 25, 14, 6, 5, 4, 4, 2例。其中13-19日病例数120例, 占总发病人数的76.4%, 发病高峰为17, 18日。

4 现场卫生学调查

学校环境卫生较差, 四周可见多处垃圾, 垃圾桶不能做到日产日清;厕所为旱厕, 卫生状况尚可, 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次;食堂卫生条件差, 流程不合理, 为简易房搭建, 从业人员未进行健康体检;学生寝室环境条件较差, 空气潮湿, 室内水泥地面甚至可见明显水迹, 没有通风设施;多数学生喜吃零食, 地面可见较多零食包装袋;宿舍用水不方便, 早上停水, 学生用水只能夜间储备在寝室;采集学校饮用水进行余氯监测表明, 未达到生活饮用水余氯卫生标准。

5 疫情处理及结果

凡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均实施家庭隔离治疗, 痊愈后方可上学;加强教室、宿舍通风换气, 对教室、宿舍、走廊、厕所进行空气消毒;加强学生晨检制度, 每天早上、中午上学前询问并登记填写《学生发热情况登记表》, 并将每日检查情况报卫生院防保人员;向学生和家长开展预防呼吸道疾病知识的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 多喝开水, 注意防寒保暖, 提高自我保健能力。至8月25日, 无新发流感病例出现。

6 讨论

造成本次流感样病例暴发流行的可能原因包括: (1) 学校临时板房刚建成, 各种配套设施不够齐全, 地面、空气潮湿, 尤其是宿舍通风不良, 空气流通不好, 易造成聚集发病; (2) 卫生条件差, 容易造成各类病菌滋生和繁殖; (3) 学校人员集中, 且没有专职校医对学生健康状况开展监测, 早期发现病例困难, 容易造成病例的聚集; (4) 大地震后学生心理受创伤, 可能导致其自身抵抗力下降。

学校这一特殊的人群聚集场所极易造成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暴发。流感暴发疫情也好发于学校。因此, 学校要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 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出现聚集性发病, 要及时向相关医疗卫生部门报告, 同时采取居家隔离、每日晨检、通风换气、环境消毒、健康教育等综合性防控措施, 并通过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 预防和控制学校流感等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1]。对于地震灾后学校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更要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 提前介入。要继续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落实责任制, 以确保学校卫生防病工作的全面落实和实时监控, 争取做到传染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的法制意识和疫情报告的敏感性要进一步加强。同时对临时板房等居住环境卫生学的监测也不容忽视。

关键词:流感, 人,疾病暴发流行,学生,自然灾害

参考文献

篇14:小学生地震作文

摘要:对因5·12汶川大地震丧亲的大学生给予心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他们度过正常的悲哀反应期,帮助他们正视痛苦,充分地哀悼逝去的亲人以及寻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整个干预过程必须遵循个体化与共感原则、多方面参与系统性原则、全程监护原则,并恰当运用_心理疏导技术和悲伤处理技术,以帮助地震中丧亲的大学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坚定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促进其心理重建。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8)04-0015-05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灾害,波及中国的陕西、甘肃、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市。本次地震使数万人丧生,这对活着的亲人,特别是正在求学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事实和重大打击。因为痛失亲人是我们人生的重大丧失,它可能引起认知、情绪、思维、行为等各方面的改变,也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方面的改变,有时可能还会迁延成慢性状态,给大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所以必须进行早期适当的心理干预,以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顺利地度过悲哀过程,早日开始新的生活。

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不等于精神病学意义上的早期干预,这次地震的丧亲心理干预针对的是因地震这一意外而遭受丧亲打击的正常大学生,当他们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时才应实施精神病学意义上的干预。本文主要是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目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技术等进行探讨,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坚定面对未来生活的勇气和信心,促进其心理重建。

二、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目的

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首先要帮助大学生适应和应付创伤事件,帮助他们宣泄情感并体会自己控制情感的能力;然后要给他们提供放松的和有强烈支撑的环境,并采取适当措施以提高其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应尊重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出现的暂时性的退缩行为。

1.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度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林德曼(Lindemann E.)于1944年提出危机理论,该理论对失去亲人的当事人的哀伤性危机处理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林德曼认为,哀伤反应的出现是正常的、短暂的,也是必然的,同时强调通过短期危机干预治疗技术对所出现的悲哀反应给以必要的心理干预,强调宣泄,反对压抑,认为要允许经历丧失的人度过一段时间的哀悼期和悲伤的作业(grief work),这样他们最后才能够接受亲人的死亡,从而重新面对生活。

一般来讲,正常的哀伤过程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震惊。在初期,地震中丧亲的大学生无法相信亲人死亡的事实,有不真实的感觉,甚至麻木,这可能会影响其正常的生活。第二阶段,追溯。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会经常回忆死者,依恋死者的遗物,甚至会把陌生人错认为死者,沉浸在个体与死者之间的情感回顾上。第三阶段,情绪反应。地震中丧亲大学生很容易流泪、悲哀,常会食欲不振,难以入眠,刘学习和工作生活失去兴趣。他们还会感觉很内疚,责怪自己在死者生前忽视了他、没有照顾好他。第四阶段,逐渐平静。经过大约6个月的时间,大多数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都能接受亲人去世的事实,生活逐渐复归平静。但是悲伤的情绪还是会似有似无地围绕着他们,偶尔会浮现出来,特别是在死者的周年忌日时。

所以,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的首要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度过正常的悲哀反应过程。

2.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正视痛苦

任何人都拥有生命,也会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面对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消逝。对于丧亲的大学生来说,从这种创伤性事件中恢复过来可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处理不好,甚至可能会在其漫长的余生中产生深刻而持续的负面影响。因此,对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正视死亡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帮助他们避免借酒浇愁、暴力发泄和自杀等不健康的行为,学会以健康的方法解决悲哀与痛楚。

3.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对死去的亲人进行充分哀悼

心理干预应鼓励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以及对死者的回忆。如果他们对死去的亲人有一些没说的话、没做完的事,可以鼓励他们在咨询期间用角色扮演等技术充分表达哀伤,为这些事件画上心理的句号。心理干预者可以安排一个特殊的与死者告别的仪式,这种形式对于因地震灾难的特殊性而没有办法与死者充分告别的丧亲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一方面通过仪式为事件画上了一个句点,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发现,自己所经历的悲伤并不是特殊的,其他人也在经历这样的情绪。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对死者任何情绪的表达都是允许的、被鼓励的,他们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悲伤。

4.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寻找到新的生活目标

心理干预应积极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重构生活的意义,寻找到新的生活学习以及人生的目标。5·12汶川特大地震使许多人的家园被毁、亲人死亡,但在世的人还需要继续人生的旅程。对丧亲大学生实施有效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促进心理健康;而这需要他们尽快找到新的生活目标,并随时让其看到生活的期望。

三、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基本原则

地震灾难发生后,有组织、有计划、科学、专业地提供心理干预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受灾人群迪受巨大的心灵创伤,需要社会的、专业的援助和干预才能渡过危机、走向新的希望。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属于灾后特定高危人群,他们需要心理干预工作者投以更多更持久的关注。

1.个体化与共感原则

个体化原则特别强调“此时此地此人”,即从因地震丧亲大学生的独特立场出发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人而异地鼓励他们正视失去亲人的困境和问题,避免不现实地要求对方“往好处想”或淡化事情。而共感原则强调在心理干预时分担丧亲大学生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需要与其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不要使他们产生绝望情绪或过分依赖倾向。

2.多方面参与的系统性原则

对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需要以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为中心,其他多个部门全力支持配合,统一行动。只有各部门职责分明,工作落实,才能从多个方面帮助丧亲大学生实现心理重建。

3.全程监护的原则

个人的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危机的解除绝对不是简单的操作过程,促进人的心理转化也绝对不是通过一次或两次心理干预就能实现的。因此,对学校而言,只要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还在校园里生活,就需要对其心理健康实施全程监护,以保证

他们身心健康地发展。

四、对地震中丧亲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具体技术

针对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本文筛选出以下灾后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

1.心理疏导技术

心理疏导技术主要针对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已有保障的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其目的是通过建立心理干预工作者与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之间温暖、关怀和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鼓励他们做情绪的表达,评估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程度并给予倾听、支持、鼓励,帮助他们尽快度过地震后的应激心理阶段。心理疏导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接触。主动与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进行接触,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们建立温暖、关怀、信任的关系。一些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某种程度的安全和信赖,如果他/她婉拒提供的帮助,请一定尊重他们的决定,绝对不能使用任何性质的带有强迫其接受心理干预的言语和行为。在表示接受他们的决定的基础之上,向其说明有需要的时候,心理干预工作者可以在何时何地提供心理干预。

第二,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头衔,并说明自己是心理干预专业工作者。

例如:你好。我叫×××。我是心理干预专业工作者。我可以和你谈几分钟吗?请问你的名字是?×××(对方的名字),在我们谈话之前,你现在是否需要什么东西,水或其他食物?

第三,宣布保密。找到一个可以坐下的较为安静便于谈话的地方,邀请他/她和心理干预工作者一起坐下(可采用90度的座位排列方式),向他确保谈话有某种程度的保密性;全情投入,不管身边发生什么,将全部的注意力放在干预对象身上,不要环顾四周或者东张西望;注意和蔼的说话,语速适中,语调平和安静。

第四,评估干预对象躯体健康状况。在开始心理干预之前,首先要对干预对象进行躯体健康状况的评估,如果发现干预对象有任何躯体上的问题,不管大小轻重,首先进行处理,问题严重的要立刻转介绍专业的医疗人员。

第五,评估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前,可以使用IES和自杀危险性评估工具评估地震中丧亲大学生的现实状况和心理反应的严重程度。我们可以询问:他的损失有多严重(躯体、财产、家庭等等)?他有哪些可以支持的社会资源?他愿意流露情绪还是压抑情绪?他的心理应激反应如何?自杀危险性如何?等等。如果干预对象损失严重、缺乏社会支持资源、有压抑情绪的倾向、存在自杀危险,要列为重点干预对象,在第一时间进行干预。

第六,评估可用资源,包括社会资源和自我应对资源。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独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应询问、关注有关他的家庭、亲戚、朋友等各方面的情况,探究所有可能解决问题的资源。如果在询问关于如上方面的情况时遭遇阻抗,请注意我们的措辞以及使用语言的方式。阻抗过于严重时,请变化方式或者暂时不触及此方面,待信任关系更为稳固时再进行此方面的评估。同时我们也可以告知当事人:在他所处的地方,有为受灾社区特殊需要所设立的援助机构,它们的名称,它们工作的具体地点和工作时间。这便于干预对象在以后的时间寻求社会支持。

第七,正常化。告知干预对象在地震之后出现一系列的身心应激反应是非常正常的,说明可能会有哪些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出现,了解干预对象现在有的一些身心反应,多次强调这些都是正常人在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之后会出现的正常反应,是身体和心理应对灾难的一种应激方式。

第八,鼓励认知和情绪表达。鼓励干预对象讲述经历灾难的过程及感受,可以采用一些绘画和音乐的方式进行引导。鼓励他们和身边的人进行交往,多参加现在所处的社区组织的各种活动,告诉他们健康的应对方式是积极面对、表达、发泄,而不是压抑和回避。

第九,及时反馈认知和情感。了解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的各种想法和情感,并告知他们哪些想法和情感更加积极,有利于他们的恢复;哪些想法和情感较为消极,会延缓他们恢复的进度。帮助他们从地震导致的心理孤立、无助和失控的情绪中逐步解脱出来,同时反复重申他们反应的“正常性”,尽可能地减轻他们的内疚、自责和担忧。

第十,制定并运用计划解决问题。和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共同制订一个计划,内容是帮助他尽快恢复到震前的生活和学习状态。在制定这个计划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承诺你有可能无法提供的服务、材料和解决方法,也不要制订脱离他们生活实际的很难实现的计划,要尽量从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取材,和他们认真商量讨论,最后形成的计划应该是符合他们生活实际、便于实现的计划。

最后,总结本次谈话的内容,提出建议,约定是否还继续会面。

2.悲伤处理技术

那些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身心上急性的悲伤反应通常会很强烈,他们会对死亡感到沮丧和愤怒,会对无法阻止死亡的到来而充满负罪感。他们会想念逝去的人,幻想可以与死去的人重逢(包括在梦里再次见到死去的人)。悲伤处理技术能帮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哀悼悲伤,帮助他们学会顺利度过正常的悲伤期。经过针对悲伤的干预后,良好的预后是干预对象对于亲人的回忆开始包括更多愉快的想法,例如,讲述亲人遇难之前和自己愉快相处的故事。

(1)悲伤处理的操作步骤。

第一,接触、介绍自己、宣布保密谈话,步骤同前。

第二,介绍有关悲伤的心理知识。讲解悲伤反应的五个过程和每个过程的表现,让干预对象更加了解自己悲伤情绪的由来、发展以及回归到正常生活状态的过程。

第三,正常化。告诉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悲伤过程是正常的,是每一个遭遇亲人丧失的正常人都会经历的阶段。只有不能顺利度过悲伤期的才可能出现病理心理反应。

第四,帮助表达悲伤。帮助地震中丧亲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鼓励其表达对死者的回忆,鼓励哭泣。同时心理干预工作者要支持他们的表达,可以视情况递送纸巾、握手、拍肩膀、拥抱等等。

第五,哀悼仪式。和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共同协商符合他们文化背景的哀悼方式,并且帮助他们实施哀悼方式。建议使用一些不占用太多资源的哀悼方式,比如写哀悼词点燃并将灰烬深埋、折叠纸船放逐溪流、将对亲人的哀悼词写在气球上放飞等等。

第六,结束会谈。总结、约定下次是否见面。

(2)悲伤处理的注意事项。

第一,尊重悲伤的失去亲人的大学生,要让他们感到有尊严。

第二,人和人的强烈悲伤情绪会有不同表现。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了解,没有唯一“正确的”悲伤表现方式,有的人也许不会哭泣,而有的人可能号啕大哭。但大家的表现都是“正常”的,需要注意的是互相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感受,并在以后的日子里互相帮助。

第三,悲伤会导致人们滥用无处方药品、吸烟过量、酗酒,这会带来危险。让因地震丧亲的大学生意识到这些危险对自己的身心的危害性,以及照顾好自己的重要性。另外,告知他们如果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出现如上情况,可以何时从何处获得职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四,悲伤没有对错,悲伤没有“通常”会持续的时期。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悲伤的处理都需要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应尊重和理解彼此的悲伤经历和感受。

(3)处理悲伤时切忌说的话。

我了解你的感受。

这可能是出于好意的。

他现在离开更好。

这是她离开的时候了。

起码他走得很痛快。

让我们说说其他一些事吧。

你应该向前跨越这些。

你足够坚强去处理这些。

他走得很轻松,你应该感到高兴。

那些没把我们打倒的灾难,会让我们更强大。

你会很快好起来的。

你已经做了你能做的一切了。

你需要悲伤。

你需要放松。

你还活着,这很好。

幸好没有其他人死了。

你还有你的兄弟/姐妹/母亲,已经不算太坏了。

一切都会按预期的好起来的。

这一切没有超出我们所能承受的。

你现在是这个家里的大人了,有一天你会有一个答案的。

如果处于悲痛中的人们讲述上述的话,心理干预工作者可以尊重、承认他们的感受或想法,但不要由自己发起这些话题。

上一篇:淘宝网采用的营销模式下一篇:12-13安全事故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